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培养

2024-10-16

常规培养(精选12篇)

常规培养 篇1

所谓幼儿园常规, 就是在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遵守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 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 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 良好的常规对于班级正常保教秩序的开展和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 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会因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 幼儿也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常规分为:生活常规、学习常规、游戏常规。而班级的管理工作包含了教学以及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 幼儿认知的发展、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等, 班级工作琐碎繁杂, 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管理。倘若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 将无法让所有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因此, 在平时的活动和教育中, 教师必须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让幼儿参与到班级的常规管理中。

一对班级幼儿要有全面的了解

教师与幼儿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能强压在幼儿身上, 要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 分阶段提出, 每一项规则, 一点一滴、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边教边帮到逐步学会独立完成。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音乐可以美化人的心灵。用不同的音乐来规范幼儿不同的活动, 可以让幼儿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吵闹, 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某一段琴声, 告诉幼儿活动要开始了, 赶快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去, 活动结束后, 播放一些柔和的摇篮曲, 让幼儿在座位上休息等, 要求幼儿习惯于听音乐做动作。

二常规教育要抓重点、反复抓

幼儿的年龄比较小, 自控能力比较弱, 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教师首先要幼儿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 进而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用拟人的方法促进幼儿常规的养成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 常有互相追跑的现象。在餐后散步时多次提醒, 但收效甚微。于是, 我尝试换了种方法, 对他们说:“咱们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 都与我一起学起小乌龟慢慢地走着。之后, 我又不断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 小猴踩钢丝等动作, 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有的幼儿边走还边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蜗牛走路是不一样的。午休时, 幼儿总是将自己的鞋子乱放, 起床后因找不到而哭闹, 老师多次提醒, 但收效甚微。于是, 我改用拟人化的语言, 对他们说:“两只鞋子是好朋友, 好朋友是不能分开的, 不然它们会不高兴的。”幼儿好似明白了许多, 每天午休前都会认真摆放好自己的鞋子, 有的还主动替别人摆好。

所以, 用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午休变成了游戏, 在幼儿眼里, 这不是在散步、午睡而是在玩、在游戏,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和特点, 运用游戏形式深受幼儿的欢迎, 成效立竿见影。因此,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 枯燥的说教起不了什么作用, 而用拟人化、游戏化的方法引导幼儿, 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和理解, 更能形成良好的常规。

四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运用正面或反面的榜样为幼儿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事件之中, 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范型, 引导幼儿模仿。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 老师的言行、情绪对幼儿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 而小班幼儿情绪易受感染, 老师适时的行为暗示, 才能促使孩子遵守常规。

五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根据孩子“爱模仿”的年龄特点, 强化一些孩子正确的行为, 以此来激励其他孩子向他们学习, 以他们为榜样, 从而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如, 冬天到了, 迟到的孩子越来越多, 老师对来得较早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 这样可以激励其他孩子向这些孩子学习, 能准时来园。

六表扬强化法

表扬强化法是指通过及时的表扬, 强化孩子良好的行为, 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 从而巩固其良好的行为。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较弱, 当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服时, 老师及时在集体面前给予表扬, 并送给孩子一个小小的礼物, 强化其良好行为。

七家园共育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 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并影响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因此, 针对家庭中对幼儿溺爱过度的特点, 可以通过家长园地、开家长会、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这些不良行为的弊端, 提出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

常规培养 篇2

(2016年-----2017年第二学期)

生活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生活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由于独生子女在幼儿园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研究有效的生活常规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是我在这学期生活常规教育的点滴体会。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二、故事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教师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有时还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在“小棉被叠整齐”的自我服务教育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参观其他班级整齐有序的床铺,使其产生“要学习”的心理氛围。然后要求幼儿在每天的午休起床之后自己学会整理床铺。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小手把棉被叠整齐,使休息室变得整洁时,教师再组织其他班级的幼儿来参观,使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行为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行为巩固法有定期检查、评比、值日生活动等等。定期检查有每日的晨检、午检、晚检和每周一次的周检,在检查中对常规行为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常规行为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评比可以每日一次,也可以每周一次,对评比中行为表现突出的儿童在墙报上挂上小红花,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由于幼儿年龄小,每天评比一次效果较好。如为了养成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常规要求,在值日生活动中开展了“小小检查员”的活动,每天安排一组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让幼儿成为常规教育的检查者和评价者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很多,以上只是我在实践中的一点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扬长避短,积累更多的经验。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常规 篇3

关键词:主动参与;正面引导;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77-01

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在活动中要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因此,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

一、在游戏中学习

幼儿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进行教育工作是最合适的,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常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在新学期开始之际,我组织幼儿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其中的“朋友”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的“朋友”,而是孩子们平时需要用的例如杯子、毛巾等日常用品,这是他们生活中的朋友,也是不可缺少的朋友。我们会在所有日常用品上面贴上标签,写上名字,这样就不会拿混,而我会让幼儿自己记住自己的标记,从而在一堆东西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通过这种游戏,幼儿学会了认识自己的东西,也学会找自己的东西,同时也能明白这些东西只能是自己用自己的,不能用别人的。

还有另一种智力游戏,如“猜猜我是谁”,在这个游戏中,我会让幼儿对老师进行辨认,哪个老师有人什么特点,如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是什么样的发型等,通过这些特点辨认老师,并且记住哪个老师姓什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辨识能力。

二、培养方法

1.用故事来强化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意识。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比如针对幼儿常规方面,给幼儿讲述故事,通过故事让幼儿懂得不洗手吃饭后会肚子痛,告诉小朋友故事中的小朋友就是因为没有洗手而将手上的细菌吃到了肚子里,才会引起肚子疼的,强化孩子们饭前洗手的意识。这样,孩子们不但听故事时很认真,而且对于内容也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后大家也会互相监督,饭前洗手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设立“小组长”职务,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班干部要从幼儿开始培养,所以我在班里设立了“小组长”的职务,让小朋友来做,他们太小,可能不会特别理解这个“小组长”的含义,以及做这个“小组长”应该要做哪些内容的工作。所以我通常都会让全班的幼儿轮流担任“小组长”,让他们每个人都有体验的机会,并得到相同的成长经验。首先,我会让“小组长”要负责检查全班同学饭前饭后洗手和漱口的情况;让另一个“小组长”来负责检查午休后小朋友叠被子的情况等。作为“小组长”的同学首先自己先要做好这些事情,才可以成为一个好榜样,并且去检查和提醒其他的小朋友,促使他的自律意识和模范带头的思想。班里面每天都会选不同的小朋友来做“小组长”,被选的“小组长”首先自己在饭前饭后都会主动洗手、漱口,然后就自觉站在门口,进行检查工作。看到小朋友这么有责任心,老师心里也十分开心。

