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语教学设计

2024-05-11

高一英语教学设计(共8篇)

高一英语教学设计 篇1

浦江中学  陈小丽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实验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相关规定,结合教材和配套教参等设计,以文天祥的“选择”为主线,通过诵读和研讨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本教材属于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中的内容。《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具备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来体会文天祥在作出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诵读并研习文本,了解文天祥的的写作目的,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2、梳理并掌握文中的常见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研讨课文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2、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

3、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课前准备】

1、提醒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发放《宋史文丞相传》的复印材料请学生结合课文进行阅读。

2、多媒体课件。

3、全文拟安排三课时,本设计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对联“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引出文天祥其人其事;全体学生背诵初中已学过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课件展示文天祥简介,略)

二、诵读并研习文本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学生读完全文)好,现在请你们看着课文题目,从题目上看我们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呢?

生:(齐答)后序!

师:(笑)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篇序文,序有由自己写的自序和由别人写的序。由别人写的序文大多介绍和评论著作内容,而自序的内容大多是交代成书的经过和宗旨。《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写自编的一本诗集,由于作者在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所以这篇序文就被称为“后序”。课文在什么地方直接表现了著作成书的经过和作者的写作宗旨?

生1:倒数第三段和最后一段。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比如哪些是说明成书经由的,哪些是表明作者宗旨的。

生1:“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并“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说明了编成诗集的经过;“使北营,留北关外……来三山,为一卷。”说明了诗集的构成;“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说明了作者写诗编成诗集的目的。

师:很好。《指南录》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见的抒发爱国情志和民族正气的感泣天地的血泪文字。现在请同学XX(生2)为我们朗诵这两段。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听完后讨论解决。

(课件展示交流成果,讨论过程略)

师:文天祥在这篇自序中除了交代写编诗集的经过和宗旨,还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概述主要内容。

生2:写了作者出使元营的经过。

生3:写了作者从元营逃跑的历程。

生4:写了他对生与死的看法和选择。

生5:写了他对“义”的理解。

师:(笑)看来同学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还不错。的确像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那样,文天祥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自己出使元营的前后经过,险象环生充满死亡威胁的逃亡历程以及他对生死的看法和选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眼睛和心灵通过他的文字来触摸文天祥那颗火热的爱国心,来感受他那不朽的伟岸灵魂!下面我们进行分组朗读:

第一、二大组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三大组读第二自然段;

全班齐读读第三自然段;

师:朗读文言文一定要注意断句,断句不对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几句尤其要加以重视:“众谓予一行蛭可以纾祸”;“意北亦尚可蛞钥谏喽也”;“归而求蚓裙之策”。接下来我们按照作者的行文顺序学习刚才读过的内容,首先请看第一段。文天祥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元营的?先用课文的原句回答再尽量按照直译的原则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6:“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兼不及施。”当时元兵已经逼近国都的城门外,应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实行。

师:真所谓存亡之秋也,用我们已学过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国危矣”。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廷的表现如何呢?

生(全体):“缙绅、士、大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生7:大小官僚聚集在左丞相府,不知道计谋的出处。

师:很好,不过“莫”的解释不够准确,“莫”有“没有谁,没有什么”的意思,此处可以理解为“没有谁”。比如《诗经魏风硕鼠》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意思就是说“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子,三年侍奉你,却没有谁愿意照顾我。”国难当头,南宋的大小官僚却聚集在左丞相府无计可施,不可不谓“国内无人”。这和当年秦王向赵国索要和氏璧,赵国“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时的情形何其相似啊!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每当国家陷入危机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扮演一个英雄的角色。郑国被秦晋围困时,烛之武不顾年迈之躯夜入秦营说退秦师;赵国被强秦凌迫时,蔺相如脱颖而出智斗秦王完璧归赵;而在南宋即将覆亡之际,文天祥岿然屹立试图独自撑起这飘摇欲坠的南宋江山。国家危难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做了逃兵,连南宋宰相都逃到元兵尚未到达的南方沿海一带去了。谁都明白南宋大势已去,谁还愿意留下来收拾烂摊子呢,更有谁愿意代表南宋出使元营去做无谓的牺牲呢,只有文天祥愿意。所以当元朝邀请南宋的当权者见面时,众人一致推举文天祥--这个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观发挥到极致的人。一边是国家的存亡,一边是个人的生死,当两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个人的选择就体现了做人的境界。文天祥是如何选择的呢?

生8:文天祥选择了“放弃小我成就大我”。

师:课文在哪处表明了这点?请找出原句并翻译出来。

生8:“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珍爱自己了。

师:注意这个“爱”字的解释,句中应当是指“吝惜,舍不得”之意,也可以翻译成“顾惜”,吝惜自己当然包括了吝惜自己的生命。当时文天祥估计元朝对消灭南宋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9:不坚决,可以通过言辞来打动。原句是“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师:是的,这可以说是文天祥书生气的一面,但更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放过任何机会来拯救南宋的乐观主义态度。文天祥在出使前是右丞相兼枢密使,掌握着军政大权,为什么最后却要放弃丞相职位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营和议?

