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共12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1
我校食品科技学院是湖南省培养高层次食品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具有明显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1986年, 学院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 注重学、研、产结合, 在学科建设、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1999年被遴选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 2001年成为湖南省重点专业, 2008年由湖南省教育厅批准成为湖南省省级特色专业, 2009年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为湖南省食品工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背景
食品工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 “十一五”以来, 年均增速20%以上, 2012年产值超过9万亿元[1,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 食品生产环节涵盖从食品原料的生产到产品流通中的各个环节[3], 涉及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工艺学及工程学等基础理论和知识技能[4]。
德国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程教育范畴, 采用专才型培养模式, 注重工作中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为目标, 学生适应能力强, 毕业后无需进行岗位培训即可直接从事专业工作[5]。美国则采用通才型培养模式, 以培养能够在学科领域内通用的毛坯工程师为目标, 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 毕业后依托企业强大的培训体系, 经过1~2年的技术培训, 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6]。
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 创新人才是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但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不重视工程能力培养的现象, 企业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造成学生的工程能力弱、无法满足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7,8]。依据食品工业人才需求准确定位, 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对培养满足食品工业需求的高素质食品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依托农科优势, 建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 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湖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 食品工业是其第二大支柱产业, 粮食、生猪、柑橘等农产品资源位居全国前列, 具有较强的食品工业资源优势。湖南省现有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1 600多家, 年产值3 000多亿元, 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食品专业人才。
为了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 我们主动加强与加工企业, 质检、工商、流通等食品相关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的联系。除了组织专门的研讨会外, 利用科研合作等多种机会, 调研食品产业人才需求。聘请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负责人为兼职教师, 征求他们对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建议。国内许多中小型食品企业虽然亟须大量专业人才, 但缺乏有效的岗位培训体系和培训能力, 因此这些企业往往选择聘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 造成应届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因此必须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职场适应能力。
我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形成了农学、茶学、园艺学等优势农学学科, 具有较强的全产业链优势, 因此, 我们从学科互补的视角出发, 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 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整体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学校的农科特色和办学定位, 吸收国内外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点, 建立符合校情的课程群, 强化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9,10,11,12,13,14]。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 构建了“公共必修课程群”“专业必修课程群”和“专业选修课程群”, 增加了专业选修课数量。
3 围绕工程素质培养, 构建五模块四层次 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 凝练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注重共性关键技能的训练, 根据技能需求设计实验项目, 将实验教学从各门课程中剥离、整合成食品化学及分析检测技术、食品生物学实验、食品工程机械实验、食品加工学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五个模块, 每个模块按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四个层次来设计。
3.1 重构专业实验室, 打造专业基础、技术应用 与科技创新三位一体实验教学平台
依托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践教学中心, 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同时利用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为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项目, 构建专业基础、技术应用与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3.2 优化实践教学方法, 开展案例式教学
遵循从感性认识、技能培训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技能培养规律, 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对食品机械与设备和食品工厂设计等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工程知识密集的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 基于食品加工车间、生产线或单机设备为教学背景或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讲授。
3.3 探索校企联合办学, 强化企业实习环节管理
根据教育部“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战略部署的指导思想, 强化校企合作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将企业请进学校, 直接参与学校教学, 按市场的需要培养学生, 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达到学历教育与岗位训练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计划从与我校有良好合作基础的食品企业中, 结合学科科研特色和优势, 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龙头企业 (单位) , 实现强强联合, 建设以培养卓越食品工程师为目标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 为湖南省食品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最直接的教学示范。
建立分阶段的实习模式, 按实习企业产品种类分类, 开展以顶岗实习为特色的实习模式, 使每个学生完成一种典型食品的全过程顶岗实习, 并在生产中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养成工程观念。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 参与产品研制、开发、生产过程, 以顶岗实习的形式, 完成包括生产工艺、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实践性环节, 强化学生在产品开发、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4 建立与健全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完善实践教 学监控和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同时, 针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特点, 优化指标体系, 加强过程评价, 实行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特别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课前评价, 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前掌握相关预备知识, 以提高教学效果。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2
摘 要:食品科学要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因素:人口增长、食品贸易的国际化、国际旅游、食品工业的联合、食品生产工业化以及食品消费形式的变化等。食品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包括杀虫剂和二恶英仍然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同时,新技术也是食品安全所关注的焦点,包括食品辐射和源于新生物技术的食品。
关键词:食品科学;发展方向;食品安全;生物技术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公共健康的主题之一。WHO(国际卫生组织)已经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 11个优先解决的问题之一。WHO决议督促各国尽快完善作为国家健康机制必不可少的食品安全的各项政策,提供充足的资源来建立和强化各国的食品安全,包括针对减少食源性疾病之系统的和可持续的预防措施的开发和应用。食品科技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回应:鉴于食品科学在解决以上众多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作用,学术界更加倾向于将食品科学看作是介于农业科学、营养科学和行为科学之间的完整系统。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必须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生物技术、营养、行为科学、化学、物理分析、信息技术、工程科学和加工技术的通力协作。
