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2024-07-31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共12篇)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篇1

摘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规教育进行得好, 会使幼儿终生受益。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实施途径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各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贯穿于幼儿日常教育的常规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的首要“必修课”, 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幼儿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独立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常规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决定自身的教育方法, 良好幼儿教育过程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具备正确的、以幼儿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理念, 具有对教育行为经常反思、创新的勇气。因此, 正确的常规教育理念是幼儿园常规教育实施的前提。

1.1 常规教育目标

常规教育应本着以幼儿的终身教育发展为理念, 主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情感和自我意识, 使幼儿日常活动中学会自主、自觉,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因此, 在进行常规教育时, 不应以限制和约束幼儿为出发点, 借助威胁和批评达到目的, 应培养幼儿独立自觉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行为, 鼓励幼儿自律与自我负责。具体实践中, 应确立以幼儿为主体地位, 教师为规则的引导者和共同遵守者。教师应相信幼儿是愿意遵守规则、也能控制自己, 不应认为自己的作用就是控制幼儿, 让幼儿保持安静与顺从;也不应成为管理班级的督查。否则, 幼儿就会时刻感受到是处于被监督与纠正的角色。

1.2 幼儿自主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 提出幼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在自主的氛围下, 易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自主意味着给幼儿创建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 鼓励和引导其自主尝试, 积极参与, 使幼儿在积极的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 从亲身体验中认识自己, 树立信心。这样, 幼儿就会积极、大胆、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从而使幼儿养成遇到问题积极主动思考, 想办法解决, 而不是被动等待的好习惯。

2 认知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对环境中必须存在的“规矩”的认识。结合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 他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 教师应首先给幼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使幼儿身心处于自由、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中, 再从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出发, 创设问题环境, 激发幼儿兴趣, 引发幼儿思考, 让幼儿在积极的情绪中占主导地位, 同时, 让幼儿学会主动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并感悟其背后的原因, 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做游戏、生活小片段情景、讲故事等引导幼儿。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幼儿学会怎样共同商定活动规则, 使其知道任何集体活动都是有规则的, 参加活动的人必须都遵守规则, 并按规则开展相应活动。

3 情感体验

幼儿的学习, 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 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认知角度引导幼儿理解规则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分析、探究,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加深幼儿内心对规则的认可、遵从。日常活动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 让整个活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纳规则, 在后果体验中理解规则, 并引导感受体验生活中有规则的益处。例如, 可以将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编制成儿歌, 再附加舞蹈, 使幼儿在愉快的歌舞中了解行为规则;还可组织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游戏, 通过扮演角色, 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亲身体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 激发其遵守规则的内在需求, 促进幼儿的自律。

4 行为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尚处于依从和认同阶段。在依从阶段, 幼儿遵守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 在认同阶段, 幼儿因为对榜样的崇拜, 产生模仿行为而遵守规则。因此, 在启发幼儿规则意识时, 教师可通过让幼儿观察、模仿、自主练习等, 对幼儿的行为规范加以培养、塑造。另外, 在对幼儿的表扬、批评中, 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 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

4.1 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在于为幼儿提供正确的道德意识, 激发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感, 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为幼儿树立模范行为准则, 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示范之中。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 通过榜样示范, 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行为方式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例如, 在集体面前表扬做手工认真的幼儿, 并让示范给其他幼儿。这种榜样示范的正面力量比教师的说教、批评效果要好。

4.2 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指从正面肯定幼儿思想和行为中的积极因素, 使受表扬者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荣誉感, 增加其上进的内在动力, 同时创造一种向上的气氛。表扬可以催人奋进, 但也并非是多多益善善, 也有时间和剂量的规定。想要收效显著, 教师首先要注意表扬应针对事, 是针对幼儿对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 取得的效果, 而不应针对幼儿本人。其次, 表扬幼儿时, 注意不能敷衍和空谈, 应简要讲明值得表扬之处。例如, “某某小朋友吃饭快、而且很干净, 值得表扬”, 不能简单的说表现好。再次, 表扬还要及时, 这样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 还应注意表扬方式要得当, 幼儿的性别、性格、爱好不同, 其所需的表扬方式也不尽一样, 应因人而异。表扬表扬还要有新意, 长期重复也会失去效用。

批评是一种通过指出幼儿的缺点和不对之处, 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所犯错误产生的后果, 进而加以改正。批评的效果, 取决于方法的选择。对不同的幼儿, 应有不同方法。不管哪种方法, 都应从关心的角度进行。出于关心批评幼儿, 一方面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 会纠正孩子的缺点和不足, 使其能更好地发展。但是批评要注意分寸和频率, 次数不能过多。

5 环境布置

幼儿园环境是影响常规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丰富多彩的物理环境对幼儿习得常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合理、人性化的人文环境能为教师的教育过程提供支持。

5.1 良好宽松的班级环境

环境是一个隐性的教育渠道, 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局和布置的合理, 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醒幼儿班级内的常规, 促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常规。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置, 包括房间的装饰、桌椅的设置形式、角落的设计等, 都会影响幼儿的纪律行为。例如, 教学活动时, 幼儿离玩具太近, 会分散注意力、诱使孩子去玩耍, 而教师又不断地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不分心, 就产生了一个不必要的矛盾。此外, 还可将文明、正确的行为制成图片, 贴在墙上, 时时提示幼儿。

5.2 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

心理学提出: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 幼儿园的活动应以游戏为主, 教师设计的室内、户外活动可以交替进行, 在自由活动时可以给予幼儿宽松的氛围, 在安全的情况下, 允许幼儿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情绪。幼儿园可以通过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吸引孩子, 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习得的各种能力。

5.3 以人为本的作息安排

合理的作息安排使幼儿情绪稳定, 有安全感, 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也方便教师管理班级, 但繁多的活动不仅会让教师担忧每项活动的进展速度, 也会使幼儿紧张, 最后活动效果也会不佳。幼儿教师在活动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度, 在保证幼儿基本的吃饭、睡觉、如厕等生理需求下, 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安排做小的变动。对待每一个活动环节的过渡时, 要减少让幼儿等待的时间, 不必经常要求幼儿统一行动, 环节与环节之间应形成自然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张小翠.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基于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1.

