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建议

2024-07-15

研究和建议(精选12篇)

研究和建议 篇1

传化公路港作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平台, 对中国公路运输行业的中小物流企业现状保持密切的关注, 下面我代表传化公路港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物流企业的现状研究, 同时我们针对目前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对策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思考, 去应对目前公路运输行业所面对的挑战。

国内公路物流发展的格局趋势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持续发展增长带来了中国物流的繁荣。但是2008年金融风暴造成的制造业持续低靡, 原先在持续增长下被掩盖的一些问题浮上水面, 使得公路物流业不得不思考转型升级的出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滞后, 也造成了这种物流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与日俱增。从分析来看, 2013年, 中国的制造业将延续今年的困境, 我们的上游有问题, 下游怎么办?

值得关注的是金融风暴以后, 物流业相关的利好政策连续出台, 尤其是今年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物流业开始走到了聚光灯下, 吸引了多方关注。相比快递业的风生水起, 中国公路货运业却是处境为艰, 在上下游夹缝中苦苦求生存, 想转型, 却有心无力, 往哪里走?怎么转?答案被无限期待。

在这里分享一个数据, 据调查显示, 今年1~8月份, 道路运输企业同比下降12.4%, 这个降幅还在扩大。值得安慰的是行业的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快运业在近五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一枝独秀, 转型的方向初露端倪, 这里面主要是以德邦、天地华宇为代表的公路快运服务, 美中不足的是整体所占的市场份额太少, 不到1%。

面向物流企业的平台型物流企业这五年蓬勃发展, 势头可喜, 使得众多的中小为物流企业得到了扶持和孵化, 得到了行业和中央领导的深切关注和认同。传化公路港在探索“路港快线”、“中国直通车”为代表的新模式中获得实质性的进展, 纷纷推出创新性产品, 整合提升占中国货运量90%以上的专线运输市场。幸运的是, 今天的不足意味着未来巨大的潜力, 我们所处的是潜力巨大的中国物流市场, 这始终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一个细分市场就意味着无数企业光明的未来。

举一个数字, 2011年外包的公路市场有13000亿, 到2017年预计达到23000亿, 这么大的市场对我们来说是非常诱人的, 蛋糕就在那里, 我们也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历程。中国的物流企业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 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是物流企业必然发展方向, 也已是行业的普遍共识。

中小物流企业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内部的问题有五个方面, 产品、服务、人才与管理、融资能力、品牌和营销。

产品方面, 在欧美市场投资回报最低的仓储物流在中国是成了最高的利润产品, 这是我们研究了大量企业得出来的结论。目前企业之间的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 缺乏差异化, 盈利能力几乎没有, 议价能力非常低, 价格恶性竞争, 不能应对油价、人工成本的快速上升, 还有产品同质化严重。

服务方面, 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服务标准非常不清晰, 服务体系更谈不上, 运营水平相当不稳定, 信息化水平低下。而在欧美等国的成熟市场, 每一个服务都有清晰的标准。

人才与管理方面,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人才理念和配套吸引、激励等机制缺乏, 实干者多于思考者, 单兵作战能力优于系统较架构能力, 而物流非常强调流程的服务。

从企业融资能力来看, 融资困难多, 其实我们不是没有钱, 而是没有诚信。

品牌和营销方面, 在企业市场中没有哪一家企业相当得到全国的客户的认可, 营销成本是比较难以承担的, 这是企业内部的问题。

在企业外部环境方面, 物流市场不规范, 物流业门槛过低, 相关法规不健全。道路运输成本非常高, 燃料成本占运输业成本的40%, 路桥费用、公路罚款也没有办法控制。同时, 今后人力成本仍会飞速上升。今年“十八大”提到, 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对企业而言, 人力成本的上升, 年均40%一点不夸张。还有一些企业, 比如说德邦、天地华宇, 有一些企业标准存在, 一些货主拿他们的标准要求我们企业, 就造成了服务标准上的挤压。

作为企业代表, 我们要记得“三不要”, 第一, 不要骂, 所有的企业都在一个环境里, 没有倒闭的行业, 只有倒闭的企业。第二, 不要等, 政府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太多的利益需要平衡。第三, 不要靠, 改变纯粹竞争的观念。

作为中小物流企业, 我们如何面对这一现状?第一, 我们总结出一个“2121法则”:“两个基础”即打造拳头产品, 服务标准清晰, 服务水平稳定;快速组建网络, 即合作、联盟、并购和整合等。“一个动力”即比脑袋不比力气, 更新用人理念、突破用人瓶颈。“两个重点”即运营管理是关键, 品牌、营销不可缺。“一个规矩”即关注商业伦理、信用机制和管理规范, 打开面向未来发展的通道。第二, 打造拳头产品, 定日达是我当时在天地华宇创立的。快速拓展网络, 改变竞争理念, 变竞争为竞合, 要善于利用资源整合的理念, 带动物流企业集群发展, 解决信任关、分享关和发展关。运营管理是关键, 可视化是客户的期望, 主要是流程管理, 现场管理、信息化水平、自动化推进。

第三, 强化品牌意识、增强营销理念, 这都是物流业响当当的品牌, 一定要有差异化。关注商业伦理, 信用机制和管理规范, 便于借力。我们的欲望要健康, 手段要健康, 经营也要健康。

传化路港快线的顺势而为

实践表明, 今后行业市场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就是对品牌与服务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对此, 传化推出了路港快线, 我们定一个服务标准, 对平台上的企业进行输出, 通过路快线定义的标准, 定点、定线、定班、定时、定价。七统一:品牌、网络、运营标准、400客服、运单、报价等等。由于企业平台货量非常大, 我们可以做定点直达。

我们目的是让中小物流企业往这个方向走, 走到一个平台上, 通过我们个平台提升竞争力。传化作为第四方, 我们不介入和货主之间的合作, 具体的运输服务都由物流企业完成, 但是我们帮助物流企业进行云运营服务, 我们主要是进行标准的制订与控制。

作为一个平台物流商, 我们的目的是帮助物流企业取得成功。我们着力打造一个全国性的网络, 并且从明年开始, 预计每年投入一亿来大力发展信息化, 帮助平台企业解决信息化的问题。通过平台到物联网, 以及实体平台, 加上配套服务, 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通过这些, 我们可以提高行业的物流企业往集约化发展水平, 传化物流和平台物流企业市值是“命运共同体”, 面对未来巨大的潜力市场, 让我们一起适应新的环境, 让我们携手挑战新的高度。我相信有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物流企业物流行业未来会更加美好。

研究和建议 篇2

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前期两个不同的阶段,其内容、深度和作用不一样。经常将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混淆掉,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具体有什么区别?详情如下:

一、定义和目的

项目建议书:由项目投资方向其主管部门上报的文件,目前广泛应用于项目的国家立项审批工作中。它要从宏观上论述项目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项目投资的设想变为概略的投资建议。项目建议书的呈报可以供项目审批机关作出初步决策。它可以减少项目选择的盲目性,为下一步可行性研究打下基础。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二、申报对象和用途

项目建议书:拟增上项目单位向发改局项目管理部门申报的项目申请。是项目建设筹建单位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国内外市场、所在地的内外部条件,提出的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对象是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银行贷款;申请进口设备免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可行性,以及项目成功率的研究。

三、内容方面

项目建议书:主要依据是国家的长远规划、行业及地区规划、产业政策,与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布局状况,项目主管部门的有关批文,初步的市场预测资料:

1、项目的必要性

2、项目的市场预测

3、产品方案或服务的市场预测

4、项目建设必需的条件

项目建议书只要求一个大概的轮廓,内容概略简洁。可研报告:除了以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作为依据外,还有详细的设计资料和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掌握的比较翔实确凿的数据与资料作为依据,必须详细深入,分析细致,内容翔实。

然而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之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建议书的后续文件之一。一个项目要获得政府有关扶持,首先必须先有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通过筛选通过后,再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专家论证后,才最后审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常见的审批程序,是列入备选项目和建设前期工作计划决策的依据。项目建议书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才可进行以可行性研究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对于一些小的项目,有时直接用项目建议书代替了后期的可研报告,或者有的直接写可研报告,项目建议书省去了。

一、项目建议书

1、概念: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它是对拟建项目的轮廓性设想。主要是从客观考察项目的必要性,看其是否符合国家长远规划的方针和要求,同时初步分析建设项目条件是否具备,是否继续投入人力、物力作进一步研究。从总体上看,项目建议书是属于定性性质的。

2、项目建议书的作用

项目建议书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建议书是国家挑选项目的依据,国家对项目,尤其是对大中型项目的比选和初步确定是通过审批项目建议书来进行的。项目建议书的审批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家对众多新提议的项目进行比较筛选,综合平衡的过程。项目建议书经审批后,项目才能列入国家长远规划。

2)经审批后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

3)涉及利用外资的项目,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方可对外开展工作。

因此编制项目建议书既要全面概括,又要重点突出,一般侧重于项目建议的必要性,建设条件的可能性,活力的可能性这三个方面,结论要明确客观。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切记繁杂。

二、可行性研究

1、概念:可行性研究确定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所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设醒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

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一方面充分研究建设条件,提出建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进行经济分析评估,提出建设的合理性。它几十项目建设的起点,也是以后一系列工作的基础,起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项目论证、审查、决策的依据。2)作为编制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依据。3)作为筹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4)作为与项目有关部门签订合作,协作合同或协议的依据。

