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

2024-10-05

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通用12篇)

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 篇1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大力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当前,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 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 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 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时指出:袁绍不会用人是导致其失败的加速器。“曹操赤脚迎许攸”说明曹操的成功是与其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的成败, 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疑义, 求得解决, 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 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 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 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 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 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 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 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 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 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 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 疏于思考。事实上, 只有犯过“错误”, 才能改正错误。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 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 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 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 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 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 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 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 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 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 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不断创设问题情景, 活化学生思维。

提问题是人的天性, 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 是创造的萌芽。所谓问题情景, 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 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情景。教师应以尊重为前提, 以激趣为条件, 以自主为核心, 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 一知半解, 不确定的问题情景, 制造悬念, 启发思考, 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 使学生探索作答。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 可提出问题: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这时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不重修圆明园。说明我们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的民族, 是一个真正有民族自尊心的民族, 我们就应该留着这块伤疤, 让它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 奋起直追!”在学生内心萌发了一股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对自己命运的关切, 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第二种观点:要重修圆明园。说明现在中国强大了, 同时也不再害怕侵略者来侵略了。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学生利用教师创设的情景, 多角度的思考, 活化了思维,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 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 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思维创造性发挥的前提条件。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水平, 用理解的方式对待他们, 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 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 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 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 都应该充分肯定, 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 发现矛盾, 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 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 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 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 很难具有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 分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后果时, 有许多同学提出“落后挨打”是一种“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的农业文明的撞击”, 因这是中国落后挨打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观点。此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 不能简单地加以抑制或否定, 而应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有效地剔除一些模糊认识, 认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性。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 篇2

所谓的反思是教师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思维的对象,他们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审查和分析过程的结果。用外行人的话,你是你自己当局的局外人,了解你的行为和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你既是演员又是评论员。

在教学中,反思可分为技术反思,实践反思和解放思考三个层次。技术反思的重点是找到一个更经济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倾向于以效率为导向,以控制为中心,以学生为工具,很少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际反思关注问题的情感方面,注重社会,学校和阶级 环境反思,会将具体的教学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目的是在特定条件下找到具体条件。解放思考是试图在反思中找到自己,重点是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和责任感的学习中,注重刺激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和探究能力。具有解放思考的教师可以更独立地思考,并经常思考教育的本质。

在教学中,反思可以分为前期反思,课文反思,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在课前反思,将上一代合并到现有的预设中,并扩大默认的可能性。这种反思是前瞻性的,可以使教学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实践,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课堂上反映,及时调整,变化和丰富默认,使默认值不断提高。这种反思是有启发性的,也就是说,在行动过程中及时自动反思,使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控制和适应性。课后思考教学过程,审视,批评,总结和完善有效的前提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实践。这种反射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使老师的教学经验理论,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评价能力。

外部因素正在改变条件,内部因素正在改变工具。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将思考转化为教师的行动,才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这需要教师进行自我反省。反思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审查,而是反思,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和缺点,但道教的天地有形,思考变化的形而上学,应该是没有什么,从课程的反射类没有意识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教学实践和从业者本身,注重实践活动的更广泛,个性化和整体的社会场景,注重变革的原因和影响。关注自我变化和教学生活的关键节点,回归增长经验和教学经验,加强问题意识和纠错能力,成为复杂教育生活聪明人的主人。自我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增长的因素,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也是实现两者沟通的桥梁。自我反省的本质是自我谈话,自我批评,自我反省 是对自己留下一只眼睛。

在教学中,自我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行为,概念和其作用反映了教师自身的教育和教学行为,隐藏在分析和反思的概念和作用之后;二,设计,实施和结果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过程及实施结果的分析反思;第三是个性,风格,机智及其智慧反映了老师自己的教学个性,独特性,智慧和机智的性能分析与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有四种自我反省的方式。首先,内省,也就是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去自我反思,可以用来写反思日记,课程准备等方法。内省使得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反思和挖掘自己,产生自己的智慧,刺激他们自己难以察觉的许多洞察。二,交流反思,也就是通过与他人交流反思,可以用来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咨询和微观教学方法。第三个是学习的反映,即通过理论研究或与反思理论相反。第四,研究风格的反思,也就是通过教育和教学研究 反思。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篇3

一、 教学反思的实质含义

所谓教学反思实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

前者是针对某一节课或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反思,详析教学的得失,细想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对策。

后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教学方法。二要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注意他人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二、 教学反思的特征

(一) 实践性和个性化

教师应自觉把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这些教学反思活动都具有个性化特征,它有助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二) 反思性和超越性

“反思”就是反反复复、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必须超越自我,正视自我优缺点,寻找解决之道,从而达到不断发展自我的目的。

三、 教学反思的指向性

“教,然后知因”,教学反思具有三大指向,即:

(一) 课堂教学指向

课堂教学的活动方式能否激励学生的成长,是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机智,教师对教学行为效果的如何,是教学反思中最常见的内容。

