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培养

2024-05-26

责任培养(通用12篇)

责任培养 篇1

《纲要》指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3~6岁的幼儿需要及时培养责任感。我们要正确引导幼儿从保管好自己使用的东西开始,让幼儿明白管理的重要性,从自我管理、管理他人、集体概念等开始帮助幼儿树立责任意识。

一、机场小见闻,培养幼儿自我管理的责任意识

这一次飞海南,在关注祖国温差大的同时,也关注了一些身边的小事情。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也存在很多差异。机场候机的时候,一个孩子一手自己提着小行李箱,一手牵着妈妈的手,忽然间,这个远去的背影吸引了我,直至孩子和他的行李箱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于是开始关注各地孩子在旅行中的一些表现,有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抱着;有的孩子直接坐在机场推行李的车子上;有的孩子空手走在父母的身边;有的孩子吵闹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孩子们的各种表现让我久久不能平复心中的感慨。

同一件事情,可能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很多。常常会和身边的朋友谈及旅游,有孩子的妈妈都不愿意只身一人带着孩子去旅游,说太累。而此时,如果您从小培养的就是一个有责任意识、独立性很强的孩子,那么您在旅游中,还怕孩子会成为负担吗?他可以自己担起自己的责任,小的时候就这样,慢慢长大,这孩子会有更多独立的经验,也懂得责任的重要性。

二、我是小组长,培养幼儿自我实现的责任意识

幼儿的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但工作能不能干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责任心。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培养勇于负责、敢于负责的幼儿,要靠幼儿园教师,通过身边的小事不断增强幼儿自我实现的责任意识。

美术活动《送给朋友的礼物》,需要很多的材料,孩子们要用到纸、蜡笔、剪刀、浆糊……一堂发散性思维的活动,让幼儿运用多种材料去创作,去设计给自己好朋友的礼物。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使用各种材料来创作,用剪刀剪的,用蜡笔画的,用浆糊粘的……活动结束,孩子们忙着去小便、喝水、课间游戏……只见桌子底下有很多的碎纸片,桌子上的垃圾有的在篮子里、有的在桌子上,剪刀、蜡笔到处乱放……个别组长默默地整理着自己小组的物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有的桌子收拾一番后,不再凌乱无章,物品放回自己的物品盒中,有的桌子上还是一盘散沙,蜡笔东一支西一支,浆糊粘在桌子上、废纸满地都是……

形形色色的现象显示着大千世界的不同,针对组长间相互的表现,也让我重新认识到如何培养幼儿对于自己小组的责任意识,是一种对他人负责意识的培养。幼儿天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欲望和动机,只不过其“自我实现”的欲望和动机不像成人那样强烈和明显而已。“自我实现”对于幼儿责任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根据幼儿的这一情况,每次活动或者游戏的时候,我都会以小组为单位,即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员间相互配合,哪一组能够整理得较快、较好,使全组都获得奖励。小组长也是轮流来当,这样人人都有了我是小组长的经验,久而久之对于自己小组的东西、物品便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大家的东西要一起整理,很好地推进幼儿责任心的培养。

三、一场小比赛,培养幼儿集体观念的责任意识

冬运会比赛后,家长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名次,而我关注的是集体的名次。在这场比赛中,有的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有的孩子并没有很好发挥,但最终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是团体第一名。家长们在交流中也不时流露出不应该让幼儿这么小就和小伙伴相互比较的情绪,我则不这么认为,觉得这是一个责任意识教育的很好的契机。抓住幼儿追问我自己是第几名的契机,我告诉孩子,在每一位小朋友的努力下,我班取得了第一名。让每个孩子都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成功感,不管个人成败与否,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都为自己的团体尽一份责任,那我们的团体就一定是最棒的。

总有一种成功让人怦然心动,总有一种力量“秒杀”无坚不摧。一个团结齐心、和谐强大的优秀班集体,会给师生的心灵发展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幼儿的集体责任意识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要时时刻刻把握教育的契机,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四、角色小游戏,培养幼儿社会规则的责任意识

角色游戏的时候,咖啡厅、小超市、运动城、鲜花坊……各种各样的角色扮演,孩子们乐在其中,但是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鲜花坊的工作人员去咖啡厅喝咖啡去了;小超市的收银员跑到运动城运动去了;运动城的办卡人员跑去超市买吃的了……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但是却没有很好的角色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意识较薄弱的表现,孩子们对于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还没有很好地理解。

中班是培养责任意识最好的时段,而角色游戏恰恰又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形式,那么我们用孩子最感兴趣的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建议。于是在之后的游戏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知道自己在岗位中的重要性。如果工作的时候走了,想要来店里的客人就不能买到想要的东西;如果负责收银的工作人员中途离开了,那来买东西的人可能就会把东西直接拿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小警察不工作了,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把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直接告知幼儿,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角色中的重要性,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孩子们在浅显的解释中,很快就能明白自己所拥有的责任,渐渐增强幼儿这方面的意识,长大后的他们必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强于常人的责任意识。

总之,责任感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如果孩子们从小就有这样的一种意识,走上社会后就会成为合格的公民。

摘要: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成了当下教育的关键问题。本文从身边小事出发,分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幼儿教育,责任意识,责任感

责任培养 篇2

我们可以举一个小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经理:小王,去拿把梯子来,在工棚里。如果经理这样说,小王去了工棚却没有找到经理要的梯子,他会回来回复经理:经理,工棚里没有梯子。这时候,经理的心目中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印象,这个小王,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工棚里没有,不会到别的地方去找找?另外一种说法经理:小王,去找把梯子来,我们要用。小王跑到工棚里,如果没有找到,会主动地去其他地方寻找,直到找到。这个小王的责任心就到位了。

通过两个说法,我们比较一下,第一个说法时具体的命令,限定了范围,员工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积极性主动性就下降了,表现出来就责任心不足了。第二种说法是一个开放式的命令,员工的自由度和活动空间就大了,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有了,责任心也因此就体现出来了。

怎样培养幼儿责任意识 篇3

关键词:责任 责任教育 责任感 培养

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可一个人的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在一定的年龄会自动出现的,它需要个人在常年累月的生活中去经历和体会不同的情境才能慢慢获得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从小就培养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形成责任心,有意识地锻炼他们承担责任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人际交往及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内容及训练方法培养责任感

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有“责任”可负。本人在带班时就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幼儿开展“我是大一班的小主人”活动,把各种任务按某些要求划分若干项,每一项内容根据幼儿的能力,分配给幼儿,以此让幼儿去体验“责任”的含义。因此,设计以下几种形式作为培养幼儿责任感的方法。

