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原则

2024-09-11

中学英语教学原则(共12篇)

中学英语教学原则 篇1

一、遵循语言规律, 寓思想于教学

英语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完成的, 它与其他学科一样, 也是教育性学科, 也符合一定的教学规律。英语教师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即寓思想于教学之中。英语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 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 并对学生进行适时地教育。健康的思想就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既学习了知识技能又提升了个人的素质。教师要把教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充分结合起来, 抓住英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统筹安排, 如, 在哪一课进行哪一方面的教育, 怎么教育, 怎么切入和展开话题, 都要有一定的安排, 绝不能脱离教材, 不着边际地架空分析, 这样往往造成徒劳无益的后果。英语教学要重视语言教学、思想教育和智能培养三者的结合, 从实际出发, 切实做到寓思想于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精讲基础知识,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但这一切要从精讲基础知识开始, 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和手段, 使学生得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英语教学活动由讲解和训练两部分组成, 要讲和练取舍适当, 少讲多练, 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对基础知识的精讲当然也不是说什么都讲, 每个问题都涉及到, 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要精选重点知识、关键问题和重要内容然后重点讲解。对于重点、难点可以多花点工夫研究, 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如果只是依靠教师讲解, 那是远远不够的, 就像一个人要学习游泳一样, 只是学习理论而不下水去尝试的话, 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 因此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训练, 这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合理地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

我们主张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 这既充分考虑了讲和练的关系, 又能突出重点, 以语言实践为主, 讲授语言和知识为辅, 互相协调。记单词、背课文、造句等识记性的知识要与一些灵活性的练习结合起来, 只有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后, 练习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才能提高语言技能。俗话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对基础知识不熟悉, 又怎么能由浅入深地进行语言训练呢?

三、课堂教学尽量使用英语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主张教师最好尽量使用英语, 适当使用普通话, 以排除母语的影响。课堂教学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阵地,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如果尽量使用英语, 就能创造出更多的语言情境, 这样的环境才适合学生学习英语语言, 它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习惯。英语教学中, 教师尽量使用一些常用的、学生熟悉的词汇, 切忌使用偏僻词汇, 因为学生的英语能力毕竟有限, 要保证学生能听懂, 如果学生听了几篇都不知所云的话, 岂不是适得其反了吗?用英语教学, 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英文的魅力,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其用英语表达的习惯, 巩固知识, 加深理解。看起来比母语教学麻烦、费事, 其实, 它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也可以逐渐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把语音、词汇和语法真正的结合为整个语体来考虑问题。

四、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接受, 这说明了我国对教学的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和提高。在英语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质上讲, 语言的学习就是模仿学习的过程, 除了课堂教学外, 学生课下很少有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 因此, 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标准的发音、熟练的表达, 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 教决定了学习的方向、内容和方法, 而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 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方法,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要多动脑筋探讨教学规律, 贯彻教学原则, 选用适合自身也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大伦中学)

中学英语教学原则 篇2

[摘要]

在自媒体环境下,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评价不能完全照搬过去,应体现时代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几下几点:一、双向性原则。自媒体时代有助于师生双方实时了解对方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感想,检验教学效果。二、全面性原则。自媒体环境下,应把独立思考能力融入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能力中。三、发展性原则。在自媒体环境下,学会思考对学生长远发展更有益。四、创造性原则。多样化的自媒体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五、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关键词]

中学语法教学的原则和策略 篇3

中学语法教学的原则就是张志公先生生前多次强调的六字方针:“精要、好懂、管用。”如果基本做到这六个字,语法教学就有生命力,就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面貌。我们体会在这六个字中,最重要的就是“管用”。如果学习语法能够使学生语言错误大幅度减少,语言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也就是说使学生真正尝到学的甜头、教师真正尝到教的甜头,那么就是付出一些辛劳的代价也是划算的、值得的。语法知识对人们阅读写作具有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自从科学的语法学诞生之后,仅凭感性领悟语法规律的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在近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例如鲁迅、毛泽东、老舍、钱钟书等都曾经学习、涉猎过语法学,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至于具体到在中学教学语法是否“管用”,当然还有采用什么体系、突出哪些重点、运用何种方法的问题。

我们理解所谓“精要”,是指讲授的语法知识要少而精,抽象的语法术语要尽可能地少,而“精要”的尺度实际也在于“管用”,我们要讲授那些真正能够满足中学生语法分析和表达需要的知识,对那些不大管用的知识则不必涉及,已有的也要舍弃。“精要”也并不是说在教材中讲述语法的内容越少越好、篇幅越小越好。我们知道,教学中的精讲往往是和多练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语法术语本身的难度是有定的,不通过通俗化的讲解和反复练习,又怎么能做到“好懂”?目前教材中的语法知识讲解太少,一个概念往往只有一句说明、一个例句,也没有配套的练习,只有干巴巴的条条,这就难怪学生不重视而且没有学习兴趣了。

语法具有抽象性的特点,相对于文学的形象性来说,确实是难懂的。但是抽象的语法规律概括性强,作为思维模式和分析工具,学生一旦掌握将终生受益。怎样把抽象的规则化为“好懂”的知识,在“好懂”“管用”之间找到互通的桥梁,这正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解决的问题。为使我们的语法教学真正贯彻“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我们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进行语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提高语法教学质量入手走出“淡化”的怪圈。