(二) 學生发展指向

课堂教学是否找到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师生的沟通与合作的效果如何,教学中是否因材施教并发挥了学生的不同特长。

(三) 教师发展指向

教师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教学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共同体”,是否获得了教学新体验等,都可以进行教学反思。

四、 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无论是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试思考:我已从教多年,但教学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为什么?这是因为不够重视课后反思,以及与没有找到合适的对策有直接的关系。

(二)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

五、教学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的形式多种多样,划分的标准不同,形式也会不同。

(一) 从教学反思的时间来看,有以下几种形式:

课前思:在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这属于超前性反思。

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这一形式对新教师更为重要。

周后思:一周课下来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期中思:放在期中考试之后,可听取家长的意见,这属于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

此外,还有期后思、年后思、届后思等。

(二) 从教学反思的性质来看,有以下三种形式:

自发性反思

对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回顾。如教学后记、教学小结都属于自发性反思。

理性式反思

多种观念,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评价和判断,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到教师的责任使命,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到探讨教师的基本素质等。

发展性反思

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角度来探讨教育教学的改革、实施和评价等。能解决问题的症结,提出有力的措施,这种反思更为客观,研究性更强,是一种最高级的教学反思。

(三) 从教学反思的水平来看,有以下三种形式:

教学技术水平(前反思水平)

关注“怎么解决”“怎么做”,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的手段,获得的效果。

原因分析水平(准反思水平)

透过教学行为层面分析背后的原因,目的在于探讨或澄清个人对行为的理解、原因、意义等。

价值判断水平(反思水平)

反思时考虑道德伦理标准,并从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审视这些问题,并揭露潜在问题的意识形态,以指导改革。

六、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师应当如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呢?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一) 课后备课

课后,教师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教学设计,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以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二) 写教学后记

教师需要课后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中意与否的环节和片段,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记录下来,作初步的思考和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第一手素材。

(三) 做案例分析

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教学现象及时收集,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反复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四) 课堂观摩

学科组(包括校内和校外)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详细描述所观察到的情景,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形成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五)利用网络论坛交流

在教师网络论坛中,老师们可以消除地域屏障,集思广益,大方地交流自己的思想、想法和困惑。

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 篇4

在物理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我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 形成如下基本程序:确定学习目标、各自制订实验 (或学习) 计划、分组进行讨论、各组进行交流、做出实验评价 (或结果) 。在具体的操作中, 形成了如下策略:

一、合理分组, 差异互补, 激发学习兴趣

分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上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4—5人, 要求组内人员要差异互补, 人尽其才。小组成员的搭配一般有“组内异质, 组际同质”、“组内同质, 组际异质”等, 这些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从而弥补一个教师难于面向有众多差异不同的学生的教学之不足, 缺点是其中尖子生在其中作用太大, 其他学生对他依附太多。第二种通过设计有差异的问题, 让尖子生有竞争的对象, 让其他的同学也有发言的机会, 这样可使尖子生吃得饱, 但如果问题设计得不科学, 容易导致合作任务无法完成, 两极分化愈加严重的后果。因此, 学习小组的确立应体现“优势互补、自主参与”的原则。应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合理分组, 提高效率。小组合作讨论后, 采用轮流汇报制, 使每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有时我还把教室的桌椅进行较为合理的空间安排, 使学生在教学的某些环节一起讨论, 互相帮助, 共同解决问题, 在宽松的环境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 激发学习兴趣。

二、积极合作, 有效竞争,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物理课的教学需要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来完成, 在小组合作前, 教师要简明扼要介绍学习的内容, 所要达到的目标, 并对其中的关键内容加以提示和点拨, 然后小组成员进行个别学习并参与到互助性合作活动中去。小组成员通过组内互助性的合作、理解、消化教师所讲解的内容。每个学生要明确分工, 每人要找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 积极合作, 不仅要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 还要主动积极的协助他人, 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中学生之间的积极合作不仅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 学生间的合力往往胜过个人的努力, 另外合作也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差异, 学会取长补短, 自觉的改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如在举例说明自行车上所用的物理知识时, 一般同学在短时间内可能只举一到两例, 但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 最后举出的例子会很多。这样可使能力较差的学生达到帮助。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适当开展一些竞争活动, 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式一是组内竞赛, 使各组的先进得到公认和肯定;二是组际竞赛, 组内成员为了达到使本组获胜的目的, 每人都积极参与, 提高合作的效率。这些竞争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 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还能使个人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对自己提高了解, 对自己作出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 从而促进自己对学习的兴趣。

