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课堂教学培养

2024-09-14

智能课堂教学培养(通用12篇)

智能课堂教学培养 篇1

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智能素质,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种智能素质的培养过程是一个螺旋式渐进的过程, 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呢?

一、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通过观察, 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现代心理学把观察力视为智能的门户和源泉。据研究, 人的大脑获得的信息, 来自视觉的占85%, 来自听觉的占11%, 来自触觉和嗅觉的占4%。可见,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1.语言文字的观察。

如观察字词的读音含义、用法、句式的特点等。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 全文仅130个字, 但如果不了解这百十来个词的含义, 特别是“知、愠、罔、殆、谓、耻、下、识、焉、善”等古今词义不同的含义, 就没办法了解这十则语录的中心。在文言文学习中, 学生最容易读错的就是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如《论语十则》中,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中的“是知也”的“知”字, 应读“zhì”而不读“zhī”;在《狼》中, “其一/犬坐于前”, 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前一句意为“其中的一只 (狼) 像狗一样地坐在前面”, 而后句则意为“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两种读法, 词义理解却大相径庭。讲《桃花源记》, 讲“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 就要求学生掌握“妻子”和“绝境”两个古今异义词;讲《陋室铭》中对“何陋之有”一句, 就要求学生掌握“之”字的用法和认识宾语前置句的格式。学习《湖心亭看雪》时, 遇到“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的理解, 就可以联系《口技》中“群响毕绝”的“绝”, 《三峡》中“哀转久绝”的“绝”, 这几处都当“消失”讲。通过归纳整理, 学生就能把零散的知识“珠子”化为牢固的知识“网络”。这样, 指导学生悉心观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就能让学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洞察力。

2.章法的观察。

如观察文章的前后照应、线索脉络、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情况。就线索来说, 记叙文可观察其人物线索、景物线索、事件发展线索、时间发展线索、地点变化线索等, 议论文可观察其论证过程等。还可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显示段落层次的各种语言标志来, 找出段落层次间衔接的词句来。

如《故乡》, 就应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以“我”回故乡为线索, 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顺序, 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山市》一文, 则以时间为序, 层次井然地描写了山市由生到灭的美丽景色, 构成一个多层面的山市变幻过程。教学时, 可抓住山市出现的过程这一脉络进行观察理解: (1)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 高潮阶段:危楼出现。教学时, 如能引导学生抓住标志性时间的词语及山市的出现过程进行讲析, 就把文章的重点难点弄清楚了。

3.课文内容的观察。

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所写的事物当成客观存在的事物来进行观察, 如对记叙文、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的观察、景物的观察、事件发展情况的观察等。说明文中所说明的现象、器具、物品的观察等。观察人物的如讲《故乡》中的闰土, 可提示学生观察闰土的手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润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裂开, 像是松树皮”) , 让学生透过感性认识去意会闰土生活的变化。教学《范进中举》时, 可引导学生观察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语言、态度的变化, 让学生透过纸背去认识胡屠户前倨后恭, 判若两人的市侩嘴脸的本质。总之, 要启发学生, 使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课文中所写的各种人物, 使自己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语言文字、章法结构、课文内容, 实质上是带领学生读懂课文, 提高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中, 也提高了学生阅读时的书面观察力, 并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打下智力基础。

二、培养记忆力

现代心理学把记忆力比喻为智能的仓库。记忆力的强弱, 是决定一个人智能水平高低的基础条件。培养记忆力可从四方面进行。

1.抓住空间的发展顺序、地点的转换进行记忆。

例如《故宫博物院》就可抓住“从天安门往里走……就是午门的前面”——“进了太和门, 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从保和殿出来, 下了石级……后三宫)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神武门……景山”等这些发展变化的地点, 理解课文是怎样逐一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及布局的。

2.抓住事情的发展线索进行记忆。

如《皇帝的新装》就可按故事的引子——故事的开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的线索进行记忆。记住了这些要素, 就记住了这篇童话的故事梗概。

3.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标志性词语进行记忆。

如《山市》中的“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表示时间的词语, 构成了一条经线, 贯穿全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了这些标志时间的词语, 就理解了山市由出现到变化以至消失的变幻过程。

4.记住人物、地点。

当出现一个人物或一个地点时, 可提醒学生注意看看这个人物有哪些活动, 看看地点有没有变化。经常这么练, 学生的记忆力就会逐渐增强。

三、培养思维力

1.创设情境, 培养思维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智能的核心, 人们通过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 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智能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情境。如, 教学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时, 怎样才能让学生感知和体会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意境美呢?除了让学生多读, 多体会语言美以外, 我觉得还应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启迪学生的思维。

首先, 我启发学生对冰封雪飘的冬景进行联想和描绘, 进而以配乐的形式, 富有激情地朗读了课文, 目的是为学习课文创设美的情境。在此基础上, 我提出问题: (1) 老舍是北京人, 他为什么喜欢“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为什么那么强烈地吸引了老舍? (2) 老舍怎样向我们介绍“济南的冬天”呢?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围绕着济南冬天“温晴”特点, 很快地把握住了文中以山、水为主所描绘的济南的“全景图”、“雪后图”和“水色图”三幅画面。然后我又启发他们:“三幅画面分别表达了一个什么意境?”学生讨论后认为是“明丽、恬静、舒适、清新、美好”。在此基础上,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要求他们与作者进行心理换位,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 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把三幅画面合为一幅大画面, 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扩展画面。结果, 学生情绪非常高涨, 思维也活跃起来。济南的城、山、水被学生赋予更美妙的色彩, 更深远的意境。

2.以读促写, 训练思维力。

初中语文课本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就是结合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题。如七年级的《在山的那一边》后面的第三题是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八年级《喂——出来》一文里有一道续写小说结尾的训练题, 《音乐的巨人贝多芬》有一道仿写题。像这种结合阅读与写作的训练题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比比皆是。教师如能把这些训练题灵活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 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而且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学生无活可说的尴尬, 大大的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与兴趣。

四、培养想象力

现代心理学把想象力比喻为智力的翅膀。人们通过想象力的发挥, 创造性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想象力的强弱, 是一个人智能水平高低的区分线。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想象力可从两个方面去进行。

1.通过朗读诱发学生的想象。

如教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 通过声音的描绘, 读出富有春天特色景物的色彩来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 , 读出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的质感来 (“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雨“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照着”) 读出春天的气息来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读出春天的声音来 (鸟鸣声、轻风流水声、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 读出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欢闹的气氛来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先启发学生想象, 而后朗读, 又通过朗读诱发学生更进一步地想象。不单要在脑里出现有色彩的景物的表像, 而且要想象出那种气息、味儿、音乐、气氛等, 如像亲见其景, 亲闻其味, 亲聆其声, 置身于春天的氛围中, 并在想象中产生欣喜而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从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

