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模型改革

2024-10-04

培养模型改革(共12篇)

培养模型改革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目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是首次提出,也是未来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一个突破口。产能过剩、就业供给不足倒逼整个社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它是适应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由之路。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就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具体实施意见。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需要结合经济新常态下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高校创业教育与供给侧改革的无缝对接。

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创业教育当中难度较大的部分。难度较大的原因一是在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另一个原因在于创业者的创业决策是一种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影响创业决策的因素众多,例如个人背景、心理特质、创业动机、社会经济文化与情境因素等均会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决策。以上诸多因素是大学生在创业活动开始之前拥有的资源禀赋,由于每个人对于资源的使用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如何结合个人特点整合每个人的创业资源禀赋,提高创业者创业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创业决策能力培养的难度。创业者的资源禀赋通常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心理资本四类。其中创业者的心理资本水平影响四种资源禀赋之间的整合程度,只有四种资源禀赋的有效结合才能使得创业决策的效果变得更好。创业教育在实现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类活动来整合四种资源禀赋,尤其是要注重心理资本的开发。

心理资本的开发是心理资本研究的落脚点,Luthans提出了著名的PCI模型(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其内容,利用实验方法检验了模型对心理资本提升和工作绩效的影响[1],随后Luthans又将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表述,增强了模型的直观性[2]。PCI模型也成为了心理资本开发的主要工具[3,4]。在Luthans等的研究之后,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加入到了心理资本开发研究之中,其中高娜[5]在创业心理资本三维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的开发方法,此外还有些学者从团队心理资本、农民工、企业家等角度探讨心理资本开发方法,如魏荣、鲁银梭[6,7]、张铭等[8,9]。其中张铭指出PCI模型的应用局限性,并且提出了一个兼具宏观开发与微观开发,直接开发与间接开发,主动开发与被动开发的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企业家心理资本的拓展模型E-PCI-S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该模型能够更全面地将影响心理资本开发的因素整合,提高了心理资本开发的水平和效率,因此本文亦选择E-PCI-S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作为研究开展的基础。

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必须重视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创新创业高级人才的供给方,高校的创业教育面临转型,要重点解决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机制问题。本文基于E-PCI-S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从心理资本干预视角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机制并给出相应的策略,从而为高校创业教育适应供给侧改革作出的转型提供参照。

二、供给侧改革与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49万,与2013年、2014年相比,2015年选择就业的学生比例有所降低,由2014年的76.3%降低至2015年的71.2%,而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上升近一倍,由2014年的3.2%上升为2015年的6.3%。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比例明显上升,应届大学生创业热潮兴起。但是创业本身风险极高,大学生创业三年存活率很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业,从容面对创业过程当中的困难,尤其是创业初期的一系列的创业决策问题,将会是今后高校创业教育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部分员工失业。失业人口的不断上升,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同时为了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也需要创新创业来拉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熟悉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才来从事相关的工作,而创业教育能够满足市场对于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作为就业市场的主要供给方之一,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受到市场需求的更多的影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劳动市场的供给侧更多的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去参与并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一方面高校要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员工;另一方面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会需要更多的创业人才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来创造新的供给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目标。高校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会在今后的高等教育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承担起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的任务[10]。在高校创业教育中,以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难度较大。因为创业决策一般都在风险环境中,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影响因素也较多,从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决策能力来看,其主要目标是让创业者了解创业的过程,怎样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掌握的要素禀赋进行创业决策,并将犯致命错误的概率降到最低,以实现创办自己的企业的目标。在创业决策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掌握的四类要素禀赋当中,心理资本能够有效串联起其他三类要素,是整合四类要素禀赋最关键的要素,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是创业决策能力培养当中的关键[11,12,13]。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水平高低影响着其对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整合,继而左右创业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关系着整个创业活动的成败(见图1)。

供给侧改革将加速传统行业去产能的过程,降低传统产业所占的比例,同时也为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有利契机。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选择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为主,供给侧改革也给大学生在行业选择和机会识别两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创业的机会与风险并存,创业机会无处不在同时也是稍纵即逝,创业的可替代性和复制性很强,因此面临的风险也会大大提高,此时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也会更加依赖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够敏锐地把握行业当中的创业机会形成创业决策,打破行业的传统的游戏规则,创造新的消费模式,提供新的服务模式,形成新的盈利模式。行业选择与机会识别属于创业决策范畴,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业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综上所述,供给侧改革倒逼高校创业教育进行积极转型,为了更好地实现劳动力市场供给侧改革,必须更加注重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创业决策能力培养。作为创业决策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业决策水平,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在整个创业决策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以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最能够较为显著地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因此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决策能力培养将会在高校创业教育内容中愈发重要。

三、构建基于E-PCI-S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的培养机制及策略

供给侧改革倒逼高校创业教育进行积极转型,而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作为创业教育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应该重视构建完整的一套科学培养机制来推动创业决策教育的发展,从而实现为供给侧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由上文论述,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通过提高心理资本水平来系统整合其他三类要素禀赋,达到提高决策效率和效果。

(一)PCI模型的内涵以及局限性

目前在心理资本开发方面使用较为广泛的是Luthans提出的PC(I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见图2),具体地可以表述为以目标和途径设计与执行障碍计划来开发“希望”要素;以树立自我效能与开发积极的期望来开发“乐观”要素;以体验成功模仿他人与说服和觉醒来开发“自我效能”要素;以构建资源回避危害与改变影响过程来开发“韧性”要素。模型的分析结果便于获取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而模型产生的最终结果则是工作绩效和组织绩效持续提高。

PCI模型在心理资本开发领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其特点在于首先在心理资本开发过程中以外部专家作为主要活动的实施者,开发的对象具有相对集中性,分四个维度使用不同的特定开发方法,其采用点对点的方式要求专家的外部干预和对象的配合。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PCI模型的特点能够与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较好的结合。高校会聘请外部专家作为创业导师实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决策,大学生具有相对集中性,有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基于创业导师的帮助给予积极的回应。

但PCI模型在高校创业教育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局限性。首先是PCI模型注重微观层面忽视了宏观环境的影响,供给侧改革是宏观环境的改学生的心理资本已有的四个要素之外,还存在一些大学生群体所特有的特征,因此在模型的运用效果方变,必须重视宏观环境的变化给创业教育带来的变化;其次是PCI模型在内容上涉及的广度不够,在大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模型对心理资本的整体未做到一个统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措施;最后,高校创业教育目前尚不能完全做到针对不同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做出针对性的富有个性化的指导,而PCI模型对于心理资本的开发是直接的且需要对象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的创业意愿较弱,对于这类群体不能使用较为直接的方法,同时也不能较快地得到正面积极的回应,需要在特定的宏观环境下进行一些内容上的调整。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PCI模型重构

供给侧改革给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了转型的契机,对于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上述对于PCI模型的分析中,供给侧改革给予了新的宏观环境。因此在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过程中对PCI模型的使用就必须考虑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影响。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对劳动力供给市场会带来结构上的变化,在人才需求类型上创新创业人才的结构比重将逐步上升。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创业教育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占比也会随之提高,那么作为心理资本开发来说也要结合宏观环境的变化而调整相应的培养机制。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改革过程中产业环境也会随之改变,服务业的比重将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业也会随着创新创业的带动而完成升级,这给予了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加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程度。对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创业者而言,创业决策的难度与之前相比又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的培养也要在产业环境发生变化时进行调整。

供给侧改革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带来了宏观和中观两个方面的变化,这就会倒逼PCI模型进行重构。张铭以提高企业家心理资本水平为研究对象,在PCI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拓展模型E-PCI-S心理资本干预模型,该模型能够更全面地将影响心理资本开发的因素整合,提高了心理资本开发的水平和效率。E-PCI-S模型分为E-PCI、PCI和PCI-S三个子模型,其中E-PCI模型是宏观、中观外部环境与PCI模型的结合,PCI-S模型考虑到了群体间的差异。E-PCI与PCI和PCI-S是互补关系,PCI和PCI-S两者之间是替代关系。E-PCI-S模型是针对PCI模型的应用局限性做出的拓展,也能够更加贴合高校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因此重构的PCI模型将会以E-PCI-S模型作为表达形式,具体见图3。

(三)基于E-PCI-S模型的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的培养机制及实施策略

作为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的培养效果。采用E-PCI-S模型作为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开发的工具,实际上是在原PCI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外部环境转化和心理资本替代两种途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外部环境转化方面主要是将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宏观和中观的创业环境变化积极转化为创业教育中对于创业决策能力培养的有利因素;心理资本替代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业条件和所处的创业阶段适时调整自己的投入重点以达到因人而异的效果。

围绕E-PCI-S模型,本文将建立内外联动、优势互补的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机制,详见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实现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本文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向提出了实施策略。实际上是对E-PCI-S模型的三个子模型的综合运用,外部因素主要是对E-PCI模型的综合使用,内部因素主要是对PCI和PCI-S两个模型的结合使用。

首先从内部因素出发,要实现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提高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制定创业个人规划。制定创业个人规划对应着心理资本的“希望”要素,类似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目标上更加明确。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创业个人规划,能够让具备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等要素,完成对自己的全面认知,并依据自己的自我认知选择自己的创业路径。以比赛、模拟经营等形式去实践自己的创业构想,以达到自己在“希望”上的累积。

做好要素禀赋积累。要素禀赋的积累影响着创业者的“乐观”情绪。创业决策的要素禀赋主要有经济资本、心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明确了心理资本具有整合其他三类资本的作用,因此在实现心理资本的提高的过程中通过PCI-S模型,根据自身能力和创业所处的阶段进行心理资本干预的替代。也就是通过其他三类成本的先后积累,间接作用于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以达到四类创业决策要素禀赋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决策能力。

学习创业榜样的成功经验。学习创业榜样的经验对应着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要素。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高自我效能的方法就是模仿他人,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唤醒自身的潜能。学习创业榜样的成功经验并做到较好地模仿达到成功,会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创业决策的效率。

