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设计期末考试

2024-06-08

会计制度设计期末考试(精选8篇)

会计制度设计期末考试 篇1

试卷代号:104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会计专业

会计制度设计

试题

一、分析说明题

1.请指出下面ABC公司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可取之处和缺憾所在。

ABC公司销售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2003年6月

销售部门的业务人员在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后,确定交易的初步意向,填写客户资料表。该表交由信用管制部门派驻的信用管制师对客户的经营能力、资信状况进行评核,出具授信建议.经销售部门经理核准与客户的交易方式及给予客户的信用额度后,签定销售合同。销售部门业务助理将客户资料输入电脑系统存档。

如是现销客户,当收到客户订货单及缴款时,按照客户之缴款填写缴款单送交财会部门出纳员。出纳员在收款后,将缴款单的一联交财会部门负责收款的会计进行电脑系统缴款确认。如是放账客户,须将已获核准的授信责任书送交财会部门负责应收款的会计进行电脑系统的授倌额度确认,同时,将客户的订货单的一联及相应的销售合同一份转交营业管理部门。

营业管理部门的人员将电脑系统中制作的销货通知单送交储运部门(营业管理部门、储运部门工作由一人领导)。储运部门依据销货通知单标明的品种、数量进行备货并生成一式四联的送货单送交财会部门。财会部门核对价格、收款金额无误后签字并在电脑系统确认生成销货清单,据此填制销货发票并予以记账。财会部门将销货发票及三联送货单送交储运部门。储运部门留存一联,其余两联送货单及销货发票连同货物送交客户。客户签收后将送货单留存一联,另一联送货单由储运部门返回财会部门作为销售收入或应收账款之依据。2.请指出下面是一种什么销售方式流程图?试分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调整?

二、制度设计(计60分

[资料]某服装生产企业根据客户要求成批生产风衣,生产过程分为裁剪、缝纫和成衣三个加工步骤,为加强成本管理,管理者要求成本核算部门及时提供产品成本资料和每一生产步骤的成本资料。在所发生的生产费用中,布料费用和人工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大。

[要求]为该服装生产企业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制度. 试卷代号:104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会计专业

会计制度设计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分析说明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答;

(一)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可取之处

(1)该公司的销售制度较好地运用了不相容职务分工控制。将销售作业中客户甄选、客户信用调查、接受客户订单.核准付款条件、填制销货通知单、发出商品、开具发票、收取贷款及会计记录等不相容岗位所涉及到的销售人员、信用管制人员、营管人员、财务人员,储运人员进行了分工。

(2)该公司建立和健全了信用管制系统。信用管制系统的建立,保证了销售成果的有效性,避免了坏账的发生,实现了对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3)该公司采用了电脑系统授信额度确认的权限控制。电脑系统授信额度的确认,提高了销售业务的工作效率,保证了营业收入的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有效性,同时也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查阅的方便性,该公司采用的这些内控制度有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和监督。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可减少销售业务中可能出现的低效率和侵吞企业利益的行为。

(二)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缺憾之处

(1)分离制度的执行中还不够彻底,因为销售部门、营业管理部门与储运部门同屑一个领导管理,尚存在作弊的隐患,因此,在相关业务的牵制上还不够严谨。

(2)应收账款的管理上还应加强事后管理,应建立询证函制度及时准确与客户对账,以免给个别业务人员提供可乘之机,保证应收账款的真实、准确和可收回性。

2.答:

(1)这是送货制销售方式流程图。

(2)箭头①、③,④和会计部门与银行结算有误。

(3)应当按以下要求调整:

①是销售部门先开发票再由运输部门提货送货。

③运输部门将商品及专用发票送交客户,待对方验收后取得送货回单。

④是运输部门将进货回单交销售部门或会计部门。

最后,会计部门根据相关凭证与银行进行结算。

二、制度设计题(共60分1

答:该服装生产企业的成本核算制度:该企业是根据客户的定单或生产部门下达的生产批别组织生产,因而该企业在进行成本计算时,采用分批法与分步法相结合计算产品成本。成本核算制度如下:

(1)编制有关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制度。企业中反映材料耗费情况的原始记录材料费用分配表、材料盘点溢缺报告单等;反映人工耗费情况的原始凭证主要有出勤记录、产量工时记录,根据出勤记录和产量工时记录编制的工资结算表等;除此以外,基本生产车间间接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的分配表如制造费用分配表,折旧计算表、待摊费用分配表、预提费用分配表、产成品交库单等也都是重要的反映生产牦费的原始凭证。原始记录上要正确填写业务内容,数量、单位和金额;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等。原始记录应及时传递,不得积压。成本会计部门要汇同其他相关部门制定原始记录的传递程序,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2)按产品的批别设置产品成本计算单。由于在所发生的生产费用中,布料费用和人工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成本计算单中的成本项目设置直接材料和加工费两项即可。如月末需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选择相应的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该企业可以选择约当产量法进行分配,先计算裁剪、缝纫和成衣三个加工阶段月末在产品的完工程度,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然后再按约当产量法计算月末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实际成本。

