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

2024-09-22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精选8篇)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 篇1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庞大,作为科学技术变化、发展最高理论概括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动的反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体系化和复杂化都使得科学技术必须纳入到哲学的视域中考察,哲学也就是自然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 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有一段著名的论断 :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一论断,是对以往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的深刻总结,凝结了恩格斯对自然科学发展引起哲学形式改变的悉心研究。

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唯物主义形式的改变,是自然科学推动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唯物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大体上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相继出现,都包含着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对哲学的重要作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古代萌芽状态的自然科学的哲学表现。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处于整体直观阶段,影响着古代唯物主义形式的确立,使其具有明显的朴素、直观的特点。哥白尼的伟大发现划破了中世纪的漫长夜空,使近代自然科学挣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开辟了独立发展的道路。18世纪末,牛顿系创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使得机械唯物主义理所当然地取代了朴素唯物主义。而由于自然科学的其他部门还不够发展,自然科学的整体发展还不足以描述自然界的辩证图景,因而唯物主义只能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水平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以十分丰富的材料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从而动摇了过去那种机械的、割断历史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这样,在哲学领域内,形而上学的丧钟就敲响了。总结这时自然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回顾历史不难看出,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自然 科学发展的追踪史,从内容到形式都打着那个时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的印记。

自然科学的发展引起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改变,恩格斯概括19世 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这些带头学科中的精华,从中提炼出物质范畴,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其他哲学概念和范畴也是如此。科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的改变,也会使哲学产生相应的改变。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哲学方法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哲学理论的重要来源。因为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是通过一定的研究获得的,是认识的结果,它必然要反映和体现研究方法的特点。总之,唯物主义哲学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发现改变自己形式的论断,是恩格斯在总结科学史、哲学史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哲学发展的重要规律,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既然科学的发展引起唯物主义形式的改变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那么当然也适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的进步而改变自己的形式。但是必须指出,经过科学发展而改变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丧失其唯物论、辩证法的实质。因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每一项成果都证实着而不是否定着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20世纪自然科学描绘的崭新的世界图景,不仅证实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且证实着世界运动发展的辩证性。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现实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辩证发展的本性,而决不会相反。现代科学的事实证实着唯物论和辩证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那么,必然的结论是:科学的事实证实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就是建立在对物 质和精神关系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引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理论体系。唯物主义的具体形式是由特定的 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唯物主义的实质则被世世代代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恩格斯在谈到现代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关系时说: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哲学在这里被扬弃了,就是说,既被克服又被保存;按其形式来说是被克服了,按其现实的内容来说是被保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方面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它又第一次使辩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起来,成为真正科学的哲学理论和方法。可以肯定地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它的具体形式仍会不断改变,这就是:改变过时的结论,丰富已有的内容。但是,它的实质仍不会改变。即是说,唯物主义改变自己的形式不是改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发扬光大。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 篇2

一科学与自然哲学具有共同的起源、目的、本质和研究对象

我们今天的科学是从文艺复兴后诞生的近代科学逐渐发展而来的, 它一开始是以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的复归形式出现的, 因此现代科学的前身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 或者说, 现代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诸如原子说、四根说、种子说等关于宇宙构成学说和对时间、空间、运动等概念的早期定义同时出现在哲学史和科学史的著作中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讨论的几乎全都是科学问题, 诸如对质量、力、加速度等概念的定义, 力学三定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对潮汐现象的解释等等。这就是说, 直到17世纪末, 西方人仍然把科学看作是一种自然哲学。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1]古代人由于经验和知识都非常贫乏, 因而对周围的种种自然现象感到非常惊异和迷惑不解, 为了摆脱这种无知的状态, 人们就凭自己天生的直觉和思辨能力从总体上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 这种对自然现象存在、产生和变化原因的猜测及其总体解释就是早期的自然哲学。比如说, 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 江河湖海、高山峡谷、花草鱼虫、飞禽走兽、日月星辰等等是从何而来的?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吗?自然界是发展变化的吗?自然界是统一的吗?等等。古代许多科学家或哲学家都根据理性猜测提出了各自的解释, 我们把这类对自然界总体的、抽象的、思辨的解释叫做对自然现象的第一类解释。

但是, 人类求知的本性使它并不满足于对自然现象的总体解释, 而总是力图对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和各个层次进行分门别类的、具体的、精确的解释, 于是科学的诞生就成为可能。比如说, 木头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而石头为什么会沉到水底?太阳为什么每天从东方升起至西方落下?气候变化为什么每经过大约365天就会重复一次?为什么石头下落的速度比鸡毛、树叶、灰尘下落的速度快?等等。古代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也都根据理性猜测提出了各自的解释, 我们把这类对自然界的分门别类的、具体的、精确的解释叫做对自然现象的第二类解释。

不过, 古代人无论对自然现象进行总体的、抽象的解释, 还是分门别类的、具体的解释, 所采用的方法都是直观和思辨, 一般情况下都无法在人类经验范围内得到严格检验。而且, 通常对自然现象的总体的、抽象的解释和对自然现象的分门别类的、具体的解释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根本不存在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 所以, 古代的自然哲学和科学通常也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很难把它们严格区分开。或者说, 作为分门别类的、具体的自然知识的科学, 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被包容在作为总体的、抽象的自然知识的自然哲学体系中的。

不难看出, 在古代科学与自然哲学之所以同为一家, 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起源, 即都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惊异、好奇和试图揭示自然之谜的强烈欲望;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目的, 即都是为了摆脱对自然界的愚昧无知, 都是为了认识自然界;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对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如此产生的理性猜测和解释;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自然界。而且, 在古代科学和自然哲学还具有共同的研究方法——直觉、思辨。因此, 在古代科学和自然哲学之所以同为一家, 是由它们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是必然的。

