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课堂效率

2024-05-16

信息课堂效率(精选12篇)

信息课堂效率 篇1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在调控信息传输的过程中, 必须掌握和利用教学的反馈信息, 使教学处于最佳状态, 以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 不管什么“式”, 什么“法”的教学, 都应通过各种反馈信息来评估, 什么样的教学改革也应受反馈信息的制约。因此, 研究如何及时获取语文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 以使有效地校正, 调控课堂教学, 减少时间的消耗, 避免教师作无效的劳动, 提高课堂效率, 是语文课堂改革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从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情绪应成为教师获取的第一反馈信息。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中了解学生对这节课听得是否明白, 学得是否轻松, 能否产生浓厚兴趣, 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就语文第九册教材来说, 倘若学生学习《太阳》一课时兴趣盎然, 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情绪激昂, 学习《十里长街总理》时悲伤以致落泪, 学习《森林的主人》则不时流露出新奇的目光, 这便反映了学生的精神专注投入, 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体。那一般来说, 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较高。反之, 学生神态木然, 该活跃不活跃, 该沉思不沉思, 该笑不笑, 该难过不见得难过, 那即便教师的课讲得如何精彩生动, 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也成了一句空话。这一点, 从整节课的角度来看是这样, 从一节课中的每一个教学五环节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

二、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 因势利导, 适时点拨

在语文课中, 让学生朗读、答问、质疑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但应该认识到, 这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这一点, 从道理上来说, 教师是不会有异议的, 但也正因为这样, 这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

一些教师在上课时, 往往为完成教案中计划安排的朗读内容而布置朗读;为按自己分析课文的需要而进行提问, 至于朗读和提问中所反映出的问题, 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一节课下来, 只着重考虑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完成与否, 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收益究竟有多少。这些现象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并不少见, 这是造成语文科教学耗费时间多而实际收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此, 强调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 因势利导, 适时点拨, 尤为重要。

如学习《饲养员赵大叔》一文, 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指出“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是文中的总起句, 教师就可因势利导, 加以点拨, 指导学生理解“真有意思”是指“特别有趣”。在分析其喂牲口的情况时, 始终抓住“赵大叔喂牲口特别有趣”,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这比只为完成教案定出的教学任务而“以朗读铺路, 提问点缀, 不管懂与不懂, 照样完成教案任务”的实际收效不是会好得多吗?

三、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攻缺补弱

教师经过一个教学环节或整节课的辛勤劳动, 想知道学生掌握有多少, 缺弱在哪里。学生的书面练习是一个重要的反馈信息, 我们应该学会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所说的书面练习, 当然包括课外的, 但我这里特别强调堂上的。现在,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书面练习 (如:抄写、组词、造句、特别是作文) 都安排到课外去了 (尤其是高年级) , 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就从及时获取课堂反馈信息角度来看, 也是不科学的。所以, 我们既应从语文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的角度去加大堂上书面“练”的分量, 也需要为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的角度去增加课堂“练习”的机会。而当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 教师进行巡视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许多教师尽管也注意经常布置一定的课堂练习, 但他们所要得到的反馈信息还往往要等到一两天后的批改作业时。因反馈信息来得迟, 攻缺补弱就不能及时, 教师的课堂教学自然会被动多了。我们不是经常可以从学生作业中看到“重做”的批语吗?但老师可曾想到“重做”二字不但反映学生做了“无用功”, 而且也说明教师本身也付出了不少无效劳动呢!

反之, 如若教师在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 能做到经常巡视, 认真了解情况, 善于发现问题, 借以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 并及时攻缺补弱;对个别差生加强引导;对带有共通性的存在问题集中加以评点, 那么, 学生抄写中的错字、造句中的病句、作文中的离题等问题不是可以得到及时纠正吗?教师在一些学生作业本上加的特别显眼的“重做”二字不是也可以逐步“卸免”了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在值得在此问题上多花心思。

四、课后征询学生意见, 从中获取反馈信息, 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性

课后与学生交谈, 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响, 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但这种征询意见的方式忌问卷式的一问一答, 而应在教师与学生轻松而随和的交谈中进行, 只有这样, 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

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 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 那么, 这节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便应该说已基本达到协调一致, 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是好的。

一个学生在学习了《拔苗助长》后问:“老师, 我真不信有像那个农夫这样愚蠢的人。”教师便能意识到, 学生只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农夫愚蠢可笑的情节上, 而教师临下课前匆匆分析的什么寓意, 学生其实就没听下去。这说明,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未能达到协调一致。这一反馈信息, 对教师今后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不是大有裨益吗?

