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作用社区管理(精选4篇)
政府作用社区管理 篇1
我国的社区建设刚刚展开,群众社区意识淡薄,参与社区活动多是被动执行式的。对于以追求内在发展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区建设来说,政府的过度参与显然不合适,况且我国“小政府大社会”模式的建构目标制约着政府过度干预社区事务的行为。但这并非否定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相反,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应该正确、合理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政府作用的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制现状
自1990年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行政化一直是社区建设最突出的特征,也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学术界对此展开了积极研究。一般认为,社区行政化就是社区组织的行政化,主要表现为组织设置行政化、组织功能的行政化、自治章程和工作制度制定行政化、人事决定行政化、经费收支行政化、运行方式“机关化”、考核机制行政化。尽管这些年各地城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一方面,街道办事处“政社不分”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它仍然承担着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工作量过大,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状态,其后果是既未能够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致使社区成员越来越高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也没有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
另一方面,作为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居民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只是被动接受管理。因为事实上居民委员会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所以其日常工作不得不服从街道的安排,进而也陷入了繁杂的具体事务之中。这不但造成基层社区管理的超负荷运转,降低了管理效能,而且有悖于居委会成立的初衷。目前作为社区自治组织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表现出对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全方位依赖,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相对独立的关系,而是全面依附的关系。政府全面主导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从而使社区居民委员会日益与社会脱离,日益与社区居民脱离,成为代表政府管理社会的力量,正在逐渐或完全失去其自治性,而成为行政性的组织。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角色“越位”
政府角色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与权限。在社区建设中,政府特别是街道办事处的这种“越位”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政代社”担负了过多的本应该由非政府组织所承担的职能。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具有社会管理职能,但一般不直接从事事务性工作。然而,当前政府部门却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二是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做法将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的附属单位或下属单位并且直接干预这些组织的自主权利。比如许多地方政府把对居委会的指导责任变成领导责任,且直接任命居委会的有关工作人员,直接管理居委会的日常活动。政府实际上成为社区建设或社区管理中最重要的主体甚至唯一主体,现代社区自治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被严重地遮蔽起来了。
二、完善促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政府主导作用的对策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倡导、动员、提供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推广,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在社区建设的不同阶段,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对于当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际来讲,由于社区成员缺乏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致力于社区发展的民间组织还很不发达,加之社区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政府的习惯,因此政府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负起推动社区建设的责任,又不要“越位”,防止社区的行政化。政府在社区事务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主要在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资金支持上发挥作用,具体事务应交由社区组织办理。
(一)循序渐进地搞好社区居民自治
社区能不能实现自治,是否有能力自治,这是现代城市新型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避免社区行政化的重要保证。虽然我国的社区建设处于初始阶段,社区建设还是政府主导下的自治行为,社区自治的程度较低,但坚持社区自治的方向是不容改变的。具体实施时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社区自治。当前,城市社区建设还是政府主导下的自治行为,社区成员的自觉参与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区外部条件的制约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克服,社区建设的复杂性、综合性、全面性决定了要稳步推进这一工作,就必须坚持渐进方式,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扎实开展。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目前,各地社区办公经费的财政投入,占地方可用财力的比例非常低。为保证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转,各地政府的财政部门每年应按社区数量及辖区规模,安排一定数量的社区办公经费和党组织活动经费,并形成自然增长机制。同时,还应当充分挖掘社会潜力,发挥辖区单位共驻共建的作用。社区办公经费应实行市、区财政各拨一点、街道给一点、共建单位支持一点、社区单位自筹一点的办法解决,使社区工作得到较好的财政保障。