3.组织全班幼儿一起参与。

有时我会利用教育活动结束后的10来分钟组织一个小小的“讨论会”,或借鉴好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记得以前看到过一名教师的教育随笔,是与培养幼儿常规有关的:老师拿了两个洁白的瓷盘,一个盘子里盛上清水,另一个盘子是空的。饭后,老师请孩子们每人吐一口漱口水到空盘子里,孩子们觉得很新鲜,饭后每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吐了一口漱口水,等全班的孩子吃完饭,老师便请孩子们聚到一起,观察、比较两个盘中的水有什么不同,结果肯定是“一个盘子里的水很干净,另一个盘子里的水很脏,有很多白乎乎的东西,还有青菜等等”。这名教师很直观地让孩子们知道了饭后漱口和没有漱口之间的区别。我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便也效仿了此法,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改掉了个别孩子饭后不爱漱口的习惯。

常规培养是从点滴开始,首先教师要把自己也当作一个孩子,喝水时和孩子们一起排队,洗手时和孩子们一样,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教师只有做到言行一致,孩子们才会与教师拉近距离,并将教师作为榜样,不断的进步。这样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相信孩子们的常规一定会培养得很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01 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常规教育参考用书》北京市幼儿园品德教育教研组.

常规培养 篇4

关键词:师幼同构,生活常规,新思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入园后,一日生活的安排和在家大有不同,它有时间的限制、场地的规定,有活动的规则和要求。教师应该在幼儿入园早期抓好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在循序渐进中逐渐积累,在反复中稳定幼儿养成,使其逐渐形成动力定型。如何在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规则,遵守规则,完善规则呢?本文试对当前集体生活常规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常规培养的老套式方法进行梳理和分析,基于“生活就是学习,一日生活即课程”,提出利用环境暗示标志以课程开展推进式培养幼儿生活常规,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序、更有趣。

一、当前幼儿常规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幼儿集体生活常规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不受限制,不想受限制

由于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服务的意识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低,父母包办偏多,生活卫生习惯培养非常随意,很多孩子都被宠坏了,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往往听其自然、十分宽松,不受限制,更不想受限制。

(2)朝三暮四,坚持性差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爱挤、爱闹,常规培养经常反反复复、表现极不稳定。因此有时生活中的某个环节总是出现得有些混乱、无序,以致干扰幼儿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引起许多麻烦,教育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3)乏味的口头指令偏多

在常规培养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喜欢不停地用嘴巴说或者常以发号命令似的口吻对幼儿的生活常规提出要求,幼儿不喜欢接受,甚至不愿意接受教师设定的规则,学习常规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学习生活常规的主动性较差。

2.常用的几种常规培养方法的不足之处

(1)示范、模仿法

教师较喜欢运用正面或反面的榜样为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的事迹中,为幼儿提供正确的范型,以引起幼儿的注意和模仿。这种以榜样示范法引导幼儿模仿伙伴的正确行为,偏向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幼儿处于被动状态。

(2)文学作品运用法

教师常将生活常规内容变成儿歌如洗手歌、刷牙歌、漱口歌等,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具体要求,有时也喜欢利用故事、木偶等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的教育,以唤起幼儿良好的情感,帮助幼儿记住常规要求。刚开始能取到一定的教育成效,但不知不觉就淡薄了,持久性教育功能差。

(3)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的目的在于强化幼儿对生活常规的认识,使幼儿正确的生活常规行为转化为良好的习惯。大部分教师喜欢通过反复练习来强化规则意识,使幼儿被动地遵守班级的生活常规,但幼儿并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无法成为幼儿内在动机驱使下的有意义行为,两者均偏向于机械训练,幼儿主动参与性差,遵守的自觉性也差。

二、以环境暗示标志建构幼儿常规培养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生活中学习和发展是幼儿的显著特点,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对象,又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要学习途径,并以更好地适应生活为学习目的,通过生活来学习,学习与生活相互交融,因此幼儿期的生活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又因为幼儿有强烈的探索环境和周围一切的本能,这种生命的冲动促使幼儿从生活中学习并发展自我,通过在实际生活中与成人互动,与同伴合作,解决实际的问题等,逐步了解周围的世界,逐步形成习惯等。良好的生活常规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在培养班级生活常规时,必须改变或者优化传统的常规培养的方式与方法,将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还给孩子,带领孩子一起建构班级的生活学习常规,享受学习规则,设计规则、遵守规则,完善规则的快乐,体验师幼共同建构常规的快乐,乐意接受班级各项常规的制约,让自己的生活有序、有趣,获得身心的发展。笔者试以师幼同构环境暗示标志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为例,重点围绕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标志、执行标志、完善标志等方面,以课程推进的方式对班级生活常规建立的基本理念及实施的新思路。

1.抓细节,找问题——着眼于生活中的小细节,捕捉影响生活的常规问题

餐后活动结束了,小红、小玉等小朋友陆陆续续搬着椅子向活动室的一角走去(班上固定叠放椅子的地方,通道较小),正当他们一起出来时,小晨、小琨等五六个小朋友搬着椅子迎面碰上,顿时小出口被堵住了,小晨大喊:“老师说了只有两个人过,你们干嘛一起出来。”同时还把椅子高高举起。小玉连忙回答:“我们吃完了,当然一起出来。”紧接着又来了好几个孩子,他们相互挤了进去。小红跑过来说:“刘老师,他们又挤在一起了,好危险,我差点被小晨的椅子碰了。”

这是孩子们生活中叠放椅子的一个小环节,孩子们年龄小,顽皮、淘气时常不遵守班级的口头规定,出现拥挤的现象,有时可能还会有人受到伤害,这些问题给幼儿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尽管教师已经意识到搬椅子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危险,做了一些小规定,但由于幼儿做事情绪不稳定,较为冲动,因此经常会发生不小心碰撞、跌倒、打伤的事情。可见,孩子们已经察觉到生活常规出现了问题。作为教师在日常培养幼儿生活常规时,应注重抓住已察觉到了生活中小细节的常规问题。如椅子叠高了,取椅子时,容易翻倒,压倒或者压伤自己或伙伴;自主取餐时,后面的小朋友喜欢往上挤,手中的碗容易被碰翻,等待的队伍如果不站直,取完餐回位置的路上也容易被碰翻,倒地上;取皮球经常被压倒在篮子上……这些都是生活中一些小细节中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教师要善于观察,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2.善讨论,寻方法——尊重多种解决问题的想法,允许环境暗示的多种呈现方式

