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养(精选12篇)
三培养 篇1
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和理解,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遵循“想做——敢做——会做”这一主线进行。
一、想做
想做,也就是学生在头脑中有对教材、教法进行创新的意念,这是一种创新的态度。那么在体育课中如何使学生“想做”呢?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1. 注重创新每节课的设计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场地。如在课的准备部分,每节课雷同的跑圈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积极性,对此,可在准备活动中每节课换一个游戏,师生共同参与,不时调换学生的口味,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投掷轻物教学中,对于低年级可以利用废旧报纸,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垒球,对于中高年级可以使学生在小沙包上自己动手缝上彩带,学生在投掷小沙包时如空中出现了道道彩虹。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的投掷动作,还可以激发学生自己创新体育小器材的兴趣,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 转变师生角色、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必须使自己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要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和习惯,要从传播者转变为指导者,要改变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充满希望,让学生在融洽的、轻松的、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氛围中萌发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 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
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时,用“投时身体似弯弓,沙包空中如彩虹”的形象描述,再用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的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头脑中储存有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想象。
2. 利用原型启发,诱导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学中,对于投掷小沙包出手动作的身体姿势,可将其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可用一根小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小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在没有弯成“满弓”的情况下,小石子根本就飞不起来。让学生从事物的相似属性中悟出动作的本质,探求动作的科学规律,从而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3. 给学生充分的幻想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相关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众多信息,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丰富创新思维内容。
二、敢做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要学会“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一味苛求学生,那么学生将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你教什么我学什么,你考什么我练什么”。学生的个性将被“压榨”成共性,从而扼制了学生的创新动力。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创新的意识、意念,那么就得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实践,就得让学生敢于去完成他头脑中的创新想法。课堂上多给学生发问、争辩的机会,突出学生个性,唤醒学生个体创新的潜在意识;给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空间。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尝试创新探索的乐趣,体验创新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例如:中高年级有时在进行游戏时,笔者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讲解游戏方法、规则,然后让学生进行游戏。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教师分配的器材自行设计游戏,最后由教师进行评比,评选出组织和设计得最好的游戏进行表扬。这样学生普遍有较高的兴趣,而且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并且设计出具有儿童特点的趣味性游戏,如橄榄球、角斗士、抢救伤员等。
三、会做
学生创新还不能停留在“想做”和“敢做”的阶段,教师还必须使学生的创新达到“会做”的阶段,即能达到独立创新阶段。要求学生“会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所需的知识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学生的技能、知识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教师应首先从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如:启发式教学、发现教学、尝试教学等。其次是培养学生用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发现事物的基本属性,利用它们的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提供实践机会,激发创新意识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教师都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结论”;“问题——探索——结论”的方法,增加训练,反复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在、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样的、多样性的。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可以从“想做——敢做——会做”这一主线,按照“台阶式”一步一步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 篇2
当然,并不是每个美国孩子都严格地按照这个时间表做家务,但国外(不仅仅是美国)的孩子比中国孩子更早、更多地承担家务是一个事实;中国人对子女有娇生惯养的传统,加上一胎化政策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独生子,普遍从小不做家务,导致长大后独立生活的能力差。媒体经常报道,国内大学开学时,经常是一个孩子几个家长前呼后拥地送进校园,搬运行李、打扫宿舍的都是家长,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反而袖手旁观或不让插手。