(三)社区建设与管理权力逐渐下放
社区建设的推动力将出现政府直接参与转向非营利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能力增强的趋势。一是政府将从社区建设的直接推力系统退出,由领导转为引导;二是一些非营利组织将成为社区建设及相关服务的组织者;三是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建设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自治功能将通过社区民主和社区服务这两大支柱而得到加强,居民自治将在继社区组织建设、设施建设之后,逐渐成为社区建设的主旋律。
摘要:目前,在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越位”,行政色彩仍然很浓,缺乏公众参与机制。加快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与政府的主导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政府倡导、动员、提供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推广,循序渐进地搞好社区居民自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区,政府主导,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向德平.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海,2006(3):21-22
[2]窦泽秀.社区行政—社区发展的公共行政学视点[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34-35
[3]郭强.中国社区建设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65
[4]崔永军.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研究[J].2003(6)
[5]杨应崧.各国社区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46
政府作用社区管理 篇2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物业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加强社区物业管理,有利于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保持和改善市民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区秩序、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社区物业管理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工作覆盖面广,推进难度大。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现有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新住宅小区建设与物业管理同步推进为重点,以加强管理、改善环境、营造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城市为目标,坚持尊重现实、便于启动、落实责任、服务市民的工作原则,全面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推动物业管理工作上水平。
二、理顺体制,构筑适合城市发展的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框架
按照“县(区)政府负责,街道办事处组织,社区居委会落实,市房管部门监督指导,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社区物业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基层组织与业主自治组织的协作机制,共同推进社区物业管理工作。
(一)县(区)政府物业管理工作职责
各县(区)政府负责本辖区的物业管理工作。具体工作职责包括:
1.组织所辖街道办事处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全面开展社区物业管理工作;
2.落实办事机构,建立县(区)、街道、社区三级物业管理工作体系;
3.落实管理责任,加强本辖区物业管理工作的部署、检查和督导落实;
4.参与本辖区住宅小区综合验收及参与本辖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工作;
5.负责对物业服务企业的达标、升级、评优进行初审、对辖区内物业服务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对物业服务企业违法经营行为进行处罚或提出处罚建议等。
(二)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工作职责
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辖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具体工作职责包括:
1.会同房管、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科学划定社区物业管理区域;
2.组织社区居委会、开发企业及有关产权单位,选举产生各物业管理区域的业主委员会;
3.指导辖区内能够独立实施物业管理的非住宅项目组建业主委员会并实施物业管理;
4.对已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物业管理区域进行指导和管理,保障业主委员会的正常运转及业主自治作用的发挥;
5.对辖区物业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评,协助公安等部门加强对社区物业保安工作的监督检查;
(三)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工作职责
社区居委会具体组织协调业主委员会实施社区物业管理。具体工作职责包括:
1.组织业主委员会制定物业管理规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并签订到户,规范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行为;
2.落实物业服务项目,协助业主委员会聘请有关单位核算成本,提出收费标准和依据,经业主大会通过后,到所在辖区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部门、县(区)物价部门和市房管部门备案;
3.协助和指导业主委员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或建立群众性物业服务组织,签订物业服务合同,组织物业服务的实施;