会计制度设计期末考试 篇2

一、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新方案四大变化

1. 将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为专业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层级, 考生只有通过第一层级的考试科目, 才能参加第二层级的考试。两个阶段的考试, 每年各举行一次。

2. 将考试科目设为“6+1”模式, 其中, 第一层级, 专业阶段考试设6科, 即在延续现行考试的5科基础上, 增设1科。6科考试科目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新增科目) ;第二层级, 高级阶段考试设1科, 考试科目为综合测试, 主要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要求, 测试考生是否具备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环境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能力, 并测试考生“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等综合能力, 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应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

3. 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会计师组织对实务经历的要求, 拟在考试制度中增加对考生实务经历建议性要求。考生参加最后一科“综合测试”考试前, 建议其在具有1年实务经历的基础上报考, 以便更好地适应综合测试要求。专业阶段单科成绩5年内有效, 高级阶段考试科目3年内完成;取得全科合格证考生, 如5年内申请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 并满足继续教育要求, 全科合格证长期有效。否则5年内有效。

4. 设立英语水平测试。考生在取得注册会计师考试全科合格后才能报考。英语水平测试合格证书独立于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合格证书。

二、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的目标及必要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将注册会计师考试打造成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的“通行证”, 使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大大增强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对国内外有志青年的吸引力, 这就要求改革考试内容、完善考试方式、提升考试理念。考试制度改革是社会的需求, 是行业发展的需求, 也是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需要。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日益融合, 要求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与国际接轨, 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国际化指日可待。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相关负责人也表示, 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行业人才战略的基础性工作, 基于对人才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才重要性的深刻理解,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启动了此次改革, 目的是建立起符合终身学习理念和充分发挥考试多元评价功能的考试制度, 实现国际趋同, 让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的“通行证”。

1. 国际化趋势。

加入WTO后, 经济全球化对其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会计协调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同时, 大胆引进国际通用的会计惯例, 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使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等方面更符合国际惯例, 以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信性、有用性及可比性, 更好地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决策需要, 为国际会计界所认可。为此, 1999年底,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赴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 学习了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在命题和阅卷过程中的先进做法, 总结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工作经验, 重新审视了考试工作的整体框架, 准备在三个方面着手改革:一是专业技术工作, 包括考试大纲、科目设置、命题和阅卷等工作;二是组织管理工作, 包括考试报名、考场编排、监考, 试卷的印制、押运、回收, 以及阅卷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等工作;三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支持, 即在考试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先进的管理工具, 为资料的归并、整理和提供各种信息做技术支持。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一直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这次的改革, 正是本着与国际会计接轨的原则, 借鉴发达国家会计考试制度, 吸收发达国家在会计考试制度中先进的理念, 可以说是大刀阔斧地改革了考试制度, 不论是从考试科目新增 (新增设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 还是考试内容上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2. 实务增加。

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本质是为了选拔能够胜任注册会计师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应当特别关注考生实务方面的能力。考试中要增加考察业务操作能力的考点, 对实务经历有一定要求。这一点上, 国外的会计考试做得就比我国好。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过于宽松和简单, 学识程度要求太浅, 多注重会计、审计的一般理论知识和技能, 而不注重注册会计师适应社会客观需求的整体素质要求, 由于考试内容理论不够深, 实务不够强, 有相当一部分非执业者对会计审计业务知之甚少, 某些基础性、实务性工作几乎不得要领, 仅凭精通几本考试用书也能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执业者根本没有能力胜任。另外, 我国只考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法和经济法几门课程, 而与注册会计师职业息息相关的知识, 如财政、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科目却没有涉及到, 并且各门课程是独立的。此次改革注重了注册会计师的实践环节, 并且提升了英语在考试中的分量, 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

3. 有待改进之处。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报考资格要求较低,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均可报考。而在美国, 注册会计师的报考人员要求具备硕士水平。因此, 应提高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门槛”, 建议要求报考者具有会计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允许非会计专业本科学历者经过强制性培训后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另外, 还应加大考试的广度和深度, 并逐步向国际水准靠拢。修订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学质量评估方案,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 加强与国际会计组织间的交流, 定期举办一些培训班, 派学生、年轻学者访学等。

国有资产会计监管制度设计 篇3

摘要:会计监管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杜绝会计造假行为,本文提出了对国有资产会计监管制度的设计的一些想法。

关键字:国有资产;会计监管制度

本文认为,一项监管制度的设计至少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2)制度效率,这取决于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一致意见;(3)成本效益原则。据此,我们可以考虑在加强和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会计监管时,建立和完善以下几项制度。