[2]傅芳芳.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研究—以上海市某一郊区幼儿园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 2011.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 .

[4]黄绢绢.优秀幼儿教师教育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柳斌.中国教师新百科 (幼儿教育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6]吴云.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7]戴丽.试析幼儿教师的情感倦怠[J].教育导刊, 2007.

[8]裘指挥.早期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合理性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篇2

吴凤明广州白云区富力半岛艺术幼儿园

摘要:3——6岁儿童的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经验能力不足,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养工作综合的质量,尤其是班级保教人员的护理和引导水平。因此为幼儿制定常规,并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保证教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围绕现代教育理念常规教育的意义及其方法,提出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挖掘常规教育资源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必须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而且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

幼儿园建立合理的常规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要求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存在问题。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将常规依然看作是教师管理、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指令;幼儿的一日生活可以有条不絮的开展,并且可以丰富充实,老师牵着走为主,幼儿没有自主处理自己的行为纠纷、独立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脱离了老师的管理,他们将不会自我学习,不会独立交往,不会独立应对生活。例如:幼儿上厕所,老师在游戏结束时要求幼儿分男、女孩一个跟一个排队上厕所、喝水,看似有纪律,实际上是剥夺幼儿独立管理自己的机会。另一极端则过于强调幼儿自我管理,过多地否定了某些环节的教师干预,在强调幼儿自主、独立的同时,常常会导致如幼儿喝水少、忍尿、睡眠不足、盥洗时经常有衣服弄湿等现象。这两者都是与《纲要》的精神不相符的。我们要重新审视常规,既要跳出传统常规管理的误区,摆脱原来强制的、整齐划一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把常规合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将它当作教育的资源,而且是独立的、同其他课程内容一样对幼儿有着深远影响的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二、在常规教育中,突显幼儿发展的主体地位

1、通过评价促进幼儿行为常规意识

培养良好的常规,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包括经常性的常规训练、专门的常规活动训练和个别常规训练。而在这其中,评价是使行为训练内化为幼儿的规则意识,获得自主发展的有效措施。教师肯定性的评价在增强幼儿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强化了幼儿对行为的意义的理解,多次的正向强化使行为成为了习惯,更使行为内化为意识,主体获得了真正意义的发展。在幼儿进餐时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注重纠正幼儿进餐的习惯,以表扬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净等的具体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进餐文明,良好的习惯也形成了。

2、在专题教育活动中实现幼儿的主体发展

①重体验与表达。教师根据教育的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主题活动,教师依据平时的观察和常规教育的目标,准备各种不同学习性质的活动帮助幼儿将原有生活经验与特定活动相联结,活动中鼓励幼儿主动关注事物,积极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重视支持性语言环境的创设,鼓励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工作,踊跃讨论一些真实的生活经验或时事等,强调活动中幼儿的真实体验与表达。如在“环保活动 —— 垃圾分类”中教师先让幼儿寻找、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垃圾 —— 可回收的垃圾(废纸、易拉罐、铁品、玻璃类、橡胶、塑料制品)、不可回收的垃圾(瓜果类、食物的残渣、蔬菜类、家禽类、废旧电池),接着让幼儿在游戏中区别,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记录,最后将内容与同伴教师进行“系统”表达。在专题教育活动中幼儿获得了良好的卫生常规。

②尝试与分享。在各类活动中,教师都会注意让幼儿在尝试中学习,在分享中领悟。教师注重提供多种机会,尽量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行规划、思考、表现,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分享,以加深幼儿的理解。如在自理活动《谁最整洁》中,教师为帮助幼儿学习整装,培养自信与合作,先和幼儿一起玩照镜子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后又让幼儿自己尝试整理服装,再一同分享,集体学习加个别指导,最后才达成游戏规划。幼儿专注而投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优势,常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教师的常规要求将会逐渐内化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重互动与支撑。教师在策划、施行活动时要脉络清晰,能运用经验找出引发该年龄阶段幼儿兴趣的方式,教师还应通过生生、师生互动与支撑反馈生成新的活动。如在活动《合作》中教师通过情景表演、尝试劳动、讨论等活动,引发幼儿的兴趣,然后在教师、幼儿以及家长的互动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活动深化。无论是预成还是生成的活动,都将幼儿放在了核心地位,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真切地体验到自我,体现到自主的愉悦,也正是在这种体验中不断获得内在的发展。体会、经验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保证。

三、在常规教育中,强调幼儿行为和意识的内化

1、重过程与整合。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因而在常规教育活动设计中我们还注意多种领域的融合,重视过程,重视差异,通过对多样化活动的开发与创新,促使各种活动高度结合。如健康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教育幼儿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与他人融洽地相处,另一方面又为幼儿设置情绪宣泄角,让幼儿情绪得到疏导,同时也发展表达能力;对于刚入幼儿园的幼儿,我们将前后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开展了丰富有趣的入园前亲子活动,通过参观、游戏等加深了教师与幼儿的感情。为入园后的常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任何活动都应避免只站在领域知识的基点上而无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进行活动选择延伸”,常规教育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同样应遵循这一原则。