4.督促检查物业服务企业和物业服务组织,落实服务合同,定期公布费用收支情况,调处服务中的矛盾纠纷,对不落实服务合同的物业服务企业和物业服务组织,有权向业主委员会建议终止其物业服务。
(四)市房管部门工作职责
市房管部门是全市物业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工作职责包括:
1.认真研究全市物业管理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及工作思路,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提出工作意见;
2.负责物业管理公共资金的归集,会同财政等部门安排物业管理公共资金的使用方案,并搞好管理、监督和检查;
3.落实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制度,组织物业管理行业的检查、考核和人员培训工作;
4.监督、指导、管理全市物业管理活动,调处物业管理中的重大纠纷。
三、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社区物业管理的区域、模式、内容和收费标准
社区物业管理实行等级化或基础性管理服务。根据各个区域房屋建设、设施配套、居民需求、业主意愿及服务约定等情况,确定物业管理区域、模式、内容和收费标准。
(一)物业管理区域划分
在街道办事处组织下,统筹考虑,综合权衡,按照以下规定科学合理地划分物业管理区域。
1.原则上以建筑物的宗地红线图、立项或规划批准的范围划定物业管理区域。相对完整的居住小区、独立组团应作为一个物业管理区域。
2.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与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县区地域的范围一致。
3.物业易于封闭和统一整治。
4.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设备共用,房屋质量、配套程度、环境状况相近的物业宜划入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
5.同一土地使用权的物业宜划入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
各县(区)要将物业管理区域划分成果编入物业管理区域图册。
(二)物业管理模式
1.新建住宅小区。同社区管理相结合,全面及时地实行等级化物业服务。根据各个区域房屋建设、设施配套、居民需求、业主意愿及服务约定等情况,确定物业服务等级。严格遵循规划设计方案,按照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交通安全等要求进行建设,并通过招投标选聘有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实施等级化物业服务。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把好新建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物业管理三道关。严格落实综合验收制度,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新建住宅小区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2.整治后的现有住宅小区。根据居民的需求及承受能力,把物业管理同社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社区管辖范围为基础,界定物业服务区域;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组织召开业主大会,组建业主委员会;以物业服务企业或群众性物业服务组织为基础,开展物业服务活动。加大对现有住宅小区的整治力度,市房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逐步解决现有住宅小区环境、配套等方面的问题。对整
治后具备条件的现有住宅小区,由业主委员会选聘专业物业服务企业按等级实施服务;对不完全具备条件的小区,由社区居委会牵头组建物业服务队伍,落实以保洁、保绿、保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性服务,也可以采取“栋楼管理”模式,解决有人管事的问题,管理费用由业主承担。单位自建的家属楼,如不能实行规范的物业管理,则由各单位牵头进行物业服务,社区居委会负责监督指导。力求到 2009年底前,物业服务覆盖每个社区,基本建立体系健全、政策完善、责任到位的物业管理工作机制。
(三)物业服务内容与收费标准
区别不同的物业性质和特点,确定管理服务的内容、项目和等级。物业服务收费要遵循公正合理、质价相符的原则,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新建住宅小区根据小区规划建设、配套情况和设定的管理服务项目,依据物价、房管部门制定的物业服务等级评定标准,确定服务等级和收费标准。现有住宅小区的物业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可采用选项式服务形式,根据多数业主的意愿,确定管理服务项目,测算服务成本和收费标准,由业主委员会与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或物业服务组织签订服务合同,并在小区内公布实施。
四、突出重点,切实抓好社区物业管理的规范运作
(一)规范物业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
新建的物业项目,在业主委员会未成立期间,必须实行前期物业管理。开发企业在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应提供项目竣工后的物业服务方案,预留物业管理用房,按规定选聘有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并与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签订前期物业服务委托合同,进行前期物业服务。开发企业与房屋买受人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中,要有物业服务的相关条款,约定房屋交付使用后物业服务的主要内容、服务等级及收费标准。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要依据商品房买卖合同,签订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和临时管理公约。对不履行合同、长期延建住宅区配套设施,侵害购房者利益,影响城市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开发企业,规划、房管、国土资源、建设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督促其限期整改。在规定期限内仍不整改的,由上述四部门在新闻媒体予以曝光,视情况依法限制或停止办理其土地招投标、规划审批、资质年检以及新开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手续。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职能,对物业管理不到位、不重视物业管理的开发企业公开曝光,直至清理出我市房地产开发市场。
(二)规范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和工作运转
