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信息传递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关系

2024-05-21

内部信息传递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关系(通用8篇)

内部信息传递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关系 篇1

内部信息传递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7 号——内部信息传递》将内部信息传递定义为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与会计账簿三者间的关系可视为一 种内部信息加工传递,只是这种加工与传递是以编制账务报告为导向的。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会存在以下 风险:1.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可能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2.内部信息传递 不通畅、不及时,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3.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可能 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制度设计既包括国家颁布的企业必须执行的统一会计制度,又包括企业自行 设计的内部会计制度。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一要符合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规要求,二要健全内部控 制度加强会计监督,三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决定了内部会计制度必须以 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完整为主线。因此,规范内部报告及其传递程序有必要纳入会计制度设计范 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 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内部信息载体设计时必 须考虑以下因素(1)不同组织架构层面的内部信息加工、使用与传递必须融入内部控制思想,而不仅仅 是信息技术问题(2)要为内部信息载体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整体上反映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3)内部信息载体应实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以实现信息集成与共享,从而为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内部信息传递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关系 篇2

企业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中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 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要素, 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对此, 基本规范也多次强调信息与沟通的重要性, 且专门制定了信息与沟通要素中内部信息传递的应用指引。

一、内部信息传递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信息传递是信息与沟通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信息与沟通这一要素与其他要素相互连接的纽带, 通过这一纽带, 贯穿着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 使各要素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且完成内部控制的各项目标。内部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如下:

(一) 内部信息传递是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的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

因此, 内部信息传递的应用指引实质是对企业内部报告的控制问题的指导, 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业务层面控制中的一项重要的控制活动。

(二) 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是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促

进维护资产安全、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 其中每个目标都与企业的会计报告信息 (内部报告信息、外部报告信息) 质量相关。作为五大目标之一提高信息报告质量目标, 其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经营效率和效果和资产的安全性、从而影响发展战略的实现;同时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从某些方面也是着企业遵守国家法律及法规、守法诚信的反映。

(三) 内部报告信息渗透在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中。

内部环境中企业的治理结构及机构设置直接影响着内部信息传递的速度及效率;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全过程都需要通过信息传递来完成;控制活动中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及绩效考核控制等活动也离不开内部信息的支持;内部监督的意义是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施行的有效性, 而反舞弊机制也是企业内部监督的一种补充手段。

(四) 编制控制评价报告是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 是内部控制评价的前提;

而内部报告是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基础资料, 企业认定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 (如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舞弊) 及制定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等内容时, 都需要有内部报告实质内容的支持。因此, 没有企业的内部报告, 将无法编制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综上所述, 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在内部控制的事前设计、事中实施、事后评价中都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及作用。

二、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风险

内部信息在企业传递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含内部报告形成的风险及内部报告的使用的风险。

(一) 内部报告系统缺失, 功能不健全, 内容不完整, 可能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

企业内部报告的格式及内容设计不合理、不科学、无重点;报告的形式单一, 涵盖的信息量较少或者报告过多无关信息, 使得报告的内容不明确, 报告的功能得不到发挥, 报告使用者不能一目了然, 因而影响正常的生产运营及决策的效率。

(二) 内部信息传递中不通畅、不及时, 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

企业内部在信息传递中自下而上的流程过多, 会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 使得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利用, 可能导致决策的滞后甚至失误;而内部信息传递中自上而下的流程过多, 使得很多政策不被职工及时了解, 会出现政策落实不到位或者政策措施实施中被扭曲等现象。

(三) 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 可能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

内部信息在传递中由于制度约束不够等因素而形成的人为的泄露了企业的商业秘密, 该行为轻则给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重则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 企业应对以上各种风险加以注意, 及时考虑对策予以规范及控制。

三、内部报告形成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一) 针对内部报告系统的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的内部报告风险, 应考虑加强内部报告制度设计的建设

企业应以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及业绩考核的要求, 科学规范不同层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要依据企业的类型明确重要指标, 把握好报告内容与管理决策的相关性;内部报告的设计者要在充分理解企业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各种财务及非财务因素, 合理设计报告指标, 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 正确履行职责。

1. 加强内部报告的格式、形式的设计

内部报告的设计是内部报告形成的前提工作, 一个完整、健全的内部报告首先要格式设计明确、清晰。企业应根据报告的性质、报告自身的需求、行业特点、经济能力, 来设计内部报告的格式, 规范各层级使用的内部报告形式。

内部报告的格式有多种, 一般包括:文本格式、图表格式、数字格式及综合格式等。文本格式适用于不能量化的信息, 而对于可量化信息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表格式、数字格式及综合格式。在具体格式设计时, 主要考虑传递信息的报送方向、信息使用者的层次和理解能力, 报告自身的特点等因素, 同时还要考虑字体、颜色等内容, 以突出重要信息。