生10:是为了不引起元人注意,如果身份太重要,元人就会把他扣押起来作为人质要挟南宋,使南宋在和议上陷入被动局面。

生11:南宋作为战败国在和议上本来就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我认为文天祥之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尽量减低自己被扣押的风险,身份越低做人质的价值也越低;二是为了减低被杀的风险,资政殿学士只是一个荣誉官衔而且是文官,杀一个手无寸铁的读书人向来是君子所不为的事情,如果杀了就要承受戕害文化的罪名,背上野蛮人的骂名,秦始皇就是一个例子。元人要想统治南宋的天下就不能干那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三是为了防止自己在万一被扣押的情况下,南宋没有主事的人。

(同学们为他条理清楚的分析热烈鼓掌)

生12:我认为文天祥那么做是为了给自己拯救南宋争取时间,因为用一个无关紧要的身份去和元人和议,当对方提出自己不能接受的条件时,就可以用自己不能做主,需要向上级请示为借口拖延时间。而且,文天祥在文中要也明确表示他出使元营并非为了真的和议,而是为了窥探元人虚实然后回来谋求救国之策的。

师:(赞许的微笑)以什么样的身份出使元营是很有讲究的,文天祥对出使身份的选择恰恰体现了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宋不肯休”的爱国之心。我认为这几位同学刚才的分析都很有道理,他们或从人物的内心或从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如果把他们的分析综合起来真可以说填补了教参在这个问题上的空白。让我们再次为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一起鼓掌。(鼓掌完)大家对第一段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我们一起来合作解决。(课件展示交流成果,讨论过程略)

师: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三段,先请同学XXX(生13)为我们朗诵这两段。(朗诵完毕)文天祥初至元营,表现如何?在外交上取得了什么成果?

生13:他不卑不亢,抗辞慷慨,以浩然正气,据理力争,用自身的尊严维护了民族尊严,使元营不敢立刻轻视南宋,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师: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文天祥冒着生命危险在元营和敌人交锋,吕师孟、贾余庆等人不仅没支持他反而在敌我两个阵营构陷他,使他最终被扣押。为了南宋江山,文天祥捐产助军,抛妻别子,出生入死,不求回报反遭陷害。地不利人不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在这种情况下,文天祥有没有灰心丧气?他退缩了吗?

生14:没有,面对急转直下的形势,文天祥也改变了外交策略,由最初的慷慨陈词,有理有节变为“直前诟骂”,不怕触怒敌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师:文天祥之所以敢于辞锋犀利地怒斥敌人,是因为他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他身为南宋使臣,却沦为元营囚徒,无力救国,反受凌辱,于是“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随时准备以死报国,以烈殉节。那么文天祥最后有没有像屈原那样以身殉国呢?

生15:没有。他选择了“隐忍以行”,为的是“将以有为也”。

师:文天祥由最初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到后来终于决定“隐忍以行”,中间必然有一个艰难抉择的心理过程,请大家结合课文展开联想,运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对文天祥做出选择时的心理活动展开描写,不少于50字。五分钟后我们交流成果,看谁写得最像文天祥,看谁最懂文天祥的心。

生16:作为南宋朝臣,我上不能为国靖难,下不能为民请命,国破身辱,活着有何益处?不如像屈原那样以身殉国,也不枉一世清名。但是,我死了,于事何补?南宋尚未灭亡,一切还没结束,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就应该努力争取。孔子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应该像司马迁那样,忍辱含垢,释放出最大的生命能量。是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17:我生不能为国纾祸,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举刀自刎状)不,我还不能死,南宋还没亡,我怎能为了个人名节就这样白白自戕?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不正是我的写照吗?“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我不能学乌江自刎的项羽,我要学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生18:国破身辱,予分当引决,然吾死不足以救国,且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若隐忍以行,得间而逃,中兴机会或可得也。昔人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夫如是,予浩然无所愧怍,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真可谓文天祥的知心人。在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时代,文天祥甘受他人的不理解和责骂,选择了隐忍而活,但他不是为了保全个人性命而苟活,而是为了不做无谓的牺牲,为了能为复兴南宋做更实际更有价值的事。尽管他信奉孔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道义原则,但他更注重用实际的行动来践行仁义忠信,不为虚名而亡,唯愿为保家卫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生还是死,完全取决于国家需不需要。在国家危难之时,文天祥不是退避自保而是冒险出使;在进退不由之际,不是卖国投敌而是舍命抗争;在遭囚受辱之时,不是自我解脱而是隐忍以行。疾风知劲草,国危识臣节。文天祥的选择正是他“热血腔中只有宋”的爱国情深的表现,他不愧为人们七百年来颂扬不衰的爱国烈士和民族英雄。最后,我们一起来合作解决这两段中的实虚词意义及用法。(成果展示如下,过程略)

三、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正气歌》全诗,结合教材和自己的学习感受,以“生命的轻重”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应当努力吸取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比如注重发挥诵读对理解文言文和培养文言文语感的作用。同时,也要努力应用新课程的改革成果,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习效果。另外要加强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在作背景介绍时注意运用具体的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做好充分的情感铺垫。

★ 指南录后序知识点

★ 草船借箭课文优秀教案

★ 课文《升国旗》优秀教案

★ 《金石录》后序有删节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 《两只小狮子》课文优秀教案

★ 课文《老王》的优秀教案

★ 课文《小小单元格》优秀教案

★ 课文《巴东三峡》优秀教案

★ 课文《外国诗》的优秀教案

★ 藤野先生课文优秀教案

高一英语教学设计 篇2

在高一数学教材讲述函数概念时, 主要是通过集合与映射引入.但是每个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函数概念的方式、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相同, 使得对于相同的知识各自的教学设计也有所不同.

