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造假案例(精选8篇)
我国会计造假案例 篇1
unjs网为您带来会计方面的内容。
1、万福生科
典型例子,当数万福生科(5.940,0.18,3.13%)(300268.SZ)。10月25日晚间,万福生科公告称,20半年报中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利润4023.16万元,未披露公司上半年停产事项。
但其造假显然不仅存在于年上半年。3月2日,万福生科又公告称,公司自查发现,至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此前,公司披露其2012年半年报中虚增营收1.88亿元。这意味着,这家于209月27日挂牌上市的公司,目前披露的累计虚增收入,已高达9.28亿元。
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的特点,更因为其账务被农业公司的行业特点遮盖。“农业公司交易方式有的很原始,即使真的业绩造假,单看调整后的业绩报表也不容易识破。”一位接近深交所人士告诉记者。
有保荐人士认为,万福生科存在难以被发现的虚假采购模式:公司将已实际入库的粮食运出,以农户的名义再次卖给粮食经纪人,后者再卖给公司,即一批粮食多次入库,每次都有实际的入库记录。
2、紫光古汉
更让市场震撼的,无疑是与万福生科同属于湖南地区的上市公司紫光古汉(000590.SZ)。3月12日,公司披露其财务造假等多项违法事实及证监会的处罚决定年至20间,紫光古汉连续四年累计虚增利润5163.83万元,占其对外披露利润累计额达87.04%。公司遭证监会警告并处50万元罚款,前董事长郭元林等7名时任高管被证监会警告并处累计39万元罚款。
紫光古汉的财务造假手法更多是通过关联企业实现。其关联公司湖南紫光药业、衡阳中药公司在紫光古汉虚增营业收入的不归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3、绿大地
绿大地于12月2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募集资金达3.46亿元。
20至间,绿大地在不具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情况下,登记注册了一批由绿大地实际控制或者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公司,并利用相关银行账户操控资金流转,采用伪造合同、发票、工商登记资料等手段,少付多列,将款项支付给其控制的公司组成人员,虚构交易业务、虚增资产、虚增收入。
其中,在上市前的年至206月间,绿大地使用虚假的合同、财务资料,虚增马龙县旧县村委会960亩荒山使用权、马龙县马鸣乡3500亩荒山使用权以及马鸣基地围墙、灌溉系统、土壤改良工程等项目的资产共计7011.4万元。绿大地还采用虚假苗木交易销售,编造虚假会计资料,或通过绿大地控制的公司将销售款转回等手段,虚增营业收入总计2.96亿元。绿大地的招股说明书包含了上述虚假内容。
[我国会计造假案例?]
我国会计造假案例 篇2
本文将对会计造假现象进行探究, 揭露会计造假带来的危害, 研究其形成原因, 希望能够找出相应的对策, 在预防会计造假现象上起到一定作用。会计造假已经深深危害到了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 导致不良市场竞争发生。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 遏止会计造假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有助于营造公平、健康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秩序。这也正是研究会计造假的意义所在。
一、会计造假的危害及形式
(一) 会计造假的定义
会计造假是会计从业人员或者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违反国家会计法律和相关法规, 通过一定的手段, 而制造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会计造假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 它的形成除了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关, 也受到相关法规和制度、市场经济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会计工作的目的就是使用财务技能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 但是通过造假手段, 能够进一步提高利益所得, 例如偷税、漏税行为。可以说, 利益目的是会计造假的直接诱因。
(二) 会计造假的危害
1. 会计造假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 而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依靠的就是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在市场经济秩序中, 信用是决定秩序稳定的关键因素, 一切经济行为都离不开信用的支撑。但是由于会计造假现象的频繁出现, 使得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不仅损害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的运行, 给相关企业和个人带来了经济损失, 更危害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影响了相关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2. 会计造假危害投资者的利益
通过会计造假, 上市公司能够隐瞒自身发展的不良状况, 违背信息公开的真实性, 欺骗投资者, 达到融资目的。但是, 没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 最终会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转, 使得股票大跌, 甚至破产倒闭。投资者是最直接的受害人, 对于个人投资者, 在精神和经济上都会受到打击, 蒙受损失。会计造假行为给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带来了巨大危害, 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
3. 会计造假危害个人发展
危害个人发展主要体现在会计从业人员自身, 由于在从业过程中的造假、违规等行为, 将会被追究责任, 从业资格证书会被予以吊销, 不得从事会计职业, 作为谋生的职业技能, 不能从事本职职业将会对个人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另外, 由于在执业中的信用缺失、违反职业规范, 也会对个人的信誉及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成为人生不可抹去的污点。
(三) 会计造假的主要形式
1. 制造虚假凭证
制造虚假凭证就是通过非法的手段编造虚假的经济业务凭证, 达到一些利益所得。常见的手段包括:自制费用票据以虚开、夸大费用支出进行虚假报账、一项费用多次报销、公费私用等。这些虚假的凭证是在原有真实的会计业务基础之上通过一定手段而制造的, 在记账程序中不易被发现。另外, 一些企业甚至编造专门的虚假账本来应对审计部门的检查。这些会计造假行为大大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也为达到会计造假目的创造了投机空间。制造虚假凭证通过一定的方法掩盖真实信息, 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是最为常见的会计造假手段之一。
2. 虚增企业利润
虚增企业利润的方法有很多种, 核心就是多计收入, 少计利润。生产成本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大小, 因此在成本上造假是虚增企业利润的主要方法。减少成本的记账方法有很多, 例如, 降低材料的花费费用、忽略人工成本开销、减少或者不计摊销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等。这些方法的直接体现就是使企业成本大幅减小, 从而达到利润增加的目的。虚增企业利润是一种严重的信息造假行为, 它使得企业利润不真实, 掩盖了企业的真实发展情况, 最终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发展。
3. 故意逃避税赋
由于税赋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开支, 一些企业或者个人为了减少税金的缴纳, 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等手段进行偷税行为。还会编造虚假的发票内容, 增加额外的营收收入, 从而偷逃其他项目税款, 达到税赋减免的目的。另外, 在企业中, 通过在员工工资中做文章, 利用职工收入的不同计税标准, 少缴个人所得税。对于个人而言, 故意隐瞒收入或所得, 增加成本费用的摊销, 也是为了偷税漏税而使用的常见手段。偷税漏税行为严重影响了国家税收收入, 使国家经济蒙受损失。
不仅仅是在中小企业板块中, 我国上市板块中大型连锁企业会计造假的情况也十分严重。2014年初中国移动下属江苏移动公司就因涉嫌偷税漏税被检察机关依法调查, 在调查期间, 检察机关针对江苏移动公司2009年至2011年间的财务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表明, 江苏移动的增值税额高达46亿元, 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 江苏移动需要补交10亿元的税款才能满足缴税要求。可见, 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事件牵扯范围大且资金量多, 一旦发生就是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掠夺。据有关部门报道, 江苏移动涉嫌偷税漏税的原因尚在调查之中, 但江苏移动负责人阶层普遍都添置了豪宅与跑车等, 目前已经充公。显而易见, 江苏移动偷税漏税现象发生的原因正是出于经营者的个人利益需求,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做出了一系列危害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事情。针对此类会计造假事件, 国家应该加大打击力度, 减少国家经济损失。
