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

2024-09-17

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精选12篇)

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 篇1

摘要: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 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 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本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 能较好地改善这种状况, 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就业率,联合培养机制

一、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子信息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及大学不断扩招,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牵动整个社会的重大问题。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 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我系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 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 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我院的一个新型专业, 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比重有待平衡。

电子科学技术专业至今已招生四年, 今年迎来第一批毕业生, 就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看, 由于缺乏相应的实验条件, 较偏重理论基础教学, 实验环节较少。显然, 书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必须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力与核心竞争力, 才有可能满足于用人单位的要求, 实践教学的不完善构成了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一个短板。

2. 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学生就业取向不甚吻合。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经常存在教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就业取向不甚吻合的现象, 这很可能导致学生被动从事毕业论文设计。由于教师开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偏重于理论计算或是模拟仿真, 学生难以从事实践锻炼, 学生感觉不到毕业设计对日后工作的作用, 造成学生不愿投入精力, 积极性不高, 最后会导致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毕业设计工作, 最后却不得不由教师代劳。因此, 提高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的吻合度, 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也是学生就业优势的体现。

3. 继续深造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未来研究方向结合。

在众多的毕业生当中, 有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 这些深造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 专业及研究方向会更加细分化, 其研究方向也与未来导师的研究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 当学生毕业设计题目与未来研究方向不太一致时, 可能也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会出现应付毕业设计现象, 严重降低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针对目前现状, 我们提出了一些改革理念及改革思路, 探索能够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与内容与未来发展相结合, 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或工作环境起到一个良好的衔接作用。

二、改革理念及思路

1. 改革理念。

立足于在提高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加强培养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这直接关系到学院乃至学校的长远建设与发展。

2. 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能较好改善这种状况。

毕业设计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手段。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是大学生在学完全部课程以后, 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型训练, 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型教学环节。该环节的教学效果, 将直接关系到一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直接影响到一名毕业学生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尽快适应社会需要。通过与实习企业达成协议, 让学生选择与实习相关的毕业设计课题。学生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去完成毕业设计内容, 另一方面通过在企业做结合实际的毕业设计, 让学生更容易适应以后的新的工作环境。应届毕业生在第七学期结束时基本都签定了就业协议或是在用人单位实习, 因此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中, 结合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是可行的, 也是培养快速适应企业工作需要优秀毕业生的最佳时期, 这种培养方式是一种“准定单式培养”。另一方面, 加强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由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为新办专业, 实验设备方面较弱, 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 但教师理论基础功底扎实, 须加强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 才能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对于已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 可以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题目在研究 (设计) 院 (所) 进行毕业设计 (论文) , 可以充分培养其科研能力。

但是对于以上各环节, 尽管学校或学院在开展相关的工作, 但是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开展, 获得预期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上还不够完善, 导致实施结果并不理想。

改革内容: (1) 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将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依据其就业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类, 大致可分为考取研究生 (或不签约就业打算来年继续考研) 进一步深造型和签约就业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 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题,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 选择适合的毕业设计题目。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2) 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我校地处长三角经济活跃区域, 半导体方面的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多。就杭州市及周边地区而言, 就有数量较多的有关电子科学技术专业领域的企业, 因此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 可依托本地签订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3) 鼓励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联合, 增强工程实际能力, 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由于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为新办专业, 实验设备方面较弱, 有些教师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 但教师理论基础功底扎实, 需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工程实际能力, 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方案: (1) 在充分调研用人企业和往届毕业生工作需要的基础上, 确定电子科学技术相关专业大类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企业基地的模式。 (2) 基于多元毕业设计联合指导, 在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使指导教师的工程实际能力得到再提高, 结合实际确定设计题目。 (3) 对教师申报的毕业设计题目要严格把关,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充分发挥本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势, 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 题目选择尽量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 与本专业联系紧密, 工作量饱满, 能够在毕业设计期间完成或有阶段性成果。

实践:提出这种设想之后, 我们与浙江缙云电力电子有限公司签订协议,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 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联合指导, 部分学生选择去该公司进行实习, 部分学生与本专业老师开展课题研究, 还有部分学生考取外校研究生, 选择与未来导师进行课题研究, 预先进入课题研究阶段。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 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都非常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设计, 最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成果如下:

1.由于设计题目能够与学生的就业取向相结合,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由于毕业设计采用与相关企业联合指导的运行模式, 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在社会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

3. 由于毕业设计题目能够紧密地与企业具体实践工作相结合, 使得学生在就业后的工作中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工作的快速“无缝对接”。

结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实践型较强的专业, 用人单位对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 已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本专业在人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联合培养机制, 能较好地改善这种状况, 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旱祥.高校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7, (02) .

[2]吴兆奇, 朱华.如何引导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创作[J].美术教育研究, 2011, (12) .

[3]朱卓璐.论艺术专业教育中结合社会实践的必要性[J].美术学报, 2009, (04) .

[4]邹玉.地方院校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11, (3) .

[5]孙家国, 谷艳玲.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611”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 2012, (2) .

[6]吕世峰, 刘征, 岳晓玲.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思考与实践[J].科协论坛, 2012, (8) .

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 篇2

4信息提取方法(各种方法比较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将各种方法以此列出比对选择 附加流程图和方程 对各个波段进行分析选择比较引言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脚步进一步加大。在城市范围内,城市建筑用地,包括居住地,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以及特殊用地等(不包括水域)是城市土地利用中最为活跃的因子,也是变化扩展最为迅速的土地利用地类“对于土地资源一定的城市,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筑用地的增长是必然的趋势,同时伴随着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减少,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景观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快捷、准确与客观地提取建筑用地信息,全面掌握获得不同时期城镇建筑用地的分布范围和面积资料,动态监测城市建筑用地使用状况,分析城市建筑用地对非建用地的影响对科学合理地进行城镇规划,控制建筑用地规模,有效保护中国宝贵有限的耕地资源与淡水资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城镇建筑之前需要提前选好适宜的地理位置,但是各地土地利用的数据库建库程度差异较大,纸质地图过时较快,地图数字化耗时耗力,航空像片提取城镇信息花费太高且缺乏周期性的航摄数据,实地勘探又太过浪费人力物力,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对城镇建筑用地信息的分类以及快速高效获取。而遥感具有不与同标地物接触,大面积同步观测、经济性、时效性等特点,是一种高效的研究方法。Landsat TM影像在遥感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能识别到乡镇一级的居民地。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其它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它林地,草地包括高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水域包括河流沟渠、湖泊、水库和池塘、滩地,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工交等其它建设用地,其它用地包括沼泽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海域等。选择遥感影像

专题制图仪(TM)是航天遥感中的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它是由陆地卫星(Landsat)上所载的第二代光学机械扫描仪所收集,并将地物信息记录在数据磁带上,发送回地面,各地面站将数据进行回放,纠正等处理,而形成的各种可视图像。TM图像共有7个波段,除了TM6外,其余波段地面分辨率为28.5m x28.5m因此,在较大面积航天遥感监测应用中,主要采用 A B 图像作为信息源,覆盖我国城乡的TM图像是以16d重复一次的频度源源不断地接收处理,这为TM图像应用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TM数据由于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良好的时间连续性,是城市扩展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源,与高分辨率数据如快鸟等相比较,在保证一定精度的情况下具有高的性价比。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3 图像预处理

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利用行政区划矢量图对研究区进行影像裁切,并进行了数据的合成与融合等处理,得到研究区影像和所需的各种合成影像。辐射校正: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地形校正。

光学传感器接受辐射通量在理想状态下应该是地物反射辐射亮度的精确测量值,而实际情况是,在地物反射辐射值在传送到传感器前,要经过辐射源到大气层到地球表面到探测器的一系列过程,因而传感器获得的辐射通量存在误差,辐射校正的目的是消除由于大气等自然因素所带来的辐射误差。辐射误差有两种:传感器内部本身的误差和由大气,地形等引起的外部误差,内部误差一般是系统内部的确定的,可以通过卫星自身的星上辐射定标和替代辐射定标来确定的,外部误差是变化的,它受不同研究区的环境因素影响,需要根据研究自身的需要来进行校正”在平原地区只需进行大气校正,而在山区除了要进行大气辐射校正外,还需进行地形的辐射校正。l)辐射定标

