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设计原则(精选6篇)
会计制度设计原则 篇1
一、引言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共有十三条: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用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清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性、实际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重要性原则。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于1999年1月1日实施, 运行已有近10年了, 随着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制定及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等一系列企业会计规章的陆续颁布, 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这些原则的运用越来越显出其局限性, 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医院会计实务处理现状
目前, 我国大部分医院是事业单位属性, 很少以企业的标准进行成本核算, 只计算实际收入和支出, 所以, 无法搞清楚医院的利润是事实。一些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方法, 不符合上述原则, 导致处理实际的会计业务不恰当, 财务状况也就不能得到真实、全面、客观的反映, 甚至一些医院管理层为了追求报表的“美观”, 暗示、授意甚至指使会计人员利用成本费用调节收支结余、表现为虚盈实亏或实盈虚亏, 这就很可能给医院持续健康运行和发展带来隐患。
1、固定资产的计量违背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真实性原则
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报废一直以计提修购基金的形式直接增加专用基金, 专用基金和固定基金均属于净资产, 医院对其拥有充分的使用权。固定基金一般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相等,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变, 故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也不会引起固定基金的减少。而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时, 又相应增加了专用基金, 这就使医院的净资产既包括固定资产原值, 又包括提取的修购基金, 造成重复计算和虚增, 使净资产信息失真。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 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 相反, 运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却可以人为地改变医院的成本, 随意调节利润。医院会计制度只对医疗设备的折旧年限作了规定, 未对房屋、建筑等其他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残值估计、提取减值准备等作出明确规定, 造成修购基金计提比例和使用的随意性,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相背离, 行业内核算口径不一致, 会计信息无可比性。不能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真实价值的核算方法既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也违背了可比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2、应收医疗款中的坏账核算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及配比原则
应收医疗款是指应向门诊病人和出院病人收取而未收的医药费用, 此处特指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结算的医保病人医药费。目前医保病人出院结算时, 只需支付小比例的自负部分, 统筹部分的医药费由医院先行垫付, 经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审核, 先扣除违规款, 留5%~10%考核金后, 推迟一个月或数月再返还, 即医院对医保病人提供了医疗服务, 却并不能确保经济利益就一定能流入医院。这给医院带来了资金占用的压力, 由各种原因形成的医疗结算扣款, 也给医院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其中的违规款是永久扣款, 符合坏账概念, 但没有进行坏账核算。在处理结回的医药费时, 对违规款的会计核算是借记“医疗支出”科目, 贷记“应收医疗款”科目处理, 这样做增加了本期支出, 导致利润减少。如果违规款数额大, 对本期利润则影响较大, 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和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因为该项费用不应由本期负担。
3、管理费用核算不符合真实性原则
管理费用作为医院的一项期间费用, 内容、含义相当广泛, 除了医院管理部门的费用外, 还包括为医疗、药剂、管理等部门的间接费用。目前行业间简单地按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9∶1的比例分摊, 势必影响医疗收支、药品收支情况, 影响医院财务收支的真实性, 使报表使用者无法得知管理费用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 医疗支出与药品支出的比例会发生变化, 重新核算其比例关系势在必行。医院为固定资产建设、购买大型设备而进行融资, 产生的借款费用直接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没有体现配比性原则。事实上“管理费用”科目是个筐, 其他科目所不能反映的内容都在往里装。
4、医疗纠纷处理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随着大众自我保护意识及对医疗卫生保健的期望值不断提高, 各级医院面临的医疗纠纷呈陡增之势, 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纠纷久拖不决, 有的持续一年以上。目前, 纠纷发生后, 不管处理时间多长, 都于支付赔偿款时, 借记“医疗支出”科目, 贷记“现金”科目处理, 直接记入支出, 导致收入与支出不匹配, 财务风险加大。一旦发生严重的医疗事故, 巨大的经济赔偿必然会严重影响医院工作的正常进行, 从而使医院财务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恶化, 同时也不利于反映当期成本支出。
