艺术设计美的功能原则

2024-06-19

艺术设计美的功能原则(精选3篇)

艺术设计美的功能原则 篇1

摘要:通过对艺术美的特性及音乐、绘画、舞蹈艺术形式的角度探讨, 知晓艺术美的教育功能, 了解艺术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艺术美育,典型性,情感性,感染性,教育功能

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 有许多引人入胜的艺术活动, 如唱歌、跳舞、听音乐、看电视等活动, 到处都可以接触到艺术, 到处都可以感受到艺术美。

由于艺术美体现人们的生活理想, 体现时代的审美追求, 而且集中于饱含感情的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 所以, 它又对人类具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

音乐是我们中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艺术样式, 我们不仅可以直接观赏音乐晚会, 还可以通过看电视、听收录机来欣赏音乐。从我们欣赏音乐的各种活动中可以发现音乐是音响的艺术, 是乐音按照一定的规律整合而成的, 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 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 深沉雄浑的力度, 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歌颂党的心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危机四起的封建王朝, 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使灾难深重的劳苦大众走上了光明的道路,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很明显, 是音响表达了这种美妙的旋律和强烈的情感, 恩格斯说:“把人类感情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东西, 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 并且表现在音响中。”是音响构成了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我们说音乐是音响的有机组合, 但是这种组合并不是无休止的, 而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 准确地说, 音乐是以音响为物质手段的时间艺术。

在我们熟悉的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中, 还没有不受时间限制的。比如说, 像《国歌》、《国际歌》等作品, 一般也只需几分钟就可以演出完了, 就是一些专供欣赏的音乐作品, 也大多只有十几分钟, 稍长一些的组歌或者是音乐舞蹈史诗, 也不过是几十分钟或者几个小时, 从总体上说, 它们都必须受到时间的制约。

音乐是抒情的艺术, 我们知道,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情感, 但是, 唯独音乐艺术的情感是其他艺术所难以比拟的。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常为一些美妙的音乐而停止前行的脚步;我们也时常用听听音乐来调节情绪:格调激越音乐, 能使人心情感奋, 情味低沉的音乐能使人神色忧伤。据说, 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一曲《江河水》, 竟然使自己的情感与音乐的情感到了合二为一的地步, 音乐的震颤正如她心灵的震颤, 音乐与她自己的情潮正如这江河水一样, 在不停地向人们诉说, 江河在流泪, 闵惠芬在流泪, 观众们也在流泪……这不都是来自于情感的力量吗?因此我认为音乐是最普通的抒情艺术。

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 文化水平的提高, 就会逐步认识到, 舞蹈是通过人体的运动、造型、动作变化等形式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 虽然舞蹈常有音乐和语言相随, 但又不是音乐和语言所能取代的, 手舞足蹈的全身动作所表达的意味, 不管是深度、广度、细腻性和形象性都是其他艺术不能越俎代庖的。比如说, 《阿里山的姑娘》, 就是通过形体动作的运动、变化和造型来表现阿里山的姑娘的美丽、活泼的形象特征和激越欢快的生活气息的。

再如, 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创编的男子群舞《黄河魂》曾在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中荣获一等奖。那么, 创作者是怎样表现舞蹈的艺术美的呢?该舞蹈由十六个光着上身、强健英武的男子来演出。他们通过俯仰开合, 跌宕起伏的划浆动作, 配上虚拟而强劲的人体动作, 构成一幅撼人心魂的人体艺术图画, 以体现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 显然人体是舞蹈艺术的基础, 也是舞蹈艺术美的核心, 必要的服饰和道具, 灯光等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舞蹈艺术作品中, 大多都需要一定的音乐伴奏, 最起码也有敲打的节拍, 以及与舞蹈演员的表演融为一体, 其实, 这些音乐或者敲打的节拍都为舞蹈艺术提供一种始终不可缺少的要素——节奏。

节奏不仅在形式上控制着舞蹈艺术的表演, 也从精神上决定着艺术内容, 特别是生活和情感的表现。比如说, 演员形体以较快的节奏迅速而剧烈地翻飞, 常常表现极度的怨愤:在正常的节奏中, 轻步盘旋时常表示寻觅;在缓慢的节奏下静静地叩首, 则是表现孤寂、深沉和忧伤。