其实, 但凡成功的教育者, 必有强烈的信息反馈意识, 并会想方设法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 予以储存, 为我所用。本文则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 对加强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个人的看法。

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 “灌、抱、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 “双基”落实和学法指导有待提高, 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 教师有目标, 但落实不够;有训练, 但力度不够;有提问, 但设计不够;有导读, 但指导不够。课堂上, 学生累、教师也累;如果有人听课, 那就更累。原因何在?受传统课堂教学观的负面影响, “实”有余而“活”不足。

那么,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沉闷状况呢?这就要求我们创造灵活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因内容而异

倘若总是用诸如根据小说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说, 根据议论文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文, 学生岂能不腻?若能从每一篇课文的主要特点入手, 然后拟定相应的读文方法, 设计有新意的形式, 学生会因“新”而“奇”, 因“乐”而生“趣”, 因“趣”而又生“新”。

同样采用“诵读法”, 如学习《花未眠》, 我可以让学生屏息默读, 去聆听, 去想象:寂静的夜里, 在日本精致的榻榻米上, 面朝“古伊贺”里盛放的海棠, 凝视着它轻轻地慢慢地舒展。在那凝眸的一瞬间, 人同花, 花同人, 花的心和人的心一样在舒展, 人和花一样在呼吸。一点一滴, 一丝一缕, 缓缓的, 柔柔的, 血液开始流动了。一个声音从远方传来, 挟着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 他们说, 死神啊, 如果靠近你就多一份美, 我相信我还在靠近。“美是邂逅所得, 是亲近所得。美是需要反复陶冶的。”一朵花说。一个人, 在时间的荒漠里, 诉说着花开的故事……

学习《荷塘月色》可采用情境诵读法。语言也是有肌肤的, 让学生反复诵读, 用声音, 用口唇来抚摸语言的肌肤, 从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并获得语言创造的冲动。课堂上, 师生变化着读:小组分读、领读、分读、男领读、女领读……学生在自己的随笔里写道:“读着, 读着, 竟觉得香味从我口中溢出。”他的感觉多好啊!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人而异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 要根据自身特点, 扬长避短。长于朗读的, 在“听取蛙声一片”中让学生汲取信息, 体会感悟, 获得美的享受;精于写作的, 写下水作文, 现身说法, 给学生当好示范;善于诱导的, 巧设疑问, 引生入胜。

最重要的依据, 是自己的学生。例如, 读《荷塘月色》, 布置作业:“学完后你有哪些感受?跟一两个同学一起聊聊, 有什么说什么。”感受是主观的, 可此可彼, 没有标准, 不求统一, 方法也因之不同。当然感受越丰富越细腻越好。比如, 用体验法, 你可以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太美了, 自然景物那么美, 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用比较法, 你可以感受朱自清的性格和气质是很正直很清真的, 当然跟李大钊、鲁迅那样的学者兼战士的性格相比, 他是很柔弱的, 阳刚气不足, 阴柔性有余。用对比法, 你可以感受动荡年代人生多难, 即使置身象牙之塔的学者文人心境也是不得宁静的, 我们今天赶上盛世享太平真幸福。用想象法, 你也可以感受古人生活有古人的情趣, 尤其是少有封建腐烂之气的民间百姓, 并不像有人想象得那么古板、僵化。

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 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 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 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 面对同一批学生, 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 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 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 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你能否创

信息课堂效率 篇2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途径,将信息技术教学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

以下是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些认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1、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

2、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3、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单纯师生交流之外非常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4、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把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改善了传统教师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效率 篇3

一、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运用,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正像其他领域一样,科学技术的革命必然带来观念的巨大变革。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客体的统一,现代教育技术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课堂教学、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计算机、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况。使现代学校不受时空限制,因而带来了学校观的改变。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在现代和未来的教育中,教育不再是指学校教育。它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师的眼光不仅限于课堂,更要放眼社会。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学生在学校荻取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满足学生终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不断获取知识、加工信息的能力,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增加了教学法直观性

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以其直观可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变得更加形象,改善了上课过程中的视听觉效果和信息收集的途径,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炯然各异的优势。直观且记忆深刻,又便于教师进行讲解,学生易理解,学习兴趣浓厚,与传统的在黑板上画、讲、手拼等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直观性。

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对于教师来说,是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教师只须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课件,课前在网上多使用“拿来主义”。上课的过程中将已有的东西用于自己的教学,一般来说只要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就应该说是所需的。教师也可以从中选择更适合学生的实用素材开展教学。由于多媒体教育技术设备的广泛使用,教师上课时的板书环节工作、画图工作得到极大改善,省去许多因书写、画图的时间和力气。对于一些能够用课件展示的实验过程和动态演变过程可以直接用课件展示,效果不仅直观而且能够实现摆脱时空的限制,比如说生物老师如果要演示生物的生长和细胞变异过程可以通过动画课件采模拟。不仅过程形象清晰而且把一堂课不能完成的生物过程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学生可以带着课上观察到的情景和过程在课后慢慢地去进行实践活动和观察。

