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和建议

2024-06-26

改进和建议(共8篇)

改进和建议 篇1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仅由技术因素决定,还与企业经营理念、员工精神状态、道德标准等非技术因素有密切关系,是其技术水平、R&D能力、生产运行能力、管理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本文将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内容归纳为: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物流业务的运作能力、物流服务的创新能力、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物流品牌的塑造能力、物流市场的营销能力。这六个方面能力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把企业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把企业外部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另一方面,任何物流活动的开展对社会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公共设施、信息及社会物流环境等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如何整合物流资源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容。

物流业务的运作能力。由于物流服务是不可储存的,服务过程就是客户的消费过程,任何差错都会对客户产生不良影响,物流企业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运作能力,才能实现低成本高水平服务的目的。因此,物流运作能力是物流企业最基本、不可或缺的能力,是物流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体现。

物流服务的创新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并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抄袭或经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保持其核心竞争能力,必须不断满足市场及客户新的需要,开展增值服务,其实质即为持续创新。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体制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内容创、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几个方面。

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演进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知识、技术和人才积累逐渐形成的,先进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物流过程的交易费用、资源的整合成本,提高了服务的响应速度、运作的便捷与效率。

物流品牌的塑造能力。由于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无专利性,用户对服务质量的判断,会更多地依赖于品牌,品牌是一种名称、名字、标记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运用,其功能是借以辨认服务提供者或服务产品,且使之与竞争对手区分。因此,品牌是物流企业最大无形资产。

物流市场的营销能力。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进入各种更有生命力的市场,为企业现有的各项业务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又是发展新业务的引擎,是差别化竞争优势的源泉。营销能力反映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市场影响力,它通过将潜在的竞争优势转为现实利润优势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策略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针对目前综合整合能力较弱,竞争能力普遍不强的现实状况,应该全方位地进行整合。首先,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根据人员素质,选择合理有效的物流技术,建立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物流系统。其次,各个物流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模式进行业务整合,操作性的物流企业整合重点在于业务流程上各结点的有效衔接与成本优化。行业倾向性物流企业则侧重于作业能力和作业范围的合理确定以及网络信息的最优化利用的整合。而多元化的物流企业整合重点在于实现业务的规模经济,减少资源浪费。另外,企业在进行业务整合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与技术的有效整合,为整个企业的整合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三方物流的各个需求方的业务流程都不相同,而物流、信息流是随价值流流动的,因而第三方物流服务应按照客户的业务流程来定,通过对物流资产和物流活动进行分析、集成、管理和控制,通过行业内的横向联合,利用专业综合的物流知识及各种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度身定做合适的物流系统方案以及方案的实施。

国际上先进的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业务流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经营模式,实现物流渠道的畅通。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在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技术等方面与国外物流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尽管我国的物流企业也已经开始了物流中心网络化建设,但在规模和效率上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加快建立与物流、商流相配套的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技术来实现经营管理。

我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由原有的国有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还保留许多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运营效率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适应。因此,首先必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其次,应该借鉴世界诸多成功的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方法和模式,并结合我们国内环境的特殊性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创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使企业走向成功。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经济高速发展,过剩经济已取代短缺经济,并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供需不平衡现象进一步凸显。在供过于求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同质性的物流服务的价格将趋于一致,第三方物流企业再不能凭借价格优势取胜,这促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寻求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最关键因素。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在人才上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要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现代企业要引进和培养人才,特别注意引进和培养专业化物流的高级管理人才;其次,要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普遍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和业务素质,尽快抢占人才制高点,取得人力资源上的绝对优势;最后企业还应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交流,派出员工培训,学习先进经验。培养出一支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核心能力的必要环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物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集中,我国物流产业正处于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之中,要求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培育和发展,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物流走向了理性、有序的发展轨道,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未来几年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成长时期,我们应该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使其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进和建议 篇2

1.1 未能充分发挥GB/T 5824指导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标准的洞口标志尺寸 (公称) 作为门窗规格标志。GB/T 5824《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是在设计、生产、选用建筑门窗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按照标准精神, 洞口与门窗应协调其构造尺寸。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建筑设计单位通常不考虑详尽的门窗、洞口的结构尺寸;土建施工单位不考虑洞口装饰需要、不考虑门窗结构特点, 按洞口标志尺寸在“裸墙”上预留洞口;门窗企业需要按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门窗尺寸。其结果是不同的工程, 公称相同的门窗尺寸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建筑门窗公称尺寸形同虚设。

问题的出现有一个过程。过去我国的大多数建筑没有外墙装修 (清水墙) , 外墙有装修时外墙装修与内墙装修也差不多 (抹水泥砂浆) , 对门窗的影响往往也较小。以洞口标志尺寸作为构造尺寸预留洞口, 以洞口标志尺寸缩减20mm~30mm作为门窗构造尺寸制作门窗, 洞口与门窗配合一般都没有问题。然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国建筑外墙装修越来越普遍, 装修方法越来越多, 不仅装修可能还要做外墙保温或内墙保温, “裸墙”之外的尺寸变化很大。比如外墙贴瓷砖。外墙贴瓷砖时门窗洞口的侧面也需要贴瓷砖, 安装门窗的实际空间比“裸墙”预留的洞口缩小了60mm左右。再比如外墙做保温层。洞口四周做保温后洞口的实际尺寸比“裸墙”预留的洞口缩小了100mm。伴随着社会的进步, “装修”、“保温”之类的工程越来越多, 尺寸调整工作没跟上, 仍在沿用在“清水墙”上预留门窗洞口老办法, 致使门窗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低。

1.2 目前的建筑施工质量难以满足门窗安装需求

我国传统的门窗安装方法是湿法作业, 即在墙体上预留洞口, 安装门窗, 用水泥砂浆填缝、抹门窗口, 安装玻璃, 最后漆饰。目前我国的门窗安装方法采用的是较先进的干法作业, 即门窗安装及安装后不再进行抹灰、填缝等作业。门窗制作, 包括安装玻璃、漆饰在内, 完全在工厂进行。安装门窗时预留的洞口已抹好门窗口, 洞口与门窗间的缝隙用密封膏密封。门窗安装方法的改进, 对建筑门窗洞口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提高洞口质量的必要性没有受到重视, 洞口质量没有明显的改进。许多建筑工程预留的门窗洞口都达不到干法安装门窗的要求。许多土建施工单位只注重门窗洞口平直, 其本身的规格尺寸却常受到忽视。门窗企业面对门窗洞口大小不一的既成事实, 只能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配制门窗的作法。