5)作为引进技术,进口设备和对外谈判的依据。6)作为环境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

三、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建议书的主要区别

1、研究任务不同。项目建议书是初步选择项目,起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步工作,主要考察建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则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作多方案比较,推荐最佳方案,或者否定该项目并提出充分理由,为最终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基础资料依据不同。项目建议书是依据国家长远规划和行业、地区规划以及产业政策,拟建项目的有关自然资源条件和生产布局状况,项目主管部门的有关批文。可行性研究除把已批准的项目建议书作为研究以局外,还需把详细的设计资料和其他数据资料做编制依据。

3、内容繁简和深度不同。两个阶段基本能容大致相似,但项目建议书不可能也不必要做的很细致,内容比较粗略简单,属于定性性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充实补充,使其更完善,具有更多的定量论证。

4、投资估算的精度不同。项目建议书的投资估算,一般根据国内外类似已建工程进行测算或者对比推算,误差准许控制在上20%,可行性研究必须对项目所需的各项费用进行比较详尽精确的计算,误差要求不应超过+10%。

四、项目建议书与项目建议书代可研

一般地说,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是可行性研究的依据之一。此外,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至少有方案设计,市政、交通和环境等专业咨询意见也必不可少了。但目前很多项目在报立项时,条件已比较成熟,土地、规划、环评、专业咨询意见等基本具备,特别是项目资金来源完全是项目法人自筹,没有财政资金并且不享受什么特殊政策,这类项目常常是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两个阶段合为一阶段。一句话:项目建议书代可研的深度包含两者,将本需两步走的路合为一步。

项目建议书又称立项报告,往往是在项目早期,由于项目条件还不够成熟,仅有规划意见书,对项目的具体建设方案还不明晰,市政、环保、交通等专业咨询意见尚未办理。项目建议书主要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方案和投资估算也比较粗,投资误差为±30%左右。

研究和建议 篇3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不断重视,各种指导性政策和行动计划相继出台,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被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各种倡导让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建议不绝于耳。然而,幼儿教师专业化不只是教师个人努力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过程。在教师专业角色定位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让幼儿教师像专家学者一样,花费大量的精力,遵从严谨的学术规范和研究范式,在教育实践和教学现场,去总结或证明幼儿教育中的“普遍规律”,或者去发现新的幼儿教育原理,这都是超出了教师个人努力能达到的水平和职业角色应有的定位。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朱家雄教授曾倡导:“幼儿教育实践应着眼于最优化地解决问题,着眼于‘行得通,而不应过多考虑是否与‘正确的理论相符。幼儿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没有一种或数种理论能够理想地涵盖和指导如此繁杂的实践问题。”幼儿教师在开展教育研究中面临什么困难,又该从哪儿切入,本文试图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发现,予以说明。

二、幼儿教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研究水平低,研究议题重复、抄袭严重

从研究的成果方式来看,幼儿教师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总结和理论体会文章的水平上,而研究水平较高的行动研究和研究报告则较为少见。经验总结的内容也大多是对教育现场中的某些行为片段进行“想当然”的反思和解读,反映的是教师作为观察者主观的评价和判断。限于个人理论水平和思维深度的不足,幼儿教师无法通过思辨或者经验总结的方式,论证某项工作做法或论证某项教育措施的科学性。利用统计数据、遵循科学严谨的实验范式的研究,就更加难以胜任。实践中常发现,幼儿教师在选择研究议题上往往陷入雷同重复,经验总结的观点往往是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已公开的类似文章,进行改编和加上个人在工作中的具体案例加工而成的,抄袭严重,缺乏研究的价值。

2. 缺乏严谨的教学反思能力和行文规范习惯,写作质量不高

目前,大多数幼师都是中师毕业后通过在职进修提高学历。由于缺乏高中和大学阶段较为系统的作文写作训练和学术论文规范,导致幼儿教师在总结教育研究成果时,出现很多概念性的错误,行文表达存在很大的问题。下面,以幼儿教师教育研究过程中的“教学反思”为例,说明其写作在行文规范和逻辑结构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说课式回顾与评价。如:“上完这节课后,我总体感觉还是有收获的,对某些问题又有了深刻的认识;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课前的预想效果:活动开始前,活动进行中,活动结束后,我分别是怎么做的;针对个别孩子,我是怎么做的。”这种对教学反思的总结,其核心只是对自己做出评价和回顾,回避问题本身。行文表述时也基本上是“东一下西一下”地举例子,例子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第二:关注突出问题,但条理不清。如:“整个活动进展得很顺利,孩子基本明白老师的要求,在环节一中,孩子发言基本正确。但孩子也存在某些问题,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导致进行不下去,等等。”这种教学反思更像是说课式的自我圆场,把现象、分析和措施三部分混在一起,自说自话。大多幼儿教师对教育研究的问题反思水平停留在这个阶段,认为“经验总结”就是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但这种“经验总结”从方式和结果看,都是无效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第三:学会概括,分得清问题、分析和对策的差别,但都归咎于幼儿的问题。如:“描述问题:通过这次活动,目标基本达成,幼儿最后完成比较好,评价时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比较吵闹,有部分孩子没完成……分析问题:因为老师的示范讲解中,先抓住了要……(说明自己没做错)吵闹的幼儿基本上年龄较小,他们不安定影响到其他幼儿,没有完成的幼儿之前没有进行过相关准备活动,等等。改进措施:鼓励他们,用语言提示,积极表扬,进行集体检查作业等等。”这种反思和“经验总结”往往回避教师自身可以改进的地方,说出改进的措施往往都是逻辑正确、完全通用但缺乏建设性的经验做法。

3. 获取不到免费的学术文献和研究规范的渠道

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最终主要是以论文为成果形式。然而,幼师在职接受的关于论文规范和写作培训,并未获得关于如何查阅和免费获取学术文献的渠道。众所周知,查阅文献的能力高低是阻碍幼儿教师是否能了解研究课题的前人研究,并按规范的论文要求写作的关键问题。培训幼师的这些专家学者,自身所在的学术研究单位定期购买了中国知网、维普网的使用权限,有足够的学术资源支撑。在培训时经常对如何获取学术文献这个问题轻描淡写,一笔掠过。除了提出让幼儿园和幼儿教师通过购买相关文献数据库的充值卡或到当地图书馆借阅帐号等建议外,没有更为便捷、免费的渠道。幼儿教师不是专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获取学术文献的时间和费用难度,成为了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拦路虎。无法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前人研究,无法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掌握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再怎么培训如何成为“研究者”,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没有“授人以渔”。

三、对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建议

1. 从行动型研究切入,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

行动型研究是指教师提出并论证进行某项教育工作的设想,并按照这个设想完成该项工作获得(有物质形态的)结果。这类研究形成的成果是以准研究报告为主要的形式。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首先是对自身教育行为是否有实质性转变的研究。当前,幼儿教师知行不合一、知行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要求幼儿教师从实践中总结出“普遍规律”和“有效经验”,无异于强人所难。因此,应将教育研究的重点放在对自身教育行为是否能“最优化地解决问题”的行为历程上。行动研究是在问题产生的自然教育情境中进行,并且最好由该情境中经历到问题、体会最深的教师参与进行,最能得到结果。行动研究是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教师愿意参与研究,就能受到研究结果影响而改变行为。这也是提倡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应有之义。行动研究也最符合幼儿教师的研究水平。传统的学术研究,堆砌了大量的文献数据,要讲究信度效度、要注意控制研究历程、讲究选择样本、要借助统计数字的证据等,甚至报告的书写格式还受到严谨的限制。行动研究不必遵循学术研究的方法理论和研究形式,研究报告也不受限于一定的格式,其研究框架简单易懂,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因此,这种基于幼儿教师教育反思能力的研究范式,是适用于幼儿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方向。

2. 教育反思应从记录教育故事开始

幼儿教师的教育反思能力,是开展各项教育研究的基础性能力。然而,带着“反思”的压力反而是促使教师过早的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或者草率下定义的最大动因。改变这种反思习惯,需幼儿教师放弃用道德判断代替描述行为的“标签式”的教育反思方式。如,“幼儿不听从老师的指令,所以……”,这种用老师的判断代替事实行为的反思方式,无法了解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幼儿教师应以教育观察者的角度,学会用欣赏和客观的描述,对孩子行为背后潜藏的经验故事进行合理化的假设。例如,“孩子站在群体旁边一分多钟,没有参与到同伴的角色游戏中去,猜测其原因可能是在观察别人是如何扮演的,自己还不清楚要扮演什么。2分钟后,很愉悦的选了两个角色帽子,主动要求扮演角色了(假设后通过观察不断修正和验证假设)”。这种基于客观行为的观察描述和思考,能不断提升教师对幼儿行为和教育情境的分析能力和研究意识。

3. 掌握免费获取文献的渠道和方法

对现代教学技能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篇4

2009年的今天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导向的创新年代, 亦是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而我们的学校需要训练出符合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技能型新式人才, 就一点要重点提升学校教育的科技化建设。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方面能够以点带面系统的运用当代科技信息来提升教学的主要发展过程。其中重点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Multimedia技术, 其基本特征为创新、互动、合作、资源交换。高新教学科技化的开展, 引起了旧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主要改变, 并且也对以往的教学全面地产生了变化。