四、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丰富想象、减轻学习难度。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演示闭合电路电流的分配关系时,使用已有课件可以清楚展示一个闭合电路的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怎么通过各个支路流回电源的负极,各个支路分担的电流和支路电阻之间的关系。展示简单明了、直观形象,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更直接了解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素材、实验、科普知识和动画。对于学生建立概念和模型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轻松创建物理情境、物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以促进教学,同时还要注重教育技术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要把握好教与学衔接和协调。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但是教学中如果使用得不合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上课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充分合理展示给学生。要有张有弛,循序渐进的进行,要有问题的创设情境,问题的引入,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答案给出,问题的解决跟踪评价等过程。由于使用多媒体技术上课使得课堂的内容量变的很大,要做到上课时让学生学得很充实又要很轻松,不能一味追求量大和上课时的轻松而忽略学生的承受能力,那就成了纯粹的填死鸭子而不过问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了。

由于上课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设备,课堂教学节奏比较快,省略了许多板书、板画,学生板演,演示实验和学习效果检查的环节,所以课后要及时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跟踪评估和评价。同时对于课堂上只能用课件展示,不能直接完成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要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应的操作和进行持久的观察,通过自身的观察、动手和探究,达到理解问题深化教学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及时展示课堂没有完成的讨论性、研究性课题。让学生清楚认识教学任务的后续巩固过程。时于学生作业成果的评价,下一节课的开始可以展示给学生集体讨论,总结其完成的质量和效果,这样也能够树立其他同学对作业完成的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教学上的不足,改善教学观念,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安排下一步的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效率 篇4

一、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运用, 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正像其他领域一样, 科学技术的革命必然带来观念的巨大变革。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而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既是教学对象, 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主、客体的统一, 现代教育技术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传统的学校观认为, 只有全日制课堂教学、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计算机、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这种状况, 使现代学校不受时空限制, 因而带来了学校观的改变。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在现代和未来的教育中, 教育不再是指学校教育, 它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师的眼光不仅限于课堂, 更要放眼社会。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知识不断更新, 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满足学生终生的需要,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 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有的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学习, 掌握不断获取知识、加工信息的能力, 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增加了教学法直观性

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 以其直观可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抽象变得更加形象, 改善了上课过程中的视听觉效果和信息收集的途径, 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炯然各异的优势。直观且记忆深刻, 又便于教师进行讲解, 学生易理解, 学习兴趣浓厚, 与传统的在黑板上画、讲、手拼等相比, 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直观性。

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 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 对于教师来说, 是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 教师只须根据课程内容, 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课件, 课前在网上多使用“拿来主义”, 上课的过程中将已有的东西用于自己的教学, 一般来说只要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就应该说是所需的, 教师也可以从中选择更适合学生的实用素材开展教学。由于多媒体教育技术设备的广泛使用, 教师上课时的板书环节工作、画图工作得到极大改善, 省去许多因书写、画图的时间和力气。对于一些能够用课件展示的实验过程和动态演变过程可以直接用课件展示, 效果不仅直观而且能够实现摆脱时空的限制, 比如说生物老师如果要演示生物的生长和细胞变异过程可以通过动画课件来模拟, 不仅过程形象清晰而且把一堂课不能完成的生物过程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 学生可以带着课上观察到的情景和过程在课后慢慢地去进行实践活动和观察。

四、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激发创造力, 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丰富想象、减轻学习难度。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演示闭合电路电流的分配关系时, 使用已有课件可以清楚展示一个闭合电路的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怎么通过各个支路流回电源的负极, 各个支路分担的电流和支路电阻之间的关系。展示简单明了、直观形象, 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更直接了解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素材、实验、科普知识和动画。对于学生建立概念和模型比较困难的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形象直观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轻松创建物理情境、物理过程,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

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 以促进教学, 同时还要注重教育技术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中, 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要把握好教与学衔接和协调, 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但是教学中如果使用得不合理, 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上课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充分合理展示给学生, 要有张有弛, 循序渐进的进行, 要有问题的创设情境, 问题的引入, 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答案给出, 问题的解决跟踪评价等过程。由于使用多媒体技术上课使得课堂的内容量变的很大, 要做到上课时让学生学得很充实又要很轻松, 不能一味追求量大和上课时的轻松而忽略学生的承受能力, 那就成了纯粹的填死鸭子而不过问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了。

由于上课过程中使用教育技术设备, 课堂教学节奏比较快, 省略了许多板书、板画, 学生板演, 演示实验和学习效果检查的环节, 所以课后要及时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跟踪评估和评价。同时对于课堂上只能用课件展示, 不能直接完成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要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应的操作和进行持久的观察, 通过自身的观察、动手和探究, 达到理解问题深化教学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及时展示课堂没有完成的讨论性、研究性课题, 让学生清楚认识教学任务的后续巩固过程。对于学生作业成果的评价, 下一节课的开始可以展示给学生集体讨论, 总结其完成的质量和效果, 这样也能够树立其他同学对作业完成的自信心, 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教学上的不足, 改善教学观念,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进而安排下一步的教学。

信息课堂效率 篇5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东津新区王河小学

陈先平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农村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我国城乡少年儿童在学习方式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一项表现为:城市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如城市的孩子拥有电子设备的数量远远高于农村孩子,加之农村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孩子买不起一些必要的课外书籍,这意味着农村的孩子在选择学习资料时受到了限制,更需要外界资源的补给,加上农村孩子信息较闭塞,见识不广,知识面较窄,给包括数学在内的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困难。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和难点,事关农村工作的全局。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因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那么,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应用有限的信息技术资源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在这里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参与

