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

2024-08-22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共12篇)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 篇1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增加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含量, 可以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教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识记和运算方面存在的优势, 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能够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 对于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以下优势。

一、运用电子白板, 优化问题情境

1.电子白板的页面切换功能。 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活动挂图、配套的图库以及课前准备的资料能够随时调用。电子白板的互动转换功能, 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及时调整, 真正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 三角形分类》 时, 教师从资源库中拖出实物图, 学生发现三角形无处不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同时,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把卡通式的船拖出放大。质疑:这艘船用多少个三角形拼成的?学生集中注意力,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电子白板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功能。 数学课堂上老师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创设出有利于他们学习的学习情境。

3.电子白板构建互动协作环境, 让师生角色发生质的变化。在交互白板提供的平台上, 可以开展丰富教育资源的协作教学与学习。 在课堂协作教学环境中, 有利于教师发挥导学和助学的作用,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有更灵活的或强或弱的控制;同时, 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和协作, 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二、利用电子白板, 建构教学活动

1.课堂的预设生成。 电子白板的几何画板, 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能够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 图形的分类》 时, 学生在组内进行探索交流, 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 利用白板中的量角器、直尺等工具演示分类过程, 绘制成表格展示。 利用白板技术的“ 交互”功能, 建构汇报小组, 学生自主探索、组内交流。

2.课堂的动态生成。 电子白板成为师生集体学习和平等对话的互动平台, 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合作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 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且高效。

3.打破束缚, 创建师生交互平台。 电子白板的演示与展示功能, 如实物展台, 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同时, 知识得以优化, 能力得以提升, 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实现课堂高效。

三、深化课堂训练,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进行多样的课堂教学训练, 如游戏、选择、填充、拼图等, 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 解决了以往教学中练习题型单一枯燥的问题, 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变。还可以把事先设计好的练习题, 利用拍照功能, 直接导入到白板进行练习, 使课堂教学优质而高效。

四、整合丰富资源, 拓展学习平台

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数字化教案, 学习资源和学习内容可得到丰富, 教师灵活地把自己上课需要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 保存到资源库中, 不需要按顺序把他们都组织好,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上的学情来随机调用, 根据学生的应答结果通过书写、拖拽、超链接等方式即时呈现相应内容, 使各种活动之间的切换更加流畅, 不受课件程序的牵制, 学生的思维火花因为得到了及时肯定, 及时强化, 定会带动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五、电子白板教学, 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电子白板以互动为设计理念, 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补充了从演示性多媒体教学到网络条件下教学之间的空白, 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 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采用“ 互动课件+灵活讲稿”的方式, 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 具体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 生动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 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 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

总之, 电子白板是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 能够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 提高师生交互的机会, 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优化教学过程, 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03) .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 篇2

语文实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大范围展开,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完成理念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尤其是进入21世纪,语文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语文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空前拓展。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作用日益增强,广大语文教育者已逐步认识到:语文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如果将信息技术变成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不仅会实现教学改革上的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认为信息技术正在引发语文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它成为语文教学的最先进的一种手段,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现就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把语文情境巧妙的引进了课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要将这些学习方式落实的课堂上,体现在教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把按照学科逻辑程序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待研究的问题或问题情境。现在有了计算机,借助互联网可以搜集大量有关信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枯燥机械的复习引入变为巧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引入,从而创设了悬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使学生产生明显的为题倾向和情感共鸣,产生学习的动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为今后能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播放桂林的美景,让学生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欣赏桂林的山光水色。创设游漓江的情境,让学生对这样的美景产生兴趣,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才能更有兴趣地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把语文知识化难为易。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或是学生很少见到的事物,只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学生观看形象生动的动画,就很容易明白,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如果只通过读课文、画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学生观看了用动画制作的开凿的过程示例,就会明白詹天佑这种方法的妙处。借助“人”字形线路图,看看火车的走法,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种走法的好处,更能体会詹天佑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才能,学习他的创新精神,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语文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采取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把语文生动的引进了课堂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色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了丰富动感的图像,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新途径,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应用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使语文课的容量不断加大 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新教改的需求,我们的课堂容量急需加大,重要信息也需加以“放大”或“强化”。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般以粉笔、黑板、朗读为媒体,这就造成了教学手段单

