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三姿总结(共4篇)
培养学生三姿总结 篇1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三姿总结
茨榆山小学 汪赛
我们班严格按照学校倡导的“三姿”教育,严格落行执行,使学生“三姿”养成有了很大转变。,现就前段时间的落实工作总结如下:
一、引领学生感悟不正确的“三姿”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1.用直观事例教育学生。如,以某某老师常戴眼镜、驼背为例,与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样的形象好不好?会给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烦恼?
2.用故事情节打动学生。如,与学生一起观看《“小眼镜”的苦恼》 录像片。待看完录像后,与同学们共同回忆一下“小眼镜”在吃饭时,因饭菜的热气使眼镜上有雾,看不清饭桌上的菜肴,闹出了很多笑话,是多么的尴尬呀!接着,再与同学们一起设想并模仿“小眼镜”一旦摔坏了眼镜或忘记戴眼镜了,那他走路、玩游戏、做运动和看书学习,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3.用科学分析启发学生。在学生弄明白近视眼、驼背所带来的不便和烦恼后,及时转换话题,讲讲导致近视眼、驼背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当然原因有多方面,可遗传、营养和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近视眼、驼背所占比例并不高,而真正“元凶”却是不正确的坐姿和写姿习惯。只要大家养成正确的坐姿和写姿习惯,就能培养自己的良好素质。
二、用歌谣诱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三姿”
让学生真正记住正确坐姿和写姿的各项要领,老师编些易记易背朗朗上口的歌谣,引领学生边背诵边领会什么是正确的三姿,以增强记忆。
1.坐姿歌谣。在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坐姿时,不妨编四句这样的顺口歌谣:“两眼平视向前望,身体正直挺胸膛;双手下垂要自然,腿脚并拢不摇晃。”
2.写字姿势歌谣。写字时,可围绕几个动词编歌谣。如:“拇指食指捏着,中指向前托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靠着,本子桌上放着,左手边上按着。”然后,再逐一讲解每个动作,并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给学生看,帮助理解,加深记忆。
三、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矫正“三姿”
1.经常抓、不间断。针对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应当在讲课和安排学生读书、写作业前,都要事先强调注意“三姿”,以强化他们的意识。
2.相互查、共同帮。老师除了要投入足够的精力认真抓学生的“两姿”外,还要注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号召大家广泛参与此中。在引导学生自觉练好“三姿”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多提醒身边人的不规范动作,共同养成正确的坐姿和写姿习惯;定期请
坐姿和写姿正确的同学到讲台前做示范,让其他同学跟着模仿;经常调整座位,让“三姿”好的同学与有这样那样孤僻动作的同学结成帮学对子,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3.评先进、树标兵。事实证明,小学生的荣誉感最强烈。对坐姿和写姿正确的同学,采取口头表扬、发放小奖品等多种形式,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刺激大家不断规范动作。平时帮助学生把这些荣誉一件件积辗起来,为大家树立学习的榜样。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班因大多数同学养成了良好的“三姿”习惯,课堂纪律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经常受到校领导和科任老师的表扬。由于学生回到家里,也能按照正确的三姿要求读书、写字,并让爸爸妈妈监督自己的表现,因此受到了许多家长的赞扬。
培养学生三姿总结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审美教育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直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开阔文化艺术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一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益处。因此,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施美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艺术教育内容。据此,我确立了《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研究》这项课题。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美术教育理论和《艺术概论》为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美术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懂得美、表现美,做品格美的优秀人才。
三、研究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以学校美术教学为主要途径,以情境感染、实地考察、亲身再现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努力提高学生认知作品的美,从而深化到认知生活的美、认知人品的美、认知精神的美,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主动克服缺点,促进学科知识共同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校园正气十足,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学校人文环境充满艺术之美,能净化灵魂、启迪智慧。通过课题研究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他们各自的体验、创意和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研究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想象创造的时间与空间。
(二)实用性原则
针对学生感知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把校本课程落到实处。
(三)灵活性原则
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灵活地调整内容形式,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开放性原则
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上。
(五)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环境,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综合审美能力。
五、研究的内容
(一)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现状及分析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因素
(二)探讨关于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及与语文等学科整合,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三)以欣赏教学为阵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激发学生创作情趣
(四)以人代班,以班代校,全校性改善学风、校风
六、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卷、交流,了解学生现状。我发现我校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只有10%左右的学生对美术不是很感兴趣,对如何欣赏美术作品所知甚少。