二科学从自然哲学体系中独立出来的根本原因———实验方法的诞生

尽管在古代社会由于科学和自然哲学具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目的、共同的本质、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研究对象, 因此人们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但科学毕竟是对自然现象分门别类的、具体的解释, 所以从本质上讲它完全可以在人类经验范围内得到严格检验, 而自然哲学作为对自然界总体的、抽象的解释, 从本质上讲它压根儿就不可能在人类经验范围内得到严格检验, 因为人类经验作为感性知识是分门别类的、具体的、个别的, 不存在总体的、抽象的经验。实际上, 自然哲学主要是关于宇宙的本体学说, 是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 它永远无法得到经验的证实或证伪。比如, 我们永远不可能用通过观察或实验而获得的经验对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世界的本原究竟是“数”、“理念”、“逻各斯”还是“道”, 世界究竟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世界究竟是统一的还是多元的等形而上的知识, 作出最终判断。

然而, 就对自然现象分门别类的、具体的第二类解释而言, 情况就完全不同。由于这类解释实质上是对自然现象某个方面、某个部分、某个层次、某个类型的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解释, 因而这种解释是否符合事实可以通过人类的经验加以严格检验, 因为人类经验都是具体的、个别的, 所以它可以与人们对有关自然现象的解释之间对应起来。比如, 阿基米德猜测, 木头之所以不沉到水底, 是因为水对木头有向上的浮力。既然水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都有向上的浮力, 那么其他液体肯定也有这种力。这种浮力的大小究竟如何呢?阿基米德进一步猜测, 浮力的大小应当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这样一来, 就非常简洁明了地解释了为什么木头会浮在水面, 而石头会沉到水底这类自然现象了。那么, 阿基米德的这种猜测或解释是否成立呢?是否正确呢?很显然, 我们只要做简单的实验, 就可以根据其结果 (人类所获得的经验) 对之进行评判。今天, 我们之所以把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看作是科学, 就是由于它已经千百次地被人类经验所证实。

但人们也许会问, 既然自然哲学作为有关宇宙本体的学说, 作为对自然界总体和抽象的解释, 作为形而上的知识, 在人类的经验范围内永远不可能得到检验;而科学作为对自然现象分门别类的、具体的解释, 作为形而下的知识, 完全可以在人类经验范围内得到严格检验, 那么这两类解释或知识应当在一开始就可以区分开, 为什么在古代社会它们却无法截然分开呢?这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知道, 对科学而言, 人类经验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获得——观察和实验。在古代社会系统的实验方法还未诞生, 人类只能通过观察方法获得经验。而观察是在天然条件下进行的, 用这种方法获得经验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首先, 天然的自然现象是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 其中有些因素是主要的、必然的、本质的, 而有些因素则是次要的、偶然的、非本质的,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 使人们根本分不清哪些是主要的、必然的、本质的因素, 哪些是次要的、偶然的、非本质的因素。这样一来, 人们获得的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例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 石头、砖头等较重的物体在空中下落得快, 而树叶、灰尘、鸡毛等较轻的物体在空中下落得慢, 于是人们很自然地得到一个经验: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密切相关。亚里士多德甚至猜测, 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再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观察发现, 要维持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必须施加力, 一旦力撤去, 该物体就会逐渐趋于静止, 因此亚里士多德猜测,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其次, 天然的自然现象由于受到诸多自然条件的限制, 尤其是许多自然现象只有在像超高温、超低温、超真空、强电磁场等极端情况下才出现, 而这样的极端情况在自然界中是不具备的, 因此, 有许多重要的自然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极少或根本不会出现的。这样, 人类就永远不可能获得有关经验。比如, 住在赤道附近的人们也许永远不知道水还能变为固态的冰;人们不知道地球在自转, 并绕太阳公转;更不知道导体在极低温时会出现超导现象等等。

再次, 天然的自然现象的出现受到种种偶然因素的影响, 一般都没有系统性和规则性, 因而人们获得的经验也没有系统性。

所以, 在古代社会人们要想仅仅通过观察, 尤其是仅仅通过人的感官而不使用仪器完成的直接观察所获得的经验对第二类解释进行严格检验, 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第二类解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同样不可能得到人类经验的严格检验, 那么它与第一类解释在被人们承认或接受方面就没有什么本质差异。这就意味着, 在古代社会, 科学和自然哲学不仅在研究目的、方法、对象、本质特征等方面是相同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作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解释体系都难以被人类经验严格检验。因此, 我们实在拿不出一个确定的标准把古代的科学和自然哲学严格区分开。像阿基米德的静力学、托勒密的地心说等也只属于个别现象, 它们远没有成为人类的独立知识体系, 或者说, 它们只能算作近代意义上的科学的萌芽。

根据以上讨论, 我们已经弄清楚, 只要人类能够对第二类解释进行严格检验, 那么就可以把科学与自然哲学区分开。这样一来, 问题就变成, 人类如何才能获得合适的、精确的经验对第二类解释进行严格检验?不言而喻, 运用实验方法可以使人类获得这样的经验。

最早认识到实验方法对检验自然知识的重要性的人是哲学家R·培根, 他一生中进行过许多物理学、化学, 尤其是光学实验, 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设想。“他清晰了解只有实验方法才能给科学以确实性。”[2]R·培根不愧是实验方法的先驱。

对实验方法的创立, 并把它应用于检验科学知识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无疑是伽利略。伽利略有目的、有意识地创立了系统的实验方法, 并应用它论证了斜面、落体运动的规律, 从而奠定了动力学基础。从此以后, 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方法 (包括数学方法) 就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 使科学知识能够在人类经验范围内得到严格检验, 从而最终推动了近代科学从自然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 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正如伽利略自己所说:“我们可以说, 大门已经向新方法打开, 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 在未来的年代里定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3]伽利略所倡导的科学研究方法大致如下:

undefined

undefined

如果说伽利略的功绩在于发明创造了系统的实验方法, 那么F·培根的功绩则在于不遗余力地宣传实验方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从而为实验方法的推广和普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指出:“一切比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 乃是由适当的论证和实验得到的, 感觉所决定的只接触到实验, 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本身。”[4]他把人类经验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发生的, 叫偶然事件;另一类是有意去寻找的, 就叫实验。F·培根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为了与亚里士多德极力主张的通过“演绎-推理”获得真理的方法《工具论》相区别, 他把自己所极力倡导的通过“实验-归纳”获得真理的方法叫《新工具》。为什么F·培根认为实验方法可以使人们获得合适的、精确的经验, 而且事实上正是由于实验方法的诞生才真正促进了近代科学从自然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 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呢?这是我们必须讨论的又一重要问题。