内部报告的形式有多种, 如书面报告、口头介绍、视频会议等形式, 不同报告形式适用范围不同。书面报告是最常用的内部报告形式, 其适用范围广泛, 操作方便, 便于复制、传发、携带;口头介绍是书面报告的补充形式, 其形式灵活, 是较为通用的非常规的报告形式;视频会议是一种较先进的形式, 它需要相应的设备投入, 适合大中型企业使用。

2. 加强内部报告的内容控制

内部报告的内容要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了解掌握相关信息, 正确履行职责。内部报告一般分计划完成情况报告和调查分析报告。计划完成报告其又可以分为单项经济指标及综合类报告两类。单项经济指标包括银行存款、现金余额、日销量、日产量等内容;而综合报告的内容包括:企业应收应付款项、存货等资产类指标情况,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收入成本费用类指标。调查分析报告是调查分析人员依据管理层的决策要求, 将生产经营管理及决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对收集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后, 将最终调查结果、可行的建议及方案等内容做出总结和报告。

3. 拓宽内部报告的信息渠道

内部报告信息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及发展战略。拓宽内部报告渠道, 使企业在及时、畅通、有效地传递各内外部信息的同时, 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有关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生产经营管理等外部反馈的信息及企业内部更多员工反映的内部信息, 以便及时进行政策、策略的调整。

企业应设计多个管理组织中的决策点, 从而形成多个关联密切的信息中心及纵横交错的信息传递通道。这样可以将组织内外的信息联为整体, 扩大信息流量, 避免信息扭曲及割据, 为企业的决策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 对于内部信息传递不及时、不通畅等风险, 应考虑完善内部报告制度

1. 规定内部报告的上报期限

内部报告制度要明确规定各报告的报送时间。内部报告按照时期可划分为定期报告及不定期报告。定期报告有月度报告、日报告等;不定期报告主要是用于临时信息的传递, 其特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报送时间是否及时将影响信息的可用度, 因此, 企业在建立内部报告制度时应对报告的时限性作出规定, 以保证内部报告的使用效率。

2. 合理构建内部报告的流程

内部报告传递是否通畅、高效取决于内部报告流程的构建是否合理。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科学的统一信息平台及网络体系, 有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 对于重要风险信息应及时上报或直接报告高级管理人员。强化内部报告流程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内部报告传递层次越多, 信息传递的效率就会越低, 信息污染失真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 企业应在信息传递制度中压缩传递层次, 加强跨级的信息交流及横向信息交流, 实现企业高级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交互式沟通, 增强企业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速度。

(2) 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柔性化水平, 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

3. 理顺内部报告的途径

内部报告的传递途径可分为自上而下传递和自下而上传递及横向传递等传递途径。理顺自上而下的传递形式, 使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者及全体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经营成果及相关的人事及薪酬等信息, 有利于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 同管理层共同努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信息自下而上的传递, 可使企业员工能将所了解的重要信息及时向管理层、董事会等各方面传递, 有利于揭露舞弊行为。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信息的传递, 可使信息能在管理层、董事会及监事会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及时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 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 有利于及时作出经营决策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三) 对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 应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

首先企业应准确定义保密信息及其范围, 让员工了解何种信息属于保密信息;其次企业应对保密信息给予分级, 规定各级别信息的报送途径及保密的范围;最后企业应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对于泄密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 追究相关责任。最后, 企业在传递过程中还应当关注加强信息传递的规范性的控制:内部报告传递方向不明确, 报告信息不准确, 将出现报告信息污染失真, 传递效率低, 信息泄露等风险。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内部报告的性质、内容及要求的保密级别来规定报告传递的方向, 这将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保证信息的机密度。

1. 企业应重视内部报告制度的维护

内部报告制度在付诸实施过程中, 企业应不断进行检查且听取反馈信息, 对需修正的制度, 及时修订或升级;如发现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时, 应加以核实, 及时予以修正或重建。企业应注意在经营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 或者经营策略、管理政策、内部机构发生变化时, 内部报告制度也相应在制定、管理、监督、控制等方面随之变动。

2. 企业应加强反舞弊机制建设

反舞弊机制建设是信息沟通与传递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信息传递畅通与否的重要反映, 企业应鼓励员工及企业利益相关方举报和投诉企业内部的违法违规、营私舞弊和其他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 同时制定投诉的处理程序、投诉记录以及保护投诉者的相关规定, 给投诉制度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确保反舞弊机制得到有效的应用。

内部信息传递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关系 篇3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从1990年代初的深圳原野到1990年代末的琼民源再到银广夏事件,虚假及质量低下的会计信息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和整个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正是实践的需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是一个热门。