不让孩子从小做家务,是中国家长在家教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失误,包括我自己,至今都后悔没有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做家务的机会。回想孩子成长的过程,小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爱,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这些只当是游戏;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做过一些;打扫房间、做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这些真正的家务活儿几乎没做过。从初中开始,孩子住校,家里从市区搬到郊区,上学回家都是开车接送,这样犹如和真实世界隔了一层玻璃,导致一些明显的生活自理问题,比如说,孩子很长时间不知道一块钱能够坐几站公交车?外出购物、游览、请客吃饭该怎么花钱?这些都是上了大学后紧急补课的。好在孩子从小学画画,去过很偏远的乡村写生,能体会普通人劳动的甘苦,回到家里并不抵触家务活儿,每次吃完饭,还愿意抢着洗碗盘。在我看来,遗憾中的幸运是,孩子从小家务做得不够,但对其心理成长还没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我之所以强调做家务与孩子心理成长的关系,是因为让孩子从小做家务,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让孩子精神自立。
因为做家务,孩子会明白,人首先得生活,而生活是由很多细碎、坚硬、不能摆脱的事情构成的:不仅要打理柴米油盐,还要会挣钱理财投资;不仅要营造居家过日子的温馨,也要有出行安全的保证。因为做家务,孩子会明白,学习、读书并不是生活中的全部内容,要学习得好,必须与自己的生活有良好的协调。而且,如果孩子从做家务中以及其他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生活技能,经历了很多在生活中必然要经历的事情,他就会产生自己能够控制自己人生的自信,在外出求学、打工而离开父母身边的时候,他就不会产生断奶的阵痛感,不会畏首不前,不是遇事都找父母或推给他人,而是自己决策大胆行动。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生活自理能力,这就是孩子的精神自立。
我之所以强调做家务与孩子心理成长的关系,是因为让孩子从小做家务,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让孩子精神自立。
因为做家务,孩子会明白,人首先得生活,而生活是由很多细碎、坚硬、不能摆脱的事情构成的:不仅要打理柴米油盐,还要会挣钱理财投资;不仅要营造居家过日子的温馨,也要有出行安全的保证。因为做家务,孩子会明白,学习、读书并不是生活中的全部内容,要学习得好,必须与自己的生活有良好的协调。而且,如果孩子从做家务中以及其他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生活技能,经历了很多在生活中必然要经历的事情,他就会产生自己能够控制自己人生的自信,在外出求学、打工而离开父母身边的时候,他就不会产生断奶的阵痛感,不会畏首不前,不是遇事都找父母或推给他人,而是自己决策大胆行动。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生活自理能力,这就是孩子的精神自立。
教育,就是把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逐渐引导成一个精神自立的人。只有精神自立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人。家庭教育承担着让孩子精神自立的责任,家长朋友们,就从让孩子学做家务开始吧。三年级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点事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使孩子现阶段的学习事半功倍,对以后快速适应小学高年级的学习节奏,甚至对初中、高中的学习都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在这里,结合自己平时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分享~~
第一点家长就是要督促孩子上课认真记笔记,有些家长不太重视这一点,认为孩子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就好啦,实际上家长应该认清这一点。孩子是有惰性的,甚至他不抄笔记也不会认真听讲。如果说一个孩子认真听讲和记好笔记是冲突的话,那一定是孩子的学习有问题,这个问题是要正视和改正的。我建议家长从现在开始就要督促孩子认真记笔记。因为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后笔记量是很大的,上课听不懂的知识要依靠笔记来消化,后期还要依靠笔记还复习。
另外,抄笔记能锻炼孩子很多方面的能力。举个例子,有的孩子开始记笔记的时候发现自己写字太慢了,通过把字写好吧笔记记好了。有的孩子抄快了,字写得潦草了,自己回家笔记看不明白了,于是他就通过记笔记把字写的干净整齐了。还有的孩子,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说什么,在黑板上记什么他都全部抄下来,发现笔记根本抄不完,后来他发现自己要提炼精华,记下自己需要获得知识就够了,于是他就获得了提炼和总结的能力。所以我们说记笔记是一门大学问,锻炼孩子记笔记也是对孩子很多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多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去做,家长要学会做一个旁观者,在孩子摔倒的时候扶她一把,放手让他自己去成长,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接下来说的第二点,鼓励孩子给家长讲题。
什么叫给家长讲题呢?一个孩子,一般上完课你问他听懂没有,孩子一般都说听懂啦,真的听懂了吗?怎么检验?其实通过做题只是一方面,而给家长讲题则是更高层面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听懂,还能讲得出来,这样的孩子肯定是特别牛的孩子,是真正把知识学懂的孩子。如果孩子听了近三个小时课,回家能给家长讲上一个小时,您放心这样的孩子他的学习效果一定很高。
讲题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讲题可以保证孩子把题真正弄明白、搞透,就能不断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因为只有真正把题搞明白、搞懂的孩子才能讲得出来,他讲的是道理,而不是记的公式、不是记的题目和答案。所以给家长讲题是值得咱们家长鼓励孩子坚持做的。
第三点就是建立错题本,进行错题的积累。
为什么建立错题本呢?有的孩子做了很多的题目,但是成绩提高的不多,还有的就爱张在考杯赛之前不知道该让孩子做什么题目。其实他们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比如那个老做题的孩子,如果他做了100道题,对了90道,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如果想要进步和提高,应该怎么做呢?就要把自己错了的那几道学会。所以说做错了的题比做对了的题更重要。他更能让孩子进步,那么我们就要把这些知识记下来,建立错题本。
那么考试之前怎么做呢?就要围绕着错题本去复习。把做错的题目在研究一遍,如果你把他们都作对啦,那就证明你把知识漏洞都补上了,你就可以踏踏实实进考场了。否则,如果只是追求题量,遇到难题、不会的题就放弃,那么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劳动,而只有我们把所有不会的都学明白的时候,我们的学习才是一个圆满的过程。不放弃每个问题,把每件事做好的原则是我们教育的理念,通过这样做,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这个做事的原则。