5、会计报表不符合清晰性原则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 医院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表”和“基本情况表”, 从不同侧面反映医院财务状况。但由于上述原因, 现行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记录不准确清晰, 不便于理解和利用。医院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是现金流量大、周转速度快, 最能反映现金流动情况的“现金流量表”却不在要求之内。现金流量表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医院的经营成果、评价医院收益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差额及其原因、医院期初现金与期末现金的差异变动原因。
三、对策与建议
1、固定资产核算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医疗设备、器材等固定资产大多属于高科技产品, 具有价值高、更新快、数量大的特点, 是医院重要的资源, 需要保值增值。这必然要求会计核算对其从形成到使用耗费再到报废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借鉴企业固定资产准则中规定的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 以正确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净值, 在会计核算上应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 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以计提的折旧基金取代修购基金。正确划分资产界限, 统一计提折旧年限, 在计提折旧时将固定资产的原值扣除其预计净残值的余额, 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 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进行摊销, 将每月应摊销的折旧价值作为费用计入有关的成本或支出中, 从相应的收入中得以补偿, 体现配比原则。
2、正确核销应收医疗款中的坏账
随着全民医保的实行, 医保病人形成的应收医疗款会越来越多, 加强医保管理, 及时整理汇总上报资料, 审核后及时督促医保资金回笼到账, 尽可能减少医院流动资金占用, 并要重点分析医保费用超支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逐步减少扣款费用的数额。医保扣款是经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审核后核定的违规款, 属于医院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 是医院发生的坏账损失, 它在发生时应按一定程序予以确认, 在核算时应借记“坏账准备”, 贷记“应收医疗款”处理。对于一些长期挂账无法收回的数额较大的呆账、坏账, 在不影响当期收支平衡的前提下, 应直接从支出
中予以冲销, 体现谨慎性原则和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
3、细化管理费用的归集、分配
面对医疗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 各级医院都在尝试利用银行贷款。建议借鉴企业会计规定, 引进“财务费用”科目, 把原在“管理费用”科目中列支的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和在“其他收入”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归集到“财务费用”一级科目中核算, 贷款用于固定资产建设时, 利息要进行资本化处理。改变按受益部门职工人数分配人员经费的办法, 采用按人员比例和收入比例相结合、复合的管理费用分摊办法, 合理分配管理费用在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中的比例, 为真实的利润核算打下良好基础。
4、医疗纠纷按或有负债处理
医院纠纷的发生频率逐年增高, 以经济补偿为目的, 而且赔偿范围和数额也越来越大, 构成了新的医院财务风险, 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概念。即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第一, 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第二, 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第三, 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按照谨慎性原则, 医院会计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增加“预计负债”科目, 用于计提医院医疗纠纷赔偿准备金。该科目贷方反映提取的医疗纠纷赔偿准备金, 借方反映医疗纠纷赔偿的支付数额, 期末余额一般应在贷方, 表示“医疗纠纷赔偿准备金”的结余数, 余额结转下年继续使用。应综合考虑上年实际发生赔偿额度和今年业务收入, 确定提取比例, 增强医院财务抗风险的能力。
5、补充完善现医院会计报表体系
高效的管理取决于优质的会计信息, 会计报表则集中体现会计信息, 现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亟需补充“现金流量表”。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结合医疗行业特点, 灵活设置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项目, 以体现医疗行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 总体反映医院收益质量及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 对医院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修订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列报内容, 在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下方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在负债方增设“预计负债”科目, 在收入支出总表增设“财务费用”科目, 以保证提供给报表使用人清晰准确的会计核算结果。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在对医院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运用上越来越显出其局限性。本文在分析医院会计实务处理现状的基础上, 从具体的会计业务处理的角度提出多项对策建议, 希望能对目前医院会计制度的修改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会计一般性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宇峰:影响医院会计报表真实性的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 2009 (1) .
[2]乔爱华:医院财务制度与医院会计制度缺陷的认知与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 2008 (8) .
[3]马瑞成:现行医院会计核算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 2009 (4) .