(二)文献回顾

关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国外研究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两方面进行。在股权结构方面,Shleifer and Vishny(1989)认为股权集中在某些大股东手中,他们会有较大动力去监控管理者,使企业绩效提高。但当股权过度集中于大股东时,大股东具有以外部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获取私有利益的动机。在董事会特征方面,Jesen(1993)认为规模大的董事会效率低且更容易被管理层控制,而规模过小的董事会工作事务过多使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国内学者对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的研究相对于市场发达的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很快。陈汉文等(1999)、杨静(2007)都是用规范研究法阐述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必然关系。在实证研究方面,王斌等(2008)认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结构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董事长与总经理合一, 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低。胡奕明等(2008)发现独立董事占比较高,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较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核心机制之一,行使经营决策和对经理人员的评价与监督职能。董事会规模、构成等特征影响着董事会效率,进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假设2: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假设3:两职兼任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

2.股权结构有两层含义:一是股权构成,即各个股东分别持有多少股份,在我国主要指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比例;二是股权集中度,如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等。

假设4:国家股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

假设5:流通股所占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假设6: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Y: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当为不及格时取1,否则取0;X1:国家股占总股本的比例;X2: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X3: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X4:董事会人数;X5:独立董事比例;D1:董事长和兼任总经理取1,否则取0。

(三)数据来源

选取2009年被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评估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及格的18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为了控制外部影响,为每家不及格公司选取了一个配对公司——在同一交易所上市公司中选取与不及格公司同行业的披露质量未被评估为不及格的,且其2009年末与不及格公司资产总额最为接近。

由此,18家被评估为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格的上市公司与其18家配对样本公司共同组成本文实证研究的样本。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这18家信息披露质量不及格的上市公司中流通股所占比例较大,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也较高,独立董事所占比例较小,而且由一人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只占总数的33.33%。说明两类对比公司的资产规模无论是在最大值、最小值还是平均值方面都非常接近,说明公司规模接近。

(二)变量相关性分析

运用软件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回归分析

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只有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

其他因素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不满足假设,具体分析如下:

国家股比例与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但不显著:由于国有股在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中都较高,在两类样本中并没有产生显著差异。流通股的比例未通过检验:说明流通股“搭便车”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流通股的小股民盲目跟从者较多,使流通股不能有效作用。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呈不显著负相关性:也就是小型的董事会其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容易发挥监控职能,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两职兼任未通过回归检验:可能由于在我国董事会本身的独立性不强,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对公司经营影响不大,这种不受约束的权力就有很可能降低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陈汉文,林志毅,严晖.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由“琼民源”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9.

[2]胡奕明,唐松莲.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J].管理世界,2008,(9).

[3]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J.会计研究,2008,(3).

[4]杨静.浅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J].财会交流,2008,(7).

内部信息传递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关系 篇4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一规定蕴涵了两层含义:一是各单位都必须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是法定义务,必须履行;二是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必须健全。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主要以手工操作环境为基础。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普及,现代会计的核算手段、操作技能、信息传输及应用环境、内部会计监督对象等都发生重大变化,这对于基于传统会计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会计核算的内容、方法、程序和对象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内部控制也就需要进行重新设计。会计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活动,其输出信息的功能使得它在企业决策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会计也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信息系统由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从形式上看,它改变了数据的核算手段,引进了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改变了数据的存储方式,导致账簿概念的重新定义和分类。从效益成本来看,以更少的人员从事更多岗位的工作,节约了人力、物力,但同时也对管理部门的设置和会计人员及岗位组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某些与审计线索有关的关键因素(如会计核算程序,数据存取方式、存储介质等),使得会计学家们研究已久的基于手工操作环境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环境下难以实施,给审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另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传统的企业运营方式和信息输出已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当前,掌握信息胜于掌握货币与财政,对信息的及时性、安全性、保密性要求给无纸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会计数据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尽管有关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强化和突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断探索适合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措施应当是当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实行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电算化环境下存在电脑操作无形化和存储介质无纸化的缺陷

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因而很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会计数据用可见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直观性较强,不同的笔迹可作为控制的手段;而电算化信息系统中,这种人员之间的联系部分地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联系,操作员身份的识别及授权控制等都有别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易于辨认的审计线索如笔迹、印章等在电算化环境下已无处可寻。此外,手工环境下,记录在凭证、账簿、报表等纸介质上的会计记录其勾稽关系较为明确,而在电算化环境下,由于会计记录被存储在磁盘、软盘等磁介质上,不宜实施签字、盖章等手段,而且磁介质很容易被改动,因此,如何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及如何尽可能避免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是电算化内部控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电算化环境下内部稽核机制削弱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严格遵循有关的制约监督机制进行操作,如业务经办与授权批准、收付款项与会计记录的分离等,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复查机制,形成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在相互牵制、相互核对、检查监督等重要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提取、传输和校验等工作。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经营内容广泛、地理分布广阔、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如果采用传统手段,不仅速度慢且花费大。实行电算化后,许多业务处理程序被大大简化,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一些内部牵制措施无法执行,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控制效率低,其审查、稽核机制被削弱。

