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培养(共12篇)
课堂培养 篇1
摘要:新课标对小学生提出的倾听要求:低年级能听别人说的一段话或简单的事, 养成认真听话习惯;中年级学生能认真听别人讲话, 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 能转述其基本内容, 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高年级学生能认真耐心地听别人的讲话, 能理解主要内容, 养成边听边想象, 能从听话中吸收营养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是学习的需要, 更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
关键词:培养,倾听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体会倾听的重要性
对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 “会听”都是必要前提。作为老师, 就应使学生明确: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 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 弄懂别人的意思。因此, 说要大胆, 听要专心。
1. 教师要以身作则。
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地倾听, 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 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 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 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 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 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 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2. 奖励倾听。
在“听”的培养中,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 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我经常会说:“谁能帮助他?你来, 你真棒!”“你听得最认真, 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这么一点小小的错误都被你找出来了, 你可真了不起!”一个眼神, 一句赞扬, 一个微笑, 不花时间, 不费力气, 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 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二、掌握倾听的方法
1. 集中注意力听。
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互动、生与生的互动、师与生的互动的结合, 每—个互动的过程都可能进发出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走神的话, 就会使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益大大降低。低年龄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还远没有形成, 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听的时候眼睛要注视着发言的人, 要听清发言的人说的每一句话, 脑子里不想其他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来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 发现学生注意力有分散的苗头就及时进行提醒。
2. 不随便否定。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往往是自己说了算, 平时也见多识广, 在人面前好表现, 生怕比别人差, 这有积极的一面, 但也会成为课堂上的消极因素。例如, 老师一提出问题, 他们会不假思索就举手, 一门心思争发言, 全然不顾别人的回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想表达不同的意见时, 要以“我认为”“我对他的想法有补充”等方式参与交流。这样既尊重了他人, 又创设了理解、平和的交流氛围。
3. 不打断别人的发言。
在课堂上,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 孩子们纷纷举手, 当一名孩子发言时, 有些孩子根本不听, 只是边举手边喊着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这样做严重影响了别的同学的思考和听讲, 有时他们说的答案是错误的, 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 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 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给予适当的评价。
4. 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
很多孩子喜欢找别人发言中的缺点、错误, 却很少关注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 往往是自己发言结束后就不再听了, 或对别人的意见嗤之以鼻。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发言结束后要倾听别人的发言, 尤其是对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 边听边纠正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同伴的发言有什么好的地方, 有哪些错误, 应该如何补充, 有什么好的方法等。
三、进行倾听的训练
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 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的训练和培养。
1. 听后就问。
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 有意变换提问的角度, 并注意对学生的听问进行指导。比如在做题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看清题目;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首先听清楚老师问的是什么。
2. 听后再写。
我们可以选用适当的口算题让学生听写, 着重训练学生对于数字的反映能力。可先让学生听正常速度的算术题, 不宜随意减慢语速;随后重复一遍, 可以适当停顿, 以便给学生一些时间写出题目的结果;最后再以较快的速度重复一遍, 让学生检查修正自己的作业。
3. 听后复述。
它可以使刚刚接受到的信息引起的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强化, 加深印痕, 防止遗忘。这种训练可以调动有意识听记的积极性, 提高倾听的素质, 是训练听知注意力、听知记忆力以及检测听知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
4. 听后记录。
歌德说过, “你得随时当心分散精力。要设法集中精力, 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 把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和对你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口语表达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 在倾听活动中倾听人吸收的是声音信息, 存留时间短暂, 倾听时的思维活动要求是快速的。因此在倾听活动中要集中注意, 积极认真的听, 要注意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 同时注意克服各种分散注意的干扰。引导学生听记重点内容, 文章纲要等。
课堂培养 篇2
濮阳市开德小学 程特丽
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少到多。
一、小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堂习惯。
1、集合队伍时,要“快、静、齐”,服从教师和体育委员调动和指挥的习惯。
2、积极参与运动、乐于运动,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3、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帮助同学的良好习惯。
4、学习运动技术认真看、听,并勇于尝试运动练习的良好习惯。
5、上课时不蛮干胡闹的良好习惯。
6、爱护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良好习惯。
7、爱惜身体,不让身体受到损伤的良好习惯。
8、注意运动卫生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堂习惯的原则与方法。
1、从课堂常规入手,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中的常规要求非常重要。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实际上是建立在有序的课堂秩序的过程中实现的。而课堂常规的好坏,又对课堂的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例如: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要从排队开始,不能急于求成,分步实施,分阶段培养。此时一般采用正面引导,让他们懂得上体育课应先排队,排队的时候做到不要说话,不要拥挤、同伴之间要相互团结等等;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制订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目标,逐步提高要求,增大成规要求面。比如:为了让学生分清前后、左右方向。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让学生做《丢手绢》的游戏。再比如:为了让学生记清四路纵队的站法。让学生明白老师举起来的手势再配以《快快集合》游戏学生掌握起来即快速有有趣。
这样长期系统地进行训练和反复强化,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让课堂常规成为孩子的条件反射。当听到哨声或集合口令后立即做出集合的反应。
