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024-05-13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精选9篇)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篇1

产学研合作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 三者相互配合, 依托各自资源优势, 形成集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系统, 为技术创新提供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 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平台, 是高校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作为主要学科基础, 以培养食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使其具备独立进行食品加工工艺设计、加工设备选用、工厂设计、食品生产管理与质量监控、技术经济分析和产品营销等专业发展能力。“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是高校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毕业设计教育模式, 该模式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近年来, 国家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对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1. 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掌握食品生产工艺技术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中工程类应用型题目应该占到总题目的一半以上。但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当一部分毕业设计偏向理论性, 缺乏现实针对性。一方面, 地方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往往是成立较晚的小专业, 师资建设滞后, 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高学历的工程设计教师短缺, 而师资中占比较大的中青年教师往往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 尽管具有高学历, 但缺乏实质性项目的历练, 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可提供的工程设计类选题偏少, 而且新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地方高校缺少毕业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因此,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 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 学生的毕业设计基本能力比较薄弱, 包括文献检索能力、仪器设备操作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图表制作能力、写作能力等。因此, 毕业设计的进程会减慢、质量会降低。

2. 产学研结合模式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方面的作用。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为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教育、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灵魂, “学以致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治学理念, 地方高校迫切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协助———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 而地方高校的区域性和办学特色决定了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学校的科技研发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而企事业单位亦可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 合作进行产品的升级改造和研发, 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中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把产业、培养人才、科研结合起来, 可以利用食品企业及科研机构在设备、场所、信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提高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把理论知识同研究、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 增强实践能力, 能够使学生构建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市场竞争的最佳知识结构, 将单纯的理论型教育转换成应用型教育, 从而培养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又可以反馈社会, 服务于企业或科研机构, 能够加强人力资源储备, 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应用与研究水平, 也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互信合作, 加快实验室研究成果的转化。

二、产学研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思考

1. 科学选题。

恰当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重要前提, 题目决定着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目标, 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特色。近三年, 学院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如表1所示。课题类型包括工程设计类、工艺研究类和纯理论研究三种类型, 纯理论研究的毕业设计比例逐年降低, 工程设计类课题有适当比例提升, 但总比例控制在毕业生总数的30%以内。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做到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去向、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 (1) “产学”结合———直接就业的学生。目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关心的重要话题,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 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 掌握食品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工程技术, 毕业后能够立刻上岗, 不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培养, 与社会无缝对接, 可以提高自身在应聘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课题或具有实践背景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最受欢迎的, 这类题目可以使学生切实体验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的用处, 做出结果后有一种成就感,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一方面, 学生可以选择导师的横向课题中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毕业课题, 一般横向课题都是企业在现实工作中遇到亟需解决而自己又无法完成的课题, 往往具有应用性、时效性强的特点。一方面, 学生可以直接到“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工作, 这种形式将学生的岗位培训与毕业设计工作同时进行, 企业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也解决了亟需解决的工程问题, 学生提前适应了工作岗位, 培养了工程实践能力, 双方受益, 不过这种方式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 “学研”结合———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该学科的科研教学能力。对于考研的学生, 在大三的时候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 尤其是纵向课题的研究, 纵向课题一般具有基础性、层次性、权威性、全面性的特点。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 提早进入实验室就有足够的时间查阅文献、撰写设计方案、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并得到导师更全面的指导, 从而形成科研思维和良好的科研态度, 为今后的研究生生涯奠定基础。

2. 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规定:“双师型”教师是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第一, 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 能指导本专业实践的教师, 具有中级或者以上职称;第二, 既有讲师以上的教师职称, 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以上的专业职称;第三, 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性项目研究, 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 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指导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专业, 实践是该专业培养要求中最重要的环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 又具备规范的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能够保证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首先, 有目的、有计划地派专业教师到食品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与设计, 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等, 从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反过来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基地。

产学研合作基地是食品专业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的载体, 为深入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生在基地既可以开展课题研究、承担生产任务, 又能进行技能训练、实验和实践, 学以致用, 学生在与导师和企业员工接触的过程中, 能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从而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怀化学院与湘虹葛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形成集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生产葛根饮料、葛根面条、葛根茶等系列产品, 实现资源开放、人才培养等资源共享;科研项目“四棱豆新品种———湘棱豆1号”在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进行了生产推广, 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项目荣获“中国小康科技成果奖”;另外, 还建立了怀化市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民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更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正在建设中, 而且还申请到了“多穗柯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茯苓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多项省级产业化培育项目, 通过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依托, 产学研合作基地为载体, 学生毕业设计、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一体化, 实现企业、院校、区域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唐未兵.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的现代性范氏意义[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1, 18 (1) :127-128.

[2]许钢, 俞晓峰.产学研结合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75) :145-146.