教育,就是把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逐渐引导成一个精神自立的人。只有精神自立的人,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人。家庭教育承担着让孩子精神自立的责任,家长朋友们,就从让孩子学做家务开始吧。
三年级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点事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使孩子现阶段的学习事半功倍,对以后快速适应小学高年级的学习节奏,甚至对初中、高中的学习都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在这里,结合自己平时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分享~~
第一点家长就是要督促孩子上课认真记笔记,有些家长不太重视这一点,认为孩子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就好啦,实际上家长应该认清这一点。孩子是有惰性的,甚至他不抄笔记也不会认真听讲。如果说一个孩子认真听讲和记好笔记是冲突的话,那一定是孩子的学习有问题,这个问题是要正视和改正的。我建议家长从现在开始就要督促孩子认真记笔记。因为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后笔记量是很大的,上课听不懂的知识要依靠笔记来消化,后期还要依靠笔记还复习。
另外,抄笔记能锻炼孩子很多方面的能力。举个例子,有的孩子开始记笔记的时候发现自己写字太慢了,通过把字写好吧笔记记好了。有的孩子抄快了,字写得潦草了,自己回家笔记看不明白了,于是他就通过记笔记把字写的干净整齐了。还有的孩子,在开始的时候老师说什么,在黑板上记什么他都全部抄下来,发现笔记根本抄不完,后来他发现自己要提炼精华,记下自己需要获得知识就够了,于是他就获得了提炼和总结的能力。所以我们说记笔记是一门大学问,锻炼孩子记笔记也是对孩子很多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多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去做,家长要学会做一个旁观者,在孩子摔倒的时候扶她一把,放手让他自己去成长,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接下来说的第二点,鼓励孩子给家长讲题。
什么叫给家长讲题呢?一个孩子,一般上完课你问他听懂没有,孩子一般都说听懂啦,真的听懂了吗?怎么检验?其实通过做题只是一方面,而给家长讲题则是更高层面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不仅要听懂,还能讲得出来,这样的孩子肯定是特别牛的孩子,是真正把知识学懂的孩子。如果孩子听了近三个小时课,回家能给家长讲上一个小时,您放心这样的孩子他的学习效果一定很高。
讲题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讲题可以保证孩子把题真正弄明白、搞透,就能不断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因为只有真正把题搞明白、搞懂的孩子才能讲得出来,他讲的是道理,而不是记的公式、不是记的题目和答案。所以给家长讲题是值得咱们家长鼓励孩子坚持做的。第三点就是建立错题本,进行错题的积累。
为什么建立错题本呢?有的孩子做了很多的题目,但是成绩提高的不多,还有的就爱张在考杯赛之前不知道该让孩子做什么题目。其实他们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比如那个老做题的孩子,如果他做了100道题,对了90道,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如果想要进步和提高,应该怎么做呢?就要把自己错了的那几道学会。所以说做错了的题比做对了的题更重要。他更能让孩子进步,那么我们就要把这些知识记下来,建立错题本。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三策略 篇3
一、重视读题,融入题境
学生如果只是就题读题,而置身于题外,就很有可能无法正确地解答问题。因此,要让学生全身心地进行读题,强调严谨、抓准关键。
1.强调严谨。数学语言的表述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精确”,第二是表达特定的意义。因此,“严谨”是读数学题目的最重要策略,要引导学生在读题时看清题目的每一个字、词、陈述词、关系句,搞清整个题目的要表达的意思。
例1:已知a、b、c分别为△ABC中∠A、∠B、∠C的对边,并且方程2ax2+2bx
+c=0有实根。
①若△ABC中,∠B=9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试进一步判断△ABC的形状;
②若△ABC中,∠A =∠C,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x1、x2,且|x1-x2|=l,求△ABC中∠B的度数。
这一道题的条件比较复杂,因此引导学生在读题时分清结构关系是很重要的。本题中是在给出总条件“方程2ax2+2bx+c=0
有实根”后,再分两路分别进一步给出子条件,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的,这两个小题之间没有关系,两个独立的问题可以分别处理。学生只有这样严谨读题了,才能进行正确解答。
2.抓准关键。“严谨”是读题的基础,读题除了要“严谨”外,还要抓住题目的关键,就是抓准“题眼”展开思路,这样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2:把100元钱按照1年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如果到期可以得到本息共111.34元,那么这种储蓄的年息是存款的百分之几?月息是存款的百分之几?
这一道题一共有三个已知条件,第一个是本金100元;第二个是定期1年;第三个是到期本息共111.34元。什么是这一道题的关键,也就是说这一道题的“题眼”是什么?那就是“如果到期可以得到本息共111.34元。”这一句是关键句,因为这句中包含的关系多,把它搞清楚了,这个题目也就易于解决。
二、转化挖掘,寻找隐含
有一些“综合型”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这些题目的已知条件较复杂、不明显,需要学生求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知识技能来解决。对于这些题指导学生审题时就要善于对已知、未知进行转化挖掘,找出其隐含条件,使问题柳暗花明。
1.巧妙转化。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要引导学生采取转化的方法,把题目化繁为简单。
例3:已知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1,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长是4,且与过点(1,-2)的直线有一个交点是(2,-3)。
①求直线与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设抛物线与二轴的两个交点为A、B(A在B的左边),点P在直线上,若△ABP是直角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
③若(2)∠B是锐角,试确定点P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例3题干中的条件用文字表述,看不出其与结论的联系,但将其公式化后,可以得到下面一组关系式,(先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x2+bx+c),对称轴为x=1→-
=1,线段AB长为4→ =4,抛物线过点(1,-2)→4a+2b+c=-1,经过这样的转化后,这一道题就很容易解了。
2.深入挖掘。对于一些应用题,要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深入挖掘,使问题明了化。
例4:一份试卷共有25道题,每道题都给出4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正确。要求学生把正确答案选出来,每道题选对得4分,不选或选错倒扣1分。如果一个学生得90分,那么他做对多少道?