一、呆板,导致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小且反馈不及时,一些教学难点也难以突破。苏霍姆林斯基说:“让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动的东西容易让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可见,能否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而这里若能适时、适度地采用多媒体手段辅以教学,则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借助多媒体手段,信号强烈、清晰,直观性更强,指令性信息更准确,能较好显示板演难以讲清楚的变化过程。能有意识地将重要信息加以“放大”或“强化”,增大主要、次要信息的区分度,使那些重要信息成为清晰熟知的对象,易于为学生所“内化”。由于计算机出图速度,可用它对各种动态过程进行模拟,对变量语文进行形象的描述,因而可用较容易地突破在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同时也加快了讲课的速度,为课容量的加大奠定了基础,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了高容量、高效率的学习。

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篇3

一、信息技术教学再思考

基于以上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钻研新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采取多种多样的授课方式,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分层次法等,并深入挖掘各种教学方式的内涵。此外,授课方式应该是活泼的。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不是以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为主,而重在掌握技能应用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因此,需要在教学艺术的提高方面下工夫,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学生喜欢应用性强、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充分利用互联网,将理论、基础知识融于应用中。目前,信息技术教材的形式比较呆板,一般都是先讲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 如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组成、工作原理等),这些较为枯燥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这部分知识作为学习搜索引擎时的应用内容,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去查找相关信息,而且内容图文并茂,比教材更翔实、更生动。这样学生既了解和掌握了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尝试

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我们必须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一直在尝试和思考: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自主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这个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1. 在愉快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是视听合一、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美妙的音乐、妙趣益智的游戏,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应用 word2000软件进行制作小报。我先和班主任商定:对于小报制作好的学生给予出一期班级板报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制作同一主题的小报,学生基本上都是自主设计,这样对胆量小的、平时在班级中不太展示自己、怕被别人笑话的学生,就没有心理压力;对思维灵活的学生将更加得心应手,制出更好更美的小报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word2000变成了一种乐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又能在操作实践中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尽量做到在愉悦中学习。

2. 引入“小专家”制,让学生永保学习积极性

每次在上课前,一些对电脑操作感兴趣的学生总是早早来到微机室,我就利用这段时间先培训这些“积极”的学生,或者利用课后的时间给这些学生“开小灶”。学生自己练习时,我任命这些学生为“临时小专家”,可以离开座位手把手地指导本组同学学习。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兴趣盎然、操作认真,“临时小专家”的具体指导还使得同学间相处更融洽,课后还可以不断讨论、交流。

“临时小专家”的引入,使得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为了引入激励机制,我会过段时间重新确定各组的“小专家”,并且一个组不是1个“小专家”,可能有2个或 3个。只要在不定期组织的基本操作比赛中表现突出或平时课堂发言积极的就能当上“小专家”。每个人都在争取、盼望这个机会的到来。

在“小专家”辅导本组同学的过程中,汇总了大家操作中的技巧与疑问,此时他们不仅是老师的小助手,而且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3. 小组协作式学习,学生整体水平全面提高

小组协作式学习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小组中的“小专家”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相互之间可以采用讨论、指导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掌握学习内容。

如在“上网查询信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查询的方法,我先提出要查找的内容,再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小组的同学协作思考如何能查找相关内容。各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争相发表各自的探索过程和结果。此时,我再略作分析: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更是激发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最终得到满意的效果。

4. 正确、有效地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对于学生课堂完成的作品,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评价。评价方法很多:教师评价、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和学生自评。对于比较杰出的作品,可以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大胆创新。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 篇4

一、备自我、备教材、备学生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好课, 就能争取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准备愈充分, 主动性就愈大, 教学效果就愈显著。所以,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课前准备。

11.备备自自我我, 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拓展教学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始终站在信息时代的最前沿, 利用自身知识储备并结合所教学内容, 转化成课堂上的新课题、新方法、新知识, 带领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结合课本探讨实际生活中的新发现、新思路、新创作, 彻底改变学生只读书、读死书的现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对教师丰富知识产生崇敬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变成一种期待和惊喜的学习过程。

22.备备教教材材, 深入研究新教材, 落实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领域的基本规则与教学行为依据, 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基础。所以, 在授课前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从不同角度准确分析课程标准和解读教材, 以便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 才能将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化、结构化, 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理论基础。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因此, 钻研新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

