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课堂模式

2024-10-06

信息化课堂模式(通用9篇)

信息化课堂模式 篇1

利用教育信息化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催发了新一轮的教育变革,教育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信息化为课堂教学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在我国,已经有80%以上的学校有了互联网的连接,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尝试,重视资源开发,一系的举措都表明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坚信,面对挑战,面对大波浪的信息技术来潮,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一定更加稳健和踏实。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言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的新思路新突破,教育信息化在对继续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素质教育等各方面起到促进与支持的作用,意义重大。

事实上,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在某方面,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在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下,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

二、教育信息化对推动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过程突破传统,出现新的特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由教师备――教――批――辅导――改环节构成,教学过程死板无新意。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以多手段,多内容的方式进行,教与学不再是简单的主从关系,而是平等开放,互动交流关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模式变成了师生双生主体的现代化模式。在技术手段丰富的教育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师生共同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资源进行的教学模式正在开成。

2.教育信息化使教材载体、教学资源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已经不局限于书本教材,或者是纸质介质为载体的基础,目前教材载体与教学资源发展到了磁介质、光介质甚至是更为广阔的领域,这为教育现代化理念、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与空间,教育信息化以教学为大纲,以纸介质为蓝本,利用信息技术的迅捷与大容量的特点,融入网络长处和教材的优点,使有限的教材得到更远更强的延展。

3.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与学的形式,形成了新的跨越

教育信息化促使教学与授课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口传言教发展成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技术授课,形式更多样化,内容更加生动,通过直观的演示把教学内容形象地表述出来,使教与学的互动加强,更利对学生对课件的领会与理解。不但如此,教育信息化还使得学习场所从课堂中走出来,学习方式越来越灵活,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使课堂教学生动、实效,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教育信息化,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1.利用教育信息化,充分备课

网络资源的全球化,使得有关课堂内容丰富而多样,传统的备课只在教材与课案中辅以教师的经验形成的一般备课内容,其中很大一部分带着教师的主观认识。教育信息化使得教师的对授课内容通过丰富的资源共享进行广泛的涉猎,从各个方面加深对所受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

2.利用教育信息化,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教育的信息化突破了传统教学对人与地域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入数据库,借鉴采用优秀教案,根据所攫取的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合本校学生独特个性的整合与重组,以此来达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丰富,知识量强大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也可以在这样的整合对比当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之更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3.利用教育信息化,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

利用教育信息化,使得新型课堂突破了传统的地域和场地的约束,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运用资源信息自主选择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及信息采集,利用个性化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收集到利于自己学习或者特长、易于接受的内容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在这样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下,有利于学生各展其才,各施其用,以开放包容的态势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果。

4.利用教育信息化,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体性,面对泛泛的信息海洋,教师、学生都能够在其中自由游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已经从绝对的教学家长式的角色渐渐回归到师生合作,互相交流的平等教与学的结构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地去学会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达到自我提高。

在教育信息化环下,传统的基础教育教学课堂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洪流,利用教育信息化,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发展现代教育的核心与新热点正被广泛关注。因此,学校要大力倡导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强化观念创新,重视资源开发,在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方面做到质量和发展效益并重,顺利完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全方位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罗茂芳.以教育信息化为依托,打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35

[2]吴迪.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145

信息化课堂模式 篇2

一、信息化课堂构建背景

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来临, 大学生主要的学习设备传统的PC, 在未来的3~5年内会逐步被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所代替。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移动自主学习将成为大学生主流的学习途径。如何利用移动技术实现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的改革创新, 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最新、最前沿的课题之一。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在模式和理念上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课堂上教师的教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教师的角色逐步转变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问题, 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JITT教学, 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受教变成主动学习。师生之间还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快速、便捷和、简单地开展沟通、分享、作业和学习指导。

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移动教学互动?如何帮助老师实现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和JITT教学?原来PC架构时代的教学资源和模式已不能适应移动学习需求, 所以需要开发建设适合移动终端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探索移动环境下的校园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因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满堂灌”, 教师的讲解提问大多数是串通式的讲解、钓鱼式的提问,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被动学习, 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不会主动去思考问题, 所以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在课堂上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探寻改革的出路, 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传统的以教为本的观念仍未根本改变, 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论与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发展趋势相脱节,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和发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本质意义没有得到重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是扭转目前课堂教学局面的主要改革策略, 也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主题概念之一。