在这一道题中,“每道题选对得4分,不选或选错倒扣1分”是关键句。因为得分情况是就每道题而言的,故“每道题都给出4个答案”虽然是事实,但从本题的数学意义上讲,却是无用信息。又“不选或选错倒扣1分”,故可把不选和选错看成—不对。那么本题的信息为
结合关键句,本题可设他做对x道,则他(25-x)道不对。因此根据原题可以挖掘出以下方程:4x+(-1)×(25-x)=90。
显然,经过这样的挖掘,原题转化为对应的方程,解答时就明朗多了。
三、数形结合,逆向思维
一般的应用问题都是以文字叙述加一定数据组合而成的。这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句,把它(们)译成数学图形语言或符号语言,这对打开思路是很有必要的。借助图形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图形进行反向思考,这样就能正确审题。
例5:A、B两地相距400 m甲、乙两人同时同向分别由A、B两地出发.甲骑自行车,平均每分490 m;乙跑步,平均每分250 m。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相遇?
这一道题应该如何下手呢?
1.借助图形。这一道题可以画出以下线段图。
画了这个线段图以下,整个题目的题意就大致能反应出来了,能为正确解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石。
2.逆向思考。在指导学生审题时,也应该指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对于这一道题,如果两人所用的时间知道,设为x分,那么,因为两人的速度已知,就可以知道两人各自的行程,分别为490x、250x。两人的行程之差实际上就是A、B两地的距离400m。这样逆行完毕,可列出方程:490x-250x=400。
小学作文教学三“培养” 篇4
一、培养写作兴趣,这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
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多搜集一些适合小学生欣赏、小学生喜欢听的文章来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读出“味”来,要适当地进行讲解说明,特别是要对一些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反复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陶冶其情操的效果。
另外,教师还可以写一些下水文读给学生听。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若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既喜欢写作且写作水平较高的形象,再加上小学生天生具备向师性,这样,他们就会被教师逐渐“同化”。
二、培养观察能力,这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观察。任何一种能力都是从小培养的,观察也不例外,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知识的前提。闻名于世的物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把“观察,观察,再观难杜绝闭门造车的。因此,教师要将学生带进社会和大自然,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生活,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从而获取写作素材。
我们既可以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事物,也可以观察用语言描写出来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观察还应包括阅读,阅读是观察的一种特殊形式。阅读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中的知识,还可以吸取思想营养;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写作技巧,还可以积累写作材料。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我们写作的范文,我们在阅读时要记住那些鲜明、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好的写作方法,领略作者布局谋篇的妙处,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融会贯通。
三、培养练笔习惯,这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不仅要训练写,也要训练说,坚持导学生写作文时从内容入手。因此,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只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勤练笔,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写好作文的目的。
1. 写好命题作文。
我们在此所说的命题作文是指教材上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安排的习作,这是小学作文的主体,必须切实抓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首先,要改革作文命题形式,采用固定命题、半命题、范围命题、多选命题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命题的灵活性和选题的自主性。其次,要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作文的要求,加强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训练。最后,还可引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2. 写好课外随笔。
选入教材的课文大多语言凝炼、情节生动、精炼含蓄。所以,几乎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练笔题材,充分利用好这些题材,努力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可以增加学生的练笔机会。
3. 写好日记或周记。
进行写作练习,单靠每周的两节作文课是不够的,最好的办法是培养学生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日记可以使学生积累许多写作素材,最主要的是,日记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论是写日记还是写周记都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年龄和能力而定,要以不加重学生过多负担为尺度。当学生掌握了日记或周记的写作方法后,教师可建议学生区分公开和隐秘两种形式进行写作。前者教师要定期进行查阅,以督促学生坚持写和认真写。后者除非学生主动要求,否则不必干预。持之以恒,勤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预习习惯培养三步曲 篇5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解释一下,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的老师怕学生预习,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其实,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我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还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还没有体验预习的快乐。
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三,其一: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其二: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其三: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加明显。通过预习,他们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这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不掉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用“底×高÷2”这个结论,并且能运用公式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甚至一些较难的题目都能解决。到了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我让他们去证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证明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用“底×高÷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验证了这个公式,很好地理解了公式的形成过程。尔后,我又请孩子们上黑板进行讲解,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甚至连一些“差生”和“内向生”都跃跃欲试……从表面上看,我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感觉了数学的乐趣。后来再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学生们很有心得。
由于小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对预习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兴趣和习惯。作为教师,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帮助、巧妙的“穿针引线”可以让学生感受预习带来的喜悦,时间久了,习惯的养成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一部曲:扶与帮
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教师一定不能心急,毕竟小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很差,他们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所以,教师要安排预习时间,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好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针对“后进生”,我们教师要进行帮助,使他们在预习中不掉队。
在预习中要鼓励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例题。要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不要读完题后看答案,这样只是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之后,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比如开预习新知发布会、提问大赛、评选预习小能手等活动对于刚刚参与预习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吸引,更是一种鼓励。当学生的一次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有了成绩,那对于以后的预习是一种激发。还记得我在教“小数的加减法时”,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我让学生尝试预习。我专门安排了时间给他们预习,并利用一节自习课接受“提问”。最后在同学们期盼的预习测试中,我班31人中有18人得分超过90分,最低的分数也在70分以上。这样的预习结果无疑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是一种激励,他们感受到了预习带给他们的快乐。哪个牌子好去黑头用什么洗脸最好减肥哪种滋润效果好护手什么牌子的睫毛膏好