首先,我们认为,采取“灵活性”策略,选择更加实用的教学内容和分析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我们多年从事语法教学的经验来看,汉语教学语法中最管用的知识莫过于句子成分分析法,通过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分(外加独立语)的分析,句子的构造便一目了然,进而可以检查成分是否多余或残缺、结构是否混乱、成分之间是否搭配,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作文造句是有直接帮助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暂拟中学教学语法系统”之所以得到广泛普及而影响深远,与句子成分分析法的采用是有直接关系的。句子成分分析在“精要”“好懂”方面也占有优势,主、谓、宾是骨干成分,定、状、补是修饰成分。抓住骨干,找出枝叶,句子的脉络就清楚了,而且在书本上就可以画线分析,使用方便,省时省力。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在分析方法上游移不定,或成分,或层次,两种分析方法并存。在成分分析中,无形中增加“中心语”的概念,加大了分析理解难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层次分析进入中学语法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分析手续烦琐、耗费篇幅,层层切分割裂了句子整体的结构和语义,对学生造句改错的实际帮助不大。其后果直接导致了80年代后出现的“淡化”呼声。

从“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出发,可以考虑在中学阶段暂不运用层次分析来分析单句。将短语的基本结构类型教给学生后,使他们能够识别句子成分的构成就可以了,在中学阶段应重点学习并主要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列出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单句的成分和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五种短语的结构,这正为传统句子成分分析的回归提供了契机。教学语法应该主要采用传统语法而不是形式主义语法,这在各国的母语教学,甚至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都是如此。

在我国,一些语法学者常以“不科学”为由诘难句子成分分析法,其实任何一种分析方法都有局限性,“科学”往往只是相对的,也要受实践的检验,“管用”就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现代语法学的发展也证明,传统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句本位”“找中心词”都不是缺点。在面临“淡化”危机的时刻,回归传统,恢复句子成分分析不失为良策,也是“精要、好懂、管用”原则的合理诉求。

我们注意到,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八年级下,75页),把一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分开,又在主语的下面画双横线,定语标志圆括号在双横线之上,中心语下没有标志;谓语下面画单横线,宾语下面画波浪线,宾语的定语在单横线和波浪线之上。如此叠床架屋的分析,仅仅是为了追求层次性,实在是与“精要、好懂”的原则相背。可能编者也觉得繁琐,在“长单句的分析”(八年级下册,147页)中,又丢掉了主语和谓语的下画线标志。这种标记法实际远不如传统分析法将中心词划为主语谓语简单明了。

这套教材在介绍语法知识时(八年级下,21页)说:“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构成的。”这种从词组本位语法观出发的定义对一个初中孩子来说是费解的,如同没有解释。在复句分类(九年级上,29页、36页)中,抛弃了将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的传统,改为“因果类复句”和“非因果类复句”两大类,这种分类从逻辑学角度看有一定道理,但是在整个语法学界持这种分类的人并不多见。如果连教师都对其中的道理感到生疏,那又怎么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呢?总之,从“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出发审视中学语法教学,有一些内容确实是需要加以改进的,在这里需要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完全不必受专家语法的框框束缚,我们并不是说中学语法教学不要吸收新的科研成果,但是吸收哪些需要选择、需要过程,要先回归到稳固的基础上站稳脚跟,然后才谈得上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其次,中学语法教学应采取“融入性”策略,将语法知识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目前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显得与课文内容脱节,似乎与课文教学是两回事,是课文之外的附属品。实际上,语文课本中的现代作品都是精心遴选出来的,本身就应该是现代语法的典范,应该起到语法规范读本和教学语料库的作用。诚然,某些作品中也有少数旧时的、方言的语法现象,这只需甄别便无关大局。语法知识的学习和课文内容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汉语词类表(实词)在词类举例中,分别摘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最后一课》中的例句,从中标出各类词语,这样的做法效果就很好。学生不仅会感到亲切,也很容易理解。其实要是将词类表分散在相关课文的后面,作为练习题处理,画线后让学生说出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再引出词类名称,效果会更好。

国外英语语法教学讲究“隐性”教学法,就是设计多种多样的方法,把语法知识巧妙地融到阅读和作文教学内容中去,尽量少涉及语法术语,让学生通过具体鲜活的语言材料理解抽象的语法概念,这正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法教学中应该更多地采用这种隐性教学方法。当然,让课文内容和语法知识巧妙地融合起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件系统工程,涉及教材的设计编写,需要教学科研人员通力合作,长期努力。不过在目前情况下,从现有教材课文中筛选出典型的例句,作为语法教学之用,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可以编一本语法教学参考书,例句尽由课文中择取,实在不够,也可以考虑小学教材中学生熟悉的用例。例如可以通过朱自清《春》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样的句子让学生认识简单主谓句的结构,了解其中的“东风”“脚步”“脸”都是表示“什么”的成分,而“来”“近”“红”都是表示“怎么样”的成分。这样即便不说术语,学生头脑中也会产生规律性的认识。等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主语”“谓语”等术语便可以出来,然后再进一步让学生自己去判定课文中的句子,自己搜集例子。这样学生便能以活的语言现象为依据,由浅入深地了解语法概念,学会语法分析。

在“融入性”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适量,注意循序渐进。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篇目虽然有限,但是其中涉及的语言现象也是相当复杂的,有的现象连语法学家也不能轻而易举地给出满意的解释,要想让中学生百分之百地分析正确是不现实的。当然,我们的语法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应该对课文中的语法现象展开深入研究,以“一桶水”的知识量去指导“一碗水”。但是在教学中应切记“精要、好懂、管用”的教学原则,把握知识难度,在义务教育阶段,重在打好基础,建立基本概念,应用性、研究性的学习探究可以留待高中阶段进行。培养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兴趣是十分关键的,这就需要让他们完成一些简单的分析练习以获得成功感,充分调动他们探索语言现象奥秘的积极性。“融入性”教学向我们的科研人员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我们所教的知识“少”但必须“精”。毋庸讳言,现行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就精确性而言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汉语词类表(实词)动词举例中有“上前”和“退后”,严格地讲,其中的动词应为“上”和“退”,“前”和“后”应为方位词宾语。该教材九年级上册在“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知识栏中认为“身体健康了,精神就好起来了”是“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203页),实际上加进关联词语句子反而会不自然。