1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一个发展非常活跃的领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技术对于解决食品短缺问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转基因植物和应用其他生物技术生产的农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除了植物原料越来越具有抗虫害能力外,提高干旱、盐碱地的收成,要求植物原料更具高含量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胡萝卜素和抗过敏等,这些需求已经成为全球基因工程的重点。世界范围内基因工程关注的焦点是:植物对害虫侵害的抵抗力,以及对干旱、盐碱土壤和不理想的储藏条件的抵抗力;提高植物营养物质含量就意味着产量的提高,高浓度的维生素、胡萝卜素,低含量的过敏物质都是我们关注的方向。不久的将来,具有药物功能的植物和含有高浓度纤维素酶和磷脂酶的专供动物饲料用的植物也将大范围种植。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这些必将会成为现实。然而,转基因食物的弊病也在逐步显现,关于转基因食物的利弊的争论也在日益激烈。
还有一个领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就是改良的植物和微生物作为食品添加剂。该领域的先驱应该首推医药领域的类似盘尼西林的抗生素。在食品领域,生物技术应用较广的有食品风味剂、食品保鲜剂、抗氧化剂、着色剂和胶凝剂等。特别是在葡萄酒、啤酒、面包、香肠、干酪、糖浆和相关产品中使用的酶制剂活力的使用上,生物技术更是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新型的酶制剂可以在极限的温度、酸度和压力的条件下保持很高的活力。如一些酶可以在冰点或120度的温度下保持活力,还有的酶可以在pH值为2的高酸度或pH值为10的高碱度的条件下反应。高压实验是指一些特定的酶类可以在几千帕的压力下保持高活力。使得生物工程应用显著化的是分析领域。已经开发出相当数量的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免疫学分析生物传感器,如应用于检测巴斯德杀菌或灭菌工艺效果的以及生产无过敏物质食品中用于检测过敏物质的DNA检测器。应用较广的是用于检测沙门氏菌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和电子技术相结合的分析仪。免疫实验和电子方法的结合就很有趣,如利用压电电子手段探测沙门氏菌。
2 营养和行为科学
食品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消费者更加关注新型大米、谷物和调料的生理学价值及加工对其的影响,关注特殊植物品种的医学价值,以及适用于不同消费群体(如婴儿、年轻人、老年人、运动员等),能满足特殊需求的产品。食品企业越是重视为特殊人群生产特定的食品,其市场份额就会越大。特殊消费群体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病人的处方食品,像低脂肪的比萨饼和不含坚果等的低过敏食物等,专门为运动员设计的可以减轻赛前紧张的食品,还有一些由于食品导致的疾病(如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和食源性过敏等),可以通过控制饮食而达到治疗效果。在当今社会,这些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满足特殊食品和技术的需求已经是无法回避的趋势,甚至用于抵抗癌症和具有自动免疫功能的食品也将上市。
3 化学分析
化学领域的进步对于食品科学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化学试验能够检测产品中的不明物质及其重要组织成分,以指导工艺控制并将食品的生产导入全新的领域。在线控制可以被整合到食品加工过程中,对于受污染食品的安全要求也将更加严格,这必将促进对消费者的安全保护作用。化学对于食品生产产生作用的另一个领域是风味工业中特殊分子物质的开发。此技术的奇特结果只有在采用了独立传感器感应系统后才有可能实现,当然还必须辅助以发达的计算机技术。
4 信息技术
IT技术已经改变了现代食品科学和食品技术的面貌。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食品科学,就会发现食品科学领域已经没有一块领地不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了。特别是在食品分析过程中,如果没有计算机,那将是不可想象的。光谱研究、图像分析、量热学和流体学等领域都必须借助于计算机。食品技术的革命在于计算机在工艺控制、工艺策划和组织及逻辑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同全球范围内的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一样,现代食品贮藏和分配如果没有计算机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科技的各专业系统,如啤酒和火腿肠的生产以及灭菌和巴氏杀菌等工艺。人工智能计算机还可用于模型产品的设计,包括包装材料和饮食设计等,如新鲜果汁或蔬菜等的包装。人工智能计算机将会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在恰当的时间冷却啤酒以及恰当地从食物中摄取热量。
5 工程科学和加工技术
工程科学是食品科学的另一个重要接口。工程科学极大地改善了食品技术和食品工艺的面貌。这些食品工艺包括:高压处理、高强度电子脉冲磁场、欧姆加热处理、等离子体处理、渗透干燥处理、高压水切割、膜乳化、智能包装和先进工艺控制等。
有些新技术早晚会进入工业领域,还有一些也许永远不会。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新技术的出现必将会对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秀.简论食品科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4)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3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专业实习 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TS20-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6-0087-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中都指出: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顺利开展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工作,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切入点在于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吉林工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于2011年通过了国家级特色专业验收,被遴选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力求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目的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是学生在接触专业课之后安排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实习时间为三周,其目的是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践、科研分析等实习项目,加强对食品生产的全面认识,掌握从原料购置到成本核算,从食品的生产工艺过程、设备的使用特点到成品销售等环节。培养全面考虑、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传统专业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的专业实习是以教师作为主导,实习时间安排、内容设计、过程控制、总结分析等全都由专业教师负责,这种实习模式存在很多问题。
2.1 实习内容设计不灵活,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由于实习内容都是由教师负责安排,每一年的专业实习内容变化都不大,使得学生对实习的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动地等待老师的安排,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2 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实习的岗位是由教师和实习组长安排的,大多数同学在整个专业实习的过程中,不参与实习的组织和管理,部分同学认为实习的组织和管理与自己无关,自己只要按要求做出产品就可以了,所以大多数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2.3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差
食品工程专业实习属于综合性实习,在传统的实习过程中,分工较为明确,每个同学有自己负责的环节和岗位,导致很多同学只是注重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很少与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更无法去进行团队合作。
3 专业实习模式创新
3.1 专业实习过程设计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0级本科的专业实习为例,实习过程设计为:实习动员→项目经理竞聘→各项目组组员招募→制订项目组实习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原辅料选购→实习操作→对研发产品进行消费者问卷调查→召开分享交流会
3.2 专业实习模式创新点
3.2.1 项目经理竞聘
改变了传统实习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执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专按业实习方向将实习内容分为五个大项目,即肉制品、花色面包、比萨、特色泡菜、调研,每个项目组设项目经理一名,副经理一名。
项目经理在全班范围内竞聘产生,竞聘同学先填写“项目经理岗位竞聘申请书”,除填写个人简历外,还要求写对应聘岗位的认识、个人应聘的优势、工作设想等,同时,要争取得到两个教师的推荐。由专业教师对学生提交的申请书进行审核,合格的同學可以参加竞聘会,竞聘过程分为竞聘演讲、教师提高和同学提问的过程。最终根据同学们的表现,选出各项目的项目经理和副经理。
3.2.2 项目组组员招募
由选出的项目经理和副经理负责招募各组组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进行申报,由项目经理和副经理对申报人员进行审核,选出适合本组的人员,上报专业教师审批。专业教师与各项目组经理协调人员分配。
3.2.3 各项目组自行制订实习计划、进行实习安排
各项目组分别制订本组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时间安排、实习内容设计、原辅料的采购、实习过程控制等。全组成员都参与到实习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群策群力地完成本次实习。
在设计和实放研发产品消费者问卷调查过程中,调研组与其它组相互配合,做好问卷的设计、发放、统计等工作。
3.2.4 分享交流会
实习完成后,由学生自发组织分享交流会,会议由学生自己组织、主持。会议特邀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参加。会议上,各项目组同学进行本组的实习汇报,介绍实习过程、实习产品,总结实习心得,并把制作的产品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
4 实习效果总结
4.1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整个实习过程都是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参与的,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很多平时不太参与学校活动的同学,也积极地参与到实习过程中,给项目组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4.2 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由于实习内容设计丰富,很多同学在实习过程中都参与项目组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每一位同学都成了实习的“主人”。
4.3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各项目组在实习过程中密切配合,各项目组成员之间进行密切配合,实习结束后,很多同学纷纷表示,实习的顺利完成要感谢本组同学和其它组同学的支持,同学们的凝聚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在本次实习中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汪磊,游新勇,王国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7):82-83.
