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常规教育

2024-07-08

幼儿的常规教育(精选12篇)

幼儿的常规教育 篇1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 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离不开良好的生活环境, 更离不开常规教育。那么, 怎样才能使幼儿常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一、幼儿常规教育的基本原则

1. 在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时, 教师不要急于帮助。

如, 在上完厕所后, 幼儿需要洗手, 但有些幼儿不开水龙头, 只是将手伸在水龙头下等水流。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帮他们打开水龙头, 而是有意识地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当他们亲自打开水龙头, 发现有水流出来时, 则会异常开心。在幼儿洗手的时候, 教师可边让幼儿洗手边教幼儿念儿歌:小朋友, 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 洗手心, 洗手背, 洗手缝, 洗手腕, 看谁洗得最干净。幼儿在儿歌的引导下很快就学会了怎样洗手。

2. 对幼儿能做而不愿做的事情,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有些幼儿在家庭中被溺爱惯了, 在幼儿园中, 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愿做。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而是将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游戏化, 鼓励幼儿去做, 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当然, 在幼儿自己动手之后, 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而是要注意观察他们, 及时给予引导, 从而使幼儿顺利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3. 在幼儿做那些力不从心的事情时, 教师要及时予以帮助。

在幼儿园中, 有些事情幼儿做起来比较困难, 教师就要教给他们求助的方法, 并及时帮助他们, 减少其消极情绪的产生。在帮助幼儿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以避免幼儿产生依赖心理。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具体方法

为了做好幼儿常规教育工作, 教师应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时间, 寓常规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切忌把常规教育变成脱离实际的说教或机械的训练。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示范、模仿法。

这一方法改变了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 能够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活常规学习。如, 在学习“折餐巾”这一生活常规内容时, 我采用“变魔术”的形式, 先教幼儿擦完嘴巴后, 然后将正方形的餐巾“变”成长条形。最后请幼儿模仿我的做法。幼儿很快就学会了折餐巾。通过教师的示范, 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 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习惯。

2.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生活常规。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 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 我充分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 在开学初, 小班的幼儿往往在玩了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 如果教师包办代替, 替幼儿收拾玩具, 势必违反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的要求。为了让幼儿学会自我管理, 不乱扔、乱放玩具, 我采取了让幼儿做“送玩具回家”的游戏的方法。当幼儿玩完玩具后, 我就对他们说:“小朋友, 现在要送玩具回家了。”在有些幼儿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动作较慢或还想玩时, 我就以玩具妈妈的口吻说:“怎么我的宝宝还没有回家呢?”这时, 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放回原处。通过多次的游戏, 幼儿知道什么玩具该放到什么地方, 养成了玩具从哪里拿来要放回到哪里的习惯。

3. 运用夸张的比喻。

在幼儿常规教育中, 教师运用夸张比喻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就拿吃饭这一环节来说, 吃饭慢是小班幼儿的通病。经过我仔细的观察, 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小班幼儿咀嚼较差, 不肯吞。于是, 我就亲自示范, 并对他们说自己的牙齿是大老虎的牙齿、嘴巴是鲨鱼的嘴巴, 能嚼得很快, 并还不时地鼓励幼儿吃饭要像吞药一样。我一边说一边做, 在检查幼儿吃饭过程中, 我还不停地说:“怎么听不到老虎的牙齿声音了。”其实, 这也是在提醒幼儿们要不断咀嚼, 不能包饭。在老虎的牙齿、鲨鱼的嘴巴等夸张的比喻的引导下, 幼儿们吃饭的速度大大提高, 包饭的现象减少了。

4. 发挥大红花的魅力。

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教师可充分发挥大红花的作用。如, 幼儿放学离园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最后环节, 此时有的幼儿吃完了饭, 而有的幼儿还没有吃完饭, 教师还要给一些幼儿喂饭。在这种情况下, 我则把那些还没有吃完饭的幼儿交给保育教师, 先组织吃完饭的幼儿放学。这时有的幼儿会到处乱跑或者玩玩具, 我就充分发挥大红花的魅力, 一边手举大红花, 一边嘴里念着儿歌:“我有许多大红花, 小朋友们都爱它, 请你快快坐好了, 坐好了就发大红花。”幼儿们看见大红花后, 很快地就坐好, 安静下来。同时, 我还用大红花鼓励幼儿要自己解便、自己睡觉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 而且幼儿为了争做好宝宝, 则认真地遵守着各项生活常规。

5. 个别教育。

在幼儿常规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研究影响幼儿不遵守常规的原因及幼儿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异, 从而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幼儿的常规教育 篇2

教育随笔:幼儿进餐常规的培养

在幼儿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进餐问题,在现代生活一般都比较优越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形成了不规范的饮食习惯,吃饭挑剔、边吃边玩、互相嬉戏、姿势不正确等不良饮食习惯,以致无法避免的会使饭菜掉到地上、桌上,偶尔还会出现碗碟掉到地上的现象;如果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光有丰富可口的食物也是徒然的。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健康发育保证。做为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进餐表现,正确实施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强,有些进餐规则和安全进餐知识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开展各种活动。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多鼓励,少批评。如针对幼儿偏食、挑食的现象,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健康活动。在《吃饭不挑食》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使幼儿懂得只有又吃蔬菜,又吃荤菜,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在《香香的食物》活动中,我们通过让孩子们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讲一讲、尝一尝等活动,使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蔬菜(特别是一些有特殊味道蔬菜)的营养价值,帮助孩子们养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良好饮食习惯。这样,有效的触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进餐常规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争取家长配合,家园一致,共同教育幼儿,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只限制在幼儿园内就很难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家园同步,我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幼儿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并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找解决方法。如 建议家长在家中要让幼儿自己吃饭,严格规定进餐时间,独立吃完后才可以离开餐桌,他们不吃时可以让少吃一点,并且中途不给零食,让幼儿知道这顿不吃只能饿着等下一顿了,平时不能对幼儿的要求百依百顺,并且要言出必行,自己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园常规教育方式的探讨 篇3

