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休保护层的控制

2024-09-14

墙休保护层的控制(共12篇)

墙休保护层的控制 篇1

混凝土构件保护层的重要性在建筑业已经达成共识, 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下面我就保护层的控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

在施工中严格控制保护层的厚度, 根据其在构件中的位置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1) 梁板式构件底部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此类保护层的控制较为简单, 钢筋与底模之间的距离就是构件成型后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底模板下有竖直支撑, 要求其既无沉降, 又无侧移。而钢筋 (架或网) 在重力作用下贴近底模板。需要在钢筋 (架或网) 与底模之间垫支垫块或支架进行隔离, 隔离距离便是梁板式构件底部的保护层厚度。要求垫块或支架高度一致, 保证在振捣混凝土后, 仍然布置均匀, 即不变形与不侧移。

2) 墩柱、墙、侧面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此类保护层的特点是控易, 制难。即对保护层的厚度很好掌握, 通常用卡撑式定位件即可将钢筋网与模板相间隔。但钢筋 (网) 与模板间很难平行, 做到保护层厚度规整, 为解决这种难题, 在墙筋的安装施工中, 应采用梯子筋来控制钢筋 (网) 与立面模板于平行位置。梯子主筋比钢筋网主筋大一号。梯子筋间的间隔, 根据情况0.8 m~1.2 m一个, 以钢筋网浇筑振捣中不走位为原则。梯子筋的横撑控制墙厚板保护层厚度, 设置数量不少于2个, 以墙高方向的模板的立体刚度不走形为原则。

3) 梁板式构件上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此类保护层的控制一直是施工中的难点。a.上层筋距底模板距离远, 依托下层模板的难度大。b.除底模之外, 上层筋难以寻得固定之处。c.由于重力作用, 上层筋易下坠, 弯曲, 尤其是大部分上层筋较下层筋较细较软 (悬臂梁板除外) 。d.上层筋频繁受到人员踩踏, 施工设备碾压。

控制措施:a.从底模向上增加支撑, 一般0.6 m范围相间隔。效果良好。但此措施易水平侧移。b.以底模向上, 利用钢筋间空隙搭设满屋架, 用以吊挂上层钢筋 (网) , 此有三利:第一, 能严格控制上层保护层的厚度;第二, 能牢固控制上层钢筋 (网) 的三维位置;第三, 满堂架给施工人员, 施工设备提供了行走和作业的平台。但此措施施工时间长, 施工成本大, 需要在浇筑过程, 拆除满屋架时, 各工种配合默契。

在我部承建的开发区恒大花园A-1, A-3幢的楼房施工中就采用了满堂架对上层钢筋网进行定位的施工方案。

这两幢建筑顺山势而建。沿长轴方向, 或巨砾地基或夯填地基, 巨砾最宽处为8 m, 夯填最宽处为5 m。沿短轴方向, 一端靠于山体, 一端临空。设计图纸采用筏板基础, 筏板高1.2 m, 上下两层钢筋网, 针对基础而言, 承受正弯矩和负弯矩都有不确定性。因此对上下两层网的定位准确, 严格控制好保护层厚度, 上下两层钢筋是同等重要的。另起一段沿长轴方向, 每隔1.5 m倍数的点上焊制一个小槽, 钢管的架设高度距筏板的上平面设计标高为0.250 m (此高度过低时不利于抹面收水操作;过高时影响浇筑平台) 。绑扎钢筋后, 在每根钢管的小槽位置用8号铅丝将上层钢筋网固定。这样上层钢筋网的位置就准确到设计的预期位置。

应该解决的问题:a.钢筋的挠度:采取了如下措施, 沿长轴方向, 将悬挂钢筋网的钢管拉结两道架子管, 分别在钢管两端1/3的位置。只需在两道架子管的下方支撑并控制其高度即可。b.浇筑过程中, 顺利撤掉支撑, 并保持钢筋网位置不改变。

措施一, 架子管的支撑选用木质且两段, 下端为固定段, 上端为活动段, 活动段上平下斜, 用钉子钉于下段顶端, 但不可钉牢, 可转动。撤除该支撑时, 只需轻敲活动段, 使其转动, 便可撤掉支撑。不会对相邻支撑扰动。

措施二, 在浇筑前, 对钢筋网位置进行测量, 然后选用相应长度的支撑, 支撑长度的精确度由活动段调节, 必须做到支撑点和支撑柱一一对应并确保支撑受力相对均匀。

措施三, 为杜绝对钢筋网的践踏和踩压, 搭设施工平台, 施工平台采用1.5 m长×1 m宽×1.6 m高的木质 (灵便搬动) 平台, 用这些平台搭设两条通道 (也可搭设两条以上) , 同时浇筑。我部在确立施工整套方案前, 就有关问题, 同甲方, 设计方, 监理方, , 多多次论证沟通。因此施工方案 (包括基础上层钢筋网的定位) 实施中, 难点少, 实施后, 效果好。

4) 节点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此类保护层厚度的控制与其说是控制, 其实是权衡与对比。梁柱节点, 梁节点, 梁板节点,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相同的三维点 (线) 上布置两根或三根钢筋, 一直是施工的一个难点, 现场无非有两种处理:a.将一根钢筋按图纸设计的三维点 (线) 布置, 将另一根或两根钢筋向节点内部核心区斜向延伸。b.将一个钢筋按图纸设计的三维点 (线) 布置, 将另一根钢筋节点外缘斜向延伸布置。两种处理或两种处理的合并使用,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都是与原图纸的设计意图和设计计算不相吻合的。对节点的处理问题上, 第一是否改变设计思路, 第二哪种布置更符合承载和使用的要求, 第三斜向布置时, 钢筋是否弯起。所以对节点保护层厚度的控制, 就是对节点钢筋和节点模板施工之权衡和对比过程。

设计方, 甲方, 监理方, 施工方都应该提出建议, 最后综合比较, 形成定文。

2 保护层控制的主要因素和几个问题

保护层控制的主要因素是人。我国现在的施工以人工劳动为主, 半机械化为辅。尤其在钢筋绑扎安装和模板的支护施工中, 几乎全部由人工操作。所以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保护层厚度控制的根本保证。

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图纸会审首先是领会设计意图, 其次是根据设计情况发现设计问题。这个过程是反复领会, 发现, 提问, 直至设计与施工完全融合的过程, 例如节点的施工, 必须有设计人员, 现场技术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相互融合。有了这个过程就意图明确, 方案顺畅了。技术交底就是将完善后的设计意图传达至施工现场的操作层, 让设计意图在操作工人心里明朗化。

注重钢筋翻样工作, 一定要做到按实放样, 切忌纸上谈兵, 只有按实放样, 才能发现问题的难点和关键点, 然后请求设计变更或改进施工方案。

注重钢筋的成型。无论是绑扎还是吊装, 都是钢筋工程的重要环节, 也是保护层控制的重要环节, 将与设计图纸相同的成型钢筋架 (网) 固定于设计图纸的固定位置。这是保护层厚度控制工序的大部分。

加强模板的支撑支护, 保证模板的位置准确, 站位牢固。这是保证钢筋架 (网) 与模板之间的相对距离, 也就是控制了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统筹好垫块的使用。垫块从材质上分为钢筋, 水泥砂浆 (混凝土) , 塑料。钢筋垫块的优点是:1) 可以根据需要放成各种形状。2) 与钢筋架 (网) 的连接可绑扎, 也可焊接。3) 降低了材料成本 (因为可以采用不同粗细钢筋边角料) ;其缺点是:1) 上部钢筋网架过重时, 往往不能满足垂直支撑的强度。2) 隔绝要求高的结构 (如贮水池) , 不能使用。

砂浆垫块 (混凝土垫块) 的优点:与所在构件同质同材, 利于构件一体化。利于垂直竖向支垫, 应用广泛, 建筑工人使用熟练。其缺点是在上层钢筋的支垫上和侧面钢筋的支垫上受到限制, 高度的延伸不能满足要求及难以稳固牢靠地固定。