2、在传统的常规教育中注入新理念,讲解示范、榜样作用、随机教育等是我们在常规教育中经久不衰的教育方法,如何使这些老方法焕发新的光彩,成为促进幼儿主体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我们在当前的常规教育中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问题的核心仍然在于我们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将幼儿摆在什么位置上,榜样应是当代幼儿心目中认同的榜样,而不是我们成人认为理应是榜样的事物;因此,文学作品、示范行为等都应该来源幼儿身边的人和事。随机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学会观察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在理解和欣赏中发现孩子行为和思想上的闪光点,并施从及时的教育引导。

3、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环境对幼儿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形成,比其他年龄阶段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古语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古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大量的例子表明:学前期是幼儿接受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和培养个性、习惯的重要

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影响,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正确的教育来影响幼儿,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习惯及品德,不仅非常重要,也是可能实现的,反之如果学前期不重视,当幼儿形成了不良品德习惯再想消除则是不容易之事。如:常规教育中通过环境的创设形成一定的氛围,潜移默化地让幼儿知道吃东西时坐姿端正,细嚼慢咽,不随便讲话,不咂嘴,嘴里东西咽下再讲话或离开座位;遵守各种游戏规则,不在室内乱跑或大声喊叫影响他人;不远离教师、小朋友,游戏时不做危险的事;带好自己的衣物,有礼貌地向教师、小朋友告别,说“再见”后方可离去......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同时,还需使之与幼儿相互作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的发展。环境对幼儿良好习惯与品德发展起熏陶作用,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来形成最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氛围,利用环境与幼儿的相互关系来调整和改变幼儿的行为。

由此可见以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核心的常规教育在保证幼儿生活有规律、有节奏进行的同时,能有效地为实现幼儿良好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常规教育工作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实践工作,切实体会到现代教育理念和行为对幼儿个体发展的深远影响。

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的心灵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只要我们辛勤耕耘,未来的幼儿将是生活的主人,他们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

参考资料:

1、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常规教育参考用书》北京市幼儿园品德教育教研组。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思考

一、挖掘常规教育资源,更新观念

好园长意味好学校,好老师意味好的班集体。老师既要对集体的日常琐事进行管理,也要对不同的个性幼儿生活进行管理、教学进行管理、安全进行管理、家庭教育进行管理。孩子就是白纸,老师必须重视自身的修养,才能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幼儿在幼儿时期就要知道、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必须要用常规去约束自己,管束自己,才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规教育体制,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保证,只有良好的常规,才能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学习,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经常出现极端的常规管理过程。

1.把常规教育看成是控制幼儿的重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要统一整齐划的服从。例如,做什么事都要整齐划,要排好队、上课前小手要背到身后去上课、站队要男女各站一边排队走,看似规范化,实际是让孩子失去了管理自己的机会。

2.第二个极端是幼儿的自我管理过程,幼儿的独立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教师的管理过程较少,经常会导致幼儿在学校中喝水、睡眠都有不足,也会出现忍尿、把衣服弄湿等现象,在管理过程中,这种极端现象都不可取,也都不符合《纲要》中的要求。

3.我们要重新审视常规,把合理的教育模式融入我们的教育中去,转变观念,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给幼儿以平等、公平、合理的教育。如,喝水时老师要告诉他们要注意什么,户外活动时要注意什么,如厕后要注意什么,要让幼儿在约束中有自由,在有序中有快乐,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二、在常规教育中要求幼儿的行为和意识的内在

1.幼儿多项发展都是环环相扣的,要重视过程、重视差异,开发创新,在良性的教育活动中,第一要教育幼儿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和其他幼儿相处,第二要为幼儿设置发泄角,把情绪有效地发泄出去,让幼儿的情绪得以疏导,也要正确地引导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对于新生,他们自理能力差,什么事都要自己学习对他们来说幼儿园的一切都很新奇。比如,刚入园要学习认识自己的物品,并要学习使用;他们在做事的时候,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去提醒幼儿,特别是洗手的时候,幼儿喜欢玩水,弄湿衣服,老师就要做好榜样示范,或让幼儿手拉手去做事,他们会感到很兴奋,为新生入园的稳定奠定基础。

2.在传统的常规教育中要引入新理念、讲解示范、榜样作用,随机教育是幼儿在常规教育中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怎么使用这些方法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过程,我们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要把幼儿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榜样是否是幼儿认同许可的榜样。老师要学会合理的去制订出各项常规,要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教育幼儿去安排合理的常规,要有耐心地教育幼儿去遵守它。要采取家园共同合作,激发幼儿兴趣,主动学习榜样教育力,正面强化,严格要求,毫不怠懈;也应学会观察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在欣赏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准确的、及时地进行教育指导。

3.人与人的交往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在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下得到形成与发展的。本身幼儿在这个时期是一个容易接受外界的年龄段,他在这个学前期接受好的熏陶,对形成良好品德、好的习惯、好的个性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资料也表明,环境对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行为形成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很重要的,只有在良好的环境熏陶下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德。反之,不去重视教育环境,会让幼儿养成不好的习惯与不良的品德。习惯养成之后再去消除是难上加难的事。例如,在教室里的噪音对人身体健康是不利的,避免噪音是人人有责的,长期生活在噪音中,容易疲劳,心情烦躁,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唱歌时要求幼儿控制音量,在交谈时控制音量,自由活动时不狂奔乱喊,轻轻走路,轻轻做事,不去摇动椅子等。平时要大量地使用礼貌用语,如谢谢、再见、对不起,有礼貌地听别人说话,不要打闹,要学会倾听,不乱插嘴;游戏时动作要轻柔等。常规教育保证了幼儿生活更有规律、有节奏,对良好的素质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也真实地体会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合理的行为对幼儿个体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在常规教育中突出幼儿发展的主体地位