针对上面的问题,离园前教师可以组织儿童谈论:“这几天你们靠椅子方便吗?”“不方便,很多人挤来挤去。”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是啊,很多小朋友都向我告状了,昨天小红都差点被碰伤了,我们该怎么办?”孩子们纷纷议论开了,小晨说:“要自觉排队。”小毅说:“要在那儿悬挂一个警示牌。”小杭说:“老师,进去的往这边,出来的往那边走。”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噢,你的意思我们进出时都靠一边,对吗?”“嗯,就像走楼梯一样。”小明说:“刘老师,我们也贴个脚印在地上,可以提醒大家。”接下来孩子们参加警示牌内容的设计,并进行全班的投票,大家一致选择小曦的作品作为警示牌,小伟、小成等一起用鞋子在波音纸上拓印,剪下两对脚印,自行贴在地上。

生活中的小问题,孩子们都会有许多巧办法解决,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孩子针对椅子叠放太高,设计了叠放的身高线,暗示大家叠放椅子不许超过这条身高线或者分组序号标注;在自主分餐时,为了防止翻倒地上,孩子设计了取餐点、等待取餐点并加实线,提醒等待的小朋友将队伍排整齐;为了按课程准备学习用品,他们设计了周历表……因此我们要试着放手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生活小主人,自主解决问题,尽管有些可能还不是很实用、不成熟,但要相信他们,慢慢地等待,必要时引一引,促他们成功。

3.乐之行,执中善——享受执行规则的快乐,凸显创造中完善规则

又到叠放椅子的时间了,只见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将椅子靠右搬进规定的角落,有些孩子每到贴着脚印的地方便会停下,低头踩着脚印,又抬头看看警示牌,比以前有序多了;有些高点儿的孩子头甚至碰上了警示牌……过了几天,等待的队伍又乱了,问他们怎么办,孩子们提出一个脚印不够,要一排的脚印,又有小朋友提出用长点的箭号表示,后面的小朋友会看得见、可以提醒我们。同时高个子的小朋友提出警示牌会碰着他们的头或者脸蛋,于是大家决定暂时取下牌,将脚印改成了带箭头的实线。

生活周而复始,孩子们在使用暗示标志的过程中渐渐发现有些标志的不适之处,要求提出整改,孩子们原以为警示牌加脚印双重提醒效果好,可是自己在实际的生活运用中发现这样带来了诸多不便。当孩子发现问题后又一次进入尝试解决问题的生活情境中,又一次创造新标志,设计制作新标志,就这样渐渐地不断完善各种生活环境暗示标志。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常规意识加强了,为什么要遵守常规也心知肚明了,遵守常规成了孩子们内在的需要,形成了一种动力定型。

4.举一反三,灵活通用——善于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相似的困境

随着师幼不断完善建构环境暗示标志,孩子们也学会举一反三了,例如当他们将折叠的衣服放到门外的橱子里时,孩子们自觉按靠右走的规则进出班级门口,一点儿也不拥挤;进出盥洗室也能靠右走,洗手也能按取餐的要求,定点洗手,定点等待,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序,生活更有趣了。

以上图示、路线标志、周历暗示、序号标注等环境暗示标志以直观生动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常规的要求,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动力定型。教师与幼儿一起设计各种环境暗示标志,共同探索环境暗示标志,在创造中不断地完善各种环境标志,幼儿成为生活中真正的主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制作标志;在执行规则、守规则、完善规则中习得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发展。这种以课程推进式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能充分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遵守规则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感兴趣的事,并切身体验遵守生活常规带来的好处,因此这种课程模式不仅让幼儿更富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效能感,更能稳定幼儿的情绪和自信心,具有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小班日常常规培养计划 篇5

2009-09-29 23:43:50|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小班日常常规培养计划 九月份:

1、早上幼儿能主动向老师问好,行鞠躬礼,和父母说再见。会说儿歌《入园离园》、《礼貌用语》。

2、幼儿能够自己独立入厕、洗手和喝水。

3、幼儿可以独立吃饭,不用老师喂。

家园互动:家长让幼儿在家独立吃饭,培养幼儿穿脱裤子,掌握擦屁股的正确方法。十月份:

1、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2、幼儿知道水的重要性。

3、幼儿能够掌握正确的睡眠姿势。

家园互动:家长为幼儿搜集关于节约用水和水的重要性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家长在家里督促要做孩子正确睡眠姿势。

十一月份:

1、幼儿能够掌握正确洗手方法。

2、幼儿能知道入厕、洗手、喝水时应该排队。

3、幼儿在进餐时能够做到不剩饭。

家园互动:家长监督幼儿独立洗手,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家长以身作则,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不插队不大声喧哗。

十二月份:

1、幼儿能够自己接水、凉水。

2、幼儿懂得倾听,能够专注的听老师讲话。

3、吃饭时,幼儿可以做到不掉米粒,保持地面和桌面整洁。

家园互动:家长让幼儿懂得喝水有益身体健康,在家里多给幼儿讲故事培养幼儿倾听的能力。家长给孩子讲解一些粮食的生长和生产过程,让幼儿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我们一起还要做的就是:第一,要孩子行鞠躬礼向老师问好,希望家长在早上可以提醒孩子在大门向园领导行鞠躬礼问好,见到老师行鞠躬礼问好!第二,幼儿能够自己独立入厕、洗手和喝水。目前来看,大部分小朋友喝水、洗手没有问题,就是在如厕方面问题比较多,希望家长在家里多练习您的孩子独立入厕,主动入厕的好习惯。天越来越冷了,我们会教给孩子如何将秋衣塞进裤子里,在家里请家长也多让孩子练习,不要取代孩子做这些事情,让孩子自己来你会发现他真的很棒!