辐射定标是确定影像DN值与辐射亮度的过程,它的结果是获得了一个联系DN值与辐射亮度L的公式和参数,从而可以计算影像的辐射亮度和地表反射率。2)大气校正

大气校正的目的是要减消大气对地表反射率的影响,大气校正的方法有很多方法,按照校正的结果可分为相对大气校正方法和绝对大气校正,相对大气校正后得到的影像,相同的DN值代表相同的地表反射率,不考虑实际的地表反射率,绝对大气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DN值转换为地表反射率的方法“按照校正过程可以分为直接大气校正和间接大气校正,直接大气校正是参照大气状况对DN值进行校正,大气状况参照标准的大气模式和地面实测资料或由影像本身进行反演得到,间接大气校正指对NDVI等一些遥感常用函数进行重新定义,形成新的函数模型,减少大气的影响,辐射传输模型是在大多数大气校正方法中校正精度较高的一种方法,利用电磁波在大气中的辐射传输原理建立模型来的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其中用得最广泛的是6s模型、LOWREAN模型和MORTRAN模型,由于本次研究所使用数据由遥感卫星地面站直接购得,辐射校正和影像拼接部分已经完成,所以只需要完成几何校正和研究区的行政边界裁切即可得到研究区的使用数据。

几何纠正

遥感影像的几何误差主要表现为影像的位移、旋转和像元地面相对实际位置的扭曲和偏移,为了保证遥感影像处理的准确性和在其进行空间分析时具有标准的地理空间坐标,必须对遥感影像的几何误差进行校正,其基本步骤为:一是采集合适的地面控制点;二是依据控制点对影像进行空间变换;三是对空间变换后的影像进行像元灰度值的内插重采样。l)地面控制点(GCP)的选取

这个是几何纠正中最重要的一步。在所选区域的地形图与TM影像中选取同名地面控制点20个,地面控制点应具有以下特征: 1 地面控制点在影像上应有明显和清晰的定位识别标志,如道路交叉点、河流交叉口、建筑边界、农田界线等;2 地面控制点上的地物应不随时间而变化,以保证当两幅不同时段的图像或地图几何纠正时,可以同时识别出来;3 在没有做过地形纠正的图像上选控制点时,应在同一地形高度上进行;

地面控制点应当均匀的分布在整幅影像内,保证一定的数量,地面控制点的数量、分布和准度直接影响几何纠正的效果和对地物判读的效果,控制点选取的精度和难易程度应与影像质量!地物特征及影像空间分辨率相关,以达到研究要求精度为目标。2)影像的空间变换

地面控制点确定后,通过GCP对原始影像几何畸变的过程进行数学模拟,建立原始畸变影像空间与标准几何空间的数学对应关系,从而利用这种关系将畸变的影像空间中全部的元素转换为标准空间中的元素,把原始影像变形看成是某种曲面,输出图像则为规则的平面,从理论上讲,任何曲面都能可以用适合的高次多项式来模拟。

第二步是选择合适的坐标变换函数式(即数学纠正模型),建立影像坐标(x,y)与其参考坐标(X,均之间的关系式,通常称为多项式纠正模型,假设影像中的点以(x、y)表示,畸变TM影像中的点(X、Y)表示,两者的函数影射关系为:

通过已经得到的地面控制点,采用二次多项式作为几何校正模型,以最小二乘法求出多项式的系数,然后对整个影像进行坐标变换,校正误差控制在0.5个像元之内.3)重采样

重新定位后的像元在原影像中分布不均匀,绝大多数不在原来的像元中心,即输出影像像元点在输入图像中的行列号不全是整数关系,因此必须重新计算新位置像元的DN值,进行DN值的内插计算也就是重采样”常用的内插方法包括: 1最邻近法

将最邻近的像元的DN值赋予新像元,该方法的优点是输出影像最大程度上保持原有性,简单迅速,但此方法最大可产生半个像元的位置偏移造成输出影像中某些图斑的破碎.2双线性内插法

使用邻近四个点的像元DN值,按照其距离的远近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线性内插,该方法边缘受到滤波平滑的作用,产生一个比较连贯的影像,其缺点是破坏了原有的像元DN值,对以后的影像分类产生一定的影响.3三次卷积内插法

与双线性内插相似但原理更为复杂,使用邻近周围的16个像元DN值,用三次卷积函数进行内插,这种方法对可使边缘均衡化和清晰化,但更加破坏了原像元的DN值,计算量大.(由于实验需要保持影像的原有性,因此选择最邻近法较为合适)

边界裁剪

对遥感影像进行上述处理后,利用1:100万中国行政边界矢量图中的研究区边界对影像进行裁剪。

影像波段组合以及增强处理

TM影像共有7个波段,不同的波段以不同的波谱频率反映地物信息,在利用TM影像数据提取地物信息时,更多的光谱波段参与影像的处理,能够更为有利的提取所需的专题信息,但过多的波段同时参与地物信息提取分类,会造成数据处理时间过长生成冗余的数据,降低了提取的精度,反而利用较少合理的数据进行处理,能提高信息提取的效率,因此遥感影像波段选择和组合十分重要。假彩色合成中波段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环节,波段选择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假彩色合成影像信息提取的精度,选择遥感影像波段组合的依据有两类:一是波段信息量的大小,二是影像的光谱特征。选择假彩色合成影像波段组合判断的标准是:(1)各个波段的标准差要大,TM影像数据各个波段的标准差反映了信息的离散度,即其信息量,标准差越大的波段信息量越大(2)组合波段间的相关系数要小,TM影像数据各波段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果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太高会导致大量重复冗余的信息,使合成影像的信息量总体不高,同时影响合成影像色彩的饱和度,在假彩色合成影像上如果三个波段之间的有很高的相关性会使得影像的饱和度差,(3)组合的各波段的均值大小不能相差太远,如果TM影像数据各波段的均值相差太多,会导致合成影像严重的偏色,(4)提取专题信息应选用带有目标物特征波谱带的波段。分别用线性拉伸或直方图均衡化对TM的各波段进行处理,并用目视判读的方法判定居民地在各波段上的可识别性,对这些波段进行了部分合成,如TM4与TM7,TM1+TM2+TM3,TM2+TM3+TM4,TM3+TM4+TM5等。4 信息提取方法

(1)NDBI提取法

NDBI又称归一化建筑指数,在典型TM影像上,TM4和TM5两波段除了城镇灰度值偏高外,其他地类灰度值都变小。NDBI=(TM5-TM4)/(TM5+TM41 很显然NDBI取值在一1与1 之间。然后根据NDBI求出比值图像后,进行二值化处理,令≤0像元赋值为0,>0像元赋值为255。红色表示灰度值为 255的像元,即是城镇区域,蓝色是灰度值为0的那些像元。

NDBI指数法,结果是唯一的。与监督分类相比,最大的优越性和好处就是,不掺杂有任何人为因素,非常客观公正,而且精度也能保证,完全可以达到监督分类的最好精度(强于非监督分类),精度满足应用的需要,NDBI操作简单、易行、客观,不因人、因时而异,结果唯一客观。

(2)手工提取法

手工提取法可直接在遥感图像上提取矢量多边形。存在的问题是对提取者的知识经验要求较高,城镇中多种地物交错,边界不明显;手工提取较费时且精度不高,操作也不方便。经手工提取对比发现,在影像上手工提取城镇信息,采用TM543组合较其它组合要好。受TM图像本身分辨率的限制,实验中采用手工提取方法边界确定比较困难,误差较大;各地类交错,手工提取过于复杂不宜采用。

