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作用

2024-11-05

政府作用(共12篇)

政府作用 篇1

政府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政府审计是政府治理系统中的内生监督控制系统之一,政府治理的需求直接推动了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政府治理的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审计的方向。2008 年,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政府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观点,对政府审计在推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进行深化,更加明确了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方面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论述,探索政府审计服务于政府治理的具体方向和主要途径。

一、政府治理特征与机制

(一)政府治理的特征

纵观西方各国,在政府治理过程中所选择的模式各不相同, 但其目的却都是为了提高国家的生产力及竞争力, 推动国家的经济安全。 因此,从政府治理这一概念入手,可以得出政府治理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治理主体不只限于政府。 政府虽然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是国家唯一的权利行使者, 更不意味着只有政府可以治理公民、机构及社会组织等。 政府治理应该是来源于政府, 但不仅限于政府的治理。

第二,治理过程中的互动性。 在传统的政府治理概念中,权利的运行大都是由上而下的,即政府利用权威和相关的政策, 对全社会实施管理。但在现代的政府治理概念中,政府的治理应是双向的,即政府在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同时,社会也对政府进行监督,双方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第三,治理范围的广泛性。 这一概念主要是通过政府治理的第一个特征,即治理主体不只限于政府而得出的。 由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导致了治理的范围也不只限于传统的治理范围,从而所涉及的治理对象也要宽泛许多。 第四,治理结果的有效性。 政府在治理的过程中强调治理的成本及绩效,将提高效率与控制成本进行结合,实现治理结果的有效性。

(二)政府治理的机制

政府治理主要强调的是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因而,政府治理的目的是解决政府公共事务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当这类问题转化为政策实施中的问题时, 应寻求恰当有效的治理手段并建立合理的机制来解决问题。 在目前,政府常用到的机制主要包括:(1)问责机制。 问责机制说到底就是向谁问责、 谁来负责问责的问题, 很显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所以是由人民负责问责,而政府部门有义务向行使公共权利的人民来解释并接受质询。 (2) 公开机制。 信息的透明有利于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也是公众对政府实施监督的一个重要的来源。(3)参与机制。由于治理主体不再只限于政府, 因此为了扩大民众、 机构及社会组织等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必须建立健全政府的参与机制, 拓宽参与的渠道,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实现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 (4)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在一个企业的治理中至关重要,同理,在政府的治理机制中,监督机制是否有效的实施, 对政府治理的效果影响深远。 监督主要包括对主体、 对治理过程及治理结果的监督,在政府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审计是一种专门的监督手段。 因此,在政府治理的过程中, 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政府治理的基础, 更是直接推动了政府治理的完善与发展。

二、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中的特殊地位

要对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首先要明确政府治理的基础是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也是审计产生的首要前提。 受托关系的存在实质上是一方关系人对另一方或其他关系人负有的履行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关系也恰是审计产生的目的。

政府, 是一个机构复杂且分工细化的组织。 基于公民与政府之间存在的特殊的委托与受托关系, 促使了政府受托责任的产生, 为了更好地促使受托人履行责任, 必须要制定一种恰当的方法对受托人进行约束, 并协调双方的矛盾, 这也是政府审计产生的目的。 换言之,公民与政府的委托-受托关系决定了政府审计存在的必要性, 奠定了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对政府治理过程中的责任履行情况和对其提供的责任履行报告的独立评价的工作, 是由政府审计来完成的。在我国现行的治理机制中,应将 “政府—市场—社会” 三个部分综合分析,并分类进行治理,即国家权力机关、社会自治组织和市场企业单位分别遵循各自的法律与规则进行治理。其中,政府治理措施的实施也必须考虑到社会与市场的因素,这也丰富了政府审计的内容。 因此,目前的政府审计除了要对政府进行监督与控制,还应解决政府与社会、市场间的问题与矛盾,如:公民与社会的权利保护矛盾,资源在市场中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等。

政府审计具有独立、客观、专业的特性,在政府治理中,审计还担任着信息公开、 公共预算监督及行政绩效考核与评价的工作, 是政府治理的重要保障。 政府审计部门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也具备专业性和强制性的优势,在进行行政绩效审计、责任审计时,也可以提供充分的依据。在政府进行治理的过程中, 政府审计部门除了要对政府的财政报告、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外,也要对政府受托的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计。 而政府所承担的受托责任也可以简单分为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如政府稳定、社会公平等就属于受托非经济责任, 这些责任也会随着政府治理的发展逐步纳入政府审计的范围中。 见下图。

三、我国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政府治理进程中, 随着治理阶段的不同, 所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阻碍了政府与社会之间信息的交流, 还降低了政府的办事效率。目前,我国政府治理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

(一)信息不透明

在我国的政府治理中, 因为政府和工作人员的信息不透明,社会各阶层及公民无法及时地获取政府的信息,导致了信息的滞后,无法对政府治理实施有效的监督,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的作用也不能得以很好的体现,更严重的则会滋生贪污、腐败等不良后果。

(二)成本与效率的不一致

在我国,对政府的治理实质上是一种高成本的活动,但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所产生的效果却无法与其投入的成本成正比,即政府在投入大量成本的同时,所产生的收益不尽如人意。 在政府治理中,政府对治理成本的盲目性导致对治理成本计量、预算及配置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政府在提供某项服务时,无法准确地计算出这期间包括间接成本、 资本成本、 管理费用在内的所有成本等,由于成本的盲目计算,也导致了治理的效率不高。

(三)权力滥用

在传统的政府治理中,治理的方向往往是单向的, 是自上而下的治理, 这就产生了政府官员权力的集中,社会民众的 “顺从”,有悖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因此,这一社会现象也恰恰说明了我国的政府治理缺乏很好的参与机制。事实上政府的作用有限,如果政府在治理的过程中加入社会的力量, 也就有效地抑制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 “膨胀”,提高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力。

( 四) 政府逐利导致地方保护问题

2013 年9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观点的提出将经济利益与环境的保护联系到一起,指明了在我国政府治理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因过高的重视利益而导致的地方环境问题的现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性,也更加丰富了政府审计的内容。

四、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中的作用

基于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受托关系具有广义的范畴, 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内涵与实质, 政府治理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 政府审计作为政府治理的主要手段, 在政府审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政府审计与政府治理间的紧密关系。 善治是政府治理的最终目标和最高要求, 其中所包括的内容有行为透明,效率与效果,责任性, 合法性等。 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绩效目标, 加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观念以及对法律政策的遵守, 都将成为政府治理的善治目标实现所依托的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中所起到的作用包括四点。

(一) 提高政务的透明度, 增强对信息的监查监管力度

在政府治理过程中,政务透明度是决定政府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政府治理目标的基本要求。 政务的透明要求能够可靠、完整、及时地向民众提供政府活动的信息,以反映政府真实的财务状况和政府活动真实的受益与成本。 政务透明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度的透明,会计信息的透明及指标数据的透明,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对政务透明度及相关政策执行的监查,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防范规避财政风险。

政府审计也有利于政府信息的公开,有效减少了贪污腐败的行为。如果政务的公开仅仅是满足公民对信息量的需求而忽视了对信息质量的要求,则容易对公民产生误导。因此,在信息的筛选与监查过程中, 必须保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与信息的真实性。

(二) 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 全面推进政府的绩效审计

目前,在我国现行的政府治理中,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责任方,在社会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同样,政府的 “低效率、少作为”会对政府治理的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政府绩效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成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鉴于政府治理的目标, 应当全力提高政府治理的效率与效果, 必须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 全面推进政府绩效审计。 具体的流程为:首先,应建立绩效目标,并以此为导向,为绩效审计评价确立正确的方向与合理的依据。 其次, 应设计绩效评价体系, 对所提供的经济指标与数据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 并兼顾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应构建绩效监督系统, 在进行政府审计的同时, 调动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的相关资源,完善政府绩效监督系统。 最后,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并逐步形成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

(三) 建立责任政府, 深化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审计理论与我国实际所联系的审计制度的创新,完善对政府的监管, 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反腐倡廉和党风建设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因此,推动建立责任政府、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的治理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作用。

深化政府的经济责任审计,应确立经济责任目标,并与经济责任报告相联系。 以经济责任目标为导向,以经济责任报告为依据,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明确政府内部各个部门的分工及责任,对经济责任进行分别划分。 有效利用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公告,使全社会对政府的经济责任进行有效监督,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政府的责任观念,建立责任政府。

(四) 推动社会公平, 提高公众对政府的认可

促进社会公平, 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够行使自己的权利, 都具备发展的机会, 也是政府进行善治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其中民生民本的审计,包括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 住房公积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 也间接地推动了社会的公平。 公众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的认可, 也会减少政府治理的障碍,反之,公众对政府活动的不满,也会阻碍政策的实施。 因此政府审计对于缓解政府与公众的矛盾,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深远。

五、结论

政府审计不仅是政府治理的基础,更直接推动了政府治理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实现政府的目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及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意义重大。 这就要求政府机关要正确面对政府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坚定反腐,提高政府透明度、加强问责机制、促进良治善治,从而实现政府的治理目标。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政府治理的概念、特征及所采用的治理机制,将政府治理与政府审计相结合,对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中的特殊地位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目前我国政府治理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部分问题,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已导致或可能导致的危害。最后,对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中起到的具体作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政府审计,政府治理,公共受托责任

参考文献

[1].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2.