运用多媒体画面,一开始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猫妈妈分鱼’。在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河边猫妈妈带着一群小猫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猫,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猫妈妈就想找个机会教育帮助它。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猫妈妈钓到很多鱼,又要分鱼了。猫妈妈对身边的肥肥说:‘给你6条小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吃吧’,许多小猫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6条小鱼太少了,不够吃’。猫妈妈说:‘那好,我给你12条小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吃’。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猫妈妈又说:‘那我给你24条小鱼,平均分给8只小猫吃,怎么样?’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猫妈妈和其它小猫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为什么猫妈妈和其它小猫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每只小猫吃到的鱼一样多)。猫妈妈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猫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

现在的孩子,个体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减弱,有的孩子很不合群,农村孩子相对城市孩子来说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不善言谈,不善交往,严重影响学其合作学习与相互交流。其实农村的孩子很渴望参与活动,只是在学习中往往缺少合作的机会与方法,缺少有效的资源,农村购买教学挂图、教具、学具的经费少,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能力等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制约着教师教的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拉近了孩子间的距离,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执教数学实践活动课《参观果园》时,由于学校所在地的周围就有草莓的种植基地,甚至有的学生父母就是果农,因此孩子们都十分有兴趣。参观前,先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浏览老师下载的有关草莓的网页,了解各种草莓;参观后,让小组列出调查的结果:草莓的营养价值、品种、价格,计算出基地年产量及收入;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出网页,帮助果农进行产品宣传。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提供相应资料,学生利用计算机整理、收集相关有用的信息,甚至有的学生把获得的种植的知识传授给父母。此时的学习已不单单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涵盖了健康、美术、信息技术等各科的整合学习。在整个互动学习中,真正回归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他们有了实践的机会,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还有许多可供实践的数学活动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合作交流机会,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如《节约用水》,学生通过网络或报纸、图书调查世界各地水资源情况,我国人均占水量,生活中浪费水的情况,计算学校一个水龙头一天浪费的水,计算所有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课后合作计算村子里一年共浪费的水,然后,指导学生制作宣传小报和电子小报,传送给村长。如教学《测量》时,利用媒体向大家真实呈现一名同学家里劳作时的情形,帮助这位同学计算自家种地的面积,鼓励学生回家实地测量,算算自己家里地的面积,试着计算自家地的粮食产量。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其实,许多数学概念、教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如果仅凭教师的描述和讲解,往往是教师花了很大精力,教学效果却事倍功半。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重点,笔者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平均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借助动画演示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演示使学生自己感受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相等,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又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用红色弧线闪烁演示,使学生建立起“一大格”的清晰表象,然后再数出钟面上有12大格。接着运用多媒体把钟面放大,用蓝色小方块逐个闪烁显示,帮助学生数出一大格里面有5小格,进而认识到钟面上有60小格。在探究时分关系时,笔者又通过课件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转一圈。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1小时=60分,从而轻易地化解本节的教学难点。

再如,农村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游乐场,在上《8、7、6加几》时,我设计去“游乐场”游玩,通过“买门票”,“给20元钱”自由选择游乐项目,列出算式计算,有的孩子根本没有去过真正的游乐场,更别说玩过,以至于在要求他们写下感受时,有个孩子说:“为什么我‘玩’了这么多,可一点也不觉得高兴呢?”。有了前车之鉴,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在教学《旋转和平移》时,旋转和平移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需要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然后抽象出辨别两种现象的依据。将录下的春游时学生在游乐场的游玩情景,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的情景播放,让学生从其中找出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如摩天轮、海盗船、旋转木马等项目,升旗、擦窗、跑步等活动都含有这两种现象,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模拟物体运动轨迹。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旋转和平移这两种现象的运动规律,使难点轻而易举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让评价方式成为学生的成长坐标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而学生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有的上课比较好动,有的自卑感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现“与众不同”、有个性、有创新。

农村的孩子没有什么优越感,对自己的表现与城市孩子相比往往显得不够自信,甚至自卑,因此他们更需要表扬与鼓励。如果在学习结束后,能采用多种形式给予激励,效果将大不一样。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的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程序,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自己学习中的成败得失,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目标。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巩固练习时,让小动物当裁判,当学生回答准确时,多媒体显示正确的答案,小动物说句:“你真棒!”或用掌声鼓励等,如果回答不正确,就用“别灰心,再试试!”来给学生加油,这样使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的巩固部分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小强在不同的时间都在干什么。先与周围的同学说说,然后在网络环境下,两人合作输入相应的时间并提交给教师,教师迅速得到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进度。在评价时,先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再让学生互评最佳,在网上投票选出本节课的最佳小嘴巴奖、最佳小蚂蚁奖、最佳小蜜蜂奖,由学生自评五星,即:倾听星,合作星,操作星,表达星,智慧星。你能得哪颗星,就在那颗星上涂颜色。让学生充分地说: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用意?有哪些地方值得别人学习?哪些需要改进?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反馈的过程。