制定风险规避计划。制定风险规避计划不是一味地回避风险,而是在风险中寻求最大的决策成功。创业决策一直在风险中进行,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风险感知能力较弱和风险偏好较为保守的特点。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制定风险规避计划,实际上是在引导其不断思考自己在决策时面临的风险,结合其本人的风险偏好,在真正做出创业决策之前,做好决策风险评估,提高其决策的成功率。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面对挫折与困难的“韧性”,在不断的失败当中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

其次从外部因素出发,要实现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提高主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解读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引发了劳动力市场供给侧的变革。从人才需求结构上,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高校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供给方,不得不要重视创业教育。其中,作为创业教育中重点和难点的创业决策能力培养,在培养内容上要做出调整,尤其是要解读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以及创业行业环境的变化。从这两个方面解读能够使得大学生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督促其完成创业的要素禀赋积累,尤其是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

产业创业信息共享。供给侧改革将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此过程中服务业也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大学生创业的主要行业集中在服务业,那么相应地要想提高其创业决策能力,就必须使得其充分了解行业内部的创业信息,通过模拟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最终达到创业决策能力提高的目标。在此过程中,作为高校创业教育就要搭建产业创业信息共享平台,供大学生从中挖掘适宜的创业机会。

选聘创业导师。这里选聘的导师都是学校以外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选聘创业导师是通过创业导师的传帮带,达到创业经验分享。大学生从创业导师那边学习到的经验经过模仿、总结和提炼,形成了自己对创业的新的认知。在自己的创业项目面临决策时不会手忙脚乱,做到理性决策提高决策的效果,实际上选聘外部的创业导师也是通过体验成功和模仿他人达到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自我效能。

调整创业课程体系。高校创业课程内容涵盖了创业各个阶段的内容,对于各个阶段节点所需要的技能能够做到详细介绍,但是对于心理方面的内容却较少涉及。心理资本具有整合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能力,而创业决策也是一个风险行为,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较大的考验,会遇到较大困难和困惑,因此除了要注重技能性内容之外,课程的设置也要更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要让学生在课程中重视提高自我效能感,树立战胜创业过程中的困难的希望,保持韧性直面困难,通过倾诉、沟通等方法对创业决策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或困惑进行疏导。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结合供给侧改革背景,研究了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机制构建的问题。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由供给侧改革给劳动力市场供给侧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出发,指出其变化倒逼高校创业教育进行形式和内容的转型。随后,着重强调了创业决策过程是创业者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掌握的要素禀赋进行创业决策,并将犯致命错误的概率降到最低,以实现创办自己的企业的目标,特别是心理资本对于其他三类资本的有效协调和整合的作用,得出了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依赖于大学生自身心理资本水平的高低。之后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展开论证,由于引入了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变化,因此在选取理论模型构建创业决策能力培养机制时对原有的PCI模型进了重构,后选用了E-PCI-S模型作为机制构建的依据。按照E-PCI-S模型的三个子模型的要求,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创业决策能力培养机制的相关策略,完成了从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出发到提高其创业决策能力的目标。

本文的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只是从理论模型上论证了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并未使用实证研究去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对于E-PCI-S模型中的四类创业决策要素禀赋只是强调了心理资本整合和协调的作用,并未探讨四类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因此研究尚需要进一步深入,并结合实证分析来完善。

摘要:供给侧改革倒逼高校创业教育进行积极转型,为了更好地实现劳动力市场供给侧改革,必须更加注重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创业决策能力培养。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业决策水平,降低创业决策失败的风险。在整个创业决策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心理资本具有整合其他创业决策要素禀赋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能够较为显著地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基于E-PCI-S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从心理资本干预视角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决策能力培养机制,并从内外两个方面给出八项实施策略,从而为高校创业教育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转型提供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创业决策能力,心理资本干预

培养模型改革 篇2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校环境设计中建筑模型的数字化教学研究,研究如何通过仔细梳理建筑模型的教学流程,使数字化的思路与方法更好地融入课程的建设,并通过教学体系与教学策略的实际改进说明如何在现代模型制作中符合现代学生培养的需求,最后总结了数字化建筑模型制作课程中进一步深化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化;建筑模型;创意

1研究背景

当代数字化环境设计方法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从构思的一开始就把设计的结果建构成可修改的、灵活的,能够满足各种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的计算机数字化形式。数字化手段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素质提升、动手能力的强化以及空间能力的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师能够通过模拟检验微观单元模式在设计和实施中的运行状况和合理性,使设计途径得到极大的拓展,对于增强设计师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设计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筑模型制作教学改革特色与模块

2.1数字化建筑模型教学改革特色

我们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建筑模型课程进行改革研究,研究重点关注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在建筑模型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及公选课中融入数字化方式,最终强化动手能力,拓展创造性思维。(1)案例式数字化教学。将模型制作知识进行重新整编,强调了学生对于模型材料、数字化建模、数字化加工的掌握及特殊工艺的使用。重点在于通过计算机知识的传授和国内外先进案例的分析,能更直观地了解模型制作的基础知识,更好地掌握模型材料和制作方法及工艺。(2)数字化工具与材料的匹配。数字化同现实材料的对应是数字化设计最重要的特点,因此我们的数字化设计材料的选择不但要符合建筑模型的内在特点,也要适合数字化工具的高效运用,将不同类型的模型根据比例和内容特点匹配建筑数字化的方法,使学生做模型的同时熟悉材料是建筑组成的重要部分。(3)完善数字化制作流程。课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包括构思草模、数字化建模、实体模型、数字化修改、实体模型再制作、研究模型、最终模型数字化制作与设计流程,并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让学生们进一步体验和掌握,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字化设计相适配的建筑模型制作设计方法。

2.2数字化建筑模型制作模块设计

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研究式教学,从学生专业特点、学习阶段和能力出发,引导他们通过对数字化概念的理解,掌握数字化相关软件,让学生们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将课程大纲的要求进一步细化,设置不同的数字化模块,每个模块8~12学时,分别有自己的模块目标,最后要求综合成一个总体的作业。(1)“数字化入门”。本阶段的任务是通过在Trimble…Sketchup中进行制作,研究如何展开然后粘连成几何体等人工造物形状的.立体造型。这些造型通过自由组合布置的方式安排。利用各种方法在数字化世界中进行立体构成训练。这一阶段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三维构成”的数字化延伸,从简单、快速、高效的数字化方式引导人们进入模型设计的程序中。(2)“从数字到实体”。首先通过Sketchup建模,要求学生了解各种结构性能,比如将模块一中的模型变成结构性的模块,通过在墙面上挖出窗户,打门洞,支撑屋顶的变化等设计。这一阶段,这个模块促使学生开始思考并研究材料与材料的连接和支撑,但是关键性的问题在于必须把数字化的设计同实体模型的制作联系起来。(3)“数字化表皮”。这一阶段,我们引入Rhino…3D进行表皮的建模,Robert…McNeel…&…Assoc公司的Rhino…3D是非常强大的数字化建模专业工具,处理造型、结构、表皮的能力非常强大,让学生专注于模型的空间与外表协同进行分析研究,这一阶段的主题更加具体,是更为精细的模型制作阶段的一部分,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建筑的外表表达设计的特殊意向。(4)“经典与当代”。该课题是从历史及当代的建筑中汲取灵感。选择在建筑史和设计历史上最经典和最优秀的建筑,对之进行数字化探究性和创造性的还原,这一阶段的设计造型工具包括Sketchup、Rhino和3DsMax综合运用,能够接触到大师的脉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让学生对建筑的结构、材料、空间以及建构有所了解,对环境设计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清晰。(5)“设计拓展”。在更高年级设计拓展阶段,建筑模型数字化的内容已经内化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因此同其他专业课程进行协调,旨在培养解决综合性复杂环境设计能力,结合“室内设计”“景观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通过解决某一专项知识或者技能的问题为主,这一阶段的数字化工作可以在设计工作营和技术课程中开展。

2.3课程阶段性成果

通过课程改革,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建筑数字化思维的方法,并为他们进行高效设计提供支撑和帮助。通过数字化方式的不断强化训练,对于本专业的设计表现能力、专业素养和严谨务实的精神都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总结经验,本课程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办学理念和方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各项成果能为设计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有助于促进空间类设计教学在多学科层面延展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数字化融入建筑模型制作课程的进一步改善

支撑数字化设计的发展要依靠逻辑思维,作为传统环境艺术教育体系,其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比较薄弱,因此要想让数字化设计真正与国际接轨,需要培养和提高综合素养。环境艺术专业的特长在于空间设计的可视化和表达方面,但只有把强大的造型能力和数字化的设计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为环境艺术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设计的软硬件建设

国内一流建筑和环境设计院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湖南大学等已经普及KUKA五轴机器人进行数字化建造,但一般院校在实验硬件上限制了方案设计自由度和完成度。当然,在有限的设备和经费限制条件下,学生往往更加愿意发掘更多的设计潜力以实现创新。

3.2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融合

数字化设计作为工具手段,核心在于设计思路的颠覆性思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设计资源,如果与数字化的设计手段结合,能够在传承民族文化以及促进民族文化在现代空间的价值增值创造平台。

3.3增加学生在思考水平方面的训练

数字化的思维方式要求严谨、理性、客观,要求运用明确单纯的公式解释复杂的数学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协同专业教师,适量加大数字思路的启发、数字制造的实现等专门性培养,力求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陈一.民族文化意象融入环境设计教学——基于数字化背景下的实践反思[J].教师教育论坛,,30(05):40-43.

[2]…侯飞.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高校建筑学实验室的教学与建设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

[3]…刘骜,冯静,丁蔓琪.模型启发设计思考——对高校建筑模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J].华中建筑,(11):167-169.

[4]…刘熹熹.城乡规划专业《模型制作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08):45-46.

[5]…苏东宾,李焰.浅谈如何通过建筑模型制作培养建筑学专业新生的设计思维[J].大学教育,(06):121-122+131.

[6]…王丹.古建筑保护中参数化设计应用[J].建筑技术,(10):941-942.

[7]…夏东亮.参数化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5(11).

[8]…肖平,蔡丽蓉.材料与空间——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32):31-32.

[9]…张磊.《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121.

