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猪场实习报告

2024-08-18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猪场实习报告(精选7篇)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猪场实习报告 篇1

猪场实习报告(动物科学专业实习报告)

我在猪场实习的,实习的时间是XX年2月14日至5月15日,实习内容主要是负责保育舍和肥猪舍的疾病防治。在这三个月的实习时间里,主要的工作是给猪看病打针。还帮忙卖猪和转猪,从中学会了一些很有用的技巧。

在这三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在去年的实习中没有把基础的技能学好。量体温的操作不规范,稀释药物和抽药的水平不够专业,打针的速度太慢,打针的位置不太准确。

量体温时,先把体温计甩几下,让它在35°c一下,然后用酒精棉球擦一下,一是起到了消毒的作用,二是体温计湿润了,方便插进猪的肛门里。插体温计要旋转的插进去,这样会减少阻力,让猪觉得不是很疼。测体温的时间是3分钟,拔出体温计,用酒精棉球擦一下,然后读取温度所在的刻度。

去年的实习,一直以为只要把瓶中液体的药物抽完就可以了,忽略了细节。稀释青霉素,需要用复方氨基比林稀释,有时候用氯化钠生理盐水也可以的,但是不可以用葡萄糖注射液,虽然也有氯化钠,但是这样稀释了,会影响到药物的效果。将10毫升的氨基比林抽完,打到青霉素瓶,注射器不用拔出来,固定好,将瓶子来回的摇晃,等到瓶中看不到固体的青霉素粉末,说明已经稀释好了,抽的时候尽量不要来回的抽,这样会产生很多的泡沫。稀释速克(头孢噻呋),可以用黄芪多糖,也可以用生理盐水。速克的瓶子都是真空的,将稀释液打到瓶中,然后拔出,摇晃瓶子,使其溶解。先在注射器抽一些空气,然后将针头插到瓶子的凹口中,将空气打到瓶中,再抽药,抽到最后,将瓶子甩一下,使其中的药液全部汇集到一处再抽,这样抽的比较干净。

打针不够快、准。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于猪栏里乱跑的猪感到无从下手,总是跑来跑去,不好打,当时很讨厌打针,总是打不好,不想打。后来掌握了一些窍门和技巧,打的多了,熟练了。比如猪睡在靠近栏位旁边,可以在外面打,这样好打又省时间,如果进去打,没打好,猪跑来跑去,就有不必要的麻烦了。有时候猪在乱跑,你可以停一下,让它跑累了,自己就会停下来了,抓住时机,马上打,就省力多了。刚开始打针,知道该打在哪个部位,可是打了之后就看出有偏差了。正确的注射部位是在一个劲部等边三角形内,以大猪为例:三角形的底边于肩前2厘米,顶角距耳后2厘米,上边于劲韧带下,注射点最好在三角形中部。注射部位太高,腰围会注于劲韧带、脂肪层,吸收不良,药效较差;注射点太低,药液会注入腮腺、刺伤劲椎。注射点偏后会刺伤肩胛骨,不仅药效较差,还会产生炎症、肿胀。针打多了,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经常把针头给打弯了。虽然知道该怎么做,但是经常有没做到。在注射时将针头全部刺入猪体内,且用力向畜体方向推注射器,使针头底座与畜体紧靠,并使针管与猪体呈垂直,当猪骚动时猪体能带动针体与猪体同时向前移动,这样猪体内的针头和针管移动是同步的,针头就自然不会因猪体骚动而弯折。

我自己觉得,给猪看病是很重要的。现在的我,可以给猪看病了,看的是症状明显的,拐角的大猪,一般第一次打针使用青霉素+氨基比林,第二次可以增加地塞米松,还有可以加链霉素。脚肿的小猪,可以用头孢曲松、林可霉素。呼吸道疾病,可以用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青霉素+卡那霉素。仔猪拉稀,可以用氧氟沙星,大一些的猪,则可以用乙酰甲喹,还有可以联合用药,乙酰甲喹+庆大霉素。皮肤出现烂皮的,可以使用青霉素+氨基比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多西环素。退烧的,可以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倒地不起的、四肢呈划水样的,疑是伪狂犬、副猪嗜血杆菌、脑炎,一般第一次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第二次可以使用头孢曲松或则青霉素。

在猪场还学到了赶猪的技巧,要学会用最小的力气把事情做好。猪赶到栏口的时候就是不下来,因为栏口与地面有一段的高度,猪不敢往下跳,必须要有人来赶一下,可以用木板往前一推,很省力,猪就下去了。对于不好赶的猪可以套头,只要把猪的尾巴对准出口,就省力多了,好赶多了。

在这段实习的时间里,老板经常有找我谈话的,告诉我一些猪场管理的方法,管理好猪场有四大因素:饲料、温度、湿度和空气。还有把专业知识的书——《科学养猪与猪病防制原色图谱》借给我看,让我多学点专业知识,这本书很好,内容很丰富,图片很漂亮。还有一本《羊皮卷》,主要写了一些做人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我的师傅在忙完活之后,经常聊天的,聊到自己从事兽医这个职业有四十年了,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大大小小的病基本上都有能力可以把它治好。也有聊到过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师傅很耐心的教了我很多技能,很感谢师傅。