总之,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它并发挥其优势,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篇6

一、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常言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特别重视信息课开课前的纪律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发现:信息教师抓好了每学期开学第一节信息课的“纪律常规教育”,教师不仅会免除纪律之烦扰,轻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节课的信息课纪律规范教育应该包括:“三年级新生信息课启蒙教育的纪律教育及四、五、六年级老生课堂纪律的强化教育。”对于三年级新生来说,信息技术课堂是陌生与新奇的。如何去认真学习这一门学科,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他们都还是一片空白,所以诸如列队进入微机室、进入微机室后的对号入座、听课、操练、讨论交流、下课退场等,都要——地进行强调与训练。使他们在现场演练与老师的引导中明确怎样做才是规范的行为。如果第一节信息课的“约法三章”能在他们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那么以后的信息课堂纪律教育就会水到渠成。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所以从三年级信息技术启蒙到六年级毕业的八个学期,应该长期如此坚持,进行纪律强化教育。因为,随着知识的增长,学生信息能力的逐步提高,学生自我操纵欲望会不断增强。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纪律强化教育,学生会自成一体,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使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所以循序渐进的纪律强化训练十分重要而且有必要。

二、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容易对新奇的事物、新异的刺激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效果持久。而电脑具有色彩艳、动感足、容量大、高保真的特点,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形象、生动,更富有趣味性。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一点,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恰当地运用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这里的游戏包括比赛和益智游戏软件。比如打字教学由于打字是枯燥乏味的,对知识的巩固,打字水平的提高是有一定困难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就采取了比赛的形式,个人比赛,小组比赛等。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劲头十足,提高很快。

三、分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由于学生之间总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实施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教材,对内容进行整合,把知识分块,将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分成若干小组,通过教学网“分组教学”的功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的宗旨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优势和需要的不同,选择一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个体需要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里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并有所收获。

四、交流评价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每个人都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小学生更是如此。对于操作性很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来说,学生掌握了一点儿小小的操作技巧,都是不简单的。所以当学生有了一点发现,完成了一幅作品,掌握操作技巧,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与表扬。哪怕是“一张笑脸”、“一个大拇指”、一句“你真棒”、“你的作品简直太好了!”都会成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1、分组交流,积极评价。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助、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篇7

情境性——激发学生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以声光结合、图文并茂的魅力, 加上教师精妙、恰当的设计, 使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手段相融相依, 将学生置身于色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中, 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求知兴趣, 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周长》时, 我创设了以下动画情境:伴随着优美的画面, 是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你看, 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一阵风吹过, 一片片叶子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这时三只小昆虫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它们看到一片美丽的树叶, 它们一商量呀, 想把这片树叶当成自己的运动场。同学们, 想不想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我运用课件演示三种小昆虫爬树叶的不同路线, 并趁机抛出问题:这三种小昆虫爬得路线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我用多媒体重点引出三种路线, 通过对比, 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 一圈就是一周, 为理解周长的含义做好铺垫。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入课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要学、乐学, 进而主动去学。

模拟性——突出教学重点

在小学教学中, 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图是静止的, 如何把“静”的美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借助多媒体, 创设动态情境, 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 运用信息技术直观演示, 把“相距”“相遇”“相向”“路程”和“速度和”等词语变成看得见、说得出的理解, 从而理解了题意。多媒体屏幕上出现了一条笔直的铁路表示“全程”, 铁路的两头各有一辆火车在两地准备开出, 一阵长鸣后, 火车在汽笛声中相对开出, 直至相遇, 线段图上也同时标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形象化的火车动态演示与直观的线段图构成了一个整体, 原题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间的关系动态地呈现于屏幕中, 直观、真切、可视、可思。把生活与数学、具体与抽象有机结合, 突出重点。信息技术进入到课堂教学中, 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 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技术的巧妙作用, 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

释难性——突破教学难点

教科书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大多是严格、系统的科学, 它们直截了当地写出了发现的结果, 隐去了发现的过程, 难以形象地、动态地呈现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变化, 更难以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 我们可以增加层次性,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学习的直观环境。

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中, 圆面积的推导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由于学生操作公式推导的过程有一定的局限性, 学生很难理解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更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运用多媒体, 将圆进行四等份、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六十四等份……再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的优势进行拼合, 让学生观察体验到圆平均分的等份越多, 每份就越小, 拼组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如果无限分下去, 那么就可以拼组成一个长方形。而后利用闪烁, 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拼合的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 宽就是圆的半径。就这样, 轻而易举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交互性——培养学生思维

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但由于这部分知识非常抽象, 小学生又缺乏空间观念, 空间想象能力较弱,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化抽象为具体, 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几何知识,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 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提高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正方体体积》一课之后,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 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 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这时, 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 将图形分析得清晰、透彻, 学生看得清楚、明白, 驱散学生的疑难, 使学生走出“思维暗礁”, 走向光明。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容量性——增加课堂密度