三、多元评价, 重在过程, 体现合作成效

评价是指学生在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后, 教师 (或学生) 依照一定的内容和标准给予肯定鼓励或评点反馈。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评价有时会出现偏重于学生个体的评价, 而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合作结果的评价, 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偏重于教师评价, 忽略了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教师的评价缺乏一定的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因此, 教师必须要认识到, 学生既是合作学习的主体, 也是评价的主体, 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 也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逐步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评价别人。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需要教师的指导, 否则就起不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如:在物理课“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一位同学发生了操作错误, 没有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 同学们都会争着去给这位同学提醒错在哪里。这时教师应当加以引导, 否则学生之间的评价就只会停留在给别人提意见上, 这样不但不能起到评价的作用, 反而会打击这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 应先让学生自我评价, 在肯定他实验的基础上, 再由其他同学进行恰当评价, 分析出该同学的错误之处及改进的方法, 长期坚持这种做法, 学生间能取长补短, 师生间教学相长, 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可促进师生的发展。

总之,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形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策略也远不止两、三点可概括的, 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 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在物理教学中体现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潜能,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 篇5

兵团农七师125团小学 付涛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就是从小对儿童进行感知美,认识美,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激发追求美的欲望,促进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儿童的美育素质,完成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教育任务。通过教学实践和阅读大量理论书籍后,我认为要很好的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美育因素。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去发现美育因素,激发对美术课的强烈兴趣;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美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采用多种技能训练方法。才能较好的在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教育。

一、激情引趣,培养创造美的意识。

人们都知道兴趣是人的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积极的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和积极的活动倾向。兴趣是人们力求探索某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动力来源。学习兴趣能使学习任务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学得主动,假如学习对他毫无兴趣,完全是强制性被迫学习,就会扼杀学生的学习意愿。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所学剪,拼,撕,贴等制作方式,加强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单纯传知识和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中富有时代特色,新颖有趣,逻辑性很强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变化。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努力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学生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爱好,培养了兴趣,这更体现了创造教育的要求,也是将课堂知识变成独力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在上五年级《吹印彩墨画》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制作好的吹画,问“这幅画漂亮吗?”,学生们回答“漂亮极了”。“这幅画是我作的,但不是画的,是吹出来的”学生们看到这么漂亮的画,都说:“胥老师,我们也想做”,因为吹印画没有固定的模式,是偶然效果和人为的结果,学生们有意无意的吹着,积极性立刻高涨起来,也调动了学生更加喜欢美术课的欲望。让学生逐步掌握创造的方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制作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得到升华和发展,开扩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2、采用现代多媒体,提高审美能力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就会有害学生的兴趣和天性。’’ 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包含着多重矛盾关系,要是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要使它符合教育关系的规律与要求,并成为一个美的载体,首要任务是构思制定美育计划,在传授知识与审美教育中注重美术学科的思想性、情感实践、创作等因素的统一,也是将表现形式的内在美和具体操纵技能更加统一起来,打破长期学生照样临摹和对事物进行写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要做到“ 寓教于美”,就是渗透美育观念同时,有效的运用现代电教媒体,用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以可看、可听、可静、可动,以其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增强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同时,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训练和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融为一体,如我在四年级剪纸课教学中,首先根据内容制定由浅到深的教学计划,精编教案步骤,自制录像带,通过电教媒体展现民间剪纸的特点,及了解剪纸的特点和表现技法,从直观去了解剪纸的造型方法,一般阴阳刻法,接着再用投影仪展示剪纸构图方法,让学生直观掌握剪纸的基本要求, 从而调动学生浓厚兴趣,让学生从眼前展示的作品体会到

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我上《小鸟的家园》时,以自行剪辑录相带进行导入,看到了浓密茂盛的树林,听到了各种鸟的叫声,来开阔学生的视野,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大量地向学生传输信息,从中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热爱美的欲望。运用电脑课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更加丰富情感活动,即态度和谐的状态,我从教材实际出发, 选择使用各种媒体,抓住教材的审美点和电教教材知识点 认真开拓教育点,把教育点作为灵魂,组织知识点的传授,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动态美通过电教手段和有趣的导入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参与审美活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术效果。

3、采取各种形式,培养独立创造能力。

化学课堂掌控能力的培养 篇6

在一节化学课上,教师用课件出示水俣病的图片,请一名学生领读,这时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并不停地喊:“我,我……”课堂上出现了混乱。面对这种情况,只见上课的教师微笑着说道:“同学们都能积极踊跃地展示自我,老师真高兴,但是这次老师要找一个坐得最端正,不大吵大闹的同学来领读。”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室内很快安静了下来。这位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比较混乱的情况,既没头脑发懵,也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很平静、理性、巧妙地处理,不但稳定了教学秩序,也渗透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初四年级的一个课堂上,教学的内容是“远离有毒物质”。当教师问谁愿意到前面表演吸烟与反对吸烟的情境时,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可是当教师问“谁扮演演吸烟的人”时,学生又都把手放下了,这种情况不但讲课的教师没有想到,就连后面听课的教师也都始料未及。这时,这位教师问了一句:“你们不愿意扮演吸烟者吗?”这时,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们都不喜欢吸烟的人。”其他学生一听,马上也跟着说“是”。只见这位教师笑着说:“既然同学们都不愿意演吸烟者,那我就来演吧。”学生们都笑了,连听课的教师也笑了。笑的是讲课教师的巧妙安排,笑的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进入了角色,这种处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一节初三化学课,教学内容是“水分子的运动”,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时而有些学生向窗外望,上课的教师似乎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課文内容后,教师说:“下面请同学们排好队,我们一起到外面寻找‘水分子’的足迹,好吗?”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立即兴奋起来。大家来到操场上,学生的情绪异常活跃,有的学生说:“老师,当我看到白云飘动的时候,我知道水分子来跳舞了。”有的同学说:“当我看到树枝上的露珠的时候,我知道水分子在和我们打招呼。”教师笑着说:“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个女同学又说:“当我哈气的时候,我看见了水分子在四处运动。”教师表扬他们说:“你们体会得真细致。”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上完了这一课。这位教师在说课的时候讲:“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带学生到外面去学习,但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很想到外面去,就临时做了这样一个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的愿望出发,巧设课堂,为学生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的意识,也使他们享受到了学习化学的快乐。安排之巧妙,的确令人叹服。