[2] .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J]审计研究,2012,(1):6-11.

[3] .吴勋.绩效审计实施瓶颈、技术支撑与治理机制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3):26-2.

[4] .李坤.国家治理机制与国家审计的三大方向[J].审计研究,2012,(4).

[5] .唐建新,古继洪,付爱春.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与作用路径[J].审计研究,2008,(5).

[6] .尹平.“免疫系统”论的理论贡献和对审计事业的创新引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9-13

[7] .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J].审计研究,2004,(6).

[8]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3-9.

[9] .Barzel Y.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measurement costs[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2005,161(3):357-375.

[10] .Danneels E.Trying to Become a Different Type of Company:Dynamic Capability at Smith Corona[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2(1):1-31.

政府作用 篇2

在这个过程中,法规、政府管理、征信体系等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是又是非常重要的,就象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社会各界信用利益的平衡是内因,是信用关系变化的内部动力,法规、政府的管理、征信体系是外因,是社会信用关系变化的外部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同时又参与社会信用活动,参与这个平衡过程。由于政府既是管理者,是外部条件,又是参与者,是内因力量的一部分,因此,决定了政府在社会信用活动中有着双重地位与作用,有着双倍影响,从这两方面看,政府的唯一选择与定位就是明确自己的外因职能,不干涉、不越位、不替代,搞好法规建设,支持信用行业发展;作为内因一分子,在社会信用活动中诚实守信,正人先正己。

一、加快相关信用立法,确立国家信用管理机构

良好的信用环境需要公众良好的信用意识与信用行为,行为需要制度规则与法律的约束,制度与法律通过立法与执法机构来体现。因此,确立国家信用管理机构及立法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是重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首要工作,是政府作用的集中体现。

信用立法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基础,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信用活动提供完整、公开和相对稳定的标准,指导和保障社会信用活动与行为健康、有序的发展。从常理看,一般的制度应包括法律制度、行政规定与规则、国际公约与国际惯例、社会习惯与习俗等。我国信用立法与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也好不例外地应包括这些内容。

本文认为,在信用立法方面,我们主要有两大类工作,即对现有的信用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以及建立相关信用新立法。

在修改与确立信用立法方面,本文认为应借鉴国际经验与遵从国际惯例,并考虑中国民情与历史沿革。主要的工作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建立界定数据开放范围的法律或法规,其中包括必须开放的数据源及其监督机构的责任,以及对于向公众提供不真实数据的惩罚,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征信数据源的同时,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以及确定征信数据的经营方式。应向欧洲的“数据保~案”、美国的“诚实租借法”、“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发”和“平等信用机会法”等法案学习。

——建立与界定商账追收的法律与法规,其中应包括允许各级工商局开放商账追收类信用管理公司的注册,明确用法律或信用手段进行商账追收的程序与行为约定,对消费者个人及企业法人的追账手段约定。这方面应向美国的“债务催收操作法”学习。

——修改已有的部分授信机构的信用管理规则,如“担保法”、担保规则与实施细则、贷款通则、信贷管理规定等。注重平等授信、公平授信、合理授信,鼓励诚实守信。

信用立法的建设是信用管理体系最重要的问题,但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问题。信用立法工作,首先可以由上述有关的各大部委开始着手对各自所负责的领域进行相关信用法案的立法调研,然后由xx专门机构负责组织与安排,进入立法程序。信用立法工作不能求快,但求稳健与适应中国国情,不能照搬欧美现有的立法条款,毕竟民风民俗差异很大。

目前,很多部委都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着相应的信用活动,并且出台了很多具体的与信用相关的管理规则与实施办法。这种自然形成的信用管理职能与分工,是在需求中应运而生的,是符合现代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的,应该保持并发扬下去。

但是,随着社会对信用的重视以及信用活动的迅速发展,要求全国的信用活动统一管理、规范一致,加强力度,协调发展。因此,仅仅保持这种分工就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形势的需要。因此,本文建议,在现阶段,政府指定一个由xx直接领导的机构,统一管理信用建设,负责全国信用管理的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全面协调。

二、正确定位政府在信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发挥着积极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作用。作为宏观调控主体,政府通过颁布法规、制定政策等方式实现对经济的指导;作为市场监管主体,政府行使广泛的监督职权,引导守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保障信用行为与活动的健康发展。

在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的主要角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组织与实施信用立法;

——日常执法与监管;

——制定并执行信用管理机构与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

——推动专业征信机构及其数据库的建立与发展;

——推动与辅助失信惩罚机制有效运转;

——扶助与监管民间信用管理协会、行会及其它行业组织;

三、加大力度支持信用管理行业发展

重建我国信用体系,立法固然重要,但这是长期的任务,从中短期来看我们应该加快建设与发展我国信用管理行业。信用管理行业是在现代经济发展后进一步社会大分工下形成的,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必要部分。与其他行业相比,该行业的主要分工职责是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活动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促进整个社会信用活动高效、快速、规模发展,规范和约束微观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以市场化的方式对不良信用行为给予惩罚。

健全的信用管理行业是健康的社会信用与信用活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矗没有信用管理行业,就不会有统一规范的社会信用活动与行为,就不会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与环境。目前,在我国,最缺乏的就是一个形成体系与初具规模的信用管理行业。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如此。要重视信用、发展信用,就要加快建设与发展我国信用管理行业。

首先,就是要发展各种各类的资信调查与评估公司。从征信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一个健全的信用管理行业包括了十几类企业。我们目前并不具备这样全面发展的条件。但是其中一些必备的和我们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机构应尽快发展起来。资信调查与评估类公司在我国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历经波折,已形成了一些国内比较知名的专业资信评估公司。

目前,从整体上看,该类企业的发展一直不很理想。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信用环境与信用意识不良,社会对资信评估的需求并不强烈;二是政府职能部门对该类企业的行政管理重视不足;三是该类企业自身发展存在一定问题。现在社会信用意识提高了,社会呼唤信用,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整顿和大力发展资信评估企业。

加入WTO后,加快发展信用管理机构的迫切性就更突出了。因为,在公开、平等、透明等原则与精神的作用下,在国内广阔的征信服务市场需求的诱惑下,外国同行公司将逐步进入中国征信市常对外开放的国民待遇可能使外国公司依仗其在资金、技术和经验的优势地位,垄断国内征信市场,届时发展仍不成熟的中资信用管理公司,特别是征信公司将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

建议由上述政府指定的统一信用管理机构组织实施对现有的资信评估机构进行资格认证,保留并宣传那些已具备专业水平的资信评估企业,同时,允许社会各界根据规定开办资信评估机构,以此促进发展,鼓励竞争。获得认证的和新开办的资信评估公司应该联合起来,民主、自愿选举产生资信评估行业协会,形成行业管理章程与制度,向社会宣告行业内企业的责任与承诺。树立资信评估行业及其企业的公众形象,是非常必要的,市场需要这种信用宣言,市场更关心对评价他人信用状况的企业本身的信用状况与承诺。

其次,就是要加快建立和发展专业化的征信公司及其信用数据库。重建社会信用体系,最关键、也是我国最缺乏的就是专业化、规范化、初俱规模的征信公司及其数据库。信用数据库是经济主体各种各类社会信用活动的记录。这些记录是档案、是信息、是公告、是约束,是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基础的基矗没有信用数据库,信用管理就无从谈起。本文认为这方面的工作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纵深发展”。目前,银行、海关、工商局、税务局、公安局等都有一定意义上和某种程度上的信用数据库。现在的问题是要使他们已具有的信用资料及管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对此应该由政府主管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会同各个部门的专家,制定并出台有关信用数据库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各个系统的主管部门再根据这个指导意见制定实施细则。

另一方面是“横向发展”。上述各类机构的信用数据库大多数都是在自己的经营或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是为自己服务的,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鲜明的行业色彩。这些信用数据库无论怎样专业化和发达,如果它们相互割裂,则都不能全面反映被记录人的综合信用水平。因此,有必要把这些信用数据库统一起来,面向社会。

本文认为,从目前的国情看,“纵深发展”是现阶段必须做也能够做的。这些工作做了既有利于本系统的信用活动与信用管理,又为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且还是职责范围内、份内的事。“横向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长期看必须做,但目前还有一定难度,主要难在国家重视的程度、是否指定和成立主管机构以及该机构的协调能力。而且,以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用需求水平,“横向发展”的矛盾尚不突出,市场尚未形成,暂不具备大力发展的条件,可以试点,总结经验,但不能拔苗助长。

论政府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篇3

摘要:从我国现在救灾资金物资违规使用的问题着手,审视政府审计在监管中的角色和职能定位,在审计的目标、内容、对象、方式、手段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救灾物资监管体制,强化政府审计对救灾物资监督的思路,不断完善审计监督机制,为保障救灾物资正确合理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监督;审计;救灾物资

1救灾物资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外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灾区捐款捐物。截至2008年6月27日12时,全国共接受捐赠款物总计327.22亿元,实际到账捐款247.34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93.71亿元。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拨付了大量救灾资金,国内外捐赠了大量款物,社会各界对此非常关注。为确保救灾资金、物资按要求及时到位、严格管理和合理使用,审计署决定,组织力量对救灾款物进行审计。

审计署公布3起救灾资金物资违规使用事件。包括:

(1)河南安阳县工商业联合会擅自将27.11万捐赠金用于购买救灾物资,其中涉嫌以权谋私;2008年5月15日,河南省安阳县工商业联合会、安阳县红十字会接收到河南利源焦化公司等3家企业共60万元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之后,该负责人未经联合会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擅自将这些捐赠资金中的27.11万元用于购买物资。以上物资,按照河南省红十字会和四川省红十字会商定的发往地点,由该负责人经办于5月16日直接发往四川省广元市红十字会,审计抽查这些物资中的衣物发现,有的是他人定做的服装,有的是旧服装。

(2)中国工商银行绵阳涪城支行用“抗震救灾特别费”为本行职工买名牌运动鞋;2008年5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绵阳涪城支行弄虚作假,将为该行56名职工购买的56双耐克运动鞋(价值2.85万元)的销售发票中的商品名称填写为雨衣、雨靴和雨伞,之后在其上级行安排拨给的“抗震救灾特别费”(按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关于抗震救灾期间财务管理相关事项的补充通知》的要求,“抗震救灾特别费”是用于维护灾区工行系统员工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保全资产和维持营业网点基本运作的资金)中报销了这笔开支。

(3)一些地方用手机短信骗取赈灾募捐款。“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四川地震紧急募捐”的群发手机短信,要求将捐款汇入指定账户,审计机关发现这一现象后,对这些短信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排查。一方面告知有关银行采取监控措施,防止一些人以抗震救灾募捐为名诈骗钱财,另一方面根据已掌握的问题线索进行了跟踪追查,经查,已有部分群众向这类短信指定的募捐账户汇入了抗震救灾捐款,审计机关已将这些问题线索移送给公安机关。目前,正在立案侦查中,已发现的此类账户现已被冻结。

审计显示,赠款物的管理从应急抢险初期一定时间内的忙乱状况逐步实现了有章、有序、有力和有效,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捐赠款物筹集、管理、分配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问题,个别人员涉嫌违纪违规,捐赠款物来源广、数量大、品种多、时间集中,加之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关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经验不足,致使接受捐赠款物登记不及时、手续不健全、质量检查不严格、统计数据不准确,出现重报漏报、折价无依据无标准、救灾款物供求信息不畅、部分物资积压甚至浪费以及违规存放等问题,非地震灾区接受的捐赠资金本应及时拨付灾区,但因接受捐赠渠道多、捐款资金归集难度大、上划速度慢和管理措施不健全,加之大部分资金需要用于灾后重建,截至6月12日结存在接受地的尚有243.71亿元,占接受捐款总量的81%,未及时上缴有关中央部门和单位统筹安排或对口拨付有关灾区。

2抗震救灾资金物资跟踪审计

从地震发生开始,国家审计署就一直在紧密部署救灾款物的审计监督工作,在已抽调300多名审计人员投入现场审计后,“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审计”的审计模式正在被执行。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强调,加强对抗震救灾款物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审计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救灾款物筹集合法有序,救灾款物管理安全有效,救灾款物分配公平公正,救灾款物使用合规合理,救灾款物流向哪里,审计就要跟踪到哪里、监督到哪里,不仅要查到省、市、县,还要跟踪检查到乡、村、人。审计署实行特派办和地方审计机关“四统一”的做法,即:统一方案、统一编组、统一实施、统一报告。在全程跟踪审计的要求下,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都陆续行动起来,从源头上对救灾款物实行审计监督。

捐赠款物下拨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定向捐赠按捐赠人提供的定向捐赠意向书;二是非定向捐赠按灾情和救灾需求,并适当考虑灾区经济条件和自救能力,捐赠款物的下拨,由民政部门合同财政部门,共同拨付灾区,并进行社会公告。同时,监察、审计部门将跟踪检查。

捐赠资金下拨的一般性程序是:一是用款计划申请和审批。民政部制定分配方案报财政部,经财政部同意后下达用款计划。二是请款和拨付,民政部根据批复的用款计划,向财政部报送拨款申请书,经审核确认,财政部向民政部基本账户拨付捐赠资金。民政部在资金到账后立即向受捐赠方(灾区)拨付,对于此次捐赠资金下拨,民政部与财政部、建设银行协商确定了快速缴拨流程,各部门每天即时电话通知,即时办理。

根据救灾捐赠款物实际到账和定向捐赠或非定向捐赠情况,民政部门制定使用规划,定期分批下拨救灾捐赠款物。在目前到账的捐款中属于定向捐赠的,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尽快予以下拨。对于非定向捐款,主要用于灾区应急和灾民生活安排、灾民临时安置,以及后期的恢复重建。对于各地前期下拨使用的捐款,主要是用于拨付四川省及各地采购灾区急需的帐篷、活动板房、衣服、被子、食品等物资,民政部已经将捐赠的大部分捐款共计12.4亿元,分别下拨四川9.4亿元(其中3.92亿元用于解决活动板房)、甘肃2.0亿元(其中1亿元解决活动板房)、陕西9850万元和重庆市150万元。

3加强政府审计监督

(1)正确行使审计监督权力。依法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予以移交和处罚,固然是审计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依法披露查出的各种违纪问题也是实现审计监督权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审计机关的披露权却得不到应有的行使,往往是在上F级审计机关内部或本机关内部“披露,进行内部循环,很少通过大众媒介向社会披露。对于发现的个人特别是有一定职务的人违纪问题也很少提供给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部门。至于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披露问题,扩大审计影响的事也是寥寥无几,新闻媒介关于审计的稿件也是难以见刊。审计监督的警示作用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为此,审计机关对查出的大案要案不仅要敢于查处、主动移交,建议有关部门对个人责任予以追究,而且还要按照程序适时披露。对那些破坏和干扰经济秩序的人和事予

以曝光。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

(2)规范行为、依法行政,①严格依法行政。审计机关的权力是通过执行《审计法》表现出来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把守法作为自己的义务和内在要求,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根据市场经挤客观规律和要求。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利,合法、合理、公正地处理审计自由裁量与严格执法、执法与执行政策的关系。防止权力错位而带来的滥用职权、滥施处罚的现象发生。否则,必然导致审计监督权的滥用,带来审计执法的随意性,造成审计监督秩序的混乱。这不仅达不到规范市场行为的目的,还会给市场经济秩序带来损害。②明确执政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任何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就会乱来,甚至产生腐败,审计监督权也不例外。落实审计执法责任制,进行自我约束是公正执法的保障。公正执法的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这就要求各级审计机关的执法责任人的执法目标必须明确做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不越权,不失职,不断档;各个环节相衔接落实执法责任,加强自身的监管尤显重要。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开展的审计执法检查,对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审计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有的检查只是“查”了之,有的走形式,这一方面说明进行检查的审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满足不了执法检查的需要;另外方面说明执纪不严,对检查出了问题不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问题的责任无人去追究,根本就无人想去追究。使有的问题甚至在审计机关内部造成二次违纪。自我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审计执法环境也是审计机关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政府收储的类型和作用 篇4

政府收储的对象

1. 农产品收储

农产品收储就是政府向农民购买各种农产品作为储备。中国国家粮食局2008年12月公布, 将继续收储1400万吨粮食, 扩大国家临时储备, 以稳定粮价和保护农民的利益。此前国家粮食局计划收储1650万吨粮食作为国家储备, 还将收购750万吨稻谷、500万吨玉米和150万吨大豆。除了粮食之外, 政府收储还包括油菜、棉花等大宗农作物及肉、蛋、奶等农副产品。

2. 重工业品收储

重工业品收储就是政府向企业购买各种重工业品作为储备。河南省计划收储50万吨电解铝, 并建立电解铝储备与质押贷款联动机制, 以帮助一些停产的企业恢复产能, 缓解当前电解铝行业的经营困难。除了有色金属外, 政府在石油、钢铁、化肥等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方面也常有收储行为。

3. 轻工业品收储

轻工业品收储就是政府向企业购买各种加工工业品作为储备。在轻工业品收储方面, 食品行业较常见。2008/2009榨季开始以来, 糖价低迷, 制糖行业亏损企业增加, 农民糖料款兑付困难。为了保护农民和制糖企业的利益, 国家于2009年1月下达收储国产食糖80万吨的通知, 收储基础价格为每吨3300元。

4. 土地收储

土地收储就是政府购买土地作为储备。石家庄市土地储备委员会决定, 2009年计划收储土地10000亩, 土地的来源主要为污染企业搬迁和地区建筑拆迁。土地收储主要以污染企业搬迁、土地拆迁收储为重点, 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危陋房改造、旧小区改造, 从而提高市民的居住条件。

政府收储产品的种类不同, 其作用和效率也不同。

政府收储行为的主体

1. 国家级政府收储

20008年11月26日, 国务院为了解决企业的困难、促进经济发展, 作出抓紧建立国家收储机制的决定。钢材储备计划已报送政府相关部门, 收储规模为300~500万吨, 运用资金为100~150亿元。在储备的钢材品种中, 建筑钢材数量不大, 而是大量的高附加值的板材和抗腐蚀的不锈钢产品。

2. 省级政府收储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的云南省遭受重创。为帮助该省企业“过冬”, 2008年12月初, 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有色金属和化肥收储办法, 计划2009年共储备100万吨有色金属和50万吨化肥。

3. 地市级政府收储

2009年1月20日, 赣州市政府发布《赣州市开展钨稀土产品储备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2009年计划收储钨和稀土分离产品各1万吨, 共计18亿元, 以支持当地钨和稀土产业发展。赣州是全国第一个大规模收储有色金属的地市级政府。