课后练习是学生运用所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 利用灵活的电教手段进行课内练习, 是巩固所学知识的较好方法。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在课堂中安排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 不仅省去了板书的时间, 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 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提高练习效率。

数学课的复习涉及的内容不但多而且复杂, 需要师生共同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一个前后贯穿的整体。而多媒体手段的快捷、随机、互动性却能排难解疑。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 我结合学生的回忆, 把学过的六种平面图形及计算公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任意选一种说出它面积的推导过程, 并随机展示。接着我抛出问题:“这六种平面图形有着怎样的联系?”学生探究后我又借助多媒体呈现出来, 使学生透过一叶看见森林, 一目了然地看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分层设计练习, 既突出了重点, 又解决了复习课密度大、时间不够用等问题。

引入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篇8

1.信息技术运用给数学教学带来的益处

数学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能促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发展认知结构。学生是在活动中通过互动和交流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的,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 而且能体现数学内涵、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通过丰富的情境设置、数学小实验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提倡等手段,引导和组织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等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在真实的情景中,在互相交流中,使学生认识、理解、获得数学概念和结果,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不仅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而且是学生的合作者。在进行上述活动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启发指导,在情感上给予鼓励和肯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和谐、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

网络的使用从学习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使传统的数学课堂发生质的飞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通过网站搜索一些与当前学习相关的资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有助于学生体验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的引进能够改善和丰富教与学的方式, 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益。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应用情境

学是为了用。例如:在讲授高中数学空间几何体中旋转体时,书本中的例题是观察图中纸篓的几何特征,探究出它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观察图像时可得出是一个旋转体,但是由何种图形旋转得出则引起了讨论。此例中,我用几何画板设计了几个可旋转的图形,学生纷纷尝试旋转这些几何体,或在此基础上自行添加边线等几何要素,探求解答。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搬进了数学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事例构成动态、仿真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掌握了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3.激 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数学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没有生活情趣,枯燥乏味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鲜活的问题情境,展示问题的背景,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增强。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概念时,可以做一只会飞的蝴蝶,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张开。优美的画面再伴着优雅的音乐, 平时最不爱上数学课的同学也会为之陶醉的,再抛出问题:“蝴蝶为什么这样美呀? ”———这就是生活中的对称,这就是数学之美。

4.创 设真实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数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 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因此我认为应让学生更多地操作电脑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体验数学美的魅力。如在上三角函数的图像、“立体几何”导言课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效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5.信 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在新课程中,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而网络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学习资源。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探究性课题或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达到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微积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上网查找下列资料:1我国古代有哪些微积分思想的例子;2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3牛顿、莱布尼茨的生平;4微积分对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影响。课外活动时间在学校电脑室,学生积极应用各种搜寻手段找到了相关材料,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都对所找到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记录,并进行了筛选和整理,课下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通过交流取得了令人意外的教学效果。像这样由学生自己查询知识,同学之间相互讲解交流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遵循的原则

6.1发 展 性 原 则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所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进行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一点, 让学生学习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6.2主 体 性 原 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时不要忘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和理解学生,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协作交往中获得自由发展。

6.3交 互 性 原 则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重要特征, 是它即时的现代信息交互性,网络技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和学支撑平台中的两个或多个因素链接在一起, 使交互者之间同时进行双维或多维的参与, 这一方面是满足学习者学习交流的需要, 另—方面是满足学习者情感发展的需要和协调学习者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初探 篇9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个优秀的教师, 自身渊博的知识, 对学生有感染力, 其好的教学方法, 会收到好的教学效率。师生关系的融洽、友好、民主是推动教师对学生个人影响力的关键, 这也印证了那句“亲其师, 信其道”的古话。教师需要用主持人的语言控制力、和善的笑容, 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只有学生喜欢了教师, 才会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 进而期望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学习与有所进步。

传统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有距离的, 因此我们倡导教师走下三尺讲台, 更多更好地融入学生队伍, 摒弃教师与学生的上下级关系、主与次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讨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立默契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造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 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得以实现。

在教学中, 笔者尽量做到: (1) 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学生尊重教师, 教师同样也应尊重学生, 在平时的教与学活动中, 对学生存在的、发生的问题, 应仔细分析, 积极指导, 使其勇于直视并改正。例如, 在进行上机操作时, 面对学生不听教师指挥, 随意打开网站搜索信息的行为, 笔者不会直接呵斥, 会与学生沟通, 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 但同时对学生能自己在网上成功搜索信息也进行一定的肯定, 并会与学生探讨如何在网上搜索更为快速。这样, 学生能较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 也会比较积极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2) 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始然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这种课堂上角色的分工, 不能影响师生人格上的平等, 教师应走进学生, 用真诚面对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可爱、可亲, 从而愿意与教师交流, 激起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 在上课时, 如果碰到学生提出某些操作可以更简洁, 笔者会请学生来操作示范, 如果确实可行、正确, 笔者也会诚心地当场请教, 不会因为学生比教师懂得多而不满意。