三、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

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以“从教到学的转变”为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突出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学习行为的调控, 突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突出将学习指导纳入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再只是设计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 课堂上讲些什么, 布置什么作业, 而是要着重设计安排学生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知识方面学到些什么, 在能力和方法上有哪些方面的提高。怎样学到呢?要从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步骤环节、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设计, 同时要设计学生自我检测的环节, 学生间进行交流反馈, 来检查学生究竟学到了没有。通过设计学生自我检测环节, 能及时掌握课堂中学生的不平衡状态, 后期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化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形成能力等。

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应注重现代化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理论多角度的审视, 从而能够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局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获得全面的发展,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

(一) 构建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备课模式

备课就是设计课堂组织的形式, 是上好课的前提, 没有充分的备课, 就没有理想的课堂教学, 但是传统备课模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1.备课的目标有缺失

传统备课的目标就是完成认识性任务, 只是告知学生应该掌握知识, 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 并没有考虑和涉及。

2.对学生的研究不够

教师已经模式化, 现在的教师备课主要是研究教材和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很少涉及研究学生情况, 尽管也提出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任务, 但在一般情况下, 教师只是将学生作为一个受众体, 认为只要将自己所备课的教材、难点都悉数传给学生就可以了, 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知识, 如何更好地接受这些内容是没有研究的, 教师的备课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而设计教学过程, 是按照课程进行的程序, 按教材逻辑来分解设计问题或相关习题, 这样对学生学情情况研究不够的课堂一般是教师唱独角戏, 效果可想而知。

3.对学生的学设计不足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这个模块或这个项目我如何做?这是“教为中心”的思想在备课中的典型体现。因为教师依据这样的观念来备课, 在实际的教学中, 课堂就成了依据教案唱独角戏的舞台,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 学生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 只是被动地学习。

这种传统的备课模式与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极不协调的, 必须构建新的备课模式, 这也是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教向学转变”和“教为学服务”出发, 体现在备课中, 就是针对一定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对应的学生得以开展的学习活动。因此, 我们采取“三路一致”的备课思想, 即力求使教材的思路 (知识结构) 、教的思路 (导学过程) 、学的思路 (学习活动) 相一致, 使学习活动有进行的条件和成功的可能。在备课的形式上, 采用纵向三列式备课, 即一列揭示教学内容, 对应于教学内容的另两列分别设计导学过程, 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活动。

(二) “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问题—探究式”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为五个环节, 即“铺垫—问题—探究—练习—评价”。

铺垫, 是很重要的起始环节, 一般用时较短。首先是知识的铺垫, 这一环节是通过回忆或再现前面所学的知识, 为学生作知识或技能的准备。其次是为提出“问题”作铺垫, 有效的铺垫, 能使学生明晰自己学习与问题之间的距离, 同时铺垫还是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适应过程。总之, 它是学生发展的必要准备, 铺垫不当, 就会阻碍学生的学习。

问题, 是此模式的重要环节。问题是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后设定的教学目标, 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 明确教学问题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起点, 恰当呈现结果形态清晰的问题, 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为形态清晰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活动导向具有激励的功能, 如果问题呈现得不明确, 或问题呈现的过程不恰当, 则会使学生不知所云, 不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因此, 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分析教材, 因材施教, 具体明确把握课堂“问题”, 研究回答问题的形式, 把学生引导得恰到好处。

探究, 是该模式的中心环节,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是否适合学生, 是此模式能否成功实施的决定因素。教师应由扶到放渐进地引导学生熟悉自学的途径, 学会阅读, 独立思考, 并与学生进行恰当的交流。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 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应准确地把握教材与学生,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如指掌, 并及时通过课堂信息平台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因势利导。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 充分认识学习活动,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讨论核心问题, 让学生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 直至“问题”的解决, 或留课外作业让学生继续讨论。“探究”这个环节, 应是学生最深入、最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环节。

练习, 是学生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首先必须保证练习的时间, 原则上每节课应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在课堂上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练习, 并且立刻在课堂上反馈学生的练习成果, 把可能出现的错误纠正在课堂上。练习首先应巩固专业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设计与行业发展有关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以拓宽思路,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评价, 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评价时间一般都很短, 但是教师应予以重视, 评价不仅能简要地概括知识, 评价学法, 更要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态度进行评价, 以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 激励学生继续学习。

以上五个环节虽是一个有机整体, 但也有变式。必须指出的是, 铺垫、问题、探究三个环节尽管各具独立性, 但在操作上有时是十分严密的自然发展过程。

五、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职学生自觉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一般, 他们虽然希望在学校能学到技术知识, 为就业打基础, 但是因为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等特点, 影响了学生学习课程的专注度和学习效果。笔者经常到学生宿舍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果发现, 大部分学生待在宿舍里用电脑玩游戏, 真正用电脑学习的微乎其微。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玩游戏的心理设计课程教育游戏软件, 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就是玩游戏、通关的过程, 每个关卡就是一门专业课程里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或者实践点, 全部完成通关的学生能够结业, 否则, 就要继续学习。考试的过程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 完成专业课程游戏的通关, 根据学生通关情况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样的学习学生肯定会喜欢。

摘要:21世纪,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钟晓流.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4) .