非常感谢猪场给我这个实习的机会,让我学到了很多技术,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的,努力学好技术,做好一位合格的兽医。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猪场实习报告 篇2

关键词:动物科学专业,生产实习,质量下降,原因对策

生产实习是大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生产单位进行的实践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能提高生产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完成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社会、由被动到主动的过渡。因此,生产实习是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生产实习经费的欠缺,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大学生生产实习质量逐步下滑,严重影响了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结合多年来生产实习的教学经验,分析目前生产实习质量下滑的成因,并探讨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可能措施。

1、目前动物科学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联系实习单位困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动物科学专业(原畜牧专业)大学生的生产实习主要在一些国有农牧场进行,这些单位规模大,条件好,社会责任感强,且与高等院校有较好的合作关系,愿意承担大学生生产实习任务,为学生们提供了较好的实习环境和条件,能圆满完成实习任务。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一些国有农牧场的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由国营转变为私营,或承包给个人。改制后,企业领导或老板更关心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何提高职工待遇等与自身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问题,对承担大学生生产实习这类只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缺乏热情。那些没有改制的国有农牧场或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或因城市扩张而消失,能承担并愿意承担生产实习的单位越来越少。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现代化畜牧相关企业,如饲料、兽药生产企业、大型养殖公司等,但由于企业自身技术力量不断充实,可以解决生产、销售和服务中的技术问题,影响接收实习生的热情;而且大学生由于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在生产中不能独立工作,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才能上岗,而企业怕影响生产,不愿意投入时间和人力培训学生。而且,一旦接收实习生,企业需要安排学生食宿,还要注意安全问题,对企业来说似乎是一种不等交易,所以不愿意承担大学生生产实习任务。

同时,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专业思想不稳定,对自己估计过高,放不下大学生的架子,不愿意从事生产一线工作,一旦安排喂猪、喂鸡、扛麻袋、搬饲料等工作,就认为大材小用,实习热情大打折扣;有的同学嫌脏怕累,缺乏吃苦精神,认识不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在养殖场呆不够一个星期就逃之夭夭,给实习单位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大大影响了实习单位继续接收实习生的热情。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激增,而能够承担并愿意接收实习生的企业却越来越少,使实习单位的联系比较困难。

1.2 实习内容比较单一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动物生产、畜牧经营管理、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等方面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要求在生产实习阶段,尽可能全面参与到畜禽生产、饲养管理、饲料加工、疫病防治等关键环节中,了解并掌握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和常见问题,为今后直接从事畜禽养殖工作奠定基础。畜禽养殖企业无疑是最好的实习场所,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畜禽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但由于养殖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低,工作环境不好,交通不便,许多学生不愿意到养殖企业实习。取而代之的是愿意在饲料和兽药企业从事营销工作。为了刺激实习生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一些企业根据销售量给予实习生一定提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实习生在整个实习期间都奔波在销售市场上,其营销能力和技巧得到很好锻炼,但有关畜禽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却没有涉足。还有一些学生由于考研等原因,选择在校内实验室实习,只能参与到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中,从事实验室相关研究,充其量只能是教学实习的延续,达不到生产实习应有的效果。

1.3 缺乏实习经费,影响实习效果

近几年,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办学经费紧张,学生的生产实习没有经费保障。近年来,我校学生和指导教师都没有任何生产实习经费和补助,学生的生产实习费用完全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对于在校内实验室实习的学生来说,如果指导教师有科研经费,会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试剂、药品、耗材等试验用品,给学生们创造实习平台。而如果指导教师没有科研经费,生产实习只能是“纸上谈兵”,做一个小实验,应付毕业论文了事。对于校外实习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最起码的旅差补助,指导老师不能随时去实习单位进行交流和指导,无法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老师对学生的监管和指导有名无实,如果学生自觉性差,其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1.4 学生自身的问题

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影响生产实习效果的第一要素。不少学生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对于实践技能训练则重视不够。某些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认为自己将来不一定从事这个行业,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到生产实习中。另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们一般从大四起就为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四处奔波。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联系工作,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准备各种考试等,很难专心从事毕业生产实习。也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不乐观,不少学生为了将来能找到理想的工作,选择了考研。目前我国统一考研时间一般是年初,即第七学期末,而考研成绩公布、分数线划定、复试、面试等工作通常在毕业生产实习期间。达到分数线的学生,忙于准备复试和面试;未达报考院校录取线,有调剂可能的学生,奔波于相关学校,争取调剂名额,无法安心进行生产实习,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1.5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问题

