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三姿培训方案

2024-09-09

小学生三姿培训方案(精选6篇)

小学生三姿培训方案 篇1

培养学生“三姿”习惯养成实施方案

学生的“三姿”指坐姿、读姿、写姿。正确的姿势能够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特别是对学生骨骼成长、预防近视尤为关键。为规范学生三姿,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务处特制订此方案。

一、明确“三姿”标准(侧重坐姿)

坐姿标准:上身与站立姿势基本相同,头正、肩平、身正、立腰挺胸。下身应当是臀部坐在椅子或凳子上,两腿上半部(即大腿部分)自然平放,从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自然垂直。两脚自然平放在地上。两臂弯曲平放桌上。

读姿标准:保持正确的坐姿,身体坐正,腰背挺直,头和上身稍向前倾,不要左右偏斜;眼睛和纸面相距一尺(33厘米)左右;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 双手拿好书,书本不要垂直,稍稍向外倾斜一点,有助于自己的朗读。

写姿标准:保持正确的坐姿,眼睛距离课本一尺;胸距课桌一拳;两臂平放桌面,本要放正,左手按纸,右手执笔。执笔时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握住笔杆的下端,离笔尖约一寸左右,笔杆的上部斜靠在食指的根部。笔杆与纸面约呈现45°角。

二、“三姿”培养要求

1.任课教师树立责任意识

学生“三姿”习惯的培养,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各任课教师要树立高标准的育人观,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三姿”习惯作为自己课堂教学任务的一部分。

2.班级开展专题指导活动

班主任要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三姿”标准要求,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指导。统一要求学生正确的坐姿、读姿、写姿,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写姿势的纠正。班内学习小组为“三姿”评价督导小组,建立“兵帮兵”强化机制,落实“三姿“培养方案。

班主任要借助校讯通、家访等方式宣传我校对于学生“三姿”培养的要求,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合力,培养学生习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一朝一夕,也不能一蹴而就,学校是习惯培养的主阵地,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续。要求家长在学生学习时,关注“三姿”是否正确,并按照学校要求标准进行指导纠正。

3.任课教师强化训练

每位教师在上课时,要将“三姿”培养当做常规训练内容,要检查、敦促学生养成正确的“三姿”习惯。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良好习惯影响和带动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读写坐姿,做到“腿勤、嘴勤、手勤”,学生出错教师就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指导、扶正,以强化班内训练成果。

三、检查评价措施

1.领导加强巡课检查

校长、主任在巡课时,应注意检查各班的“三姿”情况,发现错误,及时提醒上课教师进行指导、纠正,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备案。

2.开展班级汇报活动(每周评选一次)

第一周组织各班开展“三姿” 汇报活动。以后每周教务处将组织

人员到各班进行检查,形式是:要求全体学生读一段课文,评价读书姿势;要求全体学生写一段话,评价写字姿势,同时对坐姿进行检查。统计各班合格率和错误率,颁发“三姿”评比流动红旗(共三面红旗)。

3.教师奖励办法

每次评选第一的班级所有任课在年末教师考核中加2分(班主任加3分)。

双胜中心总校教务处 2014年6月5日

小学生三姿培训方案 篇2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压力源

1. 家庭经济的窘迫引发的自卑

对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的贫困都是他们心理压力的根源。但是不同的学生面对自己家庭贫困的视角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能够正视自己家庭的贫困,并以之为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动力,然而大部分贫困生却把家庭的贫困当成自己本身的无能,或是耻辱,回避问题,并因此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

2. 环境适应不良引发的焦虑

进入高校以后,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不适应引发的心理不适应逐渐凸显。农村和城市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学习不适应,一些农村学生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面临重新定位。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文化不适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造成了很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焦虑。

3.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引发的冲突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贫困生由于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不少人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因此,很难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沟通、交往、合作。

4. 社会环境引发的失衡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这就形成了社会“金钱观”和不适当资助方式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压力源。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另外,社会上一些出于炒作目的的资助行为和某些出于善意的动机却实施不当的资助行为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者教育滞后,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心理失衡。