信息化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3

信息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教育信息化改革以来所涉及的创新式教学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因材施教,即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的实际讨论和动手操作之中学到知识,同时,还可以发挥如今高速发展的网络所带来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抽象性、逻辑性特别强的学科,许多知识难以用语言向小学生讲解清楚。将这些抽象、专业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就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点。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将小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如以往学习《圆的面积》时,老师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圆尽可能多的等分,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实际上学生很难做到,理解起来也非常的不容易。现在,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这一个过程动态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之后,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

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利用,为教与学的资源共享和家校联系创造了快捷便利的沟通渠道 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最大限度地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方便师生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教学素材、资料和学科教学的最新信息,为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获得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通道。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校讯通、手机短信或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这些信息工具,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发送给学生家长,使家长和学校零距离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尤其对于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来说,手机和互联网是儿童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最便捷的平台,也是父母协助学校对孩子的远距离教育的一种直接方式,能使家校及时配合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运用多媒体,转变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较少,很多时候学生会趴在课桌上等老师把板书写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这项不足,节省了老师的体力,也使学生能够一直专注于教学内容。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的社会,现代化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的同时,还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技术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大力推动下,2015年国内中小学互联网的接入率高达87.1%。然而,在偏远山区的中小学互联网教学使用率几乎为零。许多地区只有镇小或镇中才开通了网络、有相应的教学设备,优秀的教育资源却十分匮乏。想要这类中小学教育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信息化教育就要避免流于形式,不仅要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要改变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現代化教学。因此,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突破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

目前,国内许多中小学都完善了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学系统,引入云教学系统。这些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将全国名师的教育资源共享到学校,运用大数据和云技术,形成“教学高效、学习主动、数据可视、互动个性”的智慧教学。如安庆外国语学校的刘老师说:教学系统的最大特点不是它能带来众多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像卢梭所说的那样,培养学生“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师利用系统课前进行备课和布置作业,课中根据学生情况个性化指导,课后智能测试和答疑,教学更高效。

结束语

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是教育工作者不能违背的大趋势,如何在实际的教学模式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新的迎合时代发展、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教师要从教学的角度深入探索,在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教学环节中,力求实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事做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中做“活”教学。

信息化课堂模式 篇4

——巨野县凤凰小学15位教师赴青岛学习“翻转课堂、微课程与教学模式创新”

为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新型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微课开发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探索和总结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12月27日——12月30日,巨野县凤凰小学组织15位教师到青岛市黄岛区弘文学校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论坛及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实践指导专场研修班”的专题培训。

三天的学习分别由苏州电教馆馆长金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柯清超教授、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科所所长刘永春、重庆市聚奎中学教科室主任张渝江四位知名教授担任主讲,并有计划地安排了六节微课和翻转课堂展示课。整个活动以理论讲授、案例观摩、展示研讨及交流等相结合,以微课理论、设计与制作、翻转课堂的应用为主线,使教师掌握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有效应用模式。

对于凤凰小学教师来说,本次参会可以说是第一次有意义的近距离接触“翻转课堂”、“微课程”等教育新理念。教师们观摩了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副校长王水丽等六位教师的翻转课堂教学展示,聆听了专家们有关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受益匪浅。尤其是柯清超教授的讲座更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他亲自讲解制作微课的方法和相关软件的实际操作,为大家打开了微课制作的一道厚重的大门。整个讲座如同行云流水,洗涤着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灵。

巨野县凤凰小学校长刘金庆说:“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学校一直在探索翻转课堂的实践,回去后,学校将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学习,力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运用微课等教育手段和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打造出高效课堂的途径。”

参加此次培训,强化了凤凰小学教师对基础教育领域实施微课教学和翻转课堂重要意义的认识,丰富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增强了推进微课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决心和信心,更为学校进一步开展“翻转课堂”,促进新型教学模式和微课程设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动力和理论支持。

< 2014

信息化课堂模式 篇5

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徐文彬

当今教育正从过去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要求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挖掘个体的潜能,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既承担着知识技能学习的任务,又承担着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供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教材,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心理为依托,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适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学生迫切希望探索和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建多样的化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性和个性全面发展。