我承担的是初中美术教学任务,学生对于课堂上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涨,因此在问卷调查之后我有选择性地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的对话。通过与他们的谈话我发现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主要有: (1) 学校学生全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学生对美术的知识掌握得较少,小学一般没上过正规美术课,而且学生和家长认为学习美术没有用,既不能成为艺术家,也不能成为美术大师。 (2) 学生实绘画意识较强,但写实能力普遍较差。许多学生作品内容贫乏、造型呆板,画来画去老是那几种东西,不断重复着自己的过去,有的索性照书上的范画临摹一张敷衍了事。在创作中更是面对一张白纸苦思冥想,不知如何下笔。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首先转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知道学美术不单单让大家去创造美,成为美术大师或艺术家,主要是让大家去感知美、去欣赏美,陶冶我们的情操。然后,我充分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最后,向学生们提出希望,体现美术教学宗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一)体验学习的整合课
比如《漫画联想》一课要求学生理解漫画的“漫化”过程,学生利用图片处理功能对自己的照片进行色彩高反差、拉伸、变形处理,这样,他们都明白了漫画夸张的手法。
(二)探究学习整合课
比如《民间艺术剪纸》一课,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剪纸的由来、剪纸艺术特色、剪纸欣赏、剪纸制作、剪纸历史、剪纸的发展……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找到了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交流空间。
(三)整合的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教育信息显示的多样化,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学习兴趣对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具有启发、导向的作用。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营造有利于尊重个性、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
七、实验取得的成果
(一)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欣赏、绘画能力得到了主动发展。我校学生在全国绘画比赛中有12人获奖,在河北省绘画大赛中有两名学生荣获二等奖、两名学生荣获三等奖。学生的多幅电子作品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在学习中学生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程序,提高了科技意识,使他们愿意学、会学、主动学,并把这种主动发展延伸到课堂以外,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二)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我们承担的实验取得了以下成果:美术课堂实录获得河北省一等奖;美术教学设计荣获河北省三等奖;美术课件荣获河北省三等奖;美术优质课荣获秦皇岛市一等奖,秦皇岛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智能大赛一等奖;所辅导学生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奖励;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今年11月参加河北省骨干教师培训,论文获奖发表。
(三)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培养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智力 篇3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 为培养学生情感, 发展学生智力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线, 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精心安排的, 有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单调、抽象, 过多或过难的内容, 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将枯燥的材料生动化,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使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痕迹。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先播放一段录像:一天, 爸爸买回了一个大西瓜, 儿子见到爸爸买回来的大西瓜非常高兴, 要求爸爸破西瓜。爸爸说:“要吃西瓜可以, 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儿子高兴的说:“行啊, 你出题嘛?”爸爸说:“注意听:如果我买6个西瓜, 平均分给我、你和妈妈三个人说, 每人分得几个?再写出这个数。”儿子哈哈大笑说:“太简单了”, 高兴的拿出笔写出了“2”字, “没问题, 可以吃了吧”。爸爸接着说:“可我今天只买了一个大西瓜, 要平均分给我们三个人, 每人分得多少?又该怎么写呢?”儿子竖起眼睛不知所措, 爸爸说:“怎么?不会?”“要吃西瓜快请哥哥姐姐们帮忙吧!”爸爸指着同学们对儿子说。这位可爱的小朋友用恳请的目光望着大家说:“哥哥姐姐们帮帮我, 好吗?”
导入新课:同学们, 你们愿意帮帮这位小弟弟吗?大家想一想: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1、2、3……这些数来表示吗?像这样人们在分东西的时候, 有时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 因为每人分得的一份不够1, 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分得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种新数——分数 (板书) 。学了分数, 你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就能帮助这位小弟弟的忙啦。此时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和愿望去听课, 去学习, 记忆非常深刻。
二、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诱发情感因素
实践证明, 凡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 情感就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惊人的作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辟分析也能使学生动情。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讨论、教学活动, 练习等等都可以点燃他们求知的欲火, 它不仅激发调动了学生认识过程的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他们朴实和纯真的感情。例如, 我在组织一年级学生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40页练习六第3小题时。内容在“△、、○、□”四图中找出不同的是什么。要感知他们的不同, 可用视觉、味觉、听觉、触觉来感知。于是, 我在练习前制作了这四种图形共八组。上课时, 将这四种图形分组发个学生, 让他们闭上眼睛摸各个图形, 让他们感知不同的是那种图形。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论:一是正方体是不同的。其理由是正方体是立体图形, 其余三种是平面图形。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这是教材编排想要达到的教学、练习的目的。而第二种结论是圆是不同的。其理由是: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其余三种图形是由直线 (线段) 围成的。由于区分的标准不一样, 结论也不一样, 当然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作为六七岁的小朋友能做到 (感知到) 这一点是很不容易, 当然教材中的习题出现多大个答案也是超纲的。但小朋友做到了, 无不是精心设计和组织的结果, 充分说明了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能够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 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在学生中进行情感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 当教师以充沛的精力, 生动的语言, 深切的情感讲课时, 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态度, 对学生的无私奉献, 都会感染学生。这方面许多教师是深有体会的, 在这里无需举例说明。