本文首先给出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的一般环节及优缺点, 然后叙述了函数概念教学的意义及困难现状, 接着通过具体的高一函数概念教学设计分析教学设计的优势及缺点, 吸收教学方案中的优点, 进而加以反思, 最后总结出函数概念教学设计研究中的体会.

二、教学设计的分类

(一) 传统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设计, 它的设计理念是基于教师“教”为主体的思想上, 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进行设计编排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教学设计模式.

1.传统教学设计主要环节

(1) 目标分析;

(2) 学习者分析;

(3) 确定教学方法与策略;

(4) 选定教学媒体;

(5) 实际教学, 并获得教学反馈.

2.传统教学设计的优点及不足

传统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 其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传统教学设计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创造性, 不利于学生成长.

(二)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设计, 以学生自主的“学”为中心,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的建构者.

1.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

(1) 情景创设;

(2) 信息资源提供;

(3) 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4) 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 自主探索.

2.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 其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不足表现在, 过分以学生为中心,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学习不够系统科学.

(三)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又肯定了教师的主导教学, 是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

1.“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1) 教学目标分析;

(2) 学习者特征分析;

(3)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活动设计;

(4) 学习情景设计;

(5) 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6) 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加以改进.

2.“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学教并重” 教学设计是结合了教师的 “教” 与学生的“学”, 可以灵活选择 “发现式”教学和 “传递 — 接受式”教学, 便于考虑情感因素, 即动机的影响.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不足在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教师素养等的差别, 从而导致教学设计的不同, 因而我们仍要学习不同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

三、函数概念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 函数概念教学的意义

函数是数学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其概念的学习是学习函数知识及其他数学概念的基础.因此, 了解函数的背景是十分有益的[1].

(二) 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程度

从思维发展的特征来看, 初中生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的逐步向经验型的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 由于高一学生还处于经验型的抽象思维阶段, 根据经验理解函数概念非常不适应, 这是构成函数概念学习困难的主要根源[2].

(三) 函数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在中学生函数概念教学的诸多问题中, 函数概念的抽象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3].针对函数概念的抽象特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把概念具体可观化, 利于教学.

2.教师对函数概念理解不够深刻

在函数概念教学中, 除了函数概念本身的抽象难懂之外, 教师对函数概念理解本身就不够深刻也是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具体函数概念教学过程设计研究

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1.教学重、难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及 “y=f (x) ” 的含义, 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 掌握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法.

2.教学过程:

(1) 阅读课本引入新知, 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a) 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3) 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 判断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4) 函数的概念.

(5) 函数定义的五大注意事项[5]:

(a) f表示对应关系, 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b) f (x) 是一个符号, 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c) 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 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d) “f:A→B”表示一个函数的三要素:法则f (核心) , 定义域A (要优先) , 值域C (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

(6) 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表示方法.

3.例题讲解:

例1:根据函数定义, 判断下列图像是否为y关于x的函数图像:

解析:由函数概念的定义知, 对于每一个x, 应有唯一的y与之对应.因此, 图1是y关于x的函数图像;图2不是y关于x的函数图像.

例2:判断下列函数f (x) 与g (x) 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 并说明理由.

解析: (1) f (x) 与g (x) 不是同一函数, 因为f (x) =x的定义域为{x|x∈R}, 而g (x) 中定义域为{x|x≠1}, 所以f (x) 与g (x) 表示的不是同一函数.

(2) f (x) 与g (x) 是同一函数, 因为所以g (x) =f (x) .

4.课堂小结: (a) 函数的概念. (b) 函数定义的五大注意点. (c) 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d) 定义域、值域的表示方法.

5.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从函数概念教学设计研究中,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发:第一, 函数概念教学有四大核心, 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及对应法则、函数的应用;第二, 函数概念的教学随着函数概念的发展应循序渐进, 相关概念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应把握整体, 首先认识函数中的变量, 突出函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次学习函数表达式, 最后把握概念本质, 理解“对应”, 牢记函数定义, 形成函数对象, 建立函数模型;第三, 函数概念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应考虑全面, 包括重难点的把握, 新课的引入安排, 师生互动安排, 代表性例题的选择等;第四, 教学设计完成后, 经过实际教学, 形成教学反思, 通过反思, 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质量[6].

参考文献

[1]方晓燕.浅谈中学函数概念的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 :47-48.

[2]朱文芳.函数概念.学习的心理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 1999, 8 (4) :24.

[3]夏也.学生在函数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分析[J].电大理工, 2007 (3) :66-67.

[4]査嘎岱.《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兼评网上教学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25 (12) :27-29.

[5]杨芳.中学数学课程中函数概念的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 (学科教学) , 2009 (9) :24-25.