塑料垫块 (含卡撑式) 的优点是:尺寸精确, 能按要求工业化生产。安装灵便, 尤其是侧面保护层的施工, 准确持久地控制了钢筋架 (网) 与模板之间的距离, 有效抵抗混凝土浇筑的干扰。其缺点是:与混凝土构件不同质, 与混凝土构件同体性差。与混凝土垫块相同, 二者都在支撑上层钢筋网 (架) 上稳固不足, 延伸不足。

对技术管理人员来说, 垫块本身的刚度和摆放密度, 固定方式都是首要任务, 既无图可依, 又无规范可参。每一项都要求技术管理人员, 实地实测, 充分实践, 积累第一手资料, 一切以可靠、稳定, 准确为目的。对施工人员来说, 精准扎实稳当的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施工目的。

3 当前困扰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1《规范》中设计图纸未加明确

新《设计规范》对保护层厚度的规定针对基础, 梁柱, 板壳的下限做明确规定。新《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保护层厚度的规定针对基础, 梁柱, 板壳的施工偏差的上限和下限作明确规定。而对柱梁节点, 梁梁节点, 梁板节点, 在相同的三维点 (线) 时, 不同构件的钢筋间位置关系未加明确规定。因而, 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随“地形”变化。在保证厚度前提时, 常常不达横平竖直;在保证横平竖直前提下, 常常厚度不均。在设计图纸时, 对梁柱, 梁梁, 梁板分别计算, 分别设计, 在施工图上不明确相互间的主次计算关系, 对节点处, 同一三维点 (线) 上的钢筋间位置关系也未加明确, 导致施工现场无据可依。

3.2 结构使用特点的限制

在绝大多数结构中, 需接长结构钢筋, 如柱子的电渣压力焊的焊接和机械连接的接头较钢筋本身粗大30 mm~40 mm。在接头处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明显达不到要求, 现阶段无明确统一的措施。

4 结语

混凝土保护层应满足建筑 (构筑) 物耐久性的要求。既要保证大体保护层的厚度, 也要对特殊部位的保护层采取措施。在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与施工质量发生冲突时, 应以保证施工质量为宗旨。例如, 前面所提的“满堂脚手架” (甚至是在底模上) 控制板壳上层钢筋, 以严格控制上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施工措施, 会增加施工组织成本, 增加施工工期, 但能有效地控制上层钢筋网的位置, 从而控制上层保护层的厚度。

现代建筑技术, 工厂化生产, 机械化施工含量较小, 仍以手工操作为主。要充分调动人的因素,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才是推动现代施工技术发展的动力。

摘要:从施工现场出发, 分析了梁板式构件底部、墩柱、梁板式构件上层、节点等不同位置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措施, 并对影响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 有利于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保护层厚度,构件,混凝土,控制措施

墙休保护层的控制 篇2

钢筋保护层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保护层宜采用定型塑料卡具,保证砼在允许偏差范围内,使之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具体执行下列可靠措施以保证钢筋的位置:

一、钢筋制作:

必须严格按照GB50300-2001和GB50204-2002的验收统一标准和质量验收规范施工,做到钢筋调直、钢筋切断、钢筋弯钩、箍筋、钢筋连接、钢筋的下料长度、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都要符合规范要求。各钢筋检验批符合验收统一标准达到合格,这是保证钢筋位置的首要条件。

二、钢筋安装:

1、构造柱:要使构造柱的钢筋切断位置准确,在砌马牙槎时,应沿墙高每500mm设置二根φ6mm水平拉结钢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连接;砌完砖墙后,应对构造柱钢筋进行整修,以确保钢筋位置及间距正确,然后即可支模浇筑。

2、圈梁:圈梁钢筋绑扎完后应加垫水泥执块@1000mm左右,以控制保护层厚度。

3、为避免钢筋骨架外尺寸不准,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离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变形。

4、基础钢筋绑扎:基础四周两根钢筋交叉点应每点绑扎,中间部分每隔一根,呈梅花绑扎牢,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需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铁丝要成“八”字形(或左右扣绑扎),以免网片歪斜变形。基础配有双层钢筋网时,应在上层钢筋下面设置钢筋撑脚式混凝土撑脚,以保证上下层钢筋间距和位置的正确。现浇基础柱与基础连接用的插筋缩小一个柱筋直径,以便连接后保证柱筋位置正确。

5、柱子钢筋绑扎:下柱柱的主筋露出楼面部分,宜用工具或柱箍将其收进一个柱筋直径,以便和上层柱钢筋搭接后能保证上层柱的钢筋位置。柱筋控制保护层可用水泥砂浆垫块(或塑料卡)绑在柱立筋外皮上,间距一般为@1000mm,钢筋保护层控制施工方案

以确保主筋保护层厚度的正确。

6、墙钢筋绑扎:墙钢筋应逐点绑扎,于四周对称进行,避免墙钢筋向一个方向歪斜,水平的绑扎接头要错开,在钢筋外皮绑扎垫块或塑料卡,以控制保护层厚度。当墙配有双排钢筋时,在双排钢筋之间应绑@8~10mm拉筋或撑铁,其中纵横间距不大于600mm,以保证两排钢筋间距正确。墙模板合模后应对伸出的钢筋进行一次整修,宜在搭接处绑一道临时定位横筋,浇筑砼时应有人随时抽查和修整,以保证竖筋位置正确。

7、梁钢筋绑扎:弯起钢筋与负弯矩钢筋位置要正确,主梁与次梁的上部纵向钢筋相遇处,因一般钢筋直径通常比较大,梁顶面钢筋保护层不易控制,故可将梁的上部纵向筋下压20~30mm,但不能超过30mm。梁底水泥垫块间距@600~800mm。梁侧壁用带铁丝的水泥垫块或塑料卡绑在梁筋外皮上,间距@1000mm。

8、板钢筋绑扎:面层钢筋之间须设钢筋支架,以保证上层钢筋的位置正确。对板的负弯矩筋,每个扣均要绑扎,并在主筋下垫砂浆垫块,以防止被踩下。特别对雨蓬,挑沿,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的位置,在砼浇筑前进行检查、整修保持不变形。着重在混凝土浇筑中设专人看管并负责整修钢筋。

9、楼梯钢筋绑扎:底板钢筋绑扎完,待踏步模板支好后,再绑扎踏步钢筋,并垫好砂浆块。

钢筋保护层通常采用制水泥垫块垫在钢筋与模板之间,可以控制保护层的厚度。预制水泥垫块必须用1:2水泥砂浆制作,厚度为板15mm,梁25mm,柱25mm,而且垫块必须有足够的强度方可使用,确保保护层的厚度。垫块应布置梅花形,其相互间距不大于1m,上下双层钢筋之间的尺寸,可绑扎短钢筋或设置撑脚来控制。

三、模板安装:

必须严格按照GB50300-2001和GB50204-2002的验收统一标准的质量验收规范,做到模板用料、模板及支架的承载力、稳定性、刚度的设计及施工方案符合施工规范、模板各检验批必须符合验收统一标准,达到合格。模板安装尺寸达到要求,才能保证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尺寸符合施工图的要求。如构件尺寸超标,钢筋保护层控制施工方案 钢筋骨架尺寸不准,保护层厚度也不能满足要求。

四、混凝土浇捣:

浇筑砼时应注意钢筋的位置,随时检查模板是否位移,螺栓拉线是否松动、脱落,是否胀模、漏浆,浇筑砼时应有专人值班,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浇筑砼应注意振捣密实,防止振动使钢筋位移。浇筑悬臂板时,应注意不使上部负弯矩筋下移,当铺完底层混凝土后,应随时将钢筋提到设计位置,再继续浇筑。根据混凝土浇筑方案,在板面上搭设马道和浇筑平台,防止施工人员站在负弯矩筋上,破坏了钢筋的正确位置。操作人员也不得直接站在模板或支撑上,以免踩塌,使钢筋发生位移。采用手推车运送砼时,倾倒砼时不要用力过猛,避免重压和碰撞,造成钢筋位移或歪斜。在整个砼浇筑中,各工种都要设专人加强对钢筋、模板、螺栓、预埋件的看管、修复,防止走动。