1.重视教学情境的营造,产生内在驱动力。

情境创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内在需求,也是联系与现实生活与世界的桥梁。通过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出开放的学习驱动,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习直观化、形象化。在一定情境的作用下,会产生智慧的为花。如:在学习“建立文件夹”这一节课时,教师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小强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比较强,但有一个毛病,学完的保存的文件总是不知道放到哪去了,怎样帮小强解决这个问题呢?当引发学生思考的时候,老师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老师有个建议,可以为小强的电脑桌面上建立一个文件夹”把需要保存的文件放在文件夹中,这样只需要打开文件夹就能找到保存过的文件了。又如:在“多边形工具”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校园花园的场景,在学生感受美的气氛中提出思考,进行任务驱动:我们想用手中的鼠标记录这一美好画面么?然后出示由教师电脑创作的由线条组成的花园美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解决学习任务的动力。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互助的品质与合作的意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实践。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内容,完成教师布置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团队互助的品质与合作的意识。如“制作贺卡”一课,这一教学任务内容可较灵活,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特殊节日的贺卡,送给指定的人,如“教师节贺卡”、“生日贺卡”、“新年贺卡”等。教师给学生机会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与操作交流,领会教师教学word软件艺术字等操作方法的同时,融合小组的想法和建议,提升操作能力,培养了团队与互助的品质。

3.“以赛代练”增强学习氛围,提升主动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上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以赛代练,帮助学生复习知识,巩固能力,提升水平和学习效率。如在教学“word”运用这部分内容时,通过组织“格式调整大赛”的活动,四人为一组,按要求将格式混乱的四个文档在规定时间内调整。这样既可以利用竞赛增强学习氛围,又能引导学生合作,并且每个同学都有亲手操作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4个文档调整完,学生已基本上熟练掌握“word”格式调整这一内容,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4.“任务驱动法”构建学生自驱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其任务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科学合理的任务,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学习word表格,就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来创设生活情境型任务,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家庭成员简介表格,以“我爱我家”为主题情境展示所制作的表格,这样学生有感而发有情而动,积极自主地探究word表格技术,很容易就掌握操作,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如,在教学“自选图形”时,我设计的任务是:运用自选图形设计一个机器人。由于学生对机器人很感兴趣,因而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很快就掌握了各种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

5.“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发展差异,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促进全体学生全方位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可增强每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挖掘学生潜在信息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个性成长。

如,在讲授word中的文字输入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分成A、B、C三个等级教学,让等级为A的学生练习基本的文字输入;等级为B的学生,练习键盘上功能键的简单使用,逐步提高打字速度;等级为C的学生,练习键盘上特殊符号,熟悉智能ABC输入法,尝试盲打。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步熟悉操作,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因材施教。又如:文件夹整理一课,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求掌握“编辑”菜单的复制、粘贴命令即可;而对一般学生就要求掌握复制、粘贴命令的快捷键;对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就拓展精通掌握拖拽等鼠标复杂操作。在课堂练习期间,还可以组织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教师助手,在完成自己练习任务后,辅助教师巡视辅导操作能力弱的学生,实现全体学生信息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性发展。

1.创建开放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以教室为中心,学生获取可靠信息的来源是教材和老师,而网络上开放的资源库突破了限制。网络资源平台的建立,不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学习的环境氛围更加符合课堂课程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更加优化和清晰,通过构建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组织学习进程。教师为学生使用的平台库中针对性的精心筛选的优质教学资源,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和喜好选取,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2.创建网络交流平台下的多元评价,促进学习兴趣,培养正确认知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限制,没有机会人人表达,甚至部分学生长期充当听众,思维训练及表达能力必然提高不快。数字化教学平台能创设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各抒已见,真正实现师生知识与感情的交流。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结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信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客观、公正、及时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信息化条件越来越丰富的教育环境中,评价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将自已的作品上传到班级课节作业论坛中进行自评、互评。在教师网络监督下学生自评与互评可以达到认知的深化,进而分析、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最后教师予以客观、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在了解他人的学习和方法,表观个人见解,接纳他人观点,欣赏和肯定他人长处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培养正确认知观和自信心。

3.优秀学习软件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认知的速度就快。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都很高,但很多学生真正的兴趣不是在学习内容上。我样要想将知识与技能全面传授给学生,就必须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比如,指法练习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正确的指法练习对于熟练操作计算机有很大帮助,但这部分内容确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的输入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其它学习软件,如“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地鼠”、“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等小游戏,将学习与娱乐有效融为一体。