实验方法的本质在于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 运用适当的物质手段 (科学仪器和设备) , 人为地控制模拟或创造自然现象, 使之以简单、纯粹、典型、精确、系统、显著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而获取人类经验的方法。由于这样的经验具有典型性、精确性、系统性、定向性, 所以它可以对第二类解释进行严格检验, 从而使近代科学成为所谓的“实证科学”, 并完全脱离作为“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的自然哲学体系。具体来看, 实验方法的主要特点或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实验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现象, 使之以“纯粹的”形式显现出来。天然的自然现象通常是非常复杂的, 各种因素都相互交织在一起, 这样人们就很难分清哪些是偶然的、次要的因素, 哪些是必然的、主要的因素, 所以也很难真正搞清楚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实验方法可以用人工手段根据研究目的, 突出主要因素、必然因素, 排除次要因素、偶然因素和外界影响的干扰, 使人们需要认识的某种属性或关系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显现出来。例如, 使用抽气机抽去封闭玻璃管中的空气, 从而排除了空气阻力的影响后, 我们会发现羽毛和铁块下落速度一样快, 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验证伽利略关于“所有物体下落速度都一样, 与其重量无关”的猜测, 同时也证明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的猜测是错误的。

第二, 实验可以强化自然现象, 使之处于极端状态, 从而产生天然条件下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一般说来, 人类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都不会处于极端状态, 因为自然界本身通常不会出现极端状态。但是, 事物的许多性质、许多特征只有在某种极端的状态下才显现出来, 而且这些在极端状态下才显现出来的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对科学研究 (人类认识自然界) 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实验方法, 人们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中通常不可能出现的特殊、极端的条件, 如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高真空、超强电场和磁场、超纯物质、过饱和气体等等, 以发现事物在这些极端状态下的性质和特征, 从而使人们获得“极端的”经验。例如, 在通常情况下物质只有三种状态:固、液、气态。但在超高温条件下, 物质会处于由离子、电子及未经电离的中性粒子组成的“等离子体”态, 它与气体有非常不同的物理性质。很显然, 如果得不到这些重要的科学事实或经验, 将非常不利于对自然界进行深入研究和对有关科学假说的严格检验。

第三, 实验可以延缓、加速或再现自然过程, 从而使人们获得“人造的”经验。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对人类的认识而言, 其过程的变化不是太慢, 就是太快, 有些现象甚至出现过一次就再也不会重复, 这样一来, 就给人类研究自然界和检验有关科学假说造成极大困难。要克服这一难题, 人们可以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 在实验室中通过人为的控制方法加速、延缓或再现所要研究的自然过程, 从而获得相关的可靠信息。比如, 人们为了研究地球气象的变化, 可以进行大气环流模拟实验, 它可以将距地面几万米的整个大气层的运动在实验室中模拟出来。大气环流模拟平台, 每半小时左右转一圈就能模拟一天气候的变化, 三个小时可以模拟一年气候的变化。

此外, 实验方法还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 不受时间、空间和其他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获得系统的实验数据, 使人们获得系统的经验等等。

所以说, 实验方法不仅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出检验第二类解释 (科学假说) 的经验事实, 还可以创造出天然自然界中不出现或极少出现的自然现象供人们进行更广泛的科学研究, 即可以为人们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经验事实作为科学研究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前者通常叫验证性实验, 后者通常叫探索性实验。这就意味着, 有了验证性和探索性实验, 人类不仅可以对第二类解释进行严格检验, 使之成为“实证知识”, 从而把它与作为“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区分开, 而且还可以获得更纯粹、更精确、更系统、更典型、更专业的经验事实供人们更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 从而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这样一来, 科学 (实证知识) 终于从自然哲学 (形而上学) 体系中分化出来, 成为人类的独立知识体系或知识领域。

三结论和推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终于弄明白, 之所以在古代科学与自然哲学是一家, 是因为它们不仅有共同的起源、目的、本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它们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体系都无法通过观察获得的经验事实对其进行严格检验, 所以人们实在拿不出一个客观有效的标准把它们两者截然区分开;之所以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科学从自然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 与之分道扬镳, 成为人类独立的知识体系, 是因为实验方法诞生后, 人们可以获得纯粹、系统、典型、精确、专业的经验事实, 用这些经验事实不仅可以对关于自然界的分门别类的、具体的第二类解释进行严格检验, 使之成为“实证知识”, 而且还可以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更丰富、更有效的经验材料。所以说, 实验方法是促进近代科学诞生的关键因素。

据此, 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论:

1.科学与自然哲学、文化是三位一体的。既然科学与自然哲学具有共同的起源、目的、本质和研究对象, 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实证知识”, 后者属于“形而上学”, 因此我们可以把科学看作是自然哲学的延伸, 看作是能够被人类经验严格检验的自然哲学;而把自然哲学看作是科学的“母体”, 看作是无法得到人类经验严格检验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讲, “科学与哲学两个领域的划分是很不容易的事。”[5]这就意味着, 科学和自然哲学一样也是多元的, 在不同的自然哲学基质上会诞生出不同的科学形态。而且, 哲学是文化的核心, 因此科学同样也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的烙印, 携带着明显的文化特色。比如, 中西方的自然哲学具有显著差异, 属于不同形态的自然哲学, 所以中西方在科学方面也存在重大差异:中医学与西医学, 中国的天文学说浑天说、宣夜说、盖天说与西方的天文学说地心说、日心说等就明显不同, 它们各自都与其相应的文化基因非常吻合。

