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改革

2024-10-21

培养改革(通用12篇)

培养改革 篇1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 我国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生教育没有以科研为主导, 在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不够, 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激励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资助机制和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尚待完善。研究生导师资助责任制没有明确和落实, 师生关系淡化和雇佣化, 不利于调动导师和研究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科研创新。对研究生的资助有失公允, 不仅生活费资助受益面小、金额有限, 而且奖助金的享受与否在研究生入学录取时便一定三年, 与研究生的实际表现脱钩, 研究生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完全相适应, 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关系需要优化。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 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培养机制改革的目标———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就是瞄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 着眼于改善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关系, 以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创新引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质———构建新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要通过进一步协调统筹和优化配置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资源, 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激发学校、学院、学科和导师的内在积极性。构建起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三者和谐发展、协同创新的制度结构, 形成有利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的培养机制, 保证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落实导师资助责任制。要从进一步明确导师责、权、利, 建立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角度出发, 通过学校内部统筹规划和使用财政拨款、学校投入、导师的部分研究经费和其他相关资金, 构筑新的研究生奖励与资助体系, 突出强调导师的责任, 强化导师在研究活动中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和意识。

培养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育成本分担。取消公费、自费区别, 对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均有条件地收取学费, 再以奖学金资助的形式让其享受同等的奖助学金待遇和同样的公费医疗待遇。全面提高助学金等资助待遇和标准, 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均可通过获得学业奖学金和“三助”岗位等而免交或少交学费, 同时还能获得生活津贴。

培养机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研究生。要在提高研究生奖助金的资助强度、扩大奖助金覆盖面和增加奖助金总额度的基础上, 将奖助金的享受与研究生的实绩挂起钩来, 形成研究生培养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研究生资助体系, 促进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

培养机制改革的认识误区———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培养机制改革不是简单的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 更不是全面收费改革。培养机制改革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是在研究生教育全部有条件收费的同时, 大幅度提高研究生资助的覆盖面和额度, 旨在建立新的研究生培养经费筹集机制。

培养改革 篇2

通过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实习教学实践,从信息的.角度阐述了实习的意义,提出了“独立实习,动态管理,目标追踪,重在创新”的实习教学模式.

作 者:邵辉 考红 作者单位:邵辉(淮南工业学院资管系)

考红(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薛城学校)

改革考试方法,实现技能培养 篇3

沈阳药科大学高职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考试方法的改革, 2005年由学院教务科牵头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试点,以改革学生实验课、实训课考核办法为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调整专业教学计划

之前,理论课、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实验课、实训课内容无法实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学生的操作很难评价好坏。修改后的教学计划基础课由原来的812学时减少到696,减少了116学时;专业课由原来的1014增加到1104,增加了90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调整为1:1.13;同时新增加了两门专业课,使专业教学计划更加合理。

二、制定实训大纲,编写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具体内容见表1

三、结合实训大纲、实训教材制定考核标准

根据学院的实训条件,把药物制剂专业的实训分成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两大类;又根据工作流程把固体制剂实训和液体制剂实训分解成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岗位又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其中固体制剂12岗位,液体制剂13个岗位,在4~6周之内所有学生25个岗位均轮换一次。每个岗位分别进行考核,根据学生岗位、职场要求和技能鉴定考核标准分别制定考核标准。参见表2。

改革历史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篇4

一、虔诚“洗脑”, 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德育是首位。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过, 我们的教育是“育人”, 不是“制器”。爱因斯坦在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著作中也谈到,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谆谆告诫, 发人深省。为了不让历史教育在某些教师的手中沦落成传播知识, 技能培训的悲剧重演。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的观念, 使学生成为和谐、健康,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 挖掘人文精神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优化历史教学内容, 挖掘人文精神素材, 为培养人文精神打下坚定的基础?

其一, 经济史中, 突出人与自然相和谐。我国古代素重人文精神, 主张“天人合一”, 人与人之间和睦, 人与自然相和谐。以此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保护生态平衡,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文物等。

其二, 科技史中, 突出革故创新, 改变世界。如瓦特、李四光、侯德榜、邓稼先、袁隆平, 以至于现实中的比尔盖茨等, 启迪学生沿着他们走过的足迹, 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不断进取, 开拓创新。

其三, 政治文化史中, 突出华夏民族主义精神。梁启超说:“史学者, 国民之明镜也, 爱国心之源泉也”。可见, 以此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明确个人对民族、社会、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真正体会“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体会正是这种人文精神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内在凝聚力。