33.备备学学生生,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除了要研究教材、落实课程标准外, 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群体的了解。要对所教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对所教学生的特点加以细化, 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所选择的教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才能因材施教;才能预设并解决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关键

有了好的素材、知识储备, 如何将其运用到课堂上, 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 一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

11.精精心心设设计计教教学学环环节节, 提升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明确教学目标, 就解决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明确教学过程, 就解决了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要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 从上课开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认识课堂活动, 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22.激激发发学学生生学学习习兴兴趣趣, 享受快乐学习

“我要学与要我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较难解决的一个矛盾, 究其根源, 是学生的主动性不够, 还是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 人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所以,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例如: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 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将枯燥的理论讲解得生动、通俗等。这样,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让学生觉得上信息技术课是一种享受。

三、以主题任务探究,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堂任务探究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11.以主题任务为主线贯穿课堂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题任务, 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一系列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 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提升信息素养。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重在策划、组织与调控, 放手给学生表现。让学生在任务探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以触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态。

22.实实现现角角色色转转换换, 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长期以来, 存在着一种“独白式”教学, 一节课40分钟, 教师会从头讲到尾, 毫无顾及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这其实是一种“专制性”教学,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及其发展的关怀。而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的角色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也不再只是教书匠, 而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 而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而是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进行有效评价,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有效而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 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启发学生研究新知识, 发现新知识, 把知识运用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利用新思路、新手段来解决超越自身现有知识范围的问题。通过对教学效果和任务作品的自评、互评, 点评、答疑, 进一步触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力。

11.对学生实践和创新力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 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性, 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 联想、创造, 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习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 提出的任务必须有吸引力, 让学生感兴趣;要有创新性, 在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而不仅仅在教学活动之后。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往往起到及时反馈和激励的作用。它可以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 通过评价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我的不足, 学习他人的长处, 拓展自己的思路, 取长补短, 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自我。

五、注重反思教学, 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生长点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更高效, 必须树立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 才能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使教学更有效。因此, 要做好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 总结经验, 寻找不足;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 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不定期进行教学调整, 并及时统计分析。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加以回顾、梳理, 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并从中找到教学的突破方法,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的经验教训, 引以为戒。注重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 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综上所述, 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完善自我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水平, 创设高效课堂, 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的重点。当然, 高效课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只要教学在、学生在, 它永远是我们探究的主题。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结合新教材, 针对现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 从教学设计、创新实践能力、小组合作、主题任务探究及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对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善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篇5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优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效融合,可以克服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本人结合近几年工作实践,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过程的融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第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丰富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庐山瀑布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庐山瀑布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庐山瀑布的美。在学习“飞流直下三千尺”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瀑布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瀑布的飞溅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善用信息技术,融入课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文字阅读,有些字词和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将课本中的材料信息生动地展现出来,用悦耳的声音,优美的动画,绚丽的色彩有机地联系与整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所教的材料内容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一一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学生的感官器官同时调动起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秋天》时,通过下载的Flash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演示了小草从青翠变成枯黄,稻子从“绿油油”变成“黄澄澄”,苹果从青绿变成通红,石榴笑得咧开了嘴……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秋天”的概念。再如,在教学《白雪公主》这课时,我通过播放皇后谋害白雪公主的画面,让学生对“恶狠狠”“津津有味”“七窍生烟”等词语有更直观的感受,最后不需解释,同学们再次阅读时便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第三、开拓学生思维,启迪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呈现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画面,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驱使他们更积极地开展创造活动。一位老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思维练习:诗人正站在园门前,抬头欣赏“出墙红杏”,却听“吱呀――”一声,柴扉竟开了!此时画外音响起:“游园如愿又如何?”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色图”。其中,一位学生大胆求异,说:”或许这园中除了这一枝红杏,什么也没有呢?诗人还能写出像《游园不值》这样好的诗篇吗?”这种思维的求异、逆向,不正是创新思维擦出的火花吗?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以《游园》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学生写得又快又好!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要坚持信息技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原则,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平台,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这是学科整合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我们要做到的。

