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信息化(共12篇)
社区管理信息化 篇1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 管理重心下移, 政府各部门的工作纷纷向社区延伸。取消街道办事处, 取消矛盾不断、管理混乱的物业公司, 建立智能化、社会化、服务化、信息化的社区管理机构, 成为了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平台和基础环节, 越来越多的社区管理工作需要从街道办事处来转移由社区完成或直接办理。然而, 日益繁重的社区管理任务, 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远远不够, 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同时, 为了开展好社区管理工作, 几年来, 我国许多地方都建立起了自己的社区管理平台, 实现城市社区服务的资源共享和为社区居民的全面服务。经过几年的研究, 笔者提出了物联网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建立以房主为关键词的信息化方案, 把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 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变革社区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良莠不齐的物业管理行业, 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 在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 切实推进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把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范畴。
一、物联网社区管理信息化概念
物联网技术涉及面很广, 如射频识别装置 (RFID) 、WSN网络、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Internet与移动网络、网络服务以及行业应用软件等。但其核心技术实际上是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超宽带技术等广为人知的成熟技术,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应用有三个层次:一个是传感网络, 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 实现“物”的识别;二是传输网络, 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或者下一代互联网, 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三是应用网络, 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 包括手机等终端。从物联网应用的三个层次可以看出, 传输网络与应用网络与互联网的传输和应用差别并不大, 关键就在于实现“物”的识别。
物联网应用在社区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IC卡技术, 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 实现多元信息服务、物业管理、安保防灾及住宅智能化的系统集成, 为住户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和快捷、高效的服务与管理的住宅小区。
二、物联网社区管理信息化系统功能
物联网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的功能特征:
(一) 以社区所管辖的房产产权证为关键词建立信息系统
和房产管理部门、公安、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医疗机构、保险、养老信息系统连接, 并实现全国联网, 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准确掌握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房产信息, 为将来征收房产税打好基础。二是掌握房主和户主、居住人的关系, 解决租房、空房的统计工作, 为治安、居住证管理的改革打好基础。三是掌握居民在本社区的求学、看病、社保、养老等信息, 为建立和谐社区打好基础。
(二) 以社区居民住宅为管理对象的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
解决以下问题:一是通信功能管理。包括电话 (可视电话) 、电视 (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会议电视) 、传真、高速数据通信、电子邮件、家庭办公系统、背景音乐广播、紧急广播、电话遥控、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控制、家庭购物和国际互联网访问等。二是安全技术防范。包括防盗防劫报警 (双鉴报警器、紧急按钮) 、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 (感烟报警器、感温报警器) 、有害气体报警、紧急呼救、远程监听、电视监控与录像、可视对讲、分区分时布防撤防、出入口及门禁管理、巡更、周界防卫、车库管理、设备状态监控和防破坏报警等。三是楼宇设备及家电控制。包括三表 (水、电、气) 数据自动采集与传输、给水排水、供配电、空调、多功能卡、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程序自动化控制、红外遥控调节功能 (空调、音响、电视等) 、室内无线遥控、电源控制及调光和电梯控制与监视等。四是信息服务。包括综合信息查询功能、电子新闻、电子报刊杂志、电子图书馆、电子博物馆、网上旅游、旅游服务、家庭信息中心、证券股票交易、电子商务、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发布和其他增值信息服务等。五是康乐舒适功能。包括交互式多媒体游戏、卡拉OK点播、网上博奕、视频点播、收费电视、音乐与剧场转播、频道租用、交互家庭购物等。六是社区服务功能。访客服务、电子银行与投资理财、家庭转账、三表自动收费、交互物业管理服务、交互遥距学习 (网上学院和网上实验室) 、交互医疗诊断、一卡通服务、报修管理、停车场、住户信息管理、收费管理、物业服务管理、社区娱乐信息及管理和小区公告板等。
随着上级各职能部门在各自领域内开展信息化建设, 都将工作终端延伸到街道, 由于各自独立运作, 街道同时面对若干个互不相通的信息系统, 而各个职能部门为数不多的日常业务数据也停留在“自己采集, 自己汇总, 自己分析”的分散孤立状态, 形成了大面积的“信息孤岛”。建立这样一个社区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 必须由政府牵头, 形成“社区云”, 使每个居民都生活在信息相通的社区之中。
(三) 建立以住户为目标的收费管理系统
彻底改变多头收费各自为政的收费状况, 不再有电费、水费、煤气费、各自派人敲门收费的情况, 各部门完全针对社区物联网收费系统, 收费内容主要是对入住的客户所应支付的租金、物业费、卫生费、取暖费、停车费、水费、电费、煤气费、电视、电脑费、管理费等。
三、智能化物联网社区信息系统设计要求
智能化物联网社区信息系统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 追求“安全、宁静、整洁、舒适、方便、先进”的目标, 使进驻小区的居民感受到和谐社会的环境, 以提高居民居住环境水平, 根据《全国数字社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星级智能化系统规范要求, 系统设计需满足“数字社区总体规划设计功能定位”的要求, 对信息集成系统提出以下具体的设计目标、实现功能及系统设备选型。
一是采用基于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物联网管理平台, 将智能化社区内的综合保安系统SMS与设备监控、信息管理、网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社区智能化系统所提供的动态监控信息和宽频网络来支持和提升物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同时反过来应用物业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来强化对社区智能化系统的有效管理。系统应用现代高科技的主流技术, 即信息与网络科技 (IT&LAN) 和自动化技术, 将智能化社区物业管理与监控报警与管理集成于综合的自动化监控和信息交互平台上, 实现具有集成、交互、动态的智能化物业管理模式, 为管理者和住户提供高效率和完善与多样化的服务, 以及低成本的管理费用。
二是该系统软件的设计功能目标基于Intranet之上, 通过Web服务器和浏览器技术来实现整个网络化的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的交互、综合和共享, 以及各信息服务系统基于XML和Web.net集群的协同工作。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真正做到局域和远程物业管理的实时监控, 信息与数据资源的综合共享。
三是物联网社区信息管理系统采用Internet/Intranet科技, 以TCP/IP协议为基础, 以Web浏览和SQL数据库为核心应用, 构成社区物联网管理全系统内统一和便捷的信息交互平台, 社区内各个监控与自动化功能应用子系统的实时运行信息可通过物联网上传到中央服务器上, 社区区各管理职能部门领导和管理员均可以在授权下通过Web工具方便地浏览小区内部网Intranet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监控和与社区管理信息集成的各应用子系统的实时工况。通过互连网Internet和内联网Intranet查询、编辑、浏览、下载与社区管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基于物联网之上的智能城市它以WSN (无线传感网) 为“神经末梢”, 感知并收集信息;以VAE及IDC为“大脑”, 控制信息汇聚、应用集成及产业发展;由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构成智能城市的“神经网络”, 打造出和谐发展的新型城市。物联网社区信息化建设将是一项长期工程, 随着城市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 社区服务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对它的本质属性和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只有坚持不断创新, 明确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 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的建设原则, 坚持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建设目的, 才能使社区服务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才能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和谐社区。
摘要:社区信息化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区信息化主要指社区管理信息化, 社区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任务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 提高社区工作效率。本文提出通过物联网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分析系统的功能目标和架构设计。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 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架起政府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 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物联网
参考文献
[1]王颖, 宋煜.中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思考[J].学习与实践, 2010 (11) .
[2]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政策规划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读本[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蔡大鹏.社区管理信息化[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4]马凌.推进社区管理信息化, 构建和谐社区[J].中国软件学, 2007 (12) .
[5]隗合莲.对社区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1 (6) .