在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已交付业主使用的房屋建筑面积达到 50%以上,或者已交付业主使用的房屋建筑面积虽达不到 50%,但超过 30%且已超过 12个月的,应成立业主委员会。每个物业管理区域只能成立一个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开展工作的经费,由全体业主承担,或者从产权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建配套设施经营收益中列支。街道办事处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推进业主委员会建设。住宅小区业主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原则上从社区居委会、有关产权单位及产权人、热心公益事业人员中推荐,主任可由社区居委会成员担任。街道办事
处要支持业主委员会的工作,业主委员会成立前或换届期间,由街道办事处指定社区居委会代为履行业主委员会的职责,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三)规范业主委员会成立后的社区物业管理
1.做好物业服务企业选聘工作
业主委员会成立后,应当依法及时召开业主大会,决定对前期物业服务企业续聘或另聘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大会决定与开发企业选聘的前期物业服务企业续约的,业主委员会应于业主大会决定后的 30日内完成合同续签工作;业主大会决定选聘新的物业服务企业的,业主委员会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前期物业服务企业要在接到通知后的 60日内完成退出工作。开发企业、前期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三方要按规定做好物业管理的转换衔接工作,确保新建住宅小区全面实行规范的等级化服务。
2.规范物业管理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业主委员会负责召集业主大会、代表业主与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签订正式物业服务合同;监督物业服务合同的履行、监督管理规约的实施;督促业主按照合同约定,协助、支持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积极配合和支持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等。
业主依法享有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制定管理规约,选举业主委员会或更换业主委员会成员,选聘、解聘物业服务企业,筹集和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项权利。业主应当 遵守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遵守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和业主大会授权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用。
物业服务企业要依据服务合同,制定完善的物业服务方案以及保安、保洁、维修、财务、档案等管理制度,负责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卫生清扫保洁、花草树木养护、车辆停放管理以及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其他服务项目,切实履行职责,提高服务质量。对超出服务合同的事宜,要与业主委员会协商确定后实施。
各相关专业设施管理部门要做好社区供电、供水、供暖、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及服务工作,依法承担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维修养护责任,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并向最终用户收取有关费用。
3.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管
市房管部门及县(区)物业管理部门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管,建立健全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制度,认真评定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业绩和信用程度,并在资质评定和年检、物业招投标中作为重要条件;建立健全物业投诉责任机制,及时查处物业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并督促物业服务企业整改,切实保障业主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淘汰、退出机制,对物业服务不到位、业主投诉较多 的物业服务企业,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积极探讨组织业主对物业公司经理进行评议的制度和办法。
4.严格物业服务企业退出和移交程序
住宅区业主大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因物业服务合同期满双方不续约或者提前解除合同、物业服务企业退出住宅区管理的,必须本着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物业管理区域基本正常秩序、实现平稳过渡的原则,严格履行退出和移交程序。
(1)物业服务企业因物业服务合同期满不续约或在合同期内提前解除合同、拟退出住宅区管理服务的,应于合同期满或提前解除合同、拟退出之日的 60日前书面告知业主委员会,并告知县(区)物业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做好相关设施设备和资料的移交事项。住宅区未成立业主大会的,所在地街道办事处要牵头组织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听取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意见,处置物业服务企业退出的具体事宜。
(2)业主大会提出与物业服务企业终止或解除合同、重新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业主委员会要在业主大会作出决议后将解约原因和时间书面告知物业服务企业,并将会议相关情况书面告知县(区)物业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同时保存好相关资料,接受县(区)物业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查验。物业服务企业要在接到通知后的 60日内完成退出工作。业主大会要在原物业服务企业完全退出之前完成对新物业服务企业的选聘工作。
五、加强政策扶持和组织领导,确保社区物业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一)加强政策扶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实施“扩大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程”等,给予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优惠政策。房管部门要与有关部门搞好配合,从政策、业务上加强对物业管理工作的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驻社区的各个单位,要支持和参与社区物业管理工作。