由此可见, 节奏不仅是舞蹈艺术必不可少的因素, 而且, 它还是组织艺术形式、表达生活情感的重要因素。

书画是书法与绘画的合称, 由于书法与绘画都是二度空间艺术, 而且拥有共同的渊源与类似的审美特征。

在人类文化早期, 书画是一种表摹动植物等具体事物符号, 那时的追求主要是“形似”, 以形似来表达生活内容, 交流思想情感。现代书画, 特别是书法, 已基本与原来事物大相径庭, 但它仍与绘画一样, 特别重视艺术的结构形式。比如说, 书法很重视结构、运笔与章法, 绘画也很重视构图、着色与透视。中学生练习书法和绘画, 一般要从“形似”起步, 比如字的间架结构、笔力轻重、绘画的总体布局、明暗比例, 等等, 都是构成书画艺术美的重要因素。可见, 讲究结构形式是书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画艺术讲究以形传神, 由于书画艺术是二度空间艺术, 所以, 形式体现美无疑是一种必然现象, 但书画艺术的美绝不局限于结构形式的“形似”, 而更重要的则是取意取势的“神似”。

所谓取意取势的“神似”, 是指书画艺术能相应地布局布白, 来表达人们的意趣、情感、气势、风骨等精神风貌。我国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就主张“意在笔先”, 即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趣在创作之前就存在了。唐代画学家张彦远说:“笔不周而意周”, 这里说的是书画用笔画虚实相符, 以有限的笔法表达无限的意趣。所以, 古人认为, 书画艺术当以“气韵生动”来求得“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齐白石曾谈过自己的艺术作品, 他说, 我的《荷叶图》美就美在“似与不似”之间, “不似”有点欺世, “似”又有点媚俗。白石老人的所谓“似与不似”之间, 其实质正是到达了一种“神似”的境界, 他不单调地去写形, 而是以有限之形写出无限的情感、无限的意趣、无限的神韵。这样的作品, 正是“以形传神”的典范。

艺术美育不仅有别于德、智、体、劳四种教育, 他与自然美育和生活美育也是有区别的。自然美育常常需要物质的自然景观, 生活美育需要富有理性意思的社会内容, 只有艺术美育以人的心灵力量为根本的依托, 在艺术美育德寓教于乐的过程中, 实现对人的心灵的潜移默化。

1.艺术美具有强烈的情感性

我们知道, 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成功的艺术形象。在这些形象身上饱含着艺术家和生活中的丰富的情感, 所以, 体现艺术美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就不太一样了。就拿诗歌来说吧。我国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孟郊, 他有一首著名的诗歌《游子吟》。诗是这样说的:“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真切的游子之情, 大自然也可以作为我们生活情感的寄托, 但是, 它们怎么也不可能象《游子吟》中的情感, 这样真挚, 这样强烈。在作品中, 我们既可以看到慈母对游子的满腔深情, 更可以看到游子对母亲的一片赤诚, 尤其是思念亲人和报效故土的赤诚!欣赏这样的作品, 很容易会燃起中学生刻苦治学的激情, 进而发愤读书, 勇于进取, 以最优异的成绩来报效母亲, 报效祖国!仔细地品味, 认真地思考, 我们就会深刻地认识到, 艺术美比起生活美和自然美来说, 确实具有一种更为强烈的情感。

2.艺术美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个性和普遍性。简单地说, 典型性是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艺术美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是因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和精心构思的, 它绝对不可能象生活中的形象那样琐碎零散, 那样平淡无奇。我们曾看过我国第一部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 作品以寻找小芳为基本线索, 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事件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贤惠、善良、勤劳、质朴, 具有我国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贤惠、善良的女子, 她们也会做出许多美好的、令人赞叹的事来, 但不可能象《渴望》那样, 在完整的情节中, 疏密相间、起伏有度地逐层展开, 也不可能象刘慧芳那样纯朴、真挚而富有理想色彩。显然, 艺术家的劳动创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把生活材料去粗取精, 并按照一种情感的逻辑编织在一起。这样, 一个个富有个性而又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便逐次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由此可知, 高度的典型性是艺术家辛勤劳动的结果。因为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 但它经过精心加工, 提炼之后, 便比原来的生活更高、更集中, 也更具有典型意义。