浇筑砼时,对于板筋特别是负筋的保护层,严禁劳动车和人在上面行走,同时派专人监护,对于在施工中造成有负筋位置发生变化,必须在浇筑砼前修复好,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加大检查力度,在浇筑砼前,检查保护层是否符合要求;在浇筑砼时,要进行旁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钢筋保护层的检测按下列方案进行:在基础工程验收,结构工程分层段验收及主体工程的验收时,由项目部提出检测申请,填写申请表,在监理单位的见证下由县建筑材料试验室现场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项目部根据检测报告的内容进行需要整改或不整改的决定。

控制钢筋保护层的原理及措施 篇3

【关键词】混凝土;钢筋;保护层

在国内的诸多建筑中。尤其是在民用建筑中,大多数结构均采用以钢筋混凝土为主材的结构体系,那么混凝土中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依据规范中的要求、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的受力原理以及设计施工中得到的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从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压强度,而混凝土只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钢筋与混凝土之所以能够共同工作,是因为混凝土结硬并达到一定的强度以后,两者之间建立了足够的黏结强度,能够承受由于钢筋与混凝土的相对变形在两者界面上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对于受力构件截面设计来讲,钢筋几乎承担着所有的拉应力,所以受拉钢筋离受压区越远就越能发挥较高的效率,所以一般来说。无论是梁或板的受拉钢筋,都应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这样如何控制混凝土构件的保护层厚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悬挑构件的受力钢筋应设在构件上部的受拉区,如果保护层过大,那么实际是减小了构件的有效截面高度或厚度,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构件的承载能力,但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则容易造成钢筋外露,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从而使钢筋失去了混凝土的保护,也影响了钢筋与混凝土的相对变形而产生的作用力,这样构件整体性受到破坏。

在设计中,要求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2节的规定执行,另外,还有几个地方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厚度要求特殊注意:①防水混凝土的迎水面保护层厚度为50mm(保护层厚度大于40时可在混凝土保护层中离构件表面一定距离(一般可设置在保护层厚度的中部)加设钢筋网片,一般可采用由4@150的双向钢筋网);②对有覆土的地下结构,其顶板上部钢筋的保护层为25mm(梁为35mm);③与土壤接触的非防水混凝土墙的保护层为25mm④梁板中预埋管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⑤处于露天环境中的悬挑板,由于受力钢筋因混凝土开裂更容易受到腐蚀,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应提出明确的保护措施,有条件时应增大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并采用相应的防裂构造措施,当不具备加厚保护层厚度时。应在结构设计中对建筑的防水层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应定期更换确保防水的效果。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施工工艺特点,比如井字梁节点处粱的纵横交叉钢筋产生的“叠合”现象,部分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值会超过设计规范的要求,这种情况只能是保证满足主要受力构件的保护层要求;通常情况下砖混结构中阳台挑梁较构造圈梁优先考虑,框架结构中框架柱优于框架梁。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及其连梁、暗柱要优于楼板等等。

在工程实例中,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到位引起的质量问题可谓是数不胜数。例如现在的楼板跨度越来越大,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支座处的负弯矩比跨中的正弯矩要大得多,但是施工时施工单位对支座负弯矩钢筋又不是很重视,结果在新建楼盘还未投入使用或刚投入使用时就发现楼板上支座部分出现裂缝,而引起这种问题的大多数原因都是保护层厚度过大,导致楼板的负弯矩钢筋发挥不出自身的作用。保护层厚度过大主要原因是施工时支撑钢筋的马墩间距太大。更有些施工单位根本就不设置(仅依靠楼面粱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再加上各工种交叉作业,施工人员行走频繁,这样上层钢筋就会弯曲变形,而在混凝土浇捣时又没有及时更正,所以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就远达不到刚绑扎好时的位置了。到最后只能采取局部加固补强措施,这样除了影响工程质量外还增加了工程造价。

在工程中常用来检测钢筋保护层的仪器有钢筋雷达测定仪和磁性钢筋保护层测定仪等,基于自身设计原理的特点,其各自应用特点也不相同。如法向投影重叠的两根以上钢筋声学原理设备不宜采用;如含磁性骨料的混凝土,不宜采用无消磁能力的电磁测定设备进行检测。此外,对于建筑物中的特殊构件,如基础、壳体等,或者是受土方填挖、水位、测试角度等因素影响,到达后期工序不能完全提供规范要求的检测条件,应考虑其他方法对目标实体进行控制,如局部开槽钻孔测定,但应及时修补。由于该方法对结构本身损坏较大,所以在实际工程中除特殊情况应尽量避免采用。另外。在确定应用设备时还必须对检测时产生的破损、检测所达到的深度、不确定程度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提出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案。

对钢筋保护层的控制措施提出以下建议:①对墙柱等竖向构件的钢筋保护层一般比较容易控制,如控制钢筋的加工尺寸要准确;模板施工时切忌破坏墙柱保护层;多采用一些新工艺、新产品,如采用垫块或使用卡撑式定位件等。②对楼板的钢筋保护层在施工中就比较难控制了,所以建议采用卡槽式混凝土垫块,要求其纵横向间距不要太大,特别是对于比较细的钢筋间距应更小一些。除此之外,施工时应尽可能合理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以减少板面钢筋绑好后作业人员的踩踏;混凝土浇筑前或浇筑中应有钢筋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的修整;在浇筑时应在裂缝易发生部位或负弯矩筋受力较大的区域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而楼板的板底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以采用不低于混凝土构件强度等级的素混凝土垫块来控制。

钢筋保护层的作用及控制 篇4

钢筋和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 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来分析, 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压强度, 而混凝土只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很低。但两者的弹性模量较接近, 还有较好的粘结力, 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受力性能, 又能很好地协调工作, 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粘结力。在计算时,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作为一个整体承受着外力。同时, 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 故只考虑混凝土所承受的受压应力, 而拉应力则全部由钢筋来承担。对于受力构件截面设计来讲, 受拉的钢筋离受压区越远, 其单位面积的钢筋所能承受的外部弯矩也越大, 这样钢筋发挥效率也就越高。所以一般来讲, 无论是梁还是板, 受拉钢筋总是应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如挑梁的受力筋应设在构件上部受拉区。如果放置错误或者钢筋保护层过大, 轻者降低了梁的承载能力, 重者会发生重大事故。

那么, 受拉的钢筋是否越靠边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钢筋的主要成份是铁, 铁在常温下很容易氧化, 更别说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构件中形成钝化保护膜, 不与外界接触相对还比较安全, 但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 也就是钢筋过分靠近受拉区一侧, 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露筋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 表面的混凝土将逐渐碳化。用不了多久, 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保护作用, 从而导致钢筋锈蚀, 断面减小, 强度降低,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 构件整体性受到破坏, 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破坏。通常除基础外梁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2.5cm。在工程实际中, 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未按规范要求所导致的质量问题不胜枚举。比较突出的如商品住宅楼工程建设中, 楼板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及现浇框架结构中主次梁交界处主梁的上部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的问题。以住宅楼为例, 如今的住宅面积越来越大, 尤其是客厅楼板。曾见到过某单位建设的跨度达5.7米的楼板, 厚度为15cm, 设计是双层双向钢筋网。从结构的力学计算来讲, 支座处的负弯矩不比跨中板底正弯矩小多少, 但由于施工时施工单位对支座负弯矩钢筋未引起足够重视, 结果工程刚竣工还未使用就发现楼板上表面四周墙根处出现了许多裂缝。后经权威检测部门检查测试后发现, 支座处负筋的保护层普遍超过规范2~4cm, 最大的甚至超过了7cm, 使楼板上部的负弯矩钢筋的作用大大降低, 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作用, 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经设计同意采取局部加固补强措施, 尽管这样还是给施工单位本身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住宅楼开裂原因70%左右是由钢筋保护层位置不正确引起的。

那么, 钢筋保护层又该如何控制呢?重点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抓施工前技术交底;二是抓过程中要素控制。在施工前, 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 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 确定正确的保护层。保护层的厚度并非千篇一律, 一般来说, 现浇楼板的保护层厚度1.5cm, 而基础的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cm, 有时甚至达到10cm。因此, 在对操作者的技术交底中必须明确此厚度, 否则很容易造成返工。施工过程中, 重点要做到规范操作, 特别是在混凝土现浇板浇捣过程中, 尤其需要重视。往往钢筋绑扎时位置很正确, 但一到浇捣时情况就变了样, 不是人踩就是工器具压在上面,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支撑钢筋的马墩被踩倒, 混凝土上层钢筋弯曲变型, 保护层的厚度也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在施工过程中, 应做到规范操作, 严禁操作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行走;对上层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浇捣中还应经常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诚然, 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单项工程质量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 但如果不重视它, 所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正确了解钢筋及混凝土的受力机理的前提下, 充分认识到合理的钢筋保护层对工程结构的重要性。只有防微杜渐, 才能使我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更上一个档次。

