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制度(精选12篇)
我国会计制度 篇1
一、会计制度的定义
(一)会计制度的定义:
会计制度是经过设计正式确定的会计工作所遵循的规则、方法和程序。是处理会计事务的规范和准绳,也是每一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组织体系。一般包括会计核算制度和人员方面的制度两大部分。广义的会计制度还包括会计机构的实质,会计人员的配置及职责,会计监督与检查办法,财产清查办法,会计制度要求,会计分析方法等。
会计理论制约会计制度,任何会计制度都不得违背会计一般原理,会计制度又制约着会计工作,任何会计工作必须按一定的会计制度来进行,否则必然导致会计工作的混乱,不能及时、真实、准确地提供有关方面所需的会计信息。可以说,会计制度是把会计理论及会计工作联系起来的桥梁。
(二)会计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1. 会计制度的意义: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规范。其重要意义表现为:
(1)它是国家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我国会计工作是由财政部负责管理的。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是重要的政府行政法规,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依据,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保护资产安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
(2)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都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求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企业和政府有关机构是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关系,企业对国有资产只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并向投资者提供应分配的利润,向政府交纳税金,政府不再承担企业亏损的责任。为此,企业要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经济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企业必须提高法制观念,增强自我约束的机制。企业要求得以生存和发展,就须做到以收抵支所有盈利,为此,企业必须搞好生产和经营,加强经济管理,实行经济核算,节约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盈利。为了即使掌握经济信息,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必须建全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
(3)它是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企业会计通过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考核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履行其职能,有助于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因此,会计工作需要对会计制度进行规范。
(4)它是企业内部管理系统规章的一个分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规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管理中一个信息与控制系统。
2. 会计制度的作用:根据会计制度在经济管理中的意义,可以看出,执行会计制度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1)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计制度是根据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行为规范,执行会计制度可以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
(2)保证会计及相关工作有序运转。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执行会计制度可以保证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
(3)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根据会计工作的规定,履行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职能,可以保证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4)保证会计监控作用有效发挥。会计工作规定,提高了会计法和企业准则关于加强会计监督的要求,所以执行会计制度,可以保证有效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5)保证会计人员行使职权。会计制度的内容全面地规范了会计工作,可以保证会计人员行使职权。
二、中国近期会计制度改革历史演进及评价
建国四十余年来,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主要是国家统一发布的、按各种所有制形式、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各部门所属的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作了规定。我国虽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但是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和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性改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会计制度模式已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对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1.实施以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改革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交流的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1992年11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通则》,明确要求使用借贷记账法,确立了四项会计核算基础前提和十二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将会计基本等式由“资金占用=资金来源”改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和制造成本制度,基本告别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成为新中国会计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外,这次会计制度改革在对既存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按照企业所属的行业设计制定会计制度的原则,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管理要求,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若干个行业,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等13个全国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2.进一步深入股份公司会计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财政部于1998年1月27日在(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在按照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中施行。
3.统一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核算行为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9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会计法》。新修订的《会计法》,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立法宗旨,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以及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核算规则,对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作了特殊规定,新修订的《会计法》单设一章,规定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同时对公司、企业容易导致会计资料失真、失实的问题作了禁止性规定。
为了配合新修订的《会计法》的实施,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保证会计报告的真实和完整,国务院于2000年6月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对使用财务会计报告的部门和机构的行为也作了规定;对重大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关联交易、企业合并和分立、重大的投资融资活动等事项披露提出明确要求。它的发布和实施,要求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
为落实《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要求,财政部于2000年12月制定发布《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的范围内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在总结既存的会计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要求,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规定了统一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上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一年后,财政部颁发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一制度对当前金融企业涉及的主要经济业务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均与相关的国际会计规范一致。
2004年4月27日,财政部针对我国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在全国各类企业总数和国内生产总值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当部分小企业会计机构不很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现状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并要求2005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这一制度的实施,对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促进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
会计被比作“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会计语言的规范和统一。实行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不仅可以降低跨国融资成本,扩大投资者和融资者的选择范围,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比性,而且可以减少跨国公司的会计成本,降低目前各国昂贵的会计协调费用,为全球所有企业建立公平、统一的会计环境,促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更好地服务国内和国际市场。
(一)我国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从1985年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开始便走上了会计制度国际协调的道路,至今的20年以来,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先后发布的16个具体会计准则,逐步形成了由会计法、会计基本准则、会计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构成的会计制度体系。这一系列制度的颁布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逐步推进了我国会计制度和国际会计制度的接轨。然而,在会计制度国际协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被动的随从国际会计、政府主导会计制度变迁、会计标准建设缓慢等。
(二)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
1. 加强会计理论研究,积极推进国际交流