二、培训方案的目标及课程设置

基于贫困大学生以上的心理冲突,着重在团体培训中促进贫困大学生在放松自我防御、建立团队互信的基础上,开展沟通方面的应用型理论实践课程,以一堂课讲授理论,一堂课实践操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吸收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信心。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沟通与演讲的基本知识,懂得现代社交礼仪,培养演讲口才,学会沟通技能、技巧,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提高情商,更好地发挥个人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具体目标:

1. 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因为家境贫寒而带来的困扰,克服自卑。

2. 引导贫困大学生获得转变,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全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欣赏自己,自信、自尊、自强,顺利学习、生活和成长。

3. 建构牢固的团队凝聚力,促进小组成员相互肯定、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依赖。

4. 学习易于操作的沟通技巧及团队合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我。

单元活动和方案如下:

本团体包括八个活动单元,分八周完成,每周六上午一次,单元结构采用完整、渐进的方式,从团体的组合订立规范到结束,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活动形式为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案例分析等,最后以分享感受结束活动。某些活动后布置作业,要求成员在日常的生活中实践学会的新行为,并写出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收获及对以后活动的建议。

为使参加者在活动中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成长,指导者除了设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以外,还要在活动中适当地运用团体心理技巧。常用的技巧有自我肯定、行动契约、行为预演、角色扮演、脑力激荡、同理心及释义、价值澄清、肯定的回馈等。

基于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探索,运用行为心理学和团体动力学理论,通过一个同质性的封闭团体给贫困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通过系统科学地学习良好的沟通礼仪方式,建立积极的态度与主动的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这种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践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让他们袒露心声,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处境,促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以微笑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2]胡建文.用系统原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8) :178-179.

[3]康育文等.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相关[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 (5) :510-512.

[4]杨雪花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15, (7) :612-614.

[5]Corey G.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counseling, 1992:17.

规划培训方案浅析 篇3

1 了解员工情况, 明确培训目标

作为直接培训对象的员工, 供电企业必须清楚地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员工的年龄、学历、职务等, 为了加强培训的效果, 还应了解员工的态度、知识、技能。对培训目标的设定必须慎重, 首先要符合供电企业战略目标, 要把握好培训的主方向、主目标;一定时期内还要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通过培训挖掘供电企业人力资源, 提高供电企业整体素质, 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增强竞争力。其次要为员工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培训目标, 以提高培训的效果。前提是员工认同培训本身, 在了解培训整个过程将如何进行之后, 能够在思想上接受培训。目标太难或太易都会失去培训的价值。因此, 培训的目标设置要合理, 应该与每个岗位、每个员工的具体工作相结合, 使接受培训的人员感到目标来自工作, 又高于工作, 能够促进自己的发展。

2 合理规划培训, 选择适当场地

培训系统主要由培训课程、培训教师和培训流程3个要素构成。企业管理者必须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教师、教材和参加人员、经费、时间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培训内容适当与否是培训能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为此必须做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在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前提下, 为供电企业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学习材料要有意义, 要便于员工理解, 内容切忌概念化、一般化。出色的培训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 按照“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指导员工学习, 解决员工提出的疑难问题, 确保培训效果。培训场地的安排和教室环境的设计也相当重要, 要让员工感到这是有利于他们个人的发展, 一旦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就会影响培训的效果。事实证明, 员工在学习环境中感到安全的时候, 不仅愿意学习, 而且乐于和渴望学习。

3 采用多种形式, 增强培训效果

培训要想获得好的效果, 培训形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由于员工的信念、价值观、阅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因此这种差异决定了他们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兴趣指向的多样性, 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知识技术的学习要求, 所以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员工, 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员工参与学习活动, 通过整合人力资源, 达到供电企业培训的最终目的。

网络培训平台设计构想与实践方案 篇4

1.1 一体化的管理

网络教学平台应该和教学内容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应该实施一体化的管理, 两者并不是相互分离的。一体化管理一定要使系统适应教学的要求, 在一个一致的系统平台下, 完成教和学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从而使操作的复杂程度降低, 学习的难度降低。