一、榜样模仿,形成好的常规

幼儿善于模仿。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幼儿都很容易学会。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要先给幼儿树立良好的常规榜样,把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教育寓于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培养孩子文明用语的习惯。小班新生刚入校的时候,有的幼儿不能礼貌地问好,或者不知道怎么问好。针对这种的情况,每天利用晨间接待或离园时间,教师都要注意以身作则,主动热情地向幼儿、家长问好。幼儿爱模仿,性格开朗的幼儿马上回答:“老师好!”及时肯定和表扬主动问好的幼儿,启发内向的幼儿:“老师先问你好,你也要问老师好呀!”对于有进步的幼儿马上鼓励他们:“真棒,你进步了,能向老师问好了,如果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配合情境教育,多练习文明礼貌用语,久而久之,文明的氛围、礼貌问候的常规就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障幼儿身体健康的前提。在幼儿园里,要教会幼儿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的时候洗手的习惯。如果教师总是以说教的形式教育,肯定效果不好,有的幼儿餐前洗手会偷偷地躲过去或只是玩水。如果教师在检查幼儿小手的时候,看到小手洗得干净的幼儿,很夸张地赞赏:“XX的小手洗得真干净,好美啊!”然后教师可以抱抱、亲亲幼儿。没洗手的幼儿此时就会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老师,要求再去洗手。等他们把洗净的小手伸出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可见,夸奖好榜样的方法确实很奏效。

二、故事与随机教育相结合

幼儿爱听故事,故事不仅仅趣味性强,情节吸引人,而且每个好的故事都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故事是引导幼儿形成好的常规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常常引导幼儿倾听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道理。

小班初期,幼儿进餐习惯一般都不好,撒饭、挑食现象严重。针对这种情况,要多给幼儿讲有关节约粮食、不挑食的故事,如《漏嘴吧公鸡》《珍珍的梦》等。故事很容易让幼儿明白:挑食、撒饭、不好好吃饭都是不好的习惯。教师要正面引导孩子好好吃饭的好处:变聪明、美丽、长得高,能快快长大。这些都是幼儿向往的,从而会让幼儿挑食的毛病得到改善,而且要让幼儿个个都做小小监督员,互相监督。

随机教育也很重要。例如,有段时间班里频繁出现随手扔垃圾的现象。在一次春游休息时,我们来到一块满是垃圾的草坪旁边。幼儿看到草坪上的垃圾都纷纷议论起来:“啊,那么漂亮的草坪怎么会有垃圾呀?”看到大家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笔者就因势利导:“这块草坪以前是很干净很漂亮的,后来因为有人随手乱扔垃圾,使得草坪变脏了也不漂亮了,这样乱仍垃圾会破坏环境的。”幼儿听了都点点头。然后笔者带头捡起了垃圾,幼儿也纷纷学教师把垃圾送到了附近的垃圾桶里。不一会,草坪便恢复了干净如初的面貌,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从此以后,班里成立了环保小卫士,向自己的家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乱扔垃圾的现象彻底从班级消失。

三、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日常教育要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我们要从小训练幼儿会生活的本领,可以经常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的活动,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尝试利用废旧物品做一些好玩的玩具和装饰品等。如果幼儿表现得不是很理想,積极性不高,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并且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让幼儿养成持之以恒、做事情有始有终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幼儿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们虽然小,但还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心疼孩子,怜惜孩子太小,忽略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很多事情都包办代替。教师要多与家长交流,说明包办代替的害处,告诉家长:包办代替是包办幼儿的成长,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权利;不让幼儿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变相地阻止了他们身心的发展。教师要多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让家长主动支持与配合教育。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探讨 篇4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实施途径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各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贯穿于幼儿日常教育的常规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的首要“必修课”, 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 在幼儿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独立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分别从教育理念、感知引导、情感体验、行为培养和环境布置等五个方面论述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常规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决定自身的教育方法, 良好幼儿教育过程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具备正确的、以幼儿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理念, 具有对教育行为经常反思、创新的勇气。因此, 正确的常规教育理念是幼儿园常规教育实施的前提。

1.1 常规教育目标

常规教育应本着以幼儿的终身教育发展为理念, 主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情感和自我意识, 使幼儿日常活动中学会自主、自觉,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因此, 在进行常规教育时, 不应以限制和约束幼儿为出发点, 借助威胁和批评达到目的, 应培养幼儿独立自觉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行为, 鼓励幼儿自律与自我负责。具体实践中, 应确立以幼儿为主体地位, 教师为规则的引导者和共同遵守者。教师应相信幼儿是愿意遵守规则、也能控制自己, 不应认为自己的作用就是控制幼儿, 让幼儿保持安静与顺从;也不应成为管理班级的督查。否则, 幼儿就会时刻感受到是处于被监督与纠正的角色。

1.2 幼儿自主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 提出幼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在自主的氛围下, 易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自主意味着给幼儿创建一个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 鼓励和引导其自主尝试, 积极参与, 使幼儿在积极的环境氛围中占主导地位, 从亲身体验中认识自己, 树立信心。这样, 幼儿就会积极、大胆、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从而使幼儿养成遇到问题积极主动思考, 想办法解决, 而不是被动等待的好习惯。

2 认知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是指幼儿对环境中必须存在的“规矩”的认识。结合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 他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 教师应首先给幼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使幼儿身心处于自由、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中, 再从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容出发, 创设问题环境, 激发幼儿兴趣, 引发幼儿思考, 让幼儿在积极的情绪中占主导地位, 同时, 让幼儿学会主动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并感悟其背后的原因, 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做游戏、生活小片段情景、讲故事等引导幼儿。另外,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幼儿学会怎样共同商定活动规则, 使其知道任何集体活动都是有规则的, 参加活动的人必须都遵守规则, 并按规则开展相应活动。

3 情感体验

幼儿的学习, 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 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认知角度引导幼儿理解规则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幼儿观察、感受、分析、探究,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加深幼儿内心对规则的认可、遵从。日常活动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 让整个活动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纳规则, 在后果体验中理解规则, 并引导感受体验生活中有规则的益处。例如, 可以将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编制成儿歌, 再附加舞蹈, 使幼儿在愉快的歌舞中了解行为规则;还可组织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游戏, 通过扮演角色, 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亲身体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 激发其遵守规则的内在需求, 促进幼儿的自律。

4 行为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尚处于依从和认同阶段。在依从阶段, 幼儿遵守规则是为了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 在认同阶段, 幼儿因为对榜样的崇拜, 产生模仿行为而遵守规则。因此, 在启发幼儿规则意识时, 教师可通过让幼儿观察、模仿、自主练习等, 对幼儿的行为规范加以培养、塑造。另外, 在对幼儿的表扬、批评中, 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 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

