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2024-10-20

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精选12篇)

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1

目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日益严峻,现代农业的建设又亟需卓越人才的支持; 因此,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农林人才极为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 融合各种资源,协同创新,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 笔者结合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的趋势、人才需求的情况,进行了动物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与实践,制订人才培养新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形成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

1制订动物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新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在培养模式中起着导向作用[2]。动物科学专业是本校办学历史最早的专业之一,始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4 000多名高素质实用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随着国家与广东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动物科学专业按照卓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内涵,提出了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人为本,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动物科学专业卓越人才。

2营造有利于卓越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2.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新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而课程体系的制订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中心。在构建动物科学专业课程新体系时,笔者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整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 1. 1实行“四增四减”人才培养方案 “四增四减”,即减少课内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减少理论课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 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 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

2. 1. 2合理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适应广东省畜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 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设交叉学科课程,适当增大选修课比例,体现一专多能。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

2. 1. 3调整课程模块构成比坚持主要课程符合教育部的规定,增设创新类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模块的比例,见表1。

2. 2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2. 2. 1理论课程建设立体化,知识传授效果好理论课程的立体化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畜牧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在新形势下意识到理论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传授,还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创新性。笔者首先从理论课程立体化建设入手,它主要包括教材建设和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试题库的建立等等,引进《Poultry Sci- ence》、《Swine Science》、《Physiology》、《Animal Genet- ics》等国外权威的教材,并建立专门的图书阅览室, 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借助学校图书馆引进或订阅国际国外专业期刊杂志和镜像网站,以便及时了解和阅读动物科学专业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和研究动态,更新教材及教学内容,鼓励和支持适合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新教材编写与出版,着力打造本专业特色教材。紧密结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并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营造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了资源共享。本专业现有4门校级重点课程和1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课程建立了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通过对理论课程的立体化建设,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多位教师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中获优秀奖。

2. 2. 2实验教学课程化,注重能力培养根据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近年学生就业形势的需要,笔者系统地创建了新的动物科学专业相关的实验课程,克服了实验教学附属于学科理论的种种弊端,强化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1) 将动物遗传学、动物繁殖学、家畜育种学三门课程的实验合并为一门综合性实验 “动物遗传繁育课程实验”,整合后的实验课程由原来的32学时增加到48学时。验证型实验由原来的22学时减少到16学时,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由原来的10学时增加到32学时。2) 将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的实验部分单独开16学时“生物统计学实验”,理论课从48学时缩减为40学时,而实验学时增加了8学时。增加综合性实验课比例,并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模拟生产、科研的实际情景,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直观化,加深了对统计学抽象概念、复杂理论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所学书本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 将原来由动物医学系开课的几门课程( 动物生理、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中的实验部分进行剥离,开设了“动物形态学实验”、“动物机能学实验”,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程改革后,除保留原有实验效果较好的实验项目外,重点增加综合利用学科知识和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的综合型、设计型的提高性实验项目。以“基础验证型实验→技能操作实验→综合型实验+ 设计型实验→生产实践”为主线,将动物科学专业相关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到生产实践中去应用。

2. 2. 3增设创新类和人文素质课程开设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占总学分的6. 81% 。邀请杰出校友和本行业知名企业家回校上课、做学术报告、 人文素养拓展报告,通过开设创新类和人文素质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求实创新意识。

2. 3搭建“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应用能力训练

为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笔者搭建了 “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即按“认识性实践教学、验证性实践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和科研性实践教学”四个层次,将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六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具有明确的内涵、目的、要求与措施,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配套、有机结合,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日常实验与集中实习相结合、课内实习与课外实习相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

3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强化创新技能训练

本校动物科学系近年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以教师的科研带动产学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和研发中心。目前,校内实习基地有学校科研禽场、动物医院和国家家禽工程研究中心———肉鸭研究开发中心和海南文昌鸡研究开发中心。与温氏食品联营有限公司、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中山腾骏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等省内十几家大型集约化龙头企业签约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每年有大批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纵向、横向科研课题,在两个中心和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促使学生对学科研究方法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学科应用实践的认识,并以学校大学生学术基金项目、大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近几年建立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新兴县温氏食品联营有限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获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教育部教高司函[2013] 113号) 。每年与知名企业中山腾骏动物药业有限公司举办“腾骏杯”专业技能大赛,与肇庆华红饲料科技公司举办“华雄科技杯”创业计划大赛,搭建了 “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平台,为卓越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校企合作,实现实训就业关联,培养卓越的动物科学人才

卓越人才的培养需要给学生更多地接触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校企合作是一条学生接触实践的有效途径[3]。本校近几年先后与顺德德宝饲料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德宝班”,与温氏华南畜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创办“华南畜牧机械设备创新班”,与旺海水产养殖公司合作开设“旺海班”。根据企业的培养需要,设置学习课程,为企业选用人才提供了参考。 新兴县温氏食品联营有限公司作为学院产学研基地, 为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实训实践岗位。实训实践内容包括养猪、养鸡、饲料生产过程涉及到的各个相关课程的技能操作、实践项目、技能鉴定等相关内容; 还包括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都利用基地进行,实现实训就业相关联, 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近几年,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8% 以上,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5结语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本校在动物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绩,项目获学校第十二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笔者也深深地体会到: 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应以畜牧生产一线的需要为目的,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陈映江,赵兴绪,张新虎,等.协同创新视阈下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探索:以甘肃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4):18-21.

[2]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2(3):6-10.

[3]曹华斌,游金明,陆伟,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基于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与改革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09上):196-200.

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2

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淑红,王京仁,王文龙,曾伯平,夏维福,成钢

(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湖南 常德 415000)

摘要: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的教学内容。文章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建议,以促进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Animal Science Practicing Teaching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urses

LI Shu-hong, WANG Jing-ren, WANG Wen-long ,ZENG Bo-ping,XI Wei-fu, ChengGang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Hunan,415000)

Abstract: practicing teaching is a very important of teaching in

culturing students, practice skill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 in improving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This paper put forward practicing teaching problem and the way and proposition on animal science specialization practicing teaching reform, for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animal science specialization practicing teaching.Key words: animal science specialization;practicing teaching;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近些年来,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动物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得到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又掌握熟练的养殖生产管理技术和疾病诊疗技术的实用人才。如何认清21世纪高等教育需要的教育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和科学继承专科教育所积累的教育思想观念,弄清地方院校本科教育和专科 ★基金项目:2006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No:127)

2006年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No:JGZD0608)

★作者简介:李淑红(1964-),女,山东禹城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教育的差异,研究和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途径,将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教学的学习与实践,比理论教学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必然经过实践的过程。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勤奋,朴实、严谨、创新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的专业劳动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1]。对提高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和综合实践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高等学校都在反思实践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实践教学经验,进一步研究实践教学对高等教育发展及对培养大学生的深刻意义,并在实践高等教育过程中,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和欧洲的大学,实践教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实践教学的管理形式比较科学,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较高,实践教学的效果非常显着。但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研究的不够深刻。如实践教学内容往往根据长期专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经验设定,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组织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受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制约影响较大,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等问题,结合我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探讨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实践教学改革背景

动物科学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我院是我国科教体制改革的高校之一,1999年由原常德高等专科学校、常德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湖南农业大学常德分院合并组建的新升地方本科院校。2003年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由原湖南农业大学常德分院畜牧水产专业专科转化而来。教学管理特别是实践教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得到改进和提高,但长期以来延续学年制的管理方式,实践教学改革进展缓慢,从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到实施管理的改革,受到很大影响,最终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目前我院的实践教学,正在由学年制的管理机制向学分制的管理机制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改革现行的实践教学内容,科学地组织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建立保障机制,实施科学管理,势在必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现状

湖南文理学院升本7年,对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初步形成了一套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学院经过2006年国家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结论。学院的实践教学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来说,问题依然存在,不可忽视。

一是对实践教学功能的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未能完全改变过来,对实践教学检查监督的力度不够,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制不完善,不少实验课开设时没有经过论证,缺少实践教学资料等,没有严格的实践教学考试、考核制度,造成学生轻视实验,敷衍实验的现象,出现课外实践教学可好可差,甚至可有可无,结果导致学教科书、考课堂笔记、及格就能毕业的现象。二是实践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实习基地缺乏,仪器台件数不够,设备老化,生均资源不足,实