三、会计造假的原因
(一) 管理制度有缺陷
任何行业都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不仅约束行业发展的不良现象和从业人员的相关行为, 还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作为行为准则。但在会计行业, 往往企业只有会计的从业范围和从业职责要求, 却没有完善的相关管理制度。首先, 从工作程序上看, 缺乏制度的规定, 等同于缺少执业标准化。没有标准化的工作程序, 为心存不良动机的从业人员提供了空当, 从业务流程上方便了会计造假行为, 也为违法违规操作制造了掩体。其次, 从监管角度上看, 相关制度的内容不完善和缺失导致了企业只是重视结果, 却忽视了管理过程。在经济往来中, 忽视内部管理往往会造成会计职务的失职, 造成资产明细不清、资金流混乱、债务债权关系错误等不良影响。忽视过程控制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 就有会计造假的条件, 从企业角度考虑, 也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结果而利用客观条件。因此, 制度缺陷是造成会计在从业过程中营私舞弊的重要原因。
(二) 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操守上立场不坚定, 容易受到金钱、权力的诱惑, 为了满足个人的物质追求, 不惜冒险从事明知不被允许的工作。在会计造假的案例中, 会计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在领导的权力压迫之下, 编造一些虚假的会计信息, 虽然这种情况对于个人来讲有压力和胁迫, 但是他们也忘记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 面对强权不敢维护职业尊严。更有很多从业人员为了迎合领导, 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 为虎作伥, 失去了会计人员本该拥有的职业操守。另外, 会计从业人员部分觉悟不高, 没有认识到会计工作的本质, 不要求自身技能和素质的加强, 而是喜欢投机取巧, 迎合权贵势力, 使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在价值观上发生扭曲。会计从业人员在不具备高尚的人格和职业素养时, 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或者甘于权力的压迫, 违反职业道德要求, 放弃职业操守, 利用职业技能故意编造虚假信息、隐藏真实材料、毁坏相关会计资料, 助长了违法行为不断发生, 使得国家和集体受到重大损失。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从业标准, 使得从业人员本身就成为了行业的漏洞。
(三) 会计从业人员的客观工作环境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 领导由于掌握了人事任免权, 拥有唆使和干预会计人员正常工作的有力砝码, 屈于领导在工作中的刁难、打击和报复, 会计人员只能委屈求全, 只能践踏职业规范, 保护个人发展。领导职权大于企业规章制度是目前会计人员工作环境中的客观情况, 在大多数会计造假中, 从业人员都是受于客观压力, 进而违背职业道德, 发生违法违规行为。而且, 在追究相关责任的过程中, 会计人员往往成为领导或者相关负责人的替罪羊, 他们通常会以“不知情、不清楚、不懂行”为由, 将责任推到会计人员的身上。但作为会计, 也是员工, 在没有领导授意下, 又有多少人能够或者敢于在会计从业中造假呢?所以说, 会计工作的这种客观环境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会计造假的发生。
(四) 行业监督力匮乏
会计造假的多发也是由于会计行业的监督不够有力而造成的, 没能将虚假会计信息在发布之前的审核做好监督, 及时遏制。会计造假虽然是由会计人员利用自己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但是在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过程中, 作为信息认证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严格把关。会计师事务所不能本着自己职能要求, 严格监督和验证相关会计信息, 为遏制虚假会计信息树立起坚硬的防线。再有, 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相关企业的贿赂行为和自己的利益追求, 从而放弃了自身职能定位, 帮助虚假会计信息通过审核, 并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的这种行为对会计信息造假起到了催化作用, 不仅没有尽到行业监督和检查的职责, 反而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保护。
(五) 法律法规管控不力
我国《会计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都对会计从业做了相关规定, 但是相关制度和管控还存在不足。首先, 相关人员不能够依法执法, 查处力度不够, 宽松的执法环境让会计造假有恃无恐, 无视法律的存在, 执法力度的缺失也是会计造假频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 法律维权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我国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相关条例的缺失, 由于会计造假很大部分都有“钻空子”的表现, 受害人在利用法律进行维权时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缺乏相关法律的严重制裁, 不能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力。再次, 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中, 很多都是经济处罚, 但是经济处罚与会计造假所得利益相比, 显得微不足道。从利益角度出发, 企业和个人乐于进行违规操作, 实现丰厚的利益回报。也就是说, 现行的法律和体制都没有办法有效的对会计造假造成震慑, 也不具备有效的约束能力。
四、会计造假的治理对策
(一)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会计工作程序的控制是有效的措施, 根据自身企业工作情况, 制定合理的会计工作程序和相应规章制度, 对于会计工作过程和从业环节都是必要的。一个规范的工作程序能够束缚会计工作人员的处事自由权, 避免了很多工作过程中容易利用的漏洞。合理的管理制度, 一方面能够健全企业管理机制, 另一方面又可以为相关工作起到内部监督的作用, 能够保障在会计从业过程中的有效监督和控制。当然, 合理的制度的制定也要有行业标准, 所以国家应该以相关法律为基础, 根据各种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制定行业标准, 为企业自身制定适合的管理制度做好铺垫。
(二) 注重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培养
杜绝会计造假的最根本手段就是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加强个人的教育和培养, 建立行业的诚信机制。从企业本身角度出发, 考虑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选拔人格高尚, 道德素质优秀的人。企业也要积极开展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 思想建设和业务能力两手抓, 遵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另外, 在加强入行条件上要提高标准, 除了业务能力的考核, 推动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培训体系, 也要加强个人修养检查和职业测评, 使得入行人员具备优良的会计从业操守, 面对利益诱惑和权力压迫时, 能够以职业尊严为重, 坚守职业道德底线。
(三) 强化审计审核工作
首先, 强化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工作是防范会计造假的有力保障, 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进行是审计工作建立公信力的基础, 能够保证其强有力的监管作用。
其次, 加强审计工作的法制建设。我国的审计工作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 在许多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机制建设上, 还存在脱节的情况, 所以加强审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有利于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
最后, 严格审核经济业务。会计造假主要是由于利益驱动的结果, 在会计工作审核上加强监管, 是防范会计造假的一道重要防线。提高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 是保证审核工作发挥效用的重要途径。
(四)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在会计造假责任追究过程中, 法律要具有威严性。法律区别于道德约束, 是最强有力的武器, 也是最有震慑性的客观手段。重新设定相关法律规范, 加大法律打击力度, 才能真正体现法律的约束力。遵循违法必究, 执法必严的原则, 对于一切会计造假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首先加强处罚力度, 使造假行为无利可图, 从根源上扼杀其造假行为动机。其次不断健全行业法律法规, 使得执法行为有法可依, 创造一个公平的法制环境。另外, 法律也要有强制的驱逐效力。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约束和遵守, 对于不肯遵守法律法规的企业和个人, 要有强有力的驱逐行业的法律效力, 体现法律尊严不可侵犯性。法律作为“暴力手段”, 要具有其应有的震慑力。