宝宝入园 贴心提示

2009-09-07 22:44:15| 分类: 家长请注意~~|举报|字号 订阅

宝宝入园,是人生之初的一个重大转折,这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需要有一个平稳过渡,否则会产生情绪伤害和行为反抗,以至造成恐园症。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作为家长,在宝宝刚入园的时候,请注意:

1、宝宝入园,家长须离开。

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听到孩子的哭声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看,还有的中途来看望,这样孩子的哭闹时间会延长,次数会增多。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孩子就会知道只要哭闹就可以不去幼儿园了。

2、帮助宝宝认识新朋友。

家长可利用入园和离园时间,帮助孩子认识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以后,鼓励孩子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另外,老师也是孩子的新朋友,家长可利用离园时间和老师交谈,老师会及时表扬孩子,增强孩子上幼儿园的信心。

3、应准时接宝宝

刚入园的孩子特别希望家长早点来接,体验与家长团聚的喜悦,否则,孩子会产生孤独失落、甚至被遗忘的感觉,使孩子更害怕上幼儿园。

4、不用负面语言来误导宝宝

如:“再不听话,就送你上幼儿园”,这样,会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家长应对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给孩子讲道理,如对孩子说:“大人去上班,小朋友去上学,上班是大人的工作,上学是小朋友的工作”,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5、小心宝宝耍花招

孩子有时是很“狡猾”的,为了达到不去幼儿园的目的,他会装病,说这儿疼那儿疼,还会向你说幼儿园的“坏话”,说某某老师对他不好,家长可千万不要被他那双纯真的眼睛给骗了。

浅谈小班幼儿常规培养 篇6

关键词:小班;幼儿;常规;培养

中国分类号:G61

正文:小班是进行常规培养的关键期。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常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在小班的常规培养中,常规应该简单、明确,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抓住小班幼儿的特点提出适宜的要求。

以下是我在小班幼儿常规培养方面的几点心得体会:

1、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范文俊小朋友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做在床边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枕头旁边。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小床边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枕头边。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2、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幼儿的点滴进步受到老师的赞许后,他会更自信、更快乐,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下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小班幼儿在进餐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经常适时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其他幼儿听后很想老师也表扬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自然有约束,全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的还会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没有撒饭粒,吃得很干净吧。”幼儿常会因为老师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3、教师的榜样和耐心的讲解和示范必不可少

初入园的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活动内容都还不熟悉,也不习惯按一定的要求去行动,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出耐心的讲解和示范。我们先是从见到老师问好、来园后放衣物、拿认自己的口杯、叠放小毛巾、洗手、入厕开始,这些成人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小事放到孩子身上則不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各种不同的习惯,想在第一时间里统一起来还是很不容易的。就说叠毛巾吧,很多孩子弄不清毛巾的反正面、搞不明白对折再对折是怎么回事?有时候弄明白了,真到具体自己动手时又糊涂了。为此,我们没少在这方面下功夫,除了坚持教孩子正确叠毛巾的方法,每天早上来园、每次洗手后都是老师重点关注的时间段,我们付出的心血很多,总是极其耐心地、一遍一遍教孩子们叠毛巾的要领,不断的给孩子们讲解、示范。孩子们也由最初叠地歪七扭八的一团逐渐叠地整齐、放的有序,在日复一日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大多数的孩子们每天能认真的对待叠毛巾这件小事了,并能学老师的样子努力做到最好。

4、巧妙利用游戏

小班的幼儿玩玩具后容易不看标记乱扔、乱放,我们采用了“送玩具宝宝回家”的游戏帮助幼儿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当幼儿在收拾玩具的时候老师会说:“小朋友,送玩具宝宝回家了。你要看清玩具筐上面的小秘密,找到和它一样的放进去就对了。”如果,有些孩子动作较慢,或者还想玩时,就以玩具的口吻说:“怎么我的汽车宝宝还没有回家呢?”这时,幼儿会很快地将玩具送回。

在洗手后擦手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摘毛巾就擦手,于是,我们在毛巾柜里每块毛巾的后面都贴了一个小笑脸,告诉幼儿:“只有摘下毛巾才能看到小笑脸。”这样一来,就极少会有幼儿不摘毛巾就擦手了。

5、反复练习,循序渐进

小班幼儿刚刚进入集体生活,对于新的常规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常规的建立需要依靠反复练习。因此教师要持耐心细致的态度,帮助幼儿在适应新的集体生活的同时,逐步习惯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班级老师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采取一致的标准和要求,促使幼儿自主地遵守常规。我们在巩固幼儿叠放擦手小毛巾的同时,会单独拿出时间教给孩子正确洗手、使用擦嘴毛巾的方法,这两样也是培养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会利用集体教学后的闲散时间亲自示范具体方法、讲明操作要点,在孩子洗手、餐点后会始终如一的指导每位孩子的具体操作,表现好的、有进步的会当即表扬、奖励贴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很浓,而且他们之间有做的不好的,其他的小朋友会争相模仿老师的语句提醒他改正,在这种氛围下,孩子们很快就摒弃了先前的无序坏习惯。在无数次的练习、巩固之后,孩子们很明白洗手前先捋袖子、开水管时分清冷热、水流要小、挤洗手液要格外小心;餐后要漱口、擦嘴;每次入厕不拥挤要在有小脚丫的地方排队;接水时要对准水龙头、接好后让开;搬小椅子时椅子腿朝下、要用两只手搬放等等。

6、创设标准化的班级环境

为了更方便管理,让幼儿全方位养成良好的常规,我们在环境创设上也下了不少功夫,那就是将班级环境标准化,在班级创设每个区域都有明显的标志,让幼儿很明白这个区是做什么的,我们班区域标志牌用的是彩泥制作的图形标志,如:娃娃家用的一个娃娃做标识、美工区使用一只手的图案标识等等,孩子很易识记。另外,在每个区域的玩具筐上都贴有和玩具柜上相同图案的标识,这对于培养幼儿物归原处的习惯很有好处,一一对应的简笔画很方便幼儿辨认、取放玩具。

7、重视家园配合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我们利用宣传栏、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常规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将班中近期常规培养的重点和方法、孩子在园里活动的照片和种种表现通过及时发到博客,以便家长了解在园里学习生活状况,并指导家长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方法,使家长在家时也用相同的方法要求孩子。如:刚入园时洗手、进餐和入厕的要求;秋冬季时穿脱折衣服、塞衣服的要求等等,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总之,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常规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孩子长大以后的习惯养成以及人格、性格的养成。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多用耐心、爱心和智慧帮助孩子度过这段非常时期,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好孩子好习惯》孙云晓,2006年1月,漓江出版社

[2]《反思幼儿园常规教育》童时,2003年第01期,《早期教育》

如何培养幼儿一日常规习惯 篇7

一、调动幼儿一日生活的主动性

在沟通交流中, 十分重要的是幼儿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主动气氛, 激发他们自我服务的愿望, 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例如, 通过《龟兔赛跑》、《大蘑菇》等故事的表演, 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 感动他们的心灵, 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 让他们了解生活自理的重要性, 还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工具。再如, 在练习刷牙的过程中, 我为幼儿准备了牙膏和牙刷, 让幼儿由浅入深地练习试刷, 调动幼儿生活自理的主动性, 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

二、培养幼儿一日生活的自主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生活技能, 将生活技能的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中, 使幼儿自己做主, 动手操作, 亲自实践, 与人交往, 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 从而获得关于生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在角色游戏中, 让幼儿角色扮演, 并且自己做主确定怎样做, 想想各种人际沟通的态度和技巧, 培养幼儿参加的自主性。