如何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管理 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学科。教学内容的设置往往是以学生操作为主,在学生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之间相互聊天、在机房内随意走动、喧哗等现象。即便是教师在授课时也有些学生容易开小差、讲话,教师需要不停地强调纪律,这就给课堂的高效实施带来了困难和不便。关于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学和管理一直是我们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难题,课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何使教学顺利有序的进行下去,并且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想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特殊性,就是上课的时候离不开计算机。有了计算机又出现的新矛盾——“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永远要比对老师的兴趣要高”。尤其是在网络教室上课,对于学生来说,存在着很多的诱惑:上网看视频,玩游戏,聊天等。只要点一下鼠标,切换一个界面,一些学生就可以实现玩游戏和聊天的目的;只要注销帐户或切换帐户,或者终止某一进程,学生就可以脱离教师机的监控和管理。

在课堂上,学生的行为是有传染性的。一部分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能够使全堂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习惯;反之,若对几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能及时加以纠正和制止,就有可能使整个课堂逐渐弥漫着一种懒散的风气,进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不良的课堂行为,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下降。具体地说,在信息技术课堂里,只要有学生在玩游戏或聊天等不良课堂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制止,就一定会带动或影响一大批学生跟着下水,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玩的殿堂。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措施

为了避免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氛围,切实制定严格的信息技术课堂规范,形成相应的监督、管理和督促机制。

1、建立信息技术课堂常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信息技术课堂常规,不仅要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而且必须保持跟其他课堂一样的普遍性。我们的一些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常规方面还做得不够到位,只注意了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列出的课堂常规不够全面,甚至于对学生的迟到、早退、围观等不良课堂行为不管不顾。

2、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学生在面对计算机的时候可能会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操作。比如,打游戏,听音乐,搜索查看娱乐信息等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巩固学过的知识。基于学科的特点,多采用“任务驱动式”和“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动手动脑,让他没有闲时间来做别的。但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有其内容的特点,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让学生觉得新、奇,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课是学习技能的,它对于学习是用的,也可以达到转变信息技术课在学生心中就是“玩”的观念。

3、教师要有认真的态度。信息技术课在所有的学科中课时少,而且不参加高考、中考,也不纳入记分考核,在学生和其他老师的心中处于劣势地位。学生们都觉得信息技术课是用来休闲的,用来放松紧张的神经的。作为本门课的教师,我们不能放松,任何一节课都要认真对待。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设计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当教师认真起来时,也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心理上接受这是一门课程,”我们要认真学习”。

4、加强师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信息技术课的周课少,间隔时间长,一个教师面对的学生又多,使得与学生交流就少了。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抓住一切可以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比如,课前课后早来迟走,和学生们聊聊,了解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可以趁机记住学生姓名。因为学生多了,一个学期下来可能能记住的学生很少,这样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不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也给了他们不守纪律的机会。他们想,反正老师不认识我,没关系。所以,我们记住学生姓名,有利于在他犯错的时候我们快速喊出他的姓名,使得学生在面子上有所过不去,这样也可以减少他们违反纪律的机会。也可以给学生留下自己的QQ号,E-MAIL等,在课后与学生多作交流,加深情感,以达到拉近距离的目的,以帮助我们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5、采用分组管理。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管理学生,养成自主管理的习惯,这样既减少了老师的麻烦,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上互帮互助,纪律上相互监督,会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6、依靠技术设置门禁门槛,建造纯净的课堂环境。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不仅要从道德规范入手,建立信息技术课堂常规,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而且还要注意以技术措施作保障,建造一个纯净的、健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在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合适的技术管理,可以使课堂变得纯净、健全,使学生的某些不良课堂行为无处施展,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技术课堂就需要有纯净的环境。信息技术课堂的技术管理主要是设置门禁门槛,对学生都能进行技术管制,包括监控、禁用、禁上网或限制上网等。(1)监控。一般的多媒体教室软件都有广播教学和监控功能。教师讲完课后,在学生作业或自由活动时,可以利用监控功能,对学生从事与课堂内容无关的活动,进行黑屏、短讯警告甚至远程关机的处理。这样几次后,学生自然就会越来越认真了。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氛围,要靠信息技术教师自己去营造。只有持之以恒地坚持监督管理和督促,并不断完善教学常规,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感受网络德育的熏陶,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并培养出他们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探索 篇7

一、层次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课程差异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

面对差异,教师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在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习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在“网页制作初步”教学中,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提出“利用FRONTPAGE制作出一个简单的个人网页”,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制作个人网页,并修饰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漂亮网页”的教学目标。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力求以任务为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WORD插入表格的教学时,教师简单介绍表格的工具后,给学生布置4个任务。