一、内部控制制度

完整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是会计监管的良好基础,对内部会计监管进而对整个会计监管的效率、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对内部控制存在不同认识,笔者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现阶段我国缺乏一个权威、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和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因此,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加强这两方面内部控制建设是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将为内部控制提供基本的控制环境,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以公司治理为前提。因此,国有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切实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法律赋予各机构特别是监事会、独立董事的职能,实现权力制衡,防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2、强化企业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观念和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强化内部控制观念,让企业管理人员意识到,内部控制不但可以防弊,还可以兴利;内部控制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价值的来源。同时,要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对的风险和挑战更多,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征,建设适应于企业特征的风险文化,根据风险偏好和风险反应来设计控制活动。

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建设。内部控制因企业业务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没有永远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管理当局应定期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适时调整不再适用的控制环节。由于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应出具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声明,而注册会计师也应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供相关机构做出客观判断。我国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可以借鉴《萨班斯法案》的内容、程序,充分考虑我国企业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考虑企业的实施成本,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4、建立完善审计委员会制度。审计委员会是企业重要的内部控制机构,也是企业实施内部会计监管的重要机构。审计委员会主要由公司的独立董事和监事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公司信息披露进行审查,确保公司真实、完整、及时、准确地披露法规要求的有关信息;对独立审计师所进行的外部审计进行审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查;领导内部审计并检查工作。

二、财务总监制

财务总监制是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用以强化出资人财务监督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措施。财务总监因为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使其监督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全过程,既有事后监督又有事中、事前监督,这一改变使出资人财务监督更加及时、更加有效。财务总监代表国有企业所有者行使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同样也涉及委托代理问题。为使财务总监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设计出对财务总监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其行动符合委托人的预期。当然,为了防范财务总监与企业经营者合谋,侵害委托人的利益,加强对财务总监的选拔机制改革,强化对财务总监的监控是保证财务总监制度良好运行的关键问题。

三、外派监事会制度

外派监事会制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的制度,具体是可由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向大型重点国有企业派出监事,监事直接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当然,这种制度安排运行成本较高,具体操作中也应该讲求成本效益原则,一般主要应用于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产业链条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拉动作用明显。

四、国家审计监督制度

国家审计拥有对国有企业的审计权是保证和促进国有企业经理层“受托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并予以确认的至关重要的手段。由国有资产终极所有者赋予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责,是国家审计以国家监督的形式履行所有者监督的实质要求。因此,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

五、社会中介监督制度

中级财务会计期末考试总结 篇4

一、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

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是指与商品所有权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同时转移。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4.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其他收入的确认条件

(一)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条件

1.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按照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

提供劳务的交易结果能否可靠估计,依据以下条件进行判断。如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则表明提供劳务交 易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

(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3)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企业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成进度,通常可以选用下列方法:已完工作的测量、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以及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

(4)交易中已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2.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应当按照己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

(2)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只能部分得到补偿的,应当按照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收入,并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结转劳务成本。

(3)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不能得到补偿的,应当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确认条件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包括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等。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应当分别下列情况确定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金额:

(1)利息收入金额,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

(2)使用费收入金额,按照有关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费时间和方法计算确定。

三、所得税会计核算程序

(1)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

(2)确定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

(3)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形成的暂时性差异,按其不同种类,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应该纳税而未纳税,形成企业的一项负债,称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可抵扣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形成企业的一项资产,成为递延所得税资产。)(4)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5)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

四、融资租赁判断标准

融资租赁的判断标准共有五条:

(1)在租赁期届满时,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价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3)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75%);

(4)就承租人而言,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90%)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

(5)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作较大修整,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

五、长期股权投资股权益法核算程序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会计处理分为投资时、持有期间、处置时三个步骤:

(一)投资时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已确认的初始投资成本。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营业外收入

(二)持有期间,主要分为确认权益和计提准备两个阶段

确认权益阶段

1.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

根据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和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持股比例】

贷:投资收益

2.被投资单位发生净亏损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3.被投资单位以后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企业计算应分得的部分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收到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股票股利,不进行账务处理,但应在备查簿中登记。4.持有长期股权投资期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 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一其他权益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阶段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三)处置时

按实际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投资收益,同时还应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相关金额转入投资收益。

六、长期股权投资股成本法核算程序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

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应按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应分别企业合并和非企业合并两种情况确定。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企业所发生的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应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此外,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 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应收项目处理,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

应收股利【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

三)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按实际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损益,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其会计处理是:

借:银行存款 【实际收到的金额】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长期股权投资 【账面余额】

投资收益【差额】

疑似考点总结

根据老师最后讲的,各篇章重要性是资产大于收入大于负债,现整理如下,以作参考。1.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必须要掌握加速折旧,即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的计算 2.坏账损失计提核算

3.资产篇中注意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增减 4.负债篇中注意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 5.所有者权益篇中注意资本公积 6.收入篇中注意收入的判断、核算