会计制度设计原则 篇2
关键词:“一带一路”;制度;制度设计的原则
一、现有区域经济的制度的原则
(一)欧盟。欧盟在制度的决策、运作、操作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务实、渐进与妥协,“灵活性原则”和“辅助性原则”是欧盟制度的两大基本原则。既保障集体安全,又采取和平方式;既保证各方利益,又维护共同发展;既协调相互关系,又允许不同声音;既推动欧洲统一,又保护民族认同;在平衡与妥协中求利益,在利益的共存中求和平,在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
(二)东盟。东盟决策的基本特点是多样性和灵活性,东盟的决策机构和决策方式、执行机构和运作方式是与东盟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基本相适应的。东盟还有一套维系区内团结和统一的制度性原则,即平等原则,协调一致原则及不干涉内政原则。
(三)APEC。APEC数年来能够取得成效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使其灵活的避免了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侵害;二是协调的单边主义运行机制。APEC制度创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自主自愿精神;渐进主义;开放的地区主义。
二、“一带一路”的制度设计原则
“一带一路”作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模式,不可能实现高水平的制度安排,因为高水平的制度意味着成员国较高的的制度供给成本,更多的主权让渡,要想顺利实现“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就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率的合理的制度,而要想实现制度的合理有效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设计原则使其符合该组织的发展要求。
(一)以利益合理分配为前提。在现存的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大都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利益分配问题,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是部分发达国家在合作关系中常常受到利益的不公平分配,从而逐渐失去了区内合作的积极性,因而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必须以利益合理分配为前提。“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不是核心和边缘的剥削型经济关系,而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同体型”新型经济关系。
(二)以实现各成员国的竞争力为目标。由于在区内合作
中,而一些则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使得该成员国国内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不利于该国国内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从而也使得该国失去了对区域经济合作的信心和动力,因而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提高区内各国的竞争力,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能从中获益。
(三)以区域内已有的制度安排为基础。“一带一路”既不是一个实体,也不是新的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充分利用已有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国际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与区域内已有的制度安排共同发挥作用,“一带一路”不会打破现有的区域制度安排,不会与其产生重叠或竞争,而是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实施更具有建设性的制度。
(四)遵守渐进性、多样性、灵活性及妥协性的原则。由于涉及的国家、人口众多,环境复杂,地区发展极不均衡,因而区内制度的实施不宜急功近利,而应该循序渐进,在尊重各国利益和意愿的情况下逐步完善制度建设。“一带一路”不是紧密型一体化合作组织,更多的是一种务实灵活的经济合作安排,各国坚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由于各主权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个别特殊情况的国家可以给予适当的妥协,以使得有意愿参与该项目的国家能够参与,同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也应坚持灵活性和适当的妥协性。
(五)尊重各国自主自愿精神,不进行进入和退出限制。要尊重各国的自主自愿精神,不应使用政治和经济手段,摒弃霸权主义,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不涉及政治、安全等领域,要尊重其进入和退出意愿,不设定进入和退出障碍,完全尊重其经济意愿。
(六)以企业合作而不是政府磋商为主。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大多以政府间磋商为主,但难免涉及政治等其他方面,从而造成经济关系错乱,因此“一带一路”应以企业合作为主体,减少行政因素,减少政治干扰。
(七)以经贸合作为主,不限定贸易类别和合作方式。“一带一路”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只是经济合作,因而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以经贸合作制度为主,但对于贸易类别和贸易方式不应进行限制,应尽量符合各国利益,实现零和博弈。
小结: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预冷,各国经济持续低迷,大多数组织都进展缓慢,在当前世界经济迫切需要新动力的情况下,“一带一路”的提出为沿线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提供了新的着力点,这是实现共赢式发展目标的新选择。而在各项规划还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应先就制度的设计原则进行探讨,从而使得制度合理化、有效化。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应遵循上述原则,使得新的制度设计能更好的服务于“一带一路”,顺利实现其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
会计制度设计原则 篇3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在各单位的具体体现, 单位在制订、修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 理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但由于各个单位的内部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相同, 不会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内部控制模式。因此, 在制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遵循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原则
