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培养(共12篇)
敏捷培养 篇1
现代数学论认为,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能力的强弱, 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而在思维品质的诸多要素中, 思维的敏捷性又影响着其它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重视对学生敏捷性思维的培养, 显得至关重要。
一、在转换中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
研究表明, 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有人认为, 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 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快速地概括出数、式、形和数量关系中的数学特征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在理解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 灵活地进行“等价”交换。从而, 浓缩了思维的流程, 缩短了运算的环节。
适当变换题目的条件、结论、叙述方式, 或变换图形, 把一道题变成有关的几道题, 这种方法既能活跃学生思维, 又能提高学生全面审题、快速解题的能力。如两圆内切于P点, 大圆的弦AD交小圆于点B、C。求证:∠APB=∠CPD。可变换成:两圆内切于点P, 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点C, 求证:∠APC=∠CPB。再启发学生思考:上述两题中的两圆相切改为相交又应怎样证出∠APC=∠CPB呢?通过比较, 学生不仅会解一道题, 而且会解一类题。从而, 有助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以简驭繁的敏捷的思维能力。
二、在联想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联想, 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在数学教学中, 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 教学的不同需要, 教会学生用各种不同的联想方法, 开拓解题思路, 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的重要一招。
例如, 若a+b+c>0, ab+bc+ca>0, abc>0, 求证:a>0, b>0, c>0。
这里, ab+bc+ca、abc, 恰巧和一元三次方程韦达定理中三个根的轮换对称式相似, 从而, 得到一种简捷的证法。
证:设a+b+c=p, ab+bc+ca=g, abc=r,
由韦达定理可知, a、b、c为方程
x 3-px2+gx-r=0的三个实根
由此可见, 当解题无从入手, 踯躅不前时, 可启发学生冷静地启发一下:要攻克的目标, 与已学过的定理、公式有哪些牵连?要解决的问题, 与已经做过的题目, 在内容或形式上有哪些类似之处?在处理方法上哪些可以借鉴?这种联想往往有助于设想解题的初步方案, 豁亮解题的思路。
三、在评价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数学教学中, 特别是解题教学中, 是经常需要运用评价思维的。例如, 当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突破或几种可行的解题方案时, 取何者较优;当解题中发现多条歧路时, 择何者为上;当问题的结论隐而未白, 亟待探求时, 估何者概率较大;当面临几种不同答案时, 判何者为佳……由于评价思维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 它无论是对于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还是对于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 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在学习八年级数学教材“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中, 运用函数图像的方程:5x-1=2x+5, 学生除了按教材上的方法, 首先把它变成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x-6=0, 再利用一次函数y=3x-6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求得它的解外, 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就是不把它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而是直接将“5x-1=2x+5”视为两个一次函数, 即y=5x-1和y=2x+5, 可在同一坐标系上分别画出这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 它们交点的横坐标也是方程“5x-1=2x+5”的解。这种思维的创造性建立在对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 形成了创造性思维与敏捷思维的相互融合。同一道题往往具有多种解题思路, 这就需要根据简捷性的标准作出评价。
又如, 甲、乙二人骑自行车从相距180里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丙骑摩托车与甲同时同向出发, 遇到乙后立即返回迎甲, 遇到甲后又立即返回迎乙……直到甲、乙两人相遇为止。若丙的速度为60里/小时, 甲、乙二人速度均为30里/小时, 求丙一共走了多少路程?
解法一:丙与乙第一次相遇时, 所需要时间为, 这期间丙走了60×2=120 (里) ;从丙与乙第一次相遇, 到与甲首次途中相遇, 所需时间为, 这期间丙走了;从丙与甲首次途中相遇, 到与乙第二次相遇所需所需时间
解法二:同解法一, 可得丙与乙、甲各次相遇之时的时间间隔为2小时、2/3小时、2/9小时……∴丙所行的时间
解法三:丙行驶时间的总和等于甲、乙二人从出发到相遇所需的时间, 即∴丙行驶的总路程为60×3=180 (里) 。
上述三种方法, 解法二虽比解法一略简, 但两者仍均较繁, 且对丙往返于甲、乙之间所行驶的时间或路程成等比数列, 未作严格论证。而解法三既严密又简捷。
在解题过程中, 经常作一些适当的比较, 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
综上所述, 学生数学思维敏捷性的培养不是孤立的, 它是根植于联想思维、发散思维、评价思维这块思维的“高新园区”之中, 如果说思维运作的敏捷是外部表现的话, 那么, 思维运作的内核就是联想、发散与评价。只有确立这样的认识, 学生数学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才能在无形中觅见有形, 在有形中发现无形。
摘要:数学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思维过程的简缩性与快速性。它是数学思维品质的要素之一。本文从转换、联想、评价等方面阐述思维敏捷性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思维,敏捷性,培养
敏捷培养 篇2
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敏捷过程并不是简单地照章办事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根据环境有意识地对最佳实践进行调整,使之适应这个环境并充分发展。其中,还要考虑对这个过程有引导作用的三个关键问题:
怎么保证工作完成时有充分的完整性?
怎么保证所做工作有合适的透明度?
企业层面上有什么约束条件能避免中途发生变化?
注意解决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使IT企业掌握新的工作方式,还能使业务方面受到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设计最佳实践:保证完成时的完整性
敏捷开发的一个特点是它不会增加将来的负担,也就是说它不会把一些诸如构建、集成和测试的活动推迟到下一阶段。在敏捷过程中,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和代码编写同步完成的:在编写可执行的代码之前做出项目成功的标准,即时将所编写的代码提交到构建和自动测试中,并让开发人员结对工作以更好地保证所做工作产生满意的结果。这样,如果有什么需要通过敏捷项目来完成,那么它便只需要走一个客观的过程,从而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虽然已有一系列敏捷实践可以用来开始这一过程,但这个过程不能简单依靠任何实践直接完成。每个项目的情况和特点决定了各个实践的应用程度。过分的应用可能只实现很小的价值;而应用得太过保守,又无法产生可验证的效益。
比如一个持续集成的过程,C++和COBOL等技术可能对此并不支持,但并不因为它们不支持持续集成,就意味着敏捷构建实践毫无用处。减少代码提交与构建之间的时间差显然是有好处的。所以,在此情况下,即使是一天即可完成的工作,也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构建效率,从而增加效益。CruiseControl这类构建工具可以支持各种非典型的敏捷技术和构建循环。
构建的实现能对代码质量的监督起到多大作用还取决于团队的特点。对于一个掌握各种技术、在地理位置上分散的大型团队来说,如果能在每次代码提交时都进行测试和代码质量分析,其价值将是无法估量的。相比之下,对于地理位置分布较集中的小型团队来说,这可能就只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因为这种团队通常只需要一个构建信息入口。
一味追求更高的单元测试覆盖率并不是好事。比如,在一个需求经常发生急剧变化的、高度动态的业务领域中,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一个项目。这种情况下,相比时间与功能,质量可能会处于一个较低的优先级。这时,过高的单元测试覆盖率将是一种精力上的浪费,因为有大量代码会被直接处理掉。而根据需求编写最贴切的单元测试会更为有效;然后在对业务领域有了更好的了解之后,再考虑增加单元测试覆盖率的问题。另外,技术上也会有所限制,比如当前开发语言可能并不支持单元测试,而使之支持单元测试的第三方机制又稍显尴尬(比如在CICS系统中使用.NET包装器对MQ进行包装以调用COBOL程序)。因此,所能达到的覆盖率也是有限的。尽管如此,创建一个可测试的架构、并取得一定程度的单元测试覆盖率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很显然,无法给任何实现敏捷过程的活动做出广泛通用的定义。因为每一种活动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的,而其实践程度又决定了项目完成时的置信度。
管理最佳实践:透明度
牵涉到完成时的完整性,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正在做的事情就变得很更要。在应用敏捷管理实践过程中,如果没有项目管理实践,那么获得的将是提交质量上的提升而不是IT响应性的提升。要获得更好的响应性,就需要使所进行的工作透明化。
敏捷方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透明化:需求的表达方式、团队的组织方式、协作方式和过程追踪方式。当然支持这些的主要敏捷实践,如用需求卡片表示需求、协作方式、迭代交付等,并不是全部的解决方案,其本身也需要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特定的环境。
例如,一个地理位置上分散的、几百人组成的团队,通常会把项目分解到几个团队由其独立完成,而不是所有人都去研究同一类需求。这些独立的团队将影响到需求的实现方式:高层次的需求可能需要多个团队各自完成一些子部分,而各子部分之间则通过消息来传递信息,
而这并不会减少需求卡片所带来的价值,这种“准需求”能使各团队完成各自独立的(至少是分离的)、可测试的需求,从而很好地实现业务价值。
此外,还要考虑到项目管理方式的模式化程度。分布集中的团队可能会体验到“需求卡片墙”生动地将需求分阶段展示出来的好处,它将包括已完成的、待定的、正在实现中的和准备解决的。然而,地理位置分散的团队无法使用真正的需求卡片“墙”。在此情况下,可以使用项目追踪报告(比如借用Mingle等工具)使团队掌握项目状态。团队的分布形式也会影响到业务的协调程度。虽然业务应该与开发团队分布于同一地理位置,但对于分散的团队来说这不可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本地业务的了解没有用处,因此可以在本地设置一个业务代理——如请一位业务方面的分析专家,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
版本发布计划的实践会根据环境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变化。在一个高度动态的领域里,版本发布计划基本就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发布计划很可能会误导项目的利益相关人并损害团队的利益。这时,XP方法中的“昨日气象”法应该是管理发布过程最安全的方式。在一个较稳定的领域里,版本发布计划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项目档案管理。
另一个需要根据情况考虑的是某种环境下的紧张程度。Scrum方法可能会对经常在生产中遇到故障或者发现缺陷从而急需危机管理的项目很有效,我们可以一个中等长度的时间(比如一个月)划分工作段,在各阶段每天举行站立会议。但对于无法规律地得到发布版本的客户,可能更喜欢敏捷方法中常见的、一致性更好、时间更长的迭代和发布周期。
总之,透明度并不是在做任务的时候顺便获得的,而是通过诸多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最大化透明度的实践来实现的。
困难的解决与管理上的约束
以上所述并不是说敏捷实践仅仅是一种如何选择的问题,它还需要考虑更多可验证的、协作上的效益。我们需要看到,当这些实践完全实施以后,质量与响应性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虽然不同种类的敏捷实践——Crystal、XP、Scrum等——提供了不同的敏捷实现方法,但不等于这些就是全套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一个高度动态的领域中,XP中的“昨日气象”预测方法可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它强调100%的单元测试覆盖率,因此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可能造成相当大的精力上的浪费。同样,只采用Scrum管理方法却没有相应的敏捷实践可能导致项目管理与技术执行不完全一致。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应该对其有粒度化的了解和调整。