7.利润篇中注意营业外收支,尤其是政府补助、利润的计算

8.财务报告篇中注意现金流量表的项目判断,客观题会出、资产负债表 9.存货、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综合考

西方国家金融制度期末考试卷 篇5

班级:姓名:

一、名词解释

1、金融制度

金融制度是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立的金融体系结构,以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相互联系。金融制度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所谓的金融制度是指是指银行系统及其相应的制度规定。构成西方国家金融制度主体的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2、政策性金融

是指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

3、二级银行制度

为了加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银行一般实行二级准备制度,银行的一级准备一般是指库存现金和变现能力很强的准货币资产,例如国债;2级准备一般指次级流动资产,年限较长的资产如企业债。

4、双线多头金融管理体制

即中央和地方两级都对金融机构有监管权,同时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行使监管职能。

二、判断题

1、美国早期的银行活动是围绕金融和商业进行的。

2、1694年成立了英格兰银行。

3、新加坡不设立中央银行。

4、拉美的商业银行属于私人所有。

5、中央银行的外部组织结构由两种类型:一元制和二元制。

6、香港的货币基金有货币发行的职能。

7、东欧国家大都采用二元中央银行制度。

8、印度储备银行属于私人银行。

9、国库券是美国货币市场最重要的金融根据之一。

10、日本的票据市场创立于1871年。

三、简答

1、简述金融制度是否健全的衡量标准。

2、简述西方国家金融制度的共性或特征。

3、简述西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类型。

4、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制度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动趋势。

四、论述

1、试从地方性单一银行制度和全国性分支银行制的利弊出发,谈对中国商业银行制度再构的看法。

会计制度设计期末考试 篇6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计15分)

1、行政单位资产负债表包括的分项内容为()。

A.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净资产 B.资产负债、净资产

C.资产负债、收入支出 D.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费用

2、.行政单位收到预付账款购买的物资或服务时,按照相应的预付账款金额所做的账务处理为()。

A.借记“资产基金(预付款项)”科目,贷记“预付账款”科目 B.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资产基金(应付账款)”科目 C.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预付账款”科目 D.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

3、行政单位随买随用的办公用品,可以在购进时借记的会计科目为()。A.存货 B.固定资产 C.经费支出 D.应收账款

4、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方法采用()。

A.收付记账法 B.借贷记账法

C.增减记账法 D.上述三项中任选一项

5、行政单位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借方登记的会计科目为()。A.固定资产 B.资产基金 C.累计折旧 D.累计摊销

6、行政单位会计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A)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A.1年内(含1年)

B.2年内(含2年)C.3年内(含3年)D.4年内(含4年)

7、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应该实行(B)的编制原则。

A.零基预算、综合预算

B.收支平衡的原则

C.细化预算的原则

D.稳妥性原则

8、(A)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A.事业支出

B.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C.上缴上级支出

D.经营支出

9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这指的是事业单位的(C)。A.固定资产

B.无形资产

C.存货

D.净资产

10、()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损益

11、下列项目中,说法错误的是()A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全部采用收付实现制

B.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C.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D.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12、事业单位年终结账后,下列会计科目应无余额的是()。A.专用基金 B.固定基金 C.事业基金 D.结余分配 【答案】D

13、事业单位取得的无主财物变价收入,在会计处理时应贷记的会计科目是()。A.事业收入 B.其他收入 C.经营收入 D.应缴预算款 【答案】D

14、.事业单位盘盈的存货,应()。A.增加营业外收入 B.增加当期收入 C.冲减营业外支出 D.冲减当期支出 【答案】D

【解析】事业单位存货的清查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盘盈的存货冲减“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

15、.事业单位的下列科目中,年终结账后可能有余额的是()。A.事业结余 B.经营结余 C.结余分配 D.拨出经费 【答案】B

【解析】事业单位终了,将“拨出经费”科目的余额全数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将“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科目的余额转入“结余分配”科目,但如果“经营结余”科目有借方余额,则不结转;结余在分配后,将未分配结余全数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中,因此“结余分配”也不会有余额。

16、事业单位为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而借入款项所发生的利息,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应()。A.计入事业支出 B.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C.计入财务费用 D.计入经营支出 【答案】A

【解析】事业单位的借入款项,一般不预计利息支出。实际支付利息时,为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而借入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计入事业支出,为开展经营活动而计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计入经营支出。17.事业单位收到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在会计处理时应贷记的会计科目是()。

A.财政补助收入 B.事业收入

C.其他收入 D.拔入专款 【答案】B 【解析】事业单位收到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18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是()。A.基层预算单位 B.一级预算单位C.二级预算单位D.主管预算单位 【正确答案】:A 19行政单位为了维持机构正常运转但不能归集到个人的各项支出是()。A.基本支出B.项目支出C.人员支出D.公用支出 【正确答案】:D 20、下列不属于行政单位财务报表的组成是()。