如教古代诗词, 单靠字面语言的朗读还不易激发起学生的想象, 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进行启发性描述, 诱发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 并尽可能地进入其境界。如教《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 就要启发学生想象: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农家,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让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的意境, 从而感受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又如, 在讲北朝民歌《木兰诗》时, 则可通过形象构思来对诗中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塑造, 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展开联想:沙场作战时的木兰, 身穿盔甲, 英勇善战、威风凛凛;还复女儿身后的木兰, 亭亭玉立、温柔文雅、举止拘谨……两相比较, 木兰的形象跃然于脑中了。

智能课堂教学培养 篇2

――历史课“读、理、练”三段教学法

(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学院 钱昌明)

历史教学既要解决历史学科知识的传授问题,同时又应解决智能的培养与思想教育问题。智能培养问题,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在实践中探求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 所当然地成为我们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任务。本人创立的“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就是这一尝试的结 果。

三段教学法的形成

自1979年起,我先是探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继则对“历史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 ”作专题研究。至1982年,初步形成自成一格的历史课堂教学“读、理、练”三段教学法,上海市历史教学研 究会确定它为全市的一个教改试点课题。1984年,写成实验报告《“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初探》(见《上 海市中学历史教学经验选编》第三集)。《初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着重就这种新的教法在培养学生智 能,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以及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的作用作了探讨与论证,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时值1984年度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我有幸出席这次会议,向大会提交了《初 探》这篇论文,并就论文的要点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由于三段教学法对以“一讲到底”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法 是一个挑战,因而这一新教法的某些教学思想一度在会上成为讨论热点,与会同志见仁见智,各有所持,活跃 了学术气氛。1986年,在进一步完善三段教学法的过程中,我又写了《略论历史教学中智能培养的.一般原理― ―“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再探》,着重对新教法在培养学生智能方面的特殊功能进一步从理论上作了论述 。

老一辈历史教育家沈起炜教授对三段教学法予以肯定与提倡。此后,影响不断扩大,全国有多种历史教学 法专著、杂志先后介绍和评论过“读、理、练”三段教学法。“读、理、练”三段教学法,现已成为中学历史 教学界公认的在教改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流派,受到广泛的重视。

三段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读、理、练”三段教学法,是在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过程中形成的。现将三段教学法的典型模式简述 如下。

三段教学法把一堂课分成三个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几个阶段:

第一段,阅读阶段。约化10分钟时间,通过教师提出阅读思考题,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鼓励他们与前 后左右同伴议论,让学生主动地感知知识。

第二段,整理知识阶段。约化25分钟时间,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归纳,师生共同活动,对教材知识结 构进行串线结网式的整理,着重弄清重点、难点,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第三段,练习阶级。约化1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以求强化概念,巩固记忆,培养学 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上述三个阶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中,各自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运用知 识能力;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贯彻始终;将思想情感教育寓于其中。

三段教学法的主导思想

概括三段教学法的基本主导思想有三条:

一、变单纯的传授历史学科知识为完成“三大任务”(即基础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篇3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理论基础与思路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是多方面的,在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中都包含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等,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因而都有某方面的发展潜能和发展机会。

我国对多元智能的学习和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力求创造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促进人类智能全面充分地发展。并非每个人都要成为伟大的艺术家、音乐家或作家,但是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智能,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当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地学习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社会甚至生理等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

二、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具体方法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多种智能。例如,对《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中涉及的地理现象进行解读,可以将文学和地理相融,培养言语—语言智能;对《长江之歌》等赞美地理事物的音乐、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将音乐与地理画面、知识结合起来,培养音乐—节奏智能;对《地图投影》的学习,可以训练视觉—空间智能等。

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观点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地理教学当中呢?下面就地理教学各环节做些探讨。

1.备课

在地理教学当中,我们往往在开展教学之前,事先要做好备课工作。如何备好一节课,这里就有一个抉择的问题。理想的情况是,备课应是在基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当前可用课程资源而进行可行性最优化教学设计即教案设计。在这里面,有一首要任务就是如何科学全面确定三维目标。这个三维目标要考虑学生多种智能的培养和唤醒,如语言表达形式设计,是单纯介绍还是讲地理故事或相声;如地理空间差异知觉训练设计,是空白填图还是电脑游戏拖放……尽可能让原有智能生长,又要考虑目标本身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教学活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地理教学活动。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是活动准备。让学生在充分明确把握学习主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表达对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初步让可能智能得到唤醒或强化。在这个准备活动中,教师只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准备,相信在这个准备活动当中,各种智能都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第二步主要是活动展示。在展示过程当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这样,不仅形式上多样化,内容上也不单一,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发挥。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中国的南北区域差异时,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很积极踊跃,不仅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相关区域情况,有的还带来了相关区域的歌曲,带来了诗词,带来了舞蹈,带来了小品,带来了当地的物产等;形式上有个人的,也有集体合作完成的,如代表南方区的几位同学把巴山舞的味道展现得淋漓尽致,代表北方区的同学“扭秧歌”也扭得味道十足……这从不同方面极大丰富了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智能。通过这些学生个性化的交流与表达,个性的张扬与流露,我相信,上面提到的多种智能都得到了培养。

第三步是活动总结。总结意味着提高,这里,不仅是意味着以后活动经验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总之,坚持开放性教学,实现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开放性教学的统一,这是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白学军.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Dav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学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 吕良环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智能课堂教学培养 篇4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需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 且广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 物理教学的目标就是在物理概念、规律等内容的教学中和习题、实验的操作中, 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更要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具体做法 。

一、在物理教育中逻辑智能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人们只有经过逻辑思维, 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进而认识客观世界。逻辑思维对学生正确地解决物理问题非常重要。如在力的分析中, 坐在电梯中的人分别以5 m/s的速度匀速上升和3 m/s的速度匀速下降, 总有些学生会错误地认为, 人以5 m/s的速度上升时受到的支持力更大。学生之所以犯表象的错误, 就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因此, 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时,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理解物理规律意义的适用条件。如在摩擦力的学习中, 我们知道, 压力越大和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但是如果爬杆时, 当增大手对杆的握力时, 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摩擦力增大, 这就是把有关滑动摩擦的规律错误地应用在解决静摩擦的问题之中了。

第二, 领会物理规律表述的逻辑形式。如欧姆定律的探究中, 结论“电流一定时, 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不能说成“电流一定时, 电阻与电压成正比”。同样, 串联电路电流关系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的表述, 是不能说成“电流处处相等的电路一定是串联”的。