构建物理模型,培养创新能力 篇3

一、构建理想模型是科学理论的依据

纵观物理学发展史,许多重大的发现与结论,都是经过科学家们大胆地猜想,创建出科学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通过实验检验或实践验证,模型与事实基础很好吻合的前提下获得的。

伽里略让小球从弯曲的斜槽上自由下落,当斜槽充分光滑时,小球可沿另一端斜槽上升到初始高度,另一端斜槽末端越接近水平,小球为达到初始高度,将会运动得越远。如果末端完全水平,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永不停止。正因为伽里略构建了光滑这一理想化的模型,才有了惯性定律这一重大发现。

正是引入了这些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才得以使我们面对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通过简化处理比较顺利地予以解决。

二、要重视对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

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解决现实物理问题不可或缺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课时的内容安排,及时向学生强调基本物理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条件,要求学生牢固把握住这些基本的物理模型,并且在具体应用它们解决物理问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根据题设条件,从物理规律出发,通过分析、综合、类比等,突出对所要研究问题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略去非本质的次要因素,使思维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构造出我们熟悉的物理模型,应用掌握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当然,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步熟悉并掌握这种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真正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与习惯。物理情境来源于实际问题;以生产、生活及新的科技成果、新的科学研究课题作为素材背景,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模型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物理模型。抓住本质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很多新情境、新问题就会成为熟悉的物理问题迎刃而解。

三、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一)高中教材中常见的物理模型

1. 研究对象理想化的模型。例如:真空、质点、点电荷、薄透镜、理想气体、理想电源、理想变压器等。

2. 运动变化过程理想化的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等等,这些都是把复杂的运动过程理想化了的物理模型。

(二)物理模型的特点

l. 物理模型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物理模型的建立是舍弃次要因素,把握主要因素,化复杂为简单,完成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模型的本身又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2. 物理模型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物理模型不仅再现了过去已经感知过的直观形象,而且要以先前获得的科学知识为依据,经过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上的严格论证,所以,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理想模型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所以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只有经过实验证实了以后才被认可,才有可能发展为理论。

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关键在于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模型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经验材料、实验事实和背景知识是构建物理模型的基础,而抽象、等效、假设、类比等则是构建物理模型的基本方法。

由于新情境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题中涉及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问题的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给解题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表现来看,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容易受表象因素干扰,不善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特征,导致建立模型困难,这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确实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从而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恰当的物理模型。

如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为背景,利用磁流体发电机的最新原理构建现代科技新情境,使学生从现代科技新情境中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获取和迁移,提高建构物理模型、学以致用的能力。磁流体发电机涉及知识点较多:二力平衡、电场力、洛仑磁力、匀强电场的场强公式、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闭合电路的路端电压等。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通电气体在横向磁场中的流动等效为导体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同时对磁流体发电所涉及的物理问题进行准确地分析,把导体切割磁感线,回路中的电流、电离气体受力平衡、能量转化与守恒等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构建物理现象的场景,建立模型,应用理论规律,拓宽视野。

复杂的综合题往往是由多个相关联的物理模型组成,只有准确还原设计题目时所依据的物理模型,才能在解题者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理清正确思路,顺利解题。

陀螺模型在企业工资改革中的应用 篇4

物理学上把具有一个固定点,并可绕自身对称轴高速转动的均质回转体称为陀螺。陀螺在高速运转状态下“保持平衡”的特性,成为物理学上动态平衡系统的典范,在薪酬体系建立一个动态平衡的陀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薪酬体系搭建一个陀螺模型并实现其平稳运行,经过近二年的实际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国有企业在拥有充分的内部分配自主权基础上,探索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定员定额和岗位测评,做到以岗定薪,提高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岗位的工资水平,职工个人工资根据其劳动贡献大小能增能减。岗位工资标准要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随之上下浮动,在企业内部实行竞争上岗,人员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此开展通过对各类岗位的劳动(工作)技能、责任、强度、条件等基本要素的评价,将劳动差别定量化,更好的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使企业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分配运行机制,主要岗位工资来体现岗位劳动的差别,实现按劳分配,又要适当拉开差距,克服平均主义。

鑫泰石化在二次振兴过程中,广大青工迫切要求建立一种按劳分配的新体制,这些都为企业建立新的人力资源体系奠定了基础。为此,该公司于2009年1 1月公司在ERP基础上推出新的薪酬体系。

一、陀螺体系构成

1. 体系组成

为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又能充分调动各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个人努力奋斗,实现个人价值,鼓励员工高效率地工作,吸引和留住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强调团结协作,促使公司企业可持续发展,考虑陀螺的保持平衡特性,为此我们将陀螺模型引进到工资改革体系中,搭建一个陀螺体系:

支撑陀螺模型中轴主线的就是企业的长期目标,这个目标是由各部门的分目标组成;推动陀螺高速运转的力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职工能力自我提升;高度由各部门系数、岗位系数和个人绩效系数构成,宽度由公司绩效、部门绩效和其他补贴项构成。

2. 工资计算公式

员工工资=(基本工资×部门系数)+(公司绩效×岗位系数)+(部门绩效×个人绩效系数)+(其他补贴项)

3. 公式设计与分析

从公式整体来看,公式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部门设计的基本工资,第二部分是根据各岗位设计的绩效工资,第三部门是根据个人业绩设计的绩效工资,第四部分是根据地区或企业差异设计的应补贴工资。

(1)公式组成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根据部门设计不同系数,强调部门的作用,是体现一个部门在企业中的总权重。员工根据个人能力和业务水平选择不同的部门,也就是选择了不同的部门系数,设计这一部分时要注意的是各部门之间的平衡问题,对于我们企业由于涉及部门很多,特别是主要生产车间之间,生产车间与辅助车间之间的平衡问题,平衡难度很大,最终我们采取了以水和汽为基础线,其他部门以此为参考确定其部门系数。

第二部分主要目的是根据岗位设计不同系数,强调岗位在部门中的作用。设计这一部分时特别要注意,一是公司绩效问题,公司绩效指标确定是各生产车间的每个月实际指标完成与应达到的指标加权值来确定。它重点评估团队的管理效果和创造价值增值的能力,二是各部门内岗位的平衡问题,各部门的重点岗位的最高系数与一般岗位的最低系数要一致,差距也基本相当,最低系数为1,其整体总权重要与部门系数相匹配,要进行具体的岗位评价,形成各部门的岗位系数后进行平衡。

第三部分主要目的是根据个人业绩设计不同系数,强调个人在部门中的实际作用,判别优秀员工与价值分配的重要依据,也是部门绩效重要组成部门。这一部分设计也应该注意的是两部分,一是部门绩效,部门绩效指标确定是部门的每个月实际指标完成与应达到的指标来确定,这一部分考核与公司绩效考核同步进行。二是个人绩效系数,这个系数主要由部门来进行考核,我公司是在5S管理中的各项指标基础上实现对个人业绩评价。

第四部分是补贴项,一般考虑地区和企业的差异进行设计,我公司实际设计当中有地区津贴、工龄工资、学历工资、职称工资、交通补贴、夜餐、浮动工资等项。本次新增项目主要是工龄工资、学历工资和职称工资三项,主要目的是强化在本企业工作年限,鼓励员工服务于本企业;鼓励员工参加学习,积极取得学历和职称,同时我公司与市职工大学还联办了本专科学习班,在职工内部每年还开展青工大比武,对于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者办理相关的技能证,同时享受相关的职称补贴。

(2)比重分析

第一部分是基础工资项,占到工资总数的4 0%,主要目的是考虑因数是这一部分属于员工在企业工作中的基本保障,要考虑地区最低工资,同时也要考虑各部门差异。

第二部分是部门的绩效工资,占到工资总数的30%,主要强调全公司整体的合力,是各部门集体完成公司任务的体现,各公司可根据自己的行业实际情况去制定考核指标。

第三部分是个人工资项,占到工资总数的20%,主要是部门和个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部门团队成员良性互动,互相扶持取得部门成绩与个人业绩的结合。

第四部分是补贴工资项,占到工资总数的10%,主要鼓励员工在业余时去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操作实例

1. 各部门及岗位的系数确定

根据企业内部实际,进行岗位系统评价,做为部门及岗位系数确定的依据。

首先确定各部门权重,公司以后勤部门作为基础线,确定为1,二线辅助部门1.1-1.2,生产部门1.2-1.25,管理部门为1.3;其次根据各部门内部进行第二次系数分配,每个部门内部各车间或工段的任务责任进行第二次系数加减分数;第三根据车间或工段内部的各岗位任务责任进行第三次系数加减分数,经过三次加减后,形成了每个岗位系数。

2. 公司与部门的绩效考核,确定公司和部门考核系数

由公司生产经营办根据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按照行业的标准,确定各部门的各项考核指标,根据各部门完成情况形成公司和各部门的绩效,这部分可以根据各公司或企业不同而不同。在此只举一个车间为例:

公司氯碱车间担负着烧碱、液氯和盐酸三种主要产品的生产任务,同时为PVC车间生产提供原材料,车间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车间整体系数确定为1.25,同时按照公司生产经营办要求每个月要完成以下6项指标,并按指标进行考核:

(1)确保圆满完成月度下达生产计划指标;

(2)确保烧碱质量指标(合格率100%)完成,不得因质量原因受到客户投诉;

(3)确保无重大安全环保事故发生;

(4)确保烧碱生产成本、原盐单耗不超计划值;

(5)加强设备科学管理,确保无重大设备事故,确保设备完好率、动静密封点泄漏率不高于规定指标,不得因设备原因影响生产;

(6) 5S管理按要求扎实推进;

根据以上6项指标,确定氯碱车间整体体系,按月进行考核确定车间绩效。

3. 个人绩效考核(确定个人考核系数)

员工的绩效考核按照每天的任务完成、工作质量、工作效率、责任心、协调性、纪律性、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劳动活动、办公环境、办公秩序、失误奖惩、不良现象形成每天的分数,进行公示,每个月进行累计出总分,按照权重计算出每个月的绩效工资,实行日清月评,避免个人的主观因素出现。