社区管理信息化 篇2
顾军生
近年来,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以其先进、规范、便捷和高效的显著优势,越来越多地获得了政府部门、学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广泛关注、重视和应用。社区矫正工作因对刑罚对象实施非监禁、社区服刑的执行性质和特点,对信息化管理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需求,表现得尤为紧迫、突出、和必要。笔者在此试图就信息化管理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运用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不当或错误在所难免,还请同行或专业人员予以指正。
一、信息化管理的概述
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等设备为工具,借助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分析、整理、归类、汇总、传输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行为的一种技术处理过程。而为提高行为效率,借助技术支持,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领域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的管理过程,即信息化管理。
二、信息化管理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主要运用
我们上海市和闵行区两级社区矫正主管机构,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投入、研发和试用,反复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架构清晰覆盖面广的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方便基层社区矫正工作,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截止目前,先 后正式上线正常运行使用的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如下三项:
(一)上海市社区矫正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需求契合度高,模块覆盖面方,操作简易性强,且部分功能已可迁移至手机APP上操作。矫正人员可以通过刷二代身份证、扫脸或按指纹等信息识别设备,在其纳管的司法所组织的集中教育、社区服务和周报到地等现场进行签到(退),并将相关信息实时自动上传至社区矫正综合管理系统数据库。
(二)社区矫正人员电子监管系统。该系统设备先进,定位可靠,运行平稳,部分预警、报警和处警功能可在手机APP上完成。需要了解某个佩戴电子腕带重点矫正对象的详细行踪,可以通过电脑端“社区矫正电子监管综合平台”或者手机端“社区矫正电子监管系统”APP软件实时查看。这些工作不用与社区服刑人员面对面接触,在办公室里甚至是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完成。
(三)集中教育现场实时监管系统。该系统可实现集中教育现场实况全程音像采集、保存、回放、截图和调取功能。这些功能的有效应用,对规范集中教育流程,加强矫正人员行为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维护课堂教育秩序,保障集中教育有序开展,增强集中教育效果,以及减轻现场管理人员工作强度,缓解矫正监管力量不足等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信息化管理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尚待优化和拓展的运用 一般而言,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往往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那就是 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的软件或平台功能不符合或跟不上实际业务需求,而根据基层实际业务需求定制开发的项目又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我们的三大业务平台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有的是设计缺陷问题,有的是更新滞后问题。例如社区矫正综合管理系统的执法文书生成功能,由于系统开发采用的OFFICE办公系统环境基于的微软操作系统不断更新,该功能的软件环境兼容差更新慢,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生成文件生成失败;又如在实际矫正工作中与矫正对象的电话联系内容在平台中无法录音取证;再如在开展入(解)矫正宣告和违反矫正制度规定的矫正人员训诫教育等场所,缺少必要的现场实时录音录像设施。当然,研发相关矫正工作信息化应用软件,是一个财政投入多,技术含量高,更新周期长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四、信息化管理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亟待优化和拓展运用的思考 一是启用基于云数据的面部、指纹识别报到系统。根据工作需要,在区矫正中心配备人脸和指纹采集识别设备,由负责首次报到的工作人员对每名首次报到的入矫人员,进行脸部和指纹信息采集并上传《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系统》后台;司法所在后续监管期间组织矫正人员周报到、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时,统一通过现场扫面或指纹识别即可完成身份验证和现场签到。具体工作流程是在社区服刑人员入矫报到时进行面部、指纹信息采集,矫正中心工作人员将信息数据自动上传数据库后,到司法所即可让社区服刑人员通过扫脸或捺指纹进行智能识别验证,完成各项矫正活动的现场报(签)到。每次报(签)的到时间和次数等数据将由管理后台自动采集上传入库,方便区矫正 中心随时或定期查询、统计和检查。此举不仅方便了基层司法所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提高了矫正业务工作的效率,而且有利于杜绝纸质签到和刷二代身份证报到的弊端,预防具体监管中的徇私舞弊行为,保证矫正执法的廉洁公正。
二是研发基于WPS软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入矫教育效果和风险评估电脑测试系统。由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对每名首次报到的入矫人员,进行风险评估电脑测试,测试完成由工作人员提交后自动生成评估结果,并录入《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系统》,供司法所在入矫初期就可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并结合现实表现和行为特征决定是否列为重点对象落实监管措施。在现行入矫教育效果测试题基础上设计电脑测试题,测试完毕电脑自动计算得分并生成成绩单,作为每名矫正人员计分考核和处遇管理的依据之一。
三是启用固定电话录音系统,方便日常监管巡查活动取证。此系统连接固定电话和电脑终端,通过自带软件自动或手动记录打入及拨出电话,如在社区矫正定位监控或巡查中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违规迹象,可立即拨打其电话核实情况或发出指令,同时固定音频证据备用。避免现行监管中因证据无法留存固定,个别违规对象事后处理时耍赖不认帐的被动现象,增强矫正执法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四是加强基层社区矫正机构重点矫正活动场所音视频监控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管理和规范执法水平。在现有的区矫正中心集中教育场所安装监控设备的基础上,逐步对全区的矫正分中心和街镇司法所的所有集中教育教室、训诫谈话室、入(解)矫宣室,统一安装告信 音视频监控偷设备设施,实现可现场实况全程音像采集、保存、回放、截图和调取功能,保证各项社区矫正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
五是搭建专网通讯交互服务器,解决与本市公、检、法专网实时通讯和资料交互难题。长期以来由于保密性的要求和其它诸多理由或原因,公、检、法始终不愿与社区矫正机构实行专网联通和信息共享。但是,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和要求越来越高,社区矫正机构与公、检、法之间工作上的信息互通和法律文书流转的需求越发频繁,搭建通讯交互服务器专网,推进与全市公、检、法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实行信息共享、资料交互,显得非常必要和十分急迫。加之,我们社区矫正机构内部的日常办公大多区分专网和外网,旨在通过硬件隔离来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保密要求,所以基层所有的专网电脑和外网电脑不在同一个办公室,有时需要从外网传输文件,再用U盘拷贝到内网使用,就会出现两个办公室多次往返才能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低下不说还有专网、外网电脑病毒交叉感染的风险。有鉴于此,建议搭建了专网通讯交互服务器,实现专网实时通讯和文件资料交互,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电脑病毒交叉感染,从而真正达到社区矫正信息保密的初衷和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对使用者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即使是由上层研发的标准化集成工作平台也要有一定的操作基础,不然就达不到预期的应用效果,在此建议市矫正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组织一些信息化应用基础知识培训,以提高信息化设备操作的能力和水平。另外,硬件保障是信息化在社区矫正工作运用的基础和条件。市区两级社区矫正主管机构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应用的探索,积极争取财政加大投入的力度,把高速扫描仪、高拍仪、高配服务器、彩色打印机等必备的硬件设备配齐配到位,为信息化运用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
社区管理信息化 篇3
关键词:应急管理人员社区信息需求语境
中图分类号:D6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2)06-0091-05
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灾害应对主体之一,在应急响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联合国以及世界各个国家和组织的普遍共识。早在1999年7月,由联合国组织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InternationalDecadeforNaturalDisasterReduction,IDNDR)(1990~2000)论坛通过的16条“日内瓦基本结论”中,就明确指出“多数防灾和减灾行动需要社区的理解和参与,因此,必须以社区为单元进行确信的灾害风险评价及灾害损失和减灾效益分析。人们往往对社区的环境和处理机制了解得更清楚,从而能采取更有效的减灾措施。……国家、区域和国际性的减灾行动是必要的,但应该看成是对社区减灾行动的支持性措施”[1]。我国在2006年8月,由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此后,2007年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清楚的认识到社区减灾是我国综合减灾的薄弱环节之一,明确对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和建设社区减灾能力示范工程进行了部署。
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社区应急管理人员面对着各种不确定性,需要收集、处理和使用大量信息以便及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置。MurrayE.Jennex指出,应急管理中需要的典型数据、信息和知识至少包括[2]:关于资源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类型、数量和位置);应急响应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例如步骤、所需设备、风险和人事知识以及专门的技能和知识能力(capabilitiesknowledge);响应程序和过程;来自先前事件的经验教训;关于环境的地理和地图数据;工业数据和信息;规则数据和信息(regulatorydataandinformation)。高质量的应急决策,强烈依赖于决策者可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靠性[3]。一旦这些信息需求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就会造成应急响应的拖延,这势必增加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社会动荡。
显然,我们需要了解社区应急管理人员在工作各环节中的信息需求,以便进行相应的信息准备并开发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从而切实提高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然而,不仅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信息需求的产生受到语境的影响,而且其信息行为的发展和信息利用都和语境息息相关。例如,确定提供什么样的背景知识以方便信息的利用;对观察到的信息行为进行解释,探索背后的目的和意图等都依赖于语境。可以说,对语境的认识是确定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信息需求内容和格式等的前提条件。但具体该如何对语境进行分析呢?理论上来说,整个社会系统就是所有人类活动发生的语境,可是社会系统过于庞大和杂乱,不具有完整分析的可行性。因此,本文提出利用活动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介绍了当前主要的语境分类系统,并总结了这些分类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活动理论在分析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信息需求语境方面的优势和可行性。
1什么是语境
然而,什么是语境?语境的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广泛使用,“可以说,在有说明和解释的地方,就会有语境概念的使用”[6]。语境一词源自拉丁文的texere,意思是“编织”。在哲学领域,语境强调一种认识论的整体主义。在情报学领域,尤其是信息行为和信息检索研究中,有很多研究者就此进行了讨论,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7]。
在实际研究中,大多采用的是研究者主观确定的语境分类系统(部分研究中对语境的划分见表1)。其中,MassimoBenerecetti把语境划分为物理语境和文化语境两大类,物理语境由一系列环境特征构成,而文化语境包括了用户信息、社会环境等内容。AlbrechtSchmidt则将语境扩展到三个维度,包括了物理环境、人的因素和时间。这里所说的人的系统和MassimoBenerecetti的分类中的文化语境包含的特性相同。此外,Lieberman、RichardHull、Chalmers、Lucas、BillSchilit、AnindK.Dey等人也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和分类。与上述各研究不同,GuanlingChen对语境的划分采用了非常宽泛的类型:积极的语境和消极的语境。所谓积极的语境,是指对人类行为产生了影响的语境,而消极的语境则指虽然和人类行为相关但影响不大的那一部分语境。
3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是为数不多的起源于前苏联但同时能够在西方世界获得认可的社会科学学派(School)。到目前为止,活动理论的发展可以大体划分成三个阶段[9]。其代表人物依次为维果斯基(Vygotsky)、列昂节夫(Leont'ev)和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Engestr?m)。尤其是恩格斯托姆,作为当代活动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在继承前两代活动理论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人类的活动在早期的活动理论当中被视为由主体、工具和客体构成的三角结构,后来恩格斯托姆等人进一步发现社群、规则、劳动分工在活动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从而将其拓展成为更复杂和全面的理论框架,形成了通用的人类活动稳定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了主体、客体、社群、工具、规则和分工等六个要素(图2)[10]。
