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模式

2024-07-15

信息化管理模式(共12篇)

信息化管理模式 篇1

一、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概述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面对日益信息化的市场, 企业财务管理越来越趋向于以“电脑取代人脑”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下, 财务信息能够更为及时、精准、完整地为企业的领导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依据, 对于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市场核心竞争能力也有重要作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趋向正在企业可以将企业的技术、业务、制度、流程等能力带来重要推动, 对于企业管理的创新也有积极作用。

就目前而言, 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运用先进的网络化技术手段对经济业务作实施管理, 其作用贯穿财务信息的收集、核算、评估与控制在内的全部过程。财务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提升企业的管理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 能够帮助企业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而完成自身发展的提速和经济效益的增加。

尽管在新的市场环境下, 多数企业面对大量的财务信息时都认识到了推动财务信息化模式构建的重要性, 并做出了相关举措对这一创新的模式进行探索。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失。对于这些具体存在的问题, 将在下文进行一一列举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二、构建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面临问题

1.过于重视计算机等硬件因素, 忽视人为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 不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会计行业从业者片面地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日常财务会动视为财务信息化, 他们简单的认为财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传统的算账、报账、查账、分析, 将财务信息化看做简单的录入运算。事实上, 尽管计算机系统确实为财务活动提供了高效和便捷, 但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要点却并非硬件因素, 正是因为对于财务人员人为因素的忽视, 导致了企业一味翻新机器却不重视财会人员的技能培训。

2.重视计算机专业人员, 忽视财会专业人员

由于财会思想发生改变, 一向被认为在财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财务专业人员却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下变得地位尴尬。在传统的财务核算中无论是原始凭证的审查还是中间的分析处理亦或是最后的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人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更多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财务工作中, 工作人员只需要录入数据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获得分析结果, 财务人员的工作显得较机械、简单, 而维护计算机硬件工作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则原来越得到重视和依赖。

3.重视核算功能, 忽视管理功能

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多数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出现只重视事后核算, 不注意事前分析与事中控制的现象。到了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被应用, 这一问题依然存在, 不少企业只看重财务管理分析中数据运算能力, 却认识不到财务信息化在事前分析预测和事中监管控制中的突出作用。这就导致许多企业将信息化软件过度应用到总账报表管理、应收应付管理、现金银行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核算中去, 却不顾其突出的管理功能, 忽视其中物流管理、成本管理、全而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大大限制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发挥其功能。

4.重视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 忽视财务信息化的统一协调

企业在面对财务信息化的开发应用时, 往往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规划与合理的组织协调, 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各单位部门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交流合作, 各自为战的混乱局面依然存在, 尽管一些企业及时建立了财务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但由于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 系统于系统间无法完成数据分析与信息共同, 甚至在同一单位内部存在不同数据接口, 这就导致财务信息软件无法系统、完整地开展工作, 也就无法有效的被企业领导和管理部门应用, 无法发挥财务信息化的真正作用。

三、财务信息化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1.管理者转变观念, 树立以信息化管理新理念

面对新的财务信息化发展, 在对原有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时, 有关人员有树立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理念的指导下, 坚持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 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应用手段, 落实企业的内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 做好基础化管理信息工程建设, 持续改进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发展规划与企业目标, 构建合理完善的发展内核,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信息化培训体系, 提高人员素质, 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保障执行力

在面对传统经营模式发生改变时, 企业应当及时建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系, 加强财务与义务的一体化进程, 这对于相关的财务人员来说无疑提高了对其素养的要求。财务管理信息化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了解财务工作, 更有对业务有把握能力。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对应的信息化人才培训系统, 鼓励财务人员更新知识积累, 培养专业能力, 打造理论与技术同时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在系统建设初期就要建立人员培训制度, 并在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 以提高财会人员的相关业务素质切实发挥企业员工在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3.确保可靠的资金做保障以实现管理模式的信息化转变

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 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经营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型中, 要依据客观条件保障资金合理的投入水平。在财务信息的优化方案中, 要着力做好调研论证, 把握方案规划, 完善资金投入计算核算工作, 进而保证企业的投入能够科学合理符合自身的发展经营状况、而对于资金比较紧张的企业, 可采取分步实施, 分阶段付款等方式, 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

4.加强财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完善协调发展

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和时间点, 相关负责人应亲自参与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 加强对于工作人员实施状况的及时监督。只有完成阶段性的检查工作, 才能保证信息协调地有序开展。这一工作过程需要全体实施人员付出巨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对信息化实施的过程控制至关重要, 关系到最终实施的结果和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时往往遇到各类复杂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源自企业经营者对于新的市场环境下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认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有对企业财务造成风险的可能, 重则影响经营效益甚至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就需要有关企业积极采取措施, 从管理上、资金上和人才培养以信息协调四大方面入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改善财务信息化模式构建过程中的相关不足。

参考文献

[1]董惟重.多行业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 2014.

[2]秦晋.高校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3.

[3]柳天植.财务管理信息化探讨[J].企业研究, 2012 (01) .

[4]刘潇潇.财务管理信息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2 (11) .

[5]蒋晓东.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 2010 (29) .

信息化管理模式 篇2

在石油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认清人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根本地位,无论何种管理归根结底都与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石油企业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作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出发点。一方面,在对内部的管理过程中,应从石油企业内部的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企业内部员工管理信息资源库,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人文主义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内部所有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并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充分满足员工身心需求,并通过加强培训管理以及对晋升渠道的完善,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满足员工发展的需求,以此来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与积极性,使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能够有更好地发挥才能,从而全面提高各方面管理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对于供应商管理、销售管理、市场信息管理等外部管理环节,也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在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应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准确把握市场用户及供应商的实际条件与需求,合理调整物资采购、产品输出的策略,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2.2认清差距,把握好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重点

将我国主要的石油企业与欧美国家信息化建设较为发达的石油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上的资金资源投入方面仍然有着很大的不足,信息化建设投资在企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而同时我国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系统集成性方面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认清这一差距,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的重点放在增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集成性方面。首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生产管理系统,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软硬件建设,同时增强系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高生产的效率。其次,加强与云技术应用的结合,将企业内部系统数据库与云数据库在管理中的作用共同发挥,突出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作用,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最后,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石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当中,加大力度推进企业生产、运行及管理各个环节的节能型改造,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趋势,加速石油企业的经济模式转型,发挥转型所带来的强大动力,实现企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激发石油企业的发展潜力,利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与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完善,提升行业整体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进而有力的推动石油企业乃至石油行业的整体、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总结

加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是现代石油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大势下,石油企业必须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顺应潮流,加速构建新型的石油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发挥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强大动力,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从而推动石油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昌发.管理模式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J].现代家电,(2).

家园共育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篇3

【关键词】家园共育 信息化 管理模式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呈增加的发展趋势。家园共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在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下,家园共育也因此得到了新的发展,因而有必要对家园共育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研究。

一、家园共育的内涵

家园共育指的是家庭和幼儿园两者共同承担育幼的工作,在育幼中通过幼师和家长之间的分工配合来促使幼儿成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园共育的主体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将幼儿在园内与家中信息进行相互衔接的教育形式。

二、家园共育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信息化作为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体的智能化工具所代表的生产力,给人们的方方面面都来了极大的影响。其本身以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为基础,能够有效地提高各类行为的效率,家园共育也不例外。家园共育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方式,通过移情与从众两个基本理念的贯彻,在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形成了互动的氛围,进而促进了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从现有的幼儿教育情况来看,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家长的工作时间较多,对孩子的关注较低,直接表现为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较少。通过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网络资源不断普及以及幼儿家长学历普遍提高的环境下[2]。幼儿家庭中计算机的占有数量极高,相应的给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因而有必要结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促进家园共育工作的发展。

三、家园共育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结合家园共育和信息化管理两者的应用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家园共育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一)建立和优化幼儿园网站

学校通过建立和优化幼儿园网站的方式,引导幼儿园家长进行科学育儿。幼儿园可以通过建立和优化网站的方式,通过编排以及内容的及时更新,帮助家长不断的更新幼儿园教育理念。网站可以通过设置家长课堂、教师空间以及学生动态等栏目来实现家园共育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

(二)应用“校信通”

“校信通”本身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电信、移动等公司共同打造让网上家长学校能够短信互动的平台,是家园共育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形式之一。通过“校信通”的应用可以让幼儿园和家长双方实现学生学习和心理发展等各方面的互动。如在学校活动前,把需要家长配合的内容通过“校信通”的应用把通知发到家长的手机上,如各类游戏材料的准备通知等等。

(三)互动式讨论版

学校还可以在网站上通过互动式讨论版的应用来实现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互动式讨论版的应用,不但能让教师向幼儿家长传递幼儿教育方面的相关信息,还能进行幼儿动态方面的交流,即时地向幼儿家长反映幼儿的情况,根据幼儿园情况家长和教师共同帮助幼儿成长,进而真正的实现家园共育的目的。这是因为幼儿的发展本身迅速多变的本质决定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家长和学校之间应该进行经常性的互动式讨论[3]。

(四)家园博客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家园博客的方式来实施家园共育。在家园博客中幼儿教师可以公布自己授课的理念,授课内容,进而从更深层次实现交流的功能。通过家园博客不仅教师和家长可以沟通,还可以进行幼儿教师与幼儿教师之间的沟通,进而促进家园共育水平的提升。从家园共育信息化管理的层面来看,家园博客的作用不仅仅是以博客的方式进行记录与交流,同时还可以将幼儿园教学理论和生活素材进行有效的结合。

(五)建立班级QQ群与微信群

通过QQ群以及微信群等方式的应用来建立班级群。通过群的方式来进行家园教育的互动。群这一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幼儿家长与家长之间进行即时的沟通。还可以展示幼儿园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瞬间,将幼儿在园中不同环节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等等。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下家园互动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而代之以多角色以及全方位家园沟通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家园共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家园共育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幼儿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家园共育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化管理在家园共育中所具有的优势作用[4]。新技术应用的效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这也就决定了家园共育需要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彬.优化家园共育模式 为幼儿健康成长搭桥铺路[J].华夏教师,2013(7):68-69.