然而身负授业解惑为主要任务的学校老师, 在当代的“创新”的年代, 面对“创新”的教育系统、模式和新的教育想法, 得确是一个极具困难得的任务。教学技能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现代教学技能能力已成为了现在老师职业素质的主要能力, 提升学校老师现在教学方法能力得到各大学校的关注, 各大相关部门现在马上进行当代教学能力训练, 激励老师大胆实践当代教学技能为学生教学服务。

现代新科技从实验阶段到时间阶段的过程迅速减短, 很多高新的技术不断安排在教学活动的各种地方。UNITED NATIONS教学组织的教学方向曾一针见血地道, 要将现代化教学模式引进教学领域, “不但要从外在使教学科学话, 还不能只是卖个好硬件”其真正的面目是想把我们当代运用的教学方式从头分配, 这就可以减少无谓的开支。在减少经费这点上, 其他地方的事例有很多值得参考的内容。非常多的报告显示, 美英等国家CBE还未完成普及, 所以sound recording、DVD、projection等普遍的Multimedia运用为主的教学方式理所当然地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要教育方式.特别显示在小学生和中学生之中。NATO科委会在几年前的AET的研究成果中显示, “新交换作用技术的作用必须要确实适用于学习的目的;新的教育毕业文章、教育方式脉动的轨迹探寻手段的运用, 在要在相同条件下有更低的成本才为条件才可以考虑”。这也意味着, 建设在以普遍Multimedia技术为根基的教育方式不但在中国, 即便是在美英等国家, 在未来的日子里也必然是教育方法主要的主要模式。相对于Multimedia和因特网等新兴技术, 每个学校都要设身处地的想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决不可以盲目跟随累己累人。

2 中国教学技能的发展和定位问题的探索

中国的教育方式学是在以往科技发展的根基上逐步形成的。然而其他发达国家教学模式的进入和中国科技科学事业的腾飞, 中国的教学模式慢慢融合了其他发达国家的教学思想的和教学设计思想, 使科技教学概念本身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就现今情况来说, 中国的科技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技能学在研究方向、运用领域及理论这几个方面都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却在相关工作里叫做电化教育, 而在学术上又称为教学技能, 只是名词的区别。目前中国的教学技能既受到其他国外的影响与挑战, 而且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探讨我国教学技能的发展方向和如何定位的时候, 我们不仅要做到关注国际教学技能的发展趋势, 运用国外领先的教学技能发展的理论成果和成果的例子, 可借用到中国的教育理论上从而得到飞速的发展;而在其他方面一定要重视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主要加强科技教育的根基研究和实际用途, 着重外来实际情况和我国国情的有机融合。

3 训练模式

现在的各大教育机构的相关人员不止肩负着严峻的育人工作, 还肩负着实践、研究、提升以及其他主要相关工作, 所以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与科研的情况下做好训练工作, 训练模式显得十分重要。教育部门在根据实际工作中所得的经验, 对训练手法进行提升。各大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使用多种手段, 因地制宜, 来进行教育效果的实现和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培养。在其他国家, 教育工作者通常要经过五个实践目标:第一目标;对高新科技的学习和了解。第二目标;开始时间高新科技的融合, 遇到困难时决不退后。第三目标;开始尝试进行总体融合, 主动思考应用技术的有效方法开始形成教育模式。第四目标;对原来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进行自省以及再定目标达到运用自如并拥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的目标。所以, 对于老师教学技能能力的训练必须经历一个逐步深入反复的过程, 得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才行。就现在学校老师的现代教学技能能力训练的内在特点, 按时间可以分成短期和长期训练;按照训练的距离, 可分作面对面和远程训练;按训练方法分, 则可分成讲授式、讨论式、自学式、反思式等等。不论是哪种形式, 其都有着它的优点, 在老师的训练中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而学校可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特点的训练模式, 在制定好训练模式的时候, 要考虑对现代教学技能应用能力进行训练的目标和任务, 使老师通过训练掌握现代教学技能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树立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提高老师信息素养和应用现代教学技能的能力。学校老师具备的现代教学技能能力, 是指该老师不仅在理论、概念上理解什么是现代教学技能, 而且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应用现代教学技能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 服务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践, 甚至能够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因而, 它对老师现代教学技能能力的培养, 知识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长远意义;对教学能力培养具有核心意义;对科研能力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随着中国科技信息的飞速度发展的现在连老师都有了新的要求, 老师不仅仅要熟悉必须的科目、教学方法。而且也要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主要是学会教学技能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在一些教学的研究报告中我们看出, 在中国, 老师的教学技能能力和根基教育的实际应用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即使是有很多相关人员从各种方面提出了提升老师教学技能能力的想法, 但还有不少人能够意识到这种情况从基本上讲是将教学技能能力看作是一种片面的普通技能的错误观点造成的。在这种错误的驱使, 我们大部分人认为老师知道使用教学技能手法后可自动会得到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但实际上, 随着海量的创新技术加入到教育领域, 老师对于教学技能的知识面慢慢变成老师知识中的一项主要的内容。所以, 因为老师知识的质量和获取角度反思当前老师教学技能能力训练中的问题也许是解决老师教学技能能力参差不齐、运用意识低下等问题的主要途径。本人拟从“结合技术的科目教学法知识”框框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研究和建议 篇5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总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引导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十一五”以来以年均递增24.9%的高速发展,至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5842.9亿元(现行价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3%,约占全国GDP的4%,进出口贸易额达426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6.6%,已初步形成了具有20多个细分子行业、4万多个(种)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完整工业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氮肥、烧碱、合成纤维、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经过全行业企业及职工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得到改善,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14个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5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精细化工门类约225个,产品种类达30000个。石化产业逐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石油化工聚集区;云、贵、鄂三大磷肥产业区、川渝和新疆氮肥基地、青海和新疆钾肥生产基地;余姚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园区。

科技创新取得良好进展,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一些重要领域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被打破,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一批重大化工技术装备研制项目的成功提高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如:500万吨级炼油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国产化应用攻关项目验收,全钢子午线巨型工程机械轮胎关键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项目通过鉴定,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设备的国产化率已达85%以上等等。

节能减排成绩斐然,节能减排标准体系逐步建立,节能减排技术不断推广,石油和化工行业多数重点耗能产品能源单耗连续下降,全行业环保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我国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需求的旺盛,良好的投资环境直接带动国内外企业投资。“十一五”三年来国内石化行业投资年均增长达30.3%,2008年完成投资额8964.5亿元。世界500强中的石化企业全部在华设厂,外商投资的重点几乎涵盖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各个大的领域。同时,我国石化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方针,对外投资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钾盐、油砂等资源为辅的海外矿 1

产资源开发格局。截至2008年,海外项目已达143个,中石油等4家企业的海外权益原油23466.9万吨、权益天然气224.7亿m3,缓解了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供应紧张的矛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

石化行业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目前,我国石油、天然胶和硫磺的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或超过50%、70%和90%。同时,石化行业也是污染排放大户,“三废”排放量位居全国工业行业前列。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节能减排要求的日益严格,石化行业面临的环保形势也愈发严峻。

2、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

一是盲目投资仍未有效遏制,部分产能趋于过剩。“十一五”以来,我国石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保持在30%左右。不少新建项目缺乏全国性统筹规划,盲目建设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二是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行业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程度低,一体化、集约化、规模化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型石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尚未完全形成。三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基础化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品和高档产品所占比例低,产品性能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

3、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2007年行业科研投入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0.75%,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差距很大。二是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三是主管部门的撤销导致行业科技组织协调工作出现真空,行业科技力量协调运作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有待加强。四是化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到30%。五是原始创新能力及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开发仍以跟踪和模仿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技术和专利技术少。对于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

4、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化工领域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多发地带。仅2009年上半年,国外对华石油化工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案件就有4起,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等案件有5 起。

二、行业发展思路与政策措施建议

(一)行业面临的形势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石化企业开工率下降,企业库存激增,效益骤减,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行业总体形势比较严峻。但是,随着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系列措施的实施以及各种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和资金的到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对于石化产品的需求也将长期存在,特别是高端石化产品发展空间较大。我国石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另外,发达国家石化产业的转移也为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发展思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将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布局、提高质量、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优质油气资源、基础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化学肥料的保障程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保持产业合理增长;加快关键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生产分散格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选择生产布点,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发展目标:争取到2015年,原料和产品结构显著改善,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进一步提高,化工产品精细化率达到45%以上;产业布局更趋合理,资源型产品向原料产地集中,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向消费地集中;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节能减排水平显著提升,全行业顺利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关键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重大装备实现本地化。

(三)政策建议

一是大力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装备国产化程度。建议国家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加研发投入;组织专项经费,加强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公关;对传统化工领域进行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高新技术改造;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二是开发高端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建议国家设立石化技术改造专项,委托行业协会组织对各地申报的项目进行预评审,帮助政府从行业把关;由协会组织筛选既能拉动内需、又能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高端石化产品,国家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

三是支持企业并购,提升实力和竞争力。建议政府和金融部门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特别是鼓励过剩产能企业之间的重组;对涉案金额在一定额度上的并购,充分征求行业协会的专业意见,以防止恶意并购;对金额重大的海外并购行为建立后评估制定,由行业协会全面评估并购行为的成败影响,以总结经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建议加快能源发展和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规范和调节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超前性能效标准,及早遏制能源浪费现象;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强制推广重大减排技术,从源头遏制污染超标排放。

五是建议完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议国家组织制定落后产能目录,并适时或定期更新;设立落后产能退出专项基金,采取行政命令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行业准入条件。