摘要: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单项工程质量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 但如果不重视它, 所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墙休保护层的控制 篇5

摘要:文章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纸质文物发生质变的原因,并叙述保护纸质文物的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可以用直接的物体进行保护,如脱酸、加固、防霉杀虫等。第二个途径是通过环境来进行控制,环境包括温度、光照、空气和生物等因素。

关键词:纸质文物;技术;控制

我国的四大发明中就包括了造纸术,在我国博物馆里有大量书画、古籍,还有很多纸质做成的文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参考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但是这些纸质文物都有很严重的腐蚀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纸质文物的重要使命。是什么原因导致纸质文物损害严重呢?我们可以简单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点:内因是因为文物的纸张与其他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外因是因为纸张材料受到环境的影响。由于我们常见的纸张主要是用纤维素做的,当纤维素在光、热、水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对于纸质文物危害较大的是酸化和氧化作用。保护纸质文物的基础就是要了解它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保护文物的途径分为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可以一方面使用安全性高的材料来做保护修复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环境,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

1纸质文物的保护

现阶段我国采用的保护文物的方法主要是加固、防霉、脱酸等。在保护行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1.1脱酸技术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和研究显示,如果文物的纸张中含有酸,就会缩短纸张的保存时间。造成纸张腐蚀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是从造纸时就有酸性物质的混入;可能是当初绘画和书写所用的墨水里就含有酸性物质;可能是纸张上面有微生物,其身体里含有酸性物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环境中触碰到了酸性物质。脱酸法简言之就是降低酸度。目前国内外常采用的脱酸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液相法,另一种是气相法。液相法还细分为水溶液法和非水性溶液两种。针对一些脱酸材料,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丙酸钙。这个材料不管是混合水性的溶液还是非水性的溶液,都能加以使用。还有一种碱性除酸的方法叫做气相法,这类方法包括氨气―环氧乙烷法和二乙基锌法等,想要大批量地对纸张进行处理还要改变其颜色就必定要选择氨气―环氧乙烷法,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是有碱性残留。而二乙基锌法就完美地弥补了这一弊端,但是这个材料与空气接触时或者与水接触时容易爆炸,造成危险。

1.2氧化技术

对于纸张的又一大威胁就是纸张的氧化。科学研究表明,纸张中的一些金属离子会和一些自由基发生反应,紧接着就会促进纸张氧化。氧化造成的后果就是纸张变得脆弱和昏黄,这对于纸张的破坏是非常大的。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电解法和氧化抑制剂。

1.3纸张加固的技术

当文物纸张发生一定程度的老化之后就会开始破碎,此时需要一些特殊的.加固方法对这些纸张进行修复。目前的加固方法分为物理加固和化学加固两种。物理加固分为托裱法和丝网加固。对于一些因为潮湿而破损的书籍纸张适宜采用托裱法,丝网加固适用于一些强度较差的脆弱糟朽纸质文献。托裱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背面进行托裱,可以增加纸张的强度。但是托裱法的使用具有局限性,不能加固多张纸张,会增加纸张的厚度,并且加固后的纸张也不美观。丝网加固就是在丝网上喷上胶黏剂,但需要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才能实现。相对于托裱法,丝网加固能够加固两面纸张,还能摘下,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够解决纸张老化的问题。化学加固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有派拉纶成膜加固、伽玛辐射加固、高分子树脂有机低聚物加固法。派拉纶成膜加固法是利用聚对二甲苯形成的薄膜对纸张进行加固,加固后的纸张强度和耐腐蚀能力会大幅度增强,并且可以防潮。但是它的缺点是成本非常高,不能得到普及。伽玛辐射加固法是将甲基丙烯酸甲脂或同类化学物铺到纸张上面,然后利用射线进行探照,从而使得纸张加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所以没有进行使用。高分子树脂有机低聚物加固法是最经济可行的,就是利用树脂将破碎纸张包裹,从而增强纸张的活动性,有效地抵抗了水和潮气的侵蚀,从而达到保护纸张的目的。

1.4防霉杀虫

现代的纸张一般是由纸浆、填料、胶料、色料四种材料组成。经研究发现,这些材料中很容易滋生各种微生物,最严重时会发生虫害。所以,要想对纸张进行有效保护,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纸张的损坏问题。目前进行防霉杀虫的方法有化学试剂防霉杀虫法、高温和低温防霉杀虫法、气调杀虫法。

2纸质文物存放环境的控制

控制好纸张存放的环境,对于文物的保护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会造成纸张纤维的干缩,从而造成纤维组织的破坏。另外,由于紫外线具有高能量,照射到纸张时,会对纸张的纤维造成破坏。大气中的硫化物也会造成纸张的破坏,在潮湿环境中滋生的微生物也会造成文物纸张纤维的破损。在进行纸张保护时,可以采用恒温、恒湿的控制系统,在窗户上涂抹紫外线吸收剂来防止紫外线对文物的破坏,对文物所处环境的空气成分进行控制,并且要预防微生物的滋生。

3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对于纸质文物的保存还存在很多问题,纸张腐蚀的状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在这些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都存在相应的风险系数,需要研究人员提前预知风险性和长效性并进行分析。另外,虽然有脱酸药剂等方法,但是却很难兼顾到防霉杀虫、去金属离子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有部分研究人员把希望寄托在对环境的控制方面,但是在环境方面需要安装各种控制系统,需要高额的经费,且耗能还比较高,有些也不能满足对纸质文物的保护需要。所以,我们还需要寻找更优的且经济实惠的环境控制技术来对纸质文物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毛科人,邱建辉,徐方圆等.HDI三聚体和偶联剂对纸质文物加固保护的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5).

墙休保护层的控制 篇6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保护层 厚度 作用 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021-02

1 前言

钢筋混凝土构筑物中钢筋锈蚀破坏是混凝土结构失效破坏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比较通用的技术手段就是增大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尽量消除造成钢筋锈蚀的各种环境,延长钢筋的使用寿命。但是,保护层厚度的厚度必须控制在构件的受力范围之内,否则会因压力过大产生裂缝,且随保护层厚度增加构件的承载能力下降,因为随着保护层厚度的增加,使构件的截面有效高度减小,从而导致构筑物的承载能力下降。因此,加强施工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2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是指在建筑施工中,为延长钢筋的使用寿命,避免因钢筋的过早锈蚀而造成工程质量寿命降低,而在钢筋构架上面浇筑的一层混凝土,从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层钢筋(包括纵向钢筋、箍筋和分布钢筋)公称直径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

混凝土与钢筋浇筑在一起,可以对钢筋形成有效保护,其主要作用有三点:

(1)由钢筋和混凝土共同浇筑而成的建筑结构完美地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组成的性能更加优越的复合材料,钢筋的抗拉性能突出,混凝土的抗压性能良好,两种材料都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这样组成而成的钢筋混凝土就具有抗压、抗弯、抗剪、抗扭等结构性能,从而确保了钢筋混凝土的保护作用。

(2)依据化学原理,裸露的钢筋会和空气中的氧气以及水分子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会改变钢筋原有的原子结构,使得钢筋的有效截面减少,影响结构受力。因此,路桥建筑施工时往往会采取浇筑混凝土保护层的方式防止钢筋被氧化,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会根据不同的技术设计要求而不同,目的是保证构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钢筋的原子结构不发生根本性改变,也就是不发生降低结构可靠度的锈蚀。

(3)在不同的设计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设计要求也不同,如对有防火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及预应力构件等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火灾发生时钢筋的支撑限度,以保证构件不会失去支持能力为基本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3 保护层厚度超标易造成的质量问题