4. 运行效果

2009年9月份开始推进E RP系统,同时增加新的薪酬体系模块,经过培训后11月份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始运行。

试运行三个月后,对体系中的存在的个别岗位系数进行了调整。针对新的薪酬体系优化方案的适用情况,组织了调研活动,满意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六以上。

三、陀螺模型对职工职业生涯的积极意义

激励管理及时鞭策优秀和落后,是陀螺模型应用的关键所在,在我们的实例中发现在一个部门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岗位系数,一个年度中一个人的主要绩效主要体现在部门绩效和个人绩效的叠加,拉开优秀绩效者与低劣绩效者考核分的差距,在排除人为因素外,统一的考核分数标准使各个对象的绩效结果显而易见,例如一个职工目前是1.5,经过一年的努力到年末的时候其整体绩效达到1.6或更高的标准,那么理论上他就可以提升到下一个层次,如果其业绩下降到1.5,那么他下一个年度可能就会降低到下一次层次,从陀螺模型来看,就会激励那些有上进心的不断向上努力去提高自己业绩和能力。

此外,也不难发现,处于每一个层次最外端的也是公司不稳定因素,因为其离心力最大,离职的可能性也大,特别是当内外合力很大的时候,所以人力资源部门要对这些人员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给予重点关注,按照模型这部分相对处于系数的高端,同时借助ERP系统会及时地发现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对这些不利的因素提前给出预警,这比传统拍脑袋的作法更有可靠的依据。

用每个部门和岗位搭建的陀螺模型,使每个员工在各自轨道下运转,其旋转的速度不仅取决公司整体效益,更在于个人能力发挥和团队效应发挥,在一个时刻旋转的陀螺里面实现着个人目标和公司愿景,因此,这是陀螺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个有益探索。

四、存在的问题

培养模型改革 篇5

摘要:高职教育在国家的全面部署下正在快速发展。面临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冲击,高职院校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宁波教育学院高职营销专业应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分析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现状,贴合地方经济转型人才的高端技能化和大数据时代人才的信息技能化的时代背景,结合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构建PBC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营销专业;PBC人才培养模式

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提出“到,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体制机制创新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举措,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方面。

面临应用本科转型的冲击,高职教育必须走特色发展道路。在挑战面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课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传统专业,在全国各层次的职业院校里均有开设,笔者拟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结合宁波教育学院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PBC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纷纷学习国外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美国的社会参与办职教、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TAFE人才培养模式等等,结合地方产业、行业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高职院校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呈现多样化特征,其核心是坚持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如“虚拟订单式”模式或“订单式”模式、“2+1”模式、“半工半读”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多样化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不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个性化发展,不同模式的概括也体现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笔者总结了以下共性:

一是重视服务地方经济,有效接地气,为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做贡献。比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来自企业需求,“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当地行业需求,明确营销人才培养方向性,如金融保险营销、房地产营销、物流营销、农产品营销、医药营销、旅游营销等等。二是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如“教学做合一”模式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双元双创”模式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四段式”自主学习团队模式重视学生的团队能力、策划能力和实操能力等。三是重视“双师型”教师发展,无论那种模式,在实施中都提到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把教师放到企业里,让教师先企业化,学生才能企业化。四是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一定的保障,高职院校对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过的各种难题,如教师下企业待遇如何解决、职称评定如何考虑、学生下企业费用如何计算、请进企业专家费用如何衡量、校企合作中成本如何分担等一系列问题都积极给予解决。

宁波教育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于,从常规日常教学到不断改革课堂实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参加企业经营,先后经历多次变革,目前基本形成了坚持“两个方向”、搭建“三个平台”、贯穿“六大实训项目”的专业模式,建设了“市场营销策划实务”、“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核心课程,以全面构造传授专业知识、磨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的基础。

二、高职市场营销PBC模式构建

(一)高职市场营销PBC模式构建的城市背景

1.地方经济转型中营销人才的高端技能化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将经济发展从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数量扩展型转变为内需为主、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方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也迫切需要营销人才具有更多的营销创新思维、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创新需要营销人才必须高端技能化,需要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辨能力、自学能力、耐挫能力等等。宁波市作为中国快速发展的沿海城市,从开始提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这些都对高职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2.大数据时代营销人才的信息技能化

信息化技术在高校管理和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学生学习空间扩大,学习自主选择性更强。信息化技术在企业里也得到广泛应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也必须提高。宁波市从20开始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集中体现为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营销人才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自如运用是必备的技能。

(二)高职市场营销PBC模式的构思设计

1.高职市场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P(Professional Ethics and Humanity Accomplishment):培养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培养爱岗敬业、勤奋务实、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B(Basic Teaching):基础教学,专业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C(Characteristic Teaching):特色教学,以行业或岗位为培养方向,以特色课程和实践培训为途径,参与企业实践,使学生毕业即就业,直接胜任岗位工作。

2.高职市场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宁波教育学院为例)

3.高职市场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1)PBC人才培养目标。该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营销策划和网络营销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的营销人才,使毕业生成为有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具备营销通用能力、并有一定特向能力(可以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策划或者独立完成网店的经营活动)的综合型人才。

(2)PBC人才培养培养过程分解。第一、二学期侧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学校课堂教育、职场规划和社会公益服务为主;第三、四学期以营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为主,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实训以校园超市经营、电子商务实训模拟、专业大赛为主,大赛项目由校企共同拟定,切实为企业服务,为学生走向企业提供训练平台,推荐专业大赛中成绩优秀的团队参加校外各类大赛,如全国营销大赛、全国电子商务大赛、全国创业大赛等;第五、六学期侧重特色方向,如策划项目、网店开设和经营管理等,以企业指导为主,积极参与企业经营项目、销售运营和管理。

(3)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依据,一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二是所学内容符合特色方向基础需要。以宁波教育学院为例,从内容上看,既包括了推销、调研、广告、品牌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又分别在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了策划实务、应用文写作、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教学内容。同时,课程的实训内容又与校内实训(以校园超市为主)内容相结合。教学考核坚持三个标准:重在过程,体现结果,企业参与。考核要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和能力提升,体现学生对营销技能的具体运用,承认企业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和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方法。

(4)PBC模式教师资源丰富。PBC模式主要需要三个方面的教师资源供给: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基础知识和通用技能的传授、特色项目完成能力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培训结合,实践教学部分对学生实施“双导师”教学,即专业教师教学与企业指导同步进行,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即可就业。

三、高职市场营销PBC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首先,该模式强调了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列为人才培养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中是不多见的。

其次,该模式培养校企兼顾,循序渐进。从始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专业基础教育、通用技能训练及特色项目完成,从校内学习、校内实训到校外实操,从理论教学到企业实践,从一般的宽泛的营销基础掌握到方向性的窄口的岗位技能提炼,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再次,该模式在宁波教育学院的应用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宁波教育学院地处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决定了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去向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所以该模式在宁波教育学院的应用,尤其是营销策划和网络营销的特色方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营销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强化学生的电子商务营销技能,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也符合新时代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高职营销PBC人才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部分毕业生将在大学里开设的网店继续经营,使其成为个人创业的一部分,往届毕业生创业不断成功,如超市经营、婚庆策划、天猫旗舰店运营等。没有永久不变、一劳永逸的模式,只有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变革,才能保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熊惠平.高职教育“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基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J].教育研究,(6):107-110.

[2]朱金福.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四段式”自主学习团队模式探索[J].职教通讯,2011(10):47-49.

[3]姚奇富.产业集群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43-45.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21-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模型思想”是新增的核心概念之一,并且是唯一以“思想”指称的概念。模型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数学建模活动有哪几个基本环节?其教育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本文试图结合《四则运算》这一单元的教学实例谈一些认识。

一、模型思想的基本内涵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王永春老师在《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三)》一文中这样阐述:“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从广义角度讲,数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都是数学模型。”

学生通过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发展,然后通过模型建立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义务教育阶段,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说,我们应建立这样的认识:数学与外部世界是紧密联系的,连接它们之间的“桥梁”是数学模型。

二、数学建模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

王永春老师认为,建立和求解模型的活动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模型思想的建立首先要“从现实生活或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表明现实的生活原型或情境是建模的源点,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模的起点,此“从情境到问题”的环节可称为“建模准备”。然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学生要通过观察、分析、抽象、判断、推理等数学活动完成模式抽象,得到模型,这是建模的关键环节,可称为“构建模型”。最后是“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要对模型进行分析、检验,看模型在别的同类问题中是否合理可用,如不合理,就要再次假设、修改、完善,这是模型检验、应用和拓展的过程,此“求解验证”的过程可称为“求解模型”。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价值取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价值取向可归咎为三个层面。基础层面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外部世界是紧密联系的,建模的过程是对现实世界“数学化”的过程。核心层面是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素养的提升,数学建模是一种缜密的推理活动,感悟模型思想的过程是一种思维不断演进与发展的过程,能更好地落实数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课程目标,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层面是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建模是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在小学阶段渗透模型思想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同时能更好地与初中课程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四、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策略

(一)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识水平出发,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

【案例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逆推》教学片段

教师提供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提问:(1)早上上学怎么走?(2)放学回家怎么走?(3)上学和放学所走的路线有什么关系?(4)怎样才能原路返回?

上述教学片段,教师从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调用已有的旧知识(方向和路程)和生活经验,在思考解决“怎样原路返回”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到“要回去就得逆向走”,初步感知互逆关系和逆推策略。这样引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有效迁移,有利于学生领悟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为今后继续探索逆推策略作好心理准备。

(二)从数学问题到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桥梁。数学模型来自于现实世界,从现实抽象出数学问题,从数学问题出发构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又用于解决类似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符号和思想方法一步一步建立数学模型。

【案例2】《租船问题:优化思想与有序思考》教学片段

怎样租船最省钱?

师:要最省钱,应该选择租什么船?怎么租?

