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常规培养

2024-09-16

幼儿园生活常规培养(共8篇)

幼儿园生活常规培养 篇1

大班幼儿生活常规培养计划

常规是指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要求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所以常规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常规教育的重要性。那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常规呢?

幼儿生活常规要求:

一、来园

1、能主动与老师和同伴打招呼,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2、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有序的进行晨间活动,增强自理意识和自理能力(自觉接受晨检,用淡盐水漱口。)

二、盥洗

1、认真盥洗,饭前便后主动洗手。

2、知道节约用水。

3、轮流盥洗,保持衣物地面的整洁。

4、自觉用肥皂,按步骤认真的把手洗净。

三、值日

1、明确值日生职责,积极主动的做好值日生工作。

2、能与同伴协商、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值日生认真做好饭后餐具整齐摆放。

4、值日生协助教师将餐具送回伙房。

四、进餐

1、有秩序的自取餐具。

2、喜欢吃多样食物不挑食。

3、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适量自取食物,不浪费。

4、会正确使用筷子,做到三净(餐具、桌面、衣服)饭后自己收拾桌面。

5、老师帮助分添饭时主动道谢。

6、嘴里东西咽下再说话或离开座位。

五、午睡

1、进入睡眠室保持安静,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影响其他人。

2、能比较迅速的穿脱和整理自己的衣物,并摆放有序、整齐。

3、睡觉不蒙头、不玩东西。

4、起床后,自己穿衣,整理床铺跟随教师离开睡眠室。

六、入厕

1、养成自主入厕,定时大便的良好习惯,在较长的集体活动前能够主动入厕。

2、便后自行冲厕所和洗手,并能够独立将衣物整理好。

3、不把玩具、学习用品带入厕所,不往便池内扔异物,便后迅速离开。

七、收拾与整理

1、有目的的选择物品,用后放回原处。

2、学会使用简单的清洁工具。

八、离园

1、带好自己的衣物,有礼貌的向家长问好,向老师、小朋友道别,说“再见”后方可离去。

不独自离园。

2、不和陌生人走。

九、区域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区与同伴商量后,自觉用

2、积极参与游戏,爱惜玩具材料。(遵守游戏规则,不发出噪音,不影响其他人)

3、与同伴友好合作,主动想办法克服游戏中的困难。

4、活动后将玩具材料分类整理摆放整齐。

十、集体教育活动

1、坐姿端正,双手自然摆放。

2、注意倾听别人讲话,不插嘴、不打断别人讲话。

3、回答问题先举手,声音洪亮。

4、学习用品使用后放回原处,摆放整齐,保持桌面、地面整洁。

十一、户外活动

1、不远离老师、小朋友,游戏时不做危险的事。

2、要爱护玩具器械,用完后放在指定地点。

3、根据天气变化穿脱衣服,脱下衣服放在固定位置。具体措施: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二、故事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四、行为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的、自愿的行为,所以幼儿常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所有教师不断地长期的共同努力。

幼儿园生活常规培养 篇2

一、常规培养从入园开始

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因为陌生的环境和对家人的依恋,他们经常哭闹,这样不利于常规的培养。首先要为幼儿创造温馨熟悉的环境,如把教室布置成“娃娃家”,用各种各样的玩具、动画片或者儿歌吸引他们,稳定幼儿的情绪,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生活。这时候告诉他们“做什么,怎样做”,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并且第—次的印象会成为良好习惯的开端。

二、建立合理的常规

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把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及制度化,通过常规教育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及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及不应该怎样做。借以形成幼儿—系列神经联系,提高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同时有利于成人的工作,以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在制定常规时,一要考虑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合理负担;二要考虑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三要考虑有利于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为幼儿充分的、自由的活动创设条件;四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同时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小、中、大三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因地因时制宜,切忌规定过细、限制过多、管得过死、操之过急和一刀切的偏向。

三、加强环境创设,做到环境育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环境,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配合常规教育。如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布置环境时强调:盥洗室里张贴着提醒幼儿正确洗手擦手的画儿,休息室里有小朋友甜甜入睡的画面,走廊里张贴孩子们排队上下楼梯的图画和标语,橱窗里有礼仪教育的绘本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时刻提醒幼儿遵守一定的常规,其效果是空洞说教无法相比的。

四、抓住生活契机,随机教育

日常生活活动是向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手段,也是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收到实际效果的一种途径。在组织幼儿开展日常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最容易观察到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随机教育。例如组织幼儿进餐,使他们在整洁、安静、愉快的环境中吃饱、吃好,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进餐习惯和独立进餐能力,有利于幼儿健康地生长发育,这些是最起码的、必须做到的要求。然而,教师的工作不应当仅仅做到这—步,还应充分利用进餐机会,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例如结合具体事物,教幼儿认识餐具、食品丰富等相应的词汇:“今天炊事员阿姨给我们做的菜多香啊!多美啊!红色的胡萝卜,黑色的木耳,白色的豆腐,还有圆圆的小丸子呐!”还可以结合幼儿行为表现,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当幼儿不小心把肉丸子掉在地上,为了怕老师批评,轻轻地踢到别的小朋友脚旁时;当有的幼儿为了抢吃盘子中剩得不多的面包而狼吞虎咽时,教师可以立即进行教育。同样,在盥洗、如厕、饮水乃至自由活动的前前后后,幼儿之间是否友爱是否讲文明礼貌,对公物是否爱护,对成人劳动是否尊重等,教师都可以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应把组织指导幼儿的日常活动,作为观察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窗口,随时随地抓住教育契机进行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教师在组织领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定要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达到《纲要》的有关要求,不能操之过急。在具体要求和指导方法上,也要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如对小班幼儿培养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时,要着眼于“教”。教师要以极大耐心,不厌其烦地采取多种形式,示范并结合具体讲解指导,通过游戏进行练习,重点放在幼儿学会技能上。而中班,则在小班基础上,着眼于“养成行为习惯”,可较多利用语言进行督促、检查、表扬和批评。对大班,则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求其“自觉”。

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时,必须看到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除了受家庭或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外,还有受到体质的好坏、智力发展状况、精神状况和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区别对待。

六、家园共育,保证常规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要求和幼儿在园的表现告知家长,请家长做好配合,家园保持一致,防止出现“在家一个样,在园一个样”或者“5+2=0”的状况。

七、主动参与民主管理

让幼儿参与制定常规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幼儿能自觉自愿地遵守常规,还会互相监督、互相提醒。比如幼儿玩大型玩具,就存在纪律较差、安全隐患较多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组织幼儿讨论:“玩大型玩具应该怎样做才能不拥挤?”让幼儿纷纷出主意,最后一起商定用卖票这种形式,即在每一个入口请一个小朋友卖票,其他的幼儿买好了票才可以上去。我们具体制定卖票的和买票的应该怎样做,结果幼儿对此乐此不倦,整个活动变得秩序井然。

八、定期评价正面引导

幼儿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科学地指导和评价幼儿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定期对幼儿进行综合评价,以尊重幼儿为原则对幼儿正面引导,多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幼儿可以得到小红花、小红旗、小五角星等各种形式的奖励,使幼儿为得到教师的赞许会努力做得更好,同时能减少犯错误的机会,可以促使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