学生实习期间的实习效果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但是近年来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力度不够,造成学生实习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一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激增,而师资力量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成倍增加。虽然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8人,但某些专业老师少,学生多,有的老师指导20~30名学生,指导上难免力不从心;二是多数指导教师校内教学任务繁重,不能进行“蹲点式”指导,对学生的生产实习无法实行全程指导和监管;三是部分指导老师身兼数职,社会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学生的生产实习;四是部分老师缺乏责任心,在整个实习期间,或对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将学生推给自己的研究生管理,而后者缺乏管理经验和指导能力;五是部分指导教师为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所有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生产实习的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1.6 学校对生产实习缺乏过程管理

生产实习一般由教务管理部门统一部署,确定实习时间、方式和考核标准,各院系再将具体任务分解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具体安排学生的实习方式、地点和内容等。在整个实习工作部署中,教务处和院部只关注实习工作的最初分解和最后考核,也就是“抓两头”,中间过程完全依赖指导教师。学校虽然也制定了一系列生产实习中期检查办法,也明确表示学校会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对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深入各院部进行督促检查,但多数时候没有落实或流于形式,使各项规定形同虚设,教师、学生也不以为然,管理制度的监控作用未能很好实施。另外,现在实习过于分散,实习生可能分布于全国各地,加上没有经费的保障,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监管也很难实现。这样,教学管理单位对教学完成单位和指导教师缺乏监管,指导教师对学生缺乏监管,实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自觉性。如果老师没有责任心,学生没有自觉性,就会出现在整个实习期间,学生都“漂”在社会上或“泡”在网吧里虚度大好时光的结果,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2、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对策

2.1 要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

把生产实习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无论对学生、教师、管理者来说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应用和巩固理论知识,了解并掌握畜禽生产的关键环节和技术,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和院系要对毕业生召开动员大会,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学生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自觉地去完成生产实习中应该完成的工作。学生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践的锻炼和检验,掌握真正的本领,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和指导老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崇高期望,应明确自己肩上的重任,重视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千方百计做好这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才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学校要加强管理、保证经费、创造条件,指导教师要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学生要抓住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大家“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完成这一阶段的培养任务。

2.2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是学生生产实习的场所,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使生产实习教学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的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虽然在新形势下,联系校外实习基地有一定困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认真研究,充分挖掘,努力工作,仍然能够找到专业对口、就近就便、符合条件的企业作为长期实习基地。校、院各级领导应从思想上认识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保持和加强与实习基地的长期联系,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了解企业的技术动向,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并通过技术交流、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形式主动与企业加强合作,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拓宽实习企业的范围。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与事业成功的校友加强联系,建议他们为母校发展提供帮助,为学弟、学妹的生产实习提供条件。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深入企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服务,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效合作机制,发展适合的实习基地。学生们要珍惜实习机会,树立良好形象,养成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工作作风,既要通过生产实习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又要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献计献策,最终通过多方努力实现多赢的目的。近年来,我校动物科技学院推出了院企共建模式,与我省及周边省份一些大型饲料、兽药、养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关系,学院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并进行技术服务和指导培训,企业为学院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和实习基地。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校外实习基地问题,也找到了科研实施合作单位和科技成果转化场所,企业也提高了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也能吸引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同时,学校也要投入一定经费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如鸡场、猪场、奶牛场、饲料厂、兽药厂、动物医院等,以保证教学实习的正常有效进行。利用校内基地和专业课教学实习,学生们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积累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将来的生产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2.3 改变实习方式,提高实习质量

目前,生产实习的一大特点是改原来的集中实习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即部分同学集中在某一生产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也有一些同学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主要从事饲料、兽药等营销工作,指导老师不需要跟班蹲点。现行的这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看有一定优势,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去向选择实习内容和实习单位,老师阶段性的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不耽误学校的教学,又能指导生产实习,在目前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激增,教学任务繁重的形势下,对缓解学校教学压力有一定好处。但从近几年的实习情况来看,效果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指导不力,监管不够,多数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实习效果不言而喻。而十年前采取集中实习和教师跟班蹲点的方式,实习效果良好。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一直待在实习单位,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实时进行指导,并可对学生随时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认识我国养殖业现状,树立牢固专业思想,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无疑对学生们的就业和成才有很大好处。但目前要实行指导教师跟班蹲点指导生产实习有一定难度,因为学院的教师队伍是有限的,满足不了跟班蹲点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讨。

另外,合理的实习时间安排也是保证生产实习效果的前提。目前,我校动物科学专业的生产实习在第八学期1~10周进行,单位招聘洽谈会和考研成绩公布、复试、面试也集中在这一阶段举行,学生忙于寻找就业机会和准备复试、面试、调剂,造成实习时间断断续续,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实习单位对此也不满意。石河子大学动物学院改革了生产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避开了就业和考研的干扰,稳定了学生的思想,取得一定效果[1]。

2.4 严格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是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及实习质量高低的关键,应严格指导教师的资格。承担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责任心强,二是业务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只有责任心强的老师才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生产实习的指导中,才能保证生产实习的质量。只有业务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生产实习的兴趣。