六是把握时机“走出去”。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海外资源的勘探开发;扩大权益投资资金的使用范围;鼓励过剩和高耗能产品转移到国外生产。

七是调整外贸政策,稳定海外市场。建议国家将石化产品出口退税率恢复到2007年7月1日前的水平,减少对于优势产品和精细化工品的加工贸易的限制,从而引导企业适当出口。

八是加大信息化投入,支持协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议政府给与政策及资金扶持行业协会

和企业创建预警系统;支持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九是加大国际石化产业研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建议政府委托协会成立专门的机构,研究国外石化产业,尤其是中东石化产业快速发展对我国石化行业的影响。同时,加大对于国外贸易法规和技术壁垒的关注和研究。

(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协会组织将努力协助政府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协助政府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优化政策环境。

二是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正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提出产业发展方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完成全球布局提供服务。

三是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引导,大力推进行业的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此,协会将制订并发布《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

四是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合作平台,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五是总结行业节能减排经验,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行业节能减排水平。

六是以产品质量和责任关怀为基础,加大品牌创制和培育力度,逐步培育起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民族品牌,提升我国石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七是加强与重点企业和上下游行业协会的沟通,及时掌握石化及相关行业的情况,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迅速组织分析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

对策和建议 篇6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在现有法律、法规和管理框架内,在继续创造有利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条件的同时,注重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适度维护国内产业安全。

充分考虑FDI的投资动机和行业特点,根据制造业各子产业的特点,实行不同的引资策略。继续保持在电子、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行业吸引外资的良好势头,推动这些行业的加工出口。这既有利于出口创汇,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并且对内资企业不构成挤出压力,还有可能带来技术外溢。而对于像汽车工业、食品工业这类容易发生外资挤出内资的行业,应当有相关的定期观测和预警机制,并提高预警监测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当FDI对内资企业的挤出较严重甚至威胁产业安全时,可以采取必要的反垄断反控制措施,对民族企业给予适当扶持。

第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联合行动,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或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为我国产业竞争力提高和运用更灵活手段保护产业创造条件。为此,从政府层面,首先要规划产业安全领域及范围,明确哪些产业属于战略性产业,其经济安全应受到重点关注;其次,根据产业的重要性,分层次对外资进入的状态进行跟踪分析,可以通过对外国直接投资动机、投资方式和产品销售市场的动态记录,分析同行业内外资与内资企业的经营状况,监控安全动态。

第三,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此,国家宏观经济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的国资委等机构,应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出台指导意见,推动各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整合全行业的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具有与国际同行业企业竞争实力的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有效抗衡外资企业出于行业控制目的的并购。当前,还要充分利用十大行业振兴规划的政策利好,加快行业整合,迅速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提升企业治理层次和内部管理水平,优化人才结构,摆脱通过引进外资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力争通过自身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改革,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虽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不可能有纯而又纯的民族产业,也不必追求纯而又纯的民族产业和民族经济,但控制住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具有产业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仍然是控制关键产业、核心部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重要途径。

研究和建议 篇7

电子招标投标活动, 是指以数据电文形式, 依托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完成的全部或者部分招标投标交易、公共服务和行政监督活动。根据功能的不同,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分为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8月印发的《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 明确交易平台整合工作的核心是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持,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督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 逐步实现交易全过程电子化。

我国在《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施行十余年之际, 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而不仅仅是招投标领域, 重点推行电子招标投标的建设与运用, 有其重要的法理支持和现实意义:一是《电子签名法》、《合同法》等法律的出台, 赋予数据电文形式进行电子招标投标活动与传统纸质方式进行的招标投标活动同等的法律效力。《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及相关附件的制定实施, 为电子招投标的开发、运营、监管提供了制度保障。《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管理办法 (试行) 》, 用“一把尺子”的技术规范对交易系统的功能、业务规则等进行检测和认证, 保证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二是随着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的表现形式日益多元化, 实施手段越来越隐秘, 监管部门因部门、行业市场分割、信息不共享等原因, 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和项目专业信息, 再加上监管手段有限, 行政监督部门在面对投诉举报时往往难以调查取证、鉴别真伪继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行政监管的效果非常有限;三是近年来深圳、广州、昆明、浙江等地积极探索电子招标投标, 积累了不少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 值得借鉴推广。因此, 本文分别从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三大平台的功能定位入手, 详细阐述电子招标投标在交易规范、信息整合、行政监管三方面的具体运用, 以期为电子招投标的建设与应用提供参考。

2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交易平台的应用

电子招标投标与传统的招投标运作方式相比, 最大的区别在于引入电子科学技术, 减少传统模式人为因素的操作风险, 使招投标全过程在计算机网上操作和运行。它通过依法设置招标投标参与人员的职责权限, 对所有参与招标投标活动的各方主体 (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评标专家等) 办理CA数字证书加密, 实行严密的身份识别、权限管理和加密操作, 如实记录招标投标全过程、数据来源信息以及每一操作环节的时间、网络地址和操作人员, 确保交易信息不被随意篡改、不被遗漏、全程留痕, 同时, 强化信息加密、物理隔离和容灾备份, 大大提升招投标流程的规范性、安全性与高效性。本文主要从以下七个环节进行说明。

2.1 进场招标登记

所谓进场交易, 一般指进入地区性统一的集中的招投标 (或公共资源交易) 服务场所进行公开交易。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对招标人项目报建阶段包含的勘察、设计、施工等整体进行集中进场登记, 实行统一管理。整体化进场登记是以标段划分及概算价格为基础, 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可以有效地防范某些项目业主规避招标、违法改变招标方式等现象发生。

2.2 编制招标文件

招标文件是对招投标活动具有法律约束力最主要的文件。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将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各行业招标文件 (资格预审文件) 示范文件分类入库, 这既落实和推广了国家标准示范文本的应用, 又通过技术手段将否决投标、不合法设置的特定条款突出显示, 为招投标行政监管和监察及时发现问题, 迅速采取措施提供有力条件。

2.3 发布招标公告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以数据电文形式对资格预审公告、招标公告和投标邀请书的数据项、数据取值范围、数据类型和数据格式等进行了标准化、格式化, 确保了发布信息的完整性, 准确性, 提高公告发布质量。再则, 传统招投标模式在发布公告时, 往往面临信息发布影响面不广, 具有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 而电子招标投标通过与国家、省、市公共服务平台的逐层连接, 即可实现招标信息的集中发布, 又可促进招标信息的公开共享, 避免信息不对称、公开不深入, 为更多的潜在投标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2.4 发售招标文件、答疑和澄清

与传统招投标模式潜在投标人现场购买招标文件相比,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采用登录交易平台, 在网上匿名下载招标文件, 招标人与投标人在网上答疑、公开澄清以及网上支付相关费用, 这既大大方便了投标人, 又避免投标人之间、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面对面沟通接触, 并运用信息加密技术对投标人数量、名单等重要信息严格保密, 有效堵塞某些招标单位项目负责人、相关部门人员收受他人贿赂, 向投标人透露保密信息的渠道。

2.5 编制递交投标文件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要求投标人在交易平台登记注册, 并将其录入信息进行验证, 要求投标文件进行整体或分段加密。投标文件的递交、传输、确认, 包括撤回、修改或撤销均在交易平台进行。在投标截止前, 除投标人补充、修改或者撤回投标文件外,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解密、提取投标文件。

2.6 开标

传统的招投标模式中, 采取投标人相关人员到场, 用现场人工的方式检验投标人的身份、资格, 核实投标人身份的真实性、合法性。实施电子招标投标后, 在投标人信息登记注册、验证的基础上, 采用投标文件编制硬件识别码自动比对、投标企业注册信息自动比对等技术手段进行投标企业身份识别, 从而能更快更准确地发现串通投标、假借他人资质投标等违法违规行为线索。

2.7 评标

在组建评标委员会时,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采用的是随机抽取、语音通知、名单密封打印的方式, 让专家抽取过程更加规范, 使得评标前专家与外界完全“屏蔽”, 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在开标前无法获悉评标委员会信息, 评标专家收到语音通知确认后到进评标区前, 对拟评审项目情况都不得而知, 截断专家名单外泄、投标人与专家提前私通的途径。评标时, 计算机辅助评标技术的应用, 帮助评标专家从繁琐的标书内容对比、数据计算中解放出来, 通过计算机分类、计算、统计和分析做出定性或定量结论, 还可为专家提供投标文件部分浏览、横向对比等功能, 使评标专家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投标文件的质量和投标人履约能力的评审上, 大大提高评标质量和效率。同时, 推行远程异地评标, 使专家利用远程电子评标系统在所在地就可评审外地项目, 既整合使用了全国评标专家资源, 实现更大区域专家资源共享, 又解决专家“常委”、专家库容不足等问题, 进一步提高专家评审的公平性与专业性。