[2]刘学军.网络环境下的家园共育——吉林省学前教育信息化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9):30.

[3]李红枫.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家园共育[J].教育, 2012(6):46.

[4]王彬.浅谈幼儿园家园共育的重要性[J].素质教育, 2013(8):160.

【作者姓名】

企业信息化协同管理模式分析 篇4

协同论 (又称协同学) , 由德国学者哈肯创立, 协同论主要研究系统有序与无序相互转化的机制及相关数学模型, 系统秩序状态如何确定, 系统实现协同的相关条件及途径等[1] (P1-22) 。哈肯提出了很多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 比如:序参量与超序参量, 快变量与慢变量, 对称与对称破缺, 以及序参量原理与役使原理等[2] (P11-32) 。这些基本概念与原理为协同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协同论的观点, 所谓协同, 是指系统诸要素或系统的相互协调、合法、同步的联合作用。协同论认为, 在自然界各种各样不同的现象中, 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规律, 即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系统是由同样类型的序参量方程所支配。哈肯于1976年运用突变理论, 平衡相变理论和绝热消去原理, 并利用概率论与随机理论建立了序参量演化的主方程, 系统论述了协同论[3] (P26-33) 。

不同的系统, 不同的领域, 有着不同的协同, 而不同的协同又有着各自的不同的内涵、特征、机理、模式和方法。管理协同是诸多协同中的重要一种, 在企业管理由科学管理发展到现代化管理的今天, 协同已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按照协同论的观点, 企业面对市场时, 有两种相互的作用, 竞争和协同,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必须进行协同, 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 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使企业产生协同效应, 而且, 为了弥补企业自身的缺陷, 还要与各种企业伙伴进行协同。只有进行良好的协同, 企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美国管理学家安索夫从战略的角度确立了协同的经济学含义[4] (P45-57) 。

设一种产品可带来S元的年销售收入, 为生产这种产品而发生的人工、材料、日常费用、管理费用和折旧等方面的费用成本为O元, 而在产品开发、工具、设备、厂房和存货等方面的投资为I元。于是, 产品P的年投资收益率ROI就可以用公式表达:

这样, 对其他产品P1, P2, …, Pn也可以得到相同的表达式。如果各种产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 那么公司的整体销售就可以描述为:

ST=S1+S2+…+Sn

同样, 整体运营成本和投资可以表达为:

OT=O1+O2+…+On

IT=I1+I2+…+In

这样, 公司的整体投资收益率就为:

上述公式有一个约束条件, 即只有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运营成本和投资之间互不相关, 此种关系才能成立, 其各自总体的数值可以通过简单加总的方式求得。但是, 大多数公司中都存在着规模效益。如对一个销售收入与若干个企业总和相同的大公司, 其运营成本可能会低于这些小企业运营成本的总和, 或者其总投资小于这些小企业的总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达:

Ss=ST

我们有

OS≤OT

IS≤IT

其中, 下标S代表公司整体, 下标T代表一个由若干独立的小企业组成的集合体。通过公式表达可以看出, 当销售收入相同时, 公司整体的投资收益率高于独立企业集合体的投资收益率, 即:

(ROI) s> (ROI) T

当两者投资总额相当时, 可以得出:

Ss≥ST

OS≥OT

IS=IT

从上述公式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含义:在一定的投资总额下, 一个产品系列齐全的公司可以比那些只生产系列产品中的个别产品的公司, 在单一产品上实现较高的销售收入或较低的运营成本。这就是公司整体的价值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总和的原因所在, 即协同的含义。

2. 企业内部协同模式

对于企业, 其内部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是其管理成功的一个基础。如果企业内部人、组织、环境资源相互协调良好, 那么就能产生协同效应, 如果系统之间相互摩擦和冲突, 就会导致企业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而进入无序状态。

EPP就是适应企业内部协同的一个信息系统模式。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通过企业流程的规范化, 实现对企业内部整个供应链的全面有效管理, ERP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系统能有效进行协同, 作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相结合, 并使企业管理从多层次的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

在信息处理模式方面, ERP系统发展初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 (Client/Server, 简称C/S) 模式。在局域网上运行的C/S模式比传统的资源共享模式有更大的灵活性配置资源。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 使得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 (Browser/Web Server/Database, 简称B/W/D) 模式 (有时简称B/S模式) 在ERP系统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基于这种模式和其他Internet技术的内部网 (Intranet) 成为ERP系统的主要运行环境。鉴于C/S模式在处理大量数据动态交互时的性能仍优于现有的B/W/D模式, C/S与B/W/D两种模式的混合应用, 可得到性能优越的应用系统。

ERP软件系统主要部分组成, 其实质上是后台核心数据系统与前台客户之间的一个大型应用系统, 以实现企业流程的规范化[5] (P210-215) 。其主要有以下四个模块。

(1) 标准应用模块

(2) 对标准模块的修改和二次开发工具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流程规范化, 但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流程标准, 同一个行业也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 其流程也有相应变动。所以有很多不同类型的ERP, 以适合各种不同行业。所以选型是关键的步骤, 如果所选的ERP不适合实施企业, 就会造成ERP实施的不成功, 即使选型成功, 企业仍须对标准流程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即使使用标准流程, 仍要对系统大量复杂的参数进行配置。这些工作由ERP中二次开发工具来完成。

(3) 通信系统

这一部分实际上是ERP系统与标准的外部应用系统或开发技术之间的接口, 使ERP能与企业使用的其它系统进行良好的系统集成。

(4) 系统内核

这部分主要解决ERP系统与上、下层异构系统之间的界面, 如与客户端操作系统间的交互, 与服务器端操作系统的交互, 与底层DBMS交互等。

3. 企业间协同模式

企业的存在, 是由于其特有核心竞争力, 同时, 企业也存在许多不足, 如果这些不足单凭企业自己解决, 将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并且其效率也很难保证, 所以, 企业为了弥补自己自身的不足, 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 就必须与其它企业协同, 尤其是与战略合作伙伴的协同, 没有企业间的协同, 企业也很难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现代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就是企业间协同的一个重要模式。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最杰出者, 必须联合行业中其他上下游企业, 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在SCM中, 首先, 在整个行业中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 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6]。把这些企业的分散计划纳入整个供应链的计划中, 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 从而大大增强了该供应链在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 同时也使每个企业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来获得成本优势。例如, 在供应链统一的计划下, 上下游企业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 使所有上游企业的产品能够准确、及时地到达下游企业。这样既加快了供应链上的物流速度, 又减少了各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 还可及时地获得最终消费市场的需求信息, 使整个供应链能紧跟市场的变化。

简单地讲, SCM就是在多个企业之间共享业务数据, 联合进行预测、计划和管理执行等工作, 以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7]。与ERP对比起来看, 它更像是ERP系统在企业之外的延伸。它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企业联盟内合作伙伴企业之间的协调。其前提是拆除企业的信息围墙, 将各个企业独立的信息化孤岛连接在一起, 建立起一种跨企业的协作, 通过Internet、电子商务把过去分离的业务过程集成起来, 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部过程, 实现了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一步到位的全业务过程, 以此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

如图1为电子化供应链协同管理架构。

4. 全面协同商务模式

企业内的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 都是局部的管理协同, 随着企业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的转变, 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为了满足客户的日益多样化的要求, 又要保持快速和低成本的生产, 就必须解决整体效益与效率, 而这只有通过围绕产品服务, 建立虚拟企业, 实现企业内外的协同来解决。

CPC就是实现企业全面协同的一个有力工具和模式。CPC的核心思想是协同。在CPC模式中, 协同无处不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CPC中的协同思想。首先, 它是企业内部的协同;其次, 它是企业之间的协同;最后, 它是以产品或服务为中心的协同。