践教学时间减少,内容简化。三是实践教学内容不适应,教学方法不尽合理。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没有进行科学整合,内容重叠及脱节现象较突出,实验课程验证性实验开设较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不足20%,实验课教学上,大部分由教师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按部就班去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实验教师队伍不适应,存在实验教学人员的“流变性”,造成实验人员不专职,组织管理难以落实,实验教学质量难提高。缺乏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员由非专业人员承担,只起到保管员和清洁工的作用。实验教学基本是理论教师兼任,理论教师因工作量较多,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费力的实验项目落不到实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考虑不多,难以实现专业实验室的开放。五是考研因素影响,考研热的盛行使毕业班中考研学生比例逐年增加,而考研的准备往往集中在第四学年的专业毕业实践教学时期。学生为了参加研究生考试,将精力集中在考试科目的复习迎考上,放宽专业毕业实践教学的要求,疏忽专业毕业实践实习,个别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转变观念,坚持实践育人的思想

按照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进行培养,对心理、品德、意志等非素质进行锻炼,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学、创新、实践能力[2]。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专科式实践教学模式及旧的传统观念,坚持实践育人观点。

3.2改革实验课教学内容及方法

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减少重叠的及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开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大实验,一改过去每三节课做一个小实验的做法,例如集中学习家畜繁殖学技术,了解冷冻精液的制作过程,精子活力的检测技术,及不同动物人工授精的实验方法后,可集中1周时间进行实验。改变过去动物营养学实验课中对饲料中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成分以小实验课形式的独立开设,改成综合性大实验。由学生独立测定某种饲料的这些多项指标并做出综合评价等。

学习国外动物科学专业课程设臵,注重实验课,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重要的实验课,单独列为课程,保持一定的学分[3][4]。

对教学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生产过程和动物疾病,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种轻松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通过音、画、影、文、动漫多种表现形式形成的多路视听刺激,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积累在课堂和现场教学上不易获得的临床知识[5]。

3.3立足地方特色构建新的动物科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我院动物科学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适应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动物科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见附表)

附表动物科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课 程

编 号

13130001-3

13130005

13133301

13133302

13133303

13133304

13133305

13133306

13133307 课程名称 教学 时数 学期 学 分 考核 方式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主要实践内容 生物学基础实践模块 138学时 1-4 12 动物生产实践(一)动物疾病实践 90学时 39学时 5 6 6 6 7 8 5 3 1 4 1 12 14 4 参见3.3.1 专业基础课程实践综合专业课课程实践综合 水产养殖 技术咨询,义务诊疗,调查研究,参观学习家畜禽及经济动物生产 动物生产实践

(二)4周 社会实践 1周 动物生产实践

(三)12周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14周 科学研究训练 4周创新实践环节、科技论文

写作,专业外文翻译、文

献资料检索,计算机网络

与多媒体技术

小 计37周37

3.3.1生物学基础实践模块

为生物学“531”基础课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省教研教改)部分内容之一。动物科学专业开设的《动物微生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已与生物科学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整合为《普通生物学实验》部分实验内容;《动物病理药理实验》已与生物科学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整合为《生物机能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已与生物科学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整合为《现代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已与生物科学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整合为《生物化学实验》。

3.3.2动物生产实践(一)

专业基础课程实践综合。按课程类别设臵。

3.3.3动物生产实践(二)

结合本地特点开展水产养殖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为4周,4学分。在校外水产养殖基地进行,注重水产养殖生产的典型技术,包括养殖品种,人工繁殖、育苗、苗种培育、病害防治、同时将一些理论知识放到实践教学中教学,边学边教,边学边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鉴定,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

3.3.4动物生产实践(三)

安排在第7学期,时间为12周,12学分。包括动物生产综合实践和动物医学临床综合实践。学生到畜禽畜牧场、经济动物养殖场等大型养殖场进行顶岗实习,参与生产各环节,熟悉动物生产的各个过程,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实验室分析技术、动物营养技术,畜禽疾病免疫程序,常发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技术等。并通过邀请企业、畜牧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介绍企业及畜牧业发展情

况等形式,了解畜牧业发展现现状。并通过实习日记、实习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实习单位鉴定,综合考核学生的生产实践效果。

3.3.5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从事生产实践、巩固理论学习的知识,认识社会,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为1周,1学分。也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利用第4学期和第6学期暑假、双休日或课余时间安排实践活动。结合本专业开展技术咨询,义务诊疗,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到地方畜牧兽医站、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配种站、大型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等进行送技术服务。实习结束后就实习地区畜牧业发展概况、社会技术服务体系的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等提交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

3.3.6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

安排在第8学期,时间为14周,14学分。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和知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专业综合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为缓解就业引起学生精力分散的矛盾,可将选题工作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准备阶段,并结合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实习评价体系由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指导教师的评价、实习单位的评价、毕业论文和毕业论文答辩成绩等环节组成。

3.3.7科学研究训练

安排在第5学期,时间为2周,2个学分。通过科学研究训练使学生学习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阅方法,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3.3.8增加创新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学生根据 “三结合”即“与专业相结合、与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的原则,构思实践的全过程,提出自己的创新实践课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依托实验室开放,独立完成的一种完整实践环节尝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学生进行创新实习的潜质。

创新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应该让每个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安排在第5~6学期课外进行,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通过创新实践环节,发现自己欠缺那些知识,在第6学期和第4学年的实践活动中加以弥补。将整个创新实践环节分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课题构思阶段,学期初,向全体学生布臵创新实践任务,要求在二周内完成构思、资料收集、市场调查等工作,提出创新实践的题目,并交指导教师审阅,该阶段的工作在课外完成;第二阶段为准备阶段,学生在该阶段进行课题所需材料(实习点、仪器、药品),呈交方案,该阶段工作也在课外完成;

第三阶段为实施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应完成创新课题的具体内容,写出答辩材料。该阶段工作在课内课外共同完成;第四阶段为总结和答辩阶段,由学生向答辩小组成员汇报创新实践的工作,并回答答辩小组教师提出的问题。

人员组织,由指导教师向学生布臵创新实践的要求,明确该创新环节是由学生自拟题目、自由组合完成,每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4人,并由学生自己进行分工,由小组发起人负责,全组同学一起进行实施。系部根据答辩材料和答辩情况,给予奖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未来人才的评价要求是:“学会求知,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综合,具有多科学、多方位、整体性综合能力;学会沟通,具

[7]有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要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不断探索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教育及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覃志彪,郭亚芬.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102~104

[2] 金光明,杨冰,许万祥,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5):55~59

[3] 高腾云,郭金玲.八所大学动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0,08(110):94~95

[4] 刘进辉,孙志良,王水莲,等. 动物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9):1106~1108

[5] 张长兴.动物科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3):

223~224

[6] 洪奇华,蒋振东.动物科学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6:91~93

揭秘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之内幕 篇3

从小我就是个数码迷,据妈妈说,我在周岁生日抓周的时候,经受住了五颜六色的彩色铅笔的诱惑,对于百元大钞也视而不见,把家里那块老式万用表抱在了怀里。或许真的是天生的兴趣爱好,我一直和电子数码有着不解的缘分,对于电动玩具的痴迷,对于电脑硬件的热爱,就连家里的收音机、VCD等电器也因为我的好奇心被大卸八块后重装整合。

2009年6月,作为理科高中毕业生的我,最终选择了远离家乡、位于祖国南部的一所理工科大学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我所报考的专业更是让我激动不已——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数码迷的我,自然锁定了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作为我的专业志愿。还记得高考结束后的一天,爸爸带回家的一份报纸上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关注:“光信息技术是继微电子技术之后,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一门新兴技术。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和能量载体的优越性已成为各国科学家的共识,他们一致认为光电子技术必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技术之一。光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引起了光学领域的深刻变化,同时促进了高等教育中相关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光信息科学光明的前景和重要作用让我最终选报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揭秘内幕之专业解析篇

来到美丽的大学校园,雄伟高大的教学楼、宁静典雅的图书馆、睿智博学的老教授、充实而丰富的课业生活……所有这些,都让我这个刚刚从高考这个千军万马拼杀下来的大学新生感到了美好和幸福,而我所学习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更是带给我连连惊喜。