必须了解敏捷实践还会受到环境中各种条件的限制。敏捷实践通常是为了解决企业中的一些问题而引入,比如质量、一致性,或者响应性等问题。但如果只解决了问题,却仍然有各种各样的约束,是无法产生最佳效果的。比如,敏捷的版本发布计划会假定有一个“代码所有者群体”,整个代码库都由这个团队“掌管”。如果只采用了各团队独立的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却跟不上,就会导致“泳道”式的结果。特别是有高度耦合性的代码会产生依赖性,而使敏捷发布计划变成瀑布模式。同样,如果质量保证是由处于某一地理位置的一个团队独自实现的,那么很可能会使这个团队疲于奔命,无法及时响应来自敏捷开发团队的各种变化。这样,开发响应性将完全无法得到提升。
所以,敏捷方法的采用,既要使敏捷方法适应一个环境,也要调整环境使其有更好的响应性。这可能需要重新调整应用架构,并积极地促使开发人员结对工作以逐渐增加各团队的工作宽度,同时达到彻底消除特征化代码的目的。这还可能需要QA部门的彻底改组,研究业务领域并调查技术能力,使开发团队以业务实现为主要目标,而不是IT实践。不管最终采用什么方案,都必须以解决问题为主,而不是研究约束条件。各种约束会扼杀甚至彻底排除可能产生更好敏捷性的尝试。
与过程相关的人员
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篇3
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 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这不利于增强思维的批判性。为克服学生的盲从心理,教师有时可故意制造 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评价。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出示左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数据用两种方法求图形面 积(单位:厘米)。学生计算后发现,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不相等。这是为什么?教师便引导学生 讨论,找原因,从而发现,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另一条边,就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设计,在审题 时即对题目条件的可靠性进行论证,无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必 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还不成熟,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 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自觉地加以检验。另外,进行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也 有利于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多项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相比,问题提法改变了,题目虽然不大,涉及内容却很广, 有很多的陷井,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适应 紧急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 得到结果。克鲁捷茨基的研究表明,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 行推理的缩短。”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快速地概括出数、式、形和数量关系中的数学特征、 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在理解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熟练地进行等价变换。在运 用过程中表现为用压缩了的结构进行数学思维,思路清晰,弯路少。在推理效果上表现为从冗长的分析推理中 解脱出来,减少中间环节,简缩数学推理过程和相关的运算系统。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 知识容量,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这种 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例如,以“两商之差”数量关系为基本结构的应用题,抓住a/ b-a/c=f这一结构形式,就可把以下具有可逆关系的12种题型统一在这个关系之中。
(1)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360/20-360/30=f)
(2)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可提前几天?(360/12-360/18=f)
(3)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30=6)
(4)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几台?(360/b-360/18=10)
(5)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0-360/c=6)
(6)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几台?(360/12-360/c=10)
(7)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这批机器有多少台? (a/20-a/30=6)
(8)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这批机器有多少台?( a/12-a/18=10)
(9)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实际的1.5倍,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 (360/b-360/1.5b=6)
(10)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的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提前6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台?(36 0/b-360/1.5b=6)
(11)生产360台机器,实际完成的天数是原计划的2/3,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 [360/(2c/3)-360/c=6]
(12)要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的是实际的2/3,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台?[360 /(2c/3)-360/c=10]
这是一种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高于用单纯分析和说明数量关系的解释方法。其本质是从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的内在规律上揭示数量关系。而且研究数量关系的结构形式,可以运用迁移的规律解决同构异素问题。某些 应用题尽管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实际上具有相似的结构形式,这就是同构异素问题。教学时可以使形式超脱 内容,把不同题材中共同的结构形式分离出来,进一步抽象化、符号化,只研究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一般来 说,概括程度越高,迁移量也就越大。小学数学中按照抓基础、促迁移、简结构、大容量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 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篇4
小学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精细地估计数学材料, 准确选择推理条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推理过程, 并能及时调整和校正.在推理过程中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正反两方面去理解概念, 区分相近概念;善于区别不同的运算法则、定律、性质及其适用的条件;善于发现并指出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 排除错误的干扰.在运算过程中表现为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善于进行辨证地思索与分析, 自觉检查思维过程, 自我控制和调整思维方向, 对解答结果能自觉作出估计和检验.在推理效果上表现为推断、估计、自学以及对结论与推理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较强.
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批判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 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盲目随从, 这不利于增强思维的批判性.为克服学生的盲从心理, 教师有时可故意制造一些错误, 让学生去发现、评价.如教学三角形面积, 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数据用两种方法求图形面积 (单位:厘米) .学生计算后发现, 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不相等.这是为什么?教师便引导学生讨论, 找原因, 从而发现, 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另一条边, 就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设计, 在审题时即对题目条件的可靠性进行论证, 无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必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 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 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 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 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 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 自觉地加以检验.另外, 进行多项选择题的训练, 也有利于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多项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相比, 问题提法改变了, 题目虽然不大, 涉及内容却很广, 有很多的陷井, 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 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适应紧急的情况, 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在数学学习中, 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 “直接”得到结果.克鲁捷茨基的研究表明, 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 “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 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快速地概括出数、式、形和数量关系中的数学特征、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在理解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 熟练地进行等价变换.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用压缩了的结构进行数学思维, 思路清晰, 弯路少.在推理效果上表现为从冗长的分析推理中解脱出来, 减少中间环节, 简缩数学推理过程和相关的运算系统.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 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 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 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 并充分发挥这种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这种方法高于用单纯分析和说明数量关系的解释方法.其本质是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上揭示数量关系.而且研究数量关系的结构形式, 可以运用迁移的规律解决同构异素问题.有些应用题尽管在具体内容上不同, 但实际上具有相似的结构形式, 这就是同构异素问题.教学时可以使形式超脱内容, 把不同题材中共同的结构形式分离出来, 进一步抽象化、符号化, 只研究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 概括程度越高, 迁移量也就越大.小学数学中按照抓基础、促迁移、简结构、大容量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培养 篇5
才思敏捷
cái sī mǐn jié
【词语释义】
才:才华 思:思维 敏捷:反应快,灵活
现基本上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
【近义词】
大智若愚、文不加点、七步之才、才高七步、出口成章、才高八斗
【词语造句】
1) 好一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啊!黄公子当真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啊!糜竺受教了!