其四, 强调历史人物的嘉言义行。名言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裴多菲的“纵然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等等。这些语句, 读起来令人激动、振奋, 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甚至指导一个人的一生。轶事方面, 侧重名人、名臣、名相、科学家、史学家等的故事, 以此催人奋进、给人启迪。如:邓小平同志经历三起三落, 始终以大局为重, 为振兴中华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并且他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多么伟大的中华魂, 多么深的民族根!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结晶!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在其道德品质方面, 也许比单纯是才智成就方面还更大”。可见,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通过这样介绍历史名人轶事和运用教师人格魅力, 教化学生, 定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热情、高尚的做人品德, 建立科学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用多媒体技术, 给人文插上腾飞的翅膀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历史的最大特点是过去性,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就可最大限度地再现或还原昔日辉煌的文明, 如播放《上下五千年》的VCD, 近代史影剧, 文物荟萃, 书画集锦, 民情风俗等, 让学生置身活生生的人文环境, 浸没于人文氛围中, 耳孺目染。达到既“知道”, 又“体道”, 知行合一的境界, 避免了空洞说教。

四、运用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第斯多惠说:“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应大量采用发现--探索式等教法,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大胆发言。如让学生扮演墨、儒、道、法四家代表人物, 进行“百家争鸣”的辩论。在活动中, 学生就切身感受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以及相互尊重, 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

五、积极开展课外人文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人文精神

改革新闻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篇5

从武汉大学十几年来新闻实务教育的历史来看,“加强基础、注重实践、服务四化、面向未来”这一基本理念应该说是正确的,这可以从教育界同行的肯定性评价得到证明。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对历届毕业学生就业情况(参见第五部分)、工作状态的分析和在校学生的综合表现,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

三、课程体系

武汉大学新闻学院自开办新闻实务教育以来,一直把设计一个完备的课程体系(全程教学计划,下同)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在80年代至90年代的十余年间,根据“加强基础、注重实践、服务四化、面向未来”的基本理念,提出了设计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原则。首先,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满足正在发展的新闻事业的需要,新闻教育应按照这一要求来组织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在新旧世纪之交培养的新闻专业学生,既要为现实需要服务,更要使他们在新的世纪依然能跟上时代而发挥作用;再次,应该充分地发挥武汉大为综合性大学的基本优势。在这三大原则的指导下,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对新闻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三次大的修订。目前正在使用的课程体系是1994年修订成形的。这一课题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为主干,以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课程和完善、扩充专业知识结构需要的多学科课程为两翼,把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贯穿于培养人才的全过程。

根据现行的课程体系,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修满总学分165份。这165分又分解为公共必修课、专业米修可,指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等四个部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由学校统一为校内各文科专业,计38分,占总学分的23%;专业必修课,由本系为新闻专业学生开设,计68分(含毕业生论文),占总学分的41.2%;指定选修课,亦为本系为新闻专业学生开设,并建议指定学生选修,此类课程计24分,占总学分的14.5%。以上三类课程,虽然名分不同,但都具有强制性质、学生不修习并得到学分,就不能毕业毕业。任意选修课3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1.2%,由学生在学校各院系及其它学校的各类课程中自由选修。如按课程的内容性质划分,在新闻专业必修、指定选修的130个学分中,公共基础课有7门(含体育、军事理论、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建设、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38分,为总学分的23%;新闻专业课18门(含新闻学概论、新闻阅读与评析、马列新闻论选读、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传播学、新闻信息概论、新闻广播电视学、电视摄影与编辑制作、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舆论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计59学分,占总学分的35.8%;文学、基础课6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基础写作)计21学分,占总学分的12.7%;相关学科类课程5门(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社会学、美学、传统文化概论),计12学分,占总学分的7%。

改革课堂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篇6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使学生成为“乐之者”,高高兴兴地学,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课文中孔子、施耐庵、鲁迅、契诃夫等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明白阅读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提高阅读能力,不仅对于学好其它学科十分重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还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等心理特点,紧密结合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把“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如在导入新课时,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故事引入、设置悬念、问题质疑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兴趣盎然的良好精神状态中投入新课的学习。如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让学生根据课题思考:鲁提辖为什么要拳打镇关西?打前他做了那几件事?那件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了悬念,促使他们去探寻答案。然后让学生朗读,进行分组、合作讨论,再通过放幻灯图片,学生质疑等环节,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是为了不教”,我不满足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而是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方法。阅读的关键在一个“读”字。通过实践,我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读”的几个环节。

略读,就是集中精力,开动思维,一目十行,整段整页不回头快速浏览。每讲一篇新课文前,我就提出: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②文章大概说了几层意思;③文章表达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是什么。这样居高临下地快速阅读,能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捕捉有用信息,准确概括要点,一览便知文章的主旨。