生1:租小船,因为32÷4=8(条)。刚好,不浪费座位。

生2:租大船,因为大船每人付5元,小船每人要付6元,所以要租6条大船。

生3:租6条大船,浪费4个座位,所以要尽量多租大船,再租小船,并且要尽量没有空位。

师:这3种方案都各有理由,究竟哪种最省钱,需要通过计算来比较。

学生通过一系列计算、比较得出方案三最省钱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如何快速有序找出最佳方案并计算费用:32=6×5+2,32=6×4+4×2,30×4+24×2=168(元),再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总人数=大船限乘人数×大船数量+小船限乘人数×小船数量,租大船是最佳选择,应该优先考虑,且要省钱就不能有空位。

上述案例,教师从租船这一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有序思考”或“逆推策略”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二元一次方程4x+2y=32的解,在思考和解决“怎样租船最省钱”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优化策略与有序思考。“有序思考”还要“有序表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有序表达”,在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分析问题的同时理解模型结构化。

(三)从数学模型到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模型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基本模型的学习,即学习教材中以例题为代表的新知识,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二是利用基本模型去解决各种问题,这是一个应用、拓展的过程。

【案例3】《解决问题的策略:逆推》教学片段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即时板书,使学生明确自己使用的是逆推策略:从右往左逆推时,加法要变减法,乘法要变除法,逆推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学生在初步建立逆推模型(已知现在求原来的基本策略是要‘回去就得‘倒着走)后,就可以应用、拓展到习题中,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应用意识。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提出让学生应用逆推策略进行推算,而是结合学生的交流思考过程演变成一个显性的逆推题图,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性认识:逆推策略和“回家的路”很相似,已知现在求原来,可以“倒着算”。

(四)从数学问题到生活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段话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现实世界中的“故事”可以用数学来阐述,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

【案例4】《解决问题的策略:逆推和有序思考》在现实中的应用

1.基本应用。

师:刚才我们以租船为例,学习了用优化、有序思考和逆推的方法解决问题,你能用这种方法快速计算出练习三中的第4题吗?

春游:我校共有老师14人,学生326人。大车可坐40人,租金900元;小车可坐20人,租金500元。怎样租车最省钱?

解答:14+326=340人,340=40×8+20,900×4+500=4100(元)。

2.拓展应用。

①王叔叔要购买220千克大米,怎样买合算?一共要多少元?(注:20千克,96元/袋;30千克,135元/袋。)解答:220=30×7+10,220=30×6+20×2,135×6+96×2=1002(元)。

②现在有一批货物,重50吨,准备用大货车和小货车运输。怎样安排最省钱?(注:小货车载重量5吨,运输费80元/次;大货车载重量8吨,运输费110元/次。)解答:50=8×6+2,50=8×5+5×2,110×5+80×2=710(元)。

上述案例,让学生对基本模型(总人数=大船限乘人数×大船数量+小船限乘人数×小船数量)分层次地进行检验、拓展。以购物、载货等现实原型为背景,对模型进行逐步完善,抽象出二次模型:总数=最佳选择×数量+次佳选择×数量。这些习题,加深了学生对有序思考和逆推策略的认识,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特级教师徐斌老师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讲座中指出:数学要从生活出发培养应用意识,数学与生活紧密关联,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

显然,本文所叙策略正是对徐老师所揭示的生活与数学的关系的理解和具体运用。

模型制作实验室教学条件改革探索 篇7

为了满足模拟教学需要, 培养应用型人才, 使学生在学习工业产品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并能够以信息虚拟技术为支撑, 运用模型制作实验室设备与工具, 达到从概念草图设计、无纸化虚拟设计、设计成果展示一体化的目的。模型制作实验室用于教授工业设计专业以及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和产品造型设计方向相关课程。通过调研, 目前普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模型制作实验室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实验室管理比较混乱, 为了使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 产品设计, 模型制造能同步进行, 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实现规范操作、安全使用、健康教学, 针对实验教学条件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一、台式设备改善教学条件

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实验室设备配备基本为8到10人一套设备或工具, 大多数工具为手动电动工具, 操作的灵活性比较大, 同时增加了一定的危险系数, 实验室的设备使用频率较高, 因此工具和设备的磨损较大, 需要加强维护。除了手动、小型电动工具外, 可以配备现代化的设备, 如激光裁床、喷漆水帘柜、吸尘器、电脑雕刻机、快速成型机、CNC等。

激光裁床:制作模型需要大量使用木板, 并对木板进行切割和打磨, 模型制作实验室使用木板加工工具较多, 但大都是手提式, 精度低, 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也浪费材料。激光裁床可以裁切和雕刻多种材料, 精度高、安全性能好, 为了最大限度地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议实验室配备激光裁床。

喷漆水帘柜:模型制作完成经过打磨需要进行后期装饰, 表面贴纸或涂镀处理。木模型、油泥模型、展示模型等采用较多的仍然为传统喷漆方式。实验室一般未设置专用的喷漆房, 学生喷漆一般选用边角或走廊完成操作。油漆是高污染物品, 喷漆的时候整个楼层都布满了刺鼻的油漆味, 对学生和教师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对教学环境造成污染。建议配备喷漆水帘柜专用于喷漆, 并安装水管龙头等设施辅助该设备的使用, 按照喷漆的操作规程对学生身体健康进行有效防护。

吸尘器:模型制作需要使用板材, 并对木板进行切割和打磨, 造成实验室有大量粉尘, 对学生和老师健康造成危害, 由于粉尘量大, 污染面积广, 很难彻底清扫干净, 影响实验室美观, 建议实验室配备吸尘器和抽风机, 并组织学生及时清理打扫卫生,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戴口罩, 最大限度减少粉尘污染。

二、配合实验设备和材料对实验室环境整改

用电问题:引进新的设备时需对电路进行整改, 保证用电安全。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使用手持电动木工机器, 尽量采用固定电源插座, 小型电动工具经常用到插线板, 当电动工具连接线长度不够时, 会使用两个插线板进行连接, 电线在实验室地上相互缠绕, 比较凌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建议在每间实验室四周墙上增加固定插座, 以及在实验操作台上布置插座。

工具存放问题:模型制作实验室大多为手动操作课程, 使用小型电动工具较多, 存放工具的柜子建议采用敞开式储物架存放工具, 方便取放。对于各种锯具、扳手、螺丝刀、锉刀、铁锤、钳子、钻头等手动工具建议在墙上制作工具小型搁置架, 使工具摆放有序不杂乱, 方便存储管理。

材料存放问题: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实验承担的室实验课程为木模型制作、油泥模型制作、塑料模型制作、泡沫模型制作和石膏模型制作, 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大量使用木材和塑料板材, 如:木方、木条、指接板、木工板、三合板、密度颗粒板、有机玻璃板、ABS板、PVC板、高密度泡沫和石膏板等。此类材料大多直接靠墙堆放, 不同板材如果堆放一起在搬取时不方便取出靠下的板材, 而且易砸伤学生;各种板材如果一字排开堆放占地面积较大, 学生搬取材料时由于空间不够采用直接从板材上通过, 对板材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 且占地面积大, 建议配备角钢板材搁架, 既方便取用, 又节约空间, 同时便于存储管理。

防火问题:实验室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多使用木材和塑料板材, 材料存储室除了存放塑料板材和木材, 还存放各种颜色的油漆、香蕉水或稀释剂、固化剂等, 成型后作品置于展览室, 板材和油漆较多, 实验室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建议按要求为实验室配备相应数量灭火器, 并在实验室管理制度中规定严禁学生在实验室吸烟。

三、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

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实验室与机械专业、自动化专业和测控等专业的实验室有较大的区别, 工业设计实验室课程要求学生制作实物模型, 涉及到的工具和耗材繁杂零碎, 损伤和丢失较严重, 且大多手持工具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

1. 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实验室实验过程中操作性较强, 需加强实验室指导教师职责、实验室管理员职责。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需向全体学生宣读实验室管理制度, 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 增强学生安全意识。进入实验环节, 首先向学生解读曲线锯、石材切割机、万能线锯机、修边机、电钻、电锤、电热切割仪、电热板、电刨、手动平板砂光机、卧式砂光机、射钉枪、空气压缩机等实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所有电动工具需经指导教师示范后方可使用, 手持电动工具使用过程中均需使用夹具配合使用、遇到设备故障, 及时报告指导教师, 不得擅自处理, 所有设备在未掌握使用方法前, 不得擅自尝试。

2. 实验设备领取:

由于做模型会经常手持电动工具, 如电锯, 电钻, 曲线锯等, 电动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采取具体措施, 学生需要使用手持电动工具, 在实验室管理员处领取此类工具时, 必须经由指导教师同意, 并签字认可, 管理员方可出借工具给学生, 操作时指导教师须在场指导操作, 最大程度杜绝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事故, 并在设备、工具操作场所贴上具有安全隐患工具的操作规程, 工具使用结束后归还处理, 减少由于管理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工具损伤和丢失, 保证后续实验教学正常进行。

3. 实验耗材领取制度:

实验室涉及到的耗材零碎, 如:油漆、砂纸、口罩和手套、白乳胶、纸张、木材、贴纸、胶带、射钉枪钉、钉子、螺栓等, 使用过程中, 未有具体的制度, 学生未根据自己需要领取适合的量, 而是多取少还, 对耗材造成极大的浪费, 不利于实验教学, 对经常使用的耗材制定出领取制度, 保证教学正常有序进行, 最大限度的节约耗材。学生耗材领用流程:学生告知指导教师需要的耗材——指导教师根据图纸或模型确定耗材数量并签字——学生将签单的耗材表交于实验室管理员——耗材登记——学生领取——实验结束后归还处理, 减少耗材浪费, 保障所有学生实验所需。

加强实验室管理制度,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规范有序、健康教学, 提高师生安全综合防范能力, 最终实现安全工作、安全学习的目的, 使安全意识常驻心中。

结语:通过对增设部分大型实验教学设备、改善现有实验室

以音乐为中心的声乐教学方法实践探析

肖灵 (广东省龙门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龙门516800)

摘要:以音乐为中心的声乐教学应注重发音松与紧的统一, 鼓励和引导不同心理心态的学生,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融入人的情感, 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音乐;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教学融合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和音响学等元素, 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它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性。它是音乐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离不开音乐这一中心。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声乐技术和声乐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而应该围绕音乐这一中心, 从生理、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声乐学习, 推动声乐教学。