4. 县级政府收储

2009年3月, 湖南省长沙县人民政府为确保县级储备粮油的安全和粮油市场的稳定, 提高政府调控粮油市场的能力及加强对县级储备粮油的管理, 决定对当地粮油产品实施收储。

各级政府为了支持产业和企业发展、调控市场, 都在实施政府收储。

政府收储的出资形式

1. 政府财政直接出资购买

国家财政直接全资拨付, 是指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购买产品。2008年12月, 国家物资储备局以12350元/吨的价格, 首批收储29万吨铝锭, 其中收储中国铝业公司15万吨, 收储青龙峡铝业、中电投霍林河煤电、云南铝业、河南万基铝业、青海桥头铝电、神火股份和关铝股份七家公司各两万吨。

2. 政府财政为企业获取资金提供担保, 并提供贷款贴息

河南将建立电解铝储备与质押贷款联动机制, 帮助企业扩大生产。储备资金由储备企业以产品质押方式向银行贷款解决, 省级和市级财政按2:1的比例筹措1.5亿元专项资金, 用于质押贷款贴息, 贴息额由企业申请财政借支, 待销售盈利后返还。

赣州市政府收储市内钨、稀土矿企业及深加工企业所需的18亿元资金, 主要分贴息和贷款两部分:贷款是承储企业把产品质押给银行而获得的贷款 (银行给的质押价是产品价格的60%~70%) ;而贴息则由三部分组成, 即承储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 赣州工业发展基金300万元, 各受益地方县级政府共600万元。

政府收储采取不同的出资形式, 对扩大收储的规模、提高收储效率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政府收储的时间

1. 政府收储作为一种常规行为

政府收储某些产品是一种常规行为, 有健全的机制。如对粮食等农产品的收储, 一直都是我国政府的惯常做法。在古代, 政府为了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了常平仓, 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 以免谷贱伤农;歉收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我国政府为了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证农民增产增收、稳定国内粮食生产和供应, 进一步加大了收储的力度。

2. 政府收储作为一种临时行为

政府在某个特定时期, 出于临时的需要对某种产品进行短时期或偶尔地收储。为保障春节猪肉供应、防止节前肉价跟风追涨, 2009年年初洛阳市政府拿出220万元专项资金, 提前收储猪肉, 保障了市场供应。

目前国内大约有30万吨的奶粉库存积压, 若不能在保质期内及时处理, 乳品企业将面临巨大经济损失。中国奶业协会向政府提出了10万吨奶粉收储的建议, 国家相关部门已以市场价格收购了5万吨, 近期该补救办法有望再度实施。

常规的收储行为有更健全的管理机制, 而临时性的政府收储需要政府有更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政府收储的范围

1. 国内收储

国内收储是指一国政府在本国范围内对有关产品的收储。我国政府为了避免天然橡胶产业遭受巨大破坏, 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加大了对橡胶生产企业和胶农利益的保护。国家于2009年2月份开始按市场价上浮一定幅度, 分批收购海南、云南两大垦区库存的天然橡胶产品, 保护了胶农的利益。

2. 国外收储

国外收储是指一国政府在本国范围以外的国际市场的收储。由于铜是我国所需大宗金属中自给率最低的品种, 而且我国铜资源无论是在矿床规模、矿石品类还是开采上, 与其他国家相比都处于劣势, 因而每年我国都需从国际市场上买入大量的金属铜作为储备。2007~2008年, 我国平均每年净进口50万吨铜材、550万吨废铜、520万吨铜精矿、140万吨精铜和20万吨阳极铜。国储局已开始从海外市场购买铜, 第一步计划增加30万吨储备, 以后逐步将储备量提高到100万吨。

政府的国内收储易于掌控, 而国外收储因所受影响因素更复杂, 难度也更大。

政府收储的出发点

1. 战略收储

战略收储是指为保障国家军事和经济安全, 以及为实现收储物资保值增值和调节市场供需平衡, 政府对某些战略性资源 (产品) 或稀缺性资源 (产品) 实施储备。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它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为了防止石油供应中断和调整石油市场价格, 建立一定的国家战略储备是国际惯例。我国的战略收储产品已加强了对石油的重视, 收储量也在提高。

2. 商业收储

商业收储是指政府为了保障企业运行安全, 稳定行业市场, 对关键性、稀缺性资源 (产品) 实施储备。中石油新疆鄯善100万立方米原油商业储备库于2008年3月初开工建设。早在2007年5月, 中石化就着手组建一家商业石油储备子公司, 专门负责公司商业石油储备, 目前正在运行中, 其基地包括大连、林源、兰州和鄯善。石油公司做商业石油储备主要是在油价高涨的情况下, 保障企业的商业运行安全, 同时也可对国家的整个战略石油安全起到辅助作用。

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4月, 湖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斥资12亿元, 对其下属企业生产的五种有色金属产品铅、锌、钨、锑和铟实施收储, 以保护当地的有色金属产业。

战略收储更多出于政治导向, 商业收储则是出于经济导向。

政府收储的作用

政府技术采购的原因、作用及问题 篇5

第一,技术创新具有公共性和正外部性

技术创新具有公共性。首先,创新者缺乏知识的独占性。如果创新者把创新知识隐藏起来,其成果就难以被承认,达不到价值的实现;一旦将创新知识公开就会被传播为公共知识。其次,创新知识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而且其他人的消费边际成本为零。更为重要的是,创新知识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知识产品的社会效益一般要大于该产品给创新者带来的私人效益。因此,在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知识产品事实上就成为公共产品。在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也只是在一个时段内降低知识产品的外溢性。…Reinganum和Spence认为,当在一定的产业中研究和开发的外溢效应增长时,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激励就削弱。因此外溢性越大,对从事研究与开发投资的激励就越弱。技术创新的外溢性是有积极作用的,一项新技术产生的社会收益往往大于私人收益:技术创新的外溢性虽然会伤害创新者的创新积极性,但却有益于全社会。因此政府需要在考虑社会收益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外溢性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之间进行权衡,兼顾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经济论文)以便实现理想的社会产出。

第二.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技术创新是一项探索性的事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安沃・沙赫认为,研究与开发项目实施者同其资助者之间的信息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限制了对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资助,“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成功保守住了秘密,但为项目筹集资金却需要对外发布重要的信息,结果使许多项目因缺乏资助而终止。研究与开发产出市场存在的不对称信息也限制了研究与开发公司获取许可交易收益的能力”。

第三,战略性关键技术的创新往往需要大规模投资

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篇6

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较好地突破了现行政府预算科目体系的局限性,与现行的政府预算科目体系相比较,其主要特点和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发挥,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日益加强,要求财政收支结构也要相应地发生很大变化。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克服现行政府预算科目体系的不足,将政府收支活动分为“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突出了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科学设置预算科目,清晰反映政府职能活动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依法组织收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缺陷;政府收支活动应公开、透明。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国际通行做法,有效地实现了这些要求。

1、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具体来源。其主要特点:一是扩大了收入范围。在原来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债务预算收入的基础上,将预算外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纳入了政府收支分类范畴,并形成了统一编码,—有利于实行计算机管理。二是调整了收人体系。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6大类,符合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三是进一步细化科目层次。特别是对于各项收费收入,新的科目体系将其分为类、款、项、目四级,使其更为具体化、明朗化。

2、按照政府的职能和活动设置科目,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即为政府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共17大类。其主要特点:一是改变了现行的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的做法,用词简洁明了,使各部门的职能活动具体、明晰化。通过其使用的预算科目便知该部门的主要职能活动。比如:“国防”、“公共安全”类科目,大家一看就知道其主要用于反映部队、公检法司部门发生的保卫国家领土安全、维护国内正常秩序等方面的支出。二是通过设置类、款、项三级,清晰反映各层次的活动。其中:类级科目反映政府的某一项职能,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工作,项级科目反映某一方面工作的具体支出。

3、依据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分类,有利于加强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此种方法即为政府支出按支出经济分类,共12大类。其主要特点是扩充和完善了现行的支出目级科目,并设置类、款两级,简便实用。其中:类级科目反映了支出的经济构成,即在确定政府支出是“干什么”(即支出功能分类)的基础上反映“如何用”的问题;款级科目是对类级科目的细化。比如:政府发生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反映在支出功能类),全部属工资福利支出(反映在支出经济类的类级科目),用于发放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反映在支出经济类的目级科目)。这样,政府支出的全部过程一目了然。

三、有利子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一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置编码,有利于实现计算机管理,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二是政府支出分类体系中的功能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经济分类是对各项具体支出细化、剖析和核算,符合细化预算编制的要求,有利于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会计核算。

四、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有利于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

为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要求,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变了现行政府预算科目体系仅反映财政预算内收支的做法,将应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等一并全面反映,进一步完善了综合预算管理,硬化了预算约束,有利于从制度上、源头上预防腐败。

除此之外,由于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并注意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适应,因此有利于国民经济分析、决策以及国际比较与交流。

从美国创业革命看政府作用 篇7

关键词:创业革命,高新技术,政府作用

20世纪90年代,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迈进了知识经济时代。创业革命是推动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来说, 应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来提升我国的技术水平。