(三)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质量有赖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及会计人员本身的操作水平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易于保持经济业务的连续性,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旦系统

由于自身或操作员的失误而崩溃,就可能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及对会计有关法规的理解和执行效果,传统会计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而电算化系统中,操作环境的改变使传统的管理控制方式失去了发挥功能的土壤。为了减少误操作,提高输出会计信息质量,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严密的内部控制功能和手段。

(四)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发展对内控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的逐渐完善对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的核算型会计软件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核心是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管理型会计软件较之传统核算型会计软件具有灵活性及自由度较大、个性突出的特点,而限于电算化及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在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管理上存在着许多真空地带。随着经营环境的复杂化和经济业务的多样化,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考虑和制定上,总会存在没有涉及的地方。这使得内部控制存在没有触及的真空,减弱了企业整体内部控制的效果。

(五)网络财务是电算化环境下的新型管理模式,其安全性和保密性有赖于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网络财务是一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的管理模式,网络财务与传统会计电算化不同的关键在于利用网络进行财务管理。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数据存储介质的脆弱性等特点,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了隐患,病毒、黑客、软件自身的缺陷都会使用户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严格的内控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无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其内部控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即健全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具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只是在电算化环境下,控制的重点由传统的财务部门转移到电子数据处理部门,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控制的内容更加广泛。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1.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方式看,内控制度具体包括:

(1)组织控制,即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划分不同的职能部门;

(2)授权控制,就是规定电算化会计系统有关人员业务处理的权限;

(3)职责分工控制,是规定同一人不能处理“职责不相容”的业务;

(4)业务处理标准化控制,就是规定有关业务处理标准化规程及制度;

(5)软件的安全保密控制,就是规定软件维护、保管、使用的规程及制度;

(6)数据文件的安全保密控制,即规定数据维护、保管、使用的规程及制度;

(7)运行控制,即应用控制,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

(8)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和执行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调阅、销毁等管理制度。

2.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组成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控制系统和应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

(1)一般控制系统为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提供外围保障,分为组织控制和系统开发控制两部分,包括组织和操作控制、硬件和系统软件控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和系统文书控制等内容;

(2)应用控制系统是针对具体的应用系统的程序而设置的各种控制措施,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个方面。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以上是从控制方式和系统构成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内容的认识,下面将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探讨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普通控制)

由于会计电算化知识与功能相对集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部门之间实施组织控制,部门内部实施岗位分工控制,明确部门内部各岗位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加强组织控制。

从组织机构上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两个专职部门:系统开发部门和系统应用部门。系统开发部门承担系统的研制和维护工作,系统应用部门负责软件的日常应用,这两个不相容的职务之间应当分离,以保证系统内不相容职责的相互分离以及信息处理部门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的相互独立,以有效减少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和舞弊。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实施内部控制,需要重新设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内部牵制制度,做到各司其职,相互牵制。因此,电算化组织控制的重点应当是系统操作组和系统维护组内部的岗位分工控制及系统开发维护人员的控制。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其岗位一般设会计主管、出纳、稽核、会计核算各岗等基本会计工作岗位。实行电算化后,会计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保持与原手工系统中设置不变。电算化岗位一般可分为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凭证审核员、系统维护员、会计档案资料保管员等。这些岗位除了特殊行业和单位一般无须另外配备专门人员,可以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来兼任。如系统管理员可以由会计主管兼任,系统操作员可以由除了出纳岗位以外的其他各岗位会计人员兼任等。但必须明确,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审核员及维护人员的职权是不相容的,必须分工明确,不得兼任,同时,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专职系统操作员只能使用经编译并加密的程序,不能再接触系统设计文件、程序流程图及源程序清单,不能兼任会计及审核工作;系统软硬件维护人员不能担任系统操作和会计工作,但可以兼任系统开发工作;会计软件维护必须经过批准并在监督下执行。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控制

运行控制是为了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适应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各种能防止、检测及更正错误和处置舞弊行为的控制制度和措施。运行控制不同于一般控制,它是为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而建立的控制制度和措施;运行控制是针对某个具体应用子系统的控制,依子系统或应用项目和具体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任何运行控制系统,不管其应用领域、数据处理的方式是多么不同,运行控制按其特性都可划分为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3种类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完整和有效。

输入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如二次输入校验、平衡校验、总数校验等。数据输入前,主要控制方法包括凭证格式和内容的控制、有关责任人的签章控制、控制修改的控制以及凭证审核的控制等,其控制方法视系统的处理方式而有所不同。在批量数据输入时,其主要控制方法包括审核输入前后的数据、编号顺序检验、逻辑关系检查、数据界限检查、关键字核对以及错误更正等。在联机实时处理系统中,输入控制除了采取上述方法外,还包括设立参照文件和后批量控制等。