一、发音练习:松与紧的统一

声乐, 亦即艺术歌唱, 是人们运用歌唱语言与艺术嗓音塑造良好听觉形象来表现情感与心理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 声乐教学方法首要之处在于发音练习。只有发音练习到位, 练习者才能把歌唱语言和艺术嗓音结合起来, 才能塑造出能给予人良好听觉的歌声, 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发音练习涉及音素、音节、音域和音质等多方面, 其目的在于提高歌唱者发声的生理机能, 协调各个歌唱器官的发声, 这是一项特殊的机体运动, 也是歌唱器官松弛与紧张交替出现的过程。因此, 在发音练习中, 应该坚持松与紧的统一。

这里所说的“松”, 并不是全身心毫无原则的放松, 更不是躲开声带去练习, 而是要大胆而又自然地放松心理, 以平和的心态和舒畅的心情把干扰发音的杂质去掉, 让不参与发音的器官放松, 进而协调发音的肌体并让发音器官保留一种轻盈而自由自在的状态, 为发出优美的歌声创造条件。仅仅具有“松”还不足以发出和谐美好的歌唱, 还需要“紧”。这里说的“紧”, 是指要使与发音有关的肌体以及肌体群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让有关的发音器官和肌体处于主动、兴奋且具有活力的状态, 而非僵硬、停滞和紧张。

松与紧是相对的, 也是统一的。这样的统一表现于良好的歌唱状态或者发音状态中, 是发音肌体和器官在活动中的平衡、互相配合, 是力的对抗、消解与融合的结果。具体而言, 在发音练习中要注意保持挺拔而松弛的发音姿势, 调节和控制发音过程中的气息, 把妨碍发音的肌体特别是喉咙处的肌肉全面放松。

二、调整心理:引导与鼓励

声乐歌唱与人的身体器官紧密不可分, 是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语言器官等器官协调运动的结果, 是人们通过协调生理器官而发声的特殊形式, 但它却受到人的心理因素制约, 具体而言, 声乐歌唱总是受到人们的感觉、直觉、情感和思维的制约, 需要人们用心理活动来进行相应的调控, 正所谓“优美的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歌唱发声器官在生理上作出反应的物质 (音响) 效果。”[1]15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 要通过引导和鼓励, 帮助学生调节心理,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驾驭发声, 使歌唱回归到音乐本身。

调整心理的过程是师生心理活动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 师生的心理朝向共同的课堂目标, 另一方面, 师生在对声乐的理解和体悟存在着差别。如何化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只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帮助学生调整心理, 提高学生的心理活动水平, 实现心理的沟通。在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人的重要天用电、材料储存和防火等环境和规范实验室相关制度进行研究, 使模型制作实验室教学工作能够在安全、卫生、有序的环境下进行, 使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保障实验耗材所需, 使工业设计实验室教学条件跃上新台阶, 实验室环境焕然一新。

性“感觉”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活动。它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协调人的器官与相关肌肉运动达到发出优美声音的状态。可以说, 这是声乐教学过程中最易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因为学习声乐歌唱的方法是抽象的, 而人对声乐歌唱的感觉是具体的。光知道方法, 而做不到发出优美的声音, 这说明尚未真正掌握声乐的学习方法。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实在在找到了具体、正确的关于声乐歌唱的感觉, 才算真正把握了声乐歌唱的方法。而在此时, 师生在对声乐的理解和体悟上才达到统一, 才有利于朝向共同的课堂目标前进, 接近音乐的天堂。

同时, 在声乐教学中, 还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 使过硬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声乐歌唱技巧结合起来, 与发音器官和肌体的协调运动结合起来, 实现声乐表达活动生理肌体和心理运动机制的有机统一, 以良好的歌唱心态去表达声音的美、歌词的美和音乐的美。

三、融入情感:以情练声

声乐教学最终要落实在歌唱上, 而歌唱是富有情感的艺术, 是人类情感的自我表现、美化与升华。因此, “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也是音乐表现的目的, 情感也是教育的基础, 是沟通声乐教师与学生的桥梁”。[2]135—138可以说, 歌唱者有多少的情感体验, 他的歌唱便会有多少情感得以表现, 而沟通歌唱者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的桥梁便是歌唱者自身的声音。以情练声, 在歌唱中融入情感, 歌唱才能与作品情感合二为一, 引起广泛共鸣, 在声乐教学中, 应当以情练声, 在声音里融入情感, 赋予声音以灵魂, 让心灵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 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

以情练声一方面要让学生揣摩领会歌词文本的实质内容、情绪谱系和精神追求, 在此基础上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语气与发音, 把歌唱文本内容所呈现的情感形象完整地表现出来, 让学生在发音练声的过程中体验情感, 表达情感。另一方面教师本身要在带动学生练声的过程中, 融入自身的音乐情感和对学生的情感, 以自身的情感激起学生情感的爆发, 以让学生满怀感情地歌唱, 体验音乐, 理解音乐, 体会音乐所具有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在具体教学环节上, 教师可以示范一个带着浓厚情感的声音, 并让学生通过听觉反复体会这一声音, 并告诉学生这一声音所体现的情感是什么, 这情感是如何培养的, 以及如何通过协调肌体运动发出这一声音的。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模仿这一声音, 让学生在不断模仿和体验中掌握发出具有强烈情感的声乐, 并领略情练声的奥妙所在, 继而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引领学生在声乐课堂中走向音乐殿堂。

四、结语

声乐教学不仅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十分强, 并且理论与实践联系极为密切的教育实践活动, 而且是一项师生互动性极强的艺术活动, 无论怎样, 它都要把自身生命与音乐联系在一起, 不断挖掘师生潜力, 遵照培养音乐人才的基本规律向着音乐的殿堂回归, 回归到音乐本身。唯有如此, 才能使得声乐教学不断走向成熟, 走出声乐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

培养模型改革 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模型制作,教学改革

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中, 模型教学属于专业实践体系实验环节中要求掌握的技能之一[1]。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 动手制作能力, 树立三维立体空间的想象能力[2]。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实践课, 在本科一年级开设, 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认识景观及景观空间, 初步了解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掌握景观设计辅助方法。如何组织好这门课程有效的进行, 使教学更好的服务于风景园林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是本文主要探索的内容。

1 风景园林模型制作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模型制作基础》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的一门辅助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已经趋于成熟, 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 其训练的目的与传统教学应该有所创新。在这方面,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认为在低年级实践课程中, 培养目标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对专业的认知, 包括建筑学中对建筑及建筑围合空间的认知, 植物空间的认知, 不同风格的景园的认知, 不同尺度的景观认知;2) 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空间想象力的思维训练[3];3) 从实践方面, 建立对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三个专业差异性的意识;4) 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现阶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模型制作内容的选择。之前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熟悉的环境进行调研, 之后进行模型制作, 但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缺陷, 诸如, 低年级学生在对专业尚无认知的现实面前, 并没有对空间“好与坏”的认知能力, 并且在尚未掌握景观设计方法之前, 学生制作的模型缺少空间想象力, 不理想的成果会使学生对专业丧失兴趣, 因此传统教学中对学生自主选题的方式并不合理。在此次课程改革中, 笔者提出命题式教学内容, 选择国内外传统经典案例、当代大家名师优秀作品等, 意在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并且建立“好与美”的评价意识, 提高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这种教学思路的指导下, 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 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在课程中拟定模型制作三个系列:中国传统园林系列、现代景园系列、名家大师景园系列, 目的是通过优秀案例分析, 了解风景园林专业, 建立“好与美”的评价基础。

2) 学生对专业图纸的陌生。通常园林方案都是通过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来表达,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通过看照片可以了解方案, 但是如何读专业图纸是个难点, 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和指导, 帮助学生认图读图并且带领学生对方案进行解析, 理清内外空间环境, 认识景观要素的图纸表达方式。

3) 课程进度的掌控。《模型制作基础》这门课程共36学时, 历时9周。在课程实践中, 学生往往不能按时完成课程安排, 整体前松后紧, 进度安排不紧凑, 导致后期只顾完成任务无法保证模型质量, 更没有时间对方案深入的分析理解, 教师也无法从中进行深入指导, 打乱教学计划。更大的问题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养成拖沓、不思考的不良学习习惯, 对接下来专业课的学习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形成不利影响。

3 基础专业认知模型制作课程构想与实践

以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4]。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高效互动;风景园林与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三个专业学生间的协作;由学生自主拟定模型制作操作计划。初步确立:“互动—协作—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 由“教师讲授+模型制作计划+模型制作实践+师生评定”四部分构成, 实现有效控制实践进度和教学质量。

3.1 教师启发———“互动—协作—实践”教学模式基础

在“互动—协作—实践”教学中, 以教师讲授为基础, 主要讲授模型制作的基本原理;模型材料的特性;模型制作的基本工艺过程;所采用的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安全事项。以模型制作案例为引导, 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模型制作过程, 各阶段的成果深度及表现方式, 启发学生对模型制作中的关键问题的思考。除此之外教师启发的另一个环节就是帮助学习分析方案, 学生以组或个人的形式选题, 教师帮助学生对选题进行讲解分析, 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建立空间关系。根据景观要素的差异性立体化拆解方案, 分析景观结构, 各部分功能, 空间组织等。

3.2 制定模型制作计划———“互动—协作—实践”教学模式主体

此环节主要解决学生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而设置, 也是此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意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团队实力自主选择难度方案, 自主安排时间。计划书中内容包括:方案简要介绍、制作方案解析、制作步骤, 模型材料的选择及用量, 学生分组分工方式以及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等内容。方案的解析是由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完成;根据方案风格特征选择模型材料并且根据模型制作比例对材料用量进行预测, 此部分由学生组内讨论完成;分组分工的原则是学生自己组队, 可融合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各取所长合作完成模型制作, 注重专业间的协作, 在环境中体会建筑、在建筑之间营造环境。在过程中, 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训练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培养良好职业素质。

3.3 模型制作实践———“互动—协作—实践”教学模式关键

制定计划之后, 进入模型制作的实践操作阶段, 进入学生履行制作计划的过程中, 教师主要是以参与和巡视为主, 有选择的介入到模型制作当中。模型制作计划书中有些制作方案、步骤在实践操作中会暴露出不合理的地方以及不可预测的情况, 此时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自主解决困难, 通过重新选择材料、制作工艺等方式解决问题。实践阶段更要注意小组内部学习气氛的营造, 同学之间应保持良好的协作状态, 形成畅所欲言的气氛, 实现团队合作, 专业间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的目的[5]。

3.4 师生评定———“互动—协作—实践”教学模式深化

学生制作模型成绩评定改变了教师单一评价的传统方式, 采取教师主持和学生评述相结合的形式完成。在模型制作完成后, 要求学生将对方案的解析、空间的认知进行总结, 以图纸的形式表达。在方案讲述的同时, 以图和模型共同向班级同学展示经典案例的精华;也让三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了解专业间的特长和差异。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所设计制作的模型, 给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 进行总结和改进建议, 同时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跨专业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认知空间、提高技巧, 形成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5]。

4 结语

风景园林模型制作有利于提高风景园林教学质量, 模型制作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园林空间、三个专业间的差异与分工, 体会景观的美, 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是对专业认知有效的措施。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能够掌握好时间安排, 团队协作的默契, 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Z].2013.