[2]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6):118-121.
[3]颜海波,林如鹏,张宏.实施“三个一”行动计划 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8):44-46.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4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
国际上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学徒型 (以科学研究为主) 、专业型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协作型 (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 和教学型 (以授课为重点) , 这些模式共生互补, 各自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作用。目前, 我国硕士层次的培养类型主要有两种, 即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过程和标准比较完善, 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为一体, 主要采用学徒型或专业型的培养模式;专业型硕士是面向职业教育的一种研究生培养类型, 以实用性为特点, 主要采用专业型或协作型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培养对象的职业导向性更加明确, 主要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 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内涵不同, 是以一定职业为教育背景的学位类型, 旨在为特定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与复合型专门人才, 其实质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化职业教育。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二十年来发展迅速, 培养单位辐射全国, 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 经验积累不足, 因此,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问题为我国的硕士教育以学术型为主, 对专业型研究生定位不准确, 实践中很多培养单位对这两类硕士在培养模式上没有实质性差别, 漠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滞后于实践的现象明显。目前,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所用的教材与实际应用衔接不够紧密, 教材明显滞后于实践, 实践应用价值较为有限, 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是国家学位办根据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现状设立的一项专业学位, 主要是为食品及相关行业培养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近十年来, 中国食品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已发展成为中国工业经济中颇具竞争实力和发展优势的重要产业, 连续13年位居制造业之首。在此情况下, 食品工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支撑。调查显示我国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偏小, 硕士及以上层次的专业人才比例低, 特别是在中小型的食品加工企业[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增设, 为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供了新的途径。为了给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更加专业和适用的人才, 本论文结合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规律对于这一部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探讨并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做了初步研究。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导师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和参与食品企业研发和实际生产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 并使之成为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 为将来增强所在食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就必须有一只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 加强高校自身导师队伍建设。
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对导师的要求应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对导师的要求有所不同, 应用型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更应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这一点正是长期在高校里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所缺乏的。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和培养要求, 管理研究生的相关部门应该建议学生选择具备上述能力的指导教师。同时, 学校应该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创新与技术升级改造, 这样所指导的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所需要的科研活动, 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渠道不断加强在校教师的实践培训, 特别是进入生产一线进行科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 校企共享导师队伍建设。
积极推行双导师制的建设, 建立健全双导师制的相关工作职责及认定标准的规范性文件。第一, 导师为学校批准的具备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第二, 导师可以是来自于食品企业单位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学校应该制订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的机制, 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学习、科研和论文的进展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另外, 专业学位的培养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 将“双导师制”实至名归, 而不是流于形式[3]。
二、课题的选择与课程体系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不同, 专业学位培养对象的职业指向性更加明确, 主要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 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如何以特定的食品加工企业所需的人才为背景, 进行课题的选择并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的选择和课程内容设置是课程体系的主要内涵, 课题的选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1. 合理的课题选择。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学制为两年, 由于学制较短, 所以指导教师或指导团队应该进行协商和讨论, 根据自身科研的实际情况与企业的实际需求, 优先为学生选择课题, 并根据课题所涉及的领域为学生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背景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课题的选择应该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 应该以实用性为主, 立足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人才, 不一定具有很深的学术价值, 但应该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对企业的生产实践具有意义即可。为了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也为了把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毕业要求。
2. 构建合理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让学生拿到专业硕士的学位, 其所修学分基本与学术型硕士相同, 在两年的培养中, 基本有一年的时间在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 剩下一年时间进行资料的查阅、课题的实施与论文的撰写, 笔者认为这样的培养机制具有相当大的弊端。关于与课题选取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结合学分制的实施, 由指导教师、研究生、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组成的不同层次的座谈会, 征求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在此基础上, 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对这类学生的培养, 应该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除十分必要的课程以外, 消除必选课、限选课和选修课之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设置面要宽, 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特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应该是带着课题和任务来学习的。这就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满足学生在职业背景和课题实施中的需要。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专业硕士的特点, 不过份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基础课要强调宽广性和综合性, 专业课要强调先进性和实用性。为了增加选修课的灵活性, 可以增加选修课的量, 开列多种菜单, 以套餐的形式供学生选择。要在科学规划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基础上, 安排好他们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 既要让他们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知识, 又要进一步训练他们作为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应设置若干门反映食品科学领域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成果的知识讲座或前沿性课程, 还要有一些相关领域的课程, 以体现宽广性的原则。在正确、理性认识专业学位教育的基础上, 组织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集中精力加快专业学位优秀教材和案例的编写工作, 使得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得以充分体现, 避免出现学生所学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离的尴尬现象[4]。
三、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应用学科之一, 应该更加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此,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 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索和强化学校和企业教学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其为将来开展课题的必然要求, 可以让这类研究生提前进入实验室, 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上届的研究生实施课题, 从中得到锻炼。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导师的研究领域及服务企业的类型, 建议在校外导师的辅导下, 根据校外导师提出的任务, 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将来要实施的课题, 直接进入企业, 至少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一个月到两个月, 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和生产实习工作, 在此过程中增强研究生的动手能力, 锻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生产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个环节的锻炼, 不仅提高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食品生产实践的机会, 在导师的指导下, 锻炼研究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为平台, 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从中得到全方位的科研锻炼, 提高研究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论文强调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要应用于实际的科研和生产工作。所以如何在培养过程中, 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此, 学校和学院可以选择一些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具有较高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大型食品企业开展合作, 依托企业委托项目、企业创新项目等重大项目的研究, 研究生可以得到直接的锻炼机会, 并且跟个人的岗位密切相关, 提高了其科研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 这些企业有意愿、有兴趣, 也有资源和队伍来共同培养研究生, 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与大型食品企业单位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基地, 充分发挥各自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优势,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 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成果转化;革新研究生培养机制, 加速应用型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 更好地适应学科档次的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跨越式发展[5]。