[3]郭艳, 王敏.提升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2, (02) :63-65.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篇2

综合质量分析报告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2010届本科毕业生共2个班,49人。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严格按照《河南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要求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逐步完成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毕业论文中期进度考核及指导教师和评阅人评阅论文、论文答辩、成绩汇总等工作。整个毕业论文工作规范,做到了一人一题,指导教师认真指导,所有学生均完成了毕业论文。

一、毕业论文性质分析

2010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完成49篇论文。指导教师认真选择课题,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完成论文的全部工作。论文涉及领域有农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食品科学、食品安全、营养卫生、食品生物技术、食品保藏等7个方面。本届毕业论文选题涵盖了理论研究、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方法研究等多种类型。论文选题范围较宽,涉及领域较广,选题合理科学。毕业论文与指导教师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总数49篇,相关度基本为100%。毕业生论文选题总体都符合指导教师研究方向。在毕业生论文选题时,人才培养目标是选题的主要依据之一,注意加强毕业生应获得能力的训练,使毕业生融会贯通所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实践设计经验和探索设计创新等方面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在该过程中的各项能力。因此论文选题与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应获得能力的符合程度较高。

二、毕业论文份量与难度分析

2010届毕业生论文工作量较重,难度较大,完成论文所需时间平均在5个月以上。为了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均在第7学期的16周至第8学期初按时完成了开题报告,在完成开题之前,已有80%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了充分的预备实验,为完成开题后的工作做好了准备。

49篇论文均是在完成实验工作或完成数据收集统计基础上撰写的,论文数据充实,资料完整、规范,试验数据翔实可靠。开发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及基础性研究论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新性工作。49篇毕业论文,经过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小组评分,综合成绩按照《河南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指导细则》的评分原则,论文最高分94.78分,最低82.3分。

论文格式符合《河南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平均7000-8000字,论文书写较流畅,行文规范,数据真实可靠,结论可信,论文的规范性、学术价值有了很大的提高。

指导教师能认真负责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及时通过现场指导、面谈、实验室会议、电子邮件等各种方式加强指导,从指导记录来看,每位老师对学生的现场指导达到12次以上,并按照学校要求及时通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有关的论文资料,保证论文按照开题报告中的进度完成任务。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对毕业生毕业论文工作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在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进行期间,院系在经费上大力支持,相关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并开通校园网供学生查阅资料,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合理安排实验室的使用,为毕业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提供便利,此外,院系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将一部分中试实验在企业进行,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创造了有利条件。

指导教师均通过院系的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共有19位老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学生均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开题并通过审核,按照进度进度开展毕业论文工作。

三、毕业论文综合训练分析

49篇论文涉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覆盖面广,知识结构完善论文完成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参考数据及前人的观点,较全面地反映出了有关该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很明确地提出了研究中的不足或须改进之处,找到论文的立足点,做到立题合理有意义、目标明确,科学合理设计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学生认真试验,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试验数据,整个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专业思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篇3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状况

1.1 毕业论文教学成功的经验

1.1.1 把确定毕业论文的时间提前

我校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 在第五学期初进行毕业论文总动员和论文选题, 第五、六学期开始实施毕业论文的各项具体工作, 一方面, 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与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同步, 有利于其对专业课程的学习, 另一方面, 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论文的研究, 学生有更长的时间去思考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 可以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促进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1.1.2 对毕业论文实行全程规范化管理

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我院借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 建立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操作程序、指导教师职责、答辩及评分规则, 明确职责, 理顺关系, 并完善规章制度, 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1.1.3 建立毕业论文评优表彰制度

对获优秀论文奖的学生、指导教师以及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研室, 我院予以表彰, 大力宣传表扬;学院通过召开毕业生大会对优秀毕业论文进行经验交流, 并汇编成册供下届学生参考、学习;将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作为教学评优的首推对象, 以此来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1.1.4 严格把好选题关

学院采取“题目公布、双向选择”的做法, 向学生公布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 学生根据自己专业课的特点来选择感兴趣的课题, 一般是一人一题。学生选定题目后, 由教研室主任组织召开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见面会, 集体讨论所选题目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指导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对学生的自主活动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约束, 从而加强毕业论文指导的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1.2 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部分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 缺乏责任心

一方面, 由于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在不断加重, 这在客观上使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在毕业论文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影响, 所以, 应付了事的现象很普遍;另一方面, 部分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毕业论文并没有什么研究, 甚至自己本身就很少搞科研, 写不出论文, 这些教师在设计毕业论文题目时也不能紧跟学科前沿, 有些题目简单、空泛, 没有深度, 当然也就不能指导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1.2.2 在毕业论文的完成进度上存在问题

目前, 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 在教学计划上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完成一般都安排在第五、六学期, 论文撰写在第七学期进行, 而第七学期恰好又是毕业生考研、考公务员、参加国家统一招考等复习的紧张时期, 还有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学生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在参加就业洽谈会、人才市场供求见面会上, 加上繁重的专业理论课学习任务, 学生真正花在毕业论文撰写上的时间也就是一个多月时间。在这一个多月里, 学生要查阅资料, 整理数据, 写出不少于15 000字的初稿、修改稿, 甚至三稿、四稿, 直至定稿, 每稿写成都要交指导教师审阅, 如有不当或错误之处还要再回去重写, 在时间上是很仓促的。因此, 一些学生利用互联网寻找一些相同或相关的文章摘录, 这样靠抄袭而写成的毕业论文毫无学术价值。毕业论文写作完成进度上的不合理无疑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1.2.3 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在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的产物[3]。实践可在生产车间, 也可在实验室进行各种测试。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数量剧增, 仪器设备和毕业论文经费等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不能完成全部实验设计, 完成的实验达不到预期效果, 有些需深入测试的项目因条件有限而取消, 这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正常进行和质量的提高。