为实现“精要、好懂、管用”的原则,走出语法教学的困境,我们认为还应该打破原有语法知识的局限,实行“结合性”策略,其中包括与同语法关系密切的修辞、逻辑知识的结合。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讲如何提高表达效果的。逻辑是思维的规律,是讲概念、判断、推理的。语法要“管用”,有必要跟修辞、逻辑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在中学阶段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各种知识的系统性和独立性,将有用的知识熔为一炉,相互结合,反倒能起到优势互补、充分解释语言现象的作用。例如讲授汉语的词类知识完全可以和修辞中词语的选用结合起来,在实际运用中讲清各类词的用法,在基本用法之外还有活用,在正确运用的基础上,还有好不好的问题。这样以修辞带动语法,语法知识就不会显得那么枯燥,在具体鲜活的语言事实中学会分析和运用,这种知识也一定是最管用的。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的开头,用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名词“樱花”和“富士山”,就一下子把读者带到东瀛当时的情景中去。作者写清国留学生的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其中的动词“耸”非常突出,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又和“富士山”对应。下文写清国留学生的头发“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然后用了一个形容词“标致”——“实在标致极了”。这是嘲讽式的反语。教师在讲这段课文时,如果能结合修辞讲这几个词的词性,那么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有具体的认识,同时也会大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朱自清《春》一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就能说明修辞和语法结合的必要性。其中有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词语及句式的提问:“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这两个问题确实能够启发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思考,设计得很好,其中实际是包括语法知识的。因为从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看,语法在前,修辞在后,修辞是对语法常规的突破。从语法角度说,这里既有句式语序问题,也有词语搭配问题,而它们正是修辞得以理解的基础。如果按照语法常规表达,这句话应说成“嫩绿的小草不知不觉地从土里长出来”。而课文中的句子定语后置,或者说定语独立为另外分句的谓语,这样就使得长句化短,更加口语化,同时也突出了后置成分“嫩嫩的,绿绿的”。还有就是按照语法常规,与植物名词“草”搭配的动词应该是非自主动词“长”,这里用了自主动词“钻”,表示自主的、有意识的动作。做状语的副词“偷偷地”一般是述人的,所以这里说“小草”“偷偷地”“钻出来”是语法上的超常搭配,构成了修辞上的比拟,从而将春天的小草人物化,描画得生机勃勃,抒发了作者的兴奋心情。语法和修辞的关系本来就是非常密切的,在教学中将它们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之更加“管用”。

逻辑知识和语法的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课的“研讨与练习”针对课文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提问:“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个问题就涉及逻辑和语法。说“大约孔乙己死了”是盖然判断,表示有可能,尚未确定和证明;而“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必然判断,表示客观规律,必然如此。从逻辑上说,这句话确实是矛盾的。但是从语言表达上说,这两个副词的共现是完全可以的。“大约”是句首状语,“的确”是句中状语。看似矛盾的两个副词,一个是主观性表达,一个是客观性表达。也就是说,作者从主观上估计孔乙己可能已死,但是无从证实;从客观上看,孔乙己作为穷困落魄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的死又是必然的。从语法和逻辑两方面去分析这个句子,才能理解其深刻的语义内容。采取结合性策略既教了语法知识,也教了逻辑知识,而且使语法知识能够直接为课文教学服务。

结合性策略也包括语法知识内部的结合。中学语法教学既以管用为首要原则,完全可以把用词和词组识别、句子成分分析、复句分析、常见语病等知识打通,随教学需要而介绍、运用。例如我们谈到朱自清《春》的语言分析、词类和析句知识就是同时出现的。在课文分析或作文教学中要多谈现象,少纠缠术语。等到初中阶段后期,再系统地加以归纳总结,尽量用分析过的事实做例子,从而上升为理论认识。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合理而可行的。

总之,改进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本文提出的灵活性、融入性、结合性策略只是初步的建议,还要有更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支撑。这些都应该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本华《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小议中学英语文化教学原则 篇4

关键词:中学英语,文化教学,原则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而文化则体现语言。因此,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承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联系。因此,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得到了英语界的广泛的认可。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教学的目的已从传统的听、说、读、写中脱离出来。许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探讨文化导入的内容、原则、方法及途径,并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文化导入实践。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笔者发现,这方面的文献探讨的较多的是大学文化教学,而现有的中学文化教学文献对于原则方面的探讨不够完善。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进行中学文化教学时应遵循以下七个原则:

1. 以纲为纲原则

新《课标》提出了文化意识的培养,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之一。同时,还对每一级别所应达到的文化目标进行了具体的细化。《课标》(教育部,2001)把文化意识目标分为二、五、八级;而《课标》(教育部,2003)则列出了七、八级文化意识目标。自此,广大中学教师应该以纲为纲,认真学习钻研文化教学的目标,并在其指引下,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计划、分阶段地安排文化教学的内容。依据教材的编排系统的、不重复的教授文化知识是许多学者提倡的文化教学阶段性原则。

2. 实用性原则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文化教学的“交际性”。对于语言中所蕴含的包罗万象的文化知识,无需面面俱到地讲授。只需要对那些容易使中国学生在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误解并直接影响其有效交际的文化知识进行重点讲授。比如在初中文化教学时,对于称谓语、问候语、告别语、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等较有实用性的文化知识应有意识地进行介绍。