3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

与招投标活动相关的信息数据繁杂而庞大, 从数据提供主体而言, 包括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等机构信息;从招投标环节分类, 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标后履约评价各环节, 横向的每个项目的交易数据, 纵向的每个相关主体的交易信息;从数据属性来看, 包括招投标相关主体的基本信息、资质资格、业绩、信用信息等。笔者认为, 在大数据时代, 公共服务平台作为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信息枢纽, 如何广泛收集、合理利用这些重要的信息数据, 对加强招投标市场监管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3.1 信息整合方面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公共服务平台依照《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的技术规范要求, 实现招投标相关信息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高效化利用。一是各类交易平台、各级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执行统一的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 为各类招投标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交互共享开放数据接口、公布接口要求, 支持不同电子认证服务机构CA数字证书的兼容互认, 实现了市场主体信息“一处注册处处共享”;二是链接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网站, 收集、整合和发布有关招投标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取得相关工程、服务资质证书的单位名称、营业范围、年检情况等行政许可、对有关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做出的行政处理决定和招投标活动投诉处理情况等监管服务信息;三是连接各类交易平台、国家规定的公告媒介, 交换、整合和发布招标人名称、招标项目情况、中标人名称、中标金额等交易信息。

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横向即各部门、各交易平台延伸, 纵向即国家、省、市三级的贯通, 推动政府部门和招投标有关单位将各类市场交易、服务、监管信息进行汇聚整合、统一公示、预警企业不良行为, 大大提升了政府监管和纪检监察的针对性、有效性。

3.2 信息发布方面

推行电子招标投标系统, 招投标信息公示公布更加方便和深入, 更好地发挥招投标当事人相互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但鉴于招投标关联信息涉及到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甚至国家秘密, 因此, 信息发布必须依法、依规、合理地确定公开对象、公开内容和程序。哪些内容应主动公开的、哪些内容需要依申请公开的, 哪些内容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影响公平竞争必须完全屏蔽的都应当认真区分、酌情公布。

3.3 信息数据统计分析方面

在市场监督管理中, 若能利用上述招投标信息进行二次整合加工, 进行合理的统计整理和科学分析, 将对招投标领域监管、防治腐败产生很大的作用。具体的统计分析运用, 如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可以在投标人注册登记、录入信息的基础上, 建立包含企业资质、注册资金、业绩等信息的投标人信息数据库, 行政监督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利用系统数据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筛选、比对投标信息, 分析同一中标企业在多个项目中的投标行为, 投标和中标的次数, 中标后的履约情况等, 从而筛选出重点监管对象, 获取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线索。当前, 我国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统一的、互联互通的招投标信用评价体系。电子招投标全国平台整合后, 各地区的信用信息都统一汇总到国家公共服务平台, 当招投标信用信息库与法院、检察院、工商、税务、海关、人行等机构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后, 在运用大数据进行二次整理分析和运用, 可促成全国统一的招投标信用评价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招投标市场氛围, 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4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行政监督平台的应用

4.1 实现依法监管

行政监督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应当转变行政监督监察方式, 建立起电子监督系统, 在系统中按照法定监管监察的权限和要求, 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 科学设置职责权限、环节、程序、时限, 确保监管监察的独立性、公正性与规范性。

4.2 实现实时监管

推行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后, 交易数据可实时同步到监管系统中, 备份网上交易数据, 实施在线监管, 一方面让监管人员随时随地了解交易运行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 通过行政监督平台发出的行政监管指令, 招投标活动当事人、电子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可及时执行、提供协助, 确保监管的时效性。另一方面,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实行流程式管理, 必须按照规定步骤一步步完成招投标流程, 且对每个环节、每位操作人员 (招标代理机构、评标专家等) 均采用留痕记录。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 可立即调取资料 (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 , 逐一倒查, 快速搜寻证据, 及时开展调查处理。

4.3 实现高效监管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可研发多种监管手段, 及时收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运用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细化分解、判断研究, 做到早发现、早纠正, 实现监管手段“升级”, 不断完善数据监督和技术反腐体系。比如, 在开标环节, 利用信息技术追溯投标文件IP地址来源, 自动对比不同投标企业投标文件的相似性, 若发现不同投标企业的投标文件来自同一IP地址或不同投标文件的重要指标和数据多次雷同时, 系统自动发出异常性预警, 提示存在串通投标的嫌疑, 相关部门可及时介入查实。在项目评标中自动收集评标委员会的评分数据, 运用专家评分离散度分析, 对比同一项目中各专家评分的偏离情况。

5 建议

本文具体阐述了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三大平台的功能应用, 旨在推进全国电子招标投标的规范性、高效性建设与运用, 为实现招投标活动的规范运作、公开透明、安全监督提供理论参考。但现实中, 全国各地电子招标投标建设与应用程度差别较大, 质量不一, 且各电子招投标系统在数据对接和互联互通上, 既不开放数据格式, 也不提供数据接口, 造成信息孤岛等问题。对此, 本文就完善电子招标投标建设与应用提出如下建议:

5.1 推进公共资源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抓紧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工作方案》, 以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实体平台为契机, 推进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待国务院部委出台国家电子交易公共服务系统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 各省建立省级公共服务系统后, 各地市的公共服务平台应及时与国家级、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和交换数据, 同时对接各类交易平台、同级行政监督部门和监察机关电子系统, 从而连成横纵连贯、信息共享的大市场。

5.2 促进交易平台检测认证

依照《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管理办法 (试行) 》等有关规定, 尽快促成各类已建成的交易平台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检测认证, 取得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 更好地实现平台对接, 并在省级以上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上公布认证结果。国家部委可筛选和公布认证机构名单, 以供市场主体选择。

5.3 制定电子招投标监察管理办法, 健全工作制度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建议制定电子招标投标行政监督监察管理办法, 具体规定行政监督部门、监察机关在电子招标投标活动中履行监督监察职责的工作权限、环节、方式、程序和相关责任追究, 为在电子招标投标活动中依法行政健全并形成制度保障。

摘要:在全国大力推进电子招标投标建设的背景下, 分别从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的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等三大平台的功能定位入手, 详细阐述电子招标投标应用的具体操作环节, 并从完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建设出发, 提出推进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互通、促进交易平台检测认证等措施建议, 为提升电子招投标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公共服务,行政监督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招标处.《电子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下招投标各方主体应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 2013 (3) :53-56.

[2]汪才华.基于电子招投标大数据分析在行业中运用问题思考[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 2014 (6) :40-45.

[3]陈波, 罗则佳.建筑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工程经济, 2015 (6) :91-95.

[4]张光灿, 张凯.浅谈电子招投标在防治围串标行为中应采取的保障措施[J].建筑科技与管理, 2012 (7) :133-136.

研究和建议 篇8

一、中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们大家都知道文化的发展是由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决定的, 而文化的发展又是物质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并且文化还对物质具有强烈的反作用。这对于学校而言也是如此, 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

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管理条例、老师教育教学、师资力量规范等多个方面。中职院校通过制度文化建设能够实现对学校的统一规范和管理, 形成一个专门的管理体系, 完善中职院校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的规范管理, 使全体师生都能按照学校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等工作, 避免出现管理不善, 影响学校的规范条例等情况, 帮助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 增强中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因此中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有助于形成学校良好的校规。

二、我国中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 我国的中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 思想往往过于保守, 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管理教育体系。中职院校不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方面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限制了学生自由思想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培养;另一方面阻碍了中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由于中职院校教育管理以及各种规章管理制度的落后, 给学校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一) 中职院校的制度文化与现实社会发展不相符

中职院校制度文化的建设通过对学校的陈旧制度的进行改革和去除, 剔除不符合学校发展的制度因素, 不断变革和更新新的制度。然而, 我国的教育事业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的开放思维和教学管理水平普遍偏低, 并且基本上沿袭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 在学校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和漏洞。随着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比较渴望接受新事物, 并且学生的思想也有了新的突破, 不再是过去陈旧的只知道埋头学习的书呆子, 他们更热衷于追求现代教育的开放思维。因此, 传统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落后限制了学生的成长

由于中职院校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在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上存在严重的落后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中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是完善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指导思想, 只有首先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扫清障碍, 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然而中职院校制度文化过于保守, 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另外学生不能与外界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生活与现社会的严重脱节, 这对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势必造成深远的影响。

三、构建和谐中职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议

中职校园制度文化上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 还有利于培养现代型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对此国家也十分重视中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和发展, 并不断的鼓励中职院校努力改进制度和措施来完善和改进制度文化建设。

构建中职院校良好的制度文化, 首先要从中职院校的角度出发, 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重新的整理和划分, 摒除那些陈旧的、传统的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制度约束, 并在原先学校制度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发展, 创新形式和内容, 形成现代学校教育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学校教学的管理, 实现教育教学的与时俱进发展。另外还要坚持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民主性, 校园制度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和维护, 学校不能因为个别情况而纵容别人不规范的校园行为, 否则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也只是一纸空文, 没有现实的法律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 中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为学校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职院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我们要认清当前中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弊端, 创新形式和手段, 切实搞好中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各种学校相应出现, 有全日制的国家统一招生的高等教育学校, 有成人高考教育, 还有自考函授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近年来, 我国的中职院校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中职院校的建立对培养社会综合技能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职院校也普遍受到了人们的赞同和肯定, 但是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 本文将针对中职校园制度文化的做如下探讨。

关键词:中职院校,制度文化,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陶红, 高先燕.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原则与途径[J].职教论坛, 2012 (11) .

[2]黄宝满.广西少数民族高中校园制度文化的哲学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 2008 (10) .

[3]汪永智.建立与优秀企业文化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7) .

[4]郝敏.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 2011 (05) .