(3)监督分类以及非监督分类法

监督分类法需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非监督分类方法是在没有先验类别作为样本的条件下,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大小进行归类合并。训练场地的选择是监督分类的关键,样本数目也要能满足分类要求。监督分类受人为影响的因素比较大,客观性比较差。目前,监督分类配合野外调查是目前遥感图像分类常用的方法,(4)比值居民地半自动提取法

比值居民地指数(Ratio Resident-area Index,RRI)RRI=TM1/TM4[6],保留RRI介于1.476至3.333的范围,二值化后保留的地物主要为城镇和河流,手工提取河流后对二值化图像进行掩摸处理,去除河流部分,剩下的就是城镇。该方法需手工去除河流信息,提取结果中去除了林地、耕地、园地、绿地、裸地的影响,但水体边界和山体阴影被划分到城镇中来,尤其是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使用该方法遗留了山体阴影,水体边界也被划分到城镇信息中来。不同地区手工去除河流也会产生一定误差。(5)综合阈值法

先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植被区和非植被区的区分,阈值为0时,城镇和其它地类被划分入非植被区。引入NDVI参数后,还可消除异物同谱现象,该参数在城郊地带效果比较明显。剩余的非植被区(裸地、阴影、水体、建筑)中,裸地和城镇灰度稍高,水体、河流和阴影灰度偏低。采用TM1/TM4可增大差别。经实验,在剩余地类中,采用TM1/TM4>T就可去除裸地,留下的是河流、水体、阴影和城镇。T值的变化主要和图像的季相变 化相关,T值在1.5~1.9之间,春夏季在1.5附近,秋冬季在1.9附近,该值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剩余地类中,城镇的TM4TM5;城镇的TM2TM5;城镇的TM2+TM3TM4+TM5。经反复实验,采用TM2+TM3

(6))计算机训练识别

将研究区分为林地、农用地、草地、城镇用地、水体、滩涂、未利用地7个类型。处理中先对影像进行了主成分(PCA)变换.将Landsat影像中有高相 关性的波段进行相关分析,有利于提高分类进度。在训练区的选择上采用逐步判别法.对要画的训练 区进行最佳化选择.所遵循的原则是使训练区内部 像元之间的方差最小.而训练区内外的像元间方差 最大。这样就很好保证了训练区内地类的同一性. 确保了分类的精度。然后对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分类.分类后进行精度评价。其精度往往依赖于人对 研究区所作的地物样本训练.训练区选择的适合性 和训练区的大小等因素.不合适的训练选择往往会 造成分类精度的大幅下降.改进后的方法很好地保 证了训练区选择的合理性。有助于精度的提高。

后期安排

技术与科学技术探析 篇3

关键词:技术 科学 科学技术

关于技术的定义,百家众说纷纭。技术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techene(工艺、技术、技能)与logos(词、讲话),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所以最早的“技术“(techene)一词原意是指技能、技巧和能力等。著名学者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中说,技术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所谓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预考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技术,是搞‘技术工作’中的技术,是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医疗技术是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技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用科学的语言来讲,技术就是各类工具的发展、制造及其运用;用专门的语言来讲,技术是根据对自然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并有意识地用于它来设计和使用各种复杂工具和器械。

在近代历史上,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比技术出现得早,牛顿力学开始于十七世纪,而蒸汽机技术则开始于十八世纪。但是在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中吴致远著的《技术的后现在反思》一文中这样说的“技术是科学的本质”,而技术的理解是技术的本质来源于科学。海德格尔对科学和技术的思考是沿着不同的思路进行的,他对科学的思考很详细,而对技术的思考则很深刻,合理的将他的关于科学和技术的思考结合起来,使得表面上看似不同的两条思路都得到统一的理解。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已经家喻户晓,人们普遍相信,科学知识中有能够创造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潜在力量。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双面性,而技术对科学也存在着相互的作用与反作用。对于新现象的出现以及新问题的发生都伴随着技术的开发与探索,以便扩展和推进科学研究的范围为科学的研发创造出更加先进的仪器及设备。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共同进步,带动了资本主义工业机器化的进步更加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提出,是马克思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的阐述。技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支撑着社会活动,按照生产的方式决定技术的存在。就其所表达的社会属性,是按照生产过程的实际经验和社会意识共同组成,而科学技术存在的特征则是以“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所表现的知识形态。

人们习惯“科学”和“技术”连用在一起,形成“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科技包含两个含义,是在不同的范畴之内的。科学在理论层面,可以说是技术在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支撑,通过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总结出方法,用于实践,研制出崭新的产品。于此同时,技术是科学是实践生产中的应用,可以说是介于科学和生产活动中的,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假如没有技术这个中介,科学在生产中就没有意义可谈了。

邓小平同志曾经这样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从本质上进一步规定了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而且第一次明确了现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决定力量。这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继承,更是发展。纵览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例,科学技术的力量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的文明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崛起,也造就了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有效的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事实已经为我们证明,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投入使用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支柱。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中生存,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技术是由自然科技、人文科技和社会这些必不可少的元素所组成的结晶。

社会环境的改变化带动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及环境的改善。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所占比例为发达国家的四十分之一,若科学技术能转化为生产所需的生产力,将最大程度的提升生产率,使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同时所起的作用也超越了资金、劳动力对经济的支配作用。科学技术对军事和对政治的影响力。科技在军事中处主导地位。和平年代,发展成为科技强国成为各国为实现现代化共同努力的方向。如今的科学技术水平早已成为主导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主要因素,而军事强国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中体现身份的象征。邓小平就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二零零九是我们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大家都清楚的记得二零零九年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新型的武器装备,充分的说明了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社会进步的推动力。表现的生产创造能力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但是不正确的使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却是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影响及诸多问题。以及科学技术时,常常以“中性”下定义,科学技术以及各种领域所掌握的技术在生产中应用,使其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人类的文明以技术的使用为标志,而科学技术则创造人类文明的第一生产力。技术应用于实践,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网络等传播思想文化的新方式,为建设更加丰富的精神文明做出了贡献。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精神享受,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及意识形态,更是为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技术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已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使人类的精神享受在不断的得到满足。如今社会已步入到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其所创造出的价值,将会在人类文明的发展道路上继续发挥出无限的能量,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凤朝.科技企业跨国并购规制与实务.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刘大椿.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1年.

[3]段伟文.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8期.

[4]陶世安.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全面整合科技资源人民网.2004年6月1日.

[5]赵绪民,吴明江,李军.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效应.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9月.

[6]隋秀英.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性.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报,2003年7月.

[7]Erich Fromm.The revolution of Hope: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p1. New York: Harper& Row.1968.

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 篇4

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过程的开始, 对毕业设计最终的完成起着引领作用。一旦学生选定了的毕业设计的题目, 也就大体上明确了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要求, 高质量的课题能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 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对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基于产出教育要求下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 的毕业设计选题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毕业设计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1. 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OBE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实现之需要设定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主要是以学生解决问题, 特别强调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要追求”[5]。然而, 当前许多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实际出题和选题过程中, 偏离了专业培养目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问题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出现, 而毕业设计选题陈旧, 没有结合当下专业技术的发展需求;毕业设计题目中联系实际的真题少, 学生往往只是在计算机上做仿真运算, 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很难得到动手能力的训练;毕业设计题目综合性差, 工作量不足等。

2. 选题方式不灵活。

在毕业选题方面, 目前高校实行的主要是教师出题和学生选题相结合的方式。该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毕业设计开始阶段由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先拟定几种题目供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但存在的问题是:受到研究方向的局限, 指导教师在出题时没有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毕业设计内容, 当学生碰到不感兴趣的题目时, 只能应付了事, 造成毕业设计的质量的下降。

3. 选题监管不到位。

虽然高校对选题立项都有规定, 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 有的学生是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出题, 或者是由校内指导教师出题, 在实习单位做毕业设计, 无法进行监管, 甚至出现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途换题的现象。这种毕业设计过程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题目审查流于形式、毕业设计内容与毕业设计题目及任务要求相背离。