4.1 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在于为幼儿提供正确的道德意识, 激发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感, 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为幼儿树立模范行为准则, 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示范之中。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 通过榜样示范, 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行为方式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例如, 在集体面前表扬做手工认真的幼儿, 并让示范给其他幼儿。这种榜样示范的正面力量比教师的说教、批评效果要好。

4.2 表扬与批评

表扬是指从正面肯定幼儿思想和行为中的积极因素, 使受表扬者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荣誉感, 增加其上进的内在动力, 同时创造一种向上的气氛。表扬可以催人奋进, 但也并非是多多益善善, 也有时间和剂量的规定。想要收效显著, 教师首先要注意表扬应针对事, 是针对幼儿对某一件事付出的努力, 取得的效果, 而不应针对幼儿本人。其次, 表扬幼儿时, 注意不能敷衍和空谈, 应简要讲明值得表扬之处。例如, “某某小朋友吃饭快、而且很干净, 值得表扬”, 不能简单的说表现好。再次, 表扬还要及时, 这样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 还应注意表扬方式要得当, 幼儿的性别、性格、爱好不同, 其所需的表扬方式也不尽一样, 应因人而异。表扬表扬还要有新意, 长期重复也会失去效用。

批评是一种通过指出幼儿的缺点和不对之处, 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所犯错误产生的后果, 进而加以改正。批评的效果, 取决于方法的选择。对不同的幼儿, 应有不同方法。不管哪种方法, 都应从关心的角度进行。出于关心批评幼儿, 一方面会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 会纠正孩子的缺点和不足, 使其能更好地发展。但是批评要注意分寸和频率, 次数不能过多。

5 环境布置

幼儿园环境是影响常规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丰富多彩的物理环境对幼儿习得常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合理、人性化的人文环境能为教师的教育过程提供支持。

5.1 良好宽松的班级环境

环境是一个隐性的教育渠道, 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局和布置的合理, 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醒幼儿班级内的常规, 促使他们自觉地遵守常规。幼儿园教室环境的布置, 包括房间的装饰、桌椅的设置形式、角落的设计等, 都会影响幼儿的纪律行为。例如, 教学活动时, 幼儿离玩具太近, 会分散注意力、诱使孩子去玩耍, 而教师又不断地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不分心, 就产生了一个不必要的矛盾。此外, 还可将文明、正确的行为制成图片, 贴在墙上, 时时提示幼儿。

5.2 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

心理学提出: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 幼儿园的活动应以游戏为主, 教师设计的室内、户外活动可以交替进行, 在自由活动时可以给予幼儿宽松的氛围, 在安全的情况下, 允许幼儿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情绪。幼儿园可以通过兴趣活动和课程的设置吸引孩子, 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习得的各种能力。

5.3 以人为本的作息安排

合理的作息安排使幼儿情绪稳定, 有安全感, 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也方便教师管理班级, 但繁多的活动不仅会让教师担忧每项活动的进展速度, 也会使幼儿紧张, 最后活动效果也会不佳。幼儿教师在活动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度, 在保证幼儿基本的吃饭、睡觉、如厕等生理需求下, 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安排做小的变动。对待每一个活动环节的过渡时, 要减少让幼儿等待的时间, 不必经常要求幼儿统一行动, 环节与环节之间应形成自然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张小翠.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基于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1.

[2]傅芳芳.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研究—以上海市某一郊区幼儿园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 2011.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 .

[4]黄绢绢.优秀幼儿教师教育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柳斌.中国教师新百科 (幼儿教育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3.

[6]吴云.对幼儿游戏规则的探讨—兼谈幼儿规则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7]戴丽.试析幼儿教师的情感倦怠[J].教育导刊, 2007.

关于幼儿一日常规教育的自查报告 篇5

南海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各项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一日常规活动。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师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相互的学习与交流。

常规教育就是一日常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包括对幼儿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有秩序地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控能力。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又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给幼儿带来一些不适,幼儿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要让幼儿慢慢理解生活在集体中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样做。

就我们幼儿园而言,在晨间幼儿入园时,要求老师要热情的接待家长与幼儿,相互问好,认真观察幼儿的精神面貌及情绪表情,有无异常现象要及时妥善地处理。认真做好幼儿交接与晨检。对于生病带了药的幼儿一定要做好药物交接,准确掌握药品剂量、服用时间和方式、注意事项等。有的老师详细进行了记载,有的老师在药品袋上写上了带药幼儿的名字等方法以免遗漏、出错。

我们在年级中开展了以队列训练为主要形式的竞赛。由班主任带队指挥,强调了怎样让班内幼儿迅速地安静并找到准确的位置排好队,进行踏步训练,要求幼儿听着音乐节奏做操,在做操的过程中,提示幼儿动作到位有精神。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选择符合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做到课前准备充分,课中有组织,有鼓励,注重幼儿情感体难,注重习惯养成,课后有反思,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

在离园活动中,每位老师与司机家长要进行无缝对接,以学生卡为依据,以按手印为凭据,并热情主动地和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

我们准备在各班中开展一日常规训练的竞赛活动,比幼儿的“穿衣、穿鞋”、“比幼儿进餐、午睡”的秩序,比幼儿起立、坐下、搬椅子的速度,比谁的衣服最干净、谁的小手最白、谁的教室最整洁,比谁上课最生动有趣、纪律最好、幼儿最喜爱,比谁的户外活动组织最严谨,安全防护最到位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我园一日常规管理的达标。

什么样的常规真正有利于幼儿呢?我认为,首先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我们的孩子每天都是在老师的明确指示下进行各种常规,那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一定不会用强制手段,我一定会用一种平等的方式来对待他,所以老师们时刻都要有这样一种想法:假如是我的孩子!其次,孩子的模仿性强,老师为人师表,言行举止、行为习惯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时时刻刻都做好孩子的表率。

总之,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将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谦虚好学,取别人所长。我相信,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进一步合理化、社会化、人性化、科学化。

幼儿的常规教育 篇6

关键词:常规教育 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

幼儿常规是指对幼儿行为的标准化、 具体化要求,可以理解为教师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 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 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 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加强家园联系,发挥家长作为幼儿园工作的合作伙伴和重要人力资源,使幼儿园、家庭两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发挥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是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必然途径。

幼儿常规教育的培养,幼儿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本人根据自己在幼儿园的工作中有一些自己的体悟,从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角度出发,给出几点策略性建议。

