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设计原则

2024-06-28

英语教学设计原则(共12篇)

英语教学设计原则 篇1

板书是教师在黑板上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 是展示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 它反映了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风格, 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不注意板书的内容和形式, 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板书教学内容, 使板书的内容混杂不清, 从而弱化了板书的功能。笔者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谈谈板书的教学设计。

一、板书设计的原则

1. 目的性和针对性。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不可都写在黑板上, 板书的设计与运用应当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 才能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因此, 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 就应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板书的内容, 而且还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此外, 还应根据每节课的特点来考虑板书设计:如果是新授课, 板书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和操练;如果是巩固课, 板书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与运用。

2. 概括性和条理性。

板书的概括性和条理性是指应体现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 线索应清晰、分明、整齐、醒目。板书的内容应有利于突出重点、揭示难点, 也就是说应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要抓住重点和关键词、短语、句子, 要使展示的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

3. 计划性和灵活性。

黑板的面积是有限的, 不可能容纳所讲的全部内容。并且板书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每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在板书上不能花太多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的要求, 从实际出发, 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设计, 确定好板书的内容, 规划好板书的格式, 预定好板书的位置。也就是说, 要用宏观、整体的观点来思考与设计板书。

板书一般可分为两部分: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主体部分是讲授内容的浓缩, 用于书写教学内容的提纲, 以帮助学生掌握每节课的主要内容, 它通常使用黑板的中间部分, 占黑板面积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重点内容也可以用线和不同的颜色显示, 以使板书形式多样, 富有色彩感。辅助部分应写在黑板的两边, 它可以较为灵活, 并可以随时擦换。

4. 示范性和协调性。

好的板书应书写工整、正确、规范。这对学生养成整洁、美观、有计划和有条理的书写和学习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板书的几种常见形式

1. 关键词呈现式。

关键词的特点是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 通过几个含有内在联系的关键词可引起学生的连贯思索, 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也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新课标必修1Unit 4EARTHQUAKE课文的板书可以用呈现关键词的形式:hospitals, factories, buildings→was gone→bricks→covered on the ground→railway tracks→useless→dams→fell down→pigs, cows, sheep→dead→people→shocked...

2. 列表式。

列表式的特点是内容简要、对比性强, 可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深刻地领会教学的内容。这种形式的板书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明显分项的特点而设计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格, 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提炼出简要的词语填入表格;也可以由教师边讲解边把关键词语填入表格;也可以先把内容分类, 有目的地按一定位置书写, 在归类、总结时再形成表格。如必修3Unit 1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板书:

3. 提纲式。

提纲式板书的特点是层次分明、内容系统, 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这种形式能突出教学的重点, 便于学生抓住要领及掌握学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 并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提纲式是以课文的重点词语为依托, 为教师整体呈现学习材料, 为学生感知整体、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供线索。此外, 提纲式板书应在每一步骤中留下足够的空间, 以便逐渐地把信息补充完整。

4. 并列式。

并列式板书通常以教材提供的线索 (时间、地点等) 为主来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 这样就能将教材的梗概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使学生对其全貌有所了解。这种板书的指导性强, 对于复杂的过程叙述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便于记忆和回忆。

总的来说, 板书要有一定的标准, 才能简明醒目、条理清楚、美观大方, 但不能格式化。它应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生水平以及教师本人的优势而选用, 切不可离开讲授的内容去单纯追求板书的形式, 或教条式地搬用他人的板书形式。

英语教学设计原则 篇2

重点:①查理大帝和查理曼帝国;②西欧封建社会。

难点:西欧封建社会。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flash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罗马帝国是怎样分裂的?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然后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下载,引入本课主题。

一、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

教师参考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进行讲解。参见“重点突破方案”。

二、西欧主要封建国家

关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教师首先简单讲述查理大帝死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然后提问学生:查理曼帝国为什么会分裂?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如下:①必然性:依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势必会走向分裂,不能长久。②可能性:查理大帝死后,其子孙既软弱无能又纷争不休,终于导致国家的分裂。最后注意提醒学生,这就是后来德意志、意大利、法兰西三个国家的雏形。

关于英吉利王国的形成,教师依照教材简单讲解既可,不必扩展。

三、西欧封建社会

参见“难点突破方案”。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分析查理曼帝国分裂的原因、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点及其出现原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展示flash教学课件“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quot;,引导学生分析相关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拜占廷帝国和_

重点:_会的演变过程

难点:_会的演变过程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参见第9课图片。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罗马帝国是怎样分裂的?西罗马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然后引入本课主题。

一、拜占廷帝国

本目属于阅读教材,教师只按照教材讲清楚以下三点既可:①拜占廷帝国的出现及其疆域;②拜占廷帝国的文化。上述内容可以参看”扩展资料“部分。

二、_

1、_的产生

关于_的产生,教师首先简单介绍_产生的情况,然后提问学生:_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的犹太人中间?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2、_会的出现

关于_会的出现,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_会开始出现时,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按照”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3、_的传播和_会势力的扩大

关于_的传播和_会势力的扩大,教师首先简单介绍_的相关教义,然后要求学生看教材相应内容,再提问学生:_会是穷苦人的组织,罗马帝国皇帝对其也采取敌视、镇压态度,可后来为什么转而承认_会的合法地位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重点突破方案”部分内容做出相应补充说明。

4、_会的第一次大分裂

关于_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分裂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_会的第一次大分裂?其结果如何?

5、_会的第二次大分裂

关于_会的第二次大分裂,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分裂情况,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_会的第二次大分裂?其结果如何?