1.幼儿管理活动区,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发挥幼儿的独立性,创设各种活动角,作为幼儿的责任包干区。根据每个角的不同性质,落实人员,明确要求,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负责管理,体验理解“责任”的含义。

2.通过开展“今天我值日”活动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值日生对幼儿来说是非常乐意担任的,我把值日生内容分为生活员和卫生员两大类,增加幼儿当值日生的机会,让幼儿通过为别人服务,体验责任感。

3.建立友谊班,以大带小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增强幼儿的自性心。我们与小班建立了友谊班,创设大带小活动条件,开展“我是好哥哥,我是好姐姐”活动,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好哥哥,好姐姐,应该照顾帮助弟弟妹妹,由此感受自己的责任,同时也体验到关心他人的愉悦感。

4.及时评价、交流,让幼儿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步提高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当好班级的小主人,潜移默化的形成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开展“我是大一班的小主人”活动,幼儿的责任感大大增强,形成了关心集体、关心别人、爱护班级的好风气。(1)通过以责任包干区的形式训练,使幼儿明确自己包干区的责任,并对所负责的包干区有了一定的责任感,他们的工作已不限于单纯的工作,更多地表现对集体的关心,不仅自己能爱护物品,还帮助监督别人也这样做。(2)实行值日生制度和划分责任区,培养幼儿的集体责任心,由于大班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很强,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有了责任感,开始意识到值日生工作是自己的任务,自己有责任把值日生工作做好。(3)通过小助手形式的训练,幼儿学会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发、收集、整理教具、学具,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还训练了逻辑思维。

二.与家长沟通,在家中培养责任感

1.学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重视的是幼儿的学习,忽视了自理能力,经常这样下去孩子的依赖心理就很严重了,家长在重视学习的同时,能力和素质应该同时培养的,在家中应该多练习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让幼儿学会叠被子、系鞋带,种植小植物等。我们通过“你变、我变、大家变”这一主题,适当地开展“我已经学会了……”的活动,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责任心的发展。

2.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孩子刚在家中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样失败小挫折也随之而来。这时,家长要鼓励孩子,这次不行,还有下次,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孩子觉得失败并不是件什么事情,有了再次去努力争取成功的勇气了,所以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时家长们要给孩子勇气,大胆再去尝试,孩子知难而退的想法也就会慢慢改善。

3.应该让孩子学会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是首信的体现,家长会想孩子还小说到做到很难的。其实在平时还是应该注意培养。要孩子说话算数,首先家长应该做好榜样,我们还应该时常督促孩子们不说谎话。

三.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责任感

社会活动是孩子接触社会的途径,同样更是培养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当幼儿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会发现很多现象。如:6月5日是环境日,利用这个特殊教材,带领幼儿去外面宣传环保,鼓励孩子争做“环保小卫士”,主动捡垃圾,要我们周围的环境变的更美,同样也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家庭成员有人身体不适时,引导幼儿主动表示关心等。

因此,我们应该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保持一致,而且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爱护公物等,在教学中有目的发现并珍爱孩子宝贵的责任意识的萌芽,循循善诱,培样高尚的品格。同时,家长的表率作用一定要做好,这样,孩子在我们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不知不觉地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幼儿责任感的培养还有很多的办法,当然责任感的培养并不在一时,更不是说几句做几件事情就能培养好了,它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幼儿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以身作则、坚持、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肯定会有收获的!

责任培养 篇4

比尔·盖茨说:“你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责任意识是做人的基础。如何解读责任心呢?“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由此可见:责任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保障。

从成功学的角度讲,一个拥有爱心、道德感以及责任感的人,较容易取得成功,并且其生活也最容易获得幸福。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属于德育范畴,更归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国家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课程要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百度上这样解释“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但责任意识是其建设的内核。责任感的培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零零后,通过我多年在教学一线的探索与研究发现,学生责任意识弱化问题普遍存在。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都没有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依赖性强,责任心差,认为学习是为父母学,考试是为老师考,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从我的调查和了解中发现,有的孩子不会系鞋带,有的孩子不会记作业,有的不会扫地,擦灰等等。还有的学生心里自私、狭隘,不会与他人分享,遇事斤斤计较。分析原因,就是孩子的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公共道德的博爱精神。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重点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公共道德培养以及博爱精神的培养。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助推责任意识的形成

(一)学校理念引领,奠基学生品行

作为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帮助刚入校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责任担当意识,并一路引领他们到小学毕业,从而形成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学生从一年级入校开始,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每个孩子的灵魂都沉睡着一个最好的自己,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头沉睡的雄狮。养成教育就是唤醒沉睡雄狮的最好药剂。实践证明从学习、生活、道德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在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唤醒,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责任激情。

(二)行为习惯训练,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也是我最欣赏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善良的,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播,使其行为举止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其责任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终生发展。在校园生活中,倡导师生保持校园清洁,不可随地乱扔纸屑杂物,这不是小事,即是培养卫生习惯,又是培养“讲究卫生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在心中形成我有保持卫生的责任。此外,校园里右侧行走的要求,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了我是良好秩序的执行者和保持者。我上下楼的规范行走,让校园里秩序井然,遵守校园规则这是我的责任。如此倡导和解读校园规章和校园文化,孩子们在内心深处就会接纳这样一个信息:我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努力学习,是为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这是我的责任!我参加体育锻炼是让身体更加健康,拥有好的身体是对自己负责!如此一来,生活处处是教育的场所,如此一来,学生认真看待每一件事,以饱满的热情,在高效中积淀责任意识。

二、培养公共道德精神唤醒小学生责任意识

(一)私德教育转化成公德教育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应该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孔子的五伦私德,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更应该懂得超越私利的公德契约精神,即“个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地位低的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非利益交换的求助者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尊重公共利益,尊重公共的行为规范,从小形成责任担当的意识。现代社会重公共交往,现代社会中大量的非利益交往,是超越私利的交往,人们更重视契约精神,公德精神凸显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使其形成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公共道德优良品德,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走在马路上,随手扔一张纸就是破坏了公共卫生,在公共场所大喊大叫就是扰乱了公共秩序,乘坐公交车不排队或者排队时加号,成坐地跌或电梯不懂得谦让先下后上等等。这系列问题就是公共道德意识的缺失,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知道在公共场所应该这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学校作为育人基地,可以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小学生展开交流探讨,明确公共行为的是与非……经过这些精心设计的环节进行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会渐渐形成。在幼小的心中会明白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会用责任之心在心田筑起一道防范不良品行的“长城”。

(二)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示范者

立德树人,关键在师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教师的专业精神、为人处世的态度、外表与精神风貌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言语表达、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为师者,首先要具有责任感,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学习的榜样,用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小公民。老师的一言一行也在诠释的为师者的责任。如:老师认真批阅的一本本作业,老师精心备课批注的教材、老师去医院探望生病的学生……虽平凡的小事,但体现了老师的责任之心,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正能量。