三、培养幼儿一日生活的独立性

从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非常重要, 它将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幸福。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势必造成幼儿的依赖心理。首先让幼儿从学会独立吃饭做起, 并且不放过日常生活中每一次可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如在游戏后, 让幼儿清理场地, 整理玩具。在起床后, 让幼儿练习穿衣服;在值日生工作中, 让幼儿练习扫地、洒水、擦桌椅等。

四、建立合理的常规, 培养良好的习惯

关于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等环节, 建立合理的常规, 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是要做好饭前准备, 教育幼儿饭前不进行剧烈活动, 饭前半小时不大量饮水, 吃饭前要把手洗干净。二是要按时就餐。每次用餐的时间掌握在半小时左右, 不能吃的太快, 也不能吃的太慢, 纠正吃饭说话的习惯。三是不偏食, 不剩饭。教育幼儿知道偏食对身体的危害。采取引导、鼓励的方法让幼儿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四是定人定量。根据不同年龄幼儿供给相应的标准。鼓励幼儿吃得欢, 吃得好, 少盛再添。五是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安排幼儿膳食注意粗粮、细粮, 肉类、蛋类、鱼类、豆类及各类蔬菜的搭配, 对一些食欲不好的幼儿, 老师可通过讲故事、念儿歌的方式鼓励幼儿吃各种食物。幼儿渐渐的什么都吃了, 并养成了不挑食的好习惯。

2. 按照“每日多次, 适时饮水”的原

则, 及时补充, 保证幼儿一天充足的饮水量。可在早餐前让幼儿喝少量凉开水, 起到清洁肠胃, 促进肠胃蠕动, 增强食欲的作用。集体活动前后, 户外活动前后, 下午起床等时段, 对幼儿饮水的要求不同, 可随时饮用。

3. 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睡眠习惯。

提醒幼儿定时上厕, 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养成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午睡质量的好与坏, 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教师要设法引导幼儿养成按时午睡的好习惯。

浅谈小班幼儿常规的培养 篇8

一、关爱幼儿,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幼儿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的环境,常常会感到害怕、不知所措,这一时期取得幼儿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能顺利开展常规培养的前提。面对哭闹的幼儿,我们可以抱抱他,让幼儿提高安全感的同时告诉他,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他陪伴他。同时要让幼儿深信放学后爸爸妈妈一定会来接他们回家。爱是教育的前提,面对小班的幼儿我们必然不能用要求小学生的标准那么严格要求他们,我们要用关心、体贴带给幼儿安全感,让幼儿接受教师,接受幼儿园这一新的集体、新的环境。在很自然的状态下接受常规培养,接受幼儿园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二、建立明确清晰的准则,教师言行一致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观察,爱好模仿,所以在明确幼儿常规准则的同时,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榜样。老师的要求也要一致,杜绝出现常规标准前后不一,影响幼儿的判断力。常规培养要融入生活,在一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分领域、分门别类地制定常规目标。比如生活常规:饭前便后要洗手、喝水吃饭要排队、垃圾果皮丢垃圾桶、玩具玩完放回原位、睡前衣服摆放整齐。学习常规: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倾听老师说话、学会一页一页翻书、双手搬动课桌椅。安全常规:来园不带锐利物品、上下楼梯不打闹、不随意乱跑、不轻信陌生人。明确常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严格按照目标,循序渐进地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习惯中,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方法灵活,巩固常规培养

(一)巧用儿歌,培养行为习惯

采用儿歌,能让幼儿对行为准则认知更加清晰,使常规标准更加具体。例如,小朋友,排队走,你在前来,我在后,不说话,不回头,老师夸我真优秀。简单有趣的儿歌,边唱边走,来使幼儿理解排队的方法和重点。小班大都是以儿歌的形式像幼儿传递常规信号,效果可以延伸到放学回家,我们总能听到幼儿在洗手、小便、游戏时很轻松自然地便将儿歌脱口而出,这便充分地证明了通过儿歌这种手段能让幼儿主动接受并习惯于正确的生活常规。

(二)鼓励、表扬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在传达明确的常规准则后,巧妙地运用儿歌将常规培养渗透到日常行为习惯中,之后在园期间观察幼儿的表现,正确地引导。运用小红花等能激励幼儿的奖励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利用小朋友们也希望永争第一的心态,将正确的常规习惯传达给每一个小朋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的进步,夸细节、夸具体,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错误的行为习惯也要指出,教师明确告诉幼儿对与错,对待犯错误的幼儿更应耐心指导,积极鼓励,指明正确的方向并对幼儿予以肯定,他们欣然接受的同时也会按照老师的指引去完成好自己要做的事情。

四、分阶段培养,常规培养循序渐进

常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要通过不断的重复巩固加深记忆。对于小班幼儿,常规培养作为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分阶段、抓重点地培养是行之有效的。针对不同的时期强调不同的常规准则,例如,入园初期,充分利用点、线规范幼儿如厕、饮水秩序。在幼儿接受这种行为约束的背景下,选拔值日生、组长来监督组内幼儿的行为,从而达到巩固常规培养的目的。冬天来临,教幼儿穿脱衣服,掌握伸袖子、穿裤子的技能后,鼓励幼儿系扣子、拉拉链,表扬独立穿衣的小朋友的同时,慢慢教会他们叠衣服、摆整齐。当孩子们发现自己一点一滴进步的同时,他们会更愿意去学习,生活自理的基础上会愿意去帮助其他小朋友、帮助教师,为教师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家园共育,塑造完美幼儿

培养幼儿常规要重视家园配合。幼儿园的孩子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平均每天在园九个小时,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导师,在园严格约束孩子,巧妙引导他们都是必然。树立正确的常规意识后,勤与家长沟通,将良好的生活常规延伸到放学回家,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家长的配合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当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针对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挑选适合的方式培养其行为习惯,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常规的队伍中来,最终实现家园共育,打造幼儿完美的个性。

对于小班幼儿,常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关乎孩子的成长,关乎其性格养成、个性塑造。作为老师,我们要有耐心,本着对孩子有爱心,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用耐心和智慧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非常时期,打造完美的个性,幼儿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摘要:小班是幼儿离开家庭生活跨入社会集体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培养常规的关键期。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自律能力差,是典型的他律时期。教师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幼儿规范的常规意识,最终使其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小班良好的常规培养,也会为中班、大班良好的学习生活规律奠定基础。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班级常规 篇9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果想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常规制度, 首先应该和幼儿建立身后的感情。要充分的感受教师对幼儿那种博大精深的爱。