二、基于产出的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选题原则

OBE要求学生能够在未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解决问题, 特别强调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要追求”, 要体现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技术等。具体来说, 选题是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 符合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原则。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毕业设计选题及具体要求内容必须符合培养目标, 这是毕业设计选题的基本要求。指导教师在出题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既要让学生了解基础理论的作用, 又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 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在出题及制定具体要求时要使学生具备软硬件基础和系统观。硬件类毕业设计课题, 要有一定的软件基础要求, 软件类毕业设计课题, 也要有一定的硬件基础要求。

2. 坚持人才培养多样化原则。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调查显示, 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的前20位高薪职业中, 就有10种与计算机相关, 包括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网络设计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计算机系统工程师或设计师、计算机程序员、网络系统和数据传递分析师、其他计算机专家等[1]。因此, 在毕业设计选题和要求中, 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学生自身条件等, 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选题。

3. 选题要可行性原则, 工作量和难易程度适中。

由于毕业设计时间有限, 因此应充分考虑所选课题的综合性、可行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如果课题过难或过于复杂, 造成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 违背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初衷。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出题时, 需要考虑不同素质 (如学习成绩优秀、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成绩较差) 的学生情况, 并有针对地对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要求做出说明, 在学生选题后, 指导学生对选题进行深入调研分析, 合理安排毕业设计内容, 形成可行性报告, 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三、基于产出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选题的建议

1. 选题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

做毕业设计时, 学生已经对所学的专业有了基本的了解, 并有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题时可以采用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和学生自主出题相结合的方式, 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出发, 根据选题的原则和要求,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分析确定毕业论文选题,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提高做毕业设计的主动能动性性。

2. 选题与工作就业结合。

在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 可以将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就业相结合。针对在毕业设计选题的学生, 要鼓励他们到用人单位去做毕业设计, 以自己将要接触开发的产品为课题, 在用人单位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就业单位技术有较深层次的掌握, 还大大缩短了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期。对于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来说, 可以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根据学生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 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锻炼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那些既要进行毕业设计又要寻找工作的学生来说, 在了解了专业就业方向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 自主选题, 尽量选择与将要从事的工作内容相关的设计题目。

3. 课题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

现阶段, 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题, 许多高校都提倡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和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将毕业论文选题和科技创新和科技竞赛工作相结合,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引导参赛学生在创作时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 将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毕业设计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可有效避免毕业设计的内容老套过时、与实际脱钩的情况, 有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指导教师和学生必须重视毕业设计的教学, 按照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为目标进行毕业设计选题, 真正发挥毕业设计选题的导向作用, 达到OBE预期的培养目标。

摘要: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 结合产出教育要求, 探讨毕业设计选题原则, 在此基础上对毕业设计选题方法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关键词:毕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产出教育

参考文献

[1]蒋宗礼.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 2015, (5) .

[2]刘正远, 段玉玺, 呼汉卫, 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2) .

[3]尹勤, 雷敏, 徐培, 等.高校师生对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认知、行为与需求的调查研究[J].大学研究, 2015, (11) .

[4]郭海凤.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特点及选题原则[J].计算机教育, 2014, (1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实习报告 篇5

实习目的

实习是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毕业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习实践,使学生拓宽视野,巩固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实习单位简介

合肥恒世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专门以研发销售通讯、广播电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产品为主。是一家专业从事于图像处理领域前沿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应用为一体的高科技公司。公司成立于2009年,从公司成立初期,一直致力于视频处理领域和视频存储领域的开发。主要以研发为主,组建一支团结实干型的核心开发队伍。同时培养长期客户,渐渐树立企业形象。争取在以上两个领域的产品销售,取得国内视频领域领先地位。

本公司推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员工福利提高到公司的基本事务上,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五金等一系列员工福利。公司一切事宜以保障公司利益为前提。公司实行双休制度,为员工提供合理的工作时间,按照国家标准的工作时间。

实习内容

熟悉基本的开发过程,熟练使用VC编程。参与公司视频开发工作。

开始主要是熟悉公司业务,了解到恒世是一家以广电视频通讯为主的自主研发和运营为核心业务的企业。业务主要是建立在广播电视上的,如录像机、多通道录像机,所有的视频服务都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的,然后有着依托这个平台建立的视频图像等其他的版块,最开始遇到的挑战是熟悉各种图像编码的基本规则,开始的熟悉规则花了不少的时间,以传统的图像格式BMP为例,BMP是位图图片格式,是计算机内部存储图片的主要格式,他拥有24位真彩色,色彩达到几千万种。比jpg,gif,png等图片格式的效果都佳,但是消耗的存储空间也非常大,内存操作频繁,cpu占用率较高。BMP能真实地显示图片,但不利于图片的远程传输。所以在远程传输上需要对图片进行格式转换并编码压缩,最后传送到目的地在反方向操作得到我们想要的图片。

熟悉了规则以后,就是接触图像处理过程了,简单的学习了一个图像生成的开发过程,感觉也就是比在学校做的课程设计稍微复杂一点,但是关于开发过程却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就是变量,函数的命名问题,每个公司都有着自己的命名规则,必须严格执行,这样大家在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代码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些是在学校没有注意过的地方,虽然老师也不止一次的提到命名规范,但是自己却没有真正的去执行过。还有就是注释问题,在学校也没有注释的习惯,导致自己过段时间就不认识自己的代码了,特别是VC下,代码很多,必要的注释就很重要了,这些问题实际工作中多多注意下,还是能做到的,还有就是工作态度问题,在公司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时间,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很美时间观念的人,虽然能做到按时上下班,但是交给的任务有时候却不能按时完成,经过同事的批评指导以后,意识到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在以后的实习过程中,自己也渐渐克服了这个问题。

实习体会和总结

1、自主学习

工作后不再象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集团公司、公司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你所要作的只是甄别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哪些是你感兴趣的。

2、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象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特别是现在实习工作并不象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如果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3、团队精神

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必须牢记一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情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4、基本礼仪

步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基本礼仪,而这往往是原来作为学生不大重视的,无论是着装还是待人接物,都应该合乎礼仪,才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学习,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专家请教。

5、为人处事

建构科学与技术的桥梁 篇6

材料纷呈,分类制作

本单元,教材呈现的材料非常丰富,笔者统计,用于实验的材料达四十余种,面对众多的材料,笔者认为,要明白主题,有所侧重。

成品材料,规范连接,让课堂有序 在《我们的小缆车》实验中,教材提供了一辆小车,一根细绳子,几枚金属垫圈。你能让小车动起来吗?在这个制作中,笔者的主要精力是让学生知道制作的顺序和制作的注意点,让课堂安静有序,使学生制作出来的产品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于探究。

组件材料,按图拼装,让课堂有效 本单元的第二、三课,分别是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小车动起来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中,笔者先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充足的实验素材,让他们选择主题,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制作小车,操作小车,研究小车的运动与力的关系。这是一个长时探究过程,探究前要与学生一起做充足的思路准备。

自制材料,精巧制作,让课堂有范 一个简单的制作,学生们经历了寻找材料、利用材料、改进材料等各个阶段,从成功和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促进了综合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学思想认为,课堂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复制学习方式的地方,在课堂教学的思路上,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方式,并让这种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深入探究,优化制作

新课标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制作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课堂中,教师要给时间、给材料、给平台,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全身心地探究和制作,在制作中有得有悟,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

在制作中释疑生疑 笔者认为,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深的问题出课堂,科学就是这样前进的!