3. 适量性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要受到课时及教学进度的限制,缺乏针对性,和深入地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势必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我们认为适度的标准,就是以能扫清“当前文化障碍”,适当考虑“而后文化障碍”为限度。在课堂上,遇到文化障碍时,只针对此情此景的障碍进行必要的文化背景介绍,如果时间允许,其面和度可适当地放宽,但绝不能无限制地扩展。有限制的文化教学扩展可以放在课余时间。比如,对高中英语必修2(人教版)的Unit 2“The Olympic Games”进行教学时,如果学生因为我国08年奥运会的举办而对奥运会的了解较多的话,可以少介绍些奥运会知识。又如,必修5第一单元关于John Snow的介绍,课文注释中给的信息如果全部展示会浪费时间,可以只介绍第一段即可,即注释中的“John Snow (1813—1858),英国麻醉学家、流行病专家。他首次提出了预防霍乱病的措施”。其他信息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阅读。

4. 可理解性原则

Krashen认为单纯地主张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这样,他们的内在加工机制才能够运行。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文化信息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机械式的灌输是没有效果的。而在此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4.1 直观法

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模型、语言的形象描述、图表、创设情景等直观手段来组织文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形成深刻清晰的表象或情感体验,以正确理解、运用文化知识,形成文化意识,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特点,为语言的教与学创造了新的环境,而它的直观性更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方便。多媒体技术能否有效地运用于文化教学,是能否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的关键。比如,必修1第五单元“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中有关于六位男性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教材中只有他们的照片,信息量很不足,可以在互联网上多搜索两张图片,增加感性材料,加强对这几位男性的伟大的理解。必修4第一单元“Women o Achievement”也是同样的情况。而对必修2第五单元“Music”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在课件中播放一段Rock in Roll, Jazz, Country music和Choral等音乐给学生听。

4.2 对比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比,可以提高区别可接受的文化和不可接受的文化的能力,防止生吞活剥地将他国文化吸收下来。《课标》(2003)七级目标描述第十点写道:“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第九点写道:“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因此,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英美国家的文化,也要注重母语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教学,有益于学生思维广度的开发。必修2第一单元“Culture Relics”的课文注释中不仅介绍了印度Taj Mahal(泰姬陵)的文化知识,还介绍了中国Mogao Cave(莫高窟)的文化知识。在专题讲座中,也应该大量采用比较法,系统比较某一方面的文化异同点。

4.3 本质法

有些学者认为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和心理的文化三个层次。物质的和制度的在表层,是有形的;心理的,或者说是思维的,是底层的、无形的。帮助学生通过表层文化现象揭示底层文化心理,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本质区别,而不是单纯去记忆繁多的文化现象。例如: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中国文化重形象思维,而西方文化重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5. 课内外相结合原则

课堂是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后面的课文注释进行文化旁白,而课后活动是文化教学的有利辅助,是有限课堂的延伸。

5.1 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特别注意占领课堂这块阵地,从普及的角度大面积地进行文化教育。在课堂中进行文化教学,我们主要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内容,可以从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阅读教学等几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5.2 课外活动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英语学科的教学特点,决定了我们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地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比如,帮助学生结交他国知心网友;观看文化气息浓厚的外国电影;开办英语文化专题讲座;举行课外文化表演活动;文化专题探索,即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就某一文化专题作系统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引导学生从大量科学客观的文化信息资料中得出令人信服的发现,从而克服自己的文化偏见,理解和认同文化差异。

6. 输入输出相结合原则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只要接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而且这些输入又是可以理解的(comprehensive),人们就可以习得语言。Swain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输出在外语学习中有显著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还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语言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在提供“可理解的输入”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输出再现。输入输出假设原是用于语言知识学习,文化教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积极地输出、再现所学的语言材料。文化表演是以小组互动和交际作为语言文化教学的策略。由教师创造学习和使用目的语的环境,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文化环境的需要,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个模拟的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站在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立场去体会和分析目的语文化的价值,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在没有教师干预的环境中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其学习成果往往是综合的、全面的、有效的。

7. 知识向意识和能力转化的原则

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始终是文化教学中的重点。了解某方面的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就理解尊重这种文化,也不意味着拥有这方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标》(2003)八级目标描述中写道:“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

我们应该尊重事实,要看到无论哪种文化,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不应站在种族立场上去衡量。我们应该在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一面的同时,批判性地了解其糟粕的一面。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时一定要分析其原因和优劣势,让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一种文化,不要全盘吸收或全盘否定一种文化,有借鉴地吸收以丰富本土文化,使本土文化更有特色地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文化表演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途径,这在第7点有详细的论述。教师在课内外都可以适当使用这种方法。

现在许多中学对于文化教学仍然不是很重视,仍然是只教英语语言知识,对于背景文化知识不是忽略不教,就是淡淡带过。在当今社会经济政治迅猛发展的趋势下,在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在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中学英语教学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学以致用,是外语教学的最佳境地和最高宗旨。

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文中一定会有种种不足,对有些问题阐述得也比较肤浅,请各位专家和学者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New York Pergamon, 1982.10.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3]李晓鸿.克拉申的输入假设与文化教学.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6.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必修1—5) .人民教育出版社.