第三, 掌握物理规律的逻辑方法。教学中要知识、方法、能力并重。不光要重视物理规律的结论, 更要重视物理规律建立的逻辑过程的体验, 这也是新课标所特别强调的。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推导过程中, 通过实验学生基本能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阻力越小, 运动速度减慢得越小, 那进行逻辑推理:若没有阻力, 物体运动速度将会如何变化呢?倘若学生掌握科学规律的逻辑方法, 就很容易得到结论。

第四, 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并不是要记住公式, 而是要利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可以使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具体化, 从而真正掌握它。比如学了物态变化后, 解释自然界中雾、露的形成:雾、露是液体, 是由何种状态变来的?排除是固体变来的后, 就可确定是气体 (水蒸气) 液化而来。有时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 会下意识地凭直觉来作答, 从而产生一些典型性错误。比如讲解平均速度时, 乘车由A地到B地速度是40 km/h, 返回时速度是60 km/h, 学生习惯性地立即回答平均速度是50 km/h。在讲解发生这类错误频率相当高的试题时, 就应要求学生好好理解平均速度的知识点, 再严密地进行推导, 力求提高学生解题的逻辑性和正确率。

第五, 强化逻辑思维要求较强的试题, 提高应用物理规律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额定电压都是220 V的两只灯泡串联在电路上, 亮度不同, 在回答哪个灯泡的额定功率比较小时, 进行逻辑推理: (1) 串联时经过两灯的电流相同; (2) 由关系式P=I2R, 知道较亮的灯泡电阻大; (3) 从关系式P=U2/R可知在相同的电压下工作时, 电功率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所以串联时较亮灯泡的额定功率小。经常训练类似题目,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慢慢就提高了。

二、在物理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培养

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 学生在准确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说明实验现象和准确书写物理名词方面存在障碍, 回答问题时不能兼顾准确性和科学性。例如, 学生把汽化误为气化;把竖直向下写成坚直向下。这些问题, 有时属于笔误, 帮学生多纠正几次可以解决。但如果是理解有问题, 就属于语言智能范畴, 应当在“纠错”的过程中, 既要发展其语言智能, 又要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如学生在叙述温度计工作原理, 把液体的热胀冷缩说成物体的热胀冷缩;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时 (尤其在实验中) , 往往简单地说成重力和受力面积, 没有注意叙述的严谨性, 这就是语言智能有所缺陷的表现。

物理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语言智能提供了有效途径, 物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学生必须熟练记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常通过抽背或默写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情况。在学生熟练记忆的情况下, 就可能表达准确, 语言规范。试想一位学生如果连牛顿第一定律都记不清楚, 又如何指望他说明白物体一旦不受一切外力将如何运动。

第二, 适当改变作业完成方式。我们传统教学模式是先讲授, 接着布置学生作业, 然后再讲评。当学生各科作业较多时, 他们就会敷衍了事, 缺少思考, 从而难以获得进步。在实际操作中, 我尽量选取一部分作业, 让学生在课堂上“讲”, 在学生“讲”作业的过程中,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又可以节省学生的作业时间, 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第三, 教师语言必须规范、准确、专业。教师在阐明概念和叙述规律时, 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指导时必须给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应尽量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 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例如, 将“振动频率”简写为“振频”就不规范。教师流畅的表达, 抑扬顿挫且具有激情的语调, 不仅能顺利表达出教学内容, 而且还能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激情, 进而提高学生语言智能和学习兴趣。

第四, 尽量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工作仅是引导、补充和评价。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学会知识, 而不能定位于教师传授。因而应让学生多渠道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发言, 把讲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表述出来, 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 而且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十分有利。比如总结一些简单规律, 像“光的反射定律”就可以交给学生去做, 尽管这要多用些时间, 但换取的是学生语言智能的逐步提高, 并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是值得的。

第五, 尽量留一些非书面形式的课外作业。例如, 让学生在坐不同的车时体会选用不同参照物时的感受, 并记录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做话筒, 体会固体传声的魅力。这种“因做而学”的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策略, 它使学生真正做到手眼脑并用。当然, 也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做些阅读笔记, 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加深印象, 通过调动学生的语言智能来达到物理教学目标,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提高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 在物理课堂有效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逻辑和语言智能, 尽量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全面发展, 做一个有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智能的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智能课堂教学培养 篇5

王庭槐

在医学教育中,作为贯穿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应是着重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灌输。随着历史的前进、科技文化的发展,新思想、新技术、新学科不断涌现,医学科学的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知识的老化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医学教育若不迅速转向注重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造就出来的学生势必不能适应新世纪的人才需要。在长期的生理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甚至部分老师对生理实验教学的意义尚不明确,忽视了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技能和智能培养的重要性。故有必要重申生理实验中学生技能和智能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探讨如何加强培养学生技能和智能这一问题。

一、从实验医学的诞生和发展来看学生技能和智能培养的重要性

1、哈维血循学说的创立和实验医学的诞生

生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一系列演变和发展曾经给整个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早在公元二世纪,古罗马有位著名的医学家---盖伦,他提出心血潮流运动说,认为:血液是由于肝脏吸取营养物质而产生自然之气,流过肺脏时与其中的生命之气结合,然后与大脑的智慧之气三气合一,通过心膈间小孔来回运动,形成生命的潮流现象。盖伦的许多学说对维护基督教教义有作用,因此教会奉他为权威。在中世纪末期,有两位解剖学家大胆地对盖伦学说提出了挑战,一位是比利时的维莎里,一位是西班牙的塞尔维特,他们的大胆挑战大大地激怒了教会,遭到了无情的迫害,维莎里被放逐,塞尔维特被活活烧死。然而,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并没有停止过。16世纪,英国一位名叫哈维的医生,大胆而巧妙地对盖伦的心血潮流学说提出了质疑,并大胆地提出心血循环运动的假说。他知道要推翻盖伦的学说,必须让事实说话,向实践求知。按照自己的推断,当他夹闭动物的左心房静脉时,发现心脏变得苍白,当夹闭左心室的动脉时,心脏又高度充盈怒张,终于用实验证实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1628年他发表了《心血循环运动论》一书,正式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发现和实验求证。心血循环运动学说问世时,立即遭到世人的嘲笑和抵制,但哈维把一切托付给对真理的追求,他的不懈努力以及令人信服的实验依据最终使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心血循环的学说,并开辟了一条从实验中求知的医学研究之路,从而使经典理论医学步入了实验医学。

2、实验医学的发展对医学生的技能和智能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实验医学诞生之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从视、触、叩、听的一般物理检查,发展到应用X光、超声波、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来检查疾病,从普通显微镜核一般的生化检查发展到电子显微镜、免疫学、遗传学、同位素、分子生物学PCR技术的检查;从铜锌弓接触神经肌肉标本引起生物电的认识到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脑地形图的临床应用;从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描记到电压钳技术以至细胞离子单通道的电活动描记的膜片钳技术。这种实验医学技术的发展,对未来的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能智能要求。比如要运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可兴奋细胞的离子通道活动的规律,研究者必须掌握细胞分离核培养的技术,生物电放大器的应用和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技术等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对医学生的技能和智能的培养提到新的高度。那么,医学生应怎样加强技能和智能的培养才能适应未来医学的要求呢?下面我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怎样提高生理学实验的技能