三、注重教学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从细节入手,注重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善用课堂细节有效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体育课堂中不迟到、不早退,站队要做到快、静、齐,整齐的队列队形,课后收拾好器材,收拾练习场地后方能离开等。课堂中还有一些细节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例如:记住孩子的名字;善待每一个后进生;呵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收发器材、队形调动等。拿器材后,要规定拿在那只手上或用什么姿势,回队后,器材要放在什么地方绝对禁止拿了器材就随便乱玩。这些要求都要在发放器材前交待清楚,如有不按要求做的,必须重来,绝不姑息原谅。归还器材时,老师必须交待清楚,归放的地点和摆放的要求,而且队长要负责清理,归还器材要特别要求按顺序,如果不合要求必须重来。这些既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重抓起点,长期坚持,让学生习惯成自然。
1、从小抓起,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特别是6-11岁的儿童最需要身体活动,只要引导得当就会有效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2、抓好起始年级,当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时,对学习有着新的向往与期待,这也是我们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3、抓好学习新内容、新项目的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体育兴趣促进,这时由于孩子们的好奇心普遍较强,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创新教学手段,给予多元化的评价,就能引导孩子们不断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多鼓励与表扬,适当的批评,促进孩子们习惯养成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有坚实的自觉性,一个成功的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持久热情。而适时的鼓励和表扬,总能帮助孩子保持对体育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浓厚兴趣和信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对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但同时也必须对不良倾向给予适当的严肃批评。让学生分清是非界线,提高明辩是非能力。对于特殊学生,我们还可以为他们建立成长记录档案,随时记录学生的变化,随时给予帮助,确保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孩子们做跳绳时,有些同学始终不愿意跳绳,出现了不乐意参与而且躲避的现象。这时,教师不要批评她们,而应该用期待的语言激励她们:“手伸至,臂打开,把绳子从后摇到体前快到脚下时,双脚跳过去,依次进行“。这时,在学生有进步和能勇敢地去参与时,给予符合实际的表扬与鼓励,可用“你做的越来越好了。”“你的动作很漂亮。”等激励的语言鼓励她们。但是,对于对于不认真参与、溜号、偷懒等这样的学生,必须给予适当的批评,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学习,应该有怎样的习惯。
六、给孩子树立榜样,为孩子习惯培养找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以同龄人为榜样时,学生亲近、模仿的欲望更是强烈。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如下方法:
1、通过体育活动中的竞争,表扬、树立优秀榜样,提高自信心,促进自律。
2、看到后进生在体育课中的点滴进步,作为榜样加以树立。在课上,有的学生不爱动也爱打闹,我就让他做我的小助手,当他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会警告他:“你表现不好,小助手就不属于你了”后来发现他特别喜欢上体育课,也能控制住自己了,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告诉孩子:“不要觉得自己不行,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行的。”
创新课堂培养创新人才 篇3
一、改善教学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关心和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例如:在教授关于my body的单词时,教师可以先教唱歌曲《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在歌声中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头、摸摸学生的肩膀,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另外,课堂上多说:A good boy! A clever girl! Good! Great! Excellent! Perfect!等评价语,可以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从而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改变课堂节奏,激发创新欲望
节奏明快,环节交替紧凑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神。因此,在设计每节课时,不仅要制定出学生学习的认知目标,悉心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还要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使教学过程层层相扣,便于学生在学习中以旧知新。同时,在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中,提问或句型操练时,时间不留空白,语言要有节奏感,行为要有激情。只有保持思维的灵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英汉词组翻译训练、“创造性”的英文提问回答训练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用游戏和语境,诱导创新思维
1.采用游戏教学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游戏教学形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游戏形式要多样化,例如猜谜语游戏、单词接龙、拼单词游戏、Magic eyes, High low voice, Frog jump, Brain storm等游戏,不但能增强对新学内容的记忆,还能培养其思维能力。
2.采用情景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在创设情景上下工夫,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仿真的语言情景,使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创新思维。例如,在教授2B Unit7 Can I help you?关于“服装”类的词汇时,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各种颜色的男女衬衫、外套、连衣裙、短裙、鞋、毛衣等,并把教室设置成服装商店,找几位同学充当服装模特,两位同学充当售货员和消费者买卖衣服,进行“go shopping”的情景练习,我积极组织学生并亲自参与其中,经过几组演练,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句型如:“CanIhelp you?”“Id like…”“Can I try…on?”“How much?” “Heres your change.”同学们任意编排对话,这样不仅复习了所学知识,而且在自编自演的对话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
四、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在想象中创新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例如,在学习1A Unit6 On a farm中的一些动物时,我在电脑中设计一个野生动物园,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声音和样子来学。 Cat, cat, 喵喵喵, duck, duck, 嘎嘎嘎……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有的装成狗,有的扮成猪……。再难的词在学生口中变得流利起来,枯燥的单词很快被学生记住。然后只露出动物的一小部分,让学生猜动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合作中创新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新信息的获取。例如课堂上开展Exchange partners, Group work, Team work, Pair work 等教学活动,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造思维能力。
五、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设疑启智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教授句型What do we need?时,我从场景设计出发,天下雨了,我们需要什么?后来又从数字、颜色、形状方向设计不同题型,让学生思考在一个数字序列内,What number do we need?在调颜色的过程中,What color do we need?在一个形状推理题中,What shape do we need? 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2.自立探究
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教授新教材6A Unit8 Happy New Year时,我布置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要求设计自己的新年计划,或写需购的物品或画下想做的事情,然后利用一般将来时态be going to do来问答。为了让对话内容充满生趣,学生们各显神通,想出了一个个新点子,使整个表演过程意趣横生,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在新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创新人才。但创新教育的这条道路还很漫长,还需我们不断地摸索、思考。