音乐与幼儿生活常规培养 篇3

说到常规管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都在努力想寻找一种既轻松、又愉快的路子,如: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吃饭前念念儿歌等,但不科学地压制现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普遍存在。如:“不快点睡午觉就不让你起床,爸爸妈妈来接不准走”;“不好好吃饭就不让你参加游戏”等,又如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压制幼儿吵闹,用力拍铃鼓等,这样做幼儿表面虽然被迫按你的要求去做,但仍然不能好好地入睡、吃饭、愉快地参加活动。不仅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地培养,而且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哪一种方法是最好和有效的呢?俗话说得好,教育有法,但无定法,我认为在多种活动中,只要是能让幼儿在自然、愉快、轻松情况下接受和自觉去生活常规培养能起到理想的效果,音乐教育结果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喜欢音乐”,而且不同性质的音乐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悲伤的音乐会使人随之悲伤,甚至催人泪下,愉快跳跃的音符会使人想随之舞蹈。当婴儿在拼命地哭,你不知道如何为时,放上一段优美的音乐,你会发现婴儿不仅停止了吵闹,而且在努力寻找音乐来自的方向,马上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幼儿一日作息时间是要依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并每天相同,因此,结合幼儿喜欢音乐的特点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安排,在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的有些环节选择相应的音乐或者乐器做信号,久而久之,会使人产生动力定型,即,听到同一种音乐,就会做出同样的反映。如何通过音乐来培养幼儿的常规呢?

一、根据一日生活常规的不同内容安排及要求选择相应的音乐

音乐的魅力在于对人的情趣、情感能起到调节作用,愉快的音乐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昂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安静的音乐能使人情绪稳定。根据不同音乐性质的特点和一日生活常规各个五一节的内容安排选择相应的音乐,如:午睡环节,选择《摇篮曲》,该曲轻柔、安静,能让幼儿情绪安静地快事进入梦乡;进餐环节,选择《田园曲》,该曲愉快节奏平稳、安静,能让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进餐;活动中,走路和变换队形,四排变半圆或变圆形,需要幼儿斗志昂扬,精神百倍,神采奕奕的精神境界,选择《运动员进行曲》能达到此效果。

二、让音乐循序渐进地贯在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过程

第一阶段,音乐,肢体语言、口头语言相结合的阶段。

幼儿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幼儿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幼儿心理活动及行为具有无意性,因此,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第一阶段要做到音乐、肢袋子本语言、口头语言相结合,如,在幼儿午睡前,首先组织幼儿听《摇篮曲》,“小朋友听歌里唱什么?这首曲子告诉我们小朋友要睡觉了。”教师用动作做出睡觉状,暗示小朋友,在活动中需要幼儿起立时一邊伴奏135|135|,一边起立;坐下时,同样边伴奏531|531|,,边做出坐下的动作,再如组织幼儿洗手时,一边放《洗小手》歌曲一边组织幼儿排队,“伸出小手比一比,看看谁的最干净”,既杜绝了等待的现象,又达到了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目的。

第二阶段,音乐、肢体语言相结合,口头语言逐渐消失的阶段。

幼儿年龄小,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反复性,虽然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能根据音乐做出相应的行为要求,但仍然会出现时而遵守、时而不遵守的现象,因此,队了用音乐、肢体语言来指异其行为规范外、还需要用口头语言做相应的暗示,以提醒、督促幼儿。

第三阶段,音乐占主导,肢体语言逐渐消失的阶段。

随着幼儿对音乐越来越熟悉和依赖,肢体语言在良好常规培养中逐渐显得可有可无,很多时间不需要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说明,幼儿就能在相应的音乐伴奏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摇篮曲》一响,自然会学小猫轻巧地走进午睡室安静躺下。

第四阶段,音乐独占鳌头,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已经形成。

根据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长期在同一时间,同一情况,出现同一刺激,就会产生牢固的稳定的“习惯性”,即动力定型,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在不断地反复地强化过程中,音乐刺激越来越起主导作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基本甚至完全消失,音乐成了一日生活常规管理中的主要因素,在生活的各个环节,只要有相应的音乐响声,幼儿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当然,幼儿活动常规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育中,我们要注意排除一切因素的干扰,防止常规培养中的不良因素。

幼儿园小班一日生活常规 篇4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小班阶段是幼儿园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对一切事物感到新鲜好奇。而常规教育的培养则关系到孩子以后的各项学习和各项能力的培养。只有抓好常规方便的教育,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得以正常有序地开展。如果常规不好,严重点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生活习惯,礼貌习惯,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小班进行常规教育是必须的。

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把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不可以做、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借以形成幼儿一系列神经联系,提高动作的自动化程度,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规范的生活常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幼儿期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园必须重视幼儿常规的培养,特别是从小抓起,从幼儿的生活常规抓起。

我所教年级在小班,那么在我带他们的一学年里,我发现了我们班幼儿和刚入园时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别。相比于才入园时的表现来看,不管是早上入园、下午离园,还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环节,幼儿都比较盲目,而且反应缓慢,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也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整个的状态相当于在神游。

那么新学年幼儿入园之后的表现让老师是刮目相看,长大一岁也比较懂事,能够听明白老师在讲什么,也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而且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无形中在上学期的常规培养中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这一学期也懂事听话了很多,让我着实欣慰了些许。如早上入园小朋友会和老师和同伴问早上好,晨间活动时自己知道进教室之后要做什么事情,吃饭前先洗手、安静休息、分组排队有序地领取饭菜,安静就餐、不掉饭粒,饭后能收拾自己的餐具和椅子,上课时认真听讲、不随意走动、积极回答问题,做操时能够和老师一起动起来学习广播操,午睡前自觉排尿、会正确摆放自己的衣物和鞋子,起床后自己穿衣服、简单整理床上用品,喝水时水烫知道怎么办,户外活动时遵守纪律,下午离园时队列整齐听老师指令接送幼儿等等,相比于第一学期是新生的时候长大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为小朋友的成长感到开心。那么今后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把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这些常规习惯,便于让幼儿养成习惯,也更加有利于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

不断反复的实践是建立良好常规的关键。关于孩子在穿脱鞋子这一方面,由于有些幼儿在家中都是由父母包办,之前一直都是不会穿鞋子,需要老师帮忙。当然在学校和家里需要家园配合,所以我开始训练孩子穿脱衣服的能力。专门利用一个户外活动的时间教会孩子穿衣和脱衣的方法。放学的时候告诉家长在家里要训练孩子穿脱鞋子的能力,还在这次的家长会上也特意提到在家里培养幼儿穿脱鞋子的能力。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能力强的孩子自己尝试穿脱鞋子。当他们成功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孩子们可高兴了,到处表演给同伴看。我就利用这个机会鼓励其他孩子也像他们一样自己穿脱鞋子。同时有个别幼儿会帮助没有学会的孩子。很多孩子已经学会了穿脱衣服的方法。现在,每当到午睡时间,孩子都会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的鞋子脱了放好,还能给鞋子宝宝排队了;现在每个幼儿几乎都会穿衣脱鞋,这一点也要感谢家长的配合,让孩子开始独立起来。

在进行常规训练的时候,班上的老师意见和方法一定要一致,要形成共识。不可以这个老师这样要求,另一个老师这样要求;一个硬一个软。这样的话,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一个老师如果定下了一项要求,必须让另外一个老师也知道,这样,老师们才能紧密合作。而且,当常规一但确立,就必须要天天坚持,长抓不懈。不能一看到成果就立刻把注意力转到别的事情上。