2.科学能够被经验严格检验, 故有对错之分;自然哲学不能被经验严格检验, 故没有对错之分。人类对客观知识的检验只有两种方法:逻辑分析和经验对照。前者检验客观知识作为解释体系或理论体系, 其内部必须具有逻辑自洽性, 即不能出现悖论, 或者说, 要能够自圆其说;后者检验客观知识作为对客观现象为什么如此出现的解释体系 (不是对客观现象的记录或描述) 是否正确, 即类似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说法。因此, 科学和自然哲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解释体系, 作为对自然界的看法 (即自然观) , 它们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异是, 科学作为理论体系不仅要能够自圆其说, 而且要接受经验的检验, 即科学必然有对与错之分;而自然哲学作为理论体系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行, 由于经验无法对之进行严格检验, 所以它们永远没有对与错之分, 永远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读者如果不信, 请举一两个反例来。笔者发现, 每一个哲学家几乎都有自己的自然哲学理论, 但实在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 哪一个是错误的, 因为没法判别。如果读者诸君有人知道如何判别自然哲学理论的对与错, 请无论如何告诉大家。这样, 大家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正确的”理论上, 而不必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学习“错误的”理论上了。

3.科学创新实质上是思想创新或哲学创新或文化创新。中国的科学创新能力差几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许多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有人认为是由于中国科技体制上有缺陷, 有人认为是由于评价标准有问题, 有人认为是由于中国科学工作者学风浮躁, 有人认为是由于中国教育上存在弊端等等。其实, 所有这些“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 这些“原因”都是结果, 是人的思想观念的结果, 是文化的结果, 因为人及其整个社会都是文化的产物。文化的核心是哲学, 因为哲学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信仰信念等特定思想观念。科学作为自然哲学的延伸, 作为人们认识探索自然界的知识体系, 属于思想观念, 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显现出了它的文化特色。所以说,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大爆炸宇宙假说、混沌理论等, 都属于哲学思想的创新。因此, 我们要想在 (西方) 科学上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就必须具有与之相协调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基因, 而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就必须首先彻底解放思想 (而不是进一步解放思想) , 尊重和保护思想自由, 让各种思想都能得到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1.

[2] (英) 丹皮尔.科学史[M].李珩,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146.

[3]郭奕玲.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19-20.

[4]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355.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 篇3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 体育竞赛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有重要的作用,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相互作用,两者共同发展。自然辨证法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指导和作用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的提高社会的发展速度和人们的幸福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原始社会的低级低效劳动到如今的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力,不断取得突破,加快了社会进步的步伐。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体育领域的发展,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为运动员提高了更方便科学的训练条件,高端电子产品的出现,促使体育成绩的评判结果更为准确、公平。运动员成绩的不断提高和场地设施的不断完善提高了体育的观赏性和社会地位,也激发了很多人的运动兴趣。可是,一些人依靠科技发展采用不正当手段提高运动成绩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给体育竞赛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所以,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体育竞赛的积极影响

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标志。回顾历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的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以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为特色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作用已渗透到包括体育在内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并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就竞技体育领域而言,高科技的广泛运用给传统的竞技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突出表现是科技在竞技体育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竞技体育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强大的推动力。从当前体育运动的发展来看,现代科学技术无疑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空前的推动作用。

首先,体育数字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体育教育、锻炼、比赛等提供了极为灵活、方便而不失精确的条件和标准。例如,互联网技术在体育教育和训练中的应用。相关的体育教育内容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数字图像、文字、声音的传输方式,随时随地地为人们接受体育教育培训提供科学、形象以及权威性地指导和教育,使人们在接受体育教育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计算机和数码摄像技术的联合利用,还可以为体育教育、训练、比赛提供更为精确的图像和数据,能够及时有效地对运动员训练动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并能够及时地反馈相关的数据信息,从而有效地进行调整,提高体育锻炼的效率。由此可见,积极地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推进体育事业的数字信息化进程,无疑会对其健康快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科技硬件的改良促进了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在以往比赛场上,对运动员动作成功与失误的评判主要依靠裁判员的眼睛观察,这样势必会受到人体机能和主观上的限制,导致评判上的失误,从而影响到比赛的公平与公正。如今,人类借助科学技术,进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体育竞赛提供了越来越好的环境和条件,一些高端的体育科技设备也随之诞生,如数码摄像、雷达收发器以及激光探测等,可以通过摄像机的回放、动作分解、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等来对其进行客观地评判。这样无疑会提升评判的准确性,评判结果更为科学、客观、公平和公正。

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比赛提供了更科学、方便、灵活的场地设施外,也为运动员提供了很多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的装备,从而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激发了更多人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比赛的信心。从而,国家对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也逐渐重视。

很多运动赛事在世界上备受关注,运动员的成绩和运动员取得的荣誉不仅仅代表运动员个人,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荣誉,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重视度。甚至于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因此,体育还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有影响。那么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带动着体育成绩发展的同时,是否就不存在负面影响呢?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体育竞赛的消极影响

首先,加剧了体育赛场上的不正当竞争。“公平、公开、公正”是奥林匹克的精神与主旨,但是,在过往的竞技体育竞赛中,采用不正当手段来提高运动成绩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比如,在过往的竞技体育竞赛中兴奋剂的滥用。众所周知,滥用兴奋剂是现代竞技运动领域的一大顽疾,不仅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扭曲,是一种体育科学的异化,同时,兴奋剂的使用对运动员产生的副作用也很大,有的甚至是致命的,虽然兴奋剂可以帮助运动员暂时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却严重的伤害了运动员的身体。