2) 刻苦穷经,博通奥义,才思敏捷,文不加点,颇有盛名。
3) 才思敏捷,涉笔成趣,但天生残疾是个独眼。
4) 艺术家如陈丹青陈冠中蔡国强徐冰等等屈指可数。他们需要才情兼备,或引领潮流,或坚韧,或才思敏捷,他们为社会和教育事业奉献。同时他们的艺术作品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划时代意义。
5) 在任何一个成功的后面都有着十五年到二十年的生活经验,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是没有这些经验,任何才思敏捷恐怕也不会有,而且在这里,恐怕任何天才也都无济于事。巴甫连柯。
6) 快乐的缘由可以分为三点:第一,与他人分享你的快乐越多,你就越觉得快乐。第二,心情快乐的时刻,往往变得格外才思敏捷,聪慧过人。第三,快乐是善,愁苦是恶。
7) 在任何一个成功的后面都有着十五年到二十年的生活经验,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是没有这些经验,任何才思敏捷恐怕也不会有,而且在这里,恐怕任何天才也都无济于事。
8) 王老师才思敏捷,下笔成文,真令我们这些学生佩服之至。
9) 这女子年方十八妙龄,才思敏捷,国色无双,待字闺中。
10) 这个学生,才思敏捷,词意清新流畅,写文章时,没有丝毫的寻章摘句痕迹。
11) 王老师才思敏捷,下笔成文,我们真是佩服之至。
12) 我这位同窗,虽不敢说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却也是才思敏捷,文章出众。
13) 他才思敏捷,老师每讲完一个,就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14) 我也希望自己能才思敏捷,下笔成章,然而就是做不到。
15) 苏东坡的才思敏捷,写文章有如行云流水,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16) 这个青年作家由于才思敏捷,得到王老作家的激赏,两人因此结为忘年之交。
17) 她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令人佩服!
18) 他才思敏捷,常常下笔成章。
19) 令郎才思敏捷,博闻强志,小小年纪见解不凡,院试文章文从字顺,立意新奇,阐述得当,比起其他人要高明许多,我取令郎也是因为这些原因。
20) 楼上雅娘拊掌大笑,道:说的妙,说得妙极!才思敏捷,不愧是七步成诗的俊才!――钟公子,我很赞同萧公子这个点评。
21) 公子才思敏捷,文采风流,倘若置于庙堂之上,必然可以安邦治国,置于江湖,也必然是才子俊杰。
华为:敏捷已来 篇6
今年的HNC2014,意在与行业伙伴共同分享与探讨敏捷网络的实践与未来,帮助企业快速步入敏捷时代。在原来敏捷园区和广域的基础上,华为新发布了敏捷数据中心和敏捷分支解决方案,从而将敏捷能力覆盖到整ICT基础设施,实现全敏捷世界。
联接成常态
对于即将到来的“敏捷时代”,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说:“联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需求,我们无法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中生存和工作,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它将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所不在。”
徐文伟认为,联接已经成为现在文明发展极为依赖的基础设施,联接更会促进人才流、资本流、技术流、物流在一起,打破传统意义上地理空间的阻隔,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充分调度全球智慧,敏捷和高效地研发,紧密地联接客户。
这也意味着一个企业掌握ICT技术设施的CIO,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角色。“过去的企业,往往通过对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控制,来创造价值,而今天我们发现ICT基础设施,已经由过去的知识系统,向生产系统转变,联接已经成为土地、劳动力、资本之后新的生产要素。”
“高速比拼,输赢都在趋势的拐点上。一旦冲破趋势的拐点,就将很难追上高速竞争的轨道,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如果不能从联接界中去创新商业模式和交易模式,不能通过用户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来进行营销,都将输掉未来的竞争。”徐文伟说。
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同样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更为重要。他分别以阿里巴巴、苹果和沃尔玛为例,概括出这三者在商业创新上的特征——阿里巴巴改变了连接的结构,苹果改变了连接的途径,沃尔玛改变了连接的效率。
“商业策略的变化必然导致组织和流程的改变,那么支撑这个变化的是什么?一定是ICT基础架构。”阎力大说,今天的ICT基础架构一定要适应企业为了应对挑战不断去调整的商业模式的变化和相对应的组织流程的变化。“所以ICT基础架构应该是敏捷的、可扩展的、可管理的、可靠的。
三大敏捷,四大解决方案
2013年,华为全球首个发布了敏捷网络及其架构,并提出三大敏捷:业务敏捷——全球第一个业务随行的网络;管理敏捷——全球第一个能感知IP质量的网络;演进敏捷——全球第一个软件定义的园区网络,能给企业带来卓越的体验、高效的运维、快速的创新。敏捷网络能帮助企业获得领先4倍的业务创新速度。
目前全球已有184个商用网络采用了华为敏捷网络。在数据中心领域,华为帮助中石油构建“两地三中心”的亚太最大私有云数据中心网络,通过CloudEngine数据中心交换机连接了37000多台服务器,满足中石油海量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所需要网络容量和性能,支撑中石油未来10年的业务发展需求。
在园区领域,西南民大通过应用华为的敏捷网络解决方案,解决了该校信息化改造的所有需求,方案采用业界首款敏捷交换机S12700实现了有线和无线深度融合,全网有线无线统一认证,大大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管理性,其灵活的全可编程架构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校园网络要求和未来演进。
2014年华为网络大会上,华为对敏捷网络方案范围作了全面扩展,展示了一个端到端、惠及产业链的敏捷网络架构,包含了敏捷分支、敏捷园区、敏捷数据中心、敏捷广域四大解决方案,及其核心敏捷控制器。
敏捷控制器是开放的敏捷网络的核心,它构建了全网智能策略系统,将网络从以设备和技术、连通为中心,变为以业务、用户和体验为中心,实现上层业务到物理网络定义、控制和管理的全自动化,无论在分支、园区、数据中心还是广域互联,敏捷控制器都是敏捷网络的业务与控制中心。
经过此次发布,敏捷网络进一步加速了企业的创新和新业务的上线速度,让企业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敏捷网络已经来到企业客户身边,无论是数据中心网络、分支网络还是园区及广域网络。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总裁刘少伟谈到,华为将把敏捷控制器的南北向接口开放,从而给行业客户一个开放的自定义空间,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起敏捷商业的实践,让他们更聚集在业务的变革和转型上。
刘少伟表示,“数据中心已经成为企业商业的核心,企业分支也在成为一个新的计算中心,它们对连接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此华为在网络大会上发布了敏捷数据中心云联接解决方案和敏捷分支解决方案。”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思想,华为把敏捷网络的独特价值带到了数据中心网络和分支网络。
敏捷数据中心与敏捷分支
2013年华为发布了敏捷园区,采用了包含控制器的SDN架构,同时推出了第五代交换机,即敏捷交换机,它采用了全可编程的芯片和以太网络处理器。基于去年发布的敏捷园区解决方案,华为进一步进行研发创新,HNC2014上展示了5大重要新特性:业务随行、质量感知,有线无线深度融合及全可编程。
华为企业网络OSS领域总经理王少森在大会现场实际界面直观生动地展示了业务随行是如何采用面向自然语言的策略编排方式替代传统繁琐的机器语言,如何让企业的CIO们将业务部署周期从30天缩短为短短30分钟;观众也现场目睹了iPCA质量感知如何从业务和网络两个维度让网络具备了感知业务质量并精准定位问题的能力。
在有线和无线深度融合的演示中,王少森通过部署案例,展现了敏捷园区让一个拥有250台有线无线设备的网络,部署时间从15天缩减为短短30分钟的过程,并展示了如何调用全网安全设备进行立体安全防护。
“我们第五大创新点就是SDN平滑演进,我们叫全可编程,分别体现在控制面可编程和转发面可编程。我们基于控制面编程环境开放的理念真真正正能够落实,这是控制面编程环境。用户通过转发面一个设计器,可以重新定义一个转发面的转发协议,并且把它加载到敏捷交换机上,实现了让敏捷交换机草拟自己重新定义的协议,所以整个转发面是完全开放的。”王少森表示。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交换机产品总监宋端智在采访中进一步强调了华为的技术创新能力。他说,iPCA技术是华为首创,它最关键的特征就是能够根据网络本身的流量,而不是额外添加一个检测动作去检测网络存在的问题。
宋端智以高速公路为例解释,一般而言哪块路段出了故障需要随时用很多摄象头监控,但现在相当于利用了互联网的力量,每个地方自动上报,“就像大家都在用百度地图或者类似的GPS,根据里面数据实际当时的汽车流量每小时能开多远,就知道这块有什么问题了”,他表示,华为iPCA技术就借用了流量来监控网络。
除了解决方案的5大创新之外,华为把敏捷网络的应用场景从园区拓展到了数据中心,称之为Cloud Fabric 2.0敏捷数据中心云联接解决方案。
云联接方案旨在构建一个包含计算和存储资源,同时也包含物理网络资源的全虚拟化云管理系统。通过CloudEngine系列数据中心交换机和敏捷控制器Agile Controller,云业务的部署实现了从计算存储资源到网络资源的端到端全自动化。用户只需点一下鼠标,一个完整的虚拟ICT系统就可以劢态生成,企业构建云数据中心将变得非常便捷。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数据中心网络领域总经理余立认为,云联接方案的创新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云联接方案以业务为中心,让IT管理员轻松调度网络,实现“网随云动”;其次,联接云平台与主流云平台无缝对接,ICT资源统一发放。华为正以开放的态度积极构建云计算数据中心生态系统,云联接方案已与全球多家知名IT厂商及标准组织展开合作,如VMware、微软、OpenStack,包括与华为FusionSphere云平台一起构建端到端的DC2云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
第三,云联接方案能够让IT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拥有数据中心的全局视角,物理网络和虚拟网络统一呈现,从而实时掌握全局ICT资源分布、使用和故障状况。最后,该方案兼容各种物理网络技术,实现了逻辑网络和物理网络解耦,避免了更换设备带来的投资浪费,降低了TCO。