课堂培养 篇4
一、与具体形象相联系
要想形成数感, 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和积累的过程, 而这种积累不应该仅仅是在课堂上, 更应该在生活当中。当学生养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世界, 用数字来联系生活中的各个事物, 他就会养成优秀的数感。所以, 我们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用数学来表达和交流,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着重灌输这样的理念。在讲课的时候, 注意多举例, 让抽象的数字跟现实事物相联系, 把数字跟具体事物有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在头脑当中形成一个链接, 每次一想到数字就有形象的、具体的、生动的物体形象相联系。这是培养数感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比如五年级下册学习“长方体和立方体”的时候, 单纯通过讲述和教科书上的几张平面图画, 实际上是很难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具体形象的, 但是通过多媒体、大量的颜色鲜艳的图片、三维立体的动画, 配合学生可以动手触摸的教具, 从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刺激学生感官, 让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具体形象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心里。
二、应用多种方法
用多种方法表示数既是数感的重要内容, 又是评价学生数感的重要指标。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异, 也许对这个学生来说令其印象深刻的举例对另一个学生来说却云山雾罩, 根本没有听懂,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等原因, 所以向来这种练习较少。比如在六年级下册学习“负数”的时候, 课本上用的例子是温度, 以零上和零下为正负数, 但是对于南方学生来说这个例子并不一定鲜明, 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根本就没有“零下”这个概念, 所以效果并不好。这时, 教师就要用多举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比如用收入和支出的例子, 海拔在海平面以上还是以下, 或者找一个身高中等的学生做参照, 让身高比他高的学生和比他矮的学生一起来比较, 都会让学生有个更加直观的印象, 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有很大益处。
三、与生活相联系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 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只有当学生的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让学生把对数字的感觉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通过这种联系,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 能加深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并能让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增加。比如每堂课我们上40分钟, 校门口一盒盒饭9元, 一件羽绒服1 000元, 让学生说一下对这些数字的感受。
学生a:每天上好几节课, 一堂40分钟, 上学的时间太长了。
学生b;盒饭一盒9元好贵啊!
学生c:9元一盒根本就不贵, 不过他家的菜不好吃, 胡同口那家每顿12元, 虽说贵了3元, 但是肉菜比较多, 更好吃。
学生d:一件羽绒服1 000元, 够我中午在学校吃好几个月的饭了, 这个好贵啊。
学生e:1 000的不算贵了, 商场里好几千的有的是。
学生f:我爸妈每人每个月才能发2 000多的薪水呢, 光买羽绒服也买不了几件啊。
通过这样的例子, 让学生对数字有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免得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如全班有20.5人、从a地到b地坐火车需要50秒钟等不合乎逻辑的答案, 对培养学生数感有比较大的帮助。
从2001年起, 数感才在我国被认可, 其概念到目前也一直难以被确定, 造成了我国关于数感的研究起步较晚。虽说最近关于数感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但是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目前的教师队伍中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地转变观念, 没有重视数感的培养;又或者是虽然有所重视, 却因为水平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和深刻挖掘教材;或者是因为不能把教学内容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 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和身临其境感等原因, 并没有把数感的培养做好。而培养好学生的数感, 既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要求, 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 我们应该做出最大的努力培养好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洁.小学数学课堂数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01
[2]代文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J].玉溪师范学院院报, 2010-08-15
[3]刘林.浅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2010-12-20
[4]刘书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学周刊, 2022-09-05
数学课堂培养数学思维 篇5
摘要:数学的核心就是思维,培养好兴趣,才能促进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
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关键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课堂中要展示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维方法。
关键词: 兴趣 数学思维 数学课堂
“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的学科”,可以说,数学的核心就是思维。
人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由于学习者个体有差异,所以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也是具有差异性的。
这种思维水平的差异性就是以数学思维品质为标志的。
《新课程标准》(版)中指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数学课堂关键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好兴趣,才能促进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如新教材中安排的“数学活动”、“课题学习”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题材。
又如学“认识概率”可以组织学生先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学了“黄金分割”让学生感受它在造型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及其广泛应用。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领会数学知识、获得思维发展,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展示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数学的结果教学,即以知识和已有的数学结论为中心,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忽视数学知识本身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现代数学教学观则强调数学的思维活动教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反映数学活动的结果――理论,而且还要反映这些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思维的活动过程。
数学教材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后的数学理论体系,呈现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例题(习题)的纯数学系统,而没有揭示概念的发展、定理的发现,证明思路的猜想和证明方法的探索等过程,这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数学发现的过程,掩盖、淹没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和数学应用的思维活动。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把教材内容原样地灌给学生,这无疑将会抑制学生的探索、发现、创新思想,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新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节时,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概念以及解法。
让学生观察并计算 ,然后把 “=” 改成 “>”,再“3”改成“-3”引入新课,通常这样设计揭示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产生过程。
再如在讲授《反比例函数性质》时,首先复习了一次函数性质,引导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从局部到整体进行感知,结合图形类比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点,指导学生要善于数形结合,让学生自己发现“在每一象限”这一条件不可缺少,这样就把性质发现的过程就展现出来了,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十分有益的。