(二)落实资金保障。物业服务企业要提升服务水平,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物业服务收费率,为社区物业服务提供基本保障。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关政策、标准和办法,依据相关规定将资金管好、用好。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适当安排社区物业管理启动资金和扶持资金,推动物业管理的全面开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社区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和市房管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各县(区)政府和市房管、规划、建设、财政、物价、民政、文明办等部门的一名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房管局。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把加强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作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机构,明确任务,细化责任,加快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建立物业管理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完善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考核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四)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物业管理条例》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了解政策,强化物权意识,树立物业服务是商品消费的观念,引导他们主动支持、参与物业管理活动,积极维护社区秩序,及时缴纳物业服务费用,及时化解物业服务中出现的纠纷。要把对物业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干部职工缴纳物业服务费的情况,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考核内容。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增强广大业主支持配合社区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形成“社区是我家、洁美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政府作用社区管理 篇3
1 企业主导型社区在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优势
1.1 有良好的安全工作基础
在当前全国上下狠抓安全生产的大环境下, 企业都高度安全生产工作, 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第一要责, 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亲自管,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工作始终从零开始”、“天天归零”的理念,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健全, 为安全社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1.2 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
企业主导型社区依附于企业生存, 企业在人力和财力方面可以给予直接支持, 如对社区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对社区活动设施进行维护, 对社区环境进行治理, 对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资金投入等。
1.3 基础设施相对齐备
企业主导型社区由企业自行建设, 建设之初对基础设施考虑较为周全, 巴陵石化社区辖区单位有银行、邮政、电信等, 建有3所二级甲等医院、3所中学、6所小学、6所幼儿园。社区建有便民服务中心、职工食堂, 设立了“115”、“130”热线服务台, 拥有社区学校、阅览室、棋牌室、球类室、室内外健身器材、门球场等各类文体活动设施。
1.4 各种民间组织、机构较齐全
“企业主导型”社区有着企业后勤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基础, 社区各类组织机构健全, 活动有特色。巴陵石化社区成立了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协商议事会、文明共建理事会、市民学校、计生协会、志愿者协会和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居民组织, 社区内各项大的事务工作通过协会组织征求居民意见;成立了乒乓球、台球、柔力球等群众体育组织, 威风锣鼓队、腰鼓队、舞蹈队等各种文艺协会组织, 定期开展种类活动, 居民自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由上可见, “企业主导型”社区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有着较好的基础, 但是, 由于它是企业大后勤的产物, 有着与城市社区不一样的历史背景, 存在着特殊的、不同于城市社区的问题。
1.4.1 社区环境因素
巴陵石化这样建厂四十年, 为了全方位服务生产经营, 全方位方便职工家属, 社区依企业装置而建, 远离市政设施, 具有散、老、杂三个特征。散, 社区依山傍势而建, 各小区之间最远相距40余公里;老, 大部分小区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基础设施简陋, 居住条件相对落后;杂, 与地方村组相邻而居, 有的小区甚至与地方村组共用一条街道, 社区防火、防盗等安全压力很大。
1.4.2 社区居民因素
随着企业改革、住房改革等制度的不断深化, 社区居民结构越来越复杂, 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社区有在职职工, 有离退休人员, 有协议解除劳动关系、改制分流和移交办社会人员, 还有与企业没有任何关系的纯居民, 社会地位的不同使得管理重点和难度不一, 增加了创建工作压力。
1.4.3 社区体制因素
“企业社区”承担的社会职能难以完全到位。一是企业社区承担着部分政府职能但又无法管理到位, 如社区的城管没有执法权, 对于私搭乱建、种菜养鸡等违反社区规定的行为没有处罚手段。二是社会职能回归社会, 脱离企业的学校、公安、交警、医院等单位对社区的创建活动不积极, 企业也缺乏有效的的管理手段。
2 地方政府、驻社区单位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 是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监总政法[2009]11号) 中明确要求:“安全社区建设在地方政府领导下开展, 纳入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要求借安全社区的平台, 将单一的政府管理转变为多元化的共同促进, 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工作格局。