在路桥工程施工中,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应当严格遵照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保护层过厚或是过薄都会造成钢筋位置不准、板件套合不严密等工程隐患。此外,混凝土浇注完工后,其内部结构不能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影响到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浇筑厚度必须要严格技术把关,建立互检互查制度,尽量减少因保护层未按规范要求所造成的工程事故。

比较突出的就是桥梁梁板预制和现浇过程中,梁板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及现浇梁的上部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的问题。以T型梁为例,某单位生产30mT型梁板设计为双向双层钢筋网,由于施工时对支座负弯矩钢筋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还未交付使用时就发现梁腹板底1/2处截面表面处出现贯通裂缝,后经权威检查部门检查测试后发现,支座处负弯矩钢筋的保护层普遍超过规范3-6cm,最大的甚至超过了8cm,使梁上部的负弯矩钢筋作用大大降低,有的完全失去作用,造成桥梁的使用安全性能大打折扣。

4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措施

通过对质量事故的分析和针对现场实际研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本人认为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设计意图的领会;二是对过程中要素的控制,来提高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施工质量,提出了以下几点的具体措施。

(1)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工作

图纸会审是控制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一些钢筋布设密集的梁、柱交接处钢筋,要预先设计好施工图纸,尤其是要按技术要求确定好主筋与副筋位置。这有这样才能确保钢筋制作尺寸的合理性,避免由于交接点处钢筋密集无法安装,造成钢筋挤占保护层位置,发生露筋的现象。对施工难度较大的工程,要及时寻求设计单位的技术支持,做好变更设计,不让钢筋挤占保护层位置,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2)做好施工前技术交底

某种程度上,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对所处的工程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也就是不同的工程环境需要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会不同。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严格的技术参数往往都被忽略,施工人员或是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或是仅凭经验操作,完全不按照设计图纸所设计的标准来执行,从而导致保护层厚度偏差。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要求我们要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和责任心培训,以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

(3)控制钢筋、模板加工及安装精度

钢筋的生产需在专门的生产车间按照严格的标准执行,特别是是弯曲钢筋的生产程序更加复杂,首先要生产样板,样板尺寸和形状必须经过反复的修正,然后再按照样板进行正式生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性能不会因成产而削弱。模板的制作要求规范进行,首先必须要做到尺寸准确,其次还要保证设计性能的实现。模板的安装要细致谨慎,做到小心轻放,避免损坏或造成垫块的移位。

(4)垫块的安装要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控制

混泥土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要严格执行垫块的制作和选择,实际施工中,会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制作不同规格的“梅花形”垫块,以创新的“点接触”替代传统的“面接触”。垫块的加工也要精细,尽量采用高强度砂浆或高强度塑料制作成型,以有效控制垫块的几何尺寸和自身强度。垫块的安装首先要根据施工部位合理地选择垫块的尺寸,严禁垫块的错用、混用、省用,避免因垫块使用不当或数量不足导致钢筋下沉或垫块被压碎、变形的情况发生。

(5)浇筑过程中注意成品保护

在混泥土钢筋保护层施工过程中,在保护层尚未形成足够的抗力时,严禁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行走,堆放设备机具,造成支撑马镫和垫块被压扁或踩倒以及混凝土内钢筋弯曲变型或位移。要指派专人指挥监督,重视浇筑过程中成品的保护。

结束语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钢筋保护层厚度的问题看起来很小,但如果不重视它,对结构物产生的危害足以致命。因此,我们在施工中应该把保护层当成一个施工薄弱部位高度重视,从施工到验收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因为保护层厚度不合格而影响到整个结构工程的承载能力,确保构件的安全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 GB 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1版)[S].

[2] 程文瀼,颜德姮,王铁成.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版),2005.

钢筋保护层的作用及控制 篇7

钢筋和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 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来分析, 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压强度, 而混凝土只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很低。但两者的弹性模量较接近, 还有较好的粘接力, 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受力性能, 又能很好地协调工作, 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粘接力。在计算时,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作为一个整体承受着外力。同时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 故只考虑混凝土所承受的受压应力, 而拉应力则全部由钢筋来承担。对于受力构件截面设计来讲, 受拉的钢筋离受压区越远, 其单位面积的钢筋所能承受的外部弯矩也越大, 这样钢筋发挥效率也就越高, 所以一般来讲, 无论是梁还是板, 受拉钢筋总是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那么, 受拉的钢筋是否越靠边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钢筋的主要成份是铁, 铁在常温下很容易氧化, 更别说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构件中形成钝化保护膜, 不与外界接触相对还比较安全, 但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 也就是钢筋过分靠近受拉区一侧, 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漏筋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 表面的混凝土将逐渐碳化。用不多久, 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保护作用, 从而导致钢筋锈蚀, 断面减小, 强度降低,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接力, 构件整体性受到破环, 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破坏。通常除基础外梁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25mm。

在工程实际中, 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末按规范要求所导致的质量问题有很多, 比较突出的如商品住宅楼工程建设中, 楼板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及现浇框架结构中主次梁交界处主梁的上部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的问题。如某小区的住宅楼为列, 有一幢住宅楼客厅跨度较大达到5.7米, 楼板厚度150m m, 设计是双层双向钢筋网, 由于施工时对支座负弯矩钢筋末引起足够重视, 结果工程还末使用就发现楼板上表面四周墙根出现了许多裂缝。后经权威部门检查测试后发现, 钢筋保护层太大, 有的都达到了7厘米, 使楼板上部的负弯矩钢筋的作用降低, 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了作用, 不得不采取局部加固补强措施, 给施工单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住宅楼开裂原因70%是由钢筋保护层位置不正确引起的。

那么, 钢筋保护层又该如何控制呢?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抓施工前技术交底;二是抓过程中要素控制。在施工前, 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 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 确定正确的保护层, 保护层的厚度并非千篇一律。一般来说, 现浇楼板的保护层厚度15m m, 而基础的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0m m, 因此, 在对操作者的技术交底中必须明确此厚度。在施工过程中, 重点要做到规范操作, 特别在混凝土现浇板浇捣过程中, 尤其需要重视, 往往钢筋绑扎时位置很正确, 但一到浇捣时情况就变了样, 不是人踩就是工具压在上面,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支撑钢筋的马墩被踩倒, 混凝土上层钢筋弯曲变形, 保护层的厚度也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在施工过程中, 应做到规范操作, 严禁操作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行走, 对上层钢筋应做有效的固定, 浇捣中还应该经常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诚然, 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单项工程质量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 但如果不重视它, 所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正确地了解钢筋及混凝土的受力情况的前提下, 充分认识到合理的钢筋保护层对工程的重要性。只有防微杜渐, 才能使我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更上一个档次。

摘要:现代建筑离不开钢筋混凝土构件, 文章试从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的受力机理, 结合多年的施工实践, 谈谈钢筋保护层的重要性及其在施工中的控制。

钢筋保护层的作用及控制 篇8

钢筋于混凝土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粘结力。在计算时,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作为一个整体承受着外力。同时, 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 故只考虑混凝土所承受的受压应力, 而拉应力则全部由钢筋来承担。对于受力构件载面设计来讲, 受拉的钢筋离受压区越远, 其单位面积的钢筋所能承受的外部弯矩也越大, 这样钢筋发挥效率也就越高。所以一般来讲, 无论是梁还是板, 受拉钢筋总是应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如跳梁的受力筋应设在构件上部受拉区。如果放置错误或者钢筋保护层过大, 轻者降低了梁的承载能力, 重者会发生重大事故。那么, 受拉的钢筋是否越靠边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钢筋的主要陈份是铁, 铁在常温下很容易氧化, 更别说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构件中形成钝化保护膜, 不与外界接触相对还比较安全, 但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 也就是钢筋过分靠近受拉区一侧, 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露筋或钢筋受力时标面混凝土剥落, 另一方面隧着时间的推移, 表面的混凝土将逐渐碳化。用不了多久, 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保护作用, 从而导致钢筋锈蚀, 断面减小, 强度降低,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 构件整体性受到破坏, 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破坏。通常除基础外梁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2.5cm。