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 篇7

一、设置悬念, 营造课堂创新氛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巧设悬念有利于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和好奇,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譬如, 我在讲授“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 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85的平方-84的平方, 54的平方-46的平方, 并让学生在15秒内计算出结果。在没有讨论的前提下, 有一个男学生竟然算出了169和800的正确答案, 其速度之快, 简直是“奇迹”。学生面对“奇迹”, 脑海中产生如此悬念:为何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难道他是当今的华罗庚?此时, 我在黑板上板书下列形式让学生思考:

85+84=54+46=85的平方-84的平方= (85+84) (85-84) =169

85-84=54-46=54的平方-46的平方= (54+46) (54-46) =800

全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看出了两个数的平方差恰好等于这两个数之和乘以这两个数之差。于是大家知道了“华罗庚”速算的其中奥妙, 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在好奇心的刺激下, 满怀乐趣地参与挑战智慧的教学活动, 并且不自觉地把教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

在追求课堂高效的今天, 课堂导入至关重要, 因此, 教师只有通过设置悬念性提问, 才能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意愿。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 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在远古时代, 某王国有位聪明的宰相, 将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 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 为感谢这位大臣, 国王答应满足他一个要求。宰相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 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然后是8粒、16粒……一直到第64格。”学生在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的时刻, 我就这样提问:“你们认为国库会有这么多米粒吗?”恰似池塘中投进一颗石子, 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乘机引入课题,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识。

二、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思考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 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初中生的好动、好奇和好胜等心理因素决定了他们往往喜欢标新立异或表现自我。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 不墨守陈规, 敢于创新,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譬如, 教师在示范性解“实数m取何值时, 方程x2+ (m-2) x+ (5+m) =0的一根大于2且小于3, 而另一根大于3”时, 受习惯思维束缚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通过求根公式建立不等式从而求解, 但难于成功。假如敢于立新求异, 方程的左边为二次函数, 可借助于二次函数的性质, 根据图象求解。这种解法富有创新特色, 彻底摆脱了传统思维模式的约束, 作为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并鼓励他们触类旁通, 在解答类似的问题时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探寻到不同的解题办法, 从而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注重实践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

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实践出真知。”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才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创新成功的喜悦,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譬如, 我在教授“圆”这一节时, 设计了“滚硬币问题”的实践操作活动, 其步骤是:先让让学生准备两个大小一样的硬币, 然后一个不动, 另外一个先与它外切, 然后围绕它朝一个方向转动, 最后展示了这样的问题:当它自转几圈时将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许多学生兴趣盎然, 设计出了多种数学解答方法, 有用“对称”知识解答的, 有用“同心圆”知识解答的, 还有用“轨迹”知识解答的, 可谓五花八门, 但都具有科学道理。其中有一个学生回答:“用两个硬币做个实验就OK了!”此时, 不少学生哄堂大笑, 我及时点评性总结:“他说的很对, 方法最简单, 但是要得出数学证明方可完成教学目标。”一石 (一个问题) 激起千层浪 (许多答案) , 最终结论都是“两圈”。当然, 在实践中还应开发利用好学生的想象力, 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想象火花, 使之在数学教学中遍地开花, 发射出想象的魅力。

四、联系实际, 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为生活服务, 脱离了生活的数学将是无源之水。在师生互动的探究过程之前, 教师就要发挥引导功能, 让学生找到与该数学问题紧密相关的生活素材, 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创新视野。譬如, 我在讲授“比例线”时, 利用“日光成影”让学生动手测量, 体会比例问题;在讲授“概率”时, 课针对本上设置的“摸红白球问题”学生感觉生活中不常见, 我就让每个学习小组 (3人) 准备一副扑克牌, 要求他们分析各自抓到牌的花色、点数有何规律, 并思索:每一副扑克牌都有两个“王”, 某一个人抓到一对王的可能性有多大?为什么三个人抓牌, 绝对有一个人能抓到至少两个2.两个3.两个4……如此的互动式探究已经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创新。