处理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传递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主要是对业务处理程序、方法进行控制,包括软件控制和硬件控制。软件控制是审查软件对数据的计算等处理是否正确,是应用控制的关键。主要的控制方法有程序审核、数据有效性测试、数据完整性测试、短点技术控制和设置处理上机日志等。硬件控制是通过计算机硬件系统本身控制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般由计算机硬件制造商进行设置。

输出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控制,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输出数据的准确性,输出内容的及时性和适用性,如用已结账数据打印账簿应给予必要的标识等。常用方法为检查输出

数据是否准确、合法、完整;输出是否及时,能否及时反映最新的信息;输出格式是否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数据的表示方式等是否符合工作人员的习惯。

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系统开发过程控制

系统开发控制是为了防止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和偏差以保证系统的内部控制和审查线索,使系统设计合理、正确。系统开发控制分为系统开发阶段的控制和系统设计阶段的控制。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进行会计软件开发的单位实施的控制,在系统准备、分析、设计、实施以及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对系统进行有效维护等所应制定的控制制度和措施。只有搞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控制,才能保证开发出来的或维护的系统能合规、合法,满足用户的要求,才能及时发现和修正错误及防止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完整。对于直接购买商品化会计软件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而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则可以不予考虑。

4.系统的安全控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是指如何采取有力的控制制度和措施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系统的安全控制主要包括系统的接触控制、后备控制和环境安全控制等内容。「参考文献」

内部信息传递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关系 篇5

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

六十年前的朝鲜战场上,坚守上甘岭坑道阵地的志愿军某连官兵断水7天了。运输员刘明生冒着敌机和火炮的封锁轰炸,把一个苹果送到了前沿阵地,饥渴难耐的战士们谁也舍不得吃,连长只好带头咬了一小口,然后每个人都要了一点点,一个苹果穿了两圈才吃完。这个故事,生动反映了官兵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的革命情谊,至今还感动和激励着我们。

内部关系团结、友爱、和谐、纯洁,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内部关系的核心是团结问题。新的历史时期,我军所处环境、担负使命和兵员结构有了很大变化,给我军内部带来了深刻影响。怎样看待影响内部关系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更好的维护部队高度团结统一,是每名官兵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加强团结?

注重团结,历来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一种价值追求。从《周易》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到蒙自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到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彰显的都是“和合”文化理念,有一首歌大家耳熟能详,“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刚”,也充分说明了搞好团结的重要性。我们党和军队历来高度重视团结,始终视团结为生命,越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越是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就愈加注重加强团结。

团结出向心力——维护部队高度稳定和统一的坚实基础。团结是推重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力量源泉。太阳系中,地球、火星等行星绕着太阳高速旋转,始终不脱离轨道,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吸引力产生了巨大向心力。自然界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任何一个集体都需要一个核心,只有每个个体都紧密团结在这个核心周围,集体才能维持稳定正常运转。同理,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我们就能营造一个高度团结稳定的局面,汇聚起强大的力量,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当然,敌对势力大肆散布“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 “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千方百计地拉拢腐蚀和分化我军军官,加上多元思想文化和社会不良风气对军营的寝室,这些都给部队的团结纯洁带来消极影响。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要站在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的高度,高举团结的旗帜,坚决反对妨碍团结的现象,巩固和发展我军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维护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团结出凝聚力——维系部队“大家庭”的感情纽带。人民军队来自于人民,我军官兵来自于五湖四海。“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我军官兵一致的原则,体现了融洽和谐、亲密无间的内部关系。红军时期,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与普通士兵一样,同穿粗布衣,同吃红米饭,同住茅草房。打起仗来,他们亲临火线指挥,作战间隙,又与大家一起来背米运粮、学习娱乐。环境越艰苦,阶级情谊就越深厚,战斗越残酷,革命团结也就越牢固。行军时,我帮你背背包,你替我抗只枪。物质条件困难,一双鞋,从队前传到队尾,又从队尾传到对前,谁都不肯穿;一块干粮,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谁都不肯吃。打仗中,干部掩护战士,战士保护干部,团结战斗、共同杀敌。这种血与火熔炼出的兄弟情、战友爱,这种基于共同革命目标下大家庭更温暖,是我军凝聚军心的一面旗帜,也是团结奋战的力量源泉。新形势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个好传统,让部队这个大家庭更温暖。不断增强官兵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新疆喀喇昆仑山的神仙湾哨所,哪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夏天穿棉袄”。一位记者问坚守哨所的官兵:“支撑你们抗衡恶劣环境的力量是什么?”一个战士解释说:“在恶劣的环境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是渺小的。但一个团结集体的力量则是不可战胜的。”这就其实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任务怎样艰巨、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我们重团结、讲友谊,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就能战胜一切困苦。