刘少伟表示,Cloud Fabric 2.0数据中心云联接方案,旨在与生态链中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一个全联接的云业务系统,将数据中心内的网络、计算、存储资源有机地联接在一起,统一数据中心的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实现“多云联接,网随云动”,让云计算变得更加简单。
除了数据中心场景外,华为在企业分支场景亦有重磅发布。华为全球首发以业务和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敏捷分支解决方案和系列化敏捷网关产品,旨在满足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趋势对分支网络快速部署、简易运维和增值运营的要求。
目前传统企业分支正在发生新的变化,4G技术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移动办公和互联成为普遍趋势,工业终端IP化和互联网化使得物联网逐步演进到IoT(Internet of Things),移动分支和物联分支成为新的分支形态,和企业分支一起构成分支网络的三大主要场景。新的分支网络分支数量更大、业务更复杂,业务部署慢、故障定位难成为主要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华为推出采用敏捷控制器(Agile Controller)和敏捷网关的两层架构的敏捷分支解决方案。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路由器产品领域总经理李先银认为敏捷分支解决方案实现了三个“第一次”:第一次应用虚拟化技术实现IT+CT在网关上深度融合,实现了设备资源深度共享;第一次基于SDN与NFV融合架构实现IT和CT统一控制和运维;第一次实现设备、网络和应用多层开放,支持第三方业务与系统集成与被集成,为客户实现增值。
李先银表示,敏捷分支解决方案完全颠覆了传统设备的形态与架构,改变了分支的建网模式,改变了管理运营模式,由此也将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企业业务空间大
从2011年开始,华为企业BG已成立三年多。徐文伟透露,华为企业BG今年将完成约35亿美元的收入目标。这个数字在华为整体收入中的占比并不算多,但增速较快。2013年华为企业BG的全球增长率是32.4%。如今华为正通过聚焦和“被集成”,实现企业业务在2017年达到100亿美元收入的销售目标。
徐文伟说,华为企业业务上升空间很大,“我们主要看增长速度而非现在的排名”。华为企业BG 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何达炳举例说,在IP领域,华为去年推出了数据中心交换机,去年一年已成长为中国数据中心交换机市场的第一名,2013年在新增市场份额第一。今年以来华为在欧洲企业市场的订货则更是增长了200%。
敏捷培养 篇7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小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推理, 对相应的数学材料进行正反两面的分析, 并区分相似概念, 区分不同运算法则和定律适用条件之间的区别等。要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首先就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相互交流, 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与同学、老师进行争辩。由于学生长期地、惯性地听从与教师的观点, 因此, 为打破这一思维惯性, 教师可在初期授课时, 故意制造一些错误, 引导学生去发现, 并予以纠正, 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惯性思维, 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习惯。
在运用理论解决数学问题时,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 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思维、推理中存在的漏洞与错误, 因此, 教师要适时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推理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并及时反省错误, 逐渐培养其自我反省的主动性。其次, 教师可以多对学生进行多项选择式练习, 它不同于单项选择或计算题, 多项选择题因其题目设计内容广, 陷阱多, 有助于学生锻炼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能够选取最优路径, 尽量缩短思维过程。这一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在紧急情况下, 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优选择。作用到数学学习中, 则可帮助学生缩短思维过程, 简化解题思路, 更快更准确地得出结论。
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重所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转换。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抓住原则性、基础性的知识点, 讲明知识的体系结构, 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将性质相似的知识点进行迁移, 从而将大容量的知识点归纳为几个相似的结构形式, 即将解决简单问题所运用的方法和结论, 类推至比较复杂的情形中, 化繁为简。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与敏捷性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 因此, 教师应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时刻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自我反省, 允许学生质疑自己的, 甚至是书本上的观点, 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思维, 善于将数学问题中复杂的内容, 简化成简单的体系框架, 并与相似的问题相类比, 直接运用类比的方法和结论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 简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操作的策略。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与敏捷性进行了分析。
敏捷培养 篇8
1 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是由15个科学家共同提出来的,其中包括来自思特沃克公司 ( Thought Works) 著名的软件大师马丁·福勒 ( Martin Fowler)[1]。敏捷开发即一种全新而快捷的软件开发模式,是把人放在第一位,以满足用户不同需求为导向的开发模式[2]。应用敏捷开发的方法,要求团队成员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满足了高内聚、松耦合的原则把项目分成了若干个小组。较少的文档准备和分组的新方式缩短了软件开发周期,开发过程中的多次迭代和测试提高了软件的质量[3]。
2 敏捷技术的重要性
从目前敏捷开发的研究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任何一个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任何的一种模式都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所以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考虑所有的问题,不管是开发方法、设计模式还是设计架构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就目前敏捷开发的应用研究来看,敏捷开发的过程,对技术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这也正是多数项目在应用敏捷开发过程中失败的重要因素。
从根本来说,敏捷开发不仅是一个软件开发过程的方法论,准确地说它更是一种思想,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敏捷技术上的,敏捷技术为这一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只有敏捷的技术才能支撑敏捷开发的实施[4]。真正的敏捷开发不只是管理层次的敏捷、项目参与人员的敏捷,架构的设计也应该是敏捷的,编程思想也应该是敏捷的,这才是实至名归的敏捷开发。在项目真正进行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敏捷开发的优势应做到管理与技术同步规范。管理与技术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辅相成,技术的敏捷使得敏捷开发方法的实施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是敏捷开发方法的基石,如果没有相关技术的支持,敏捷开发是不能完全发挥效应的甚至是不可行的。只有做到管理与技术同步敏捷,在管理的过程中得到相应技术的支撑,敏捷开发方法才能发挥真正的敏捷,才是真正的敏捷思想。
2. 1 简单三层
敏捷开发方法要求在敏捷开发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开发团队的每个开发人员能够独立地进行系统模块开发是敏捷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以往的传统开发技术,并没有将系统模块化,整个系统的耦合性较高,依赖性较强,使用传统的开发技术并不能实施敏捷开发方法,使得敏捷开发提倡的系统各模块之间并行开发成为空想。简单三层却为这一要求提供了可行性。
三层架构由底层至上层分为数据访问层 ( Data AccessLayer,DAL) ,业务逻辑层 ( Business Logic Layer,BLL) ,用户界面 ( User Interface,UI)[5]。简单三层将界面的呈现、业务逻辑的处理以及访问数据库很好的分离开来,因此在系统实现编码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系统各模块的并行开发,而且不要求全能型的开发人员,只需精通其中一层即可参与到项目当中,在保证工作高效且代码质量的同时节约了开发成本[6]。在测试方面,三层也可同步进行,可以解决敏捷开发在测试环节中给项目带来的成本偏高问题,在支持敏捷开发实施的同时,又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安全,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无形之中也提高了项目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使得敏捷开发能够顺利进行。