在生理学学习中怎样提高实验技能,有四个要素是必须注意的:

1、认清目标,才能找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是首先要认清目标,明确目的。在生理学实验中,要求学生不要追求实验操作的进度而急于求成地按书本上的要求操作了事。而应冷静地思考每项操作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有可能把实验做好。例如:在进行“呼吸运动的调节”实验中,全国统编教材中有一个项目是从兔耳缘静脉注入3%乳酸溶液以观察血中H+浓度,那么不一定非选耳缘静脉不可,从股静脉注入也行,从颈浅静脉注入也行,因为后者的静脉壁比耳缘静脉稍厚,乳酸不易渗漏,其周围神经末梢的分布不及耳缘部丰富,所以注入药液时一般不引起兔的剧痛挣扎。这样,认清目标,改变策略,便可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这方面我国科学界的先辈为我们树立了楷模。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为了实地丈量,练就了每跨出一步都是0.85米的以步测距的本领。无独有偶,上海脑研所的张香桐教授70岁的高龄仍可以在显微镜下分辨出各种脑神经的细胞。他们的这些本领,就来源于青年时代练就的过硬基本功。我们在生理学实验中要求医学生们一刀一剪、一招一式准确规范,目的就是希望医学生们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Fitts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后提出,技能的学习要经历三个阶段-----认知期、定位期和自动期。其中认知期的长短反映了技能难度的大小和学习者能力的高低。以学习分离动脉插管手术为例,学习和分解每个动作步骤的过程相当于认知期,将不连贯的分解动作连贯起来则处于定位期,若达到运用自如甚至可以加以改进发挥的境界就进入了自动期。这相当于我国艺人常说的生、熟、巧、妙的四个阶段。这几个时期实质上是一个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开始学习一项技能时态度严谨、动作准确,可以形成严谨准确的条件反射。若一开始便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则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也然。医学生以后操作的对象是病人,高超的技能可以从死神手中争夺回生命,低劣的技能可能将不该逝去的生命之火熄灭。高超与低劣的技能的形成是从医学生时代开始的,所以严格的要求,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对培养和造就未来医学的接班人尤为重要。

在技能的学习中,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忽视。美国心理学家弗利世曼在数千名研究对象的实验中总结了人体在进行各种操作活动时所需要的11种基本能力。

1)精确控制(control precision)2)四肢协调(multilimb coordination)3)反应能力(response orientation)4)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5)手臂灵活(speed of arm movement)6)随动控制(rate control)7)腕手灵活(manual dexterity)8)手指灵活(finger dexterity)9)臂手稳定(arm-hand steadiness)10)腕指速度(wrist-finger speed)11)瞄准(aiming)

上述11种操作能力系从若干直接操作活动中鉴定总结出来的,被视为技能学习中的基本能力。在生理学实验中,可根据各种操作的需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关能力的训练。学生也可以在实验中注意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扎实练好基本功。

2、注意手脑并用

在生理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还必须强调手脑并用。有娴熟的操作能力而忽视手脑并用,充其量是依样画葫芦,谈不上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比如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操作技术上可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1)暴露坐骨神经时采用经典方法费时费力操作难度大;2)标本两端固定的技巧未掌握,造成手术操作上的被动;3)暴露股骨去除股四头肌等肌群时容易损伤神经或残留肌肉太多;4)过早剪断股骨造成标本一端失固定;5)股骨保留端过短等难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手脑并用,找出对策:

1)从膝关节处半腱肌半膜肌间的小孔撩开肌肉,暴露坐骨神经,这样的术式比较快捷,暴露良好;2)标本两端固定时应胸有成竹,考虑方便其后每一操作步骤,比如标本上端的固定点应稍离神经处,以免其后剪出连着有一小块骶骨的坐骨神经时需重新固定;3)去除股四头肌肌群时尽量在肌腱处下剪,既可避免剪断神经又可比较干净地去掉不要的肌肉;4)考虑先剪腓肠肌肌腱,暴露股骨后,先在腓肠肌肌腱处穿线结扎剪断腓肠肌肌腱,再沿膝关节处剪开,最后才剪断股骨,这样可避免过早剪断股骨造成标本一端失固定;5)让学生先观察或测量肌动器上股骨孔的长度,明确保留股骨的目的,则可避免被保留的股骨过短。通过这样的引导,训练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手脑并用,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技能,减少或避免实验中的常见错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革新意识的培养。

3、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理实验的手术操作、仪器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学生碰到问题时冷静分析考虑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是什么,症结在哪里,然后设想去解决它,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好办法。比如用电子刺激器去刺激肌肉标本,肌肉未出现反应时,应引导他们考虑,刺激强度是否太小?刺激器电源是否接通?刺激器的有关参数设置有无问题,肌肉标本是否有活力?这样通过自己的分析考虑,自己去找出问题所在并设法解决它,学生的能力就得到提高,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启发学生善于向他人学习

有句谚语说,“聪明人学习别人,傻瓜只学自己”。特别是在目前的实验条件的限制下,我们不可能每个实验都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往往是3-4人集体完成。因此学生之间应培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学风。当别人操作时,在旁的学生应积极配合,认真观察,吸取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会。当我还在当助教时,经常要做动物的动脉插管手术,或是测量血压或是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教研室里有位技师动脉插管水平很高,人家插不进时他总能插到。为了学习他的技术,每逢他做实验时,我便在旁认真观察,反复几次之后,我发现了他插管的奥妙:即剪破血管之后,大胆地将血管镊尖插入血管,这样一方面扩张了管壁,另一方面可以为插管导向。这样,别人十来年的插管功夫我花很少的时间就学到手。以后我自己再插管时,即使是大鼠的肝静脉这样高难度的插管,我亦可以应付自如。这就是向他人学习的益处。只要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并消化吸收成自己的东西,加上自己的努力钻研,实验技能就可以日益精进。

三、生理实验中智能的培养

智能是智力与知识技能的总和。智力是主体对于外界事物、知识技能的认识领悟和作出反应的心理机能水平。它为个体脑的解剖生理素质所决定,与大脑皮层细胞群的数量和结构特点有密切关系。主体运用自己的智力去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才能形成能力。再科学研究中,科学的思维能力起决定的作用。爱因斯坦曾经指出:“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因此在生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方法重要的是培养智能而非灌输知识和单纯地强化技能培养。