4.创建微课程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教学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环节不清、不敢动手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与同行的交流与研讨,开发了微课程短片的想法。

(1)微课程短片可以促进学业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微课程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抓住主干和核心内容。

(2)微课程短片轻松实现分层教学。掌握快的、动手能力强同学和直接进行操作,掌握慢的、动手能力弱的同学可在教师讲解后一边自行看课程短片一边操作,从而实现分层教学。(3)微课程短片拓宽了课堂教学模式。短片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使用方便,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亦可用于课前预习自学,课堂质疑,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5.屏幕广播软件的使用,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方式。屏幕广播软件的功能强大,如“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其广播、转播、监管、分组教学、文件传输、作业提交等功能极大的丰富了信息化教学手段。

(1)屏幕广播,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将老师的屏幕上的内容实时地广播给单个、部分、全体学生;老师屏幕上能够显示的任何内容都能实时高效地广播。(2)屏幕转播,检测或示范学生学习成果。老师可以将任一台学生机的屏幕转播给其他同学,同时老师可以在窗口模式下接收该学生的屏幕转播,同时可以看到其的鼠标的变化及移动过程。(3)屏幕监管,监管和了解学生操作并实现远程辅导。屏幕监看老师可以实时监看单

一、多个学生机的屏幕,在监看中,可对任一学生机进行直接遥控,指点学生操作,实现远程类似手把手的辅导。(4)分组教学,使教师分层教学得以方便实现。老师可以将班级学生通过监看按掌握情况分成多个小组,或指点、或布置新的任务,实现差异化教学。使不同能力学生都能得到发展。(5)文件传输,使课程资源、微视频教程的实时传输成为可能。(6)作业提交,学生可以将作业提交至教师指定的目录。

三、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思维方式,促进教学专业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全面实施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断强调改变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改革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就在于教师所实施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实践需要新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亟需教师创新原有的教学思想以提高自身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教学思想和创新教学思维方式,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结构,重新思考对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目标,是对未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课堂积分评价模式的实践 篇6

实施积分制评价模式的背景分析

我校初中部自去年起全面推进以小组合作、积分评价为主要特征的课程改革,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之初,就有学生不时追问我:“老师,信息课怎么不课改呀?”看到学生对课改如此钟情和喜爱,我不禁也被学生的热情感染了,有点心动。但理智告诉我,课改光靠热情和一时的冲动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信息课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如果盲目照搬别人的课堂教学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所谓积分评价,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通过制定一套积分评价制度, 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及小组合作等各方面进行积分量化,从而综合评定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情况,具有可操作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我们认真分析了目前初中段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认为采用积分评价模式后有如下优点。

首先,学科比较注重动手实践和操作。“实践出真知”在本学科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之间的动手操作能力差异很大,积分评价制课堂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和时间,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其次,目前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几乎还没有相对正规的考试评价机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够,而积分模式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会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和发现、解决问题。

再次,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为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一般都以教师讲解为主,即使偶尔有学生展示和评价的环节,参与的学生人数也非常有限。

最后,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质都不一样,有些学生擅长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则善于语言表达,积分评价模式将让不同特质的学生都有了展示的舞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也能指出同学中存在的问题,这都是采用积分评价机制的有利一面。

但正所谓有利必有弊,采用积分评价模式也会有难题需我们想办法去破解:其一,信息技术学科为非考试学科,学校和学生都不算太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时间肯定不会有。这就需要所有教学环节都必须安排在一节课内完成,这对老师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二,班级里按文化学科成绩组合的学习小组并不适合信息课。另外,我校电脑教室的座位目前还是传统的行列排列方式,从形式上来说也很难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其三,学生喜欢信息课,根本原因恐怕还是这门学科目前没有进入中考,没有作业和考试的压力。如果依照积分评价模式来上课,过多的教学环节和展示评价可能会大大压缩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团队之间相互比拼的结果可能会让学生在学习上更急功近利,因此会失去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甚至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无聊和厌倦的感觉,这是我们学科老师所不愿看到的。