老师在向幼儿进行讲解规则和要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见解,规范和富有情趣。讲给孩子听的话,应该是孩子一听就能明白的。老师可以在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一边做一边说,提高语言的示范性和直观性。一次提的要求不能太多太复杂,要突出重点,语速要相对慢一点。另外,老师要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有情趣。要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解各种要求和规则,把要求和规则游戏化,趣味化和情景化。例如在让孩子养成轻轻放椅子的习惯时,我通常会告诉孩子,椅子喜欢爱护他的孩子。如果小朋友大力搬椅子,椅子会摔跤,会生病,他的小脚还会断呢。同时,一边说一边请平时能够轻轻放好椅子的孩子来进行示范。孩子示范以后,老师会告诉孩子,张国星小朋友的椅子今天可高兴了,它说以后会和他做好朋友。这时,其他的孩子也会向刚才示范的孩子一样轻轻放椅子了。又例如在请孩子轻轻上厕所的时候,我也要求孩子学小猫走路。小班的孩子喜欢模仿,他们都会模仿小猫走路时的动作轻轻去厕所的,小朋友在模仿的时候也做的事惟妙惟肖,让老师忍俊不禁。

在小班,要注重幼儿的全面性与个别性,采用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这更有利于幼儿各项常规的培养及形成。

我们班孩子刚入园时,情绪波动都比较大,老师也每天比较辛苦。怎么办呢?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了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来“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本班的独承慧小朋友,她年龄偏小,性格又有点怪,在班里是老师头疼的重点对象,每天早上家长来送都是又哭又闹,不肯进教室,一天哭几次(“马拉松”式的、哭累了就停、想想后又哭、又停……)。针对这种情况,就只能作个别教育,研究一种属于她的教育方式了。经过我们的耐心教育,这位小朋友现已有很大进步、大有改观了。这学期入园,早上会和妈妈很早就来排队,并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后积极到活动室参加晨间体育锻练活动,吃饭、睡觉、上课都能正常化了,自理能力也明显增强。谈到她的变化时,爸爸妈妈都竖起大拇指,脸上笑眯眯的,一副满意、开心、知足的样子。

谁都知道,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是不可能比的。同样,小孩也是一样,有些聪明点,就学得快、容易接受;反之,则反应缓慢、迟钝些。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如教幼儿学区域活动,对于小班的幼儿,是第一次接触区域,从区域常规到区域操作,是挺有难度的。为此,我绞尽脑汁,煞费苦心。除了在区域时间让孩子操作,其他多余时间我也让孩子操作(如课间休息时间、离园接送时间),尽可能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学习,幼儿也学得轻松、愉快,容易接受,自然而然地学到了知识。这方法确实不错,一段时间下来,孩子的区域水平可真是大有改进,有些比小班的小朋友还厉害呢!所谓“环境造就人材”,应该如此吧!

面对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群群洁白无暇的幼儿,这个时候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极强。为此,在幼儿面前,教师作为自己本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行举止应显得自然大方,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具有正面的、榜样的教育意义。同时,教师要擅于用眼神、双手来表达情感,批评、指责时显得严厉点,表扬、赞许时面带微笑、轻轻抚摸等,给幼儿一个暗示,这样既让幼儿容易接受,又不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真是棒极了。小班幼儿对这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做为教师应适时地给幼儿这种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直观地告诉幼儿是与否、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分不开的。教师的教育方法得当,对本班幼儿常规的培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紧密联系的。

一段时间的培养下来,我们班的幼儿进步很明显,很多老师来我们班时也能感受到孩子的礼貌,各方面都有飞越的进步。但是不能骄傲更不能停下脚步,要继续让孩子们做到更好,今后才会变的越来越优秀。

幼儿的常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解决工作,它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中,要让幼小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常规,刚开始的时候是很辛苦的,但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时时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就会使其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一个班级的常规好与否,取决于班上的老师,班级常规好了,教室里不会吵吵闹闹、乱乱麻麻的,户外活动时安全意识增强了,教师也要少些担心。总的来说,常规好的班级的教师相对来说要轻松些。作为幼儿家长或老师,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听之任之,那样的话可能会害了孩子,因为,一个人一生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

子午街道中心幼儿园

小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要求 篇5

入园活动

1.衣着整洁,愉快入园,有礼貌地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与家长告别。2.乐意接受老师的晨检。

3.在老师的帮助下将自己的衣物整齐地放在固定的抽屉里。

4.乐于参加区域活动,遵守活动规则,活动后将玩具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早操

1.在教师的帮助下整理好自己的服装,冬天不怕寒冷,积极参加锻炼。

2.听音乐节奏做操,精神饱满,情绪愉快,注意力集中,动作协调,努力达到锻炼目的。3.在指定的范围活动,兴趣浓厚,活泼愉快,学习和提高动作技能。4.遵守规则,活动时不乱跑,不喊叫,不打闹。

5.正确使用器械,注意爱护,用完后帮助老师将玩具、器械、材料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

教育活动

1.入厕、洗手,做好活动准备。2.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心情愉快。3.意力集中,乐于动脑、动口、动手。4.与老师、同伴分享活动经验。

5.活动结束后,主动整理活动材料,物归原处。

户外活动

1.在指定的范围活动,兴趣浓厚,活泼愉快,学习和提高动作技能,会利用器材锻炼身体,具有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2.遵守规则,活动时不乱跑,不喊叫,不打闹、不做危险动作,不玩危险游戏。3.在教师带领下,积极参加劳动、散步、自由活动等其他户外活动。

4.正确使用器械,注意爱护,用完后帮助老师将玩具、器械、材料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游戏活动

1.能参加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并能遵守集体生活中的一些规则。2.在游戏活动中愿与同伴一起玩。并愿意和同伴一起使用材料和玩具。户外活动及户外体育活动

1.在指定的范围活动,兴趣浓厚,活泼愉快,学习和提高动作技能,会利用器材锻炼身体,具有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2.遵守规则,活动时不乱跑,不喊叫,不打闹、不做危险动作,不玩危险游戏。3.喜欢参加各项体育活动。

4.各种基本动作自然协调,姿势正确。

活动区活动

1.活动中幼儿能按自己的意愿参与活动,并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域。

2.活动中幼儿大胆选择材料、大胆尝试操作、摆弄材料,和材料互动,和小伙伴互动,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和疑惑,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的乐趣。

离园活动

幼儿园生活常规培养 篇6

入园好时光——入园环节中的常规要求和指导要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入园环节表现出的情绪和状态各不相同,教师对他们的常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为幼儿营造温馨舒适、丰富有趣的入园环境,不断吸引幼儿投入活动,让其从心理、身体及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使入园环节真正成为幼儿一天美好生活的开始。

一、入园环节对幼儿的常规要求

◆喜欢教师和同伴,愿意上幼儿园。

◆感受幼儿园环境的整洁、美观,体会到教师的辛苦,懂得感恩。

◆能够带齐所需要的生活、学习用品,懂得不带危险物品来园。

◆能够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并且能开心地和家人说再见。

◆愿意和教师、同伴做游戏,有良好的师生和同伴关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心情愉快,有安全感。

◆学习表达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愿意接受晨检,并懂得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告诉保健大夫或教师。

◆积极参与区域活动,能够自主游戏,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有独立做事的愿望,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体验自信和能干。