1.3 洞口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普遍

(1) 窗的问题

窗的洞口设计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阳台窗的选用上。许多建筑在设计阶段实际已确定安装阳台窗, 但阳台设计和施工根本就没考虑阳台窗的标准化问题。但阳台施工仍沿用了不安装阳台窗的作法, 还在考虑阳台的排水问题, 同一阳台的高低差有7~8cm。

(2) 门的问题

门的洞口设计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洞口位置不合理、规格选用不合理。

如图1所示, 洞口与墙齐平, 门扇开启时有可能开不到90°。另外, 转角墙 (还有丁字墙) 洞口影响装修效果 (门套贴脸不对称) 。

为获得较好的安装效果, 洞口往往需要改造, 如图2所示。这样的洞口改造后可能比原洞口小很多, 尺寸更不规范。

门的洞口规格选用不合理主要表现是选用规格过多。同样的建筑, 同样的居室门的洞口不一样, 一个住宅内的门有几样。

1.4 缺少必要的规范

(1) 缺少墙厚的要求。

我国没有关于洞口墙厚的要求, 目前受影响的主要是室内门行业。过去我国的室内门有独立的门框, 门通常安装在洞口内, 一般不受墙厚的影响。现在我国的室内门大多都是工厂生产的, 门套与门框合二为一的室内木门。墙厚没标准, 室内门门套宽度设计没有依据, 不能形成标准化生产。我国洞口尺寸、墙厚尺寸繁杂, 门窗的销售只能停留在用户向生产厂商订做的水平。

(2) 新型墙体材料多, 门窗安装方法缺少统一要求。

现在新型墙体材料很多, 土建施工人员不了解相关的技术盲目使用, 更加剧了预留室内门洞口施工的不规范。如目前许多新型墙体门洞没有过梁, 见图3、4, 许多墙体材料并不适合直接使用射钉或膨胀螺栓安装门窗, 许多工程都不能按设计要求安装预埋件, 室内门安装全凭室内门安装企业的施工方案, 室内门安装的牢固性根本就没有保证。

无构造柱、无过梁、也没有钢筋的室内隔墙, 其洞口墙体极易开裂, 特别是在顶层和首层。图5是某住宅交付使用一年后的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 目前轻体隔墙的室内门门口开裂的现象十分普遍。

过去的墙体材料主要有两种, 一个是粘土砖, 一个是钢筋混凝土。针对这两种材料, 安装木门窗时一般都采用预埋木砖的方法, 安装钢门窗时一般用焊接地脚、预埋地脚。现在墙体材料、门窗品种很多, 门窗的安装方法也随之增多。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定, 建筑施工企业在不了解门窗的安装方法的情况下, 在洞口施工过程中也不再考虑门窗的安装问题。目前门窗洞口没有任何预埋装置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了提高适应能力, 使用强射钉、膨胀螺钉安装门窗成为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采用这种安装方法, 一旦遇到空心墙体材料和墙体贴石材门窗与“裸墙”的间隙很大时 (参见图6) , 门窗很难安装牢固, 存在安全隐患。

当装修材料、保温材料较厚时, 如果要保证门窗的安装质量, 洞口的墙体就应有所变化, 如图7所示。

(3) 缺少相互配合的规定, 使节能措施出现漏洞。

近些年来, 在建筑外墙包覆保温材料成为应用越来越普遍的节能措施。外墙包覆保温材料, 门窗口的侧面理应也要包覆, 不然节能措施就存在漏洞。

常规的平接门窗洞口, 其侧面如包覆保温材料, 如果不改变原有的门窗尺寸, 包覆保温材料必然会影响门窗的正常开启。图8是从我国某标准图集中截取的图片, 显然照此法施工外平开门窗根本就打不开。

实际上内平开窗、推拉窗也不能照此施工, 因为照此施工会堵塞门窗的排水孔, 如图9、10所示。

为了保证门窗的开启功能、排水功能, 常规的平接门窗洞口, 其侧面如:包覆保温材料, 必须改变原有的门窗尺寸, 或改变原有的洞口尺寸。其结果是在门窗与墙体间产生较大间隙, 保温材料越厚, 门窗与墙体这个间隙就越大。

门窗与墙体间隙过大, 门窗安装很困难, 室内侧门窗口抹灰时也很困难。如图6、7所介绍的情况类似, 不同之处是一个是石材一个是保温材料。

门窗口侧面包覆保温材料有问题, 不包覆保温材料仍存在问题。保温材料在洞口周边会形成断口, 很容易产生缝隙。雨水如沿着缝隙渗入保温层内, 不仅影响门窗洞口的节能效果, 对墙体正面的保温效果也有影响。

(4) 窗的安装位置不合理

过去我国大多数建筑外窗都安装在建筑外墙的中心位置。近年来飘窗之类的设计在建筑上应用越来越多, 许多窗的安装位置与建筑外墙的外侧已基本齐平。由此出现了两种问题:

第一种, 外窗周边易漏水。如图11所示, 窗的安装位置与建筑外墙“裸墙”的外沿齐平, 建筑外墙上的雨水顺着墙向下流, 其中渗入保温层内部的部分, 有可能沿着窗框外侧、窗附框的外侧渗入室内。

第二种, 窗的安装位置与建筑外墙“裸墙”的外沿齐平, 易生产安装不牢固的问题。

如图12所示, 窗的安装位置与建筑外墙“裸墙”的外沿齐平, 从表面上看不存在问题。但细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 该位置是墙体钢筋最多的地方。在这个位于打孔或使用射钉枪都很困难。使用射钉在混凝土墙上安装门窗, 如果一枪打下去正好碰上大石子或钢筋, 射钉很难固定。换个位置再重新打也不行。因为门窗需要多个膨胀镙钉或射钉同时固定, 门窗装了一半, 不能因这一个点把装了一半的门窗再拆下来。在实际工程中, 经常发生部分门窗锚固点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甚至可以说, 现在很多门窗在一定程度上在依靠抹灰或打胶固定。

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很简单, 就是让门窗向室内侧移40mm, 如图13所示。

门窗向室内侧称动后, 门窗外侧的空间加大后有利于“鹰嘴”、“滴水线”的施工, 让沿墙流动的雨水远离门窗也有利于提高门窗的防水性能。如图14所示。

2 洞口问题的影响

2.1 影响生产效率

门窗尺寸零散会影响生产效率, 这是一般常识。然而尺寸零散对门窗生产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某公司反映, 该公司有一条木门生产线, 生产外贸产品时一张定单几千樘上万樘都是一个规格尺寸, 日产可达到3000樘。同是这条生产线, 如果生产内销产品, 尺寸大小不一, 日产只能达到800樘。窗的生产也有类似情况。窗是由杆件组成的, 一樘窗拆开可能有几十个杆件。两樘同样的窗, 外形相差20毫米, 内部的一些杆件和玻璃可能只相差几毫米, 通过人工观察很难发现其差异。同一工程的门窗要同时提供给客户。许多尺寸不一样, 又要同时生产的门窗同时进入生产现场, 很容易造成混乱, 标识标记量非常大, 组织生产很困难。问题是门窗没有标准尺寸规格, 同样的门窗尺寸不一样, 也难以确定哪一个是标准窗, 哪一个是非标准窗。企业为用户提供了非标准门窗, 却不能按非标准门窗收费。