第一阶段的尝试

针对以上情况,在实施积分评价模式的第一阶段, 我们采取了逐步渗透课改理念、以课堂积分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机制。具体来说,暂时不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课堂评价主要以个人积分为主,根据每节课完成任务或作品的最终效果由教师给予一定的积分,当积分累加到一定的数值时,就承诺给予学生奖励一节自由活动课的激励机制。具体操作流程是:上课前5分钟学生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看书、自主学习课件或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知识,然后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任务或作业(约20分钟),接下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帮忙探讨任务或作业中的疑难点(约5分钟),最后由电脑随机抽签软件抽出至少三名学生进行任务或作品展示(根据课堂时间多少),其他学生可进行即时点评(约10分钟)。最后5分钟已完成任务并上交作业到教师机的学生可以上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对这个评价激励机制还是比较认同的,每节课首先就是关注自己的积分达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可以有一节课玩的时间。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比以前高了,效果也比以前更好了,以前那种没有完成任务就偷着上网的现象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第一阶段的尝试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能力强的学生不太愿意帮助操作慢的同学,原因竟然是怕影响自己的操作进度;第二,在教学实践环节需要帮助的学生太多,教师根本忙不过来;第三,在课堂评价环节个别学生怕影响到后面自己玩的时间,不愿意做过多评价,甚至主动评价者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强烈反对。第四,不遵守课堂纪律规范、上机课带食品进入、机房内乱扔垃圾、课后不按要求摆放物品等现象时有发生。

问题似乎反映在学生身上,但我们觉得根源却在于目前的课堂积分评价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完善。如何通过修改课堂积分评价激励制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乐意帮助和善意评价别人,逐步规范纪律和卫生意识, 最终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是接下来第二阶段需要我们重点去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的尝试

根据课改第一阶段出现的问题,第二阶段我们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

1. 重新编排机房座位

打破和完善之前学生全部按班级学号对应电脑机器编号的固定座位编排方式。尽管之前按照班级学号编排机房座位非常有利于教师管理和考勤,但对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及同质学习团队的创建却非常不利。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们依据学生操作能力差异(根据二次信息学业能力摸底测试结果)及相互关系、性格差别、思维习惯、男女比例等因素组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团队(根据机房布局特点按座位前后或同一排四位同学进行小组组合,如图1)。

2. 组内分工各司其职

组内设定行政小组长(领导能力最强,负责小组全面管理)、学习小组长(操作能力最强,负责检查落实课堂任务、协助小组成员完成作业并提交)、卫生小组长(责任心较强,负责检查和督促小组卫生、物品摆放等情况)和纪律小组长(负责提醒和管控小组团队纪律规范)。小组创建以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强化各组长职责,让每个人明白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如图2)。

3. 考核对象由个人到小组

继续推行课堂积分考核奖励机制,但考核对象从个人变为整个学习小组的考核。小组成员实行捆绑考核, 考核内容不仅仅是小组各成员上交及完成作业情况,还包括小组展示、点评、卫生、纪律及团队所展示出的积极进取正能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评。例如,每次上交作业根据完成质量可以计1分~3分,没有上交为0分,小组四人取平均分计为小组积分;每展示一次,小组可以加1分~2分,点评一次,可以加0.5分~1分;物品摆放不规范、卫生不合格或课堂上有成员违反纪律,小组每次酌情扣0.5分~1分(如图3)。

4. 给予物质奖励

小组激励机制除了上学年实行的达到一定积分奖励一节电脑课给团队成员自由活动之外,还可以考虑给予优胜团队一些物质奖励,如棒棒糖、积分卡(可兑换学校超市等值物品)。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考虑带领优胜团队参观考察科技馆,等等。

经过两个阶段的信息课堂积分制尝试,信息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操作环节,各小组操作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反而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 都争着抢着去帮助他。更让教师感到欣慰的是,以前最头痛的卫生和纪律问题,在小组成员的相互监督和约束下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目前信息课堂积分评价模式的认同度还是相当高的,达到了93.16%(如图4)。

积分评价模式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总结两个阶段信息课堂积分评价模式的尝试, 我们认为有几个要点需要教师们注意把握。第一,规定学习组长有“特权”离开座位辅导其他同学;行政组长可以离开本小组观摩学习其他小组实践经验。这样,一方面强化各组长的“特权”,另一方面解放了上课教师,教师只需要关注和讲解各小组长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二,每节课加分(展示、点评)、扣分(卫生、纪律规范、物品摆放检查)均由各行政小组长轮流进行;这样就增强了各组长责任意识,引导他们规范和管理好自己的小组。第三,小组内允许交流,但要适当控制音量,不能影响到其他小组,否则要扣除一定的积分,让小组成员养成小声交流的习惯。第四,多创造一些给学生加分的机会,但要保证小组间积分差距不能太大,以防小组失去信心。第五,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小组中扣分最多的同学,他们往往是最需要教师帮助的学生,教师应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提高,否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