在工程实际中, 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未按规范要求所导致的质量问题不胜枚举。比较突出的如商品住宅楼工程建设中, 楼板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及现浇框架结构中主次梁交界处主梁的上部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的问题。以住宅楼为例, 如今的住宅面积越来越大, 尤其是客厅楼板。笔者曾见到过某单位建设的跨度达5.7米的楼板, 厚度为15cm, 设计是双层双向钢筋网。从结构的力学计算来讲, 支座处的负弯矩不比跨中板底正弯矩小多少, 但由于施工时施工单位对支座负弯矩钢筋为引起足够重视, 结果工程刚竣工还未使用就发现楼板上表面四周墙根处出现了许多裂缝。后经权威检测部门检查测试后发现, 支座处负筋的保护层普遍超过规范2-4cm, 最大的甚至超过了7cm, 使楼板上部的负弯矩钢筋的作用大大降低, 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作用, 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经设计同意采取局部加固补强措施, 尽管这样还是给施工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 目前住宅楼开裂原因70%左右是由钢筋保护层位置不正确引起的。

那么, 钢筋保护层又该如何控制呢?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抓施工前技术交底;二是抓过程中要素控制。在施工前, 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 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 确定正确的保护层。保护层的厚度并非千篇一律, 一般来说, 现浇楼板的保护层厚度1.5cm, 而基础的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cm, 有时甚至达到10cm。因此, 在对操作者的技术交底中必须明确此厚度, 否则很容易造成返工。施工过程中, 重点要做到规范操作, 特别是在混凝土现浇板浇捣过程中, 尤其需要重视。往往钢筋绑扎时位置很正确, 但一到浇捣时情况就变了样, 不是人踩就是工器具压在上面,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支撑钢筋的马凳被踩倒, 混凝土上层钢筋弯曲变型, 保护层的厚度也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在施工过程中, 应做到规范操作, 严禁操作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行走;对上层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浇捣中还应该经常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结束语:诚然, 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单项工程质量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 但如果不重视它, 所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正确了解钢筋及混凝土的受力机理的前提下, 充分认识到合理的钢筋保护层对工程结构的重要性。只有防微杜渐, 才能使我们的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更上一个档次。

参考文献

[1]王景文.砌体结构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2004.

[2]朱伯龙.砌体结构设计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1.

[3]卫军, 主中慧, 徐礼华.砌体结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 篇9

1 混凝土保护层的主要作用

1.1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能够受力是由于其与周围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作用。受力钢筋(尤其是变形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咬合作用是构成粘结锚固的主要成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护层厚度,混凝土保护层越厚,粘结锚固作用越大,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粘结锚固作用减小,钢筋靠近结构边缘,造成混凝土构件表面混凝土剥落或露筋现象,一般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

1.2 保护钢筋免遭锈蚀

混凝土的突出优点是耐久性好。保护层起着保护钢筋不被锈蚀的作用,以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混凝土水化后处于碱性环境,在碱性环境下使包裹在混凝土中的钢筋表面形成钝化膜而不易锈蚀。但是碳化和脱钝会影响混凝土耐久性而使钢筋遭受锈蚀。碳化时间与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有关,因此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是保证结构耐久性所必需的条件。保护层厚度越大,钢筋锈蚀速度越慢,保护层胀裂时钢筋的锈蚀率也随保护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保护层厚度越大,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越有利。我国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普遍较差,因此,保护层厚度要严格控制在设计规范规定范围内,这样就能保护钢筋免受锈蚀,推迟混凝土碳化时间,确保结构的作用年限。

1.3 对构件受力有效高度的影响

从锚固和耐久性的角度而言,钢筋在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越大越好;然而从受力角度而言,则正好相反。保护层厚度越大,构件截面有效高度就越小,结构构件的抗力将受到削弱。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钢筋的受力实际情况是否与设计计算相一致,主要取决于钢筋在结构中的位置是否正确。这也是要求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主要原因。无论是板还是梁,受拉钢筋越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边缘,构件的截面有效高度越大,结构构件的抗力越大。但保护层厚度过大,构件的截面有效高度越小,钢筋受力主筋不能达到设计的要求,而使混凝土受拉应力超标产生裂缝,尤其在悬挑构件中,轻则产生裂缝,重则使悬挑构件断裂,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

1.4 混凝土的防火要求

对有防火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要保证构件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对混凝土内部的钢筋起到保护作用,当发生火灾时,由于钢筋与混凝土的膨胀系数不同,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作用就会削弱。混凝土为不良导热体,它能保护钢筋不会立即受到高温影响,从而延缓结构丧失承载力的时间。为了满足建筑防火要求,保护层厚度还应满足建筑防火规范的要求。

2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保护层厚度存在的问题

混凝土结构设计和验收规范对钢筋保护层厚度都有严格要求,但在施工过程中保护层厚度偏差较大是很普遍的现象。板上部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大,下部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这是施工质量控制较好的工程。对于现场管理不到位,施工质量控制较差的工程,板上、下部钢筋保护层厚度均不符合要求,有部分工程在拆模后板底出现露筋现象,板底部钢筋几乎没有保护层。发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浇楼板上部负弯矩筋多采用分离式配筋,钢筋的刚度较差,马凳数量过少,在钢筋绑扎、电线管布设过程中,人员踩踏导致板面钢筋下陷,保护层厚度增大;板下部钢筋多数采用砂浆垫块,也有采用花岗岩碎块来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砂浆垫块强度低,容易压碎,施工时铁丝与主筋没有很好的连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垫块偏位与脱落现象,保护层垫块起不到相应的作用。用花岗岩、石子等作垫块,这本身违反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花岗岩表面光滑,而且厚薄不一样,无法和钢筋绑扎牢固,易导致保护层厚度不足、钢筋偏位、露筋等现象,留下了安全隐患。

上部钢筋保护层过大将直接影响楼板的承载力和抗裂性能,支座处的抗弯承载力将明显下降,对于设计富余量不大的楼板,将直接导致承载力不足。板下部钢筋保护层过小,将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如果钢筋锈蚀,严重时将直接影响安全性。作为悬挑构件如上部钢筋保护层过大,就会造成上部裂缝或断裂。

梁柱箍筋保护层厚度多数施工单位不重视,箍筋保护层厚度多数偏小,箍筋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的重要保证,箍筋也是受力钢筋,其重要性也不亚于纵向钢筋。虽然箍筋保护层厚度在规范中不是强制性条文,但在施工中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质量控制

1)施工前应认真做好图纸会审,施工单位应对具体操作人员进行交底。很多施工单位的钢筋工对保护层厚度的认识不足,施工时仅凭习惯操作,垫块使用不当或垫块过少。而施工单位又不重视技术交底、施工管理不严,这些问题都应在施工前进行解决。

2)施工单位应对钢筋下料、加工进行详细的交底,要求技术人员根据图纸和规范进行钢筋放样,应对成型的钢筋进行检查。一些复杂的部位要根据图纸合理安排主筋与副筋位置并注意施工的顺序,避免由于钢筋根数多造成钢筋挤占保护层位置,出现露筋情况。悬挑结构负弯矩钢筋应保证到位,采取措施防止踩压错位。

3)模板制作的尺寸偏差也会导致保护层超标,特别是缩模现场会引起截面变小,保护层厚度偏小的现象。钢筋绑扎时要按图纸尺寸操作,骨架尺寸符合要求,钢筋位置准确。

4)钢筋保护层垫块强度、厚度、位置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钢筋垫块应采用塑料垫块或卡撑式定位件,而有些工程还在使用砂浆垫块、花岗岩碎块、石子,这样容易导致垫块压碎、垫块偏位、脱落等现象发生,无法保证保护层厚度。垫块要定位准确,安装牢固,施工方便,定位后不易移滑,很好地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垫块的乱用、混用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在工程中经常有垫块乱用现象,将保护层厚度大的部位用成薄垫块,而将保护层厚度小的部位用成厚垫块。垫块数量要满足要求,垫块数量过少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使钢筋下沉,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要求。钢筋工程属于隐蔽工程,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监控的重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钢筋隐蔽工程的验收工作。

5)在钢筋绑扎完成后,不得在钢筋上行人、堆放物料,支撑马凳要绑扎牢固,防止其他工种操作时马凳踩变形。特别是防止踩踏雨篷、挑檐阳台等悬挑结构的钢筋,以免造成钢筋变形位移,钢筋保护层厚度得不到保证,影响结构强度和使用安全。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有专人指挥。应做到规范操作,严禁人员在钢筋上踩踏,被踩倒、变形、移位的钢筋要派人及时修复,要保持钢筋的原有形状。混凝土振捣时,避免振动模板、钢筋,以防止模板变形,钢筋位移。