A.资产负债表B.收入支出表C.财务情况说明书D.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 【正确答案】:C

21、下列对行政单位项目支出管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证专款专用B.实行单独核算C.不用纳入预算管理D.加强检查监督 【正确答案】:C

22、下列不属于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基本原则的是()。

A.量入为出原则B.保障重点,兼顾一般原则C.利润最大化原则D.厉行节约原则

【正确答案】:C

二、多选题(每题2分,计10分)

1、行政单位支出包括()。

A.基本支出 B.项目支出 C.拨出经费 D.暂存款

2、行政单位“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细科目核算。

A.“工资(离退休费)” B.“地方(部门)津贴补贴”

C.“其他个人收入” D.“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3、行政单位“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在年末应注销的差额包括()。A.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和支用数的差额

B.本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大于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下达数的差额 C.本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小于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下达数的差额 D.只调整 A

4、下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中,计提折旧的有()。A.房屋和构筑物 B.通用设备 C.图书、档案 D.专用设备

5、下列项目中,关于“事业结余”科目说法正确的有()。A.年末结账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B.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一定期间除财政补助收支、非财政专项资金收支和经营收支以外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C.本科目期末如为贷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发生的事业亏损;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事业单位自年初至报告期末累计实现的事业结余

D.期末,将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期发生额中的非专项资金收入结转入本科目,借记“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科目下各非专项资金收入明细科目,贷记本科目

6.事业单位在编报财务报表时应当遵循的规定有(A, C, D)。A.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 B.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应当按照月度和半编制

C.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D.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7、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特点,正确的有()。A.固定资产一般按月计提折旧

B.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等于固定基金的账面余额 C.取得固定资产应按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记账

D.如为结余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应借记“事业支出”科目 【答案】ACD

8、下列各项中,属于事业单位事业基金的有()。A.一般基金 B.专用基金 C.固定基金 D.投资基金 【答案】AD

9、.事业单位年终结账后,下列会计科目应转入事业单位结余,期末无余额的有()。

A.财政补助收入B.事业收入C.经营收入D.其他收入 【答案】ABCD

10、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而发生的下列支出中,应计入事业支出的有()。

A.支付的业务费 B.支付给职工的工资 C.提取的社会保障费 D.拨出的经费 【答案】ABC

三、判断题(每题1.5分,计15分,对的打“√”错的打“×”)

(√)

1、事业单位的适用范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2、事业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

3、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

4、行政单位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暂不计提折旧。

(×)

5、行政单位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名义金额

确定入账价值;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的,按照市场价格入账。()

(√)

6、事业单位的存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对于发生的存货盘盈、盘亏或者报废、毁损,应当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报经批准后进行账务处理。

()

7、事业单位盘亏的经营用材料,应增加“事业支出”。()【答案】错 【解析】事业单位盘亏的经营用材料应增加“经营支出”

()

8、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除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项目外,还包括收入和支出项目。()【答案】对 【解析】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左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两大类,右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三大类。

()

9、行政事业单位的应收款项应根据具体情况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答案】错 【解析】行政事业单位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一般不计提坏账准备。

()

10、事业单位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应相应增加固定基金。()【答案】错 【解析】租入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支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时,借记“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因此支付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租金时才会增加固定基金。

()11对于由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材料,事业单位应借记“材料”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答案】对

()12.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上级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等。()【答案】错 【解析】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

()13.经营支出是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之外开展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支出。()

【答案】错

【解析】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以及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单位结转的已销产品实际成本。

()14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则不能用银行存款这个账户的。()

【答案】对

()15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四、业务题(60分)

1、A行政单位2014年8月发生以下业务,请编制分录。(1)8月3日职工刘某出差归来报销差旅费2000元,并退回多预支的现金500

元。

(2)8月5日现金清查,发现实际数比账面数少800元,经查盘亏的800元为出纳错付现金所致,由相应的赔款人赔款。

(3)8月5日收到代理银行盖章的《授权到账通知书》,列明本月授权支付数75000

元,该数据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相符。(4)8月7日开具支付令通过授权支付方式购买材料10000元。(双分录)(5)8月11日通过政府采购直接支付预付购买办公设备款20000元。(6)8月15日收到该设备,总价值62000元,直接支付余款。

(7)8月17日开展业务活动领用材料一批,价值2000元。

(8)8月25日有偿调入设备一台,附凭据注明金额50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有关费用4000元.(9)8月30日盘点存货,盘盈甲材料5件,每件价值100元