最后要求学生按照先后顺序列举_的三大派别(派别名称、出现时间、主要流行地域、代表的阶级利益)。

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_会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英语练习设计原则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学生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点越来越多,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教师应该从练习课的设计与实践上下功夫。练习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要使练习设计取得最佳效果,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练习的时机性原则

研究表明,在记忆后20分钟、1小时、8小时、24小时、2天、6天、1个月时间后,相对应的记住率为:58%、44%、36%、34%、28%、25%、21% 。因此,我们要及时布置学生复习,安排练习课,越是及时复习,遗忘的就会越少,我们的宝贵时间也就节约得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相反,如果搁置很久以后再练习相应的内容,就难以唤醒学生的记忆,费时费力且效果不理想,及时练习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我认为,这一原则是练习课设计的前提。

二、练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

凡事讲究有的放矢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课堂练习设计也不例外。教师在设计相应的练习课前,先自己回顾一下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预想或根据自己以往教学的经验估计一下什么在学生脑海里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什么容易忘记,让练习课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很强的针对性。练习的设计可分为授课前练习、授课过程练习及授完课的练习。授课前练习应设计为过渡性形式,目的是为授课过程中的重难点练习作铺垫准备。在授课过程中要进行形成性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在设计这部分练习时,主要是围绕着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项练习。授课后要进行巩固性练习,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并自我检测练习课的效果,设计这类练习应注意帮助学生通过练习发散思维,形成技巧。

三、练习的循序性和层次性原则

循序性原则要求练习的安排要遵循儿童认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学生存在差异,练习的设计也要有层次,要设计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的练习,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比如,关于词组how far的练习设计,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先是翻译词组“多远”,然后做选择题“is it from here?It’s two kilometers away.”再和别的疑问词混合起来选词填空,最后设计了一题完成对话,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自己填出来。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练习,复习效果很好,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练习的精当性和复现性原则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精当性原则,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只注意练习内容少而精,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达不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反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重复性练习不利于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是劳而无功的。盲目地加大练习量,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挫伤学习的积极性,那种惩罚性的练习更是不可取的,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考虑,尽力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同时,课堂练习的设计还要符合复现性原则,倘若学生学过的知识长时间得不到复现,就会遗忘,心理学家称之为暂时神经联系的抑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反复强化,就会逐步加深这种抑制,最终导致已建立的神经联系完全消失。加强练习内容的复现性,能减少遗忘,帮助学生记住所学的知识。

五、练习的趣味性与情境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指在设计练习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巧设练习,诱发兴趣,创设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高效地學习。机械重复的练习枯躁乏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设计的练习有很强的趣味性,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强化相应知识点的练习效果。英语课堂练习设计要克服缺乏母语环境和学习氛围的困难,为学生设置一些贴切的情境去理解所学内容,接受所学语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参与,强调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和活动,以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里有足够的机会接触英语。

总之,教师若能恰当地设计课堂练习,并付之于实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巩固学过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更快地同化新知识,更好地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应不断思考,探究英语课堂练习的设计与实践,最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英语阅读测试设计原则概述 篇4

很多人认为设计可靠有效的写作和口语试题比阅读试题难得多, 因为写作和口语试题主要依靠不可靠的主观评分, 而阅读测试主要依靠客观评分。实际上, 这种相对难度论是非常错误的。首先, 有时写作和口语考试的主观评分也是非常可信的。其次, 听和读这两种接受型技能通常不以明显的行为表现出来。人们写和说时, 我们能看到、听到整个过程;当他们读和听时, 我们往往缺乏观察的渠道。因此, 阅读试题应能成功地展示受试者的实际完成行为。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阅读作为一种接受型技能是很难测试的。本文重点讨论阅读测试出题者在设计试题时应考虑的因素。

2 文本的选择

因为阅读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 文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Halliday (1979) 认为文本是语言的基本意义单位, 包含着很多潜在的意义, 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Nuttall (1982) 指出文本是阅读过程的核心, 信息只有通过文本才能从作者传递到读者。测试阅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阅读文本的选择。文本会对阅读测试结果产生巨大影响。在选择文本时, 出题者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样化

应多使用几种文本类型。阅读测试的目的是提高测试者在实际生活当中的阅读能力。因此, 阅读文本应取自受试者将来可能读到的各种真实阅读材料。很多类型的阅读材料都可用作阅读测试文本, 包括杂志文章、报纸文章、学术刊物、书信、时间表、广告、指南、诗歌、路标等。这些类型也可以进一步细分, 如报纸报道、报纸广告、报纸社论等。不能仅仅为了图方便而重复地使用一种文本, 阅读文本应该能反映受试者的实际阅读需求。

(2) 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并提高阅读技巧和策略。选出的文本类型应反映语言教学目的。Weir (1993) 认为文本的选择应该适合观众的需要, 应该增加读者的动机, 而动机反过来对阅读速度和流利程度起重要的作用。比如, 如果学生学的是学术英语, 文本应该选自学术英语材料;如果学生学习英语仅是为了日常应用, 广告、对话或者书信这些文本更适合。

(3) 背景知识

设计阅读测试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背景知识。阅读时, 如果我们了解该文本的背景知识, 我们能更容易更完整地理解这篇文本。假设中国大学生阅读两篇文本, 一篇是关于板球的, 另一篇是关于篮球的。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对板球知之甚少, 他们很可能理解不了文中关于板球运动的描述。因为篮球在中国很受欢迎, 他们很有可能很容易理解文中提到的关于篮球的信息, 甚至是那些文中没有直接提到的信息。因此, 应避免选择那些受试者非常熟悉或非常不熟悉的文本。如受试者对一篇文章的背景知识相当了解, 即便他们不理解该文章, 他们也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回答。相反, 如受试者对阅读文本的背景知识一无所知, 即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强, 他们在理解文章作出推断时也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所以, 出题者应确保受试者对所选择的阅读文本的背景知识的了解水平相似。

(4) 难易程度

设计者需考虑文本的难易程度。文本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阅读文本的难易程度应该大致跟受试者的水平一致。文本应能激起受试者的阅读兴趣, 又不会使他们兴奋过度或担忧。然而, 难易程度不是简单的问题。对于一篇难度很大的文本, 如果受试者对其背景知识相当了解, 他们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该文本。此外, 一份试卷中阅读文本的难易程度应该逐渐递增或者难易混搭。

(5) 文本长度

文本长度也应考虑。文本长度取决于受试者的平均阅读速度。文本长度应该适中, 并根据要测试的阅读技巧的不同作出相应的变化。比如, 要测试查读技巧, 文本的长度应该在2000字左右;要测试详细阅读能力, 几句话或许就够了。