1 创业革命

马克思时代的企业, 是集创业、所有和经营于一身的工场制企业, 创办企业与经营企业的人均为资本家自己, 创业与提供资本的职能合二为一, 资本家掌握企业中的几乎一切重要权力如管理权、剩余分配权等;工人只有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并获一定的报酬的权力, 甚至这一权力也常常受到资本家的侵犯。因此, 对于创业方面马克思就未曾提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创业革命, 所谓创业革命, 是指创业者与资本所有者分离, 从而成为职业化人才的经济现象, [1]即在大多数情况下, 他们将货币资本委托或投资于创业经营机构, 如各种基金与风险公司等, 这类机构再投资于各种企业, 与此相适应, 社会上专以创办企业为职业的人才也就得以发展起来。创业革命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

1.1 创业革命的表现

创业革命通过创业投资 (也称为风险投资) 表现出来, 现代意义上的创业投资起源于美国, 是一种基于创业资本的投资行为, 意为对风险较高的新创活动或事业予以支持, 按照美国创业投资协会的含义, 创业投资是一种由职业金融家向新创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投入权益资本的行为。创业投资主要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着眼于长期投资, 投资期一般在30-75个月;投资资金的来源分散但投资集中, 参与受资企业的经营管理。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在信息革命之后, 知识逐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得到人们承认。在创业过程中, 具有新思想的创业者、创业投资家二者共同创立新企业, 实现了知识与资本的直接结合, 从而使得新思想这一资源迅速实现其价值、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2 创业革命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 美国经济经历了最长的增长时期, 这很大程度上是“知识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结果, 而创业投资的快速发展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2.1 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科研成果转化方式主要通过专利技术交易, 实现商品化, 达到转化目的。这种转化方式能保证在专利权的基础上实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转化, 但这种转化方式速度较慢;通过创业投资这种转化方式, 科研成果, 特别是高新技术, 能更快地实现产业化。创业投资较发达的美国, 高科技产业化发展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 就是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主要运用了创业投资方式。由于科学研究的早期阶段有风险投资的参与, 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已由20年缩短到10年以下。[2]

1.2.2 创业投资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在传统资本市场上, 资金主要流向大企业, 大量的中小企业, 特别是风险较高而且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筹资渠道狭窄, 难以发展壮大。大企业虽然风险小, 但其增长潜力有限。经济增长真正活跃的部分来自中小企业, 一个小企业成长为一个大企业, 可以带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长。创业资本连接了资本市场和中小型企业, 创业资本通过提供资金和管理技术, 支持那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使创业投资企业的增长明显快于非创业投资企业, 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调查表明, 1991年-1995年, 美国创业投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8%, 而美国的500家大公司年均增长率为3.5%。以电子信息企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高就业和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美国政府在创业革命产生中的作用

创业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 这是由于创业投资的对象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投资目标常常是高技术中的“种子”或创新思想, 未经历市场检验, 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风险较大。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比率仅为20-30%。创业投资以企业作为商品的专业性投资, 其目的是营造出能够在市场上出售的企业, 通过上市或出售而收回投资并取得高额回报。为使企业这种特殊商品完成风险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互换, 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条件, 而这种经济条件仅仅靠市场的力量不能完全提供, 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其必要的作用。在产业革命中得到广泛运用的核心技术如蒸汽机等等是早就存在的, 产业革命之所以能在18世纪发生, 是因为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制度安排给它准备了条件。美国经济学家罗森伯格在《西方是怎样富起来的》一书中指出, 近代技术革命的发生, 有一个增长体制作为基础, 这个增长体制是在中世纪中后期逐渐形成起来的, 例如13世纪发明的复式薄记、17世纪初出现的公司制度等。创业革命首先在美国发生, 除美国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外, 美国政府为创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

2.1 美国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创业革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一、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美国政府为支持企业全球竞争和技术创新, 将“星球大战计划”转变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加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奠定新经济基础。

第二、美国政府稳定支持研究和开发, 为技术创新和新经济发展提供力量源泉。1995年政府研发开支为607亿美元, 2001年研发总预算为854亿美元, 并且美国国防部也将大量国防经费转化为民用研究和开发支出, 有力地支持了知识生产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为众多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技术支持。

2.2 政府对创业投资的扶持。

在扶持创业投资方面, 美国政府一方面在宏观政策和法律制度上对民营创业投资进行鼓励, 包括税收优惠、提供补贴、信息服务、信用担保、放宽行政管理制度、预签购货合同等;另一方面, 政府直接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兴建技术园区, 并增加科技拨款。如美国对税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降低了风险投资税率。美国国会修改了《国内税法》, 允许对小型企业投入2.5万美元的投资者从其一般收入中冲掉由此项投资带来的任何资本损失, 以减轻其税收负担。1978年美国国会撤销了它在1969年的决定, 把长期资本收益税的最高税率从49%降到28%;为保护高科技产业的合法收益, 美国国会先后对《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进行了修改。

2.3 创业投资方面的制度创新。

2.3.1 由于创业投资失败的比率较高同时少数成功项目的

回报很高, 如果创业投资制度安排不能保证具体运作者的个人责任和收益, 就很难获得成功。所以美国风险投资采用的基本形式是有限合伙制。这种企业形式从公司制的角度看是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的混合;从合伙制的角度看是含有有限责任公司成分的合伙制:经理人员是负无限责任的合伙人, 其它投资者, 如银行、大公司、投资基金等只是负有限责任的合伙人。美国国会通过了《1958年小企业投资法》, 对小企业的组建和经营做出了具体规定、1976年修订了有限合伙法、1994年修订了统一合伙法, 为美国创业投资普遍采用有限合伙制这一制度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2.3.2 对投资资本来源的制度创新。

1978年9月美国劳动部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中关于养老基金整个投资的“谨慎人”条款做出了新的解释, 在不危及养老基金整个组合安全性前提下, 不再禁止养老基金购买小企业、新企业和创业资本基金所发行的证券。这些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创业投资的资本来源, 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创业投资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2.3.3 独特的退出机制。

为了创业资本的运作, 即使得风险投资家所投资的企业规模扩大和创业投资的退出, 美国在NASDAQ市场上设立了NASDAQ全国市场和NASDAQ小盘股市场, 小盘股市场的对象是高成长的中小企业, 其中高科技企业占了相当比重。首先对于在NASDAQ市场上市的企业, 上市标准与上市费用比在其他股市上市低;其次, NASDAQ小盘股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创造了一个主动市场, 活跃了市场交易, 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第三, 当新生的中小企业成长起来后, 风险投资公司将股票在NASDAQ市场上出售从而退出新生企业, 参与下一个企业的创立。这种独特的运作方式促进了创业资本的发展。

3 对中国的启示

创业革命对于美国知识经济的作用, 世界各国有目共睹, 德国、日本等国家也先后设立了创业投资制度, 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国风险投资始于1984年, 2001年我国国内的风险投资金额累计约为6亿美元, 但与国外相比, 我国的风险投资规模还很小, 还需进一步扩大。[3]创业革命对中国有更重要的作用, 我国技术水平落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否则将有可能陷入增长的陷阱。借鉴美国政府在创业革命中所发挥的作用, 对与中国有下列启示:

3.1 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

展。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是国家未来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只有拥有数量可观的高技术中小企业群, 才能拥有高技术产业的明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科技发明有50%以上是由小企业完成的。在提高我国技术水平, 特别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要扶持我国高新技术小企业的发展, 借鉴美国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的经验, 创造和维护一个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迅速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 培育和促进高技术中小企业的发展。

3.2 加强基础研究, 加大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雄厚的技术累积是创业革命首先产生于美国的基础。近年来, 美国投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费用领先于世界各国, 2000年大约为2646亿美元, 1999年的投入在GDP中的比重为2.63%, 在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中仅次于日本。中国1998年的R&D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0.69%,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影响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竞争力报告》, 2000年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由25位下滑至第28位, 中国科学研究的产出、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都落后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 自有知识产权少, 技术环境在亚洲国家尚处于中下水平, 不少行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开发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至少20年。因此, 中国应加强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投入, 鼓励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使企业真正成为我国研究开发的投资和实施主体, 培育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

3.3 政府为我国创业投资的发展进行制度创新。

从美国创业革命的发展中可以看出, 政府的支持保证了美国创业投资的顺利发展。我国政府进行只有进行制度创新, 才能促进创业投资的发展。

首先, 政府对创业投资在宏观政策和法律制度方面对创业投资进行鼓励, 如放松管制、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 同时,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特别是对高新技术的保护。

其次, 扩大创业投资资本来源。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而对于以高新技术创业的中小企业来说, 其风险更大, 我国创业投资业处于起步阶段, 资金来源更少。同时我国居民存款余额较高, 有充足的资金可以被利用。因此, 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我国大量的民间资金, 使之成为创业投资的资本来源。

最后, 降低中小企业上市标准。我国于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 但中小企业的上市标准并没有降低, 这就使得一些中小企业不能较快地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和企业增值, 也就意味着创业资本的投资者不能及时的退出企业, 那么创业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这是十分不利于我国的创业投资的发展的。因此, 应该降低中小企业的上市标准, 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上市标准, 促进我国创业投资的发展, 从而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史正富.现代企业中的劳动与价值--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现代拓展[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2]廖廷弼.为什必是美国率先出现知识经济[J].中决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6, 5.