在例题和习题的教学中也要重视揭示方法的探索和方法的选择过程,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要说明由点A(2,3)和点B(-2,-3)确定的线段过原点可以有下面几种方法。
1、通过验证AO+BO=AB,说明点O在AB上。
2、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验证点O满足解析式说明点O在AB上。
3、通过点A和点B关于原点对称,来说明O在AB上。
4、通过证明AO与y轴的夹角和BO与y轴的夹角相等,来说明点O在AB上。
这样的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再如(江苏南通中考题)已知点A(-1,y1)、B(2,y2)都在双曲线y= 3+2m x上,且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本题按照通常的思路可用曲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通过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来求。
将A(-1,y1),B(2,y2)两点分别代入双曲线y= 3+2m x,求出 y1与y2的表达式: 。
由y1>y2得, ,解得m<- 3 2但这样计算不算简单,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这时学生会积极地思考起来,思考一会儿反应快的同学就会自己想出比较巧妙的办法,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来解更简单,由 -1 < 2且 y1>y2得:3+2m<0。
会发现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求异思维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例题和习题数学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思维品质,例如圆和垂直于直径的一条弦把直径分成的两部分长为x和y,那么这条弦长是多少?当很多同学通过连半径用勾股定理来计算的时候,可以问学生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进一步思考。
在数学中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习中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等等都有利于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维方法。
常见的数学思维方法有观察和实验,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类比与联想,化归。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是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方法,不能理解和应用这些思维方法,就谈不上思维品质的优化。
首先,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应该有个思维定向训练过程。
训练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善于识别问题的特征,准确地将其归结为某种数学模型,尽快地明确解题思路,选择解题方法。
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A,坐标为(3,4),O为坐标原点,试在x轴上求点B,使得△ABO为等腰三角形。
这里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再加已知△ABC中, AB=4,AC= 求BC的长。
对于涉及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我们可以将它的求解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其次,思维技能的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思维技能形成的标志是动作和心智活动的熟练比,而心智技能的形成由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广度、与深刻性等品质方面。
技能的形成要通过一定的反复练习,但不能局限于呆板的机械操作,应有意识地注意技能训练中的思维成分。
譬如,分式化简求值: 可以按一般方法计算,先算括号里的再算乘法然后减法,但大部分学生不容易算对且对括号里的多项式不会因式分解,这时,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可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更简单,不仅运算量小且正确率高。
再如规律探索型问题
(2012湖北省中考题)观察下表: 根据表中数的排列规律,B+D=_________.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会从所给的数据和表格中寻求规律进行解题.找规律的问题,首先要从最基本的几个数字或图形中先求出数值,并进一步观察具体的变化情况,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此类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规律寻求途径,但最终结果应“殊途同归”。
解:B所在行的规律是每个数字等于前两个数字的和,所以A=3,B=8;D所在行的规律是关于数字20左右对称,即D=15,所以B+D=23. 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数学思维方法,还要处理好各种思维方法的辩证关系,不可厚此薄彼,都不应过分强调一种思维方法的重要性,而忽视另一种的重要性。
单一的思维方法不利于思维品质的提高,而且还会形成思维定势,阻碍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讨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精心设计,适时组织,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像春雨润物般渗透,才能取得成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陈x远 沈显岩 张金芳 引领新课程系列丛书―《初中数学实施
难点与教学对策》 .7
激活政治课堂 培养创新能力 篇6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探索未知的执着兴趣是科学进步的根本推动力,是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政治课堂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可采取以下方法:①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饶有情趣的民谣、民歌、美丽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②用人格力量激发创新热情。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创新的典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是创新;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创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创新;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创新;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是创新……通过讲故事,搜集资料,用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创新精神。③用现实事实鼓励学生创新的紧迫感。通过以上方法,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
二、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训练创新思维
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使学生的感官、思维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始终保持在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情感冲动中。所以营造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其问题意识,促使创新思维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学生学习政治的主要方法是死记硬背,加之部分教师教法陈旧,“填鸭式”、“满堂灌”,造成政治课堂死气沉沉。这种方法不可能带动学生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同学们大胆创新,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允许同学们围绕教学内容向我提出问题,打破“一言堂”,创设民主气氛