2.5 加强管理,严格考核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产实习中,没有严格管理,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学校教学管理单位和教学实施单位对生产实习这项工作不仅要抓两头,还要管中间过程。在生产实习期间,首先要召开生产实习动员会,强调生产实习对学生将来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指导老师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肩负的重任,从思想上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要将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严格进行中期检查,定期进行交流和汇报实习情况,检查学生们的实习笔记,加强过程管理。实习结束后,要进行严格考核,要撰写实习总结,毕业论文,并严把质量关,对于一些弄虚作假、抄袭严重的不予答辩和毕业,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们投机取巧、滥竽充数的思想。并通过调查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了解指导老师的情况,对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的指导教师要通报批评并取消指导学生生产实习资格。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生产实习的效果。

3、结语

生产实习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强调指出:“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重要,而它目前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将实践教学提到了其应有的高度,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面对当前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生产实习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保证经费投入、加强过程监管,指导老师应明确责任、加强指导,学生应端正态度、珍惜机会,企业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达到生产实习的教学目的,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猪场实习报告 篇3

【摘 要】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关乎学生个人成长,并且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在重视本科生基本科研能力及兴趣培养的同时,致力于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建立本科生实验实践教育体系,强化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深入挖掘本科生科研创新潜力,对高素质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物科学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教改项目(2015JXGG01)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5-02

【Abstract】Cultivating the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personal growth of them, but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in the undergraduates bas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terests in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committed to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undergraduates experimental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strengthen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s tutorial system, in-depth exca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tential,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alents i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Animal Science;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model of cultivation.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仍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方式,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思维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如何培养高素质科研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动物科学专业是农业院校传统专业,随着科技的进步,该专业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迅猛发展的研究性学科,原创与创新则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因素[1]。因此,如何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及生产实践经验则成为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就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1.培养科研创新兴趣,夯实科研创新基础,革新课程教育体系

1.1 以兴趣培养为基点,启发本科生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本科生对本专业的科研创新兴趣,增强科研创新意识,通过课堂内外的宣讲、科研实例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科研选题和准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了解相关研究课题的基本知识并查阅专业文献,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科研热情[2],从而充分发挥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其科研创新思维。

1.2 以专业训练为核心,强化本科生创新能力

1.2.1 文献检索及阅读训练

文献检索是科研创新准备阶段,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获取大量文献资料的过程。文献资料中涵盖了国内外相关课题发展的最新动态,是本科生快速了解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在科研过程中确定研究方向、评价研究成果的依据。中外文献阅读、文献检索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本科生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之一。动物科学专业从新生入学起,依托各种教学环节并开设相关课程,着手于本科生文献检索能力及科研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期提升其科研能力。

1.2.2 实验能力的培养

文献检索只能为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奠定理论基础,而支撑研究课题最有力的证据还是实验数据[3]。在动物科学专业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实证资料都来源于实验,因此,学院非常重视对本科生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本科生设有开放性实验室,以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科学实验中,为我院学子搭建一个真正能够参与科研设计与实践的平台。

1.2.3 论文撰写能力训练

科研能力的体现、成果的展示、学术水平的高低及所有科研过程,最终都要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人员想要有效地展示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有通过书面的学术论文才能得以实现。对于本科生来说,论文的撰写不仅要注重内容,还应注重形式,论文内容是确保论文质量的基础,论文形式则规范论文格式,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治学态度。本专业设有论文撰写的专业课程,并有严格的课程考核,通过系统地学习,大幅度提升了本科生的论文撰写能力。

1.2.4 科研素质的培养

科研素质不仅是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本科生从事其他工作和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动物科学专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积极为其科研能力训练创造条件和氛围,如按期举办畜牧专业知识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性试验,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学术竞赛及科研学术交流等。通过良好地科研素质训练,大学生不仅获得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1.3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设置创新课程体系

创新主体对各类知识的整合水平以及其所掌握知识面的宽窄对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设置一个合理的比例,借此拓展学生知识面。其次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大选修课的比重,促进学科交流,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其他学科相关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4]。

2.立足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实验实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1 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三位一体,强化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在实际生产实验中,基础实验属于认知验证性实验,侧重本科生基本素质与认知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基础科学实验及基本技能实验。专业实验是综合模仿性实验,注重专业素质与应用技能培养,包含专业综合实验和专业技能实验。创新实验又称为创新实战性实验,包括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及开放性创新实验,强调研究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5]。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习和实践[6],动物科学专业通过优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组合,以创新实验为主线,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对本科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进行了全面培养,使本科生科研实验水平得到提升。

2.2 以“产学研”关系为纽带,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实践平台

我国本科生虽有较为扎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其创新水平及实践能力仍较为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7]。学院应切实开展与企业实践技术、学生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利用“产学研”关系及其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培育更多社会所需的的创新型人才[8],加速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与孵化培育,为学生科研创新提供“实战”平台。

2.2.1 携手打造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

开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管理者、技术能手、优秀校友进校园,上讲台为学生授课、做专题报告,在这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的人员技术需求及畜牧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发学生科研创新兴趣。