浅谈高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宏观定位 篇3

一、教师要引导高一学生明确并适应语文学习中出现的变化

1.学习环境的变化。由于年龄的特征,学生的学习既有他们个人主观能动的一面,又有在集体中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一面。升入高一的新生,学校、班级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样一种陌生化的环境,很不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尽管主观上想把学习搞好,但客观上存在的排斥心理又间接地作用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双边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利用一定的课时,通过相应的方式,来打破这种陌生化的环境,把学生引进语文学习的情境中去。笔者在教学中,并不急于去分析课文篇目,而是以写的方式要求学生作《我的小传》《我喜爱的语文课》等文章,打乱后分发给学生,以“读”的方式让他们相互熟悉,或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文章在全班阅读,组织学生“听”,使学生互相沟通。教师即可根据学生状况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做出相应的定位。

2.学习思维的变化。三年的初中学习,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已成定势。升入高中,思维还停留在旧时的习惯上,就是形象性思维多于抽象性思维,集中性思维多于发散性思维。固然,形象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是学习中必须培养的,但是,高中语文的学习,却更加重视抽象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比初中高得多。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的编排《说明》中指出:“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一学生一入学,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册第一单元就是中外现代诗歌鉴赏单元,无论从哪一角度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程度都比初中阶段要深得多,教师就应抓住学生还没有转化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把培养学生的诗歌诵读能力作为课堂主体,体验诗歌传达的情感,通过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由低层次走向高一级层次,为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3.学习领域的变化。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越来越突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检测,这种能力不单只是书本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而且包括考察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如2007年全国一卷的以“摔了一跤”为主题的看图作文,全国二卷以歌手丛飞和华农大学生为材料的作文,承载的信息量是丰富的,其倾向完全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关注,平时学习中仅仅囿于书本的学生,是很难写出好的文章的。所以,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开放型的,在学好课本的同时,应将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利用各种媒介搜集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以不同方式储存起来,具体做法可以因人而异,如做读书卡片、网页等储藏库,或通过写短评把信息内化,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学习结合起来,互为辅助,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知道真正的母语学习是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的,其内涵和外延都是无限宽广的。

二、高一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呈现出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

1.在语文知识的接受上,学生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和无序性。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不难发现,许多高一学生对学习充满着一种期待,他们的学习心理是积极的。可是,由于知识量的增大,课堂信息密度的加强,学生一时很难适应,从而导致他们学习心理发生一些变化,学习的积极状态就会趋于缓慢甚或停滞,心理学上所阐述的人的大脑的“刺激——反应”现象,常常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才能在他们身上起作用,否则,就停滞不动,一味地等待教师的讲解和分析。这样,一篇阅读文章,本应由学生自己处理获得的各种信息变成了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也不会把这些被动接受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进行顺应同化,建立自己的知识认知结构。知识是完全无序地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的。如果不加以及时的纠正,那么随着课时的增加,就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在语文能力的运用上,学生思维显得缓慢单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会发现,面对一个作文题,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作文的创作,思维缓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平时积累的素材少,一方面是学生的综合理解力差。而交上来的作文,大多数的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单一,不善于全面地从题目或题目的背景上审题立意,更不能即时地对题目包含的各个信息与自身旧有的各个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立体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出现。

三、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要有宏观的定位,也要因人因时不断调整,使之更趋合理

1.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潜伏或即将表现出来的影响教和学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使之降到最低点。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一般来说是由五个方面组成的:启发思维(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探究规律(思考相应文体的一般规律),认知结构(明确学生的知识构件),拓宽体系(增加新的知识要件),迁移运用(以练习来检查落实)。这五个方面,包含了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四个要素,且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所以教师要根据阅读文本的不同特征,找到阅读的切入点,设计出符合自己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文章。因为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复杂的,教师对其显性特征(智力因素)容易了解,而对隐性特征(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的作用重视不够,这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种形式去吸引学生,调控课堂,使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通过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偏离,优化课堂结构,使之符合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反馈的方式有课堂内的(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反应的观察上),也有课外的(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作业上和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上)。教师要做有心人,应及时把反馈到的信息综合起来,找到共性信息,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再依据学生的生理机能、心理水平、智能结构等因素,设计课型,选择处理教材难点和重点的方式方法。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3.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入手,防止学生中分化现象的发生。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心理上已经产生了一种疲惫感。我们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升入高中的学生,有的由于基础没有打好,对语文的学习有恐惧心理,有的又认为语文没有什么好学的,看看书就行。总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这种情况极易导致班级语文学习的分化。高一阶段,正是扭转这种状况的关键时期,因为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阶段,学生对这门课是有所期待的,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所以,教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更多的鼓励和信心。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做到既“学会”,又“会学”,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 篇4

7.3功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定义

2、P=W/t,P=Fv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P=W/t通常指平均功率,Δt→0为瞬时功率

2、P=Fv,分析汽车的启动,注意知识的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科学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快慢的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快慢的差异。)

(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物理现象,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规律研究的价值,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

(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在建筑工地上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把1t的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方式一:搬运工分批搬运,需时间3h

方式二:用一台起重机提升,需时1min

方式三:用另一台起重机提升,需时30s

上述三种情况下,把货物由地面运到三楼时,请思考以下问题:

1、用不同的方式,对货物所做的功是否相同?

2、所用时间不同,三种方式中做功的快慢是否相同?

结论:对重物所做的功相同,但所用时间不同,说明做功快慢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

教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新课推进

一、功率的含义

1.定义: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板书)2.定义式:P=W/t(板书)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定义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W→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说明:用已知物理量的比值定义新的物理量,是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使用该方法能够进一步揭示和表述被探究对象的某些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像我们已经研究过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定义的。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板书)

4.单位:瓦特(w),常用单位:千瓦(kw)或焦耳/秒(J/s)(板书)

换算关系:1kw = 1000w 1w=1J/s(板书)

5.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板书)

二、功率P与力F、速度v的关系(板书)

1.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推导(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2.公式:P=Fv(F与位移s或v同方向)(板书)

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注意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

分析讨论:由v=s/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此时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即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

总结:v是平均速度,P是平均功率(F为恒力,且F与 同向)(板书)

v是瞬时速度,P是瞬时功率(板书)

说明: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

教师:(课件展示)教师: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陡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

⑴根据P=Fv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

⑵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小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

⑴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常用换挡的方法来减小速度,为什么?