(10)8月31日盘点固定资产,盘亏设备一台,每件价值100元

2、B事业单位2014年12月发生以下业务,请编制分录。

(1)12月3日,收到《授权到账通知书》,列明本月授权支付数443000元,提现5000元。

(2)12月3日,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提供有偿服务收取现金900元。

(3)12月5日,开户行收到上级单位用非财政补助资金补助款150000元。(4)12月7日,开出授权支付令,通知代理银行支付定点车辆维修保养费30000

元。

(5)12月9日,接受捐赠材料60000元,支付相关税费8000元。(6)12月13日,发出甲材料用于实验用2000元;发出乙材料用于实验用3000元,非独立核算部门领用经营性材料丙4000元。

会计制度设计期末考试 篇7

关键词:考试制度;经济;互关系

一、高校考试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考试招生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李克强总理就提出了“创业创新”的新理念,如当前我国高校的考试制度由于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们片面追求分数,忽视了全面发展与创新,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多年的设想,也是未来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根本性追求,这是人类的理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于如何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让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设计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为建立考试公平,促进教育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教育和整体社会的发展,已有部分高校的考试招生制度日益显示出严重的弊端,这给教育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给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高校考试制度设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一)高校考试制度设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试制度对经济的作用具有周期性长、作用期迟缓的特点。因此,在处理高校考试制度与经济的关系时,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实事求是地追加相关投资,完善考试制度必须配备的资源,又要克服只顾眼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不具有显性特征的特点,以及考试制度的改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很难用肉眼观察和衡量,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考试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无论是考试先行论,还是考试同步论、考试滞后论,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违背了考试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力的关系,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提高对考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确考试制度设计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理。

(二)社会经济对高校考试制度的反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社会需要蓝领也需要灰领和金领,这也再一次验证,作为中国的考生不是只有考试一条出路,不是只要考得好就可以,而是要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就是按照社会的人才需求做的,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人才,或者直接进行订单式教育。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校考试制度走出一条改革的新路。

三、如何促进高校考试制度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关系?

(一)积极改变观念,分清高校考试制度设计是成本还是投资?

成本和投资看起来是一样的意思,其实不然,当你把它作为成本,你会觉得成本的支出越少越好,最好不支出;当你把它作为投资,你会好好地规划并计算它可以给你带来多少收益。因此,要及时改变传统观念,教育考试分数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分数的不当表达和过度使用往往会带来很多弊病.分数并不能代表能力,分数只能说明一个能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在我国由于使用原始分数的缺陷以及过度使用分数和招考不分所带来的弊端已经有很多鲜活的实例,所以,高校考试制度设计就是投资行为,我们应重视高校考试制度设计与改革,考虑向国外学习实行招考分离、适度使用分数、巧妙地把考试分数与社区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做法。

(二)高校考试改变一考定终身,走多样化道路

1.一年多考。每个人考试的发挥有好有坏,可以考虑打破传统的一年一考的做法,多给学生机会,中国不缺优秀的人才,只是这些孩子少了机会,因为一次考试就决定了他们的一辈子,看起来着实有点残酷。所以一年实行多次考试,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性,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2.积极推进分类考试

高职分类考试招生是另一种模式的高考,今后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方向是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分类入学就是要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模式,给学生提供多种升学发展的选择渠道,减轻部分学生的升学压力。通过分类考试招生进入高职院校的考生,其计划性质、在校待遇、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及毕业文凭等均与通过高考统考录取的考生完全相同。

3.360度评价体系

高校教育考试制度就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考核评价,不能仅仅看到那个数字。因些,高校教育考试制度应尽快建立360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可以从同学评、老师评、家长评、社会功能评等多方面进行。

(三)高校教育考试机构改革

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考试组织机构,但机构设置重叠,职能混乱,普遍缺乏独立性,职能错位,专业能力不强。因此,高校教育考试机构应向专业第三方评价机构转变,提高专业性、独立性、权威性,是考试机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高考制度改革的要求,也是满足“一年多考”、“分类考试”及社会多元评价的需求,还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向专业第三方机构改革应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价值,明确核心任务,以科研为先导、以标准建设为依托、以专业队伍为保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着力打造教育考试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考试制度的设计与改革工作迫在眉睫,无论从高校教育考试制度的重要性,还是从高校考试制度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关系,都进一步证实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越高又对高校教育考试制度提出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申瑞杰.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教育考试机构的改革方向[J].教学与管理, 2014(07).