◆学做值日生工作,体验为他人服务的乐趣,有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

◆喜欢晨练活动,懂得安全自护,有一定的规则意识。

◆愿意与同伴分享经验和感受,能独立完成任务,并逐步提高任务意识。

二、入园环节的教师指导要点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其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不同,教师的指导重点也不同。下面将从不同的年龄阶段人手,分别阐述教师在入园环节的指导要点。

1、托、小班幼儿

◆教师提前10分钟进人活动室,开窗通风并做好室内外的卫生清理工作,为幼儿营造舒适、洁净的生活环境。

◆将已消毒的口杯、毛巾摆放在固定位置,供幼儿入园后使用。

◆营造温馨、舒适的班级环境,帮助幼儿产生对班级的亲切感与熟悉感。

◆及时调整和更新区域活动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热情接待家长和幼儿,主动问好并以鼓励的口吻评价幼儿的细微变化,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及对自己的喜爱。

◆采用多种方式安抚并疏导个别幼儿的不良情绪。

◆协助保健医生做好幼儿的晨检工作,观察幼儿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了解原因并妥善处理。

◆向家长了解生病或体弱幼儿在家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及时记录家长的嘱托和要求并随时关注幼儿的具体表现。

◆以游戏的口吻检查幼儿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如有,在下午离园时与家长做好沟通。

◆认真填写晨检记录并与配班教师做好交接。

◆ 指导家长为幼儿准备好生活、学习用品,鼓励幼儿心情愉快地来园。

◆ 接送卡的使用。

2、中、大班幼儿

◆提前做好活动室开窗通风、卫生清理以及消毒等工作。

◆指导值日生将已消毒的口杯、毛巾摆放在固定位置,供幼儿入园后使用。

◆鼓励幼儿愉快来园,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与家人道别。

◆引导幼儿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鼓励他们尝试排解不良情绪,懂得并关注同伴的情绪。

◆鼓励幼儿积极配合晨检,让他们懂得当发现自己或同伴有不舒服的感觉时告诉保健医生或教师。对幼儿的异常表现要敏感,要及时关注和处理。

◆协助保健医生做好药品的交接工作。对于幼儿自带的药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确认服药方法和剂量,帮助幼儿准确服药。

◆引导幼儿自我检查,将不安全的物品放在指定位置,并妥善保管。

◆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自主参与建构、阅读、美工等区域活动。

◆指导值日生做好区域材料整理、气象日志记录、环境清理及照顾动植物等工作。

◆做好晨间活动计划并创造性地组织新闻播报、晨练、分享等晨间活动。

◆ 指导家长做好自身及幼儿入园前的准备工作,稳定幼儿情绪,让幼儿愉快人园。

◆ 接送卡的使用。

趣味来盥洗—盥洗环节中的常规要求和指导要点:

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要实现幼儿园盥洗环节的趣味性,让幼儿从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必须首先明确幼儿园盥洗环节的内容有哪些、各个环节中幼儿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样才能在盥洗活动中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幼儿在园的盥洗活动主要包括洗手、漱口、洗脸、梳头四个环节,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各盥洗环节所占的时间各不相同。洗手是进行最频繁的一项活动,如幼儿饭前饭后、便前便后、活动前后等都需要将手清洗干净;漱口活动在幼儿每餐点后进行,一般每天要进行四次左右;洗脸和梳头活动一般在幼儿每天午睡起床后进行。每一项盥洗活动对幼儿的常规要求也不尽相同。

1、洗手环节

◆学习用六步洗手法(湿、搓、冲、捧、甩、擦)洗干净双手。

◆洗手时不湿衣袖、不玩水、节约用水。

◆知道洗手的好处,饭前、便后、手脏时能及时洗手。

◆养成认真有序洗手的良好习惯。

2、漱口环节

◆知道漱口能清洁口腔,喜欢漱口。

◆会用鼓漱的方法漱口。

◆餐后能坚持用正确的方法漱口。

3、洗脸环节

◆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洗脸。

◆洗脸时不湿衣袖、衣襟,不玩水。

◆知道起床后、脸脏时要及时洗脸。

4、枕头环节

◆学习梳头发的基本方法。

◆梳头结束后,学习清洁梳子和地面。

◆知道梳理头发前后要洗净双手。

◆知道起床后、头发凌乱时要及时梳头。

托、小班幼儿极易受到外部事物对自己情绪和行动的影响,注意力不稳定、无意性占优势,精细动作及协调性相对较差;中、大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明显增强。针对托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差别,教师对幼儿盥洗活动的指导要点也随之调整。

如:洗手环节

托、小班幼儿

◆准备色彩不同、大小适宜、形状各异的肥皂,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洗手活动。

◆ 根据盥洗室的空间大小,将幼儿合理分组,指导其有序地洗手。

温馨进餐点—进餐环节中的常规要求和指导要点: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在进餐环节表现出的进餐状态、进餐需求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进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并适时加以帮助、指导,以实现进餐环节的温馨、有序,保证幼儿充足的营养,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园的进餐活动包括进餐前心理准备、餐前盥洗;进餐中幼儿技能的掌握、习惯的养成;进餐后的整理、盥洗等。一日三餐中,多数幼儿在园要吃两餐、两点,即早餐、午餐和上午点心、下午点心。因此,幼儿的营养摄入、进餐技能的提高、习惯的养成等与幼儿园的关系密切。所以,进餐中对幼儿有明确的常规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懂得进餐时情绪愉快对身体健康有益,能安静愉快地进餐,乐意自己吃饭。

◆知道进餐前要洗干净双手。

◆正确使用餐具,学习掌握吃多种食物的技能,逐步做到独立进餐。

◆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知识,根据需要适量进食,知道均衡膳食对身体有益;爱吃各种食物,不挑食,不偏食,吃饱吃好。

◆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细嚼慢咽,吃饭不发出较大声音,不掉饭菜,保持桌面、地面干净。

◆餐后有序整理餐具,收拾食物残渣,做到餐后擦嘴、洗手以及漱口。

幼儿的进餐质量与进餐前的准备工作、进餐中的指导、进餐后的整理、盥洗有密切的关系。进餐前的良好氛围、进餐环境的洁净优雅,会为幼儿进餐创造好的心情,是愉悦进餐的前提;进餐中,教师亲切、具体、适时的指导,在帮助幼儿习得进餐技能的同时,让幼儿吃上饭、吃好饭、吃得舒服;餐后的整理、盥洗又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进餐习惯。因此,教师要针对进餐环节具体时段的不同,有效帮助和指导幼儿的进餐活动。

托、小班幼儿进餐活动受周围环境、情绪的影响较大,他们的小肌肉发展相对较差,手眼协调能力需要加强练习;中、大班幼儿的情绪相对稳定,他们的进餐技能明显提高,自主性发展到了关键期。针对托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对幼儿进餐活动的指导要点也各不相同。