在制作中去伪存真 科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上帝论到进化论,无不体现科学发展的观点。通过制作活动去伪存真,可以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学习得更加扎实。以实证为基础,公开研究结果,运用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接受质疑,敢于评判,不断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学研究的特点。这也是科学制作的特点。制作的过程是一个验证的过程,也是一个给学生“试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学生终生不忘。

在制作中交流提升 学生的制作活动,体现的是个人与制作物的对话,自己的想法与自己的行动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开放人与人间的交流通道,将大大提高交流面与信息量。以制作过程为基础的交流,内容可见,方法可学,结果明显,更能促进思维碰撞,提升思维质量。第一,制作促进合作。实验证明,只有学生亲自感受到伙伴的重要性,学会了任务分配,明确了组员意识,才能实现在制作过程中的共处、共享,才能提高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和探究效率。科学课堂的制作,不仅为学生间的合作提供了机会,也使合作成为课堂的常态。第二,制作提升思维。通过不断地制造思维冲突,不断地交流解决,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以提升。通过制作,验证了学生的理性知识,使他们的思考更现实,结果更可信,思维也更有质量。第三,制作提高兴趣。动手制作,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科学这门课程的热爱,从而发自内心地感叹科学与技术融合的奥妙。

接通生活,乐于制作

观察生活中的制作 课上,笔者向学生提供了四个轮胎,一个自行车的轮胎,一个摩托车的轮胎,一个别克汽车的轮胎,一个宝马汽车的轮胎。谁能认出来,他们分别是什么车的轮胎?出示两个汽车的轮胎问,“谁知道哪只轮胎是豪车的轮胎?说一说你们判断的理由。从这四种轮胎的设计中,你知道了些什么?”仅仅一个车轮胎,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很多细节:车子的重量,车子的速度,车子的动力。所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的部件,小如鞋底防滑,大如火箭冲天,都体现了科学的知识和设计的精巧,处处都充满了学问。然后,笔者让学生们去观察自行车,看看哪些地方的设计很有科学性。从部分到整体,从熟悉到陌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生活中的制作是技术更是科学。

展示生命中的创作 学生的创造力去哪了?怎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新的教育思想认为:不限制就是培养。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给他自由的灵魂,让他自我的思考。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积极的教育。

结束语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制作可以让教师成为匠,制作中的思考让教师成长匠心!制作,是科学与技术的桥梁!

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 篇7

1就业方向分析:

从上表中, 我们不难看出, 对于信息与计算专业的学生而言, 就业方向主要分为这么几个大类: (1) 公务员、教师:由于公务员与教师都要进行较严格的初试、复试和面试, 能够成功获得就业的学生除了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具备好的口才和心理素质, 所以从数据中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能够成为公务员或教师的学生只占少数。 (2) IT行业:大部分学生的共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以信息科学和信息处理与工程计算为背景, 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个数学学科专业目。由于当前的就业环境下, 纯数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途径有限, 因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学习到的计算机编程技术与数据库技术便可以成为主要的就业手段。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中, 我们开设了数据结构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 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较系统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另外由于该专业又学习了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 因此学生在算法分析、设计与实现能力上又比单纯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胜一筹, IT方面自然而然成为了主要的就业方向。 (3) 考研: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队数学理论、编程水平都较强, 也可以考研, 进一步的提高学术水平, 从而拓宽就业途径。

2薪资情况分析:

我们对2010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地点和薪资情况进行了统计, 统计

结果如下:

可以从上表中看出,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就业地点主要分布在深圳、上海和长沙三个地方。工作方向占81%的为IT类工程师, 薪资根据所在城市的不同有所不同。深圳、上海属于高收入、高消费地区, 薪资为4000~5000,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 这个薪资水平是较高的。对于长沙, 一般消费能力的城市, 薪资水平为3000~4000也是较好的收入。另外有15%左右的学生从事教师行业, 这也是一个较好的就业方向, 工作较稳定, 收入也较高。

专业是进入一个行业最好的敲门砖。同样, 一个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这个专业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实践教学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水平。通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就业情况的分析, 我们有必要对专业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 完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设置应该更着重于实用性, 应更能体现在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中。好的课程体系能使学生对该专业的知识掌握的更系统化, 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2) 鼓励学生进行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职业资格证即职业资格证书, 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如:信息分析师、网络编辑师、计算机工程师、教师资格证等等, 在大三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 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就业门槛, 获得更好的就业途径。 (3) 将学生实践与教师课题相结合。每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师都从事大量的科研课题, 把学生的实践课程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 大力开发以科研课题为依托的具有设计性与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 学生做毕业论文时也可以参加或部分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就业时能得心应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个交叉性明显的新兴跨学科专业。通过对该专业毕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分析, 我们能够更清晰的发现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而进行相应的优化, 来提高专业的就业竞争力。

摘要:湖南农业大学从2002年开始设立信息与计算专业, 作为学校的一个较新的专业, 有必要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本文针对该专业2010级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各种分析, 总结规律, 从而对该专业今后的毕业生就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就业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1]冯建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 长江大学学报, 2013 (1) :101-102.

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 篇8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义学科。它以数学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解决信息和工程计算方面的实际问题。由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数学功底较薄,虽然会编写程序,但对工程计算中的数学公式的意义理解不深刻,不知道自己用计算机算出的结果代表什么;有错误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而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尽管懂数学公式,但不会编程序,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较差。所以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缩减专业目录时,将数学类本科专业整合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三个专业。国家教育部成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上述两个原有专业的弊病,希望新专业的学生即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又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2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为毕业设计)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我校于1999年开始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笔者经过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学经历,对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2.1 选题环节中,导师发布的课题不能紧密联系专业特色,有些

是纯数学理论课题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是纯计算机软件开发课题无法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多数是自拟研究题目,与社会实际联系弱。

2.2 研究设计环节中,由于学生主观不重视、或忙于落实工作分

配等原因,出现了部分导师找不到学生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导师不能充分掌握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论文撰写环节中,出现论文学术水平低、格式排版不规范等

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学生由于找工作等原因写作态度不认真,写作时间不充足等。

2.4 毕业答辩环节中,往往根据指导教师专业分成数学和计算

机两组,无法体现专业特色,不能全面的检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融合的程度。

3 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研究内容单一,要么是数学算法等课题研究,要么是计算机软件开发课题,没有能将数学知识很好的融入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去。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学生理论研究多,社会实践少,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等严重后果。所以改革必须首先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抓起。笔者主要在对该专业在毕业设计选题、指导、检查等环节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3.1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指导教师选题时应顾及专业特色,要充分了解社会需求,或与企业联合出题,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3.2 社会实践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由于毕业设计时间刚好和学生找工作或实习的时间相冲突,校方若与企业合作,使学生能够通过毕业实习的机会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让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3.3 与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指导教师应改变传统毕业设计教学单方指导方法,采用与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督促学生采取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毕业设计形式。

3.4 加强对毕业设计的监督检查,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为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对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加以规范,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检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以保证学生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设计,确保论文质量。

4 改革初步实践及效果

笔者对近8年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学工作进行整理调查,指导学生近70人,笔者三年中共指导毕业设计学生22人,经过调查整理,其中鼓励和推荐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有12人,占到了55%,而这12人由于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当年毕业就业率达到了100%,而另外10人中有2人考上研究生,6人就业,但在就业过程中相比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遇到的困难的要多一些,2人毕业时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经过交谈得知,学生说自己的动手能力差,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弱,无法得到用人单位青睐。

5 结论

通过对改革初步实践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优化了选题,但选择校内进行毕业设计与在用人单位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实习的学生相比之下,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后者学生明显更强,所以笔者还在对改革方案进行进一步调整及实践,希望最终能完全达到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笔者认为该改革思路不仅适应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也适应其他各学科的专业,最终都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木利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 篇9

1 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和优化

1.1 学制时间的合理安排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学制设置为4年, 最初的培养方案是第4学年最后一学期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 现在调整为前3学年在学校完成全部理论课和一些实践内容的学习任务, 第4学年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训练和完成毕业论文工作。这样调整后延长了毕业论文的实施时间,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验时间紧张、与考研和找工作等现实问题相矛盾的现象。

1.2 校外实习基地的优选和建设

由于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基本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所以校外实习基地优选和建设对论文质量的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筛选和优化, 淘汰了一些不能满足我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习点, 新建了一些有利于专业培养的实习基地。目前, 已初步建成了一批能够与我们专业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校外实习基地, 分布在北京、南京、上海、宁波、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主要为医院和高校的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 以及企业的研发中心。