应该了解、分析各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对会计控制的影响。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切不可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特别需要说明的是, 设计的制度首先要适合经营目标, 促进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其次要适合单位组织结构, 有效的制度要使单位会计信息迅速地上传下达, 保证联络渠道的畅通, 要做到责权分明, 对组织中每个部门、每个人实现有效会计控制, 都需要组织结构来保证。任何一个单位总是处于一定的经营环境之中, 经营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单位形成一定的外部机会与外部威胁。尽管外部机会与威胁不在单位内部控制范围之内, 但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前对经营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解和分析, 这样设计出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才能有效规避外部风险, 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2 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全面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触角渗透到单位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 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由于会计工作贯穿于单位整个经济活动, 是对单位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因此制定会计控制制度要求全面。二是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全体员工都有约束力, 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也指在设计过程中, 充分听取和吸取执行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使员工自觉执行制度。由于单位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因此, 制度设计要有系统论的观点, 即把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将各部门和各岗位形成既相互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 以保证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照单位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同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与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相互衔接, 形成目标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而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总体功能, 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总体目标。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全面性、层次性、相关性和动态平衡性等特征, 设计出纵横交错的内部会计控制网络与点面结合的控制系统。
3 体现内部牵制的原则
内部牵制是指在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及各岗位间所建立的互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 其主要牲是将有关责任进行分配, 使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活动无完全的处理权, 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从纵向来说, 至少要经过上下两级, 使下级受上级的监督, 上级受下级的牵制, 各有顾忌, 不敢随意妄为;从横向来说, 至少要经过两个互相不隶属的部门或岗位, 使一个部门的工作或记录受另一个部门工作或记录的牵制, 借以相互制约。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过程中, 一项经济业务活动各项环节尽量由不同部门处理, 也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 发挥其比较客观、公正的作用。比如, 在工程项目业务中,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和专业能力的社会中介组织编报项目建议书等;在销售业务活动中发票的开具环节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处理而不是由销售部门的人员处理, 目的在于增强牵制作用。坚持牵制制度, 需要明确各单位和部门的职能与性质, 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赋予其相应的权限, 职责与权力必须尽可能以规范文件的方式明确地授予具体的部门、岗位和人员, 以免发生越权或在出现错误或舞弊时相互推诿扯皮。
4 讲究成本效益原则
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就是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 降低成本和人为因素, 最在限度地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如果实行这项制度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本身所能带来的效益, 就不存在实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因此, 对重要经济业务活动要进行重点控制, 对一项经济业务活动的关键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选择关键控制点, 是实现少花费而高效率控制的重要途径。
对关键控制点的选择, 应该统筹考虑如下三个方面:
4.1 会影响整个会计工作运行过程的重要操作与事项。
4.2 能在重要损失出现之前显示差异的事项, 有利于对问题作出及时、灵敏反应。
4.3 若干能反映单位主要目标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均衡的控制点, 目的在于实现全面控制。
5 动态反馈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单位的会计机构要积极修订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与时俱进, 不断修订和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以始终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适应力和活力。同时, 由于各个单位的内部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发展的、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和发展, 但是,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又是相对稳定。为了既要符合现时需要, 又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 保证在一定时期内的适应力和活力, 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6 实用性原则