2.2 抽象工厂模式
敏捷开发提倡的是拥抱变化,要求在开发过程中进行多次的迭代,项目团队进行周期性的交流沟通,随时应对客户的需求变化,勇敢地面对变化,对于用户的反馈,程序员要有勇气对已经编写好的代码进行适当的修改[7]。敏捷开发里所说的勇于接受变化并不是简单的要求项目团队在客户提出新的要求时,就将之前的系统全部放弃,从头再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敏捷开发。但是面对这样的需求敏捷开发只是单纯的提出了要求,并没有对此有进一步的说明和指导,而为了满足更换数据库的需求重新编译数据操作类就相当于项目从头开始,又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如何在面对客户需求的时候,尽可能地减少代码的修改量,代码的复用性是一个关键因素。想要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就想到了设计模式,在当前的设计模式中,抽象工厂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作为创建型模式的抽象工厂模式是23种设计模式中的一种,所谓创建型模式就是不需要自己实例化对象,而是由创建型模式来代替新操作[8]。抽象工厂模式指的是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者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不需要指定它具体的类[9]。该类设计模式是专门针对需求的变化来达到提高代码复用性目标的一种模式,它就相当于一个实实在在的工厂,只不过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工厂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工厂是用来生产产品,但是这里的工厂是用来管理变化的。
使用抽象工厂模式将可变的进行封装,以接口的形式呈现,在三层中应用抽象工厂模式,在不需要修改以前代码的前提下轻松地解决了更换数据库类型这一需求,并且在系统开发完成之后甚至是使用过程中,都可轻松地更换数据库类型,有效地解决了由于需求变化导致开发周期延长,并且为系统的后期维护降低了成本。
2.3 ASP. Net MVC
客户的需求贯穿于整个项目中,虽然敏捷开发中采取先测试再编码的方式有效地应对了客户需求的变化,但是并不排除客户对测试满意,开发完成之后又提出了新要求的可能性存在。对于大多数客户来说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系统功能和界面展示方面,针对这一可能性传统的敏捷开发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重新编写,重新测试,但是这一问题是周而复始的,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应对这一状况就应考虑到从技术方面入手。
在通常情况下,系统的页面开发都是用网页表格( Web Form) 进行,虽然网页表格 ( Web Form) 操作简单,可以直接拖控件对页面完成布局工作,但是它的页面展示与后台逻辑代码的耦合度较高,在遇到客户对页面布局要求变更的时候,不仅要进行页面布局的修改,还要将相应的页面逻辑进行修改,这无疑多做了很多没有必要的工作,这时ASP. Net MVC框架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第一选择。
ASP. Net MVC是微软在2009年对外公开发布的第一个开源的表示层框架[10]。ASP. Net MVC模式是一种表现模式,它可以将 表现层分 成模型 ( Model ) 、控制器( Controller) 和视图 ( View) 三个组件,有效地分离了页面展示与用户界面 ( UI) 逻辑代码,所以ASP. Net MVC是一个更加倾向于用户界面层 ( UI) 的表现层框架,是网页表格 ( Web Form) 的另一种选择[11]。在面对客户对页面展示需求变化的时候,只需更改相应页面的展示效果即可。
3 敏捷技术应用实例
3. 1 项目简介
本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在2013年之前均是通过工作人员手工的录入以及核对完成的,因此,本校博士招生工作存在效率低下,管理无序,数据安全性较差等诸多问题,实施办公自动化对于我校的博士招生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项目将采用本文所提及的融合敏捷技术的敏捷开发方法对系统进行开发。
3.2 敏捷技术在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与实现
根据上述分析,博士研究生招生系统的整体架构见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本系统结合了简单三层架构、抽象工厂设计模式和ASP. Net MVC框架三大技术,本系统使用2011年发布的ASP. Net MVC3. 0版本[12]。本论文主要从这三个技术的应用上进行详细论述,来论证敏捷技术对敏捷开发的重要性。
3. 2. 1 抽象工厂模式在数据访问层的应用
对于本系统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学生各种信息的管理与操作,并且录取的学生信息数据库要与我校现有的各种学生工作系统进行衔接,而所用数据库并不相同,对现在已经使用的系统进行修改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只有针对目前着手开发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系统进行完善,来迎合不同数据库的需求。解决这一需求的办法就是抽象工厂模式。本文以考生登录功能为例进行技术应用说明。
创建抽象工厂类,利用 . Net的反射机制获取数据访问层的程序集和命名空间的名称,通过数据访问接口层来创建user_ infor数据表的实体类,并采用缓存技术来提高系统性能,设置当前应用程序指定Cache Key的Cache值的核心代码如下:
由于数据访问层融合了抽象工厂设计模式的思想,所以业务逻辑层调用数据访问层是通过数据访问接口层创建相对应的数据工厂实例,并没有指定具体的数据操作类,因此,在面对更改数据库类型时,只需修改配置文件的程序集和命名空间的Value值即可,配置文件代码如下:
由此可见,应用了抽象工厂模式和反射机制加上配置文件的使用,在不需要修改系统代码的前提下轻松实现了异库移植操作,并且为本项目实施敏捷开发时适应了需求且缩短了开发周期。
3. 2. 2 ASP. Net MVC 框架的应用
在ASP. Net MVC中UI逻辑在Controller组件中进行编译,Controller负责将数据从Model取出传递给View[13]。在本系统里,ASP. Net MVC代替网页表格 ( Web Form)作为三层中的用户界面层 ( UI) ,所以在界面展示编译中,ASP. Net MVC框架中的控制器 ( Controller) 组件则负责与业务逻辑层进行对话,从业务逻辑层调用校验用户的方法来获取数据库中的考生登陆信息。判断登陆是否成功的部分代码如下:
前台的页面布局交由视图 ( View) 组件负责,由于它与控制器 ( Controller) 组件的低耦合性,视图 ( View)的页面展示只需单纯的Html标签即可实现,并且不需要将标签ID传到后台,实现了UI展示与UI逻辑的彻底分离。登录页面的视图 ( View) 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从以上代码我们可以看出,视图 ( View) 页面都是由Html标签实现,所以在更换页面布局的时候就不需要考虑前台标签与后台逻辑的绑定问题,不需要修改用户界面 ( UI) 逻辑代码。
4 结 论
浅析敏捷制造 篇9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 因为美国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由德国和日本生产的高质量产品大量占用了美国的市场, 迫使美国原先的制造策略由着重产品的成本从而转为产品的质量。进入了90年代, 由于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市场上的竞争更加转向严峻。日本生产的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比美国快了一倍多, 美国制造商所关注的焦点转变为速度。因此, 美国必须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美国政府为了改变现状, 从而把制造业发展战略目标瞄向21世纪。为了重新夺取美国在世界上制造行业上的龙头老大位置, 美国政府因此资助了里海大学的雅柯卡研究院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二者组织了一百多家相关的公司,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分析研究400多篇优秀报告之后, 提出了一份尤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决策《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在1988年敏捷制造这个全新的新概念第一次被提及, 孕育而生。1990年向世界半公开之后, 马上引起了全世界国家的看重。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将这种初新的制造模式敏捷制造当成21世纪制造业的新型战略。
2 敏捷制造基本原理
必须运用专业化和标准化的信息集成和电脑网络相结合的结构作为基础, 各个企业采用分布式的结构相互连接, 创建虚拟制造下的环境。把竞争合当作首要原则, 从虚拟制造的环境下进行动态选取、择优录取成员, 构成虚拟环境下的企业, 加快生产的速度。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敏捷制造的内涵分别从市场/用户、合作伙伴和企业能力来深度解析。
2.1 敏捷制造的初始点是及时的对市场/用户需求的响应
由于市场/用户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企业要想要想在全球化市场中竞争取胜, 就需要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用户的需求, 这就是敏捷制造思想的出发点。
为了对市场/用户需求做出快速响应, 企业必须首先考虑:a.市场用户是谁;b.什么是市场/用户的需要;c.企业对市场产生的及时回应是否值得?对于这些问题的明确回答依赖于信息技术和企业信息网。在明确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对市场/用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 快速设计且制造高质量成本又低的产品, 以次来满足市场/用户的需求。
2.2 敏捷制造必须不断加强该企业的能力
为了能对市场/用户提出的需求做出快速回应, 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能力。企业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的综合能力表现, 对企业能力的衡量要综合考虑企业对市场/用户的响应速度以及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成本, 为了提高企业能力, 企业必须采用先进制造系统技术, 并依靠信息技术建设企业信息网, 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实现技术、管理和人员的全面集成。