2.2.2 创办企业助学班并设立企业奖学金

企业基于自身行业需求,为品学兼优、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现金奖励并开办企业助学班,极大地激励本专业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科研创新热情。这不仅对校企深度合作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进一步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2.3 积极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

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基础课之后,带着导师的部分课题任务到专业对口的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完成导师所交付的科研任务及生产任务,从而熟悉掌握操作技能,进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接触生产第一线,并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中,激发其科研创新的灵感。

3.因材施教,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3.1 本科生导师制在动物科学学院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牛津大学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发源地[9],导师会因材施教,并依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细分,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并对其培养,其培养模式的开展,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动物科学学院校作为畜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科研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导师带教模式,可组织带动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为学生指导毕业论文的选题、查找文献、写作等方面的同时,保证对其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力争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3.2 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3.2.1 精心遴选本科生导师

动物科学专业对本科生导师的遴选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政治立场必须坚定,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品德要高尚,再者专业知识必须渊博深厚,能够对本科生有一个合适的培养计划。选择导师时是双向选择制,由学生自愿填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经导师与学院商议决定。导师与学生以1:1或1:2的比例进行帮辅带教。

3.2.2 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本科生导师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辅带教,为其个性化发展制定个性化修读计划并提供可行的培养方案,注重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并建立导师与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有效渠道,及时对信息进行反馈。

3.3 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互带互助模式

组织本科生与研究生相互交流学习,本科生的科研实验由研究生辅导开展,此举既可充分发挥和巩固研究生的实操技能,也可以使两者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沟通,以期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10]。本科生在这种互带互助模式下,一方面可以在导师的教导下学习科研创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研究生的指导下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及科研实验操作水平,最终达到最大幅度提升本科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4.结论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学生从最初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会了自主探索、研究、发现。这不仅提升了本科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本科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显著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大大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能激发起其科研兴趣和科研热情。近几年,畢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比例逐年上升,不得不说,本科生时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后期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体系,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对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吉,侯鑫,刘明秋,等.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78-181.

[2]姜从盛.对高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2(1):25.

[3]屈锋,程火焰,阳国峰.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19-121.

[4]龚放.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16.

[5]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05-110.

[6]商艳,徐晓璐,李强.教学医院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3-84.

[7]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增强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1-7.

[8]徐金梧.校企零距离对接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J].北京教育,2007,(5):31-33.

[9]王璐,朱勤厚,苗乃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实行导师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1(3):29-31.

[10]李耿,吴庆光,胡晨霞,等.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44-146.

作者简介:

孟 军(1986—),男,江苏盐城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马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

通讯作者: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猪场实习报告 篇4

学制四年,毕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有动物科学研究及现代动物生产方面基本知识的高级科技人才,突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学习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生物化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生产与管理、饲料厂及养殖场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与动物科学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动物育种与繁殖、动物生产管理、饲料加工与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的高级科技人才、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加厚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求实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主干学科:动物科学

相关学科:动物医学

主干课程: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饲料学、饲料生产学等。

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动物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及相关领域从事经营管理、专业技术设计、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技术推广和教学科研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亦可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国家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遗传学、水生生物学、动物学等学科攻读硕士研究生。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猪场实习报告 篇5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建企业学习班和组织社团活动等具体措施, 使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确立必要的职业意识, 熟悉必要的就业知识, 掌握必备的岗位技能, 提升核心就业竞争力, 为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开展职业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中的弊端, 采取能力递进式“三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即认知实习阶段→校内专业综合实习阶段→ 企业上岗专业综合实习提升阶段。学生在认知实习阶段 (一、二年级时) 通过参加企业学习班和专业社团了解掌握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现状, 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主动性;在校内专业综合实习阶段 (三年级时) 通过校内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企业上岗专业综合实习提升阶段 (四年级时) 通过企业实地实习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模式中凸显动物科学专业“一条主线、两个融合、三层对接、四个强化、五种能力”人才培养特色。一条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两个融合:第一个融合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第二个融合是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及校园文化相融合;三层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以及师生与企业进行三位一体的无缝对接;四个强化: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强化个性化发展培养、强化职业拓展能力培养。五种素质: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吃苦耐劳、持续发展。

2.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因此, 对服务对象的要求也再不断提高, 但当代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 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与高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有关外, 更与高校教师本身的素质有关,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对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重点, 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校企教师“互派、互聘”、教师服务社会等措施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即一方面通过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或共同承担生产、科研任务, 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同时及时了解掌握新工艺、新技术, 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企业中的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带动学院教师更新知识结构, 改变教学方法,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3.共建企业学习班。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 由学院和地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饲料和养殖企业联合开办, 是学院和企业谋求共同发展,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的全新模式。学生通过企业学习班的学习, 可以了解掌握专业特色、专业发展现状和企业文化, 做出因人而异的职业生涯规划, 并结合学院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讨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 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企业也通过企业班学员的表现, 在其毕业时进行择优录取,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直接挂钩。在“企业班”校企合作模式下, 早在“企业班”设立之初就实现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通过企业长期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可以让低年级学生逐步了解专业、熟悉专业, 进而到高年级热爱专业、投入专业, 这可以有效地稳定学生的专业情绪,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很自然地实现了从专业到行业、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