CPC (Collaborative Production Commerce, 协同产品商务) 这个概念, 由咨询公司Aberdeen Group于1999年最早提出[8]。根据其定义, CPC是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利用Internet技术, 能让用户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协同工作, 制造和管理产品;被授权的CPC用户可以使用一种标准的浏览器, 查看广义企业信息系统“视图”中的信息, 不管他们使用的是什么样的计算机工具, 也不管他们位于地理上或供应网上的何处;CPC为企业内部集成与外部扩展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平台;CPC将企业内部各种管理系统紧密集成在一起, 并通过CPC的统一的、用户友好的界面展示给企业内外各级用户;CPC将分散的、独立的各种应用互连成一个彼此可以通讯并协同的应用网络, 并通过统一的入口来访问所有的应用。

协同产品商务分为以下三个层次[9]:

(1) 基于W eb的数据存储。

(2) 为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种业务活动 (比产品规划、产品定义、产品建模、零部件供应、供应关系管理、工艺设计、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产品维护等活动) 提供帮助从而使这些业务活动能有效地完成。

(3) 基于功能的访问。

在CPC框架中, 位于核心的是基于Web的数据存储,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机制:EAI和联邦数据模型。其中联邦数据模型是基于Web数据存储的核心, 它的主要功能是它可以屏蔽数据的来源, 即无论基础的数据源从哪里获得, 对于上层应用系统, 看起来就像从本地数据库获取的数据一样[10]。

然而, 对于数据怎样获取, 尤其是从异构数据库获取的问题, 联邦数据模型并不能解决。此时就必须通过EAI来解决。EAI能够在两个及更多的企业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集成, 使它们像一个整体一样进行业务处理和信息共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将不再成为任何障碍, 远程操作被大量应用, 系统的门户日益丰富, 应用范围更为广阔, 这使得协同商务的软件系统平台可以采取基于Web架构的方式, 向企业提供了相应的一套协同商务模式, 一种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之间以及企业员工之间协调工作的业务模式。企业实施协同商务软件系统, 通过门户区隔、动态更新、远程支持以及全面的资源整合实现有效的企业内外资源的管理, 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信息、业务上的“协同”。

5. 结语

协同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内在要求, 是管理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企业实现协同管理的过程中, 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而信息化为企业解决这些困难提供有力的工具, 本文从信息化的角度对协同管理的模式进行分析。 (从而使企业可以针对自身的情况来决定采取相应的模式) 。企业在实现协同管理过程中, 应根据自身的管理状况及信息化的水平, 采用适合自己的协同管理模式;而且, 应根据自身管理状况及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及时转变协同管理模式,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哈肯.协同学引论[M].徐锡申, 等译,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4.

[2]Haken.Advanced Synergetics[M].Berlin:Springer, 1983.

[3]潘开灵, 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4]安德鲁.坎贝尔, 凯瑟琳.萨姆斯.战略协同[M].二版, 任通海, 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5]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6]徐浩鸣, 康姝丽, 徐建中.面向客户的中国企业供应链纵向协同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3, 127 (3) :67-72.

[7]Gunasekaran, Ngai.Information systems in supplychain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4, 159:269-295.

[8]Aberdeen Group, Inc.:Collaborative Product Commerce:Delivering Product Innovations at Internet Speed[J].Market Viewpoint Volume12/Number9, Boston, MA, October1999, 44-56.

[9]M.du Plessis.Driver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corporate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J].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5, 25:193-202

信息化管理管理制度(共) 篇5

目的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安全生产标准,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双体系一平台”建设整体推进方案要求,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保证我公司生产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特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度。

范 范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级员工。

内容与要求

3.1

成立机构

公司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小组),由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生产、设备、技术、质检、车间等各职能管路部门负责人、车间班组长担任组员,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司安环科,由公司安环科科长任办公室主任。

3.2.1

小组职责

3.2.1.1 负责公司信息化管理制度的编制。

3.2.1.2 负责公司信息化平台模板的制定、更新。

3.2.1.3 负责公司信息化平台上报情况的考核。

3.2.2

组长职责

3.2.2.1 负责公司信息化平台运行的监督检查。

3.2.2.2 负责公司信息化平台模板的最终审核、执行。

3.2.2.3 负责公司厂级安全隐患的自查上报及隐患整改验收。

3.2.3

副组长职责

3.2.3.1 负责公司信息化平台模板的审核。

3.2.3.2 负责协助组长进行厂级安全隐患的自查上报及隐患整改验收。

3.2.3 组员职责

3.2.3.1 负责所在职责部门隐患的自查上报工作,填写自查模板。

3.2.3.2 认真自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填写,并根据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进行隐患上报、隐患通知、隐患整改、验收销号程序进行隐患整改。

3.3

制度制订

3.3.1 信息化领导小组组织制定。

3.3.2 公司领导层、职能部门、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均适用于本制度。

3.3.3 制度达到如下要求:

3.3.3.1 实用并满足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适时修订; 3.3.3.2 与管理制度协调一致; 3.3.3.3 根据本单位、部门、班组、岗位实际情况,结合“双体系”内容,描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能考核。

3.3.3.4 制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应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

3.4

奖惩制度

3.4.1 每月按隐患排查周期自查上报纳入月度绩效考核成绩中。

3.4.2 对于迟报、漏报,本月度绩效考核不合格,同时处以责任人 500 元罚款并全场通报。

3.5

领导小组对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详细说明和交流,确保各岗位人员对制度的充分理解,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3.6

评审、修订

对信息化管理制度适宜性、可操作性进行评审,并确定评审修订周期,最终确定信息化管理制度为每年评审修订一次。

3.7

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创新管理模式 篇6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TN948.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on&Management Innovation

Han Yu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Zhuhai519000,China)

Abstract:Analysis from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 information hospital,construction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and lessons learned,reference to thinking of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for hosp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words: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Hospital informatization;

Innovation

一、建立医院信息建设的重要性

医院信息化是指以医院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医院管理、医疗护理和科研教学等活动的所有信息迸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实现医院内、外部信息资源共享,以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综合发展实力。从这一定义出发,不难看出医院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管理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提供决策依据;提高控制能力;实现共享利用;提高核心竞争力。医院的管理离不开信息化建设。

二、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以我市中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流程再造为例,作详细介绍。

我市中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创建于2004年,包括如下子系统:门诊IC卡管理系统、门诊医生护士工作平台、门诊中药房管理系统、门诊西药房管理系统、医技科室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门诊病人费用查询、财务查询系统、后勤物资材料管理系统、住院处管理系统、院长综合查询系统、系统维护平台。

(二)门诊流程IC卡模式的不足

中医院在信息系统建设和门诊流程再造完成后,从技术层面和软硬件设施来看,运行良好,稳定可靠。但是,从运行的实际功效来看,也有遗憾和教训。比如,门诊流程再造后院方期望出现的缩短病人就诊时间的预期效果并没有达到,50% 以上的病人看病时间并没有明显缩短。

1.看起来收费排队的压力有所减轻,但由于病人不愿往IC卡中存入稍多一点的钱,因此每次看病前都要先充值,而且一次看病可能需要多次充值,造成新的充值排队的压力。

2.病人对自己在看病期间到底花费了多少钱心里没有底,看完病以后往往要重新核对IC卡里的剩余金额,增加了病人的心理负担。而且很多病人看完病后不愿把余额存在IC卡中,往往要排队退卡,造成了新的退卡排队的压力。

3.一般病人在就诊后都需要发票,因此往往在打印发票窗口再次形成排队。

4.整个系统投入资金较大,主要是门诊医生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多,而且后期维护成本较高,而收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却不明显。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创新管理

1.将IC卡改成条形码:IC卡成本较高,每次办卡均要收取一定的押金,而且一旦丢失损失由患者负担,这给患者留下心理负担。改成条形码后,只需将条形码贴到患者的病历本上即可,便于患者携带,不易丢失,也不需要患者再额外交付押金。

2.以前患者到医院就诊,必须使用IC卡,而且IC卡上必须有足够的金额,很多患者就诊结束后要退卡退费,造成新的排长队现象。现在医院按照患者的意愿对就诊卡进行了分类,即分为带金卡和不带金卡。对家庭条件较好、有预付款承受能力的患者和常年在本院就诊的患者,建议其使用带金卡。使用带金卡的患者,到医院就诊时不需要挂号,可以直接到诊室就诊。由诊室医生根据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挂号,若需挂号直接刷卡完成;病人到收费处交款时不需要交现金,直接刷卡完成,加快了收费速度。减轻了收费排队的压力。另外,为鼓励患者使用带金卡,对使用带金卡的部分患者给予适当优惠,如免挂号费、部分检查项目和药品项目按比例给予适当的优惠。对不愿意使用带金卡的,可以使用不带金卡。使用不带金卡的患者仍然执行常规的门诊流程。如果患者愿意,还可以随时由不带金卡转为带金卡,或者由带金卡转为不带金卡。

3.在就医环境上,为方便病人就诊,各楼层均设有导医图,在门诊大厅设有院领导接待窗口和导医,随时为患者解答和处理难题,指导患者顺利就诊。各个主要楼层之间设有流动导医,尽可能快地疏散患者,减少患者的盲目走动,让患者尽可能缩短在医院的滞留时间。