精读,也就是熟读精思,逐字逐句仔细地进行朗读、默读,品味咀嚼,从关键的字、词、句的含义及作用、修辞手法、文段间的内在联系、中心及写作思路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仔细揣摩。通过精读,从各个角度解读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并进入鉴赏性、评论性阅读。

背诵,就是对课文中精辟的名言警句,优美文段,脍炙人口的名诗、名篇等反复朗读,熟记下来,领会在心里。诵读时,口、耳、眼、心并用,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地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讲授《故乡》一文,我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情节,理清“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脉络层次。接着,精读“在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言、外貌描写的段落,然后通过二十多年前后闰土形象变化的比较,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辛亥革命十年后中国农村萧条、衰败、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及人与人之间隔膜的主题思想,而且还掌握了描写人物的方法。最后要求背诵关于“路”的一段。

三、质疑探究

质疑问难,是启迪思维,培养求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我鼓励学生不要尽信书,不要怕权威,要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如讲授戏剧《白毛女》节选一文,学生阅读后提出:①杨白劳逃避债务,有没有违法?若能让女儿抵债,难道不是两全其美的事?②黄世荣强迫杨白劳妻债子还,应不应该?喜儿为什么不嫁他,却要逃到深山里去过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是不是太傻?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他们再次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自主探讨,然后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决以上的问题,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

我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机会,让学生在没有顾忌、没有压力的宽松心态中,发表自己的所思所见。对于开放性练习,不搞一个问题答案,倡导多向思维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讲授《藤野先生》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理解藤野先生勤于执教,关心异国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然后感悟、了解、揣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从而探究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再次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我感悟。最后分别叫几位学生把自己写的,在课堂上进行描述,我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以平等的姿态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与教师互动中解决难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不但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而且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强化,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主体操练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课堂教学的成效是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我着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创设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若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就不再去讲,自己能领悟的就不再分析,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想、去问、去讲、去写,自己品味、想象、评论,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因此,我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视学生学习的需要,复现已知的学法或相关的知识,通过调动学生耳听、口说、眼看、动脑、动手等感官功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讲授第六册中《孔乙已》一文时,我就让学生带来第五册课文《范进中举》自主进行比较阅读,学生积极性很高,通过略读、精读、对照比较、分析讨论,很快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并且归纳了两篇作品的异同点,这样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创新意识 篇7

我们从教育学角度讲的创新意识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所谓的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指人们对创造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态度。一个人若没有创造意识, 则不可能开展积极的创造活动。创造意识强的人乐于创造, 勇于探索未知;创造意识弱的人, 因循守旧, 接受习惯。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对老师只能“唯命是从”, 恪守“师道尊严”、“唯师独尊”。学生的独特思想经常遭到批判和挑剔, 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压抑和磨灭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致使许多艺术类学生被塑造成照搬照演、照葫芦画瓢的“庸人”。这对艺术职业教育来说, 已经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是当代艺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个人认为, 对艺术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理论教学的角度, 应从这样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氛围, 创设创新环境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教师有必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和愉快的学习环境, 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只有在轻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气氛下, 创新教学的基本原则才能真正地得以实施。此外, 创新教育是与接受教育相对而言的, 它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 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 只有在相应的教学环境下,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发展。

1.尊重学生人格, 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教学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的民主、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 是进行创新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用尊重、信任、平等、友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设民主、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 使师生感情融洽、思维活跃。教师要尊重、平等地对待学生,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要创设教学情景, 提供机会, 启发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也只有在轻松、愉快、毫无顾忌、毫无压力的情绪氛围下, 才能激起对所学知识、所研究问题的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尝试、发现、创新”的过程中来, 才能敢想、敢说、肯思考、肯接受, 才能不断激发创新情感。

2.实行开放教学, 创设创新环境

宽松、自由、教学互长的学习环境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保证。传统的教学, 教师采取“填鸭”的方式, 我讲你听, 我写你记, 讲课内容脱离实际, 内容枯燥乏味, 形式简单, 这样的教学环境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深刻地了解学生, 在情感、思想等方面要与学生产生共鸣。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变“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为“师生平等”、“以诚相待”。教师应在课内、课外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勤于思考, 乐于接受知识, 实行开放式教学, 创设宽松、自由、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的题目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对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关心的问题和社会上出现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的看法,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自由展开讨论, 教师要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并积极投身到讨论中去, 对于在某些问题认识上的个别差异, 要善于发现其价值, 并予以相应程度的肯定,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为其创新意识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发展创新个性, 激发创新欲望