研究和建议 篇9

为了确保顺利地实施美术教育, 这几年来, 一系列的文件先后出台了。虽然美术教育被国家所高度重视, 同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受到美术教育的重要影响, 但美术教育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 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乡差异较大, 美术教学条件简陋是很多学校面临的困难, 甚至有些学校还处于把美术课教学认为是“画画”的初级阶段, 这些都是制约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队伍的素质不同也是制约小学美术教育的瓶颈之一。小学美术教育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案例分析

笔者对所在地区的几所小学的美术教育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下面笔者介绍一个教龄七八年的专职美术教师的一节课。学生简称“生”, 老师简称“师”。

师:同学们, 老师有一个游戏你们想玩吗?

生:想!

(说明:《森林探险》已经事先被教师在黑板上画好, 然后一个写有数字的纸盒也被教师拿出来。)

师:扔的数字大就能赢得比赛, 谁想上来玩啊? (两个学生积极地跑上讲台, 两个人玩了会, ××赢得了比赛。) 老师然后说, 让我们为××鼓掌。 (掌声响起) 接着老师说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登山游戏》好不好。 (板书课题)

生:好。

(点评:从表面上来看, 这部分的教学是在落实新课改,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以前先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但我们实在不敢恭维老师的画画水平, 题目是森林探险, 但几根写上数字的平平的横线和竖线, 就认为显示出了险情。)

师:同学们, 我们进行分组讨论, 你们照着书上的范图, 想一想画登山游戏都要画什么? (5分钟)

学生照着课本开始比着说起来。

师:那你们开始画画吧, 内容与题目的统一要特别注意。

(点评:老师画的画好像就不与题目一致。)

由于游戏的要求没有被教师介绍, 学生在开始画时, 有些学生就胡乱地涂抹起来。教师很少给学生找缺点,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会被教师的指导所限制是他的观点, 老师耐心等待着下课五分钟前进行总结。

听完课, “这样上美术课他们也会”是几位别的学科老师的一致观点。

(点评:教师的能力太差, 自己不做, 却要求学生去做, 教师的要求学生又怎能做到?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去教学, 能够在美术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启发引导和过于放任自流, 对教师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美术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需要好好进行提高。)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与建议

(一) 主观认识不足

美术教育的发展受着思想误区的严重影响。学生、学校和社会基于现实的功利性选择和升学的压力, 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美术被人们认为是“鸡肋”, 食之无味, 弃之不能。

家长的误导也是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文化课的好坏是家长们衡量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标志, 画画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画画的激情与兴趣, 孩子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被这样扼杀了。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不重视小学美术教育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 客观条件限制

美术教育资源匮乏, 教学条件差, 美术教师的素质偏低,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样板化”等因素也是影响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原因。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主要的方法有:

1.实行分层次有效培训, 提高现有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2.实行优秀教师支教交流和教师进修学习制度, 提高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师德教育, 杜绝有偿家教。

4.开展多种竞赛活动, 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地位提升。

5.转变小学校长观念, 是搞好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

只要按照这些方法与建议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提高, 改变家长、学校、社会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偏见与轻视, 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得到改善和改变。

四、 总结

近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美术教育的实施, 但美术教育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 笔者虽然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 这还有待我们去提高和改进。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成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研究和建议 篇10

农村公路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改变,使农民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安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经济和城镇化得到飞速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农村公路现有的养护管理体制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建议。

1 重庆市农村公路概况

截至2010年底,重庆市“双百”目标圆满实现(即100%的乡镇公路通畅、100%的行政村通达),标志着重庆市所有乡镇公路通畅,所有行政村通达。目前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全市路网密度123.2公里/100平方公里,处于西部第一、全国领先。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99.4%、72.6%,对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1]。但是,农村公路仍然有许多问题,比如:公路等级较低、未铺装率较高、养护水平较低等。

2 重庆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重庆市采用的养护管理体制是“分级负责、以县为主”,逐步推行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管养模式。在目前的这种养护管理体制下,有这样几个问题。

2.1 责任分散

在目前的管养体制下,农村公路养护的主体是政府,参与管养的机构有交通部门、公路管理部门。几个部门在同时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的时候,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导致责任大大分散了。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也并没有建立起来,村道公路基本上实行的是“一事一议”,很难保证养护资金的稳定性,常常导致农村公路处于失修状态。另外,许多乡镇还没有专门的农村公路养护机构,甚至有些地方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还不够重视。

2.2 养护资金不足

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约10万公里,按每公里最低1.3万元养护成本计算,全市农村公路养护成本年需求资金约13亿元。虽然按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对县、乡道的大中修工程分别按每年每公里7000元、3500元的标准给予了补助,对村道养护工程按每年每公里1000元的标准给予了补助,每年补助额为约2.5亿元。再加上县级财政补助,各个县的补助标准按照当地经济条件而定。但就实际养护成本的资金需求而言缺口仍然较大。2008年,从重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进行的研究来看,2010年,重庆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缺口将达到15.2亿元,尤其是大中型养护资金缺口比例较大[2]。

由于资金的严重不足,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无法得到保证,大中型养护更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导致农村公路常常处于失修状态。从而影响了农村公路的通车安全,也给农民的财产安全带来了隐患,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3 养护技术不足

农村公路养护人员缺乏专业的养护知识,从市公路局到乡镇,整个农村公路没有形成良好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体系。另外,养护设备的缺乏也是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困难的重要原因。

3 构建新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在现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体制上,重新构建一个良好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笔者从组织结构出发,设计了一个新的组织结构,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3.1 组织结构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3.2 职能设计

(1)负责人要落实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安排养护工作,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2)办公室负责制定农村公路养护公路管理相关文件、规章制度等;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的相关宣传;评估和考核农村公路养护情况。(3)财务科负责筹集养护资金,编制年度养护计划预算,管理和利用好养护资金;监督各区县的资金使用情况。(4)养护科负责制定年度养护计划和指标,养护技术培训,学习和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施工工艺。

3.3 人力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配置是该结构的核心。在目前重庆市农村经济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为该组织配置足够的人员会对本来养护资金不足的农村公路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该组织的人力资源设计采用动态原则,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逐步完善人力资源配置。

3.3.1 初期

市公路局在现有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部门的前提下,确定农村公路养护总负责人,然后再设立相应的科室,包括办公室、财务科、技术科。在初期的组织结构中,由于养护资金不足,为了更好地解决养护资金和有效利用养护资金,财务科的人员配置应该较完善。办公室和养护科的人员可以适当的少一些,也可以身兼两个科室的工作。

县级政府可以从政府、交通局、公路局等部门抽调相关人员,组成一个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该机构负有本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所有责任。同时,机构任命一个总负责人,并设有上述三个科室。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增加,也可以一人兼多职,但应完成上述基本职能。

乡镇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结构,确定负责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设立上述部门,以确保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3.2 后期

后期就是在经济发展较好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更好的成绩时,完善上述人力资源配置,从而使组织发挥更好的功效,以确保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更好地进行。如果有条件,可以成立专门的农村公路养护单位,全权负责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3.4 如何发挥该组织的功效

3.4.1 职责明确

直线式职能制的一个优点就是分工细密、职责分明。采用该组织结构能有效地解决目前责任分散的问题。从市公路局到乡政府,每一个级别都有相应的负责人,并设有相应的科室。虽然组织在发展初期,人力资源不是很充足,但是从整体上来讲,责任是很明确的。在经济发展和人员配备充足的时候,该组织会发挥较好的功能。

3.4.2 解决资金困难

资金不足是阻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资金问题。财务人员在组织的发展初期肩负着重要的任务。解决资金困难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资金的来源和资金的利用。

3.4.2. 1 资金的来源

(1)利用好补助资金。目前的资金来源中,各级补助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确保这部分资金来源稳定是首要任务。a.认真落实国办发[2005]49号文件,补助标准不得低于文件规定,财务人员应确保该项资金到位;b.市级财务人员应积极申请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从而增加养护资金的来源;c.财务人员应积极要求区县政府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专项补助资金;d.有能力的乡镇可以设立一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费资金。(2)充分利用养路费。各种车辆的养路费是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路费占到了养护资金的45%,所以必须管理好这部分资金,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组织的财务人员应该督促区县交管部门重视养路费的管理和利用,养路费总收入的80%以上都应该用于农村的公路养护管理(国办发[2005]49号文件)。(3)募集社会资金。财务人员应该认识到募集社会资金的重要性,社会的捐资不仅可以增加养护费的来源,而且能够提高社会对农村公路养护的认识。财务人员应多渠道地募集社会资金,政府在这方面应给予支持。募集的社会资金,组织可以给予财务人员一定比例的奖励,以提高财务员的积极性。

3.4.2. 2 资金的利用

资金的有效利用是解决资金不足的另一重要手段,只有资金有效利用,才能最大程度上解决养护资金的不足。养护资金的有效利用,从两个方面考虑:编制预算和财务评估。市级财务科应对全市每年的农村公路养护编制年度预算,并对资金的利用进行监督和评估;区县政府应对本区县的农村公路年度养护资金编制相应的预算,并对其监督和评估;同样,乡镇也应编制相应的预算。对于使用不合理的资金应追究责任。

3.4.3 解决技术问题

技术人员是保证农村公路养护得到落实的保证。组织的每一个级别都应该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对其它养护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对于比较难的技术问题,上级技术人员应给予下级人员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市养护科每年可以举办几次农村农路养护专业知识培训,对区县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样地,区县和乡镇也应组织相关的培训。

3.4.4 建立评估体系(监督体系)

评估小组可以由办公室、财务科、养护科三个部门的人员组成,对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使用、养护成果等进行评估外。从组织的上级到下级都应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上级除了对自己的情况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对下级进行评估,对于取得较好成绩的下级,上级应该给予奖励,对于业绩较差的下级应进行批评和指导。

4 结语

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农村公路的建设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好。本文针对重庆市原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许多不足,通过直线式组织结构的设计,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的责任分散、资金困难、技术不足等问题。

摘要:2010年底,重庆市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农村公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和文献研究,针对重庆市目前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设计了新的组织结构,从而构建了一个新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通过该体制,能解决责任分散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重庆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滕宏伟.又好又快建设农村公路,服务重庆统筹城乡发展[Z].2009.7.3.