4.组织专业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传承大学文化、发展个性特长、 增进人际交往、增强知识技能、促进创新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专业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组织各种专业社团活动, 主要涉及我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各个学科分支, 并根据各个学科分支的专业特点开展活动, 使得本专业学生从进入校门伊始, 就能够了解本专业现状和就业前景, 激发学生对动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睿智、积极、主动、实践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和推动动物科学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

1.承办校企合作论坛, 拉开畜牧论坛序幕。我院承办了三次内蒙古农业大学校企合作高峰论坛, 邀请畜牧行业区内外的龙头企业及上市公司参加, 并与多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意向, 先后在内蒙古优牧特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吉饲料 (内蒙古) 有限公司、北京福乐维生物有限公司、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为实现“双师型”教师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同时, 我院还邀请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董忠总裁、嘉吉饲料 (内蒙古) 有限公司池永哲总经理等企业高管作为“校外客座教授”。企业家们通过畜牧论坛的形式与学生分享企业文化和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 以自身的精神、感悟感染学生的创业热情, 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而自身的实战经验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参考和借鉴。论坛的举办为我院学子们搭建创业平台, 拓宽就业渠道,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校企双方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 共同培养人才提供了新的契机。

2.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丰富中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 及时了解掌握行业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及行业发展动向, 使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我院分别派遣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教授、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的一名副教授和一名讲师到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挂职锻炼, 并派遣动物生产与管理学系一名讲师到内蒙古正大有限公司和林瑞天隆现代化种猪示范场学习, 参与企业的一线生产, 实现从讲台到实践的成功对接。通过一年的实践, 中青年教师在生产实践的能力、专业操作的技能和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 同时夯实教师的理论知识, 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另外, 学院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和创新创业导师。一方面, 企业家进高校指导大学生创业是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是企业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哺社会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 通过学校对企业的宣传和企业家的现场演讲, 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得到宣传和推广, 同时, 企业家通过与大学生的接触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当前的高等教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便于企业今后的选才用才, 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效果。

3.共建企业班和专业社团。我院分别与嘉吉饲料 (内蒙古) 有限公司、北京福乐维生物有限公司、包头市北辰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办4个企业学习班, 第一期“普瑞纳”、“福乐维”班已经结业, 通过企业班的学习和实训,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已有多名企业班学员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另外与蒙牛富源牧业有限公司和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牛生产和羊生产社团, 由企业提供生产实践的平台, 学院专业老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 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专业, 培养专业兴趣爱好, 转变择业就业意识, 提高就业能力。

三、结语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猪场实习报告 篇6

1 牛生产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牛生产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 宁夏大学农学院牛生产学的教学为56学时, 其中实践教学为10 学时, 另加校外半周认知见习。实践教学主要是实验室模型, 展板奶牛和肉牛品种的识别, 教学幻灯片奶牛和肉牛的饲养、繁殖与管理等。牛生产学认知实习主要是指对奶牛和肉牛方面的了解, 这类实习主要结合理论课程在学期中间穿插进行, 由任课老师带领学生到奶牛场、牛文化馆、繁殖育种中心、肉牛场等现场授课学习。但由于学生较多, 经常出现一个任课老师要带领几十个学生的现象, 由于人多嘈杂, 整个授课过程只有教师周围的部分学生才能听清老师的讲解, 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成为“走马观花式”的教学。而牛生产学繁殖技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参与, 限于繁殖育种中心硬件设施有限, 公牛好动且接近很危险, 有的试验如公牛的精液采集、给母牛输精等只能由教师做简单地操作与演示, 不能保证学生参与。

1.2 养牛生产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的学生对专业或牛生产学这门课程不感兴趣, 只为拿个文凭, 根本没兴趣参加实践教学;有的在实验、实习时只是看, 不愿意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有的看到奶牛场或肉牛场工作脏、苦、累就临阵脱逃或者应付了事。学生在教学实践、实习时只是“照猫画虎”简单地去实践。教师考核学生实践、实习也不够严格, 没有一定的考核标准, 学生很容易通过。

2 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和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宁夏大学农学院牛生产学课程组提出了明确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即从人才培养的整体出发, 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科学合理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优化实践课程和实验内容,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 努力营造设备先进、管理有序、开放高效的实践教学环境, 始终坚持“实验课程、课外训练和生产实践三结合”的原则, 在注重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并强调学生运用动物营养学、牛生产学和兽医学相关技术解决奶牛、肉牛生产中饲养管理、疾病诊断等生产实际问题,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为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3.1 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目前, 针对动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1], 课程组对动物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修改教学计划, 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安排, 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 即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牛生产学主要实践环节的操作包括:奶牛体尺和体重的测量、奶牛和肉牛的饲养与管理、育种与繁殖应用技术等。以产学研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形式, 使实验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把牛生产学、羊生产学、经济动物养殖学、禽生产学和猪生产学等畜牧生产与管理综合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而这些课的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初, 即每年的8—10月份。此时,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专业知识, 可以为畜牧场解决很多生产实际问题, 如畜牧场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及杂交改良模式的正确与否等。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