1.2 完全的开放

远程教育培训的范围相较而言比较广, 学员的数量也较多, 教学形态相对复杂, 这就必须使网络教学平台有开放性, 能够吸收网上各种教学资源, 不能只是受某些的教学内容的限制, 不能局限于某些固定的文件格式。

1.3 教学设计的复杂性

远程教育的培训, 师生之间的空间是相互分离的, 所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就就显得非常重要。网上教学涵盖了很多最基本的教学环节, 其中包括:教学内容、作业、答疑、考试和讨论等, 教师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 可以非常方便地从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

1.4 支持多种教学的策略

网络教学可以说是现在最新的教学方式, 网络教学平台必须体现出新思想和新方法, 必须能够支持完成讨论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还有协作式学习等一些适合网络学习的最先进的教学策略, 必须提供这种教学策略的一些实用工具。

1.5 服务性的思想

网络培训应该说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以及个性化服务的过程, 服务意识必须贯穿每个教学的从始到终, 而个性化服务包括特定的同一类人群以及每个学员会服务和特定的某些服务, 所以网络培训要始终树立为学员服务, 以学员为中心的这种教育新理念。

2 网络培训平台设计构想

网络平台和其他学习模式相比, 有很多的信息, 学习者这么多的信息, 学员要按照自己所需要的有所选择。

2.1 主动学习

网络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给学习者提供相对的便利。网络学习突破了以往固有的条件限制, 任何学习者可以不限时间和地点, 学习任意课程、任意章节。网络教育体现了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特点, 充分体现了终身现代教育。网络教育便捷、灵活、为解决长期困扰培训的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 提供了新的途径。

2.2 实时双向互动

在因特网中, 信息源与用户, 用户与用户, 能够全面的实时互动。因特网的这个特点, 网络教育就成了教师和学员双向互动的远程教育方式。

2.3 丰富的多媒体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和多媒体的表现技术运用于网络教学课程, 以及学员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使网络教学具有更新快、容量大、多向演示和模拟生动特点, 这一点是这点是网络教育最大的优点。

2.4 个性化学习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 学员可以选择自身需要的学习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学习本人所需要的某些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 互联网的系统可以记录的本人的个人资料, 教师可以依据学员的学习情况, 给学员学习的指导和建议, 从而指导老师的教学。

2.5 自动化远程管理

网络远程可以完成培训学员的报名、选课、查询、学籍、作业与考试等。网络教育中, 一方面, 个人资料、学习过程以及阶段情况等可以在系统中都会完整的记录;另一方面, 网络平台可以大范围地开展各类人员的网上培训。

3 网络培训平台设计实践

3.1 教师教学平台

课件发布, 个模块使网络教学活动的基础和网络教学平台得以实现, 主要是任课教师把自己所承担的课程的课件上传到网上, 这样学员可以的及时的在线学习, 同时教师从系统的资源库中还可以浏览、查询自己需要的课件, 这样教师备课的效率就会提高, 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就会提高。实时授课, 个模块教师可以将网络课程发布到网上, 学员可以在线学习;教师或将课堂录像完毕后, 转换为视频点播方式, 这样就实现了远程教学这种模式。作业管理, 个模块包括:学员通过上传自己的作业文件, 当教师教师登录后, 教师就会下载文件, 进行批改, 然后教师就会将批改结果传给学员。这个模块主要是供教师评阅批阅作业, 教师就会把评语和作业的分数传送给学员。主持讨论, 主持讨论包括:发表教师的意见;回复学员的问题;查看学员所谈论的内容;删除某些违规的发言;提出谈论的话题等等。考试测评, 本模块主要负责制定考试的评分标准和基本要求, 对学员在线考试进行监控, 对学员答卷的评分, 对成绩的统计等答疑, 答疑包括教师解答学员问题;对问题进行管理;教师提出某些新问题供学员谈论。学员学习的评价, 教师给学员评价, 主要依据学员学习的时间长短、学员的作业情况、教师和学员的互动、学员的提出问题的次数、学员回答问题的次数、学员的在网上考试分数等, 教师给出各参数, 教师通过系统参数计算出学员的分数。