在入学时介绍专业的课堂上,我们的系主任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特色和专业前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基于光学或光子学在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发展起来的前沿学科,它是利用光学或光子学实现对信息的获取、变换、检测、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等几个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是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相融合的新学科,也是新兴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支柱。”系主任的这番话,让每位同学都充满了自豪感。我也兴奋地给妈妈打电话说,我的专业将带领我们走向信息科学的美好未来。

刚入学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香港中文大学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和两名美国科学家共享此奖。高锟教授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就,获得了评委会科学家的一致好评。这个消息在同学中又一次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光信息科学研究的价值和前景得到了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肯定,我们都为能够成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感到自豪。

大学的生活是紧张、充实而美好的。我们专业学习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基础光学、应用光学、物理光学、信号与系统、信息光学技术、激光原理、激光技术、光学图像处理技术、光电传感器技术、光纤技术、光电显示与存储技术、信息光学实验、光电子技术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等,每门课程都充满了乐趣和挑战。在“信息光学实验”课上,那奇妙的光影变幻传递的数据信息让我痴迷;数字电路课上,单片机、DSP等的学习和应用更是让我这个数码迷大呼过瘾。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这个专业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很多应用都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上网浏览时,我们使用的光纤网络;我们看电影播放蓝光光碟时所使用的播放系统;世博会上日本馆和阿联酋馆中让人惊叹的超大屏幕……所有这些技术的实现,都应该归功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除了日常生活,光信息科学还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国防军事以及尖端科学和技术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奥运村水立方就使用了大量的光纤传感器,监测着建筑物的安全;红外夜视仪是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帮助战士在夜间看见敌人;激光能够检测出金属加工表面最细微的毛疵;用激光手术刀开刀可以不流血;我们最精密的定时钟是原子光钟;月球探测拍回来的照片使用了最现代的高科技光学技术……所有这些。都会让我想起我在填报志愿日寸报纸上那句让我热血沸腾的话:“光电子技术必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技术之一。”

偶然的机会,我在QQ上遇到了高中的同窗好友,他在另外一所大学学习和我同样的专业,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原来在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的专业目录中,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归在电子信息科学类中的,我和这位高中同窗所在的学校也不例外。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系统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博”。同时,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相较于其他的电子信息学科,又着重于光信息的探究和应用,可谓“精”。这一博一精的特色,就要求各高校依据自身特色将这一专业放在不同的学院,各校开设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有不同的倾向。比如,北京理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偏向于光学工程方向,而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该专业则偏向于光电信息技术方向。

揭秘内幕之出路篇

每年到了毕业的时候,我们都要送别一批优秀的师哥师姐,他们有的在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有的在光电信息行业获得不错的职位,还有很多人选择了出国留学。

一位将要毕业的学长自豪地告诉我,咱们学习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由于它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供不应求,供求比例一般都在1:10以上。咱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通信、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外资企业、通信运营商、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光电元件、光电子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同时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人才就业的优惠政策。当然,他还说身边有近一半的朋友选择了读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中的很多人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飞跃重洋,开始追逐光信息领域更高的梦想。

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4

1 当前各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 教学实习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投资的增加,大部分高校均具有良好的课程实验设施,能满足大学生室内课程实验所需条件。然而在应用型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多数学校只是重视了理论教学和室内实验条件的改善,而忽视了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许多学校在学生实习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投入不足,对教学实习环节不够重视,不具备良好的开展教学实习的条件和环境。而且建立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偏少或建立的是非实质性的实习基地,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生产实习大多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认识肤浅,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很难见到成效[1,2]。

1.2各论课程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应用性较强的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各论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各论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1) 先讲授理论,再进行实习;2) 在理论课程实施的基础上,用参观等方法代替实习; 3) 在理论课程讲授结束后,开展没有指导教师的“分散实习”[3]; 4) 只有理论讲授,没有实习。

上述教学模式和方法均存在着诸多弊端: 第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后续的实践实习过程中往往需要重新进行理论的学习,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第二、第三和第四种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理论上对于所学知识进行了掌握,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受到了限制或缺乏,在今后的毕业实习和就业中由于没有实践的考验,综合能力和素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第一任职能力无从谈起,在后续的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1. 3 培养体制的不严格导致各论课程学生实践培养的松懈

在教学大纲制订过程中,许多学校演习多年的两段教学模式,即理论和实践分离,从而从培养体制上造成对于实践实习过程的不重视; 同时由于许多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知存在误区,想当然地认为现代畜牧业的养殖模式依然演习多年来的传统饲养模式,使得学生忽视了对于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教师实践能力缺乏不足以支撑本科生各论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改进,许多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更多倾向科研能力的考察,因此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忽视使得各论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不能支撑动物科学专业各论课程的教学,使得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成为空谈。

2 以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

2. 1 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

在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各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制订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重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在调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各论课程集中安排到一定时限内完成。以“养猪学”课程为例,将课程集中安排到半个月内,采取上午理论课、下午实践实习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实施的时限内,将学生分配到养猪场的各个生产和管理岗位,定期轮岗。在实践实习过程中,亲自参与猪场的管理和生产计划的制订,参与各个生产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并参与解决遇到的问题。

2. 2 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2.2.1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调整是该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

课程的实施必须严格按照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4]。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要求某一各论课程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在这一时限内尽量只安排该课程的实施,从而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理论学习、实践实习、问题分析、参考文献查阅等,因此需要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调整作为保障。

2.2.2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课程完成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由于理论课后马上接触生产实践,因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分布在各个生产和管理岗位,每天课后的讨论以及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3教学内容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传统的教学由于没有实践过程的参与,因此注重理论教学的系统性。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要求上午理论教学,下午实践实习; 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在每次理论课程实施过程中,都要与实践内容相结合,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践内容紧密相关,因此需要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精心设计。

2.2.4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相关

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对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极高的要求。由于每次理论课程实施过程后马上进行实践内容的实施,而且随着课程的进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马上需要解决,因此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同时作为教师必须对于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有所预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但能够将现在的养殖现状介绍给学生,而且必须能够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增加学生对于专业的信心。

2.2.5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体制

由于传统的动物科学专业各论课程为两段式教学,因此课程分别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参与实施,教师人员固定且人员较少。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需要在课后将学生分布在各个生产和管理岗位,因此要求参与的教师相对较多。由于学生在刚进入养殖区时经验相对较少,对于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了解不深,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要求养殖场内的所有教师、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均要参与到学生的教学和指导中。

3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成效与应用前景

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是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促进就业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第一任职能力培养为宗旨而建立起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改革模式实施以来,已经有多届学生毕业并进入到科研院所、养殖和饲料加工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1 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加强

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使学生的动手机会大大增加,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对生产实际的认识更深入,效果更明显,同时对学生的人生观及今后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5]。与以往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实习相比,参与实施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的学生已经在就业和工作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第一任职能力和更好的发展空间。

3. 2 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对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6,7]。该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广大动物生产各论课程教师已经开始在注重科研能力提高的同时关注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锻炼与提高,同时由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教师的参与热情也比较高。

4 小结

总之,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在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各论课程实施过程中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新的模式也带来了管理上、质量保证、成绩合理评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这些都有待在实践中作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周静伟,梁国伟,李文军.改革生产实习模式促进实践能力提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26(1):51-53.

[2]刘会君,项斌,计伟荣.改革生产实习模式提高生产实习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130-132.

[3]张育.基地教学: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方合作共赢的法学专业实习模式[J].法制与经济,2007(7):124-125.

[4]张鄂,奚延辉,毛世民,等.创建新型生产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生产实践综合能力[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4(4):63-66.

[5]汪雪琴,张贝克,吴重光.改革实习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83-85.

[6]汤彩萍.“工学结合”生产实习模式的实践与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3-54.