三、培养学生博爱精神提升担当意识

(一)义工服务体验让孩子受益终身

许多欧美国家家长认为,学习不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决定孩子人生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学习而是道德。博爱,就是一种更高的道德境界。古语说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国外教育体制规定,学生只有做义务奉献到多少学时,才能换取学分,拿到毕业证。课余时间学生会到残疾人学校做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慈善活动、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等活动,更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帮助别人、温暖别人。到养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去义务服务,陪他们聊聊天,给他们洗脸、教孤儿院孩子学习功课等等,这些孩子的内心里从小就充满的温暖和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他们奉献得越多,回到学校里老师、同学们就会越发喜欢他、赞扬他。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是超越了个人利益的人文情怀和博爱精神。

(二)家国情怀让孩子大爱无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国才有家。我们要时刻饱含对国家刻骨铭心的热爱。以家国情怀养正学生人格,培养责任意识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的爱国之举,都作为我校校本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理念:国家的兴衰是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有一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意识!同时我们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结合责任意识,学校先后开展了“梦想少年”“书香少年”“美德少年”的评选活动。活动初选阶段在班级进行,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美好的机会。通过聆听和展示,孩子们从伙伴的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向上向善的东西。通过活动,孩子们明白了爱国先从爱班级开始,一起为集体履行义务、处处维护好集体的荣誉,就是一种担当。如果由此升华成高尚的品格,可以说这又是人生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爱与责任的完美融合。通过争当“梦想少年”等活动,孩子们深切的感受到爱家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

四、家庭教育从生活中关注责任培养

坚守底线 培养情操 担当责任 篇5

为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关于坚守底线

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总书记在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坚守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始终警醒自己遵规守纪、严格自律。人们常说:以戒为师。这里的戒就是底线,就是纪律。国家法律是一套纪律,伦理道德是一套纪律,人的生活习惯是一套纪律,企业管理也是一套纪律。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好的生活习惯的人就健康;有好的做学问习惯的人,学问就比较好;有好的工作习惯的人,就不会迟到早退,工作效率就高。这就是纪律的保证。有了纪律就有了约束,就有了敬畏,就不敢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的纪律。今年7月《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出台,再次释放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问责条例》对谁来问责、什么情形要问责、如何问责等具体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让问责工作有章可循。如果说《廉政准则》指引价值追求、行动方向,为党员和领导干部树立了看得见、够得着的道德高线,那么《处分条例》开列了“负面清单”,提醒约束言 行、避开危险,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划出了不可触碰的纪律底线。在1.7万余字中,列出了一百多条“硬杠子”,涉及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各个方面。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继续深入学习,上好这节修身正德、干事创业的必修课,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关于培养情操

坚守纪律底线,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其根子是在思想和道德上。语言和行为是外在的表象,思想和道德是内在的根源。比如说:管住了嘴—不乱说,管住了腿—不做违法的事。这只是外在的表象,但支撑语言和行为的力量却是思想和道德。所以说,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容易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必然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从十八大后查处的众多贪污腐败分子来看,没有哪个能逃脱这个结论。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都有一个主心骨,这就是我们干事创业和为人处世的根,一旦这个根没了,标准降低了,甚至连底线也没有了,最终就会导致各种堕落。因此,要做到无愧于胸前的党徽,做职工群众的榜样和表率,更要提升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一要提升道德境界。道德是内心的纪律,要让道德自律成为制度他律的重要补充。作为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公私分明、崇廉拒腐、艰苦朴素,用好手中权力,培育良好作风,塑造廉洁形象,向《准则》确立的高标准迈进。二要增强纪律意识。要切实加强对《条例》的学习和 领悟。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心中要有数,界限要分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不折不扣地遵守党纪,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越雷池,永远守好第一道防线,使守纪律、讲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要努力当好表率。—做组织上的忠心人。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组的决策部署看齐,对党的主张、上级决议无条件服从,凡是不符合党员身份的话都不说,凡是影响党的形象的事情都不做,不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绝不允许“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做经济上的干净人。很多同志出问题,就是在经济纪律上越了底线、踩了红线、栽了跟头。这方面,我们要突出把握好慎独、慎微、慎始的“六字”要求,在涉及工程投资、物资采购、业务接待等涉及到资金流转的各项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流程、紧扣标准,要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做生活中的简单人。面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低级、庸俗的不正之风,大家必须坚决抵制,要时刻警惕和防止个人欲望的膨胀,警惕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做到不为灯红酒绿所动,不为钱权美色所惑,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保持良好的品行和高尚的情操。

三、关于责任担当

“担当”二字,对每一名党员来说都是沉甸甸的。习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从党组层面讲:**年底,结合***提出了“**”目标定位和“***”总体要求,这就是一种目标 引领上的责任担当。我们没有从客观上找理由、打折扣,而是从主观上谋出路、提标准。事实证明,这种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有力推动了企业持续发展。截至**月底:*****。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当前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更显得弥足珍贵。从干部层面讲:一年来,我们的大多数干部能够按照“**”的要求,在****履职尽责,这是你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什么是干部?顾名思义,就是干好上级的每一个部署,完成好上级交办的每一项任务。什么是好干部?习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前面我讲要努力当好表率,做组织上的忠心人、经济上的干净人、生活上的简单人,除此之外,作为干部还应认真反思、弄明白以下问题:一是为什么干?这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不愿干事就干不成事,干不成事也就“管”不了事。干部的属性决定了我们是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而不是来当官发财的。解决好思想问题才能端正态度,有了好的态度才会有干事的激情,才会有正确干事的心态,才会有一颗在干成事中找到成就感的平常心,才会尽职履责,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二是怎么干?这是一名干部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的真实反映。干就要干好,就要实实在在的干,不搞应付、做样子、走过场。要从“高”处着眼,自“低”处着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关键,抓住工作重点、把住工作难点,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三是干什么?首先,要把中央政策贯彻好,把***党组决策部署落实好。当前,**等一些列工作正进入发力攻坚的关键时期,各 单位、部门一定要按照要求落实好工作计划的每一步,抓好每一个环节,注重每一个细节,在细微处体现认真,在细致中提升质量。各级干部要动脑子用心思去干,在干中去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去体现干的精神,做到稳步推进、扎扎实实。其次,要把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办好。在***等诸多方面,要充分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做到让大多数职工放心满意。“**”期间,相关部门要协调安排***尤其要体现出干部的担当奉献。最后,要立足眼前,规划长远。四季度是全年工作的收官之季,节后我们要组织召开重点工作推进会,全市上下必须做好“打硬仗”的思想准备,各级干部要切实增强专注发展的定力和攻坚克难的毅力,用打攻坚战的方法全力以赴抓好第四季度****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加强责任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 篇6