1. 在WORD中用表格把今天的课程表表现出来。

2. 以今天的课程表为基础为本班设计一个空的周课程表(上午4节课,下午3节课)。

3. 想办法使课程表看上去更漂亮(可以从表的大小、位置,表的边框、线条的颜色以及粗细等方面考虑)。

4. 总结一下你制作表格的绝招(比如:如何最快地插入一个表格?如何最快地使行列宽度高度一致?如何创建复杂的表头?)。

要求学生按照次序完成这些任务。这里,前两项是基本任务,一般学生都是可以完成的;后两项是扩展任务,让能力强的学生完成。

三、自主探究教学法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学习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资料更是数不胜数,如:课本不能详细讲解的病毒、黑客、博客、维客等电脑知识,高中学生很想知道,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在网络搜索中获取,这一过程学生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置疑、乐于探索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的欲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收集和整理大量材料中,通过交互性教学平台的学习,在观察和思考基础上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干涉很少,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学任务完成的关键所在。

四、师生互动学习法

1. 师生共同教学。

在新课标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要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使教学活动“互动”起来。

2. 师生共同评价。

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评价,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自评让学生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小组同学集体评议,可以补充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已之短;而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更明确地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及需努力改进的缺点。

信息技术成就高效品德课堂 篇8

一、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儿童品德的发展, 是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虽然教材的编写者尽量使用大量的图片或文字材料, 以帮助学生从感知出发, 引起思考, 丰富内心体验, 但是, 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 且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含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 这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较远的距离, 必然增加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学科时的隔膜感和不真实感。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重现了历史和现实, 延伸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活动,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 由此获得的间接生活经验成为了学生认知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运用, 使现代教育技术和品德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 有效地弥补了由于儿童认知少、体验浅而造成的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的局限。

例如, 《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一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品德与社会》, 六年级下册) , 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回顾20世纪中的两次世界大战, 使其了解战争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 知晓世界各国人民为了自由和平反抗法西斯的英勇斗争, 感受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最美好的心愿。在课前, 笔者组织学生观看意大利经典电影《美丽人生》, 要求学生上网收集资料,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以及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抗争争取和平的事迹, 并在班级博客上交流心得和感悟。这些课前准备, 缩短了学生个人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的距离。在课中, 当教师朗读起犹太小朋友安妮·弗兰克的日记时, 不少学生的眼中饱含泪水。有的学生说, 他想起了《美丽人生》中在集中营里和爸爸做游戏的小男孩祖舒华;有的学生说, 他想起了南京大屠杀中在死去的妈妈身边无助哭泣的不知名小女孩……当大屏幕上出现了《卓娅的故事》时,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讲述了王二小、刘胡兰等抗日英雄的故事。学生虽身处和平年代, 但通过大量资料的呈现, 他们能认识到正是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维护世界和平的心愿便像种子一样悄然地埋在了他们幼小的心底。

信息技术使品德课的课堂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鲜活, 更能触动学生的情感深处, 使课本所呈现的间接经验真正与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融为一体, 为其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形成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提供了突破时空限制的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的转变, 让他们主动地开展学习研究, 并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合作与互动中生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价值观念。

在课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主题收集相关的资料, 并通过班内的博客进行交流, 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的准备。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疑问, 然后带着这些困惑走进课堂,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后, 师生在班级博客中交流教与学的反思, 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指引, 帮助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和深化。

例如, 在教学《地球属于谁》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灭绝的资料, 了解导致其消失的原因, 写下自己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最深刻的感受, 并在班级博客中与其他学生交流。在课中, 师生准备的学习资料交相出现:《美丽家园》《令人深思的数字》《生物链》《动物墓地》《丹顶鹤的故事》《藏羚羊的守护神》, 这些短片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地球属于谁?”“没有了其他生物, 人类可以生存吗?”“人类把动物分成有害或有益有什么不良的后果?”“索南达杰用生命告诉了我们什么?”……这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理解地球生态。在课后, 师生共同查找学习资料, 引用较为准确的观点, 设计制作电子板报, 并上传到学校的网站, 以便进一步分享学习的体验和成果。