2.2 门窗尺寸大小不一, 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除了前面提到的因门窗规格不统一, 机械设备不能充分发挥效能, 员工要用大量的精力区分门窗零部件等影响生产效率, 加大生产成本的问题外。门窗规格不统一加大生产成本的问题还有很多。国内某知名防盗门企业反映, 防盗门、防火门的规格不统一, 企业储存生产用钢板就增加了许多成本。钢板生产出来以后是卷板, 要按照生产需求纵剪分条变成指定的宽度, 然后按生产需求截断变成指定的长度, 卷板变成单张的钢板才能使用。不套裁下料, 用通用的钢板以大改小, 会产生很大的浪费。但是, 套裁下料纵剪分条要连续生产, 量很小无法生产。防盗门、防火门规格不统一, 生产企业就要储存很多规格的钢板, 占用资金材料多, 增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3 影响门窗产品质量

在门窗生产过程中, 批量大小对产品质量都有较大影响。门窗规格不统一, 产品批量小, 许多保证产品质量的技术措施都不能发挥作用, 质量会下降。因为在门窗生产中, 许多设备每改换一次尺寸都要重新调试, 在调试过程中门窗质量很难处于最佳状态。调试的次数越多, 稳定生产的时间就越短。比如下料, 下一根料, 其质量在允许范围内我们就认为是合格产品, 但它可能不是最理想长度。如果下几根料, 根据前次生产情况可再做微调, 后下的料质量会越来越好。如果大批量生产, 后下的料就可长期处于最佳状态。

另外, 施工现场洞口大小不一, 门窗制作企业不想让尺寸太零散就会尽量归纳合并, 门窗与洞口不太配套, 还将就凑付安装的现象普遍存在。门窗安装有一定调节能力, 但在调节的极限位置, 门窗也很难保持最佳状态。

2.4 由于洞口不作适当调节, 许多门窗难以体现原建筑设计的意图

由于许多人都把洞口标志尺寸当作在“裸墙”上预留洞口的构造尺寸, 不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洞口构造尺寸, 使许多门窗难以体现原建筑设计意图。比如2100mm×2100mm洞口, 如果洞口贴石材, 门窗的尺寸可能是2000mm×2000mm, 其面积最少要减小10%。在实际工程中, 很多窄小的洞口, 由于门窗尺寸缩减的太多, 玻璃变成了一小条。门窗的透光、通风能力, 门窗的外观效果, 都难以体现原建筑设计的意图, 交工都很困难。

2.5 影响优质产品的推广应用

根据现场需要制作门窗的做法影响优质产品的推广应用。好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企业规模越大, 门窗规格就越复杂, 组织生产就越难。好产品的营销半径越来越大, 工地与工厂的距离越来越远, 由于运输等原因, 市场响应越来越困难。其结果是采用先进技术, 大批量生产的企业难以发挥优势, 优质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 而落后技术, 质量较差的产品借助地域优势和市场反应速度得以长期存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某竹木复合室内门生产企业, 日产量可达到6000樘, 生产线上的每一樘门都有一个标签, 从记录所显视的数据可以看出, 规格尺寸很乱。竹是可再生材料, 以竹为主要原材料的门在满足广大用户需求的同时, 可为大量农民带来财富, 绿化可成为致富的手段。用竹做门是非常值得推广的项目。但是这种企业必须在竹材产地生产, 与主要的门窗市场距离相对更远, 运输及深入施工现场的成本更高。核对门的尺寸、提高产品供应的一次性配套成功率很重要。用大量的精力解决门的规格尺寸问题, 限制了该公司产品的推广。实现洞口标准化是实现门窗标准化的前提, 门窗标准化才能有更多的销售商加入到为用户服务的行列, 用户在选购门窗时才能直正享受到看什么门窗好买什么门窗的权力, 好产品才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 改进措施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所有的门窗企业, 都有进一步规范程和改善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的愿望。浙江永康地区是我国的门业基地, 有大量的门在全国各地销售。在关于建筑门窗标准化的专题研讨会上, 众多的知名门窗企业的代表都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加强规范建筑门窗洞口的工作, 并积极为提高建筑门窗洞口规范程度献计献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主要意见。

3.1 抓管理

某门窗公司的主管领导指出, 建筑门窗企业的弱势地位是阻碍建筑门窗洞口标准化的重要原因。我国建筑门窗行业长期处于生产过剩的状态,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门窗制造企业不得不承担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门窗企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用电、物资储运、门窗基准定位、施工设施 (脚手架) 等方面都需要其它单位的配合, 往往处于被管理、等待验收的地位。处在这样的地位并没有多少话语权, 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规则解决问题。质量监管部门要把洞口的规范程度当作质量项目抓, 有人管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洞口质量能明显改善。

3.2 抓规范

GB/T 5824《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规定, 洞口标志尺寸是门窗构造尺寸与洞口构造尺寸的协调尺寸。但是这个标准没有规定如何协调门窗构造尺寸、洞口构造尺寸。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很重, 工作量也很大。包括门窗洞口做法在内, 许多具有重复性、通用性设计, 很难引起他们的重视。由于我国没有关于建筑门窗洞口的标准施工规范, 建筑施工企业及质量监管部门缺少施工验收依据。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编制建筑门窗洞口施工规范是应首先解决的问题。相关的标准、规范应绘制详图, 方便设计、施工, 明确建筑施工与门窗制作间的责任。规定标准尺寸系列门窗安装的要求, 为确定标准门窗与非标门窗提供依据。土建施工应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调整门窗洞口的实际尺寸和样式。有一条非常重要应——规定门窗构造标准尺寸系列, 比如规定标志尺寸宽1500mm的洞口, 门窗构造尺寸应为1470mm或1470mm或是一个其它的定值。这样做的好处是:目前大量既有建筑的多数门窗都属于标准门窗;新建建筑需要做外墙保温时, 土建施工单位知道如何调整墙体洞口构造尺寸;不同的标准门窗可组合成新的标准门窗比如1470mm加1470mm再加上30mm的拼接间隙, 可组成应用于3000mm洞口的2970mm标准窗。拼接间隙30mm是合适可再讨论、调整, 但没有拼接间隙不行。门窗不能直接对接, 中间需要加拼接料, 解决强度问题。