1.2.4 部分毕业论文选题欠妥

有的教师提供的选题题目偏大, 有些完成时间偏长, 有些难度偏大, 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可驾驭的范围, 使学生不能按期完成;有些题目窄而简单、工作量不饱满, 难以充分发挥, 使论文不能深入探讨;还有一些论文题目没有经过教研室教师的认真讨论, 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的选题往往缺乏创新性, 很多选题雷同, 甚至出现同一届毕业生的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部分学生怕辛苦、怕困难、怕工作量大、怕下车间、怕毕业论文不过关, 在选题时, 偏向选择简单易做、轻松、教师要求不严的题目, 这样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1.2.5 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够牢固, 对专业不感兴趣, 认为自己将来不从事专业方面的工作;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有些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 毕业论文成绩不影响就业, 对毕业论文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对布置的论文工作任务、进程及要求漠不关心, 撰写论文时也是东拼西凑, 甚至出现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抄袭等不良行为。还有部分学生依赖性过强, 对研究过程不了解、不探究, 对内容不熟悉, 甚至出现找外校上研究生的同学代写或抄袭研究生的论文的现象。

1.2.6 缺乏基本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

有关文献检索等涉及科技论文写作知识的课程一般作为考查课被安排在第八学期, 这样, 学生会因缺乏写作科技论文的技能和技巧方面的经验而不知从何下手, 对论文的构思、材料组织、结构安排等感到陌生,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差, 用词不够专业化和学术化。

2 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2.1 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为中心, 深化教学改革

2.1.1 积极引导, 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从每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奖的学生来看, 他们都具有热爱本专业、学习认真、做事积极主动、责任心强、表达能力好等特点。因此, 我们从新生入学开始, 就要加大力度采取措施, 多角度、多渠道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热爱本专业,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为以后取得优良的毕业论文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 合理规划专业课教学

一位大三学生表示, 所谓的“专业”其实并不“专”, 学生为大四考研做准备, 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就占了一大半[4]。显然, 这涉及到高校扩招后的整个教育体制问题。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次序不合理以及学生专业课知识缺乏连续性等问题, 可以通过专业课教师和教研室的协作得到解决。我们认为, 在专业课的设置过程中, 应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 合理规划后再确定, 应强调对学生整体专业知识结构框架的构建。

2.1.3 积极鼓励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课题研究

在学生入学后, 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可以提前发动、组织学生进入毕业论文准备阶段。实践证明, 采用这种方式, 既可以使学生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并提前发表, 又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近几年来, 这些素质高、能力强、技术过硬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2.1.4 调整教学计划, 加强与毕业论文有关课程的教学

在第五学期为学生增设科学研究方法学和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定期邀请教学水平、科研水平高的教授和专家为学生举办有关毕业论文选题、科学研究与资料收集、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的专门座谈和专题学术报告。系统介绍科技论文的选题、文献资料的查找与阅读、科研课题申报书和开题报告的撰写、实验设计与实施、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方法, 推荐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学术论文, 举例解析一些优秀论文的写作特点, 帮助学生了解文献检索、研究方法和写作规范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和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 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基础。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把本学科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中的前沿热点和难点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 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小组讨论、课外辅导等教与学的环节, 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 撰写相关综述性科技论文, 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技巧、素养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培养其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就开发若干兴趣点, 以便及早积累材料, 为日后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2.1.5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模式[5],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可以了解学科前沿;学习科研方法, 培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弥补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在新生入学时就为其配备导师, 并强化导师的责任, 控制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导师通过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 为学生制订大学4年的学习计划。在导师认真、严格的指导下, 学生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 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其他能力与素质, 为今后继续深造奠定基础。让学生参加实际科研题目的设计, 使他们处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真实社会活动环境之中, 为其提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巩固了专业思想, 还能培养其创新精神。这一方面避免了选题脱离实际、内容陈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另一方面导师的科研经费也是对学校毕业论文经费和实验研究仪器设备的有力补充。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新颖的研究课题是撰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强有力保证。

2.2 明确指导教师职责, 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

指导教师是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 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6]。有资格出毕业论文选题并指导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应该是一名有自己的研究方向, 并有该方向的论文发表, 或有某方向的研究课题的教师。指导教师应切实对所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负起责任, 除了应该向所指导的学生介绍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 如何完成写作提纲, 指导学生按学校规定的格式进行写作等以外, 还应担负起杜绝学生抄袭的责任。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管理,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其指导能力, 改进指导方法, 加强指导教师的自身修养, 真正发挥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作用。

2.3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把好论文出题关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选题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选题得当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7]。指导教师所出的论文选题也应该是与其研究方向、所发表的论文或研究的课题一致或相邻的选题, 只有这样, 指导教师才能向被指导的学生介绍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才有能力切实指导好学生的毕业论文。教研室主任或专业负责人应对所有选题进行全面审定, 及时更改不符合要求的选题。从源头上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把关, 并提出修改意见。