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 不应过于强调其严密性和完整性。应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 选择恰当控制方法和手段, 减少过繁的手续和程序, 避免重复劳动, 使内部控制制度简化且高效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文字说明要简洁明了, 条理清楚, 使大家一看就懂, 且容易记住、掌握和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仅是监督, 更重要的是指导和帮助。因此, 要求制度具体, 可操作性强。
7 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的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坚持以预防为主, 对经营活动过程的重要活动、关键环节进行控制, 并采取内部稽核、审计和书面报告等方式进行检查。如在企业工程项目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 可事先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及年度计划, 提出项目建议, 指定专门部门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报项目建议书, 由会计部门对项目建议书中财务分析和预测结论的可靠性发表具体的局面意见。重大工程项目决策经董事会讨论决定。也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编制工程概预算。会计部门对招标文件中关于审查投票人资格的财务标准和投票报价要求等内容进行审核。对潜在投票人的财务情况进行综合审查。会计部门审核标底计价内容, 计价依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以及标底价格是否在经批准的投资限额内。会计部门还可参与合同的签订、审核合同的金额、支付条件、结算方式、支付时间等内容。在企业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会计部门负责管理工程项目成本。如:正确核算工程成本、计算交付使用的财产价值和反映年度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促使工程项目按计划完成;控制预算执行情况, 查究预算项目以外的支出等。在工程竣工后, 会计部门及时开展各项清理工作。此时, 也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结算书进行审核, 以审定金额作为工程款结算的依据, 组织分析概算、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投入使用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监督检查进程中发现的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及时采取措施, 加以纠正和完善。
会计制度设计原则 篇4
第一节 存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概述
一、存货业务的内容和特点
(一)存货业务概念及基础工作设计
1、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库存商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库存商品、商品(可供销售的物品)、周转材料。
2、存货的基础设计工作
1)存货编号的设计:
a、按存货的性能、技术特征和规格标准编号:汉字或字母“多号定位法”
b、按存货存放地点位置标准编号:四号定位法(仓库号、料架号、层号、位号或区号、点号、排号、位号)
2)存货的计量
存货成本的初始计量: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存货成本的后续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认,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
存货成本的期末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3)盘存制度的确定:
永续盘存制:对各种存货每一次收入和支出后,都要计算出结存数。
实地盘存制:平时除了要建立钱、物、帐分管的内部牵制制度外,还要加强各部门的经济责任制,严格考核;期终盘存时,除认真清点全部存货实存数外,还应抽查若干种存货凭证,以上期末盘存数加上本期购入,减去本期耗用数或销售数,其结存数是否等于本期盘存数。
(二)存货的特点
1、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
2、存货是有形资产
3、存货是流动资产
4、存货具有时效性和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三)存货业务设计的内容
存货业务包括材料、物资的采购与付款、验收入库、保管和发放等环节
二、存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目标和要求
(一)存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目标
1、提供存货的各种真实、完整、有用信息
2、保证存货的安全
3、控制存货的流动
4、监督、落实存货的经营责任
5、加速存货资金周转,考核存货的经济效益
(二)存货业务会计制度设计要求
1、严格各种存货收发手续的规定,保护实物财产的安全
2、正确反映各种存货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3、正确计算物化劳动,考核存货资金以及防止存货超储积压
第二节 存货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
一、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
(一)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设计
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1、请购人员与审批人员分离
2、询价人员与确定供应商人员分离
3、采购合同的订立人员与审核人员分离
4、采购、验收人员与相关会计记录人员分离
5、付款的申请、审批人员与执行付款人员分离
(二)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设计
1、建立完整的采购登记制度
2、请购与审批控制设计
1)建立采购申请制度
2)加强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
(三)采购与验收控制设计
1、建立采购与验收环节的管理制度
2、根据采购物资及其供应情况确定采购方式
3、掌握有关供应商信誉、供货能力
4、严格执行验收制度
(四)付款控制设计
1、遵守相关制度
2、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
1)建立健全预付账款和定金的授权批准制度,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
2)加强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的管理,由专人按照约定的付款日前、折扣条件等管理应付账款
3)建立严格的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作出明确规定,及时收回退货货款