(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常用换挡的方法来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⑵汽车上坡时,要保持速度不变,应如何做?

(汽车上坡时,要保持速度不变,就必须加大油门,增大输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⑶起重机在竖直方向匀速吊起某一重物时,为什么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越大,起吊速度就越大?

(起重机在竖直方向匀速吊起某一重物时,由于牵引力与重物的重力相等,即牵引力保持不变,发动机输出的功率越大,起吊的速度就越大。)

⑴当牵引力F一定时,功率P和速度v之间有什么关系?

⑵当速度v一定时,牵引力F和功率P之间关系如何?

⑶当输出功率P一定时,牵引力F和速度v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公式P =Fv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牵引力F成反比,如果汽车需要较大的牵引力,就必须减小运动速度。

课件展示下列关系:

F一定时,P∝v(板书)

据P=Fv可得 v一定时,P∝F(板书)

1P一定时,F∝(板书)v

3.推广式:P=Fvcosα(α为力F与瞬时速度v方向间的夹角)

说明:

⑴当F为合外力时,P为合外力做功的功率;当F为某一外力时,P为该力做功的功率;

⑵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一类问题中,式中P为发动机的实际功率,F为发动机的牵引力,v为汽车的瞬时速度。

教师:人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车做功那样快呢?汽车做功能否像飞机做功那样快呢?人如果做功过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汽车超负荷运转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人做功过快,会引起疲劳、甚至受伤、生病等,汽车超负荷工作会造成发动机熄火或烧毁。)

教师:奥运长跑运动员能否用100m短跑的速度来完成5000m的赛跑路程呢?为什么?

(奥运比赛是一种挑战运动局限的比赛,人与机器一样,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短跑运动员在100m赛跑中,时间不过是十几秒,能以最大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运动员的输出功率是正常时的数十倍。在5000m的长跑运动中,运动员不可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因此长跑运动员不可能一直保持百米赛跑那样的速度。)

说明: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身边所熟悉的问题,认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以及概念的意义。

教师:你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是怎样理解的?

①额定功率:指动力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

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

②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是实际功率。

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容易将机械损坏。

机车启动过程中,发动机的功率指牵引力的功率而不是合外力或阻力的功率。

很多机械的铭牌上都标有这台机器的额定功率,请同学将家里的电器设备上的额定功率都记录下来,计算家里的每部机器每天要做多少功?要消耗多少电能?哪一部机器最耗电?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本课小结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后补充,用实物投影的形式显示本节课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以下几个问题: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单位有 W、KW、1KW=1000W

3.功率的求解公式有:P=W/t,P=Fv其中P=W/t和P=Fv可用来求解平均功率,而P=Fv也可用来求解瞬时功率。

布置作业

(一)请同学们探究功率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汽车以恒定功率起动的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和达最大速度的条件等等。

(二)思考题:

1.质量为m的物体自高处自由落下,时间t内重力的平均功率为,t秒末重力的瞬时功率为。

2.设飞机飞行时所受的阻力与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如果飞机以速度v匀速飞行时其发动机的功率为P,则飞机以2v的速度匀速飞行时其发动机的功率为。

3.跳绳是一种健身运动,设某运动员的质量是50kg,他1分钟跳180次,假定在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则该运动员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瓦?(g取10m/s2)

【板书设计】

ξ7.3功率

一、功率

1.定义: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2.公式:P=W/t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4.单位:瓦特(w),常用单位:千瓦(kw)或焦耳/秒(J/s)(板书)

换算关系:1kw = 1000w 1w=1J/s(板书)

5.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板书)

二、功率P与力F、速度v的关系 公式P=Fv:

v是平均速度,P是平均功率(F为恒力,且F与 同向)(板书)

v是瞬时速度,P是瞬时功率(板书)

①F一定时,P∝v

②v一定时,P∝F

1③P一定时,F∝

v

三、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1.额定功率:指动力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名——历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一、解题:

1.赋

2.背景

二、分析

高一地理教学设计 篇6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这部分知识涉及到各种概念名词,如:“区位”、“区位因素”、“区位条件”等。学生对此较为陌生,而教材介绍得又很简略,因此在教学中投影大量的图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运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区位”的知识。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

城市的区位选择不是本节课课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城市区位之前,还未学习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工业、农业等内容,对人文地理的区位因素还很陌生,因此,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会相对较难一些。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了解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识记一些特殊区位的城市,熟悉世界政区、气候、中国地形、中国城市分布、中国和世界矿产资源分布等地图,为学生进行其它相关方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做重点分析,并注意比较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的区别。本节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交通、经济基础、政治、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3.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熟悉的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2.教学难点

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影响区位发展变化。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一次商业网点服务范围的调查:1、调查家里人或周围邻居在购买下列物品时一般去城市的哪个商业中心或商业小区?食用盐、牙膏、香皂、衣服、高档化妆品、电视机、冰箱、计算机、钢琴等。将上面调查得到的情况进行分类统计,找出规律性。2、调查住所附近的商店类型和数目以及周围比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目和离家的距离,调查大商业点的销售商品类型;将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