2.4 加强对学生写作论文的指导和训练

在指导论文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选定论文题目后仍然很茫然, 不知什么是论文, 甚至一些学生直到快交论文初稿时还不知道论文该怎么写, 还有个别学生在初稿被指导教师要求重写后, 二稿、三稿写出的仍然不是论文, 这是学生的基本素质问题, 而平时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和接触无疑是导致出现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 提高论文质量, 在平时就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是通过安排讲座的形式, 请论文写作水平高的教师介绍论文的写作方法。二是大学4年期间多给学生论文写作的机会, 例如在各学年结束时, 要求学生在暑期完成一篇学年论文, 写得好的论文还可以拿出来点评。三是在提前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前提下, 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专业和与本专业论文相关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并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这几种形式, 既可以锻炼学生写作论文的能力, 又能够督促学生多看一些相关的文章, 积累写论文的经验, 这有利于整体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2.5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改善教学条件

经费和仪器设备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根本保证[8]。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施毕业论文研究过程中, 测试项目要用到化学药品和仪器, 而且多数要立即测定, 如果缺失这些教学条件, 势必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 拓宽渠道, 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开放实验室, 欢迎学生到实验室开展各种实验, 特别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 为毕业论文的完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

摘要: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毕业论文质量可直接反映大学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1]。笔者在阐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分析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笔者指导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 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5/22796/2006/3/qi08662859351213600227550-0.htm.

[2]周卫东, 陈宏伟, 宋慧, 等.提高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5:128~129.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52253.htm.

[4]童绍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10, 3:45~48.

[5]涂春花.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9 (3) :39~41.

[6]段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9:61~63.

[7]孙艳京, 李光永, 杨培岭.提高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农业教育, 2005, 9:54~56.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篇4

2009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计划

一、目的要求

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完成本专业全部课程之后,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一次集中训练,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必须参加这一教学环节,经答辩合格后才具备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资格。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尤其要着重培养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1.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

2.独立思考,认真钻研,拟定调查、试验、设计、研究方案,对方案进行论证、分析与比较的能力和组织实施的能力;

3.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

4.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技术经济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一定的理论分析与运算及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5.工程制图及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或撰写论文(包括口头表达)等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6.撰写实验报告、技术总结和论文,表述研究结果及答辩的能力。

二、组织与管理

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时间,使部分学生在做好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下,能以更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毕业生产实习过程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009级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将提前启动。

为确保该教学环节有序、规范的进行,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青农大校字〔2009〕20号)的要求,实行学院、教研室领导下的指导教师负责制,成立由学院领导任组长、副组长,以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团总支书记为成员的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王宝维

副组长:史岩、王乾、孙庆杰(执行)、王世清

成 员:孙凤兰、赵龙刚、徐碧媛、孙京新、朴美子、肖军霞、陈海华、张岩、张双灵、王凤舞、范荣波、谭海刚

1.实习点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组织好学生实习,协调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及时与实习单位的有关领导协商,共同抓好实习点的工作,每两周向领导小组汇报一次工作。

2.实习点学生负责人应主动协助单位、指导教师抓好本实习点工作,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工作,沟通情况。

3.实习期间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人员到主要实习点检查毕业实习情况,及时解决一些问题并在必要时进行辅导帮助。

三、时间安排与实习内容

(一)时间安排

毕业实习共16周,时间为2012年11月19日-2013年6月11日,具体安排如下: 2012年11月19日-22日 完成立题申请表、任务书; 2012年11月23日-2012年12月12日 完成开题报告; 2013年3月9日-15日进行中期检查,完成中期检查表;

2013年5月27日,在校外实习的学生返校,5月28日-6月10日完成毕业实习报告、毕业实习鉴定表、毕业论文(设计);

2013年6月5-11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评阅教师评分表;

2013年6月12日-6月21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具体离校与答辩时间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灵活机动安排)。答辩以PPT格式进行,不做PPT的学生不允许参加答辩。

(二)实习内容

1.了解实习单位(工厂、研究所等)的概况如主要产品、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流程、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

2.协助解决生产、研究和开发中的技术、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关键技术问题。3.按照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进行调研、查阅资料、实验、撰写实习报告、毕业论文(设计)报告,参加答辩。

四、实习作业

为便于积累实习资料,总结毕业实习经验,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准备,实习学生必须完成以下几项作业,每项作业需按要求严格进行,字迹清楚工整,语言流畅,纲目清晰,主次分明。

1.每天记实习日记:实习日记是学生整理实习报告的原始材料,应逐日记载,其主要内容为:日期、天气、地点、工作情况、主要收获与心得体会,(每一周一次小结);5

月27日上交指导教师,用于实习总结交流和教师评阅成绩。

2.毕业实习报告

(1)按照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一篇结合专业特点和生产实习实际,内容丰富并具有较高专业技术内涵的毕业(生产)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反映学生实习情况、收获和实习效果,由本人独立认真完成,总字数不低于3000字。报告一式二份,上交教师批阅,评定成绩;一份交学院存档,一份由指导教师存留。

(2)报告格式

毕业实习报告于5月27日前完成,参考模板见附录1。3.实习鉴定

5月20日前完成,交实习单位领导(或指导教师)阅后,签署意见并评定成绩。由实习单位写好鉴定、评语、加盖公章。

五、实习成绩评定

毕业实习日记(20%)毕业实习报告(60%)单位鉴定(或指导教师意见)(20%)

六、实习纪律

1.学生实习期间要严格要求自己,服从实习点指导教师和组长的领导,尊重单位领导、职工和指导教师,严格遵守实习纪律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