6)对混凝土结构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实体检验。

a.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根据规范只检查梁、板类构件各自数量的2%,且各不少于5根构件检验。如有悬挑构件,则在各类构件选取的数量中,宜有50%为悬挑构件。

b.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查。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检测时可采取局部开槽,钻孔测定,也可用仪器量测(仪器误差在1 mm以内),检测后对槽孔及时修补。

c.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梁类构件(+10,-7),板类构件(+8,-5)。当有不合格点时,最大偏差应小于允许偏差的1.5倍。

d.保护层合格判定:全部检验点合格率达90%及其以上,结果为合格;当第一次抽检合格率不足90%,大于80%时,加倍检验;两次抽检点数合格率达90%以上,结果为合格;当抽检点数合格率低于80%,或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均为不合格。

4 结语

钢筋保护层厚度偏差过大已成为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中薄弱的环节之一,造成楼板开裂、板底露筋等施工质量问题。设计、施工、监理各方都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充分认识到钢筋保护层厚度对工程结构的重要性,参建各方共同努力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摘要:对混凝土保护层的主要作用进行了介绍,包括增强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防锈、防火等,分析探讨了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保护层厚度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GB 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S].

[2]GB 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3]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浅谈钢筋保护层的控制与作用 篇10

钢筋和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 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来分析, 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抗压强度, 而混凝土只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抗拉强度很低。但两者的弹性模量较接近, 还有较好的粘结力, 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受力性能, 又能很好地协调工作, 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粘结力。在计算时,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作为一个整体承受着外力。同时, 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 故只考虑混凝土所承受的受压应力, 而拉应力则全部由钢筋来承担。对于受力构件截面设计来讲, 受拉的钢筋离受压区越远, 其单位面积的钢筋所能承受的外部弯矩也越大, 这样钢筋发挥效率也就越高。所以一般来讲, 无论是梁还是板, 受拉钢筋总是应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如挑梁的受力筋应设在构件上部受拉区。如果放置错误或者钢筋保护层过大, 轻者降低了梁的承载能力, 重者会发生重大事故。

那么, 受拉的钢筋是否越靠边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钢筋的主要成份是铁, 铁在常温下很容易氧化, 更别说在高温或潮湿的环境中。钢筋被包裹在混凝土构件中形成钝化保护膜, 不与外界接触相对还比较安全, 但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 也就是钢筋过分靠近受拉区一侧, 一方面容易造成钢筋露筋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 表面的混凝土将逐渐碳化。用不了多久, 钢筋外混凝土就失去保护作用, 从而导致钢筋锈蚀, 断面减小, 强度降低,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 构件整体性受到破坏, 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破坏。通常除基础外梁的保护层厚度一般为2.5cm。

在工程实际中, 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未按规范要求所导致的质量问题不胜枚举。比较突出的如商品住宅楼工程建设中, 楼板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及现浇框架结构中主次梁交界处主梁的上部负弯矩钢筋保护层偏大的问题。以住宅楼为例, 如今的住宅面积越来越大, 尤其是客厅楼板。笔者曾见到过某单位建设的跨度达5.7米的楼板, 厚度为15cm, 设计是双层双向钢筋网。从结构的力学计算来讲, 支座处的负弯矩不比跨中板底正弯矩小多少, 但由于施工时施工单位对支座负弯矩钢筋未引起足够重视, 结果工程刚竣工还未使用就发现楼板上表面四周墙根处出现了许多裂缝。后经权威检测部门检查测试后发现, 支座处负筋的保护层普遍超过规范2-4cm, 最大的甚至超过了7cm, 使楼板上部的负弯矩钢筋的作用大大降低, 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作用, 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经设计同意采取局部加固补强措施, 尽管这样还是给施工单位本身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住宅楼开裂原因70%左右是由钢筋保护层位置不正确引起的。

那么, 钢筋保护层又该如何控制呢?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抓施工前技术交底;二是抓过程中要素控制。在施工前, 应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 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 确定正确的保护层的厚度并非千篇一律, 一般来说, 现浇楼板的保护层厚度1.5cm, 而基础的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cm, 有时甚至达到10cm。因此, 在对操作者的技术交底中必须明确此厚度, 否则很容易造成返工。施工过程中, 重点要做到规范操作, 特别是在混凝土现浇板浇捣过程中, 尤其需要重视。往往钢筋绑扎时位置很正确, 但一到浇捣时情况就变了样, 不是人踩就是工器具压在上面,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支撑钢筋的马墩被踩倒, 混凝土上层钢筋弯曲变型, 保护层的厚度也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在施工过程中, 应做到规范操作, 严禁操作人员在钢筋上随意行走;对上层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浇捣中还应经常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墙休保护层的控制 篇11

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长期历史文化遗存重要标志,在不断完善文物保护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针对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式以及文物的重要价值等方面加强分析研究,谋划好、落实好保护的规划与措施,文物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是完善文物保护重要的前提条件。

目前文物保护单位的“两划”现象

早期的文物保护单位两划中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主要是因为历史背景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进行具体的文物划定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操作性和目的性不够强与明确,并且在进行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方案制定,划定和保护方案上存在一定的局性,二是很多方面导致文物保护出现很多的披露,文物整体的认识和完成性的审视方面也存在很多的片面性。

《文物法》对各级“两划”规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物保护需要相关法律作为保障与后盾,才能更好的实现文物的保护。在不断重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基础上,我国针对具体的文物保护不断进行文物法的完善,并且根据相关的规定将其文物保护的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合理的划分,在《文物法》中要求各级政府对文物需要进行详细的管理与科学的保护,防止出现文物受损现象的发生。文物法的制定不仅对我国文物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依靠,同时其中详细的规定与要求更是提高了文物保护的安全。

文物保护规划对文物保护的作用

文物保护的法律规定。对于我国的文物保护来讲,需要根据相关《文物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文物法》明确指出:在进行文物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进行具体的管理与规划,其中对于我国在文物保护单位方面的管理上要求,在进行文物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进行控制与合理划分,并且相关的划分与控制等都需要省級的政府进行批准之后进行才能实施,并且批准的内容与详细的规定等都需要进行公开。与此同时在进行文物的保护管理中还需要对建筑的范围等进行规定,将文物保护的重点放在历史原貌的保持上,根据相关的固定进行及时的管理与优化。

保护范围的划分与限制。文物保护工作对于我国文物保护的单位来讲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文物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对保护的范围进行详细的划分与规范,对其中的控制地带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保护,提升区域的保护与管理,表示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提升控制管理与监控等手段,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管理与划分。与此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文物特点进行不同的划分与限制,具体的文物进行具体的科学的保护。例如我国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指出:尽可能减少干预。不管是文物近期有没有重大的危险部分,除了在日常的保护以外不能给予更多的干预,防止出现目标损坏的现象发生。

实现文物保护单位的需要与保护。文物保护需要针对具体的保护范围与保护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创新,因此在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划分与控制实现保护单位对于文物的保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优化导致很多时候文物保护出现新的要求。对于文物保护单位来讲,需要认真执行文物保护的各种要求,让文物保护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与此同时还需要在保护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实际的保护工作不断创新管理的方式逐渐实现对文物的具体保护,尽量减少在保护的过程中出现破坏周围环境或是基础设施的问题发生,尽量减少对文物的伤害。例如在故宫管理规定中就具有明确的规定,要求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保养与日常管理,对于文物来讲,日常的管理以及保养是最基本的保护手段,同时在保养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保养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定期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其中文物中存在的轻微伤害或是损伤等进行排除。

实现规划与控制的应对措施

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与控制。针对文物保护来讲利用专业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文物的保护与规划能够更好的提升文物单位的管理与控制,并且能够优化文物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在进行文物单位的管理与控制过程中,进行明确的分工与规划,提升文物管理的单位的控制能力,在进行文物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政府进行严格的管理与审核,通过相应的标准之后才能进行保护与规划。与此同时在保护的过程中需要上级的单位或是政府等进行适时监督,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J顺利开展。