而且规定“谁提出的问题难住了老师,谁就是胜利者”,这一打破常规的教学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就连班上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大胆向老师发问。如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有的同学大胆质疑:共产主义是否真的实现?讲“一国两制”时,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更尖锐: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香港、澳门已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那么,台湾能回归吗?台湾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后,我再从中点拨总结。知识在活动中传授,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2.采用电化教学手段,烘托课堂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当前,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录音、录像、VCD光盘等在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声形结合,图形并茂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容易激发创新思维。如讲“改革开放”时,可播放MTV《走进新时代》,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三代领导人领导下所取得辉煌的成果。讲“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在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提出问题:“人多是好事,人多力量大”的观点为什么不正确。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回答常常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3.渗透时政热点,设计开放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政治课教学必须渗透时政热点,让学生养成关心和了解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同时,渗透时政热点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寻找时政热点和教材的结合点,并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如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突如其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我在上课时,设计了一道这样的辨析题:有人认为,当前抗击“非典”是大事,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有人认为: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工作的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请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辨析。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再如2009年10月我国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大扬国威,世界注目。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性问题:请根据思想政治课有关内容,谈谈我国“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思维就发散开了,有的说: 这是改革开放和结果;有的说,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结果;有的说,这应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更有的说,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的结晶,是祖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表现……。只要教师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巧妙设计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案,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不断丰富,思想上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同时,也能使学生聆听时代旋律,感受社会事物,顿悟人生真谛,陶冶美好情操。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特点是是知行统一。开展实战活动,既是落实知行统一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实践性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原则,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西方有名谚语“一次实践,抵得过一百次教诲。”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机关、风景名胜区等地方进行参观、调查、访问,可使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时,组织学生对我校附近的工厂进行了参观,同学们针对工厂存在的资源浪费和河流污染等问题,向环保部门提出了自己的整改措施,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分水岭,这是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说的。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刻不容缓。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坚信,只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与时俱进,思想政治课这片沃土一定能培养出绚丽的创造教育之花!
课堂作文兴趣的培养 篇7
在体育比赛中, “甩掉包袱, 轻松上阵”应是运动员的良好心理状态。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应如此。这就要求教师首先给营造一个轻松的情感氛围。
如:在结束《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后, 我放了一首歌曲《白发亲娘》, 然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文章。其中一名父亲早逝的学生交了一篇题为《俺娘》的文章。文中写道:娘啊!每次听到你半夜的咳嗽声和呻吟声, 儿的心便揪地紧紧地, 我真想大声的喊:娘啊!你保重身体, 儿一定要好好上学, 长大后来报答你。看到学生情真意切的话语, 发自内心的呼唤, 我知道在作文教学中采用音乐手段的尝试成功了。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染人, 影响人。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增强作文课堂教学的活动和效果等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 音乐只是一种手段。我认为, 在记叙文写作训练中, 只要抓住学生最感兴趣、最关心和最有体会的生活上的和思想上的兴奋点去命题, 只要能够营造一个轻松的易激发感情, 唤起回忆, 触发联想, 启迪思维的情感氛围, 就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流淌出内心的真实的生活之泉。
愉悦感是积极情感的心理表现, 具有主动, 积极创作的倾向性, 它是课堂作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途径。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以美的陶冶。课堂作文教学中, 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 幽雅得体的举止, 丰富的表情, 循循善诱的启迪, 都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引发其愉悦感, 从而培养写作的兴趣。
其次, 语文教材中特殊的“美情”背景为写作兴趣的激发奠定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学习《榆钱饭》这篇文章时, 学生对这篇小说清新纯朴、富于乡土气息的语言很感兴趣, 于是, 我及时补充了一篇文章《槐花情结》, 要求学生模仿写一篇有关“槐花”或“榆钱”的文章。其中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榆钱儿情结》的作文, 有这样的句子:奶奶舀了一碗带榆钱儿的豆汁放在我跟前, 那股带着蒸汽的清香味儿, 忽儿地钻进我的鼻孔, 顿时有种清爽的感觉, 我喝了一大口, 那滑润、清香、回肠荡气的感觉, 真是妙不可言……这篇作文受到了师生较高的评价。这种“剖析教材, 提供模仿的例子, 采取扶着走的方法”是打开学生作文思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 不失时机的运用情景教学, 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掌握运用语言的愉悦。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教师应把对学生的爱融注到课堂作文教学中, 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次成功, 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温暖、激励和成功的饿喜悦, 从而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 教师要满腔热情的表达对学生的“渴望”。
教师的热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 在神话中有一种效应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这个效应中使一尊冰冷石像, 变为一个美丽的少女是国王身上执著的爱、热情的期待。这是个神话故事但是现代的心理学家也做过同样的测试。常见的测试如:将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分成两部分, 抽出其中的一部分, 告诉所有人这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力, 而且最有发展前途的。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 这部分学生的成绩都会大幅提高, 而且对外部环境中的事物事物刺激反应会充满热情和敏锐。由此可见, 教师在进行课堂上的作文教学时, 要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期望”, 增加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肯定学生的每一次成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在作文批改中, 教师要尽量找出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用充满爱与尊重的批语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在作文评讲中, 教师要充当”拉拉队“的角色。对待成功之作, 一定要竭尽鼓励表扬之能事, 摇旗呐喊, 叫他们再”跳一跳“;对待那些中等生、后进生的作文, 只要发现一点细微的进步, 就要为之喝彩, 哪怕是书写比以前稍有进步, 也要表扬他认真的态度……总之,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 品尝到成功的欢乐, 从而感染他们, 激励他们, 鼓励他们为不断获取新的成功而奋斗!