会计理论的国际协调在会计国际协调的进程中具有指导性的地位。在WTO背景下各国经济上的往来将会越来越频繁,作为商业通用语言的会计必将日益更好地发挥其媒介作用。而我国更应注意会计理论的国际化交流,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的会议和讨论,在国际性学术研讨中发表我们的看法和要求,介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些积极有用的成果。只有如此才能指导我国会计制度进一步实现与国际惯例的双向协调。但需要重视的是在合作与协调之中,坚持自己的立场与利益,突出个性,强调差异,求同存异,争取世界各国的谅解与尊重,而不是无原则地追随。
2. 完善会计制度制定机构,提高会计制度质量
我国政府主导会计制度的制定的模式虽然能够降低成本,但是政府往往难以真正公平地对待其他利益关系人,使会计代表性不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随着我国加入WTO,要遵循WTO中透明化和自由化两条原则,今后,在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鼓励引导企业界、证券监管机构、商业银行、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其他组织参与进来,建设成员具有典型代表性、理论具有先进性、方法具备科学性、颁布实施具有权威性的制度制定机构,借鉴国外成功的制度制定程序,形成并优化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会计制度制定模式,以提高会计制度质量。
3. 不断完善会计体系,培养国际会计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只有进一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完善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才能提高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当前我国会计界精通国际会计的人才匮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计理论的国际交流和会计服务界的跨境服务。只有积极推进国际会计教育,培养精通国际会计知识、拥有网络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摘要:研究会计制度的历史演进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古到今,会计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而会计制度作为处理会计事务的一种规范和准绳,它的每次改革都以国家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为前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我国一直想建立一套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然而,在会计制度的建立及引进上经历了多次磨难、反复。如今,面对经济全球化下的会计国际协调,会计制度是应该国家化还是国际化又成为一个迫不及待的问题。以史为鉴,只有认真分析会计制度变迁的历史才能从中总结出规律,认清国内外经济环境与会计制度的互相作用,才能在现在以及以后的同样问题上少走弯路。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改革,国际协调
参考文献
[1]廖洪.新编会计制度.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年
[2]栾甫贵.会计制度论.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04年
[3]卢永华.广义会计理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4]杨时展.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5]候文铿.会计辞林.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
[6]刘玉廷.中国会计改革理论与实践.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
[7]李端生.会计制度设计,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
我国会计制度 篇2
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法务会计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理由。文章介绍了法务会计的概念,分析了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必定性及目前状况,提出建立我国法务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想。
关键词:法律;会计;法务会计;法律制度
一、法务会计的概念
法务会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国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处理经济业务纠纷时,出现了许多令法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难以判断的会计事实,单凭其所掌握的法律专业知识已难以合理的解决相关理由,需要求助专业的会计技术人员,法务会计正是适应这一需求而出现的。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会计工作,也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工作,因其主要涉及会计和法律的特殊领域,因而被称之为“法务会计”。从实务角度看,法务会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会计资料为凭据,处理涉及法律法规的会计事项,或者以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知识审查、监察、判定、裁定、审计受理案件、受托业务。从学科角度看,法务会计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以会计理论和法学理论为基础、融会计和法学于一体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
二、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1)法务会计发展的必定性。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复杂,市场经济对会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与会计、审计工作相关,法制观念的强化要求加强会计领域和法律领域的沟通。在经济纠纷中,需要法律知识和会计知识的完美结合,来满足社会对法务会计的需求。(2)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目前状况。一是法务会计理论尚不完善。和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相比,法务会计至今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框架。理论的`偏差,使得法务会计学者们的研究方向有很大不同,现有的理论研究也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造成法务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法务会计实践的需求。二是法务会计人才缺乏,据报道,在美国前100家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有近60%的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了法务会计服务。法务会计已跻身国外最热门的行业之列,在美国的人才需求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然而我国法务会计制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既懂会计又熟悉法律的复合型人才,阻碍了法务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三、法务会计法律制度的构建
法务会计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是规范法务会计行为的前提。目前我国关于法务会计的法律规范仅限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司法解释,且这些司法解释只侧重规范司法机关的司法会计活动,对来自其他司法机关或被指派、聘请的法务会计人员则无约束力。因此应当对法务会计的法律制度作出新的构建,解决法务会计在法律制度方面的空白。
(1)明确法务会计的主体及其权利义务。法务会计服务直接表现为调查、仲裁和诉讼等与法律密切相关的活动,其活动结果直接影响到案件所涉及的各方利益,甚至对司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产生影响,因此不应由政府、司法机关的公务人员或某个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人员来担任,而应该由具有较高独立性的社会中介机构来聘任专业性较强的法律人才或会计人才。为了便于法务会计人员的工作,应当赋予法务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调查取证权、质证权。同时,从法务会计工作的严谨性出发,应当保证法务会计人员的中立性与独立性,法务会计人员应当与当事人双方或待证事实无任何利害关系,并根据自己对待证客体的专业判断出具检验结论。
(2)明确法务会计中相关的业务内容与服务范围。法务会计实务在我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但目前主要还是体现在司法会计服务方面,检察院在对各种经济案件进行调查时,聘请国家审计部门、税务部门或具备一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来收集有关的证据,以便为起诉提供帮助。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法务会计将会有越来越大的业务发展空间,我国应当扩大法务会计的业务内容与服务范围:支持政府或司法机关的法律诉讼;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为个人提供法律服务。
(3)建立法务会计法律责任制度。法务会计的法律责任制度,是指法务会计人员及会计机构在执业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提出了错误的意见或有其他违法行为而应依法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务会计工作的业务内容和服务范围表明这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其结论的正确与否对当事人的经济事务影响极大。因此,明确法务会计主体的法律责任,对促使其遵守职业道德,加强工作纪律,保证鉴定结论的正确、公正和合法,具有重要作用。
(4)建立法务会计执业准则。法务会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有一套公认的执业准则,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规范、行业标准和鉴定技术标准等。
参考文献:
[1]盖地,张敬峰.法务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3(5)
浅谈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 篇3
关键词:会计;制度;制度变迁
1.关于制度变迁环境
会计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会计制度的变迁,而会计制度环境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去分析。如北京工业大学的栾甫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金静红等知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会计制度环境变迁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综合国内理论界的众多观点,本文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将会计制度环境的变迁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期间:
(一)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会计制度建设方面主要照搬前苏联,之后经历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经济遭受了空前的浩劫,企业会计制度的变革最终失败。
(二)1978年——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1978—1981年间,党和国家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到了1982—1992年,工作重心调整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在此期间,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相匹配的。
(三)1992年——现在。1992年开始,中国进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会计制度的变迁要适应会计制度环境的变迁,199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环境的改变导致了会计制度环境的改变。这期间会计制度环境的变化,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的,显现出很多特征,使中国在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法律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规则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自2012年到现在,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变迁的方向是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向企业会计靠拢,标志着非营利组织会计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2.关于制度变迁的主体和动力