当然,目前实行的信息课堂积分制模式并非十全十美,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分组不合理的问题有所体现。 经过一年的实验后,发现个别班级小组之间实力相差过于悬殊,竞争失去悬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二是缺乏有效的学情反馈机制,学生反馈不够及时,教师无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三是目前的信息课堂上人机交互还比较多,师生、生生交流渠道有些偏少。四是我校目前只有四个平行班,作业批改量还不是很大,如果班级规模扩大,将对教师是个很大的负担,而如何提高效率,做到及时反馈还需要我们多动脑筋。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信息技术课堂积分制评价的第三个研究阶段来进一步完善。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信息技术。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等,是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最头疼的难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决。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但大都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很多学生以为教材中的内容掌握了,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及时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意识和方向,使他们意识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广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一、整合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选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二、提倡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这些形式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合作,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操作中形成技能,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任务驱动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是落实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将任务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可贯穿一章的教学内容;另一种是小任务,用于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或某一个知识点。无论是哪一种任务,都应该以发展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为宗旨。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首先将要讲授的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巧妙地孕涵在一个任务之中,然后交给各小组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解决办法,并上机实践,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讨论和实施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小任务的设计比较适合每个模块开始的基础教学及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由于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所学模块的功能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操作,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大任务的设计适合于每个模块的后期教学或高年龄段学生的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所学模块的知识完成一个电子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创作的余地较大。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体现学生创新精神的时候。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他们所爆发的学习热忱和潜在能力是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总之,这种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电子提纲学习

前提: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即网络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

在教学中引入电子提纲的作法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有效方法。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首先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制作成电子提纲(可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存在教师机的工作文件夹中;上课时,学生注册计算机网络,并通过“网上邻居”登录教师机工作文件夹,找到并打开所需任务;完成后,即可将作业(任务)发送到教师机的学生作业文件夹中,供教师评阅。

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电子提纲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电子提纲有利于辅助《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制作成电子提纲,而且还可以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动画,用于讲解或演示;其次,电子提纲有助于教师分层次教学,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有时就会显得比较忙乱,顾此失彼。有了电子提纲,就增强了教师指导的灵活性,教师在对个体进行辅导、答疑时,其它学生可根据电子提纲自主学习,使教师真正做到了分层次教学;再次,电子提纲有利于尖子生的培养。教学目标是针对大多数学生制定的,这就会造成少数尖子生吃不饱的现象,利用电子提纲每次将作业分为必作题和增加一定难度的选作题,这样,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必作题的基础上再完成选作题或直接完成选作题;最后,电子提纲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前教师一般都留的是课下作业,由于周期较长,教师很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今利用电子提纲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发送回来的电子作业,及时批阅,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通过网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质。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中学和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

信息化课堂模式 篇8

(教师卷)

时间姓名所教科目

一、选择(可以多项选择)

1、你在教学准备时收集资料的主要途径有:

A、上网B、图书馆C、报刊杂志D、新闻媒体E、咨询周围的人

2、当你收集到所需的信息后,你的做法是:

A、原封不动地照搬B、适当修改后应用C、结合实际修改后应用

3、一般情况下,你使用的媒体有:

A、投影仪B、录音机C、“班班通”D、网络E、其他

4、你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形式:

A、实物展台,展示教学内容B、播放录象资料C、欣赏音乐、画面

D、辅助探究性学习活动E、模拟演示实验F、其他

5、你认为日常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时间应占一堂课时间的:

A、1/2B、1/3C、1/4D、2/3E、其他

6、你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时间:

A、上公开课时使用B、平时教学中偶尔使用C、平时教学中经常使用

D、有素材就使用,没有素材就不用E、基本不用

7、你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后:

A、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B、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明显增大了

C、学生的反响增强了,问题增多了D、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 E、使用与没使用好像没什么区别

8、你认为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A、占用了课堂时间,减少了进行基本功训练的时间

B、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节约了课堂时间

C、有时能促进课堂教学,有时却影响课堂教学

9、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目的有:

A、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B、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C、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拓宽知识面D、课堂教学形式多样,能吸引学生E、为了达到学校规定F、其他

10、你认为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机:

A、教师能收集到的素材随时都可以使用

B、只在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实现的情况下使用 C、在拓展课本知识的情况下使用

D、在教学重点、难点部分使用E、其他

11、你不经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原因有:

A、技能不熟悉B、缺乏教学软件和素材C、准备太费时

D、因设备问题,使用效果不好E、日常教学中没有必要使用F、其他

12、你在平常的教学中,常采用的方式是:

A、传统教学B、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C、二者相互结合13、你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A、通过传统教学的方式完全可以落实新课程理念

B、有的新课程理念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C、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才能落实新课程理念