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 篇8

鉴于产业集聚的主体是企业, 因此考察政府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应着眼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长期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自由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对政府行为及其政策长期范围的反应可以用脚投票, 即从该政府管辖区内转移。就公共品而言, 政府供给的公共品的价格、数量将直接影响本地集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当政府供给的公共品成本较低时, 集聚企业将会稳定存在, 而当政府供给的公共品成本较高时, 集聚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受到拖累时, 短期内企业会运用某些策略与政府博弈, 长期内企业则会向外地转移投资。除了公共品的供给之外, 政府对本地集聚企业实行的税收、污染等管制, 也将对集聚企业在本地的发展产生影响。从本质上讲, 本地政府的行为策略除了要合乎其政治利益之外, 也必将以财政收入状况来衡量自身行为的绩效。这就是说, 本地政府根据本地的各产业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对其管制的力度。对于财政贡献较少的产业, 政府对其重视程度将不会过高, 当然优惠政策也不可能向其倾斜;对于占据本地财政收入重要份额的产业将会给予重视和较大的政策倾斜, 有的甚至可能出现地方保护主义性质的政府干预。在集聚区域内, 由于集聚企业群的税收占据了本地税收的主要份额, 因此政府对集聚企业的种种政策将直接影响自身的财政收入。集聚群的形成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其对本地财政收入的贡献也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 因此, 政府对本地产业集聚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 集聚企业群与政府是互动的关系。正是由于政府与集聚企业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因此在企业集聚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提供公共产品

这是政府在经济运行方面可以发挥作用的传统功能。政府需要集中力量处理溢出效应特别显著或具有明显公共物品特征的问题。政府对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和环境、住房等方面的投资, 配以适当社会福利措施能够为本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利益。当然对企业来说, 政府首先需要向它们提供诸如水、电、污水治理等公共产品的服务。产业集聚的优势之一, 就是能够获得比分散布局更有利的外部经济。在集聚区域内, 不同企业可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 从而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效率。因此做好这些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就是地方政府对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产品的供给, 不仅可提高集聚企业的经济效率, 而且还可在客观上为集聚区域增加吸引力, 使区外企业加入本地的企业集群, 从而提高集聚的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反之, 则会降低区域的吸引力, 甚至导致已有的集聚瓦解。江苏省苏州市的昆山近年来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多方筹资,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 全面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 发展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方面, 实施了交通网、电力网、通信网、宽带网四网建设和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在功能性设施方面, 建立了口岸通关点, 提升了海关、边检的机构功能。在城乡环境整治改造方面, 实施城市主干道街景改造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建设了一批城市景观和休闲活动场所。完善的城市功能, 为外商提供了理想的投资环境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到2007年底, 全市累计注册外资超过200亿美元, 开工投产企业达2500多家, 主导产业积聚态势明显增强, 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民生用品已成为支柱产业,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值2007年底突破了1600亿元。

制度保障

政府对产业集聚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制度保障。一般而言, 制度包括非正式规则比如道德规范、社会风尚等和正式规则比如政治规则 (政府管制等) 、经济规则和合同等。在一定程度上, 产业集聚的形成和维系是需要得到政府的制度保障的。由于产业集聚的形成, 将会导致某一区域的经济结构呈现一种单一性, 集聚的企业将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管制对象和公共产品的接受者, 因此政府对产业集聚的作为或不作为将直接影响该类企业是否能够在本地区出现集聚。如果本地政府在地方经济中所扮演的是掠夺者的角色, 所提供的政策等制度是掠夺式的, 那么就可能对本地经济的主要成分集聚企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产业集聚也必将瓦解。反之, 政府的行为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就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人均GDP现居浙江省县级前5位的玉环县, 原来是台州最穷的一个县。在玉环县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的思想解放、体制创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在玉环县经济发展的“萌芽阶段”, 政府大力发展“红帽子”企业;90年代初在玉环县经济发展的“扩张阶段”, 政府提出了实施“全岛股份化”, 采取各项超前政策措施, 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2000年在玉环县经济发展的“提升阶段”, 政府提出建设“科技之城”实施科技化战略至今, 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量的扩张变为质的提升, 使园区这一工业化集约模式在全县兴起, 逐渐形成了汽摩配、水暖阀门、家具制造三大产业集群, 三大产业集群的工业产值之合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5.33%。围绕三大支柱产业聚集了6000多家企业,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相互的竞争过程推动了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不同的营销途径促进市场范围不断拓展, 产品的配套互补推动了产品分工的高专精细, 这一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既有效提高了区域工业的整体水平, 又保证了行业具有充分的竞争能力, 产业的积聚效应使区域知名度不断提高。

维护市场环境

除了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和有力的制度保障之外, 作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和仲裁者, 政府还应提供一个安全、法治、公平和有信用的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 只有这样政府才能保障本地的产业集聚得以持续发展, 而不丧失集聚优势。比如, 产业集聚区域将会由于本地的企业集群而获得一种区域品牌优势。区域品牌优势将会由于本地集聚企业的行为而得到增加或减少, 这是集聚经济所特有的外部经济性质所致, 它既有可能是外部经济也有可能是外部不经济。但是从“搭便车”理论可知, 集聚内的企业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极易采取可能导致整个集聚瓦解的短视行为。在此类情况发生之前, 就无法完全依靠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行为规则来解决, 而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制来维护。改革开放以来, 温州围绕信用问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 温州有一时期出现了假冒骗现象, 市委市政府当时提出了“二次创业”, 比如在市政府组织鞋类企业在杭州大厦将假冒伪劣的鞋子销毁。正是在政府的严格干预下, 温州企业及时解决了假冒伪劣问题。温州人把这个阶段叫做“质量温州”。第二个阶段提出“质量立市, 名牌兴业”, 打造区域品牌。这一阶段是品牌阶段, 叫做“品牌温州”。现在则进入“信用温州”的阶段, 企业采取了赊销、分期付款等办法, 还引入了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信用交易模式。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 没有政府的正确引导, 温州的集聚经济是难以得到发展的。除了防止集聚内企业做出不利于集聚体的行为之外, 政府还要在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问题上对集聚内企业进行管制。这也是政府为了维护区域的整体发展环境而必须进行的干预。

调节经济

政府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营造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发展环境, 即对集聚区域内的一些基本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行有效、适度的干预, 以提高这些要素的配置效率, 消除本地要素市场的泡沫, 保持本地经济和集聚体的可持续发展。不过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进行具体干预, 只可能对本地要素的配置进行宏观调控。企业所需的一般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土地和资金, 这是任何一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的基本生产要素, 因此本地企业之间将会产生争夺要素的现象。对产业集聚区域来说, 当产业集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本地的要素资源便会趋向紧张, 价格也会不断上升。如果区域内出现这种情况, 那么本地的产业集聚体就可能面临着瓦解的威胁。目前如浙江一些产业集聚区域就面临着这些问题, 温州的资金外逃问题也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其实促使温州集聚体的企业外逃的理由不仅是土地这一要素价格上涨的问题, 劳动力和资金因素也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温州的土地资源非常匾乏, 人均耕地仅有三分多。随着工业用地需求的增长, 土地就显得更加珍贵。在瑞安, 2002年的工业用地需求在一万亩左右, 但用地指标只有1500亩。温州的郊县甚至镇上的土地现在每亩价格很多都达到了25万元左右, 而在上海郊区, 每亩地不过3万元左右。土地价格昂贵, 一般的中小企业还真的“买不起”。由于土地资源过于紧张, 对于企业用地, 温州还“强行”出台了一个规定, 即企业用地规模必须在4亩左右才能批准。但由于一般中小企业用地只在两三亩左右, 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往往申请不到土地。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中小企业便开始考虑外迁。就连温州有名的生产工业电器的民营企业———正泰集团也面临着用地困难。尽管目前正泰的生产基地还在温州, 但其研发中心已搬到了上海。还有一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发现, 原有资源已不足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这时就开始将重心外迁。温州永嘉沙头镇的百余户人家全部从事冰柜的外壳加工, 全镇的资金需求量在8000万元以上, 但是这些资金无法在国有的金融系统得到, 大都是通过社会借贷的方式获得。发展集聚经济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 可是现在温州反而是大规模的资金外流。对产业集聚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需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不可能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来处理生产要素的配置, 但是应关注这些可能甚至已经影响本地集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应根据本地的实际状况, 制定合理的政策来解决这些矛盾。

地方政府部门党组作用的研究 篇9

一、充分认识设立党组的必要性

在党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还要不要设立党组和重视发挥党组的作用, 这是加强和改进党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十大大党章和党中央的一些文件进一步对党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党内的绝大多数的同志也从实践中认识到, 国家政权机关的党组制必须坚持, 决不能否定和取消;党组建设只能加强, 决不能忽视和削弱;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只能提高, 决不能降低和淡化。

在国家政权机关设立党组, 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建党原则, 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迫切需要。在党执政的条件下, 设立党组的根本目的, 是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不管党在各个时期的形势任务和经济体制如何发展、变化, 设置党组的这个根本目的是不能变的。

在政权机关设立党组, 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是党坚持执政地位、加强党对国家政权机关领导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我们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要通过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而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在组织上要通过党组的活动和作用来实现。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既要重视和加强政权机关的党组建设, 使党组成为政权机关各部门的领导核心;又要重视和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 建立起高效、统一的行政指挥系统。同时使两者都统一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切实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上。