[图2人类活动的结构][工具][主体][规则][客体][结果][社群][分工]
nlc202309032029
主体(Subject)是活动的发起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拥有共同目的和动机的团队。整个活动是在主体的驱动下展开的;客体(Object)是主体活动操作的对象,既可以是物理实体也可以是规划、理念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主体为了把客体转化成结果(Outcome)而采取了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客体来区分不同的活动。活动的主体无法完全隔绝的完成活动,还需要和社群(Community)中的其他人进行交互。社群也称为共同体,是除了活动主体之外参与活动的其他个体和小组的集合。社群成员横向的任务分配和纵向的权利与地位的分配构成了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分工(DivisionofLabor)。
简单来说,活动就是主体和社群共同协作试图把客体转化成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社群将会借助某些工具(Tools),同时,受到一定规则(Rules)的约束。工具可以是物理的,比如锤子,也可以是心理工具,比如语言、文化或者思考方式。计算机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工具类型[11];规则则指的是和活动相关的法规、政策、社会规范、工作指南和原则等。同不同的工具会影响活动的效率个样,社群采取什么规则,对于结果的影响也非常大。例如,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在危机发生以后,公众会积极通过网络发布关于灾情的信息,但是由于没有严格的评审和确认制度,以及信息发布规范,很多公众提供的信息并不能及时有效的为应急部门采用。
在活动理论的六个要素中,通常把工具、规则和分工成为媒介要素。工具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中介,规则是主体和社群之间关系的中介,而分工则是社群和客体之间的中介[12]。
最后,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对活动要素进行理解。这是Kuutti在“活动理论作为人际交互研究的潜在框架”一文中给出的例子[13]:软件开发团队为终端客户编写一个系统。其中,客体(object)是未完成的系统,现在需要把它转化成为可以交付使用的,没有缺陷的应用系统。这个团队是一个共同体(community),他们具有共同的客体。当然,也许某些客户代表也会参加到这个共同体中来。这个活动在管理者和下属之间、软件开发者和用户代表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之间都有明确的分工。有一系列的规则(rules)来限定共同体成员的行为。这些规则有些是法律中明文规定的,有些是上级组织或者团队管理者设定的。但团队管理者设定的规则往往隐含在工作文化或者团队工作中。有些规则也许仅仅是为了专门的项目制定的,例如,如何对待特定客户的用户代表。在转化(transformation)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instrument)。例如,分析方法、计算机、编程工具、经验等。这些工具集是公司和团队长期积累和挑选的结果。在任何项目中,都有可能进行增删。在项目中无论团队成员具体做什么工作,都受到活动所在语境的影响。
3利用活动理论描述信息需求语境
活动理论能够很好的解决当前语境分类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活动理论中,以活动作为分析单元,活动本身包含了最小的个人行为语境(minimalmeaningfulcontext)[14]。它比研究人员主观选择的语境更合理、更稳定,同时也比社会系统更好操作。因为语境已经包括在分析单元中,即便研究的核心关注点在个人的行为上,活动分析也已经集成了语境的因素。这个最小的个人行为语境包含了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的语境要素,并通过活动的6大要素提供了一个相对标准和统一的形式。同时,活动要素的三角示意图还为我们展示了各个语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得对语境要素的考察不再是相互割裂开来的状态。
其中,个人语境又分为心理和生理语境两个部分,包括心情、专长甚至身体是否残疾等信息;任务语境是关于用户正在做的事,包括目标、任务活动等;时空语境则指的是时间、地点等属性。环境语境包括用户周围的服务、人员、设备以及可获得的信息;社会语境则描述用户社会性的体现,例如承担的角色等。
让我们从社区应急管理人员的一个工作片段开始①:某街道的综治办工作人员早上11点10分接到巡防队员的电话汇报,在建东市场停车场门口发现一名形迹可疑的女性,年龄在60岁左右,沿雁儿湾路张贴小传单、向路人散发宣传品。经初步判断,这些传单和宣传品疑似宣扬邪教,但也包含了很多佛教的内容。巡防队员无法断定,为了在跟丢该女性以及她散发更多传单之前予以处理,请示尽快给出处理意见。综治办工作人员通过询问很有工作经验的综治办主任得知,一年前处理过的一起涉及邪教的事件中,出现过类似的传单。于是该工作人员检索了电脑中存储的去年综治信息和简报的底稿,在与邪教相关的一起事件中找到其中提到“某某”邪教,其宣传品与巡防队员汇报的有相似之处,但该简报描述过于简单,仍然无法断定。于是该工作人员联系街道维稳和反邪教工作信息员,通过该信息员查找到了区应急管理专家库中宗教方面的专家。联系该专家后,该专家指出,“某某”邪教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标记,其花纹和佛教的传统花纹非常相似,鉴于时间紧张,鉴别这个标记是最简便的方法。于是综治办工作人员要求巡防队员用手机拍摄宣传品当中的相关标记,发送给该专家判断。经过专家判别,认定是“某某”邪教。于是巡防员密切跟踪,综治办向派出所赵所长电话汇报。派出所立即派出三位民警出警,于当日11点45分在中科宾馆旁的小区门口将其现场抓获(活动要素见图4)。
按照Kofod-Petersen等人的观点,活动的要素对应了各种种类的语境信息。因此,活动要素分析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把数据收集阶段了解到的各种语境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见表2),以备将来进行信息需求分析时使用。
5结论
参考文献:
[1]张军涛,郑远长.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的基本结论[J].中国减灾,1999,9(4):27-28.
[2]JennexME.CrisisResponseandManagementandEmergingInformationSystems:CriticalApplications[M].Hershey,PA:InformationScienceReference,2011.
nlc202309032029
[3]MehrotraS,ButtsC,KalashnikovD,etal.ProjectRescue:ChallengesinRespondingtotheUnexpected[M].16thAnnualSymposiumonElectronicImagingScienceandTechnology.SanJose:SPIE.2004:179-192.
[4]WilsonTD.OnUserStudiesandInformationNeeds[J].JournalofDocumentation,2006,62(6):658-670.
[5]WilsonTD.InformationBehaviour:An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J].InformationProcessing&Management,1997,33(4):551-572.
[6]杜建国.语境与意向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22(4):16-18.
[7]张露,成颖.信息检索中的语境研究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0):14-21.
[8]KaenampornpanM,O'neillE.ModellingContext:anActivityTheoryApproach[A].AmbientIntelligence:SecondEuropeanSymposium,EUSAI2004.Springer.2004[C]:367-374.
[9]郑太年.从活动理论看学校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5,(01):64-68.
[10]程时伟.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动设备自适应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9.
[11]KaptelininV.Activitytheory:implicationsforhumancomputerinteraction[A].ContextandConsciousness:ActivityTheoryandHuman-ComputerInteraction[M].Cambridge:MITpress.1996:45-67.
[12]UdenL.ActivityTheoryforDesigningMobileLearning[J].Int.J.MobileLearningandOrganisation,2007,1(1):81-102.
[13]KuuttiK.ActivityTheoryasapotentialframeworkforhuman-computerinteractionresearch[M].ContextandConsciousness:ActivityTheoryandHumanComputerInteraction[M].Cambridge;MITPress.1995:17-44.
[14]KuuttiK.TheConceptofActivityasaBasicUnitofAnalysisforCSCWResearch[A].TheSecondEuropeanConferenceon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C].Amsterdam: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1:249-264.
[15]Kofod-PetersenA,CassensJ.UsingActivityTheorytoModelContextAwareness[A].ModelingandRetrievalofContext:SecondInternationalWorkshop[C].Edinburgh:Springer,2006:1-17.
作者简介:牛春华(1978-),女,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危机信息管理。
社区管理信息化 篇4
信息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出现全球化和市场化,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信息革命给社区超市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使企业面临不同的命运,世界经济也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带给我们的将是更为严峻的挑战,市场竞争使商品化进程加快,价格下降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利润变的越来越薄。如果不寻求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不断创新,企业就要在竞争中消亡。
信息化正在改变一切,在改变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求生存和发展,首先应加快社区超市的信息化进程。
随着大型连锁超市的冲击和外资超市的进驻,加之自身管理的原因,小型超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处境越来越困难。
本文研究的小型超市是位于江苏吴江当地的一个民营连锁社区超市, 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曾在90年代开始至今的几十年中在当地城市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日常零售消费品中。该连锁超市创办于90年代初期,从最初的一家门店发展到现在的4~5家门店的规模。他主要集中于当地居民小区密集的地方,所以被称为“社区超市”。他每家门店占地都不大,从50几平方米到200平方米左右。员工数量一般也在10人左右。2至3人负责收银,4至8人负责铺货、配货物流管理等等。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营成本的增加,经营模式单一,营销观念滞后,新兴业态的冲击,该社区连锁超市的处境正日益恶化。面对这一窘境,超市创办人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包括调整产品结构,实现错位经营,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控制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制定营销方案,提升销售总额。联合供应伙伴,优化促销活动,充分运用网络信息等。特别超市引进了管理信息系统,使超市经营搞活。
二、超市管理信息系统
整个超市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3-1所示:
超市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业务分析:
(1) 进货业务。进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及其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产品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生产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采购成本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等问题。企业现代管理理念中对企业的进货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企业进货时对供货商的选择更见慎重,双方不再是讨价还价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且还需要认识到企业产品质量要从采购抓起,这就关系到供方的供货、服务质量。下面是进货业务程序的主要内容:
供货商的情况调查:在实施采购之前,超市首先就要对市场上各大商品供货商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评定企业的信誉级别和公司的市场口碑,做到准确无误,采购顺利。
采购计划的编制:超市根据自身的资金条件和销售状况,综合分析市场规律,拟定采购计划表。
实施进货计划:根据供货商档案及评审结果,选定供货商;生成订货单给选定的供货商;双方就价格、数量、质量等方面洽谈磋商,直至签订合同;跟踪合同执行,安排供货进度和货物运输,做好验收入库工作。
(2) 库存业务:库存管理是指在上产经营中为销售和耗用而存储的各种资产。企业存货不当都会增加不必要的费用:存货过多将导致物资的积压、存储费用增加、流动资金周转不利,并且过量的库存会掩盖管理不善的问题。存货不足则影响企业的正常销售活动。库存管理的目标是需求最佳存货数量,使库存的成本总额最小化。其主要业务如下:
产品入库、出库、盘库等日常处理。
科学合理地确定某库存物资的库存控制参数。如:最佳订货批量、最大库存量、最佳缺货量、最佳订购周期等,进行严格的库存控制工作。
汇总统计各类库存数据,反应和监督储备资金占用及采购资金使用情况。
(3) 销售业务。销售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东西”,它对外关系到企业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对内涉及到销售、库存、财务等信息。此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企业的销售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封闭意味着落后,超市要抓住时机,引入现代化的销售管理模式,实施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销售管理,才能使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束语
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下,中小型连锁超市面临更大的压力,处境更加困难,只有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经营理念,通过建立专业团队,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诚信管理,采用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找准市场动向,选定目标顾客群,并采取有效的营销手段,在经营战略,战术上能不断创新,控制经营成本,社区超市的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由于采用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江苏某社区超市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详细阐述了其实施信息化后的效果及获益。
关键词:社区超市,竞争对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渠道群:浅议中小型连锁超市的困境和出路《现代商业》2008年