[2]陈莉等.重庆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28).

可行性措施和建议 篇11

我们要鼓励和尊重不同视角、方法、撰写体系的教育史研究及多样化的讲授方式。我们需要做的关键步骤是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多样性。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曾试图把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统统解决。认识到这一点,方能找到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

1933年,查尔斯·比尔德(Charles Beard)当选为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当时,他因撰写《宪法的经济学解释》(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一书成名已久。在任期间,他利用主席演说号召彼时“各自为战”的历史学家们应该协同一致。比尔德主张所有历史学家必须遵守高度尊重历史事实、谨慎选择研究方法的学术标准。他认为实证研究方法是获取确凿的历史事实、人物性格、历史境况、历史活动的惟一方法。单单实证研究方法足可以揭开历史发生的条件。比尔德同时指出,一旦实证研究或科学研究被视为终极目的,危机就会出现。在他看来,当实证研究支配历史研究时,历史反思则会成为多余的存在。他强调应该尊重这个事实:无论是关于当地的,还是世界的、种族的、阶级的历史研究中史料的选择或安排,都是由研究者思维中的理论框架所限定的。这个理论框架包括对必须的问题、可能的问题及值得探索的问题的思考。

在比尔德发表上述讲话的80年后,我仍然认为他的建议对21世纪研究教育历史的我们有重要启发。我们需要为我们的实证研究设定最高的衡量标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历史研究中尊重且尽可能广泛地考虑“必须的、可能的、值得探索的”问题。教育史研究者应该严格遵守贝林、克雷明等人半个世纪前提出的目标:严肃对待我们的学科,承认且坚持我们是历史学家,就不能允许出现对学校教育及教师影响的解释的探索超出我们历史学家所揭示出的事实。

我们中的部分人可能继续关注历史系的伙伴们发表的专论、文章及书籍,专心于教育历史研究。另一部分人则有不同的使命,这部分人应该对我们的学生,即未来教师的需要给予关注。这些学生需要对学校教育系统、教师队伍中的同伴们、他们就业单位所在的社区等有系统的、有效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他们也应该对教育学院、21世纪的大学有一定的关注和研究。

对未来教育史研究的可能路径,我诚恳地给出自己的建议。

第一,教育史学者应该把我们作为历史学者的学科特长带到整个教育研究领域,通过表达我们对“大教育”研究的责任感在教育研究团体中获得一席之地。确切来说,这种责任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在我看来,我们应该采纳约翰·R·卢瑞(John R. Rury)2006年发表的那篇文章里的建议。文中,他主张,面对大约2/3的教育史学者是在教育学院获得学术信仰和追求的事实,教育史学者理应把自己定位成教育研究者,定位成学术专长在历史领域但研究关注点和聚焦处在教育领域热点问题的研究者。卢瑞认为,历史学者已经被美国教育研究学会及其他类似的学术组织过度边缘化,如果教育史学者不改变这种情形,教育史学者同样存在被其赖以生存的教育研究边缘化的危险。而学会认真地倾听、对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历史对澄清教育问题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洞见等,方可以有效预防教育史学边缘化的危险。

如果教师教育大学化、替代性教师教育模式的双方拥护者、标准化考试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或者那些陷入“阅读之战”与“数学之战”的争论者们有机会把所有这些争论以及诸如此类的争论置入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所有这些争论会有什么变化呢?如果诸如特许学校的价值、同性教育、高等教育学生的负债危机等这些热点问题置入历史学科背景下研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难道我们就不能在下一个研究项目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关注吗?我们的研究更多的是提供建议,而不仅仅是有趣的专论或背景信息的提供。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为历史学家是因为我们相信历史的价值不止于它的趣味性,而是在校正人类行为、机构发展及影响未来发展等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我们应争取和强调基础性课程和教育史课程在教师培训计划中存在的必要性。我认为,教育史、教育哲学这些学科对教师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我相信历史的学习促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意义有更为广泛的认识,对社区中的学校、学校中教室的角色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些知识对社会所面临的重大伦理问题有透彻的认识。今日的学校正处于这样的伦理问题中。正如前面所说,我对那些掌握了教学技能但从未对美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及意义有所思考的教师们充满了深深的担忧。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及意义正是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的理由。如果对诸如教育改革将使谁获益、谁受害,或者种族、阶层、性别取向会如何影响个人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或者询问学校教育对建设更为民主的社会等这类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师又如何不让人担心呢?历史和哲学帮助我们提出关于伦理、目的、意义等这些基本的问题。如果打算重新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谋取教育史课程的位置,或者更有力地争取到不同以往的位置,我认为我们应该彻底地重新思考我们在教育史研究和教学中做什么的问题。我主张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应该致力于重建曾被蔑视的基础课程。

令人高兴的是,对教育史课程的新思考已经开始了。我个人特别欣赏华盛顿大学教师教育培训计划中的“社区家庭政治纽带项目”(Community-family Politics Strand)。我对“纽带”的理解是,它要求未来的教师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思考:社区教师是什么?为什么我想成为这样的一名教师?我如何形成与我希望面对的孩子与家庭相适应的、清晰的文化、政治、种族身份意识?这些都不是目前我们历史或哲学系的教师所能提出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对未来教师的发展异常关键。优秀的历史学家可以帮助学生们思考这些问题。在此,我很高兴地向大家汇报关于教育史课程在教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中复兴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案例。在蒙特克莱州立大学,一门名为“教育的历史基础”的课程是中学教师培训计划课程体系中四门必修课之一,而且很快会成为小学教师培训的必修课。这门课有两个重要作用:为教师思考教育中的教育公平、当地教育财政改革、种族融合等富有争议的问题提供历史背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大学水平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他们入学时所欠缺的。

在纽约大学,每学期教育学课程的序言部分,我通常会用1个小时的时间为那些立志成为教师的学生追溯教师史。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我会说:“你是否记住我今天提到的某一个名字或日期是没有关系的。你应该了解的不是他们,而是这样的事实——学校教育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而教师在这种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使教师,特别是有追求的教师,不再把自己看作被外力裹挟着的牺牲品,认识到自己是所处学校改革的行动者和影响者。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历史的使命感是我们历史学家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我们教育学院工作的同仁,应该付出比我们现在已经做的、更强有力的努力去强调教育史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教育学院的教师反对新的师资培训机构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大学培养的教师具备更强的教学技能和对居于社会大系统中的教育的位置有批判性的认识,从而更有可能成为富有哲学思考的教育领导者,而不仅仅是教书匠。但我们需要问的是,如果教师培养计划中没有历史课和哲学课,教育学院又有何依据可以实现上述目标?如果我们教育学院的伙伴们试图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就需要我们,我们应该准备进入,甚至是大声高喊着进入这个体系。

第三,作为历史学家,我们可以在改善美国基础教育的课堂上发挥更大作用。事实上,我们应该这样做。目前,历史学科在全美基础教育的地位显著下降。为了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人们做了很多努力。在西弗吉尼亚州的白德议员和马塞诸塞州的肯尼迪议员的领导下,全美历史教学拨款项目通过联邦财政拨款鼓励学区和大学历史系组成合作伙伴,以加强美国历史学界的社会科学课程,促进历史学授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随着这两位议员的卸任,随着他们发起的此项拨款项目的昙花一现般的结束,我们需要找到新的渠道以加强学校中的历史教学。

除了教育史学者,没有谁更适合担当此任了。正如纽约大学的同事写给我的那样——是时候打通教育史与历史教育之间的隔离了。这种隔离使得教育史学者缺席了学校历史教育。我们教育史学者有着特殊的责任和机会到基础学校,帮助历史教师更好地了解如何学习历史。作为历史学者,我们比教育学院的同事们更能理解历史性的思维习惯、思考技巧等,这些能帮助学生走近历史的原始档案和材料。作为曾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及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进行关注的历史学家来说,较于历史系的伙伴们,我们更能理解文化障碍是可以被克服的。我本人就花了大量的时间为高中历史教学撰写文章并与高中历史教师一起工作,这些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令人愉悦的事。

纽约大学博士生劳伦·莱斐(Lauren Lefty)也加入了这项工作。莱斐认为,教育史学者参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对双方都有益处,例如,与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时,能激起教育史学者新的研究想法,确保研究不会远离教育和教学实际问题;反之,教育史学者可以运用教育史学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帮助高中教师及学生深刻理解及准确定位他们在社区的角色,同时,通过教育史研究帮助社区理解学校角色及其意义和价值。我认为,教育史学研究应当站在当前学校历史教学的最前沿。

第四,在大学和学院的人文学科课程中找到教育史课程令人自豪的位置。也许你会把我这篇讲话看作是鼓动忽视历史系的号召。恰恰相反,我认为历史系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历史系。我们应该知道历史系和教育学院并不是历史学者在大学里所能工作的惟一地方。卢瑞曾建议教育史学者学习历史学者那种视自己为其他非历史学科伙伴的的使命感,或者视自己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获得如何具有律师一般的批判性思考历史学家的自豪感。教育史学者如何成为这样的角色呢?