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 加强德育就要把育人的要求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切实关心和服务学生成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记指出:“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的人才, 已成为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对此,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并实施具有创新性质的教育教学方法, 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经验, 浅谈几点体会。

1 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 必须创新学习情境

“好奇”是人生的天性,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而感性材料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为了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就必须多阅读资料、搜集、整理、积累相关的感性材料、教师选用的教材内容既要新颖, 又不要是学生都有所了解的, 更不能是学生都熟悉的。这样, 才能让学生产生“我想知道其原因、其结果”的想法,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由厌学到乐学,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笔者教学《早发白帝城》时, 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 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 学生从中感觉到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景, 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往往跃跃欲试, 情绪高涨。学生说诗句的意思时, 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 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 学生边讲, 教师边画, 画面从无到有, 处于变化之中, 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学生通过画面, 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 猿声啼叫, 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 画面静中有动, 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 感受画中的情, 听到画外的音, 更好地理解诗意。最后, 再配音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 学生哪能不乐其中, 尽情地表现自己呢?

2 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 必须创新教学环境

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创设教学环境, 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 强调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启发学生思维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因此,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创设教学环境, 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 使学生的知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 使学生身心愉悦, 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 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敏捷, 他们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真知灼见、创新火花迸发。如:笔者教学《驿路梨花》时, 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个氛围, 提出“雷锋精神过时了吗?”这一问题, 让学生组成正反双方, 进行“唇枪舌剑”的辩论, 既培养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竞争与合作精神,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富有创新意识, 设计生动形象、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轻松愉快的学习心理,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有趣的教学氛围中体会和思考, 并在体会和思考中挖掘自身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 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 传统的教育方式中, 学生把教师看成权威, 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 是被管理者, 处于服从、被动的角色, 学生也就没有自己的新思想新见解。然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 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潜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要调整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师的主引下, 以学生为主体, 用“以学为本”的启发式教学代替“以讲为主”的灌输式教学, 学、讲、想、练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爱思考, 善质疑的学习习惯, 让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大胆假设, 精密求解的科学作风。 (下转第87页) (上接第71页) 提倡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 以利于学生进行思考, 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探索更好的答案。如在“决战课堂, 新教材大练兵”活动中, 阴底中心校的周老师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公开课中, 要求学生划出表现五壮士痛恨敌人, 英勇顽强的动词。有一位学生划出了“砸”, 马上有同学提出异议: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枪砸了!我认为不该砸, 这是战斗的武器, 砸了多可惜!被他这一提, 班里的同学分成了两派, 有的认为该砸, 有的认为不该砸。像这样的质疑应该说颇有分量, 表明学生动脑筋, 创新能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 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 在交流撞击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爱思考、善质疑, 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须疑”。教学时, 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质疑, 并鼓励学生“于无疑处生疑。”鼓励学生对课本和教参书提出怀疑, 发表独到见解。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使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发挥。

总之, 教育教学工作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把握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结合点, 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根本,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自主学习的权力留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培养创新素质, 激发他们在学习实践中研究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 都应该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创新学习情境、创新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 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淑湘.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2.

[2]江泽民.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1995.

[3]江泽民.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2002.

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 篇9

一.从史学角度来解读这幅画的重大意义

教师得向学生讲明《田横五百士》讲的是什么, 这就涉及了史学知识。司马迁的《史记·田儋列传》中记叙了田横五百士的故事。

田横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 他和兄长田儋、田荣, 都是狄县的豪族, 很得民心。陈胜、吴广起义后, 田氏兄弟三人杀死了当地县令, 并逐渐得到民众支持, 恢复了以前的齐国国土。

由于拒不跟从项羽和刘邦中的任何一派, 所以齐国军队受到楚汉两军的打击, 田儋、田荣战死, 田横则带领数万齐国逃兵, 继续与楚军战斗。后来田横趁刘、项激战之际, 夺回大量齐国城池, 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 自己为相, 既不朝楚, 也不附汉。

这时, 刘邦派儒生郦食其去游说齐王归汉。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 说动田广和田横意欲归汉。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听说郦食其凭一张嘴为刘邦得到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 心里不平衡, 立即出动大军攻打已经准备投降的齐国。田横认为刘邦不讲信用, 欺骗自己, 便将郦食其扔进油锅给炸了。

西汉统一后, 田横由于杀了郦食其, 害怕刘邦报复, 就带着五百多人跑到了海州 (今山东即墨县东北) 一个岛上驻守。刘邦招他回朝, 他表示愿为庶人, 与众人在海岛上度过余生。刘邦又派使者继续前往海岛招降, 使者带去刘邦的话说:“田横来, 分封可以大至封王, 小至封侯, 不来, 就派大兵诛灭之!”