一、从幼儿教师角度出发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共育策略

第一,从幼儿教师角度出发,与家长之间配合沟通时,教师应该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对待幼儿的常规教育不是很重视,尤其是和其他认知性知识(英语等)和技能性知识(舞蹈)相比,家长往往容易忽视幼儿常规习惯的教育,所以幼儿园教师应该向家长传达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家园共同教育使幼儿具有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重要性,并且过通家长和教师的不断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具有统一的良好的常规习惯。

第二,从幼儿教师角度出发,与家长之间配合沟通时,教师在态度方面需要更加耐心。根据目前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并且很多家庭中存在隔代教养现状,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更为宠爱,甚至是溺爱,家长对孩子的常规培养不太重视,如果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缺乏耐心,势必导致家长的反感,影响下一步的家园合作。

第三,从幼儿教师角度出发,与家长之间配合沟通时,教师在沟通频次上应该投入更多。幼儿常规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够立刻见到成效的,幼儿毕竟年纪小,常规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在此期间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家长沟通,并且与家长的沟通还应该具有计划性,教师需要定期将幼儿在园所的常规表现向家长反馈,和家长共同制定下一步的教育计划,尤其是对一些常规表现低于平均水平的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时间要比和其他幼儿家长沟通的频次还要多。

二、针对幼儿常规教育,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对待幼儿的常规教育的态度应该做到接纳幼儿教师的教育建议,积极配合幼儿教师的教育计划,改变以往不重视幼儿常规教育的态度。有些家长对幼儿常规教育比较忽视,认为常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不像其他知识那样重要,而且有的家长认为常规教育可以等孩子年龄大了再教育也不迟。但是良好的常规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进行教育,尤为重要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家庭和幼儿园达成一致的观点,给予幼儿统一的规范和要求。

第二,家长对待幼儿的常规教育在行动上较以往应该有所改变。家长在接纳教师的教育建議的前提下,家长在行动上应该及时改变,从以往对幼儿常规教育的漠视到重视,对幼儿的常规教育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当幼儿有不适宜的常规行为时家长及时给予指正。

第三,家长对待幼儿的常规教育在言行上家长要起到榜样师范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成年人尤其是模仿家长的言行的特点,所以家长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在观察并模仿着,这就要求家长要做到言行一致,在行动上给幼儿正确的榜样师范。

第四,家长对待幼儿在家庭中的常规表现要及时向幼儿教师进行反馈,同时也及时向老师了解幼儿在园所中的常规表现。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及时沟通反馈才能让双方更好更多的了解幼儿的表现,以便于制定下一步的教育计划。

针对幼儿常规教育,家长和教师都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给孩子接纳建议改变行为的时间,同时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起到榜样师范的作用,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给幼儿规范的常规教育,对待幼儿的常规教育要做到有耐心。家园共育给幼儿一致的常规教育,最终做到让幼儿在家里和园所都具有良好的常规习惯。从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志敏, 莫立芸:《家园共育的教育价值探究》,《幼儿教育》, 2007 年 5 月。

幼儿的常规教育 篇7

什么是“人文”?我国的教育, 显现的知识可以量化, 看得见摸得着, 于是急于培养有用之才, 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传授为主, 内化不足, 所以, 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 技术或艺术, 但往往知识狭窄, 能力畸形, 缺乏较深厚的素养, 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素养。其中, 尤其是人文素养。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 都有一个同感, 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甚至我们谈到今天的社会的时候, 也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太缺乏人文。

在幼儿教育中那“人文素养”又该如何让理解呢?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中如何来对幼儿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始终以这个作为我的教育核心内涵——也就是我为什么要教育孩子?怎样教育好孩子?教育怎样的孩子?我个人觉得在我的实践工作中这是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那么我对于“人文素养”的理解也就不难, 那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各种习惯, 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样就在我一日常规工作中的一种渗透和结合的一种实践的理解。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 期间就渗透很多的教育契机, 那恰恰就人文素养培养的温床, 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 由于独生子女在幼儿园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所以研究有效的人文素养常规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较好:

一是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 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 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 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 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 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 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 一张图为脏的小手, 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 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 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 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 当幼儿洗干净手后, 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 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二是故事引导法。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 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 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 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 而教师充分利用经典家长熟知的传统故事作为教育的载体, 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 教师可给幼儿朗诵《悯农》的古诗或者教师向幼儿家长从小也受过教育的传统故事——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 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 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 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为了强化教育效果, 教师有时还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 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 这样孩子的人文素养就有了质的提升, 家长也会和你老师的思路合拍, 集体意识萌芽就会加强。

三是行为巩固法。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 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人文素养形成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行为巩固法有定期检查、评比、值日生活动等等。定期检查有每日的晨检、午检、晚检和每周一次的周检, 在检查中对常规行为好的幼儿进行表扬, 对常规行为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评比可以每日一次, 也可以每周一次, 对评比中行为表现突出的孩子进行“三管齐下”, 一实质性的奖励“五角星”场贴兑现, 而是语言及时全方位表扬, 并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使其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 再次评比栏贴上含金量高的五角星, 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由于幼儿年龄小, 每天评比一次效果较好。幼儿习惯养成就是人素养内涵的体现。

但是幼儿所有的习惯培养到后来的人文素养的内涵的展现离不开老师随时的评价——那就是老师的语言。一位优秀的老师那她就是金玉良言, 反之就把孩子误入歧途, 所以老师自身需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外, 还有学会正确的评价孩子。