1、学会观察

科学必须以事实为依托,科学思维是指主体的思考推断符合客观世纪,而观察是获取科学事实的手段,要使自己的思维判断符合客观实际,必须获取准确的科学事实。因此首先应学会观察。但由于观察者往往是在一定理论思维指导下去获取感性知识。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可帮助人们简捷地获取客观事实;而错误思想指导下可能导致人们形成错误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观察中首先应避免先入为主的误导。1894年巴甫洛夫实验室进行着这样一项实验:把相当于胃酸浓度的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时,发现胰腺分泌出大量的胰液。这个现象被解释为是一种神经反射,但当实验者切断动物迷走神经之后,发现仍有胰液分泌现象,这并未引起实验者应有的反思,他们仍先入为主地认为是局部神经反射所致。1901年法国一位科学家Werthimer游离出一段去神经支配但保留血供的肠管重复上述实验,结果胰腺的分泌同样存在。这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这位科学家仍以局部神经反射的作用作为解释而让真理从自己的眼皮下溜走。幸而贝利斯和史大林抓住这一事实大胆设想:这种现象是否由于盐酸刺激了肠壁产生一种未知的物质,然后输入到胰腺引起胰腺分泌,从而揭开了体液调节与内分泌学的崭新一页。这个史实启示人们应避免先入为主,克服习惯性思维去观察思考问题。

其次,要善于抓住机遇。巴斯德有一句名言:“Chance favours a prepared mind(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曾经一度为鸡瘟这一难题所困扰,他在一次短期外出之前给鸡注射了霍乱菌培养液,回来后发现这批鸡并没有染上鸡瘟,他立即着手研究,发现原来给鸡注射的是一瓶已失效的培养液。他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减弱病原体免疫法的原理。当时有人说巴斯德的成功只是由于他幸运地碰上了一批幸存的鸡,于是巴斯德就回敬了那句名言。的确把握机遇必须心有灵犀。1889年冯梅林和闵可夫斯基在斯特拉斯堡研究胰脏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时,切除了一只实验狗的胰脏。手术后,实验助手发现这条狗的尿液招来了许多苍蝇。助手报告了闵可夫斯基,闵可夫斯基和助手抓住这一意外现象,推判可能尿中有糖。他们取尿液进行分析,结果果真如此。他们凭有准备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使人类认识到糖尿病与胰腺的关系以及为后来用胰岛素来控制糖尿病的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要准备好自己的头脑,学会观察,除了引导医学生在知识上不断充实外,还应在实验中养成他们良好的观察思考、翔实记录的良好习惯。在实验过程运用3W+1H,对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大有帮助,即When(什么时间)、What happen(发生了什么事件)、Why(原因是什么)、and How(表现怎样)。在观察思考中除了3W+1H外,还应把观察或思考到的东西及时、翔实地记录起来。

2、突破性思维的培养

人们的思维方式,笼统地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垂直思维,如演绎推理中的直言三段论。例如“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可分的;原子是自然界的物质;因此原子是可分的。”另一种方式是水平思维,亦即突破性思维,它摆脱思考的垂直导向,跳出问题的情境之外,从另一个角度或另一个观点来看问题。前面例举的贝利斯和史大林正式突破了前人设定的神经反射理论的思维定势,才发现了体液调节的奥秘。因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应培养学生的突破性思维,让学生不被书本中的理论圈死在一个固定的思维定势中,这是科学创造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先决条件之一。

怎样培养突破性的思维,首先应克服习惯思维定势,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名人,敢于和善于跳出原来的思维圈子,变换角度来观察问题。独立思考与博采众长相结合,也是培养突破性思维所必须的。对于医学生来说独立思考可培养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但由于学识和经验的不足,过分强调独立思考也容易孤立思维,造成短视浅见,所以既要提倡独立思维,又要鼓励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丰富自己的思维,扩展自己的视野。

3、培养思维的缜密

在智能培养中,科学思维的周密如同创造性思维培养一样重要。周密是指思考问题的周全严密,它可防止思考问题时挂一漏万,防止推理的范围超越事实。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们在研究胃液的头期分泌调节时,发现切断迷走神经胃液分泌明显减少,便断定头期的胃液分泌是纯神经调节,但他们疏忽了迷走神经有分支到幽门,支配G细胞分泌胃泌素从而调节胃液的分泌这一体液调节的客观存在。名人的这一认识局限和结论上的缺陷,便是对认识科学思维中周密重要性的最好诠释。在生理实验中,分析问题同样要求缜密。例如,在“心血管活动中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这一实验中,当夹闭一侧颈总动脉20秒时动脉血压升高,这时你可推断可能性有:1)脑部缺血缺氧;2)外周阻力增加;3)血管的感受器反射。如何周密地分析排除不相干的原因呢?可否考虑:1)实验动物兔子脑部除颈内动脉供血外,尚有椎动脉的供血,而且脑细胞耐受缺血缺氧可达3-5分钟,而夹闭颈总动脉10-20秒即已引起血压升高,这与第一个可能性关系不大,可先不考虑这个因素;2)假定是外周阻力所致,则分离一段与夹闭的颈总动脉口径相近大小的股动脉,夹闭后20秒,观察血压如无变化,可排除第二个可能性的存在;3)假定排除了1)2)两个可能后,考虑血压升高系刺激颈动脉段压力感受器反射所致,则可假设给予夹闭造成血流阻断,管壁压力下降出现的是血压升高的反应,那么,给予牵拉颈总动脉,造成管壁压力增大是否出现血压下降的反应,如出现,即可判断在夹闭段或牵拉段压力所能波及的范围内的颈总动脉管壁上,存在有一个感受压力变化的感受器,这个结论的取得在分析上讲究了缜密。通过这样的分析判断的思维训练,可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习惯。

4、从书写实验报告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文字表达能力

书写生理学实验报告,是学生完成实验后冷静坐下来,分析思考问题并借助文字进行表达的过程,因此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机会。以往已有不少文章专述这个问题,这里只提三个注意点:1)注意围绕实验目的来进行分析讨论;2)讨论过程中不要单纯描述或复述实验现象和结果数据,而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3)结论要从分析讨论中提炼。

5、借古鉴今学点科学史

剑桥大学的贝弗里奇说过:“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研究科学史,科学家对此都应略有所知,科学史对学科日趋专门化是最好的弥补,并能扩大视野,更加全面的认识科学。”对于生理学学习来说也是如此。医学生可通过阅读医学家的生平和著作,阅读科学发现的经过和历史记载,从中汲取人类智慧的营养,学习医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加深对医学科学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胃液分泌调节的同时,学点有关胃液分泌调节的历史,知道前人是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去获得知识,求证未知,既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学习了前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对医学生智能的培养和发展大有裨益。