2.3 敏捷制造强调采用动态组织
为了能够以最少的投资、最快的反应速度对市场/用户的需求做出响应, 敏捷制造采用灵活多变的动态组织。动态组织是为了以最少的投资、最快的反应速度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响应,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组成的一种有时限的相互依赖、合作和信任的组织、成员可以是来自企业内部的某些部门, 也可以是企业外部的公司, 每个成员只做自己擅长的工作, 一旦成品或者项目任务完成组织即自行解体, 各成员可立即转入其他产品或项目。动态组织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虚拟组织或者虚拟企业, 这是一种对市场/用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企业组织形式, 它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而且也成员组成的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进行合作的而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组织。
3 敏捷制造技术应用
国内外的各大公司及企业对敏捷制造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对敏捷制造的应用也更为成熟了, 这对于敏捷制造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这预示着敏捷制造的应用将会更加的广泛, 将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应用。
日前, 已经有上百个美国公司、企业在开展和敏捷制造有关的实践性活动。欧洲也有不少公司正在进行企业改造和重组。美国生产工业压缩机的Ingersoll-R公司, 1988年建立动态公司采用敏捷制造过程后, 开发技术水平比原来更先进的压缩机只需以前的1/3到1/2的时间, 价格方面也从原先的50万美元变为如今的12.5到25万美元。在这之前原来开发新产品仅设计就消耗工时8到12个月, 从样机制造到试验评定耗时一年到一年半不等。可想而知敏捷技术给该公司带来的利益是有多么巨大。
4 技术发展的趋势
工艺设计从先前的用经验来判断变为定量分析标志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在敏捷制造组建的系统上, 人、技术与组织构成了最基本的三要素。构筑和实施敏捷制造模式需要多种技术层面上的支持, 在先进技术相互匹配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制造模式带来的优势。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首要有关键技术打好基础, 敏捷制造中主要有如下关键技术:1) 并行工程 (CE) 技术;2) 虚拟制造 (VM) 技术;3) 网络技术;4) 模块化技术;5) 系统集成技术;6) 动态联盟;7) 产品数据管PDM技术贯通了如上技术才能真正的掌握敏捷制造技术。从而确定工艺参数, 优化工艺方案, 预测加工质量, 计算机视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加入, 造就了制造技术向着高效化的工艺, 生产过程机器人、数字化的控制以及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对敏捷概念的深入研究、内涵以及实践更好地应用于中小企业因为敏捷制造拥有技术、资源等多方面优势。在美国敏捷化协会工作的专家认为资源被限制的中小企业, 以后极大可能成为敏捷制造的关键力量。往后对敏捷的概念、内涵以及实践的深入研究将会更加对其发展作出贡献。
5 总结
敏捷开发方法综述 篇10
1 敏捷开发方法概述
1.1 简介
敏捷开发方法是将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分成了若干个很小的模块化部分。每个部分在迭代过程中逐个解决, 然后就像是搭积木一样逐渐添加到整个应用软件上, 最后所有部分完成后, 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从字面来看敏捷开发方法意味着高效和快捷, 是软件使用过程中的一种轻型的、迅速的、有效的科学方法。[1]在重型方法中, 开发团队往往枉费了太多精力和时间在一些无关紧要和重复的中间环节上, 而敏捷开发方法则有效地避免了这种毫无意义的浪费。在无过程或者说是过于繁琐的过程中, 敏捷开发方法寻找到了一种平衡, 以简洁的步骤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1.2 特点
敏捷开发方法主要有两个特点, 首先[2]它是“适应性”而不是“预设性”的。传统的重型方法是针对软件开发项目的很长的时间跨度内做出详细的规划, 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开发。而这种规划方法在规划完成之后很难再进行修改, 而敏捷型方法则不然。敏捷开发方法的目的就是要适应计划变化的过程, 甚至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新的变化。其次, 敏捷开发方法是面向人的, 而不是面向过程的, 它们努力使软件开发工作能够针对和适用于人的特点, 使软件开发成为一项愉快而非枯燥的活动, 最大可能地发挥人的创造能力
1.3 基本原则
敏捷开发注重的是人再软件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和迅速适应和应对变化的能力。有效的团队合作、密切关注当前的代码是敏捷软件方法最为强调和重视的两个基本原则。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当前的代码能够知道当前他们拥有什么, 但是不能保证将来会获得什么, 原因就是不能预期将来的变动。密切关注当前的代码是为了在一个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建立开发工作。敏捷开发方法注重的真诚的交流与合作, 相对于读写文档而言, 敏捷开发的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能够大大提高读写文档的效率和时间, 降低文档工作量;设计师们可以共同讨论, 集思广益, 获取最佳设计。总而言之, 有效的团队合作能够获得高质量、快速度的软件开发, 还能有效降低开发成本。
2 几种常见的开发方法
2.1 极限编程
极限编程XP强调的理念是沟通和反馈, 是一种典型的小组开发方法, 适用于十人以下的项目组或是开发地点集中的场合, 在一些需求模糊或者是挥发性强的场合被业界人士广泛应用。在软件开始初期, 极限编程XP并不要求开发人员编制很多的文档。它提倡的是先行测试, 目的是将之后出现bug的几率降到最低。[3]极限编程的目标是将较为模糊、变化较大的客户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 转化为符合客户要求的软件产品。其基本约定是用户与开发人员团结合作, 共同创建出有实际运用价值的软件。用户积极参加整个开发项目的周期, 并指导开发小组如何提升整个极限编程项目生命周期的业务价值。
2.2 自适应软件开发
自适应软件开发与水晶方法实相互借鉴和融合的, 自适应软件开发借鉴的是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 其目的是通过提高自身的适应性, 以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软件需求难于预测并高速变化的软件开发。因为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 开发人员需要用各种方法来应对不可预测性。在对于开发人员的管理中, 需要管理的重点是鼓励开发人员真诚合作、互相沟通, 而不是生硬指使大家应该做什么, 这样才能让开发人员能够有足够的空间提出各具特色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2.3 SCRUM
发挥构件技术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是SCRUM的宗旨和出发点。它是一种迭代的增量化过程, 吸取了各种开发的优势并加以改进, 更加有利于工作的管理和产品的进一步研发。SCRUM把项目分成多个迭代阶段, 每个迭代阶段为期半个月至一个月。在完成每个阶段之前, 开发人员需要明确这一个阶段需要实现的功能。但在每一个阶段, 所有的开发都围绕着迭代, 并且有固定的需求[4]。
3 优势分析
敏捷开发对于信息系统开发周期的有着严格的要求, 这一点与迭代式开发有着共同之处。不同的是, 由于迭代周期过长, 在迭代期间客户是无法改变变化需求的, 这就大大降低了项目估算的准确度;而敏捷开发模式却避免了这一不足之处, 它具有周期时间短和高度协作的优势, 能满足客户需要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样就使得客户的需求更加具有可控性, 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大大提高了开发软件的效率。
瀑布式开发体现的是预见性的原则, 对开发过程中的先后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就难以实现开发过程中的灵活性与自由度;而因具有独特的迭代方式, 敏捷开发模式信息系统中的已开发的部分模块一直处于可甩状态, 整个系统已经划分为一些相互独立的子系统, 迭代是以最短的周期进行, 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得以大大增加。
与前几种模式不同, 快速原型模型与瀑布模型的有机结合, 使螺旋式的开发模式对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十分注重, 与一些较大型的信息系统相比, 螺旋式的开发模式更加适合复杂度较高的系统。它所强调的是可预见的风险, 却难以应对不可预见的随机风险, 但敏捷开发的核心就在于更加重视在不可预知的风险面前系统所具备的适应性, 所以能够更好地避免风险。
摘要: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飞速更新的软件需求, 于是便形成了一些较轻量级的软件开发方法 , 这就是被称为能迅速针对软件变化要求的敏捷开发方法。本文对敏捷开发方法的原理做出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同时又列举了几种较为常见的开发方法做出了实际应用的相关比较, 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恰当的敏捷型开发方法。
关键词:方法,原理,应用,需求
参考文献
[1]Kiczales G, et a1.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European Conf.on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Finland.Springer—Verlag LNCS1241.June1997.