3.3 推广使用附框

所谓附框, 就是在需要安装的门窗之外, 在门窗洞口内的预装框。应特别强调:附框是附有门窗洞口上的框, 不是门窗正框之外的副框。附框有以下四个主要作用:1) 为门窗安装提供了标准的可靠的预埋件。2) 为门窗提供高精度的标准的安装基准, 为确定门窗尺寸提供依据。3) 可在建筑施工后期再安装门窗, 避开不利于保护门窗的湿法作业。4) 可解决门窗安装找不到 (50线、中心线等) 定位基准的问题。

在很多发达国家有普遍使用附框的先例。与建筑结构相比, 门窗是易损部件, 更换门窗是不可避免的事。有了附框, 更换门窗不需要破坏门窗口。有了标准的附框, 门窗也就有标准的规格。这是欧美国家门窗进入超市销售的基础。

过去我国安装门窗使用附框较少, 与我国国力弱有关。目前我国国力有了很大提高, 应适时提高标准, 推广使用附框。

目前我国许多建筑工程的门窗都使用附框, 钢、铝、塑、木门窗都有。彩板门窗使用附框的情况就很普遍。然而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使用附框存在的一些问题:1) 许多人把洞口的附框当成了门窗的副框。使用附框时洞口尺寸没做适当的调整, 附框变成了门窗的一部分, 门窗变成了两个 (层) 框。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体现原建筑门窗设计思想, 还加剧了建筑门窗的非标准化。2) 现在常用的附框有些是没做防腐处理的钢质平口附框, 门窗与附框对接, 依靠自攻镙钉固定, 存在安全隐患。某公司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钢质附框应有企口的建议。3) 现在使用的附框, 有很多没被墙体包覆。金属门窗要搞隔热断桥, 金属附框没有断桥, 又没包覆在墙体内, 是节能工作的漏洞。

3.4 提倡并推动建筑门窗的专业化设计, 解决建筑门窗洞口不规范问题

建筑门窗是重要的建筑构件。除纪念碑之类的建筑外, 几乎所有建筑都要使用门窗。建筑的气密、水密、抗风压、保温、隔声、采光、通风、防盗、防火等各项功能都与建筑门窗有关系。门窗的面积通常是建筑总面积的20%~25%。在一般情况下, 通过建筑门窗消耗的建筑能耗却可达到建筑总能耗的50%。建筑门窗在建筑中的面积小作用大, 是最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近二十年来,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中国的建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和进步有许多都是通过建筑门窗的改变来实现的。建筑门窗已成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独立学科。然而在我国的建筑体系中, 包括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门窗制作各个环节, 接受过门窗专业专门培训的人员极少。建筑门窗在技术、材料、要求等方面的快速变化, 与现实条件极不相称。我们认为应组建专门的门窗设计公司, 承接建筑师的建筑门窗二次设计、协调土建施工与门窗制作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我们通过调查归纳的关于建筑门窗洞口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这些只是我们了解的主要情况, 不全面, 也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建筑门窗洞口尺寸问题关系到建筑质量, 关系到行业发展, 也关系到企业利益, 目前我们还在进一步收集意见、建议。希望有关企业、有关专家能支持我们的工作, 能充分反映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我们将如实向有关部门汇报。

改进和建议 篇3

一、高校中共党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

大学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伟大而光荣的责任。大学生是否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并如何看待这段历史,不仅关系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多民族文化历史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还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息息相关。据相关专家调查,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历史方面还是有着比较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中国历史内容丰富翔实,其中近现代史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最具震撼力,并且认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来了解和掌握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从而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然而,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没有理清自己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目的,只是把它看作一个获取学分的课程,他们认为历史已成过去,在和平年代,已经不需要讨论革命和战争。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历史教师枯燥的授课方式和僵化的教学考试方式而讨厌中共党史教育。通过对大学生接触中共党史的途径进行分析,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的现状,如果当代大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中共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就无法端正学习态度,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对党史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高等院校的中共党史教育发展迅速。然而,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第一,大学生没有认识到中共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受到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及经济发展负面影响较重,并且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共党史,没有充分了解中共党史的重要教育意义,在面对价值观的选择时会产生迷惑。第二,一些高校老师没有认识到中共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中共党史教育一般都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并没有专门的课程,加上一些教师本身中共党史知识的不足,在具体的党史教育教学中,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三,一些高校领导没有认识到中共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高校没有对中共党史教育做出具体规划,高校的职能部门也没有明确中共党史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等。大多数高校没有在中共党史教育方面投入足够的教学资源,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高校的中共党史教育,教师都是兼职的,只有少部分是专职教师,但由于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工作要求高、工作量大,师资不足就成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此外,从高校党史教育的整体状况来看,党史教育实践、教育网站等方面早已无法满足目前的教育要求。即便有的高校开设了党史教育网站,也往往忽略了常规的管理和维护,加之经费的缺乏等,种种因素都影响了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发展。

(三)党史教育针对性不强

现今的大学生大多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接受的中共党史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就有着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中共党史教育也存在同样的不足,在教学方式、教育内容、师资水平方面都已不能适应如今时代的发展。同时,由于多元价值观给高校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也加大了中共党史教育工作的难度。此外,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自身知识水平和经验的局限,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够成熟,无法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内涵,进而导致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信念的不坚定。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要加大对中共党史教育的重视程度,要针对新时期下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情况做出妥善的应对和分析,争取把握中共党史教育的新规律,研究出中共党史教育的新方法,进而积极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中共党史教育工作。

(四)党史教育活动不规范

现今的大部分高校对中共党史教育的实践活动都没有做出合理的规划,其中存在着重复浪费和各行其是等问题。学校的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学生处和各院等部门之间互相不通报、不协商,往往是各搞各的活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此外,高校中进行的中共党史教育实践活动大多也很不规范,由于时间、场地、师资水平、资金的限制,再加上没有明确的活动规划和实践教学计划等,中共党史教育活动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往往沦为形式,起不到教育效果。

二、加强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建议

(一)运用革命基地强化高校中共党史教育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不仅要继承先辈们的革命事业,还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党史教育历来被视为最迫切的任务。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红色革命根据地进行参观学习,以增强党史教育的生动性与说服力。安排大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以激发他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考察革命根据地,引导学生体味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曲折经历。也可以安排学生清明节时到烈士陵园扫墓,使他们了解革命前辈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进行艰苦斗争的历史。