顾明远教授指出:“要培养创造性人才, 就要克服目前教育中的单一性、封闭性, 尊重学生个人,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自我负责意识。……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标志。”[1]创新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 创新就是一种“标新立异”的过程, 是一种求异性思维。没有求异, 就不可能有对新事物的独到见解和发现, 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标新。标新正是求异的结果。因此, 无论是标新, 还是求异, 都体现为鲜明的个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美国教师让学生画苹果的时候, 一个学生画出了方形的苹果。这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以至于有了下面的对话。“你吃过方苹果吗?”“没有。”“你见过方苹果吗?”“也没有。”“既然没吃过也没见过方苹果, 那么你怎么想到要画一个方苹果呢?”“我们家的人都十分喜欢吃苹果, 但吃苹果时常有这样的麻烦, 苹果是圆的, 一不小心就会到处滚。假如苹果不是圆的, 而是方的, 就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再则, 我爸爸经常买苹果回来, 我发现, 很大的一箱子苹果其实没有多少, 因为苹果是圆的, 苹果与苹果之间的空隙较大, 许多空间被浪费了。假如苹果是方的, 一箱子就会装得更多。所以, 我认为苹果方的比圆的好。”听了这些话, 老师对学生进行了表扬。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这个孩子今天只是拥有一种想改变现实的不成熟的想法, 但这也恰恰成为他创新意识的萌芽, 从而成为他成年之后创新的一种前动力。

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的创新,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个性化的思考, 一个抹杀了个性的民族不可能是有创造力的民族, 一个泯灭了个性的人不可能是有创造性的个体, 一篇缺少个性感悟的文章不可能给人以生命的启迪。教师要做一个有创造观点的教师, 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积极看待学生标新立异和超越“标准”的行为, 自觉地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欣赏激发者和培育者。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 向传统挑战, 向老师质疑, 不断地发现问题, 不能因为自己的墨守成规而随意扼杀学生的挑战性。批判理论性主义的代表波普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才激励我们去学习, 去发展我们的知识, 去实践, 去观察。”“一种理论对科学知识所能作出的最持久的贡献, 就是它所提出的新问题。”[2]教师可以针对“知足常乐”提出“不知足常乐”;针对“开卷有益”, 提出“开卷未必有益”等等, 使学生们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地激发起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望。

三、注重学科改革, 开发创新潜能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严重地影响了人才的培养, 造成了许多高校毕业生“说起来头头是道, 用起来处处碰壁”的严重局面。改革学科教学, 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是社会的需要, 是素质教育的呼唤。

1.利用课堂教学, 开展创新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将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引入各门学科及课堂教学, 并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例如,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 应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拘泥于文字的考证、词语的解释、语法的分析, 而应着力于语言运用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 尤其应注重对创新思维潜能的开发。因此, 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优势, 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 激发起创造的欲望, 使语文学科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方热土。语文课堂应给学生思索的空间,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语文教学一样, 各门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流淌着创新的主旋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弘扬传统精华, 提高领悟能力

创新教育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不是一个简单否定的过程, 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中国传统教育中有许多极有价值的内容、方式, 经过科学的整理、扬弃, 完全能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背书”现象。背书决不是为了“死记”, 而是在背书的过程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领悟与理解能力。实践告诉我们, 有许多经典之作所包含的意蕴、内涵、哲理等, 既不能“一目了然”, 也不是靠老师的一次讲解就能清清楚楚, 而是要反复地体会, 靠自己去逐步地领悟和理解。“背书”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的领悟过程和方式, 问题是我们很多人都把这一过程简单化了, 而把悟性的开发过程当成了“死记硬背”的过程或俗话所说的“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 不仅不能提高领悟能力, 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注重个体差异, 培养求知兴趣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同样, 学生们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区别学生的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计划。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教科书的内容、考试的内容早就出现了一种倾向:越学越难, 越考越难。学生们忙于应付各种测试、竞赛, 整日地淹没在无穷无尽的题海之中, 完全没有学习的自主性。以至于他们能在考试卷子上准确地回答许多高、深甚至尖、难的问题, 但却连生活中最基本的常识问题都不懂。这实际上是一种“倒置”, 结果是极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重视这种现象,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特别是对那些智商较高、个体优势较突出的学生, 应当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让思想走在年龄的前面”。这样做并不是违背教育规律以及认知规律, 恰恰相反, 是对这些规律的辩证地、能动地运用。

四、进行综合教育, 奠定知识基础

创新需要有力的知识支持。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 在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肯定地说, 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理想的知识结构, 除了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广博性外, 还必须使学科专业知识、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普及性的科学文化常识及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一定程度并互相补充、互为所用。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独特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讲, 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基础知识的厚实程度。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 教育工作者应从现在开始,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 尤其是综合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们拥有雄厚的知识基础, 并能活学活用, 胜任未来的工作。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艺术人才, 是新时期艺术职业教育的目标, 是一个艰辛困苦的探索过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 其实他就孕育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创设创新环境, 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激发创新欲望, 注重学科教学的改革, 开发创新潜能, 进行综合知识的教育, 奠定知识基础, 那么, 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 我们一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徐亚东.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5.