3.2 教师与学员交互及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包括: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以及学员档案。

管理员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发布系统公告、用户、教学、故障、安全、论坛和课程资源库管理。教务管理系统包括注册、学籍、教师、资源库、成绩等管理以及系统维护。

3.3 学习系统平台

小学生三姿培训方案 篇5

当今社会, 经济飞速发展, 竞争日益激烈, 作为一个有志青年, 若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就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学习指导和更为前沿的社会需求信息,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同时, 更要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 培养出一批能够为学生保驾护航的先进的教师队伍。

所以, 高职院校要保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对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可是,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对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导致这块工作更多的是处于“软肋”地位。对此, 我校为培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制定了一个方案, 下面是对该方案从不同方面做出的一些分析和研究。

一、对高职院校的认识和理解

高职院校, 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 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看,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 是和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 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院校的目标是, 在具有高中文化的基础上, 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 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特征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 侧重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 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主干技术, 侧重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

二、对教学能力分析和评价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和国家发展上, 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教师队伍作为高职院校的中流砥柱, 教学能力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一般来说, 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以下几种能力构成:一是认识能力, 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 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等;二是设计能力, 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 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三是传播能力,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四是组织能力, 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培养学生优秀集体的能力、思想教育的能力、组织管理自己的活动的能力等;五是交往能力, 主要包括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这五种教学能力构成了教师的基本能力, 一个教师是否具备这五种能力, 能否运用好这五种能力都对学生能否全面发展产生着巨大作用。因此对新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更是势在必行。

三、对培训方案的解读和研究

对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方案的研究主要分为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特色四个方面。

1. 研究目的

作为新教师, 大多是刚刚毕业的学生, 自身还不具备一个高校教师应有的状态, 心态、能力等, 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师的身份。而且在思想上, 新教师接受的是普通高等教育, 对所从事的职业教育不同教育体系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让新教师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为新教师参加工作, 能够实现快速由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转变, 由所接受的普通高等教育向所从事的职业教育不同教育体系转变, 提供了培训方案, 使之尽早的完成转变。

2. 研究意义

在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新趋势下, 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随着办学合作不断涌入国内冲击国内土著高职院校;在高校扩招后学生生源数量明显逐渐下滑的新时期, 国内高职院校进入了生源战“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 生存与发展问题即将面对;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两个平行教育体系初具萌芽的今天, 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内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毕业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综上所述, 国内高职院校现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对于一个学校来说,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加强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才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3. 研究内容

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 研究的内容包括一是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二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重点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类型的区别。三是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 形成新教师教育教学参考性标准, 包括教案设计、板书书写、教科研工作、授课课件制作、学生论文指导、学生班级管理、教务与考务工作、实践教学能力提高、职业道德与创业意识教育, 学生社团指导与管理等。四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方案。

4. 研究特色

(1) 定位

本课题以汽车类职业教育为例, 广泛调研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区别, 在对比中研究国内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的区别, 在此基础之上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模式的不同。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差异化的职业特征, 研究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差异化教师标准。

(2) 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管理标准, 综合我院汽车工程系教学改革经验和新、青年教师培训经验, 研究适合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教师培训方案。

小学生三姿培训方案 篇6

城市轨道交通培训中心是对轨道交通员工进行技术教育的重要基地, 是轨道交通提供快捷、安全、优质服务的前提。各城市一般设置一处线网性培训中心, 即可满足该城市整个轨道交通线网的职工培训需求。线网培训中心一般设置在首条建设线路。

根据宁波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 (下简称“1号线”) 为线网首条建设线路;整个线网在1号线天童庄车辆基地集中设置1处职工教育培训中心, 作为宁波轨道交通线网性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 (下简称“宁波线网培训中心”) 。该培训中心应满足1号线的运营需要, 同时也应是线网性的轨道交通员工教育培训基地。宁波线网培训中心, 对于实现宁波轨道交通运营和建设事业的平稳、安全、高效、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宁波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概况