[5]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中学英语教学原则 篇5

关键词:中学; 体育; 分组教学;

在如今的中学教育过程中,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并不关注身体上的锻炼,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而且因为赋予学生们的体育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且教学设备设施也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体育教育的质量比较低。因为自从新课程改革之后,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愈来愈关注对学生们综合能力之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应当致力于强化体育教学。笔者觉得,在当前中学体育课堂实践之中,分组教学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富有实际成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学生群体身体素质之提升。在具体的分组教学中,应当依据具体情况,分别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全面顾及学生群体的差别,这样就能切实提升体育教育之质量。

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分组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们学习与训练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大面积提升。与此同时,中学生们的优质品质与心理素质也能得到培育。该教学方式已经全面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中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之制约,中学生们的接受形式也变得主动起来了,如此即可极大地提升各位学生投入学习与训练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在教和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每位学生均能参与进来,如此即可全力避免少数人员被忽略或者被冷落的问题。如此一来,就能够将能力较好与较差的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分组比赛能够切实帮助中学生们提升集体荣誉感以及个人的责任感,对推进学生间的友谊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分组学习,不但能提升中学生们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中学生们的创新、竞争以及合作意识。所以,中学生们的优质心理素质都能够运用分组学习来加以培养。

二是分组教学能够提升中学生们发现与解决问题之能力。通过分组教学,对于那些训练情况比较好的学生可被任命为学习组长。为了在学习中取得优势,组长就一定要全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与同学们共同发现本组具有的问题,并且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如此方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为此,中学生们要把教学问题的性质与关键搞明白,从而对进攻、思想、防守以及战术等问题等加以研究。当然,一旦对抗变得激烈以来,那在小组学习之即可提出各类问题,如此即可更好地培育中学生,并提升其临场应对能力。

三是分组教学能够提升中学生们的适应力。在中学生群体社会适应力提升上,体育教育能够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中学生们的社会适应力培养与提升依然需要运用分组教学加以实现。在实施分组教学之时,学生们还可主动参与到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之中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竞争、合作等意识,而且还能增强其人际交往之能力,从而全面运用综合能力来解决具体问题。

二、中学体育教学分组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实施因材施教之原则。在中学体育教育中落实分组教学模式,教师就一定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而且还要对学生们实施因材施教,推动中学生们更好地接收体育知识。体育教师在教育活动之中必须全面发挥出自身在课堂之中的主导性作用,对于课程内容的具体安排、各小组的详细划分和考核方式实施全方位主导,而大学生们则是体育课堂内容的具体实践者,一定要全力保障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到协调,运用分组让师生间开展更加富有成效的沟通,以求提高教学内容的互动性,推动学生素质得到更好地发展。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对于不同的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作出更好地调整,让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能更好地符合学生们的具体状况,如此即可让学生们在身心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开展适量体育锻炼。

二是要实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原则。中学体育教师要更加全面地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主导性地位,不断强化对中学生们自身主体意识之认可。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全力发挥出教师所具备的主导性作用,在体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小组划分以及成绩考核等各方面实施更加科学、更为合理的配备,并且让中学生们在其中占有主体地位,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要在保障师生关系和谐稳定的基础上,即可运用分组教学让同学们相互间实施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互动交流,以保障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以及活跃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是要实施因材施教与可接受之原则。体育老师必须全面了解中学生们在个体上的差异,依据每一位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比如,各自的爱好与身体素质等差别,分别针对每位学生采取更为恰当的教学方式,再运用对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的调节作用,充分保障中学生们的身心健康,让体育知识能力可以得到更大的提高。要在中学生们身心状况可以接受的状况下,对中学生们的身体开展最为合理的训练,并且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保障学生们的总体素质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中学体育分组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一是依据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实施分组教学。中学体育教师要想更好地落实分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依据学习者的身体素质来开展分组训练。具体来说,可对中学生们的体能、运动机能和体育天赋等分别加以区分,应当尽可能地把身体素质比较相近的学生们分成同一组,从而便于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和与自己身体素质比较相近的学生们开展互助性学习,如此即可充分提升中学生们开展自我体育训练的动力,从而持续提升自身运动能力,达到体育锻炼的成效。比如,教师在安排学生们开展100米跑步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把那些爆发力和速度均比较接近的学生们安排于同一组之中,从而便于让学生们均有水平接近的同学可以相互竞争,从而持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体育竞技能力。

二是依据中学生的性别实施分组教学。男、女生之间具有相当大的身体差异,体育教师如果把课程的内容安排得一模一样,就很有可能造成女生对于部分运动项目难以适应,但男生则会觉得部分运动太过简单。所以,按照这一情况,教师应当实施男、女分组练习的方法。也就是要依据女生之特点设计出更为符合女生实际的体育教学内容,还要依据男生之特点设计出更为符合男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从而持续推动中学生们取得进步。所以说,按照中学生们的性别特征实施分组,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开展好自身身体的锻炼。

三是依据中学生的兴趣实施分组教学。在体育课堂之中,体育教师还可依据学生们的自身兴趣开展分组教学,把那些兴趣爱好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生们分到同一组当中。比如,部分学生酷爱跑步,部分学生擅长打乒乓球,还有部分学生热衷于打篮球或者踢足球,还有一些学生喜爱民间体育运动。体育教师应当按照学生们的各自兴趣开展分组,从而让每位学生均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持续提升其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同时,让那些兴趣爱好比较相近的学生们共同进行体育锻炼,还能很好得激发出他们相互之间进行竞争的意识,推动其更好地投入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之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融入,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注重体育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转变教学方法,运用分组教学来实施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出中学生们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的主动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素质能力。中学体育教师应当对各类教学方法加以灵活应用,唯有如此,才能让教学导向性得到全面体现,推动中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被全面调动起来,这样才能保障体育教育的成效,进而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亚。中学体育教学中分组教学模式的运用探讨[J].才智,2013(22).[2]王磊。中学体育教学运用分组教学模式的探讨[J].青少年体育,2014(2)