四、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由初期的规模发展转向了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处理好质量与规模的关系, 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专业学位教育研究和探索的重点。
1. 建立健全培养质量保证措施与制度。
制定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的管理规章制度, 规范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是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 也是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基础。制定出一系列规范专业硕士培养的内部文件, 使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在教学、管理、学习过程中都有章可循。在上述制度建立的同时, 积极探讨授予学位的硬杠要求。例如, 有的高等院校需要研究生在国内核心期刊或普通期刊上发表已经见刊的学术论文, 还有的高等院校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帮助下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笔者认为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学位授予要求。例如, 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 如何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达到上述指标, 是否可以组织专家、学校或学院的教授委员会对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 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核, 按照一定标准替代相应的硬杠要求, 并授予学位。
2. 强化过程管理。
参照全日制研究生教学监督机制, 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 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控制制度。我校专业硕士的基础课程教学由学校研究生部统一组织安排, 专业课程由学院安排。在教学过程中, 定期派专家组前往培养点听课, 进行课程教学检查。认真做好论文选题及开题工作, 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初始和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 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切实做好论文中期考核工作, 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进行到一半时, 应组织相应的中期检查, 以导师为主要驱动者, 以督促为目的, 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进度、论文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论文下一步的计划等进行及时总结, 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 只有中期考核通过后, 方能进入下一阶段论文工作。严格把关论文送审和答辩环节, 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是确保论文质量的把关环节, 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种规范合理的机制,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科学合理地确定抽查对象, 实行严格的“双盲”送审。在论文答辩过程中, 严格审查答辩委员会的资质, 建立回避制度, 对校内专家按照答辩人与导师不见面的原则, 将专业硕士研究生分组进行答辩, 校外专家应当是相近领域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 要求不是答辩人的兼职导师;完善答辩程序, 首先由答辩人陈述学科基本知识, 然后进行正常的论文答辩;规范答辩方式, 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求用多媒体方式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 对专家的提问现场回答;答辩后, 专家进行匿名投票, 形成决议, 答辩委员会主席当场宣布[3,5]。
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要从思想上积极转变观念, 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而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思想。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正发生着变化,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处于同一层次, 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指的就是专业学位教育;我们要理性认识到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职业细分、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顺应我国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开辟了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在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突出其应用性、职业性的特点, 是其持续、有效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晶晶.浅谈打造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法制与社会, 2010, (5) :242.
[2]周鹏, 陈卫, 江波, 陈洁, 陈坚.中国食品科技的发展状况[J].中国食品学报, 2009, (9) :1-6.
[3]张晓曼, 孙晓光, 刘金川, 张彦广, 杨建民.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 2009, (27) :59-61.
[4]邢媛, 林淦生.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 :76-80.
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调查 篇5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培养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食品科学类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设计单位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设计工作。大致有两个方向:大、中型食品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工作;有关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从事经营销售、企业管理等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
◆ 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
◆ 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
◆ 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 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主要学科
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4、主要课程
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化工过程与设备和食品技术原理。
目前有许多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比如浙江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本专业学生要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具有工艺设计、设备选用、食品生产管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了解食品储运、加工、保藏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和发展动态。毕业生适宜到有关食品研究机关、设计部门、检验单位、食品工厂、企业从事设计、研究、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当然,如果不想进入具体的生产部门,也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虽然可能清苦一点,但是会有很丰富的精神生活。
纵观我国食品专业的发展,“教”与“学”的成果都是喜人的。但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工业仍面临着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远远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食品工业专门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3—4%,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食品科技人才更是奇缺。同时,全国各地食品人才不平衡,许多县级小厂甚至没有专门的食品技术人员。上述种种都与在全国各工业部门总产值排行榜中高居榜首的第一大工业的地位极不相称。而放眼海外,西方发达国家食品专门人才在职工总数中的比例可达20%以上。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食品人才的培养,几乎所有的知名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NIT)、威史康逊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均设有食品科学与营养科学系。因此,我国大力发展高等食品专业教育,培养该行业科技人才已是形势所迫、不容忽视。
传统的食品制造与食品简单加工在食品工业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关注健康、营养,并已形成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食品企业不断出现,它们已经创出了很多驰名品牌。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营养保健食品、生物食品、食品的精深加工业将有较大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专业科技人才将有极大的需求。那些学有专长,又勇于开拓创新的食品专业毕业生将会成为这些新兴企业的主角。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工业也在进行大改革。今后的食品工业,将会摒弃传统的生产加工模式,向着高科技高附加值,向着食品工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毕业后从事一切与食品生产、检测、开发有关的工作:
食品化验员——进行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工作; 食品生产主管——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技术管理和协调; 食品研发人员——应用现代营养学知识,研究和开发新的高效食品; 进出口海关的食品质量检验人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正在向着科学化、自动化、大型 化方向发展。食品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最终体现在技术竞争与人才竞争上。食品工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培养。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培养高层次食品科技人才的教育体系。这些高校毕业生分配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食品科学类毕业生除继续深造,报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设计单位,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设计工作。去向大致如下:大、中型食品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从事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工作;有关公司的业务管理部门,从事经营销售、企业管理等工作。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6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食品基本加工技术原理、加工工艺、创新加工的方法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主要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而当前该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比较狭窄,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缺乏相关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监管制度不健全,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并且在实验室完成工厂化全套技术操作是非常困难的,而当前很多食品生产企业不愿意接受毕业生实习,这就为建立现代化实训基地增加了难度。因而,该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实习难的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必须对当前的教学体系进行一定的改革。
1 改革培养目标和培养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也要根据当前形势来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各类人才,满足食品产业对人才新的需求。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及培养计划涉及的方面比较窄,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及课外活动脱节,不能满足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应该从制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总体培养计划入手,根据当前食品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来建立结构合理,各模块配置优化的课程体系,多使用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争取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培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传统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工艺和工程类型的人才为目标,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新设置了工程科学模块,从而开辟了食品科学方向的新模块,为那些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之间进行课程的合理调整,以促进内容的简练和课程结构的紧凑,达到浓缩课程内容的目的。在实验课程中添加一些新的科学元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并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在专业的课程中添加一些外语、计算机、交流礼仪、人文科学以及实践相关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增强其自身的素养以及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