此外,高科技在体育器材领域中的滥用造成了竞技体育的异化。在体育竞赛中,体育比赛的主体是人,科技仅仅是服务于人的手段,过度使用手段必将导致异化。从而,当今的体育竞技比赛严重的偏离了竞技体育运动的初衷,继而转变为一种科技的竞争,谁拥有强大的科技后盾,谁就能够在赛场上稳操胜券。据权威部门的有关调查,在过去的10年之中,通过使用高科技体育运动装备,从而打破世界纪录的项目达到75.2%。体育赛场上,由于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人们很难辨别那些世界纪录是否是人类挑战极限的真实能力,还是人类利用高科技的工具帮助其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高度。例如,北京奥运会八金王菲尔普斯称穿的就是经美国航天局测试的研制新一代LZR泳衣。当运动员们身着该泳衣的时候如有神助,极大地提高了运动员在水中的游泳速度。据调查,在北京奥运会后接下来的一年之中,身着该类泳衣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打破了108项的世界纪录。这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还是运动水平的竞争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这些现象的影响和巨大的金钱和名利的驱动下,为了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会导致一些社会道义上的危机,运动员可以不惜一切代和风险去利用高科技手段来作。,最终会影响到体育事业未来的健康发展。这样一来,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的口号无疑会被这些科技手段所践踏,同时也背叛了人类体育运动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初衷。

三、结语

3.1竞技运动可以利用高科技,但不能沦为高科技的附庸品,运动员才是体育竞赛的主体与核心。那些违背运动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违背体育竞赛道德、伦理的高科技产品,即便它们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也是不足取的。

3.2唯有全面、客观、公正地审视现代科技的利弊,才能有效地将科技与体育发展相结合,实现科技与体育事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天生.从后现代视角看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C].第七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641-652.

[3]陈志良. 攀越高峰—高科技与体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

[4]王长生.理性分析学校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及实施途径[ J ].四川体育科学,2002(2):181-192.

[5]周家荣,廉勇杰.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重大调整——兼论科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整合[ J ].科学管理研究,2007,25(5):34-39.

[6]刘忠. 市场经济与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7]柴晓钟. 奥运 北京经济新动力[N].市场报,2001.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 篇4

在小组讨论中,我们组所探讨的“李约瑟难题”中提到,中国古代只是在技术上远远领先于西方,而在科学上我们其实要落后于西方。重技术轻科学是致使我们落后的一个原因。大马士革学者阿尔珈兹在公元830年所说:“奇怪的是,希腊人对理论颇感兴趣但又不为实践所累,而中国人对实践兴味盎然但对理论则多有忽视。”这其实正是在说科学与技术没有结合的问题。

整个近代,虽然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迅速,但科学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脱节的。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常常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以致在科学理论上尚未搞清楚的东西,在技术上却可以首先实现它,如18世纪发明的蒸汽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热力学直到19世纪中叶才建立。另一方面有时科学因矛盾运动而出现新理论,但却迟迟不能转化为生产技术。如1831年发现电的磁感应定律,直到1867年才制成可供生产使用的直流发电机。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在近几十年表现为:一.科学与技术产生的时间距离越来越短,即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据研究,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的时间,二十世纪下半叶已缩短至5年左右,并且今后会越来越短。二.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譬如,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的建立,离不开无线移动通讯原理的提出;又如进行粒子物理科学研究就不能没有回旋加速器这一技术产品。三.在生产的目的下,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了。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最后都要落脚于生产这一目的。像软件研制等,就既要提出原理,又要考虑实施这一原理的技术和方法。科学技术一体化,使得科学的深化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保证,并且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同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突破和指导,科学含量愈来愈高。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 篇5

清朝的文化(一)――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 教案(二)

教材分析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也是我国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这一时代特征反映在文化方面是出现了西学东渐、新旧交替的特点。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思想教育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不甘落后的科学家、进步的恩想家与文学家。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进步的文化事业受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清朝文化分三课时讲授。

本课讲授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时代特征反映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是西方科学技术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并在中国开始应用。一些不甘落后的科学家被奋发图强的爱国热忱所激励.在天文、植物、数学及蒸汽机、铁路修建、飞机制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成就”是本课教材的中心。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王锡阐和《晓庵新法》;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李善兰、徐寿和华既芳在翻译及科学技术上的新成就;詹天佑和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

2.思想政治教育:①时代特征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反映是西方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来并在中国开始应用,但它未能充分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②以王锡田和吴其浚等不迷信古人、洋人,勇于创新的享实,启发学生勇于探索和求实的精神。③通过科技上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聪明才智,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④以科学家奋发图强,为国争光的事迹,培养学生立志奋发的爱国思想。

3.能力增养:①联系旧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②列表巩固课文全面知识要点,培养学生对知识横向联系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飞机设计师冯如。

难点:王钙闸一子目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概念。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讲述为主的综合教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人新课)鸦片战争发生在哪一年?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有何不同?(学生答后,教师指出)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纣建杜会的动荡时期。这一时代特征反映在文化上有什么特点?首先让我们看看自然科学上的特点。

一、王锡阐和《晓庵新法》

(这是教材的难点,必须进行直观教学,启发积极思维,使其通俗易懂。为此,首先由教师介绍玉橱间的生平事这,并根据自制的《太阳系九大行星运转示意图》讲清“凌日”的概念及王锡阐怎样不迷信洋人在“食分”上的观点。其次是检查学生听讲能力。)提问:王锡间是什么人?其主要著作是什么?有何发明?有何意义?(学生答后,为加深印象,当堂巩固,让学生划出书上要点)清代著名天文学家王锡阐,写出《晓庵新法》一书,发明了计算金星、水星凌日的方法。在著作中指出一些西方天文学理论的缺点和错误。(为让学生迁移知识,进而再问)古代中国还有哪些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师生共议,略)

二、吴其边和《植物名实图考》

(由教师综述,承上启下讲新内容)王锡阐不迷信古人、洋人,勇于探索,取得了在世界上独居一家的天文新成就。还有一位不迷信古人的植物学家也取得了被世界赞誉的新成就。(先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芋”,再提问)这插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特色?(教师归纳指出)画的是植物的新鲜状态,非常逼真;根、茎、叶、花全株画下,全面反映了该植物的特征,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并指出此图选自《植物名实图考》第4卷“蔬类”中。(接着由教师讲解)《植物名实国考》的内容和价值。(进而向学生介绍吴其浚的生平及经过30年努力的成书过程。讲完后,指导学生划出书上要点)吴其浚是清朝中期的植物学家;他编写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植物1700多种,并附有精确插图;这是一部开现代植物学先声的专著;至今中外植物学家都很重视这部书中的插图。(继而让学生联系旧知识,提问)你们还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药物本草方面的书?(师生共议,略)