3.2 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导师制、毕业论文 (设计) 来实施。首先, 要建立导师制, 从大二下学期完成专业分流后, 要求学生自行联系导师, 通过双向选择完成师生对接。导师要做好学生的选题和科研引导工作, 让学生有机会较早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 并联系企事业单位和根据生产单位的要求确定研究项目, 使企业配合学生开展试验或调研, 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 强化和规范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 使学生尽早参与科研项目并获得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其次, 在3年学习结束后, 开始组织毕业生进行为期3~4个月的生产实习, 做到产、学、研有效结合, 使学生深入到生产实践中, 熟悉、了解实际的生产环境, 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生产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3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实习运作模式

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实习运作模式改革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式、模仿式的方法,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老师规定的程序完成实验, 学生缺乏主动思考,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 牛生产学课程存在实验学时减少而实验内容增多的矛盾, 按照传统的方法很难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 (设计) 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 也往往受到毕业生择业的巨大冲击, 为此牛生产学课程组在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3.3.1 采用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方法

整合具有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基本技能训练项目, 教师只对技术原理、操作要领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一些原则问题进行统一讲解, 由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安排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由老师给出实验课题, 如配制奶牛或肉牛不同生理阶段的饲料配方, 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提出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完成, 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或小论文。与此同时, 实行开放式实验, 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平台和基地[2],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所在班级的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不做严格限定, 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 自由申请实验项目, 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这样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实验操作技能, 而且提高了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3.3.2 融合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

在实践教学中, 采用现场教学、图片教学、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方式[3], 使教学直观生动、互动性强、信息量大, 有些实验课采用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会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强化学用结合的意识。

3.3.3 重视毕业论文和毕业生产实习实践环节

在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 将毕业论文的选题、文献检索、摘要翻译、文献综述及部分就业工作提前至第6学期末进行, 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在第6个暑期末至第7学期初完成, 以便与毕业生的择业时间适当错开。根据学生的兴趣或爱好, 紧密结合生产实际, 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对口的毕业生产实习。例如:学生想从事奶牛方面的工作就安排到奶牛场实习;想从事肉牛方面的工作就安排到肉牛场实习;想从事奶牛肉牛饲料方面的工作就安排到饲料场实习, 想从事育种繁殖方面的工作就安排到育种繁殖中心实习。这样学生可以踏踏实实的在实习场地干下去, 有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就和实习基地签定了录用合同, 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训练, 提高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同时注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和质量, 要求论文选题必须符合培养目标和生产实践, 并对论文设计的每个环节进行量化、细化和规范化, 努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科研能力。

3.3.4 开辟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从做中学”及“学以致用”是能力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也是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4]。在实践教学中, 组织学生开展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承包农户活动和科技、科普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奶牛或肉牛养殖者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使所学知识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同时在实际生产中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实践、善于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思考、研究, 也可请教老师或者咨询相关专家,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参加科研和社会服务, 这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更好地展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少学生利用掌握的实用技术 (如奶牛全混合日粮技术和奶牛生产性能评定) , 在自己家中或在校外养殖场进行生产咨询,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锻炼了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

3.3.5 建立校内、校外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多年的实践证明, 搞好校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一些项目的基本操作, 如奶牛或肉牛的消化代谢试验、瘤胃瘘管试验, 为取样方便必须在校内动物医院就近完成, 因此在加强校内动物试验场地建设和实习设备与设施建设的同时, 也要建立动物圈舍和实验室。建立校外生产实践教学基地, 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 促进产学研结合[5], 加强学校与养殖场及相关企业和公司的联系。通过与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奶牛养殖场、肉牛养殖场、饲料公司联合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先进生产手段、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通过上述途径和措施改革实践教学, 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仍需在教学和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 根据市场需求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专业科学技术和全面系统的专业技能。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农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目前,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投入偏低、实习基地开辟困难等问题。本文就动物科学专业牛生产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改革的基本思路、改革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通过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牛生产学,实践教学,动物科学

参考文献

[1]李阳.我国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6.

[2]孙伟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3) :42-43.

[3]王凤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0) :118-119.

[4]武模戈.食用菌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9) :25-26.