小班幼儿的年龄本身就非常小, 其理解能力相对薄弱, 有些甚至不能够自理。比如说大便和小便的问题, 有的幼儿不能够自己脱裤子, 提裤子。所以说教师就要一遍一遍的帮助幼儿脱裤子和提裤子。

吃饭的时候, 有的幼儿不会用勺子吃饭, 所以教师只能够一口一口地喂给幼儿吃, 对于一些比较顽皮的幼儿, 挑食的幼儿还要想尽办法一遍一遍的哄。

甚至说有的幼儿把大小便弄到了衣服上, 还要不怕吃苦, 不怕脏给幼儿换洗衣服。教师的爱不仅仅只有这些, 还体现在了了解幼儿心理状态中, 要掌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 要懂得幼儿的教育规律。

要通过教师的体贴和关心使得幼儿能够有安全感, 能够不害怕教师, 能够喜欢喜欢教师, 更能够依赖教师。

其实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的思维很简单, 喜欢谁就和谁在一起, 喜欢谁就更依赖谁。教师恰恰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一大特点, 努力地让幼儿喜欢上自己, 从而使得幼儿和教师之间产生炙热的感情基础, 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 教师就能够更好地管理幼儿, 从而能够生动、灵活的对幼儿进行再教育工作, 培养良好的常规。

例如, 在某幼儿园里有一个小朋友, 他的胆子超级小, 刚开始来到幼儿小班的时候甚至是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饭, 一起喝水, 一起玩。

在李老师了解了这种情况之后, 就开始耐心的一次一次给他喝水和喂饭, 引导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参考老师组织的活动, 经常在活动中关注他, 提问他一些简单的问题。随着时间越来越久, 他渐渐地就开始不害怕李老师, 并且和李老师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 性格变得格外的开朗和活泼。

这个简短的真实的小例子, 说明了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就一定会取得不同的收获, 在教师教育幼儿这方面更是如此, 应该用耐心、细心、信心让学生更加喜欢自己, 愿意和自己交朋友, 使得能够逐渐建立一个良好的常规。

二、引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因其所处年龄的因素, 具有自身的特性。一般在吃完中午饭之后, 都会组织幼儿散步, 但是因为幼儿过于活泼好动, 所以每次都把散步变成了跑步。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李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他举行了运动比赛, 他从班级里搬出了很多个凳子, 然后将凳子摆放在距离小朋友不远处。然后对着幼儿们说, 谁最后走到对面就算是胜利, 于是小朋友们都一个一个慢慢地走着。这样的方式既有益于幼儿的身体健康, 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在这里李老师很好地将一种固定模式的走路行为变成了游戏参与, 是一种幼儿天生喜欢的玩。在幼儿眼里, 这不是在走路, 是在举行比赛, 是在做游戏。让幼儿们从不想参与变成了积极参与, 这几发挥出了幼儿们的主动意识, 而且教师还能够从这一基础上更深入教导幼儿学习。

三、采用积极表扬的策略

古今中外, 或许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听赞扬的话, 更别说是处于玩世不恭的幼儿。就小班来说, 因为幼儿的年龄太小, 思维能力和控制能力非常有限。即便有时候教师说得头头是道, 道理清清楚楚, 但是幼儿也不可能采取完全接受的态度。所以, 一定要本着细心、耐心和热心的角度, 对幼儿进行教育。

例如, 小强在洗手的时候, 总是愿意洗完手甩来甩去。把水都甩到了其他小朋友的脸上, 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了。张老师针对这一现象, 就一些洗手洗的非常干净, 而且还把手擦得非常干净的学生表扬了好几次。每次都大声在幼儿们洗手的时候进行表扬, 后来小强在看着别人洗手的时候, 很努力的不把手甩来甩去, 幼儿们又开始和他一起玩了。就这个问题来说, 张老师采取的是表扬式教学而不是批评式教学, 最后很好地达到了教师想要的效果。所以说, 在幼儿教学中, 一定要经常性的表扬, 坚决做到积极表扬, 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 从而更好地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 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

四、为幼儿树立一定的榜样

在幼儿心中, 教师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是一棵大树扎根于自己的心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幼儿, 同时教师的一举一动也在时时刻刻被幼儿模仿者, 所以说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做好幼儿的榜样。

比如说, 在吃饭的时候, 要求幼儿们要排好队, 不能够不排队插队就抢着打饭吃饭。教师也是需要吃饭的。如果这个时候教师不顾及小朋友就直接站到第一个地方打饭吃饭, 那么可能所有的小朋友都不会排队打饭吃饭了, 就都学者教师的样子打饭吃饭。如果小朋友看到教师很认真得在排队打饭, 那么自然而言小朋友也会很自觉地打饭吃饭。

五、将问题带入生活

教师可以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提问, 比如说, 在幼儿园一般在吃过饭之后, 都要散步。在走出教室的时候, 一般都要求学生要排队。可以就这个提出问题, 我们在散步的时候, 一般都要做什么呀?让幼儿们举手回答。在比说, 睡觉的时候可以说话吗?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样?等等, 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带入到课堂当中, 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而且还能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检验自己的行为, 从而以后改正, 更好地学习。而且, 当幼儿说出来的时候, 其他的幼儿会更容易接受, 效果会更加的明显。

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幼儿教学来说, 常规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针对幼儿常规提出了建议并且举出了一些实际的例子。针对幼儿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说明, 认为应该将幼儿教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将幼儿教学和游戏结合在一起, 让幼儿参与到制定规则当中, 以提问的方式来告诫幼儿应该怎么做。要扎根于幼儿的心中, 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 只有喜欢一个人才能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卢宁.浅谈幼儿坚持性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 (中国名校卷) (四) [C].2009.