一、责任教育的构建基础

“一切为了学生”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样,在责任教育的构建中,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是责任教育得以构建与有效实施的基础。没有尊重,责任就会很容易堕落为统治与占有。教师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选择、自我判断、自由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去选择应该承担或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责任教育的构建中,还要注重“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全程教育”,将责任教育贯穿于学生责任感形成的始终,根据不同学生已具备的责任感发展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基础上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在主体性责任教育中,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评价与激励。教师要把主体性原则与启发引导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角色,主动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使责任不断发展、升华,最终走上自我教育之路。其实,学会负责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对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

二、责任教育的构建内容

在高中阶段,责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对自己负责到对他人负责,从担负班级责任到担负人生责任,从对家庭负责到对国家负责的不断升华、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要以对自己负责为起始点。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是责任教育的起点,因为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人,其责任感就无从谈起。学校应引导学生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为依据,不断修正、督促自己增强责任意识,成为一个对自己言行负责的人。

要以对他人负责为成长点。对他人负责就是指对自己的同学、老师、亲友等社会交往的人负责。新世纪强调人才要具有团队精神,为了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要教育学生从自我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学会讲诚信、讲文明,有爱心,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体验责任、生成责任。

要以对家庭负责为基本点。要引导学生对家庭负责,就要让学生学会孝敬,学会感恩。这不仅仅是对恩情的简单回报,更是做人最为基本的一点,也是一个人良好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意识,用心体谅父母的艰辛,更能切实感受到自己所担负的道义上的责任。

要以对学习负责为支撑点。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与健康的体魄,这是他们将来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支撑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学习负责,从而使他们具备能够担负更多责任的能力。

要以对社会负责为提升点。对社会负责是指对民族、国家和人民负责。要加强对学生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责任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让他们在未来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繁荣社会的责任。

三、责任教育的有效实施

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自发的过程,责任教育不能靠灌输,而要靠培育与养成,是一个由学生自主构建并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家庭社会为延伸,让学生明责任之量,践责任之行,升责任之情。

一要把责任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明责任之理。在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说明责任教育涵盖在各学科之中。如语文教师可以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认同,把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如崇高、正义、责任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涵养,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地理学科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强化学生的发展意识;生物教师可利用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护大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学,讲述中外伟人成功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校本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关注社会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新课程要使责任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做好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并懂得挖掘各学科的德育潜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让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明责任之理。

二要把责任教育与主题活动相结合,让学生践责任之行。责任教育要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言行、承诺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这种人生态度一旦产生,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可以有效地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责任教育的实践中,学校可以开展“感动校园人物”、“校园之星”的评选,以及社区服务、五月感恩、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爱国主义读书演讲活动,等等。这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履行责任的亲身体验,磨炼他们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格,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也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在责任教育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作用,因为校园文化在责任教育中充当着特殊教育者的角色。如优美的学校环境,多彩的学校文化生活,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的人文精神,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都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热爱学校与集体,关心学校的发展和他人的成长。同时,结合每年的校园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寓责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三要把责任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生责任之情。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因为生活赋予了责任教育意义,是责任教育成长的田园;还因为责任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塑造的是责任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责任,并且要去主动担当它,使学生的生活成为有责任感的生活,使责任感的教育成为活生生的生活的教育。

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着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而家庭教育又是人生的第一学校,是责任教育的基础。学校要做好家校沟通的工作,明确学生在家里的责任,做到责任教育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孤立的责任教育是不存在的,责任教育活动存在于人类各种活动之中。因此,学校责任教育不能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中。

总之,在进行责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以校为本,在课堂教育、主题教育、生活教育中,渗透责任意识,让学生参与责任行动,形成责任意识,养成责任行为,使责任教育沿着新课程的期望目标坚实而稳步地前进,以此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作者单位均系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

培养责任意识促进习惯养成 篇7

国家的兴旺发达、 社会的进步, 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 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 建设者。 跨世纪人才需要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 有终生学习的观念、 有自我发展精神、 有与人协作能力等, 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 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 所做的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与行为, 使学生具有初步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 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 对于小学生责任心的培养, 可以根据其年龄特点, 从对自我、 对他人、 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这几个维度, 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 1) 自我责任心: 自主、 认真学习, 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自己的事自己做, 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 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 2) 他人责任心: 心中有他人, 对他人负责。

( 3) 社会责任心: 承担家庭责任, 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 对集体负责; 讲公德、 守规则, 对社会负责。

( 4)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 保护环境, 对自然负责。

长期以来, 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良好行为习惯、 责任心的培养, 十分缺乏, 使养成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 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当成教育的首要任务, 并且遵照以下的原则执行:

一、 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 主体意识越强, 责任心也越强。 在培养学生责任心的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提高认识, 主动实践, 敢于负责, 从而增强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上, 如果忽视了这些因素, 人的其他部分成长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由此可见, 人生命的完整性, 决定了人行为习惯与责任心的统摄性。 这种具有统摄性状态的教育, 必然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的时空。 习惯养成、 责任心培养与健康人格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 它会浸入到家庭、 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 真正有效的德育, 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三、 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 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扩展而扩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 学习、 社会实践的一次次行为训练而逐渐养成、 稳定下来的。 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 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 抓紧小事不放松, 养成学生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 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 开展各项活动, 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 体验责任的机会, 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 一)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我校选择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 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 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 利用古诗文好读、 易记、 容易理解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 提出不同要求: 低年级背诵古诗文, 初步理解含义; 中高年级会讲解, 悟出做人的道理。学生从小在朗朗的诵读中, 感受我国传统美德熏陶, 增强责任意识。

( 二) 榜样激励: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调查研究, 了解、 学习英雄模范特别是身边的榜样, 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 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确定努力方向。教师与家长也要注意时刻以身作则, 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 三) 情境体验: 学校在思品课、 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 对学生进行“ 五爱” 教育, 培育学生对父母、 老师、 伙伴、 他人, 对集体、 祖国、 社会、 自然的爱心,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使学生在道德情感激励下不断提升, 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 四) 行为训练: 学校根据低、 中、 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 在教育、 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预定的目标, 分层次、 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 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 有要求、 有落实、 有检查、 有总结。 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 行为训练要反复进行, 持之以恒。 在训练中, 注意采取学生自我管理 ( 值周生、 小监督员制度) 、 自我评估 ( 学校、 家庭评比表) 等方法, 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评估时间: 每天自评, 每周互评, 每月班主任小结, 期末总结表彰, 达到及时反思、 不断强化的目的, 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篇8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1. 鼓励孩子敢于尝试