2.实习期间受实习单位委托出差等,费用由实习单位报销。未经院长批准,各实习点的同学不得以公费组织任何活动。

3.实习期间一般不得请假,确因特殊情况需请假的,1-3天经实习单位的领导和指导教师批准;4-7天需经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同意后,报院长批准;7天以上的事假需报请学院同意后报教务处批准。

4.虚心向群众学习,向企业领导学习,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努力完成实习任务。团结互助,注意人际关系和谐和大学生应有的风貌。

5.严格遵守工厂(车间)的安全操作规程,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的产生。6.实习结束后,要填写《学生毕业实习鉴定表》。

七、毕业论文(设计)

为迎接国家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和特色专业建设需要,指导教师原则上按照所指导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数的30%(小数者一律入位取整,如1.2人,按照两人算),分配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设计可包括:食品工厂设计、车间设计、设备系统设计、包装设计、新产品配方与造型设计、餐饮方面设计等。

1.认真严肃对待毕业论文。对于学生,论文(设计)抄袭30%以内的,按违纪处理;

抄袭在30%-50%的,按作弊处理;抄袭50%以上的,按严重作弊处理;

2.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严格批阅,任何一方不同意学生参加答辩,学生则不能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必须重新修改或重新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

3.学生离校前须向学院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和纸质论文。要求如下:(1)电子版学位论文(设计)应与纸质本内容一致。(2)电子版学位论文(设计)应集合为一个word电子文档。

(一)规范要求

见附件:青农大校字〔2009〕20号

(二)格式

见附件:青农大校字〔2009〕20号

(三)电子文档要求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学位申请人必须向指导教师上交经答辩修改后的论文全部,指导教师必须在学生离校前向教学办公室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提交的电子版学位论文要求如下:

电子版学位论文应与印刷本内容一致。因特殊情况出现不一致时,必须给予说明。电子版学位论文应集合为一个word电子文档。

(四)论文装订规范

见附件:青农大校字〔2009〕20号

附:

1、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篇5

不同与传统本科院校,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晚等原因, 在师资、生源、科研等方面均要落后与传统本科院校, 不适合照搬传统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立足于地方经济, 为地方企业培养出“能动手, 会思考”的实用型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多学科集合的边缘学科, 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为基础, 联系农业和加工业的应用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可替代的环节, 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 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是提升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和提高食品科学与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希望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提高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出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基本加工技术原理、加工工艺、创新加工的方法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能力, 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设计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因此, 实践教学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阶段的问题

目前, 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都很多, 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无法适应企业要求

各高校安排的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内容陈旧, 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比如, 实验课以教师讲授为主, 而且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 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列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缺少思考的过程, 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如, 专业生产实习在很多高校已沦为教师带领学生走马观花的参观模式, 很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要求, 企业还得对其再次进行专业培训。

建立现代化实训基地较困难, 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经费和场地的限制, 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建设较困难, 并且, 随着食品企业加工技术的提高, 设备更新快, 高等院校很多原有设备很难满足现代化企业需求, 早已淘汰。而高校实践教学的设备却没有跟上企业更新换代的步伐, 无法为学生提高现代化的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不规范, 难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很多高校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点, 领导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践教学的管理上不规范, 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科学, 导致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强化实践教学地位,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首先, 学院领导和教师应当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置与同等地位, 调整实践教学课程安排,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与企业合作, 让学生进行真正的生产实践, 在工作中提高自身能力。

与企业联合, 实行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训中心, 将原有实践教学平台, 分为基础性教学基地、综合性教学基地和实训中心三个模块, 形成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没有条件与企业合作, 也可以开发、购买现代化工厂生产的工艺技术方面的光盘和操作教学软件, 通过对现代化工艺的操作的观看提高实践认识, 明确企业对人才要求和方向。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提高实践教师素质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篇6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的最大资源, 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动力。 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如何,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要, 培养模式能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我国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水平的发展,同样决定我国食品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类似专业的培养有了显著的发展,建设了各具特色的重点专业,满足了高等教育的目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才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在众多的食品类专业中根据学校优势和地方特色培养拔尖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善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 研究的成果将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本领,积极开展自主实践,并为同类专业提供新的基础。

本研究从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发, 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和管理体系, 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 并提供新的工具,从而确定培养方向的可行步骤、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关键瓶颈的突破方法和人才培养过程的自我管理和改进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设计制定的。东北林业大学食品科学是以林业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包括食品化学及分析、食品制造与保藏和食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及分离工程。 学科以森林野生食用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新资源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天然食品添加剂、 植物有效成分功能机理、分子生物学与营养学、超临界流体萃取、生物大分子合成与调控等内容的研究。 由于食品制造业中有60%的原料来自于植物,同时,全世界有80%的生物活性物质存在于植物之中, 而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食用植物资源。 所以,林业院校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这一特点,形成了以工科为背景,食品科学为基础,林业资源食品为特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 高素质的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二、创新人才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化课程体系。 本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有“ 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化学”、“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工程原理”、“ 食品营养学”、“ 食品机械与设备”、“ 食品分析”、“ 食品保藏学”、“ 食用植物资源学”、 “ 植物精深产品加工工艺学 ”、“ 森林食品加工工艺学 ”、 “ 食用菌培育与加工 ”。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优化课程体系, 对课程进行综合与集成,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减少课程总学时, 减少课程设置, 以留出足够的学时, 强化基础教学,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来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 同时,减少了必修课学时, 加大了选修课比重, 增设了林业院校相关学科及人文学科的课程,增设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技术性课程, 把教师的科研课题同毕业设计、 工艺试验及生产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教学内容系统化构造