诚然, 阅读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 课堂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离不开平时扎实的阅读积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是不能否认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阅读和作文两种兴趣的培养, 有计划、有步骤的给学生补充与其生活、家庭、学习有关的趣文和美文, 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建权.浅谈作文兴趣的培养[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8 (08) .
课堂培养 篇8
充分利用课前2-3分钟读书, 养成预习习惯。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 由于政治课不少学生不重视, 一般学生在上课前没有预习, 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在教学中可以抓住从预备铃开始的时间到开始上课时间的2-3分钟, 把今天老师所讲内容读一遍, 这一习惯从初一新生开始培养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学生至少就会抓住课前读书, 养成预习新课。
通过展示, 培养学生学生倾听习惯。倾听是一种美德。在课堂上, 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 对老师说话或同学提出回答的问题, 不能聚精会神地听, 那么课堂上基本没有什么效果, 并且学生也不懂得尊重他人。所以, 要积极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学优、学中生, 还是学差生他们都愿在同学、教师面前展示自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通过竞争当“小助教”, 并大胆放手, 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 让“小助教”给同学们讲课, 教师站在旁边及时纠错和鼓励表扬。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从讲课提纲, 教会学生善做笔记习惯。英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曾经说过, 脑能积极构造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它虽然对经常输入的刺激作反射性反应, 但它不是一块被动的学习与记录外来信息的“白板”。头脑内原有的记忆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相互作用, 以便选择和注意信息并积极构成意义。在这种学习理论指导下, 维特罗克提出了一系列由学习者采取的旨在促进学习的具体技术叫生成技术。笔记就是一种生成技术。
我认为对于同一段学习材料, 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成绩提高二倍。这是为什么呢?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注意, 培养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的习惯。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 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 促进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记笔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如果不记笔记, 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去读教材。这样, 既花时间, 又难得要领, 效果不佳。如果在听课的同时记下讲课的纲要、重点和疑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对照笔记进行复习时, 既有系统、有条理, 又觉得亲切熟悉, 因而复习起来, 事半功倍。尤其是在今天政治开卷考试。为此, 每当接到一个新教学班级, 可以给学生一个讲课提纲, 逐渐学生就知道如何在书中做笔记。如:记那些, 记在那里、怎么分层次……
用情景创设, 培养学生上课积极回答的习惯。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 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 领悟教材内容, 达成陶冶情感、情通理达、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形象直观, 潜移默化, 感染力强, 目的和手段辨证统一。情境教学的应用, 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达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简单生硬的说教不易于使学生信服,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 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心理体验, 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由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限, 在教学中, 我们创设的情境千万不能成人化、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在教学中情境的设置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并且要针对学生思维的特点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境进行思考, 回答问题。这样,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启发学生主动探究,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又能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更能由于深有感触, 有感而发, 学生就不怕回答问题, 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也随之形成。
交流探究, 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习惯.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更喜欢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 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 在教学中, 利用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构建全新课堂培养创造思维 篇9
一、创新教学目标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 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要全面, 要做到认知目标、情意目标、技能目标等方面的内在统一。
3. 目标要有弹性, 即能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与时间。
4. 以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发展作为重点目标。
二、创新教学内容组织要得当
1. 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和结构性的统一。
2. 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要规划好, 要举一反三, 对教材内容有时可改变程序, 适当改编, 使之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
选择方法的标准, 一要符合学生特点;二要符合学生实际;三要符合教师个性, 力戒千篇一律;四要以“掌握创新”为主要原则, 科学化、艺术化、个性化地运用教学方法;五要评价手段多样化, 可以自评、互评, 也可师生评价结合起来, 以学生为主。现代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开放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下进行的, 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生才会热情高涨、主动参与。首先, 教师要把爱带进课堂,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 要把信任的目光洒向每一位同学, 尊重他们, 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其次, 要相信学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见解, 要激励学生去发现或挖掘独特的见解, 教师要放下架子, 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予激励性言语的评价。再次, 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是想得到教师的肯定, 教师要对学生宽容点。差异总是会存在的, 在学生答题不完整时, 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 还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启发。
2. 活动式教学。
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 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 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 通常是采用“发现式”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
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注意培养观察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观察是思维的窗户, 学生在课堂上对图形或实验的观察都很感兴趣, 缺点就是思维被动, 目的不明确, 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采用边观察边提问的方式, 从而让学生注重观察, 久而久之, 学生能体会到观察带来的收获和兴奋, 会自然而言养成观察习惯。