中学英语情感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篇6

情感教学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矛盾,情感教学正是将情感融入教学,从人本上来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不仅能完成课程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而良好而正确的学习态度的树立是一切的根本。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法尤为适用,因为初中英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很多农村上小学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没有接触过英语,对于他们来说英语是一门毫无基础的学科,不管是学习方法还是接受能力上都是一个挑战,情感教学法很好地将这些问题化解,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架起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

一、情感教学的概念

所谓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及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的方法。

二、情感教学的原则

情感教学能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和谐统一,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思考,相互讨论,教师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学生也能及时反馈自己的见解与疑惑。虽然情感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很多,但是也要注意几个原则,只有坚持好这几个原则,才能真正地,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

(一)情感交融原则

情感交融自然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达到交融状态,这是在情感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没有交融何来情感?那么情感教学也就不是成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样单纯的一种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突破师生关系,也可以做平等的朋友,打破以往师生之间单一的关系。教师能和学生以朋友的关系相处,在情感上就能更近一步,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增进,相互之间了解加深,那么在教与学这个课题上则能更好地达到和谐与统一。所以,教师在情感教学中要尤为重视这一点,只有融入到学生当中去,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对生活的困扰、面对的困难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强度,有的放矢,不仅能很好地实施教学计划,还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移情原则

移情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陶冶。这个情感陶冶则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尽可能多地表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创造一个良好的教授氛围,有效地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积极的精神、良好的人格魅力及言行举止等外在和内在表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并且发扬积极向上的一面,将这些好的方面及时地传达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接纳。所以移情原则是能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关键技巧,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好好把握这个原则,一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毕竟移情原则对教师的考验考察还是很多的,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就要时时处处注意,对个人形象、个人素质、专业知识等都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和修养,给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

三、情感教学的策略

(一)情感性处理教学内容

利用情感教学法,在处理教学内容的时候不仅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按部就班地将教学任务按照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还要注意情感教学的特色,即如何将情感加入教学内容。例如八年级下册课文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的教学,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要学生自己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初中的孩子正是对一切都很好奇的年纪,对于外星人这样的话题,肯定更加感兴趣,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先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要学生分角色演习遇到外星人的情景,再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主人公都在讲些什么,这样能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学习氛围,激起学生对未知的渴望,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情感处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学习的成绩、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以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在做这些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感受,尤其是进行负面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即使学生表现得不好,也不要正面进行太过严厉的批评,还是要让学生首先明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教师再加以指正,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情感上也不会觉得受挫。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情感处理教学评价,多顾及学生的感受,就能帮助自卑的学生建立自信,教导学生不要自负,养成谦虚好学的好品质。

中学数学教学原则新探 篇7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教学原则,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中学数学总给学生留下这样一种体验, 学过的数学知识, 若今后不再直接应用, 很快就会“还给老师”。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无外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 往往由于课程过于枯燥, 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扼杀, 同时又因为当前的数学教学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大部分中学将数学视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 从而又要加大对数学教学的力度, 从而产生了不良的循环。这些都源自于对中学数学教育原则的错误理解, 虽然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但是若没有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教学目标自然无法实现, 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此前提下, 对中学数学教学原则新的探索, 就变得极为必要。

“所谓数学教学原则, 是依据教学原理和规律, 数学教学必须准收的基本要求。”迄今为止, 数学教学的研究者对数学教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 这些原则归其一点, 便是尽可能详尽着实将数学分解成一份份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 是学生对这门学科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尤其是当前素质教育及其配套的新课改, 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 现提出一些数学教学原则内容

1 返璞归真原则

返璞归真的本意, 是去掉外部修饰, 发起本真。而此处提出的返璞归真原则, 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回归数学的形式的起源, 遵循数学在形成过程中的发明、发现和创新的发展规律, 进行数学教学。

因为数学本身抽象的特点, 总给人难以接近之感, 但是在数学形成发展的过程中, 数学的形式却是活泼的。已故数学家陈省身曾说:“数学好玩!”便是这一事实的真实写照。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恰当的御用教学艺术和策略, 使数学活生生的, 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形式, 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猜想-验证”等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领会数学本质, 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课本中数学知识的学术型态向宣讲的教育形态的转化, 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工作, 也是数学返璞归真原则的重要体现, 要求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完成转化工作, 长期累积, 积少成多, 长身学生学习成果的量变。

2 教材与教学协同原则

数学教学与数学教材之间有联系, 又由区别。在数学教学中, 往往有这么一种现象:有的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 学生的反响总是不好;有的教师上课甚至连书都不带, 但却能让学生由浅入深, 吃透教材。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也是教的对象, 成为二者之间纽带的是教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也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 联系二者之间的桥梁是教材。可见, 教材在教学活动之中的作用。反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教材都缺少不了在教学活动的补充。可以说二者之间是相互协同的。

故而教学与教材协同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教师的教学过程, 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者是统一于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过程。教师怎样组织, 学生如何理解难以事先完全设计好, 好像一场球赛, 是一个典型的混沌过程, 主要靠临场发挥, 在这里, 如何控制好这个过程是一个艺术, 也是一门技术。研究这样的过程, 认识它的规律, 对教师来说, 是真的挑战。

3 适度严谨原则

严谨是数学的三大特点之一, 从数学的发展史上看, 数学的严谨性是相对的, 是逐步发展的, 不严谨的数学是长期存在的。中学生对数学严谨性的认识, 有一个逐步的适应过程, 它涉及到学生的年龄、智力、学识发展水平的诸多因素, 表现在实际中就是定理和数学符号的认识不深刻, 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 所以, 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做到绝对严谨, 我们只能做到适度的严谨。尽管如此, 因为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思维水平没有固定, 还是有很大可塑性的。