家长要充分信任孩子, 当孩子初次尝试失败的时候, 家长如果说:算了, 以后还是不要做了。这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自卑感和不信任自己, 不敢再去尝试。家长如果说:这次不行, 没关系, 还有下次, 相信你一定能行的。这样孩子觉得失败并不是可怕的事情, 孩子也能承受失败了, 也有了再次去努力争取成功的勇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家长要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 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 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 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

2. 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

孩子初到这个世界, 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喜欢尝试, 但是随意性很强, 总是三分钟热度, 很容易虎头蛇尾。当孩子想要尝试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家长要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孩子做的事情, 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家长也要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3. 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

有些孩子做了坏事总是不敢告诉家长, 他们觉得一旦家长知道了会被批评甚至打骂。因此, 作为家长应该多一些宽容, 当孩子主动承认错误的时候, 首先肯定孩子们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批评教育, 让孩子知道, 是由于自己的过错, 才造成了这种后果, 让他们敢于正视错误, 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二在成人的榜样下进行责任心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会发现, 孩子和谁生活在一起, 行为举止就会和那个人比较相像, 这是源自于孩子超强的模仿能力, 孩子一出生就是模仿的开始, 模仿成人的表情, 模仿成人的语言, 模仿成人的动作……可见, 成人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目标, 因此, 在培养幼儿责任心的同时, 成人的榜样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1. 做父母要率先垂范

主动关心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并要求孩子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学会关心他人, 培养孩子对亲人和家庭的责任感。每逢家人的生日, 都要引导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表示问候。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对亲人和家庭的关心, 让孩子在生活的感悟中感受到责任的分量。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 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 父母的责任心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 很难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

2. 做老师要身正为范

教师不仅是他们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也是他们直接模仿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往往对孩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范”就是榜样。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的言行保持一致, 否则不仅使孩子不信服教师所阐释的一切行为准则, 失去对教师的尊敬和信任, 甚至还会模仿教师某些不良的行为。

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社会道德行为的机会。幼儿通过扮演的角色, 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 学习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 体验他们的情感。而相应的, 孩子们有了这些经验的沉淀, 在实际生活中, 就能够遵守规则, 会主动要求身边的人也要严格遵守。因此, 在孩子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增加孩子对角色的认识

老师应对每一个角色的语言、口气、表情等进行分析, 让孩子学会履行该角色的职责。幼儿通过对角色职责的理解和操作, 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如在“娃娃家”游戏中, 当“孩子”看到“妈妈”下班回家, “孩子”说:“妈妈你上班辛苦了, 坐下来休息一下, 我给你倒杯水喝吧!”这样幼儿便在游戏中学会了关心人, 学会了履行责任, 培养了责任感。

2. 要给孩子改正的机会

游戏时, 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对于游戏时孩子出现的问题, 不要用“作弊”“耍赖”等这些激烈的言辞指责孩子, 要让他们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如在故事中, 悠悠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对顾客的粗暴态度会惹来那么多投诉, 但当他意识到他给别人带来的不快后, 他的责任意识一下子回来了。给他改正的机会, 他肯定会很珍惜, 下一次也不会犯类似的错误。

3. 让孩子们互相评价

在角色游戏结束后, 鼓励孩子对同伴的游戏行为进行评价。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观, 对责任心强、遵守规则好、履行角色职责认真、收拾材料好的幼儿进行表扬, 受到表扬的幼儿成为其他幼儿学习的榜样, 从而增强其他幼儿的责任心。

四在社会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社会活动是孩子接触社会的途径, 同样更是培养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当幼儿走在大自然的环境中, 会发现很多现象。如当走在路上看到有人乱丢垃圾的时候, 我们应当教育幼儿要捡起垃圾扔到垃圾桶内, 保护环境也是孩子的责任之一。另外, 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社会活动, 如帮助残疾人、种植小树苗、保护环境等活动, 让孩子在活动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青年职工责任心培养探讨 篇9

那么, 如何打造青年职工的责任心, 使之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社会, 点亮自我, 造福他人和社会呢?

我们先来看看, 到底什么是责任和责任心。责任, 是分内应该做的事情, 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 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 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无处不在, 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 责任只有轻重, 没有大小。责任心,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是对他人、对集体、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态度。工作的责任心, 就是对他人的支持, 包括对同事、组织的支持和对工作的积极态度。职工的责任心源自企业的文化, 应该是职工心底发出来的一种自觉自愿的心态, 转化到行动上就是, 单位的事我有责任管、有义务做, 不做违背规章制度的事情。

责任心有多种表现形式,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即是否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 积极地完成;“执行力度够不够”, 是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份工作;“爱岗敬业, 注重信誉”, 是否热爱自己的工作, 守时守信, 主动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 这些都是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责任心在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强烈的责任感, 并积极履行责任, 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 是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努力, 并认真工作;有责任心的人工作细致, 听从安排, 肯于协作;有责任心的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 能处理好分内和分外的相关工作, 不管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 都能主动承担责任, 不推卸责任。

既然工作中责任心如此重要, 那么, 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来激发和强化职工的责任心呢?

一、从保证责任心发挥的平台上来讲

企业或单位, 确保工作任务及时正确地完成, 是建立在良好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报告制度以及跟踪监督的基础上的, 这不是单纯依靠职工的责任心就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企业或单位要从自身做起, 努力使自己具备优良的企业文化, 要有科学的规章制度, 合理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报告制度和完善的跟踪监督系统, 为下达的工作任务能顺利的完成, 搭建良好的平台。

通过组织, 积极搭建适合青年人特点和长处的平台, 给他们锻炼和展示的机会。青年人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与少年相比拥有更多的知识和阅历, 与中年人相比多了创造的激情和新鲜的视角, 他们充满活力, 不拘泥于经验, 他们对新生事物易于接受, 并能迅速地消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能量;从整个社会来看, 培养、锻炼年轻一代, 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一种适应时代的社会趋势;为青年人打造一个适合其特点和长处的平台, 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明智之举。日前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官员年轻化现象, 就是典型的表现。

二、从责任心形成的要素上来讲

(一) 责任心的形成, 需要青年人加强自身建设。关键是看个人本身有没有这样的意识, 自觉性和自律性, 愿不愿意在自己的心中播下责任的种子, 再把周围的一切转化成养分, 让责任心在自己的心中生根发芽。青年人要想提高自己的责任心, 就要强化责任意识, 加强道德修养, 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和锻炼自己。事物的发展都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 内因是主导, 决定着事物的走向和品质, 发现问题的内因并加以解决, 才是治标治本的终极措施。从自身建设做起, 强化修养和内涵, 是培养青年人责任心的根本所在。