二、明确党组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任务

明确党组在本部门处于什么地位、应执行哪些职责任务、发挥什么作用, 这是加强和改进党组建设的目标要求。党组能在本部门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就是党组建设搞得好的重要标志, 也是加强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的重要标志。我们在部门调研中认为部门党组的功能越到基层越弱化现象比占32%, 而23%的同志还不清楚。研究党组应起什么作用, 要注意从整体上去把握和揭示党组的本质特征, 而不能只看到党组的五项主要任务中有“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这一项就作出党组“只能起指导作用”的论断,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党是执政党, 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而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在组织上又要通过党组的活动和作用来实现。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 党组实际上是本部门的领导核心。特别是十六大党章规定的五项主要任务中, 提出了“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大问题”和“指导直属单位党组织的工作”等重要内容。全面执行党组的五项主要任务, 实质上就是党组在部门形成领导核心、发挥了领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因此明确提出党组在本部门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应发挥领导作用, 是体现了党章规定的精神, 又合符客观实际情况的。

三、准确把握地方政府部门党组的作用

(一) 地方政府部门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

1、规范程序, 民主决策, 健全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工作机制。党组的核心地位能否确立起来、作用能否发挥出来, 良好的形象和带头苦干是重要的途径, 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班子的领导是否正确, 而班子的正确领导主要体现在决策正确上。

根据我们调研了解到的情况, 调研组的同志们认为党组在决策中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要注意把决策的难点放在统一思想上。第二, 要把注意力放在决策的重点上。第三, 要注意把决策的方法放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上。第四, 要注意把功夫下在抓好决策的落实上。

2、坚持原则, 珍惜团结, 增强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整体合力。班子成员的团结与否, 直接影响党组的形象和威信, 直接影响班子的核心作用和战斗力。党委班子建设中的“民主”与“集中”问题, 历来是影响班子建设的首要问题。如何正确把握好这个“度”, 正确处理好集中领导与分工负责的关系, 是检验一个班子是否有战斗力的重要标准。我认为要发挥领导班子民主、团结、协作的整体效能作用, 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班子内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调研中, 一党委书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 作了一个很好的比喻, “一个班子就象一个大家庭, 被子盖在一起的, 一个人蹬开了, 全部受凉”。所以, 充分发挥班子成员各自长处, 互相协调, 互相补台,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是加强党委班子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一把手”的“班长”和党组 (委) 书记, 在各自的工作中都应定好自己的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认识方面, 规范党建工作的责任;二是要发挥机关党委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作用;三是在制度建设方面, 规范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四是在服务意识方面, 严格规范党员干部的行政行为。

(二)

发挥部门党组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 党组坚持率先垂范, 党组成员要为党员干部树立好榜样。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咨询作用探讨 篇10

基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及刺激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投资项目的规模日益增加, 审计工作及时跟进的重要性也日渐提升。过去, 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方面主要以送达审计为主要方式的竣工决算审计。这种审计形态的主要审计对象是投资项目建设工程结束后的具体情况或者能反映的系列情况, 审计基础是投资建设项目过程中的系列签证单和竣工时刻的决算数据, 审计行为结果即形成的审计结论是一种是非与程度褒贬不一的判断, 审计行为目的倾向于查问题并提出逻辑意义上的整改建议。

相对于周期较长、涉及事宜复杂的政府投资项目而言, 传统审计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可以较少的审计资源完成推进, 在政府投资审计发展初期具有很大合理性。不过, 随着审计理念的更新及实践的积淀, 政府投资项目传统审计模式的局限或者说内在问题逐渐显露, 主要问题是已经不能有效全面担负审计工作的基本功能。

一般而言, 审计工作主要有监督和服务两方面的职能, 其中在服务方面的职能以审计咨询为主要内容。对于这两方面职能, 政府投资项目传统审计模式只能说以事后监督的形态执行了审计监督职能, 另外在事后评价方面部分地落实了属于服务职能范畴的评价职能, 而对于服务职能方面的主体内容——审计咨询则因为审计工作与投资施工建设项目工期在时间上的错位, 基本上没有涉及, 更谈不上有效推进执行了。

二、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为推进实施审计咨询提供的机遇

近年, 随着审计前移的趋势及全面审计呼声日烈,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逐渐实现了由传统竣工审计项目跟踪审计过渡转型, 这一转型在强化完善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也为审计咨询功能的推进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基础。

首先, 提供了逻辑上的必然性。相对于传统审计模式而言,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最大的优点是能及时发现系列风险问题, 最大的问题和挑战是如何及时应用这些风险发现避免可能中的巨大损失, 换句话说是如何确保审计整改的及时性甚至做到即时。对此, 现场跟进办公的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其审计咨询功能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途径, 也是完善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功能的必然选择。

其次, 提供了实务层面的必要性。在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推进过程中, 审计项目组或定期或全程进场办公, 其原本的监督职能让审计团队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被审计对象或其他相关方之间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对立, 甚至导致他们对审计工作的普遍抵制。对于这种情况, 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强化审计咨询功能的发挥, 让审计对象或其他相关方意识到审计服务的本质和功用, 进而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确保形成良好的审计效果。

最后, 提供了素质层面的可能性。审计人员有效履行审计咨询职责需要两个前提, 一是对审计对象或者说咨询方有充分而全面的了解;二是具备解决审计对象或者说咨询方相关事宜或问题需要的系列知识素养, 这两个前提一般审计机关人员很难具备。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团队的组建及具体工作的推进, 在为确保充分履行监督职能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如上两方面的前提条件, 在素质或者说胜任能力方面具备现实可能性。

三、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咨询的主要维度

基于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提供的系列方便, 审计人员应该灵活通过各种维度或途径推进实施审计咨询, 具体而言主要应该表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 现场办公期间的答疑。一般来说, 审计咨询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接待带着问题而来的系列访客, 回答他们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的事务。对于全程或定期跟进现场办公的审计团队而言, 更有条件接受项目建设期间各方面人员的即时性咨询, 有义务为他们提供解释或建议, 杜绝因不认为是非工作份内事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现象。

其次, 审计过程中的互动。在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推进过程中, 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互动沟通的频率和范围更广, 完全可以在系列沟通互动行为中应该注意与对方交流相关经验, 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审计咨询的作用。比如, 在搜集资料获取基础信息的时候, 审计人员往往采取口头咨询的方式, 在口头咨询过程中要避免对方被动审问的方式, 而应该酝酿形成互动的气氛, 对对方说明或透露的系列情况给予提点, 这样既能发挥审计咨询的作用, 还能发掘搜集更为深层的问题。

其次, 审计流程中的部分行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及流程比较复杂, 其中部分流程内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审计人员发挥审计咨询功能的体现。比如, 在跟进特定项目招标投标的时候, 审计人员在基于对相关文件、图纸充分掌握和熟悉的基础上, 就相关发现问题对各投标单位进行质疑, 这种质疑实际上就是以比较另类的形态为拟中标单位提供相关咨询。在复杂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流程中, 这种情况不会仅有一二, 需要审计人员有敏感的意识及及时把握的能力。

最后, 审计整改过程中的指导。一般说来, 在特定审计项目结束后, 审计团队应该安排相关人员跟踪整改, 并在具体行为中提供整改咨询或指导, 这种指导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审计咨询功能发挥的最集中体现。与其他审计形态相比,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对审计整改或者审计结果应用在时效方面的要求特高, 审计人员更应该注意在审计整改过程中充分发挥审计咨询作用。

四、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咨询的度量把握

因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定期或全周期现场办公, 他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适度的问题, 在确保职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上还要避免越位。相对于审计监督而言, 审计咨询功能的发挥在这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大, 应该重点把握。对此, 应该主要从两个方面思考, 一是在职能限定认识方面, 准确叙述详细范围比较困难, 可行方法是排除法和对比法, 即要注意与工程监理方、项目管理方、社会审计等相关方的定位区别后确定大概范围;二是在行为方式要以被动及自觉为主, 具体而言以回答相关问题咨询为主, 以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为辅, 而后对象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选择及结果情况给予确认, 但要杜绝对方必须执行避免自己的建议和咨询回复的心理, 绝对不能越俎代庖。

参考文献

[1] .张曾莲.政府会计改革的新力量:政府审计的咨询功能.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4) .

[2] .王维佳.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风险研究.浙江大学, 2012.

[3] .赵素琴.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研究.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5) .