[2]林海, 徐晓飞, 潘金贵.计算机科学[J].2005 (2) :125-128, 132.
[3]聂华北, 沈剑翘.计算机系统应用[J].2008 (12) :157-161.
敏捷培养 篇11
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IBM 软件集团应用和集成中间件总经理Marie Wieck表示:“如今业务环境多变、复杂,并充满不确定性,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激烈的竞争市场,企业转型迫在眉睫。有调查显示,80%的CEO认为他们的企业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只有一半的CEO认为他们已做好准备。而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业务敏捷性的提高。”
BPM7.5作为业务流程管理的最新平台,可以让客户深入清晰地了解各个关键业务环节,从而能够对其业务规划进行模拟、自动化、监控和调整。WAS 8.0作为IBM应用平台的核心,能够为客户加强安全性和控制度,并为企业应用程序的安装、维护、测试和问题解决提供自动化的增强功能。
转型要选对工具
Marie认为,转型的成功实现有三个关键因素:第一是企业的可视性;第二是运营灵活性;第三是流程完整性。
这些关键因素除了适用于原有业务的转型,对新业务的部署也同样适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利用基于IBM WebSphere BPM相关技术和产品,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成功部署了城市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这主要归功于业务流程的快速梳理。该解决方案基于SOA框架,采用IBM WebSphere MQ 和IBM WebSphere BPM相关技术和产品。
敏捷软件开发实践总结 篇12
软件危机一方面是由软件生产本身存在着复杂性,另一方面却是与软件开发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有关。软件工程学正是为克服软件危机而形成的新的学科,但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人们并没有完全克服软件危机。
软件开发中当连续地犯错误时,我们会对错误进行诊断,并在过程中增加更多的约束和人为制品来防止以后重犯这样的错误。经过多次这样的增加之后,我们就会不堪巨大、笨重的过程的重负,极大地削弱我们完成工作的能力。一个大而笨重的过程会产生它本来企图去解决的问题。降低了团队的开发效率,使得进度延期,预算超支。它降低了团队的相应能力,使得团队经常创建错误的产品。遗憾的是,许多团队认为,这种结果是因为他们没有采用更多的过程方法引起的。因此,在这种失控的过程膨胀中,过程会变得越来越庞大。
2001年初,由于看到许多公司的软件团队陷入了不断增长的过程的泥潭,一批业界专家聚集在一起概括出了一些可以使软件开发团队具有快速工作、响应变化能力的价值观(value)原则。他们称自己为敏捷(Agile)联盟。在随后的几个月中,他们创建出了一份价值观声明。也就是敏捷联盟宣言(The Manifesto of the AgileAlliance)。
敏捷联盟宣言如下:
(1)个体和交互胜过过程和工具。
人是获得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果团队中没有优秀的成员,那么就是使用好的过程也不能挽救失败的项目。但是,不好的过程却可以使最优秀的团队成员失去效用。如果不能作为一个团队进行工作,那么即使拥有一批优秀的成员项目也会失败。
一个由平均水平程序员组成的团队,如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将要比那些虽然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程序员,但是成员之间却不能交流的团队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团队的构建要比环境的构建重要得多。应该首先致力于构建团队,然后在让团队基于需要来配置环境。
根据调查总结:一般团队都具备创业型团队的特点:一个优秀的lead,带多名水平一般的员工;这样的团队存在两个问题:1)优秀员工的引入,受lead的水平限制;2)员工各自为政的开发模式,分享不够。
团队中的优秀人才并不是越多越好,优秀人才太多反而有更大的弊端。一是人力成本太高,他们可能消耗掉产品创造的大部分效益,那么就不划算了。二是团队分裂的风险太高,因为团队的空间有限,无法同时满足很多优秀人才事业发展的欲望;所以,团队的优秀人才恰好够用就行。
软件开发团队的lead应当具有四项素质,按级别从低到高排列;不错的技术才能(一段)较强的管理才能(二段)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三段)敏锐的商业头脑(四段)。目前大多数IT企业在物色团队的领导时,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对于搞技术出身的人,如果他能当上小头目,一般地讲他的技术才能不会太差。然而即使技术水平是团队里最强的,如果他不具备带领团队所有成员正确干活的能力(即管理能力),那么他也就不不适合当lead。
(2)可以工作的软件胜过面面俱到的文档。
没有文档的软件是一种灾难。代码不是传达系统原理和结构的理想媒介。然而,过多的文档比过少的文档更糟。编制众多的文档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要使这些文档和代码保持同步,那么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如果文档和代码之间失去同步,文档就会变成庞大的、复杂的谎言,会造成重大的误导。
( 3 ) 客户合作 胜过合同 谈判。
成功的项目需要有序、频繁的反馈。不是依赖于合同或者关于工作的陈述,而是让软件的客户和开发团队密切地在一起工作,并经常地提供反馈。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和客户之间真诚的协作。
( 4 ) 响应变化 胜过遵循 计划。
响应变化的能力常常决定着一个软件项目的成败。当我们构建计划时,应该确保计划是灵活的并且易于适应商务和技术方面的变化。
较好的做计划的策略是:为下两周做详细的计划,为下三个月做粗略的计划,再以后就做极为粗糙的计划。计划中这种逐渐降低的细致度,意味着我们仅仅对于迫切的任务才花费时间进行详细的计划。一旦制定了这个详细的计划,就很难进行改变,因为团队会根据这个计划启动工作并有了相应的投入。然而,由于计划仅仅支配了几周的时间,计划的其余部分仍然保持着灵活性。
综观上述四个过程,敏捷开发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过程为中心,强调尽可能的沟通(与客户,与团队成员),尽可能地以最简单的设计解决问题(从而能够拥抱变化)。
敏捷开发不同于以往的瀑布式开发,非常适合需求变动的情况,敏捷开发的工作量是随着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整个过程中浪费很少(如图1所示)。
与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惧怕需求变化相反,敏捷团队依靠变化来获取活力。团队几乎不进行预先设计,因此,不需要一个成熟的初始设计。他们更愿意保持系统设计尽可能的干净、简单,并使用许多单元测试和验收测试作为支援。这保持了设计的灵活性、易于理解性。团队利用这种灵活性,持续地改进设计,以便于每次迭代结束所生系统都具有最适合于迭代中需求的设计。
上面的描述非常美好,读者不禁会问:敏捷开发人员如何知道要做什么的呢?