3 测试的阅读技巧

阅读测试主要测试的是受试者的理解、分析、推断和区分能力。Heaton (1991:105-106) 大体上把阅读技巧分为三个层次:语法和词汇知识、微技能和宏观技能。

(1) 语法和词汇知识

语法和词汇知识主要指的是语法和词汇方面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技能:1) 根据相应的图形符号识别出单词和词组。2) 理解句子内部的关系, 比如句子结构成分和复杂的嵌入结构等。3) 识别出带有将来时间副词的现在进行时的重要性。

(2) 微技能

微技能指的是执行复杂活动时用到的单个过程或能力。微技能也叫细分技能。阅读中的微技能指的是在词汇意义层面上的技能。微技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通过理解构词法和语境提示推断单词的意义。

2) 通过识别话语暗示, 尤其是大意的介绍、发展、转变和结论, 来理解文本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3) 识别出代词等的指示物。

(3) 宏观技能

宏观技能指的是直接跟需要或教学目标相关联的话语层面上的理解。宏观技能是所有三个层次里最高级的技能。阅读中的宏观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明确的信息。2) 理解时间和空间关系及文章的脉络。3) 理解概念意义, 如质量和数量、比较和程度、原因、结果、目的、理由、状况、附加条件、对比、让步等。4) 预测文本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5) 识别文本的大意和其他显著特征。6) 概括和得出结论。7) 通过推断 (如领会言外之意) 和理解比喻性语言 (如明喻和暗喻) 来理解文章中没有明确指出的信息。8) 略读和查读 (寻找大意和具体信息) 。9) 批判性阅读 (如评价写作风格) 。10) 根据阅读材料的类型和阅读目的采取灵活的方法并相应地改变阅读策略。11) 识别论据的发展阶段。

4 编写测试问题的步骤

一旦选择好了阅读文本, 接下来就是编写测试问题了。一般来说, 编写测试问题有以下五个步骤:

(1) 仔细阅读文本, 明确该文本适合的外语水平。及时记下读到的信息, 如主旨大意、有趣的信息点、论据的发展阶段、例子等。

(2) 明确测试的阅读技巧, 并根据相关阅读技巧决定编写适合的测试问题类型。

(3) 决定每个测试题的分值及分布。每个测试问题应该占有相同的分值。

(4) 编写测试问题。包括考试说明和问题的设计。如问题需要参考相应段落和行, 应给段落和行编号。

(5) 根据每项分值或其他要求检查分数分布是否合理。

5 关于中国目前阅读测试的建议

我国目前阅读测试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最明显的就是大部分测试问题都是多项选择题, 无论是否适合该文本。很多大型考试, 如高考、学校期末考试等, 都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更糟糕的是, 许多老师并不是自己编写阅读试题, 而是直接从网上或其他渠道照搬原题。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 设计测试就形同虚设。

因此, 出题者设计阅读测试时应全面考虑。首先, 出题者应对阅读的本质有全面的理解。其次, 文本的选择应该适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且, 除了多项选择外, 还应多思考些其他适合文本的测试题型, 如概要完形填空、连线、排序、判断对错、简答等。应确保一份试卷中至少有两种题型。究竟该用哪种题型取决于阅读文本的类型和学生的水平。

6 小结

测试阅读看似简单, 实际绝非易事。文本的选择、受试者的英语水平、要测试的阅读技巧和测试方法都应全面考虑, 以便能反映出受试者的真实语言水平。本文讨论的相关阅读测试设计理论必将对广大教师和笔者自己的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摘要:本文从出题者的角度概述了如何设计可靠有效的英语阅读测试试卷。出题者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阅读文本的选择、测试的阅读技能及编写测试问题的步骤等。最后, 本文就我国目前英语阅读测试现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阅读文本,阅读技能,步骤,建议

参考文献

[1]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 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Harrison, A.A Language Testing Handbook[M].London and Basingstoke:the Macmilian Press Limited, 1983.

[3]Heaton, 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91.

[4]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1991.

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篇5

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依据本节教学内容、课程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提前预设适合的课堂教学流程。好的教学设计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多种能力训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

为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每节课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一定知识,训练学生一定技能、培养学生一定情感的。所以,教学在教授一节新课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明白自己要“教什么”。不能海阔天空乱来一气,让学生听的茫然。

二、重点性原则

每个知识都有其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难以体会之处,那就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设计教学的地方。每节课必须都有主有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能自己理解的,老师坚决不去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能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总结的知识,老师千万不要图省时省力自己去总结,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能集体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让他们自己解决。教师只能把学生不能靠自己或合作解决的问题的关键讲解给他们,真正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知识的重点、难点。

三、整体性原则

浅谈中职英语作业设计的原则 篇6

【关键词】中职英语 作业设计 原则

作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它影响着教师的教,也促进着学生的学。笔者作为中职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发现,目前中职学生的英语作业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作业布置比较随意,缺乏目的性;二、作业形式缺乏变化,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三、作业内容缺乏创意,材料陈旧甚至有重复现象,效率低下;四、作业难度一致,缺乏层次性,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五、作业针对性不强,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拓展的空间。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完成作业兴趣,学生的态度基本就是敷衍,有的甚至直接交“白卷”。对于这样缺乏质量和可信度的作业,老师批阅评价的兴致全无,导致作业反馈不及时,缺乏激励。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如何改变这种低效的作业模式,积极发挥作业应有的功效和纽带作用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改变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模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法,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学生作业的设计者---教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作业优化设计的原则,笔者认为,在作业设计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来灵活设计作业内容和形式,从而提高英语作业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改变机械抄写,重复训练的陈旧招数,让学生爱上不一样的英语作业。作业优化设计的原则主要有: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载体,近年来兴起的对话教学,生本教学无疑是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充分肯定。在这一背景下,作业设计需要把学生视为作业的主体,关注学生主体的需要和发展,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思考作业的设计,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实现教育个性化,让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的英语作业可以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而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会让他们体会到未曾有过的新奇和快乐。职高学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课与专业课并举,不同类型的学科知识给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知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施展的空间。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生活和专业实际,创新作业形式,保持、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作业的有效性得以最大程度发挥。