据《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宁波轨道交通规划有6条线形成总长约252 km的线网。其中1~3号线为骨干线, 按照一种系统模式考虑;4~6号线为辅助填充线, 按照另一种系统模式考虑。

《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2006~2015年) 对宁波市轨道交通线网2006~2015年进行了详细的建设规划。其中, 1号线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初通过初设评审, 目前正进行施工, 2009年6月已正式开工, 计划2014年开通。

2 宁波线网培训中心功能定位及培训模式

2.1 主要功能定位

宁波线网培训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运营专用基础知识和系统设备设施的基础教学培训;满足正常运营操作培训和应急操作培训;满足正常维修培训和应急抢险培训;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高培训、新规章、新技术培训、安全培训以及桌面实操演练培训, 各类管理培训、轮训和晋级培训等。同时也可兼作部分地铁建设人员及施工单位的培训。

2.2 培训的主要对象

宁波线网培训中心主要面向运营部门的操作人员、运营维修人员和运营管理人员;同时也可面向部分建设部门的员工培训。

培训的主要对象, 按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一般可归为四类:乘务员、维保人员、运营操作人员、其他人员。其中, 乘务员驾驶列车上线运营, 及紧急情况下的故障处置;维保人员主要是对全线车辆、各系统机电设备设施进行维修保养, 确保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高效运营;运营操作人员主要为操作运营系统设备和设施的人员, 及车站站务人员等;其他人员为运营、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等。

培训的主要对象按上岗时间, 可分为两类:岗前人员、在岗人员。岗前、在岗人员均可分解为乘务、维保、运营操作人员、管理等其他人员。

2.3 主要的培训方式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 按其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内容的不同, 培训的方式和重点有所区别:

1) 乘务员———驾驶列车正常运营并进行紧急情况下的事故处置, 对乘务员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 需对乘务员上岗前进行时间较长、内容较多的理论学习培训, 另外还需进行模拟驾驶培训等实践操作培训;在岗的乘务员还需定期复训, 主要训练各种突发情况下的故障处置能力。

2) 维保人员———对全线车辆、各系统设备、设施进行维修保养, 是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基础和保证。我国一般实行上岗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该类从业人员一般需持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才能上岗。岗前培训一般采取理论培训、实训等方式;在职培训主要以晋级培训为主, 一般主要进行理论学习, 并参加技能等级证书考试, 获得职业技能晋级。

3) 运营操作人员———对运营系统设备设施终端进行操作, 并维持车站秩序为乘客提供较好的服务环境, 需具备相关专业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岗前培训主要以理论培训、仿真教学和实训为主;在职培训以晋职培训理论学习为主。

4) 其他人员———主要为运营、建设等部门的管理、技术人员, 该类员工数量不大, 培训的内容相对少一些, 主要培训内容一般为理论学习, 因此, 培训方式灵活多变, 可以采取集中授课、远程网络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

2.4 培训周期分析

经分析, 乘务员、维保人员、运营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具有人员数量大、培训内容统一、时间集中、部分培训需颁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集中设置培训资源有利于节约培训成本, 提高培训效率。

参考国内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的培训周期, 分析确定了宁波线网培训中心的主要培训对象及周期, 详见表1。

3 宁波轨道交通线网员工培训规模测算

3.1 宁波轨道交通线网员工培训规模分年度统计分析

根据以下原则, 测算宁波轨道交通线网的培训规模:

1) 管理和技术等其他人员数量少、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不计入测算培训规模。

2) 各线定员随着设备自动化程度提高、人员素质和熟练程度的提高, 单位公里定员会降低, 本次测算单位公里定员标准为:初期为80人, 远期70人。

3) 各线运用车数估算初期按高峰小时对数12对, 远期按30对考虑。

4) 各线乘务员工作班制按四班三运转制考虑。

5) 运营操作人员按初期30/站、远期25/站测算。

宁波线网各线开通初期从业人员培训规模测算结果见表2, 远景线网在职人员培训规模测算结果见表3。由表2、表3可知:4号线新员工岗前培训的人数最多, 同时培训的员工人数最大达771人;远景线网人员规模达1.76万左右, 主要为在职培训, 同时进行在职培训的员工数最大为657人。轨道交通线网培训中心应满足各新开通线路新员工的岗前培训、远景线网职工在职培训。因此, 宁波线网培训中心按满足700人同时培训进行设计, 即可满足线网需求。

3.2 宁波线网培训中心建设规模分析

3.2.1 按人员测算建筑规模

根据前面的培训规模测算, 宁波线网培训中心按容纳700人同时进行培训设计可满足需求。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测算培训中心建筑规模, 教室使用面积约2 300 m2, 教员办公及服务用房约700 m2, 辅助用房 (含活动室、网络机房室、值班室、卫生间等) 约400 m2。培训中心使用面积总计3 400 m2, 建筑面积约4 300 m2。

3.2.2 类比分析测算建筑规模

通过对上海、广州等地的调查, 上海远景线网总长约970 km, 线网培训中心建筑面积约2万m2, 建筑面积指标为20.6 m2/km;广州远景线网总长约750 km, 线网培训中心建筑面积约13 000 m2, 建筑面积指标为17.3 m2/km。取中间值18.9 m2/km, 可类比分析得出, 宁波线网培训中心的建筑规模约4 763 m2。结合前面按人员测算的建筑规模4 300 m2, 综合确定宁波线网培训中心建筑规模按4 500 m2设计。

4 宁波线网培训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4.1 线网培训中心建设实施原则

宁波线网培训中心建设实施的主要原则如下:

1) 线网培训中心集中配备各系统专用培训设施, 承担各系统操作和维护等员工的实训任务。

2) 培训中心工作人员, 除管理人员外, 各专业课教员采取外聘方式或轨道交通系统技术人员临时兼任。

3) 按同时容纳700学员、建筑面积约4 500 m2的规模进行设计。

4) 教员、学员的就餐纳入天童庄车辆基地食堂统一考虑。

4.2 宁波线网培训中心建设设施方案

4.2.1 室内培训部分

根据天童庄车辆基地总图布置, 宁波线网培训中心大楼与综合办公楼、综合维修中心大楼、地铁公安分局、食堂、公寓等集中布置在上盖物业平台上方。

线网培训中心大楼按通用培训教室、专用培训教室、办公管理用房、其他用房, 共四类用房进行设计。

4.2.2 室外培训设施

在上盖物业平台下方邻近培训中心大楼的合适地块, 建设一段长约200 m的库外线路, 设有轨道、道岔、转辙机、信号机, 并架设一定长度的柔性和刚性接触网等, 用于信号、接触网等专业的实训。

5 结语

在建设宁波轨道交通线网首条线时, 即从线网角度综合测算合理的培训规模, 并集中设置培训资源进行线网培训中心的设计, 在国内是一个新的尝试。目前, 宁波线网培训中心正在建设中, 将接受运营的检验, 并根据运营反馈情况作进一步的完善。

摘要:简述国内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培训的实施经验, 对宁波轨道交通线网培训中心的功能定位、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周期进行分析。测算宁波轨道交通线网培训规模, 确定宁波线网培训中心的建筑规模。最后介绍宁波线网培训中心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培训中心,宁波,车辆基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 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 2003.

[2]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宁波轨道交通线网培训中心专题研究报告[R].2009.

[3]王伟.香港地铁公司的调度指挥系统、培训中心及救援队伍[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999 (3) :58-61.

[4]叶华平, 朱鸣, 童小琴.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监控培训系统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1, 14 (11) :40-42, 66.

[5]李益.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8, 11 (8) :13-16.

[6]麻冰玲.香港地铁培训教学工作中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36) :608.

[7]韩松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及其解决途径[J].经济师, 2013 (3) :249-250.

上一篇:夸人歇后语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及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