4)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如有不符,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二、储存业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
(一)建立专库专人保管制度
存货保管设计制度设计,包括授权控制和职责分工两部分内容
(二)建立严格的存货计量、记录和管理制度
1、存货的分类和编号
2、存货的计量与记录
3、存货的计划和管理
1)对各种存货要实行计划管理
2)按规定办理存货的收、发手续
3)妥善保管
4)对于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存货管理
5)建立存货的稽核制度
(三)采用永续盘存制度
(四)健全实地盘点制度
(五)实施存货保险制度
(六)建立库存存货质量管理制度
1、存货的残损变质
2、存货的积压呆滞
(七)健全存货明细账制度
第三节 存货业务核算规程的设计
一、采购与付款业务核算规程的设计
(一)采购与付款业务主要原始凭证的设计:
采购业务凭证:
材料采购计划、订货合同、请购单、入库通知单、收料(货)单、退料(货)单、收料溢缺报告单
1、采购计划编制的步骤:
1)确定各种物资的需要量
2)确定工作物资的储备量和核定储备资金定额
3)编制采购申请计划表
2、订货合同:定期订货合同、一次性订货合同、协议性订货合同
1)对重点控制的物资一般可以实行两种订货方式:定期订货、定量订货
2)设立供应合同备查簿或登记卡片
3、请购单:
4、收料单:三联或四联(保管部门、供应部门、财会部门、统计部门)
采购频繁的企业可按月根据“收料单”汇总编制“收料凭证汇总表”
5、收料溢缺报告单
6、退货单:多联:销货单位、仓库、供应部门、财会部门等
(二)各种凭证传递程序的设计
1、指定专人填制有关凭证
2、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人员)完成凭证的所有必要手续
3、不相容职务分离
4、凭证传递要及时
(三)采购与付款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
主要包括:
1、日常采购计划编制、合同签订程序设计
2、临时采购申请程序设计
3、材料采购、验货、付款程序设计
4、退货及折让程序设计
1、日常采购计划编制、合同签订程序设计
1)日常采购计划编制、合同签订处理程序
①供应部门根据生产计划部门的各种生产计划编制采购计划
②采购计划经审核批准后与供货单位签订采购合同
③财会部门根据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编制财务收支计划
2)日常采购计划编制、合同签订流程的控制点
①采购计划须经审核批准后才能签订采购合同
②会计部门参加采购合同的会签
2、临时采购申请程序设计
1)临时采购申请处理程序
①请购单位编制请购单交供应部门
②供应部门编制临时采购计划,经审核同意后通知采购员进行采购
③通知财会部门以备货款结算
2)临时采购申请流程的内部控制点
①临时采购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办理
②会计部门监督临时采购计划的实施
3、材料采购、验货、付款程序设计
1)材料采购、验货、付款处理程序
①供货单位在材料发运后,将材料发票、运单和提货单经银行寄往购货单位
②购货单位财会部门收到寄来的单据,将其送交供应部门,供应部门审核合同后据此编制收货单,通知仓库准备收货,另将提货单交企业运输部门提货
③财会验收后登记保管卡,并将签收的收货单交送供应部门
④供应部门将收货单与合同再次审核无误后,将供货单位的发票、代垫运单以及收货单一并送财会部门
⑤财会部门对照合同副本进行审核无误后,授权出纳办理货款结算,出纳付款后在发票上加盖“付讫”及日前戳记,与订购单副本一并归档。
2)材料采购、验货、付款流程的控制点
①采购材料入库验收、记账与付款分离
②加强材料单与合同的核对,保证材料名称、规格、数量和金额的正确;材料验收入库后才支付货款
③定期进行帐帐、帐卡和帐实核对
4、退货及折让程序设计
1)退货及折让的业务处理程序
①由储存部门或用料部门填制“请购单”
②由采购部门填制“订购单”或其他契约
③由检验部门验收并编制验收报告
④储存部门对照验收报告收料入库,如有差异应报告给会计部门
⑤会计部门比较购货订单、验收报告及卖方发票,发票经核准后付款
⑥凭证移送出纳处付款
2)退货及折让流程的控制点
①退货及折让发生时,应由双方协商解决
②由采购部门编制退回及折让通知单,分送有关部门,作为处理依据
③送交会计部门的通知单,可作为冲减应付账款的凭证
二、储存业务核算规程的设计
(一)储存业务主要原始凭证、帐表的设计
存货收发存有关凭证主要有:收料单、自制材料交库单、产品入库单、收料汇总表、领料单、退料单、销售材料发料单、委托加工发料单、发料汇总表、吊卡、盘盈盘亏报告单等。
1、领料登记表
1)多次使用,适用于经常领用的损耗性材料
2)一式三联:领料部门、仓库留存、会计部门
2、限额领料单
1)多次使用,适用于有消耗定额的材料,主要有原材料及主要材料,一单一料、一单多料
2)由供应部门和仓库编制,一式三联,领料部门、仓库、会计部门
3、收发料汇总表:会计部门编制
1)收料汇总表
2)发料汇总表
3)存货收发结存表(库存月报表):按仓库编制,按期交会计部门分析和对帐
4、材料吊卡
5、盘点报告:定期、不定期
6、报废单
(二)储存业务主要处理程序设计:收料程序和发料程序
1、材料发料业务处理程序
1)材料发料程序
①领用部门开出一式四联领料单,经审核后到仓库领料
②仓库发料后登记材料保管卡,并将领料单相应联次交领用部门和供应部门
③供应部门根据领料单登记材料明细账,月底根据材料明细账编制材料库存月报
④会计部门根据领用部门和供应部门送来的领料单进行核对,无误后编制材料发出汇总表
2)材料发料业务处理流程的控制点
①材料领用审核、发放和记账分管
②会计部门对来自领用部门和发料部门的领料单进行核对,从而保证领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③定期进行帐帐、帐卡、帐实和表表核对
2、委托加工材料发料程序
1)委托加工材料发料程序
①企业生产计划部门编制委托加工材料领料单,通知本企业运输部门办理领料及运输
②材料仓库发料、运输部门领料后送往外加工单位并取得外单位签收证明
③供应部门根据委托加工领料单登记材料明细账
④月末,生产计划部门、运输部门和供应部门分别将委托加工领料单送至会计部门,会计部门经核对后登记材料发出汇总表上的委托加工材料发出数,并登记有关总账和明细账
2)委托加工材料发料业务流程的控制点
①委托加工材料领用、运输、发放和记账分管
②财会部门分别从不同部门核实委托加工材料请领、实领和实发数量的一致性
③定期进行帐帐、帐卡、帐实和表表核对
3、委托加工材料完工验收、付款程序
1)委托加工材料完工验收、付款程序
①委托加工材料加工完毕,由加工单位寄(转)来加工费发票,供应部门将其与原留存的委托加工领料单合在一起,并编制委托加工材料收料单
②材料仓库收料后,登记材料卡,并将收料单交供应部门
③供应部门核对无误后,通知会计部门付款,登记材料明细账
④会计部门审核付款凭证无误后,授权出纳员办理付款结算
⑤供应部门和会计部门定期分别编制库存月报和收料汇总表,并进行帐卡、帐帐和帐实核对
2)委托加工材料完工验收、付款业务流程的控制点
①核对委托加工发料单和收料单,保证加工材料品种、规格和数量的正确性
②对委托加工材料进行入库检验,并核对加工发票和发料单
③对加工费用进行审核
④定期进行帐帐、帐卡、帐实核对
4、低值易耗品发放程序
1)低值易耗品发放程序
①领用部门提出领用申请,经本部门的主管审批后交供应部门
②供应部门根据低值易耗品登记簿审核其领用是否合理,如批准,则开具领料单授权仓库发放
③仓库发放后及时登记卡片
④通知供应部门和会计部门入账
2)低值易耗品发放业务控制点
①领用必须经过审批
②设置登记簿,加强对在用低值易耗品的管理
会计制度设计原则 篇5
1 谨慎性原则的理念与重要性
所谓谨慎性原则也就是企业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 领导者在对不确定经济活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那么领导者需要将其中所能体现的债务、损失等一切费用记入到账目中, 而相反的, 领导者在对资产、收入等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 那么领导者不应该将所有发生的费用计入到账目当中。谨慎性原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体现企业内部采取的真实情况, 避免受到人为控制。