以上,笔者就生理学实验中技能和智能培养的问题谈一点认识,意在抛砖引玉。历史的车轮以驰进21世纪,我们今天在学的医学生,是跨世纪的医学中坚人才。作为一位生理科学的教育工作者,我羡慕和祝福他们,同时也希望他们有一股历史的使命感,把握今天,努力学习,争取成为明天医坛上的栋梁之才。

智能课堂教学培养 篇6

一、在多元只能教学中倡导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我们说,学具操作既是一种动手活动,更是动脑的智力思维过程,是手脑结合并用、互相协调、互相作用的过程。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数学具有抽象性,概念及术语繁多,学生容易混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时理解不深刻,也不会完全灵活运用。

二、运用多元智能教学法,通过动手操作,激发语言表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有表达才有交流。进而得知他们哪些地方概念模糊,哪些地方遇到思维障碍,哪些地方具有独特见解,让他们一起讨论和学习,形成一个同思考共投入的学习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数学课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话的情景,集思广益,让情趣和智慧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闪光。通过互相探讨,以求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在多元智能教学法中,引导创造性操作,培养求新意识

创造性操作即学生能针对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自己通过思考或与同学讨论,能创造性地设计操作过程来得出某一结论,获取有关知识,造性操作是操作中的较高层次,它是学生在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操作技能基础上,獨立并富有创造性地探索数学知识的一条途径。

四、运用多元智能教学法,强化实践活动,提高学以致用

实践性是体验活动的重要特性。在实践活动中,人是主体,实践是客体,人的体验是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习到闲时需躬行。”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数学教学不应只关心学生学会数学,而更应关注学生会学数学。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手段,最终要达到理解数学基础只是和发展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观察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并且从生活中区体会一种数学思想,让学生去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多为他们开辟放飞想象的空间,进而主动去动脑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中也有着极为管饭的应用。给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了解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平台,使学生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社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社会;用数学知识去服务社会。从书本的字里行间里,数字、图形的感性认识中走出来,到社会中去,到充满着已知和未知的广阔空间里去体验区实践去论证。把所学知识立体化,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逐步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

浅谈篮球教学训练与智能的培养 篇7

1 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知觉。例如,同样是看一场篮球比赛,有的人是作为娱乐和消遣,只看比赛结果,这只能算是观看。相反,经过篮球专项课学习的学生在看篮球比赛时则要求他配合教学课来观察,了解比赛双方队技战术特点,从而掌握篮球运动发展的动态。

观察力是智力的产物,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都和他们具备非凡的观察力分不开的。体育也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在篮球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任何一种篮球技术,做任何一个练习,都是先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在头脑中形成视觉表象,最后做出符合要求的动作。引导学生观察,教会学生观察,用篮球的术语概括总结动作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从观察中获得较牢固的记忆。学生越是能进行仔细的观察,就越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利于领会教学内容,获得更多知识。

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运动技战术的运用很复杂,比赛千变万化是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的极好场所。例如在篮球比赛中,当队员跳投或行进间上篮时,一旦发现对方跳起封盖,他会在瞬间迅速改变对策,将球改变投篮路线或传给有空位置的同伴。有经验的队员传球时,往往先观察一下场上情况,运用假动作把球准确传到有位置的同伴手中。篮球运动对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观察力起着良好的作用,而这种观察力则是通过比较、想象、推理演算多种形式,并在复杂多样,千变万化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2 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人的记忆力的好坏取决于记忆的敏捷性,正确性,持久性[2]。篮球教学和训练对发展学生记忆力有着独特作用,篮球教学课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特别是在比赛中),要迅速记住上课所教的内容,其中包括教师的讲解,示范以及理论方面的问题。学生经过练习,追忆运动间的联系,整个技术动作的先后顺序和外在表象,逐渐在大脑中形成正确动作的动作表象。在比赛中,根据双方的情况,在进攻、防守、篮板球等方面组成有针对性的战术。

3 想象思维力的培养

想象思维是人的在头脑中把过去感知过的形象进行加工所产生的一种新的印象,他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性、可感性等特点,抽象思维具有严密性、概括性、逻辑推理性等特点[3]。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力,并非机械地模仿,而是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与示范,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可结合观看电视实况或录像,讲解,分析世界高水平篮球队在比赛中的技、战术特点以及一些优秀队员的技术特点,也可结合校内、系际篮球赛进行这方面的讲解与分析对比,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篮球教学的多样性及多变性,会使学生产积极的思维活动,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要求学生迅速估计情况,并在瞬间做出反应,改变对策,从而培养他们高度的思维活动能力,学生队员必须在集体配合下,发挥自己的特点,制约对方,临场表现也锻炼了其应变能力,就能充分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训练中应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篮球教学、训练、比赛,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而且能提高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其感觉,知觉的敏锐与完善,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乐于接受新的多变的事物,勤于探索新的复杂的领域,厌重复、单调、枯燥的练习方法,所以对于所学东西要及时提供反馈信息,通过篮球教学、训练、比赛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这种能力对发展智能有着重要作用。

摘要:通过对教学训练过程的总结,提出在篮球训练中培养学生智能的内容和方法,指出篮球教学、训练对促进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篮球教学和训练,智能,比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五章

[2]全国体育院系教材委员会编写小组.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6

浅析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篇8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一、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其特点。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言,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属性,在上述不同思维形式中做出正确选择,以便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

三、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另一方面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申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 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 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3. 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

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智能课堂教学培养 篇9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 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 在这一领域内, 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 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 在教师的指导下, 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打击乐教学从开发音乐感知、体验音乐美感到说话教学的点滴。

一、打击乐教学中培养幼儿节奏感

奥尔夫指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是音乐的生命, 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 旋律的骨骼, 节奏要素比旋律更重要、更基本。 ”因此, 在练习时一定不能脱离节奏, 要通过节奏练习引导幼儿走进音乐。 在这样的学习中, 儿童可以得到一种满足, 而满足感又增强儿童的自信。 同时, 儿童的音乐能力及非音乐能力均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种节奏的学习能帮助儿童初步感知音乐, 初步掌握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

二、打击乐教学中开发幼儿的智力

打击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儿童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 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 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组成的, 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 当儿童在学习打击乐时, 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 这就使这些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出来, 处于“兴奋”状态。 许多科研成果表明, 当儿童学习打击乐器时, 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 使得反应更灵敏, 智力得到开发, 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重大的作用与影响。 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 既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 又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 如打击乐《水仙花圆舞曲》中, 在掌握三拍子的节奏 (×××) 之后, 幼儿开始创造新的节奏形如 (×××│×○○│○××‖) 等, 通过自己动脑的创新, 显得格外兴奋和自豪。