三、李善兰。徐寿和华菏芳

(由综述承启下文)刚才讲了两位科学家勇于探求、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人云亦云的独立见解,从而取得了天文学和植物学上的新成就。在数学方面也不乏其人并有新特点,这就是西方科学技术不断介绍到中国来。是怎样介绍过来的呢?(请看课文。然后提问)这段教材提到了哪些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到中国来的人?(学生答后,进一步问)李善兰是什么人?他有哪些成就?(学生答后,教师补充讲述和归纳,并让学生划出书上要点)①李善兰是清朝杰出的数学家、翻译家,著有《方圆阐幽》。②他与外国人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代数》等西方自然科学著作。③他在翻译中创造了至今对中外还有影响的“代数”、“微分”、“积分”等代数学名词和述语。(为让学生迁移知识,再提问)为什么说由于他们的翻译,《几何原本》才有了完整的中文本?(学生答后,教师指出)明朝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只翻译了此书前几卷,故至此中国人才能看到这部世界上最早公理化的希腊古典数学名著的全貌。(提问)除李善兰外以译书出名的还有谁?(学生答后,教师以丰富的`情感,生动地讲述来介绍徐寿与华荷芳的事迹与成就及意义,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进而指导学生划出书上要点)①徐寿和华骨芳:译书;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制成木壳轮船《黄鹊号》。②徐寿对化学元素名称的中译时创造了“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沿用至今。

四、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教师综述,承启下文)西方的科学技术,加上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爱国热情、聪明才智和刻苦钻研的态度,不仅制成了蒸汽机和《黄鸽号》,特别是中国人自己还修建了难度极大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京张铁路。(为进行北京乡土教育,故先提问)你们乘火车去八达岭登万里长城,是否发现了京张铁路有什么特点。(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指出)①要钻隧道,而且八达岭的隧道长达1091米,其次是居庸关的隧道长367米。②列车要爬坡,两个车头,一拉一推,为确保列车安全,还有一条“人”字形轨道,降低了坡度。③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工程量极为复杂艰巨。而负责修建的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后天佑。(为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提问后,由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生动地讲述詹天佑的生平事迹,要特别突出)少年留美,勤奋学习,立志报国的学生时代及其成就:①滦河大桥是怎样在英、日、德工程师采用各种办法均遭失败的情况下,由詹天佑主持却按期出色地完成了我国这一座近代铁桥,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②京张铁路工程的艰巨,修建时资金少,机器缺,技术力量弱等重重困难,帝国主义者坐观中国失败,扬言“能修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呢?”中国官僚中也有人说詹天佑胆大妄为,不自量力等冷言恶言的情况下,詹天佑如何抱定为国争光的决心:“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团结全体员工以“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要求,仅用了四年时间保证了全线通车。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聪明才智。(若有时间,可找一学生朗读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最后为加深记忆,指导学生划出书上要点)①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②1905年起他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为了确保行车安全,他设计出“人”字形轨道,以减缓坡度。③1909年全线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五、飞机设计师冯如

(教师综述,承启下文)热爱祖国,为国争光因而刻苦学习并运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的,除詹天佑修筑铁路外,还有设计制造飞机的冯如。(这是又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材料,为了感染和激励学生,。首先由教师讲述冯如的生平事迹。要突出几点:①冯如12岁赴美当勤杂工,“日作营生,夜习西文,”立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振兴中华的宏寐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研究飞机的成就及飞行情况。②拒绝美国人的高薪聘请,回国投人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最后要学生阅读课文,并划出要点)飞机设计师冯如,于1910年制成一架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10月,国际飞行协会举行比赛,他驾驶自制的飞机荣获第一名。(让学生看插图《冯如和他制造的飞机》)

(小结,略)

1.(指导学生列表以巩固课文)以人物、称谓、主要成就、意义等项列一《清朝的文化――自然科学技术成就》表。

2.(布置作业,写一短文)我最喜欢的一位清朝科学家。

附:《太阳系九大行星运转示意图》

[二年级其他课程]自然与科学 篇6

教学目标:

1.激发小学生喜欢海里动植物和探索海里动植物的兴趣,培养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2.初步了解海底的动植物,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动植

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重点:认识海底动植物并分析他们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带领小学生搜集和观察海底动植物的图片资料 2.海底动植物的课件

教学过程:

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讨论谈话导入课题。2. 孩子们知道我们神奇的大自然包括什么呢?(动物、植物等)鼓励孩子回答,奖励回答问题的孩子。

3.引发课题“海底的动植物”(今天我们看看海底的动植物有什么呢?)

(1)提问:你喜欢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海里有什么?

(2)观察画面上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说说:他们的名字和特点。

(3)想一想海洋里还有哪些动植物?这些动植物为什么能住在海里?

1.介绍鱼的特点,小丑鱼的举例:(海底总动员:尼莫)2.海豚的作用:海豚会救人,介绍《海豚湾》并提倡保护动物。

3.螃蟹为什么要横着走?(这样走得快)

4.水母只能活几个月!水母虽然是低等的腔肠动物,却三代同堂,令人羡慕。水母生出小水母,小水母虽能独立生存,但亲子之间似乎感情深厚,不忍分离,因此小水母都依附在水母身体上。不久之后,小水母生出孙子辈的水母,依然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美丽但他们有毒,海龟是水母的天敌。

5.雄鱼有腹囊(俗称:育儿袋),而雌鱼没有腹囊。每年的5月—8月是海马的繁殖期,这期间海马妈妈把卵产在海马爸爸腹部的育儿袋中,卵经过50—60天,幼鱼就会从海马爸爸的育儿袋中生出,所以说是海马爸爸负责育儿,而不是真的由爸爸生小孩,爸爸的育儿袋只是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卵还是来源于妈妈。

海带不仅含碘丰富,同时,由于海带还含有一种结构特殊的氨基酸,故具有降血压的功效。小结:我们今天学习认识了海里的动植物,并且了解了他们的作用和特点,我们要爱护与我们共存的动物们。

质疑问难: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请举手提问?