加强小班幼儿生活常规习惯的培养 篇10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进入“小社会”的最初阶段,常规要求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幼儿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高低。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其一,幼儿入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了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其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三,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常规教育是小班教师必须抓好的工作之一。

生活常规指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具体包括:(1)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规定。

以下是笔者在初步探索小班幼儿生活常规习惯培养中发现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新策略。

一、音乐指令法

音乐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幼儿对音乐的感知与对语言的感知是同样敏感的。因此,教师尝试用特定的音乐替代语言的指令,能使幼儿听懂某段音乐所代表的言语意思,及时做出行为的反映,并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形成反射行为,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如:将《摇啊摇》这首歌曲作为安静休息的主题曲,告诉幼儿,在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就要安静地把小手放在桌子上,趴在桌上休息。用音乐代替教师的语言指令,督促幼儿能够懂得音乐一响,就应该安静地休息,不说话,不乱跑。此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幼儿听到歌曲的反应,并用语言提示的方法提醒个别幼儿,听指令休息。大部分幼儿已经能够有良好的条件反射,听了音乐就找到自己的座位,然后趴在桌上休息。

二、儿歌、歌曲、故事引导法

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歌曲、故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通过文艺作品中的内容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常规意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

小班幼儿对儿歌、歌曲、故事最感兴趣。教师也有意识地选择了《三轻歌》、《洗小手》、《大公鸡和漏嘴巴》等优秀的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如《三轻歌》能帮助幼儿懂得说话、走路、放下东西,都要轻轻的。针对幼儿的排队、收理积木吵闹的现状,教师也可以进行情感上的强化。每当幼儿收积木发出很响的声音时,教师就念起儿歌:“放下东西也要轻,不要老师告诉我,自己会留心。”这时,幼儿马上安静下来,很小心地放积木等。排队的时候也一样,有些孩子排队的时候开始讲话,教师就念“说话轻,走路轻……”,孩子们一下子意识到“轻”这个字的意思,就停止了讲话,很快排好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幼儿对《三轻歌》已经完全理解,能根据《三轻歌》的内容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认识图标法

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有需要养成的生活常规。吃饭、午睡、入厕、盥洗等小细节都需要教师用心地关注和有意识地培养。针对小班幼儿易记却易忘的特点,教师设计了很多图标,贴在幼儿活动室的四周,通过图标来提醒幼儿,如何正确地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如:在幼儿的杯子橱前、洗手池前的地上,都贴上了小脚印和直线。这些小脚印和直线可以提醒幼儿喝水洗手要排队、一个接一个,不抢、不推挤。在小脚印的图标提醒下,很多孩子都自觉地踩脚印,并懂得人多的时候,要排队的道理。

四、行为巩固法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某一行为习惯的持续性维持很短,如果不加强练习和巩固,良好的常规习惯是无法形成的。所以,教师需要利用一日生活的任一环节,对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进行巩固和练习。如:反复的行为练习和听觉巩固,使幼儿慢慢能够听到音乐就马上安静地趴在桌子上休息。同样的方法,在洗手、喝水、用餐等方面,也用儿歌和语言的提示来巩固幼儿的认识,并进行正确行为的练习和训练,这样才能使幼儿的正确意识真正地转变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五、榜样法

榜样法是指对个别幼儿正确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这是幼儿园教育方法中最常见和最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教师应多用正面教育、积极的语言来引导他们。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获得正面强化刺激并使其固化下来,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在排队去户外活动前,教师用语言提示幼儿。当音乐一响,教师说:“排队做到静、齐、快!”幼儿一听到教师的讲话,自然地放小椅子,并很快地排好队。然后教师对幼儿的排队进行评价。如:“今天第1、2组的小朋友排队最快了,站得整整齐齐的,还不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通过在集体面前表扬的方式,肯定一部分幼儿,并使这些幼儿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使其他孩子也有了约束力。

六、奖励与鼓励法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天性就喜欢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表扬,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生活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所以,在行为训练的同时,教师要抓住第一时间,用口头表扬、肯定、奖励小红星的方法进行激励,使幼儿知道安静休息、排队喝水、安静午睡、轻拿轻放物品等,都是可以得到教师表扬的,是正确的行为。这样幼儿的正确的行为会得到稳固,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个别纠正法

在关注全体幼儿和谐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一些特殊儿童的行为表现,并及时有针对性地纠正与指导。由于小班幼儿的不稳定性,在生活常规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往往是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出现。

新学期开始后不久,小部分幼儿总是出现午睡时尿床现象。而尿床的原因是:进午睡室前没有入厕。比如卿卿小朋友就是典型。虽然教师强调:“小朋友要先上厕所后再睡觉。”但卿卿却坚持地说:“我小不出。”结果可想而知,他尿床了。针对卿卿的状况,教师及时地与他母亲联系,先请她到幼儿园给卿卿更换裤子,然后与她沟通,把事实情况告诉她,并强调,在睡前入厕是很好的生活习惯,希望母亲能够与教师一起共同帮助他明白这个道理。通过教师和母亲对卿卿的教育和督促,现在卿卿每天午睡都能够自觉地先入厕再睡觉。通过这次事件,他也渐渐明白:如果不入厕的话,午睡尿床是很难受而且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如何培养幼儿的常规习惯 篇11

[关键词]常规;幼儿教育;常规习惯培养

可见科学的、符合新的教育观念的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保证,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幼儿好的常规习惯呢,就小班的常规习惯的培养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首先,幼儿有了良好的常规习惯,那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序地进行。对于每一位幼儿来说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一定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理解常规,以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正面引导幼儿,使幼儿较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同时帮助幼儿改正不良的习惯,使幼儿的生活有节奏,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我认为,在小班的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观察班级幼儿的个性,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在一日活动中,我采用各种方法对幼儿进行指导,让幼儿明确一日活动过程中不同的活动常规要求。如:上课、游戏、区域、加餐等活动时一定保持安静,下课在教室里可以走动但绝不能跑,户外拿玩具必须按指定的路线走,荡秋千不能荡的很高,及时告诉他们危险所在等,不仅避免了幼儿出现意外伤害的纪律性,也约束了幼儿不正确的做法,使孩子们逐步熟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另外, 要想让刚入园的孩子听你的,首先要让孩子信任你。孩子最喜欢得到老师的爱抚,我们经常会用拥抱和亲切的话语来表示对他们的赞扬和爱。如,每天早上,老师与孩子之间要相互问好,那么我会抱一抱或亲一亲孩子,夸一夸他们对老师有礼貌,来到幼儿园不哭不闹,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这样,老师与孩子之间既交流了情感,又培养了孩子有礼貌的习惯。同时,老师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必须正确对待每一位孩子,对待孩子要不偏不倚,不能带着情绪来对待孩子,高兴时对孩子犯的错误视而不见或不了了之,心情不佳时孩子的无心之过也会遭受大人的批评,这是对孩子不公平的,班里的每位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要一致。如果要求不一,态度各异,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干脆谁都不听,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我们老师要经常统一思想,从不放松。