(一)会计制度变迁的主体
制度变迁的主体可能是政府、相关利益集团、企业或组织,也可能是某些自愿聚集的松散或紧密的团体或个人。而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属于基于群体决策的理性设计型制度变迁。
综合国际上会计制度发展较好国家的情况,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有三种制定主体: (1)法国、日本等代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直接负责制订会计制度的国家。 (2)类似于英国的属于民间机构负责制定,政府通常不直接干预的制定主体。这种模式对真实和公允的观念十分重视。 (3)美国、加拿大等民间性职业机构负责制定,但政府保留对会计制度的监督管理权和最终的决定权。由于中国的民间会计职业组织发展的历史较短,在规模、数量、质量以及影响和威望等方面都无法达到要求,难以承担起领导和组织会计制度变迁的重任。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是,企业在有了统一的会计准则后,自行制定相配套的会计制度进行规范;中国的会计专业教育水平、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学术水平还较低,因而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间内,无法像会计发展上比较成熟的国家那样,能够达到完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规范的程度,使得财政部在出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必须再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来指导实践。
(二)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力
黄少安提出,制度变迁的动力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他认为,在特定的制度下,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与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能力之间的内在矛盾才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而变迁主体从事变迁的目的是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力,因而制度变迁动力被其分为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
3.关于制度变迁特征
通过对会计制度环境变迁的综合分析,中国的经济学家对建国以来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进行研究,并分析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得出了不同结论。在拥有许多学者研究的前提下,总结归纳出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特征:
(一)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主要是渐进式的制度变迁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从计划主导会计制度向转轨经济会计制度发展。到中国在2005年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仍然分为全部企业和上市公司两部分实行,在此之后第二年的2月15日,中国颁布了新的准则系统,在上市公司试点后全面推广,以上内容都说明了中国的会计制度变迁模式是渐进的,缓步执行的。
(二)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由增量变迁逐渐向存量变迁转变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便是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因为会计制度具有这种变迁的初始条件,所以中国会计制度在变迁过程中也体现出了有增量式的变革特征。随着各种会计制度在资本市场的推行,会计从业人员及相关利益团体慢慢增加了对新制度的认识,进一步减少了变革的费用,会计存量制度的改革条件已经具备。现在,新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发布,并且规定上市公司在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新准则,其他类型的企业按部就班有序执行,这标志着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已经向存量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三)中国会计制度变迁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
诺斯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关于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这一性质的提出。诺斯说过,路径依赖是对长期制度变迁做分析性理解的关键。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篇4
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 是核算和监督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 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 因此预算会计又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组成不合理。
把预算会计划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 事实上是按预算资金流转程序划分的一种分工关系, 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预算执行情况反映不准确。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反映的预算实际执行数不一致。财政以拨款数列报支出, 而单位以实际支出数列报支出, 财政的执行数额往往大于单位实际执行数。二是决算编制工作量大, 某些数据失真。在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下, 预算支出分为两个阶段:财政将预算资金拨付给单位, 单位按规定开支而发生实际支出;财政部门必须分清财政支出和单位实际支出的两部分内容。年终决算和预算执行数由单位逐级上报, 层层汇总, 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二) 会计目标相对单一, 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目前, 我国会计工作的目标包括“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两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财务部门或上级单位委托各个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履行其职责, 同时还需向委托方提供相关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信息。然而, 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信息的特定服务对象, 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而社会对财政预算透明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已不仅仅限于财政资源委托方, 以受托责任观作为单一的会计目标已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
(三) 我国预算会计信息报告不完整。
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政府财务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的相关、可靠的财务信息, 但我国预算会计信息的报告和使用都不够充分。一是缺少全面反映政府债权、债务、资产等财务状况的报告制度, 不利于人们了解政府是否将财政资金用于预算限定的用途或目的;二是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 反映的信息过于简单, 如没有提供国有资产方面的财务信息、政府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产权构成及收益权的信息, 国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没有汇总反映成为总预算会计报表信息, 国债未来的还本付息负担、社会保险基金的未来负债和政府担保形成的隐性债务等, 都不在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
二、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措施
(一) 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求, 构建政府会计与非营利会计制度。
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使用效率的公共管理是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的目标要求。构建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服务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其划分为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政府会计应以政府活动为核算范围, 凡是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 就应该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虽然从广义上来讲。政府会计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 但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来看, 非营利组织会计与政府会计将并列成局。我国整个会计体系就由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会计三部分构成, 彼此分工明确, 各有所属。
(二) 明确政府会计与非营利会计目标, 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目前, 预算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不同观点, 分歧主要在于人们对经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 差异的根本在于资本市场发展水平。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预算会计应以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为基础共同发展。我国当前的预算会计目标没有系统性, 仅局限于基本目标和一般目标, 借鉴国外作法, 我国预算会计目标应由基本目标、特殊目标、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四个层次组成。1、基本目标, 预算会计的最高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二是反映政府的有关单位的受托责任。2、特殊目标, 指向哪些预算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具体分为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3、一般目标, 指预算会计信息的具体内容, 应包括财务状况、收支结果和受托责任。4、具体目标, 指预算会计报表。未来我国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及其信息需要正向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三) 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首先, 充分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 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上, 按照政府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部门报表, 比如资产负债表、收支结余表、现金流量表等, 增设现金流量表主要是反映政府及其各部门各种货币资金运动的相关信息, 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其次, 会计报表附注及其补充资料应充分反映以下信息: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国有资产分布和使用、政府采购基金和专项基金的使用等;再次, 编制政府会计合并报表, 充分反映各级政府之间资金运动的整体财务信息, 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 新闻媒体等先进的信息传播方式向社会各界及时、客观地披露除国家机密以外的财务信息。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充分考虑中国政府会计的具体环境, 分析制约中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因素, 提出相关可行性改革建议。
关键词:预算会计,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
参考文献
[1]路军伟.公共财政视角下政府会计的目标与改革[M].当代经济管理, 2010.1.