2. 注意培养动手能力。
教会学生动手, 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参与的机会和动脑思考的课堂环境, 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操作去获取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也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索, 它能挖掘出比常规认识更深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过程, 其特点是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训练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这有这样才能达到引发学生思维发散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知识是思维的基础, 丰富的知识、正确的理论是思维的重要依据。
4. 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人的第六感, 创造思维中的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灵感是人在科学或艺术创作中的高潮时, 突然出现的、瞬时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 具有丰富的知识, 但若没有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 就不能产生灵感。灵感不是灵机一动、心血来潮的产物, 而是勤奋思考才能达到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境界。也就是说, 对欲解决的中心问题, 要经过反复、艰苦、长时间的思考, 只有进行超出常规的过量思考引起质的飞跃, 才能促成灵感的产生。在数学思维中灵感的出现, 往往是突如其来的, 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它在人脑的“屏幕”上留下的痕迹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 但却能使人茅塞顿开。灵感的闪现, 是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或将其记录留下, 就会“时若丢失, 机不再来”。所以, 当灵感来临时, 为了防止它稍纵即逝, 教师必须提示学生做好跟踪记录, 抓住灵感到来的机遇。
借用数学课堂 培养科学意识 篇10
一、介绍数学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数学教材中, 数学发展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学时,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顺序和教学进度, 利用新课导入或课外活动、专题讲座等, 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或有关数学的史料, 讲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 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 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如在教学中讲述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故事, 让学生感受前辈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通过讲述陈景润、高斯的数学故事, 学生不但了解到数学发展的艰辛, 而且学到了数学家为追求真理敢于拼搏、勇于牺牲的精神, 能让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布置预习作业,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 如果直接布置学生预习的话, 很多学生都不动脑筋看一下书上的计算公式, 然后对照公式死做题目, 这样的预习毫无作用。为此, 我改变了一下, 提出了这样的预习要求:不允许看数学书, 你能想出圆柱体积的求法吗?请把你的过程写下来。结果看了学生第二天的预习作业, 使我大开眼界。
【学生甲】先把一个空圆柱灌满水, 然后再把这些水倒入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水槽里, 根据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算出水的体积, 就是圆柱的体积。
【学生乙】今天张老师让我们回家想圆柱的体积怎么求?我想:如果这个圆柱是个橡皮泥那样的软物体就好办了, 我就可以把它捏成一个正方体, 利用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求出它的体积。但如果是个实心的怎么办呢?
【学生丙】今天张老师布置了一份特殊的数学作业:要求我们动脑筋想想如何求圆柱的体积, 而且不能看书。怎么求呢?当我看到家里原有的那只不用的长方体金鱼缸时, 想到办法了:我先往鱼缸里放了一些水, 做上记号, 然后把一个圆柱投进鱼缸, 沉入水底, 再做一个记号, 最后量出鱼缸的长、宽和两个记号之间的距离, 三个数相乘就是这个圆柱的体积。
……
从上述学生写的数学日记中, 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时探索、实验的过程, 尽管这些方法不是很正确, 但都是学生用心思考的过程。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通过不断的尝试, 不断的操作与探究, 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学会探究, 体验掌握科学技术对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试验稿) 》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 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 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 可以一改以往老师单独实验、得出公式, 然后利用公式计算的单调教学方法, 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首先用一组“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 再用一组“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 当两次操作下来都找不到其中的关系时, 最后再让学生操作“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 通过操作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整个操作活动都是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完成的, 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 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根据动手操作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同时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 教学了“统计图表”的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为班级或学校设计一张统计图或统计表, 比一比谁设计得最美观、最实用等等,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活动的开展,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充分享受到创造与成功的快乐。
关注课堂提问 培养思维能力 篇11
一、把握提问时机,启发学生思维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中的一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浪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抓住要点,因势利导,必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提供契机。例如,在教学“十几减九”一课时,在最后的小结阶段,我让学生观察“11-9=2,12-9=3……18-9=9”这些算式,并提出问题:“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指出:“被减数一个比一个大1”“减数一样”“差一个比一个大1” ……这时我继续提问:“请同学们再比较这些算式的被减数的个位数与差。当被减数个位是1时,差是2;被减数个位是2时,差是3……对比这两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我让学生读了一遍算式,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老师我发现这些算式的差总比被减数的个位多1。”这时我没有善罢甘休,抓住这个时机,又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差总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1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动起脑筋来。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比较了“十几减十”和“十几减九”的算式,再通过摆小棒操作演示,同学们悟出了:“十几减九”可以看作先减去十,剩下个位数,然后再把多减的1还回来,与原来的个位数合在一起就是所得的差,所以这些差总是比被减数的个位数多1。这时一个学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就是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十几减九的得数的,现在我才明白了为什么是这样的。”可见,教师的提问时机把握得好,必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问题趣味,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能精心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必能引发学生的“激情”氛围,使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且能激起学生激烈的思维振荡,让学生怀着由惊奇、兴趣所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思维方面的探索。例如,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时,我利用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课件出示两个房间地面的图形)兔哥哥有一间地面为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房子,兔弟弟有一间地面为长14分米、宽7分米的长方形房子,你认为哪间房子大呢?这时,大多数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图形的周长”知识,认为正方形的周长=10×4=40厘米,而长方形的周长=(14+7)×2=42厘米,所以认为兔弟弟的房间地面大;而另一部分学生觉得两间房子地面的大小很接近,难以比较出大小;更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觉兔哥哥的房间地面上铺的砖块更多一些,就急切地叫起来:“不对,是兔哥哥的房间地面更大。”这时,我没有急于抛出答案,而是顺势引出:“看来,大家的答案不太一样,那么这两间房子到底哪间更大一些呢?究竟要怎样才能比较出来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找到解决的办法。”通过这些富有趣味的问题,诱使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怀疑,形成认知冲突,激起怀疑,引发解决问题的动机。