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 谨慎性原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避免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出现风险, 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 领导者可以通过真实可靠的信息做出决策, 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净胜实力。当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面对风险是, 谨慎原则可以对其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 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在实际工作中, 如果会计人员没有严格遵循谨慎性原则, 那么企业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既有可能出现风险, 轻者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重者导致企业面临破产。在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中,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还能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谨慎性原则主要是为了消除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通过该原则可以正确估量企业面临的风险以及带来的损失。在会计核算工作中, 会计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循谨慎性原则, 抱以谨慎小心的态度, 保持高度警惕的态度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然后领导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应对外界复杂的经济环境, 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在实际工作中, 谨慎性原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该原则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2.1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奠定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领导者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 这样才能够严格遵循谨慎性原则, 尽量将企业的风险与损失降到最低。
2.2
通过谨慎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并且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还应该附注一张合理的财务报表, 这一份财务报表不仅是对报表数据起到补充的作用, 还应该加入一些较为独立的信息。这样才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2.3 加大会计审计的力度
在会计审计工作中, 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 为了避免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为了谋取自身利益, 领导者应该严格遵循谨慎性原则, 尽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与安全性, 减少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经济损失。
2.4 在企业中充分发挥谨慎性的作用
企业在运营与发展过程中, 不仅需要严格遵守谨慎性原则, 还应该尽量扩大其适用范围, 使统一行业的企业在市场上竞争, 加强投资者对企业的分析能力, 使会计信息充分发挥作用。
3 谨慎性原则的注意事项
3.1 制定涉及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的规定时尽可能采用一些定量描述, 避免定性描述。
定量描述清楚明了, 没有余地, 而定性描述弹性较大, 主观操控的空间过大, 为粉饰会计信息留下空子。当然, 这会受到技术、成本和效果等方面的制约。
3.2 尽量细化与谨慎性原则相关的其他会计准则的具体操作程序。
如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等规定操作性就很强, 不容易出现漏洞。
3.3 加强社会审计和完善内部审计的监督。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 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 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3.4 实施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 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因此, 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 包括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4 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发展和完善
4.1
谨慎性原则受到市场价格机制的约束, 目前很多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 较难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 只有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除外, 这样可以看出, 其应收账款的回收率是目前制度下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 这使得谨慎性原则难以得到适当的运用, 所以应该进行一些改进, 是谨慎性原则减少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约束。
4.2
谨慎性原则在实践运用中并不对所有的企业同等对待,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对于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公司必选招上面的方法进行计提准备金, 对其他的上市公司并无严格规定, 这使得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存在着不少遗憾。
结束语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 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极端”的谨慎性原则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 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地揭示, 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左淑慧.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J].河北企业, 2007 (10) .