4.为方便患者交款和拿药,医院增加收费管理系统和药房管理系统的站点数,在各个楼层均设有收费处,在各主要楼层设有药房。这样不但方便了患者,免除了患者在各检查窗口、收费窗口和发药窗口之间的来回奔波,也分散了病人,緩解了各个排队窗口的压力。

结论

综上所述,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工作方兴未艾,医院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医院面对改革、面对挑战的技术性基础建设,它关系到医院管理手段、管理机制及医院生存问题事实证明,由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就诊流程的方式,大大缓解了门诊各方面的压力,门诊病人投诉明显减少,门诊量明显上升,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因此,医院信息化是最快速、准确、有效地利用分散于不同存储地的大量医学信息,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医院也将形成一套新的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梅.如何使统计信息工作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新疆医学,2009;39(2):45

信息化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探讨 篇7

一、价值链与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价值链与价值链管理

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价值链”概念,并定义为企业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价值链管理依据价值链的理论,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描绘成一个价值增值和价值创造的链状结构。价值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协作的策略,它把跨企业的业务运作链接在一起,以期实现市场机会的一个共同愿景。

(二)供应链管理

工商管理国际百科全书认为“供应链是将一系列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和物流、信息流结合在一起构成的链”。供应链构筑的是一个动态联盟,要求成员企业之间做到信息、资源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协调和交流,共同面对市场竞争环境,形成一个从上游企业到下游企业价值链增长的双赢管理模式。SCM就是对这个链条的管理活动。SCM体现了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利用SCM可以“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支持公司整体竞争战略和目标,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高”。

(三)价值链管理与SCM的关系

从链条构成看,供应链、价值链可以是同一个链条,即这个链条是从企业原料最初供应商开始的上游企业到核心企业,再到产品或服务最终用户的下游企业的集合体。价值链管理域SCM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价值链管理是从价值分析的角度,实现对这个链条的管理。通过对链条中各项活动的分析,优化和协调企业活动,强化核心业务流程,达到满足顾客价值需求的同时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管理目的。SCM是从整个链条效率的角度,对企业生产设计的采购、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供应链环节进行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交易成本,并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价值链与供应链相互关系的研究认为,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供应链和价值链都是增值链,供应链也是一条价值链。价值链集中在价值的创造,而供应链则注重产品的供应。因此,本文提出基于价值链的SCM这一概念。

二、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模式

(一)“以战略为经,以供应链为纬”的管理模式

成本对SCM而言是一个复合约束,即体现市场竞争需求的外部成本约束和反映企业自身需求(获利需求)的内部成本约束。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则是这种复合约束在供应链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实现。在设计供应链的集成成本管理系统时,必须站在供应链经营战略的角度全面地反映成本的内涵。大量事实表明,企业的盛衰、成败、生存和发展,首先取决于企业采取的战略、方针、决策是否正确,所定的目标是否与外界的客观经济情况相适应。因此,提高企业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生产、工作效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正确地进行经营战略和决策放在首位。所谓“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正是适应新的情况而提出的新的企业管理指导思想。

(二)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对快速满足市场的追求必然导致其成本管理需要面对一种动态、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动态、调整频繁的内部环境。供应链企业内部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工程群体的动态组合,外部则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动态供求联盟。供应链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必须与企业环境的动态特征与敏捷特征相适应,才能保持系统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在现代制造模式下,为适应敏捷性的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型”体系结构转化为具有明显动态特性的“壳重组扁平状网络化”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与重组。与之相应,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应该顺应这一变化,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探索新的组织结构模型。供应链成本管理是面向多企业或者说横向一体化的企业的战略高度的成本管理。

(三)作业成本法(ABC)与企业资源计划(ERP)

作业是企业组织为了特定目的而消耗资源的活动或事项,包括以下特征:是投入——产出因果关系连动的实体;贯穿企业组织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构成包括企业内部和连接外部的作业链;是可量化的基准。

作业成本计算法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前提之上,其基本原理是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成本对象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成本对象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现代企业组织观认为,企业组织是为了满足最终顾客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样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是企业组织最基本事项即作业的成本。企业组织完全可以根据管理需求“按需取数”计算各种成本对象的成本。如可以根据某种产品消耗各项作业的数量计算该种产品成本,也可以根据某个部门(或生产线)消耗各项作业的数量计算该部门(或生产线)成本,深知可以根据某个人在企业组织消耗各项作业的数量计算某人的成本。以此类推,作业成本法真正体现了“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思想。所有作业的成本便构成企业组织的成本。企业组织成本管理的实质就是作业管理。因此,作业成本信息时企业组织作业链———价值链优化的信息基础,从而也使企业组织的业务流程再造,乃至企业再造的信息基础。

任何成本都是为了实施战略而发生。成本(或费用)虽然发生于生产经营过程,但是,其根源却不在生产经营过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透视成本(或费用)及其发生的根源。这就是成本管理的战略思维。任何一个企业只要运转,即会有成本和费用发生,而且销售、采购、生产、储运、人力等各个部分发生的大量成本(费用)相互关联,错综复杂。这些枝节丛生的环节如果没有系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企业管理将无从着手。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一切前瞻性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企业的经营与组织发展目标更加趋向于应用细腻下化手段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方面。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制造资源计划基础之上,面向企业供应链的管理系统。

ERP思想及相应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增加了ABC核算及管理的可能性。首先ABC与ERP均强调了管理的“精细”和“准确”,有着“为用户需求而制造”的共同目标;其次,二者可以共用企业的作业链和价值链并相互完善;第三,ERP系统还为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计算机化提供了基础条件;最后,ERP的管理理念扩大了作业成本管理的范围。面对企业对成本管理系统化和集成化的迫切要求,ABC与ERP的结合应用是企业提高成本管理能力的必然趋势。

三、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成本管理

当前的成本管理不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而且成本管理的范围逐步向跨企业间成本管理扩展,因此,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系统如何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是相当重要的。成本管理将全面介入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过程的决策。只有这样,成本管理才能知道决策者需要什么信息,才能做到将“相关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的人”。

由于各部门在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和处理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特别是由于传统的分工模式和责任成本管理模式所造成的壁垒,往往在成本管理中形成许多“信息孤岛”、“功能孤岛”和“组织孤岛”。这些孤岛的存在使基础成本信息不能共享,还自行“制造”出许多不一致的、冗余的成本信息,有时甚至诱导错误决策;各部门在成本管理中自行其事,难以形成成本管理的合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本管理相关的管理支持系统越来越多地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系统的集成水平越来越高。随着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支持系统的结合,逐渐克服了企业中的成本管理孤岛问题,或给解决“管理孤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实现集成环境中对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传递,自然能够打破各管理部门因分工所造成的壁垒,达到输出一门,资源共享。一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会计在管理功能上必将产生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加强了控制;提高了反映能力,包括对市场、生产过程、质量、成本的反映灵敏度,能及时修订原来的计划,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改善了信息质量,实现了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了决策风险,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卡利斯.Y鲍德温、金.B.克拉克等:《价值链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宋献中、胡玉明:《管理会计——战略与价值链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查尔斯.T亨葛瑞、斯坎特.M.达塔、乔治.福斯特:《成本与管理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工机具集中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 篇8

企业的高速发展使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但企业往往“抓大放小”忽略对工机具管理, 如何对工机具这种“小资产”实施有效管理, 成为萦绕管理层的桎梏。

工机具集中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设想, 有效的解决了工机具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 并通过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传统工机具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传统工机具管理模式

传统工机具管理模式采用自管自用, 分散管理方法:

2.2 传统工机具管理模式弊端

2.2.1 资源不能共享。

分散管理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和统一调配, 会造成重复购买, 一些工机具长期在库房里“睡大觉”的不良局面, 影响工机具利用率的同时占用了大量资金和库存空间。

2.2.2 状态不能掌握。

管理部门无法监控每件工机具的状态, 无法掌握其使用寿命、利用率、定期检验、按期保养、维护成本、产品质量等信息。

2.2.3 安全存在隐患。

使用者缺乏专业的故障诊断知识, 工机具缺乏专业的保养、维护, 给使用带来了安全隐患。

2.2.4 使用约束不强。

工机具分散在各个生产车间梯队班组, 从购买到使用维修保养都由用户进行, 因而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考核方式。

2.2.5 信息没有记录。

单个工机具原始信息无法保存, 不能准确存贮工机具购置日期、价格、供货商等信息, 对工机具发生故障损坏、丢失报废, 不能及时记录;特别是工机具发生安全事故不能及时有效追溯。

2.2.6 无法分析考核。

无从分析工机具的使用结构与使用车间分布、需求数量与生产项目间的关系, 不能够准确对工机具需求做出预判, 也不能够对车间使用与管理进行考核。

3 工机具集中信息化管理模式

工机具集中信息化管理模式将工机具分为四个类别:通用工机具、专用工机具、吊索具、个人工机具, 分门别类, 统一编号, 实施专业化集中管理+信息管理软件辅助。

实施步骤如下:

3.1 制度颁布, 统一思想

颁布《工机具管理规定》, 明确各单位职责和管理流程, 并成立公司考核小组, 从制度上做好准备。

新模式实施前, 召开讨论动员会, 充分分析回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具体解决办法, 统一认识。摈弃小型工机具无关紧要的错误思想, 实现“购买———使用———维护”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

3.2 摸清家底, 回收登记

成立工机具清理小组, 耐心解释宣贯, 赢得基层人员的配合, 对所有工机具进行清点造册。

然后利用专业点阵式工机具打标设备, 对所有工机具分类打上唯一编号, 使每件工机具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3.3 分门别类, 专业化管理

成立工机具管理专职班组, 建立工机具仓库和挂架, 按类别将工机具和修理配件分库分区存放, 标示牌上记录名称、代码和现存数量等详细信息, 并定期进行盘点。根据不同类别, 区别管理:通用工机具的实施借还管理, 吊索具实施借还、检验、定期安检标识管理, 专用工机具与个人工机具实施登记使用管理。

借还工机具以3个月为最长期限, 到期回收强制检查保养, 对出现故障的工机具进行专业化的修理。对于通用工机具实施成本考核, 将工机具借用期间内折旧费用记录使用车间, 加强车间人员对闲置工机具主动归还的积极性。

3.4 信息管理系统辅助

对管理流程进行分析、对操作用户和管理者进行调研, “量体裁衣”编制《工机具管理系统》。该软件基于公司的网络系统, 通过BS架构, 实现用户使用浏览器直接登录操作, 方便快捷。系统实现从工机具购置到最终报废, 记录在工机具“生命”中的每一步信息, 形成闭环。同时与ERP系统接口, 管理规定接口, 实现通过软件完成工机具全部操作流程。

4 分析与研究

工机具集中信息化管理模式与旧管理模式比较具有以下6个显著特点:

4.1 资源共享

通过集中管理和空闲及时归还, 使工机具在整个公司内部流动起来, 大大提高了工机具的利用率, 减少了对各车间库房占用, 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4.2 状态掌握

《工机具管理系统》记录了每件工机具属性信息同时, 还记录了工机具使用信息、维保信息、检验信息、丢失报废信息等。工机具台帐清晰准确, 每件工机具的状态一目了然。

4.3 安全使用

凭借工机具管理专职班组完善的维修力量, 回收的工机具可以得到全面“体检”, 许多损坏的工机具可以修旧利废, 同时在整理报废的工机具中, 可以挑拣出比较完好的零部件进行组对维修, 大部分损坏以及存在“暗疾”的工机具能够得到妥善处理, 保障工机具安全可靠投入生产一线使用。

4.4 成本控制

《工机具管理系统》的应用为工机具正规化管理提供了利器, 使购置计划有依可循、品牌厂家选择有理可提、各车间管理考核有据可依;各车间工机具购置统一出口, 统筹配置, 使用监控与质量追溯准确简便, 节约大量工机具购置费用。

4.5 统计精确

对各种类、单件、各车间工机具利用率与完好率进行了统计, 各车间借还使用情况一目了然。

4.6 分析考核

根据系统记录信息的分析, 能够考核公司各车间工机具借还使用情况, 统计员工工具卡, 工机具利用率、车间使用率、维修率、保养率、丢失报废情况, 生产商或供货商工机具质量考核等, 根据生产项目间的关系, 能够准确对工机具需求做出预判, 为购置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5 应用前景

该模式在我公司已成功应用, 通过工机具集中信息化管理模式应用, 规范了管理体系;配套管理软件应用, 简化了管理流程, 不但能够对工机具的各项信息进行记录, 还为工机具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利器。

工机具集中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实现精细化、定额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同时, 该模式可应用在小型通用设备管理上, 并在相关行业内亦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庆荣, 冯冬芹.基于NET平台的FDT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J].北京:制造业自动化, 2007.

[2]席俊杰, 吴中等.基于B/S体系结构的设备资产管理系统[J].北京:制造业自动化, 2006.

[3]谢规良, 郑锋, 孙树栋.基于组建的车间管理信息结构[J].北京: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处方点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研究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

医院成立处方点评小组, 由医务科、临床医师组、临床药学组3部分成员构成。临床药学组由药剂科选取7名药师以上职称的专业骨干组成, 由1名专职临床药师负责, 其余成员采取排班方式, 兼职参加临床药学工作;临床药学组成员每月负责抽查和点评一定数量的处方和病历, 进行处方质量评分, 对处方、病历中的不合理用药现象给出书面意见。临床医师组成员由内、外、妇、儿、中医等各专业的高年资医师组成, 按专业分工审核临床药师组意见, 并提出临床专业意见。医务科根据上述双方的意见作出奖惩决定, 对处方医师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并作出答复。

1.2 制定工作制度和流程规范

1.2.1 确定处方质量控制流程:

由于我院仍采用手写处方, 处方开具后须先由收费处录成电子处方进行划价收费后再到药房取药, 根据实际情况, 笔者制定了事前监控防错、事后点评分析双轨并行的处方质量控制流程, 见图1。

1.2.2 制定处方质量评分标准和点评实施细则: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等文件要求,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制定了《处方质量评分标准》。处方质量评分内容包括: (1) 处方书写质量:是指处方内容的完整性和书写的规范性, 例如处方是否缺临床诊断、剂型规格等项目, 处方用法剂量、剂型规格等的书写是否规范, 有无使用药品通用名等。 (2) 处方用药合理性:无指征使用或滥用药物, 药品用法剂量不正确, 不合理重复用药, 存在用药禁忌、配伍禁忌、不良相互作用等。 (3) 其他:非病情需要而使用昂贵药品, 违反特殊药品管理规定, 违反药物使用分级制度等。一张处方以满分100分计, 上述评分内容都按性质的严重性设定扣分值以进行处方质量评分, 评分对象不单单是处方医师, 还按职责要求加入了药师和护士, 目的在于督促和鼓励药师和护士积极参与处方的审查核对,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沟通, 尽量避免失误与差错。为了使处方点评工作做到公平、公正、认真及有的放矢, 还需制定详尽的处方点评工作实施细则:规定处方点评依据, 点评处方抽查办法, 不合理用药处方内容的审核、沟通、反馈、通报程序, 处方质量评分的再审核程序和相应的奖惩措施。

1.3 建立数据库, 设计应用程序

我院自主开发运行的《处方点评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单机模式结构, 以Windows2000/XP为操作系统, 以Microsoft Access2003为数据库, 以Microsoft Access2003嵌入的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 (VBA) 编程语言和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SQL) 语言作为软件开发工具进行研究开发。技术实现方法如下: (1) 进行前期需求分析, 分析处方点评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采用何种方法, 需要哪些数据, 确定数据库设计目标和应具备的功能; (2) 按数据库设计步骤进行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优化重构→物理模式设计等工作; (3) 利用Microsoft Access2003建立数据库, 在数据库中创建工作中必需的各种数据表, 在表与表之间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关系; (4) 运用Microsoft Access2003中嵌入的Visual Basic (VB) 语言, SQL语言编写程序, 设置各种形式的查询, 设计前台用户窗口界面, 设计报表进行数据统计和打印等应用程序; (5) 在院内局域网其他计算机中安装副本, 并对数据库进行权限设置, 不同的用户拥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各副本与母本之间通过定期同步方式实现数据共享[2]。

1.4 《处方点评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1.4.1 药学信息录入和查询:

开展处方点评工作要求点评药师要全面熟悉掌握本院众多药品的说明书内容, 还必须大量查阅临床医学、药物药学等各方面相关信息。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方法查阅这些说明书及书籍文献, 过程将繁琐复杂并重复操作, 效率太低;如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 仅需在搜索引擎中多次筛选就能得到所需信息, 效率虽有所提高但信息来源是否可靠仍需进一步确定;市场销售的医药学软件, 例如北京金叶天盛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药学会合作开发的《新编临床用药参考》、《新编全医药学大词典》等, 虽然资料信息来源较为可靠、应用功能也相对强大, 但由于知识产权和技术限制的原因, 当与医院的实际使用药品不匹配、信息不足时无法自主更新, 同时存在数据不能共享, 缺乏与用户环境有机结合等缺点。基于上述原因, 利用汉王文本扫描仪的扫描和汉字识别功能, 将本院常用药品的药品说明书、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等医药学资料转换成文档或图片文件, 然后在药品信息表、疾病信息表中加入链接字段, 在药品、疾病与这些文档或图片之间建立对应的链接关系。通过上述简易的整理编辑工作即可建立起能自主更新发展的医院药学信息资料数据库。只要再通过数据库应用软件设计查询界面, 药师就能够在处方点评过程中随时方便快捷地查看这些医药学资料, 其速度和效果非手工翻阅书籍资料所能比拟。

1.4.2 处方点评信息的录入和统计:

《处方点评信息系统》基本按照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规定要求进行设计。利用该系统开展处方点评工作, 可方便快捷地录入点评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 对处方进行质量评分, 还可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分类归纳。对于不合格处方, 可将其处方质量评分情况和不合理用药分析内容采用报表形式打印出来, 连同该处方复印件直接发放给处方医师, 处方医师必须对点评结果反馈意见, 通过这种答辩式的互动方式可真正有效地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点评数据录入后, 利用数据库强大的检索功能, 可按时间段、按科室、按职工等不同的检索条件自动生成处方点评统计报表、处方质量检查报表、医师处方成绩报表、药师处方成绩报表、药品使用情况报表、不合理用药分析报表等各种统计分类报表。根据这些报表, 医院管理者可对医院内各科室、医师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监控措施;同时可对医师、药师的工作质量实行量化评分, 及时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

1.4.3 合理用药备案:

我院处方点评的合理用药评价依据包括:以药品说明书为第一参考, 对于说明书以外的用法,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相关治疗指南和业内共识;此外结合国内外权威文献、循证医学和系统评价的研究结果;对于抗菌药的使用, 还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和相关管理制度[3]。由于各方面原因, 我国现行的药品说明书还不是很规范, 一些厂家的药品说明书内容与上述专业权威资料中内容不符的现象较多, 对此笔者特别设计了《合理用药备案系统》来录入这些数据。当在处方点评过程中发现某一药品说明书内容与权威资料存在不符现象时, 报医务科审核后将其作为一种合理用药的备案依据录入数据库。

1.4.4 合理用药事前监控:

笔者设计了《合理用药监控防错系统》用于录入记载药师在日常审方工作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既便于归纳分析医师曾经出现的用药失误现象, 避免其他医师再犯相同错误, 又可将用药失误的事前监控行为作为药师日常工作质量评分, 从而可以鼓励和督促药师严格审方, 使医院的合理用药管理工作由现今的处方事后点评分析逐步走向处方事前监控防错。

2结果

从2007年10月-2010年6月我院利用《处方点评信息管理系统》共抽查了8771张门诊处方、住院病历90份, 重点点评了处方书写严重不规范、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的门诊处方738张、住院病历25份, 通报典型的不合理用药处方95张、住院病历12份, 并根据处方质量评分结果对93位处方医师进行了适当的扣除医质处罚。经过3年余的处方点评工作, 原来普遍存在的滥用抗菌药物现象得到控制, 激素和注射剂使用率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同时也降低了平均处方值, 减轻了患者的负担。由于所有的点评数据信息都录入了数据库, 使处方点评工作真正起到了提高处方书写质量、监控不合理用药现象的作用, 不合格处方率逐年下降。见表1。

3讨论

《处方点评信息管理系统》在数据库初期设计时就把其作为一个医院临床药学信息服务系统来开发, 系统除了完成常规的处方点评工作外, 也可将其副本作为一个《药学信息查询系统》安装在药房的工作电脑里, 药房药师在日常审方过程中, 对处方用药存在疑问可立即查看药品说明书, 发现与说明书内容不符后再查询一下有无合理用药备案记录, 提高了药师审核处方的能力。利用系统还可将典型的不合理用药处方点评内容隐去医师、患者信息, 通过安装在院内局域网众多副本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公示通报, 对减少和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重犯相同错误起到很大的作用。利用《处方点评信息管理系统》还能将所有的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归纳分类, 制作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教学课件, 也可按药理分类查询它们的不合理应用情况[4]。一套完整的处方点评制度应该在临床药学的基础上, 实施包括评价制、反馈制、公示制和考评制等制度。但是现阶段多数医疗机构不能很好地落实处方点评制度, 尤其是处方不合理性的审查, 主要是由少数几个临床药师完成, 而药房药师还是只管按方发药即可, 这种制度执行本身就背离了处方点评制度设立的根本目的。因此, 只有充分调动所有药师的积极性, 才能有效发挥制度应有的作用, 实现管理者设立制度的目的[5]。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4个方面加强处方点评工作: (1) 处方点评的考评对象不应只是医师, 也应包括药师和护士。出现不合理用药现象不应只是处罚医师, 也应对执行医嘱的药师和护士作出相应的处罚。 (2) 更应鼓励事前的合理用药监控防错。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都着重于开展事后处方点评分析工作, 但对药师和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及时联系医师纠正用药失误的事前监控防错行为却往往忽略不计, 无相应的奖励措施, 严重影响了药师和护士的积极性, 因此医院应设立制度鼓励这种更为积极、更为有效的合理用药行为。 (3) 应创造条件让更多的药师参与处方点评工作。处方点评工作如果只是局限于少数几个临床药师参加, 那么也只会是少数几人的药学水平得到提高, 而绝大部分药师的药学水平仍旧停滞不全。虽然在现阶段要求所有药师都参与处方点评有一定的困难, 但也应尽可能创造条件, 例如采用排班兼职方式, 让更多的药师参与到处方点评工作中, 提高其药学理论水平, 培养其临床思维方式。同时还应定期对点评内容进行归纳分析, 通过讨论学习、用药通报的形式将这些点评成果转换成所有药房药师都应掌握的药学知识, 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药学水平。 (4) 应尽可能实现处方点评信息化管理。在现阶段, 大多数医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都是采用Excel、Word来录入点评数据, 由于电子表格、电子文档对数据处理功能有限, 要对点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类、查询, 处理过程相当繁琐复杂, 工作效率很低, 得出的结果也不够准确详细。其实对数据处理功能最强大的是数据库应用软件, 只要选用合适的数据库应用软件, 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适当的编程, 就能自主开发出一个适合自身的处方点评信息管理系统。

处方点评工作如果能实现信息化管理, 将很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同时能够对用药过程中医师、药师、护士的工作质量作出综合考评, 帮助医院逐步建立起一种以事前监控防错为主、事后点评分析为辅的处方质量控制体系, 最终实现设立处方点评制度的根本目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保护患者的用药利益, 充分、合理使用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我院通过近3年的探索和实践, 证明处方点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可行的、高效的医院药学管理模式, 值得广大医院药学工作者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晓玲, 谢奕丹.医院处方点评模式的研究[J].医药导报, 2010, 29 (1) :1-4.

[2]李雄方, 洪新田, 崔宇超.处方点评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9, 12 (6) :462-464.

[3]周新, 刘瑞凝, 李宏杰.门诊处方点评实践及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 10 (1) :87-89.

[4]李雄方.消化系统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9, 12 (4) :265-267.

信息化管理模式 篇10

1 医院药剂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作为信息社会的一种高级工具, 计算机为医院药剂信息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是大家的共识[2]。

1.1 加强药剂管理

它方便了主管领导及时了解医院现有药品的现状, 对药品的采购计划提供决策支持, 从宏观上实现对药品采购计划的控制, 保证了药品管理的标准化。

1.2 模式的转变,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在计算机的管理下更加科学和规范的配药方法及操作程序, 大大减轻了配药人员的劳动强度, 大大降低了出错率, 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网络配药系统的使用, 保证了医生和病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临床护理工作上,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1.3 核算便捷、保障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医院运营的重点之一, 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对药品实施动态盘点核算, 弥补了原有的手工、经验管理模式下不能进行动态盘点的不足;而错发漏收造成的经常性的经济损失也能够大大减少, 药品积存过期以及流失和浪费等现象也可以避免。另外, 用药分析的数据, 可以作为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根据;同样, 对成本效益的评价成果, 可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依据,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3]。

1.4 有利于药师深入临床, 开展研究工作

对于药师来说, 医院住院患者的原始研究数据较为充足, 如能结合现有的一些医疗专家信息化系统, 采用一些新的研究模型, 将住院患者的用药动态及时反馈给系统, 利用专家系统对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 能够得到更为客观科学的研究成果, 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的发展。

1.5 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医院的药剂信息化系统可以很方便地监测药剂种类、数量及同类药剂的用量比例, 贵重、特殊药剂的日用量等指标系列, 并可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可以对医院用药的情况有明确量化的整体评价。管理层根据系统反馈的准确的用药信息进行宏观决策规划, 管理工作可以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 经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转变科学的量化管理模式, 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4]。

1.6 服务监督和管理

它还可以充分显示医德等信息, 为提高管理和监督服务, 比如可以通过设置按一定时间统计各部门的用药情况或者每个医师的用药情况, 对各科室、各医师的效益比进行分析, 更进一步明确绩效考核目标。另外, 通过相关排名让专挑贵重药品使用的医师曝光, 以此遏制用药不经济等行为, 保证患者利益不受损、保护医院声誉。

1.7 实现信息共享

它搭建了一个实时共享平台———沟通药房、药库和临床科室之间的信息。使各病区和每个品种用药情况药房、药库可及时了解;至于药剂的种类、规格, 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物注意事项等详细信息, 临床医护人员可通过药物字典, 方便快捷地查询;对于药房的工作情况及相关信息, 医院及相关科室领导也可随时了解掌握。

2 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医院药剂管理模式

随着药剂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药剂管理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药师的“手和脚”都被逐渐解放出来, 将更多地用“心和脑”为临床和患者服务。一般来说, 其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从基础应用到顶层设计各方面的内容。