[2]薛景华.问题教学法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7) .

[3]李越, 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5) .

[4]曹蓉蓉, 吴毅.创新意识与能力[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5]彭坤明.创新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6]林琳.知识改写命运的六种能力[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9.

培养职业能力改革烹饪教学 篇8

更新教育理念, 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位

近年来, 随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及“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正在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中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学科教育思想正在逐步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转变。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将综合职业能力作为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

转变办学模式, 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依托校内“模拟厨房”实施

为全面实施教学改革, 学校在原来多个单项技能实习室的基础上, 投资建设了“模拟厨房”。“模拟厨房”按照酒店厨房的布局、硬件设施、工作环境来建设, 使学生有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模拟厨房”的实习采用“仿真式”的任务及学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岗位任务为教学内容, 全面模拟厨房工作内容。“模拟厨房”的运作也实施“营业化”, 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出售实习菜肴 (按照菜肴的制作成本出售) , 接受“市场”的考验, 变教学为“生产”。同时也实现了菜肴制作成本的回收。减轻了学校和学生的实习经费负担。

2. 学校、酒店之间工学结合

首先, 通过接洽, 我们与本地的多家酒店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 酒店作为我们学校的实习基地为我们提供学生的岗位实习。学校作为酒店的人才培养基地, 优先为酒店提供优秀的毕业生。通过校企双方的合作, 达到学校、酒店、学生之间的三方面的共赢。有了校企合作机制, 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 每学期都安排3 4周到酒店进行岗位实习, 全面熟悉各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岗位任务。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则进行顶岗实习,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

通过“工”与“学”的轮换交替, 学习与“工作”内容的紧密结合, 学生在学习时显得更积极、更主动、更认真, 而在工作时, 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实践能力也迅速得到提高。

3. “订单式”培养

近两年, 我们先后与如皋泰华大酒店、南通丽都假日酒店、南通光华国际大酒店等酒店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双方协议, 由学校招生, 双方共同培养, 学生毕业后到相应酒店工作。教学中, 根据酒店对烹饪人才的要求, 共同开发教学计划, 共同确定教学内容, 共同参与专业教学。学生最后一学年顶岗实习全部安排在相应的酒店, 相应的顶岗实习计划主要是酒店负责制定和实施, 因此, 也更多的融入了酒店的经营理念、工作理念和人文理念, 从而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同酒店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岗位就业的无缝对接。

深化课改, 保证与岗位需求对接

1.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

烹饪专业课应围绕行业岗位, 满足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以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发点, 岗位上做什么, 教学中就教什么。怎么做, 就怎么教。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

工作过程知识是一种与情境相关的知识, 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直接获得并需要的知识。烹饪技能的教学应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 而相关理论知识为辅, 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彻底摆脱传统学科教学的影响, 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 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按照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 并使之序化。

2. 紧扣行业需求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 餐饮业空前繁荣, 菜品的流行变化、地方菜之间的交融也是频繁交替, 加之人们饮食的观念更加追求营养、健康、美味, 所以酒店在菜品的经营上要不断适应人们的这种追求, 烹饪教学也应紧跟这种变化。行业中的新原料、新技术、新口味、新工艺也要及时掌握, 并融入到教学中去, 确保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无缝对接。比如:近两年, 结合行业需求, 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保健靓汤、川味火锅、特色小吃等选修课程,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也满足了部分酒店对烹调技术人才的不同需求。

3. 将职业资格要求融入教学内容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 也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多数就业单位比较注重毕业生是否持有劳动部门鉴定的厨师等级证书。将是否持有厨师等级证书作为衡量毕业生是否具有职业技能的依据。因此, 学生毕业时取得双证是最基本的目标。在专业教学中, 将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 相互融通, 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对学生职业技能检验的重要指标。

改革教学方法, 融教、学、做为一体

1. 以任务为引领的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以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 (任务) 为形式的教学活动。以酒店中式烹调师的工作任务为例, 我们以本地酒店供应的常用菜肴为基础, 结合中式烹调师应具备的职业资格要求, 对教学菜肴进行整理、归纳、分类, 采取以烹调方法和以原料分类两种方法, 形成了二百二十道代表菜肴。以此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一种 (类) 菜肴的制作为一个教学项目, 把菜肴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整合到项目中, 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由易到难的工作任务, 逐步形成工作的能力, 积累工作的经验。