1、进餐前

托、小班幼儿

◆教师洗干净双手。

◆营造宽松温馨的进餐氛围,安抚幼儿情绪,为愉快进餐做好心理准备。

◆餐前15分钟做好桌面消毒工作。

◆帮助幼儿有序做好餐前如厕、洗手活动。

◆指导幼儿参与摆放餐具的活动。

◆用形象有趣的语言,向幼儿介绍饭菜营养,激发幼儿进餐欲望。

◆注意夏季散热,冬季保温,保证幼儿食物温度适中。取来的饭菜放在餐桌安全处,避免发生烫伤。

中、大班幼儿

◆教师洗干净双手。

◆引导幼儿学会餐前要保持愉悦心情。

◆餐前15分钟做好桌面清洁、消毒工作。

◆指导幼儿自主有序地做好餐前入厕和洗手。

◆指导值日生分发餐具,摆放整齐,轻拿轻放。

◆鼓励幼儿用喜欢的方式,向同伴介绍饭菜营养,激发幼儿进餐欲望。

◆注意夏季散热,冬季保温,保证幼儿进食的食物温度适中。取来的饭菜要放在餐桌安全处,让幼儿懂得不靠近,避免发生烫伤。

2、进餐中

托、小班幼儿

◆盛饭菜时动作要轻,能根据幼儿的进食量为幼儿盛饭,少盛勤添。

◆帮助幼儿尝试自己取饭,提醒幼儿端平、慢走,轻拿轻放。

◆鼓励幼儿爱吃各种食物,在教师帮助下能吃完属于自己的那份饭菜。

◆指导幼儿学习使用小勺进餐,提醒幼儿喝汤时两手端平饭碗,避免洒汤。

◆引导幼儿知道面食和菜、干点与稀饭要搭配着吃。

轻松入厕去—入厕环节中的常规要求和指导要点:

正如每个环节都有其自身价值一样,入厕环节也有其目的和要求。入厕环节对幼儿的常规要求可有效帮助教师指导幼儿入厕,并为教师如何组织入厕活动提供依据。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在入厕环节中的表现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教师的指导策略和教育重点需随之调整。

◆懂得在园入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紧张,不拒绝。

◆懂得及时排便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有便意时知道自己入厕或告知成人,能及时排便。

◆能自己脱裤子、提裤子,大小便人池,便后自理。

◆定时排便,便后冲水,便前便后洗干净手。

◆知道在厕所逗留、玩耍有危险,能安静、有序入厕。

◆了解大小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初步具有关注身体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入厕习惯。

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不同,教师的指导要点也不尽相同。

1、托、小班幼儿

◆用接纳、平和的态度对待幼儿的入厕行为,营造宽松、安全、和谐的入厕氛围,及时满足幼儿的入厕需要。

◆做好入厕物质准备,保持厕所地面干燥,空气清新,保持便池洁净、无异味,提供数量充足、大小适宜的手纸。

◆带领幼儿认识男女厕所环境、器具,了解器具的使用方法。

◆组织幼儿分别进入男、女厕所有序入厕,帮助或指导幼儿便前洗干净手。幼儿园可以安排男女幼儿错时如厕,适时对幼儿进行性别认知和性别认同的引导。

◆全程关注幼儿入厕过程。帮助或指导幼儿学习脱裤子、提裤子、便后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托班幼儿便后擦屁股要以教师帮助为主,从小班开始逐步过渡到边帮边教,直至幼儿能够自理。指导幼儿学习擦屁股宜从穿衣服少的春夏季节开始。

◆掌握全班幼儿大小便规律,培养幼儿按时、及时排便的习惯。对憋便、尿床、尿频的幼儿耐心引导,及时帮助;对拉裤子、尿裤子的幼儿,态度和蔼安抚其情绪,消除幼儿的紧张和不安,同时用轻柔的动作帮助幼儿擦洗身体,更换衣服,快速清理有便迹的衣物;秋冬季节,对因衣着增加而穿脱有困难的幼儿,仔细观察并及时指导帮助,避免其拉裤子、尿裤子。

◆随时将便池内的尿液冲刷干净,观察便池台阶上是否有尿液、地面是否有水迹,及时清理厕所卫生,保持厕所清洁与安全,避免幼儿滑倒或摔伤。

◆提醒幼儿不在厕所逗留、玩耍,帮助或指导幼儿便后使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带领幼儿熟悉园内的公共厕所位置、使用方法,使幼儿明白有便意时就近入厕,培养幼儿不随地大小便的习惯。

◆根据幼儿实际需要及厕所设施条件,在厕所地面、墙面、栏杆扶手、便池等位置张贴图片或标记,如提裤子的方法步骤、擦屁股的流程图等,引导幼儿正确、有序入厕。

◆了解幼儿在家大小便习惯,请家长给幼儿准备1~2套舒适的衣服带到幼儿园,以备幼儿拉裤子、尿裤子时及时更换。

◆及时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的入厕情况,指导家长重视家庭中的入厕教育。

科学喝水——喝水环节中的常规要求和指导要点:

幼儿在园是否具有喝水的意识,是否能够喝足量的水,不仅意味着幼儿的基本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更从深层次反映出班级的心理氛围及师幼关系的质量。因此,幼儿在喝水环节中呈现出的状态成为衡量班级工作质量的显性指标之一。结合幼儿园喝水活动的具体实践情况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提出喝水环节对幼儿的常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要点。

◆懂得喝水对身体健康的好处。

◆喜欢喝白开水,逐步做到主动喝水。

◆在取放杯子、接水、喝水的过程中能正确使用口杯。

◆能独立喝适量的水。

◆养成安静、有序喝水的良好习惯。

◆在成人指导下,学习根据身体需要适量喝水。

◆知道按时喝水,遇到特殊情况能及时喝水。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和具体的个体差异,或细致周到地帮助、吸引幼儿,或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主动性,指导幼儿实现喝水环节中的自主管理,逐步提升幼儿主动喝水的意识与能力。

1、托、小班幼儿

◆为幼儿准备温度适宜(30℃左右)的白开水,为托班幼儿接好半杯水(约1 oo毫升)。在托班幼儿人园前为每个幼儿的口杯制作不同的标记,比如小花、太阳、草莓、樱桃等。在摆放幼儿口杯时,注意要露出标记,且口杯把手朝外,方便幼儿拿取。

◆幼儿手脏时,帮助幼儿洗干净手。

◆以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喝水的愿望。组织幼儿轮流喝水,每4—5名幼儿一组。

◆提醒幼儿端取自己的口杯喝水,指导小班幼儿有序、独立接水,提醒幼儿接水时眼睛看着口杯,接半杯或三分之二杯水。

◆指导幼儿握好杯把,端稳口杯,轻轻走到座位上,一口一口慢慢喝,提醒幼儿不把水洒到衣服或地面上。

◆随时提醒幼儿安静喝水,并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喝水行为,对说笑、打闹的幼儿给予指导和纠正。关注幼儿嘴巴或衣服的前胸部位是否有水迹,及时用毛巾帮幼儿擦干或更换晾晒。

◆鼓励幼儿喝完杯中的水,注重发挥教师自身或幼儿同伴的榜样作用,带动喝水困难的幼儿共同喝上足量的水。将口杯放到固定位置。

◆准确把握幼儿的喝水量。通常情况下,每位幼儿每天在园大约喝水600ml。特殊情况时,比如身体不适、运动后出汗过多、天气炎热等,要给予个别照料,适当增加喝水量。

◆注意把握喝水时机。在上午早操后,lO点左右、户外活动后、午睡起床后、下午15:O—16:OO,及时组织幼儿喝水。

◆幼儿不小心洒水时,及时擦拭地面,避免幼儿滑倒、摔伤。

◆在盥洗室用不同标记或图案划分出等待区、接水区、喝水区,培养幼儿有序喝水的常规。

◆主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喝水情况及喝水量,提出指导建议。同时,倡议家长在清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半小时提醒幼儿适量喝水。