3.应用性原则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表达和交流,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英语课程要充分体现和满足人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英语的需求。尤其在职业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交流。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认清英语的目标定位,引导学生使用英语,发挥英语应用性、工具性和交际性的特点,做到学以致用。同样,在作业设计中,我们也应关注英语应用性的特点,作业内容紧密联系生活,贴进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在作业过程中走进生活,在实际运用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4.合作性原则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从事作业活动过程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得到教育者的推崇。有实验研究表明,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学生只能学到知识的10%左右,而利用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习得90%的知识。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合作开放性决定了英语作业也不可能遵循因循守旧的陈旧观念,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新型作业模式势在必行。

合作型作业首先要加强师生合作。教师要成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在布置完作业后还需要对学生的解题思维提供一定的启示,但是不能是题目的答案。对于有些作业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需要在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上给予充分帮助,克服英语作业的恐惧,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其次是生生合作。在学生与学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同伴间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学生的个体需要得以满足,同伴间的差异得到承认,有助于学生认清自我价值,相互勉励,共同进步。如在学习浙江省编教材第一册Book I Unit 1 Personal Information时,配套同步练习册的作业是让学生写一篇60词左右的自我介绍。因为这一单元是学生进入职高英语学习的第一单元,考虑到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可能无法动笔的现状,在布置作业时,我先把学生分成4人一个小组,分组根据成绩优劣结合学生自愿完成,确保每个学生有事可做,由小组成员讨论商定自我介绍的形式。后来作业检查中发现,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令人称奇的。他们的自我介绍有采用二人对话的形式,有采用短文独白的形式,还有的采用了情景剧表演的形式来呈现。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合作,既增加了相互了解,增强了集体观念,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英语学习欲望有了一个良好的保持。

朱浦认为,“语言学习主要是实践,实践离不开作业。”5英语课外作业是诊断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设计英语课外作业时,应紧密联系课堂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创新作业模式,丰富作业内容,有效提高作业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朱浦.与英语新课程同行 教学问题思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50

[2]付爱娟.中小学作业优化设计[D]..河南大学,2008

[3]钱宇.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李刘冬.中职英语作业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邱娟.英语作业多元化设计思考[J].观察思考.201-06

[6]李倩.高中英语课外作业设计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语文教学设计的制定原则 篇7

一.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语文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其首要任务就是摸清学生的语文基础。学生在学习语文上存在哪些疑难问题呢?学习语文效率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学习语文上是否存在误区呢?只有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了, 确立的教学目标才会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从而为选择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方法、编写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找学生谈心、做问卷调查、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反映、批阅随笔周记等方式, 语文教师大致就能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

二.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教师在切实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既注意知识目标的落实, 又把握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就能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所谓“符合实际”, 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所教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

目标过高, 超出学生的能力, 学生提不起实现的兴趣;目标过低, 不具备必要的挑战性, 学生同样提不起实现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在了解所任教学生的语文基础的前提下, 全面认真地解读教材、分析教材, 制订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比如有位教师上《长亭送别》, 一开始就问学生:本文通过什么“意象”, 表达了什么情感?高一的学生连“意象”这个概念都不清楚, 怎么可能找到答案呢?这样的提问就如同让学生从山脚一步飞跃上峰顶, 违背了“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逐步深入”的认知规律, 因此这位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环节是失败的。上面例子中的执教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设计时就意识到这一点, 课堂教学时在提出该问题之前先向学生阐明“意象”这个概念, 然后再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中表情达意通常采用的技巧和方法, 那么笔者相信大多数高中生都会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 顺利地走进教材, 自主地寻找到答案。衡量语文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好坏的标准主要就是看其是否符合所教学生的认知规律。

2、符合语文价值

语文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 语文教师若不从“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入手, “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 就极有可能将语文课上成科普课、政治课, 或者上成什么都像什么都不像的四不像课, 这种现象在时下的教学活动中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语文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就要紧紧围绕着“语文学习价值”转, 挖掘出语文教材中隐含着的种种语文学习价值, 淡化忽略教材中其他方面的学习价值, 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喧宾夺主的局面 (下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 语文教师如何才能顺利解决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知识容量大时间少的矛盾呢?首先语文教师应明白“教材本身不等同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取舍应该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王伟鹏《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实施办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2008·4, 第4页) 因此在钻研解读教材的时候, 绝不可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 而必须集中精力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语文核心价值”, “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在新课程教学中, 虽然语文教材的知识容量大大增加了, 但是语文教师却获得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权力, 可以下大力气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不必为了落实巩固所谓的语文知识点而疲于奔命, 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比如在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 不少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如何理性对待外来文化上。事实上, 政治教材、历史教材对如何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这个问题的探讨, 比《拿来主义》一文来得深刻、透彻、全面多了。如果仅仅是为了引导学生如何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 学生上上政治课、历史课就已经绰绰有余, 何必花时间学习《拿来主义》一文呢?如果语文教师把“如何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作为《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目标, 就极有可能将语文课上成不伦不类的政治课、历史课。那么, 《拿来主义》一文的语文价值何在呢?本文的语文价值主要是分析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类比等文学手段来形象生动地阐明“如何理性对待外来文化”这一道理的。“因此, ‘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拿来主义》主要的‘语文价值’。” (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这样教师教学《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实在了如何“个性表达”, 如何“形象说理”“如何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教学内容也就相应明确了。

其次为了激发、保护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还应该集思广益,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确定教学内容。比如上选修课《论语》, 教师讲解哪些章节, 着重讲解哪些章节, 不是由笔者一人说了算, 而是在征求全班同学意见的基础上, 由师生共同决定。由于笔者在教学时尽可能地照顾到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 因此学生学习《论语》的热情异乎寻常的高涨。当笔者的几个同事在感叹上《论语》味同嚼蜡的时候, 笔者却因上《论语》时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而感到妙趣横生。另外, 笔者还将全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 不定时地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自主研读指定的教材内容, 自主查找有关资料, 自主备课。然后笔者将学生备好的课收集起来, 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师生共同备课这种形式, 教师不仅培养、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而且还能更科学、更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逐渐进入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四.编写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制定了教学目标, 选择好教学内容, 接下来的事情便是编写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学实施的实质, 就是教师在依文本设计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走进文本、体验语文, 在亲身体验中生成语文知识, 形成语文能力。”“现在的许多语文课, 也许有活动, 但这种活动不是相互的, 老师不顾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反应, 只顾把自己想好的一些活动一项一项推出来, 让学生去做。这一种‘非互动’式的活动, 徒有教学实施的表象而不具备教学实施的实质。” (李海林《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区别与关联》) 这种不顾及学生“亲身体验”的“非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是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的, 是符合新课程指导思想的, 但由于教师“只顾把自己想好的一些活动一项一项推出来, 让学生去做”, 其实质是在进行“灌输式”教学。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语文教学, 教师如果只是追求一些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教学形式, 也就无法好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了。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指导思想, 更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学有所得, 语文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应当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让预设和生成比翼齐飞