教师搜集“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等地理分布图,设计“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影响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等比较表。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来&源:

表1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第一课时:城市区位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

诊断

提问:运用历史知识讨论扬州城市的兴衰历史及其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

了解学生对城市区位因素的认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开展小组合作,研讨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

①展示地图:课本图2-2-1“巴黎市区的变化”课本图2-1-5“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和图2-2-2“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

②提出导学问题:为什么世界古文明发祥地都在河流沿岸;为什么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非常密集?武汉、重庆、宜宾都设在河流汇合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古代巴黎建在塞那河曲流处?世界大多数城市分布在什么纬度,怎样的地形?我国的包头、攀枝花、大庆、克拉玛依等没有地形、气候、河流优势,为什么会形成城市?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如表2所示的比较表(表2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

④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地理分布图的读图技能,并培养协作能力。

表2

自然因素

城市分布规律

原因

城市举例

河流

河口、河流的汇合处

这些地方往往成为人员和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容易发展成城市

武汉、重庆等

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该类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度

我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湿润地区

气候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该类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度

我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湿润地区

地形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我国的大城市多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

矿产

矿产丰富地区

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工矿业发达,易形成城市

大庆、攀枝花等

探究活动2:开展小组合作,研讨影响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影响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

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社会经济因素”内容

②提出导学问题:扬州的兴起,衰弱,再度兴起与交通有什么关系呢?扬州的几度兴衰说明了什么现象?影响城市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中哪些因素在减弱?哪些因素成为影响的新因素?哪些因素始终占重要的地位?分别举例说明。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如表3所示的比较表(表3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

④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引导学生自学并回答问题,让学生学会读书并寻找知识点。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表3

社会经济因素

举例

发展变化

交通

扬州、格尔木等

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政治

北京、南京、巴西利亚等

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宗教

梵蒂冈、麦加、拉萨等

对现代城市区位影响已经减弱

科技、旅游

美国“硅谷”、安徽的黄山市等

已经成为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

[内容解析]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通过举例说明,学生不难理解。在进行城市区位因素分析时,因注意强调两点:1、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其主导因素,但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可以扬州市为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影响扬州形成和发展的主要

因素);2、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点也可通过举例进一步说明。3、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应该从这个城市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因素。

探究活动3:阅读关于武汉市的材料,分析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

材料: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水运发达。武汉是中国主要铁路枢纽之一,有京广、汉丹—襄渝、武麻等铁路线联结。武汉现已发现33种矿产,储量最大的是冶金辅料和建筑材料,附近有丰富的铁矿资源。武汉位于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农业发达。武汉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以冶金、机械、汽车、电子、纺织为支柱的工业体系。近些年,武汉高科技工业和旅游业发展迅速,金融业日益发达。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析城市区位条件

①投影关于武汉市的材料、“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图”。

②指导学生在课本“中国地形与特大城市分布图”上找出武汉市的位置。

③提出导学问题: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的区别是什么?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从哪些方面分析?自然条件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④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阅读材料、地图分析、讨论。

②尝试做出回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高一英语教学设计 篇7

1.教材分析

三角形是贯穿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几何课程内容,三角形知识和几何思维水平都是螺旋上升的。在学生初中学习过解直角三角形知识,高中学习过三角变换知识的基础上,正弦定理探索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定量联系。之后,随着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继续研究,可以处理三角形中的范围与最值问题。可见,正弦定理承前启后,是对初中三角形和圆的知识的又一次应用,也是坐标法作用的一次体现。其实,利用三角变换知识,可以证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等价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作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代数表达,沟通了代数和几何这两大数学分支的联系,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计算优势,尽享不作或少作辅助线之便捷。它既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延伸,也是解决测量、航行、几何及工业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正弦定理的实质是揭示了三角形对边和对角正弦的数量关系。正弦定理是解三角形基本的、有力的工具,也是几何计算的基础。

沪教版教材中正弦定理的证明主要有作高法、等面积法和外接圆法,囿于教材编写的顺序,向量方法不可用。

2.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数学基础较好,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教育价值角度看,实验归纳和逻辑推理都重要,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特例猜想、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的理性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正弦定理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参与结论生成的全过程,加强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

[问题提出]

本文拟结合沪教版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材中《正弦定理(1)》的教学设计,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用两边夹角表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懂得三角形任一边与其对角正弦比值的几何意义,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的过程,掌握推导正弦定理的方法。

3.感受几何、三角、代数的多样统一,欣赏正弦定理的对称、美好、和谐,体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和求证;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角时,解的个数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正弦定理教学的流程为:从实际问题懂得引进正弦定理的必要性→抽象概括出解三角形问题内涵及符号表征→猜想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正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欣赏正弦定理→典型问题求解→反思总结,形成体系。在教学设计前,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需要知道什么?需要教师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教师准备给学生哪些观点?培养学生哪些几何思维能力?正弦定理的教学始于观察,基于试验,成于逻辑推理,升华于数学审美。

活动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滴水湖是圆形人工湖,为测量该湖的半径,测量小组的学生沿湖边依次选取A、B、C三根标杆,测得AB=200m,并用测角仪测得∠BAC=5°,∠BCA=4°,不作辅助线,请你帮他们求出:(1) AC;(2)滴水湖的直径(精确到1m)。测量滴水湖的直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天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取经历和体验,激发学习动机,引起探究的欲望。强调不作辅助线,原有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不够用了,自然需要寻找新的工具。