[2]朱正基.建筑与景观模型设计制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4.

[3]王珊珊.园林设计中模型制作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09 (6) :319.

[4]马云燕.市场营销专业“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8) :89-92.

把握物理模型培养思维能力 篇9

一、掌握物理模型

自然界中任何事物与其他许多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界, 人们在着手研究时, 总是遵循这样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即从简到繁,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 逐次深入。根据这条原则, 人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 总是试图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比较简单的问题逐个击破。或者把复杂的问题转成比较简单的问题。物理模型的建立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质点的概念为例, 质点就是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转动, 集中了整个物体质量的几何点, 突出了物体的位置和质量的主要特征。至于什么时候可以把物体简化成质点, 要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 就可以不考虑地球的大小、形状和自转, 把地球看成质点。但在研究地球的自转时, 就不能再把地球简化为质点了。以物理模型为基础, 经过科学抽象, 突出其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 忽略次要因素, 重新构造新模型, 通过对新模型的研究, 建立起物理概念。

纵观物理学发展史, 许多重大的发现与结论, 都是由于科学家们经过大胆的猜想构思, 创建出科学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并通过实验检验或实践验证, 模型与事实基础很好吻合的前提下获得的。

伽里略让小球从弯曲的斜槽上自由下落, 当斜槽充分光滑时, 小球可沿另端斜槽上升到初始高度, 如果另端斜槽末端越接近水平, 小球为达到初始高度, 将运动很远。如果末端完全水平, 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 永不停止。正因为伽里略构建了光滑这一理想化的模型, 才有惯性定律的重大发现。

法拉第在1852年, 对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的物质, 设想出电场线、磁场线一类力线的模型, 并用铁粉显示了磁棒周围的磁力线分布形状, 从而建立了场的概念, 对当前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905年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启发, 大胆地建立了光子模型, 并提出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物理模型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是可以使问题大为简化, 从中较为方便地得出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二是可以对模型讨论的结果稍加修正, 即可用于实际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三是有助于对客观物理世界的真实认识, 达到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二、运用模型方法, 增强解题可操作性

理想模型的建立, 促进了新规律的发展, 新概念的建立, 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时, 我们必须很好地研究问题的物理过程, 将其还原成一定的物理模型。平时物理学习中, 同学们常反映物理难学尤其题难解,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对题目的物理过程缺乏深入理解, 不能把题中的物体和过程抽象为理想模型, 影响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建立理想模型的理念, 提高习题解答的可操作性, 成为学习中的当务之急。

三、掌握模型本质, 培养模型变换能力

在模型教学中, 特别要防止把模型讲死,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建立模型是物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使学生领会模型是经过怎样的抽象建立起来的, 具体的事物又是经过怎样的抽象纳入该模型的, 以及模型建立的条件, 而且必须说明其可变通性, 从而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提高用物理模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模型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每种模型也有限定的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成什么样的模型, 不是以外貌的相似为依据, 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综合考虑问题的目的、性质、程度等等, 然后再作出选择, 即使是同一客体, 在不同的研究中也可能需要抽象成不同的模型。

四、正确对待物理模型的局限性

一定的物理模型只适用于一定的范畴和一定的认识阶段, 当研究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或发现新的实验现象时, 原有的模型往往显出它的局限性, 甚至被新的发现否定。比如原子结构的模型很多, 教材主要介绍卢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 这些模型虽各有其局限性, 但在物理学发展中起过作用, 现在对物理学学习还有价值, 况且我们也不能超过它们去讲量子力学。学生将来学量子力学后, 也不会怪我们讲的物理学模型的局限性。

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能力 篇10

关键词: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凡是将具体现象、事物的特征和性质给以数学表达的数学结构, 如各种等式、不等式、图、表或框图等, 称为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

著名的数学家王梓坤院士曾经说过:“今天的数学兼有科学和技术两种品质, 数学科学是授人以能力的技术.”如今, 数学作为一门技术, 已经成为一门能够普遍实施的技术, 也是未来的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门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教育, 在保证打牢学生基础的同时, 应该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在初中课堂上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应该力求从学生身边遇到的问题出发, 建立数学模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体会到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目的.下面浅谈一下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方程组的建模

例1为了拉动内需, 安徽省启动了“家电下乡”活动.某家电公司销售给农户的A型冰箱和B型冰箱在启动活动前一个月共售出960台.启动活动后的第一个月销售给农户的A型和B型冰箱的销量分别比启动前一个月增长30%, 25%, 这两种型号的冰箱共售出1228台.

(1) 在启动活动前的一个月, 销售给农户的A型和B型冰箱分别为多少台?

(2) 如果A型冰箱每台价格是2298元, B型冰箱每台价格是1999元, 根据“家电下乡”的有关政策, 政府按每台冰箱价格的13%给购买冰箱的农户补贴, 那么启动活动后的第一个月销售给农户的1228台A型和B型冰箱, 政府共补贴了多少元?

解析 (1) 设“家电下乡”活动启动前的一个月, 销售给农户的A型和B型冰箱分别为x, y台,

(2) A型冰箱补贴560× (1+30%) ×2298×13%=217482.72 (元) , B型冰箱补贴400× (1+25%) ×1999×13%=129935 (元) , 共补贴347417.72元.

二、不等式组的建模

例2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后, 某地民政局迅速组织了30吨食物和13吨衣物的救灾物资, 准备于当晚用甲、乙两种型号的货车将它们快速运往灾区.已知甲型货车每辆可装食物5吨和衣物1吨, 乙型货车每辆可装食物3吨和衣物2吨, 但由于时间仓促, 只招募到9名长途驾驶员志愿者.

(1) 3名驾驶员开甲种货车, 6名驾驶员开乙种货车, 这样能否将救灾物资一次性地运往灾区?

(2) 要使救灾物资一次性地运往灾区, 共有几种运货方案?

∴可以将救灾物资一次性地运往灾区.

(2) 设开甲种货车的驾驶员为x人, 由题意可得

解得1.5≤x≤5.因此, 要使救灾物资一次性地运往灾区, 共有4种运货方案:

方案一:甲2人, 乙7人;方案二:甲3人, 乙6人;方案三:甲4人, 乙5人;方案四:甲5人, 乙4人.

三、一次函数的建模

例3从北京到避暑胜地北戴河走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均可到达, 一辆最多可载乘客19人的客车在这两种公路上行驶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1) 若用y1 (元) , y2 (元) 表示汽车从北京到北戴河分别走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时司机的收入, 根据上表数据, 求y1, y2与载客人数x (人)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在乘客人数不稳定的情况下, 你认为司机应选择走哪条公路才能有较多的收入?

解析 (1) y1=60x- (80+250×0.14×2.9) =60x-181.5,

(2) 当y1>y2时, 即乘客人数在7~19人时, 走高速公路收入较多;当y1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蔡锁章.数学建模原理与方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0.

培养模型改革 篇11

关键词:拆解 组装 启发式 实践教学 改革

近年来,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来说,《模型制作》课程是一个非常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它关系到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培养。

在国外工业设计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模型制作》课程是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不仅要求设计方案具有审美性的外观,同时要求具有使用的实用功能性,在该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依据现有的技术条件,亲自加工制作。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即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在学校建立了很多类似于企业的设计制作中心,学生就在这些中心进行产品设计方案的模型制作,制作出来的产品模型需要具备实用功能性。所以德国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能够与企业进行完美的接轨。在国内,各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普遍强调的依然只是产品外观造型的模型制作训练,不需要学生制作的模型具有使用功能,这种培养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学生不再去思考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内部属性,弱化了产品的现实工艺条件与制造的基础,这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对于应用型高端人才的要求。虽然国内一些工业设计专业发展较快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都有自己的产品设计制作中心;部分甚至是依托企业的实际项目来创建的,但是在人才培养上的重心并没有发生更本性的改变,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与企业需求完全接轨,难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一 模型制作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在现阶段的工业设计专业学习中,强调的是产品设计流程中的设计定位到设计方案完善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于产品设计之后的学习比较缺乏,虽然也安排了产品的材料与工艺以及产品制作基础等课程,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产品,这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那么相对来说,《模型制作》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它是大学四年专业学习培养中唯一让学生完全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产品的课程,也是学生走入社会,进入企业的一个重要过程。然而现阶段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重心是强调产品的造型与创新性,忽视了产品的本质,那就是产品的使用功能,导致很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之后,设计的方案是好的,可是与实际的产品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往往是设计方案很美,而实际生产出来之后却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充分利用好《模型制作》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造型为主教学模式,将实际产品的生产流程与生产技术条件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启发学生去探索思考产品设计的本质,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 将实际产品的拆解与组装融入到实践教学

2.1前期准备

所谓的实际产品,指的是学生日常生活周围存在的产品,可以是闲置物品、废弃的产品,当然也可以是正在使用的物品。在模型制作的课程上,将学生分组,2至3人一组,每组学生自己准备感兴趣的一个实物产品。