(二)利用课堂形式深化高校中共党史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党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对党史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其决定了大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水平。因此,高校党史教育者要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的党史知识,弄清楚这些知识产生的背景与原因,并进一步探究其内涵。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根据中共党史资源的特点与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开设相关的专题讲座或选修课,并指导学生积极阅读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党史读物。课程内容要贴近真实生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目标,并运用生动丰富的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大学生在党史教育中的感性认知。

(三)通过网络媒体推进高校中共党史教育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因此,若要提高党史教育的效率就必须合理运用网络媒体。以网络为工具,采用大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方式积极宣传中共党史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例如,电化教育、远程教育和多媒体教育等都为高校党史教育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的途径,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支持。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搜集、获取和传播信息,沟通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价值、道德情操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当运用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开设党史教育网站,并以此为平台,引导大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史,体会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并学习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党史教育的时代性。此外,也可以运用微信、微博、论坛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地与其他人交流党史教育知识,并自觉传播党的各项政策。

(四)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推动高校中共党史教育

若要提高高校党史教育的效率,就必须在合理运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例如,在高校开展有关中共党史教育的知识竞赛,以此促使大学生自觉查找相关的党史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进而进行自我教育,让他们在竞赛和学习中更加深刻、全面地了解中共党史,并在探究、思考中逐渐受到启发和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导大学生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当与相关企业、行业合作,建设校内外党史教育基地,让学生以多种形式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五)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高校中共党史教育

会计信息需求现状和改进建议论文 篇4

在我国,由于一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具备会计知识,建议通过后期的定期培训和网上平台学习等方式,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这样会计信息使用者变成有效的需求主体,增强他们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动力,这样就可以影响到政府机关制定各种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影响,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身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影响向政府机关直接表达,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到政府机关制定像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来,使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经过会计信息需求者主体的充分沟通与争辩,这样能够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得以实现[10]。

4.2会计准则方面的改进建议

4.2.1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在会计准则制定时就要明确制定会计准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11]。当前我国实行的新会计准则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均需提供大量的财务附表资料,对上市公司来说,提供大量财务附表资料能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全面生产运营过程的了解,能增加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但是对同样执行会计准则的中小型企业来说,这样的要求就有一些的不合理性,需要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的人员不多,披露较多的财务附注信息意义不大,对中小型企业来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希望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能够考虑到不同的信息作用者需要不同类型的企业会计信息,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作出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制定会计准则[12]。4.2.2扩大准则制定人员覆盖面在准则制定的公开性方面,相对于美欧等发达国家,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并不十分透明,在制定过程中,有些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会计准则制定者几乎没有收到有价值的意见[13]。

5结论

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的二者之间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必须要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14-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对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个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使资源配置的更加有效。但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不对称等现象使会计信息的供求双方之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同样这方面的问题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评价,得出了以下结论[16]。(1)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有效性较低,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会计信息需求主体方面的原因、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原因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因三个方面。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我国会计信息需求的主体没有完成形成真正有效的信息需求主体,这样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影响力比较弱,使得已经制定的会计准则没有完全表达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披露。(2)对于我国目前会计信息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建议我国形成有效需求主体,使其有足够的能力渗透到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的制定过程中。然后通过我国与会计准则制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准则比较,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促使我国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的不断完善,这样就能从源头上增加会计信息供给的有效性。最后从会计信息披露看,通过对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对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会计信息披露表达形式和会计信息披露时间等方面对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袁树民,吴旺盛.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模式.上海会计,,10.

[2]王文莲,李大玲.会计信息化理论的学科基础.中国管理信息化,,12.

[3]王文莲,孙玉甫.会计基础理论及创新探讨纲要.会计之友(上),2006,01.

[4]王文莲.会计信息生产模式研究.财会月刊,,07.

[5]王文莲.论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1.

[6]李萌,王文莲.会计信息需求社会化下会计职能的扩展.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01.

[7]孙玉甫,王文莲.论建立公共信息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会计之友,2005,11.

[8]王文莲.试析会计信息潜在价值.会计之友,2005,02.

[9]王文莲,张国旺,孙玉甫.经济信息生产的社会化探讨.天津商学院学报,,06.

[10]傅建设.财务管理中心论.会计之友(上),2006,04.

[11]傅建设,范小雯.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1.

[12]孙玉甫.公开财务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初探.会计之友,2005,04.

[13]孟俊婷.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组织结构的研究.会计之友(B版),2005,07.

[14]孟俊婷.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控制模式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06.

[15]孟俊婷.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流程再造的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02.

改进和建议 篇5

关于完善和改进审计整改的对策建议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所做出的审计决定或提出的审计建议,对其自身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或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制定相关制度加以改进,使审计查出的问题不再发生,严格遵守财经法规,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和结果。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通过人大的权力监督和部门的联动监督,使得审计整改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社会公众也因此考验着政府审计的效率和权威。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审计整改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审计整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审计整改环境整体面临机制体制不完善、审计整改制度支撑不足、缺乏审计整改效果认定标准以及审计查证不到位等原因,仍存在整改监督力度不大、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不彻底等问题,为此笔者就今后如何完善和改进审计整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审计整改的责任主体和职责分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及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各负其责。

审计监督是宪法和《审计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加强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从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提高认识,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学发展目标实现。在具体操作层面,应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和审计组的具体责任,即审计机关对审结项目整改检查负总责,法规处、办公室作为职能部门,具体指导和督促各审计组监督检查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情况,适时开展审计整改回访工作。各审计组对审结项目整改检查负直接责任,具体负责各自审结项目的整改检查和结果反馈工作,并向审计机关提交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相关证明材料和审计组整改检查工作报告。具体实施由法规科、办公室牵头,有关业务科室参加,组织审计整改实地回访工作,全面了解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审计建议采纳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听取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对审计整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整改不力、未落实审计整改情况的,审计部门要限时督办其认真整改、落实,业务科室要就审计整改跟踪检查的开展情况,及时提交给审计机关进行对比分析,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整改到位。

(二)建立健全审计整改情况报告、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理顺审计整改跟踪检查运行机制,确保跟踪检查取得实效。

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审计机关督促、各有关方面协调配合的整改工作机制。依法接受审计的单位应按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认真落实审计机关依法作出的审计决定,认真采纳审计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告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就整改情况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向审计机关反馈。在审计机关汇总各部门整改情况的基础上,代表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就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出报告;制定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按编制整改跟踪计划,确定组织形式、检查内容和实施程序等。年初根据上年审结项目的报告、决定报出时间,初步列明项目整改时限表,制定审计整改跟踪检查计划。根据审计发现问题和审计建议类型,确定重点项目进行实地回访跟踪检查,其他项目采取报送检查方式,开展全面的整改检查工作。及时总结分析审计整改工作,建立审计整改内部通报制度、强化审计整改考核力度。