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基本全部来自这些单位的各类研究课题, 这种将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模式, 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 激发他们对专业的热爱, 而且可在理论联系实践中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积累科研和工作经验, 也能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团队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这些基地为我校学生的毕业实习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环境和场所, 依托这些实习基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开阔了学生视野, 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选题更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且都是一人一题, 同时也解决了自身实验经费不足的困境, 为论文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毕业论文实施前的专项强化训练

针对大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认识不足、实施过程不了解、科研思维能力较差、实验技能不强、论文撰写能力不强等问题, 在其进入实习基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之前, 有效地采取了一些专项强化训练措施。

创新能力的培养:第2学年开始就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2012年我系学生申报获批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2013年获批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13项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有近50%的学生参与其中。依托这些项目为载体,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其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为毕业论文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专项训练课程的开设: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开设了一门颇具特色的课程———《现代生物学技术与探索性实验》, 并正式纳入专业培养方案, 为专业主干课程, 于第3学年开设并持续至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之前。

该课程主要分两部分同时进行, 第一部分重点强化实验技术和技能的培训, 主要包含实验动物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组织切片与免疫组化技术、人类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显微镜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使用技术等, 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供学生训练使用。第二部分着重强化对科研过程的训练, 基于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设计过程从根本上来说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 在其实施毕业论文前夕对它们进行了科研过程的专项强化训练。具体做法为:开设系列专题讲座, 主要内容包括科研查新与选题、综述的撰写、研究论文的撰写等。主持各类科研课题的教师以自己课题为背景列出一些研究课题供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 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分组, 确定指导教师和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课题进行文献检索, 撰写综述。确定实验方案, 以PPT汇报形式完成开题报告, 系里组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开题论证, 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 学生据此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案后, 独立完成实验, 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及时跟进实验进展和指导。实验结束后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撰写研究论文, 系里组织答辩组, 学生以PPT汇报形式完成答辩。

通过这项专门强化培训, 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了大大提高, 论文选题、开题、实验、撰写等各个环节均得到有效训练, 有利于培养学生各种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为第4学年进入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毕业论文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

由于作者所在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工作均在实习基地完成, 该系教师不能时时了解和掌握其进度情况, 所以其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尤为重要, 现将作者采取的模式介绍如下。

2.1 双导师制

实习基地每位学生均有相应的导师负责管理, 并落实相关责任制, 同时系部也给每位学生安排有相应的导师。实习基地导师负责其论文的实施过程, 系部导师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等通讯手段掌握并督促其论文实施过程, 要求学生每两周定期汇报其论文进展情况, 并与实习基地导师进行沟通交流。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出现的一些问题, 加强了论文实施过程的质量监控。

2.2 中期检查制

学生在实习基地第一学期期末时, 学校派专任教师去各个实习点进行实习中期检查, 通过与实习单位管理人员和学生导师以及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 实地了解前一阶段导师的指导工作, 学生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包括实验技能的理论和操作考核、论文任务书的执行情况、阶段性成果等, 并按标准评定出相应的考核分数, 按一定比例记入毕业论文总成绩,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3 毕业论文质量的检验

毕业论文质量的最终检验关便是论文的评阅和答辩, 这两项工作在学校完成, 学生在毕业前20天由实习基地返校进行论文的修改和准备答辩工作。学生提交的论文由系部组织专家进行评阅, 主要从课题的意义及应用前景、研究方法的先进性、创新性、统计分析的合理性、结果的可靠性、撰写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其是否达到了本科学士论文水平, 没达到此水平的论文一律不允许答辩。

答辩时成立专门的答辩委员会, 根据论文内容分成若干答辩小组, 聘请外系具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答辩组长, 严把答辩质量关, 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论文, 对一次答辩没通过的, 论文修改后进行第二次答辩, 再通不过便申请不到学位。每小组评选一篇优秀论文, 汇编成优秀论文集, 这种评优机制也是对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一种动力和促进。

4 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的现有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紧, 论文选题陈旧、不具创新性和实用性, 实验经费不足等普遍存在的问题, 但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 如有的实习基地的个别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求不严;有的实习基地会让学生去做生产性的工作, 这样实习内容较为单一, 不能保障论文的学术水平;有的学生找到工作后由于用人单位想让学生提前上岗, 致使后期不能全身心地进行论文撰写, 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状况下如何有效应对尚需进一步探索;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较弱, 不能很好地把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图表信息提炼转化为文字信息, 不能有效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等。

参考文献

[1]关艳玲, 涂澄海, 钱之江, 等.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1 (3) :79-80.

[2]张晓磊.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7 (10) :123-124.

[3]冀满祥.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2) :142-145.

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 篇10

材料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 因此, 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能否很好地就业、工作和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此, 笔者对洛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校生的职业意识进行了研究, 同时, 对2007~2009届往届毕业生的职业意识进行了跟踪调查, 初步了解到材料类专业往届毕业生的职业意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目的是为研究影响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因素, 制定提高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对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通过E-mail或外调函发放调查问卷, 对已经参加工作的2007~2009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共900人 (每届每个专业分别以班为单位进行调查, 调查人数100人) 进行了跟踪调查, 发放问卷900份, 回收问卷900份, 问卷有效率为100%。

分别对2007~2009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各随机抽取了30名毕业生 (共270人) 以“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校友访谈录”的形式进行了电话回访。

对学生“跳槽”、违约、毁约比例较高的用人单位进行了电话采访和实地考察, 同时, 对与我院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签约较多的用人单位进行了“企业用人标准和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关系”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300份, 问卷有效率为100%。

研究的结果

(一) 材料专业类已就业大学生的“跳槽”情况

“跳槽”率高从表1可以看出, 材料专业类毕业生“跳槽”相当频繁, 半年至两年内“跳槽”比例增长较快。就业半年内约有三成学生“跳槽”, 就业三年内有约80%的学生“跳槽”, 其中, 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跳槽”不止一次。另外, 部分学生毕业后到单位不到一个月, 甚至还没有进入工作岗位, 就以“不适合自己”或“与上一个单位没有多大区别”等理由将单位否定了。

“跳槽”速度快由表2可知, 44.4%的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到单位后, 发现报酬、福利、环境等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 半年之后就会选择“跳槽”;38.9%的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在进入单位一年之后会选择离开, 说明半年到一年期间是毕业生“跳槽”的高峰期和浮躁期。

注:每届每个专业均调查100名学生, 比例按“跳槽”人次计算

(二) 材料专业类已就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现状

职业定位高在对270名已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进行的“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校友访谈录”的电话调查中发现, 毕业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期望仍很高。对“您最终会给自己什么样的定位?”的调查结果是, 有约三成的毕业生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公司领导;约35%的毕业生给自己的定位是高级工程师。

过分看中待遇在回答“什么样的工作条件会让您稳定下来”的问题时, 有90%的毕业生提到:首先要有合适的工资待遇, 其次是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再次是工作时间为每周5天, 每天8小时。

对所在单位满意度低对“您对现在的工作是否满意, 哪些地方满意, 哪些地方不满意”的调查结果是, 回答“满意”的占10.8%;回答“基本满意, 还凑合”的占41.2%;有30.6%的毕业生表示对现在的工作不太满意;有17.4%的学生表示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 正在寻找其他单位。

认为“跳槽”有利也有弊对“您认为频繁换工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调查结果是, 约10%的学生回答“利大于弊”;10%的学生回答“弊大于利”;80%的学生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但大都认为有利也有弊。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通过换工作, 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喜欢、感兴趣的职业, 什么职业适合自己。

(三) 发展较好的毕业生与普通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对比

通过对2007届300个毕业生进行“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校友访谈录”调查后发现, 这300个毕业生中发展相对较好的大约有30人, 笔者对这30名毕业生的访谈资料进行了分析。