2.2 是安全社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效果的要求
安全社区的内容, 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乃至环境各个方面, 涵盖了交通、公共场所、学校、老年人、儿童等诸多领域, 没有政府部门及驻社区单位的合作, 交通安全、社会治安、学生儿童安全无法取得良效。
3 地方政府及驻企单位参加企业社区安全社区建设
根据中石化巴陵石化公司社区的运作实践, 笔者认为, 调动地方政府及驻企单位参加企业社区安全社区建设要着重把握四点。
3.1 明确职责, 建立政企联动的创建机构
在安全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中, 都要有地方政府、驻企单位的参与, 在领导机构中, 必须有地方政府中主管民政、社区和公安的领导参加, 同时, 驻社区的银行、邮局及移交地方管理的学校、医院、公安、交警等单位主管安全的领导也要纳入领导机构中, 执行机构中可以有这些部门的领导参与, 有的甚至可以由这些单位的领导直接牵头。巴陵石化公司安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巴陵石化直属单位和部门、政府机关及驻社区单位共同组成, 安全促进组中的治安安全促进组、交通安全促进组、学生儿童安全促进组、伤害监测组由驻社区公安分局、交警队、学校和医院等单位为主成立机构, 但每个工作组中有巴陵公司的职工参与。在与地方政府、驻社区单位充分交流、全面沟通的前提下, 制定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制度, 明确地方政府及驻社区单位的职责, 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清晰。如在《安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监测与监督制度》中, 明确地方政府对自然灾害的监督监测职责, 驻区公安对社会治安案件的监督监测职责, 驻区交警支队对交通事故的监督监测职责, 驻区医院及社区医疗点对社区居民意外伤害的监督监测职责等等, 使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驻社区单位明了自己在安全社区建设中应尽的职责。
3.2 加强指导, 提高参与积极性
政府部门、驻社区单位与企业没有直接经济关系, 自主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 因此, 企业要加强对这些单位的工作指导, 主动为这些单位提供创建活动中的指导。要组织参加他们安全社区建设培训班, 掌握安全社区建设的标准、要求和工作技能;指导他们按标准建立基础台帐、开展事故与伤害风险诊断, 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促进项目;协调解决他们的办公场所, 配备必需的办公设备, 统一规定台帐目录及内容, 具备开展工作的条件;政府相关部门及驻社区单位的领导定期参加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例会, 汇报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同时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进行审议;同时根据驻社区单位的工作性质, 由企业对口部门召开专题会, 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难题。通过细致周到的服务和指导, 调动政府相关部门和驻社区单位的积极性。
3.3 结合工作实际, 共同开展创建活动
不论是地方政府部门, 还是驻社区的单位, “安全第一”都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因此, 要结合各部门、单位的工作实际, 将安全社区知识培训与传播、社区事故与伤害风险诊断、制定安全促进目标和计划、策划安全促进项目并组织实施、事故与伤害监测、评审与持续改进等各个环节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将联动制度落到实处, 确保创建活动的实效性。首先, 可以联合地方政府、驻社区单位开展大型整治行动, 如联合交警部门开展交通秩序整治, 联合公安部门开展社区内麻将馆禁赌行动, 联合学校开展维护学生交通安全活动等。其次, 发挥驻区各单位的专业特长, 开展宣传培训活动, 职工医院举办居民大型义诊及救助演练活动, 为居民开展健康讲座、免费增设量血压等健康服务;公安、交警为居民培训治安防范、交通安全知识, 组织开展居民疏散演练;配合学校在开学之初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周活动;银行等商业门面在门头的电子显示屏上增设安全社区建设的宣传内容, 使共创共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再次, 组织政府部门、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的安全促进项目, 从社区的安全隐患检查到策划安全促进项目、从落实促进项目措施到项目的实施、从项目的评估到整改, 促进项目的各个环节都予以相关政府部门、驻社区单位相应的职责, 既可督促他们完成相关任务, 又可让他们感觉到安全促进活动带来的变化和效果。
3.4 利益共承, 追求安全社区建设的最大效益。
要将驻社区单位的安全隐患整治纳入安全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解决驻区单位在创建工作中的困难, 并为其解决安全隐患, 共享安全社区建设成果。巴陵石化为部分学校修理了破烂的台阶, 拆除了运动场上摇摇欲坠的灯光设备, 开创了学生安全知识窗, 在校门前增设了减速带;在主干道增设了红绿灯, 加装高清晰的监控系统, 为公安破获治安刑事案件、交警队加强交通管理提供了硬件条件;为职工医院开设了健康知识专栏, 增设了安全文化标识;在银行、邮政局等发放安全知识宣传单。同时, 将地方政府、驻社区单位纳入安全社区建设考核体系, 对积极支持、参与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通过关联交易费、厂地协调费等资金渠道进行奖励……感受到了安全社区建设的成果, 政府相关部门及驻区单位主动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高涨, 从被动应付逐步过渡到主动参与, 一个“横到边, 纵到底”的跨区域、跨行业的创建机构逐渐发挥作用, 从而保障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的推进, 安全社区建设的联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安全社区建设在地方政府领导下开展, 纳入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要求借安全社区的平台, 将单一的政府管理转变为多元化的共同促进。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及驻社区单位在“企业主导型社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联动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剖析。
关键词:企业主导型社区,安全社区,政企联动
参考文献
[1]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学习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3.