一是及时总结分析审计整改工作情况。反映整改取得成效,查找整改工作问题和难点,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整改工作的有效建议。

二是建立内部审计整改工作通报制度。限定整改跟踪检查完成时限,对各审计组整改跟踪检查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对于被审计单位提出异议、保留意见、不予答复、不予整改的问题,责成相关审计组查证核实。经核实,属于被审计单位责任的,将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仍不整改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建议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因审计查证不实等原因,导致审计决定存在重要错误事项的,将及时予以纠正,并追究相关审计组和审计人员责任。

三是强化审计整改绩效考核力度。进一步细化审计整改考核打分标准,明确审计组提交审计整改报告时限,提交整改报告不及时的审计组、审计整改发现重大审计瑕疵的审计组不得分。

(三)建立督促检查机制,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度,实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公告制度。

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在出具审计报告、做出审计决定后,应当检查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审计决定、采纳审计建议的情况;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要作为督促检查的重点;每次审计都要检查被审计单位对上次审计的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和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对突出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对经督促仍未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实施重点监督,必要时要向本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领导机关作出专题报告,提请有处理权的机关进行专题督查处理。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情况,要作为目标任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整改不力甚至拒绝、拖延整改或弄虚作假的被审计单位,由本级政府相关领导与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必要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对由于整改不力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部门和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对有关责任人问责。结合审计结果公告,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予以公告。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各专门机关的监督,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舆论监督,不断提高整改的成效。

改进和建议 篇6

李彦花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渗透到了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而其中,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既有众多研究者对教学反思的涵义、意义、具体方法策略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更有广大的一线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的教学反思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案例、反思案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可以说,时下,“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写案例者必写之内容。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静心分析则不难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为此,本文拟就教学反思现存的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和改进建议等略作分析探讨。

一、我国教师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 1.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究竟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而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介绍或给出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让教师大致明确其格式或样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但反观我们的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何其精辟凝练!而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

无疑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2.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

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诚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

方面的。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层面

1.全面而不深刻。

通过查阅众多的反思案例,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如果所有教学反思都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来开展,所有的教学反思都转来转去离不开同一话题,套话空话连篇,显然过于机械化、程式化,而且这种遍地开花、面面俱到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2.零散而不系统。

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反思的问题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合力,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现象。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有东一鳞西一爪的感觉,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深入思考和认识。因此,反思的效果并不很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微乎其微,进而也致使不少教师对这一方法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而这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了恶性循环。

3.重教师而轻学生。

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其关照点天然地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两大方面。4.多叙事而少分析。

存在于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客观记录描述的比重很大,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如:一位教师在叙述完自己在初一尝试“预习──质疑──讨论──反馈”四环节作文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情况后作了如下反思:

“由于刚刚开始,毕竟有它的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资料来源:http://lzbchuzhong.nease.net/wenyuan/jiaoxuefansi.htm)

显然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层面

总的来说,我们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方法有些单一和封闭。事实上,教学反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录像反思法、录音反思法、日记反思法等等,若以反思主体为标准,反思方法还可划分为集体反思法、对话反思法和个人反思法。而撰写教学日记只不过是其中较为简便易行的,并不是唯一的和仅有的。教师写反思日记主要依赖于自我的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且多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容易囿于自我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因此,教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对话,可尝试进行群体性反思,公开化、开放性反思,探索多

样化的反思方法。

二、原因分析与建议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客观因

素两方面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教师自身因素

1.观念意识方面: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

反思作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自觉关照,是思想的反刍;同样,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的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需要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简言之,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因此,它需要教师的自觉坚持,主动维持,需要教师思想意识层面的认同,行为实践层面的落实,而不只是口头的宣讲,或者是胡乱应付;它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予以充分的重视,才不会将教学反思视为额外的负担而敷衍了事,凑合完成;才不会使

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层。

2.理论分析方面:对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运用不够。

有研究者认为“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这充分说明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不断予以调整改进的过程。而在其中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影响作用、教育的伦理价值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原理基础等等宽厚的理论功底作支撑,否则,反思、实践都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而现实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已经做了什么”“效果如何”“下一步怎么做”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即使有些分析也多凭个人的感觉进行,个人经验性的感性的认识较多,缺乏相应的理论作依据,这种分析个人的主观认知成分占很大比例,还没有达到真正反思意义的水平,我们只能称之为“准反思水平”。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愿意反思,主动思考外,还应多多学习和接受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做指导。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开阔视野,才能从“怎样教”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工作方式、教学策略、研究方法等诸多宏观、中观的问题进行探讨;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思”三者一体化。

3.思维品质方面:教学反思的深广度欠缺。

教学反思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尽管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仿佛来无踪去无影的,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品质。人们一般认为思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四类品质。同样,教学反思也应该具有这四种品质。但反观目前我们的教学反思,不难发现其深度、广度是极为欠缺的。(1)反思的广度就是指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某个教育问题的一般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也可称之为“立体反思”。比如我们多数教师在反思时只关注自己“怎么教”的问题,某个知识点如何讲解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内容,就事论事,关注点狭窄,难以深入下去。往往比较容易忽略对学生、课堂、学校、社会等相关的较为宏观层面的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视界不够广泛和开阔。

(2)反思的深度,主要指教师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及核心部分,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揭露事物的根本原因(包括事物的近因和远因),并且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的这样一种品质。它的对立面是粗枝大叶,浅尝辄止。下面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反思纪录: 水,满则自溢。人,感受深刻,情感充盈,自然要流淌。如果有必要的生活经验储备和知识储备,流淌和宣泄就会十分顺畅。因此,我们语文教学要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等,去触摸和拥抱语言,去对言语者的心声作出积极的回应。

以往,我在备《蜘蛛织网》一课时,总觉得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缺少相关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如果上课时照本宣科,学生也只会了解一点点知识,表面上懂得一个道理:不怕困难,做事情要有恒心。而学生情感上是不会有什么大的触动的,语言表达也比较平乏。

有了这种预见,课前,我发动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此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来

上这篇课文。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蜘蛛在织网的过程中都遇到哪些困难呢?”

(师生交流,依次出示这三句话)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一读这些困难,你们从这些困难中体会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

浪!)