三、信息技术提供了个体自我发展的空间

由于认识、性格和情绪等各种主客观原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并不平衡, 而信息技术的运用, 能使学生个体在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应答或私聊空间这种“一对一”的形式, 使学生敢于与教师探讨学习中的问题, 敢于把不成熟的想法, 甚至是心中的“小秘密”告诉教师。例如, 有的学生私下告诉教师, 他和父母去外地旅游时曾吃过野生动物, 现在心里很有罪恶感;有的学生担心制作电子板报时, 其他学生不愿意跟他一个小组……这一切, 教师均可利用计算机的应答功能和班级博客进行更具保护性的沟通、交流, 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感受。

创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高科技下的产物,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一种重要途径, 因此在高中阶段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构建高效地信息技术课堂。但是当前, 大部分学校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严重影响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升。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就成为当前值得重点探究的问题。

2 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队伍结构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现有教师队伍不够合理化, 没能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来科学构建教师队伍, 尚未完全形成老中青三个层次相结合的教师体制, 个别教研室的结构十分不合理。

(2) 业务水平上。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水平低下, 缺乏积极、主动探究教学改革的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过于注重教学过程, 而忽略实际教学效果;过于注重学时的积累, 而忽略了实际教学质量;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2.2 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 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 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环节, 教学过程不够规范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不够多样化。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仍存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在评价方式上, 多以书面考试为主, 无法全面、科学评价学生对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掌握。

3 创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策略

3.1 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丰富课堂教学

要想构建高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们必须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们应积极建立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的意识, 不断尝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并且有益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来开展实际教学。目前, 我国大部分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多沿袭“灌输式教学法”, 这种单一、枯燥、抽象、乏味以及空洞的“单边政策”教学方法, 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必须积极转变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以一种更为趣味化、形象化、生动化、实际化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准备知道什么?”、“实际了解什么?”以及“最终解决什么?”等问题。同时, 为了上好每一堂信息技术课, 教师们应精心备课, 尤其是面对一些实效性较强的基础课, 要在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之后, 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此外, 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教师们在教学形式上应尽量多样化, 避免因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而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厌烦感, 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频繁开小差。

例如, 为了让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更为形象化、生动化, 笔者将全班学生按其个体差异的不同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由一名小组长与多名组员构成。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速度比赛、美观比赛以及成功率比赛等多项项目, 激发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 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东西。实践证实, 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形式多变化, 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积极性。

3.2 加强师生互动,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忽视了与学生的课堂互动, 仅仅给学生灌输知识, 这样这会降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 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强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能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就能引导学生积极合作, 最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为构建高效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其主要内容时让学生掌握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Excel表格的基本操作以及幻灯片的基本操作。这三项教学内容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内容,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教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外, 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更好地感知这些知识和应用, 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学习Word的文档的基本操作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上机操作了解Word的用法。再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讨论, 在互动中更好地感知如何设置纸张大小, 如何来设置页面边距, 如何对字体字号、字体的颜色在“格式”栏当中进行相应的设置, 对于段落的对齐方式以及间距的设置、首行缩进等如何在“段落”设置当中更好地进行设置, 让学生在学习互动中更好地掌握。

4 结语

总而言之, 为了实现 教师自留地——课堂的高效教学, 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信息技术知识,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发展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进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成功构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但是, 高中信息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副科”, 其课程没有得到学生甚至是学校的重视, 从而在其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足之处,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大胆改革创新教学、加强师生活动等手段, 来不断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创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佳.构建新课改下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9) .

[2]汤开洋.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1 (12) .

[3]韩海涛.对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看法[J].学周刊, C2012 (5) .

[4]李贤华.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学园:教育科研, 2012 (2) .

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篇10

一、创设真实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把创设情境作为数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 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 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讲椭圆的定义。打开几何画板, 做一个圆心为A的圆, 在圆内任取不同于A的点B, 在圆上取一点C, 连接线段AC、BC, 做线段BC的中垂线交AC于点P, 连线段PB, 引导学生发现|PA|+|PB|=|CA|, 即圆的半径, 且大于|AB|, 然后让学生操作电脑拖动点C在圆上运动, 得到P的轨迹——椭圆。启发学生得到椭圆的第一定义。再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当点B在圆上、圆外时, 点P的轨迹是什么图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不仅使学生亲自参与了对椭圆形成过程的探索, 还使学生动手操作电脑, 提高了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