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5

一、我的专业:水族科学与技术

1、专业简介:

本专业属于理学,主要学习现代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观赏水族的养殖、水族产业的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受到有关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观赏水族养殖实践性环节、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观赏水族养殖技术、水域环境控制、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培养具有观赏水族的育种、水域环境控制、营养与饲料、养殖、病害防治、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水族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休闲渔业及观赏水族科研、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

2、主干课程:

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普通动物学、鱼类学、水生生物学、观赏水族养殖学、水草栽培学、水族工程学、游钓渔业学、水族馆创意与设计、观赏水族营养与饲料学、观赏水族疾病防治学、水处理技术、景观生态学、管理学、休闲渔业经营学、饵料生物培养等。

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首先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享受有了更高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稳定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消费特点也进入了一个由物质消费品为主向物质消费品、精神消费品并重转变的时代。可以说,水族业的发展正是因应了时代的这种变化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在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与情趣的今天,饲养观赏鱼已成为人们健康的休闲生活内容之一。

将观赏鱼引入家庭饲养,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可美化居室环境。家庭饲养观赏鱼等水族宠物,在家中支上一个水族箱,栽上绿绿的水草,养上数条喜欢的色彩斑烂、形态各异的鱼儿,不仅可以给居室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也给家中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人们工作节奏明显加快的今天,还可给我们繁忙工作一天后疲劳的感官带来很多美的享受。二可扩大家庭生物圈成员,体验劳动乐趣。

三、工作领域

在内河或海洋从事渔业生产及技术研究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内河或海洋从事渔业生产及技术管理的专业人员。

四、代表人物

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核心知识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虽然很年轻,但它已经成为一个基础技术学科,在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近50年来,我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在国家建设需求的推动下,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高速发展,已经成为理工科第一大专业。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量大,社会需求面宽的现实,“十五”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第一版,以下简称为《规范》)。其中,“战略研究报告”建议改变当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趋同性,鼓励办学单位对毕业生的分类培养,取4个可能的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规范》参照Computing Curricula 2005,分别详细给出了四个方向的核心知识体系,以及覆盖它们的必修课程组示例。

《规范》体现出的“分类培养”精神得到了广泛认同,人们普遍认为中国800个左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点,按同一种模式或者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是难以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的,许多学校也希望得到分类培养的具体指导。但是,如何理解和实现“信息技术”等新的专业方向的教育,如何利用已有的基础,更好地实践《规范》,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现已建成的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优质资源,希望能够按照4个专业方向公共要求来构建一些基本课程,每一个方向都可以通过在这一组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来形成符合《规范》的完整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这一组课程是“耳熟能详”的,无论是从师资还是教材的角度,在开始走向规格分类实践时,也是一种现实做法。

一、核心课程选取的原则

本项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要推荐一组课程,当办学单位希望按照《规范》描述的知识结构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时,无论四个方向中的哪一个,都能够比较方便地在这组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充而实现。显然,符合这个要求的一组课程不是惟一的,我们着重考虑了如下几点原则。

1.体现公共要求

《规范》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划分成4个专业方向,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问题空间、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但还是有共性的部分,这也是作为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所决定的。公共核心课程应该能够将这些公共的要求涵盖进去,实现在课程层面上对公共知识体系、专业培养公共要求和基本特征的体现。

2.有利于构成优化的课程体系

公共核心课程需要与其他相关课程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计划,所以,这些课程需要易于与相关课程结合,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中,采用了设置分级平台的基本框架。例如,要求教学计划由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等组成。考虑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应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这些课程可以适当照顾到学科的要求,构成一个既照顾到学科,又照顾到专业的基础平台,给人们制定有特色的教学计划提供一定的基础,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构建完整的、全局优化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3.充分考虑学时的限制

由于公共核心课程相当于学科、专业平台的基本内容,所以,只能做一个较小集合,而且课程的学时数要尽可能小,目标在于体现专业教育的最基础要求,同时给具有特色的完整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留有足够的空间。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学校已经将教学的总学时数降到2500学时以下。所以按照20%计算,将公共核心课程的总学时控制在500学时以内。

4.尽可能成熟的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办50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一些课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将在专业教育中起到核心、骨干作用,将这些课程进行适当改造后构成公共核心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资源,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所以选取的课程应该是“耳熟能详”的成熟课程。

5.体现本专业教育基本特征

课程要体现学科教育的一些基本特点。例如,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理、工程实现和开发利用,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个以技术为主的学科,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层面上更是如此。所以课程要对技术和学生的技能训练有较好的体现。除了学科抽象、理论两大形态使得初学者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践去深入体会外,还要考虑社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实现一些系统的研究、构建和维护。因此,选择的课程应该在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上有引领作用。此外,在本学科发展异常快速的时候,这些课程相关的内容应该是成熟的、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

二、核心知识体系

这里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力求从不同专业方向的公共需求出发,给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我们并不试图包括各个专业方向教育要求的全部知识,每个专业方向都需要在此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的教育需要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以构成完整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其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规范》。由于是基本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没有包含推荐的选修知识。该知识体系共包括8个知识领域,39个知识单元,共342个核心学时。其中,

(1)离散结构(DS)60核心学时,包括函数、关系与集合、基本逻辑、证明技巧、图与树。

(2)程序设计基础(PF)67核心学时,包括程序基本结构、算法与问题求解、基本数据结构、递归、事件驱动程序设计。

(3)算法(AL)28核心学时,包括基本算法和分布式。算法。

(4)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AR)60核心学时,包括数据的机器级表示、汇编级机器组织、存储系统组织和结构、接口和通信、功能组织。

(5)操作系统(OS)32核心学时,包括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原理、并发性、调度与分派、内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与保护、文件系统。

(6)网络及其计算(NC)48核心学时,包括网络及其计算介绍、通信与网络、网络安全、客户,服务器计算举例、构建Web应用、网络管理。

(7)程序设计语言(PL)13核心学时,包括程序设计

语言概论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8)信息管理(IM)34核心学时,包括信息模型与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建模、关系数据库、数据库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设计、事务处理、分布式数据库。

按照各个方向核心知识结构的要求,公共核心知识体系覆盖计算机科学341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60.9%,覆盖计算机工程246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44.7%:覆盖软件工程199核心学时的内容,覆盖率为40.3%覆盖信息技术136个核心学时,覆盖率为48.4%。

三、核心课程

公共核心课程共包括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7门,这些课程的名称都采用了尽量一般化的处理,即后面没有诸如“基础”,“原理”或者“技术”之类的字样,为学校开设具体课程留有空间,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课程的特点添上适当的限定,进一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表1给出了各门课程所含的必修知识单元和所需要的学时数,和各个学校相应课程的实际教学时数相比,其中有的课程必修学时数多一点,有的少一点。所需要的总课时为448。希望各个学校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可以通过强调某些内容来体现自己的特色。

四、专业方向必修课程示例

按照各个专业方向必修知识体系的要求,以7门公共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相应方向的必修课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给出的仍然只是“示例”,各个办学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出更具特色的必修课程,并制定出恰当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示例: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字逻辑、社会与职业道德。15门课程共计776学时。

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示例:计算机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电路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社会与职业道德。16门课程共计理论学时920学时。

软件工程方向必修课程示例:软件工程专业导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方法学、数据结构和算法、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工程经济学、软件工程、软件代码开发技术、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项目管理。16门课程共计920学时。

信息技术方向必修课程示例:信息技术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应用集成原理与工具、Web系统与技术、人机交互、面向对象方法、信息保障和安全、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系统管理与维护、社会与职业道德。17门课程总计920学时。

五、结语

《规范》将“核心知识结构”作为开办相应专业方向必须的要求,可以用不同的课程组合来覆盖,《规范》中给出的“核心课程”只是这种覆盖的一个“示例”,这里给出的是另一个“示例”。事实上,这也是《规范》所鼓励的。这里的“公共核心课程”并不是《规范》中四个“核心课程”集合的简单交集,而是根据对四个方向的理解,对它们公共核心知识单元的一个课程覆盖。是每个专业方向公共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任何一个方向完整的必修课程集合。

无论开办哪个专业方向,都可以在这里提出的“公共核心课程”基础上,根据不同方向的要求添加若干课程,形成“必修课程”集合(完整覆盖《规范》中的核心知识结构),然后再根据本学校的情况开设一些选修课程。这样,当一个学校希望开设多于一个专业方向时,教学资源有可能得到较大程度的共享。如果一个学校要将原来的教学计划改造为“信息技术”方向,许多已有的课程都可能被利用上。