(二) 责任心的形成, 需要一个良好氛围。让强烈的责任心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缔造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履职风气。作为企业的高层和单位的领导, 首先要做到自律, 再用以身作则来激发职工的责任心, 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不论级别大小, 各位领导干部同样是单位的一员, 同样应该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 如果以各种理由推脱自己的违规情况, 必然导致职工丧失最基本的责任心, 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三) 责任心的形成, 需要激励和关怀。现在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 吃得饱、穿得暖已是人们行走社会的基本要求, 单凭制度和道德约束激发职工的责任心, 势必显得苍白。要结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并本着构建和谐单位、以人为本的宗旨, 对职工进行人文关怀, 关心他们生活, 帮他们谋划未来, 规划人生蓝图, 点亮他们的心灯, 这样职工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才有可能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存价值, 同时也实现了单位的目标, 呈现双赢的大好局面。

人生如戏。从搭台布景、拉幕开锣, 到人物粉墨登场、高潮迭起, 不是一个虚幻的过程, 是个脚踏实地勇于奋斗的过程, 精心准备通力协作的过程。若青年职工着力培养责任心, 并将其贯彻到社会工作的各种角色, 在履责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完善自我, 实现自身价值, 人人皆此, 那必将是一出天人合一、和谐幸福的社会人生大戏。

摘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青年人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单位的建设和发展也离不开青年人的贡献, 如何培养青年人的职业责任感, 让他们主动担负起建设单位, 促进单位和谐发展的重任, 成为当下人人关注的问题。

论幼儿责任感的培养 篇10

一、责任感的概念与分类

所谓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承诺等, 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责任感一旦产生, 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觉加强意志锻炼, 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表明, 责任感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 主要可分为六类: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任务责任感、承诺责任感和过失责任感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责任感的这六类表现形式, 我们比较熟悉和了解的是自我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任务责任感。

二、对幼儿进行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整个社会都在讲责任, 竞争、创新的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他们首先需要的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

那么,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如此地缺乏责任感?因为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 是生活在4.2.1家庭中的小太阳, 平时要什么就有什么, 毫无责任感而言。其实, 这归根到底是父母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只让孩子充分享受他们的权利, 却从不让他们知道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孩子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殊不知, 在这过份爱的过程中, 孩子的责任心在慢慢地淡化而消失, 孩子只知自己, 不知有他人, 更不要说有国家了!

我们知道了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如何对孩子进行责任感的培养呢?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长期过程, 必须从幼儿开始培养。在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 应从小树立孩子的责任感, 从关心家人、家庭做起, 这样才能延伸到幼儿园和社会。面对孩子中普遍存在的缺乏责任心的问题, 我将此列为了教育的内容。因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工作。同时无论在生产上, 无论在课堂上, 无论在学校里, 无论在混合小队里, 都需要有责任心, 这是很重要的。”

一、从身边事做起, 从日常小事做起

责任感的培养要遵循一条规律:从自己到他人, 从家庭到学校;因此父母对孩子进行责任感培养时就要从家庭开始, 从日常生活小事抓起, 循序渐进, 由近及远, 从具体到抽象。日常小事有很多如吃饭、穿衣……这些小事父母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

二、给孩子适当的帮助, 把事情做好

这一“帮助”并不是要家长把事情全包下来, 而是在孩子做事情时, 给孩子讲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 必要时讲清楚方法, 帮助孩子把事情做好。譬如, 孩子吃饭, 可告诉孩子怎么样吃不会弄得一满地;孩子穿衣, 可告诉孩子怎样会穿好、穿快……

三、教导孩子做事有始有终

家长让孩子做的事, 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做好的, 而且需要的时间不得太长, 因为学龄前的孩子集中注意力是不太强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让孩子干一些很难的事, 总是得不到成功, 就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以后孩子也不会去承担任何任务了。

四、家园携手, 责任教育事半功倍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重视与否, 直接关系到幼儿责任感培养的效果, 我们利用家庭教育讲座, 开放日向家长宣传家庭培养幼儿责任感的重要性, 罗列许多家庭教育不当现象, 要求家长引起重视, 明确地向家长讲清哪些事情是孩子他自己应该做的, 做错事应该承担责任, 共同帮助幼儿树立责任意识, 以及一些劳动技能。

五、让孩子懂得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

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孩子做对了、做好了, 是应当得到表扬或适当的奖励;做错了, 就应给予合理的惩罚及批评。

总之, 责任教育是个大课题, 因为社会需要有责任的人。可这责任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所以从现在做起, 我们就培养幼儿做一个有责任的人!

摘要:所谓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承诺等, 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责任感对个体的成长、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对孩子的成长及将来的发展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责任感,幼儿,家园,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责任培养 篇11

最近在《特别文摘》看到一篇报道:“一封海外函件”。事件梗概为:武汉市鄱阳街的景明大楼建于1917年,是一座6层楼房。在1997年,这里突然收到当年的设计事务所从远隔重洋的英国寄来的一封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我事务所1917年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到期,如再使用为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80年,不要说设计者,就是施工人员绝大多数也不在世了,竟然还有人为它操心,这就是责任。而我们周围呢?“苏丹红”“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等等,在学校种种事例也表明,一些初中生的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他们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恶性犯罪事件也时有发生。在学生中开展责任心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不仅终生受益,还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基础,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针对学生责任意识缺乏的现状,我以班集体建设为突破口,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班级管理中来。以此教育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努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帮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培养学生的承担责任心,使责任心成为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际锻炼,强化责任,提高责任心

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承担义务。每接一个班,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学生,在第一次班会上,让学生通过自荐、互荐的方式给每个学生安排一两个固定的班级服务岗位,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如值日班长、午休班长、早读负责人、扫帚(拖把)小管家、护眼小卫士、课桌管理员、考勤员等等,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闲人。如我班实行“值日班长”工作制度,让每人当三天的班长,负责从早晨的晨扫,教室和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到课间教室卫生的保持,一天纪律,常规管理情况的记载等。培养和锻炼每个学生的责任心,从中也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懒惰之处。

二、习惯培养,持之以恒,强化责任感

改变学生身上的坏习惯、不良思想,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先进思想,使他们对自己负责,做一个宽容体谅的人,做一个自立、自信、自控、自爱的人,这也是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目的之一。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班学生大部分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真正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的同学为数不多,甚至有同学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为此,我利用晨会课经常讲一些名人成才事例和班中优秀同学的事迹,引导学生在书海中寻找答案,让学生明白“好习惯受益终身,坏习惯一事无成”的道理。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我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认真改正每一道错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十分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强化行为的动机冲突,反复训练日常行为,养成自觉自控行为的习惯。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好习惯的养成、坏习惯的改正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三、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