会计制度设计原则 篇6
1.1 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有关规定。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主要有折旧基数、净残值、使用年限和折旧方法四项。《制度》第36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 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 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 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按照管理权限, 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 或经理 (厂长) 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 作为计提折旧依据。”这事实上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 使企业在确定折旧政策时, 既可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 也要考虑无形损耗。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资产的摊销期限, 加速企业用于购建固定资产资金的回笼。
1.2 对待摊费用、开办费及待处理财产损益的会计处理。
根据《制度》中的定义,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此, 对那些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如待摊费用、开办费及待处理财产损益等, 就不能再作为资产列示于资产负债表, 而只能计入当期损益, 否则就会高估企业的资产价值。
1.3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制度》第51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 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合理的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 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并且, 在第16条、第52条至第65条中明确提出企业必须计提八项准备, 分别是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一方面可以改善资产质量, 避免企业虚列资产, 使资产负债表如实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状况;另一方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可以防止企业虚盈实亏, 实现资本保全。
1.4 长期股权投资差额摊销处理。
《制度》第22条规定, 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 合同规定投资期限的, 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 初始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 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初始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 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这样的规定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其一, 可避免企业将长期股权投资差额长期挂账, 虚增企业资产;其二, 规定分别按“不超过”与“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 可以使企业提前确认费用, 递延确认收益。
1.5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尽管从法律形式上资产的所有权在租赁期间仍属于出租方, 但由于与资产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转归承租人。因此, 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要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入账, 并计提折旧。《制度》第27条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按租赁开始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 作为入账价值。以较低的金额入账, 充分体现了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稳健性。”
1.6 研究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目前, 各国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 其一为无形资产开发成功的予以资本化;其二为开发末成功的计入当期损益。予以资本化并在有效期内摊销, 体现了会计的配比原则;而计入当期损益则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制度》第45条规定:“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专利时, 规定“不得再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
1.7 对或有事项的处理。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 其结果需通过未来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制度》第141条规定, 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 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 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 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应当将其确认为负债, 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项目列示。第145条规定, 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负债形成的原因。第146条规定, 企业一般不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或有资产。对或有事项的处理作这样的要求, 确认或有负债而不披露可能的或有资产, 遵循了稳健性原则, 同时也能让使用者更好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全貌, 掌握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状况, 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1.8 债务重组中的会计处理。
所谓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与其债务人达成的相关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对债权人而言, 《制度》第18条规定, 未来应收金额等于或大于重组前应收债权账面余额的, 则在债务重组时不作账务处理;未来应收金额小于应收债权账面余额的, 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对债务人而言, 《制度》第70条规定, 企业无论是以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还是以债务转资本, 抑或修改债务条件进行重组, 对于支付的现金金额、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转作资本的金额等小于应付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 计入资本公积, 而不是作为营业外收入进行确认。这样无论对于债务人还是债权人而言, 都可以防止高估收益数额。
1.9 收入的确认标准。《制度》第85条规
定:“销售商品的收入, 应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 (1)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 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关联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控制; (3) 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4) 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只有这些条件同时满足, 才能确认为收入, 否则即使已经发出商品, 或者即使已经收到价款, 也不能确认为收入。
2 运用稳健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2.1 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稳健性原则的运用源于会计估计和不确定性。而会计估计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所以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也必然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会计人员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 就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因此, 稳健性原则的贯彻实施要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 否则就可能导致会计核算中滥用稳健性原则的局面。
2.2 稳健性原则运用“度”的问题。
稳健性原则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 用好了有利于如实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 提高收益质量, 实现资本保全, 否则就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从1999年开始要求股份有限公司计提“四项准备”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的实践就证实了这了点。为减少运用稳健性原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制度》第51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合理的计提各项减值准备, 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不恰当的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计提秘密准备, 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 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所以, 在运用稳健性原则时, 必须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2.3 正确面对企业可能的亏损问题。
企业运用稳健性原则, 特别是强制企业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这可能使企业暂时面临亏损的局面,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提高企业资产质量, 提高收益质量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因为从长远看, 稳健性原则的运用有利于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摘要: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 是指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 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 会计人员应选择对本期净资产及利润较为不利的方法或金额。在会计工作中, 稳健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低估资产价值、高估负债价值。下文将就稳健性原则在《制度》中的运用试作简要分析说明。
【会计制度设计原则】推荐阅读:
会计制度设计09-28
会计制度设计习题07-27
会计制度设计期末考试06-08
财务会计制度设计07-21
《会计制度设计》练习题05-18
第二章会计制度设计07-29
会计制度设计知识点10-10
会计制度设计真题答案10-24
会计制度设计网上作业答案06-10
电大会计制度设计06任务0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