在普遍意义下数学知识是一种结构合理组织严密的理论体系, 但因为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性不适应, 而逻辑思维能力还带发展, 因此, 数学教学要尽一切力量严谨, 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这便是适度严谨原则。

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熟悉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把握好适度严谨的度, 但究竟如何把握, 却是一件困难事情,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 不断的踪迹经验。

4 结语

综上, 在当今数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 认真研究数学教学原则, 结合数学学科发展的规律, 领会数学教育的精神所在, 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广大教师队伍应在以教授学生的学识的前提下, 与学生的实际困难为目标, 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鼎兴.数学思维与方法——研究式教学[M].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谢咏梅.重构中学数学教学原则的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中学英语情感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篇8

情感教学的提出, 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矛盾, 情感教学正是将情感融入教学, 从人本上来解决教与学的问题, 不仅能完成课程规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良好而正确的学习态度的树立是一切的根本。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情感教学法尤为适用, 因为初中英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 很多农村上小学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没有接触过英语, 对于他们来说英语是一门毫无基础的学科, 不管是学习方法还是接受能力上都是一个挑战, 情感教学法很好地将这些问题化解, 在学生和教师之间架起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

一、情感教学的概念

所谓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 培养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机,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及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的方法。

二、情感教学的原则

情感教学能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和谐统一,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思考, 相互讨论, 教师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想法, 学生也能及时反馈自己的见解与疑惑。虽然情感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很多, 但是也要注意几个原则, 只有坚持好这几个原则, 才能真正地, 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

(一) 情感交融原则

情感交融自然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达到交融状态, 这是在情感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 没有交融何来情感?那么情感教学也就不是成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 也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样单纯的一种关系, 教师可以和学生突破师生关系, 也可以做平等的朋友, 打破以往师生之间单一的关系。教师能和学生以朋友的关系相处, 在情感上就能更近一步, 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增进, 相互之间了解加深, 那么在教与学这个课题上则能更好地达到和谐与统一。所以, 教师在情感教学中要尤为重视这一点, 只有融入到学生当中去, 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 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了解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对生活的困扰、面对的困难等等,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强度, 有的放矢, 不仅能很好地实施教学计划, 还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移情原则

移情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陶冶。这个情感陶冶则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尽可能多地表达给学生, 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创造一个良好的教授氛围, 有效地将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积极的精神、良好的人格魅力及言行举止等外在和内在表现传递给学生, 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并且发扬积极向上的一面, 将这些好的方面及时地传达给学生,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学生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 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接纳。所以移情原则是能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关键技巧, 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好好把握这个原则, 一定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毕竟移情原则对教师的考验考察还是很多的,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 就要时时处处注意, 对个人形象、个人素质、专业知识等都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和修养, 给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

三、情感教学的策略

(一) 情感性处理教学内容

利用情感教学法, 在处理教学内容的时候不仅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 按部就班地将教学任务按照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还要注意情感教学的特色, 即如何将情感加入教学内容。例如八年级下册课文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的教学, 在学习课文之前, 教师可以先要学生自己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初中的孩子正是对一切都很好奇的年纪, 对于外星人这样的话题, 肯定更加感兴趣, 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先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甚至可以要学生分角色演习遇到外星人的情景, 再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看看课文中的主人公都在讲些什么, 这样能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一个学习氛围, 激起学生对未知的渴望, 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 情感处理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会对学生学习的成绩、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 以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状况, 而在情感教学中, 教师在做这些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感受, 尤其是进行负面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 即使学生表现得不好, 也不要正面进行太过严厉的批评, 还是要让学生首先明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教师再加以指正, 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 情感上也不会觉得受挫。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情感处理教学评价, 多顾及学生的感受, 就能帮助自卑的学生建立自信, 教导学生不要自负, 养成谦虚好学的好品质。

中学英语情感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篇9

一、寓教于乐原则。

这是情感教学原则体系中的一条核心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和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这条原则与“乐学”的基本精神是相应的。情感心理学实验证实,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趣情绪状态中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因而快乐和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孟昭兰)。教师在贯彻寓教于乐原则时,虽然操作点在于引发学生的快乐和兴趣情绪,但其目标并不停留在低层次的情绪调节上,而只是以情绪调节为切入口,藉以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的“外在乐”向高层次的“内在乐”方向转化。这种转化的实质是变“乐中学”为“学中乐”,达到治学的最高境界。

二、以情施教原则。

顾名思义,这是情感教学原则体系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条原则。既然是“情感教学”,当然要“以情施教”。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贯彻这一条原则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教师还要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以情促知。

三、情感交融原则。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围绕着认知信息传递师生间会出现种种情感交流现象,同时也实际存在着人际情感交流现象。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奥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中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明确地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师生间的情感会通过对其交往活动和关系的直接作用而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四、移情原则。

移情原则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陶冶。心理学原理中的情感迁移功能表明:一个人对其他人或物的情感可移情到与之相关的对象身上。教学中的移情,一是教师个体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施加影响。教师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理论水平、教学水平、精神状态、人格魅力、审美能力及教师的形体语言和口头语的表现对学生起着很大的感染作用,另一个是作者被文章中的人物的情感所感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文章原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注意情感的迁移,寓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于外语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陶冶。

实施情感教学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一是情感性处理教学内容。

教师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可采用心理匹配策略和超出预期策略,使教学内容成为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中学英语教材中的许多语言材料,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好恶情感和意图。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激活的情感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如The Statue of Liberty通过介绍纽约曼哈顿岛上的自由女神塑像,表达了世界人民的传统友渲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爱祖国、爱世界、爱和平的意识,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是情感性处理教学组织。

中学英语情感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篇10

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 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 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当前,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和探讨教学中的情感缺失问题, 重视和加强情感教学是素质教育赋予教师的新使命。