二部曲:带与奖
“带”是培养预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就好比古语中的“师傅领进门”的“领”一样。在“带”的阶段教师要具体预习提纲,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比如预习中重点看“例题”和“试一试”,看完之后自己操练,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请教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等。
在“带”的阶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预习的内容作为实验,师生共同设计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在内容是可以涉及一些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可以是图形方面的知识,可以是概念形成方面的和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总之,要形象直观,要比较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在要求方面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发现性、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不要出现“预习课本第x页—第x页”这样的预习要求。
“带”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预习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多自由预习的时间和空间。缺少了老师的监督,很多学生就会想到偷懒,而老师又没有“千里眼”。这时,奖励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很简单,一是父母老师的压力,二便是一些小小的“诱惑”,无论是精神上的“虚荣心”,还是物质的“小恩惠”都是一种动力。所以此时教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颗平凡的小红心、一枝值不了大钱的笔都是一种激励和肯定,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誉,都是预习的“催化剂”。
三部曲:查与放
因为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你的鼓励和奖励遇到“抵抗”时,适当的督查和惩罚是有必要的,比如在预习后进行一次预习测试,对于测试情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回头”——回到“扶”或“带”的阶段,让老师帮助他坚持下去。
也许你“扶”了一个月,“带”了一学期,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手”了。这里的“放手”是给学生一个舞台,是对他们的预习提出更高的要求,是让学生努力去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让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敢于质疑。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作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想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
新《课标》也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三学三培养 中年心不“慌” 篇6
学会量力而行 使用精力必须坚持量力而行,要知道,“革命加拼命”虽然反映了崇高品质,但并不科学,工作计划应订得留有余地,切莫把目标定得太高,以免长期心绪紧张。
学会宽容 伴随着自己事业的成功,中年知识分子往往容易落入人际关系的困窘之中,人生百态,万事万物难免都能够顺心如意,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学会协调人际关系有助于事业的发展,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学会宣泄和疏导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长期处于“极端情绪”之中,对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极为不利。遇到失败或不顺心,无论是转移回避还是设法自慰,都只能暂时缓解心理矛盾,而适度的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当然这种宣泄应当是良性的,以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为原则,否则会恶性循环,带来更多的不快。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同时,如果遇到高兴之事,也不要“大喜”、“大乐”,而最好以平和的心境对待之。
培养业余爱好 不少知识分子由于工作忙、时间紧而对业余爱好不屑一顾,有的甚至还认定业余爱好会导致玩物丧志。实际上,适当、健康的业余爱好,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可以让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还起到放松紧张情绪的积极作用。
培养坚强的信念与理想 信念与理想对于心理的作用犹为重要。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误区。
化学阅读能力培养三步曲 篇7
一、课前阅读, 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 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 绝大多数化学老师都非常重视。然而,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却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 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要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 可结合课文, 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 从而创设一种情境, 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 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2. 要循序渐进, 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
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 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 而且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 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 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 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 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了, 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提炼出阅读提纲。
3. 要加强检查, 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 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 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 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 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 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 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阅读, 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 要重视文字叙述, 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
不少学生在阅读化学课本时, 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 能仔细阅读, 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 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 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 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 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 突出重点, 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 从而更容易使人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此外, 我们还应给学生介绍各种化学工具书, 并教会他们在阅读中正确查阅化学工具书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 要重视普遍性, 但更要重视特殊性。
在课堂阅读指导中, 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 (1) 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 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 (2) 在学习卤族元素时, 可指导学生找出可用金属卤化物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来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找出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 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 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 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
3. 要重视结果, 但更要重视过程。
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 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 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 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 以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 等等。
三、课后阅读, 重在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 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同样也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后阅读的指导, 并着重把握好下面三个关。