语文课如果没有预设, 只有随机生成, 教师上课时就容易出现“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情景, 因为课上得过于随意, 所能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另一方面, 课堂上如果光有预设而没有随机生成, 教师只好在一个个预设好的圈子里转来转去, 课堂就没有生气和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割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联系, 片面地强调或突出其中的某一方面, 都是不恰当的。“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 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不确定因素中存在着确定的因素, 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 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 (胡明艳《课堂教学应具备的新观念》) 在预设中“预设”充足的“生成”空间, 在“生成”中利用“预设”作必要的牵制和引导。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若能做到这样, 就能充分发挥预设和生成的作用, 就为上出精彩的语文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密切关注教学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教学上的细节决定着教学上的成败。这个大道理相信每个教师都明白, 可是却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关注, 甚至漠视细节。比如时下许多语文教师采用“集体自读———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模式进行阅读教学, 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文章, 也不管学生的阅读感受如何, 都可以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教学环节中轻松地将课堂气氛搞得相当活跃热闹。这种语文课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学得颇为主动, 彼此之间也很合作, 但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毫不顾及教学细节, 严重违背了学生从“走近”到“走进”的阅读认知规律, 表面的热闹掩盖不了内含的贫乏, 所以学生上这样的语文课对于语文知识的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思想境界的提升是没有多大帮助的。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学有所得, 语文教师就得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多关注细节一分, 在教学工作上就多一分成功的希望和把握。

高职语文教学设计原则初探 篇8

一、浅显性、分层次 (大层次) 原则

目前高职生的生源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许多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如果我们讲授的理论性太强, 学生一时接受不了, 会加强厌学的情绪, 会背离我们的初衷, 因此高职语文在2006年5月第16次修订印刷时在前言中讲到:针对学生的实际, 适当降低起点和难度, 进一步淡化理论推导、删繁就简, 力求学以致用, 学而够用, 做到“重视基础, 突出应用, 反映前沿”。因而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 请他们回答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的努力得到解决, 可增强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增强成功的体验, 充满自信。如在指导阅读《不求甚解》一文时有难易程度不同的三个问题:

1.“不求甚解”出典是什么?

2.“不求甚解”的原义和今义分别指什么?

3.邓拓先生的《不求甚解》这篇文章有何新意?

第一个问题比较容易。只要学生认真阅读, 都能够回答出来, 我们先让同学独立地阅读思考, 然后请成绩较差的同学回答, 回答出来之后给予表扬, 同学会有被重视的感觉。第二个问题难度一般。多数同学在独立思考讨论之后能回答老师的提问, 我们可以请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出来之后给予表扬, 同学会有满足感。第三个问题相对较难,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 老师再启发, 同学们再讨论, 然后请一位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讲解, 对同学回答时的合理成分予以充分肯定, 同学会有成就感。这样, 针对不同的问题请不同的同学来回答, 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位同学, 让所有的同学都喜欢语文课, 从而喜欢学习。切实遵循浅显性原则, 切实贯彻2005年11月5日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通知》中要求的:“职业学校应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根据不同专业以及学习者不同兴趣, 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指导并帮助学习者增强学习信心, 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 使学习者想学、会学、乐学”。

二、宽泛性、生活化原则

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 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社会, 内容之广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涉及较广泛的内容, 以便为学生的就业、工作、生活打下更广泛的基础, 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我们既可学习现代文的时文佳作, 又可理解文言文的经典篇章, 既须重视应用文的写作, 也须加强口语训练, 同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影视文学、戏剧文学。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内容的把握应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如在讲授相对枯燥的说明文时, 我们可采取广泛联系的方式来进行, 如学习《海洋与生命》这篇文章, 可以补充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作品大胆新奇的幻想, 惊险曲折的情节, 栩栩如生的人物, 出人意料的结局, 使其具有永恒的魅力。可以和同学们讨论海湾战争、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热门话题与海洋的关系。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在学习《语言的演变》这篇文章时, 让学生列举一些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一些词, 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 举出许多词如IT行业、QQ、纳米等等, 让老师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无形间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整个课堂老师讲得投入, 学生听得专心, 通过广泛联系使教学和学生心灵相通, 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和谐快乐。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 教育即生活。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 语文和社会生活相融, 应真正从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我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 生活之树常青。”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 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 恐怕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 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 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 关键要贴近生活, 这是“根”。由于高职生的年龄、阅历等多方面的原因, 为使他们毕业后更好地生活、服务于社会, 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应紧密地结合社会生活。语文包含无限的人文底蕴, 是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的, 一旦撞击人的生活, 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 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

如我们在学习高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清朝李渔的《荚蕖》、现代朱自清生活的名篇《荷塘月色》、当代季羡林先生的名篇《清塘荷韵》, 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格。“莲”与“廉”为同音字, 现在国家在大力倡导建设“廉洁政府”, 要求每位干部廉洁奉公, 那么联系到我们大家要注意生活细节, 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写到这儿忽然想起在我的课堂上发生的一件事情:上课时我问一位名叫郝新新的同学《前赤壁赋》会背了吗?他坐着笑嘻嘻地说:“不会”, 我又想到几天前他两次用脚踢门的事情, 就严厉地批评了他。随后我就给大家讲了《伊索寓言》中关于“小偷”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小时候拿同学们的小刀、小铅笔回家, 母亲没有批评他, 后来他又偷些衣服之类的东西给母亲, 母亲没有制止他的不良行为, 反而夸奖他能干, 他的偷盗胆量越来越大, 最后进了监狱, 后来他才明白了, 在他的母亲探监时, 他说:“妈妈您靠近些, 我有话对您说”。等他的母亲靠近时他咬掉了他母亲的耳朵, 他恨她。这犹如小树在成长时, 作为老师、作为家长应正确指导, 若对学生、孩子的小错误不闻不问, 是不负责任的。通过讲述这种生活中的小事使同学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 学生们更喜欢语文课了, 学习劲头也更足了。