1.培养好的常规必须经过各种训练,在这些有效训练中,评价是行为训练中有效的方法,老师对孩子的肯定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幼儿高兴愉快的时候,也强化了幼儿对行为意识的理解。重复的强化使幼儿的这种行为养成了习惯,也把习惯转化为意识,主体获得了发展。如,吃饭时要保持桌面、地面、衣服的清洁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喝水后杯子放回原位,不玩杯子;自己去做一些能做的事情,帮助老师整理卧室等。时间一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一些知识,好的习惯也就形成了。

2.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有效地实施幼儿的主体发展,老师要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活动,设计一些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幼儿主动关注事物,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重视支持性语言以及环境的创设等。在活动中让幼儿在尝试中学习,在分享中去领悟内容,老师给幼儿提供好的机会,让幼儿自行规划、思考、表现,怎么才能更完美地激发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如,让幼儿学会穿衣服,那么我们就在班级里开展一次穿衣服比赛,用兴趣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老师在这次活动中要进行评价,进行胜利的分享。老师在策划、实施活动时,一定要脉络清晰,让幼儿易懂,也可以通过表演、劳动等方法,引发幼儿对事物的兴趣,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等方法将活动深化,将幼儿放在核心的位置上,真切的体现到自我、体现到自主,这种经验就是幼儿的行为习惯形成的主要动力。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良性发展,世界将是他们的,未来的他们就是生活的主人。

作者简介:张静(1973.8.20-),女,安徽省淮北市人,小教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作者单位 安徽省淮北市矿业集团工程建设公司幼儿园)

幼儿常规教育的原则及方法谈 篇4

一、幼儿常规教育的基本原则

1. 在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时, 教师不要急于帮助。

如, 在上完厕所后, 幼儿需要洗手, 但有些幼儿不开水龙头, 只是将手伸在水龙头下等水流。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帮他们打开水龙头, 而是有意识地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当他们亲自打开水龙头, 发现有水流出来时, 则会异常开心。在幼儿洗手的时候, 教师可边让幼儿洗手边教幼儿念儿歌:小朋友, 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 洗手心, 洗手背, 洗手缝, 洗手腕, 看谁洗得最干净。幼儿在儿歌的引导下很快就学会了怎样洗手。

2. 对幼儿能做而不愿做的事情,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有些幼儿在家庭中被溺爱惯了, 在幼儿园中, 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愿做。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而是将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游戏化, 鼓励幼儿去做, 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当然, 在幼儿自己动手之后, 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而是要注意观察他们, 及时给予引导, 从而使幼儿顺利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3. 在幼儿做那些力不从心的事情时, 教师要及时予以帮助。

在幼儿园中, 有些事情幼儿做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就要教给他们求助的方法, 并及时帮助他们, 减少其消极情绪的产生。在帮助幼儿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以避免幼儿产生依赖心理。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具体方法

为了做好幼儿常规教育工作, 教师应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时间, 寓常规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切忌把常规教育变成脱离实际的说教或机械的训练。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示范、模仿法。

这一方法改变了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 能够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活常规学习。如, 在学习“折餐巾”这一生活常规内容时, 我采用“变魔术”的形式, 先教幼儿擦完嘴巴后, 然后将正方形的餐巾“变”成长条形。最后请幼儿模仿我的做法。幼儿很快就学会了折餐巾。通过教师的示范, 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 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习惯。

2.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生活常规。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 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 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 在开学初, 小班的幼儿往往在玩了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 如果教师包办代替, 替幼儿收拾玩具, 势必违反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的要求。为了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不乱扔、乱放玩具, 我采取了让幼儿做“送玩具回家”的游戏的方法。当幼儿玩完玩具后, 我就对他们说:“小朋友, 现在要送玩具回家了。”在有些幼儿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动作较慢或还想玩时, 我就以玩具妈妈的口吻说:“怎么我的宝宝还没有回家呢?”这时, 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放回原处。通过多次的游戏, 幼儿知道什么玩具该放到什么地方, 养成了玩具从哪里拿来要放回到哪里的习惯。

3. 运用夸张的比喻。

在幼儿常规教育中, 教师运用夸张比喻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就拿吃饭这一环节来说, 吃饭慢是小班幼儿的通病。经过我仔细的观察, 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小班幼儿咀嚼较差, 不肯吞。于是, 我就亲自示范, 并对他们说自己的牙齿是大老虎的牙齿、嘴巴是鲨鱼的嘴巴, 能嚼得很快, 并还不时地鼓励幼儿吃饭要像吞药一样。我一边说一边做, 在检查幼儿吃饭过程中, 我还不停地说:“怎么听不到老虎的牙齿声音了。”其实, 这也是在提醒幼儿们要不断咀嚼, 不能包饭。在老虎的牙齿、鲨鱼的嘴巴等夸张的比喻的引导下, 幼儿们吃饭的速度大大提高, 包饭的现象减少了。

4. 发挥大红花的魅力。

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教师可充分发挥大红花的作用。如, 幼儿放学离园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最后环节, 此时有的幼儿吃完了饭, 而有的幼儿还没有吃完饭, 教师还要给一些幼儿喂饭。在这种情况下, 我则把那些还没有吃完饭的幼儿交给保育教师, 先组织吃完饭的幼儿放学。这时有的幼儿会到处乱跑或者玩玩具, 我就充分发挥大红花的魅力, 一边手举大红花, 一边嘴里念着儿歌:“我有许多大红花, 小朋友们都爱它, 请你快快坐好了, 坐好了就发大红花。”幼儿们看见大红花后, 很快地就坐好, 安静下来。同时, 我还用大红花鼓励幼儿要自己解便、自己睡觉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 而且幼儿为了争做好宝宝, 则认真地遵守着各项生活常规。