首先, 教师的评价要符合客观性的原则。在幼儿园, 我们不难看到这样评“好孩子”的情景:老师说:“xx这星期吃饭很乖, 上课会回答问题, 和小朋友也很友好, 应该给他评‘好孩子’。”再“民主”一些的做法, 便是让似懂非懂的小朋友表决一下。这种面面俱到的评价, 看似公正, 其实是最容易伤害幼儿的。因为教师费心挖掘那么几个“好孩子”, 却忽略了大部分幼儿在同一时间里的努力。一个孩子也许在这一点上没有做好, 可在另一个方面却进步了。而老师却在求全责备, 对孩子的努力视而不见。孩子如果经常处在这样的评价之中, 就会失去信心, 甚至会不在乎地说:“我反正评不上好孩子的。”客观的评价, 应该看到每个人的进步, 对每个小朋友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予恰当而及时的评价。这倒不是说给每个人都评上“好孩子”, 那样的话, 又是另一种表现得“不公正”了。正确的做法应该将目光顾及到每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 评价的手段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的认识是很直观, 具体的, 如果仅仅依靠语言的力量, 评价很难在幼儿身上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 教师必须采用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配合语言来进行评价。同时要注意, 采用了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手段以后, 也不是一劳永逸了, 因为从小班到大班, 幼儿的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 不断走向成熟的, 使用单一的评价手段势必会减弱对幼儿的吸引力, 从而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作用。一般来说, 小班幼儿比较乐意接五角星受。五角星是一个实物, 幼儿看得见, 摸得着, 在受到老师肯定的同时, 他可以拥有它。这使得肯定的评价更为直接, 更为有力, 幼儿以后就乐意重复受到肯定的评价行为, 从而使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中班幼儿对五角星的态度就不那么热情了。如果此时继续沿用小班的评价方式, 幼儿就会逐渐失去兴趣, 并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因此, 在中班阶段, 改换一种评价方式, 这本身就是对幼儿成长的一种肯定, 他们是乐意接受这种改变的。到了大班, 幼儿的眼界显然比小、中班幼儿宽多了, 思维也更活跃, 他们爱想问题, 爱探求未知的世界。可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班级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利用他们感兴趣、向往的事物来作为评价的手段, 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再次, 评价要注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解。一直以来, 很多老师习惯于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整体的评价。这实在是“高标准、严要求”的评价方式。而我认为, 对幼儿的行为要做分解, 分解出哪些行为是不对的, 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毛病是常犯的, 哪些是偶犯的, 甚至是无意中犯的;还有哪些行为看得出有孩子的主观努力, 这样, 教师就不会去肯定一切, 否定一切。只有教师清楚明了了, 才会使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做错了, 要改正;哪些事情做对了, 要坚持;哪件事情是无意中发生的, 下次要注意了。这样的评价即客观、公正, 又使孩子容易接受, 并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 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

我们在付出青春年华, 付出汗水热血的同时, 收获着桃李芬芳, 收获着自我实现, 收获着常人所体会让教育走向成功!真正培养人的过程, 那时打开的就是“人文素养”美好画卷!

摘要: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 给人以理性, 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 给人以感性, 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 给人以悟性, 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本文通过对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教育探索, 寻求对幼儿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常规教育,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概论》, 叶澜, 人民教育, 1991年。

[2].《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 教育科学, 2004年。

[3].《儿童发展心理学》, 李丹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

[4].《儿童发展与个性》, 马森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

[5].《幼儿园课程》, 冯晓霞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6].《学前教育学》, 李生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7].《学前教育概论》, 蔡迎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8].《幼儿园管理理论与实践》, 邢利娅、张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9].《幼儿园管理案例及评析》, 张燕、邢利娅,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常规教育 篇8

一、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学习能力往往比较低下, 因此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当前幼儿园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目标。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如广泛意义上的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尊老爱幼、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等,这些通常较为抽象,教师在给幼儿讲解的时候往往没有统一标准,而且幼儿通常无法很好地理解。其次,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之前通常已经养成一些不好行为习惯, 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性格难免比较骄纵。最后幼儿使用的书本中对这些行为习惯并没有明确说明。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创设相关环境,如在教室较为显眼的地方张贴国旗、国徽、国歌及它们的由来、天安门广场和五十六个民族小朋友等用以培养幼儿爱国思想; 在花园旁边张贴爱护花草树木的图案,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习惯;在楼梯上画上可爱的小脚丫,可以有效防止幼儿上下楼梯拥挤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习惯; 在水管旁画一些关于节约用水的图片或标志,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习惯,等等。通过幼儿身边的点滴事件,帮助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二、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幼儿园教育还应积极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有一些幼儿不能坚持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因此教师可以在盥洗室水龙头前装配一面镜子,结合幼儿喜欢照镜子的喜好,促使他们积极洗手;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实行“一人一杯、一人一巾”的制度,很多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记不清楚自己的号码,这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号码, 幼儿对一些图案或小动物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选择一种他们可以记住又比较特别的图案, 将这些图案贴在自己毛巾挂钩处和杯子上面,帮助他们记住自己的号码;有一些幼儿不讲卫生,不喜欢洗澡、洗头、洗脚,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室角落贴上“我爱洗洗”的图案,并摆放一些小澡盆和洋娃娃,要求幼儿为这些洋娃娃洗澡,培养幼儿勤洗习惯;还有一些幼儿经常忘记修剪指甲,教师可以在墙面上张贴“漂亮的小手”的图案,这些图案上都有两只干净的小手, 要求幼儿定期将自己的手与上面的手对比,培养幼儿勤剪指甲的习惯。

三、合理创设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幼儿园教育要求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创设富有情趣的环境,引起幼儿探索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样他们才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有效的环境还可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动力, 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如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开始忙碌起来,小妞妞买来芹菜正准备放在锅里炒, 庆庆问:“你的菜洗过了吗? ”“还没有呢! 我到水池那里洗洗。”“不行,你得先择一择,再洗一洗、切一切,才能炒呢! ”这样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丰富,同时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合理创设生活化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刚步入幼儿园的幼儿往往对幼儿园这个陌生环境较为抵触,离开关心、呵护他们的父母,情感往往特别脆弱,因此教师应当合理营造家庭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如开展小班“娃娃家”区域活动时,教师在“小兔一家人”区域的窗户上贴了兔宝宝、兔爸爸和兔妈妈的合影,温馨又亲切;同时提供2只松软又可爱的小熊宝宝和小孩衣服鞋子、梳子、发卡等物品,让幼儿更好地体验为动物宝宝穿衣打扮的乐趣; 提供较为丰富的娃娃家餐具、灶具、各种玩具蔬菜等,让幼儿体验过家家做饭的乐趣。在这样比较生活化的环境中,充分调动幼儿兴趣,使幼儿的家庭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五、结语

浅议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 篇9

关键词:常规教育,习惯,幼儿发展

一、常规教育的定义和作用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则,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幼儿园常规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及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规则。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制约,必须学会遵守规则的约束。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则便是常规。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 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时会因分散精力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 幼儿也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常规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说到常规教育,教师往往会想到让幼儿遵守纪律,常规教育就变成对幼儿行为的约束,教师就是管理者,教师要幼儿怎么做,幼儿就要怎么做。相反地,有些教师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活动,而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样过于放纵幼儿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常规教育。另外,家长往往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却容易忽视孩子的缺点,教师也没有与家长沟通。