为了研究方便,抽象出数学模型,在ΔABC中,AB=200,∠BAC=5°,∠BCA=4°,求:(1)AC;(2)ΔABC的外接圆的直径2R。

设计意图: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你没办法教人思考,你只能教那些供人思考的东西。问题引领,思维就有方向了。

一般化:在Δ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三角形的边与角的三角比有什么关系?

a与A——对应,比过去的BC与∠A的对应更为方便、精确、简便,并且在思想上、时间上或论述的篇幅上都更为经济。

我们把三角形的三边和它们的对角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设计意图:三角形作为平面几何最基本图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抽象概括。在繁杂和简约之间,我们选择简约,作图标量简洁。符号化、形式化,这部分细小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求简思想。

提问:填写左下表,请你提出三角形任一条边及该边对角三角比关系的一个新结论。(说明:表格中的数据来源于课本70页的例1。)

设计意图:寻找一种能够自然地发现正弦定理的方法是困难的,过度引导和过度放手都不可取。我选择上述有一点测量误差的表格数据,只限于加减乘除运算和角的正弦,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让学生去体验、去经历、去猜测、去交流,再去验证。学生想知道的不仅仅是已知的标准结果。教师若把猜想的部分隐瞒了,其实是把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

活动2:特例引路,大胆猜想,“画板”支撑

提问:我们遇到一般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

先从特殊事例入手,寻求答案或发现解法。先特殊、后一般是数学研究,也几乎是所有科学研究的规律,也是公民的重要素养之一。研究数学问题的程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从直角三角形入手分析,我借助《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数学实验(略)。设计意图:通过动态的几何图形演示,眼见为实,心悦诚服。在测量误差的范围内,让学生直观感受、、的不变性,延伸了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保持积极探究的状态,丰富了学习方式,用较少的时间达到了相信猜想成立的效果。

活动3:言必有据,小心求证,滴水不漏

预案1:作高法

回归初中,从高入手,化“斜”为“直”,“高算”两次,分类讨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个击破。这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

预案2:等面积法

提问:如果不用三角形的高,还能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吗?

在预案1中稍作变化,即得三角形面积公式。传统方法证明也需分类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角和距离比较容易直接测量,借助笛卡尔坐标来计算比较方便。把三角形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里去研究,面积公式证明有统一的坐标法(坐标法来源于三角比的坐标定义,不受三角形形状的限制,可作为普遍方法去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去想这个事情了没有。学生想出来更好,想不出来只要经历了、做过了也行。自然生成这一方法,需要复习任意角的概念,需要回忆研究方法的变化——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研究,选用几何代数化的方法。思维的起点是坐标,借助坐标表示高和面积,是对简洁美的追求。坐标法是一种几何意识,考虑角度不同,统一而灵活。学生想不出来,教师可直接给出坐标法。这是建构这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坐标法推导的统一模型。多年教学实践表明,此时的学生们几何知识结构单一,虽然已经学了很多三角知识,但往往受困于三角公式繁多,想不到用坐标法统一证明三角形面积公式,需要教师采用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

预案3:外接圆法

圆是最完美的平面图形。把三角形放到它的外接圆内来考察,三角形的边长成了弦长,三角形的内角转化成了圆周角,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成了探索三角形外接圆中弦长与圆周角的关系,不难得出,并且也需分类讨论;揭示了两者比值不仅相等,而且为2R,指出了正弦定理为什么不取这一更简洁形式的原因。

提问:如何命名这一定理?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能真正理解正弦定理及证明方法,就掌握了三角形边角转化的方法,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几何、代数、三角知识结构的能力。在这里多花一些教学时间是值得的。

活动4:欣赏定理,运用定理,升华认识

文字语言:三角形中的任意一条边长与对角正弦的比值为常数2R。

符号语言:。

图形语言:略。

有边又有角,要么边化角,要么角化边。边角转换借半径,正弦定理的有用变形如下。

品味三角形各边与其对角的正弦严格对应,上下对称,体现了对称美、和谐美。正弦定理的建构,既是审美的过程,也是塑造美的过程。

设计意图:正弦定理体现了混乱中见有序,复杂中见简洁,多样中见统一的美感。边与角是辩证统一的,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和谐性、统一性,欣赏正弦定理成了一种享受。

课堂练习:在Δ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1).若∠A=45°,∠B=75°,b=8,求a;(2)若BC=12,∠A=60°,∠B=45。,求AC;(3)若a=3,,∠A=60。,求∠B。

由,知:①在已知两角(可知三个角)一边的情况下必选择正弦定理:②在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的情况下,可选择正弦定理,再根据角A的范围或A+B+C=π确定角A;③。

活动5:学生先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后传授治学经验

今天我们研究了三角形中一类边角等量关系。

我们是如何研究的?

研究结果有什么用?

还有其他的变式关系吗?