D、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落实新课程理念

14、你认为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A、有利于扎实基本功,形成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B、有利于教师掌控课堂,随时调节教学内容、教学节奏、教学方式等等

C、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当堂所学知识

D、其他

15、你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传统教学的形式有:

A、多读、多练B、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C、游戏、表演、动手操作D、教师讲,学生听

E、其他

二、简答

1、在上述第12题所选答案中,阐述你经常采用某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原因及效果。

原因:

效果:

高效课堂新授课课堂模式 篇9

前一天晚自习,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用15至25分钟预习课本,课本内容的学习以小问题的方式呈现。把概念、规律性的知识的得出过程通过小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针对本节课重点、难点,设置3-5个练习题,对难点问题进行分解突破,降低难度,逐步深层理解。课间,将课本、典型习题本、笔记本准备好。这样学生对所要学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预习发现不理解的知识点,上课时有针对性去解决,学生能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2、展示学习目标要求:

①板书课题:课题板书要认真、工整且醒目,通常是写在黑板的正中央。

②板书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明确、针对性要强,易实施、目标容易达成且效果好。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等,切忌模棱两可,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一般不要超过三个,以两个最好。(以上两条可提前2分钟写到黑板上,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并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③ 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基本方法。通过解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流程,做到有的放矢。

温馨提示:学习目标一定要写在学案上,一定要板书在黑板上,学习目标在学生学习期间不能擦掉。

3、自学整理(5分钟)

①继续完成导学案,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记出来,讨论时解决;

②根据自主学习的内容,继续阅读课本,为下一步的讨论做准备。

温馨提示:练习题要针对性强,独立性强,并要体现分层。也可以是判断题。

4、合作探究:( 10-15分钟)

①讨论时全体起立,坚持“先一对一讨论”,再组内集体讨论的原则,先让同层次学生A与A、B与B、C与C进行讨论,然后小组讨论不会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要坚持“A教B,B教C,A拓展的分层次学习理念,最后将疑难反馈给老师;

温馨提示:积极发言. 讲解时作勾画记录. 组长要时刻把本组的学习控制好,组织并安排所有问题的解决,要剔除无效讨论,按要求控制讨论内容、时间,确保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且惜时、高效,有深度;

②讨论时也可以借助前后黑板和两块小黑板,主要讨论解题规律,解题步骤等;

③讨论时要做好笔记,并要总结解题的规律、方法,找出问题出错的原因及突破口,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把问题进行拓展,把问题进行变型,达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效果;

④讨论结束后,组长将记好的疑难问题以纸条的形式交给老师。

5、展示交流:( 10-15分钟)

①老师统计好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由别的小组到黑板展示、讲解,并总结本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

温馨提示:讲解的同学要用普通话,语言要准确、清晰,声音洪亮,要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大方、热情。板演时运用彩笔书写,突出重点。B层同学负责展示。

②讲解结束后有疑问的同学可以主动提出来,由讲解的同学解答。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相互讨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③讲解的同学必须总结出这类题的解决方法、规律,用彩笔写在黑板上。

6、点评拓展:(5-10分钟)

(1)学生点评:

①对展示的内容规范性、准确性进行点评;

②提出本小组讨论时对该点评的题目总结的规律、方法。

(2)老师点评:

①针对学生的展示,对步骤、方法运用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对学生讲解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出纠正;

②对学生感到模棱两可的问题,作出肯定的答复,指出正确的解题方法;

③对重点问题再以跟踪练习的方式加以巩固,总结这类问题的题型题路;

④根据各小组展示和点评的情况,准确评价小组,做到小组评价激励到位,起到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每个同学的积极性的作用。

温馨提示:老师的点评要语言简练,直入重点,讲方法、讲规律,重点强调、难点点拨。

7、整理落实:( 5-10分钟)

一定要留下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反刍消化,整理笔记,对错误题目进行纠正。老师到台下转一转,及时解惑答疑。本节内容一定在本节清出底子,千万不要让学生吃夹生饭。

8、课堂小结:(1-2分钟)

①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要求、思想方法和题型题路;

②老师进行纠正补充,使知识更加完善,规律方法更加具体明确。

③学科班长对本节课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表扬他们好的做法,继续发扬,其他同学要向他们学习。

9、当堂检测:(5分钟)

留下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当堂检测。既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又能起到检查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的作用。

10、布置作业:

①先让学生整理好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题目整理到典题本上;

②作业量要适中,分层布置作业,针对每组的情况,分上、中、下三层布置作业。

温馨提示:让学生把作业任务记录到“成长日记”上

上一篇:马寨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演讲稿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