2.1 药品采购管理

医院通常采用招标方式对药品进行采购, 药品招标系统通过收集、分析药品质量以及价格, 结合药品的生产厂商和经销单位资质信誉等信息按相应的权重来综合评定购买药品, 是供应链管理 (SCM) 信息系统在药品采购中应用的体现。已有部分医院使用《医院用药招标软件系统》[5]进行药品采购, 它根据医院用药需求设定的相关权重自动确立中标单位, 体现了公平、公正招标的原则, 传统的人为干预招标的现象基本消除, 相当大程度上遏止了药品采购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节约了医院药品采购的经济成本。

2.2 药库的信息化管理

2.2.1 药剂基本信息的建立

全院药剂管理系统的基础核心是药品字典, 全院共享其基本信息, 其药品信息都具有惟一性, 建立药品信息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全院药品的使用和管理, 因此药品信息的建立必须全面、准确[6]。我们认为药品信息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代码、商品名称 (通用名或化学名) 、规格、剂型、药品分类、特殊药品标志 (指麻醉、精神类等) 、功能分类、用法、是否省市医保、新农合及军人用药、拼音助记码等信息。

2.2.2 药剂入库、出库的信息化管理

采购入库和药房退药入库是药剂入库的两大环节。药剂的采购入库, 只要键入药品编码, 相应药品的基本属性就可出现, 下来对采购价格、药品数量、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有效期、供货公司、票据号等的录入, 只须根据验收后的药品采购发票进行, 核对无误确认后, 药品的数量、金额相应自动添加。药房退药入库的操作, 需从各调剂药房系统中点击退药出库按钮, 原入库单据号被调出, 即键入退药数量, 确认后, 药库库存数量、金额就自动添加, 调剂药房药剂数量、金额相应减少, 退药出库完成, 其入库单随即可以打印。药剂出库的操作, 键入药品名称、数量, 核对好厂家、批号、效期时, 要根据不同调剂药房的领药申请, 领药品种、数量来进行, 确认后库存就自动减少, 增加不同调剂药房的相应库存, 完成出库程序, 同时打印药品出库单核对及备查。

2.2.3 药品账目管理

信息化管理后, 提高了药品账目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输出各种报表, 方便了药剂科及院领导的管理, 满足统计报表规范化、多样性的需要, 大大减轻了手工操作的繁重负担。

2.2.4 药剂库存的信息化管理

药剂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智能化地控制药剂的库存, 系统在库存低于下限时, 就会报警, 同时自动生成需要采购药品的数量———在采购计划中;相反情况下, 系统同样会提示管理人员库存量过大, 应采取适当进行调整的措施, 使合理的库存得以保证。因为临床实际需求情况及流行病不同季节的变化是医院临床药品使用情况的依据, 所以采购人员和药库管理人员据此对药品库存上下限进行及时调整, 使临床用药需要得以保证。从而达到临床用药需要满足, 药品避免积压, 周转资金减少的目的。

2.3 住院药房的信息化管理

为住院患者用药提供信息的重要管理组成部分是住院药房的信息化管理。其系统功能主要包括:医嘱摆药、处方管理、库存管理等。住院药房摆药与住院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相连, 医生下达医嘱时, 可以随时查看到药房是否有需要使用的药品及该药品的相关信息, 在确定使用药品后下达医嘱, 护士经过核对转抄后进行保存。患者医嘱通过网络自动传输到住院药房, 此时住院药房药师对医嘱进行审核, 确认无误后进行保存、打单摆药, 患者医药费用的结算, 对每天消耗药品的总量、总金额的自动统计等系列内容, 维护了患者的利益, 待护士取药时药品已经准备就绪[7]。处方管理包括处方退药管理、麻醉药品处方统计。

2.4 门诊药房的信息化管理

门诊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门诊药房管理, 其系统功能主要有处方的管理、统计, 药房库存管理、药及剂询管理、系统维护等。其处方查询、处方发药、处方审核、处方退药和全部处方、单一药品、收费月报表的统计系列属于处方管理、统计的内容;其请领单、出库单的生成, 出库单、单一药品出库的统计, 库存报表、药房入库、盘点日志、单一药品库存查询一系列属于药房库存的内容;其药品价格、药库库存药品目录、生产厂家、患者处方出库的查询一系列属于药品查询的内容;其重新登录、修改密码等属于系统维护的内容。

2.5 药品调价的信息化管理

为了降低患者药品费用, 国家不断进行药品价格的调整, 药库进行调价工作的根据是采购药剂的价格变化和物价部门的文件, 其内容涉及品种、数量、生产厂家, 成品批号、调价时间以及盈亏金额。调价确定后进入系统, 其最新价格将立即在全院信息化管理网络各系统内所有相关单位 (收费处、药库、药房、医生工作站、护理站) 、所有药品执行, 从而避免药品价格不统一, 发生一药多价的现象, 保证新药价的执行及时、准确[8]。在系统完成调价程序后, 其调价药品自动记录因调价所产生的药剂差额, 药库及各药房以药剂盈亏形式生成统计报表。

2.6 药剂信息查询的信息化管理

药剂信息查询信息化管理是药品库房、住院药房、门诊药房等共享的统计查询信息化管理系统, 是药剂管理部门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对药品供货商、规格、产地、零售价、进货价, 各类药剂品种、数量、规格、剂型等信息, 药剂管理部门所有人员在有该系统的计算机上均可随时、便捷地查询, 做到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对药库、药房每种药品每天的库存量、出入库的数量、金额进行查询, 而且对任意一种药品任意一天的库存情况、出入库的数量、金额也可查询。对任意一个药品的消耗情况每月进行查询统计, 发现销售幅度上升过大的某种药品, 药剂管理部门可对变化原因进行及时分析, 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网络系统药剂科各部门可以及时发现其他部门的药品库存和效期, 在效期临近6个月时进行警示, 提示大家减少该药品的进货量, 尽量在效期范围内使用完毕, 避免因过期失效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各调剂室药品在需用时可以随时调入、调出, 特别是抗菌药物和辅助类用药[9]。

2.7 用药信息服务的信息化管理

药品到达患者手中后临床药师要及时地提供全面的用药信息服务, 临床药师要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 对专业方面的知识有较高的积累, 并注意及时更新, 善于利用药物咨询软件查询药物品名、剂量、规格、用法、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方面的信息。如解决抗生素应用中出现的耐药性和滥用问题可以利用具有丰富数据资源的《计算机抗生素管理系统》, 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 《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库》、《中毒解救咨询系统》、《多媒体药物咨询系统》等在医院日常工作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10]。通过医院内部网络信息平台, 容易共享医药信息资源, 在该平台还可以开辟医药专业讨论社区或论坛, 使相关医药信息可以及时交流, 对于提高药剂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为患者提供优质信息服务以及保证临床用药安全都是很好的举措。

2.8 监测临床合理用药的信息化管理

患者各时段的用药情况及病情变化可以作为采样数据输入到医疗诊断专家系统, 进行分析诊断, 协助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而在药物信息分析方面的应用上, 药师可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统计分析住院患者的用药合理性及用药动态, 对疾病的临床治疗提出合理的建议需要根据患者用药反馈的各种信息, 对医师选择适宜的药物品种及数量进行协助, 提供咨询使临床医师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11]。

3 医院药剂信息化管理优化的关键措施

3.1 将每季度末进行盘点制度化

盘点日及时间段的确定, 以方便药房准备、减少难度、保证准确性为前提, 要提前确定并及时通知。设计盘点表时应注意药剂名称、规格、数量;效期药品备注6个月内的, 设置“效期药品一览表”, 效期药品的登记工作由专人负责, 与盘点同期进行, 做好其预警。工作人员要做到认真、准确, 应由2人分别进行系统数据输入、核对;对于药库领药, 以及药品借入或借出、报损、报废、退药及数据相差较大的品种, 要确定专人负责, 防止遗漏、混乱或账物不符。实物入库验收制度应严格执行, 计算机账务与实物要相符, 互相确认。

3.2 以人员管理来规范、优化工作流程

从加强药剂人员管理入手, 促进工作流程的规范、优化, 有利于药剂人员的业务学习, 提高其专业素质, 有利于对开方医师的意图准确理解, 调配处方能做到更专业、更准确。要求药剂管理人员增强责任心, 每天提前10 min到岗接班, 明确全天工作要点, 掌握药品的新增与短缺, 为调剂人员准确调剂药品提供以保障;明确认识药剂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熟练掌握管理系统的功能操作流程及规定, 充分发挥系统的强大作用, 保证药品发放、领取、盘点的正确率;药剂管理人员对处方要正确阅读, 细致认真, 对处方的调配, 要严格执行校对制度, 所发处方是否已收费要严格核对, 管理系统记账药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是否相符, 实际发放药品与调配药品是否一致, 配发流程实行“双核对”, 保证发药的准确性[12]。

4 医院药剂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4.1 要求完善的物流、信息流

药剂管理部门对药品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判断、决策的过程就是药剂管理过程。药剂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对医院药剂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此保证医院对药品的需求, 主要是提高速度, 使流通周期缩短。以达到药品物流质量提高, 药品物流损耗减少的目的, 保证药剂管理效率和医院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4.2 系统功能扩展性好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医院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使用者, 都确立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希望药剂信息管理系统能够符合自身发展目标的需求, 更具自己的特色。用户可以凭借某一系统提供的灵活的应用程序接口, 选择系统中为己所用的功能模块, 可随时追加;用户也可以自行或委托开发商进行二次开发, 打造自己的专有信息化管理系统。不管是利用已有的某一系统还是开发自己的系统, 其良好的系统功能扩展性是一致要求。