试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 篇5
试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
全面推进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使会计工作的健康运行是我们会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会计制度是政府管理部门对处理会计事务所制定的规章、准则、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我国的会计制度必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积极探索、研究、总结我国的会计改革,以便在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中争取更多的利益,将是我国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F2关键词:会计制度 改革
我国会计制度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思考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
事业单位是指不直接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不具有国家管理职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事业单位会计是各类事业单位对其预算资金及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和监督的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我国公共改革的基础性会计标准体系之一,具体规范和指导着我国事业单位进行会计计量、提供会计信息的等会计实务管理工作。
老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布与1997年,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对规范事业单位跨级核算、服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公共管理和政府会计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及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老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管理和发展的需求。想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就需要突破会计核算和报告的滞后问题,改变现行预算会计制度难以全面反映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状况,全面反映资产负债、运营成本和绩效等财务状况。所以在这种面对多方需求的背景下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以下简称新制度)。
二、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新制度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部分,又能在一些方面有重大改动和创新,做出一些适应现行我国国情的改动,与原制度相比较,我认为新制度有了以下九大新的变化:
一是更多地反映外部受托责任,将更广泛的信息使用者都纳入其中;
二是尝试性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
三是增加了“全面性”要求,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
四是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五是引入“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法。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对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等各项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六是将基建数据按月并入会计“大账”。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至少按月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而且新制度还给出了在建工程(非基本建设项目)的主要账务处理方法;
七是加强对财政和非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
八是全面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和使用说明。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在不影响会计处理和编报财务报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明细科目;
九是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系统改进。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同时还对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附注提出了要求。
三、对新制度的思考和展望
(一)新制度所处的地位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律基础和依据;其次,《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本概念框架,通过构建较为完整的基本概念框架统筹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是形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体内容的指引性文件,它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最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财政部负责指导制度执行的司局发布规范性文件。
(二)新制度的积极作用
新制度对改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执行预算方案提供更加全面和合理的依据,对于提高事业单位科学化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效率、促进事业单位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意义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有助于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和降低国有资产损失的风险,同时能促进资产及时入账进一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2)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保证事业单位向健康、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3)有助于通过在会计科目体系上的重新设置为会计实务操作提供科学及全面的依据;(4)有助于同时考虑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在既不影响预算的执行又能达到资产管理的前提下,为成本核算提供数据支持;(5)有助于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对资金的科学化管理;(6)有助于完善政府会计体系,全面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三)新制度的不足与目标
本人认为新制度仍存在着一些未考虑周全和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部分会计科目不能清晰的反映经济业务活动的性质和内容。新制度秉承着精简的思路合并了部分科目,但是容易造成从业人员理解和使用上的混乱;
2.存货购入时对入账价值规定的表述不太严谨。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按照税法规定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其购进非自用(如用于生产对外销售的产品)材料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不计入材料成本。规定中所说的“非自用”虽然在括号里进行了解释,但是既然是“非自用”,按会计主体原则的规定,单位就不应该对其核算,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对其做出计价规定;
3.“固定资产”科目的核算内容,对部分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的规定不太科学。例如:对动植物的入账价值及处理方法未做规定;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方法规定有误;对购入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的账务处理欠科学;对基建支出并账的问题未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对收支类科目核算内容的规定不完整,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4.新制度在各收入和支出科目的核算内容的规定中对收支类科目的核算内容规定不全面,如果实际工作中发生此类业务时,将无规可循。
总之,虽然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它的一些不足之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作为政府会计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尽早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制度的规范体系接轨。想要进一步实现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全面反映收支结余的预算水平、全面反映未来可支配资源、承担债务、运营成本和业绩等财务状况,为财政管理、实施绩效评价、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支持的目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主体、确认计量原则等实质性问题,最终要纳入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制度的规范体系来设计和制定我国的会计制度标准。
参考文献
[1]夏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研究--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例.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2]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2.
[3]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EB].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2012.
[4]欧阳琦.浅谈我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其实施[J].华章,2013年03期.
[5]赵竹明,李娟.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及思考.《商业会计》,2013年第5期.
[6]编辑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中国总会计师》,2013年02期.
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篇7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 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 规定所必须应用的概念和意义, 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 并兼顾披露, 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范。而会计制度则是以某一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 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明确我国实施会计准则的意义及其对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的影响和提出的新要求, 有必要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具体的分析。
1.1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
1.1.1 都属于会计法规。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发布实施的, 因此它们都是同一层次的部门行政法规, 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1.2 都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
广义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还包括会计法律法规。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同, 一些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 而有些国家如法国和改革前的我国只采用会计制度, 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 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会计制度。
1.2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区别。
1.2.1 指导思想不同。
在国外, 以英美为代表, 准则的制定以原则为导向, 其指导思想是“指导性”的;而以法国为代表的会计制度的制定是以规则为导向, 其指导思想是“指令性”的。这是两者之间的根本性区别。
1.2.2 侧重点不同。
会计准则主要侧重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 同时也规范会计主体应当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 其内容比较抽象简略;而会计制度主要是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进行直接规范, 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和结果, 侧重于记录和报告, 其内容比较直观、具体。
1.2.3 制定、修订的灵活性不同。
由于一项会计准则涉及的范围通常比较小, 易于增加或修改, 而会计制度规定得比较详尽, 即使经济业务只有一点变动, 也要修订整个会计制度, 如果新业务涉及所有行业, 则各个行业的会计制度都要修订, 所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要比会计制度方便得多。
1.2.4 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
由于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比较抽象、简要, 需要会计人员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正确选择, 需要较多的专业判断, 因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会计制度所规范的内容比较直观、具体, 可操作性强, 不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会计原理进行判断选择, 只要机械地照搬条文就可以了, 因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自然比较低。
2 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必然性分析
2.1 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