5. 个别教育。

教育随笔:幼儿进餐常规的培养 篇5

教育随笔:幼儿进餐常规的培养

在幼儿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进餐问题,在现代生活一般都比较优越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形成了不规范的饮食习惯,吃饭挑剔、边吃边玩、互相嬉戏、姿势不正确等不良饮食习惯,以致无法避免的会使饭菜掉到地上、桌上,偶尔还会出现碗碟掉到地上的现象;如果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光有丰富可口的食物也是徒然的。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健康发育保证。做为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进餐表现,正确实施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强,有些进餐规则和安全进餐知识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开展各种活动。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多鼓励,少批评。如针对幼儿偏食、挑食的现象,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健康活动。在《吃饭不挑食》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使幼儿懂得只有又吃蔬菜,又吃荤菜,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在《香香的食物》活动中,我们通过让孩子们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讲一讲、尝一尝等活动,使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蔬菜(特别是一些有特殊味道蔬菜)的营养价值,帮助孩子们养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良好饮食习惯。这样,有效的触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进餐常规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争取家长配合,家园一致,共同教育幼儿,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只限制在幼儿园内就很难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家园同步,我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幼儿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并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找解决方法。如 建议家长在家中要让幼儿自己吃饭,严格规定进餐时间,独立吃完后才可以离开餐桌,他们不吃时可以让少吃一点,并且中途不给零食,让幼儿知道这顿不吃只能饿着等下一顿了,平时不能对幼儿的要求百依百顺,并且要言出必行,自己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试论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方法及意义 篇6

一、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解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指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更顺利地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而具体的。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包括: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有生活常规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的生活常规活动虽然微小,但却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及方法

1.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蜗牛走路、小猴子踩钢丝等动作,小朋友们都非常高兴地慢慢地走着,有的孩子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蜗牛走路是不一样的。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

2.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幼儿洗手后不擦手也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正巧有一段时间,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灵机一动,把洗手变成给手洗洗澡。我说:"不擦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边擦手边对我就:"不擦手,小手应该咳嗽了。" 常规培养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之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学遵守。

3.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午睡前要叠好衣服,椅子小,叠起来很困难。有的孩子在床上叠,有的孩子在地上叠,很不卫生。抓住矛盾,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們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特别是"系扣或拉锁上衣怎么挂"的问题,有的说把扣都系上,有的干脆叠起来……其中一名幼儿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上衣挂在椅子靠背上,把两只袖子交叉放在前面。当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一名幼儿再把衣服放在床上或地上叠,所有的上衣都挂在小椅子,并且不忘把两袖交叉放好。看来,幼儿自己出得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4.用教师的情绪感染幼儿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 幼儿在喝水时有说有笑的情况比较突出。有一天,在喝水前笔者提了"喝水时请轻轻做事,不要影响别人"的要求,然后放小红帽的故事录音。一个叫明明的小朋友忘了老师的要求,放回水杯后跺着脚回到座位上。我连忙用夸张的语气告诉他:"哎呀,明明,你刚才的脚步声吵到我了,小红帽是怎样被大灰狼吃掉的,我都没听清楚。"于是,又重新放了一遍录音,非常专注地听着,孩子们看我认真的样子,都不由自主地轻手轻脚做事。 抓住幼儿情绪易受感染的特点,开展氛围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5.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在日常生活,千万不要因事小而吝啬你的鼓励与表扬。发挥小班幼儿主动性进行常规培养的方法实在很多,我只是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如果我们要这方面多留意、多运用,相信孩子们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6.更新观念,挖掘常规教育资源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必须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而且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意义

1.良好的开端,创设全新的环境。开学第一天,我们侨情接待了每一位孩子,带着孩子参观了教室的每个角落,让他们说说大班教室和与原来中班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哪里变化了?孩子在新奇的氛围中我们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到十分地自豪,自信也由然而升。看着他们乐呵呵的样子,我俩知道他们喜欢上了这个班级。紧接着我们给孩子提问了:每天你们进入幼儿园怎么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呢?做了一名大班小朋友你会怎么参加集体活动呢?和同伴怎么游戏呢?吃饭时候应该怎么样呢?离开幼儿园前应做什么呢?在回答问题时孩子都想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老师倾听着每个孩子的答案,给予及时肯定。我班的一日常规也随之形成了。

2.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的心灵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只要我们辛勤耕耘,未来的幼儿将是生活的主人,他们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

常规训练中老师的榜样和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是幼儿的领导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领导者,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努力钻研各种课题,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常规环境,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当然,常规训练中所用的更好方法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所以我们每个幼儿园教师,都有义务根据幼儿本身的各种变化,从幼儿日常生活入手不断的进行探索,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机会让幼儿掌握有关良好生活常规的知识、规范行为,让他们愉快有序的生活,并在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

常规教育是幼儿健康人生的基石 篇7

一、对应年龄, 循序渐进

当今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为孩子搭建了“温室”, 尽管家长为了孩子的“起跑线”在“早期开发”上不厌其烦领着他们学这学那, 但不能排除不少孩子缺乏良好的常规习惯, 而一旦步入幼儿园对老师的常规要求就显得很不适应。因此, 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 分阶段提出。如此学期更迭, 循序渐进, 每一项规则, 由少到多,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由边教边帮到逐步学会独立完成, 逐步形成良好的常规品质。

二、寓于生活, 付诸游戏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善于模仿, 我们就可以用模仿来教育儿童。”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 在日常的教育中, 教师应注意把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一日生活之中。例如, 有的幼儿见到老师不能主动礼貌地问好, 还有的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也不知道问好。面对这种情况, 每天的晨间接待, 教师要以身作则, 主动热情地问幼儿好, 性格开朗的幼儿马上回答:“老师好!”而性格内向的幼儿还是默然无语, 置之不理, 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细节, 仍应热情地向他问好, 并可启发:“老师先问你好, 你也要问老师好呀!”过了一会儿, 那孩子终于小声说:“老师好!”跟着马上鼓励:“真棒, 你进步了, 能向老师问好了, 如果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这样及时给予幼儿表扬和鼓励,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渐渐地性格内向的孩子就能像其他开朗的幼儿一样主动地向老师问好了。