二、利用儿歌、故事及教育图片内容来增强幼儿良好习惯的意识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听故事,我便利用一些儿歌内容、故事情节来教育幼儿。如:为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我每天坚持让孩子带干净的小手帕。在平时,我经常会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小手帕拿出来,我们和小手帕来做游戏吧!”有些孩子会高兴地拿出小手帕,而有的就会低头不语,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天天带好小手帕呢?我想通过家长提醒孩子每天坚持带上干净的手帕,这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另外,有些孩子总是不能养成饭前洗手的还习惯,于是我通过讲《好习惯》的故事,让幼儿了解了有些小伙伴饭前不洗手,吃饭后肚子痛的例子,强化了孩子们饭前洗手的意识,这样,孩子们不但听故事时很认真,而且对于内容也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家以后互相监督,饭前洗手的常规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又如培养幼儿加餐的常规,加餐前我给幼儿念儿歌:"小朋友,来吃饭,坐端正,手扶碗。小筷子,本领大,吃饭夹菜全靠它。不剩饭,不挑菜,自己吃饭真能干。"等,总之,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反复训练,常规则会自然生成。

三、要多鼓励、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之处。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也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对班上的每个孩子我们都尽量鼓励他们,从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不随意当众批评某幼儿,保护孩子的隐私,对稍有进步的幼儿全班点名表扬。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孩子在点滴的鼓励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与关心,才能成长得更快!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四、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习惯除了日常抓、反复抓外,还必须针对一段时间出现的问题重点抓。如小班幼儿放玩具,总是随便乱放,这时老师就要做示范并提出要求: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帮别人收。再如,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出现打闹追跑、无规则意识的乱玩玩具时,那么老师共同就孩子这一问题制定统一要求及制度,一旦孩子们再次出现此现象,立即停玩一次,在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幼儿能够清楚的知道不守规则就没有游戏的自由的道理,不用老师时刻监督也能有序的开展区域活动。当然,他们有时也会遗忘,这时我会马上提醒、指导,反复练习。时间一长,在一般情况下,幼儿都能保持良好的常规习惯。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常规培养是要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要学会根據孩子的特点,在一日活动开展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条件与环境,让幼儿能充分的自我服务,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一年级语文课堂常规的培养探究 篇12

一、训练孩子大声说话

一年级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太小, 总是表现出缺乏自信心, 在训练时我采取激励法, 比谁的声音大, 并且教给学生发生的方法:张大嘴巴, 要求学生声音从小腹提起。平时训练学生回答问题时, 和老师交流时要求声音洪亮, 而且要字正腔圆, 字字落实, 这样才能使别人听清楚, 别人也能听明白。这样的训练坚持一个学期, 效果非常明显。

二、训练认真倾听的习惯

新生入学, 我们就开始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培养他们认真倾听的本领, 这样才能使我的课堂轻松愉快。去哦一般采用如下方法进行训练:

1. 对学生多赞扬。在“倾听”的培养中, 作为老师千万要多赞扬学生,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因为多听表扬, 人的情绪是愉快的, 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2. 指向性要强。 我们在课堂上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其他的学生在干自己的事情, 课堂上老师找个别学生读书时, 大部分学生觉得和自己无关, 认为这和他们没关系, 老师在这时应该给听的学生提出要求, 如听听谁说的好, 好在哪里等等要求, 这部分学生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当这种训练久了, 学生就感觉到倾听的重要性, 其次, 还应该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培养其倾听的能力。只要学生会听了, 才能更好地促使他们认真听。但是, 对一年级的学生, 听的要求不能拔得太高, 以防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 只要是简单的复述就可以了。

3. 用动作指引学生。我平时是这样做的:听同学发言时, 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 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有不注意听的学生, 我会悄悄走过去轻轻摸一下她的头, 或者用眼神制止他。这样, 老师能时反馈信息, 还可以根据要求设计许多种动作等等。

4. 用小游戏吸引学生。 一年级学生, 除了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外, 老师还要采取各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倾听。低年级的教材中, 引入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制定口令, 形成习惯。 对于一年级学生, 我们老师经常会用到对口令的形式:老师说“小耳朵”, 学生答“仔细听”;“小腰——挺直”、“小眼睛—看黑板”、“小小指挥棒”等。这些口令对于一年级孩子是必不可少的。

6. 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每个学生他们渴求老师的爱, 想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这是他们的需要。所以老师要努力做到和蔼可亲的神态、妈妈般温柔可亲的态度, 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当我们面带微笑, 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的时候, 可以为孩子数一下大拇指。当孩子们认真倾听, 用心思考, 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 我们可以摸摸他们的头, 握握他的手。这时候的孩子们笑得是多么的甜。老师还可以是一名演员, 教室是自己的舞台, 老师有时是一个天真的孩子, 与孩子走进童话世界;有时又是一名严厉的长者, 教诲萦绕课堂。这种和谐的课堂, 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乐在其中, 我们作为教师也觉得幸福满满的。

三、培养孩子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我认为,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用心说话的习惯。对于一年看级的学生来说, 看图写话就是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并写几句连贯的话。写话也就是对给出的图片进行想象描述。目前, 在学生的写话中, 普遍存在着对图画的描写不准确、无序, 观察不细致, 这种情况很难获得较好的写话效果, 所以要写好一段话, 一定要养成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

其次, 培养学生平时多积累的习惯。经常有个别学生害怕写话, 说是不知道怎么写, 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 这些观察可以源于你每天制订的内容, 也可以是突发事件。把观察到记录下来, 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四、提高孩子写字速度和养成看良好的写字习惯

写字要有一定的速度, 这是我们生活学习的需要。一年级的孩子刚接触写字, 书写速度很慢, 如果不能提高孩子的书写速度, 必将大大影响了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可是, 提高书写速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那么, 我们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书写速度呢? 我是这样做的:

1. 正确的握笔方法。因为, 握笔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到书写的速度。我认为著名书法大家胡一凡的方法比较好:手的姿势;拇指食指捏、中指抵。胳膊的姿势:两点靠、八字形。头和脚的姿势:头正、足安。这套操学生更容易做到。

2. 想好再写。孩子写字时, 习惯看一笔写一笔这样做不但影响了字的美观, 而且降低了写字速度。我们要帮助孩子养成“想好后写”的习惯。“想”主要是指认真观察笔画的变化、结构的处理, 分析笔顺的规则, 这就叫“胸有成竹”。而且, 让学生尽量少用橡皮, 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写的质量, 二来可以让学生养成干净整洁的好习惯。

3. 安静的写字环境。写字时保持良好的心境, 便于提高书写速度。这就需要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孩子写字时, 最好是让其消除杂念, 让孩子静静地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播放一些古典乐曲, 让孩子在静中修炼自己的心性。

4. 加强有意训练。孩子往往有些贪玩, 老师就要督促家长制定写字时间,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书写速度训练。还要经常练, 抓好每天15 分钟的练字小课堂, 并提出适当的速度要求。其次是巧练, 教给孩子一些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

上一篇:图书馆阅览室管理下一篇:翻译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