三、设置提问层次,引导学生思维
“层层驳问,如剥物相似,去层皮,方见肉,去层骨,方见髓,书理始能透彻。”学者如是说。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的有序性,合理地设置有一定层次、排列有序的问题,形成思维链扣,由“表”及“里”,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激励他们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力求解开全部的问题链扣。
例如,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及周长计算”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2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5厘米。)要是把这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那么当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时,宽是( )厘米;当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时,宽是( )厘米……在学生求出答案后,我引导他们觀察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6厘米、4厘米;7厘米、3厘米……)提出:“比较长方形的这些长与宽,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长与宽的变化有规律。长每增加1厘米,宽就减少1厘米,反之亦然。我追问:“虽然长与宽都在变化,但是哪个数值总是不变呢?”学生得出:长与宽的总长度不变,总是10厘米。我又问:“这个铁丝围成的正方形也可以看成长与宽都是5厘米的特殊长方形,它的两条边长相加的长度与这些长方形的长宽之和相等吗?”就此沟通了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接着我再利用橡皮筋在“钉子板”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进一步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弄清这个问题后,我继续追问:“用一根绳子可以围成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那能不能用这根绳子围成边长为7厘米的正方形呢?为什么?”让学生充分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理由。我又问:“如果要把它围成正方形,那边长应该是多少?”学生很快用各种方法算出了结果。通过这些富有层次的问题,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从心理上产生强烈探索知识的内驱力。
四、明确提问目标,引领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属于指导性思维,即问题解决中思维过程始终向着一定的目标,由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由此问题所设定的目标所支配和指导着。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晰、明确,便于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那种漫无目的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摸不着头脑,难以实现有效的数学化教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让学生把“小明的一天”片段中所列几个钟面时刻进行分类,想要由此引入“整时和几时半”。可是由于当时所提的问题指向不明确,导致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引出思维上的混乱。当时我问:“你能把这几个时间进行分类吗?”这时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有的学生说:“我按上学时间和活动时间来分成两类。”有的说:“按前半天时间和后半天时间也分成两类。”还有的说:“我按小时数的数位不同来分也分成两类。”……表面上看很多学生都参与了,但很少触及真正的知识点。后来我费了一番工夫才切入正题。事后我想:如果当时直接提出“按照这些时间的分钟数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这样单刀直入,给学生明确的研究方向,就能直接引出“整时和几时半”的学习。这样,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还避免了宝贵的教学时间的浪费。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动力。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从而促使他们乐于充分地展现思维过程,张扬个性,自主快乐地学习!
(责编 张晶晶)
培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篇12
一、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启发学生思维
“成功的教学, 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自觉地启动思维的闸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 它是成功的起点,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能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激发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 用有趣的实验操作、生动的物理现象、有教益的科学趣闻、惊险难忘的幻灯片等,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并沉醉在学习氛围中。
二、优化教学设计, 利用学生好问心理训练学生思维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与学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对教师而言, 要把自己设计成一个导演的角色, 只起“引”和“导”的作用;利用学生好问心理, 把学生设计成表演者, 因为他们是新课程的主人。他们已具有一定基础知识, 而这些基础知识, 具有过渡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他们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 反映在课堂上, 常常交头接耳, 不时举手发问, 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 精心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式问题系列, 依次在课堂上进行提问, 让学生沿着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 学生的思维也就步步深入, 从表象到本质, 从简单到复杂。作为教师, 言词表达要形象化, 复杂问题要条理化, 疑难问题要通俗化。当发现学生在某个问题上出现思维障碍时, 要善于帮助分析, 排除干扰, 起到点化作用。
三、组织教学探究, 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激发学生思维
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学生建立概念、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听到了, 我会忘记;看到了, 我会记住;只有做了, 我才理解了。”这里所说的“做”, 即“亲身体验”, 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通过亲身参与及对过程、行为的体察, 从而掌握某些知识、技能, 最终形成能力, 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可以说, 学生作的任何一种试图理解所学内容的努力都是体验, 而我们经常把学生的这种体验称做是学生好动。学生的认识, 主要以直观为主, 他们获得新知常借助于具体实践经验, 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形式。利用初中生的好动这一特点, 对思维发展极其有益。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如果我们都能做个有心人, 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那么我们的教学一定会从“有效”走向“高效”。
【课堂培养】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技能培养07-20
课堂上思维能力培养06-23
兴趣培养模式优化课堂06-27
智能课堂教学培养09-14
创新课堂培养创新人才10-12
课堂上历史兴趣培养11-04
数学课堂培养核心素养07-29
学生课堂注意力培养09-04
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10-05
语文课堂培养教学论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