2 改革专业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直接传授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教学的要求,随着食品行业逐渐与国际的接轨,对外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应该让教师在专业课的讲述中插入一些英语资料或英文文献,讲述一些国际上行业的形势,甚至让教师对学生直接进行英文的教授。同时,教师还要借助于现代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将死板的课文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势呈现出来,不但能够增加课堂的鲜活、生动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强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探求度。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是教师在上面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这种方式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和教师一起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自发讨论来增强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可以把现实中企业面临的问题拿到课堂中来讨论,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主动学习及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
3 增强实践教学
仅仅将课堂知识强加给学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在实践中了解食品工艺中的基本单元操作和主要产品生产工艺,认识某一食品工程技术发展的状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接触食品制造的相关设备,锻炼其实践能力。
教师要确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总体目标,根据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多参观一些实践基地或者企业的厂房,在实习的过程中来印证自己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思考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实验课进行完善,在老师的示范下,让学生亲自对实验进行科学的设计,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过程中的反映并详细记录实验结果,根据结果来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真正达到了通过实验来强化专业理论课学习、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另外,还要与一些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关系,让学生提前进入到实践中进行学习,增强其以后的工作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7
一、传统培养方案的弊端
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使得学生在初入企业时不能快速地适应企业的设备与工艺, 使得就业率大大降低。因此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及模式陈旧、课程设施不合理这三方面。
1. 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中, 1~2年级的课程设置基本为基础课程, 其学习内容并不涉及专业方向的课程内容, 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接触认识较迟, 导致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甚清晰, 对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专业发展状况不甚清楚, 从而产生学习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并不能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对应用型工程人才的要求, 无法满足企业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 根据现代社会对于食品加工行业人才的需求, 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基本确定:主要面向食品加工、食品安全品控与食品营销等岗位,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实践技能和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能从事乳制品、肉制品、果蔬饮料等各类食品的生产、储运、加工、质量管理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
2. 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的实验培养方案教学内容陈旧, 仅局限于使学生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 或者仅仅学会几种大型仪器的操作, 造成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呈现出一些问题, 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 只关注知识的接受, 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 无法激发学习热情。随着时代的变迁, 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分析实验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 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 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向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已成为当前实验课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 课程设置不合理。
按照传统培养方案的教学模式, 学生进校学习一、二年后才可以接触到所学专业岗位技能, 才能对所学专业了解一二, 但在大学1~2年级, 由于对未来的职业或岗位没有概念, 使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怎样学, 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在课程设置中, 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 实验实习教学条件较差, 导致工程类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程较少, 培养出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由于涉及到实践性课程较少, 专业实践技能明显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食品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因此, 应该以实用性和适应性为原则, 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在稳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 大量增加实践性强的专业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培养可以更快适应社会需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才是当务之急。要想全面地掌握食品工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认识食品工艺学对提高食品质量和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更要通过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在食品工艺及加工方面的工艺及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食品工艺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无法提供生产企业所有的设备和工厂环境来给学生学习与了解当下最前沿的食品加工工艺学技能。
二、培养方案改革的调整与创新
1. 增加食品工艺学前沿技术的实践教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食品行业飞速发展, 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 对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这一现状决定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相关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因此, 针对此类问题, 如表1所示, 食品工艺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开设了食品品质检验及感官评价分析、焙烤工艺学、调味品工艺学, 豆制品工艺学和糖果工艺学的课程, 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及时学习更新兴更专业的工艺技能, 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是以就业为导向, 可以培养更适合食品行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因此也适合食品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2. 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 知识与技能全方面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 加强培养方案的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努力打造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三大教育模块, 如表1所示, 增加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实验与实践, 开设了感官评价分析、调味工艺学、豆制品工艺学和糖果工艺学的实验课程, 此外还增加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实验学时, 如食品分析与检验实验、饮料工艺学等专业课程, 目的是加重实验与实践环节, 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3+1”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遍采用4+3+1的教学模式, 即4个学期的基础课程学习, 3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和1个学期的毕业设计。采用这种模式, 两年基础课学习后, 对多数学生而言, 仍对所学专业知之甚少, 而新型的“3+1”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为突破口, 从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入手, 采用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 在三年的在校学习中也非常注重实践与实验, 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年在工厂实践锻炼, 把学生的毕业论文放到工厂去做, 将工厂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平台, 同时教师的科研与工厂生产实际相结合,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样的培养模式更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
三、改革成效
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培养方案的改革, 使得学生无论从理论学习还是实验操作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具体体现在连续7年成功的举办了大学生食品节, 在食品节上学生发挥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了柠檬酥皮泡芙、苦荞烘培食品、猪肉蔬菜糯米肠、米酒蛋糕冻、新型发酵米酒乳、“三心二艺”冰激凌、微波核桃小蛋糕等上百种新产品, 可见改革后的培养方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 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优于传统的培养方案。
四、对2015级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
本次培养方案虽然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其专业化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建议按照专业化方向分流培养学生,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摘要:本文比较了2007级和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情况, 分析了2007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即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及模式陈旧、课程设施不合理等。而2011级增加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一体以及“3+1”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结果证明改革后的培养方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岁楼.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14, (314) :80-82.
[2]张海生.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农产品加工 (学刊) , 2011, (262) :136-139.
[3]朱新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4, (2) :57-60.
[4]吴威, 孙明哲.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1 (21) :178-179.
[5]孙月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产品加工, 2014, (10) :81-84.
[6]师邱毅, 何雄, 陈乐乐, 曹小敏, 王隽, 史海波.高职高专食品检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9, (9) :82-85.