三、如何做好幼儿的常规教育

1.无 微不至 ,建好师幼关系

“热爱幼教事业 , 热爱幼儿”, 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幼儿园班主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给父母的天使,他们都有享受一切的权利,无论他们在家是何种状态和地位, 在班级中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在幼儿园,班主任是幼儿的“父母”、朋友,幼儿游戏时扮成他的伙伴,与他一起玩游戏;幼儿有高兴的事,就像朋友一样听他诉说;幼儿做错事时,要耐心帮助他克服缺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调动幼儿的主体性,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 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模式,不断提高师幼互动的机会。在教学中以多种形式,诸如个别形式、自由形式,甚至给幼儿留出适当的时间,让他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或集体、或小组、或结队、或个人,展开多种多样的活动。同时要创造愉快、宽松、能动的环境,以及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氛围和条件, 促使他们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

2.树立榜样 ,给予正面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强调:强化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方面是最有效的,而强化越及时,则效果越好,反之则越小。因此,宜对孩子在培养良好习惯方面的积极表现予以及时的、阳性的强化,即以肯定、赞扬、奖赏等形式强化。每天,对于一日活动中遵守常规的孩子,要及时给予肯定评价,一颗五角星、一面小红旗、一朵小红花都会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在活动中没有遵守规则的孩子,要给予提示,哪里做得不够好,哪方面还需要努力。另外,幼儿期是最容易养成固定习惯的时期,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喜欢行为的模仿和重复,从小养成某些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

3.家 园合作 ,统一教育观念

班级工作要做得好,更离不开与家长的沟通。不管对待哪一位家长,首先要做到的一点是尊重。在这里,大多数幼儿父母都外出打工或工作,幼儿由爷爷奶奶们负责,我们一是用心做好每一位幼儿的家园联系活动; 二是虚心听取家长的要求和建议;三是利用家园园地,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细则要求,让他们在家督促孩子执行, 切实让家长加入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队伍中,做到家园同步。

4.持 之以恒 ,养成良好习惯

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年轻一代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因此,我们在幼儿日常生活各种细节小事上、各个活动环节上,都要制定明确的规则,想方设法地运用他们能接受的形式,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师要长期要求孩子遵守规则,对幼儿的行为常抓不懈,当幼儿出现违反规范要求的行为时要及时提醒纠正。

5.勤 于反思 ,不断总结经验

老师要不断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实践过程,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地使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具有更明确、自觉的方向,并尽其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同时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更有效地提高,以真正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促进者。

四、结语

幼儿的常规教育 篇10

一、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

当幼儿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交到教师手里时, 教师就是家长希望的寄托, 教师就成了幼儿的妈妈, 所以教师必须用全身心的爱去迎接每一个幼儿, 只有这样家长才会放心地把幼儿交给教师。只有爱才可以让幼儿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也只有爱才可以建立和谐温馨的师幼关系。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 孩子就不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能教育孩子。”所以, 幼儿正式入园的第一天, 教师的接待最为重要。教师应该面带亲切的微笑, 蹲下来抱抱幼儿, 摸摸幼儿的头, 拉拉幼儿的小手, 并和家长一样直呼幼儿的名字, 给幼儿喜欢的玩具, 从而使初入园的幼儿能很快地消除离开父母的陌生感和焦虑感, 产生温暖和安全的感觉。教师对于哭闹的幼儿, 要耐心细致地进行呵护和关爱, 因为幼儿是在用哭声来表达他的不安和恐惧, 此时教师一定不能大声地呵斥他, 不可以威胁和恐吓他, 否则会使幼儿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丽丽是一个文静腼腆的小女孩, 她妈妈第一天送她到幼儿园时, 她只是紧紧地抱着她妈妈的脖子无声地哭泣, 当她妈妈果断地把丽丽塞到我怀里离开时, 丽丽就“哇”地一声哭了出来。但是, 当她清楚地判断出妈妈真的离开了她时, 她就紧紧地搂住了我的脖子开始哽咽, 感觉到现在教师是她唯一可以亲近和依靠的人了。这时, 我轻轻地拍着她的后背说:“丽丽真乖, 要听话, 妈妈一会就会来接你的, 现在老师陪你玩好吗?”慢慢地她就放开了我的脖子, 不哭也不闹了, 我给她找来一个布娃娃, 并告诉她说:“你看看不哭的布娃娃多漂亮啊, 你如果不哭的话, 比她还漂亮哩。”说完我就把她放到小凳子上, 她就开始安安静静地玩布娃娃了。从此以后, 每当她妈妈送她入园时, 只要我抱抱她, 她就会开开心心地离开妈妈, 跟我回到教室。教师除了要关爱那些爱哭闹的幼儿外, 也绝不可以忽视那些不哭闹的幼儿。虽然他不哭闹, 但内心同样感到焦虑不安。教师一定也要给他以抚慰和鼓励, 并当着幼儿的面叮嘱家长中午一定要早点来幼儿园接幼儿, 这样幼儿在情感上就会得到满足, 从而大大降低了幼儿的焦虑情绪, 使幼儿感到教师在意他、喜欢他、信任他、关心他。这样一来, 教师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幼儿依恋的对象。

二、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常规教育

当新入园的幼儿在教师耐心细致的关心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 渐渐地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 并慢慢地融入到了集体生活中时, 接下来就是最棘手的常规教育了。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 什么都要从零开始, 即使一句简单的礼貌用语, 例如, “老师好!”“老师再见!”“对不起”“谢谢你”等也要教师用心去“教”。这时, 教师不仅要用语言来感染幼儿, 更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幼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幼儿, 构成了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 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孩子是老师的一面镜子”, 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例如, 在晨间接待的时间, 我都会站在活动室的门口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小朋友, 并主动地说:“小朋友早上好”, 当他们离开时我也总会说一声:“小朋友再见”;在小朋友面前, 我总是轻轻地移动板凳, 轻轻地坐下, 并要求自己坐有坐相, 站有站姿;当小朋友帮我拿东西时, 我也总会说声“谢谢”;我会拿着垃圾有意在小朋友的视线内很认真地丢到垃圾桶里, 并告诉小朋友:“一定不能乱丢垃圾, 垃圾必须丢到垃圾桶里去”;当我喊“立正”时, 我就会站得笔直;齐步走时, 我就会像解放军一样昂首挺胸, 雄赳赳气昂昂地随着口令行进。此时, 小朋友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模仿我。长期以往, 幼儿受教师长期行为的影响, 他们逐渐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自己要做好榜样外, 在教育过程中, 我还在幼儿中间找榜样, 谁爱劳动?谁的小手最干净?谁最听话?谁最懂礼貌?谁不挑食等, 这些我都会时时关注, 并及时奖励表现优秀的幼儿“小红花”。