会计造假是阻碍经济发展和损害社会利益的“顽症”, 肃清会计行业的虚假行为还要很多的努力。健全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 都值得进一步的探究, 更好地完善打击会计造假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绍杰.会计造假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 2013, 5 (11) :97-98.
[2]黄斌.浅析会计造假的原因与对策[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3, 3 (5) :244-258.
[3]侯旭华, 郭翠.会计造假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 2014, 2 (30) :162-176.
[4]熊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分析及其审计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4, 7 (32) :58-59.
我国会计造假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篇3
关键词:会计造假;成因;对策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都视为会计工作的生命,严谨的会计工作秩序无疑是财政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确保准确决策的保证。但是由于会计核算和會计报表的数字与公司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不少企业的会计人员和主管便无视法律法规,利用职务之便,采用各种虚假的不实手段在会计账务中弄虚作假。变更、伪造会计事项,拟造虚假会计数字的屡禁不止,给社会的不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严厉打击经济违法乱纪活动,切实加强会计监管以杜绝会计造假行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
1.巨额利益驱动
当前我国会计造假行为频发,原因在于其所能带来的巨额利益。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来区分,可以将我国会计造假收益分为两类:一是政治收益,二是经济收益。从政治收益看,会计造假行为对国有企业领导来说存在相当大的政治利益。各级组织部门对国有企业领导的业务业绩考核往往偏重于其任期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收益,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国有企业领导冒险粉饰会计报表,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期获得提升。从经济收益来看,与低廉的造假成本相比,会计造假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可谓极其巨大,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为了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进行新股增发,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的现象时有发生。假设某上市公司2010年末总股本为6000万股,其中4000万股为流通股,2010年度虚假净收益为1000万元,所在行业平均市盈率为60倍,则在其他条件保持相同的情况下,会计造假收益为4亿元。在本例中,虚假净收益虽然只有1000万元,但通过市盈率这一“财富放大器”的作用,却对流通股股价造成巨大的影响。可见,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本规模偏小,市盈率居高不下的市场环境下,会计造假的财富效应是超乎寻常的。
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诸多缺陷:首先是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集团公司绝对控股,股东大会实质就是大股东会,各项重大决策大股东起决定性作用,大股东说了算其实就是董事长说了算,从而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况且会计人员都依附于公司的经营业绩,工资、奖金和福利等都掌握在公司负责人手中,只能惟命是从,否则会遭到排挤与被解雇。其次是信息不对称:中小股东对公司信息的掌握局限在公司公布的信息资料,无从得知公司是否存在会计造假之行为,从而使得股东大会权力作用的发挥过度依赖公司管理层, 削弱了股东大会对公司管理层的制约作用。
3.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有效机制来监督信息的公开、 公正和有效传递,这滋生了失信和欺诈行为,再则会计内部监督弱化、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督不力和社会监督疲软、滞后性、在经营者控制之下,内部审计作用难以发挥,依照经营者意志改写会计纪录,使内部失控; 社会监督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完全肩负起“客观、独立、公正”的使命,审计质量低,少数事务所受自身利益驱动,甚至违反职业道德为客户出具虚假报告;从整体看企业内部监督与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还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监督体系, 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大量存在。
4.注册会计师审计失当,合谋造假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职责是做明账,担负着为投资者提供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工作,理应具备应有的职业素养与道德,但众多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经曝光后,广大投资者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和诚信意识产生怀疑。虽然实行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以来,注册会计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年轻的注册会计师没有多少会计从业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从事过会计工作,只靠背诵理论而无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不可避免地产生审计失当。近来,各地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形成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不少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同上市公司合谋造假,以招揽业务和稳定现有的客户资源,求得生存、发展。
二、会计造假的对策建议
1.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一位会计人员来说,诚信更是尤为重要,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力提高,一方面应更加重视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与继续教育,另一方面要依靠社会舆论教育进行强化。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人们对待任何人和事都应该诚实可信,将诚信和职业声誉摆在一个重中之重的位置,促使其做到客观公正、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自觉自发地在会计活动中选择不违规不造假。
2.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创造良好的信息真实环境
首先,立法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有关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制订出具体的会计法规实施细则,明确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判断标准和惩处方法,避免执法上的混乱,使有关法规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堵住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法律漏洞。其次,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应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给造假者形成实在的经济压力,从而抑制其违法造假的冲动。最后,提高会计的综合素质,增强会计法律法规的认识,同时让会计多接触些因会计引发的诉讼,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会计的认知工作提高到社会层面。以此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氛围。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建立独立的、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会计资料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和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系统,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以及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对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及时修正与改进,做到有章可循。细化员工岗位轮换与职务不兼容的管理制度。对员工实行轮岗制度,当新工作人员接替原工作人员的岗位时,原工作人员以往日常工作中的错误和不端行为容易暴露,因此可以消除有些人蓄谋侵占盗用的念头。职务不兼容制度可以避免董事会与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将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的职责权限,促使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4.强化监管,加大惩治力度,提高会计造假的违规成本