[7]叶向库, 金海珠, 赵玉平.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教育, 2010, 38 (18) :9911-9913.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8
关键词:食品科学,食品工程技术,食品安全
1 前言
相关数据表明,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尽管国际经济市场的状况较为复杂, 但是在食品工业方面我国依旧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每年20%的增长速度, 这不得不让国外的相关人士为此惊讶。目前食品工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支柱体系中的重要支柱, 从生产、加工在到销售, 系列过程的实施加强了与其他产业的合作, 同时也拉大了国内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随着市场的逐步变化, 对于食品工业的业务要求也在逐步的上升, 为了保证食品工业的正常发展, 人们开始在探析当代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状况, 试图从学科的发展来探索食品工业发展的新途径。
2 当代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发展的概况
近几年, 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较为可观, 其主要原因还是其经济价值在实际的生产中得以体现, 因而人们在该学科研究上投入了较多的经历, 故而其著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也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2.1 学科规模显著增大, 相关梯队明显得到优化
近几年, 国内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的人数显著增多, 众多高校开始陆续的开展相关专业, 学科规模也日渐扩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的情况来看, 自2008年起, 我国国内高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相关专业的开设力度明显增大, 仅两年内高校数便增多了30多所, 与此同时, 在学科梯队的素质状况来看, 在数量逐渐增多的状况下, 梯队的质量却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学科研究人员的学历和资格呈现增减增高的趋势。总体来说, 近几年, 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在国内的发展状况是数量与质量共同进步,
2.2 教学方式得到改革, 人才的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目前, 在我国各大高校中该学科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的方法得到了不断的改革, 正是在这种大方向的改革下学科在高校内的发展可谓是如鱼得水, 对于该方面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学科精品课程的开设状况来说, 仅仅2009年到2010年这两年内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的精品课程开设数量已经达到了近20门, 在学术研究成果上来看, 该学科的博士学位优秀获奖论文在数量上也有了重要的突破。因此, 从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上来看, 明显呈上升趋势。
2.3 理论与技术方面得到突破, 研究水平持续提高
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 各个高校在食品方面专业所投入的研究经费也逐渐增多, 在经费充足, 研究人员数量充足的情况下, 近几年我国在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放慢无沦是理论研究, 还是相关技巧都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在专业研究水平上呈现出持续提高的现象。各个市场企业对该学科的研究方面设立了较多的研究项目, 由企业投资建立的实验室逐渐增多, 这为学科的研究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4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连续二十年都在呈现一种告诉状态。在食品工业告诉发展的情况下, 我们不能忽略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对其起到的推动作用。该学科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技术方面, 还是在相关生产研究人才提供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因素不断的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使产业内部研究人员的职业素养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产业链条不断的得到优化, 推动作用愈加的明显。
3 当代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状况对比
就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来看情况还是较为客观的, 那么结合国外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状况来说, 孰优孰劣?还是各有千秋呢?
3.1 所受支持方面
从国外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的起步时间来看, 较我国还是要早。从学科发展所受到的支持力度来看, 国外在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方面所受的支持, 无论死政府政策方面, 还是企业项目方面较我国还是明显占据优势的。政府支持力度大, 企业设置的学科研究项目多, 学科建设所获得的研究经费充足。
3.2 与产业的结合上
就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与食品产业的结合上来看, 我国由于该学科起步的时间较短, 在与产业结合的适应性存在明显的不足, 但是总体来说适应性还是较高的, 所不足的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在学科开设的过程中缺乏与实际生产的结合。而在国外, 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在与食品产业的适应性上表现得比国内要强。新型食品的不断产生, 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以及快速的发展, 都在不断的印证着国外在学科发展与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4 结语
就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状况来说是较为客观的, 各界人士对于该方面的发展也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但是在发展的过程还需不断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努力的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使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玉.浅谈当代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进展[J].电子制作, 2014 (08)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9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剂(酶或活细胞)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生物技术是一门实验学科,作为世界三大高新技术之一,其飞速发展使其日益渗透到各学科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随着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应用中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它已逐渐成为提升我国食品工业技术含量、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核心技术。因此,培养既掌握食品工程技术,又能将生物技术熟练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是食品工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然而,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领域中并不是传统的学科,关于它的教学,我们没有多少经验可循。因此,调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教学现状对食品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研究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渗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了解兄弟院校的教学情况,相互取长补短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的教学现状
为了充分调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的教学现状,并进一步为本学科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全国多所院校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两个层面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2.1 本科教学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调查了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13所高等院校,统计发现,少数高校除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两门专业基础课外,没有设置相关的生物技术课程,如江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多数高校设置了相关的生物技术课程,如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导论、食品酶学、发酵食品工艺学等,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作为限选课或必选课。
2.2 研究生教学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调查了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福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15所高等院校,经调查发现,与本科教育相比,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学生生物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尤为突出,它将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个专业设置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下,分设食品基因工程、食品蛋白质和酶工程、发酵工程、食品微生物学、果蔬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6个研究方向,所设置的生物技术类课程主要有食品生物技术、高级生物化学、食品生物技术专业Seminar、分子生物学专题等学位课,以及基因工程专题、细胞工程进展、发酵工程专题、食品酶学、高级食品微生物学、发酵食品研究进展、高级葡萄生理与分子生物学(葡萄酒方向必选)、葡萄酒化学进展(葡萄酒方向必选)、果蔬采后生理研究进展(果蔬贮藏方向必选)、蛋白质化学、生化技术、活性酶蛋白凝胶电泳技术、食品微生物实验新技术等选修课。多数院校在食品科学专业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如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等。多数高校的食品科学专业将食品酶学或食品生物技术(中国农业大学选择的是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方法与进展)作为必修课,其他专业或必修或选修,也都设置了食品酶学或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也有部分学校设置了其他生物技术课程,如陕西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将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作为学位课。
从学分要求上看,各高校对硕士研究生总学分的要求在30~35分,其中生物技术类课程的学分为4~12分,占总学分的12%~35%。
2.3 理论学习与实验学时的分配
在同一门生物技术类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验课时的学时分配上,各高校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别。在本科学习阶段,多数院校未设置实验内容,只有少数院校例外,如浙江大学和山东轻工业学院,两者都为本科生开设了食品生物技术选修课,共40学时,其中实验16学时。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各院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只有理论课的学习,而没有设置实验环节,如山东农业大学,设置了食品酶学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两门生物技术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均为纯理论课,各40学时;天津科技大学的食品生物技术为纯理论课,共64学时。但多数院校设置了实验学时,如江南大学设置了4门相关课程,食品酶学学位课63学时,其中实验27学时;生化分离技术学位课44学时,无实验内容;食品生物技术选修课30学时,无实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选修课60学时,其中实验20学时。还有些院校设置了专门的生物技术实验课程,如中国海洋大学有专门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程,34学时,暨南大学有高达72学时的食品生物技术综合实验课程。
2.4 实验内容的设计
各院校对实验内容的设计差别很大。有些院校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不考虑与食品专业的直接相关性,如中国海洋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食品生物技术实验课,只涉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大实验内容。有的院校只涉及与食品工程密切相关的生物技术实验内容,如山东轻工业学院设置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酶工程与发酵工程核心技术作为主要的实验内容。也有些院校比较全面,如江南大学既涉及作为生物技术本身核心的基因工程实验内容,又涉及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酶工程内容。而暨南大学食品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则最为全面,既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本身的核心实验内容,又涉及与食品工业密切相关的如α-淀粉酶、果胶酶、过氧化物酶的活力测定等酶工程的内容,以及如腐乳毛坯的制备等发酵工程的实验内容。