三、工具性、重实用原则

阅读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 篇9

一.全局性原则

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 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 发展个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各个问题之间的连贯性, 要做到胸有教材, 心有学生;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 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 在全局性原则下设计课堂问题。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 理解能力不同, 思维方式也不同, 他们之间的存在着客观的差异,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 力求让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 有所收获。教师在课堂提问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 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可以让较好学生回答难度大些的问题, 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难度小些的问题, 这样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多数情况下, 问题的设计应以班里中上等学生的水平为基础, 这样既有利于激发优等水平学生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深浅与难易, 既要避免不着边际又大又空的问题, 又要力戒琐屑不堪、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设计应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这个知识基础不仅指问题的深度不可超出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而且指问题的广度不可超出学生原有的综合知识基础。

二.主体性原则

特级教师曹樟玉对阅读教学作过界定, 他认为现代阅读教学应以学生阅读实践为中心, 强调学生自主发展, 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教学。学生不仅是教师教授的对象, 更是阅读的主体。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者, 而不是主宰者, 学生才是阅读教学实践的主体。因此, 教师在选择阅读教学设问点设计问题时, 必须要考虑学生的主体性, 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引导应是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使学生主动思维, 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阅读文章时, 为学生设计一些利于学习、利于归纳的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 积极主动的去阅读。例如, 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 可以先设计一些感知型问题, 学生通过主体阅读和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就可以解决。如:1、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2、围绕别里科夫写了哪些故事情节?3、结合背景材料, 思考别里科夫有些什么性格特点?4、别里科夫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些问题的设计, 是以学生主体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为出发点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是以良好的阅读为基础, 捕捉提炼信息并查阅一定的资料, 思考比较之后得到答案, 教师只是发挥引领作用, 学生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 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 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学生只有具备了阅读兴趣, 才会积极地去阅读, 只有兴趣阅读才能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 是养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遵循趣味性原则, 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阅读期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在期待中阅读探究, 享受阅读的快乐。

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问题设计就要以学生的趣味为出发点。设计问题要做到“目中有人”, 从学生实际出发, 多设计一些符合他们兴趣的问题, 使学生有新鲜感, 而不能生搬硬套教参或课后问题。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问“为什么”“怎么样”, 时间长了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应避免这些肤浅性问题, 问题设计应让学生“跳一跳, 便能摘到桃子”。浓厚的兴趣会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当学生遇到了难题, 胸中有数而又难以表述时, 教师此时不能直接告知答案, 应点拨发问, 给学生一个支点带动其思维运转, 触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关联思维, 从而使其豁然开朗。教师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 找出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 改变提问角度, 使问题提得巧妙, 讲求新意, 激发情趣, 这样就能使课堂充满探究性和趣味性。

四.层次性原则

一般的阅读教学大多都遵循如下的步骤:第一步, 扫清字词障碍, 通读课文;第二步, 理清文章线索, 分析人物;第三步, 概括文章主题;第四步, 评价作品意义或者总结写作特色。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四大目标是由浅入深的, 其思维水平呈现出由低往高发展的层次性。朱绍禹教授以阅读过程中思维发展的程度为依据, 把阅读教学分为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阅读水平的层次即标志着思维水平的层次。由此可见, 阅读教学思维训练也应有由低往高发展的阶梯式层次,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在教学问题设计时, 以学生的阅读和思维水平为关注点来进行层次性问题设计, 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以《我与地坛》的课堂问题设计为例来谈, 《我与地坛》讲述的是有关生命的话题, “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相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较为沉重。怎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上来并进行深刻的解读, 设计系列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是确保课堂教学的关键。作为自读课文, 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 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 通过问题推动学生思考、探究。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 是和特殊的环境———地坛联系在一起, 在介绍作家之后, 抛出问题:1、地坛是怎样的地坛?我是怎样的我?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浏览文章, 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之后, 再发问:地坛给了失魂落魄的我什么启迪?2、那母亲是怎样的母亲?你认为最感人的是哪个片断或哪几句话?3、作者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问题设计紧紧围绕“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唤醒学生的心灵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母亲的理解, 问题层次性的明显, 一环扣一环, 层层深入。

五.拓展性原则

拓展创新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阅读问题的设计, 诱发学生思考和赏评,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创新迁移能力, 形成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是为了不教”, “不教”就是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利用已有基础和技能解决相关问题, 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如何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独立的阅读能力, 问题设计的拓展性显得尤为关键。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问题时, 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找到引导学生思考的诱发点, 使学生独立思考、多向思维, 以培养其创造性的开放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剖析解读文章的人物、结构、情感等, 培养学生的分散、批判性思维, 形成自己的个性解读。短篇小说《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 传统观念都把她视作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加以批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她为了偿还高利贷, 十年间给人帮佣, 跟肉贩讨价还价, 优雅不再却能够坦然面对生活, 读到此处, 我们能否发现其性格的另一面?教师引导学生质疑, 激发其创新意识, 学生就会发现玛蒂尔德恪守诺言、自尊自强、吃苦耐劳的一面。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 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 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 独辟蹊径, 要鼓励学生多思善想, 畅所欲言, 在各种思潮的碰撞中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的设计原则 篇10

一、游戏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但在设计时决不能为玩而玩,盲目地迎合学生做游戏的心理,而忽略了游戏应该是课堂的组成部分,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他教学要求。无论是复习旧知识,还是操练新知识,都不能淡化教学任务,为了游戏而游戏。在游戏的设计时,要有针对性的目的和作用,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深入角色、踊跃表演,这既符合孩子们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既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又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案例应用:看图猜物(目的就是通过猜图的游戏,更生动形象地让学生认识事物)。