课外作业:1.观察下面一幅图,是什么呢?有什么特征?2.预习下一节课。课外阅读:有关海底的动植物.板书设计:

一动物

鱼、海豚、海龟、螃

蟹、水母、海马 的 它们的特点

植 物

二植物

海带、海藻。

它们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 篇7

1 资助情况

近年来,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为提升学科研究水平, 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及措施, 使我所近几年获得国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了新的突破。首先依靠政策导向, 对获得基金资助项目负责人, 按资助经费的5% 给予一次性奖励; 对未获资助项目的申报人也给予一定的奖励, 充分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另外, 设立预研基金项目, 拨专款鼓励年轻科研人员为申报国家科学基金开展预研究。同时强化科研管理, 注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 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集中申报, 并组织所内专家对项目申请书进行评议, 提出修改意见, 提高了申请项目的命中率。

由表一所示, 自2001 年以来,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4 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9 项。2007 年以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呈波浪式立项, 后劲不足。2008 年以后, 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而且在数量上也有了突破, 2009年最高资助数达到了3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2006 年实现了零的突破, 且在2009 年又实现量的飞跃, 2010 年以后, 持续保持每年最高立项数的记录。分析近10 年我所获得国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 主要呈以下特点:

1. 1 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促进学科研究水平提升

2006 年, 我所进行深化改革, 调整了学科研究方向, 确立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情报学等八个学科。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 加强学术梯队及重点学科建设。各学科根据自身优势选准目标, 获得了一批国家科学基金项目, 学科研究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 老一辈的资深研究员率先获得了国家自然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其中, 1 人获得了3 项, 2 人分别获得了2 项, 它们在情报学、自然语言处理等学科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计量学、未来学、自然语言处理5 个学科负责人也相继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 同时还带动了学科建设组成员, 一些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科研人员也在短期内获得国家科学基金资助, 充分体现了合理的科研梯队与学术带头人对科学研究的作用。各学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从基金项目命中率来看已得到验证。图书馆学在传统理论研究基础上, 抓住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组织以及数字图书馆开发等热点问题, 承担了 《图书馆资源组织语义化理论及方法研究》、《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质量元数据及评估应用研究》、《用于相关文献优选的共词与引文综合分析方法研究》、《我国文献信息标准体系框架研究》、《网络环境下叙词表的编制模式与应用方式研究》、《建立健全我国电子出版物呈缴制度研究》、 《基于海量数字资源的科研关系网络构建研究》、《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质量元数据及评估应用研究》等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情报学科以竞争情报为主要研究方向获得了 《网络环境下现代企业竞争情报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企业竞争情报供给模式研究》、 《产业竞争情报理论方法的基本问题及其实证研究》、 《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技术竞争情报方法体系研究》等国家自然和国家社科基金系列项目, 对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理论方法以及实证方面做了全方位的研究。我所较早涉足自然语言处理领域, 获得资助的基金项目有《基于本体的跨语言信息检索理论与实验研究》、《基于叙词表自动集成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研究》、《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逻辑语义表达与演算模型研究》、《基于政务本体的信息资源类目自动映射方法研究》、 《基于句子匹配分析的知识抽取研究与实现》。文献计量学科先后获得基金资助项目有 《政府资助对知识生产的作用》、 《发达国际科技期刊建设同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的关系及期刊语言选择的历时性暨其借鉴意义》、《专利信息的生命特征揭示和老化规律研究》、《面向科研诚信的学术论文著录行为规范化研究》等。由此可见, 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促进了我所整体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 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1. 2 获得国家基金项目数量领先于其他科技情报机构

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单位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情报学研究队伍分布, 受资助单位的集中度。本文数据来源于2001—2012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的2001—2012 年图书情报学科资助项目。根据图书情报机构行业特点,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资助项目为统计依据, 选择在图书情报学学科有代表性的高校、科研院所, 如武汉大学、国家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作为横向对比单位。

由表二所示, 2001—2012 年间, 武汉大学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111 个, 占这几家立项总数的86% ,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6 个, 占立项总数的47% , 这说明高等院校是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管理学科的主力军, 显示了其在图书馆情报学专业上的强大实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14 个, 占总数的11%,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9 个, 占总数的25%。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4 个, 占总数的3%, 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7 个, 占立项总数的9%。国家图书馆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15 个, 占总数的19%。除武汉大学外,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获基金项目资助总数位居首位, 表明我所目前处于科技情报机构领先水平。

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资助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资助项目

1. 3 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成为资助项目的主体

由表三所示, 2001—2012 年共获得14 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其中面上项目9 个、青年项目4 个, 委主任基金项目1 个, 面上及青年项目占总数的93% 。19 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其中面上项目10个, 青年项目8 个, 重点项目1 个, 面上及青年项目占总数的95%。由此可见面上项目及青年项目成为获资助项目的主体。

1. 4 高职称、高学历科研人员成为资助项目的主体

( 1) 由图一所示, 具有高级职称的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分别占85. 71% 和68. 42%, 中级职称分别占14. 29% 和31. 58% 。由此可见, 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是资助项目的主体。他们当中, 有德高望众的老专家, 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 还有年轻有为的青年人。

( 2) 由图二所示,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分别占64. 29% 和73. 68%, 具有硕士学位的分别占14. 28% 和10. 53% , 具有学士学位的分别占21. 43和15. 79%, 说明高学历人员已成为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的主体。

1. 5 中青年科研人员成为立项的主体

由图三所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负责人中35 岁以下分别占21. 43 和31. 58% , 36 ~ 40 岁分别占7. 15% 和21. 05% , 41 ~45 岁分别占21. 43% 和26. 32% , 46 ~ 45 岁分别21. 43% 和5. 26% , 51 至55 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占14. 28%, 50 ~56 岁之间分别占14. 28%和10. 53%, 大于60 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占5. 26%。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成为获得国家级基金立项的主体。