所谓英语情感教学, 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 培养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机,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体验, 以求得共同发展。在英语教学中, 运用情感因素是指教师把对学生的情感转化为满足学生对学习合理需要的行为。具体地说, 实施英语情感教学主要应遵循如下四条原则:

一、寓教于乐原则

这是情感教学原则体系中的一条核心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 使学生怀着快乐 (兴趣) 的情绪进行学习。也就是说, 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这条原则与“乐学”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情感心理学实验证实, 当一个人处在快乐 (兴趣) 的状态中时, 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 因而快乐 (兴趣) 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教师在贯彻寓教于乐原则时, 虽然操作点在于引发学生的快乐 (兴趣) 情绪, 但其目标并不停留在低层次的情绪调节上, 而只是以情绪调节为切入口, 藉以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的“外在乐”向高层次的“内在乐”转化。这种转化的实质是变“乐中学”为“学中乐”, 达到治学的最高境界。

二、以情施教原则

顾名思义, 这是情感教学原则体系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条原则。既然是“情感教学”, 当然要“以情施教”。这条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 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 伴以积极的情感, 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老师在贯彻这一条原则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 以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教师还要善于处理教学内容, 使之知情并茂, 以情促知。

三、情感交融原则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围绕着认知信息传递, 师生间会出现种种情感交流现象, 同时也实际存在着人际情感交流现象。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 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 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化教学效果。奥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中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 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也明确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师生间的情感会通过对其交往活动和关系的直接作用而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四、移情原则

移情原则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陶冶。心理学原理中的情感迁移功能表明:一个人对其他人或物的情感可移情到与之相关的对象身上。教学中的移情, 一方面是教师个体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施加影响。教师的政治道德素质, 文化理论水平, 教学水平, 精神状态, 人格魅力, 审美能力及教师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 都对学生起着很大的感染作用, 另一方面是作者被文章的人物的情感所感染。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文章原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注意情感的迁移, 寓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于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受到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陶冶。

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主要有:

1. 情感性处理教学内容。

教师从情感维度上着眼, 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 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 可采用心理匹配策略和超出预期策略, 使教学内容成为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 有目的、有意识地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激活的情感整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2. 情感性处理教学评价。

中学英语教学原则 篇11

【关键词】中学英语;情感教学;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的寓意就是说,懂得知识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引申为教学过程上,即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喜爱的心情和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才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并且在传授知识,解除疑难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護,尊重和包容理解不但在课堂中会促进学生更加用心的学习,在日常交往中也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交流与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动力,推动中学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中学英语情感教学的内涵

情感教学更多的是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发展,寓情于教。中学英语教育在传统的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前提下,逐渐贯彻关注学生的个性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情感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的课本知识,生活实践和情感表达融为一体,丰腴学生的情智,推动知识与情感协调发展。

2.中学英语情感教学的原则

2.1寓情于教,寓教于乐。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上可以清楚得知,在教学过程中要投入情感,将学习的乐趣融入于学生的学习课本知识中,日常生活实践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英语学习的内容,还可以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如:在Go for it 八年级下册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这个单元里,老师和学生可以看到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the story of Yu Gong, the Monkey King,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Hansel and Gretel等等,在这些故事里,学生不仅仅要学习里面好的品质,还要利用本单元的新单词新句型来进行场景表演,学会讲故事,学以致用。 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了解并尊重每一位学生,老师教的有激情,学生学得也情绪高涨,学习效率也会相应的提高,这样一来,教师的积极性又得到了鼓舞,周而复始,教学过程也会越来越高效。

2.2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否愉悦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激发教与学的激情。因此,学生要和教师交心进行沟通,老师也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消除误解与不快。比如老师在讲到八年级下册Unit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这个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七年级所学,总结How to talk about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用班里的实际事例做铺垫,开放式的讨论How to keep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可以当场总结出学生希望老师怎样和学生希望自己怎样,相信一堂课下来师生关系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3.中学英语情感教的策略

3.1因材施教,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从情感教学出发,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积极发挥有利的情感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课堂分组讨论,角色转换等。在英语这门课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进行英语交流的这种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年龄特征,多角度进行提问[2]。

3.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激发教与学的激情。我们也知道教师的鼓励和理解对学生而言很重要,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运用恰当的情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如若学生表现的很好,教师应该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加以褒奖。如,“Very good”“Well done”。若学生表现不如意,教师也要用合适的方法来表达,用和善与关切的眼神告诉学生下次一定可以。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结语:

当代教育中,情感教育越来越成为教学过程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在英语学习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学生都缺乏耐心,没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自信,不愿意学习。这个时候,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恰当的情感教学原则和策略,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起致力于中学英语情感教学的发展[3]。

参考文献

[1] 张永辉.中学英语情感教学的原则及策略[J].科学时代,2014,(16):526-527.

[2] 麻双庆.中学英语情感教学的原则及策略[J].读写算(教研版),2014,(22):91-91.

中学英语教学原则 篇12

要根据课标和“考纲”中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和近年来中考阅读题型的特点作课堂练习设计。

2. 灵活性原则。

一是变换形式,同一内容的练习通过多种形式、多个角度来设计;二是变换语境,使学生通过不同语境理解字词、短语或句子的意思;三是扩展延伸,设计一些超出课本范围的题目,培养学生自求自得的本领。

3. 分解性原则。

教材“思考与练习”中的第一、二题往往是内容的重点,但又常常是一些大题目,学生难以一下子就掌握其要领;有些文段较为精彩或较难理解。对此,教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把这些题目或文段进行分解,变成若干小题。

4. 时限性原则。

上一篇:卫星测控系统设计下一篇:应急照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