2、中、大班幼儿

◆为幼儿准备温度适宜的白开水(30℃左右)。

◆提前擦拭、整理盥洗室,保持室内干燥和整洁。

◆组织幼儿喝水前洗干净手。

◆提醒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端取口杯,接适量的水。

◆关注幼儿喝水情况,对聊天、打闹、拿着杯子乱跑的幼儿及时提醒和引导,及时表扬幼儿有序等待以及在固定的区域安静喝水等良好喝水行为。

◆帮助幼儿了解喝水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习根据身体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喝水量。比如,感冒发烧、小便发黄、天气炎热、吃了较干硬食物后要增加喝水量;饭前半小时之内不要喝水;运动后休息一会儿再喝水等。

活动懂自护——自由活动环节中的常规要求和指导要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最稚嫩、最易受伤害的时期,同时又是习惯养成的最佳可塑时期。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在自由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自护教育时,必须改变“以护代教”的观念,改“你要”为“我要”,让“我能、我会”的自护意识沉淀到幼儿的内心深处,使其成为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伴随幼儿安全健康的成长。

◆知道活动前要做好自身、材料及场地的充分准备,初步具有关注周围环境安全的意识。

◆喜欢参加各种自由活动,并能积极投入。

◆注意倾听老师的提醒和要求,能按要求行动。

◆掌握多种运动技能,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知道大小型器械的正确玩法,爱护器械,不争抢。

◆遵守活动规则,逐步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

◆了解关于运动健康的基本常识,活动过程中学习根据身体的感受,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量和情绪。

◆活动中能运用协商、合作、求助等方式,学习化解矛盾和冲突,愉快游戏。

◆发现自己或同伴有特殊情况及时告诉成人,学习掌握简单的应对危险的技巧和方法。

◆初步具有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知道活动结束后要进行身体放松和器械整理。

◆感受活动带来的收获,愿意与同伴分享。

要想提高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自护能力,教师首先要克服目前在组织上存在的高控制和放任式两种极端方式,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加强对幼儿进行自护教育,这样才能使自由活动真正成为积极、向上、健康、安全的有意义的活动。自由活动环节的教师指导要点具体包括:

1、活动前

◆引导幼儿懂得自由活动能够锻炼身体,喜欢参加散步、玩球、爬坡、骑小车、玩沙、拣树叶、打雪仗以及滑滑梯等活动。引导中、大班幼儿讨论活动时的注意事项,尝试制定活动规则并愿意遵守。

◆结合季节、时令及本班幼儿的实际预设活动,对活动过程中的的安全隐患、活动范围、活动流程充分预想,掌握动作要领、幼儿运动保护要领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组织幼儿如厕,帮助他们穿戴好便于运动、适合气温的衣服、鞋子,取下头部、服装上的饰物。提醒中、大班的幼儿进行自检或互检,能根据天气情况增减衣服,并逐步养成习惯。

◆检查活动器械、工具有无损坏、数量是否充足;检查场地周边、散步路线、观察地点等的安全情况,清理或排除安全隐患,保证活动环境的安全。

◆教师衣着要轻便舒适,便于运动。带领幼儿活动时分工明确,主班、配班教师对幼儿的要求要保持一致。组织大型器械活动时,对容易发生危险的滑梯口、秋千旁等位置给予重点帮助和指导。

◆严寒酷暑时,注意选择适宜的活动时间及场地,雾天减少户外活动。

◆在班级幼儿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可以分组进行活动,减少等待时间。

◆带领幼儿有序地进入活动场地,提醒幼儿上下楼、穿越窄道时注意脚下,防止绊倒或者撞到同伴、墙壁等。告诉幼儿鞋子掉了,离开队伍穿好后要马上跟上队伍。

◆根据活动需要,带领幼儿做好身体重点部位的准备活动。

2、活动中

◆教师生动有趣地讲解活动内容和要求,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需要示范时,要面向全体幼儿,动作示范时速度稍慢,切忌示范危险动作,避免负面强化。进行熟悉的活动时,强调关键经验,提出具体要求。

◆集中精力,全程关注幼儿活动情况,不聊天,不因各种原因远离幼儿,任幼儿自由玩耍。带领全体幼儿积极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对动作难易程度、活动量、活动进程、幼儿情绪等进行适宜调控。同时,引导幼儿学习根据身体的感受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量和情绪。

◆要注意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对于能力强的幼儿要满足需要,促进发展;对好动的幼儿格外关注,提醒他们遵守规则,及时干预其具有潜在危险的举动;鼓励胆小、动作发展迟缓的幼儿,大胆尝试有挑战性的动作。

◆配班教师重点关注个别幼儿的活动情况,指导好跑、好动的幼儿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远离集体;给予体弱、生病的幼儿特别关照;及时处理流鼻血、磕碰受伤等突发事件。

◆玩大型玩具的人数以10~15人一组为宜,随时提醒幼儿手抓紧、脚踩稳、坐稳扶好等。提供的小型器械数量要充足,保证幼儿人手一份,避免争抢。

◆散步途中指导幼儿注意观察路面和周围环境,让其绕开小水坑行走、弯腰低头穿过低矮的障碍物、抬高腿迈过小沟等,不奔跑,不掉队。

◆提醒幼儿观察时停下脚步,找一个自己合适、也不影响别人的地方,避免碰撞和拥挤。引导幼儿躲开带刺的枝叶、蚊虫等,不捡玻璃片、小钉子、小树枝等危险物品。

◆鼓励幼儿有便意、流鼻涕、身体不适等情况时,及时告诉教师,寻求帮助;发现同伴有危险动作或者远离集体时,及时提醒或者告诉老师。

◆引导幼儿学习掌握简单的活动自护方法。比如,摔倒时用手扶地;人多时要排队,耐心等待;遇到危险时,知道用向左右跑开、抱头、抱肩、蹲下等方法进行躲避。

◆引导幼儿发现户外运动器械、设备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如玩圈时和别人保持一臂距离、不随意藏人无人知道的地方、不将跳绳套住脖子、不拿器械当玩具等,防止器械伤到自己或同伴。

◆引导幼儿同伴间相互协作,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活动。提醒他们与伙伴友好相处,能用协商、合作等方式,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愉快游戏。

◆器械活动结束后,指导幼儿将玩具、器械、材料收放整齐。

◆每次活动结束后,带领幼儿做身体放松活动。

甜蜜午睡时—午睡环节中的常规要求和指导要点:

午睡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实现甜蜜午睡呢?教师首先要明确午睡过程中不同年龄段幼儿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和具体内容,抓住睡前、睡中、睡后潜在的教育价值,采用温馨有趣的指导策略,充分发挥午睡环节在幼儿自身成长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一、午睡环节对幼儿的常规要求

◆喜欢在幼儿园午睡,能独立入睡。

◆懂得午睡对身体有益,养成按时午睡的习惯。

◆做好情绪、入厕、物品等方面的睡前准备。

◆知道脱衣入睡舒服,能正确穿脱衣服、鞋袜。

◆入睡时盖好被子,避免着凉,保持安静,尽快入睡。

◆知道正确的睡姿有益健康,入睡时能保持睡姿正确。

◆睡醒后不打扰同伴。

◆有便意、身体不适或发现同伴有异常情况时及时告诉教师。

◆按时起床,不拖拉,不等待,学习整理床铺。甜蜜午睡时——午睡环节的教师知道要点: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睡前、睡中、睡后的状态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其特点给予具体、细致的指导。