完善证监委、中介机构等监督体系,建立与政府部门在监管和惩处工作上的 “互动” 联合机制,学习欧美及香港等地法律中先进的细则,细化《刑法》中有关行贿罪、受贿罪、挪用资金罪、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罪、金融诈骗罪等的处罚条款,明确死刑、无期徒刑及有期徒刑的具体量刑标准,进而避免量刑方面的不公正性;同时,执法部门必须依法依纪监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法外开恩。面对严明的法纪,相关“有贼心”的人员也“无贼胆”,从而有效遏制会计造假和其他经济犯罪活动。总之,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要坚持预防与严惩并举,使其明白“不虑小过,必有大祸”的道理,使犯罪分子自食其果,使受益人员获得的非法财产得到无限期的追讨。只有这样大大地提高违规成本,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三、结论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是衡量会计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所有会计从业人员,有责任杜绝财务会计造假现象。治理会计造假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纯就会计论会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有关部门只有齐抓共管,相互协调,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付荣霞 董振喜 周晓娜:会计造假的危害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09).
[2]丁元兰:实现收益与风险对称,防范会计造假[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
研发费用造假案例 篇4
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百隆公司在到20上半年期间发生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7239.21万元、8839.66万元、14396.87万元和7375.08万元。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研发费用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可通过开发支出最终计入无形资产,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费用将直接计入到当期管理费用中。但事实上,百隆公司管理费用——技术研发费在20到年上半年各期发生金额却分别为1277.89万元、551.42万元、987.52万元和293.64万元,较前文披露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少了5961.32万元、8288.24万元、13409.35万元和7081.44万元。这意味着在最近三年半时间里,百隆公司所发生的合计金额高达34740.35万元的研发投入离奇消失在该公司的财务数据当中,占该公司截至2011年上半年末未分配利润142843.15万元的24.32%,这部分金额巨大的研发投入又流向了哪里,着实令人生疑。
上海物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篇5
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屡禁不止,一旦发现,公司的价值将会大大降低,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本文以2013年证监会立案调查的上海物贸财务造假为例,分析其财务造假手段,并提出财务造假的防范对策,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造假
防范对策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上海物资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物贸)于1994年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600822)。公司控股股东为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属于物资流通类行业。2004年8 月,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百联集团。公司主营业务为:金属材料、汽车、燃料、矿产品(不含铁矿石)、化轻原料、建材、木材、机电设备、仓储等。
作为全国最大的物贸中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上海物贸形成了现货、期货两大市场格局,成为上海市中山北路物贸一条街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财务状况也一直较好,但是2013年1月26日,上海物贸发布的《上海物资贸易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业绩预亏公告》称,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12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 000万元左右,然而上年同期这一数据为10 627.47万元,两年盈亏差距巨大。在随后的2013年7月到9月之间,上海物贸发布了6次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2013年10月11日上海物贸收到上海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和中国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中国证监会决定对上海物贸立案调查。2014年12月12日上海物贸发布《上海物资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存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及暂停上市风险的提示公告》。目前,公司收到上海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上海物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由上海证监局调查、审理完毕,上海证监局拟对公司及相关人员作出行政处罚,该案仍处在陈述、申辩和听证的过程中。
二、公司财务状况
(一)上海物贸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
图1 上海物贸净利润
图2 上海物贸营业收入
从表
1、图
1、图2可以看出,上海物贸的净利润在2012年之前一直是上升的,但在2012年突然骤降为-563 128 161.27元;其2012年合并利润表中反映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93 263 033.76 元,亏损比较严重,但在2012年之前其营业收入一直是增加的,2012年的营业收入也是增加的,营业收入增加但是净利润骤降,说明2012年上海物贸应该存在财务问题,也就是在2013年,证监会对上海物贸立案调查。之后,2013年、2014年的净利润相比前一年虽有所增加,但远低于2011年以及前几个,这更加印证了上海物贸其实之前就出现了财务问题,这也才是上海物贸真实的财务状况。
(二)上海物贸主营业务分产品情况
从表
2、图3可以看出,在上海物贸,销售收入最大的是金属产品,且与营业收入各年的变化一致,其次是油品,其销售收入在2012年之前一直是增加的,但2012年骤减,与净利润的变化大体一致,汽车产品的销售收入变化不是很大。2014年10月上海物资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晶通化学品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乾通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将各自所持有的上海燃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燃料)股权全部转让给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后,油品不再是2014年上海物贸的主营业务产品,油品的销售收入也未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由上可知,2012年公司巨亏,可能是由于油品的销售收入下降引起的。而生产油品的主要是上海燃料,其为上海物贸的全资子公司,所以上海物贸的巨亏可能是由于上海燃料引起的,上海燃料也就成了证监会的主要调查对象,目前上海监管局已对其下发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三、上海物贸财务造假手段简析