规则及步骤:在幻灯片上画出几个抽象的图形,打在幕布上,让学生猜。What’s this in English ?学生有的把圆形猜成一个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面钟等,有的把方形猜成一本书、一张照片、一幅地图、一扇窗子等,学生可以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猜,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表达,老师这时把覆盖片加上,图形发生了变化,有的猜对了,有的没有猜对,有的还可以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

二、游戏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的、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并表现出喜悦和求知欲望。采用游戏教学的目的在于借助游戏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的各项活动中去。游戏的组织形式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欲望;尽量创设真实、有趣的语言情境,让学生主动、快乐、兴趣盎然地参与游戏。

为达到趣味性的效果,首先,游戏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但兴趣持续时间短,注意力容易转移。游戏教学包罗万象,小至字母、单词,长至句子、短文、课本剧;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等。在游戏中老师要注意课堂气氛与课堂节奏的调整与把握,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与游戏之间的关系,灵活处理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

案例分享:Magic Box魔术盒子(通过魔术游戏的趣味性使英语学习更生动)。

(1)游戏规则: 将准备复习或学习的物体装入魔术盒中—请学生伸手进盒子摸一摸—然后用英语说出来—或者老师公布猜测范围—让学生猜猜盒子里有什么东西—然后自己伸进盒子摸—判断自己是否正确—猜中者可以自己盖笑脸印章,猜错者可以表演一个节目。

(2)游戏应用:学习水果、学具等同类单词之后,课前复习可采用这游戏,既直观,又富有情趣。

三、游戏的设计要有竞争性

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要抓住学生争强好胜、集体荣誉感强的特点,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形成你追我赶的积极向上的气氛。此外,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从比赛、小组抗衡等形式去评价游戏结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应用:当学生学完26个英文字母之后,从A开始往后数,当遇到元音字母时,就拍一下手掌。谁读到哪个字母的时候,就要拍一下手掌,谁拍错就站出来读一次,当听到有关指令时做相应动作,如听到“stand up”应立即起立,但听到指令语前有“Simonsays”立即做动作。

四、游戏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游戏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因此在游戏活动中,就是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不同游戏内容,难度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这样,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人人都处于主动学习的良好状态。

案例示范:What’s missing?(哪一张卡片不见了?)通过层次感来增加游戏的融入。

(1)游戏规则及步骤:展示6~8张图片(立于桌子上或粉笔槽内或黑板上),让学生依次熟读—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拿走卡片中的一张—学生睁开眼睛,让学生迅速反应:What’smissing?…is missing.—答中者适当奖励。

(2)游戏功能:适用在字母、单词和音标教学中;适合于Warm-up exercise热身环节或新授后的practice环节。

(3)注意事项:游戏的速度由慢到快,并掌握层次感。教师要注意新授单词的难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薄弱单词多操练。

五、游戏的设计要有规则性

每一项游戏活动都有其规则。在教学中进行的游戏活动必须是有序的,老师必须组织得当,游戏完成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内容再好也失去了它的功效。因此教学游戏必须受规则制约,要有内容呈现规则、时间限制规则、角色表演规则、竞赛规则等。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纪律,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养成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良好课堂习惯。

有位教育家说过:“用游戏教英语,是最有趣,也是最经济的英语学习法。”实践也证明,在小学阶段,运用游戏教学法,使学生在“乐”与“趣”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实践,能饶有兴致,快乐轻松地掌握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游戏应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课堂游戏教学模式能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这种玩中学、学中玩的轻松活泼的课堂能让学生更热爱学习,而且能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中学习得更快、更轻松。

案例应用: listen and do the action(听录音做动作),在教动物类的单词时,我们设计了这个游戏,当录音机读出一个单词时,就让学生把该动物的特征做出来。这样通过课程内容的本意和相应的规则性结合,游戏的生动性更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大,收到的效果就更明显。

幼儿唱歌课堂的教学设计原则 篇11

一、内容设计:适宜幼儿发展特点

(一)素材的选择:以歌曲之“有趣”激发幼儿之“兴趣”

一首歌曲能否让幼儿认真演唱,关键看它能否激起幼儿歌唱的兴趣。因此在歌曲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着力在“有趣”字上下功夫,以歌曲之“有趣”激发幼儿之“兴趣”。这里所谓“有趣”的歌曲,主要是指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切近幼儿生活和情感的作品。这样的歌曲更利于孩子感受音乐形象,产生与其相一致的情感共鸣。孩子带着兴趣去触碰音乐的意境美、旋律美,就会积极的投入到演唱活动之中。

因此,在实际的唱歌教学中,选择歌曲在内容上要尽量做到“四性”,即:趣味性、情境性、故事性、生活性。小班歌曲《毛毛虫》,虽然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但里面毛毛虫与大叔、爷爷做游戏的情景深深地吸引着可爱的孩子们,孩子们都饶有兴趣地一边演唱一边游戏,脸上满是俏皮、专注的表情,肢体动作更是丰富多样、滑稽可爱。不用过多言语的引导,孩子们不知不觉地被里面的情景感染着、激发着。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以高涨的兴趣演绎着一场“毛毛虫与大叔、爷爷逗乐”的情景剧。

(二)音域的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喜欢唱歌,但他们唱歌时常有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如: 不用自然的声音唱 ;大声叫喊式的吼唱;脱离曲调,象说话一样“说唱”等等。 产生这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幼儿所唱歌曲的曲调超出了他们“音域”的发展水平。一些音域过高或者过低的歌曲,用自然音唱是困难的,高音唱不上去,只有吼唱,低音唱不出来,就变成了说话。所以,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音域适合幼儿声音特点的歌曲。

一般而言,幼儿的发声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喉头比成人的小一倍半,声带柔嫩且较短,音域比较狭窄。从整个幼儿期来说,不宜唱音域较宽的歌,一般来讲各年龄班歌曲的音域可参考以下要求:(1)小班:c1—a1;(2)中班:c1—b1;(3)大班:b、c1—c2。