3 结束语
通过对相关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3.1 总体对生物技术重视
近些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各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普遍重视生物技术的教学,无论在本科学习阶段还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都有除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两门专业基础课以外的生物技术相关课程,这与十几年前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3.2 各高校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性
各高校之间在生物技术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这包括所开设的课程、总学时数、实验学时数以及实验内容的设计等多个方面。
3.3 本硕学习内容之间的难衔接性
各高校之间生物技术课程设置的严重不平衡性,使得本科与硕士阶段学习内容的衔接非常困难,尤其是对跨院校学习的学生来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对于生物技术课程的学习可能出现内容重复,也可能出现内容欠缺。
以上的比较分析,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1)由于本科学习阶段生物技术相关课程总体偏少,硕士阶段必须设置生物技术课程;(2)考虑到生源之间本科学习的差别,硕士阶段在生物技术课程的设置上,宜多开设选修课,并在实验课上加强选修内容的设置,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3)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出身的本科生,其生物学的根基很浅,而对其在生物技术的学习上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作为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是否合适,其接受程度如何以及对其将来进行科研或开发的影响有多大,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摘要:在全国范围内搜集了相关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科、研究生生物技术教学课程体系的有关资料,从课程设置、总学时数、实验学时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各高校对生物技术教学非常重视,但高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这使得本科与硕士学习内容之间的衔接存在困难,因此,硕士阶段在生物技术课程的设置上,理论课和实验课都应多开设选修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10
1专业发展规划
东北地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紧密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 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食品原料, 以安全营养健康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各类具有预防、治疗疾病或有助于病后康复等调节身体功能的各种功能性食品、方便快捷性食品为发展方向[3] 。这些工作和专业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密不可分。因此,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为做好这项工作, 就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尽快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并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使教师树立高尚的敬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 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 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用型人才。
2专业建设措施
2.1 整合人才资源, 建设学术团队
根据专业建设整体目标要求和“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队伍建设方针, 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4] 。除了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外, 定期派一些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相关知名院校进行研究访问, 拓展思维, 提高团队综合素质。
组建专业学术小组, 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决策, 协调各方向的资源配置等。
积极组建学术团队, 充分发挥学术团队在专业建设、科研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按专业方向组成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互补、层次结构清晰、学术造诣深、研究方向稳定的学术团队,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包括阶段性目标、工作程序、考评体系等, 确保团队健康发展。
对青年教师采取“以老带新, 交叉指导”的培养模式, 快速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下厂挂职锻炼、下厂科研等多种形式巩固理论知识, 丰富实践经验, 提高综合能力。
2.2 教学改革
2.2.1 明确专业特色, 促进教学改革
发展东北食品专业, 资源开发的潜能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挖掘:一是挖掘山产品资源。搞好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中药材以及各种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二是挖掘草原资源。保护好当地的草原资源, 发展畜牧业和乳品业。三是挖掘粮食资源。充分利用东北粮仓的优势, 大力发展以粮食为基础的植物蛋白食品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粮食深精加工型产品[5] 。重点建设绿色食品资源利用、畜牧业和乳品工程、粮油加工等方向, 调动本专业师生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优越感, 推动教学改革。
2.2.2 完善教学体系, 引入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本质与规律的科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猛, 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前沿学科和带头学科。食品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如果能使分子生物学相关原理和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可以更深入、更透彻地解释食品科学中的相关问题, 建立分子层面的研究食品科学的方法体系, 使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能很好地运用到食品的原料生产、产品设计开发、产品加工、分析检测等各个方面, 给人们带来更丰富、更有利于健康、更富有营养的食品, 并带动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变化, 为食品行业的发展开创崭新的更为广阔的前景。所以, 在高等院校的食品科学专业中开设分子生物学相关课程, 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帮助, 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2.2.3 改革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应以理解的记忆代替死记硬背, 增加课堂互动交流, 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以理解、深化理论、加强实践为主要手段, 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内自由发挥自己的思想, 寻求问题的解答, 课堂则成为一个交流、讲座、纠偏、积累的场所, 教学双方是互动的, 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优越感和责任感得到激发, 能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2.2.4 提高教学手段
要充分合理地利用东北农业大学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到企业现场拍摄设备图片或生产过程的视频, 组织本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教师、多媒体公司合作, 制作具有较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力争入围区级乃至国家级奖项。
2.2.5 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知识也在不断更新, 原有的教科书内容也就容易陈旧、落后。因此, 要及时地将新知识、新内容穿插、融入到教学当中, 再经过整理, 形成新的内容较全面的教材。
结合东北的区域优势和特色资源, 并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 积极组织广大教师, 广泛收集相关的新技术、新成果, 对相关的功能性食品、特色食品和双语教学等方面的教材, 利用三年时间出版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教材。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东北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近年来, 食品工业一直是黑龙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为黑龙江的经济建设服务, 而且越来越多地被周边省区所需求, 是东北及周边省区食品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高级人才的主要来源[6] 。课程建设应与教材建设相适应。根据食品工业的发展对学生的要求和毕业生对专业的反馈, 对相关课程进行及时调整,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完善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同时, 积极申报优质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
2.2.6 实践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在科研、生产中研制开发和采用的新工艺、新试剂、新仪器和新设备不断涌现。实验教学要围绕理论教学的中心内容来进行, 这就要求实验教学要积极配合教材理论知识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由直接感觉向理性感知的转化。因此, 实验教学内容也要随着不断更新, 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积极开展科研实践创新活动, 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 加深理论知识, 丰富实际经验, 培养动手能力。
抓好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修订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的教师评价体系, 由专业学术小组对教师的指导工作在选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学生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激发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
拓展教学实习基地, 通过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密切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加强本科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使他们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2.3 以科研促进教学, 促进专业建设
没有科研, 教学和专业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实行申报项目责任制, 鼓励教师积极联合申报各级教学和科研项目, 由专业学术小组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把关, 提出合理的人员结构, 项目实施技术方案, 以提高申报成功率。在积极申报纵向科研项目的同时, 要充分利用区内外相关企业的优势, 大力提倡专业技术人员“走出去, 请进来”, 积极与同行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地市科研管理机构进行科技合作, 努力争取横向经费, 打造专业名牌。
3专业建设目标
通过专业建设, 力争在三年内, 在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以及绿色食品加工及产业链开发三个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冷水鱼产品加工方向达到区内领先水平。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 使与食品科学相关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更为高新的阶段, 并形成更多新的研究领域, 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坚实基础。
通过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适应现代食品科学研究和食品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诚然, 要达到这一目标, 离不开全体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 离不开学院其他专业的鼎力支持与协作, 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关心和帮助。
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原料优势和食品专业的行业特点, 阐述了发展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思路, 在专业发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上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东北地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全国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 (2001-2005) [EB/OL].http://www.change.cashq.ac.cn, 2004-03-15.