经上海证监会调查,上海物贸其实是利用财务技巧虚增利润,将四年亏损挪到一年财务报表中。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上海物贸全资子公司上海燃料有限公司为虚增利润、隐藏账面亏损,采用多种方法少结转成本、虚增年末库存,导致上海物贸2008年至2011年年报(合并)中资产和利润总额虚增,成本虚减。上海物贸2008年至2011年年报(合并)虚增资产各为32 757 527.73元、148 419 905.81元、55 313 207.20元、30 307 583.67元,虚减营业成本各为32 757 527.73元、148 419 905.81元、55 313 207.20元、30 307 583.67元,虚增利润总额各为32 757 527.73元、148 419 905.81元、55 313 207.20元、30 307 583.67元。然而上海物贸在2012年年报中未对2008年至2011年虚假记载情况进行追溯调整,而是将2008年至2011年隐瞒的所有亏损全部体现在2012年年报中,使得2012年出现巨亏现象。同时,上海物贸在2013年1月发现上海燃料发生上述重大亏损时,也未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上海物贸的财务造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月末存货暂估和存货入账时间调节销售成本。(1)随意暂估月末存货来调节各月销售成本。上海燃料通过在月末人为对部分存货的数量和金额进行随意暂估的方式,来影响存货发出时加权平均计价金额,从而达到在各月间调节销售成本的目的,导致相关期间财务数据严重背离实际情况。(2)延后材料采购转库存商品入账时间来调节各月销售成本。上海燃料通过延后记录当月库存商品入库数量、少计入库金额的方式,人为降低当月库存商品入库成本,来影响存货发出时加权平均计价金额,从而达到在各月间调节销售成本的目的。
二是少计和跨期列支管道运输费和仓储保管费,调节各月销售费用。上海燃料未按合同约定、未详细划分受益期,通过少计和跨期列支管道运输费和仓储保管费的方式,达到人为调节各月间销售费用的目的。
三是上海燃料未按公司统一制订的《关于提取资产减值准备及核销的规定》,在每半年末对价格波动较大的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四是上海燃料未按规定在期末对外币报表项目进行汇率测试、未测试并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未按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残值率计提累计折旧、未按规定对存货质量事故和报亏损失及时入账处理等。
四、财务造假防范对策
(一)强化监管力度与加大处罚程度
上海物贸在2008年至2011年虚增利润总共2.6亿多元,使得2012年公司亏损约6亿元,给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带来极大的损害,财务造假时间持续之久、规模之大,说明在监管、审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防止财务造假现象再次出现,证监会要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还要加大惩罚程度,让违法乱纪的企业为其行为付出巨大代价,这样可以很好地防止企业触犯法律这条底线。当发生财务造假案件时,根据严重程度,对涉案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处以巨额罚款,吊销其营业执照,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严厉处罚,也可以参考国外的财务造假处罚力度,对我国的法律进行适当修改。
(二)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完善内部约束制度
上海物贸财务造假案的发生,究其原因是上海物贸对上海燃料的管理不到位,未及时发现上海燃料的违规行为,且在2012年也未对上海燃料前几年虚增的利润进行追溯调整。目前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都持有公司的期权和股份,为了提高股价获得利益,就会采用各种手段虚增利润等进行财务造假。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防止企业虚增利润等财务造假现象的出现,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对公司管理层的期权和股份激励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优化对下属子公司的管控模式。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提高审计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审计,能够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防止公司进行财务造假,能够对政府监管机构在专业上和效率上进行弥补,所以其在财务造假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严格推行合伙人制度,提高审计质量。同时,注意培养一批优秀的注册会计师,通过执业及时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同时帮助公司找到有效进行信息披露的方法。只有这样,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才能成为预防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可靠保障,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持久的发展。
(四)加大诚信教育力度
证券市场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己的利润,并使其最大化。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如果巨大的经济利益与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只有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才会使利益追逐者在不触犯道德的情况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要对市场参与者进行全方位的诚信教育,规范其行为,这些市场参与者包括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证券公司、新闻媒体、注册会计师、监管部门的政府官员等利益相关者。J
参考文献:
会计造假的原因 篇6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着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其中包括:内部凭证制度、健全的财簿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科学预算制度、定期盘点制度、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并从源头杜绝造假事件的发生。实现内控制度资源的优化配制,要按企业业务动作方式,建立起相应的内部责任机制,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
(一)加强宣传学习《会计法》的力度,从思想上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设,是会计工作依法进行有效保障。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实行会计监督必须要有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做保障,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应当将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在机制上、制度上达到规范行为、控制风险、防范舞弊、纠正差错的效果,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实现内控制度资源的优化配制,要按企业业务动作方式,建立起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
(二)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随着我国加入WTO,必将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步伐,促使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借着我国“入世”东风,有利于企业管理体制方面实现政企分开,弥补治人治理结构的漏洞,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经营机制等。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内部要有高度的组织和严格管理,这也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基础。
(三)制定制度标准体系,以利完善制度建设。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内容比较广泛,为了使各单位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有章可循,首先是在遵守《会计法》原则规定的基础上,国家要组成有关专家研究制定比较详细的适合不同规模企业,又便于建立和操作的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供企业选择制定,这样就避免了完整系统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因企业人员素质等条件的制约而难以完成的困难。其次是企业在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的同时,还要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因为内部控制制度是“纲”,而内部监督制度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只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全部内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要真正得以贯彻实施,就必须有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来支持和保障。