团结出战斗力——我军坚若磐石、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说:“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站;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军队是一个战斗集体,人是战斗力决定性的构成要素官兵之间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紧密团结,能够催生“可与之赴深溪、可与之俱死”的热血情怀,能够激发“暴虎冯河,不畏强御”的决心勇气,能够形成“生死相依,同舟共济”的战斗合力。俗话说,我进的拳头更有力量。马克思也指出,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这个力量就不再是个体力量简单相加的“算术和”了。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团结不仅是战斗力的重要源泉,而且是战斗力的“倍增器”。革命是战争时期,我军长期在装备落后、实力悬殊、极端艰苦、分散割据的条件下开展武装斗争,之所以能够同心同德、方向一致,克服一切艰难困苦,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靠的就是党领导下的坚强团结,考的就是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革命情谊。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在军事斗争准备、维稳处突和抢险救灾的重大任务中,广大官兵同甘共苦、永福为难,遇到险情将军士兵争着上,艰巨任务各级干部抢着干,不写了一曲曲新时期团结友爱的感人之歌。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我军未来作战将是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同时还肩负着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职能使命。

如何让部队大家庭更加温暖?

一位管理学家说,团结和谐,不仅是成功之道,也是养生之道。这句话很有道理。团结之火烧得旺,部队大家庭更温暖,军队的事业就会赢得大发展,我们每名官兵也会更好更快的成长成才。军队是一个大系统,内部关系由每一位官兵构成,内部团结的质量关乎每个人工作生活的质量,所以说维护团结人人有责。只要我们视团结如生命,时时处处重团结、促团结,就能凝聚起“移山填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以党性原则维护团结。我军良好的内部关系,是党和军队性质宗旨、纪律作风的综合放音。军心的凝聚,最重要的是靠共同理想信念、坚强党性原则来凝聚。正如胡主席深刻指出的那样,我们讲团结,决不是高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也决不是去当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而是要增强建立在共同维护党的路线、党的纪律、党的原则期初上的团结。无论是党内生活,还是军队内部关系,如果只讲感情不讲原则只讲个性不讲党性,只讲面子不讲真理,这样的团结是“亚团结”、“假团结”,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没有坚实的基础,终将会涣散垮塌。我军是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作为革命军人,尤其要强化政治意识、号召意识、团结意识,坚决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指挥,确保政令军令畅通。以党性原则维护团结,关键是搞好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深入贯彻“十六字”原则,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同时班子成员间互相信任尊重、理解支持,时时处处以党的事业和部队建设为重。加强内部团结,基础是密切官兵关系,不许提端正根本态度,尊重主体地位,维护切身利益,同时健全民主生活,畅通民主渠道,以公开公正公平促进官兵一致、团结和谐。

以真心关爱增进团结。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讲团结要有革命的真感情。”部队特别是在基层,官兵天天面对面、摸爬滚打在一起,靠哄靠蒙带不出真感情,靠装靠演“秀”不出真团结,唯有感情心见心,才能团结实打实。驻西藏某边防二连有个好传统,每次巡逻,干部走前面,乘车坐后排,露宿睡外侧,吃饭靠后站;归来后,让战士喝一碗姜汤,饮一杯白糖水,吃一碗热汤面,做一次小体检。这些事情虽然很小,却体现着身后的战友情。正如朱德元帅所讲的,“给战士站岗、盖被子,这些不起眼的事情包含着中国革命的成功。”真情关爱对一个集体来说是最强力的黏合剂,部队常讲,带兵先带心,指的就是要用真心真情。真情关爱首先是加强沟通交流,不能拒绝了解别人也不能封闭自己,特别是干部要通过“五同”做到“四个知道一个跟上”,战士要信任干部坚持“四个报告一个依靠”,实现信息双向透明、情感上下互动。真情关爱不仅是雪中送炭、救急解忧,经常地、大量的体现在平时的相亲相爱、互相帮助上,只有你把别人放在心上,别人才会把你放在心上;只有你把别人当做亲人,别人才会把你当做亲人。发展进步是官兵最关注、最根本的利益,我们讲关爱,必须把提高官兵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看的更重,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力改善设施条件,帮助官兵在部队成长成才、建功立业。部队作为武装集团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严和爱统一起来,坚持严格制度、严格纪律、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坚持以爱为基础、以条令条例为依据、把思想工作贯穿始终,做到严而有情、严而有度、、严而有理,在更高层次上形成徒儿的团结。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探讨与探析 篇6

也就是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增加,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给与很高的重视,积极的提高本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水平,这样,企业的会计工作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也更有利于企业经济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企业融资

1对于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解释

首先先简单说明一下什么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顾名思义,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就是指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相关的工作时,必须要遵循的一种“规矩”,也可以说是企业为处理会计方面的工作制定的一种方法。