另外,在歌唱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应该注意保护幼儿的嗓音,教育幼儿懂得保护嗓音的重要性。引导幼儿用好听的、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善于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正确演唱,严格防止幼儿练唱成人歌曲,以免损害幼儿的嗓音。

二、伴奏设计:分析歌曲风格,对症下药

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功中,老师们拿到歌曲后没有认真分析歌曲风格和调式,随意而简单地进伴奏,整首歌曲听起来单调、空洞、缺少强烈的色彩感,不能很好将孩子带入应有的意境。因而,在歌唱课堂中,要么老师一人唱独角戏,孩子傻愣双眼;要么,孩子们很听话全力配合,演唱时却面无表情,没有充分地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和肢体语言。这让一节节富有情趣的音乐活动课以“失败”而告终。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要注意分析把握不同风格的歌曲,根据风格对症下药。

(一)进行曲风格的歌曲

如《国旗国旗多美丽》《小小兵》《小海军》《玩具进行曲》等,这类歌曲节奏鲜明,旋律进行较平稳,曲调明快,坚定有力,速度适中,能伴随行进的步伐,表现出气势磅礴、奋勇前进的英雄气概。这类歌曲一般选用坚定有力地柱式和弦,左手常用八度弹奏根音,在用原位和弦的同时,也可用一些转位和弦,使音响获得新鲜感,增强行进的气氛和动感。

(二)欢快风格歌曲

比如说欢快风歌曲《小老鼠上灯台》《数鸭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火车呜呜叫》等,这类歌曲情绪欢快,热烈,常表现生动活泼,跳跃喜悦的动人形象。这类歌曲常选用正三和弦为主,适当加以副和弦,一般选用半分解和弦为主。弹奏时,多用断奏或跳音。

(三)抒情风格歌曲

《大树妈妈》《迷路的小黄鸭》《摇篮曲》等属于抒情类的,这类歌曲旋律优美,流畅,富于诗情画意,而且节奏自由,平衡,速度一般较慢。这类歌曲的和弦在选用正三和弦的前提下,可较多的选用副和弦和变化色彩的和弦,以烘托柔美歌唱的情绪。常以分解和弦用的最多,在右手带旋律或部分旋律时,左手配弹分解和弦,左手弹旋律时,右手弹分解和弦,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特点。

总之,在确定把握了歌曲风格后,伴奏要力求明确,简单,和弦和音型应层次清楚,变化分明,跨度性不宜过大,遵循就近原则,避免过度的繁琐与花哨,影响幼儿演唱。

综上所述,只有唱歌课堂设计能够紧抓幼儿兴趣,选择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的歌曲,并伴奏的技术层面上加以注意,相信就一定能够上好幼儿唱歌课。

英语教学设计原则 篇12

一、SMART原则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 (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 、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和有效的课后反思及恰当的教学评价。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

S-SPECIFIC:即具体、详细原则。课前, 应该把所要学习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具体地列出, 教学过程熟记在心, 以便上课时围绕目标有效实施。

M-MOTIVATE:即激励、鼓励原则。恰当地使用鼓励性语言、小奖品, 让学生自信且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方法。

A-ACTIVITY:即活动原则。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和起点, 要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 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活动内容。

R-REASON:即原因、原理原则。对于课堂出现的问题, 要共同找出问题的原因;对于所采取的措施, 要指出依据的道理, 不能想当然。

T-TRUST:即信任原则。师生之间是人格平等的, 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关系。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能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SMART原则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实施

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 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有效的课后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一) 课前实施要体现S-SPECIF-IC, 即具体、详细原则

1.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SPE-CIFIC原则。

备课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来构思的。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 是预期的教学成果, 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落实“双基”, 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标准则确立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化意识) 。这使得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明确, 充分体现了SPECIFIC原则。

案例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Co for it!7A Unit 3 This is my sister.

2. 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体现SPE-CIFIC原则。

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 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及时反馈。可见, 教学设计不能只着眼于问题的预设, 更要为问题的动态生成而设计。因此, 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评估学情, 预测更多的生成, 并准备应对策略, 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 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案例二:在教学过程中对动态生成问题的预设

Go for it!8A 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二) 课堂教学用语要体现M-MOTIVATE:即激励、鼓励原则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情况使用课堂用语, 即使是表达同样的内容也应尽量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使语言更加灵活、准确, 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模仿而不致感到单调乏味。英语教师既要有效地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 也要很好地运用激励艺术, 使两者有机结合并始终贯彻于教学之中, 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进而增强其信心。如:Don’t be shy!Come on, you can do it.Well done.You are doing better.Don’t lose heart.You are right, but it’s not my answer, try again!教师在课堂上表示赞叹和表扬时, 若总是局限于讲“Good”或“Very good”, 就体现不出语言使用的层次和等级, 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程度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可以说:“Excellent!”“Wonderful!”“You are very clever.”等, 使学生明白评价的等级差异。激励还要适度, 虽然激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但一味地表扬会让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 甚至会使得课堂秩序由于学生的过度兴奋而出现混乱。

(三) 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体现A-ACTIVITY:即活动原则

英语课堂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主体活动实现的, 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项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每个活动都应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 应有利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三:活动设计之调查报告

Go for it!7A 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案例四:活动设计之才艺展示

Go for it!7B Unit 2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四) 课后反思要体现R-REA-SON:即原因、原理原则

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反思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 要及时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 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 以便调整教学方法, 及时查漏补缺, 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发扬优点, 改正错误,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教学反思什么, 又怎么反思呢?见表1。

(五) 师生关系要体现T-TRUST:即信任原则

信任是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 新课标将情感态度列为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对待学生做到平等和赞赏,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形成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提出了学校领域内师生交往的四种形式, 见图1。

a.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交流, 效果较差。

b: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向交流, 效果较好。

c.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学生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效果更好。

d.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 并且促使交往成员双向交往, 效果最佳。

以上四种师生交往形式对外语课堂上的师生交往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组织应用, 特别是c和d两种形式应是课堂上的主要交流形式;只有建立起师生、生生间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和谐关系, 才能够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 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交际才能更为活跃, 课堂效率也容易达到最优化。

三、结语

上一篇:质量与效果下一篇:高速公路水损坏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