我们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对多数学校产生直接的帮助,也盼望各个学校在实践中基于《规范》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计划和模式,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7

一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现实背景

(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响, 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沿用全日制动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着重于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 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自身的身份不相适应, 与当今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相距甚远。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重理论轻实践

长期以来,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被看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以理论教学为主线, 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从属的、被忽略的地位, 更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不科学, 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设置中, 没有实践教学环节, 不能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类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重复, 有些内容脱节。同时, 必修课学时比例过大, 选修课课程种类少, 学时数也较少, 没有重视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三) 针对性不强, 不能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特色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 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显著区别。成人教育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培养方案, 在学员对象、学习过程、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 明显缺乏针对性, 没有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成教生源成份的变化, 应届高中毕业生、大专、中职以及中专等生源的比例逐渐增加, 急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 培养方式单一

企业和社会参与教学、教育的机会少。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环节脱节, 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动态, 不能及时跟踪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难以学以致用,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

(五)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畜牧业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 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随着养殖业、饲料工业和兽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社会迫切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 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充分体现成人教育“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面向市场, 突出特色

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应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按照畜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要根据成人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 考虑学员对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弹性的需要, 综合培养, 充分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

(二) 突出能力培养, 强化实践技能

在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 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 开设综合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增加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开展实践教学。同时, 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力度, 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开专业实践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渠道,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据专业特色结合专业认证、专业技能考核等内容制订适合本专业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 整体优化, 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角度出发, 对全部课程进行通盘考虑, 整体优化, 合理调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 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协调。适当降低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 增加专业课的学时比例;适当降低理论课的学时, 增加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合理布局, 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各课程之间自然衔接, 有机融合。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 设置多样化的选修模式, 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

(四) 规范基础课程, 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原则

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既要保证达到国家统一的培养规格要求, 又要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特点。规范基础是前提, 包括文化基础、学科基础以及各专业主要课程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置, 同时, 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状况, 尽量开设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课程。根据成人生源从事的岗位不同, 对专业需要的侧重点的差异, 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 可按不同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不同课程模块。

三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目前, 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共有高起本 (学制5年) 、专升本 (学制3年) 和专科 (学制3年) 三种培养层次。根据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 结合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制定了模块式、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 明确培养目标, 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 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加体现其行业要求。通过对我省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掌握了本专业岗位群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 增强了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于学员工作的实际, 注重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突出应用性与职业性, 培养动手能力强, 能在畜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及科技推广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二) 培养方案的基本组成及学时比例

培养方案共分为6个基本模块, 包括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 又根据学员的从业特点, 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 包括养猪实用技术、养牛实用技术、养禽实用技术、养兔实用技术、养羊实用技术和特种经济动物实用养殖技术等6个不同的专业方向, 有利于学生的专业选择和个性化学习。培养方案中各模块学时数比例如下:高起本:公共课36.3%, 专业基础课35.3%, 专业课21%, 公共选修课3.3%, 专业选修课2.6%, 实践课1.5%;专升本:公共课28%, 专业基础课32.3%, 专业课29.5%, 公共选修课3%, 专业选修课4.9%, 实践课2.3%。

(三) 以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学校根据社会和学员需求的实际, 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和重点课程, 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的作用, 探索并创新具有成人教育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注意课程衔接。成人教育群体构成复杂, 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差异较大。我们注重专科与本科知识的有机衔接, 在一些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上, 尽可能避免一些课程的简单重复, 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专科知识基础中更深层次、更广内容的新知识、新技能的拓展。同时, 注意照顾部分专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 适当开设与专业内容相关的选修课, 以弥补这部分学生的知识欠缺。二是整合课程内容。科学界定各门课程的知识宽度、深度, 确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 删除重复课程或重复内容, 注重引进新知识、新技术, 使教学内容适应最新职业岗位需求。加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做到专业贴近产业发展实际, 课程贴近岗位实际, 教学贴近学习规律实际。三是精简理论, 强化实践。针对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 课程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工作实际, 精讲理论, 强化实践。

(四) 以因材施教和分专业方向教学为出发点

明确本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 把基本规格同多渠道选择相结合。根据本专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技术要求设置基本课程, 在基本课程之外, 根据不同学生拓展专业或加厚基础的需要, 开设不同的专业模块, 扩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

(五) 以构建能力本位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着力点

以学以致用为目的, 加强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注重实习、实训的实效, 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新增了家畜解剖学、动物繁殖学、饲料加工及工艺学、家畜环境卫生学、饲草生产学、动物生产学以及兽医学等7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饲料分析及质量检测技术的独立实验课。通过独立实践课、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践课以及毕业实践环节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 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 学会岗位操作, 解决技术问题, 培养必须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壮, 王军.科学发展, 突出特色, 扎实做好成人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4) :59-60.

[2]刑红, 王菊梅.构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新模式的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6 (3) :11-13.

[3]乌力吉.我校成人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7 (3) :75-77.

[4]张洪, 漆国生.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2) :12-13.

[5]周正之.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效益[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3 (9) :27-29.

[6]周玉香, 张巧娥, 阎宏, 等.浅议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 2010, 16 (6) :109-111.

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8

1 立足地方,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根据自身的师资及教学资源状况, 明确新升本科院校以教学型为主要办学目标, 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 有限的科学研究也必须立足于地方的特殊资源与特殊需求或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展开, 在追求方面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动物科学专业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也是与服务“三农”联系较紧密的专业, 社会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要, 不仅是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掌握基本实践技能, 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掌握动物的科学饲养、科学管理、繁殖育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适应性强, 独立操作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 具有组织领导动物生产发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 又有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能在与动物科学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及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2 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教学与实践体系的改革

地方高校在服务上要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方向, 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畜牧和水产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性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 根据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及地方特点, 立足地方建立适应地方特点的动物科学专业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畜牧水产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改革动物科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

2.1 改革理论课教学, 以适合地方畜牧经济的发展

2.1.1 地方特色及专业背景

湖南文理学院位于湖南省常德市, 该市位于湖南西北部, 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该地区养殖业发展迅速, 猪、牛、羊、家禽及水产品等资源丰富, 品种繁多, 养殖数量大。因此, 更需要畜牧水产行业的养殖、疫病防制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作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 研究生教育尚未开始, 在人才培养上, 一方面是向高层次院校输送具有更高专业发展能力的科研人才, 另一方面是为地方培养有较好适应能力和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实用型人才。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求, 有一定的覆盖面, 又要根据行业发展的特点, 达到前瞻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因此, 要改变原来的以应用技术为主的单一专业课程设制, 实行强化基础、拓宽口径的学分制教学模式。2002年, 湖南文理学院动物科学专业由原畜牧水产专科升本而来, 原有的专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当今的本科教学, 要培养造就基础扎实、掌握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在分析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以学院动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方针, 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进行层次化、整合化、模块化、最优化, 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一体, 改革开发教学内容, 制订新的课程体系, 修订教学大纲。

2.1.2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 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

根据本地区畜牧业发展特色及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师资力量的情况, 以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导向, 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共性课程、专业个性课程3个平台。①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主要开设动物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病理学、试验统计学等教学内容。②专业共性课程平台, 主要开设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环境卫生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生产学等教学内容。③专业个性课程平台, 设置两个方向, 动物生产方向主要开设动物诊断技术、动物疾病学、饲料生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等教学内容;水产养殖方向主要开设、水生生物学、水生生物生态学、水产养殖学、水产动物疾病学等教学内容。同时, 根据学科发展的方向增加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实验技术等选修课教学内容, 以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可塑性。另外, 根据专业的发展特点, 及时淘汰老化、落后的课程教材, 精心选择符合课程教学需要、系统性强、反映学科发展现状的高质量教材。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理顺内在关系, 删减重复内容, 注意相互衔接, 进行交叉整合。加强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 主要对动物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等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专业基础课程更注重专业系统基础理论的介绍, 对其在不同家畜中的应用则安排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讲解。如动物解剖生理学课程内容, 删减了有关家畜生殖系统的相关章节, 在后续的家畜繁殖学中进行重点学习。