2. 以工作为背景的情境教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建构。以“工作”为背景的情境, 即创设一个“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 模拟一个企业场景, 在场景中构建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 实现“工作”中学习, 学习中“工作”, 即工学结合。学校“模拟厨房”的建设, 为烹饪综合实训提供了“全真”的酒店工作环境, 学生实习操作也和酒店一样分岗位进行, 分阶段轮换不同的岗位, 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也全面对接酒店的要求。学生身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 其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的提高。将知识、态度、技能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3. 以竞赛为手段的专项训练法

熟练的烹饪基本功 (比如:刀工、翻锅等) 是学好烹饪的基础, 而技能的熟练掌握必须通过反复的训练方能形成。为此, 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 特别是初级阶段, 我们十分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以技能竞赛为手段, 以年级为单位, 每月一次学生基本功比赛, 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形成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每学期结束, 对所学内容的考核也可结合比赛的形式, 比如:冷拼比赛、雕刻比赛、热菜比赛等, 并邀请合作酒店的厨师长、技术骨干共同评判, 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技能、练技能比赛氛围。通过竞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 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希平.基于就业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方法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7)

[2]教育部专项课题研究组.适应教学模式改革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4)

培养改革 篇9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1 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校定位于培养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员,学生要具备在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广泛领域中具有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从事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要特色、立足本地,面向省内,辐射全国,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的。

2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步骤和内容

2.1 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

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部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外语、数学、计算机、物理等系列课程组成,分别由相关系部的专业教师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于高数和英语课程,因为关系着学生后面的考研,在进行课程教学时,侧重点会有所偏向。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科学素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这一块,开设有历史与文化、哲学与思想、经济管理与法律、人格培养、通用科技、文学与欣赏、艺术鉴赏、体育等课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专业课程方面,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的选择范围,并结合我校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开设“控制系统及仿真”、“现场总线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电子CAD”、“楼宇自动化”和“智能控制”等选修课程,以适应自动化技术向网络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改革的需要,同时增加了“微控制器原理”、“微控制器接口技术”、“智能仪器仪表”等课程,其他的程序设计类也同步开设,如:C语言程序设计、VC++、面向对象程序语言设计等课程,汇编语言编程穿插于专业课中[1,2]。

专业课程的教学,注意优化课程内容。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和应用》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之间;《自动控制原理》和《信号与系统》之间;《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和《过程控制》之间;《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DSP技术及应用》之间;《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和《过程控制》之间有些内容相互重叠,可将其进行适当地整合,强调课程之间知识上的内在联系,使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和《过程控制》课程中,都涉及到温度、压力和流量的检测,可以将这些内容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加强,而《过程控制》中剔除这部分内容,专门讲述利用现代控制技术,分析、设计、整定过程控制系统等等。诸如这类依课程之间联系的课程能够整合的还不少,都可作为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内容。

2.2 确定核心课程

从现代工程应用角度审视一个现代典型自动化系统的基本要素,必须分析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面临的问题:学生应该从中学习哪些有用的基础理论,掌握哪些技术、方法、工具,具备什么样基本能力,学校制定什么样的课程体系,讲解哪些课程内容,开设哪些自动化工程应用类型实验等等。自动化的核心

课题编号:宝鸡文理学院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编号:YJT06

是控制与系统,反馈闭环控制是自动控制的最基本形式,系统的协调控制是自动化专业研究的主要问题。我们熟悉的现代典型自动化控制系统(装置、仪器、设备)不外乎由测控对象、检测器件、信号变换器件、信号处理部件、通信、执行、显示等一些基本单元组成,而不同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只是控制回路数量的差异,处理器的多少,其基本组成原理大体相同。由此可见,自动化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有都能从典型负反馈闭环控制中反映出来,换句话说,完成一个基本系统的反馈控制需要用到几乎全部自动化专业知识。因此,将负反馈闭环控制结构图中的涉及的知识作为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可行的。

根据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参考国内外知名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在本专业设置的诸多课程中选取了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过程控制、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和现代控制理论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理论基础;电机与拖动、过程控制将各种对象和控制方法有机融合,提供模拟控制平台;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控制对象提供解决手段。以上课程相互关联,构成了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

2.3 改变教学方式,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工作

要适应新形势下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就必须改革原有教学方式,一支笔、一块黑板远远满足不了教学需要。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工程应用型的人才,故除了搞好传统教学工作之外,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出完成课程要求的实验外,还需要完成开放性实验、自主实验等,结合一些科技类比赛,学生还需在实验室完成相关训练项目,以期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校还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每位导师负责指导一部分学生选课以及帮助学生树立牢靠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选课,排疑解难等。将教师的科研方向同学生的深入学习相结合,也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积极引导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围绕培养目标,我们还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工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利用团队优势创造一个知识、观点、经验、学术背景更丰富的教与学的环境;帮助学生完成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核心课程群及不同专业之间知识的融合;打破旧的模式,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尝试创新式的教学方法。

3 结束语

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只有不断开展教学改革,跟进时代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安平,路康,冯建勤.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78-280.