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一日活动中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常规教育

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 游戏活动是最为有趣的一种教育形式。3-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 好奇心极强。因此, 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不仅能使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逐渐产生对幼儿园的依恋情绪, 而且教师也能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常规教育。例如, 音乐游戏《好朋友》“你帮我来梳梳头, 我帮你来扣纽扣, 团结友爱手拉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小朋友充分感受到了互帮互助的愉快情绪;我们还可以通过演唱歌曲《乖孩子》“小鸟自己飞, 小猫自己跑, 我是乖孩子, 不要妈妈抱”来激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四、家园共育是常规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必须要得到家长的认可、支持和巩固, 不然幼儿教育就成了两张皮, 这往往也会造成幼儿在家和在幼儿园的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 康佳的妈妈总是说:“我发现孩子在园很听话也很懂事, 为什么到了家里就变了一个人。比如, 在园时佳佳都是自己吃早点, 自己收拾喝水的杯子和饭盒, 自己上厕所, 可是在家这些都要让家长代劳。”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家长必须要和幼儿教师多联系、多沟通, 家园携手共同探讨育儿的方式方法, 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 这样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总之,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需要家长和教师积极配合, 不断学习新的育儿理念, 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从而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础,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 自控能力差, 活泼好动, 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训练, 保教活动就难以实施。由此可见, 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搞好幼儿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幼儿园常规教育生活化的实例研究 篇11

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它既可以帮助孩子早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又能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为幼儿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学期初,我們利用开学一周了解幼儿已有的规则意识,分析幼儿间的个别差异,将常规教育细化到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环节,帮助幼儿渐渐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将常规教育渗透到学习活动中。

一、软硬兼施,规范幼儿的集体行为

幼儿的集体行为主要以站、坐、行及安静倾听为主,小班幼儿的行为动作都较活络,教师的平白说教几乎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善于思考,想办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如讲故事、唱儿歌等,或者采取直观的方法,比如拍照进行常规教育,吸引幼儿按要求做事。

自觉排队是班级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户外活动还是午睡或是喝水、洗手等都需要幼儿井然有序地排队进行,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幼儿必须遵守的常规规则。为了让孩子们站好队,我从细节处着手,对幼儿严格要求,每次活动前都要求幼儿先排好队再进行。刚开始孩子们还是比较随性,不站队只顾自己到处乱跑、大吵大闹,甚至几个几个扑在地上压着玩。为了让幼儿尽快排队,一开始我采取告知的办法,“我们要开小火车站队了”、“小火车要出发了,快快来站队”……一开始效果还行,后来渐渐又散了,于是我采用拍照的方法,把那些不肯排队的幼儿拍下来,再和那些排得好的幼儿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几次下来,效果还真不错。

二、结合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会生活自理,是对孩子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不能单靠引导和鼓励孩子来让他们进步,只有通过孩子喜欢的游戏来促进其对学习生活自理的兴趣和动力。对孩子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来提高和建立其积极性,从而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每天中午睡觉前我们都会让孩子自己脱并折叠自己的衣服、裤子,但对于那些存在较大困难的孩子,我们往往会伸出较多的援手,时间长了那些本来会自己脱和折叠衣服的孩子看见其他孩子有老师帮忙,也就跟着等了。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指导方法,想到了用游戏来代替,使孩子们更加感兴趣。有天中午睡觉前我让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脱裤子就是“下山”,拉上裤子就是“上山”。“下山”的时候可以一边脱一边说“哎呦,哎呦,下山喽!”然后把脱下来的裤子对折变成一个“长面包”,再把“长面包”对折变成一个“大石头”藏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都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了,当看见自己的裤子脱下来后都很开心地喊着:老师我会“下山”了,原本那些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开始尝试自己脱裤子了。起床后我告诉孩子们:我们刚刚学会了“下山”,现在开始要“上山”咯时,孩子们立即动手“哎呦,哎呦,上山喽!”一个个开心地做起游戏来了。

小班幼儿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弱,需要用巧妙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而每个孩子的能力也各有差异,需要我们用孩子愿意和喜欢的方法来耐心地引导和教导。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指导,家长在家里也要多给孩子动手机会,让幼儿多学多动,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

三、沟通交流,与幼儿共同建立良好的游戏常规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游戏中孩子们总是玩得很开心,所以在游戏结束时经常会不愿意结束游戏,表现出整理游戏材料时速度很慢。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在孩子面前提出一大堆的要求,让孩子照着做。通过翻阅《纲要》,我认识到要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决定和孩子一起制定角色游戏的常规。

在一次角色游戏开始前,我向孩子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在上次游戏时,我们评小红花的时间很短吗?”博文站起来说:“因为小朋友整理得太慢了,把时间都浪费掉了。”佳芮抢着说:“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回来,下班了,他们还在那里玩。”我又问:“那在游戏结束时,老师用什么方式提醒大家,整理东西呢?”这时博文说:“老师可以放音乐,来提醒大家下班了。”佳芮说:“不行,有些小朋友听不见。”奕飞抢着说:“老师可以到他身边敲铃鼓,我们就能听清楚了。”最后我们大家商讨的结果是用铃鼓来提醒大家下班了。在游戏开始前我又重复了一下我们之前一起制定的游戏常规,便开始了游戏。在游戏结束时,我便开始敲铃鼓提醒孩子们下班了,孩子们听到了我的铃声后立即开始整理,一会就整理好了,大家回到教室里,我一看时钟,发现孩子们整理的速度快了很多。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我却感触很多。以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常用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提出一些新要求,但孩子是在被动地遵守,是迫于老师的威信才会这样做,往往会出现老师在时一个样,不在时又是一个样的情况。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自主地制定角色游戏规则,不仅增强了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取材生活,学习基本社交礼仪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在感冒多发的春秋季,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总是没有用手捂住,因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活动《注意卫生礼貌》,首先我请幼儿观看巧虎系列动画片,并提问:巧虎怎么了?从而引出“生病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卫生礼貌?”经过这一问题的讨论,渐渐的孩子们都知道了生病时应该怎么做。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创设了一个比赛情境,请多组幼儿上前假装感冒咳嗽、打喷嚏,看谁的动作最有礼貌,获胜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孩子们的活动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观看各组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文明行为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幼儿的常规教育 篇12