生:“老师,我觉得这阵风是很大的,我曾经鼓足气去吹蜘蛛网,可它完好无损。”

[3]

[2]

„„

生:“刚织了几下,就被刮断了,就像给蜘蛛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生:“我知道这不是一般的雨点,雨应该是很大的。我用水去浇过蜘蛛网了,很多水才把网弄破,蜘蛛就把破的网吃进肚子里,重新织。”

„„

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比较乐意的事,学生的生活体验被激活,与课文语言发生了联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诱使学生产生新的言语作品,此时的表达完全是得心应手,滔滔不绝的发言是心中充盈感受与储备颇丰的语言不断同构的结果。

(作者:任雪琴,资料来源: http://kcgg.hyedu.net/jyfs/xx/xx_12.htm)

上述案例,教师在总结以往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体会着手,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重新对教学予以了设计和改进,由原来的讲解传授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体会和感受,活跃了课堂,同时也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所有这些都与执教者本人的深入思考,仔细琢磨,积极探索是密不可分的。

(二)外部的客观因素 1.教师工作繁忙、时间紧张。

在我国中小学校的教学任务普遍都很繁重,教师的日程安排很是紧张,这使教师即使愿意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平日里学校行政工作、课外活动、辅导学生、与家长交流、批改作业、备课等等工作事项已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种现象在班级容量较大、师资相对短缺的城镇及偏远农村更是普遍存在。这从下面教师的肺腑之言中就能充分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一个普通中学中忙忙碌碌埋头苦干,甚至少有“抬头看路”空闲的语文老师,连备课、批改作文都在家中完成,我深感时间老人的无情,也时常身心疲惫不堪。怎样挤出时间为自我理念的更新、业务的更新而去充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学生,我很彷徨。”

(作者:李松真,资料来源:http:// [2][3]徐纯赤,孙红莲:《在案例的开发和运用中训练教师的反思能力》,《教育发展研究》,2003

改进和建议 篇7

关键词:资格后审,问题,建议

0 引言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招投标制度以来,通常采用资格预审制度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七部委2003[30]号令中规定,资格审查分为资格预审和资格后审,为实施资格后审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为有效遏制围标、串标现象,我国上海、北京、浙江、厦门等地区,率先推行资格后审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资格后审制度仍然处于初期的尝试和试点阶段,各地没有统一规定,在实施中存在一定难点和盲点。本文试图对实施情况难点盲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1 资格后审的原理

资格后审是指在开标后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后审最大优势就是在开标前将投标人的身份、信息严格保密,消除了一切可能产生泄露投标人信息的环节,有效遏制了围标、串标现象,同时缩短了招投标周期,一般20 d~30 d就能完成公开招投标工作。

根据各地区实施资格后审的文件规定及招标文件编制情况来看,资格后审制度具有如下特点:

1)招标公告中取消限制性条款及报名环节,符合条件的投标人全数入围。

2)潜在投标人均可以从网上下载招标文件和施工图。

3)投标人自行踏勘和网上提问、网上下载答疑文件。

4)明确在资格审查、初步审查、详细评审等各阶段评定无效标的标准。

5)资格审查和详细评标在评标中同时进行。

6)招标文件中列明评标基准价计算方法,后续评标中不作调整。

7)投标保证金实行统一管理,必须通过投标人法定基本账户进行投标保证金缴纳与退付。

8)借助计算机辅助完成基准价计算、总价报价排名、综合单价分析对比、材料价分析对比及不可竞争费用复核等工作。

9)将投标人的资信得分计入评标的最终得分中。

2 资格后审在实施中的难点问题

资格后审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围标、串标产生条件并制止围标、串标的发生,且缩短了招投标时间,增强竞争力度,促进了建筑市场健康发展。但是,资格后审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点问题。

2.1 增强企业低价竞争行为

在节约政府投资的情况下,为防止投标人恶性的低价抢标,资格后审评标办法采用“二次平均基准价”确定评审区间,即剔除通过资格审查单位一定数量(一般为资格审查通过单位数量的10%)的较高及较低报价,进行一次平均,再将一次平均值以下的报价进行二次平均,以二次平均值为基准价,选取离基准价绝对值最小的七家单位进入评审区间,经评审最终确定中标候选人。这样能进入评审区间成为中标的最大前提,而基准价的确定则成为是否中标的关键。但基准价数据均来源于投标单位,虽能促进投标人竞争,但确定方式单一,提高了低价中标可能。另外,目前招标文件没有设定工程成本价即最低限价,也必然造成投标单位恶性低价竞争。

2.2 增加工程项目的社会成本

资格后审允许所有潜在投标人,购买招标文件,导致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投标单位竞争一个项目,虽然增加投标企业中标机会,但可能造成能力不足的投标人付出较大的机会成本,再者,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导致一些投标人不合理的低价抢标,如果中标,为了得到预期利润,就制造大量变更,增加合同价,可能将导致腐败及合同纠纷。

2.3 经验不足企业中标,履约困难

一些政府部门为防止、遏制串标、围标现象,控制腐败,一刀切的规定所有施工项目均采用资格后审方式进行招标,但对于大型、复杂的特殊项目来说,招标人很难选择到经验丰富的施工企业。质量难保证,进度难控制,给工程顺利实施带来一定风险,甚至会造成合同纠纷或施工企业退场等现象。

2.4 无法完全杜绝围标、串标

资格后审使项目在开标的那一刻才能够知道投标人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串标、围标现象,但并非像理论分析的那样能够完全避免围标、串标,特别是某些专业工程项目招标中,如给水、供电线路工程、港口码头工程等,由于专业队伍数量较少,形成固定的投标企业,有能力且有意愿参加投标的单位基本都比较熟悉或者有合作经历,为串标提供了条件。另外,有些企业或个人为了提高中标机会,设法挂靠多家资质较高的企业,以不同报价参加投标,资格后审很难发现并杜绝这种串标行为。

3 建议

任何一种制度的制定和应用都要有一定的局限性,资格后审制度也不例外。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在制度上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资格后审制度。

3.1 完善资格后审程序

1)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对建筑企业考察考核,建立预选承包商制度。在预选承包商范围内进行招投标的资格后审。2)建筑企业的年检登记系统与工程交易中心联网,可以在开标后随时查询企业的基本情况,防止企业弄虚作假。

3.2 合理界定资格后审的实施范围

资格后审对于遏制围标、串标现象,提高建设领域的公正、公平,防止腐败滋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目前实施实际情况看,资格后审比较适用于简单的标准化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招标,而不适合大型、复杂工程招标,建议对实施资格后审的工程项目进行详细项目界定。

3.3 完善评标办法

1)完善基准价的确定方法,发挥投标最高限价作用,可以使用下列公式计算评标基准价。

评标基准价=投标最高限价×A+二次算术平均值×B。

其中,A为10%或15%或20%,在开标时,现场随机抽取出A;B为100%-A。

使用上述公式确定评标基准价,可以有效避免串标、恶意低价抢标。但财政、审计或造价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需复核投标最高限价,以保证其合理性。