1. 归纳总结关。
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 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 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 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 一般不要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 对总结得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发散思维关。
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例如,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为什么在同周期中不是最小?为什么碳碳双键的键能不是碳碳单键的两倍?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
3. 分析应用关。
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三关是分析应用关, 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过程逐渐过渡到知识的应用过程。在这个阶段, 我们仍要十分重视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 应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然后再利用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及信息给予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信息给予题, 由于题目给出的信息往往是学生在课本中没有学过的, 如化学科技最新成果、化工生产原理、某些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 等等。配合有关教材内容, 让学生阅读、练习这类题目,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开阔眼界。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 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 从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兴趣三策略 篇8
一、巧用游戏, 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生活、学习中最主要的内容, 在我们看似简单无聊的游戏中, 孩子们往往能乐此不疲, 兴趣盎然。因此, 将教学活动进行游戏化的创设, 将学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 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不仅体现“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 而且能实现高效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 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 设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 让孩子们在富有意义的游戏情境中, 集中注意力快乐的玩, 在玩的过程中, 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例如, 在学习《1和很多》的内容时, 我给学生创设了如下的游戏情境。“小青蛙抓害虫”游戏, 幼儿戴上青蛙的帽子, 来到草地上抓害虫, 害虫是教师事先藏在草地中的玩具虫, 要求每位“青蛙”都要至少抓一条害虫交给老师。游戏开始, 孩子们都快乐地跑到草地中寻找害虫, 在抓住害虫后, 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体验。当抓到一只害虫时, 他们明白了“1”的概念。在游戏结束后, 很多害虫集中到了老师的手上, 这样孩子们又懂得了“很多”的概念。在这样快乐的玩中, 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孩子们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 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特点, 将本来枯燥的数学概念进行了游戏化的创设, 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幼儿们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兴趣盎然。由于有了兴趣做为基础, 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活动之中, 在玩的过程中获得了轻松、高效的学习。
二、结合操作, 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既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也是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 体现在“做中学”的要求。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产生于指尖。学生在动手操作中, 能获得感性的学习体验, 有利于他们主动的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学生也只有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才能激发自主意识, 产生“我要学”的需要,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为完成一定的任务进行的动手活动,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于学习内容上, 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 在学习“5以内数字的认识”时, 我为孩子们创设了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前先为每位孩子提供一些学习材料, 如瓶盖、积木、塑料瓶等, 放于一个大的箱子里。上课开始, 将孩子们分成三人一组, 合作到箱子里拿到5样东西。活动开始, 孩子们在活动场地中, 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和动手, 然后把自己小组的操作情况进行总结, 并在课堂上汇报自己小组是怎么考虑的, 拿到了什么, 合起来的数量是多少。
在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中, 孩子们进行了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 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在探讨怎么拿、具体的拿学习材料的活动中, 孩子们感性地体验到了5的数字, 从具体的事物上升都抽象的数学概念,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回归生活, 培养幼儿数学学习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幼儿教育要符合学生的现有经验, 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一种智力活动, 离开了这样的基础进行知识的灌输只会让大量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幼儿来说, 更是如此。教师要了解幼儿有限的生活体验, 在日常生活中吸取鲜活的教学资源, 化抽象为直观, 引导学生在亲切的生活化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实现有效的教学。
例如, 在学习数的知识时, 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自己家庭中的数, 然后在课堂上说说自己一家的人数, 家里的门牌号, 家里每个人的身高、体重, 父母亲的手机号码等。这样的活动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高, 在课堂上争着回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 我引导他们理解数的意义, 实现了教学的目的。再比如, 在学习分类的知识时, 可以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 如让他们分一分点心, 这样的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
在生活现象中, 隐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从生活起点中积累知识体系, 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知识, 能让他们获得直观的学习体验, 在快乐的过程中自觉养成学习的习惯。
培养小学生笔算能力三策略 篇9
一、引导理解算理是基础
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 因为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计算的道理, 才会“创造”出有效并简捷的计算方法, 也才会理解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才可以准确、快速地进行计算。所以, 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要对计算的道理进行深入地探索、研究, 也要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领悟计算的道理。
例如, 在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一课时, 如果教师能追问一下:“为什么3×2=6, 300×2=600?”这样去引导学生, 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理性的思考:300里面有3个百, 3个百乘2就得6个百, 也就是600, 这样算法和算理之间就会架起一座桥梁, 将其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对于学生来说, 也就不再是人云亦云了。让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不仅对于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了理性的认识, 也会为以后的计算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 在计算教学时, 教师要用心设计、想尽办法, 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并掌握计算的算理, 从而才能真正地掌握计算的方法。
二、组织强化训练是关键
在学生掌握法则、算理的基础上, 还应加强笔算训练, 进行一系列合理、系统地练习, 促使学生在练习中形成笔算技能, 并逐步内化为能力。练习题的布置要注意阶段性。计算练习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理解、巩固基础知识的练习, 这一阶段要精选习题, 选择那些对开拓学生的思维训练有价值的题目以及典型性强、综合性强的题目。
例如, 在教学完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后, 可以出示这样三组习题让学生做:第一组习题商的中间有0, 第二组习题商的末尾有0, 第三组商的中间末尾都有0。这样设计由易到难, 由单一到综合,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练习既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算理, 又提高了笔算技能, 取得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练习训练要注意习题的量。一般新授课为四五题, 巩固练习课为八九题, 强化训练课则再稍微多些, 简单的一步式题可多些, 复杂的四则计算则少些。计算题数量不宜过多, 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做题的质量, 要给学生留有余地, 使他们在练习中提高计算能力。