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管理和设计将有助于人才知识体系的构造。东北林业大学食品专业重在培养具有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和生物技术基础,能在食品、制药、生物化工、林业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与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研究人才。因此系统地进行相关理论教学和食品行业的实践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构造中,通过注重相关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促进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很多课程使教学内容综合化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课下有方向地指导和要求学生阅读一些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使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1]。 实践教学受实验室设备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影响,以前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按规定的内容和步骤完成,缺少学生独立设计和自由操作的机会,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十分不利。 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课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选择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企业和研究机构;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 论文) 给出研究目的 ,让学生先自己设计研究方案 、确定研究思路, 然后指导教师引导其进一步完善设计工作,使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四、系统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不高,专业创新培养更无从提起。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将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首先由教师下达学习任务书和实施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定任务实施计划草案; 然后在提出任务实施计划草案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任务实施方案完成各自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例如检查实施进度、疑难解答等;最后,学生完成任务后展示工作成果,做出自我评价,通过师生共同研讨,进行学生互评, 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在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师生交流变得更加活跃, 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4]。 同时学科教师在考核机制上进行改革,如加大课堂提问、讨论、课后作业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对课堂重视起来。 并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师随时回答;同时,加大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5]。

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学分的制度。鼓励每位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实验中来,除了国家和学校立项项目外,学院还专门拿出一批基金对学生创新实验进行立项,鼓励学生申报并实施课题。 同时,食品学科也依照学校的要求对大学生创新实验给予了高度支持,每年在创新实验开展的过程中,以大三学生为主,以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其他学生作为参与人,共同开展实验。食品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成绩都激励着学生对创新实验的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创新实验的开展,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最大的体现。

五、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技术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营造创新环境等管理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

在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授课教师、安排学习进程的权利。 在选课时由专业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通过教学过程的管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学校每学期通过学生打分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使教师更注意遵循“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原则, 努力用丰富的学识教人,用高尚的品格育人。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学科任课教师100%拥有博士学位,通过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食品专业进行学习及学科内部每学期的教学方法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的改进等方面的交流,使任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方法得到提高。 同时,任课教师还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将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告诉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科营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如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派学生到其他大学做交换学生等。 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自由探讨、自由研究的环境,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许程剑,李应彪,卢士玲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64).

[2]刘达玉,唐仁勇,郭秀兰等.基于卓越计划的食品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1,(9).

[3]姚芳,刘靖,张璟晶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4]王蔚斌.关于食品科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2,(7).

[5]权伍荣,金铁岩,金清.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篇7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就业率,联合培养机制

一、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子信息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及大学不断扩招,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牵动整个社会的重大问题。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 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我系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 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 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我院的一个新型专业, 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比重有待平衡。

电子科学技术专业至今已招生四年, 今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 就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看, 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条件, 较偏重理论基础教学, 实验环节较少。显然, 书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必须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力与核心竞争力, 才有可能满足于用人单位的要求, 实践教学的不完善构成了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一个短板。

2. 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学生就业取向不甚吻合。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存在教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就业取向不甚吻合的现象, 这很可能导致学生被动从事毕业论文设计。由于教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偏重于理论计算或是模拟仿真, 学生难以从事实践锻炼, 学生感觉不到毕业设计对日后工作的作用, 造成学生不愿投入精力, 积极性不高, 最后会导致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毕业设计工作, 最后却不得不由教师代劳。因此, 提高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的吻合度, 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也是学生就业优势的体现。

3. 继续深造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未来研究方向结合。

在众多的毕业生当中, 有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 这些深造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 专业及研究方向会更加细分化, 其研究方向也与未来导师的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 当学生毕业设计题目与未来研究方向不太一致时, 可能也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会出现应付毕业设计现象, 严重降低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针对目前现状, 我们提出了一些改革理念及改革思路, 探索能够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内容与未来发展相结合, 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或工作环境起到一个良好的衔接作用。

二、改革理念及思路

1. 改革理念。

立足于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加强培养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这直接关系到学院乃至学校的长远建设与发展。

2. 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改善这种状况。

毕业设计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手段。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是大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以后, 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型训练, 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型教学环节。该环节的教学效果, 将直接关系到一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直接影响到一名毕业学生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尽快适应社会需要。通过与实习企业达成协议, 让学生选择与实习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去完成毕业设计内容, 另一方面通过在企业做结合实际的毕业设计, 让学生更容易适应以后的新的工作环境。应届毕业生在第七学期结束时基本都签定了就业协议或是在用人单位实习, 因此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中, 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是可行的, 也是培养快速适应企业工作需要优秀毕业生的最佳时期, 这种培养方式是一种“准定单式培养”。另一方面, 加强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由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为新办专业, 实验设备方面较弱, 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 但教师理论基础功底扎实, 须加强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 才能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对于已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 可以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题目在研究 (设计) 院 (所) 进行毕业设计 (论文) , 可以充分培养其科研能力。