(四)加大监管力度,促进企业建立并认真贯彻执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立有效的企业内外监管机制和制度,这对一个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单位内外部形成合力予以监督方能奏效,外部由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上级主管单位及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检查;内部由单位审计部门负责监管,只有建立了内外结合的监管机制,并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性及有效性,才能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以保障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加强独立审计作用,提高独立审计质量
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质量只能是一种奢谈。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的质量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提高审计从业人员门槛,保证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门槛较低,报考者只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而且考试内容偏重理论问题,实务要求不够,一些人仅凭“精通”几本考试用书就能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结果使注册会计师队伍盲目膨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业能力严重下降。因此在报告条件上必须要求报考人员具有一定的会计从业经历。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市场准入的监管,作为常识,进入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个人和机构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以确保执业质量。但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入审查往往流于形式,有些地方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法人代表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审查不严,各种寻租行业滋生泛滥,严重地破坏了会计市场的秩序。
(二)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过多,规模过小,一方面容易在客户市场上形成恶性的低价竞争,当会计师事务所的利润得不到保证时,必然会降低审计成本,损害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在给第三者造成损失时无力赔偿,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拥有者构不成足够的压力。因此,在会计事务所的审批条件上,应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提出更高要求,并从总量上控制会计事务所的数量。在审批要件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交纳巨额职业保证金。一旦会计师事务所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法律和执业准则等给第三方造成损失时,就扣除相应的职业保证金,用职业保证金对第三方进行赔偿,并要求其补足职业保证金,才准予重新开业。唯有如此,才能促使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过程中谨慎从事,不与委托者或被审计者勾结来损害第三方的利益。
(三)更改目前会计事务所的选聘、续聘和更换的权力。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后,会计市场上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而被审单位管理当局掌握着会计事务所的选聘、续聘和更换的权力,会计师事务所为得到审计项目,而顺从管理当局的旨意,并受其指使进行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违背《独立审计准则》,出具虚假的审计结论。有鉴于此,必须更改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选聘、续聘和更换的权力。对于上市公司,这一权力可收归证监所,采用目录管理方法。由会计师事务所提出项目申请,证监会审查,然后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聘会计师事务所,避免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师事务所施压力,维护审计的独立性。
(四)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风险意识。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会计法》为主体,以《注册会计师法》为等相关法规、规章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法规体系,但不可讳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低风险的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总体偏低。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民事责任赔偿法》。目前对当事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但却没有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虽然《证券法》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优先承担的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现有法律中缺乏适当的诉讼机制,致使投资者的损失事实上得不到赔偿。尽管法律允许普通投资者可以对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提起诉讼,但过高的诉讼成本和偏低的收益致使普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必须尽快出台《民事责任赔偿法》,降低诉讼门槛,采取举证到置的方法,由审计人员承担举证责任。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所面临的法律风险,使其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应有的职业谨慎,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五)加强审计职业道德管理。外在的监督与监管是审计质量保证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根本问题在于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机能的机制。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准则,重塑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在重塑审计职业道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审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审计目标相适应;(3)审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审计行业管理模式相适应;(4)审计职业道德的重塑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信息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关系到社会资源的配置,关系到国家、人民的前途,保持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审计的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势在必行。
(六)如何避免内部审计的风险。由于内审部门在取证时要得到领导的审批,这样就丧失了审计独立发挥的作用。内审人员虽然被授予许多形式上的职权,但审计人员的调查取证依然无法得到保证,引发审风险。企业应当应用与独立审计相似的一套风险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应当对内审人员进行真正授权(要求财务部门及时报送有关财务计划、预决算、报表等;审核财务资料;索取有关文件资料;制止企业内部各种违反法纪行为;提出改进管理措施……),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减少审计误。
我国会计造假案例 篇7
(一) 研究背景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 全球不同地方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此大环境下, 我国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推行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 包括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政策。与此同时, 各地政府为配合国家政策也纷纷开展行动, 积极推动当地企业的创业板上市。但是, 在实际生活中, 由于地方政府对于企业上市认知不足或者地方政府过多的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及政府自身的发展与利益, 不能对于企业上市问题有着正确的判断, 从而可能导致盲目的推动企业的上市而不考虑企业实际的情况, 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IPO造假的产生。