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操作、游戏的实践。那么, 操作、游戏中有哪些常规呢?一般而言, 在每次活动前, 教师应做好准备、提出目标和要求让大家明确怎么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 发现做得好的孩子及时在班内表扬。如游戏结束要求孩子们听到老师一敲铃或一拍手就是指令幼儿坐好, 这时发现坐得非常快的小朋友, 当即就请其他孩子为他鼓掌, 或者和他亲一亲, 在这种热烈而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们就能记住“信号”, 很快入座。

三、师生平等, 情理交融

“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 一个多彩的世界”。孩子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要培养他们成长、成人、成才, 首先要尊重他们, 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是民主教育的核心, 有了尊重, 才有师生的平等对话, 才有沟通, 才有合作的过程;有了尊重, 教师才有可能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了尊重, 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

在常规建立时, 教师首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位置上走下来, 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壁垒中走出来, 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 要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教师可把对孩子的要求放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良好的区域常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复, 因为幼儿毕竟是孩子, 他们不可能像成人一样为自己的某些需求而理智地加以克制, 控制自己的行为, 他们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出现不守规则的马虎了事现象。就以区域活动结束整理操作材料为例, 有的幼儿为了能先到集中地, 而不整理材料, 把材料随手一丢就走;有的幼儿做表面文章, 活动材料乱七八糟朝盘子里一放, 仅把上面的整理一下, 初看材料整理得挺好, 实际没做到位。因此, 教师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他们发现这样做的危害, 使幼儿真正理解区域常规对搞好区域活动的意义, 并且持之以恒, 一抓到底, 这样良好的区域常规就水到渠成了。

四、赏识鼓励, 榜样感染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赏识和鼓励胜于批评和制裁, 这也是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原则。我们的日常教育所要求的是积极开发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并积极提高幼儿的兴趣。比如开展了“我的小手真能干”的活动, 让幼儿尝试利用废旧物品做一些好玩的玩具和装饰品等, 因为是初步的尝试,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得不很理想, 积极性不高, 看到这种情况, 教师要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 不断地给予赏识和鼓励或点头或微笑, 并且给予适当的帮助, 慢慢地幼儿对这个活动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 做出很多好玩的玩具。

孩子的模仿性强, 思维具体形象, 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 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 检点自己的举止, 要求孩子做到的, 自己首先必须做到, 努力做孩子的表率。

五、家园共育, 合力催化

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好家园共育:一是父母参与园教。这主要指父母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长活动。二是父母援助园教。这主要指父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帮助幼儿园建设。三是父母配合园教。这主要指父母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孩子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 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 为了使孩子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 我们可以利用家园联系册、个别交谈等形式架起与家长联通的桥梁, 使家长们意识到“家长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 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宝宝, 家长们能为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

总之,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 也是其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这个意义上说, 常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 幼儿应具备的常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 它叮咛幼教工作者要以水晶般的爱心和金子般的责任心, 同孩子们一道在三年美好的幼儿园生活中, 积极引导教育孩子养成向上的遵守常规的品质, 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为他们今后的健康人生甘当一粒铺路的石子。

摘要:文章由常规的涵义及其特征切入, 从人的成长角度审视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即程序、制度和行为这三个方面的要素。接着联系现代突出人本、终身的教育理念并从社会发展的认知高度, 说明常规乃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作用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身关注生命、引领生命排除障碍朝着阳光前行的目标定位, 继而在实施常规教育的过程中, 注重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意识的渗透, 着力于生命趋于健美与丰满。然后, 援引先贤之述, 基于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的可塑性, 导出论点及其笔者的感性思考。主体部分, 依据笔者的认同从对应年龄, 循序渐进;寓于活动, 付诸游戏;师生平等, 情理交融;赏识鼓励, 榜样感染;家园共育, 合力催化, 亦即与其相对应的针对性、实践性、平等性、榜样性和共育性五个层面, 阐述常规教育的认知与操作, 重点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应习得哪些常规, 具有哪些常规习惯, 而且要逐步做到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养成的良好的常规和习惯,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保持一致, 最终形成品质。其中, 教师的爱心、诚心、真情、亲情则是达成既定目标的“主动脉”。束笔回应文首, 且归结至幼教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幼儿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基。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常规教育 篇8

一、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学习能力往往比较低下, 因此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目标。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如广泛意义上的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尊老爱幼、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等,这些通常较为抽象,教师在给幼儿讲解的时候往往没有统一标准,而且幼儿通常无法很好地理解。其次,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之前通常已经养成一些不好行为习惯, 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性格难免比较骄纵。最后幼儿使用的书本中对这些行为习惯并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创设相关环境,如在教室较为显眼的地方张贴国旗、国徽、国歌及它们的由来、天安门广场和五十六个民族小朋友等用以培养幼儿爱国思想; 在花园旁边张贴爱护花草树木的图案,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习惯;在楼梯上画上可爱的小脚丫,可以有效防止幼儿上下楼梯拥挤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习惯; 在水管旁画一些关于节约用水的图片或标志,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习惯,等等。通过幼儿身边的点滴事件,帮助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二、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幼儿园教育还应积极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有一些幼儿不能坚持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因此教师可以在盥洗室水龙头前装配一面镜子,结合幼儿喜欢照镜子的喜好,促使他们积极洗手;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实行“一人一杯、一人一巾”的制度,很多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记不清楚自己的号码,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号码, 幼儿对一些图案或小动物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选择一种他们可以记住又比较特别的图案, 将这些图案贴在自己毛巾挂钩处和杯子上面,帮助他们记住自己的号码;有一些幼儿不讲卫生,不喜欢洗澡、洗头、洗脚,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角落贴上“我爱洗洗”的图案,并摆放一些小澡盆和洋娃娃,要求幼儿为这些洋娃娃洗澡,培养幼儿勤洗习惯;还有一些幼儿经常忘记修剪指甲,教师可以在墙面上张贴“漂亮的小手”的图案,这些图案上都有两只干净的小手, 要求幼儿定期将自己的手与上面的手对比,培养幼儿勤剪指甲的习惯。