2.2具体实施

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产品每一个按钮及零部件的作用与功能,并详细记录;其次分析产品的组装形式,重点分析产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并且采用什么样的连接方式;在完全了解了产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产品进行有条理的初步拆解,将产品的外壳与内部元器件进行分离,并详细记录外壳与元器件的关系,从而理解产品零部件具有实用功能的基础。比如,之所以我们能通过一个按钮而实现一个功能,是因为按钮与内部元器件存在一定的关系,功能指令是通过按钮的导入,传递到元器件而实现的。通过这种启发式的学习思考,让学生通过实训操作,自己去理解产品形态与实用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产品,理解产品设计的本质。再者,对拆解下来的外壳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拆解,将产品外壳的所有壳体部件分离,分析并记录产品壳体的造型原理与基础,连接方式以及装配关系,所有产品壳体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是通过各种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内部空间的物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其实是内部所有元器件的一个外包装。那么通过这种训练,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产品设计,从而在自己的设计中能够明白产品设计工作的核心。之后,将产品壳体的部件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壳体部件的分模线,并将部件画成结构简图,利用所学的产品制造基础理论或者是工厂实地调查,去思考每个部件的成型方式与成型原理,并记录在简图旁边。最后再将产品从基础的零部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通过这种重复性的操作,熟悉产品的整个结构与装配关系,绘制出产品的爆炸图,注明每个零部件最优的加工成型方式,并配以文字的说明。

2.3项目体会

在这个复杂的课程学习项目中,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通过这个训练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增强了沟通协调能力。这个拆解和组装训练,使得学生对于产品的理解更加透彻。在产品拆解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和启发性的思考,增强了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认同感以及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突破了他们大脑中对日常产品的固有思维,使产品变得不那么神秘,使产品的设计制作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更使他们认识到设计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需要涉及到文化、机械、电子、化工等等许多专业的知识,是一个交叉学科。

三、反哺产品设计教育

产品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了解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性,还需要涉及机械结构、材料工艺以及科学技术等专业领域。具体的设计流程是从产品企划、市场调查开始,以产品批量进入市场销售为终点的一个循环;产品的设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设计的流程中,设计师扮演了一个具有主导作用的角色,不仅要控制整个设计流程的运行,还要监管产品的生产,辅助产品的销售,总结产品的市场反馈,更新产品企划。这些极具专业性的工作,需要设计师强化自己受专业设计教育的程度,能够熟练的掌握设计流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在大学学习中,通过《模型制作》这个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了产品设计制作的原理与基础,掌握了产品的材料特性与结构工艺,就能够有效地反哺产品设计教育。在《模型制作》课程中,加入对实物产品的拆解与组装训练这个环节,能够加深学生对产品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在这个实际产品的设计中,所进行的大量思考,包括形态、结构、技术与工艺等。那么通过这个重复的训练,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等这些带有启发性的思考,在以后设计工作中能够起到很好地引导作用,例如,在进行产品设计阶段的时候,就会考虑,该怎样设计才能符合产品的生产工艺,用什么样的材料更能突出产品的特性等,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产品才更接近现实,才能更好地体现设计师的价值。总之,在《模型制作》课程中加入实物产品的拆解与组装环节的项目实训,能够很好地反哺产品设计教育,帮助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设计素养,能更好地与企业需求接轨。

四 结论

《模型制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实践学习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产品,理解产品设计;也是学校与企业接轨最密切的环节。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制作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产品设计的思考。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加入对实际产品的拆解与组装训练环节,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不断反思,不断地提出疑问,进而不断地去寻求答案。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产品设计的流程,理解产品制造的技术与工艺条件,对以后的产品设计工作有一个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能够让学生再一次思考产品设计流程,从而达到反哺产品设计教育的目的。通过这种实际产品的拆解与组装的重复训练,学生设计的产品方案有了较显著的提高,在方案设计中能够考虑产品的加工与实现条件,而不是闭门造车,使方案更接近真实产品,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培养模型改革 篇12

1 课程改革的背景

1.1 企业生产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作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培养生产一线所需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实际中,传统课程的设置难以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课程改革要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需要,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重提高。

1.2 参差不齐的生源质量的要求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形势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学生在数量上,同等阶段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比例在逐年减少,生源质量的下降更为严重。如果还按照以前的传统模式教学,对于学习基础差、习惯差的学生,教学方面必将会有很大的阻力,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2 汽车模型的测绘与制作课程的实践过程

2.1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职业情境的典型职业活动让学生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和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好的效果。新的课程实践是从学生工程教育入手提出以汽车模型为载体将传统的理论课程与钳工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钳工实践”等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组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汽车模型的测绘与制作课程学习中,适时穿插基础理论课程与钳工操作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涉及的学科较少,是小范围学习领域课程改革,属于德国学习领域理念的本土化进程。内容包括:

(1)拆装汽车模型:通过拆装汽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对机械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形体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2)制图基本知识:基于对汽车模型的解剖过程分析,引出图纸的作用、图形的绘制方法和步骤等,并学习制图的基本知识。

(3)公差与配合:以汽车模型装配过程中的配合问题为例,引出公差与配合的相关知识。

(4)测绘汽车模型零件:通过测绘零件,学会基本测量工具的用法,零件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

(5)制作汽车模型零件:学生根据不同金属材料的性能,正确编排零件的加工工序。通过钳工制作汽车模型的过程,学会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工程意识。

(6)汽车模型的整车装配:及时发现在加工零件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并会查阅技术资料解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情境中图纸的作用贯穿始终,图纸要产生在加工工作过程之前,在工作过程中处于指导性地位,通过对各学习情境的实施,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图纸作为工程界技术语言的重要地位。

图1、图2、图3、图4分别表示了由“测绘汽车模型零件→画图与读图训练→制作汽车模型零件→汽车模型整车装配”的4个阶段。

通过几个学习情境的设置培养了学生:

(1)形体分析能力:根据图形位置和相应关系、使用的表达方法,运用形体分析方法对零件的形状、结构进行正确的分析认定。

(2)尺寸分析能力:能准确识别尺寸基准,对尺寸进行分类,能正确分辨哪些是本工序加工尺寸、哪些是非加工尺寸。

(3)公差分析能力:能对图样上的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进行准确的识读和理解。

(4)技术条件分析能力:确定加工件的表面加工要求和其他技术、工艺要求。

(5)工艺分析能力:编制合理的加工工序。

(6)设备工具分析能力:正确分析选择加工设备和工具。

(7)定位装夹分析能力:选定合理的定位形式和装夹方法。

(8)技术测量分析能力:正确分析和选择量具及测量方法。

经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课程改革成绩斐然,经过教师团队的努力,我们构建起了以汽车模型测绘与制作为主线的学习领域框架,开发了几个典型的学习情境,最主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来。

2.2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校企合作很被动,起不到实质作用。德国双元制与企业的主体性有至关重要的关系,企业招聘学员后出资将其送到职业学校进行培训。企业与学校有同样的责任和义务来培养学员,学员则必须通过行业和企业的考试才能最终进入企业工作。这种制度使企业与学校和学员与学校这两种关系都具有很强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变得很弱,很多企业不愿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但在招聘时却对学生提出很高的要求。

(2)学习领域课程改革对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要求很高,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大学毕业生,经历的是学科制教育,没有工厂实践经验。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不再局限于一个微观层面,也就是从前的某一门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评价,而是要求将多个学科多个知识点在一个学习情境中系统地、有条理地体现出来,这样既考验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也考验了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行动能力。这对于教师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

(3)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教学改革都是小范围内进行的,很难找到几个学习情境能够将其知识点和课程本身的逻辑性完整地体现出来。

3 对汽车模型测绘与制作课程教学的反思

3.1 改变观念,突出对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

“请学生看一下图5,然后分析一下这张图有什么特点,分组交换意见,最后达成共识。”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每一组都站起来围成一个圈,互相交流,然后达成共识,最后每组出一个人演讲结果。

第一,首先介绍一下基于图5的课堂设计。分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间的沟通能力、协作意识;要求学生站起来讨论,可以迫使学生集中精神讨论问题;小组选出一人发表结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语言组织能力。

第二,介绍图5的意义。经过讨论大家意识到从图上看,专业能力这个圆圈被盖在最下面,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依次在上方,也就是说,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要优先于专业能力的培养。方法能力对学生来讲是能够认识任务机构运用和评价问题解决方法和决策过程、独立地把已获得的知识运用到特定任务中去。社会能力涉及团队意识、宽容度、合作能力、解决冲突、责任、反馈以及对自身和他人负责的意识。

现在职业院校的很多学生学习习惯很差、不会学习,没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些学生不愿与人沟通,没有责任心、不够宽容、团队意识差。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单纯灌输知识是于事无补的,学生是不会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所以在德国职业学校三年半的学习中,前两年是用来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后边一年半才真正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吧。以前经常困扰我们的是如果学校没有将全部专业知识讲给学生,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解乃至其专业的架构会有负面的影响,但想通了这一点,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就可以抛弃不必要的束缚,大胆前进了。在社会向知识型和信息型社会转变的背景下,专业知识的统治地位逐渐让位给更重要、更基本的能力,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行动能力,才能够在当今变化迅速的劳动力市场中生存。

要改变观念,突出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

3.2 德国双元制教学的本土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德国双元制的实现是有其背景的,法律的强制性使得企业与职业学校同样担负起培养学生的重任,培养出的合格员工也为企业注入新的力量,最终得到的是双赢。而我国目前无法完全复制出双元制,但可以先从局部做起,可以引进先进的理念,让行动导向教学法进入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先进行小范围学习领域课程改革,有成功经验后再将其推广,但必须坚定信念将改革进行到底。

摘要:当前国内很多职业院校都在努力探索课程改革方向以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汽车模型的测绘与制作课程改革是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创建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让学生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和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通过对汽车模型的拆装、测绘、零部件加工及最后装配的过程,将传统的理论课程与钳工制作有机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情境中来。

关键词:课程改革,汽车模型,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城乡产业结构下一篇:倒装句高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