但是对于以上各环节, 尽管学校或学院在开展相关的工作, 但是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开展, 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上还不够完善, 导致实施结果并不理想。

改革内容: (1) 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将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依据其就业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类, 大致可分为考取研究生 (或不签约就业打算来年继续考研) 进一步深造型和签约就业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 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题,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 选择适合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2) 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我校地处长三角经济活跃区域, 半导体方面的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多。就杭州市及周边地区而言, 就有数量较多的有关电子科学技术专业领域的企业, 因此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 可依托本地签订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3) 鼓励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联合, 增强工程实际能力, 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由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为新办专业, 实验设备方面较弱, 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 但教师理论基础功底扎实, 需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工程实际能力, 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方案: (1) 在充分调研用人企业和往届毕业生工作需要的基础上, 确定电子科学技术相关专业大类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的模式。 (2) 基于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 在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使指导教师的工程实际能力得到再提高, 结合实际确定设计题目。 (3) 对教师申报的毕业设计题目要严格把关,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充分发挥本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势, 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 题目选择尽量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 与本专业联系紧密, 工作量饱满, 能够在毕业设计期间完成或有阶段性成果。

实践:提出这种设想之后, 我们与浙江缙云电力电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 部分学生选择去该公司进行实习, 部分学生与本专业老师开展课题研究, 还有部分学生考取外校研究生, 选择与未来导师进行课题研究, 预先进入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 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都非常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 最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成果如下:

1.由于设计题目能够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相结合,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由于毕业设计采用与相关企业联合指导的运行模式, 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

3. 由于毕业设计题目能够紧密地与企业具体实践工作相结合, 使得学生在就业后的工作中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工作的快速“无缝对接”。

结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 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 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本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 能较好地改善这种状况, 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旱祥.高校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7, (02) .

[2]吴兆奇, 朱华.如何引导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创作[J].美术教育研究, 2011, (12) .

[3]朱卓璐.论艺术专业教育中结合社会实践的必要性[J].美术学报, 2009, (04) .

[4]邹玉.地方院校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11, (3) .

[5]孙家国, 谷艳玲.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611”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 2012, (2) .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篇8

关键词:本科生,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就业情况

本文对近6年吉林医药学院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本科生进行就业情况分析,以便为促进我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议与设想。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2014届预防医学(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毕业生总人数344 人,按照误差界限0.05,置信度95%,P=0.5,容许误差±10%的标准估计所需样本容量。根据公式计算出最保守的初始样本量,然后将总体的大小这一影响样本量确定的因素也考虑进来,根据公式计算出调整初始样本量

人,最后根据无问答情况(65%回答率)进行调整,确定最终的样本量人。本次发放调查问卷160 份,回收156份,问卷回收率为97.5%,删除回答不完整的问卷26份,有效问卷为130份,合格率为83.3%。其中男生47人(36.2%),女生83人(63.8%)。

1.2 调查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并收集样本中个体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基本信息)、就业情况(包括就业、是否再读、就业是否与专业有关、工作单位、经济收入等)、能力培养(包括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

1.3 质量控制

严格遵循抽样的随机性和同质性,选取研究对象。所有固定的调查人员经过严格、系统的培训,在同一时间以发邮件方式开展调查,同时对各调查点的调查资料进行检查验收,确保数据收集及时,真实,可靠。在资料统计分析阶段,对数据进行双人录入,同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保证分析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概率P<0.05作为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2009-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

本次调查对象共计130 人,总体就业率高达99.2%,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就业率为79.2%(103/130),未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就业率为20.8%(27/13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5)。

2.2 2009-2014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省外就业率远远高于省内就业率,省外就业率分别为2009 年(54.5%)、2010 年(55.6%)、2011 年(88.9%)、2012 年(78.3%)、2013年(40.0%)、2014年(60.0%),省内就业率为2009年(45.5%)、2010 年(44.4%)、2011 年(11.1%)、2012年(21.7%)、2013年(60.0%)、2014年(4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19,P=0.075)。不同性别方面,男生省外就业率(83.0%)高于女生(56.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2009-2014届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分布

不同性别毕业生找工作是否有困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在不同届别方面,将很容易和还好合并为容易,比较困难和很困难合并为困难得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总体上看预防医学毕业生目前找工作并不是特别困难。

2.4 2009-2014届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程度的比较

10.8%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50.8%的毕业生为“比较满意”,34.6%的毕业生为“一般”,3.1%的毕业生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有0.8%的专业毕业生为 “很不满意”。按照性别分类,57.4%的男生对工作较满意,47.0%的女生对工作较满意。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5 2009-2014届毕业生对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评价

在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评价中,薪水所占比重最大,占总人次48.1%;其次是个人发展,占总人次31.8%;而住房问题所占比例最少,只占总人次9.7%。见表4。

3 讨论与建议

本次2009-2014 届预防医学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结果比郑雪兰[1]对广西医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结果高,但低于孔刚等[2]对蚌埠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05-2009 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所得结果。所以学校还应继续探索促进就业的新方法,可以按照调查得出的就业影响因素重要性顺序和毕业生希望得到的学校就业指导逐步改善,并不断改进就业市场开拓、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等,以更加完善吉林医药学院就业指导工作,以建立全程就业教育的指导体系,让毕业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