在教学手段上改革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做到多样化, 如投影、挂图、幻灯、多媒体等均可应用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和提问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形式取代原来的教师一言堂讲授教学的方法[2]。对课程进行整体优化和教学方法改革,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传统、经典基础理论介绍的同时, 增加和补充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 即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理论研究动态、实践技术创新等及时引进到教学内容中来。通过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创建网上教学体系, 缓解了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湖南文理学院动物科学专业还相继建立了动物科学专业教学网站、动物科学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动物科学实践教学中心, 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获得所需的专业知识,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2 改革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的改革, 使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训练, 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2.2.1 优化实验课教学内容

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减少重叠的及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改变过去每3节课有1个小实验的做法, 在理论课学习完成之后集中开设实验课。借鉴国外动物科学专业注重实验课设置的经验, 把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实验内容单独列为课程, 保持一定的学分[3,4]。

对教学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生产过程和动物疾病, 则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 创造了一种轻松的、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还有利于积累在课堂和现场教学上不易获得的临床知识[5]。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入手, 精选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统筹独立安排实践教学, 增设综合性实验及学生自行设计和创新的实验内容。将综合大实验、课程实习、毕业生产实习有机地融为一体, 为实践教学提供足够的时间。

2.2.2 开放动物科学专业实验室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 积极申报大学生的科技制作, 设计创新性实验, 开放动物科学专业实验室, 建立第二课堂, 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技术指导。学院动物科学专业非常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由动物科学专业2003届4名学生组成的大学生科技制作小组, 其作品获省大学生科技制作三等奖及院大学生科技制作二等奖;由3名学生独立完成的科技制作获院科技制作二等奖。由2004届3名学生组成的科技制作小组的作品获院大学生科技制作一等奖;由2名学生独立完成的科技制作获院科技制作二等奖。实践证明,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和展现自我的良好平台。

3 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湖南文理学院十分重视建立健全校内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 为实践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平台, 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保障。学校先后与湖南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九峰实业有限公司、阳光六牧等单位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协议。2006年, 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鱼类良种场, 同年评为湖南省教育厅优秀教学实习基地。2008年, 由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立的水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基地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基地紧紧围绕教学、实习、科研任务进行建设, 操作性强, 具有前瞻性, 既服务了地方经济, 又开展了多项科技项目研究。这种教育过程将人才培养与生产、科研任务及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步进行, 对科技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 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学术氛围更加浓厚。产、学、研相结合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在为教师提供科学研究场所的同时,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并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 学生在企业实习便是预就业, 最后实现定单式人才培养。近年来, 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多名学生先后在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双佳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就业, 成功实践了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模式。

湖南文理学院动物科学专业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积极探索适应专业特点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摘要:本文根据社会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需要的特点,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从地方特点、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思考, 阐述了地方院校动物科学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淑红, 王京仁, 韩庆, 等.地方本科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 (1) :112-113.

[2]李淑红, 王京仁.多媒体与PBL教学模式在动物育种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和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7 (12) :118-119.

[3]高腾云, 郭金玲.八所大学动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0, 110 (8) :94-95.

[4]刘进辉, 孙志良, 王水莲, 等.动物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 (9) :1106-1108.

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9

关键词:动物科学专业,生产实习,质量下降,原因对策

生产实习是大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生产单位进行的实践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能提高生产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完成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社会、由被动到主动的过渡。因此,生产实习是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产实习经费的欠缺,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大学生生产实习质量逐步下滑,严重影响了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结合多年来生产实习的教学经验,分析目前生产实习质量下滑的成因,并探讨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可能措施。

1、目前动物科学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联系实习单位困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动物科学专业(原畜牧专业)大学生的生产实习主要在一些国有农牧场进行,这些单位规模大,条件好,社会责任感强,且与高等院校有较好的合作关系,愿意承担大学生生产实习任务,为学生们提供了较好的实习环境和条件,能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一些国有农牧场的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由国营转变为私营,或承包给个人。改制后,企业领导或老板更关心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何提高职工待遇等与自身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问题,对承担大学生生产实习这类只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缺乏热情。那些没有改制的国有农牧场或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或因城市扩张而消失,能承担并愿意承担生产实习的单位越来越少。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现代化畜牧相关企业,如饲料、兽药生产企业、大型养殖公司等,但由于企业自身技术力量不断充实,可以解决生产、销售和服务中的技术问题,影响接收实习生的热情;而且大学生由于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在生产中不能独立工作,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才能上岗,而企业怕影响生产,不愿意投入时间和人力培训学生。而且,一旦接收实习生,企业需要安排学生食宿,还要注意安全问题,对企业来说似乎是一种不等交易,所以不愿意承担大学生生产实习任务。

同时,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专业思想不稳定,对自己估计过高,放不下大学生的架子,不愿意从事生产一线工作,一旦安排喂猪、喂鸡、扛麻袋、搬饲料等工作,就认为大材小用,实习热情大打折扣;有的同学嫌脏怕累,缺乏吃苦精神,认识不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在养殖场呆不够一个星期就逃之夭夭,给实习单位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大大影响了实习单位继续接收实习生的热情。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激增,而能够承担并愿意接收实习生的企业却越来越少,使实习单位的联系比较困难。

1.2 实习内容比较单一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动物生产、畜牧经营管理、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等方面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要求在生产实习阶段,尽可能全面参与到畜禽生产、饲养管理、饲料加工、疫病防治等关键环节中,了解并掌握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和常见问题,为今后直接从事畜禽养殖工作奠定基础。畜禽养殖企业无疑是最好的实习场所,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畜禽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但由于养殖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工作环境不好,交通不便,许多学生不愿意到养殖企业实习。取而代之的是愿意在饲料和兽药企业从事营销工作。为了刺激实习生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一些企业根据销售量给予实习生一定提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实习生在整个实习期间都奔波在销售市场上,其营销能力和技巧得到很好锻炼,但有关畜禽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却没有涉足。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考研等原因,选择在校内实验室实习,只能参与到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中,从事实验室相关研究,充其量只能是教学实习的延续,达不到生产实习应有的效果。

1.3 缺乏实习经费,影响实习效果

近几年,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办学经费紧张,学生的生产实习没有经费保障。近年来,我校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没有任何生产实习经费和补助,学生的生产实习费用完全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对于在校内实验室实习的学生来说,如果指导教师有科研经费,会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试剂、药品、耗材等试验用品,给学生们创造实习平台。而如果指导教师没有科研经费,生产实习只能是“纸上谈兵”,做一个小实验,应付毕业论文了事。对于校外实习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最起码的旅差补助,指导老师不能随时去实习单位进行交流和指导,无法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老师对学生的监管和指导有名无实,如果学生自觉性差,其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1.4 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影响生产实习效果的第一要素。不少学生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对于实践技能训练则重视不够。某些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认为自己将来不一定从事这个行业,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到生产实习中。另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们一般从大四起就为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四处奔波。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联系工作,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准备各种考试等,很难专心从事毕业生产实习。也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不乐观,不少学生为了将来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选择了考研。目前我国统一考研时间一般是年初,即第七学期末,而考研成绩公布、分数线划定、复试、面试等工作通常在毕业生产实习期间。达到分数线的学生,忙于准备复试和面试;未达报考院校录取线,有调剂可能的学生,奔波于相关学校,争取调剂名额,无法安心进行生产实习,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1.5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问题

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效果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但是近年来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实习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激增,而师资力量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成倍增加。虽然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8人,但某些专业老师少,学生多,有的老师指导20~30名学生,指导上难免力不从心;二是多数指导教师校内教学任务繁重,不能进行“蹲点式”指导,对学生的生产实习无法实行全程指导和监管;三是部分指导老师身兼数职,社会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学生的生产实习;四是部分老师缺乏责任心,在整个实习期间,或对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将学生推给自己的研究生管理,而后者缺乏管理经验和指导能力;五是部分指导教师为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所有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生产实习的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1.6 学校对生产实习缺乏过程管理