减少文物划分不清的弊端。对于文物的保护工作需要注意很多事项,首选是对于文物单位方面的保护与规划上进行优化与创新,其次是在文物的建设控制上不断加强,尽量减少出现划分不详细或是建设不当的问题发生。进行适当的管理划分以及控制之后能够很好的提升文物保护整体的质量,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在这方面的监督与管理,更好的与上级管理部门进行紧密的联系,保证文物的保护能够在相同的范围中。

保证文物区域划分更加合理。文物保护对于我国的文物遗产来讲非常重要,利用对文物的不断完善与保护,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范围,深入进行建设改革与研究,保证文物保护更加的合理,利用相关的规定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更好的提升保护的整体效率。在进行文物保护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运行,更好的促进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钢筋保护层的重要性及控制措施 篇12

关键词:混凝土保护层,重要性,措施

随着现代化发展的脚步的迅猛前进, 我们生活的地方逐渐变成了一个钢筋水泥浇铸的世界。无论我们安身立命的家园还是工业厂房, 都已经离不开钢筋混凝土的支持, 它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离不开的要素。有混凝土构件就需要保护层, 下面就结合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的受力机理与施工经验探讨一下保护层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及其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与控制措施。

1 混凝土保护层的重要性

1.1 为什么要有混凝土保护层

钢筋是金属材料, 混凝土是非金属材料, 两者的物理力学性能有很大差别, 最主要的差别是金属材料容易氧化, 而非金属材料不易氧化 (但混凝土可被碳化) 。钢筋混凝土构件由这两种材料构成, 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能够共同工作的基础条件, 一是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有粘结强度, 能够承受当构件受力时两种材料的变形差在粘结界面上产生的作用力 (即粘结应力) , 二是钢筋与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比较接近, 通常不会因为温度变化产生的作用 (费直接荷载) 导致两种材料出现过大变形差耗去两者共同工作时可提供的大部分承载力, 或者导致两者滑脱失去共同工作的条件。

1.2 混凝土保护层的主要作用

为了使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实现较高的粘结强度, 必须使混凝土包裹住全部表面。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保护层能够从三个方面对钢筋起到保护作用:

1.2.1 保证混凝土与钢筋共同工作, 确保结构力性能。

混凝土与钢筋共同工作, 是保证结构构件承载能力和结构性能的基本条件。混凝土是抗压性能较好的脆性材料, 钢筋是抗拉性能较好的延性材料。这两种材料各以其抗压、抗拉性能优势相结合, 就构成了具有抗压抗弯抗剪抗扭等结构性能的各种结构形式的建筑物或结构物。

1.2.2 保护钢筋不锈蚀, 确保结构安全和耐久性。

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造成其结构破坏的因素很多, 如氯离子侵蚀、冻融破坏;混凝土不密实, 裂缝;混凝土碳化, 碱———集反应,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都能造成钢筋锈蚀引起结构破坏。钢筋锈蚀后, 铁锈体积膨胀, 体积一般增加到2~4倍, 致使混凝土保护层开裂, 潮气或水分渗入, 加快和加重钢筋继续锈蚀, 使钢筋锈短, 导致建筑物破坏。混凝土保护层对防止钢筋锈蚀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在无有害物质侵蚀下才能有效。但是, 保护层混凝土的碳化, 给钢筋锈蚀提供了外部条件。因此, 混凝土碳化对钢筋锈蚀有很大影响, 关系到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

1.2.3 保护钢筋不应受高温 (火灾) 影响,

使结构急剧丧失承载力。保护层具有一定厚度, 可以使建筑物的结构在高温条件下或遇有火灾时, 保护钢筋不因受到高温影响, 使结构急剧丧失承载力而倒塌。因此保护层的厚度与建筑物耐火性有关。混凝土和钢筋均属非燃烧体, 以砂石为骨料的混凝土一般可耐高温700℃。钢筋混凝土结构都不能直接接触明或火源, 应避免高温辐射, 由于施工原因造成保护层过小, 一旦建筑物发生火灾, 会造成对建筑物耐火等级或耐火极限的影响。这些因素在设计时均应考虑, 混凝土保护层按建筑物耐火等级要求规定的厚度设计时, 遇有火灾可保护结构或延缓结构倒塌时间, 可谓人口疏散和物资转移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如保护层过小, 可能会失去这个缓冲时间, 造成生命、财产的更大损失。

由上可见, 保护层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与使用寿命。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质量控制。

1.3 混凝土保护层经济厚度

从钢筋外边缘到混凝土外表面的最小距离被称为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而且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明确给出了混凝土保护侧最小厚度值, 可见,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并非越厚越好。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越大, 粘结强度越强, 但是保护层厚度大于钢筋直径的5倍时, 粘结强度就不再变化了。从构件受力角度来看, 保护层厚度越大, 构件截面的有效计算高度就越小, 而且构件的承载能力与构件截面的有效计算高度平方成正比, 显然, 较大的保护层厚度将减少构件结构的有效承载力。确定构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要综合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强度要求, 构件的耐久性, 构件截面的有效计算高度, 构件种类, 及经济条件进行确定。规范规定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要求就是即为综合平衡但偏重经济性的结果。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 除去特殊构件需要加厚保护层外, 可直接按照保护层最小厚度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2 混凝土保护层质量控制与防患措施

2.1 混凝土保护层的质量问题在施工中的主要表现

混凝土保护层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1.1 保护层厚度不足, 一方面影响钢筋的握裹力, 另一方面对钢筋的防锈不利。

最常见的就是板底露筋或者是不露筋, 但交付后不久, 钢筋就产生锈蚀, 板底面出现锈迹, 又要进行处理修补。但这种修补只是处理表面, 对钢筋的保护作用并没有得到提高。从而影响结构承载能力, 造成结构裂缝, 影响耐久性。

2.1.2 施工所用垫块不规范, 摆放垫块的方法随意性很大。

2.2 混凝土保护层产生质量问题的控制措施

2.2.1 当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时就会进

行修补, 但是当混凝土保护层小于最小厚度要求时, 后抹的水泥砂浆面层通常不算作混凝土保护层。

在确定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的几个条件中, 有两个条件比较突出, 一是满足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强度要求, 二是满足构件的耐久性要求。后抹的水泥砂浆面层对有害物质侵入构件能起一定的阻挡作用, 面层对减缓混凝土的碳化即对构件的耐久性有益。但后抹的面层通常强度低于混凝土本体, 而且后抹面层界面与混凝土本体并非无缝粘接, 后抹面层对混凝土与钢筋粘结强度的影响程度并不确切, 而保证混凝土与钢筋有足够粘结强度是保证这两种不同材料能够共同工作的重要条件, 所以, 后抹的水泥砂浆面层通常不补充算作混凝土保护层。

当浇注混凝土时钢筋骨架偏离了正常位置, 发生不能满足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要求的质量事故时, 经过设计工程师同意后, 可采取将构件表面凿毛并清理干净, 补浇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或者、加抹特殊水泥砂浆的补救措施。

2.2.2 垫块对混凝土保护层的影响。

对于板保护层来说, 正常施工中主要表现为板底垫块数量不够、垫放不均匀、垫块强度不够在下道工序施工中损坏;板上部保护层控制不准主要原因为马登高度不准、马登数量不够、下道工序施工中负筋被踩踏变形、电气预埋管交叠过高、板顶混凝土浇灌标高控制不准。对于墙保护层来说, 主要表现为根部主筋位移保护层不准、墙面垫块太少、模板施工中墙面垫块破损、剪力墙绑扎中墙拉筋收缩了墙的有效截面。对于梁保护层来说, 梁底垫块不够、梁底垫块破损、梁侧面保护层控制不准、混凝土浇灌梁顶标高控制不准。

面对这样的情况, 要注意砂浆或砼垫层的强度和厚度, 提前做好垫块, 并注意养护, 以保证其必要的强度。现在正在推行塑料成形垫块, 价格较低, 操作方便, 使用较果不错。如有可能, 也可采用代用品。

2.2.3 混凝土保护层质量问题还要重视管

理做好班级的技术交底, 加强现场自查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检查, 对缺失的及时补足。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确保施工质量安全。

上一篇:智能课堂教学培养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