会计制度设计期末考试 篇8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政治权力如何处理配置、如何构成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政体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亦称国体)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但政体与国体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定期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并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以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内容:

(1)人民是权力的终极来源。

(2)人民代表大会最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3)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定期选举或任命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依法对其进行监督。

4.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特征

(1)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2)“议行合一”,国家权力机关统一掌管立法、行政等全部国家权力,其他各级国家机关都由其产生,并对其负责接受其监督。

(3)在全体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常设机关行使国家权力。

(4)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5.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民主集中制(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民族平等与团结

6.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

(1).民主的基础更广泛 “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全国人大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拥有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同类机关更大的权力。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我国人大制度的实际运作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人大制度紧密相联。

7.人大制度的孕育、成熟和发展

1.孕育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制度(2)“三三制”参议会制度(3)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2.确立期: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曲折发展期(1954年——):

(1)初步实行(1954——1957年)

(2)建设受挫期(1957——1966年)1965年1月3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

召开。这是“文革”发动前直到1975年的最后一次会议

(3)严重瘫痪期(1966——1976年):

(4)恢复发展期(1978年——):

8.继续完善人大制度

(1)坚持与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①党组织对人大进行政治领导②党组织不包办人大工作

③党组织带头尊重和遵守人大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决议。

(2)强化人大的立法与监督职能。

①强化人大立法与监督的权威性;

②完善人大立法程序,进一步划清中央与地方、人大与政府之间的立法权限;

③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制度建设;

④创新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方式。

(3)密切人大于人民群众的关系

①各级人大代表应经常联系本选区选民或原单位选民,注意倾听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②要向人民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知识,公开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活动。

(4)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①在组成人员方面,把好选举关,选出各方面素质较好尤其是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和参政能力的人大代表;

②工作制度方面,总结实践经验,制定出各类工作规程,以利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选举制度

1.选举: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举若干人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

2.选举制度的主要原则

(1)普遍的原则,即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普遍性;

(2)平等的原则,即指每个选民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

(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

(4)秘密投票(无记名投票)原则,是指选举人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在选票上只注明自己选中的人,而不签署自己的姓名,并亲自将选票投入密封的票箱;

(5)差额选举原则,实际上是多额选举,即只提供投票的候选人多于应选代表数的一种选举方式。

3.主持选举的机构:

(1)选举委员会:主持直接选举(2)人大常委会:主持间接选举

4.选举程序

(一)直接选举程序

1.划分选区。所谓选区,是指选民进行直接选举,产生代表的基本单位,也是代表联系选民,开展经常性工作的单位。

2.选民登记。三条原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年满18岁的法定年龄(3)享有政治权利

3.提出候选人:是整个选举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进行投票选举的基础。三条途径:

(1)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单独推荐(2)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推荐

(3)选民10人以上联合推荐

4.介绍候选人:为了使选民了解、熟悉候选人情况,必须加强对候选人的介绍。

(1)选委会介绍(2)政党、人民团体介绍(3)选民介绍

5.投票,是一种非常庄严的行为,他将最终决定谁当人民代表,由谁来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对选举工作来说,是决定性环节,对选民来说,是行使选举权的直接表现。

6.宣布结果,各选区计票结束后,根据《选举法》,确认选举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

5.间接选举程序与直接选举 程序的两点区别

(1)代表候选人不限于本级人大代表。

(2)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不是到会代表)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

三、国家行政制度

1.行政的含义

广义的行政是指管理;中义的行政是指各类国家机关的管理;狭义的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事务的管理。

国家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的组织管理活动。

2.国家行政的特点

(1)国家行政主体的公共权威性(2)国家行政活动兼具社会性和政治性

(3)国家行政体制的集权性(4)国家行政效力的强制性

3.国家行政制度: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

列规范,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4.首长负责制:所谓首长负责制,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首长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对本行政组织所管辖的重要事务具有最后决策权,并对此全面负责。

首先,首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行政制度上的体现形式;

其次,首长负责制是以民主制为前提的的个人负责制;

最后,首长负责制在制度上结合了合议制的特点。

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1949-1982年实行的是合议制。

5.国务院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是指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总理对国务院工作中的重

大问题具有最后决定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他所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总理负责制的具体内容包括“三权一责”:

(1)全面领导权(2)最后决策的权(3)人事提名权(4)全面负责任

国务院的两种重要会议: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

按照国务院组织法规定,两会制是国务院领导机构的重要工作制度。

6.地方首长负责制:

首先,地方政府行政首长的领导地位也要体现为全面领导权、最后决策权、人事提名权和全面负责任的“三权一责”模式;

其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重要工作制度也是两会制,政府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由行政首长最初最后决定并单独签署

7.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

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8.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组成。

国务院每届任期五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9.国务院的职权:

(1)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具有法律效力。

(2)行政制令权:可以针对具体事项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但不属于立法。

(3)行政提案权:可以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属于他们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4)行政领导权:领导各部、委的工作;领导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5)行政监督权:可以撤消各部、委及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发布的决定和命令。

(6)管理权,经济、社会、国防、外事、行政区划等方面

(7)戒严权,有权决定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

(8)人事权,有权审定行政机关的人员编制,任免、考核、奖惩和培训行政人员。

(9)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10.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扩展P203-208)

(1)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行政权限。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3)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合理集分模式。

(4)健全行政监察制度,抑制行政腐败。

(5)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规范行政人员管理。

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1.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

2.职位分类:分为两大类:

1.领导职务(对应于西方的政务类公务员):有10个层次,最高是国务院总理;最底是副科长。

2.非领导职务(对应于西方国家中的业务类公务员):有8个层次,最高的是巡视员,最底的是办事员。

无论是领导职务,还是非领导职务,共有15个等级:

1.国务院总理1级; 2.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2—3级; 3.正部长、正省长3—4级;

4.副部长、副省长4—5级; 5.正司长、正厅长、巡视员5—7级;

6.副司长、副厅长、助理巡视员6—8级;7.正处长、正县长、调研员7—10级;

8.副处长、副县长、助理调研员8—11级;9.正科长、正乡长、正主任科员9—12级;

10.副科长、副乡长、副主任科员9—13级;11.科员9—14级;12.办事员10—15级。

3.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国家行政机关将其所需补充的职位空缺和任职资格向社会公布

4.竞争激励基本原则

(1)公开原则:任职资格、竞争程序、评判尺度、竞争结果一律向社会公开。

(2)平等原则:在空缺职位和任职资格面前人人平等,机会均等。

(3)客观原则:对参与竞争者的德才表现按照客观真实的标准进行评判,不得附加任何个人主观因素。

(4)择优原则:根据竞争结果,按名次排序,从高到底录用或任用。(这是竞争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竞争机制贯彻上述各原则的归宿。)

公务员的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录用竞争(2)任用竞争

5.竞争激励机制的主要功能

(1)优化公务员队伍(2)提高公务员素质(3)提高行政效率

6.国家公务员义务:指法律要求公务员必须做出某种行为或不得做出某种行为的限制和约束。共有八条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2)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

(3)密切联系群众,努力为人民服务;(4)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服从命令;(6)保守国家和工作秘密;

(7)公正廉洁,克己奉公;(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7.国家公务员的权利:法律赋予公务员享有某种权益和有权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其权利也有八条,最典型的是:非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

八项权利:(1)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被行政处分(2)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3)获得劳动报酬和享有保险、福利待遇(4)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5)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6)提出申诉和控告(7)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辞职(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8.公务员的管理机构:是根据管理公务员事务的需要,代表国家或政府依法对公务员的录用、考核等事项实施管理的组织。

1.分类:从纵向看可以分为两类:

(1)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中设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2)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中设立的公务员管理机构。

从管理的职能来划分也有两类:

(1)综合管理机构。即中央到地方人民政府中所设立的具有多种管理职能的公务员管理机构。管理权限具有宏观性、间接性。

(2)部门执行机构:以直接管理公务员为主要任务,管理权限具有间接性特征的公务员管理部门。

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职能:

1.综合管理机构的职能:

(1)制定公务员管理规范.(2)对同级政府各部门的人事机构和下级人事部门进行业务指导.(3)对某些管理事务进行跨部门、跨地区的组织协调.(4)根据管理权限的划分,行使审核、审批权.(5)对公务员管理工作实施监督.2.部门执行机构的管理权:

(1)录用权;(2)考核权;(3)奖惩权;(4)升降权;

(5)任免权;(6)辞退权;(7)其他人事决定权。

五、特别行政区制度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根据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自己国家的一部分地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但是这些地区仍然是统一国家的一部分,是同一国家的地方政府,不行使国家主权。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为统一祖国大业,根据世界现实、历史的状况和中国的实际提出来的。

2.一国两制的特定涵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范围内,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

度的前提下,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包括三层内容:

(1)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前提和核心是“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2)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国家内的“两种制度”,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一个是资本主义制度,但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3)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享有行政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享有独立的地方财政权,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享有独立的外事权。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特点:(1)一党领导,多党合作(2)一党执政,多党参政

(3)平等独立,协商监督(4)结构多元,目标一致

.优点:(1)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和基本方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首要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继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书P388-390扩展)

(1)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关键

(2)加强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内容。

(3)健全和疏通民主党派的参政渠道,进一步发挥其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4)制定和健全有关多党合作的具体法律和制度。

七、继续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1、突出团结与民主两个主题;

(1)要继续发扬国家主人翁精神,这是更好开展工作的前提;

(2)要强调虚心听取意见,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党地位,要带头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要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以利于形成和发展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4)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2、加强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两种职能。

进一步加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只职能,是完善政协制度的主要内容。

(1)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落实有关加强政协工作的规定,政协工作要尽职、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过场。

(2)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政协的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把政治协商引向深入,要更充分地认识到人民政协有所作为,将政协工作纳入到地方和国家的决策程序,有效地开展民主监督,拓展参政议政的领域。

(3)在政协会议上,要切实保障政协委员提出批评的权利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

(4)要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逐步形成网络化、制度化,加强专题调研工作;

(5)要善于运用经验指导、推动工作,促进政协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上一篇:学生作文:我们学校的中秋活动下一篇:园林绿化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