4.3 应用网络化是必然选择

基于网络技术是药剂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必然选择。企业在互联网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协同商务的要求, 所以说, 药剂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首选支撑技术无疑是我国逐步完善的“十二五”互联网基础设施。

4.4 系统集成化已成共识

信息化管理模式 篇11

关键词:信息化;采购管理;战略;供应商

一、企业采购信息化的管理特征

传统的采购方式已经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冲击,并逐渐被新的信息化采购方式所取代。这种采购方式更加符合现代商业的发展,具有着较强的科学性。为了配合信息化采购的进行,采购的管理也应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借助现代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专门软件的应用,实现采购的网络化操作和网络化管理。信息化采购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采购成本低。电子化采购背景下,企业对于物质采购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寻找供货商和采购物品,并且能够通过信息平台了解采购物质的动态情况,实现在线采购以及自动统计分析,节约人力成本。第二,采购效率高。电子采购与传统的采购在流程上并没有太大出入,从竞价采购到招标以至于询比价采购,到最后的网上竞卖,在互联网上实现采购流程,解除传统采购的地域局限性,增加采购供应商的可选性,从而采购的效率和竞争力。第三,采购过程的优化。电子采购后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均存储于采购信息平台,对于采购的管理,从传统采购对采购人员与采购信息之间的核对工作,直接演变成了对货物信息以及人员的一键式核对和管理,优化了管理过程。

二、企业信息化采购管理的战略应用

(一)确定采购战略目标。物资采购,是企业经济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是决定企业经营成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施战略采购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理清采购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采购战略应该服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明确实施战略采购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达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在采购目标的确立过程中,企业采购管理必须要设立统一的采购标准,建立先进的信息采购管理手段,并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在采购管理的思想上要与企业的战略发展保持高度的一致,以集中 采购、同步采购、双赢为战略手段, 在产品开发、质量、价格、物流四个方面实现最佳采购供应链,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培养战略合作供应商。企业的战略采购离不开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从企业的发展目标来看,供应商一直与企业处于一个合作伙伴的关系,在利益层面,二者是相互促进,互生共赢的。因此,企业实行战略采购,培养战略合作供应商是必然选择,也是降低采购成本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 在传统采购模式下,对于同一种物料,同企业有供应关系的厂家可能很多,确定企业应该重点管理的关键性物料后,如何在这些供应商中挑选合适的厂家以发展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作为采购方,与战略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是双方管理层应该形成互访机制,采购管理双方应该进行定期的沟通,采购方要针对自己的采购战略目标提出对供应商的采购要求,供应商也应该结合自身发展对采购方的采购需求进行调整,达成相互的激励机制。其二是双方应该保证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应采用建立联合任务小组的形式,供应和采购人员同时参与到采购需求的设计过程中来,采购方根据自身发展提出对采购物质的质量需求,供应商根据自身发展条件指出可行的质量改进,让双方同时参与到采购物质的研发阶段,提升采购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三、信息化环境下企业采购人员要求

采购工作的进行对采购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采购人员需要与不同的供应商进行接触,需要比较强的交际能力,而且采购商品的种类比较多,规格又不统一,而且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商品需求和供应都变都比较快,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在政策上、法律上、市场上都充分了解现阶段产品的情况,从而可以更好的维护公司的利益。

(1)要有市场学知识。采购人员必须具备充足的市场学知识,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掌握市场上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厂家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选择满足需求的产品,保证采购商品的实用性。(2)要有社会心理知识。采购人员具备充足的社会心理知识,可以充分的了解客户的心理需求,把握市场的消费中的心理需求从而保证采购商品的针对性。(3)要有信息化应用知识。采购人员只有具备了基本的信息化应用知识,才能更好的辅助采购人员进行工作。信息时代,作为一个采购人员,如果没有基本的信息化应用知识,将无法胜任工作。

结束语:信息时代,采购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有了新的需求,对于企业的采购管理应走信息化管理路线,形成有利于形成科学、高效的采购成本管理,助力企业实现最优的采购计划,平衡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吴国栋,吴忠.电子采购环境下汽车供应商選择方法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6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 篇12

首先对于图书馆自身而言, 信息化管理不仅仅可以提高图书馆建设的综合效率, 而且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的有利于实现高校建设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增进高校间信息的交流和合作, 信息化的沟通平台避免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其次, 信息化的技术的运用为高校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学生在入校时对于信息检索和论文写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不是非常的了解。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学习的机会。最后,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积极的相应了我国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的总体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下,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高校的科研和学术能力。

2 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很多方面的进步, 信息化时代为人们带来了新的读书和借阅的体验, 分析图书馆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够更好的解决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量不足

图书馆成为学生学习和进行科研的重要场所, 图书馆馆藏图书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图书馆馆藏书目的更新速度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信息更新的速度。因此, 面对纸质图书的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字化的图书馆。电子图书的更新速度非常迅速, 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了电子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 信息量的扩大化就要求了建立数字化的图书馆。

2.2 工作效率普遍不高

由于图书馆每天有很大的人员流动量,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 对于繁杂的图书馆工作, 靠人工化的服务工作效率明显不高。在高校内学生和教师的数量明显的比图书馆馆员的数量多出很多, 每天图书的整理、图书的借阅与归还、图书馆的读者培训、读者咨询等等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全程的服务。如何更好的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是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而信息化的服务和管理对于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

2.3 服务内容的单一化

人工服务的所创造的借阅环境毕竟会受到一定的人员和资源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在高等学校, 学生和老师接受了教育的培养和熏陶, 拥有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是日渐精进。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图书管理、信息传递等方面, 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 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的服务运用到图书馆的建设当中去。

3 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对策

3.1 扩大信息化管理的范围

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建立的不仅仅是馆内的管理环境, 更是要将图书馆的服务融入到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中去, 营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在寝室也能够学习的条件, 通过学校图书馆的教学平台, 建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对多的沟通, 建立图书馆的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 增加学生和图书馆的互动。通过网上的学生提出的建议来进一步的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同时建设数字化的图书馆, 鼓励学生进行好书的推荐和交流。在图书馆的平台上设立专门的专题, 例如设立相应的图书借阅咨询、图书馆失物招领、图书馆读者培训。定期的上传信息检索的教程和视屏, 让学生在面对资料查询、论文写作、信息咨询等方面的问题的术后能够迎刃而解。真正的使信息化的服务融入到高校的建设中来, 从而提高高校建设的总体实力。

3.2 丰富信息化管理内涵

首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对象应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有服务意识, 对待每一位读者都应该有耐心和细致的服务。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手段, 更是服务的途径。良性的图书馆服务应是开放的、服务于人的、随时随地的。而调查研究表明, 有部分高校图书馆, 仍受“以藏为主”观念的影响将珍贵图书束之高阁, 这要势必会影响读者的借阅权的全面实现。随时随地图书馆的要求随着电子资源的丰富化与易获取性, 在图书馆创新管理改革中呼声越来越大。所以, 信息化的管理应该融汇在学生和教师的阅读和学习生活中。同时扩大图书馆服务的范围, 建立数字化图书馆, 不仅仅提供海量的电子图书资源而且提供信息检索培训, 通过网络搭建学生学习的平台, 实现人性化的管理。

3.3 创设多种信息化管理模式

图书馆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地方, 更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地方, 所以健全图书馆的职能成为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自己的机会, 为学生创建学习环境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机会, 这是图书馆自主化管理的又一大体现。信息化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自助化的阅读条件, 借阅图书、归还图书都可以在网上自行的完成。而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勤工助学的机会又是对图书馆管理的内涵的丰富。从学科交流的目的性上来说。图书馆的信息完善不是根据有多少的藏书而定的。藏书的丰富是图书馆建设的一个方面, 更多的则体现在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学习和科学研究的空间和资源。定期的举办一些有意义的科研报告和学术交流。建立读者研究室、读者沙龙。引导读者进行学术的交流, 促进学术成果的创新和研究, 建立网络化的学术交流平台, 使学生能够在网上和高校的学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学习讨论。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图书馆全面的、创新型服务是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宗旨, 一切为了学生, 提供人性化科学化的服务, 将图书馆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促进高校建设和图书馆建设双向发展。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 如何将信息化的手段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去, 建设高效的、快捷方便的图书馆服务和管理体系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课题, 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为高效图书馆建设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杰.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如何实现持续发展[J].图书情报论坛, 2008 (3) .

[2]唐金华.从用户本位看我国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6) .

[3]陈卫东.泛在学习的哲学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008, 18 (12) .

[4]卢志国, 马国栋.学习共享空间:图书馆创造大学的无缝学习环境[J].图书馆学研究, 2009 (2) .

上一篇: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案例论文下一篇:研究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