笔算练习要因材施教。好的学生要求高些, 后进生要求放低些, 并要加强对后进生的笔算强化训练,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 循循善诱, 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对每一次的练习教师应做一下评定, 表扬鼓励好的同学, 适当批评不认真的同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笔算兴趣。
笔算练习要讲究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 要求学生正确、熟练地计算, 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笔算练习还应注意方法的合理、灵活, 该简便的就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三、设计分层练习是保障
在计算教学中, 练习环节的设计是形成技能的重要一环。所以教师不能简单、粗糙地处理这一环节。要挖掘计算练习的实效性, 要想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益、效率, 提高练习设计的针对性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的针对性, 第一是指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第二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易混、易忘、易错的知识点。
鼓励学生勇敢地把自己的错题展示出来, 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出错的良好心态, 而且还能很好地展示学生在做题过程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这比单纯地由教师日干舌燥地讲解应该如何做, 效果好很多。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 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 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 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计算360÷25×4时, 不少学生往往做成:原式=360÷100=3.6, 这是由于“25×4”这个强干扰因素的诱发, 使学生忽略了运算的顺序造成错误。一般来说, 学生初次练习时发生的错误, 在教师指导下, 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的某种错误, 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 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特例, 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 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题, 可组织对比练习,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四、培养良好习惯是保证
在学生的笔算练习中, 有的学生自认为聪明或偷懒, 往往该笔算的不笔算, 而是口算;有的赶时间, 马虎草率不认真。这样笔算质量欠佳, 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笔算习惯。养成良好的笔算习惯, 应从低年级抓起, 严格训练, 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 养成认真审题、计算细心的习惯; (2) 养成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习惯; (3) 养成笔算时用竖式计算的习惯; (4) 养成验算、检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三步曲 篇10
一、培养兴趣,让学生乐于说
1.设置教学情景,点燃学生说话激情
情景教学,会让学生兴趣盎然,而以景助说,则令同学们乐此不疲。因此在语文教学上,我尽量多想办法,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于去“说”。如教第十六课《值日生》时,我先让两个学生扮演值日生,一个扮演小刚,另一个扮演玲玲。他们分别把当值日生时的不同表现用动作表演出来,其他的学生用语言说出他们当值日生时的不同表现,谁的做法正确?为什么?同学们看了表演,领会了课文的用意,都争先恐后地来回答。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说话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说话欲望
“兴趣是创造的火花。”如何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增强说话兴趣呢?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利用课外时间,我要求学生们与小树、小草对话,然后告诉老师,你与小草说了些什么?小草对你说了什么?有的孩子说:“小草说,小朋友,我很口渴呀!”有的说:“小朋友,你别老踩着我,弄得我可疼呢!”这样,发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他们边说边笑的脸上,我看到了跳动的童真。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我都要求学生把印象最深或认为最有趣的一件事记下来,待到上学时讲给同学们听。由于养成了习惯,孩子们都会特别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
3.依据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说话兴趣
说话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口头语言发展的水平做到由易到难,有仿到创,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只有这样,儿童的说话兴趣,才能不断发展。如教学生看图写话时,我先让学生随意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将图上的画面进行合理地想象,大胆创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注重积累,让学生能说
1.让学生热爱生活
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多数都来自于生活,加强口语交际与生活的链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际内容,让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而且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教材都配有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学会道歉》时,我先问学生:“你平时做错过什么事吗?你是怎样向对方道歉的?”这个问题,唤起了学生对自己切身经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图联想,学生就变得有话可说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源泉,学生身边充满着可以利用的说话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提供交流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说。
2.让学生积累词汇、积累优美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一个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都要完成400万字的阅读量。大量的阅读为孩子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优美语言。语言这东西是学来的,靠日积月累,不是一天就能吃成一个胖子。小学一二年级就要积累大量词汇,并要学着运用,像常用词语、成语、俗语等;三年级以上要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名诗。为此,有的老师在教室的板报栏里开辟了“三个一”专栏:一句名人名言 (每天由一名学生在板报栏里写一句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其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抄录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并读熟) ,一首古诗词 (每周由一名学生从课外书上找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抄录在板报栏里,其他学生利用一周时间读熟这首诗) ,一本新书推介 (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籍,并作前期阅读,在板报栏里写下读书体会,向学生作推荐) 。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3.让学生多读多背优美文章
中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许多名篇,很具有可读性,要让学生熟读成诵;还可以选一些课外的名篇佳作,让学生朗读背诵,这样对说话训练大有益处。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说
1.利用插图进行说话训练
小学低年级课文都配有新颖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彩色插图。教学中通过看图和学文穿插结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一幅图或几幅图凭着观察和想象,有条理地说明图意。看单幅图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分清主次,抓住画面上的主要事物,并按主要事物和周围事物的联系来进行观察和想象,如观察《小白兔迷路》,先让学生按照从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的顺序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从中找出主要事物“太阳”“大树”,然后找出与他们的联系———“太阳在树后”“太阳在树前”,再教给学生按观察顺序用几句完整的话连贯、具体地说明图意。
2.利用多媒体进行说话训练
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现代电教以绚丽的色彩,活动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刺激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愿看、想说。孔雀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物,但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所以不能准确说出其特点。如在上说话课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效果,使学生对孔雀的外形特征有了深刻的印象。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孔雀,然后按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观察。由于电教媒体可控制,让学生边看边说出孔雀的样子和特征。学生看的有趣,新鲜,避免了空洞的、枯燥的说教,增强了形象生动的直观性。