(二) 文献回顾
1. 寻租理论
在我国的现行理论中, “租”被用来表示由于国家政策及国家行政管理的管制, 市场竞争被一定程度的抑制, 从而导致了供给差额的扩大因而形成的差价收入。而寻租活动就是指在实际生活中寻求“租”的活动。
虽然政府是一个社会组织, 其目标在于为人民谋求福利, 但是,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 政府的官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同时, 他们还拥有巨大的政府权力且权力并不是共享的, 因而, 在其制定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方针时, 就会考虑其自身的经济利益, 并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求利益, 导致寻求“租”的存在。在实际生活中, 地方政府可能更多的考虑地方经济与其政府本身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忽视他人的利益与发展。
同时, 行为短期化是有限理性主体行为的普遍特征, 由于未来的业绩在我国晋升机制中难以衡量并且权重比例较小, 因此, 政府官员可能更加重视短期的业绩成果, 而忽视长远持续的发展。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的象征, 不仅可以为地方税收及经济发展带来好处, 也会成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因而,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扶持本地优秀企业完成上市, 对其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进而导致了地方政府全力推动本地优秀企业上市。但是, 由于实际情况的不同, 政府的积极推动对于不同企业而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 IPO后“业绩变脸”
IPO后“业绩变脸”现象是指企业在其首次公开募股当年的报告收益较高, 大致处于其业务的最高水平, 随后开始逐年下降, 公司收益往往以IPO当年的收益为分界线呈倒V形。通过对上市企业的造假案件的分析来看, IPO“业绩变脸”是发现其造假的重要线索。而对于上市后的“业绩变脸”, 其直接原因便是上市前的盈余管理。我国理论界对上市前的盈余管理的主流观点是, 企业进行上市前盈余管理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使企业能够顺利的完成上市, 从而可以在资本市场融通更多的资金, 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但在此利益的驱动下, 企业也极易偏离盈余管理, 走向财务造假的道路。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 以万福生科IPO造假事件为例, 从政府角度分析政府干预与企业的关系。
(二) 案例发展
在2012年万福生科的半年报中, 其营业总收入由8217万元变为2.7亿元, 使得万福生科2012年上半年财务报表扭亏为盈, 金额十分重大, 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从而导致湖南省证监局很快对万福生科开展了立案调查。2012年10月, 万福生科发表公告承认其造假的事实, 并由此受到了深交所的公开谴责。
2013年3月, 万福生科发表了《关于重大事项披露及股票复牌的公告》, 在其中公布了其自查结果, 对在08年至11年间, 共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的事实供认不讳。而万福生科2008年至2011年间的报表中显示, 其四年来的净利润总额为1.81亿元, 其中1.6亿元左右为虚增的净利润, 表明万福生科四年内净利润仅有2000万元左右, 净利润造假达90%, 情节十分严重, 并由此受到了深交所的第二次公开谴责。并最终导致证监会针对万福生科此次造假行为开出了史上“最狠罚单”。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
万福生科是湖南省常德市的知名企业, 截止2011年为止, 常德市的经济总量常年处于湖南省前三甲的行列, 但是截止目前为止, 该市仅有3家上市公司, 分别是金健米业、大湖股份以及最后上市的万福生科。除了万福生科以外, 其他两家公司早在2000年前便完成上市, 表明至万福生科上市前, 该市已经连续十多年没有出现上市公司, 这无疑使其在与该省其他城市的竞争中显得非常不利。同时, 从常德市政府文件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过去的10年间, 常德市政府为鼓励当地企业上市, 出台了近10项奖励政策, 我们不难看出政府对于企业上市的热忱与强烈支持。
2008年, 常德市政府从当地企业中挑选了9家发展较好的企业重点关注, 希望推动其上市, 万福生科即为其中一家。然而, 在当时的情况下, 龚永福本人对上市并无很大热忱, 他曾公开表示自己对于上市并不了解, 且上市前龚永福本人并不缺资金, 但在当地政府的不断动员之下, 龚永福勉强同意上市。之后, 当地政府为了支持万福生科上市, 向其给予了政府补助和税收减免等多方面的政策倾斜, 并不断为其上市奔波, 亲自敦促平安证券帮助万福生科顺利上市, 使得万福生科上市一路绿灯。由此不难看出, 正是地方政府一步步的推动使得万福生科最终上市成功, 但是, 与此同时, 政府干预也给万福生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为了能成功上市, 本身缺乏上市资格的万福生科不得不通过“包装”的手段来满足上市的条件, 一步错、步步错, 万福生科在其通过“包装”成功上市后, 也只能在财务造假的路上越走越远, 直至被证监会调查处罚才得以最终完结。
四、研究结论
从上述文章的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出, 对于万福生科IPO造假而言, 地方政府干预对其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 地方政府干预推动万福生科上市。
地方政府官员轮番的思想工作以及地方政府政策上的倾斜, 使得万福生科董事长做出了上市的决定, 而双方均未能从万福生科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而导致公司实际资质不符合上市条件却只能匆匆筹备上市, 走向造假的道路。
(二) 地方政府干预使得万福生科忽视财务舞弊风险。
由于地方政府关系的存在, 使得万福生科在评估造假风险时存在一种侥幸心理, 从而对于造假问题未能正确的认知, 认为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能成功躲避大众的眼睛, 在公司资质不足时强行伪造报表进行上市, 忽视了舞弊所带来的风险。
万福生科从曾经上市时的辉煌到如今背负着“创业板造假第一股”的名声, 它的教训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地方政府应注意:其一, 地方政府应该正确的看待当地企业的上市问题, 不能仅仅考虑企业上市对于地方政绩的影响。企业上市固然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但是, 收益往往与风险并存,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适合上市的, 勉强上市的背后, 可能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还极有可能使得企业走上造假的道路, 最终也会影响本地经济的发展;其二, 地方政府应该公正的监督当地企业的治理, 合理的建议企业上市, 不能纵容企业的造假问题甚至默许帮助企业造假上市。地方政府应该树立长远的经济发展理念, 帮助发展良好的优秀企业好好规划今后的发展路线, 而不应该为了一时的成绩而引导企业走上错误的路径。
对于企业而言, 企业管理者应该对于企业发展有正确的认知, 对企业上市也应有正确的认识, 不能因为追逐上市所带来的利益而忽视其带来的风险, 也不能因为政府的干预而忽视企业本身的实力, 采取造假上市的手段。企业管理者应该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 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不能急功近利, 更不能忽略实际情况而通过不合法的手段进行上市, 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寄希望于政府的保护。
摘要:对于我国资本市场而言, 上市公司造假事件层出不穷, 严重影响了我国投资者对于证券市场的信心, 也严重扰乱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秩序。在我国现行对于上市公司造假的研究中, 大多数都着眼于证券市场制度的建设、对于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等方面, 而很少提及政府干预对于企业上市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本文从万福生科造假案例入手, 着重分析地方政府干预与企业IPO造假的关系, 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干预,上市公司,IPO造假
参考文献
[1]杜兴强, 雷宇, 修宗峰.政治联系、政治联系方式与民营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中国工业经济, 2009 (12) .
[2]徐云霄.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闫炎, 彭玫.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与我国政府决策行为.社会科学论坛, 2007 (02) .
[4]周云波.寻租理论与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非法寻租问题.南开经济研究, 2004 (03) .
[5]朱亚兴.企业IPO会计信息造假的博弈分析.财会研究, 2011 (04) .
[6]赖少娟, 杜兴强.权力的“恶之花”:IPO中的寻租、审计市场异化与资本市场惩戒.投资研究, 2010 (12) .