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篇10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初中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以优雅时尚的仪表和姿态、激扬和幽默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进入英语的世界。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喜闻乐见的英语小故事, 播放一些耳熟能详的英文歌曲和卡通片等,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惬意。教师还可以讲述杨澜、李阳等名人因为掌握英语而获取成功的例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了解学习英语的目的和作用, 增强学习兴趣。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说”指出, 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动机、自信心以及焦虑程度等情感因素, 影响他们学习外语的速度和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灌输式”和“复述式”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方式, 努力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 激发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欲望,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英语, 主动学习英语, 主动“内化”和“活化”所学英语知识为内在的语言经验、体悟和智慧。例如, 在教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七年级上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时, 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调查并记录5个人的生日并作一个报告, 促使他们通过完成任务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 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一) 直观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由于手段单一, 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使他们逐渐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目前, 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如计算机、电视、录像、录音机、幻灯片、实物、图片等, 丰富英语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Why do you like koalas?时, 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插入相关内容的歌曲, 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词汇, 如elephant, giraffe, tiger, koala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主动学习英语。

(二) 小组合作活动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然而, 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中, 教师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 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模式来实现任务目标。教师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时应遵循下列原则: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内成员任务分割、结果整合;个人计算成绩, 小组合计总分;公平竞争, 合理比较;分配角色, 分享领导;既有帮助, 又有协同。

例如, 在教问路这一语用知识时, 教师可以出示图片 (见图1) 并假定某人在A处询问如何到达机场, 让学生分小组根据以下句型开展问路—指路活动:

—Where is the airport?

—Go along..., turn right/left at the...crossing....

通过这种小组活动, 促使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会问路用语。

四、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一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逐步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因此, 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 在课堂上提问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 而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 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主动进行英语学习, 从而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改革语文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篇11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育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来掌握知识这一目标。

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以悬念激趣 悬念激趣法也叫“吊胃口激趣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某一事件或问题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悬念激趣法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灵活设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

以情境激趣 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草原景色,这是作者对草原无比热爱的直观因素。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创新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为桥梁,以创新问题告终的。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新课教学后,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习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做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穷人》时,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笔者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是创新。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课堂教学,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改革趋向 篇12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 是着眼当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 接轨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最低要求,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培养新型高水平、人性化医生。卓越医生之所以卓越, 并非专业知识胜人一筹, 也非临床技能高人一等, 关键在于综合素质更高。高等教育造就的不是卓越医生, 而是为未来成就卓越医生打下基础, 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 以临床技能培养为核心, 更加注重通识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是侧重于职业化而不是科学研究能力, 是要能让绝大多数毕业生顺利通过医师资格考试, 顺利成为临床职业医生, 这也是应对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发展挑战, 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医疗专业人才, 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的现实需求。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通过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四类进行分类实施[1]。无论何种类型, 各高校都应根据学校的办学优势和服务面向, 制定出体现学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的个性化、特色化学校标准, 探索可行性较强的管理运行模式。学校要成立由分管校长任组长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医学院负责人及附属医院、医学实践基地知名医生、带教医师为成员, 负责研究实施办法, 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提供政策、人力、财力保障;医学院要成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学院领导、教授、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为成员, 具体负责医学培养方案调整和计划的执行,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 及时沟通信息, 研究解决问题。

通过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着力注重解决医学生医德素养和诚信, 关注病人、关注生命, 具备临床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医学英语能力, 胜任职业医师岗位, 得到社会认可和国际承认。

二培养模式的变革

能否培养出符合标准人才的关键是要构建起与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传统的“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 讲授多、实践少、学科横向联系少造成内容重复、基础与临床脱节、学生专业意识形成滞后等诸多问题。现行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 医学人才培养需要打破既有模式和传统思维, 进行全方位改革:整合各阶段学习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全程贯穿医德教育和创新训练、接轨国际。