三、打击乐教学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在活动中, 打击乐的演奏活动要求成员之间具有较高的合作性, 既要按照自己所持乐器的声部的旋律和节奏进行演奏, 又要看指挥, 并与整体保持协调一致的合作演奏的复杂过程。 我会让幼儿欣赏、感受、比较同一首乐曲, 用不同的方案演奏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通过比较, 幼儿感受到, 随便乱配, 打击不整齐, 效果就难听, 由此幼儿在心中取得“我要奏出动听的效果”这个一致性的目标。 幼儿目标的一致性正是合作行为产生的基础, 从而保证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如打击乐活动《拔根芦柴花》中, 出现了一些需要用身体动作表现乐句的地方, 在幼儿能完全把握之后引导幼儿进行打击乐配器。 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 拿着打击乐器, 尝试合作表演。 在打击乐《木瓜恰恰恰》中, 我先帮助幼儿理解不同水果所代表的节奏, 并告诉幼儿在歌曲中出现的“恰恰恰”需要大家一起念, 在幼儿理解之后, 通过自由讨论选择乐器进行合作演奏。 幼儿在演奏《工农兵联合起来》、《玩偶进行曲》、《郊游 》、《大中国 》、《彩虹妹妹 》、《土耳其进行曲 》等打击乐活动中逐渐学会合作, 并在打击乐演奏中感受到合作的愉快等, 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幼儿在开心、自豪中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

四、打击乐教学中培养能幼儿意志品质

打击乐活动更多的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 在集体活动中, 为达到统一的目的, 幼儿逐步学会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注意别人的行动, 服从集体的需要, 尊重同伴, 了解自己行动的结果对同伴和集体的影响, 尽力与集体保持一致。 如在打击乐《土耳其进行曲》活动中, 我把这首曲子分成三个声部, 在演奏前, 乐器拿出之后, 凡没有轮到的幼儿必须控制乐器不发出声音。 在整个演奏过程中, 要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音色的力度, 确保演奏效果, 结束时按指挥的手势放回大腿。 这些细微的动作都要求幼儿注意力集中, 抵抗外界的诱惑, 克服各种困难, 这些无形中都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品质。

智能课堂教学培养 篇10

智能控制是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作为自动控制原理的后续课程原先只在研究生阶段才开设。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在本科高年级开设,并开展了多年的教学实践。本科阶段该课程通常需要学生掌握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专家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相应的控制器设计方法。然而,由于该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学科交叉性强、知识点难度较深等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存在兴趣不足、难以理解等问题,课程学完以后无论知识层次还是个人能力等方面都未能得到应有的提升。因此,如何在教学改革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优化方式及具体的综合能力培养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优化

智能控制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该课程通常在先修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等自动化专业基本课程的基础上,作为专业选修课或本硕贯通课程来修习。从课程的性质来讲,该课程属于偏理论的专业课程,其多学科交叉性质明显,涉及内容广泛,主要涵盖了专家控制系统、模糊数学与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其他优化算法等多门相关学科理论[1]。由于课程内容在数学基础上有较高要求,使得课程的具体知识点比较抽象,例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章节涉及的理论性都比较强,尤其是模糊数学与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的调节原理等部分较为枯燥难懂。为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2.1 通过分析学生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优化教学目标

作为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智能控制教学通常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展。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微积分、矩阵分析和复变函数等课程,对专业课程中需要的基本数学知识已较为熟悉。同时,控制类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如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基础、现代控制理论等课程也已完成学习,这使得学生在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知识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初步建立起了系统、稳定性、采样、反馈等概念,并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系统建模、稳定性判别、控制律设计等方法。在大四开设智能控制课程,能够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应用背景和领域、发展前景等。同时,由于本科高年级学生通常面临就业和继续深造等多种选择,在教学中不单要注重知识的灌输,更要适时进行行业技能和科研素养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和科研领域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总结为三点,即积累知识、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结合智能控制课程本身的特点和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具体来说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学习智能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智能控制分支及其特点,包括专家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等,并通过认识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了解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前沿,培养学习自动化领域知识的热情和兴趣;(2)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智能控制知识分析和设计系统的方法,能够设计简单的智能控制系统,并据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综合已学的数学、计算机、控制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解学科交叉的一般规律,并通过实验和项目设计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建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和方法,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2.2 通过突出应用背景优化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智能控制的过程中,往往认为课本内容过于抽象,无法同实际工程问题建立起联系,这也是导致学习兴趣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灌输所讲授内容的背景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并通过实例展示所教授的内容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以此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模糊数学和模糊逻辑知识时,注意解释其表象上的含义,并利用大量生活中对应的实例说明模糊化语言和推理逻辑在描述事物性质和演化原理方面的优势;在讲授神经网络控制时,对于每种类型网络的产生原因、适用范围、优缺点等作详细说明,并通过举例体现其在社会、金融、生物、化学、工程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等等。此外,由于该课程的落脚点是控制科学,通过引入一个实际控制对象贯穿不同的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智能控制方法的引入大多是由于控制对象的非线性强、耦合度高、干扰复杂,难以建立精确的解析模型,而倒立摆作为一种不稳定的非线性、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可以作为典型的控制对象来讲解[2]。这一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首先根据算法需要,采用机理或非机理方法建立倒立摆适用于不同控制算法需求的非线性模型;其次根据控制算法的设计过程构建符合模型特点的控制律;再次通过仿真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并查看其控制效果;最后在实体倒立摆对象上应用所设计的控制律,根据结果判断其控制品质并提出改进建议。由于倒立摆的控制技巧富于趣味性,利用它作为智能控制算法的应用对象,很适合学生验证所学的控制理论和算法,有利于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对不同控制算法的效果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种不同控制方法的适用范围、使用方式和优缺点。这些突出应用背景知识,循环渐进的教学过程,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3. 教学方法改进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从专业特点来看,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后,智能控制课程的开设应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专业性,为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智能控制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采用更加生动、明了、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性,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1 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高年级学生选修智能控制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新颖实用的智能控制算法,而对于理论推导和技术细节并不特别关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多种手段结合,将智能控制的应用性通过合适的方式生动展现,达到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得到了长足发展。多媒体教室通过互联网,可以展现种类繁多、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交互式教学,克服了教师课堂教学条件的局限性。教师可以边操作边讲解,通过展示大量背景和实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合理组织和构思,利用Power Point制作了展示智能控制背景知识、应用范围、实际效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文档。在教学中我们将倒立摆作为典型控制对象,利用动画制作工具将智能控制算法的设计、实施、效果等各方面内容进行生动展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些努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