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研究者将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常规划分为:个体性规则、群体性规和社会交往规则。幼儿园小班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常规教育, 就是通过有效的教育, 让幼儿熟知一些必须掌握的素质, 并学会将素质在自身年龄段的生活活动中加以体现, 使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内容更加契合教育规划及教育目标。同时, 幼儿在幼儿园内部受到的常规教育同样会在幼儿园之外的幼儿生活中发挥教育作用, 使幼儿园的教育成效自然的延伸到幼儿的园外生活活动中, 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可见, 幼儿园小班日常生活的常规教育是以提升幼儿的受教育水平为目标, 是幼儿实现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最终, 幼儿才能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过程中实现茁壮的成长。

二、小班日常生活活动中常规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小班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常规教育可以从个体性规则、群体性规则、社会交往规三个方面加以划分。因此, 其常规教育内容不能偏离这个教育范畴, 反而会紧贴这个范畴要求, 做出相应的努力。

1. 个体性规则

个体性规则是幼儿在生活中以个人成长为核心内容的一种常规教育, 其要求幼儿园对个体幼儿进行良好的常规教育, 确保常规教育能够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 使他们拥有完善的性格, 健康的心理及正确的思想意识。个体性规则以教育对象的个体化作为基本特征, 使之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潜在能力, 并以完善自己为教育目标。同时, 个体性规则也可以兼顾他们自身的个性化元素, 例如年龄、心理、爱好及性格等等。通过对个体性规则的掌握, 能更好的了解幼儿的行为习惯, 更好的针对性的进行幼儿教育与管理。

2. 群体性规则

很多时候, 个体性规则要求幼儿个体受到基本的常规教育, 从而使个体实现健康成长。同时, 每个健康的幼儿个体更是向幼儿园灌输群体性规则的必要载体。否则, 作为群体组成部分的个体失去了基本常规教育, 那么, 他们的思想便会与群体性规则的教育内容相去甚远。因此, 群体性规则要求每个人都要响应相应的规则, 并在与其他人的协助合作下真正体验群体性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此, 幼儿的团结意识团队精神就能够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发挥。从幼儿时期, 就对其进行群体性教育, 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 从小养成的习惯将会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 甚至影响其性格与品格。群体性规则的实现与教育, 就是为了能够让幼儿从小就有团结的态度, 从而为未来打下基础。

3. 社会交往规则

社会交往规则将幼儿交往的范畴提升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可见, 社会交往规则也是在为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因此, 每个人都会在社会之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交际, 与他人形成各种同学、同事、上下级等等关系。这就要求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的常规教育过程中, 注重培养社会交往规则, 并且学会以前瞻性的发展眼光看待问题。最终, 幼儿才能学到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则。

三、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的实现措施

幼儿园小班常规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极具现实价值的选择。因此, 针对幼儿常规教育的内容, 可以利用不同的措施进行, 并保障幼儿常规教育的现实效果。

1. 个体性规则的常规教育

作为独立的个体, 幼儿的个体性常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因此, 我们必须在个体性常规教育过程中充分注重幼儿的个体化因素, 其中包括年龄、心理、性格、爱好等等因素。比如, 幼儿园可以为幼儿构建一个农家乐乐园, 自建一个茅草屋, 让里面放置很多幼儿耳熟能详的物品, 蔬菜水果;还可以构建一个喜洋洋医院, 有打吊针的瓶子, 药品。这样, 老师就要借助这些物品对幼儿进行个体化常规教育。当孩子面对蔬菜水果时, 老师要教育幼儿辨别蔬菜水果, 并告知哪些蔬菜水果容易成为反季蔬菜水果, 并讲述反季蔬菜水果的危害, 让幼儿懂得个人生命安全健康的重要性;当幼儿面对吊瓶、药品时, 老师可以教育幼儿进行药品安全教育, 并让幼儿知晓生病时应当及时就医治疗, 而不应当迷信。如此, 幼儿就能够掌握一些符合自身年龄特点及心理要求的基本常识。

2. 群体性规则的常规教育

群体性规则的常规教育需要建立在幼儿所处环境的前提下, 毕竟,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地方。幼儿离开这个集体是无法进行学习的, 只有借助这个群体, 在群体学习氛围下, 才能学到更多的常规教育内容。可见, 幼儿园从小就要注重幼儿园的集体意识及团队精神的培养。比如, 幼儿园旁边有一个公园, 老师在带来幼儿去公园玩耍时, 就要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 让幼儿知晓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及团结意识的现实价值。如此, 幼儿才能学会互相帮助, 并会在活动中互相提醒, 防止一些不文明不安全的动作的出现。又如, 大型幼儿园内可能还有大型的室内游乐场, 有森林木屋, 水床, 旋转椰子树, 有球池, 蹦蹦床, 一旦众多孩子进行游乐场, 集体安全事故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 很多孩子都会受到不应有的伤害。老师可以在带来幼儿玩耍时, 体现幼儿的集体安全的重要性, 并让学生实现友好相处, 完善他们的性格。当然, 在玩耍的过程中, 老师也会发现幼儿的爱好, 从而结合幼儿的爱好, 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3. 社会交往规则的常规教育

随着幼儿逐渐长大, 经历很多学校阶段, 从而进入社会加入社会效益的整合分配, 社会交往便会频繁发生和出现, 可见, 社会交往规则的常规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就应当得到体现。社会交往往往需要借助丰富的知识和才能。因此, 幼儿园可以适当脱离教育局指定的新华书店的教材, 变通增加一些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内容。例如, 可以适当增加国学、牛津英语、蒙氏数学等教育内容, 这样, 幼儿能够感受到国学的乐趣, 从而在学习中教会幼儿很多基本道德素养, 如诚实信用、孝顺父母等等道德素养;牛津英语也会培养幼儿的英语兴趣, 为他们后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四、结语

幼儿园小班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的自身成长非常重要, 幼儿园及老师必须格外加以重视。同时, 我们也要针对幼儿园的特点, 分析好常规教育的具体内容, 并对具体内容加以详细研究, 结合幼儿园小班学生的特点进行良好的教育, 使他们在常规教育的感染下, 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并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素琴.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园班级管理[J].快乐阅读, 2013 (07) :86.

[2]翁琴英.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6) :274-275.

[3]陈婷.幼儿隔代教育对幼儿园发展的新要求[J].生活教育, 2012 (18) :83-85.

[4]尹丽珊.幼儿园常规教育之我见[J].时代教育, 2012 (24) :222.

上一篇:虚拟化技术应用下一篇:航空网络结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