资本的加速流动使资本的所有者越来越远离他们投资的企业, 加上市场环境千变万化, 远离投资企业的投资者迫切需要了解更加真实、相关、可靠的信息。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发挥会计的作用, 为投资者提供及时透明的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前提和保证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是以规则为导向, 具有强制性, 因而制度应尽可能覆盖所有的经济业务。而现实的经济环境是千变万化的, 制度的规定对于层出不穷的经济业务始终是“滞后”的, 也就难以提供有用的会计决策信息。
2.2 国际趋同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 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等国际筹资活动日益增多, 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准则, 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同时国际社会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全球六家主要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2003年2月12日发布了一份最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调查报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报告--2002年全球调查》。该项调查有一个调查选项就是:是否有直接采用或者是使本国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计划。在59个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 95% (有56个国家和地区) 有意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3% (有2国) 已经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92% (有54个国家和地区) 表示打算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者是向其趋同, 只有5%无意于接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表明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 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3.1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完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中。特别是2003年初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换届以后, 由中国证监会、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界、学术界等组成的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开始从实质上参与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咨询, 从而使我们这种纯政府模式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更具有代表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3.2 会计准则操作性的增强。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三部分: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指南和具体准则讲解。具体准则指南其实就是对具体准则的具体讲解, 虽不如会计制度那么详细, 但相对于大部分会计人员来说足以对具体准则进行理解, 而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的情况下, 实际造成了准则的指南和会计制度在很大部分上的重复, 所以在完善准则指南的前提下, 取消会计制度其实是完全可行的。
3.3 政府部门的努力。
这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涉及面广, 影响较大, 因此做好相关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工作十分重要。财政部会计司提出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宣传培训及贯彻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 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召开的各省市财政厅会计处长座谈上, 会计司就促进新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提出了若干拟采用的宣传措施供与会人员讨论。另外,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达了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 (征求意见稿) 》的通知, 将对全国5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7万多名注册会计师展开大规模的培训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 将会使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 极大地提高我国整个会计队伍的素质, 也为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铺平了道路。
3.4 各部门协调合作, 加强监督管理。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 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领导人在会上纷纷表示, 为了保证新准则的顺利实施, 各部门将协调合作, 加强监督管理, 今后一段时间, 要把上市公司执行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情况作为财政监督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重点之一, 并对有关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准则体系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或延伸检查。另外, 为了规范和加强对会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改进对会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服务, 实现信息共享和政务公开,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由财政部会计司、监督检查局、中注协、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与信息中心五方联合组织开发财政会计行业管理系统, 于2006年2月16日正式运行。这些措施为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提供了外部保证。
结论
综上分析,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会计准则本身的完善程度, 还是外部条件的准备, 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时机都已经比较成熟。当然如同执行新会计准则一样, 它也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在这个过渡阶段, 企业可以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在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 以便企业内部人员更快、更好地应用企业会计准则。
摘要: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在我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争议焦点就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是完全替代, 还是并列存在的问题?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到底如何,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 理论界应对此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本文拟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比较分析, 并结合当前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情况来谈谈本人对此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孙铮, 刘浩.经济环境变化与会计思维转换.《上海证券报》, 2006.2.
[2]石丽萍.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思考.《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3.4.
[3]张东扣, 王伶, 胡悦欣.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评析.《财会月刊 (会计) 》, 2004.4.
我国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思考 篇8
1.1 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健全内部机制, 强化财务监管。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 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 执行要有刚性, 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 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 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2) 集中财权, 强化管理。
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 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 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 缩小管理半径, 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 减少管理层次, 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 实现有效监控。
(3) 实行目标管理, 健全激励机制。
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 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 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 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讲, 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4) 统一采购物资。
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 以利降低采购成本, 减少仓储费用, 加速资金周转。
1.2 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
(1) 专家式。
即在总经理下设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 负责分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前, 我国企业大多采用这种设置, 其机构充分体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专业性和决策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
(2) 权威式。
即在董事长下设财务总监, 分管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种机构体现了董事会的授权, 又有利于充分体现财务会计的地位和作用, 有效地维护股东或投资者的权威性。
(3) 分权式。
即在总经理下设负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 这在美国的企业中比较常见。在这种机构中, 负责业务的高层主管都拥有财务副经理的头衔, 直接向总经理报告财务情况。就我国企业来讲, 股份制企业可以实行第一种超脱型, 而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实行第二种专家型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还是不必分设为好, 更有利于讲求效率。
1.3 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 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1) 注重内部会计员的素质培养。其一, 注重职业道德培养, 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敬业爱岗、熟悉法规、客观公正;其二, 注重专业技术培训, 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能胜任本职工作;其三, 注重后续教育的实现, 使会计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不断加强。
(2) 推行权责对称的会计责权控制。其一, 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权利明确;其二, 使内部会计控制人员责任明晰。做到不同岗位权责分明, 岗岗责任到位, 事事责任到人, 权利和责任对称。从而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质量。
(3) 实施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考查与检查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于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的部门和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对于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部门和人员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
2 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 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同题, 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 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 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 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 才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 防范风险, 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的日益完善, 以及国际竞争的日剧激烈, 对会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更是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企业,企业会计制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3) .