2)加强评标专家管理。a.加强专家资信管理。工程建设交易中心每年对评审专家参加评标次数、技术水平、经验能力以及公正性进行评价,并实施末尾淘汰制度。b.加强专家的责任意识。细化并明确评标标准、违规处罚细则及专家的评标责任,完善企业对评标结果的投诉机制,如果有违法违规行为,不论是否造成损失均追究相应责任,建立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管理制度。c.加强专家对于技术标的评审。在电子评标情况下,评标专家过于注重程序的完整性,仅对技术标进行粗略的符合性评审,而未进行详细的评审,可能使那些技术组织能力不强而价格接近基准价的投标人中标,给招标人日后的管理造成较大麻烦。

3.4 加强标后的履约监管

加强建设项目全程动态管理。对合同签订时间、项目经理及技术人更换、违法分包、延长工期、较大合同变更、安全文明施工不到位、行贿受贿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并在信用管理系统及预选承包商名录审核中给予体现。建立市场与履约情况联动的长效机制,督促并引导投标企业诚信经营、忠实履约。

4 结语

资格后审是一种遏制串标围标、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投标资格审查方法,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实践中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但需正确引导,规范操作,要及时总结资格后审的成功做法及不足之处,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细则,不断完善,将资格后审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静,张照华,王凤鸣.资格后审预见性问题研究[J].安徽建筑,2009(5):147-148.

[2]黄利海,梁羽,余忠林.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资格后审之我见[J].建筑施工,2011,33(7):640-642.

[3]郭群,周建平,李泉.资格后审在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中的实践应用[J].建筑经济,2011(2):41-44.

改进和建议 篇8

一、吉安市建设系统思想政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吉安市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为主体,以各项主题教育、文明创建、群众性文体和公益活动等为主要载体,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结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群团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工委等也逐步建立健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人数也有所增长;活动开展形式和内容日益多样化,有党组织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有行业性的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有群众团体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日、“关爱女孩,春蕾计划”活动,还有群众性的文体娱乐活动建设系统“元旦”文艺晚会、拔河比赛、运动会等等。总体来说,市直建设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比较稳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紧扣中心,服务大局,为本系统、本单位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必然乘虚而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中,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职业道德滑坡、商业道德堕落,社会风气被毒化的情况。面对这样的大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 干部职工思想或多或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设系统本身由于存在行政、事业、企业等单位的性质、工作对象、目标任务的不同,单位风气的不同,经济条件的不同等等原因,情况也相对复杂,导致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特点,分析起来,集中体现在:

1、干部职工思想与风气受社会影响较大,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转型以及社会的多元化,不同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碰撞,必然会对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社会上“一阵风”,职工思想就起“一层浪”,人们思想由单纯变得复杂,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谈钱的多了,谈工作的少了;讲待遇的多了,讲奉献的少了;说享受的多了,说奋斗的少了。这些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2、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性、责任心有所下降。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分析把握目前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形势的意识不强;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危机感、紧迫感;对理论学习重视不够。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不够新颖、切实,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还是较多的停留在理论、学说层次,与实际内容融合较少,针对性较弱,没有及时关心、解决好干部职工中出现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起到帮助干部职工答惑解疑的作用,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干部职工产生距离。

4、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手段显得相对陈旧、老套,导致工作效果体现不出来。一是形式主义、简单化。上级要求学习学了,需要讲的讲了,该开的会开了,但实际效果不怎样。二是空对空、两张皮。在政治教育过程中,就理论讲理论,就道理说道理,就思想说思想,与人的思想工作实际、生活实际有距离,没有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形成做的人缺乏信心,听的人没有兴趣,反而引起基层干部的反感。

5、部分重点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些难点和盲区。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下属的国有企业面临困境,亟待改制,企业负担重,下岗分流人员多。对这一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稳定,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年轻干部职工是建设系统的新生力量,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触一些新的事物,但由于涉世不深,缺乏鉴别力,有些人对于是非善恶判断不准,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些人由于性格原因和认识误区,迷恋赌博、网络游戏等,导致身心健康受到扭曲,这类人员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足以引起重视。

二、加强和改进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1、正确处理关系,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单位(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关系。在企业中,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落实,树立干部职工的市场观念、质量观念、成本观念、效率观念,增强干部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在机关、事业单位中,要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不断深入学习和依法行政各项制度的落实,树立干部职工的公仆观念、依法办事观念和自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二是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关系。要着眼于改革调整的不同阶段,干部职工的不同层次,分析各种思想倾向,把帮助干部职工了解改革措施,转变思想观念,凝聚干部职工作为重要任务,超前教育,因人施教,引导到位。三是要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树立形象,建设文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导入文化建设,架起思想教育与社会人文建设之间的桥梁,通过深入挖掘,广泛宣传,获得干部职工的广泛认同,自觉把敬业精神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把个人形象与单位形象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单位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干部职工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主动适应单位和社会的需要。

2、更新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一是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干部职工。理论教育要坚持与解决思想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紧密联系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联系改革、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现实问题,在干部职工中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把精深的理论贯穿到现实生活中去。二是用科学的知识塑造干部职工。广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建筑行业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金融知识、文化艺术知识及各种实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能力,塑造建设系统干部职工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时代形象。三是用务实的态度服务干部职工。切实解决干部职工面临的实际问题,应是创新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干部职工的物质要求,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干部职工的合理物质利益需要,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为困难家庭送温暖,献爱心,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3、优化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要着力创新手段,做好“三个转变”。一是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要通过坚持不懈的、春风化雨式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讲事实、摆道理,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要解放思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职工呼声,了解职工的思想和苦难,与职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二是由“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强化干部职工的自我教育、实践教育,依托乡土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精心策划和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活动之中,寓于乐趣之中,使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教育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教育的方式由依靠少数人做变为发动大家共同做,将满足干部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实现建设系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融为一体。三是由“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树立、宣传先进典型,用发生在普通人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影响、教育和感召干部职工。

4、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合力。机制创新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重点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和齐抓共管机制。各单位党政领导要明确职责,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单位的整体工作格局之中,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共同抓的有效机制。二是建立评估考核机制。要检验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效果,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由虚变实,这样,既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性,责任感,又更能看到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政策,切实改变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现象。三是建立完善保障机制。要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善于转变思维,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的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事业上支持,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要重视硬件建設。尽可能地为思想政治工作增加经费,购置必要的设备,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宣传思想文化的物质保障。

上一篇:新组长就职演讲稿下一篇:我最敬佩的人作文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