●建立合理的教学效果期望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详细的教学目标以便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效果。我们平时讲的课堂效率主要是指学生掌握多少个知识点、练习多少道题目, 巩固程度如何, 而运用科学发展的教育观来审视符合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课堂效率, 是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思想、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收获, 我们不能单从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所达到的程度来考虑, 更要从其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虑, 也就是说, 除考虑与学生智力发展相关的知识目标外, 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情感目标。教师心中有了这些预设目标, 就能围绕这些目标, 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多媒体辅助设备, 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例如, 笔者在教授《用电子表格检索数据》时, 设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对筛选用途有较全面的认识, 因此, 笔者设计了多种情况的筛选, 并根据难易情况进行独立学习或分组合作, 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 进行感悟、吸收。

●确立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课堂模式, 这在教师的心中一定要明确。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 通常会运用以下一些方式调动学生兴趣。

1.情境铺垫与穿插。教师在课堂上引入适当、有益、生动的故事、音乐、视频、动画等,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将枯燥的学习趣味化, 从多种渠道使学生产生兴趣, 减轻学习压力。例如, 笔者在讲《网上查找信息》时, 以假期去三亚旅游作为情境导入, 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并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设计了让学生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三亚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有条主线牵引着, 从而有效地指引着学生的自主学习。

2.巧立问题。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教学知识目标点的核心, 也是教师“导”的一种动力, 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有效与否, 直接影响本堂课的教学效率。因此, 在提问题时, 首先要有普遍性。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全体, 而不是个别。其次要有层次性与一定的度。

3.解决疑问。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过程, 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并进行知识更新与发展的过程, 要让每个学生在广阔天地中自由发展, 教师必须让学生拥有一个完美的学习空间, 也就是要抛弃传统的以讲为主, 转而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为学生建立一个可以交流、表述自己想法的自由空间。要让学生在观察、练习、操作、交流、推敲中, 有机会经历“信息技术化”, 让学生在面对事实中, 探寻获取、理解知识, 同时, 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思想, 信息技术方法以及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例如, 笔者在讲授《网上采集信息做研究》等内容时, 通过让学生开展广泛的合作讨论, 使其达成如何分工合作共识, 并对内容的筛选和成果的集成有一致的看法。通过讨论活动, 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与同伴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 这对激发他们进取心非常有好处, 也能更好地检验他们对本章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我们只有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 依据教学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 应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技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其在信息技术课堂内更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更完善的知识, 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标, 也才能真正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 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彭立.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信息课堂效率 篇10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活跃的教学氛围,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槐乡五月”一课,怎样让孩子感受到槐乡的气息呢?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我们的家乡海安物产丰富,有着“禽蛋之乡”、“茧丝绸之乡”、“河豚鱼之乡”等美誉。教师边说边出示三组图片,分别是禽蛋、蚕茧、河豚鱼,然后请学生说说这些名称的由来。教师引出:如果有一个地方长着很多很多的槐树,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地方叫做“槐树之乡”,简称为“槐乡”。槐乡有什么特色呢?接着,教师出示一组槐树的图片、播放一首优美的乐曲,加上一段唯美的解说,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地置身在槐树林中,尽情地享受着美景。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图文并茂的美妙情境,图片美、文字美、音乐美,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如果运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色、声、动的优势,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增加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帮助教师顺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是课文的重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位教师通过课件,将绿叶、白荷花、嫩黄色的小莲蓬呈现在屏幕上,然后紧扣“冒”字,将白荷花从大圆盘之中冒出来这个过程,借助动画来演示。接着,教师提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有的说,绿色的圆盘,白色的荷花,黄色的莲蓬,好像和谐的一家人。有的说,从“挨挨挤挤”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荷花数量多,形状大,景色美。有的说,从“冒”字里,我能想象出荷花盛开的样子。池塘里全是荷花,越来越多,越来越美,一幅迷人的画面……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多媒体呈现形象的图片、动态的视频,学生们获得深刻的感受,从而轻松地理解了这段话的意思。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内容多、范围广、容量大。培养学生的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严重不足。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多向思维的空间,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鹬蚌相争”一课结尾,渔翁把它们带回家煮着吃是顺理成章的。一位老师却不拘泥于教材的思路,他说:“鹬蚌被渔翁捉住了,是不是就在笼子等着被人煮着吃呢?”有的学生认为会这样的,有的学生则持否定态度。这时,教师出示课件,在渔翁回家的路上,鹬蚌想到被捉住后的悲惨结局,于是他们决定相互合作,想办法从渔网的手里逃出去。它们会想到什么办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鹬可以用嘴啄开笼子;有的说,蚌可以用坚硬的外壳敲开笼子;有的说,鹬蚌可以趁渔网休息的时候,把笼子的筐口拿开,趁机逃跑……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相机演示一些鹬蚌成功逃跑的场景。在这个案例中,一个看上去简单的课文结尾,被老师稍微改动一下,就变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尽管学生的想法多种多样,有些合理,有些离奇,但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信息课堂效率 篇11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各地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既定的教学教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教师,我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中心来讨论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媒体播放器”,学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对于学生来讲,用电脑比学电脑更为重要。电脑是一门动手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用。我们应当努力让学生掌握电脑的操作技能。