1、睡前环节

托、小班

◆拉好窗帘,准备好床铺,根据需要开关窗户,调节好室温、光线,营造温馨的午睡环境。

◆午餐后带领幼儿进行散步、自主阅读、讲故事等安静活动,帮助个别需服药幼儿服好药。

◆上床前,将幼儿随身携带的小物件(纽扣、皮筋、发卡、线头等)集中放在一起,避免睡中玩耍,发生意外。

◆帮助或指导幼儿睡前入厕。

◆播放优美的轻音乐,组织幼儿轻轻进入寝室、找到自己的小床。

◆指导幼儿脱换鞋子,并将脱下的鞋子整齐摆放在鞋架上,放置在户外晾晒。

◆帮助幼儿脱掉外衣,并以亲切、温柔的语调让幼儿懂得脱衣入睡舒服,使幼儿愿意配合。

◆帮助或指导幼儿学习脱上衣、裤子的正确方法,并叠放整齐,放在固定位置。提醒幼儿先脱鞋子,再脱裤子,最后脱上衣,动作要紧凑,避免着凉。

◆以游戏的口吻,引导幼儿放平枕头,钻进被窝,把手放在被子里面。教师再用轻柔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讲述绘本故事,平静幼儿的心情,帮助其尽快入睡。

◆用轻柔的语言提示幼儿安静、独立入睡,右侧卧或仰卧入睡。

◆对哭闹厉害、入睡困难或者有恋物习惯的幼儿,教师可用轻轻抚摸、拍一拍、抱一抱或送句悄悄话等方式,安抚情绪,使幼儿平静地入睡。

◆逐步培养幼儿喜欢在幼儿园午睡的习惯。

中、大班

◆做好午睡环境准备,组织幼儿进行散步、阅读、区域自选、午睡小讨论等安静活动,使幼儿懂得睡前不做剧烈活动,保持情绪稳定。

◆提示幼儿主动将小物件集中放在一起,避免睡中玩耍发生意外。

◆帮助个别需服药服好药。

◆指导幼儿独立脱叠衣服、鞋袜,并在固定位置摆放整齐。重点指导幼儿学习脱袜子、衣袖的正确方法。

◆指导幼儿盖好被子,保持正确睡姿,安静、尽快入睡。

◆播放柔美的音乐,用轻柔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朗读绘本故事,使幼儿在温馨的情境中入睡。

◆对于入睡困难的幼儿,可采用适当陪伴、延缓上床时间、与其有个美好的约定(比如,“你今天的睡觉时间比昨天提前了5分钟,下午的自主区域活动老师会第一个请到你,可以吗?”或者“今天睡得早,就会有个神秘礼物飞到你的枕头下面。”等他睡着后,教师将小礼物放进他的枕头下面。)等方式,逐步改善不良午睡习惯。

2、睡中环节

◆全面关注幼儿的午睡隋况,随时巡视,为蹬被子的幼儿盖好被子。

◆用轻柔的语言提示、温柔的动作调整,帮助幼儿保持正确睡姿。

◆适当开窗,保持寝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吹在幼儿身上。

◆轻声提醒并照顾常尿床的幼儿起床入厕,发现幼儿尿床要及时换洗、晾晒寝具。

◆鼓励幼儿在感觉身体不舒服或发现同伴有异常情况时及时告诉老师。

◆幼儿出现高烧、惊厥、腹痛等紧急情况,应立即通知保健医生,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必要时带幼儿去医院就诊。

◆个别幼儿做恶梦哭喊时,教师要迅速赶到他身边,用轻柔的语言、亲切的抚慰或者帮他调整睡姿,使其恢复平静继续入睡。

◆ 提醒早醒的幼儿保持安静,不影响同伴。

◆夏天酷热时可使用空调,室温在23℃一28℃,空气湿度在30%一60%,准备柔软毛巾随时为幼儿轻轻擦去汗水。冬季严寒时保持室温在l 8℃一25℃,控制室内空气湿度在30%一80%。

◆看睡时注意集中,动作轻柔,轻声说话,不离岗、不做私活、不会客、不吃零食、不睡觉等。

◆建立午睡巡视制度,将幼儿午睡时的具体情况详细记录在交接班本中。如情绪状况、是否咳嗽、流鼻血、睡眠异常等,便于离园时及时反馈幼儿午睡隋况,提醒家长注意。

离园环节中的常规要求和指导要点: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来园时间又长短不一,在“离园”这个环节的表现和需求就不尽相同。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抓住环节活动中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实施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满足幼儿各方面的需要,使幼儿的离园状态既兴奋愉悦又稳定放松,使幼儿的离园活动既充实有趣也轻松自然。

一、离园环节对幼儿的常规要求

◆保持一种稳定、愉悦的情绪等待家长来接。

◆乐于自己整理仪表,喜欢干净和整洁。

◆学习管理自己的物品,并能有顺序地整理和摆放。

◆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离园活动,遵守活动规则。

◆尝试解决自主交往中的问题和冲突,与同伴友好相处。

◆离园时,会将玩具、材料、椅子等收放整齐、归位,保持环境的整洁和有序。

◆主动与教师小朋友道别,约好明天愉快地来园。

◆跟随家人离园,不独自离开,不跟陌生人走。

二、离园环节的教师指导要点

结合离园环节幼儿的常规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实际表现,有重点地实施教育和引导。

1、托、小班幼儿

◆离园前,与幼儿进行亲切的互动,帮助他们回想一天中快乐的事情,稳定幼儿情绪,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使幼儿感受到自己很能干。

◆通过游戏口吻与幼儿约定明天再见,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回家。

◆帮助幼儿穿好外衣、提好裤子、检查鞋子。冬春季节要注意随时帮助幼儿整理裤子,避免小肚脐着凉。

◆引导幼儿学习整理仪表的方法,重点指导幼儿整理衣袖和提裤子。

◆将幼儿早上带来的玩具或布娃娃等放在显眼的位置,方便幼儿带走。

◆引导幼儿分清自己和别人的物品,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带回家。

◆检查幼儿有无尿湿裤子、弄湿袖子等情况,随时帮助幼儿更换和整理,并及时反馈给家长。

◆组织幼儿进行重复性游戏、角色游戏、区域建构等活动,使幼儿能够情绪稳定,耐心等待家长来接。

◆接待家长时要兼顾未离园幼儿的个别活动和交往,及时介入,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小冲突和小问题。

◆运用情景、故事等引导幼儿理解区域活动的规则,使他们能够愉快结束游戏和活动,跟随家人离园。

◆鼓励幼儿离园时,有礼貌地和教师、小朋友说再见。

◆引导幼儿离园前将玩过的玩具和材料放到固定的位置,摆放整齐。

◆具体详细地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情况,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家园配合一致对幼儿进行教育。

◆ 建立离园接送制度,家长要持接送卡来园,如因特殊情况未带接送卡的,要详细填写未持卡接送表,并提醒家长明天一定要记得带卡。确保接送安全,避免错接、漏接现象发生。

2、中大班幼儿

◆离园前,收拾好玩具,整理好场地,将脱下的衣帽带回家;

◆指导幼儿穿好外衣、整理好裤子、检查鞋子。冬春季节要注意随时帮助幼儿整理裤子,避免小肚脐着凉。

◆ 幼儿离园时,主动和教师、小朋友说再见。

◆ 具体详细地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情况,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家园配合一致对幼儿进行教育。