为了让部下免遭屠戮, 田横带了两名随从同汉使一起去见刘邦。他们一行走到一个驿站, 洗沐后, 田横对随从说:“我当初与汉王一起称王道孤, 如今他为天子, 我成了亡命之虏, 还有比这更耻辱的吗?天子现在要见我, 不过想看一看我落魄的样子罢了。这里离洛阳仅30里, 你们赶快拿着我的头去见天子, 脸色还不会变, 尚可一看。”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刘邦见到田横的首级后, 以诸侯的规格安葬了他, 又任命田横的两个随从为都尉, 不想两个随从偷偷将田横墓从侧面凿开, 自刎在墓里。刘邦闻之大惊, 十分感慨, 他认为田横的手下都是不可多得的贤士, 于是又派使者到海岛上招安。岛上五百壮士得知田横死讯, 也都相继“跳海”自杀。这个海岛后来就叫做田横岛。

《田横五百壮士》讲的就是历史上这样一个故事。司马迁写了《史汉·田儋列传》后, 曾感叹天下擅画者, 为何不以田横五百士的故事作为绘画的题材。司马迁的这个愿望在两千年后由绘画大师徐悲鸿以“真宰上诉, 元气淋漓”的精神实现了。

教师从史学角度的讲解, 使学生们懂得了徐悲鸿先生画《田横五百士》这一题材的重大意义。

二.从数学图形来解读这幅画的构图布局

《田横五百士》, 画面上画的是田横去见刘邦, 临行前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

整幅画呈长方形, 其中人群呈倒立的三角形, 两妇一孩呈圆形, 田横和马夫构成了矩形, 左侧人群在脚部形成一条斜线。这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斜线的画面组合, 克服了油画构图单调呆板的通病, 延伸了画面的透视空间, 使各人物所应表现的空间大小恰到好处, 又把人物与大地、天空、海洋融为一体, 营造出恢弘气势, 形成崇高之美。

从具体人物分布来看, 呈倒立的三角形中的人物左侧人群稠密, 右侧较稀疏, 前面松散, 后面集中, 这符合于人物极富变化的要求。

一幅画的构图布局得当与否是这幅画能否错落有致、融为一体的关键。教师通过数学图形的方式来解读这幅画的构图, 揭示了徐悲鸿先生在绘画布局上独运匠心的很高造诣。

三.从文学角度来解读这幅画的人物心理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解读这幅画时, 要善于用文学语言来阐述画中各个人物各自的心理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这幅画强烈的生离死别的悲壮气氛, 从而较深刻地感受到这幅画的主题思想。

你看田横的表情肃穆坚毅, 一身傲骨;两随从的表情视死如归;整鞍待发的马站在一旁, 不安地扭动着头, 显得忐忑不安;壮士群中的瘸腿老人正急急向前, 好像要阻止田横这洛阳一行;处于三角形角位上的壮士, 虽腰带松散, 饥寒交迫, 却拔剑于手, 表示出用那慓悍身体欲同新的统治阶级一拼到底的愤怒气概;画面中央穿黄衣者表现出对田横此行不解的神情;处于另一三角形角位上的白须老者, 则表现出对这一群壮士们前路的担忧;那半蹲着的妇女, 一边护着自己的小孩子, 一边望着田横, 脸上露出恐惧的表情。画上所有的人物, 虽表情各异, 表现的心理活动不同, 都显得个性鲜明, 他们的心理活动在“生离死别”这个总题材中是统一的。

四.从创作时代背景中来看作品的政治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徐先生的《田横五百士》的创作, 从1928年开始, 除了到中央大学教课外利用所有时间, 一直到1930年才完成。

从作品的政治思想意义看, 此时中华大地正值日寇入侵, 许多人媚敌求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徐先生想通过田横的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 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 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徐先生的这幅画作达到了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古典艺术的完美结合, 显示了极为高超的油画技巧, 是他自身学养和他的传统道德观集大成的作品。从艺术价值来看, 他的这幅作品不仅为中国美术赢得了世界赞誉, 而且还影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当时的很多艺术青年就是在看了这幅作品后才决心献身美术事业的, 而许多成熟作家在看了这幅作品后, 开始转变画山水花草的方向, 开始走上了以重大生活事件为主题, 关注民生, 为人民呐喊的艺术道路。

五.从哲理意蕴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探讨这幅画作的专业研究

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 篇10

关键词:中职体育,创新培养,教学改革

当前中职教育的基础教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它已不仅仅只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是将素质教育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并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个知识与经济都迅速发展的时代, 只有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在这一片天地中进行竞争, 而教育则肩负着培养人民创新能力以及提高人民创新精神的巨大使命。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

一、设置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中职体育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 在体育教学的在过程中, 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发挥着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和组织能力, 对教学的方法及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我们都知道, 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兴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如果体育教师只一味的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就会大大的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积极性的形成, 进而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 体育教师应当要积极地实现教学情境的预设, 以此来启发学生的灵感。在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影响创新能力形成的直接因素, 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 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以更好的体验到学习体育的乐趣。例如在进行太极拳的室内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在讲台处分节示范太极拳的动作, 每一节示范完之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 让他们说出这一节太极拳的东西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日常动作相像, 或是又与那些动物的造型相像, 之后, 在学生回答完以后, 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放一些太极拳与一些与之动作相近的动物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发现之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想象。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 让各小组以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动作为灵感来源, 自创太极拳。