对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一定要注意精讲多练。教学中应非常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就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了“电子邮件”一课后,我就把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们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其中有美丽的图画、精彩的贺卡等,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这在给他们以自信心和鼓励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问的距离。学生学习新知的劲头也更足了。

二、“任务驱动”,主动参与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为教材中的每一模块设计一个大任务,此任务中包含这一模块中的所有知识点。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每一课完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例如学习“Word的功能和使用”这一模块时,我设计的大任务是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本章有以下5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我把大任务分成5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教学时,我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几个更小的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进行修改。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隐含在3个小任务中。另外,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任务也非常重要。

(二)任务设计要有层次,要注意渗透方法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一课时,基本任务是: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声音,在设置自定义动画时能加入声音;升级任务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声音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indows中的录音机、超级解霸等)制作多媒体作品。学生制作出了很多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也就是说要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国外将这种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小学教材中的第五、六两册就基本上是可以与各学科整合的内容。例如,在教“各种各样的桥”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赵州桥”课文引入,设计的任务是:“仿照介绍赵州桥的方式,从网上收集资料,利用PowerPoint組合成一篇介绍性的演示文稿,可以介绍著名的桥梁,也可以介绍一处名胜古迹。”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每天都能从各种不同的媒体和渠道接受新的信息,特别是因特网,它正使我们的文化发生着巨大变化。如何在浩瀚的网“海”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是新时代的要求,如何使学生适应时代的要求,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与我们的生活正在日益紧密的连在一起,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自己直接上网,以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

展望21世纪,综合国力与人才竞争将日益激烈。把当代学生培养教育成跨世纪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具备各种能力迎接挑战,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信息课堂效率 篇12

一、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学习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能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可以再现课文中的场景, 可以展示事件的经过, 可以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1. 营造学习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 借助电脑动画等教学手段, 以语文内容为本, 再配上音乐为辅助, 创设模拟情境, 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能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如教学《鸟的天堂》时, 开始我播放了CD让朗读与图像同步进行, 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印象, 然后我再放自制的图像, 让学生仔细欣赏榕树的近景、远景, 体会榕树枝干、根、叶的美态及卧在水上的景色, 然后再播放录音, 让学生品赏语言文字, 体会其中意境, 学生便自然地陶醉在语言文字及情景中, 体会到鸟的天堂的迷人的景色, 受到美的教育与熏陶,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果。

2. 丰富的表现力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 不仅弥补了传统教育的很多不足, 而且改变了传统知识的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 它能把远处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 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 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 为学生创设了自学、思考的空间。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雷雨》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计算机中的图像、声音、动画, 从表现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 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渐渐地, 渐渐地, 雷声小了, 雨声小了”一句中“渐渐地”一词, 学生理解上有难度, 教师让学生先听两组声音:一组是雷声由大慢慢变小, 一组是雷声突然变小。学生马上指出第二组声音不对, 可见学生主动领悟到雨的变化是从大到小, 慢慢变化的。接着教师出示几组图像:花慢慢地开放, 太阳慢慢地升起……学生马上举手用“渐渐地”说话, 不仅说教师展示的画面, 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说了许多渐渐变化的事物。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 学生主动感悟词语, 积累词语, 表达思想, 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3. 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网络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及时更新, 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资源, 可以访问各种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 并通过网站获得学科的最新信息, 为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创设情境, 辅助理解教材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字十分优美, 但学生很难通过语言文字进入该情境, 体会其意蕴, 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创设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所展现的意境中。如十一册语文课《鸟的天堂》《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 所以在教学时, 我利用录音、CD、投影片及自制的图像把学生带入情景。

对离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 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如果教师仍用传统的讲解法, 则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的, 如能恰当运用电教, 效果则好多了。记得我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地道的精妙设计, 就在学习全文后, 我出示介绍地道设计的抽拉投影片, 并配上节奏感较强的乐曲, 结合课文内容边拉动边讲解。学生全神贯注地听着、看着, 当看到敌人被困“孑口”, 看到火攻、水攻被瓦解, 看到敌人掉进“迷惑洞”的情景时, 都忍不住会心地微笑, 一致赞叹人民的高超智慧, 也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从而使学文与悟理较好地结合起来。

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 教学中要让他们真正产生疑问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并适时地运用电教点拨, 比教师费劲地解说效果要好得多。如我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 在读题质疑中, 有一个学生提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实为复杂的问题, 即:“落花生”这个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讨论起来, 讨论虽激烈, 却无一人说到点子上。这时演示我自制的课件, 一朵金黄色的花从枝上落下来钻进地里结出了果实。教师不用说一句话, 学生们看过演示, 一下子就明白了, 而且印象深刻。

上一篇:电信客户下一篇:重度鼻出血病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