论社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篇4
摘 要:社区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社区是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载体,是真正意义的第一救助者,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是城市危机管理体系的基石。社区作为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它对城市整体公共危机管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关键词:社区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是一个或连续多个突发性的、紧急性的、对社会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害的灾难性事件。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对这种突发性的灾难性事件的事前预防准备、事中应对和事后恢复的管理。①然而,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以及危害的易扩散性等特点,在公共危机管理时会出现“政府失效性”的问题,这说明政府虽然是危机管理的主导力量,但单凭政府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作为社会力量的社区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参与危机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一、社区
当代,西方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对“社区”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到20世纪80年代,社区的定义多达140多种,尽管这些定义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都包含了地域、共同的联系以及社会交往这三方面的内容。1933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文章时将Community翻译成“社区”,“社区”一词从此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1986年,我国民政部首次将“社区”的概念引入城市管理。根据《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文)中所指出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②
我国社会学界普遍定义为,社区一般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③社区包括以下几层含义:有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人群;由于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④
二、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
社区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它致力于社区内的公益事业。社区的这种性质使得其在危机管理中具有很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基层信息的优势
社区潜藏着种种危机,它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第一现场。社区居民熟悉并掌握本社区的位置、面积等物质层面的状况,以及社区居民从事的经济活动、社会风气等经济社会状况以及人口状况。当危机事件发生时,社区居民与其他地方的人相比,更容易捕捉到公共危机相关的征兆,了解危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社区能够及时掌握社区的潜在危机和风险。
第二,减少公共危机管理成本的优势
在社区生活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利益,会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求,因此,社区居民之间相互熟悉、联络频繁,有一定的情感依附性,是人类应对公关危机事件的结合体。社区成员在参与危机管理时具有自觉性、志愿性,能够及时制止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减少危机管理成本。
第三,危机沟通的优势
社区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特点,这使得其能够获得居民的信任。在危机发生时,居民身边的社区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告知真相,驱除恐惧,稳定秩序,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避免公众个体的非理性行为,营造和动员积极的、科学的行为。另一方面,社区会及时向政府反馈危机的发展事态、民众的需求和心理,并协助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应急措施,与政府齐心协力抗击危机。⑤
(二)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危机预防意识和能力缺失
危机应对最高明的方法不在于危机形成和爆发后的处理,而在于危机爆发前的预案,也就是“防患于未然”。而在我国,人们的思想上普遍存在重应急、轻预防的倾向,人们关注的多是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面对如何防控和化解危机的重视普遍不够。在社区中,危机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向居民提供多层次的危机预防教育
第二,社区建设滞后
许多社区建设没有整体规划方案,没有形成有效的社区组织运行机制,对如何规范各类人员和组织关系,如何界定社区及人员的社会责任,如何评价人们的行为等方面都没有具体的制度来加以规范和引导。在这种社区建设落后的情况下,当危机爆发时,各部门无法形成政府干预、高效快速的社会联动机制,使危机管理资源无法得到优化整合,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危、治危合力。
第三,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
现有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不配套,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对应对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的规定过于笼统,重原则轻规定,而且,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中基本没有社区的具体内容,没有社区在面对某一具体危机事件时该依据的法律规定,这会使社区在参与实际的公共危机管理行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增强社区及居民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增强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应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政府指导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要明确社区在应急体系中的责任和职责权力,并适度地下放权力给社区。第二,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危机教育,唤醒居民的危机防范意识。要建立公共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对社区居民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防范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黑板报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危机防范知识,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危机意识和能力。还要加强社区归属感的培养,借助危机事件的社会性以及与每位居民的利益相关性,建立起社区与居民的利益纽带,强化社区的自治功能,使每位居民认识到,个体的安全与社区整体的安全息息相关。
(二)建立社区危机管理机构,吸纳社区志愿者、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群防群治
社区可以将日常工作与社区危机管理结合起来,并将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危机的预防和准备活动上。同时,社区还要充分利用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优势,动员和组织好社区内的力量。例如,社区志愿者可以收集有关灾害预报、消防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信息,向居民进行知识的普及,以稳定民心。开展危机宣传和教育、信息预警和报送,并利用其完备的资源和应急队伍应对危机,展开危机救援等。
(三)编制社区应急预案,开展社区危机风险评估
一方面,社区应该根据本社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风险预测,编制应急预案,并加强各种应急预案的演练。在应急演练中寻找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一旦危机爆发,各社区应按照预案,迅速投入危机救治,力求在最短时间内使危机局势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社区应帮助政府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社区应将汇总社区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面积、建筑类型、流动人口的数量与分布,从中总结出社区危机管理的薄弱环节,从而加大防范力度。还要准确把握以往发生的危机的种类、频率、性质、特点及规律,从危机中学习,从而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如果一旦发生某一类的危机,就可以根据危机应急机制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①[美]罗伯特?希斯.王成译.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4
②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中办发〔2000〕23号文〔N〕2000:12
③何云峰.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4.5(2)
④李飞星.社区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J〕行政与法 2007(7)
⑤王柳.城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6)
【政府作用社区管理】推荐阅读:
政府作用11-05
政府角色作用06-03
考验政府作用11-19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07-03
政府对城市发展作用08-18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12-02
政府在旅游业中的作用06-19
金融机构改革中改进政府的作用10-20
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团作用01-16
发挥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创新作用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