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探讨 篇7

内部审计是由专职审计人员进行的,其独立于财会部门之外。这些审计人员会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是独立的。内部监督是一种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一般是由内审人员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审计人员会遵循国家的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方针政策,然后使用一定的程序、方法以及专业的技术知识,查看本单位和其下属的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以下要求: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以及真实性。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审核、鉴证、评价等,提出一些建议,从而完成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完善。

一、会计监督简述

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工作内容有: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指导以及控制和促进。会计工作有很多种,其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是会计监督。为了为会计监督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每个单位做好协调,并且要互相的制约和分离,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要对会计资料进行周期性的内部审计;针对监督工作的再监督要进一步的加强,只有内部的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的共同配合才会共同完成经济活动的监督任务。下面,笔者将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探讨,这样管理就会得到强化,会计活动的真实性才会得到保证。

企业会计和内部审计二者具有互动和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的共同配合可以完成终极目标。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监督的信息化趋势势在必行,因此一定要实施信息资源的分享,一定要构建严格的监督体制。

二、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都是管理现代化的趋势

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二者都适应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要求。特别是企业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就是再次情况下产生的。

企业的管理在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因此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一个现代化的企业里面,管理的内容和层次也很复杂,包括:组织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物资管理。此外,还包括销售管理、生产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目前,财务会计部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作为整个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子系统,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内部控制子系统,其不光会完成财务的收支审计,还会完成内部审计以及经济效益的审计。此外,还会对企业的每个部门以及事项进行审计,对企业的全部的管理过程进行审计监督。

三、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各自的独立性

会计可以完成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比如:对平常的财务会计业务进行监督,依靠的手段主要是内部会计监控。其主要的控制措施有:对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比如:对会计岗位的素质进行要求、培养会计的职业道德以及后续的教育。对组织结构进行控制,例如:对职权的划分。可以说,会计控制一方面是财务会计内部的业务控制和监督,一方面又是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内部审计监督主要是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完成的,其主要是对单位的每项内部控制进行再监督。监督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财务会计控制的监督,另一个是针对其他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的监督。此外,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也是其监督的范围,也就是水检查内控制度是不是适当。内控制度的执行环节也在监督的范围的下,查看其是不是得到很好的执行。超脱性是内部设计监督的特征,由于其本身对具体的业务工作不用负责任,因此不会受具体业务责任的约束。对于每项内控制度的制定也没有必要负具体的责任,只是当制度有欠缺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只要适当、合法以及有效就行了。可以说,超脱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监督的主要特性,因此这也决定了内部审计监督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内部的审计和会计监督二者的性质是不同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也不一样,侧重点也有区别,因而二者是不可取代的。

四、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监督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会计的基本原则有:统一性、真实性、政策性以及社会性。而独立性、依法性以及客观性是审计的基本的原则。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内容。财务会计的责任有:对经济业务进行及时的处理,包括:记录、分类以及汇总。此外,还包括定期的对会计报表进行编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财务的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反应。财务会计工作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主要对其进行总结和记录,是一种客观的反映。

内部审计的目的包括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主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评价,标准有:适当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通过评价,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对薄弱的环节进行加强。这样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会得到加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的竞争力才会大幅度的提升。

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监督终极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会计信息更加的真实和完整,让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更加的有效,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监督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监控性

实施计算机的网络远程审计,需要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资源的共享。可以对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调阅,进行审计审查,最终发现审计的线索。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审计,可以让审计工作的效率大大的增强,审计的成本也会下降。

六、結束语

本文主要对内部审计和财务会计的关系进行探讨,让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更加明显,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曹一坤:略论内部监督主体关系的协调[J].科技创业.2012(23).

内部信息传递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关系 篇8

信息资源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贯穿于企业进行管理决策、控制及日常运作的整个过程。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传递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提供可靠的前提和保障。财政部等五部委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以促进企业信息传递制度的建立,保障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利用。

一、内部信息传递控制概述

企业所需的信息主要是指能够反映企业生产运营状况,并为企业的决策与控制以及日常运营管理提供支持的资源。信息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目的地传递,对于制定与实施企业发展战略、识别与防控风险、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是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因此,内部信息传递的对象仅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企业内部管理层按照职责与权限一般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三类。每层管理者由于权限与职责不同,其所需要的信息和所应知悉的信息也有所不同。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大量内部和外部的,与组织未来发展有关的信息;中层管理人员需要来自本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大量内部信息,以及少量的与业务相关的、关乎组织未来的外部信息;基层管理人员更多需要来自操作层和本部门的内部信息,对与组织未来相关的信息需求较少。