3.艺术美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由于艺术美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高度的典型性, 也就是说, 艺术美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因素和理想色彩, 所以,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艺术美又导出了第三个特征, 这就是它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中学生可能都知道《白毛女》的故事, 作品反映的是杨白劳和喜儿的悲惨身世和在党的领导下翻身求解放的故事。一边以黄世仁、穆仁志上门逼债, 抢人抵债表现出地主阶级的丑恶;另一边以衣不御, 食不饱反映贫苦农民的苦难。

在欣赏这样的作品时, 人们自然会产生对地主阶级的憎恨。人们为喜儿的翻身解放而欢欣, 并由此而珍惜社会主义时代的幸福生活, 珍惜自己中学时代的金色年华。

再如, 我们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叫《屠城血证》, 这部电影以它丰富生动的艺术图画, 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烧、杀、抢、掠的一系列残酷的场面。由于作品根据许多史实进行加工、提炼和改造, 通过艺术画面的烘托和对比, 充分地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作为中国的青少年, 很自然地会激起对军国主义的无比愤恨和对无数苦难者的深切同情, 从而更加热爱和平, 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从而为全人类的和平和幸福, 为共产主义明天而努力学习, 奋力拼搏。这样的心理感受, 正是来自于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美的教育功能是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实现的所谓寓教于乐, 是指学生在一种心甘情愿的情况下, 而且大多是在心情激动和无比快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艺术美的教育常常具有这样的效果, 同学在课堂上希望能够看到直观的图画, 希望能够听到美妙的音乐, 更希望投入一些富有情趣的艺术游戏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动活泼的艺术美教育是完全合拍的, 所以, 寓教于乐的艺术美的教育, 对于中学生来说, 效果特别明显。

艺术美的教育功能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艺术美的教育功能的实现不像其他教育, 具有具体方式的强制性和效果的直接性, 而是一个变的过程。近年来, 有许多同学看过吴承恩的《西游记》。在欣赏过程中, 我们都不知不觉地被孙悟空这个神奇的猛士形象吸引着, 一会儿为他的除暴安良而欢欣鼓舞, 一会儿为他的不幸遭遇而暗自悲伤。然而, 无论剧情怎样曲折起伏, 这个坚强不屈的猛士形象的大无畏精神, 最终给予我们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获得是在一次次欣赏的欢乐与忧伤中, 在逐层逐次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艺术美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 但是由于这种教化的力量渗入人的心田, 所以, 它具有一种不可估量的价值, 所以, 我们应当经常组织同学举办趣味横生的艺术美的欣赏活动, 以充分体现艺术美育在中学教育中的特殊价值。

参考文献

[1]腾守尧.艺术社会学描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艺术设计美的功能原则 篇2

席勒论美的批判功能

席勒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人性在现代社会的被摧残,又从人性的恢复完整的途径的角度谈美和艺术的功能,所以,美和艺术的功能首先就是它的批判功能,即批判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对人与人的关系的隔绝等等.在席勒那里,这就是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换句话说就是,席勒认为,他所处的时代的状况(现代性)是令人忧虑的,必须进行批判的.

作 者:张玉能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刊 名: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S)年,卷(期):22(4)分类号:B83-0关键词:席勒 美 批判功能 人性 现代性

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及设计原则 篇3

1 智能变电站概述

1.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智能变电站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产物, 是在传统变电站的基础上, 应用了自动控制与智能调节技术, 这可以更好的保证变电站的发展, 可以保证变电站发挥出最大的应用价值。智能变电站中应用了较多先进、可靠的设备, 还应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 可以在电网运行时, 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 可以保护电网中的设备, 可以控制设备的运行参数, 有利于及时检测出电网中存在的故障, 从而保证变电站稳定的运行。智能变电站有着较高的稳定性, 运行时也比较安全, 其提高了电网的自愈能力, 是对传统变电站的优化。

1.2 智能变电站的特征

1.2.1 可靠性。

智能变电站有着较高的可靠性, 在变电站中应用了较多现代化的技术, 有着较多的先进的设备, 变电站在运行时, 可以对电网中存在的故障进行自动检测, 其有着较高的自愈能力, 可以减少电网出现故障的概率。智能变电站在检测出设备存在故障时, 可以自动发出警报, 维修人员可以及时找到故障存在的位置, 可以将故障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智能变电站具有预警的功能, 可以维持变电站稳定的运行。