[2]吴清:中小型连锁超市的现状与竞争对策《上海管理科学》2004年
[3]王明明主编:信息管理概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2
[4]罗鸿编:企业资源计划 (ERP) 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1
社区管理信息化 篇5
洪合镇地处嘉兴市西南侧,紧靠320国道,交通发达。下辖10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常驻人口为2.7万人,辖区内居民大多数从事羊毛衫事业,经济活动活跃。洪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原来的洪合镇卫生院转型而来,占地面积约3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现有职工60余人,其中在编29人,中级职称2人,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26人。2003年经考核,被命名为嘉兴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点。中心下设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17名社区医生。
2005年4月,我们洪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高血压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试点的任务,中心领导立即向区计卫局和镇政府汇报。在主管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据《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的要求,我们开展了高血压综合干预。回头看这两年,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
政策环境
一、熟悉《规范》,完善体系
1、成立组织:
在接到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以后,立即向主管局和镇政府领导汇报,引起了主管局和镇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分管镇长、市心脑防办主任、计卫局分管局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各村委书记为成员的洪合镇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开会学习《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研究综合干预中发现的问题。
2、完善体系:
经过领导小组的研究,决定在原有的社区医生队伍的基础上,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原有社区卫生服务慢病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本次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的要求,将慢病管理逐步信息化和规范化。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规范,明确将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的质量纳入对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中去。在原有的联村医生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社区责任医生制度,按照每个责任医生服务人口不多于2000的原则,分片固定每个责任医生服务人数和服务区域,明确每个责任医生的工作职责。同时为条件较为成熟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电脑和宽带,取得经验后向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
由此从组织体系、考核体系和人员运作上保证了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工作能顺利进行。
二、社区动员,加强建设
1、全社会动员,积极创造防治氛围:到所有村召开社区干部动员会议,在会上宣传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意义,发挥社区干部在高血压综合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2、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传播策略(1)完善网络建设
进一步健全高血压教育网络,加强领导,中心由社区卫生服务办公室负责,全镇10个行政村均有社区医生兼职。
(2)中心组织高血压知识讲座
利用我中心的健康宣教室的电化宣教设备,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居民讲述有关高血压的知识。
(3)健康教育宣传栏
利用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张贴高血压防治知识画报,图文并茂地进行高血压知识宣传。
(4)高血压日宣传
去年和今年的高血压日,我中心分别联合市心脑防办和秀洲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上街活动,活动形式是上街免费为居民测量血压、高血压防治知识有奖问答、健康咨询、发放宣传资料、高血压防治知识展板等等。
(5)高血压知识读本
制作高血压相关知识读本,包括高血压与冠心病、高血压与糖尿病、高血压与运动、高血压与肥胖、高血压与药物治疗等等共12种万余册,分别放在各村卫生室,由社区医生按需发放。方便在社区医生做高血压随访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宣教和不良生活习惯干预。
三、加大投入,规范运营 1、2005年起,以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为契机,加大投入,为基础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电脑,安装了宽带,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保证。并为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信息员进行2次操作培训,保证随访干预的信息能准确收集。
2、利用全镇推广新农村建设,各村都在建设运动场所的机会,鼓励居民、村民到所在村的活动中心,利用已有的健身设施健身。
日常工作
一、高血压基线调查
2005年的一年间,我镇全面展开了高血压的基线调查工作。
1、加强队伍建设
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村医生和各社区的责任医生以及新招聘的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为班底,配合社区干部,组成基线调查队伍。为了使基线调查能顺利开展,保证调查取得的数据准确,市心脑防办的周爱芬主任专门给基线调查人员进行了基线调查技巧、体检表格录入、血压身高体重测量等作了培训并进行操作考试。
2、入户调查
入户调查是我们最艰难的一项工作。我们的工作人员在社区干部的陪同下挨家挨户的给百姓量血压,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电话、邮编、受教育程度、工作单位和就业情况);病史的询问、血压、身高、体重、心率的测量及后来部分人群TC、TG、GLU的检验。由于洪合镇以羊毛衫的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一大部分的居民都在市场里工作。在做高血压基线调查的时候,我们便安排时间在市场里做调查,大大提高了基线调查的应答率。
3、调查结果反馈
根据调查的阶段不同,反馈的方式也不同,我们在入户调查期间,直接将有关信息反馈给本人;在抽血化验阶段,将化验结果反馈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反馈到本人。统计所有村的高血压名单,将信息反馈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并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原有的信息进行对比和整合。
4、信息化管理
按照《规范》的要求,将基线调查的数据共计16000余份输入U1000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系统中,完成了高血压的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更新、完善。
二、高血压随访干预
2006年,在上一年基线调查数据都输入U1000的基础上,按照《规范》要求展开高血压的随访干预工作。其执行者是各站的社区医生。
1、中心对医生的管理(1)网络化管理
我们为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电脑,创建了洪合社区卫生服务QQ群,每个社区有一个QQ账号,从而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A提高工作效率:QQ群的建立能让我们和社区医生及时取得联系,对各类高血压相关数据能及时统计分析,以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随访干预。
B实现中心与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互动:通过QQ平台,有效及时地与各站进行互动,交流工作经验。
C为社区医生自身教育提供途径。
D实现知识共享:将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信息资料等上传于共享等实现了中心与各站的知识共享。
(2)质量控制――双重质控 A市心脑防办质控
定期上报慢病随访数据,通过U1000察看我中心高血压随访干预工作情况。
B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质控
为了确保网上资料的准确性,我们定期对管辖的居民进行电话抽样调查。用电话和高血压患者联系,每月2次,每次抽查10人。内容包括社区医生有无随访、是否进行了健康宣教、随访的服务质量,本人是否规律服药等等。如果我们抽查到的内容与随访记录不符合,我们就马上联系社区医生询问随访工作情况,以保证随访工作真实、准确。
C阶段考核
将《秀洲区2006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要求》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日程,依据三大类十二项的要求对社区医生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将与奖金挂钩,增加了社区医生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的内容包括:该社区人群的应答率,高血压人群的管理率、治疗率、控制率及宣传资料的发放情况等等。
2、医生对病人的管理
要取得并保持人群的目标血压,需要通过随访不断鼓励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调整治疗方案。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分级管理:1级管理:半年测血压≧1次,以健康教育和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若干预3~6个月无效再进行药物干预;2级管理:每人三个月测血压≧1次,并进行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3级管理:每人每月测血压≧1次,并建议到高血压专科门诊加强规律性降压治疗及发放健康处方;使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按照U1000的提示进行随访,随访的方式有建立人群随访管理库;按人群分类管理的原则和随访内容定期随访,并将随访所得的资料及时录入数据库;根据血压改变情况,每年调整分级管理级别;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干预。随访内容包括现在血压是否正常;主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改变情况;血压控制是否充分;治疗药物的副反应情况;发放高血压的健康宣传资料。
A非药物干预
非药物干预是高血压的基础治疗,我们主要通过报刊、咨询等进行健康宣教,改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危险因素水平,进而使血压水平下降。并且采用各种方式,普及心脑血管病保健知识,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
健康生活习性干预:合理膳食包括限盐、限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膳食钙摄入、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多吃豆类及其制品;控制体重;戒烟;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B药物干预
降压药物主要有六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 及α受体阻滞剂。
首先从小剂量开始,如果有患者对单一药物有较好反应,但血压未能达到目标,我们就在患者能够很好耐受的情况下增加该药物的剂量或联合用药。其次是合理的联合用药,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血压,同时使不良反应减至最低限度。通常加用小剂量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目的是使几种药物都使用小剂量,而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再次是避免频繁换药,但如果患者耐受性差,或用药4至6周后疗效反应很差,我们就换用另一种药物。然后是24小时平稳降压,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的具有24小时降压疗效的长效药物。最后是个体化治疗,兼顾并存的相关疾病及其它危险因素。
三、取得成效
《规范》实施以来,在区计卫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医院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我院全体员工共同努力,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初具成效。
1、工作成效
到目前为止,我们调查的目标人群是22500人,实际调查了16847人,应答率为74.88%;并将每一位被调查人群的资料输入U1000慢病管理系统中,实现了人群管理率74.88%。其中患病人数为2414人,患病率为14.33%。随着高血压的随访干预工作的展开,到2006年上半年,到相关疾病门诊就诊人次与2005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28%,高血压药物使用增加了17%。到2006年底,高血压病人的按时随访率85.59%,各类急性事件报告率100%,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100%。高血压的服药人数为1530人,正常服药人数为1273人,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63.38%和52.73%。值得一提的是,三级高血压人数从原来的256人减少为现在的48人。社会、经济效益初见。
2、工作模式转变 由原来传统的单纯医疗模式转变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的基层卫生服务。将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切实有效地为居民提供服务。通过我们多途径的高血压知识宣传,提高了居民对高血压的了解以及自身的防病治病意识。
3、带动其他慢病管理工作的展开
高血压随访干预工作进行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相关疾病的随访管理工作的展开。
存在不足
1、虽然中心已从卫生院成功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但是下属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社区医生社区卫生服务观念不够完善,有些从事了几十年基层医疗的医生尚停留在原来医疗为主的模式上,社区卫生服务观念待进一步加强。
2、在社区医生而言,缺乏行之有效的继续教育机会和途径;进行高血压随访干预工作时针对性不强;随访资料录入不够及时,随访成果不能及时体现。
3、在人群而言,居民的健康意识不强,还存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观点,对高血压认识不足,对监测血压、高血压知识宣教等不配合;患病人群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对医生提出的健康生活习性干预不能实行,甚至存在着个别高血压患者不肯服药的情况。
今后工作要点
1、按照《浙江省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规范》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重点,落实工作措施,特别是提高社区社区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观念。