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 篇9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 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只是出台了一些新的具体规定和政策, 没有整体上的大的改动。随着改革的推进, 计划经济下财务会计制度的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必须从根本上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财政部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领导会计准则建设工作。1992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 成为推进中国会计改革的一大历史事件。在基本会计准则建立的基础上, 又立即着手进行具体会计准则的建设, 从1994年起, 先后公布了5批30份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广泛听取了会计界各个方面的意见。1997年发布执行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 到1999年, 已先后发布了9项具体会计准则, 今后还将陆续发布。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这一会计改革成就不仅显示在配合经济改革, 规范会计行为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而且也把中国的会计国际协调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
加入WTO, 为我们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近年来, 我们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准, 积极推进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到2001年11月份, 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16项具体会计准则, 在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会计要素定义、收入确认、资产减值、关联方披露等重要方面与国际通行惯例实现了一致。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得到不断深化。一是会计要素得到了重新界定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 采用了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理论, 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基本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界定, 它与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相比较, 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二是重新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在会计改革的过程中, 会计报表体系也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 起初采用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 后来调整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现在实行了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 增加了所有者权益 (或股东权益) 增减变动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等报表, 同时还对报表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了调整。
2 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2.1 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也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 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 而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声音是微弱的。另外, 迄今为止, 世界上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各主要发达国家执行的仍是本国会计标准, 所以会计标准的国际化相当复杂, 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 而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共同课题, 因此, 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积极探索、研究、总结我国的会计改革, 以便在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中争取更多的利益, 将是我国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根据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签定的有关协议, 从现在开始到2005年年底之前是个过渡期, 在过渡期之内,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企业兼并、重组乃至破产事项将大量出现, 多年来国有企业对职工形成的负债将显性化。而且根据WTO规则的要求, 成员国或者地区必须提高其贸易政策和法规的透明度, 这实际意味着有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将提高。所以, 在未来, 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将要求更加公开、透明, 会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将更加突出, 而某些特殊行业将有可能面临披露风险。应该讲, 对于过渡时期我国将面临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 在国际上鲜有先例可循。我们能否充分考虑这些会计问题的经济后果, 并作妥善处理, 将是我国今后若干年会计改革面临的一大课题, 也是我国过渡期会计改革的艰巨性所在。
2.2 把握财务会计制度存在偏差。
统一的会计标准, 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 是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 要实现会计改革的目标, 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实施。由于我国的会计人员数量庞大, 专业水平不是很高, 层次也比较复杂, 因此在理解和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时往往会出现偏差, 一些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与制度要求不一致, 甚至有的会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而滥用会计法规赋予的各种会计标准, 有意扩大开支标准, 这都是不符合会计改革的要求的, 也是对提高会计质量极为不利的。
2.3 财务会计制度的执法力度不够。
国家制定财务会计制度, 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和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在实际会计实务中, 也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虚假行为, 资产计量不实, 虚增资产, 夸大利润的现象屡禁不止。出现这种现象, 与我们的执法力度不够有关, 发现问题后只是要求进行调账或给予轻微的罚款了事, 没有给予肇事者重击。监管者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予以制止, 造假行为将会越来越盛行。因此, 政府监管部门应当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 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单位负责人、当事人追究其法律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环境, 保证财务会计制度落到实处。执法力度不够, 导致财务会计制度实施无法准确到位。
3 加强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
3.1 建立综合评价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对会计人员的评价机制相当软弱, 只是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职务时开展每年一度的全国统一考试, 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要求也只是停留在检查其会计基础工作是否完备, 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综合评价会计人员合格与否的激励机制。因此必须建立起会计人员的综合评价机制。
会计人员的综合评价机制应当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估。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和颁布《会计职业道德守则》作为评价会计人员的主要依据。应对会计人员的参政意识进行评估, 要求会计人员作好领导的参谋, 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应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评估, 要求会计人员要善于总结经验, 善于学习新知识, 掌握会计发展的新动向, 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3.2 创造良好的环境。
近几年国家财政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但是, 贯彻落实的情况不十分理想。其主要的原因是还没有造就出一个贯彻落实财务会计制度的良好环境。国家之所以没有把《企业会计制度》一步到位地在所有的企业中实施,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财政的承受能力有限, 但是如果不进行彻底清理, 容易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这就有悖于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初衷。因此, 国家应该当机立断, 制定相应的处置办法, 尽快进行清账, 为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开道。在企业中, 会计人员受企业领导管理, 会计不敢坚持原则, 形成“领导会计”现象, 影响财务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企业领导人应在做出有关经济决策之前最好先听取财会人员的意见, 由财会人员提出可行性意见, 经过分析比较后再进行决策。财会人员也有义务经常向单位领导人解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精神, 主动取得单位领导对财会工作的支持。只有这样, 不仅在宏观上而且在微观上给予实施财务会计制度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才能保证财务会计制度精神落到实处。
3.3 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目前我国拥有的会计人员已达1200多万人, 这支队伍在会计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整体上学历水平偏低, 这就给贯彻实施财务会计制度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中国加入WTO之后, 会计人员的素质将面临挑战。一方面, 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和国内企业走出国门, 需要大批懂外语、熟悉国内外法律法规的高级会计人才;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会计改革力度的加大, 中国会计标准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其技术性将更强, 对执业人员的要求将更高,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人员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来讲, 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培训力度, 尽快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适应深化会计改革发展的需要。
会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会计环境中会计职业的特殊性, 以及应履行的基本职能, 掌握好《会计法》、深刻领会其内涵, 善于运用《会计法》这个武器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会计人员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可以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开展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发挥各级会计学术团体的作用, 组织学术交流和培训;利用网络进行新财务会计制度知识的讲座, 实行网上统一命题考试和答卷;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组织考前培训班;各级会计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题研讨班等。总之, 通过各种渠道的培训,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确保财务会计改革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杨文静.论财务总监制度[J].滁州师专学报, 2003, 3.
[2]唐志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浅谈向企业派出独立董事、监事会、财务总监的做法[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3]谢玉兰.财务总监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及其制度完善[J].时代财会, 2003, 9.
[4]杨雄.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的理性思考[J].交通财会, 2003, 10.