1.2.2 互动性与集成性。

智能变电站可以自动收集运行的信息, 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 智能变电站将电网与设备有效的联系起来, 增加了电网与设备的互动, 这可以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智能变电站有效的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传感技术融合在一起, 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 还简化了数据采集的流程, 形成了安全、可靠的信息互动平台, 这对变电站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2.3 低碳环保。

智能变电站中应用了较多的新型设备, 其采用电缆代替了光纤接线, 而且采用了能耗较低的电子元件, 这可以避免资源的大量消耗, 具有低碳环保的意义。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对环境污染也比较小, 设计人员选择了能耗降低的设备, 采用电子式互感器代替了原先的充油式互感器, 这种设计可以促进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符合我国的国情, 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促进的作用。

2 智能变电站功能构架

2.1 职能体系的架构

智能变电站的体系架构应当更加紧凑、完善, 在内部系统中应当采用软件构件技术, 使其各种功能可以根据变电站的实际进行灵活调配。应当将硬件集成、组件技术以及软件构件技术充分运用到智能变电站的控制系统中去, 从而构建一套更加安全、灵活的功能体系。实践证明, 这一体系的实践应用, 不但提高了智能变电站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程度, 而且实现了智能变电站与各电网之间的无缝通信, 既简化了该系统的维护与配置复杂度, 又节省了经济开支。

2.2 智能设备的设计与应用

所谓智能设备, 就是相对于智能变电站系统提出的, 它本身没有太多的含义, 只是智能变电站中的使用设备而已。智能设备不但对变电站的过程层与间隔层设备具有功能进行了高度的集成, 而且它们还能够运用实时状态监测及评价手段在线诊断自身的运行状态, 并及时进行在线维修。由此而言, 在智能变电站的构建过程中, 要不断加强对智能设备的设计与应用, 才能满足智能电网的有效运行。

3 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设计原则

3.1 硬件集成技术

智能变电站在硬件设计时, 采用了硬件集成技术, 这可以解决传统硬件设计技术弊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智能变电站硬件的运行环境越来越复杂, 在设计硬件系统时, 应采用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技术, 这也智能变电站硬件系统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能变电站的硬件设计, 真正实现了针对具体功能的模块化设计, 它可以使一些固定的数据逻辑处理过程在高度智能化的设备中同化, 将由软件实现的功能逐渐转化为由硬件来实现。这种硬件集成技术不但保证了数据逻辑处理的可靠性与实效性, 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问题。既节省了硬件资源的开支、提高了变电设备的集成度, 又促进了智能变电设备的更新与升级。

3.2 软件构件技术

从实践来看, 智能变电站软件系统不但可以实现测控与信息管理, 而且还能将相量测量单元与录波等功能进行高度的集成, 从而实现站内状态的估计、在线状态监测、区域集控以及远程维护和智能管理。智能变电站的软件构件技术能根据系统工程信息数据, 实现变电站系统与设备系统的自动重构。软件构件技术是软件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 它的应用不但减少了功能软件集成与开发活动中的重复性劳动, 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周期, 而且加强了系统之间的互动性及其自身的可靠性与自愈性。

3.3 信息的存储、融合与分布式电源的保护技术

智能变电站所构建的数字信息平台体现了其信息集中管理的目的, 信息的集中和存储管理不但实现了信息模型的集成、调用、转换以及冗余等功能, 而且还可以为一些电网之间的互动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同时智能变电站还对各种信息的相互利用设定了统一的融合标准, 从而实现了与智能电网之间的无缝通信连接。分布式电源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智能电网的安全性与效率, 但也加大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结束语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组成之一, 智能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影响着电力供应的质量, 如果智能变电站中出现设备故障问题, 会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用电。智能变电站的开发与建设目前正处于初级阶段, 信息交互的平台还不够完善, 在软硬件设计时, 采用的设计方法还不够成熟, 这影响了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功能的发挥, 为了保证变电站稳定的运行, 设计人员应该掌握好关键技术, 还要遵循一定设计原则, 这可以保证我国智能电网稳定的运行。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的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

摘要:电能是我国重要的资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这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的设计与优化工作, 保证电网分布的合理性以及运行的稳定性。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 电力企业应建立现代化的职能电网, 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介绍, 对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及关键技术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设计原则,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张沛超, 高翔.智能变电站[J].电气技术, 2010, 8:4-10.

[2]李瑞生, 李燕斌, 周逢权.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及设计原则[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21:24-27.

上一篇:新的视角下一篇: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