2、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社区医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使高血压的随访干预切实有效、有针对性。
3、逐步将现在的对高血压人群进行随访干预转变为对全人群进行血压监测,提高全人群的管理率。
2007年,是全新的一年,也是自我挑战的一年,我们将努力改正过去一年工作中的不足,把新一年的工作做好,为社区的健康事业发展尽一份力。
社区信息化亟需标准规范 篇6
4月2日,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正式成立,主要任务是开展社区信息化标准的研究和起草工作。起草小组的组长由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和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联合出任,各地方民政部门、地方信息化办公室、信息产业部下属研究机构、科技院校和企业等40家单位成为成员单位。
陈伟表示,制订社区信息化标准是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只有统一了标准,才能破除信息孤岛、打破信息烟囱、发挥信息化最关键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社区信息化悄然兴起
大连市西岗区北京街道的700余户居民,如今只需在家中按动按钮,设在社区服务中心终端服务器上的电子地图就会直观地显示出该用户的位置。15分钟之内,居民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家政、卫生和警务服务。这是社区信息化以后带给社区居民的便利。
目前全国有近8万个社区,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像大连西岗区北京街道这样进行了信息化建设。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詹成付介绍,我国社区建设工作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东部发达城区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试验,把信息手段、信息平台和信息载体引入社区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于2003年底完成建设,目前建有覆盖市、区、街175个社区服务中心和2400个社区居委会的网站群,并将实现光纤宽带进入社区,建有全市统一的96156社区服务呼叫热线和街道级小呼叫等系统设施。
各地建立的信息化社区,在服务内容与技术应用方面可谓各有特色。北京市东城区采用了网格化管理,使遍布社区的城市公共设施部件都有一个“身份证”,标明部件所在单元网格,部件识别码、部件标准名称、主管部门、责任单位、详细的位置描述、部件状态、部件在网格地形图的顺序编号、部件定位坐标等。
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则建起了北京市首个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在社区的几个胡同入口处都安装了一个旋转探头,进行24小时监控。该社区民警通过义达里警务站信息平台,可详细了解常住、暂住、人户分离、工作对象、精神病人等方面的情况,这些信息的整合,可加强对外来暂住人口的管理,有效地保障了社区治安。
而“拨一拨就灵”是宁波市民求助热线“81890”的谐音,是宁波老百姓记得最牢、用得最多的号码。据宁波市信息产业局相关人士介绍,“宁波模式”的信息平台,不仅使政府各职能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还能让居民查询信息,获得帮助。天津、扬州、太原等几个城市都按照宁波模式建立了自己的社区信息平台。
“信息孤岛”若隐若现
社区信息化的悄然兴起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相谐调的。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上讲,社区信息化是“十一五”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在民政部的“十一五”民政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构建社会安全运行预警系统和民政公共服务平台两大重点工程的信息来源、工作基础和落脚点都在社区。“和谐社区”的定义是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就是社区信息化工作。
陈伟司长也表示,在今年推进信息化的工作中,推进社区信息化是重中之重。“今年我们会完善城市、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管理办法,选择基础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试点,并在工作扎实、效果明显的地区设立示范点。”
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社区信息化蓬勃发展是好事。然而,“社区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会出现新的信息孤岛,未来给我们带来的麻烦就会比便利还要多。”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目前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存在着五大特点:
第一是基础设施的接入方式五花八门,有电信系统的,也有广电系统的。而有些社区的接入方式在居民入住前就已经确定了,用户没有选择权。
第二是终端设备多种多样。有电视、电话、电脑,还有IPTV“电视机+机顶盒”的新形式,这些设备要共享社区信息化数据,给社区信息化提出了很大挑战。
第三是技术应用尤其是利用社区开展各种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
第四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开发,难以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第五是人才培训不到位,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由于这五个特点,社区信息化目前存在着各干各、互不相通的问题,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目标是不一致的。如果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出来,“信息孤岛”难以避免,社区信息化的最终效果将大打折扣。
标准如何制订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地描述了社区工作的难度,制订标准正是为了能让千条线不乱成一团麻,协调有序、相互配合,更好地发挥作用,使这根针能提供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和基础性的服务。
陈伟表示,社区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是怎样更好地为社区的管理和公众服务,相关标准必须围绕应用,与基层建设相关才能成功。
詹成付则认为,社区工作运用信息化作为载体,旨在服务方便百姓,因此需要一个指导性方案,尽可能是开放式的标准,令每个社区的不同特点都有体现的空间。
“城市的信息化能力,首先在于规范和标准,然后才有应用环境。”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表示,在制订标准前首先要目标明确,才能在资源充分掌握的情况下进行整合。他认为,社区信息化标准应该有两方面的作用,即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和自上而下的服务项目。
据介绍,目前我国进行的社区信息化标准制订工作包括5个方面内容,成立了5个专题组分别展开研究。
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牵头负责的社区信息化基础标准制定专题组,主要制订社区信息化基础标准,人口数据库建设规范;由深圳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的社区信息化管理标准制订专题组,负责制订所有有关社区管理的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标准;由宁波市信息产业局牵头的社区信息化服务标准制订专题组,制订包括所有有关社区服务的业务集成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标准;由杭州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的社区管理标准制订专题组,制订标准的实施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营管理规范和运营服务规范;社区安全标准制订专题组由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北京鼎天公司任组长,负责制订安全标准、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和信息资源分类代码,信息交换标准。
其中,深圳、宁波和杭州都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陈伟认为,先行城市更应该积极参与到标准制订工作中来,把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入其中。他说,区域经验既是基础,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标准的制订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实践基础和成功经验之上,先行城市如果在标准制订中滞后的话,极有可能变成“信息孤岛”。
据了解,目前,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已与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达成共识,2007年务必在这5个方面推进相关标准制订,并在各地试点社区推广和应用。与此同时,两部委还将商讨试点选择的衡量办法和标准。
点评:切忌成为“忽悠”工程
社区管理信息化 篇7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推动了煤矿社区计划生育这项工作的进行与发展。对煤矿社区计划生育进行信息化的管理, 能够迅速、准确的了解煤矿社区的人口因素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 更好的制定出一系列与之相关政策来协调煤矿社区中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 对于提高计划生育这一项工作的实际效果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想要将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就必须得加强对煤矿计划生育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掌握好煤矿社区的人口资源状况, 有利于强化煤矿社区相关人口的问题探究, 同时也给党和国家在计划生育这一领域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材料与参考。从宏观的角度上看, 信息化管理在计划生育中的运用, 有利于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结构、人口素质、老龄化问题、就业状况、收入状况以及健康状况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系列问题, 更好作出相应的决策。
我国大部分城市中, 与计划生育相关的部门都配备了自己的工作计算机, 建立了相关的网络体系, 为计划生育这项工作的展开, 提供了很多的便捷, 使计划生育这项工作的开展变得越来越简单, 发展得越来越快。计划生育的信息化管理也逐渐成为我国人民政府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建设在煤矿社区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后期, 我国计划生育开始建设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这一事项, 到目前为止, 我国各大中小城市中计划生育相关的部门都配备了自己的工作计算机, 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计划生育部门都已经初步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功能来对计划生育这项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形成了提供服务、科学决策、合理管理的应用系统。在我国开展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旅途中, 对于计划生育信息的传播、收集、处理方式也正在逐步的完善, 计划生育信息管理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但是, 与国外、国内其他地区较高的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相比, 我国计划生育这项工作在整体上的发展还有进一步升华的空间, 这主要体现在:
(一) 我国现代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方案, 计划生育工作是一个有效的体系
所以, 煤矿信息化管理建设应该按照体系中的规律, 一步步、一层层的开展, 而不能仅仅只是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方面开展, 这样会阻碍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发展。
(二) 我国计划生育信息化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由于我国现代化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建设还没有完全的达到统一, 对于煤矿社区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的数据库中重复的建设现象, 我们要慢慢的对系统进行完善。每个计划生育部门都有着自己的网络系统, 但是各个系统无法统一, 不能互相的传递信息, 这就浪费了很多的公共资源。同时, 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中, 对于怎样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创新的深入度很浅, 却在整理与收集有关的信息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也就直接造成了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很难有效的进行开展的结果。
(三) 我国计划生育信息化的服务与管理落后
目前, 有很多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的相关部门, 对于自身的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意识很薄弱, 有很多计划生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虽然知道怎么使用有关于计划生育信息化的工具, 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做到运用这些信息化工具为人名群众进行有效的服务。这一现象的出现, 需要我们更加快速的推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信息化管理。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信息化部门的工作者自律意识不强, 信息化管理意识上存在欠缺, 造成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失效, 再加上目前人口信息与计划生育的体系存在着一些漏洞,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提高。
(四) 加快我国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人口的数量随时都在变化, 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把人口发展战略定为最根本、最基础的目标, 它是制定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的重要依据, 加快计划生育信息化的建设的步伐, 找到解决煤矿社区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中面临首要问题的解决方式, 才能更好的促进计划生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丽.如何做好计划生育信息的网络管理[J].工会博览, 2011 (5) .
[2]张云霞.关于计划生育管理中信息共享问题的思考[M].中国科技纵横, 201l (3) .
[3]刘亚芹.原庄煤矿社区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 (12) .
[4]续长双.简论我国煤矿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8 (17) .