教育史学会原主席凯伦·格瑞弗(Karen Graves)曾建议,我们要少些对政策制定者担心的考虑,多些关注如何激起学生对教育史的兴趣。格瑞弗主张,教育史课程的恰当讲授会让学生认为这就是大学本来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教师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教育。这种教育鼓励提出问题、尊重多种方式的学习、要求思考的精准、推崇清晰表达观点的能力、接纳不同的观点。格瑞弗推崇的这类课程应该构成所有学生的普通教育的基本部分,不仅是为未来的教师提供,也应该为那些将来的父母、选民、民主社会的公民所提供。

第五,我们历史学者应该为拯救陷入危机的高等教育作出贡献。在我的任期内,我个人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建立美国教育史学会同美国历史研究会更深刻的联系。正如我早些时候提到的,美国历史研究会主席帕特里夏·利墨里克(Patricia Limerick)写信给我说:“对这个问题,我思考很久了。历史学家们从来不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和解决他们的尴尬境地。对这个事实,很长时间以来,我感到既具讽刺意味,又痛惜他们错失了机会。另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是,虽然他们的职业栖息地是大学,却几乎没有历史学者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帮助自己的机构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它目前所遭遇的历史性挑战。”她继续从个人的角度指出了教育史学会的重要性,说:“在我们之间的沟通建立之前,我就一直希望能和你以及你的学会建立联系。我们独特的专业力量应该提供给我们在广泛的历史角度下正确理解和认识21世纪的教师所面临的挑战的解决方案。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历史的框架,对大学的教学实践改革给出新思路。现在,大学教学处在危机之中。”

当然,更为离奇的是几乎没有大学的领导人曾向历史学家寻求过帮助。当然,当我们(包括我们这些高校里的历史学家们)自觉地把专业才能用来解决我们自己的大学问题时,我们也不会为“他们从来不寻求我们的帮助”这一事实而悲叹。我认为,利墨里克谈到的挑战是我们教育史学者同样面临的,无论我们研究关注点是在高等教育史、基础教育史,或者非正规教育史,我们都应该一马当先地运用历史的视角思考我们的大学和我们的研究。我认为,我们应该鼓励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具有历史视角的、主动的改革者,而非改革的研究者。

在最新版的《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中,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 和他的同事们提出当下高等教育的关键问题——可获得性(Access)、学生数减少(Attrition)、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可问责(Accountability)。难道他们提到的这四个主要问题,以及他们在文中谈到其他问题,如围绕着多样性和积极行动而产生的斗争、大学里不断增加的兼职教师、科技的影响、科研资金的枯竭等,不能从历史学家的研究中有所获益?如果我们可以为人文学科的伙伴们树立榜样,致力于当代问题研究而不是成为现世主义者的话,那么这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可以在我们这里得以解决。

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度过我们的时间——有些人热衷于教育史的研究工作,有些人喜欢做教学工作。无论如何,不可能有人把我上面提到的所有问题都作为关注点。如果我们努力的话,我们毕竟可以做部分工作。正如查尔斯·比尔德在大萧条中期对他的历史学者朋友们所讲的那样:我们不必都做同样的事情,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那些在教育学院树立学术追求的,不可避免地同那些在历史系或者大学其他院系或大学以外的地方确立学术追求的人有不同的关注点。那些在职业生涯后期进入该领域的人,同那些在职业生涯早期踏入该领域的人,当然也会有不同的关注点。个人兴趣和机遇会引导一些人更多地从事传统式的研究和教学,而其他一些人则可能拓展研究范围,去研究危机中的基础教育、大学改革、公共宣传和政策等。我们应该保持我们在相同的研究水准上,但是我们应该,也必须以不同的方式从事我们的学术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这样做方可以重新定义我们这个学科,以迫切需要的努力帮助我们所在的学院、大学摆脱困境。

研究和建议 篇12

关键词:情感管理,人性化管理,沟通方式,民主管理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管理理论粉墨登场,不免让人眼花缭乱。人性化管理的确对激发员工的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实现和谐企业的构建,促进管理气氛的融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现实条件下,很多空管局在管理过程中,对人性化管理的精髓理解不深,只是抄袭和模仿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未能结合员工心理和个性需求。人性化管理制度不健全,民主程序不完善;缺乏人文关怀,不注重员工利益;沟通方式不够人性化,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企业文化不健全,标准不够明确,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在东北空管局,每一个员工都可以直接进入公司总裁的办公室而不用通报。公司的沟通渠道非常通畅,每年要定期举办几次员工午餐会,公司高管会悉数出面,征求新老员工对企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而且提出的问题也非常人性化,如:“您觉得我们怎样做才会让员工更满意”,这种诚心诚意和人性化的沟通方式,得到多数员工的认可,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献计献策。同时,公司鼓励员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想办法和大胆采取实际行动来改进自己的工作。

实施规范的情感管理,必须要加强对员工个性和心理因素的把握,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结合情感的可塑性理论,创新情感管理策略,给员工以充分的信任、尊重,以充分激发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尽力消除员工的消极情感,从而使其潜能得到发挥,激发其内在动力。据此理论,公司定期收集员工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且在规定的时间内都会给予认真的答复,其中部分建议还被公司采纳和落实。同时公司采取措施促进权力下放。

东北空管局管理层如认识到授权以后的充分信任不仅对下属极有好处,同时对管理层自身也利多弊少,于是管理层积极主动地去充分放权。授权以后的充分信任等于给了下属一个平台、一种机会,给了其受尊重的感觉,让其有一个广阔的施展抱负的空间。授权以后的充分信任对于管理层自身也有莫大的好处:把事情简单化,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重大决策问题。因此,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襟怀坦白,对于权力,及时下放。并在下放过程中,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支持下属独立开展工作。这样就取得了下属的信任和拥护。

东北空管局多年来没有解雇过一名员工,员工主动流失率一直远低于其他航空企业,且执行力异常强大,这使东北空管局在强手如林的航空业竞争中建立了牢固的优势。那么,人性化管理的定义是什么呢?据专家的定义,人性化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充分关注人性要素和人的心理个性需求,以充分发掘人的潜能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包含对人的需求的尊重,对人的激励,给人的职业生涯提供各种成长与发展机会,强化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战略,为员工的发展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个人生涯规划等方面。

综合本人的所见所闻,感觉中国的东北空管局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不完善的地方。

1)人性化管理制度不健全,民主程序不完善。当前,受管理意识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一些空管局未能结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建立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在人性化的民主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缺少员工的参与,一些企业管理层往往“闭门造车”,不愿就管理制度征求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意见,一些职代会表决程序不过是走过场,厂务公开等先进管理机制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真正实施。2)缺乏人文关怀,不注重员工利益。一些航空公司在管理过程中,过份注重员工的奉献精神和拼搏意识的宣传,为了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经常不顾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压力现状,一味地要求员工加班,而在员工待遇上,却以成本压力过大为由,随意压低员工的工资资源和福利待遇。对于员工的精神需求,一些企业往往认为是员工的私事,而较少主动关心。从而使员工对企业失去应有的信任。3)沟通方式不够人性化,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在我国一些空管局中,一些管理者与员工间的沟通渠道较为单调,往往只通过工作过程中实现单向沟通———即管理层对员工的指导和监督考核。沟通方式也多限于谈话,这样员工往往限于自身身份,不敢在沟通过程中反映自身在工作中的意见,从而使管理者无法获得必要的管理信息,这样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方面,根本无法体现人性化的特点。4)企业文化不健全,标准不够明确。现代航空企业,企业文化对于提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对于激励的实施,对于员工责任感和凝聚力的提升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综合国际上一些空管局在人性化管理方面的经验,本人试着提出一些完善的思路和建议:

1)健全人性化管理制度,促进民主管理。结合航空企业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人性化的民主管理制度体系,以此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实施。深入贯彻各级工会组织指示精神,重视工会的纽带作用。把履行基本职责和做好两个维护的统一,作为企业工会组织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2)结合航空企业发展目标构建精神绩效考评机制,实现精神激励。有效的精神激励是使员工积极性最大限度调动起来并持续地保持下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承认员工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尊重和保护员工的个人权利,创造条件让员工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价值观念贯彻到企业的日常运作过程中,并对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时予以提拔重用,从而实现事业的激励;对优秀的员工在政治上加以重用,给予他们更多的参政议政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员工的激励。3)加强人文关怀,落实关爱措施。以员工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现代企业建立团队精神的必然要求。4)减少员工工作压力。结合航空企业员工压力较大、工作任务较繁重的现实,对于员工应享有的休息日、节假日、年休假,各单位应予以保证,确保员工身心能得到及时调整。从生活和工作上加强关心,修建和改善生活工作必须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和美化、绿化工作环境,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注重员工身体健康和精神需求。5)创新沟通方式。加强与员工间的沟通。人心之间的距离有时是最远的,有时却又近在咫尺。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和下属间的心理距离,是取得员工信任的重要方面。

对于空管局来说,人性化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因此,在人性化管理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要以人为本,将人的利益和诉求放在第一位,“先员工之忧而忧,后员工之乐而乐”,创造更多的条件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此,方为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曹蓉.组织行为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信息化管理模式下一篇:实习安全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