3.利用朗读讨论进行说话训练
朗读也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朗读时口、眼、脑并用对发展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反复流利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充分体会人物内心,读出准确的语气。读后指导学生开展讨论,共同交流,互相争辩,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变课文的无声书面语言为学生有声的口头语言,有助于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说话流利,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生动形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创造性思维三要 篇1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兴趣 能力
我国中小学教育由于长期受注入式教学法的影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几乎是死搬硬套,教师讲什么,他才能会什么。长期如此,学生的思维封闭,思路狭窄,形成一种只有“指令命令”才能开始思考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影响了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授之鱼”还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凭借课堂中所学的数学方法,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导变巧练,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思维应由形象思维逐步地向逻辑思维发展,而现有不少学生仍然用旧的思维方式去适应新情境,这就难以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初中代数用字母代替数,单靠记忆思维难以适应,形象思维在学习几何上更显得无力。这种在小学形成习惯的思维定势越强,思维越不灵活,越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要让学生长时间进行同类型的模仿性练习,应让学生多做变化型习题,以防止思维呆滞,缺乏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巧妙地设计训练内容,引导学生求异变通,训练学生形成辩证的、灵活的思维品质。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经过象限时,我们可以安排这样的“变式”习题:1.y二—2x—4经过第几象限?2•y=4x—1不经过第几象限?3.y=x经过第几象限?4.点(x.x—3)不论x怎样取值,它都不在第几象限?通过这样引导练习,可以加深对一次函数经过象限这一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能根据题目的变化,灵活思考。
二、深探细究,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初中学生由于受心理年龄的影响,在学习上还有一定的依赖性,老师讲什么,他就去掌握什么,学习浮于表面,不善于独立地、深入地思考问题。如学生在求(o—1)‘二1成立的条件时,不少学生一下就写出这样的答案:a不等于0。这说明学生只去记住公式ao=1(a不等于0)成立的条件,而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不为0。这种思维定势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要加深对数学公式、定理、法则等的理解,寻根探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在学习利用两角证明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时,我们就可以这样逐步深入:(1)底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相似?(2)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相似?(3)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相似?通过这种深探细究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相似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每节课老师讲完后,都留10至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针对疑点互相讨论,遇到学生不能解决的,就向老师提问。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课堂上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说明学生集中了注意力,进行了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探索。在讲线段的表示法时,有个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一个大写字母既然不能表示线段,那为什么半径能用月表示呢?”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探细究,是不可能提出这样带有“否定”课本内容的问题。
三、明脉通络,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三步法 篇12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让学生独立寻疑, 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过:“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教师应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 按文体和“单元说明”从整体把握课文, 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预习时还要画出重点词句, 找出不理解之处, 进行质疑、深究, 营造积极求知的学习氛围, 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教《犟龟》一课, 学习预习时提出并讨论:小乌龟没有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 而看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 这算不算成功?等问题。通过课前研读, 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 设疑答疑,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问学生答, 是常用的教学形式。教师往往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 让学生依照教师所设计的方向来回答, 答对了, 就算知识掌握了。其实, 长此以往, 这很容易养成学生一种定向服从、保守自闭的人格特征。所以, 教学中要尽量减少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 尝试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这样。根据哈佛大学著名博士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也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这就一方面要求教师用多种方式呈现信息, 为学生取得成功提供多种选择;一方面要求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语言智能发达的可以读一读、背一背;音乐智能丰富的可以哼一哼、唱一唱;空间智能超人的可以画一画、演一演;喜欢默读的默读, 喜欢朗读的朗读;可以自己一人阅读, 也可以同桌二人合作。只要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 体验到获得技能的乐趣, 何乐而不为呢?因此, 阅读教学, 是“自助餐”而不能“一刀切”。
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提倡有创意的阅读, 拓展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学生因其个性存在差异, 因此, 对同一情境, 会产生不同的想象,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个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 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情境, 使学生拥有一个放飞想象、展现个性的宽松氛围,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鸟岛》这一课, 在学习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 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 它们会干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学生的想象力可丰富了, 众说纷纭, 我在肯定学生的丰富想象的同时, 让学生边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刚才说的情景边读这句话, 结果, 一句本来简洁概括的话却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瞧!想象的作用可真大!再如我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结尾时, 让学生接着课文中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续写等等, 这些或意境想, 或补续想象, 或再现想象, 或补续想象, 或再现想象的情境的创设, 激发了学生思维, 他们从自我出发, 多元感受, 多元体验, 不管是用语言来交流, 还是用文章来表达, 都是那么丰富多彩、极富个性。
因此, 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关注发展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
摘要:自主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阅读学习, 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阅读是加强理解和体验、接受情感熏陶、获取思想启迪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学习环节的重要方面。在培养个性化阅读方面, 必须加强引导、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 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
关键词:小学教育,自主阅读,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三培养】推荐阅读:
三培养党建创新工作小结07-08
培养学生三姿总结11-18
培养解题能力之三策略06-03
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写作兴趣07-27
2023年“三培养”工作总结07-31
三要点做好企业人才培养11-17
店长系列培训三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10-2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能力日志三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