◆建立离园接送制度,家长要持接送卡来园,如因特殊情况未带接送卡的,要详细填写未持卡接送表,并提醒家长明天一定要记得带卡。确保接送安全,避免错接、漏接现象发生。

张芬

幼儿园生活常规培养 篇7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习惯,良好,养成教育,方法

幼儿常规,指的是幼儿需要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目的是培养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独立性,是幼儿园促进幼儿一日生活丰富多彩的有效措施。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小班阶段是幼儿步入集体生活的关键阶段,但是在该关键阶段的幼儿生理上、心理上均处于低级发展阶段,是进行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管理的重要时期。现如今小班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其生活意识较弱,多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因此,幼儿园有义务和责任纠正幼儿的观念,教会幼儿遵守生活行为准则,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从管理实践来看,加强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我们需要从家长和幼儿园两方面同时入手。

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配合幼儿园的教育

相关调查表明,有一部分幼儿在幼儿园表现良好,但是回家之后,家长不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要求,放任孩子的行为,导致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生活常规教育功亏一篑。除此之外,还存在的一个现象是,部分家长害怕孩子在实践活动中受到伤害,或者是觉得孩子操作太慢,就采取包办代替的措施,使孩子失去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对此,幼儿园应该让家长意识到家庭配合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让家长放手引导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家长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教育,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教师使用多种方法,完成一日常规管理的教育

1.巧用儿歌。儿歌具有朗朗上口、短小易记的特点,可以在加强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管理中巧用儿歌。比如,教师在引导幼儿洗手时,可以一边教导幼儿如何正确的洗手,一边念“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随着朗朗上口的儿歌,受儿歌的引导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洗手的任务,同时掌握了洗手的步骤。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选取合适的儿歌,帮助幼儿掌握一日生活常规环节。

2.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幼儿活泼好动,游戏无疑是促进幼儿接受一日生活常规教育的有效措施。幼儿喜欢在游戏中接受教育,因此,要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比如,在幼儿刚刚步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时,教师组织幼儿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帮助幼儿认识小朋友、老师,加深对小朋友、老师的了解,增进与小朋友、老师之间的感情,帮助幼儿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有些幼儿在开学初期,通常乱扔、乱放玩具,作为教师要避免代替幼儿收拾玩具,可通过玩“送玩具回家”的游戏帮助幼儿建立自我管理意识,幼儿结束玩玩具后,教师以玩具的口吻说“小主人,我迷路了,送我回家家吧”,幼儿就会将玩具放回开始的位置,周而复始,幼儿就会知道什么玩具该送到什么位置,通过这个游戏,加深幼儿物归原位的常规习惯。

3.示范教育法。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教师单一说教的形式,随着教育方法的不断改革、创新,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单一说教方法,幼师更是如此。幼师应该保证教育方法的趣味性,采取示范教育法,让幼儿在模仿过程中主动、自觉地学习。比如,在学习折餐巾这一生活常规过程中,幼师首先引导幼儿擦嘴巴,再亲自示范将正方形的毛巾折成长条形,之后幼儿模仿幼师的做法,很快就可以掌握折餐巾这一生活常规。同时,幼师还可以请操作能力比较好的幼儿做示范,这样不仅能增强幼儿的自信,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培养了幼儿之间互相帮助的精神,帮助幼儿掌握一日生活常规。

幼儿园生活常规培养 篇8

关键词:幼儿时期 习惯培养 实践研究

一、观念引领,使养成教育深入到每位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之中

为了让教师们能真正规范地落实“把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我们认真学习了《上虞市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制定出了适合我园各年段幼儿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评价指标,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念培训,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幼儿开展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进对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每一位老师做一个爱孩子、尊重孩子、懂得赏识和引导孩子的优秀教师。2012年以来,我们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全面化,制定出便于幼儿记忆的《幼儿行为规范(三字经)》并分发到每一位家长手中,让家长也认识到孩子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家长在孩子养成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和主导作用,我们还依托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对家长进行家长教育行为的专门培训和具体指导,使家长能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幼儿园的工作,参与到幼儿一日常规和养成教育活动中来,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二、分层施教,将养成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常规之中

我们在把养成教育目标具体化、规范化的同时,针对我园大、中、小班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具体实际,制定分层培养计划,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完善。小班年段重点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从洗脸、漱口、吃饭,到午睡、整理床铺,所有的环节都制定了教育目标;中班年段重点对幼儿进行礼仪和感恩教育,让幼儿了解父母、长辈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提出每天为家人做一件事,并且在“养成教育评比栏”对幼儿进行评比,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大班年段重点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如开展《我是中国人》活动,让幼儿加深对家与国的理解与认识,从小爱家,爱祖国、爱幼儿园、爱身边的人,树立起初步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开展“大手牵小手,大班带小班”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并主动帮助小弟弟、小妹妹,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同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谦让与分享,知道做个守信用的孩子等等这些良好品质,都可以在各种主题活动中得到训练和培养。

三、寓教于乐,将养成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来源于生活,完善于生活,通过幼儿一日活动及特定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幼儿的思维既具有直觉行动性,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教师抓住这一特征,结合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做到月月有计划,周周有活动,次次有记录。针对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出现的语言、行为、举止、仪态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不良习惯,我们搜集了大量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故事,或者教师与幼儿共同创编、续编故事。例如,为帮助幼儿学习和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我来帮你好吗”等,我们设计了以下多个主题活动:通过讲《买礼貌》等故事使幼儿懂得讲文明有礼貌的重要性,使幼儿知道当你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如何表达你的感激;通过“礼仪儿歌比赛”的活动,从班里评选出“文明用语小宝贝”、“文明学习小宝贝”、“关爱老人小宝贝”等,促进了幼儿道德价值的内化,使礼仪行为真正成为幼儿内部的需要等等;创设主题环境“文明小天使”,设置红花评比栏,对讲文明、有礼貌的孩子进行及时的肯定。

四、优化环境,营造幼儿养成教育的浓厚氛围

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氛围塑造幼儿性格,具有极强的渗透性。首先,我们从精神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他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愿望。例如:通过表演《小猫和小弟》《小猪变干净了》等故事去感染幼儿,通过演唱一些歌曲让小朋友知道大家都有一双手,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次,我们从物质环境入手,结合“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在活动室为幼儿创设了能力区角、娃娃家,配置了供幼儿练习系鞋带、穿衣服用的物品等,使幼儿从中受到了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教育法既要注重物质环境的感染又强调精神环境的熏陶,还要注意创设与幼儿年龄想适应的环境。如教师把材料分层次地投放到角区中,幼儿通过区角“拼拼摆摆”活动,进行归类整理,养成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摆整齐的好习惯。教师每天用微笑、点头等亲切的举止表示对幼儿的友好,给幼儿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渐渐幼儿就会从教师行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学会一些表示友好的语言、动作和方式。

五、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1.通过本课题研究,我园幼儿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明显好转

幼儿的文明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的起着变化,以前经常能在操场上看到幼儿吃过的早餐袋子、筷子,现在已经很难发现了。走廊上再也找不到家长接送孩子时乱扔在地上的香烟头了。每天清晨都能听到一声声稚嫩的“老师早!老师好”。

2.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逐渐发现了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三大规律

一是趋早性: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幼儿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越小教育培养越好。

二是渐进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

三是反复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易反复。

3.通过本课题研究,改变了我园教师的育人观念和园风园貌

上一篇:济钢高中征文下一篇:抗日战争壮大了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