生产实习一般由教务管理部门统一部署,确定实习时间、方式和考核标准,各院系再将具体任务分解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具体安排学生的实习方式、地点和内容等。在整个实习工作部署中,教务处和院部只关注实习工作的最初分解和最后考核,也就是“抓两头”,中间过程完全依赖指导教师。学校虽然也制定了一系列生产实习中期检查办法,也明确表示学校会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对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深入各院部进行督促检查,但多数时候没有落实或流于形式,使各项规定形同虚设,教师、学生也不以为然,管理制度的监控作用未能很好实施。另外,现在实习过于分散,实习生可能分布于全国各地,加上没有经费的保障,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监管也很难实现。这样,教学管理单位对教学完成单位和指导教师缺乏监管,指导教师对学生缺乏监管,实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自觉性。如果老师没有责任心,学生没有自觉性,就会出现在整个实习期间,学生都“漂”在社会上或“泡”在网吧里虚度大好时光的结果,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2、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对策

2.1 要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

把生产实习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无论对学生、教师、管理者来说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应用和巩固理论知识,了解并掌握畜禽生产的关键环节和技术,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和院系要对毕业生召开动员大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学生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自觉地去完成生产实习中应该完成的工作。学生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践的锻炼和检验,掌握真正的本领,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和指导老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崇高期望,应明确自己肩上的重任,重视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千方百计做好这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才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学校要加强管理、保证经费、创造条件,指导教师要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学生要抓住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大家“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完成这一阶段的培养任务。

2.2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是学生生产实习的场所,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使生产实习教学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虽然在新形势下,联系校外实习基地有一定困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认真研究,充分挖掘,努力工作,仍然能够找到专业对口、就近就便、符合条件的企业作为长期实习基地。校、院各级领导应从思想上认识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保持和加强与实习基地的长期联系,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了解企业的技术动向,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并通过技术交流、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形式主动与企业加强合作,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拓宽实习企业的范围。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与事业成功的校友加强联系,建议他们为母校发展提供帮助,为学弟、学妹的生产实习提供条件。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深入企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服务,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效合作机制,发展适合的实习基地。学生们要珍惜实习机会,树立良好形象,养成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工作作风,既要通过生产实习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又要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献计献策,最终通过多方努力实现多赢的目的。近年来,我校动物科技学院推出了院企共建模式,与我省及周边省份一些大型饲料、兽药、养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关系,学院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并进行技术服务和指导培训,企业为学院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和实习基地。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校外实习基地问题,也找到了科研实施合作单位和科技成果转化场所,企业也提高了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也能吸引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同时,学校也要投入一定经费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如鸡场、猪场、奶牛场、饲料厂、兽药厂、动物医院等,以保证教学实习的正常有效进行。利用校内基地和专业课教学实习,学生们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积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将来的生产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2.3 改变实习方式,提高实习质量

目前,生产实习的一大特点是改原来的集中实习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即部分同学集中在某一生产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也有一些同学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主要从事饲料、兽药等营销工作,指导老师不需要跟班蹲点。现行的这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看有一定优势,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去向选择实习内容和实习单位,老师阶段性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不耽误学校的教学,又能指导生产实习,在目前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教学任务繁重的形势下,对缓解学校教学压力有一定好处。但从近几年的实习情况来看,效果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指导不力,监管不够,多数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实习效果不言而喻。而十年前采取集中实习和教师跟班蹲点的方式,实习效果良好。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一直待在实习单位,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实时进行指导,并可对学生随时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认识我国养殖业现状,树立牢固专业思想,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无疑对学生们的就业和成才有很大好处。但目前要实行指导教师跟班蹲点指导生产实习有一定难度,因为学院的教师队伍是有限的,满足不了跟班蹲点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讨。

另外,合理的实习时间安排也是保证生产实习效果的前提。目前,我校动物科学专业的生产实习在第八学期1~10周进行,单位招聘洽谈会和考研成绩公布、复试、面试也集中在这一阶段举行,学生忙于寻找就业机会和准备复试、面试、调剂,造成实习时间断断续续,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实习单位对此也不满意。石河子大学动物学院改革了生产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避开了就业和考研的干扰,稳定了学生的思想,取得一定效果[1]。

2.4 严格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是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及实习质量高低的关键,应严格指导教师的资格。承担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责任心强,二是业务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只有责任心强的老师才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生产实习的指导中,才能保证生产实习的质量。只有业务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生产实习的兴趣。

2.5 加强管理,严格考核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产实习中,没有严格管理,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学校教学管理单位和教学实施单位对生产实习这项工作不仅要抓两头,还要管中间过程。在生产实习期间,首先要召开生产实习动员会,强调生产实习对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指导老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肩负的重任,从思想上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要将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严格进行中期检查,定期进行交流和汇报实习情况,检查学生们的实习笔记,加强过程管理。实习结束后,要进行严格考核,要撰写实习总结,毕业论文,并严把质量关,对于一些弄虚作假、抄袭严重的不予答辩和毕业,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们投机取巧、滥竽充数的思想。并通过调查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了解指导老师的情况,对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的指导教师要通报批评并取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资格。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生产实习的效果。

3、结语

生产实习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强调指出:“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而它目前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将实践教学提到了其应有的高度,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面对当前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生产实习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保证经费投入、加强过程监管,指导老师应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学生应端正态度、珍惜机会,企业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达到生产实习的教学目的,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10

关键词: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最悠久、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贡献的学科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前沿学科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是一门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动物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动物胚胎工程等几大领域,在诸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农业、食品业、医学行业等[1]。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见该门学科的重要性,因此学好生物技术这门学科对今后的就业至关重要。笔者在介绍生物技术的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措施,以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

1 生物技术的概念

生物技术是指在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其他类科学的原理和技术来对生物体或生物原料等进行加工或改造等,目的是生产出人类所需的产品。先进的工程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新技术。对生物体的改造是指按照人类的需要,改造或加工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使其能够生产出对人类有利的产品[1,2]。

2 教学现状与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自1996年开始招生,2006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经过了16年的专业建设,首先于2003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中开设36学时的动物胚胎工程课程(专业选修课),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36学时的理论讲授明显不足,于2005级学生中更改教学大纲,内容上增加了动物组织、细胞的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理论教学增加到54学时,并增加18学时实验教学,课程性质首次转为专业必修课,并创新性地更名为动物生物技术,当时整个生物领域还未出现命名为动物生物技术的课程,直到2009年5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动物生物技术》,至此这一新课程有了正式出版的教材可参考。笔者调查了部分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主要有11门(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调查的农林院校中(安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福建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都开设《细胞工程》课程,目前只有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与《细胞工程》相近课程《动物生物技术》和《植物生物技术》课程。

3 动物生物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

3.1 教学思想与目标改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3],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一些课程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掌握一种主动学习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成为富有知识和具有学习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 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教学团队,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打破传统的一人一课的教学模式,每一模块由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业务上要精益求精,力争紧跟各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督导组专家听课、评课,同时不定期开展自评和互评及学生评教,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3 教材建设与改革

根据调研,笔者选用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蒋思文教授主编的《动物生物技术》作为教材,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动物生物技术的概况、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最新发展。同时,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且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一些最新热点在教材中没有体现的,自行编写部分讲义,以文本形式拷贝给学生,并推荐其阅读中外文的优秀参考书。

3.4 课程内容改革

动物生物技术属于多学科交叉课程,也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领域,大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充实着这一新兴学科的知识。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又要保证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做好与其他课程交叉内容的增、减和衔接。在课程内容上,首先介绍绪论,动物胚胎工程技术概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性别控制,胚胎分割,嵌合体;其次,介绍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基础;最后重点介绍细胞核移植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动物生物反应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杂交瘤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精心的安排,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了解动物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3.5 教学方法改革

3.5.1 利用重大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如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利用“基因靶向”技术让小鼠体内的特定基因失去活性,培养出研究价值极高的“基因敲除”小鼠,为人类遗传病研究提供了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有了这些动物模型后,人类就能更有效地找到治疗各种遗传病的新疗法,彻底攻克遗传病就为时不远了,这一成果使得他们一起获得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爵士,英国生理学家,生殖医学的先驱者,因创建了“体外受精技术”,被授予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门课程的讲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和了解课程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尽可能的获取更多的、更丰富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于像动物生物技术这样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许多知识都处于动态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1]。