社区管理信息化 篇8
1 具体做法
1.1 健全组织, 加强领导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 使领导充分认识到高血压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必须建立规模化、规范化的信息化管理网络, 下发了北苑办《关于成立义乌市北苑街道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领导小组的通知》[2007]57号, 制定了北苑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信息化管理实施方案。
1.2 全面实施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方案
成立以省、市心、脑防办专家为依托、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成员为基础、高血压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的高血压康复、指导、保健管理网络, 努力做好查、管、治3个环节。严格执行35岁以上就诊病人测血压制度, 利用日常的门诊、农民健康体检等多种途径发现新病例, 从高血压患者具体情况出发, 进行多形式、多方面干预, 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利用现有一切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系统对患者进行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送医送药服务, 积极开展家庭病床医疗康复服务;加强质量控制, 每月随机抽查20名管理对象, 了解按时随访、表格填写、健康教育、规律服药情况。
总结以往工作经验, 结合实际制定了《北苑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创造支持性环境, 形成互促互动的良好效应。每完成一个社区、村 (居) 的健康体检任务后, 认真分析健康体检结果, 组织专家举办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讲座, 尽量采用口语式, 图像式或肢体语言形式, 为每个居
(1) 义乌市北苑中心卫生院
浙江义乌322000民提供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平台;责任医生团队成员不定期主动上门随访, 提供个性化健康处方, 采用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形式来改变居民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 以控制高血压发病率。
1.3 加强学习培训
2006年10月, 我中心承办了义乌市基层高血压知识培训班;2007年6月由院长亲自带队, 组织人员参加项目集中培训, 并邀请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朱曼路一行及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唐新华主任等专家来中心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2008年6月, 由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主办, 我中心与义乌市卫校协办, 成功举办了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诊疗进展培训班, 全市20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
1.4 加大经费投入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 我市开展第一轮农民健康体检的项目仅有三大常规、肝胆B超、胸透、心电图、物理检查。为实施高血压规范化管理项目, 中心投入10余万元为辖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免费检查血脂全套、空腹血糖, 并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快速血糖检测仪。充分利用高血压防治中心成立周年纪念日、全国高血压日等, 开展系列活动, 如在市民广场进行宣传、举办大型专家义诊咨询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 仅2008年就投入5万余元。项目启动以来, 已先后投入20万元左右。
1.5 积极开展高血压病友会、糖尿病俱乐部活动
结合2007年病友会活动开展情况, 2008年对高血压病友会和糖尿病俱乐部进行整合, 制定了周密的年度活动计划。其中6月份采用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有奖竞答的形式开展活动, 对往年有关健康知识讲座内容进行了系统回顾,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1.6 加强督查考核
2008年修改完善了《奖惩条例》、《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实施方案》、《责任医生专项奖惩 (量化考核) 办法》、《积分制评定方案》, 把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考核指标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能力测评的重要内容, 评定成绩列入单位人事档案管理, 作为外出参观学习、进修、职称晋升和职务聘用的重要依据, 末位人员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信息员、质控员不定期浏览“U1000”系统, 查看等待随访情况及随访内容, 核实规范化管理符合率, 及时督促整改。对督查结果进行定期通报, 表扬先进, 鞭策落后, 奖惩分明。
2 讨论
虽然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仍有一半左右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有的与药物有关, 如用药剂量过小、合并用药不合理、使用了有升压作用或干扰降压药疗效的药物等;有的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关, 如患者未理解医嘱或记不清医嘱、忘记服药、缺乏高血压防治基本知识等;更为重要的是部分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明明知道自己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危险因素, 因为害怕长期治疗有副作用, 服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表现在不难受不服药, 血压正常就停药, 按广告或亲朋好友的介绍服药而不按医嘱服药。诸多因素, 导致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改变率、规律服药率、正确用药率、控制率较低。
社区管理信息化 篇9
1 主要建设内容
依托市电政信息办多年形成的电子政务共享平台、空间地理信息平台,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站、一库、一平台”。“一站”指的是新农村社区网站;“一库”指的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数据资源库;“一平台”指的是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平台。
1.1 新型农村社区网站
网站主要实现对外发布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政策、规划、工作动态、民众访谈等相关信息, 结合空间地理信息平台, 实现农村社区地点、改造规划等内容展示等功能。主要包括内容如下:
一是政策解读。以《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以及各区 (市) 出台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政策等非涉秘文件为根本, 编制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问答, 对群众关心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让广大群众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 推动各级严格按政策落实, 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是区市规划。将各区市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镇 (街道) 驻地产业发展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通过专题信息网向全社会展示, 让广大农村居民进一步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内容, 增强对未来美好家园的憧憬和向往, 积极参与和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是工作动态。建立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台账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推进表, 每月提报进度, 通过网络及时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 对不能按进度完成任务区市的亮红灯警示, 推动区市之间工作平衡发展。
四是民众访谈。为进一步增强群众联系的广泛性, 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 及时组织开展居民访谈活动, 让广大农村居民谈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感受, 通过身边人谈身边事, 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还包括外地经验、区市风采、群众调查、联系方式等内容。
1.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数据资源库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数据资源库中的基础信息库里的数据主要包括集聚型新型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等数据。地理资源数据库中是通过青岛市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新农村社区相关数据整合而成的。集聚型新型社区数据库存储全市所有集聚型新型社区的规划、审批、覆盖村庄、配套设施、产业发展、组织建设以及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数据;社区服务中心数据库存储全市所有社区服务中心的规划、审批、建设进展情况以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3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平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平台运行在青岛市政务专网, 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跟踪管理, 同时给领导提供辅助决策支持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平台的使用者是各级工作人员、青岛市领导。其主要的功能有:
一是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用以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情况的管理和跟踪, 管理者可以通用项目管理平台进行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阶段的定制。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分为10个阶段:编制规划阶段、评审修订阶段、组织批报阶段、通过审批阶段、拆除原有村庄阶段、建设地基阶段、建设农民住宅阶段、配建基础设施阶段、组织群众搬迁价段和社区正常运转阶段。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信息主要包括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覆盖村庄等相关信息。对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管理的工作流程为:区市或者镇街通过政务专网的工作平台进行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基本情况及相关信息的上报, 区市或者镇街定期上报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各级领导能够通过平台进行新农社区建设情况的统计分析。
二是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用以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进展情况的管理和跟踪, 管理者可以通用项目管理平台进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阶段的定制。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跟踪管理分为9个阶段:编制规划阶段、评审修订阶段、组织批报阶段、通过审批阶段、建设地基阶段、建设服务中心主体阶段、配备设施设备阶段、组建人员队伍阶段和服务中心正常运转阶段。社区服务中心信息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社区覆盖村庄等相关信息。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管理的工作流程为:区市或者镇街通过金宏网的工作平台进行社区服务中心基本情况及相关信息的上报, 区市或者镇街定期上报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进展情况, 各级领导能够通过平台进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情况的统计分析。
三是问题调度和督察督办管理。能够实现对项目问题、工作事项、调度事项从登记到拟办、督办、反馈全过程的电子化处理, 对于超期件能自动提醒和催办。具体分为问题督办、工作事项督办和调度事项督办。督办处理业务流程图见图2。
招商负责单位接收到由领导批意见后, 对问题或者事项进行登记, 添加 (领导批示) 、选择主办单位、协办单位、限结时限和其它信息;将督查事项 (转办要求、领导批示等信息) 转市部门或者区市办理。市部门或者区市签收该督办事项后, 进行办理 (可以转入自己内部督查系统进行下级督查办理) , 将办理结果反馈给市政府招商办。市领导可以查看该督办事项的进展情况, 包括事项信息, 下发时间、单位接收时间、单位反馈时间以及转办到下级的办理时间等信息。市部门或者区市可以将接收到市局的督办件可以转入自己内部的督查督办管理系统进行内部的下发办理。市部门或区市的领导可以查看自己督查督办系统内部的督查事项的办理结果。
通过该督查管理系统, 形成问题督办事项电子化管理, 督查业务整体“闭环”运行流程。
2 获得成效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信息平台”2012年12月投入运行以来, 平台共采集2012-2020规划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共计2000余个, 其中集聚类农村社区1050个, 社区服务中心928个;上报进展情况共计1200余次, 其中集聚类农村社区528次, 社区服务中心661次;反映的问题共60余个;系统采集部门推荐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合计84个。该平台能够实时准确的反映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情况, 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为积极稳妥推进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出了贡献。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青岛市利用信息化手段, 建设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平台, 对集聚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进行流程监控, 对建设内容进行监督管理, 公开公示建设进度, 可以很好的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社区管理信息化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社区在岗在编医务人员100人。其中医生38人, 护士32人, 医技18人, 行政12人。
1.2 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 利用自制评价问卷对电子档案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比较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优缺点。问卷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 第二部分是应用评价, 题目均采取Likert 5级量表形式, 每个指标设好至不好5个选项。
1.3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业务技术档案评价
结果显示, 电子档案的信息不易丢失的均分为 (4.91±0.42) , 明显高于纸质档案的均分 (2.11±0.53) , 电子档案方便快捷 (4.95±0.21) , 明显优于纸质档案 (1.01±0.32) , 利于及时更新、及时分析、动态管理医疗行为技术信息均分 (4.95±0.21) , 明显优于纸质档案均分 (1.01±0.11) , 电子档案便于科室间的信息共享均分 (4.95±0.21) , 明显优于纸质档案 (2.04±0.35) , 电子档案便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集档案数据信息均分 (4.91±0.42) , 明显优于纸质档案 (1.33±0.21)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电子行为技术档案评价汇总