在找工作是否有困难方面,调查结果比符逸[3]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要好,这也能进一步说明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情况。但是不同性别毕业生找工作是否有困难存在差异,女生认为找工作存在困难的比例高于男生。至于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有关政策,可能存在一些不公平竞争因素,其次是大多岗位需要研究生学历,所以应多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的学历,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再次是大家都挤向大城市,就业竞争大,僧多粥少。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比朱熠等[4]对新疆预防医学专业民、汉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的调查结果好,毕业生对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薪水问题,这可能与大学毕业生对自己价值期望过高造成的。从收回的问卷中了解到预防医学专业几乎全部毕业生的月薪都低于就业地方平均房价,所以毕业生薪水确实是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的原因还有可能与工作压力较大和工作中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关,毕业生对工作压力大都表示较大和一般,而且有接近一半的毕业生认为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并且在不同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这与卢谢峰[5]、董增云[6]的调查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郑雪兰.广西医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学院,2009.

[2]孔刚,孟莉,周纯先,等.蚌埠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05-2009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10):1056-1058.

[3]符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

[4]朱熠,刘金宝.新疆预防医学专业民、汉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4):400-402.

[5]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篇9

1 存在的问题

1.1 外科学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医学院校多重视外科学的理论教学,而轻临床实践带教,在外科实践中未带给医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知识。外科学是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必修学科,通常从第3学年下学期开始学习,整个学科学习时长基本达3个学期。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的第3、4学年,外科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讲述,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系统理论认识和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的第5学年,即毕业学年,临床实习即开始,本科生开始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等各级医院开始接受以临床医生带教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通常教学医院在外科学理论讲授中有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投入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外科学学科理论。然而,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学医院未建立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良好衔接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外科学教学队伍;因临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调专职带教老师讲述日常外科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导致没有专业师资研究具有外科学的特色教学,更做不到对临床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的系统教育和对外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教学。

1.2 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被忽视

外科学为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重点,多数大型教学医院已达到以系统或器官为依据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专科,外科学的发展及细化分科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外科学整体的认识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1]。本科外科学教学以讲述外科学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基本技能为目的。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虽已完成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并通过外科学基础实验课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认识和培训,但多数学生对外科疾病并无立体的认识,也对外科疾病的诊治如手术原则等无清晰的概念。医学生进入外科系统各科室后不知从何开始学习和开展实践工作。相对于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外科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临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学习强度也更大。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面临毕业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甚至在外科等学科系统实践过程中脱离临床,放弃临床实践,从新开始毕业学年前的理论学习。

2 改进措施

2.1 制定符合毕业学年医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生并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实践学习及培训过程,目前的外科学临床环节也没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学体系。随着规范化培训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带教教学较前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采访调查,普遍反映外科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节奏过快。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方案,充分讲述外科学理论知识,将对医学生毕业学年掌握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外科学实验课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良好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外科临床实践能力。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普遍反映外科学实验课课时安排过早,当开始临床实践时实验内容已经生疏。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外科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虽然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有利了外科学学习,但是外科学实践更像是一门连接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门课程。如安排学时在毕业学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外科学知识。重视临床外科实践能带医学生的不止是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认识更立体化,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长期记忆[2]。

2.2 加强教辅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毕业学年临床医学生的观察、沟通及采访,发现其普遍心理是怕临床实践占用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时间,而且临床见习无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带教老师教学辅导欠佳。因此,构建良好临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人员传授外科学理论技能和培训考试经验,能增加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获得外科学知识达到临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学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数教学医院的中青年带教老师多数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有丰富的学科学习经历,有严谨的学科思维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历,对本科生的外科学培养有良好的经验和针对性。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德才兼备的临床带教老师,建立结构合理、团结一致的临床外科学教学队伍可将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对提升外科学教学水平,使医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外科学理论知识均有益处。发展外科学优秀带教师资,开展特色的外科学实践教学,建立对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以后的研究生升学及工作推荐进行评估评分,将有利于系统对医学生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实践和外科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教育[3]。

2.3 加强外科学实验课程与临床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临床实习是最佳获得外科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中有良好的教学衔接,使医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临床实践前教育,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将有较多裨益。在医学院校尚无将实践教学编纂为教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可用的临床实践教程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多数医学生因为无可利用的如实习手册等临床实践书目,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外科学知识重点和胜任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建设临床实践精品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加在实践工作中的信心,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外科学整体的学习能力。

2.4 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学习动力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除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外科科学研究与实践,多需要对病人进行有创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仅对病人身体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确的影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外科学实践学习环节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临床医学生对外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动力,使学生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理论和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4,5]。

综上所述,相比于内科学,外科学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一个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论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验证,获得完整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环节中学习外科学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实用,记忆也更为深刻。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学年如能带着问题在临床中学习外科学知识,将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学等相关考试的思路,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善的教学模式及优秀的带教老师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的外科学以至于整个医学科目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绪论[M]//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2]陈创奇,李引,何裕隆,等.加强外科学教学管理,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教学[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4):196-198.

[3]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9.

[4]张云秋,于双成.日本医学本科教育课程规划的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23-124.

上一篇:同辈教育下一篇:科技与美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