二、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是一味的发挥体育的健身功能, 对体育锻炼终身性以及体育所包含的教育功能都不太重视。创新教育是一项极具开拓性质的教学活动, 学生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体魄或是健全的人格特征, 都是没有办法顺利展开体育教学的。中职体育应当积极贯彻健身育人的理念和思想, 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体育的终身化以及生活化, 进而使学生养成健康而自觉地锻炼习惯。体育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引入体育健儿的实例, 向学生讲述体育健将们艰辛烦人成长之路,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树立学生正确的行为作风, 坚定学生的信念, 让学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尽一份力。学生的人格以及其情绪、独立性、动机等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等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的着力点。在中职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顽强、进去的精神, 及时的鼓励学生,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以及创新的习惯, 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终身性的创新。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正确引导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的整个环节。在教学中, 创建一个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么要如何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 其次积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创建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要具备健康的教学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知识、给予学生极大地尊重和信任。一些调查说明, 经常被教师关心和鼓励的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力, 与之相反的, 经常受到教师责骂的学生则容易产生逆反或是自责的心理。由此可见, 中职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 要努力的和学生建造一种平等、互助、友爱、共进的关系, 营造良好而民主的教学氛围, 对学生要多鼓励, 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粗暴的教学态度。例如在进行篮球投篮的教学时, 教师对待不能很好掌握投篮要领的学生要有充分的耐心, 给予适当的鼓励, 而不要对学生进行责骂等。而对学生而言, 体育教学的课堂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交往中得到升华。当师生关系和谐时, 在可以更好地营造活跃的教学环境, 才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教学情境中进行探讨、互动, 大大加强的学生的可塑性, 进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创新能力更上一层。

总而言之,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这个知识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要积极的关注着教学理论的时代动态、合理的运用教学器材、抓住体育教学的核心, 只有这样, 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建兴.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能力——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4, 77:15.

[2]龙亚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11

一、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课文内容提出思考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这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二字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阅读是一个思维过程,不可无问,问是第一步,然后才有学,系统的知识总是从问发生的。教师经常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历史教材,求解,学生便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当学生由教师提问读书求解过渡到自己提问读书求解时,便学会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便交给了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二、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力是人的智能中十分重要的能力,任何思维与想象都必须借助于头脑中保持的事实与材料。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记忆力的方法很多,但课堂提问则是有效方法之一。具体做法是:

第一,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和听课。因为记忆的效率首先决定于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个人同听一堂课、同读一本书,带着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明显优于不带问题读书和听课的学生的识记效果。

第二,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和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把孤立的、零碎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有联系的系统知识,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例如,评析《马关条约》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说日本割占台湾是瓜分中国的领土?”然后,启发学生回忆从三国卫温到台湾,直至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和台湾省的有关史实,这样,既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又把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整理成系统的历史知识,构成了知识链,环环相扣,只要想起链环中的一项知识,其他知识就可以顺次地浮现于眼前。

第三,教师要在导入新课和巩固新课时提问,借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遗忘具有“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教师在讲完新课后,提出问题,复习刚学的新知识,在下次讲授新课前,提出问题复习巩固上次所学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是很有好处的。这两种提问有效地利用了旧知识,使新知识纳入到相应的知识系统中,成为已有知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容易把握,而且易于保持和恢复。

三、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现行历史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以及现代影视、幻灯、文物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切实可行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求观察者明确每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讲授唐朝的“曲辕犁”时,教师可先出示《二牛一人的牛耕画像》和《曲辕犁》图,然后提出:“西汉时期的犁与唐朝的曲辕犁在构造上有什么不同?唐曲辕犁比西汉时的犁有什么进步?”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就可以发现:西汉时的犁在结构上是直辕,只有犁头和扶手。唐朝的犁是曲辕,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教师通过点拨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唐朝的曲辕犁与西汉的直辕犁相比较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作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二是增加了犁评,由于犁评可升可降,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唐朝犁壁呈圆形,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这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又如,讲“工农武装割据”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看《1929-1932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分布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认识:

①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地理分布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处于两省或两省以上的交界处;二是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②这两个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南方各省受过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较好,秋收起义是在这里进行的;二是两省以上的交界处是敌人统治最薄弱的“三不管”地区,便于发动和积蓄革命力量。通过这种方式提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高。