[5]王爱华.与新的税费制度相适应的乡村财务管理规范体系框架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与变迁 篇10
关键词:会计制度,制度变迁,产权
我国会计制度在遵循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时, 有着其自身的逻辑。会计制度通过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 一定的会计行为和生成的会计信息反映不同的产权主体结构, 引起利益格局的调整。图1集中展示了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逻辑——经济发展、产权结构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引起产权结构的调整, 这包括产权主体构成的变化和各构成部分力量的对比变化, 产权结构的变化引起产权主体对潜在利益的追求, 会计制度于是发生诱致性或强制性制度变迁, 变迁完成后的会计制度由于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产权主体, 而促使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使产权得到更好的维护。
具体而言,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逻辑主要表现为, 经济的发展通过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来体现, 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其影响程度和速度远大于其他商品市场。产权结构多元化、社会化乃至国际化以后, 出现了制度的非均衡状态, 产权主体通过对潜在利益的追逐, 影响并诱致会计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之后因其能够更好地激励产权主体, 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经济环境和经济实体的变化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但是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实体相对应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意识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 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 促进会计制度的变迁。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产权结构的多元化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 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事件。证券交易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成为企业新的集资方式。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其面临众多的投资机会, 但是在短期内公司的现金流量是有限的, 发债和募股便可以迅速将公司未来的现金流进行折现, 短期内聚集大量资金, 以进一步增加未来发展的潜力。资本市场通过股票和债券, 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下, 公司凭借其法人地位拥有全部资产, 而负债则成为债权人对公司债权的一种要求权利, 所有者权益则成为股东对公司剩余的要求权。在证券市场上, 债权人和股东众多, 于是产权结构出现了多元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在原有会计制度的框架下, 产权结构的变化往往得不到反映和保护, 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存在潜在的收益, 这就为会计制度的变迁提供了需求的动力。
二、产权结构的变化导致会计制度的变迁
由于有限责任的存在, 债权人和股东对公司的要求权的保障, 必然以公司的良好经营绩效为前提的。在产权多元化下, 原有的会计制度只涉及政府这一产权主体, 会计制度是为财务制度、保护政府财政税收的征收服务, 而没有考虑到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要求, 尤其是企业作为法人的利益, 对企业法人利益的损害从而直接损害了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这就产生了新会计制度对保护产权主体的潜在收益, 而变迁的成本是推行并维护新会计制度的成本。对旧会计制度废弃的要求和对新会计制度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产权主体影响新会计制度的建立。
可以看到,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诱致性, 具有明显的制度需求带动制度供给的特征。虽然在表面上我国会计制度的供给一直被政府牢牢控制, 但是相关产权主体对会计制度供给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大, 同时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对产权主体需求的法律确认, 而不是单方面考虑政府的利益, 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
三、意识形态反映产权结构, 影响会计制度的变迁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该社会不同产权主体经济上的要求在精神领域反映的集合, 意识形态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会计制度的变迁。林毅夫在分析意识形态时, 提出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 认为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 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化。意识形态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世界是复杂的, 而人心的理性是有界的。意识形态最初的功能可以视为节约信息费用的一种工具。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市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逐步消融了政府干预主义意识形态, 推动了会计规则的变迁。
在经济逐步发展, 资本市场产生并发展之时, 产权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并国际化, 产权主体的自主意识觉醒, 市场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出现, 对自由的推崇和对市场独立主体地位的追求不但认为会计制度应当符合产权主体的利益, 还认为不合理的会计制度应当按照市场机制实施变迁。会计制度变迁的合理性大大增强, 同时也更符合人们的心理期望, 制度变迁的动力较为充足, 阻力即变迁成本较小。
综上所述, 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产权结构的反映, 意识形态通过减少信息成本以减少交易费用, 促进会计制度的变迁。
参考文献
[1]伍中信.产权与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8.
[2]董惠民.企业会计制度设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
[3]王竹泉.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会计监督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我国会计制度 篇11
纪飞(1991—),女,汉族,山东泰安市人,会计学硕士,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 要:本文通过对德国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内容进行剖析,从法规建设、信息披露、会计制度制定,秘密准备金应用等方面提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会计制度;法规建设;信息披露;启示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会计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中国为了深入了解欧盟、加强与欧盟的合作,必须研究和借鉴德国会计发展中的可取之处并加以运用,从而推动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一、德国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在德国,企业都是把大股东或者大投资者作为董事会成员或者企业的直接领导,这样的情况下,股东能够直接从企业内部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因此,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主要服务对象并非这些大股东或者大的投资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小股东与债权人不能或者根本不愿意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他们因此成为企业的“局外人”。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主要服务对象正是这些小股东与债权人。因此,不同于我国的“投资人保护模式”,德国属于“债权人保护模式”。
(二)会计规范的制定程序
在德国,会计规范是属于法律范畴内的。因此德国在制定会计规范时,需要严格按照其立法程序执行,具体事宜由联邦司法部负责。首先,联邦政府的司法部负责会计规范草案的起草和制定,然后报给政府内阁,由他们审定。第二,当政府内阁审定通过后,会把审定后的会计规范草案提交到联邦参议院,由联邦参议院讨论并做出决议,做出决议后退回给联邦政府。第三,联邦政府审阅参议院的决议,并对决议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将这一系列文件报送给德国联邦议院。第四,联邦议院收到草案后,会委托联邦议院法律委员会对其进行审议,并据此进行修改,与经济委员会和财政委员会等机构共同审议后做出决定,提交到德国联邦议院。在接到草案后,聯邦议院将进行表决,简单多数票通过后,草案将被交给联邦参议院。第五,联邦参议院对法律进行审阅评估,通过这一系列的评估后,交由有关部门副署,并最终在联邦法律公报上公布 。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信息披露特征
德国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既有针对所有企业的真实性、合规性,也有仅仅针对资本性公司的公允性,还有明晰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等相对次要的质量特征。需要提及的是,与我国看中相关性不同,德国的会计信息特征并没有这一特征。德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多层次性、保密性、成本效益性等原则。
除此之外,德国会计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秘密准备金的存在。其重要原因在于德国企业会计独特的计价基础、众多的计价选择权、近乎保守的高度谨慎原则、较低价值保留的规定等。德国企业一般通过低估资产价值、不反映某些特定资产的价值、搁置价值上涨时的价值增值等方式建立秘密准备金。
二、德国会计制度对完善我国会计制度的启示
通过对德国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会计改革
德国会计的法制化具有悠久的文化背景,已经形成与德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相适应的会计法律体系。德国创造的“法典式会计制度”与“法典式审计制度”所具有的司法性质使其具有较强权威性,这种优势有效的保证了德国企业的财务诚信,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当前的会计法律体系以及会计规范还需要进一步详细化和法规化。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会计舞弊时有发生,这与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补救等行为不无关系。
(二)优化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优先保护债权人权益
德国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多层次性、保密性、成本效益性等特征。我国可以借鉴德国在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上采取的简化做法,如简化会计报表的编制、简化审计程序等措施。这些简化措施能够实现对小企业的保护降低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但对于小企业审计程序的简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德国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主要是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出发制定,这也显现了德国会计规范注意公平的特点。我国应该借鉴德国会计规范优先保护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做法,保护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三)正确理解秘密准备金,合理应用秘密准备金
企业不应该不适当地低估资产、多估负债,从而形成不当的秘密准备金,歪曲会计信息。因此,企业必须按照谨慎的原则“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秘密准备金的存在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我国会计规范制定者应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 温美琴.德国企业财务会计给我国的启示[J].经济学研究,2004(5).
[2] 肖媛.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0(6).