被抽查的人中, 认为电子档案操作方便、简单易行的医生占比50%, 护士占比94%, 医技占比94%, 行政100%;认为医生隐私信息的保密性与安全性问题堪忧的医生占比42%, 护士占比56%, 医技占比28%, 行政83%;认为国家对于建立行为技术档案资金投入不足的医生占比79%, 护士占比88%, 医技占比78%, 行政50%;认为电子档案减轻工作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的占比均为100%;认为电子行为技术档案达到便利、快捷、共享的效果的医生占比95%, 护士占比91%, 医技占比83%, 行政67%。见表2。
3 讨论
社区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录本单位业务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科研、教学、继续教育等各方面资料的原始文件, 是社区医务人员在日常社区医疗实践与科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工作经历、业务技能、工作业绩、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等的真实记录[1,2]。
随着医疗改革的日益深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理方面逐渐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 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作为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单位了解本单位医务职工个人情况的重要资料, 也是医务人员个人工作和政治面貌的重要组成[3], 越发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社区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档案能够直观地反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技术现况, 体现中心的医疗水平和医务人员队伍结构;完善社区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建设, 不但能够全面地体现医务人员的个人业务发展过程, 还可以体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和科研实力。
3.1 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业务技术档案主要内容
(1) 个人简历、学历、技术职称等; (2) 业务培训内容:医务人员毕业后接受过的各种培训, 包括外出学习交流等。 (3) 业务技术考核:包括医院、科室、病区内组织的各种医疗业务培训、考核内容及成绩。 (4) 医疗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专利等情况, 包括学术水平及受奖级。 (5) 接受过的院内外各种奖励、惩法等。 (6) 继续教育学分:每年各类学分完成情况。
3.2 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业务技术档案的收集方式
以科室为单位, 由科室管理员定期收集个人从入院开始至退休或解除劳动关系结束时的全部档案资料。医院定期以通知或会议的形式向每位医务人员宣教建立个人业务技术档案的重要性以确保登记的真实性, 仔细核对和完善保管以及利用保证, 消除医务人员对资料归档的顾虑。交接登记时的二次核对, 即科室档案管理员与所负责科室医务人员核对, 医院与科室档案管理员核对, 避免档案信息遗漏、丢失、混乱等问题的发生, 保障了业务技术档案的进一步整理和再利用[3]。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档案是真实的医务人员动态信息资源, 需要及时的补充和完善, 需要众多部门以及医务人员本人的长期支持与配合。
3.3 医务工作人员业务技术档案的管理方式
3.3.1 医护人员技术档案管理要求:档案完善, 复印件由医务科存档并进行信息化管理。
3.3.2 医护人员每年年底自行填写本年度有变化的情况, 医务科审核后报医务科录入技术档案管理系统。
3.3.3 医护人员个人技术档案由医务科进行信息化管理。
3.3.4 医护人员调动时, 医务科应及时将护士信息进行更改。
3.4 信息化手段管理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档案
近年来, 医院信息系统 (HIS系统) 在我国得到了大力推广, 特别是在上海市闵行区, 已经实现了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医务人员日常所有的工作之中, 这为我们建立医务人员行为技术档案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闵行区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单位, 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 应用信息化手段客观、实时、全面的记录医疗技术档案, 提高医疗技术档案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建立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医务人员行为技术档案管理体系, 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使社区的医务人员行为技术档案同样能客观的反应医务人员的业务成长过程, 成为医生晋升、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 成为中心制定医师队伍教育、培训计划及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3.4.1 医务人员技术档案信息系统构成
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档案全面管理技术人员业务技术信息。主要包括, 业务技术历程,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 技术岗位变更, 进修, 培训, 继续教育, 技术准入、麻醉精神药品处方权, 抗生素使用等级情况, 病历质量情况, 技术职称变更情况, 学会任职情况等;各类技术成就, 如论文发表、著作出版、科技立项、新技术新项目, 专利, 授课及带教情况等;奖惩情况, 包括各种奖励, 表彰, 处罚, 投诉, 医疗纠纷, 违反核心制度, 违反技术操作和诊疗指南, 医德医风评价等。
3.4.2 专业技术档案信息化模式
利用信息化管理专业技术档案, 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依托医院已有的HIS系统, 建立技术档案数据库, 全员参与, 多部门协作, 数据导入录入相结合, 建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服务机制, 人性化管理, 实现医疗、教学、科研、人事信息资源共享。
3.4.3 信息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信息化, 实现考评信息, 资格信息, 职务聘任, 医疗权限, 科研, 继续教育, 培训经历, 投诉, 医德医风等各类信息在重要科室间的共享, 根据科室职能设置查看权限, 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重复工作。医务人员可以查阅并及时申请修改, 补充, 更新自己的信息, 定期录入阶段变化情况, 经医务科审核后正式录入技术档案管理系统。各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查阅自己权限内的信息。
3.5 社区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档案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3.5.1 为社区机构职称评定和卫生人才评价工作提供原始资料
业务技术档案是医务人员评聘职称时候最直接的凭证, 也是年终考核评价最有力的依据, 有效克服评价工作中的主观因素和缺乏客观评价指标的弊端, 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才评价工作的公正客观[4]。如医务部、护理部对医务人员的岗位指标考核、业务能力培训以及“三基三严”考核等[9];人事科对医务人员医德行风考核等;各部门均要重视对业务技术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依托档案建立人才评价的综合考评指标, 实现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3.5.2 充分挖掘医务人员的学术参考价值
利用业务技术档案可以编写《医院论文集》、《科研立项汇总》、《科研成果展示》等材料, 为医务人员提供学术方面的专业信息, 使其能够更加完整、准确地了解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帮助其了解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 协助其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 为新技术及科研成果的开发与利用, 制定本专业科学研究方向提供必要依据[4,5]。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科研工作积极性。
3.5.3 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社区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档案是医务工作人员的真实材料, 是卫生人才评价和结果分析的第一手资料, 是医务人员工作中的动态材料[6], 是重要的信息资源, 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为中心发展做决策[7]。医院可以根据档案, 随时了解各专业、各科室医务人员结构、医疗技术所处水平和科研能力情况, 编制医务人员在职培训和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使医院发展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 并依据重点人才和重点学科建设规划, 为医务人员特长的发挥提供条件, 为医院发展提供可靠依据[8]。
3.5.4 电子检索实现快速查阅, 统计汇总
利用电子专业技术档案带有的强大统计功能, 有效解决档案信息数据多, 汇总麻烦, 查询费事的问题, 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交流、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提高提供有利工具[10]。
参考文献
[1]龚霞.当前科技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2 (3) :58-59.
[2]蔡梦凡, 张春艳, 杨帆.浅谈如何提高科技档案管理的质量与利用[J].办公室业务, 2014 (3) :91.
[3]王欢.医院人事档案服务效能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4) :88.
[4]胡果新.浅谈县级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2) :102.
[5]丽华, 田鸥.医院业务运行标准框架与基本要素介绍[J].中国医院, 2013 (8) :18.
[6]赵春君.浅议科技档案管理加强措施[J].办公室业务, 2013 (5) :101-102.
[7]吴小沪, 朱雅卿, 黄国英.加强医院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35.
[8]邱家同.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文信息, 2013 (7) :97.
[9]陈富强, 张福泉, 胡冰水, 等.医院青年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的探讨及实践[J].中国医院, 2013 (17) .
社区教育中学习资源信息化探究 篇11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4-0026-03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迅速老化、又迅速更新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的落实、学习型社会的建立都有赖于社区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和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和全新的发展空间,我们理应把握开展社区教育的关键环节,探寻实践途径,创建信息化社区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利用信息技术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要求,对开展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研究价值。
一、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内涵
在AECT1994定义中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具体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甚至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祝智庭教授将“与技术过程相关的应用服务”引入到学习资源的概念范畴中并提出:学习资源是指可资学习之源,包括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软件资料和硬件系统,广义上也包括一切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人、财、物。[1]根据以上对学习资源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指的是:在社区范围内,保证社区教育正常进行并可能应用于整个社区教育活动中的所有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总称。
物质资源是指与社区教育有关的实体,如学习场所、设备、媒体、图书等。这是社区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最基本的前提。由于社区教育的形式、途径的多样性,对物质资源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
人力资源是社区范围内可以开展社区教育的各类人员的总和,这里的人力是从社区教育开展主体的角度来说的。从整体来看,社区内成员都是社区教育的受益者和开展主体。但是,从一般意义上讲,高层次人才,既包括文化程度高深人员也包括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是社区教育开展的主要力量,利用好这类人力资源是社区教育得以顺利实现的基本人力和智力支持。
信息资源作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一种类型,它在具备自己个性的同时,也必须具备作为教育活动的一般要素,其中重要的要素便是教育内容、社区内关于人文知识、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都是社区教育的信息资源。
根据学习资源的概念本文认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社区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并将社区内原有的学习资源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使之满足信息时代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二、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可行性分析
理论研究日渐完善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下面我们从理论和技术的角度探讨一下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可行性。
1.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
终身教育理念在20世纪末开始兴起,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形成一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潮流。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终身教育,同时社区教育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社区教育为学校、家庭、社会搭建起了桥梁,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学习就离不开学习资源,终身教育理念倡导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找到学习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终身教育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人们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策略、方法,并进行自我评价,这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最优化的学习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
2.网络学习的兴起
网络学习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2008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网络教育的使用率为18.5%,用户量达到4669万人。[2] 网络中存在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习者选择,便于学习者“随时随地”进入网络空间进行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多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这些学习模式非常方便社区成员在生活、工作之余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网络学习与社区学习还存在一定的价值联系——以人为本,能够对学习者个体需求给予关注与满足。
3.硬件设施的支持