学生有自己独体的心理世界。教师如果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缺乏兴趣, 没有情感, 不肯下功夫去琢磨他们的认识特点, 认识方法, 那么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就很难理解。目前, 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心灵大门不是向任何人都开放的, 埋藏在心底的秘密, 只会向他们信任的人倾吐, 因此, 我们教师只要对我们的学生有强烈兴趣、深厚感情, 多多调查, 探索学生心理奥妙, 然后满腔热情的去帮助、爱护他们, 多给他们体贴和温暖。要知道热爱学生是取得学生信任的基础, 取得了学生信任之后进行交流, 学生有许多真心话, 藏在心底的秘密就向我倾吐, 让我们去揭开, 我们在对症下帮助、关心、爱护、奉献的“良药”, 师生情感油然而生且越来越深。情感桥梁建立起来了, 师生之间应该水乳交融, 彼此之间取得了理解。这样, 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能活跃起来, 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 并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摘要:情感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在教材、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发展。在教材中挖掘情感, 在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中诱发情感,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产生情感, 注重学生的个别情感, 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作用非常大。
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 篇4
一、转变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兴趣
一直以来, 体育课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解动作, 强调注意事项, 组织学生练习, 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新课程标准指出, 体育教学要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 在体育活动中练就强健的体魄。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 对于一些学生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项目, 可以采用不同形式, 达到相同的训练目的, 且不可硬性强求, 否则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会使学生心生厌倦。要教会学生技术、要领, 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而不能放羊式地任由学生自由玩耍, 那样学生就不能提高体育能力。在进行技术教学前, 教师还需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从学生出发, 合理安排课时的运动负荷, 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田径运动项目跑时, 绝大多数学生对跑的积极性不高, 为了使学生达到运动量, 又不至于乏味, 我改变了惯用方法, 采用接力跑、合作跑等方式, 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 乐于练习, 在跑时就会思考如何能协调得更好, 让自己组的成绩更优秀, 同时优胜者树立了自信心, 爱上了体育课。
二、明确教学目标, 树立任务意识
教学要有目标, 学习要有目的, 有目标才能有方向, 有目的才能有动机。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训练能够增强体质, 小到对自己大到对国家都有好处, 从而使学生刻苦锻炼。每一节课上, 都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在老师讲授完动作并示范后, 积极学习和练习, 这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与学的结合, 它能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 在强烈解决任务的动力驱动下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以任务的完成检验学习过程的效果,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运用的学习体系, 形成良性循环。
如在学习铅球时, 由于滑步推铅球的技术比较复杂, 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 课上, 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了不同任务, 如体质比较好的学生, 要在掌握要领的基础上把握技巧;体质一般的学生, 要掌握基本动作。我在做了示范并分解了动作后, 让学生带着任务练习。因为任务不同, 学生都乐于练习, 对于动作中出现的问题, 我进行了矫正, 通过反复练习, 不同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很多学生都超出了任务要求, 学习效果很好。
三、运用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参与
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成不变, 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终身爱好体育奠定基础。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完成练习任务, 锻炼身体, 从而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如在开始上课时, 我往往让学生先做一组音伴操, 学生随着音乐节奏自己创编各种动作组合的健身操, 作为准备活动, 在欢乐的气氛中达到热身的目的。也可以语伴操, 如教师说: “天亮了, 闹钟响了。”学生可以做伸展运动等动作。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 将学生的体能与智能结合起来, 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合理利用游戏和比赛
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 开展一些比赛性的活动或游戏, 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如在跑的教学中, 可以采用分组来回跑、接力赛、挑战赛等;跳的教学中, 可以利用看谁跳得远刺激学生开发潜能; 篮球教学时, 可以比一比, 看谁投得准, 等等。这样寓教于乐, 学生可以放松心情, 不觉得体育活动是一种负担, 反而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并且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会了合作与竞争。
3.选择多样化的练习方式
学生不喜欢重复而单调的练习, 不断变换练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新奇, 始终对体育有一种期待。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影响学生的心情和参与热情, 让学生喜欢上一门课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让学生始终不知道你下一步的套路, 让他有期待才能有兴趣。如在教学跑时, 如果只是让学生练习跑这一种形式, 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没意思, 兴趣不高, 若变换, 如竞走、侧身跑、变速跑等形式, 学生就会感觉到很新鲜, 提高兴趣, 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培养学生三姿总结】推荐阅读:
学生德育培养总结12-18
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总结07-25
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培养总结12-26
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课题总结10-29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06-04
小学生三姿培训方案09-09
学生技能培养07-18
学生记者培养10-17
学生分类培养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