[2]刘红红, 姚丽娟.东北地区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分析[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5, 24 (1) :84-87.
[3]刘导.《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与反思[J].网络科技时代, 2007, (19) :45-47.
[4]孙卫东, 李凯, 梁欣泉.亚热带地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设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 :107-108.
[5]姜国刚.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11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我国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保证我国的高等院校能够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本,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学校内获得最专业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探究知识,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以至于日后毕业可以很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食品 人才培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2-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品质也随之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我国的食品科技,这样一来,就会给我国的食品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很好的保证我国的食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最根本的就是提升高等院校对于食品专业的教育重视度,以至于能够为社会中的食品行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技术人员。
1.简述目前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课程设置上存在漏洞
通过相关部门对我国各大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并不是完善的,而是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由于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够综合,课本知识覆盖面积狭窄,这样一来,就会限制学生汲取知识的渠道,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同时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大多院校选择优势学科,这样一来就使得本专业的特色没办法得到展示,从而限制了专业的发展。
还有一方面就是设置课程过于传统,不能够与时俱进,这样就会与现实脱节,一旦学生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应用学到的知识,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会忘记知识,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应降低,一旦学生的思维被传统的课程禁锢,那么整个课堂的气氛就很难活跃起来,相应的教育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1.2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脱节
由于食品专业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开展相应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光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让学生学有所用。但是,我国各大高校缺乏的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目前的现状就是食品专业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差甚远,大多数院校重视科学知识却忽略实践环节,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感觉不到知识的实用性,造成严重的心理落差。
1.3对于专业理念没有明确的定位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的发展也是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的,但是,我国却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重科学、轻工程”的方向上,使得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色都不够突出,降低了专业培养的特殊性,最终将会影响整个社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定位,导致我国各大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人才相差太远。
2.强化高校教育细节
2.1对实验教学质量提高重视度
为了保证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保证更多的专业人才能够获得最专业的知识,相关部门就应该重视高校的细节教育,能够从最基本的环节提升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专业性,为更多的学生带去最为专业的指导。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升该专业的实验教育质量,防止过分重视知识而忽略实践的情况发生。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对于整个实验课程的重视已经带来了很大的进步,实验教学方式更为科学,同时实验的内容和方法、技术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强化大学生的实践环节能够教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进入社会后获得一技之长。
2.2 在校外建设相应的实习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条件良好的实习基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汲取到最专业的实践技术。这就要求各大高校重视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学生在校阶段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学生在校内得到实习机会还能够为以后的工作面试加分,也就是说,从学生角度上讲,在高校中获得更系统、专业的实践经验,方便于日后的工作,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又能够让学校和实习企业的关系更为亲密,资源共享也就变的轻而易举。
3.完善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最专业的教育,还应该确保高校的专业教育体制的完善。不断提高高校自身的专业水平,重视学生教育改革,让更多的在校生能够获得突出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
4.总结
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光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相信该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食品行业也是同样如此。通过全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目前我国的食品行业教育发展现状,以及为了更好的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水平,从而能够从最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积极鼓励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学校的积极教导下获得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一步步提升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水平,使教育技能获得创新,为国家的技术型人才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兰英.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16-11517.
[2]韦化,唐纪良.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8,3:81-83.
作者简介: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 篇12
目前,分析化学是高等学校工科专业中的化学基础必修课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以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以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流通、消费、环保等为其主要内容,以食品卫生、营养、感官品质等食品质量及其变化、维护、检验、评价为中心,并与现代管理学、人文科学、市场营销等学科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学科[2],为社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而化学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相关学科,分析化学课程也因此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学科基础课。
本文结合百色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分析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旨在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有机结合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精选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分析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与后续学习的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检验技术等课程联系紧密,只有扎实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学习食品分析等后续课程。目前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安排51 学时,但是现在分析化学教材中教学内容比较多,因此必须要精选教学内容才能解决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多和学时少的矛盾。
我们选用的教材是 “十二五”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教材为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 第五版) 上册,全书共分11 各章节,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分析化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概论、分析试样的采集和制备、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分析化学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第二层次是定量分析部分,主要包括四大滴定、重量分析法和吸光光度法。第一层次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其中分析化学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由于在后续课程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这两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自学; 对于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点讲授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特别要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与课程结合起来,例如 “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等,这些内容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还可以增进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 而对于像滴定误差计算、溶液pH值计算等理论性强而实际应用少的知识点作为选学内容,对于一些基础扎实且有兴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2 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要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互动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3]。加强课堂互动,既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课堂提问、现场解题、专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同时对一些性格内敛、自信心不足的同学进行语言鼓励并分析参与课堂互动的益处,让他们在分析化学课堂中也能积极参与互动并逐渐找到自信,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3 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理论知识主要是想把它运用于实践当中,所以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要与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实验原理潜移默化到理论教学中来,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解答为什么用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时一般采用甲基橙指示剂,而用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时以酚酞为指示剂,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操作的疑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验中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提示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并能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4 优化考核方式,增强考核方法科学性
成绩考核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检验 “教”与 “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有很大的比重,平时成绩考核不够全面,不仅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不能做到全程考核学生学习效果,以这种方式评定成绩,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使社会对人才质量的判断出现偏差。
我们可以结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对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进,首先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由之前的20%提高到30%,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期末的考试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平时成绩由课后练习题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课程小论文成绩、课堂笔记成绩和考勤成绩等几部分组成,并且每个考核指标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比如课后练习题成绩,首先精选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给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总共布置10 次课后练习题,学生课后练习题最终成绩为10 次课后练习题的平均成绩; 最后期末考试根据本课程特点,在考查学生知识点情况的前提下,增加知识应用性强的综合题比重,以检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进后的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方式可以全程、全面地检查和督促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更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该考核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5 结语
分析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内容、课堂互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考核方式改革,提高分析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
摘要:分析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依据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学内容、课堂互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讨,通过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符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论文】推荐阅读:
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10-12
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简历06-19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08-01
烟台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05-16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简历09-22
地方农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07-26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05-13
食品科学11-02
食品科学导论11-02
食品科学发展趋势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