城市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的日渐完善,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营造了良好的实施平台。现阶段许多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2.53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19.1%。从2002年CNNIC开始宽带上网的统计以来,宽带网民数发展迅猛,时至今日,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2] 社区宽带网可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视频点播、可视电话、视频会议以及电子商务、网上办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服务。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和社区宽带网接入到居民家里,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有条件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开展信息化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具备。
三、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具体内容
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对社区教育中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可行性做了分析,根据其内涵,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社区教育设备配套
物质资源的建设是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基础环节。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如社区中先进、可靠的网络系统(电视网、电话网、互联网)富有潜力的社区学习物质资源。
社区内物质资源的信息化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以社区学校、俱乐部、图书馆、文化馆等部门为站点,在其原有的设施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投入信息化的设备,如电脑、网线、多媒体等硬件,借助专家优化升级软件配置提高软件性能,形成社区学习资源中心。另外依据社区的规模、教育资源和其他相关条件,建立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文化俱乐部等学习中心。以这些中心基地为站点,辐射社区各学校、居委、企事业单位家庭及社团,形成社区教育物质方面的学习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固定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资料。
第二方面,家庭作为社区的基本组成单位,其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平即代表了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调研社区内家庭的物质资源配置现状,对拥有电脑、多媒体、有线电视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家庭,整合其原有资源配置、优化有互联网接入方式及其软件配置。对于缺乏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的家庭社区可就其状况鼓励其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并适当的予以资助或是减免。而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社区可实行普及政策,为社区的每家每户安置必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例如电脑、网线、有线电视等等,从而完成社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
2.充分利用社区人力资源,服务于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信息化
人力资源作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实施者。社区教育是一项群众性较强的社会活动,仅仅靠有限的专职教育工作者远不能适应社区居民对教育活动的需求。发动和依靠社区有识之士尽其所能参与其中,对于搞好社区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区教育的人力资源包括专职、兼职的教师,教育活动的策划者,信息技术的支持人员,以及社区中愿意为教育活动作贡献的居民。社区居民各司其职,各有所长,他们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发展的源动力。社区工作者作为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他们在社区教育中扮演着社区工作者的身份,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是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基础要素。当然其中部分人已经掌握了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能力,这部分人将在培训中作为模范积极带动其他成员的发展。只有社区工作者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得到加强,他们才能合理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及硬件设施开展学习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建设社区学习资源网,实现信息网络化
社区学习资源网的建立是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必然,也是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的最重要步骤。社区学习资源网的建立不仅能够实现社区内原有的学习资源数字化,使其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发行、传播,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社区外部的各种资源,有助于学习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社区学习资源网的建设需要社区工作者综合社区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的状况,网络上的学习内容都是应社区成员的呼声而设立的,与社区成员的日常生活、工作紧密相连,涉及面广,浅显易懂,为社区居民的学习服务。
为建立社区学习资源网,实现信息网络化,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建设学习资源网
从学术的角度考虑,社区学习资源网的内容可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大类,这些资源来自社区机构或网络本身,社区机构可提供的学习资源已在前面论述,这里将简单叙述。社区学校和社区专业人员拥有大量的学术性资源,尤其是社区高校、社区图书馆、社区内的研究机构。社区内的医疗保健机构、俱乐部、活动中心、博物馆等部门拥有大量的非学术性资源,例如保健知识、历史趣味知识、旅游外出常识等等。这些部门中有部分学习资源是已经信息化的,可直接放到学习资源网上供社区居民学习,对于未经信息化的学习资源,社区工作者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经过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使其成为社区学习资源网的一部分。
(2)利用网络化支持工具
在网络化环境下将用到很多工具,网络环境下的支持工具可分为:搜索工具、通讯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搜索工具,网络中的各种学习资源通常经由搜索获得,因此搜索工具非常重要。搜索工具包括,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主题目录。通讯工具如聊天室、BBS(电子布告牌)、B1og(博客) 、Wiki等。知识建构工具如网络课件。
(3)信息化方式及注意问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学习资源设计,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学习资源的设计应体现个性化的特征。[3]在建设社区学习资源网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网络中的学习材料从媒体表现形式可分为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在使用这些学习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合理搭配,人性化处理。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面向老年人的页面设计应简洁,字体大一些,多用图形图像类直观易懂的学习材料;针对自制力和理解力较强的成年人学习资源可多用部分文本类的学习材料;面向未成年人的页面设计就要采取多样的学习资料类型,视频和动画类的学习资料不仅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易于他们的理解学习。另外对于不同的学习资源可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学术性资源在设计的时候就应注意语言要严谨,页面要简洁;呈现非学术性资源的页面要丰富多彩,体现休闲特色,例如在页面背景加入音乐,使人们一边享受音乐一边浏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在建设社区学习资源网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在信息结构上合理设计外,还需要有效的导航策略,不然学习者容易迷失方向。在多媒体资源库中,可充分利用有助于学习者尽快获取信息的导航设置。设置导航的方法通常有:检索表单、目录索引表、帮助页面、线索、导航条、书签、通过框架结构设置动态导游图等。另外,资源库还要有上传功能,这样用户手中的好素材就可以随时加入到库中,丰富资源库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8,7.
[3]齐丹,王洪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资源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4,(2):62.
社区管理信息化 篇12
随着新医疗改革方案的颁布与实施,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看病就医会以社区医院为首选,社区医院将承担更多的城镇医疗任务。为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少数条件好的社区医院已尝试使用信息化系统管理。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时间短,技术弱,资金少,受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当前的社区医院发展比较落后,功能并不齐全,承受着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多方面的困扰,而社区医院药房信息化建设又相对医院其他部门落后,不少工作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工作效率低下[1]。所以,作为社区医院管理的一个部分,医院药房的信息化建设是一较为薄弱的环节,应顺应医院的整体发展而进行补强。
2 社区医疗服务新政催生医药商业企业与社区医院合作
随着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等新政策的出台,医院对药房的定位已逐渐从“赢利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型,不少医院提出让药库逐步走向社会化管理的新思路,以便降低人力、物力成本负担。当前,已有一些地区已在尝试实行将医院药房交付给企业经营管理的“药房托管”模式,但此举利弊参半,难以推广[2]。
广州医药有限公司有别于其他“药房托管”模式,探索一个由医院提供场地,医药物流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与开发资源,将现代医药物流信息化系统、自动化管理延伸到医院药房,共同开发一个符合GSP管理要求的医院药房物流管理系统。如此合作方式:一是为社区医院节省了对药房管理的投入,提高了社区医院药房的管理水平[3];二是实现了医药公司的物流管理系统与HIS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对接,共享药品管理信息,对药品的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三是配合社区医院统一配送渠道,提高了医药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实为造福社区的互利互助的合作新模式。
3 实施条件及特色描述
3.1 人员配备及硬件投入
3.1.1 人员配备
医药公司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药房进行项目式的硬、软件的信息化开发建设;聘请有药房管理经验的药师参与药房全过程的药事管理。
3.1.2 硬件投入
(1)服务器:在社区医院设置的前置服务器,通过互联网接收医药公司的发货数据,同时与医院HIS系统对应药房进出药品和医生电子处方接口进行数据交换。(2)手提无线条码扫描机(RF):RF设备扫描读取医药公司预编制的条形码,帮助药品入库快速验收和在库管理等工作。(3)标签打印机:根据自定义内容,打印配药标签,打印反映配药标签内容的条形码。(4)液晶电视:为病人展示发药顺序及播放健康知识等内容。
3.2 主要业务流程
(1)采购:采购人员参考预设定的药品存量的上下限信号→登陆省招标采购平台下计划→医药公司按订单发货。(2)验收:医药公司在发货后到货前,将发货信息发至医院前置服务器,生成医院收货数据→到货后,验收人员使用RF设备扫描药箱外的条码获取货品数据,对比实物及预数据进行验收→药品上架,前置服务器生成货位和药架存货数据(见图1)。(3)配药:医生开出电子处方→生成结算单→病人交费→生成配药清单→信息进入前置服务器→药房人员凭前置服务器的配药信息后配发药品→减前置服务器的库存→医院药师复核配发的药品→扣减HIS系统库存,流程结束(见图2)。
3.3 项目特色
3.3.1 快速验收入库
使用RF设备扫描来货的药箱外条形码,可快速获取相应的来货信息,对照实物数量与质量实现快速现场验收。同步生成药房信息系统库存。比原有的传统手工验收和手工记账,大大地提高了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3.1.2 库房合一零库存管理
社区医院大多地方有限,人手不足,但由于社区医院用药品类和数量通常不多(约300个品规),我们削减了医院的药品仓库和仓管员,药品直接发货到药房,并在药房验收上架。这样既节省了人力,节省了业务用房,也减少了药品再次发放的一系列工作。我们还通过对接医药公司的仓库存货系统,把药房存货优化到最低。
3.1.3 多功能的数据平台
(1)系统接口信息查询:查询医药公司对接医院部分的开放库存;查询发货;检查医院药房库存;做退货处理;盘点每天发药情况等。(2)药品推荐上架:根据药品的历史使用情况和药品的功效类型,推荐药品的上架位置。将周转快,效期短的品种集中存放在容易提取的地方,缩短取药行走路径。(3)循环盘点:利用RF的效率,增加每工作日班后快速盘点,及时对账减少累积误 差,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查找原因。还可快速方便地做时点性的抽查点货工作。(4)批号管理:实行批号管理,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药品离失效期不足三月,系统自动提醒药库管理人员处理,保证用药安全。(5)库存上下限管理及下限报警:根据历史同比销售情况,设定药房药品上下限数量,减少在库库存数量,盘活药库空间。库存数量低于下限时,自动生成药房补货采购申请单。
3.4 打印标签
按照原来的做法,药师给病人发药时,需要对照处方在配药袋上写上用法用量等用药信息,这样既耗费时间,也容易出现人为差错。在我们实施的药房管理系统中,前置服务器与HIS服务器在完全对接,可实现电子处方关联,即可自动把处方中详细用药信息在发药时打印在“配药袋”或发药标签上,方便了药师配药和复核,也方便患者按医嘱用药。我们在配药袋和发药标签上面也应用了条形码技术详细记录处方信息,万一用药出现不良作用,可快速往上查找原因。
4 探索中的创新-平板电脑及云端技术应用
4.1 通过平板电脑上友善的用户界面,简易的操作模式,可降低系统操作的难度,操作人员稍加培训,即可将药房库存管理操作于指尖之间。
4.2 通过云技术,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有争议问题,如药品破损,近效期退货,相关审批等都通过平板电脑的摄像头记录下来,并传送到云端服务器保存,实现全程电子监控,实现所谓“有图,有真相”。
4.3 利用平板电脑的健康档案管理系统采集城镇居民健康信息,药房用药与健康档案关联。建立用药短信平台,定期发布用药提醒、健康小知识、知识讲座通知等消息。
社区医院药房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而与医药商业物流公司合作进行信息化药事管理更是先例,就现在部分已启动实施的社区医院来看,效果良好。如果能够成功地开展下去,此举将会成为一种顺应社区医疗服务改革发展的商卫合作的新模式。
摘要:随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医院药房实行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和效率不可短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药品实行零差率收费,政府对社区医疗投入未充分的情况下,医药商业企业凭借自身成熟而强大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经验,与社区医院合作开发药房信息管理系统,参与医院药房管理,对帮助社区医院快速提升药房信息管理水平,有着十分积极的探索意义。本研究就广州医药有限公司与广州市荔湾区若干医院合作开发信息系统对药房进行管理的实践收获,作几点介绍。
关键词:药房信息化管理,社区医疗,医药商业企业
参考文献
[1]李刚,杨宇军.社区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1):79-80.
[2]张晋萍,荣超,黄晓光.药房托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药师,2009,12(2):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