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首先要从家庭入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学校对他们的要求统一起来,让孩子们表里如一,避免养成他们“双面人”的性格。我认为可以按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1.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

2.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3.正确引导,让孩子明白个人的角色并不是有他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赋予的,让孩子明白他也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要从小学会承担“小公民”的责任,遵守秩序,文明有礼。

4.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

四、心理辅导,循循善诱,感染学生

责任心不够强的学生大多数存在心理问题,如学习情绪问题、缺少毅力和信心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只有采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才能得以解决。

1.用师爱唤起学生的责任心。“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学艺术修养,学生便能乐意接受“师之道”。这就需要用师爱的力量去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让学生感受到被爱。同时,以同样的感受去爱别人,用爱心发掘学生的隐匿心理,诱导潜在情绪,深化自我责任心。

2.用亲情唤起学生的责任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生活的港湾,同时也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源泉。学生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在充分享受父母长辈和亲人关爱的同时,也应尽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切不可操之过急,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自我责任心。

刍议融于生活的儿童责任品质培养 篇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责任感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健全的责任品质,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作为一种基础性道德品质,责任具有天然的生活属性,责任品质的养成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等基本内容和心理过程。因此,责任教育不是仅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而是要培养其包括知情意行在内的整体性的责任品质;责任品质的教育貌似红红火火,却呈现出脱离儿童生活的问题。因此要以融于儿童生活为目标完善责任品质培养机制,回归生活教育的本真。

一、责任品质及其生活性本质

责任属于道德范畴。鲁洁教授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1]责任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基础性道德品质,本质上具有生活的属性。责任品质的培养必然植根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以儿童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生活过程为依托,融于儿童全部的生活空间。

1. 责任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来源于生活

通常所说的责任,指道德主体要对其自主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义务。人的责任是社会对个体的一种规定,它一方面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是指“我”在进行自主选择之后必须对选择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主体在自由选择行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责任所包含的道德强制力和道德理性,是所有道德规范中最多的,也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人的道德信念结合最紧密的。”[2]从这个意义上看,责任是一种道德规范,一个德目,是否具有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有责任的人是道德的人,所以弗洛姆说:“美德就是人对自身的存在负责任,恶就是削弱人的力量,罪恶就是人对自己不负责任。”[3]

责任与人的生活具有天然的联系。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认为,任何一种生活都不可能没有责任,“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这种责任而出,而一切无德之事皆因忽视这种责任所致”。[4]责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文化过程,任何一个社会性的道德原则,最初都是一种基本社会规范,经过人们认可、习俗化、舆论的筛选等过程,通过文化积淀而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意义符号,这些意义符号因具有普遍的价值而成为相对稳定的道德原则,责任亦然。就个体而言,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通过生活的历练逐步累积经验、形成责任规范的过程。

2. 责任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生成于生活

责任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基础性道德品质。叶澜教授在论及个人品行与德性相关的教育时,把“责任心”列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5]也有研究者认为,“就个体来讲,责任是一种基础性的道德品质,它为其他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驱力和生长点,也为个体融入社会提供了可能性”。[6]作为一种基础性道德品质,责任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基石,始于一个人出生,生成于日常生活,终止于生命的结束。责任品质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不假思索的利他主义的行为习惯”,“这种道德精神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人们处于少儿时期逐渐养成的行为习惯,只有成了习惯的行为才能称作‘不假思索的’道德行为”。[7]所以,人必须从其生活环境中,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具体的细节中,不断地学习和形成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在生活中养成责任品质,而儿童时期的生活经历对于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3. 责任作为一种教育内容,在生活中拓展

责任品质的培养又称责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完整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也称责任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为目标,而不只是具有责任感而无履行责任能力的人。责任品质培养既包括对基本责任规范的认知、责任情感的激发,也包括以责任意志作保障的责任行为能力的养成。从个体活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展和自身道德发展的规律来看,个体的责任是以自我为中心,由对自己的责任向对家庭的责任、对学校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对地区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世界和全球环境的责任逐渐扩展的。责任教育的内容随着个体生活的拓展而不断延伸。

二、生活道德教育审视下的责任品质培养现状

基于对教育与儿童生活关系的审视,以“教育回归生活”“生活是道德教育的真正基础”为核心的生活道德教育成为本体性规定。生活道德教育以实践道德生活为目的,以现实生活为实践内容和根本途径,强调师生主体间的平等与对话关系。在生活道德教育审视下,责任品质的培养依然存在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知行脱节等问题。

1. 责任教育的目标理想化,割裂了责任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以整体主义为核心的规范体系,藉此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伦理,这种以整体主义为指向的价值观有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同时具有压制个性、否定个人权利、忽视个体价值的弊病。体现在责任教育目标上,一是强调社会本位、过于强调对社会整体的责任,而忽视个体对自身、自我的责任,忽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价值,学生体验不到真实的生活意义。二是用道德理想主义标准,把几近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责任人格作为首要目标,提出的责任要求要么是人类理想,要么是国家利益,唯独不提儿童今天该做什么,该怎样对自己负责、对当下负责。目标高不可攀,不接地气、脱离生活,不仅让学生做不到,还容易使学生形成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重人格。三是明显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目标过于“高大上”,严重脱离学生发展阶段,脱离儿童的理解能力,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毫不相关,学生成为了教育空间的木偶,因而缺乏参与的热情和动力。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针对脱离儿童生活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样的责任教育过程泯灭了儿童的主体性,割裂了儿童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所谓的责任与己无关,变为一种纯粹的形式。在这种文化传统和教育目标影响下,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德育的社会功能,过于注重整体主义而忽视人的个性,忽视学生的当下生活,不仅效果大打折扣,还导致个体自觉参与意识淡薄,承担责任动力不足。

2. 责任教育的内容知识化,导致儿童责任认知与行为能力脱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一般都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责任品质也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等几种基本的心理成分,其中责任认知是基础,责任情感是动力,责任意志为保障,责任行为是关键。人的责任情感、意志、行为都要受责任认知的调节和支配,责任认知越明确,责任情感就越鲜明,责任意志就越坚强,责任行为就越积极。因此,责任认知是前提,是责任行为的基础;责任情感是在责任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情感会推动一个人把负责任的动机付诸行动;责任行为则是责任感的最终表现。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在人的责任品质培养中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责任品质的过程中,要重视从整体性角度着力。

但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往往停留在用体系化、知识化的责任内容教给学生,而且这些知识要么是空洞且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要么是成人化的、适于成人的责任内容,要么都是些口号式的、理论性过强的道德知识,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难以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即使“记下”了这些内容,也只是完成“责任认知”这第一步,由于没有融入儿童的生活需要,而无法让他们投入责任情感、激发责任意志,更遑论进一步养成责任行为了。这样,责任品质的完整心理过程止步于责任知识,无法到达自觉的责任行为的结果。这就必然导致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的脱节。