四、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人的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用各类图表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这里,仅就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一简要说明。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比较平直、简单,不像成年人那样多方位和复杂化,因此,教师稍作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在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要么因怯场不敢回答或语无伦次,要么不分主次照本宣读,所答内容“水分”很多,可取者较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是授课时要不断提出问题,为怯场者答问多创造些机会,培养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提高取舍材料、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关于“岳飞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只是简单地罗列岳飞抗金的事迹。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岳飞抗金事迹突出确实是他受到人民尊敬的原因之一,但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战功卓著并不止岳飞一人,至少是数以百计,像岳飞这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受后人尊敬的却不多。要分析这类历史现象,必须从行为的正义性和代表谁的利益方面去分析,这样,学生就能简要地回答:岳飞之所以受到人民尊敬,一是金军多次南下攻宋,一路烧杀抢劫,使人民受到很大灾难;二是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是正义的,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却被奸臣秦桧杀害。于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五、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分析与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而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问,因为,没有问题,分析与综合便没有目标。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或对提出的问题展开一番议论,最后由教师运用历史辩证唯物史观作透彻分析总结。

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 篇12

关键词:会计教学,能力培养

一、夯实专业基础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中之重,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开设会计学基础认知课程, 让学生对会计学有深刻到位的系统了解, 让他们清楚地明白我所学的是什么, 学习它的原因;同时, 还应该开设税法、经济法及管理会计等学科, 以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 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这样的教学课程配置不仅能使学生充分的掌握会计学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能让他们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这样为他们以后立足于专业岗位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 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应根据这一专业的特殊性, 开设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操作课程。从每一个单位从营业执照的注册办理开始直至注销, 每一步都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与实践, 让学生从中体会会计工作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处理方法与技巧, 拓宽学生对会计的认知与视野,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 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会计操作流程当中, 针对单位类型的不同学习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及核算方法, 夯实理论知识;最后, 让学生去不同的单位进行实习, 学习不同的核算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 要利用多

种多样而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可通过情境设疑提问, 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也可以通过引导和启示, 引导学生摆脱常规的思维模式, 进行发散思维、关联思维, 进而提出一些新见解、新思路、新方法。例如在讲会计等式时提问:会计等式“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能否写成“负债+所有者权益一资产”或其他形式?为什么?这样在教学中坚持对学生的训练还可以改变学生的定势思维的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理财观念, 理财能力对财会人员来说是不可

或缺的一种能力, 财会人员不仅要做好账, 更要善于理财, 成为单位掌门人的得力助手和参谋。为此, 教师就有义务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确立市场经济意识, 树立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收益均衡等观念, 并合理将这些观念贯穿体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

五、发挥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当多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与机会。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在会计教学时按任务划分角色,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任务、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在角色演练中掌握会计技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争辩, 让学生自己出题测验, 让学生上台讲课等。学生通过参与教学, 掌握了知识, 学生能做到在“做”中“悟”, 在“悟”中学, 更重要的是, 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广泛参与性, 为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参与打下了基础。

六、实行角色轮换教学

会计法规中对会计岗位的重要性以及岗位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 学生应该在学校学习期间内就对每个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有所了解, 并熟知岗位的性质和职责。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实行分组教学法, 让学生扮演各种经济角色 (包括会计、出纳、销售人员、经理、客户、银行工作人员等) , 让学生们在材料购买、商品卖出、存货清查等各种场景中, 完成业务流程中会计单据的传递和会计账户的处理。让他们根据自己岗位的不同来体验出纳、成本、税务、财务等不同角色的不同职责, 这是一种通过课内实验促进理论理解的重要教学方法, 在角色的互换过程中, 加深对不同经济岗位上会计核算的技巧与能力, 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的根本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七、开展案例实践教学。案例实践教学分两步, 运用案例

剖析启发疏导会计教学法, 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首先进行单项案例模拟实践, 就是依照教材的顺序, 按教学内容分设阶段组织实践。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可分别以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 会计账簿的登记、结账和错账更正, 以及会计报表编制为单元进行案例实践。单项案例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 容易组织实施, 并可保证在学生每学习完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之后, 首先, 学生做出对案例的判断分析, 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合理的实践操作, 循序渐进, 步步为营, 达到直观了解和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目的;第二是, 综合案例模拟实践, 就是以一个模拟企业某一个月份完整的经济业务资料为对象, 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模拟实践。综合模拟实践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相对就会比较高需要学生具备综合处理账务的能力, 教师为学生提供会计资料应该是完整的, 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成本计算方法和财务分析指标等。经过学生对对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使学生综合掌握会计循环过程, 形成企业会计核算过程的综合能力。

八、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财会人员对电脑的运用能力是

现时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 所以, 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会计电算化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应根据手工操作环境下所完成的会计资料, 在财务软件中重新进行计算机模拟操作, 完成凭证录入、账簿数据的生成和打印会计报表等全部电算化工作。让学生亲自体会计模拟实验中体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不同, 感受会计电算化的具有快速便利的优势, 从而掌握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法和业务技巧。

九、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 财会人

员应具备的职业操守同样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具备职业操守的学生, 将来才是真正合格的财会人员, 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包括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等。其所规定的内容将始终贯穿于会计工作之中, 并对学生示来的经济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 并对社会经济秩序有重要影响,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职业道德观念, 为他们走向社会后, 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公共生态景观下一篇:妊娠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