3.5.2 跟踪学科科研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本科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4,5]。因此,在应用范围广、知识更新快的动物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介绍学科研究的新动态和新进展,有意识地拓宽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 cell),由日本的2位科学家于2006年发表于世界顶级杂志《Cell》上。通俗地讲,就是通过某种方法,把高度分化的成体细胞去分化,使之成为多能干细胞,重新获得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IPS技术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回避了历来已久的伦理争议,解决了干细胞移植医学上的免疫排斥问题,使干细胞向临床应用又迈进了一大步,该成果的研究者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着IP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它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医学领域的优势也已日趋明显[6]。

3.5.3 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学生意见,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课堂文化,使其融入其中,积极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可适当增加专题讨论会,通过学生准备ppt演讲等形式,一改以往整节课教师讲、学生记,缺乏沟通的模式,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7]。

3.5.4 优化多媒体教学,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有限的课时,着重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思考,对于容易掌握的部分课程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等手段,从国外引进和下载原版图书和动感图像,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组织效率,充实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还可以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界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例如,细胞融合,精卵受精,细胞核移植等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坚持适度运用原则和有机结合原则,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思考,且结合使用板书、实物等各种教学媒体,取长补短,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喜欢学习[2]。

3.6 考核方法改革

首先,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将重视课本上的知识转变成重视实践、将重视成绩转变成重视课堂教学,今后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为总成绩,而要加上一定比例的实践考核成绩,让教师、学生都能重视实践;其次,增减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等作为综合考查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体系,即2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中成绩和40%期末成绩[9]。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因此各个高校要建设好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已迫在眉睫。课程组立足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身特色,通过分析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3个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动物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注重该门课程特点,围绕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建设,创新教学形式及考核体系,逐步完善优化动物生物技术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10]。

参考文献

[1]王伟霞,李福后.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45.

[2]周欢敏.动物细胞工程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蒋思文.动物生物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朱海英,苏娟,訾晓渊.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4):107-109.

[5]李淑芳,徐春厚,雍艳红.动物免疫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7):65-67.

[6]刘锴栋.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32.

[7]代建丽.植物细胞工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1(6):23,37.

[8]张一春.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李志勇.细胞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动物科学与技术专业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专业建设;思考;实践

现如今,各个专业的建设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特色。所谓特色专业,简单来说就是指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具有鲜明风格特点且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特色专业具备独特性、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及示范性等特点,其建设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高校只有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和长年积累的办学经验,才能够建设出一批高水平、高影响力且竞争能力强大的特色专业。而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也需要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以下笔者就来简单谈一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自1946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以来,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计算机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了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普及的地步。当今社会早已经步入了计算机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对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平可谓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便应运而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包含的学科有很多,主要有信息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及信息安全等,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科技的越来越发达,计算机专业也发展得越来越迅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不过,时代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是不断创新的,计算机科技所涉及的领域也正不断扩大,而为了使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将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得更加具有特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这也是推动我国计算可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一)招生情况逐年下滑。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刚兴起之初,报考该专业的考生非常之多,且生源质量非常好,然而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的越来越普及,社会对该专业的整体认可度越来越低,同时却又对其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因为不愿意吃苦而不肯选择该专业。众所周知,IT行业是一个更新迅速的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可适应性、团队合作精神及可持续发展性等,要求的严苛使得真正能够达到标准的人才数量逐年减少,而该专业的招生情况也逐年下滑,这对我国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计算机科技是处于迅速发展之中

的,但是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却都没有跟得上计算机科技本身的发展速度,其教学大纲往往几年都不更新,因此导致专业特色非常缺乏;更甚者,有些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连续十几年都是采用的同一本讲义,其学科发展滞后严重,根本无法顺应时代的形势和发展,所以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就业中失去竞争力。

(三)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每天只能跟各种数据库、高级程序语言等打交道,而实践机会非常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对策

(一)准确定位专业特色。高校若想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当要准确定位该专业的特色,具体来说,应当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发展特点、经济形势、人文风貌及根据学校自己的特点来制定独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现实情况、适应社会发展。例如,矿业类高校可以在计算机专业建设中加入矿业特色、石油类学校可以加入石油特色,这样更加有利于教育工作得到当地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继而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当不断引入更多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具有责任心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教师,并给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讨会、积极进行科学项目研究,从而提升整体师资力量。同时,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也应当要具有努力拼搏的精神,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

(三)加强实践培养。高校应当要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平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日常教学当中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实践竞赛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结语: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准确定位专业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实践培养,才能够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得更加具有特色。

参考文献:

[1] 李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信息与电脑(理論版),2015,11:141-14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篇12

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将电子与信息系统、电子科学和无线物理学相互结合, 形成一个全新的新兴学科。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 因此许多高校内该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原则

1.1 坚持以需求为主要动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专业, 其内容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并能够广泛运用与社会实践中去。因此, 在进行课程设计、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时都应当坚持以需求作为主要驱动力, 这样才能使专业建设得以长久广泛的发展,

1.2 以核心课程建设为中心

最近几年, 我国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没有将课程建设作为核心, 导致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拼接式的教学手段。因此必须要求学校和教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骨干课程体系, 并且要求改课程体系必须与教学大纲、教材等相配合。

1.3 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殊性, 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必须是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并具有专业电子信息技术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型人才, 因此学校必须通过课内外的各种渠道, 引导学生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将所学专业电子信息与技术知识和技巧巧妙合理的运用于实践中去,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口径宽, 并未突出专业特色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一门新兴专业, 目前仍然处于建设和发展初期阶段, 因此大部分学校对于该学科的课程设计上并未进行严谨的考虑。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学等专业学科, 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泛, 专业口径过宽, 这就无法有效体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 在课程设计时并未对该学科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设计, 这些原因都导致大部分学校内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等理工学科之间没有很大区别。目前这种情况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

2.2 师资力量不雄厚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还处于建设与发展初期阶段, 其师资力量还十分欠缺。很多高校中真正具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教师严重不足, 由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 因此这些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授课过程中并不能给学生传授及时有效的前沿知识。加上校内一些教师是刚毕业的学生, 在教学经验上存在严重不足, 校内师资结构也存在一定问题, 这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严重阻碍作用。

2.3 缺乏专业实践力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 其内容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 因此, 实验教学是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目前许多高校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合理的实验课程安排, 然而实验课程只是单一的让学生按照实验教材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型实验, 记录相关数据, 填写实验报告。这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起了限定作用, 影响学生自主研发和设计的能力, 加上实习过程中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 严重影响着学生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上的实验实践能力。

2.4 教学思路和方法存在不足

国内很多高校教师在进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讲解时, 只是一味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 对于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等方面知识并未给出更多的研究和讲解。学生在学校虽然学习并掌握了专业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知识, 但对于如何科学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却并未得到提高。此外, 一些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味沿用以往教学经验, 并未结合课程实际和新技术发展对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完善提高,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在这种教学环境下, 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并有得到一个有效引导, 进而产生排斥厌烦的情绪, 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无法达到预定教学成果。

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建议

3.1 加强专业方向建设, 突出学科特色

对于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专业口径过宽并未突出专业特色的问题, 可以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 加强专业方向课程建设以突出该专业科学特色。针对该专业特点对一些基础特色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一些重点调整和改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加强计算机、信号与信息、电路与系统和电磁波这四个方向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应当以这四个方面作为教学方向, 将培养学生对这几个方面知识进行运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并形成一个明确的教学系统体系。

3.2 提升整体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不足是限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在专业建设中显得十分重要。首先, 学科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为学生带来更加专业的教学。教师应当不断关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信息并完善自身专业教学素质, 为学生提供更加有目的性的学科教学。其次, 学校应当资助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并不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 使其无法进行全面科学的教学工作。因此, 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 有效提高教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的了解, 这样才能够使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

3.3 强化学生实验实践能力, 强化对知识的运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为主。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应当加大对实验的关注度, 重视实验教学, 同时加强实验室文化的建设。此外, 在学生实习期间, 学校要积极和社会企业进行沟通和联系,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机会。

4 结语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然而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 使得该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更好的推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应当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完善, 不断促使该专业培养更多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

摘要:本文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原则入手, 分析当前国内高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原则,存在问题,建设建议

参考文献

[1]许福永.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11. (23)

[2]张丽英.普通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应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 (11) :45-48

[3]孙越, 苏玉刚.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提高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M].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写作委员会.2012:33-36

上一篇:职业卫生知识认知水平下一篇:气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