因此,培养儿童的责任品质,一定要融入他们的生活实践,用适合他们年龄特征、身心发展阶段的责任知识、责任规范来加以影响和熏陶,以这些基础性的责任观念融入他们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的责任情感需求,形成责任意志动力,促使其达成责任行为,臻至化育责任品质的效果。

3. 责任教育的方式灌输化,剥夺了儿童的主体实践参与

“道德教育不能离开社会与生活的支撑,否则教育将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8]作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的责任品质培养同样如此,儿童是生活的主人,是生活的主体,理应有其应承担的责任。儿童责任教育应重返儿童的生活世界,要将传统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化为新型的客体间的民主交往关系,让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在场”、体验和经历。

但在实践中,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儿童,把责任规范作为一种知识,一股脑儿地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并通过考试方式要求学生背诵、接受和服从。这种“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育,只是简单地把“关于责任的知识”、把教育者的经验和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却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人格平等,更与学生的主体生活割裂开来。从世界各国责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看到一个共同趋势,即责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倾向于重视学生的体验和生活实践。“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9]现实中的这种强行灌输,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学生对责任的感悟、对规范的理解,总是与真实生活相隔甚远,更难说身体力行了。这种以说教为主的知性教育,再加上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生活被各种课程、习题和作业、培训填满,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导致的明显后果是,学生不仅不愿意学习,更缺少自主选择的意识、主动承担的习惯和独立负责的能力,往往更倾向于逃避和推卸自己的责任。

三、融于儿童生活的责任品质培养的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将“使每一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作为明确的教育方向,以“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10]因此,教育儿童学会负责、培养基础性的责任品质,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使命。针对教育的异化和脱离生活的弊端,在责任品质培养中必须以回归生活为旨归,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儿童,注重实践体验,激励主体参与,深度融于儿童生活。

1. 明确融于儿童生活现实的培养理念

一是尊重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主体性。涂尔干认为,德育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学会这样生活的人,他懂得社会观念和社会规范并认为有责任在行动上坚持不懈地遵循它们”。[11]这意味着学生不是“知识和道德的容器”,而是有独立人格、有自主意识与选择能力的主体;不仅是既定道德价值和规范的认同者、遵从者,而且是道德价值和规范的执行者和创造者。教育是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的引导,不是简单的责任知识的灌输和堆砌,要重视儿童的主体要求,注重生活和实践体验。尤其要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教育生活,从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

二是适应儿童身心循序渐进发展的规律性。责任本身是有层次渐进展开的,它与每一主体的生命历程密切相关。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说明,儿童的道德认识和判断也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对关系的理解也主要是在直接的层面上,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伙伴关系等。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生动的责任活动中体验和模仿,为责任生成积累感性材料和情感基础。到了中学以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在更高层面上体验和把握复杂关系,对他人、社会、自然、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心逐渐从情感层面升华到使命感或责任感的层面。责任品质的培养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学生才会逐渐领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真正内涵,逐步认识到对他人、对社会及国家、对全球共有的责任。

三是营造合适的生活情境,注重教育实践性。创设一定的教育性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不能过于理想化、高尚化,要让学生融入其中去感受和体悟,从而增强其责任认识、责任判断、责任选择和责任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在适合的生活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激发自己的责任需要,是教育艺术的体现。同时,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坚持在实践中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寓责任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责任,选择行为方式,践履责任。

2. 精选融于儿童成长阶段的培养内容

责任品质培养的内容,一般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双重标准来圈定,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水平以及承担的社会角色提出不同的要求。目前,我们大多是根据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责任对象的定位和责任品质的构成要素(知情意行)来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比较常用的定位是从低到高、从自我到外部的顺序,即个人、家庭、他人、学校、社区、地区、国家和世界。

如果脱离儿童的生活,不论是超越其发展阶段还是迟滞于其发展阶段的内容,就会要么是“高大空”,要么是“小儿科”,都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

3. 拓展融于儿童生活空间的培养途径

儿童的生活空间大体可以分为学校的课堂教学空间、课余活动空间以及社会生活空间和家庭生活空间几大部分。融于儿童生活的责任品质培养是一个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在学校之外的社会和家庭等儿童生活场域中,存在着丰富而生动的责任教育资源,尤其是家庭生活空间,家庭氛围、家长的价值观和日常言行,对孩子责任品质的养成尤为重要。就学校而言,主要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实施。

第一,完善显性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学校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又称为显性课程,其中德育课程是开展责任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既要实施德育课程的变革和责任教育内容的整合,突出责任品质在学校德育课程中的基础地位,还要挖掘各门学科教学本身所蕴含的责任资源因素,并积极推进校本责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来落实培养学生责任品质的目标和要求。

第二,增强隐性课程资源的潜在影响和逐步渗透作用。隐性课程是一种非正式的、没有或较少事先策划的、甚至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基本可以分成两类:一是活动性的德育课程,如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班级活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会对工作负责、对他人负责,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真正提高自己承担各种责任的能力。二是体制及气氛意义上的隐性德育课程,包括学校、院系、班级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学校的组织领导方式、学校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规定、教育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日常对学生和学校的责任心等;还包括学生具体生活的环境,大到学校,小到班级、课堂的学习风气、人际氛围和校园文化。所以教育者要着眼于挖掘学校隐性的、潜在的责任教育资源,强化隐性课程的化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责任能力。

4. 采取融于社会生活体验的培养方法

在责任教育的具体方法上,注重生活体验的实践活动是世界各国学校的主要选择。服务学习法是一种建立在经验学习理论基础上,将课程学习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美国学校和社区广泛应用。“服务学习指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2]美国中小学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政治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环境保护、反对种族歧视等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责任心;还通过筹集资金活动、选举与竞选活动、社区服务等,发展学生的利他主义观念和行为习惯。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区活动,让学生自然地体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责任关系。研究表明,“服务学习法”对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积极作用,可以极大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总之,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成长过程、教育的过程。责任品质培养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责任并主动担当,使学生的生活成为有责任的生活、道德而充实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N].中国教育报,2002-09-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译者:孙依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39.

[4][古罗马]西塞罗三论[M].译者:徐奕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91.

[5]叶澜.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J].教育研究,2001(9).

[6]宋晔.责任生成的道德内涵及其实现机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黎鸣.道德的沦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206.

[8]檀传宝,班建武.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7.

[10]S·拉姆勒,夏惠贤.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3(3).转引自田国秀.重视道德教育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5).

[11]欧阳文珍.品德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32.

上一篇:文本分类器下一篇:报表审计与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