三、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幼儿园教育要求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创设富有情趣的环境,引起幼儿探索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他们才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有效的环境还可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动力, 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如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开始忙碌起来,小妞妞买来芹菜正准备放在锅里炒, 庆庆问:“你的菜洗过了吗? ”“还没有呢! 我到水池那里洗洗。”“不行,你得先择一择,再洗一洗、切一切,才能炒呢! ”这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丰富,同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合理创设生活化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刚步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较为抵触,离开关心、呵护他们的父母,情感往往特别脆弱,因此教师应当合理营造家庭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如开展小班“娃娃家”区域活动时,教师在“小兔一家人”区域的窗户上贴了兔宝宝、兔爸爸和兔妈妈的合影,温馨又亲切;同时提供2只松软又可爱的小熊宝宝和小孩衣服鞋子、梳子、发卡等物品,让幼儿更好地体验为动物宝宝穿衣打扮的乐趣; 提供较为丰富的娃娃家餐具、灶具、各种玩具蔬菜等,让幼儿体验过家家做饭的乐趣。在这样比较生活化的环境中,充分调动幼儿兴趣,使幼儿的家庭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五、结语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篇9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 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 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 但是不得不承认, 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 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 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 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 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 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 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 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 “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 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 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 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 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 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 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 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 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 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 这类方法比较单一, 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 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 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 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 教师会进行劝说。

(2) 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 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 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 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 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 直到老师来喊他, 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 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 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 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 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 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 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 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 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 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 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 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 遵从幼儿的天性, 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 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 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 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 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 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 在常规教育中, 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 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 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 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 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 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 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 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 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 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 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 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 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 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 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 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 2009 (03) .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 2000.

用爱谱写幼儿常规教育 篇10

1.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教育, 幼儿从家庭进入学校是一次大的改变, 幼儿要是不能及时适应新环境, 不仅会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反感, 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成长。由于幼儿自身发育不完全, 不适应外界事物的突然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幼儿园老师通过班级的常规教育来让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校园的生活。

2. 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和比较法相结合进行论文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大量参考和阅读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 并把在幼儿园中实际调查取得的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总结, 最终通过整合研究完成本篇论文。

二相关概念阐述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话,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一生奉行的格言。他用自己的爱心来办教育, 他有着非常伟大的爱, 属于人民的爱。

三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方法

1. 以爱为基础建立幼儿的常规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幼儿教育中, 对幼儿来说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心中要有爱, 幼儿的身心发展都离不开爱。例如, 母亲用温暖的怀抱拥抱幼儿, 让幼儿产生一种舒适感, 而这种舒适得到进一步发展, 就会变成依恋安全感。

首先,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在平等和尊重、关爱和宽容、支持和引导中教育幼儿, 满足幼儿的内在心理需要, 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同妈妈一样关注幼儿的成长, 了解幼儿的需求, 支持幼儿的探究发现, 鼓励幼儿尝试新鲜事物, 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等;其次, 做到严爱有度。

2. 取得家长们的支持, 实现共同教育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父母不仅仅影响幼儿在家中的表现, 对其在学校中的表现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常规教育需要家长们的积极配合, 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不仅是在学校学习生活中进行运用, 而且是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中进行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更快地养成生活和学习习惯。

3. 用游戏、儿歌和故事等方式让幼儿学会常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理论, 这一教育理论也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 强调幼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受到的教育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第一, 用儿歌让幼儿学习常规。音乐的功能很多, 它能够让人们变得轻松和愉悦。利用清脆的乐曲,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 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常规活动中, 洗手、刷牙、入睡、穿衣服等环节, 在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过程中, 幼儿经常把先后顺序弄错, 或者达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这时家长和老师可以采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忆。

第二, 在故事中让幼儿理解常规。利用幼儿喜欢的故事, 利用故事内容进行常规管理, 还可以编造出更有趣的故事情节, 让幼儿在有趣的故事中来去理解常规的内容, 并严格按照故事的情景来做。利用故事让幼儿理解常规这一做法, 充分利用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 并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总之, 在当今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今天, 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作为教师的我们, 必须要天天学习, 天天再教育, 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以先生为榜样, 努力学习先生的教育思想, 结合实际, 转变学习方式, 努力探索切实可行的幼儿常规教育的新思路, 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陈俊恬.中、大班幼儿常规教育及其有效方法[J].学前教育, 1994 (Z2)

[2]莫丽萍.幼儿常规教育浅谈[J].青海教育, 1998 (Z1)

[3]陈晶.浅谈怎样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 (中国名校卷) (四) [C], 2009 (2)

[4]钱丹.幼儿养成教育的“常规化”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 (小学教师) , 2010 (5)

[5]郭丽.幼儿园常规教育在家庭中的延伸[J].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 , 2009 (3)

[6]梁冠虹.让常规教育走近幼儿[J].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 , 2009 (3)

[7]陶行知全集 (第12卷) [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

[8]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集 (修订本)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探析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篇11

【关键词】幼儿园 常规教育 学前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8-01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常规教育也必须进行创新,不断探索科学的常规教育方法,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黄通波.《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建议》.教育. 2015