信息贯穿于整个管理决策与控制过程的始终,企业各职能部门在履行各自职责分工时,都需要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使用和传递,进行决策与控制。这就导致了有的部门既是信息供应者又是信息处理者和使用者。众多部门参与内部信息传递,既可能发生重复劳动,浪费人力资源,又可能使部门信息称为“孤岛”,不能为其他部门所共享,还有可能“各自为政”,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内部信息传递体系。目前比较完善、应用也比较广泛的内部信息传递体系是矩阵式内部信息传递体系,该体系强调各部门协调配合,明确各部门的信息管理职责,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工协作。在部门设置上,针对信息管理需求,设立信息化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以及总经理办公室,分别履行不同职责,更好的完成内部信息的传递。

二、内部信息传递流程与主要风险

(一)内部信息传递流程

内部信息传递是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内部信息传递流程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组织架构、职责分工而定。一般来说,内部信息传递可以分为内部报告形成、内部报告使用和内部报告考评三个阶段,包括内部报告需求调研分析、设置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编制内部报告、审核内部报告、内部报告的流转、使用内部报告、评估内部报告、绩效评价与奖惩十个环节。各项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衔接,并周而复始地循环,从而实现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科学管理与有效控制。

(二)内部信息传递的主要风险

企业进行内部信息传递至少应该关注以下三项主要风险:

1.内部报告系统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可能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通过内部报告的传递,满足企业决策与控制需要,从而使得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运行。如果内部报告系统缺失、不健全、内容不完整,企业管理者就无法充分获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企业的资源配置将失去信息支持,企业管理所具有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功能将无法实现,企业的机遇将会丧失,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运行可能会受到影响。

2.内部信息传递不通畅、不及时,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及时作出准确、恰当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甚至存亡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内部信息顺畅、及时地进行传递,保证相关决策人员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利用。如果企业政策措施落实过程中相关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受阻,必然影响控制的效果,相关政策措施就难以落实。

3.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可能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内部信息一旦泄露,就可能被竞争对手利用,削弱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导致企业丧失相对竞争优势,或者丧失机遇。

三、内部信息传递的控制措施

为了让信息在企业内部更安全、快速、有效的传递,合理的规避风险,应当从信息传递的各个环节都进行适当的控制,保证信息传递的质量。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一)内部报告指标体系设置

内部报告指标体系设置是内部信息传递的起点,也是内部信息传递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设置指标体系时要根据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要求,合理设置关键信息指标和辅助信息指标,并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这就要求在设置指标体系时,要进行深入的信息需求分析,同时与全面预算相结合,使指标的设置符合企业整体利益,满足企业长期发展以及战略管理的需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管理的协同效应。逐步建立内部报告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报告指标体系。

(二)信息收集环节

信息的收集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始终,有助于企业随时掌握市场情况、政策变化等,因此信息的收集要准确、适用、及时、经济。这就要求在此环节,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收集计划,按照信息收集的目的和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收集提纲和表格,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安排专门人员对信息进行审核和鉴别,以调查报告、数据图表等形式把获得的信息整理出来,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保证信息质量。

(三)内部报告编制环节

收集的信息要形成高质量的内部报告,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前景预测等提供重要的分析指导和保障,因此报告要尽量客观准确、简洁易懂、及时有效。为此,在编制报告环节首先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适度的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信息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让企业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合理的参与报告的编制,从而明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形成准确、适用的报告。最后,应当委派专门人员对其传递过程进行复核,确保信息正确的传递给使用者。

(四)内部信息传递环节

内部信息传递是信息资源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报告形成以后,要及时、有效、安全的进行传递,明确传递对象,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传递到需要的用户手中。因此,企业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内容等特征,确定流转环节,明确传递责任和传递方式、规定传递时限、界定查阅权限,对内部报告的流转应做好记录,出现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做出处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选择恰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建立用户身份识别,关键流程中设置适当的职权分离,加强管控,确保信息安全。

(五)内部报告使用环节

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信息的传递才有意义。在报告的使用环节,要保障信息使用的充分、有效、及时、保密。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效益指标的考核,间接促使企业管理层充分利用相关信息。完善监督机制,明确风险防范责任,发挥信息反馈作用。严格内部报告保密制度,建立内部报告保管制度。

(六)内部报告评估环节

内部报告的评估是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内部报告从形成到使用整个过程的综合评价。如果缺少了评估环节,可能导致各种程序和相关制度得不到执行和遵守,内部信息传递体系的建设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定期组织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重点关注内部报告的及时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制定的评估制度要严格执行,严格奖惩机制,发现问题的,及时修订和完善。

(七)反舞弊环节

如果企业中存在舞弊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内部信息的传递流于形式,或者产生虚假信息,而使企业受到损失。舞弊可能发生的领域包括虚假财务报告、侵占资产、不恰当的关联方交易、贪污等。企业应当建立可行的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建立举报监督机制,并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信访、内部审计、监察等职能,建立反舞弊情况通报制度和举报人保护等制度并切实的贯彻落实。

上一篇:村支部书记党建述职下一篇:想成功就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