“跳槽”率低从调查结果看, 这30名毕业生中有“跳槽”经历的仅有6人, 其中, 有一人“跳槽”两次, “跳槽”比例约为23.3%, 远远低于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约80%的“跳槽”比例。

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在对“您对现在的工作是否满意, 哪些方面满意, 哪些方面不满意”的调查统计结果发现, 有12人 (占40%) 表示对现在的工作满意;有15个人 (占50%) 表示基本满意;有2人 (占6.7%) 表示不太满意, 要等一段时间再看;仅有1人 (占3.3%) 表示不满意, 准备改换工作。

看重发展空间对工作不满意的学生提的较多是发展空间小, 单位前景不好;因为工资低对单位不满意的比例相对较少;部分学生表示, 趁年轻学到真正的知识, 拓展自己以后的发展空间是关键。

存在问题

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材料专业类往届毕业生“跳槽”的人当中, 有85%将“待遇好”作为就业的首选标准;约50%的学生表示, 如有单位“条件好、待遇高”, 他们会随时“跳槽”;85%的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表示, 如果用人单位的条件合适, 他们愿意放弃所学的专业。可见, 材料专业类往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强调自我因素而非社会因素。

职业意识仍不成熟材料专业类往届毕业生的职业意识仍不成熟, 普遍存在从众、攀比、求全等心理。部分学生“跳槽”是因为了解到同班或同宿舍的学生比自己工资高, 从事的工作比自己环境好, 心理不平衡。另外, 材料专业类往届毕业生普遍没有对自己进行过深入的分析, 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自己的价值观等等, 于是导致职业意识不稳定, 频繁“跳槽”。

职业情感严重缺乏材料专业类往届毕业生严重缺乏职业情感。从2007~2009届900名往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可知, 从事材料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占34%, 从事与材料相关专业工作的占22%, 其余44%的学生从事的工作都与材料无关。

职业道德滑坡严重对往届毕业生的应聘材料进行随机抽查发现, 大部分毕业生的求职材料都经过了人为的包装。约45%的毕业生在求职材料中写到自己是中共党员, 曾担任学生干部, 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 而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没有获得过这些荣誉;另外, 约30%的毕业生通过电脑软件修改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有的毕业生在工作期间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并没有得到多大提高, 却把自己包装成有经验的“工作者”等等, 职业道德滑坡严重。

职业目标缺失材料专业类往届毕业生职业目标缺失严重, 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考虑不多, 没有计划, 对职业的报酬、福利、地位等实际利益的考虑多于对个人事业长远发展和对社会贡献的考虑。

参考文献

[1]吴新风.高职院校大学生频繁跳槽现象透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1 (2) :50-52.

[2]董竞竞, 刘佳.面对大学生“频繁跳槽”现象,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做些什么?[J].科技导刊, 2009 (7) :7-8.

[3]程淑辉.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的成因及其治理[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47-64.

[4]郝登峰, 卓晓岚.广州市大中专毕业生跳槽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1) :41-44.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科学素养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82-02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悄然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不断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模式,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我们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性人才,将人口大国转变人才大国。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前进道路中的困难与问题之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栽培,因此我们应该从小抓起,从小学生的学习开始,而小学科学教学对科学素养的形成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我们应该加以重视。

一、小学科学课程

1.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性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由于科学素养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所以在儿童时期进行科学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小学科学课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呵护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科学知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建立与他人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形成和提高学生科学的认知观和科学的自然观,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科学课程也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小学科学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当下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很难实现课改的初衷。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实验无法呈现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主要以做实验的方式为学生讲解科学知识,得出科学结论。但是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部分实验无法呈现在课堂上时,只能通过教师口头的表述或者书本的静态图片来呈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这种抽象的呈现科学知识的做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储存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

(2)教学媒体使用不当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具备了信息素养,开始尝试着使用教学媒体来呈现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师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不当,经常会出现将研究结果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减弱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或者本该以动态视频或动画的方式来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师却以静态文本或图片的方式呈现内容,使得教学效果减弱。

(3)忽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个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太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的通过教师自己演示实验,得出实验结果来开展,剥夺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没有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培养。

(4)缺少学习反馈

长久以来,科学课一直处于“副科”的地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这门课的参与性与重视性不够,通过统计: 一节科学课学生回答问题占百分之三十,真正参与探究实践的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对于小学科学缺乏一个考核的标准和学习的反馈,教师不知道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也因为这门课不需要完成作业和考试,而更加不重视。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情景性等特点,可以帮助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人试图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进行整合,去优化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1.多媒体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具有情境性、趣味性、形象性的特征,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很好的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将学生从课间玩耍的状态过渡到课堂学习状态,给学生一个缓冲和准备的时间。

2.多媒体呈现实验,形象直观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科学实验,安全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科学仪器等的限制,基本可以真实地展开实验的各个环节,将一些在课堂环节中难以实现或者较为复杂的实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展现出来,化抽象、复杂的实验为形象、简单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形象化的实验帮助小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一个易拉罐的故事”,单纯的利用书本上的静态图片和教师的口头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易拉罐形成的过程,也很难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易拉罐的原料的制作、加工、生产、饮料的上市以及回收利用这些环节,让学生直观了解一个易拉罐的形成是这么的复杂和辛苦,帮助学生对易拉罐有个科学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3.节省课前准备时间,扩充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集中呈现在PPT或者文本上,节省了上课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更加深入的讲解重点和难点,扩充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搜集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和展示,节省了抽象的语言表述,形象生动的展示了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

4.课下合作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学习迁移,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录制成微课上传至网络平台,学生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的观看和学习。在课后设置相关的问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网上查找资源,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巩固和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线进行答疑,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建立电子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成长

电子档案袋评价(E—Portfolio)是依托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而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真实性评价,关注评价发展性、反思性功能的一种有效的质性评价方式。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电子档案袋,将该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内作品和作业、课下的讨论和合作探究等以视频、音频、文本等形式进行保存和分析,利用过程性的材料来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可视化的方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三、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和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八大报告 http://wenku.baidu.com

[2]朱效民.国家科学素质——现代国家兴盛的根基[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

[3]张文付.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吉林教育,2014,02:53.

[4]徐婷婷.浅谈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2,01:135-136.

[5]陆黎峰.初探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微课”教学[J]. 新课程(小学),2014,09:34.

[6]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 篇12

1 种子科学与技术

种子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种子的利用、生产和研究可追溯到人类定居之初。公元前372年, 欧洲就有人对果实与种子的区别、种子成熟及萌发习性等进行观察。我国农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汉朝氾胜之编写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代韩鄂的《四时纂要》、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均有关于种子贮藏、检验或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种子学 (Seed Science) 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876年奥地利科学家Nobbe发表了《种子学手册》, 被推崇为种子学的创始人, 距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一些科学家对种子生物学和种子生理学做了许多研究, 如Sachs (1859、1865、1868、1887) 对种子成熟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进行了研究, Nawashin (1989) 对被子植物双受精进行了研究;Haberland (1874) 等对种子寿命进行了长期研究, Wiesner (1894) 对萌发抑制物质进行了研究, Cieslar (1883) 就光对发芽的影响和光谱的作用进行了研究;Sachs (1860, 1862) 研究了温度对发芽的影响, 这些研究对种子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 随着人们对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推动了种子科学研究的发展。种子解剖学、种子形态解剖学、种子生理学、种子生物学研究, 包括种子发芽生理、种子寿命的研究, 种子休眠及后熟研究, 种子活力研究, 劣变研究。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研究, 包括物理方法种子处理技术, 光、热处理种子技术, 温、湿处理种子技术, 种子层积处理技术, 硬实种子处理技术;化学方法种子处理研究, 药、肥处理技术, 包衣处理技术;生物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种子生产与种子收获、加工机械化的技术研究;种子贮藏科学技术与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研究。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研究, 包括电泳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 免疫检测技术在种子纯度及健康检验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这些技术的研究应用, 对世界种子科学的普及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 随着全世界种子产业发展和种子产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 生命科学的异军突起以及种子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深入, 种子科学在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 (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 的基础上, 已扩展为种子科学与技术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研究已从群体拓展到个体, 从细胞水平拓展到分子水平。一方面, 其基础理论研究包含了种子形态特征、发育成熟、化学成分、生理生化、种子寿命、休眠与发芽、种子活力等方面;另一方面, 其应用技术部分包含了种子生产、种子加工 (精选、干燥、处理和包衣) 、种子鉴定、种子检验、种子贮藏、种子管理、种子经营和贸易等范围。目前, 种子科学已经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为农业生产服务。