坚持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 按照育人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 优化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结构, 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临床实践力。整合医学基础与临床学习阶段的课程, 精简教学内容, 减少重复信息, 压缩总学时, 打破学科界限, 强化学科对专业的支撑, 实现课程间的交叉渗透。融入医学教育新主题, 如医患关系、法律与医学、移植医学、药物选择等;引入PBL、CBL、案例教学法, 变课堂单一讲授的被动教学为以学生为本, 师生互动的自主学习, 加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构建网上教学体系, 使课堂与网络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 激发学生自学潜能, 自觉获取知识、积累知识、整合知识、分析知识, 促进双向互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立足文化与教育传统, 加强校内人文科学与医学的交叉渗透, 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与统一[2], 培养医学生理解人文背景并树立人文关怀的临床实践理念, 同时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生涯规划和第二课堂计划, 尤其注重团结协作和责任感的培养。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严格确保课程实验、医学见习、毕业实习等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较早地让学生进入医生角色, 亲临感受, 培养他们的专业意识, 增强社会适应力, 较多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建立PBL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为医学生创造一个模拟近似的临床环境, 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加大对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投入, 改善条件, 紧密联系全国临床技能训练大赛, 增加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 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仿真模拟训练、真实环境训练”教学模块, 形成多层次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强化打结训练、穿刺训练、专科检查、气管插管、吸痰、吸氧术、导尿术、心肺复苏、包扎固定术等相关训练, 手把手统一规范, 一对一检查考核;仿真模拟训练模块采用先进的医学仿真教具、模拟病人、标准化病人以及对模拟病人的问诊、查体和制定医疗方案等进行临床情景的模拟训练, 积极利用现代辅助教学, 精心选择贴近临床实际的术式, 用高质量的教学指导录像调动学生视听功能,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真实环境训练模块利用附属医院的资源和优势, 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到门诊、病房见习, 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理念。鼓励学生开展自学, 制定阶段性学习计划,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学会学习。立足于发挥现有医学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效益, 开展实习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研究, 对原有实习基地进行清理和重新认定, 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与基地开展校院全面合作。

重视医德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鼓励学生早期接触社会, 早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社会调查、科普宣传、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加深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使命理解, 提高职业坚定性和自身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活动, 实施“导师制”, 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训练竞赛要为实践、实习工作注入活力, 实践、实习工作要为训练竞赛提供平台。充分利用、发挥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 帮助、鼓励大学生争取项目, 参与项目, 拓宽广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想象力、洞察力、创造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鼓励学生形成项目研究成果, 全面提高实践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工作的成效。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医学教育, 提升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教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广大教师要积极推进中外交流与合作, 引入国际高水平教育资源, 努力推进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推动以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为标志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学生大学英语基础教育。同时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校内英语学习环境, 提供更多的双语实践机会,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听、说、读、写基础。邀请知名教授、学者、医生来校讲座, 介绍学科前沿知识;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组织学生走出去, 参与国际交流, 拓展国际视野, 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合作能力, 申请国际互认,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一切教学要素的核心, 高校教学改革大都先有理论而后实践, 教育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观念变革的程度。[3]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改革工程, 涉及到理念、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 因此要统一思想, 建设一支具有全新医学教学改革理念、适应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加大教师在岗培训的力度, 有计划分阶段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通过青蓝工程、讲课竞赛、同行评课、集体备课等形式提升教师的讲课技能和专业水平;加强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加教师国内外校际培训交流的机会, 促进双语教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 积极培养或引进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优化队伍结构, 提升团队综合素质, 逐渐形成教学改革研究型的教学团队。

建立有效的培训、考核、激励机制, 吸引和鼓励优秀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从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工作, 坚持院内与院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积极开展专、兼职实验教师培训工作;调动实验教师进行教学科研,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增强带教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责任感和紧迫感, 严格临床教师职称聘任制度, 把教学水平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和聘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 彻底解决临床教师重职称晋升、轻临床带教的矛盾[4]。开展各类师资培训工作, 通过示范教学、督导检查, 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四评价的瓶颈

教育评价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机制, 也是引导师生的指挥棒。传统的评价考核体系仅是单调有限的终结性评价, 大都采用闭卷考试。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国际认证医学人才提供了有效的评价参照标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要拓宽教育评价的途径, 完善评价考核方法, 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进行多元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

要加大平时成绩比例, 增加小测验、课程论文、实习资格认定考核、毕业资格认定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考试、标准化病人评价考核等环节, 学校、医院共同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更为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教育结果。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与反馈机制, 从组织机构、政策和条件支持、管理与运行制度等方面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包括校内和校外信息采集与反馈, 校内包括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 校外信息来源包括实习医院、用人单位、校友等, 信息内容包括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对毕业生知识及各方面素质的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建议等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2012

[2]郭昊龙.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争衡[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2 (3) :6.

[3]李发伸.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2 (10) .

上一篇:牦牛饲养及管理技术下一篇: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