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分析 篇11

根据审计“免疫系统”论,预防保护功能是审计的基本功能,审计部门通过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国家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隐患,预防危害的发生。保护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地方政府债务而言,审计发挥的首要作用就是防范预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统一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导致地方政府无法对债务进行统筹规划,同时也加大了债务的统计难度,地方政府难以准确掌握债务的总体情况并及时预警债务风险。通过进行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可以获取较为全面而且真实的数据,彻底摸清地方政府债务的总体规模、债务结构、举债方式、资金投向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客观评估偿债风险。及早地提出风险预警。2010年6月审计署披露了地方政府债务总体规模较大、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占比较高、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较大等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地方政府债务不可低估。要预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审计部门还应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连续、动态的审计,及时识别、评估、预警债务风险。从而促使地方政府牢固树立防范风险意识,及时采取措施化解旧债,在举借新债时,权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地方财政的可承受能力,制定科学的政府债务举借规划或债务收支计划,做到审慎举债,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增强政府举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二、严格查错纠弊。揭示政府债务管理问题

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监管部门,但出于自身利益驱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两者均不可避免的存在监管缺位或监管失灵。审计部门作为第三方,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兼具独立性和强制性的审计监督能够更为客观和公正的行使审计监督职权,更为全面深入地反映和揭露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重大违法犯罪问题予以严厉查处,从而对地方政府债务形成有效的监督。

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主要关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资金使用及管理、政府融资平台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审查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看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归口管理制度,是否出台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办法,是否建立了严格的审批程序,是否建立了财政预算管理约束机制,是否建立了政府债务报告制度,是否建立了财政性债务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建立了偿债(还贷)准备金制度等:还要看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按制度、管理办法和各项规定执行。二是审查债务资金投向、使用及管理情况,看债务资金投向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是否按照核准用途使用,是否有截留、挤占、挪用,是否存在资金结余或闲置、使用效率低等情况;三是审查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情况,看融资平台公司是否存在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虚报收入等问题,是否存在资产负债率高、缺乏收入来源、利润率低等问题,是否存在虚假或不合法贷款等情况;四是审查贷款担保情况,看地方政府、人大或有关部门有无违规以承诺函、宽慰函等形式为企业(包括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贷款担保的情况。

从近年审计的结果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还不够严格和规范,上述提到的问题均有涉及。审计部门揭露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促使其及时整改,进一步加强管理,较好的起到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作用。

三、注重绩效审计。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是地方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投资需求与自身财力不足的矛盾。债务资金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教育等方面,但债务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倘若使用的好,则会加快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倘若使用不当,不仅不会带来效益,相反还会造成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引发财政危机、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审计部门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绩效审计十分必要。地方政府债务绩效审计主要是从债务资金的支出投向人手,重点审查使用债务资金的项目,看项目建设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项目举债是否合理,债务资金的投向是否与最初举借债务的目的相一致,项目债务资金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存在举债资金与项目建设进程用款不配套而出现资金沉淀或逾期情况等。此外,还要对竣工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功能作用以及偿债能力等进行绩效评价。通过绩效审计,促进地方政府建立政府债务资金使用监督机制,避免地方政府债务的低效扩张,同时也促进地方政府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管,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保证债务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融入经责审计。制约地方政府行政权力

目前,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GDP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需求的托动,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想要做出一定的政绩,仅依靠地方财力是远远不够的,必定会多方融资,但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缺乏约束机制,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可能存在短期化行为,导致债务规模难以得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决策有着直接关系。地方政府领导干部任期内形成的债务、偿还的债务,以及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均反映了地方领导十部任期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应作为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审计时,摸清领导干部任期内债务规模,正确分析债务形成的原因,看领导干部是否负有领导责任;对于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形成的债务,领导十部负有直接责任,要作为重点审计对象:通过审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债务资金使用效果,看领导干部是否重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厉查处违规举债、违规担保、截留挪用债务资金等问题,明确责任主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通过审计监督,制约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领导干部非理性的举债行为,同时促进地方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债务风险,规范政府债务管理。

五、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债务管理机制完善

审计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揭示、查处问题,还体现在审计后的工作,即分析总结、提出建议、转化成果。一是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不足、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的缺陷等,在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向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审计建议,根据审计调查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督促职能部门及时整改,研究制定政府债务管理的具体细则,促使地方政府完善机制、改进管理,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三是通过对审计结果跟踪检查、实行结果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政府在金融后台园区中的作用 篇12

政府应积极发挥园区管理作用

政府对金融后台园区的管理, 既应积极发挥作用, 又应有个适当的尺度。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打造园区的知识经济管理模式, 构建知识流通的公共基础设施。

如图1所示, 知识经济的生产与消费之间需要流通环节, 流通环节的形式有研讨会、书籍、网络、专刊和技术产品交易市场等。流通环节有赢利和非赢利性之分, 政府要支持非赢利性知识流通企业, 并对非赢利性知识流通企业的投资抵税。

政府应建设一批免费的网上基础知识库, 专利、标准、文献应该能够免费查询。做好政府免费资源与知识传播企业的界线划分, 适当保护知识传播企业的利益。此外, 园区内还有大量需要不断充电的白领, 政府应适当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自学资源。

金融后台园区是国内外普遍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手段。园区可以设立基金, 扶持技术研发, 并入股技术研发已成功的企业, 推动高科技企业上市。这样, 园区就可以分享技术创新的收益。同时, 鼓励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建立创新扶持基金, 并分享技术创新收益。

2. 基础设施特别是法律等软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职责非政府莫属。

园区的设施建设应有分工。基础设施由政府来投资, 私人则投资于赢利性非基础性、非公共性设施。这样的分工是最优的投资组合, 宏观、微观效益都能达到最大化。

金融服务外包的软性基础设施如资质认证、教育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和隐私保护等, 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完善。相对于硬件基础设施, 软性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更多的是考验体制优势和制度创新的能力。金融后台园区要重视软性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园区的创新能力。

一个生机勃勃的金融后台园区, 应该能不断促进园区内的企业成长壮大, 在行业地位上升, 赢利能力大大增强。这样的园区, 将是我们金融后台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政府应打造“政产学研媒”平台。金融后台园区要有一部分资金打造“政产学研媒”平台, 并从中受益。探索其他模式, 如科研资助的混合申报优先等, 园区需要做一些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 但对未来十分重要的事情。

3.在对金融后台园区内的企业管理上, 政府要服务并管理企业, 而不能降格为普通企业的一员。

政府为企业服务的重要手段就是搭建平台。众多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寻找自己的需要, 政府应做到信息流动最大化。政府要支持和推进平台建设相关的研究, 条件适合时, 可以考虑成立平台管理机构, 整合资源。这个平台可以是有形的, 如节日招商平台, 也可以是无形的, 如网络平台。政府致力于打造相关平台, 是推进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市场与平台本质相似, 前者是促进商品的流通, 后者是促进需求对接。平台的需求往往是意向性的、探索性的, 具有很大的机会性和不确定性。平台建设, 实际上是为企业发展创造机会。

政府还应做好金融后台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由于我国国情复杂, 制定统一的标准难度较大, 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可以在地区试行, 主要是为了降低工作量, 同时提高针对性率。

此外, 应确定外包监管的具体尺度, 既支持外包发展, 又防范外包风险。如限定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取得CMM认证、ISO9000认证等。要建立有效规范的银行服务外包市场监管体系, 对外包的所有相关方面进行监控, 包括建立外包服务商资格审查制度、服务商准入机制和信用评级机制等, 为金融机构服务外包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监管条件。

政府还要做裁判。当园区内企业发展乏力, 政府要扶持, 但不是越俎代庖。政府既要支持金融后台企业的发展, 又不要混同于这些金融后台组织。政府公平很重要, 要做到公平得有尺度。法律法规是尺度, 标准也是尺度。

加强改革创新和服务力度

政府在金融后台园区发展中, 还应通过改革、创新提高自身能力, 加强对园区的服务功能。

1.既要深化金融改革, 又要驾驭金融风险。

目前, 我国的金融体制重心在银行, 证券市场的发育不够, 如债券、金融期货、证券柜台交易、商品期货交易等金融市场还有待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无法提供标准化的产品, 也就无法异地交易。科技项目交易、技术产品交易、创意产业交易等市场也带有金融性质, 但目前的规模和影响力还不够。

政府应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并且摸索控制、管理和驾驭金融市场风险的成功做法。金融市场建设充满风险, 也充满机遇。

只有金融市场得到了充分健康的发展, 金融后台园区的建设才可持续。

2. 扶持金融后台中小企业, 建设良好企业生态。

目前, 政府所理解的金融后台园区的概念还是过于狭隘。金融后台园区的内容不但包括金融机构, 还包括金融IT以及部分非金融机构, 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和物流公司, 也包括部分准金融机构, 如典当、担保、投行、经纪、汽车金融和期货等。

由于政府部门不够重视, 这些中小企业享受不到政策支持, 对金融外包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政府在招商和服务时, 往往偏向于大企业, 这种政策偏好应适当改变。

3. 提高政府创新资源与资源配置的能力。

区域金融后台创新资源可以概括为5大类:人才资源、知识与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资源和组织机构资源。

金融后台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可分为:空间配置力、产业配置力、置换配置力和文化配置力。目前, 大多数地方金融后台创新资源存在的问题是:研究机构和高校直接相关的科技资源少, 企业的创新资源也少;高端资源少;条块分割, 市场化水平不高, 大型金融机构行政化。

在创新的实际运作中, “1+X”创新资源的配置模式较为常见。其中的“1”是指创新主体以一个创新资源为中心, 利用它来激发、凝聚或吸引其他“X”个创新资源, 以达到创新资源齐备的模式。

这个模式大约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以技术成果开发为创新的要素中心, 二是以人才开发为创新的要素中心, 三是以资金运作为创新的要素中心。金融后台创新能力不足, 三种模式表现都不明显, 表现明显的是大企业带动模式, 市场化水平不高。

产权 (包括知识产权) 交易不发达, 大大影响了创新资源的整合和配置能力;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并不迫切;现有条块体制难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蕴含着创新动能和潜能。政府主导基础技术创新, 应用技术创新交给企业, 也就交给市场;垄断大企业具有创新惰性, 必须靠市场竞争激活其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基础来推进金融后台园区建设是主导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 对大企业的扶持最多只是权宜之计。

上一篇:景区门票价格下一篇: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