2 种业科学

种子产业是为满足农业生产用种需要而专门从事与种子整体产品生产及经营有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包含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繁殖、加工销售、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创新利用, 新品种 (组合) 的引进与选育, 区域试验、示范, 审定认定, 亲本 (原种) 繁殖, 生产繁制, 储藏保管, 加工精选, 种子包衣和处理, 规格包装, 标牌标签, 质量检验, 供应销售, 服务管理等。种子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发展种子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 也是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另外, 由于目前作为产业主体的种子企业并不完全具备种子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 品种权交易也是种子产业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 种子产业还包括与育种、种子生产加工、营销管理和信息服务配套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它构成种子产业的补充。

种业科学是一门研究种子产业发展的的理论和技术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研究育种、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营销、管理和服务等有关的理论和技术, 是研究种子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以不断提高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为主体, 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 研究优质高产种子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与技术体系, 提高商品种子质量和再生产效益, 研究种子产品的生产、交换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探索构建种子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理想模式, 实现种子产业化。

种业科学因涉及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生物学、种子和种苗生产、种子加工和储藏、市场营销和管理学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作物育种学的作用是选育农业生产所需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种子生产本身也是农业生产, 每个品种也有自己的特点, 也需要有配套的栽培技术支持才能发挥其最佳潜力。种子加工、处理、储藏是为了保持和增强种子活力、健康度和抗逆能力等, 提高商品种子的质量, 提高再生产能力, 离不开种子生物学的研究。种业工程科学是种业科学与现代工程学、信息技术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科学, 它综合应用各种工程技术知识, 为改善种子产业链各环节的工艺技术, 为育种、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营销、管理和服务的系统化和最优化提供重要手段。种子市场营销学是以种子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科学, 是建立在种子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基础上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的科学。种子市场营销学是研究种子生产经营者使用适当的种子产品, 以适当的价格, 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 用适当的方法销售给尽可能多的顾客, 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要, 提高农业生产优良品种的覆盖率, 达到增产增效。构建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理想模式是种子产业化的内涵, 提高我国种子产业化水平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种子产业化的立足点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动力是优良品种的选育与科技创新, 核心是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经营, 根本要求是育、繁、销一体化。在我国种子产业化进程中, 应重点研究解决种子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 服务社会化问题和对全系统的营运和成本效益实行企业式管理问题, 实现布局区域化、科技高效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加工机械化、经营集约化、市场法制化, 服务社会化, 提高种子行业的组织化、集团化程度, 从而推进育、繁、销一体化, 并拥有高水平的管理和调控职能, 使种业走上自我发展, 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3 种业科学的研究方向

3.1 新品种选育研究

品种选育是种子产业的核心技术所在, 包括优异种质的发掘与创新及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技术。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发达国家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其核心就是对种质资源的争夺。我国是植物遗传资源大国, 应广泛搜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并进行多学科系统研究, 发掘出我国农作物育种中急需的重要基因, 利用远源杂交、诱变、细胞和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倍性育种等技术, 创建符合作物改良要求的新种质, 为高产、优质、抗病、节水、环保、营养健康等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遗传材料。加强高新技术育种方法的研究, 在突破传统的育种模式的条件下, 利用现代的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使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 快速、高效培育出在品质、产量、抗病虫和抗逆境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的各类新品种, 加快品种更新。探讨商业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遗传育种新理论、新技术, 提高育种效率。

3.2 种子生产技术研究

研究不同作物类型、不同品种类型的优质、高产、高效良种繁育技术, 着重研究各种雄性不育系杂交种种子生产的关键技术, 原原种扩繁和原种提纯复壮, 有机种子生产技术等。研究转基因品种及应用远缘杂交等其它高新技术育成品种的稳定性、安全性、繁种遗传完整性。

3.3 种子加工、贮藏、处理和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种子的发育成熟、休眠、萌发、寿命及其调控技术, 种子加工技术, 储藏保鲜技术, 种子处理技术, 包括破除休眠技术、种子包衣技术和引发技术等, 提高种子产品的播种质量和商品性。研究常规种种子、杂交种种子纯度检测技术, 着重研究农作物DNA指纹检测技术和其它生物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 种子活力检测技术和健康度检测技术。

3.4 种子市场营销研究

在市场体制下, 新品种推广是靠种子市场营销实现的。种子用户对种子实物和技术需求具有连带性, 在种子的营销中, 重视品种及配套技术在目标市场的示范展示效应, 从品种选择、肥料选用、实用栽培技术、植保措施、相应农产品开发和增效技术等多种技术与措施上进行综合宣传, 在满足用户对种子实物的需求的, 同时, 为用户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和相关咨询服务。应研究影响种子市场营销的重要因素, 影响和制约种子企业营销活动的各种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 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土地集中、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加快, 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多样化, 对营养、保健、健康食品越来越青睐, 这些均将对品种的需求和商品种子的需求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农业企业家、农业合作社、农场主、一般农户等各类购买者的行为。研究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种子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种子企业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以及市场营销管理与营销策略。

3.5 种子产业化和种业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种子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理想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探索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种子产业发展模式, 大型企业育繁推一体化, 中小企业做强种子产业链的某一环节, 科研与企业联合, 企业之间联合, 甚至行业之间联合, 由市场因素促成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围绕建立我国现代种子产业发展体系和科学管理技术体系, 在目前农作物品种水平和品种结构、农业生产水平和种植结构、产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种业管理水平和管理组织结构基础上, 针对影响种子产业的各个环节, 研究有利于以种业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项目, 包括品种审定和推广的新机制、种子质量保障和市场执法管理的新体系、种子企业管理和经营贸易新策略, 以及科研育种和种子经营推广紧密联系、种子市场和相应的农产品市场同步发展的新理论, 推动我国种子产业和相应农产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 种业科学的核心内容是种子科学与技术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 种业是农业的源头产业。种子产业的社会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 并通过不断选育新品种和提高良种覆盖率来实现。种子产业的社会目标是种子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基础。种子是种子产业的主导产品, 种子也是新品种推广的载体, 种子作为特殊的和不可替代的农业再生产资料, 其开发和利用水平是衡量种植业发展水平和实现种子产业社会目标水平的重要标志。种子科学与技术是研究种子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 提高种子的再生产能力, 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 理论研究包括育种学、种子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理学等, 技术应用包括种子生产、种子贮藏、种子加工、种子检验等, 其中技术应用部分也是种子产业的重要组成环节。为强化新品种的高效利用, 种业科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从产业发展的视野研究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和储藏、种子市场营销、种子管理、种子产业化和种子产业体系及种业发展模式, 是在种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种业科学的核心内容是种子科学与技术。

参考文献

[1]钱虎君, 洪德林, 姜建友, 等.种子产业化研究的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 2011, 29 (9) :1~4.

[2]钱虎君, 李雪怡, 庞鸿伟, 等.我国种子产业做强的制约因素与瓶颈及其对策分析[J].种子科技, 2010, 28 (10) :1~5.

[3]钱虎君, 张红生.种子产业的社会目标是不断提高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J].种子科技, 2009, 27 (5) :6~7.

[4]钱虎君, 张红生, 杨五一, 等.发挥农业高校教学科研优势推动种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种业, 2003, (5) :1~4.

上一篇:菊芋产业下一篇:TD-SCDMA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