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激活教学方式

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 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 再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和讨论, 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 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 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上高二数学“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时, 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的课件, 并将要解决的问题:“二面角概念”“怎样度量二面角的大小”“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如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如何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已知二面角的大小, 山路与水平面的角, 和山路与山脚所成的角中的两个, 如何求第三个?”“解决折叠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是什么?”等隐藏在精心设计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情境中, 让学生独立探索, 并通过实验猜测推导论证, 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开展小组讨论协商, 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 并加以整理, 然后教师启发性的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就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对主题——“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求法”的意义建构, 既有效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 又突破了难点, 优化了教学过程, 丰富了教学形式, 提高了教学质量。

再如笔者在上高一数学y=Asin (wx+∮) +k的图象时, 利用多媒体技术, 制作好课件, 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拖动、控制A、w、∮、k等调数棒, 自己观察、探索、讨论, 教师再适当点拨, 就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并不需要教师象传统教学中那样做滔滔不绝的讲解, 而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的多。

三、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 数学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实践所学的知识。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 设计富有情趣, 联系生活的教学课件, 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 并能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学习概率中独立重复试验一节的内容时, 制作的课件中涉及了2008年奥运会中一系列球类比赛场景图, 设计问题为不同比赛 (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比赛) 在给定条件下求甲乙某方获胜的概率、不同比赛制度下哪种比赛公平等相关的问题,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 学习热情很高。对解决“打比赛”一类概率问题, 精练概括出此类问题的求解思路。课后在网上查阅有关买彩票中奖的概率大小。由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情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的关系,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从而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四、拓展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共想象的空间, 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 无法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 而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 很难画的准确, 更难展现二次曲线的连续变化, 可是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生动的把离心率的大小变化与圆锥曲线的形状变化, 这种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美的展现出来。同时也可展示出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看似不相关”的二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 可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的服务器上的课件, 让学生独立探索得出结论。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有效合理 教师技能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投入的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现代化教学设备逐步进入农村学校的课堂,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得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当中,高效课堂的实施,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开展及教育改革和创新,有了强有力的依靠和操作平台。而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受到冲击,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等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参与课堂学习,极大地优化和丰富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拓宽了学习视野,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本课堂、师生互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等新的教学理念在思考和实践中逐步渗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有力推进了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原本呆板的课堂变得生动,学生的求知欲变得更加强烈,而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更加清晰而直观,易于理解和掌握。作为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课堂,更轻松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极大地方便了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圆的面积”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将面积的转化过程采用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且这一过程能多次重复,从而准确分析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使知识的获得更深刻、更真实、更自我。教师仅仅是几句话的引导,就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当然还有很多的内容都可以采用课件、投影、计算机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进行合理安排,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活力,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过程直观化,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便了教师,方便了学生。例如,在面积与体积公式的推导、图形的变换、统计图的认识等内容中,在课件中插入的动画、声音、图片、小游戏等,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呈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使课堂变得“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数学知识不再枯燥,学生不再是机械地接受,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准确,而且有效地节约了时间,学生的课堂练习与课外拓展得到了加强。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能极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方便联系课堂内外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内容仅限于课本或教学参考,教师的教学准备或课堂中呈现的内容也是紧紧围绕课本展开,有其拘限性与封闭性,而利用信息技术,课堂的容量变大了,相关的知识更加丰富,如各种小资料、小故事、趣味题等能较方便的呈现。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一方面教师课前的各种设计都能得到有效实现,拓宽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使得各种知识联接“一触即发”,鼠标轻轻一点,便可实现我们的目标。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与外界的交流更加快捷,如教育空间、教育群的使用,使身处不同区域的教师能互相了解,加强沟通,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无疑会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绝不能喧宾夺主、适得其反。因为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例如,过于艳丽的画面,活泼的形式,繁琐的设计,反而会打乱学生思维,冲淡教学主题。我们在教学中也有所发现,有时给学生出示了一个问题,仅仅是简单几行字,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而设计的教师为了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些,往往会在画面的周围加入一些动画图片,如飞舞的蝴蝶或跳动的小孩等,但这样做,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蝴蝶或小孩,可能会使学生产生联想,从而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内容。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信息技术手段,讲授、板演等传统的教学方式绝不能完全抛弃,如在小数乘除法的学习中,关于小数点位置的确定及书写格式,教师的讲解与演示更容易突破关键点,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最为重要的是其有效性与针对性。要突出什么难点,达到某种目标,解决某个问题,从而采用何种信息技术方式进行教学,才是重中之重,也是教师需要思考、需要整合的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全面的眼光和高超的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寻找规律,磨练自我。