[2]沈艳凤.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性思考》.教学研究.2007

作者简介: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篇12

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

当幼儿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交到教师手里时, 教师就是家长希望的寄托, 教师就成了幼儿的妈妈, 所以教师必须用全身心的爱去迎接每一个幼儿, 只有这样家长才会放心地把幼儿交给教师。只有爱才可以让幼儿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也只有爱才可以建立和谐温馨的师幼关系。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 孩子就不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能教育孩子。”所以, 幼儿正式入园的第一天, 教师的接待最为重要。教师应该面带亲切的微笑, 蹲下来抱抱幼儿, 摸摸幼儿的头, 拉拉幼儿的小手, 并和家长一样直呼幼儿的名字, 给幼儿喜欢的玩具, 从而使初入园的幼儿能很快地消除离开父母的陌生感和焦虑感, 产生温暖和安全的感觉。教师对于哭闹的幼儿, 要耐心细致地进行呵护和关爱, 因为幼儿是在用哭声来表达他的不安和恐惧, 此时教师一定不能大声地呵斥他, 不可以威胁和恐吓他, 否则会使幼儿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丽丽是一个文静腼腆的小女孩, 她妈妈第一天送她到幼儿园时, 她只是紧紧地抱着她妈妈的脖子无声地哭泣, 当她妈妈果断地把丽丽塞到我怀里离开时, 丽丽就“哇”地一声哭了出来。但是, 当她清楚地判断出妈妈真的离开了她时, 她就紧紧地搂住了我的脖子开始哽咽, 感觉到现在教师是她唯一可以亲近和依靠的人了。这时, 我轻轻地拍着她的后背说:“丽丽真乖, 要听话, 妈妈一会就会来接你的, 现在老师陪你玩好吗?”慢慢地她就放开了我的脖子, 不哭也不闹了, 我给她找来一个布娃娃, 并告诉她说:“你看看不哭的布娃娃多漂亮啊, 你如果不哭的话, 比她还漂亮哩。”说完我就把她放到小凳子上, 她就开始安安静静地玩布娃娃了。从此以后, 每当她妈妈送她入园时, 只要我抱抱她, 她就会开开心心地离开妈妈, 跟我回到教室。教师除了要关爱那些爱哭闹的幼儿外, 也绝不可以忽视那些不哭闹的幼儿。虽然他不哭闹, 但内心同样感到焦虑不安。教师一定也要给他以抚慰和鼓励, 并当着幼儿的面叮嘱家长中午一定要早点来幼儿园接幼儿, 这样幼儿在情感上就会得到满足, 从而大大降低了幼儿的焦虑情绪, 使幼儿感到教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这样一来, 教师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幼儿依恋的对象。

二、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常规教育

当新入园的幼儿在教师耐心细致的关心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 渐渐地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 并慢慢地融入到了集体生活中时, 接下来就是最棘手的常规教育了。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 什么都要从零开始, 即使一句简单的礼貌用语, 例如, “老师好!”“老师再见!”“对不起”“谢谢你”等也要教师用心去“教”。这时, 教师不仅要用语言来感染幼儿, 更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幼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幼儿, 构成了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 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孩子是老师的一面镜子”, 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例如, 在晨间接待的时间, 我都会站在活动室的门口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小朋友, 并主动地说:“小朋友早上好”, 当他们离开时我也总会说一声:“小朋友再见”;在小朋友面前, 我总是轻轻地移动板凳, 轻轻地坐下, 并要求自己坐有坐相, 站有站姿;当小朋友帮我拿东西时, 我也总会说声“谢谢”;我会拿着垃圾有意在小朋友的视线内很认真地丢到垃圾桶里, 并告诉小朋友:“一定不能乱丢垃圾, 垃圾必须丢到垃圾桶里去”;当我喊“立正”时, 我就会站得笔直;齐步走时, 我就会像解放军一样昂首挺胸, 雄赳赳气昂昂地随着口令行进。此时, 小朋友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模仿我。长期以往, 幼儿受教师长期行为的影响, 他们逐渐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自己要做好榜样外, 在教育过程中, 我还在幼儿中间找榜样, 谁爱劳动?谁的小手最干净?谁最听话?谁最懂礼貌?谁不挑食等, 这些我都会时时关注, 并及时奖励表现优秀的幼儿“小红花”。

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一日活动中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常规教育

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 游戏活动是最为有趣的一种教育形式。3-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 好奇心极强。因此, 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不仅能使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逐渐产生对幼儿园的依恋情绪, 而且教师也能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常规教育。例如, 音乐游戏《好朋友》“你帮我来梳梳头, 我帮你来扣纽扣, 团结友爱手拉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小朋友充分感受到了互帮互助的愉快情绪;我们还可以通过演唱歌曲《乖孩子》“小鸟自己飞, 小猫自己跑, 我是乖孩子, 不要妈妈抱”来激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四、家园共育是常规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必须要得到家长的认可、支持和巩固, 不然幼儿教育就成了两张皮, 这往往也会造成幼儿在家和在幼儿园的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 康佳的妈妈总是说:“我发现孩子在园很听话也很懂事, 为什么到了家里就变了一个人。比如, 在园时佳佳都是自己吃早点, 自己收拾喝水的杯子和饭盒, 自己上厕所, 可是在家这些都要让家长代劳。”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家长必须要和幼儿教师多联系、多沟通, 家园携手共同探讨育儿的方式方法, 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 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总之,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需要家长和教师积极配合, 不断学习新的育儿理念, 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从而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础,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 自控能力差, 活泼好动, 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训练, 保教活动就难以实施。由此可见, 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搞好幼儿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表格布局论文下一篇:井下作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