论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 篇12
一、环境会计的发展过程
1992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 环境问题受到关注。1999年, 联合国讨论并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此公告一出, 各国政府以此为依据, 纷纷研究建立本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中国也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 同年6月, 经财政部批准,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标志着中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进入21世纪后, 环境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为保护自然环境的协调, 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赔偿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会计具有对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和控制的职能。适应这一需求, 会计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本、支出、收益等进行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多, 环境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业内人士的重视。
二、目前我国环境会计的状况与环境问题出现后的企业风险
(一)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的状况
在中国现行会计制度中, 尚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 仅在企业“管理费用”会计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 前者仅指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用, 后者指企业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传统会计中, 只有存在财产所有权才有价格, 才能在会计账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气、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水资源以及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成为会计核算的内容, 企业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经营成本, 这不仅使企业利润虚增, 更为严重的是对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目前利益行为的一种鼓励。
以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紫金矿业为例, 紫金矿业是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 有中国第一大金矿之称, 位列全球500强。2003年12月成功登陆香港股票市场, 2008年4月回归A股。就是这样一个企业, 从2006年起, 各种环境污染丑闻不断出现, 具体情况如下。
1.2006年底, 位于贵州省贞丰县境内的紫金矿业贞丰水银洞金矿发生溃坝事故。尾矿库中约20万立方米含有剧毒氰化钾等成分的废渣废水溢出, 下游两座水库受到污染。
2.2008年2月, 紫金矿业便因存在不良环境记录而成为首批“绿色证券”政策中10家“未能通过或暂缓通过”的企业之一。
3.2009年4月底, 紫金矿业下属的、位于河北张家口崇礼县的东坪旧矿尾矿库回水系统发生泄漏事故, 引起部分当地居民呼吁坚决取缔。
4.2009年底, 福建龙岩市环保局连收到两封投诉信, 称“紫金矿业污染武平下村村矿区水源非常严重, 连池塘的鱼都死了”。
5.2010年7月3日, 福建省上杭县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连续降雨造成厂区溶液池区底部黏土层掏空, 污水池防渗膜多处开裂, 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 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紫金矿业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被罚3千万。
6.2010年9月21日, 广东信宜称紫金矿业溃坝, 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所致损失远超1950万元。
环保联合调查组公布紫金矿业污染事故的三点主要原因:一是企业防渗膜破损直接造成污水渗漏;二是人为非法打通6号集渗观察井与排洪洞, 致使渗漏污水直接进入丁江。2009年9月, 福建省环保部门检查时, 发现排洪洞有超标污水排入丁江, 要求企业立即整改, 但直至本次事件 (7月3日重大污染事件) 发生, 企业仍未整改到位;三是监测设备损坏致使事件未被及时发现。
如今, 紫金矿业正为其污染行为买单。紫金山金铜矿的铜矿正在停产整顿, 金矿也将因为环保方面的要求而限产。紫金矿业还要投资数亿元人民币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并为上杭县居民开辟新的饮用水源地。如果紫金矿业需要补偿受到损害的渔民和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 其金额估计相当可观。
造成以上这些后果, 从财务角度来分析, 笔者认为有四点主要原因:一是企业过度追逐经济利润, 忽视环境污染;二是环境会计制度缺失, 企业环境成本难以准确计量造成的;三是环境法律制度不健全, 违法成本较低, 致使企业敢于忽视环境污染, 无视相关法规, 进而漠视整个社会的利益, 顶风作案;四是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健全, 社会责任缺失。
(二) 环境问题出现后企业风险存在的几个问题
企业环境污染受到重罚, 除直接经济利益减少外, 也会给企业带来诸多的潜在风险。
1. 商业信誉减值。
企业因环境问题受罚并且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 必然会使企业商业信誉减值。而商业信誉是特定企业因其具有各种优越条件, 从而能够取得比同行业其他企业都要高的超额利润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有价值的, 是所有投资人都趋之若鹜的, 所以商业信誉减值必然会对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效应对企业的影响是难以确切计量的, 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2. 加大不良资产的形成。
各种赔偿及罚款等应付账款的加大, 势必增加企业不良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 加大企业的未来经营风险。
3. 企业股票市值下降, 增加市场恐慌情绪, 造成市场经济混乱。
三、环境会计具体实施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 完善《会计法》, 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环境会计建设, 在原企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 增设与环境会计有关的会计科目, 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以及反映企业对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的损害及赔偿的会计科目, 反映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安全生产所提取的社会效益。在具体的确认和计量过程中, 可以参照财务会计的相关方法原则。
2.建立健全环境税收法律体系。其一是开征环境污染保护税。根据企业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 环境污染保护税实行阶梯税率, 重污染企业实行高环保税率, 低污染企业实行低环保税率, 促使企业自觉改进生产技术, 节能减排, 降低环境污染, 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 为社会整体利益服务。其二是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切实可行实施细则, 加大对企业环保方面管理, 例如:针对上市公司特别是高污染企业, 在信息披露、再融资计划、高管减持等事关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事项上, 统统与上市公司履行环保责任挂钩。对于发生诸如造成重大污染、瞒报污染信息等问题的上市公司, 应当在证券市场上实施最为严格的惩罚式监管, 如增强信息披露密度、冻结再融资、冻结高管减持等, 情节严重的甚至可令其停牌、退市。这样加大了企业的违法成本, 使企业不再敢于忽视环境污染, 无视相关法规, 进而注重整体社会利益。
3.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建立和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一是转变经营方式, 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企业应主动转变经营方式, 重视生态保护, 调整产业结构, 加大对环保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技术支持, 不断改进工艺流程, 节能减排。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着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三是建立完善监测考核体系, 强化日常监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只有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检测体系,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明确责任,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严格监督, 落实岗位责任制, 才能保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企业要加强日常监控, 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发生紧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 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同时,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及时上报, 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我国会计制度】推荐阅读: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01-20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0-27
我国会计教育05-22
改进我国会计要素05-11
完善我国会计要素11-26
我国煤炭企业会计12-14
我国会计造假案例07-29
我国会计监督体系08-20
我国财务会计管理10-22
我国会计电算化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