会计造假行为的心理透视 篇8
【关键词】:会计造假行为心理
一对会计造假行为主体的界定
(一)会计造假的含义
会计造假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本文主要涉及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它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事前经过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伪造、变造虚假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以此达到特定利益的集团或个人的不正当违法犯罪行为。
(二)会计造假主体的界定
会计造假主体应包括炮制假账和相关违法乱纪活动的主谋、共谋和执行者。按照在造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会计造假主体包括动议者、决策者、操作者和协同者。
造假的动议者是指为会计造假出谋划策的人。通常是单位财会部门的负责人,在造假过程中往往扮演替导演的角色。
造假的决策者是指有权决定会计造假实施的各级领导人。决策者既可以是领导者个人,也可以是领导层集体,是会计造假的最大受益者。
造假的实施者是指拥有职务便利、能够接触会计凭证、帐薄、报表等资料,亲自实施和完成会计造假的人员。它不仅包括有关会计人员、出纳人员,而且还包括相关的采购人员、销售人员、保管人员和统计人员。
造假的协同者是指从某些方面策应、配合造假的人员。既包括在造假之初为之提供方便者,如某些财会人员为造假积极出谋划策,提供信息及技术方法和手段,与领导共同设计防范检查的对策和措施;也包括在造很事实发生后为其掩饰,布防,通风报信和提供伪证等人员。
值得说明的是,在不同的造假案件中,造假主体的人员构成不尽相同,相关人员在造假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资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二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笼和传播有着较为复杂的心态
心态一:假业绩会引出“金凤凰”。事实上,会计造假就像“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这就使企业陷入了“服喜得喜,报忧得忧”的怪圈。因为不少经营者有着“依靠虚假数字出政绩,追求数字真实丢官位”的教训。在经营业绩实行“一票否决权”的情况下,有人就因造假造出了“致绩”而使得企业“突飞猛进”,个人不断“进步”,这就使人产生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的活思想。
心态二:想揭“疮疤”又怕疼。会计造假已是众人皆知的一个社会“疮疤”,为啥没人愿揭,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从众心理、法不责众”。不少经营者反映,刚开始造假玩虚时,还有些担心,只是打打。擦边球”,怕脱离实际,但后来发现周围许多企业都在造假,自己也就心安理得。大家都假就好办了,板子又不会打在一个人屁股上。
其二,“水涨船头高,后任不认前帐”。一些企业管理者抱怨说:前任已经把数字浮夸上去了,现在想实事求是都不可能。
其三,“大家都包装,老实就吃亏”。经营者们最普遍的心态是担心报真实信息吃亏。—方面,考核企业的主要依据是看“帐面数字”,而不是看你是否说真话,另—方面,数字若真实了,税收就要增加,企业盈利受影响。
心态三;“高指标”诱出假数字。前些年在企业和主管部门还没有完垒脱钩的情况下,一些厂长经理于经营业绩的考核压力年年把销售、利润当做最紧要的“任务”来抓,实行以“高指标”保“乌纱帽”的考核办法,在这种压力下,经营者不粉饰报表、不编造假数字就难过考核关。在企业内部实行以盈亏数字论功行赏的办法。于是便有了“造假数字”这一“良方”。
三作为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编撰者,会计人员对此苦不堪言
心态一:“准则”蜕变。会计曾经被赋予为国家和企业站岗放哨的经济卫士,常以“铁算盘”、精打细算为衡量标准。如今,在经营者看来“准则”彻底改变了,社会上一些地方和部门会计的行业标准,不再只看如实记帐算帐了,多看你会不会灵活做帐,实际上就是看你能不能造假、诱资、偷税了。
心态二:法不责众。随着社会上虚假现象的泛滥,会计借息造假也逐步形成了一根“造假系列”链条。不论上市公司或者一般单位,都或多或少存在造假行为。会计人既是虚假信息的始作佣者,又是虚假信息的受创伤者,一些会计人员说,我们逸行现在普遍形象很差,其实会计要按真实情况来记帐,从技术上说不是很难的问题,但实际要做到很不容易。甚至政府监管部门到企业检查也常常在酒足饭饱之后“一切好商量”。另外,查假打假力度不足,这在社会上起了一定的反面作用。大家都做假帐,见多不怪,法难责众,其造假行为就心安理得。如果多数企业都在无所顾忌地作假,那肯定与我们的管理机制有关系。这—点值得我们去思考。
心态三:“饭碗”为重。尽管所有的虚假会计数字都出自会计人员之手,但绝大多数会计人员都谈“假”色变。一位会计人员直言不讳:学校学了几年会计,工作后还在“继续教育”,谁不想做一名出色盼会计,但。饭碗”掌握在领导手里,让你造假,你敢拒绝吗?你不会作假谁还要你做会计?对此,所有受访会计人都有同感。不少会计人员就是因为对造假心有余悸而与领导“离心离德”最终被“炒鱿鱼”。因而多数会计人只好为保住自己的饭碗而采取让步行为,有的甚至主动为造假出谋划策。
三防范对策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明确和规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甚至各岗位的职责和行为,对提高管理效率、保护资金的安垒和完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企业各种经济问题都会在会计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和体现,所以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范会计造假,预防假帐发生。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始终。
(二)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
外部监督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中介监督等,然而这些监督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为防止会计造假行为,应特别加强外部监督机制,遏止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一是运用《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规范,增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对会计造假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建立起有效的会计违法行为追究惩罚机制,使违法者真正承担起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二是财政、税务、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防止会计造假;同时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杜绝会计造假。执法部门采取联合办公,各部门密切配合,互相牵制,可避免执法部门与企业通谋作假,并克服因执不当给企业造成损失。三是强化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约束机制,提高社会监督水平。必须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公信力,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积极推进司法介入,让对社会公众和市场经济造成重大危害的造假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充分发挥产权明晰在规范会计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我国会计造假案例】推荐阅读:
会计造假案例08-26
我国会计教育05-22
我国会计制度10-24
改进我国会计要素05-11
完善我国会计要素11-26
我国会计监督体系08-20
我国财务会计管理10-22
我国会计电算化06-06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问题06-11
健全我国环境会计体系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