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猪场实习报告 篇7

一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现实背景

(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响, 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沿用全日制动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着重于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 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自身的身份不相适应, 与当今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相距甚远。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 重理论轻实践

长期以来, 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被看成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课程设置上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以理论教学为主线, 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从属的、被忽略的地位, 更没有安排实践教学。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不科学, 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设置中, 没有实践教学环节, 不能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类课程之间有些内容重复, 有些内容脱节。同时, 必修课学时比例过大, 选修课课程种类少, 学时数也较少, 没有重视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三) 针对性不强, 不能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特色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 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显著区别。成人教育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培养方案, 在学员对象、学习过程、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 明显缺乏针对性, 没有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成教生源成份的变化, 应届高中毕业生、大专、中职以及中专等生源的比例逐渐增加, 急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 培养方式单一

企业和社会参与教学、教育的机会少。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环节脱节, 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动态, 不能及时跟踪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难以学以致用,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高。

(五)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畜牧业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 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随着养殖业、饲料工业和兽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社会迫切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 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充分体现成人教育“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面向市场, 突出特色

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应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按照畜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要根据成人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 考虑学员对岗位的适应性和就业弹性的需要, 综合培养, 充分体现成人教育自身的特色。

(二) 突出能力培养, 强化实践技能

在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 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 开设综合性较强的设计性实验;增加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开展实践教学。同时, 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力度, 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开专业实践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渠道,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根据专业特色结合专业认证、专业技能考核等内容制订适合本专业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 整体优化, 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角度出发, 对全部课程进行通盘考虑, 整体优化, 合理调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 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协调。适当降低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时, 增加专业课的学时比例;适当降低理论课的学时, 增加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合理布局, 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各课程之间自然衔接, 有机融合。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 设置多样化的选修模式, 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

(四) 规范基础课程, 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原则

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既要保证达到国家统一的培养规格要求, 又要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特点。规范基础是前提, 包括文化基础、学科基础以及各专业主要课程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置, 同时, 培养方案要根据专业情况、学生情况以及学校教学资源状况, 尽量开设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课程。根据成人生源从事的岗位不同, 对专业需要的侧重点的差异, 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 可按不同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不同课程模块。

三培养方案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目前, 青岛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共有高起本 (学制5年) 、专升本 (学制3年) 和专科 (学制3年) 三种培养层次。根据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 结合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制定了模块式、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 明确培养目标, 以学员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成人高等教育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 其培养目标应该更加体现其行业要求。通过对我省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掌握了本专业岗位群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 增强了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于学员工作的实际, 注重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突出应用性与职业性, 培养动手能力强, 能在畜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及科技推广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二) 培养方案的基本组成及学时比例

培养方案共分为6个基本模块, 包括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 又根据学员的从业特点, 设置了不同的专业方向, 包括养猪实用技术、养牛实用技术、养禽实用技术、养兔实用技术、养羊实用技术和特种经济动物实用养殖技术等6个不同的专业方向, 有利于学生的专业选择和个性化学习。培养方案中各模块学时数比例如下:高起本:公共课36.3%, 专业基础课35.3%, 专业课21%, 公共选修课3.3%, 专业选修课2.6%, 实践课1.5%;专升本:公共课28%, 专业基础课32.3%, 专业课29.5%, 公共选修课3%, 专业选修课4.9%, 实践课2.3%。

(三) 以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学校根据社会和学员需求的实际, 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和重点课程, 突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的作用, 探索并创新具有成人教育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注意课程衔接。成人教育群体构成复杂, 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差异较大。我们注重专科与本科知识的有机衔接, 在一些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上, 尽可能避免一些课程的简单重复, 把教学重点放在对专科知识基础中更深层次、更广内容的新知识、新技能的拓展。同时, 注意照顾部分专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 适当开设与专业内容相关的选修课, 以弥补这部分学生的知识欠缺。二是整合课程内容。科学界定各门课程的知识宽度、深度, 确定各门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 删除重复课程或重复内容, 注重引进新知识、新技术, 使教学内容适应最新职业岗位需求。加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做到专业贴近产业发展实际, 课程贴近岗位实际, 教学贴近学习规律实际。三是精简理论, 强化实践。针对成人教育的学习特点, 课程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工作实际, 精讲理论, 强化实践。

(四) 以因材施教和分专业方向教学为出发点

明确本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 把基本规格同多渠道选择相结合。根据本专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技术要求设置基本课程, 在基本课程之外, 根据不同学生拓展专业或加厚基础的需要, 开设不同的专业模块, 扩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

(五) 以构建能力本位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着力点

以学以致用为目的, 加强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注重实习、实训的实效, 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新增了家畜解剖学、动物繁殖学、饲料加工及工艺学、家畜环境卫生学、饲草生产学、动物生产学以及兽医学等7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饲料分析及质量检测技术的独立实验课。通过独立实践课、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践课以及毕业实践环节在内的实践教学体系, 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 学会岗位操作, 解决技术问题, 培养必须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壮, 王军.科学发展, 突出特色, 扎实做好成人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4) :59-60.

[2]刑红, 王菊梅.构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新模式的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6 (3) :11-13.

[3]乌力吉.我校成人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7 (3) :75-77.

[4]张洪, 漆国生.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2) :12-13.

[5]周正之.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效益[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3 (9) :27-29.

[6]周玉香, 张巧娥, 阎宏, 等.浅议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 2010, 16 (6) :109-111.

上一篇:培训学校校区11月份工作计划下一篇:忏悔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