一个定理,两种应用,三种证法。

正弦定理角边齐,角边转换借半径。

两角一边用正弦,两角对边慎处理。

体验:几何法化斜为直,分类作高法——辛苦;解析法事半功倍,统一坐标法——美妙。

设计意图:作为数学教师,课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思想、感情,锤炼学生喜爱的教学语言。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最重要的。

[自我反思]

今天认识正弦定理的一小步是明天提升几何思维能力的一大步,况且这一小步包含了众多的方法论内涵。“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是由教学方法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这一双重特性所决定的。每次教学正弦定理,我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有新的感悟。本课借用滴水湖问题宣情泄绪,效果较好。面对课堂教学实际,猜测这个正弦定理结论的开放度还不够高。现代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探究与建构,表现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理性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师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过程评价。巧妙创设情景,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关注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实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专家点评]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研究,曹东辉老师撰写的教学设计有着比较丰厚的理论支撑,教学结构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以学生思维为主线,层分缕析、抽丝剥茧,充分体现出了体验与感悟。

三角形是数学学科中的基本图形,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纵贯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横穿代数几何,既是核心概念知识,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载体。这一课例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为标题,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有“以小见大”的立意,也有“从小到大”的发展。

高一英语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高中 英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74-01

首先,了解学生。学生是“教”的对象,“学”的主体,是有自主意识的人,教学要“目中有人。”因此,全面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了解学生:(1)课后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以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从个别谈话中了解学生性格,兴趣和爱好。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想怎么学。(2)根据平时学生作业和上课听课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3)向一些学生初中英语老师以及班主任询问学生学习英语情况。平时和家长交流,了解学生在家学习英语的情况。

通过摸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对英语课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为后阶段材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

其次,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高一学生,对教师过于敬畏会产生压抑感,有碍于上课的活跃气氛和积极思维。上课不敢回答老师问题,害怕答错被责备。高一上学期,我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只要敢于站起来回答问题无论对错都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演”,有的学生能即兴自编自演对话,有的能用英语讲简易的故事,有的把教室当作了采访场所,以答记者问形式采访新同学,有的会唱英语歌。高一下册第15单元,在本单元结束后,由几个学生自发组织,学生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重现原文。当学生勇于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都会说:“Good.Well down”之类的表扬话语。这种课堂转变了学生的观念,他们觉得高中英语课很有趣,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在每个单元开始之前,让学生对所要学的单元进行预习。每个单元开头都会有本单元的goals通过目标,学生可以大概了解本单元要学些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重点,哪些是难点。接下来看阅读部分。如Healthy eating这个单元里的阅读讲的是WE ARE WHAT WE EAT.通过题目,给学生留下问题,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预习,并且把不懂的地方用笔做下标记,上课的时候仔细听讲。

2 培养学生课后复习习惯

子曰:“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生应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在单词上,让学生每天都背,高中的单词量不断扩大,学生记忆的单词也越来越多,头天背的单词到第二天如果不加以巩固,很容易忘记。所以让学生每天都要巩固所学的单词,早上起床时间和晚上临睡前30min记忆最佳。在每节课上课之前,由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口述头天所上的内容,下面的同学就可以在大脑里重现知识点,也起到巩固作用。每节课上的语法点学生不仅要记牢,而且还要会运用于实际中,课后作业不仅要求学生用语法造句,还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语法编一段小对话。下面是学生用语法写的一段小文章。用used to,spend on,have a good time 写一篇短文。Pierre Loisel used to work in a government office.One day he and his wife Mathild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to a ball at the palace.Mathilde spent 400 francs on a new dress but had no more money for jewellery.She borrowed a beautiful necklace from her friend Jeanne.The couple had a very good time.

最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果教师单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而不培养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能力,就会造成“能力与知识之间关系失调,”其结果,由于学生不会学习而导致课业负担过重,成绩下降,出现“恶性循环”,学生既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学习能力又得不到良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主要放在两个方面:阅读和作文。

(1)在每个单元讲解阅读之前,我都让学生预习,对文章有大概了解。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文章里找答案(3~4min)。这个步骤主要是要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了解。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跳读。下一步是细读,学生进入文章中,针对每一段,都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细读每一段;当学生读完一段并且回答完问题后,用自己的话或是段落的中心句来归纳总结。在这里涉及到中心句的问题,通过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想让学生总结找中心句的方法。段落的中心句一般在开头,句中或句末,而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就需要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给出学生方法,并把方法结合阅读,使学生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学生阅读文章过程中还会遇到生词,我要求学生把生词跳过,接着看下面的。有的生词通过下文的阅读就可以知道其意思。而有的生词是学生学过的词,只不过在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如,carelessness,rebuilt,Unforgettable等之类的词。

(2)在作文方面,《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写的要求是:能根据提示,在30min内写出80~100个词的短文。意思表达正确,基本语法和常用句型无严重错误。能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填写简单的个人履历表等。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英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批改学生作文却成了沉重的负担,费时多,收效低,而有些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对老师的批语又不太关注,写作能力提高不快。比如高一下册第15单元warming up讲了一个故事,先把故事的关键词给学生,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写一篇文章。写完后,以小组为单位,把评分标准给各个小组:

扣题:文章是否紧扣所表达的内容和形式要求。

套用:是否选择合适的词汇、句型把内容正确地表达出来。

想象:是否根据所给图形,能仔细观察,并进行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更加完美。

灵活:对于难以回避的内容,又想不起确切的习惯用语、句型时,是否能想法 “绕弯子”表达,是否会灵活使用同义词,避免重复使用同一词组。

全面:所表达的信息是否全面,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上一篇:机电院英语俱乐部2013年5月工作总结下一篇:妇科病人入院护理评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