3.2 利用科学计算软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MATLAB软件及其工具箱是当前公认的高性能数值运算工具。目前国外很多工科教材中都结合了MATLAB语言[3]。利用该仿真软件,能够使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MATLAB平台,对智能控制中难以解析设计的复杂系统进行可视化分析与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在前期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MATLAB预备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计算方面的问题均可采用MATLAB求解。另外,在每章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我们都花费课时演示如何用MATLAB对相应的模型和算法进行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旋转倒立摆模型,采用智能控制的各种算法对其进行控制,并通过MATLAB进行仿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智能控制的效果。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综合能力。此外,在过去的教学中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主要依靠完成课后习题,而我们在教学中借助MATLAB工具,给学生布置操作性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科学计算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采用科学计算软件的辅助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教学方法还在进一步实践中。

3.3 开展课程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鉴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实验在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倒立摆的智能控制实验是教学重点之一,可以开展一系列复杂的控制器设计和算法验证实验。由于硬件实验实现的成本高,不易扩展,难以更新换代等原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建立了倒立摆系统的仿真实验平台,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来建立软件化实验平台。同时,利用仿真平台还可以对工厂生产、农业工作环境等难以进行实际操作的昂贵、复杂控制过程进行智能控制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现实际控制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个性化的方案,并利用计算机环境完成实验系统的设计、实验结果获取和比较、实验报告填写和讨论等各环节。此外,计算机和互联网也提供了方便的渠道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等等。这些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降低实验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成本。软件化仿真实验平台的建立为教学实验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为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3.4 通过结课项目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养

高年级本科生面临着毕业后直接就业或继续求学深造的选择。因此,培养一批后备科研力量成为高年级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研引导,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素养。智能控制是自动化领域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其中很多理论和应用问题都是当前国际热门的研究方向。因此,该课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使他们通过课程学习找准研究方向,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为此我们摈弃了传统的以考试的方式评定成绩的做法,转而采用小型研究项目的形式作为结课时的考核方式。研究项目采用开放的方式,划定与智能控制相关的主题,但不限制具体研究内容。同时研究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也可以小组方式进行,每组不超过5人。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理解每种智能控制算法的优点和应用领域,再针对具体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问题的可解途径,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论证;接着在可行性分析基础上给出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步骤,得出结果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最后总结整个项目的经验和教训,梳理思路,完成项目报告并提交。通过结课项目设计,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未知领域,初步理解和掌握科研工作的一般规律和途径,学习文献调研、方案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各种方法,达到初步培养科研素养的目标。这些研究项目也为学生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和开展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 结语

智能控制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这需要教师首先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教学中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和介绍性。其次,为充分发挥该课程的能力培养作用,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和科学计算软件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此外,仿真实验平台的运用和结课小型项目的引入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科研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摘要:在智能控制课程教学中应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强调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并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物理系统和仿真平台相结合开展课程实验,并通过小型项目设计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使该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智能控制,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少远,王景成.智能控制(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6.

[2]王从庆,丁勇.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72.

谈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篇11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金子,智能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间、人地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要运用辩证思维,如地球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河流与气候、地形间的关系,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揭示和沟通地理多要素,多层次间的联系与关系,要运用立体思维,如地理结构的六大同心圆层,天体系统的结构、水圈的构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属性,在上述不同思维形式中做出正确选择,以便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

地理想象能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充分联想,把握特征。如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可联想“五一”节;南亚地理特征三大地形区、三大河流、三种气候类型、三种国家类型等,可联想数字“三”;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分布犹如一个正立的“品”字,通过联想使学生牢固记忆这些地理特征。任何地理事物均有其特征,把握特征就易记牢。如喜马拉雅山的高,安第斯山的长,南北美洲地形的三大纵列带等。亦可运用地理谜语、诗歌、假想旅行等方法进行强化记忆,并注意多复习,巧运用,使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即物象是记忆的根本,联想是记忆的关键、理解是记忆的向导,谐音是记忆的窍门,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

智能课堂教学培养 篇12

一、立足于学科特点与语言发展的相辅相成

细细品味语文的教学特点, 你会发现当我们把一篇课文当作一个系统进行教学时, 必然遵循这样的规律:从语言入手, 直指人文内容 (知识和精神) , 然后再回到语言。这种语言和人文内容不断互逆的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 这也便是独特的“语文味”。我们要追求的有效课堂, 既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为什么写, 得其“意”;也要明白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得其“文”。这样文意兼得,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立足于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的相得益彰

“读”不但能促进理解, 同时培养了语感, 积累了语言, 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途径。“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 我之文也。” (清·唐彪) 可见, 文本读熟了, 课文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烂熟于心, 教师虽不明示什么表达方法, 学生却能够自然地习得, 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提高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课文《献你一束花》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进行描写, 语言细腻精美, 不可不读、不可不品。于是, 我引领学生去认真品读描写体操运动员每一处细节,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促使学生去感受失败者的沮丧、愧疚。运用“人间有真情, 细节见真心”、“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这两种阅读方法, 边读边想, 边想边写阅读感受, 发现了课文中的诸多细节描写, 也真切地体悟到失败者所承受的常人无法忍受的压力, 阅读能力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三、立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张弛有度

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发现并培植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阅读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

《修鞋姑娘》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传神, 人物形象十分鲜活, 有立体感, 是教给学生如何写人叙事的优秀范文。在执教这一课时, 教师没有按照常规去分析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 而是体会重要人物“我”的“不放心—同情—蒙上阴影—难堪、尴尬—惭愧—执著寻觅”的跌宕起伏的心理活动过程, 教学生学习将记叙文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在扎实的课堂教学之后, 让孩子们到生活中观察人物, 参与实践活动——野炊、野外宿营、购物等, 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用所授方法写出事件的过程, 让言语智能的训练变得可触可感。

四、立足于大量阅读与自由表达的珠联璧合

张庆先生这样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 ‘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要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创造,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应充分遵循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读才能得文, 才能积累语言的砖瓦。冰心老人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这篇文章中也曾这样说过:“我常常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没有大量的阅读体验, 没有长期地对范文的模仿、借鉴, 学生只能在头脑里反复搜寻那仅有的干巴巴的几个名式段式, 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的。只有博观才能约取, 唯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应当倡导学生在模仿中写、在想象中写、在升华时写、在感悟后写。

以五年级下册《信任》为例。上课时, 先利用网络展示交流学生自己参加农家乐采摘的照片, 引出课文的学习, 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思考:课文描写的采摘活动和你参加的采摘活动做比较, 谈谈你的感受。让学生在静思之后批注, 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 师生互相补充, 促进生成。用问答题“告示板将我们带到了什么样的地方?”来巩固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情况, 从而明确信任别人是一种快乐, 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它是相互的。然后布置综合性作业, 拓展阅读《一颗螺丝》、《信任》、《紧握我的手》, 并根据自己生活体验进行交流, 以图片或文字的方式上传给老师或是发布在自己的微博中, 形成自读成果, 更好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上一篇:工作效益下一篇:墙休保护层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