三、应用信息技术需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水平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高超的信息技术技能,并在课堂教学当中灵活应用。会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各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会使用投影、电子白板、触摸电视等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的需要。在校内,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多次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同事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探索。在校外,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学校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对某一节课或某个课题进行研讨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其次,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新时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好老师的标准,不仅仅限于责任心,而拓展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能力等方方面面,只有及时补充营养,强化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再次,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把握其设计意图与价值思想,整体分析教材中各学段、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教师设计教学课件、实施教学提供思考的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最后,教师要有较强的爱心,爱是教育的源泉,只有怀有一颗爱人的心,爱教育、爱学生的诚心,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方式,方能做到教学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直接践行者与感悟者,对课堂教学有着最清醒、最深刻的体验,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建设,强化专业技能,树立勤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认识,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做好学生的服务者与指导者。

打造信息技术教学的自主高效课堂 篇12

一、创设情境, 任务激趣

现在信息技术课堂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一些学生对于游戏、QQ聊天、网络音频、视频感兴趣, 却不喜欢听课。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平时接触网络层面比较低, 对网络的认知还处于游戏聊天阶段, 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网络在工作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情境, 合理引导相当关键, 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兴趣是上好课的关键, 设计好课堂, 充分利用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式,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才能让学生动起来。任务要有深度、有难度,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任务要来源于生活、有现实意义,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任务要具有开放性、实践性, 这样才能让学生各抒己见, 并且感受到自己探究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随着社会发展, 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越来越多, 原来教师示范, 学生依葫芦画瓢的课堂教学模式早已落后, 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 自主探索新知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自主, 一个好的合作学习小组至关重要。在计算机课上, 小组划分不明确、小组长选择任用有失误, 都将直接影响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技术课上, 任务驱动加小组合作探讨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途径, 选择任命负责任、学习热情高、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合理分组是保证。在任务驱动的前提下, 用任务驱动小组、驱动小组长, 组员共同完成任务。

三、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客观现实决定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可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内容过浅或过深都容易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 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利用学习小组的优势, 发挥水平较高同学的作用, 带动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分层, 备课时, 注意细化教学目标, 第一层次的学生要注重创新, 第二层次的要在基础的同时有所探究, 而第三个层次则是重基础, 比如在学习制作Flash动画时, 有独立创作新作品、完成老师设计任务并有创新、完成老师布置设计任务、有所体验等方面。学生各有所得, 充分调动积极性。

任务设计分层, 设计任务时, 比如小组完成任务时, 把任务细化, 分成小任务、小目标, 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课堂上一般有两个任务: 一是针对本学课知识的学习应用任务, 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并汇报展示学习成果;二是知识的拓展提高任务, 设计要分难度, 假如把上课过程看做是学生摘桃子的话, 就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摘到不同高度的桃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四、激励为主, 多元评价

除了考试等总结性评价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纪律、作业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评价应该向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角度多向化、标准宽松化发展。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不能只限于老师或者学生。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让评价贯穿于课堂始终。

评价角度的多向化, 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成功”或者“失败”, 要善于运用多种评价角度。

评价标准的宽松化, 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

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多以鼓励性语言为主, 对研究成果要通过不同形式加以表彰,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优点, 在潜移默化中, 让学生肯定自我。

五、活用课本, 充分拓展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知识更新换代快, 信息技术老师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 “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合理拓展课外知识, 贴近现实生活, 增强课堂的时代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用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 产生进行探究的动力;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研究中仍要结合生活实际;知识总结升华后, 还要再回到生活指导生活。学生内心是渴望长大的, 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让他们感受自己与社会、与祖国的联系, 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做而且应该做。这样的探究才会有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才会更积极投入探索。

能够当教师是幸运的, 可以和那么多年轻的心灵对话, 能够在工作学习中有所感悟是幸运的, 可以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动反思中得到提升。关于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我将不断摸索和实践。

摘要:激发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需要投入大量的热情和精力探索和尝试。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 对如何打造信息技术的自主高效课堂, 从六个方面谈谈想法和看法。

上一篇:合作性探究学习下一篇:新建地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