答案是:
(1)他们遵循敏捷实践去发现问题;
(2)他们应用设计原则去诊断问题;
(3)他们应用适当的设计模式去解决问题。
软件开发的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就是设计。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的敏捷开发方法可供选择,包括Scrum、Crystal、FDD(Feature DrivenDevelopment)、ADP(AdaptiveSoftware Development)、XP(e Xtreme Programming)等。S c r u m是最常用 的方法之 一。Scrum本意是橄榄球运动中的争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橄榄球运动是非常野蛮的,球员目的非常明确——破门得分。你可以抱着球跑,可以传给队友……各种方式都可以,目的就是要快速得分。敏捷开发就需要这种精神。下面我们来看一下Scrum大概的流程(如图2所示)。
1、在一个Scrum项目中,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建立待开发的产品条目(ProductBacklog),并确定其优先级。开发中需求的改变也要写进去,对于调研、查阅资料、配置环境等也应考虑进去,因为这些也很占用时间,敏捷开发中不提倡冲刺,不提倡加班,讲究发挥团队最大价值;
2、根据所 列P r o d u c tBacklog情况,确定产品一个迭代(Sprint)所要完成的东西,每一个Sprint大概是2-6周的时间;
3、Sprint开始前,需要开一个迭代计划会议(Sprint PlanningMeeting)会议。会上,产品负责人(Product Owner)讲解本次开发要开发的条目(Story),将确定的Story放入Sprint Backlog中来;
4、Sprint开发过程中,团队每天都要开一个站立会议(DailyStand-up Meeting),以便团队之间了解彼此的开发进度;
5、Sprint结束之后 , 需要开评审会(Review Meeting),Scrum团队会在评审会议上把这个迭代的开发成功展示给大家;
6、之后还 要开一个 反思会(Retrospective Meeting),S c r u m团队会回 顾过去这 个Sprint,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传统的项目负责人也罢,敏捷的项目负责人也罢,都会制定计划,而且会为之投入相当的时间。但是他们对待计划的态度截然不同。在敏捷开发中,我们采用“调整性行为”来说明应该采纳的一些正确做法(其中之一便有可能是纠正计划本身)。
1、知晓变 化 ( 即不确定 因素)可能随时发生,面对突发的变化,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不能继续按原计划执行。
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客户提出新的要求,开发团队的经验不能马上告诉:这个技术需求能不能实现或需要多长时间实现。一般需要三天时间进行预研,这样才能知道是否能做,需要多少时间完成。然后修改部分计划。
2、必要时,对项目的过程和实施办法做出随机调整。
(1)调节项目中的已知和未知。
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丁(Rob Austin)和同事李德文(LeeDevin)共同执笔发表了《艺术性管理》(Artful Making)一书。书中提到一个价值1.25亿美元的IT项目最终失败的案例。失败的原因正是由于合作企业一味坚持原计划,亦步亦趋死板执行,拒绝用调整来应对突发的变化而造成的。书中写道:“‘为工作制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做事’成了让他们盲从的真言,直接导致团队采取了毁灭性的做法,带来惨重的代价。……在商界,人人都以为这种问题很少发生,可实际上却非常普遍。”
现实中每一个项目都有其已知的条件和未知的因素,有其确定的一面以及不确定的一面,因此每一个项目都必须在计划和随机调整之间取得平衡。这种平衡是必须的,因为项目可以是生产性的,也可以是开发性的,还可以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生产性的项目不确定性很低,而开发性的项目却是高度不确定的。开发性项目强调预见性,项目执行的过程,就是朝着预见的方向探索前进的过程,而不是制定出严密周详的计划,然后严格实施的过程。也就是说,计划或调整,不能说孰对孰错,管理者应根据项目自身的具体情况、具体条件,作出最恰当的选择。
实际中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
Product owner(需求方,可以是产品经理,可以是甲方,可以是单位的主管)不可能一次想清楚所有需求时,产品上线前的灰度发布会有些修改,上线后还要根据用户的反馈,可能还会进行不止一次的修改。(例如,如何鼓励用户进行评价。开始是要求用户必须评价,后来用户评价的频度降低了,而且大多是“哈哈哈哈哈”等无效评价;又选择做趣味性界面,增加了动画,但时间长了,也就降低了趣味性。有效评价还会再次降低,再次面临新的修改。)
(2) 驾驭风险,抓住机遇
人们不想采取敏捷的做法时,往往会找各种借口、理由,甚至抱怨:“这样做太费时间了”,或者“这样做成本太高”等等。所以无论是短期试点,更新数据,随时整合,自动检测,还是其他的各种变通性做法,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托辞。
多数情况下,虽不尽然,找种种借口拒绝调整,往往会直接导致效率低下,因为它让企业失去了精简流程、提高随机应对的机会。培养团队的敏捷性,必须进行小型的试点;而小型试点的目的就是找到方法,让重复的工作环节能够低成本地快速完成。而快速且低成本的工作习惯,又能促使团队面对变化,另辟蹊径。快速低成本的解决办法,还能够鼓励团队勇于创新,从而锻炼团队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又会影响到企业的其他部门,产生涟漪效应。这样一来,降低成本应对变化,就会促使企业重新思考它的商业模式。
(3) 采取可靠的而不是可重复的步骤
必须指出“可重复的”并不意味着敏捷。虽然实施可重复的步骤,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管理目标,但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追求可重复的目标却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会极大的遏制产品的开发。可重复意味着用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产出同样的结果。而可靠性却指的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障碍都要实现既定的目标——也就意味着不断的做出调整,应对各种变化,实现既定目标。
可重复的步骤,通过制定标准和对流程的不断改进,来减少产品的质量变化。这是一个源于制造业的词。因为在生产制造中,产出什么样的产品,是已经定义好的。那么可重复性就意味在生产过程中,只要连续输入,就可以产出预期的结果。可以重复意味着从输入到产出的转换过程是可以复制的,而无需任何变化。它还意味着生产的过程不会有任何新情况发生,因为所有信息都全部预先知道,来保证最终的精准产出。但是,可重复的步骤在产品开发中毫无用处,因为首先很难精准地判断出最终的结果;其次项目不同,项目的投入也大不相同;第三,开发不同产品,从输入到产出的转换过程本身更是大相径庭。
可靠的步骤过程关注的是产出,而不是投入。哪怕是投入完全不同,通过采取可靠的步骤,项目成员也能够想出各种办法,不断向既定的目标靠拢。也正因为投入的差异,他们决不会把一个项目所采用的步骤或做法,亦或是试点,复制到另一个项目中。
可靠性是受结果驱动的;而可复制性是受输入驱动的。如果把项目的步骤固定下来,那么项目本身就会因为投入和转化的巨大差异,而变得极其危险。即便是那些声称采用了固定步骤且获得成功的企业,他们的成功并非来自于固定的、可重复的过程本身,而是来自于企业员工在实施这些步骤时,进行的敏捷调整。
敏捷开发项目管理(APM)既是可靠的,又是可预测的:这样的项目过程,由于考虑到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因而在规定的时限内开发出的产品,最能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这一点是其他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无法比拟的。而之所以能够这样,不是因为项目经理制定出了极其周详的任务计划,也不是对这个计划实施了精微细致的管理,而是因为敏捷的项目管理者,营造了一个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人人追求卓越,并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敏捷管理虽然是可靠的,但也并非是无往而不胜的,因为它并不能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也无法避免全部的意外。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设法转化意外和不确定性,使项目最终走向成功。
总结来说:敏捷设计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事件。它是一个持续的应用原则、模式以及实践来改进软件的结构和可读性的过程。它致力于保持系统设计在任何时间都尽可能得简单、干净以及富有表现力。
【敏捷培养】推荐阅读:
从调整敏捷到适应敏捷的最佳实践07-02
敏捷拥护者眼中敏捷开发的常见问题11-03
敏捷思想05-26
敏捷开发08-06
思维敏捷08-29
敏捷物流12-20
敏捷服务12-24
敏捷性营销07-05
敏捷测试过程09-01
敏捷开发模型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