2 基金论文产出情况

发表论文是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形式之一, 也是评估基金项目绩效的重要参数。基金论文产出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职工论文数据库为依据, 论文类型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EI源期刊论文, SCI、SSCI论文, ISTP、ISSHP论文。其中同一论文受到一个以上资助的按照不同的基金类别分别加以计算。由图四可以看出, 2006—2009 年论文产出增速比较缓慢, 2009 年以后, 增长幅度较大, 并呈稳步增长态势。2006—2012 年间基金标注论文每年平均占全所各类核心期刊论文总数的15% 左右, 随着获得基金资助数量的提高, 近3 年基金论文所占比例呈不断增长趋势。

3 结论

通过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析研究得出: ( 1) 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有助于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 有助于人才培养。合理的学术梯队以及学科带头人对科学研究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 2) 高职称高学历科研人员是获基金项目的主力军。 ( 3) 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已成为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主体。但在获资助类型、中后期管理以及效果跟踪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 为此建议如下。

3. 1 承担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

从我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类型来看, 类型单一, 面上及青年项目占94%, 重点项目只承担了1 项。参与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能力还需提高, 应与高校或其他科研院优势互补, 积极开展合作研究, 提高实力。

3. 2 提高基金项目的研究质量, 强化过程管理

质量是管理的最终目标, 也是科研单位管理水平和信誉的体现。从我所7 个结题项目获得基金委评估结果来看, 其中 “合格”占28. 57%, “良好”占42. 86%, “优”占28. 57%, 项目的研究质量还应提高。2007 年,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发布了 《关于加强依托单位对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基金项目依托单位在基金项目管理中的职责义务。科研管理部门应对基金项目实行动态式管理, 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 对结题项目应按要求提前半年告知项目负责人, 做好结题各项准备。

3. 3 建立和完善科学基金项目结题后跟踪管理制度

结题项目后跟踪管理一直是基金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弱点, 把跟踪已结题项目研究成果这一环节纳入日常的科研管理之中并形成制度化已刻不容缓。依托单位应完善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并进行监督, 加强后期成果跟踪研究, 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积极引导结题基金项目申报国家各级科技进步奖, 使结题工作与成果申报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推动科学基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范如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河南高等学校基础科学研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20) :107-111

[2]张俊瑞, 王鹏.国家社科基金应用经济学科资助项目统计分析[J].软科学, 2008 (6) ) :85-87

[3]邓柳丽, 周晓捷.福建医科大学1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 2011 (4) :242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 篇8

从自然科学史的角度来考察数学、自然科学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结合问题,其核心内容在于研究: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数学、自然科学同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用图表述如下:

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主要在于物质性的和精神的两方面:(1)物质性的功能——通过技术,促进社会生产(指狭义的,不包括技术)的发展和变革,从而也促进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结构的发展和变革。因此,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要不断提出新的社会问题,要求社会科学研究解决。(2)精神的功能——通过哲学,对社会意识形态(狭义的,包括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等)产生影响;各个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思想往往成为整个社会思想解放的先导。恩格斯就是根据上述这些功能,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此外,自然科学所提供的工具和方法,直接推动社会科学的研究。如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同位素元素碳十四用于考古文物年代测定。

至于社会对自然科学的反馈作用,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常的,即社会对自然科学是相容的,两者构成一个比较协调的体系。这时,社会本身在正常发展,对科学有所要求,具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这就是:(1)向科学提出问题和任务;(2)为科学研究提供充分的物质资料;(3)确立容许自由地研究科学问题和科学思想自由发展的必要社会保证。

另一种反馈作用是反常的,即社会对自然科学是不完全相容的,两者至少是不协调的,甚至是根本格格不入的。这时,科学的发展受到阻碍,科学的生机遭到扼杀。欧洲的中世纪(被称为“黑暗世纪”)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就是这样的情况。在二十世纪也有触目惊心的事例,如:三十年代纳粹德国出于卑鄙的政治目的,迫害犹太血统科学家,禁止自由思想;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苏联以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侵袭为理由,排斥、压制许多重要的科学学派(特别是遗传学的摩尔根学派);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对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实行所谓“全面专政”,使科学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在历史上,自然科学同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古代(十五世纪以前)——自然科学本身未形成体系,主要是以直觉的和零散的形式出现,其社会功能有限,发展是不自觉的,完全受制于社会,并曾长期成为社会的异己力量而受到压制。

(2)近代(十六世纪——十九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体系,社会功能越来越显著,但还不是主动的、自觉的。

(3)现代(十九世纪末至今)——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开始,自然科学明显地走在生产前面,直接指导着生产,开辟了许多新的技术领域,建立了许多完全新型的工业,特别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原子能工业(一九四二年)、电子计算机(一九四六年)、空间技术(一九五七年)的兴起,科学已成为对人类历史发展前途和现代国家兴亡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力量。

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自然科学的发展向社会科学提出一系列重大问题,例如:

1.现代自然科学所产生的社会后果,使社会科学中某些观念和论断不得不加以修改。例如核武器、导弹和侦察卫星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传统观念,军事科学必须根本改造。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生产的高度发展和民主力量的发展,今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某些为马克思、列宁在世时所未能见及的变化,这就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探讨这一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且探索从发达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切实可行的道路。

2.从自然科学所受到的遭遇,我们必须正视历史事实,认真研究一下: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中居然还会重演摧残科学的悲剧?从这些科学史的悲剧中,我们能够而且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3.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要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包含一系列社会科学理论问题,首先是:要实现现代化,为什么要以“高度的民主”作为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必须包括哪些内容?它同资产阶级民主以及同巴黎公社原则的关系究竟怎样?在当前,实现“高度民主”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

4.去年七月我们曾经提出:法国大革命“以后两百年世界历史的实践证明:科学和民主是现代社会赖以发展、现代国家赖以生存的内在动力。”(《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10页)这个论点在科学上是否站得住,希望研究社会科学的同志来评一评。如果能站得住,显然有大量的课题需要从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来进一步探讨。

上一篇:《窗前的气球》说课稿的内容下一篇:宝莲灯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