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信息化管理

2024-10-16

物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精选5篇)

物理教育信息化管理 篇1

物理学科作为与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 理应站在两者整合的最前沿。但是, 在教学实际中, 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实践中,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对于最近几年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 更是存在不同的态度。部分高三教师主张重新回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认为两者已经融合得很好, 没必要再去寻求改变。这些观点直接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发展, 也违背了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 甚至延缓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度。多媒体教学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个环节, 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电子课件就是最好的见证。我们有些教师就用逼真的课件模拟真实的实验, 用课件演示代替实验过程, 教师感觉轻松了, 似乎效果也挺好。但从对学生的调查数据看, 学生并不认可这样的“纯数字”演示, 学生需要最真实的实验过程和最直观的实验结果, 而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魂。本文从传统的物理教育方式出发, 基于传统物理实验方法, 借助DISLAB (数字实验室系统) 直观展现物理现象, 将信息化与传统实验结合, 从而实现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使学生更快更好接受知识, 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受迫振动、共振

本节课虽然没有太多的考点出现在高考中, 但在生活中却应用广泛。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应该充分挖掘课程内容, 让学生充分认识课程内涵。在这节课中, 如何得到定量的共振频率是个很抽象的知识点, 如何使这一抽象的知识清晰化是一个难题, 但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和传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很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首先, 我没有脱离课本, 还是从最基本的实验出发, 但选用了一个单摆组游戏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单摆组 (各等效摆长不同) 游戏

其次, 用了一套自制教具, 让学生参与, 并通过电脑网络将实验数据及时传递到教室的电脑中进行演示。

最后, 通过信息化手段把传统实验和先进设备结合起来, 得出共振时外界驱动力频率和固有频率的定量关系。

以下是本次课的教学设计:

内容受迫振动共振

教学目标:

1. 知道受迫振动和共振的概念, 知道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2.知道发生共振的条件, 知道共振的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能力目标:

1. 通过受迫振动的实例介绍, 提高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共振现象的演示和说明, 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共振曲线, 培养用图像描述物理规律的能力;

4.了解共振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防止, 提高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从现象发现本质, 并能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所见现象。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受迫振动的概念; (2) 共振的概念及产生共振的条件。

2. 难点: (1) 受迫振动的频率由驱动力的频率决定; (2) 当f驱=f固时, 物体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

3.解决方法:以实验和实际生活实例为基础, 采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总结的方法, 使学生理解共振的实质。

教学模式:

探究式与多媒体教学。

教具:

多媒体电脑;自制集成实验袋25个 (每袋细线3段、螺母3个、橡皮筋两根) ;自制锯片共振演示器2个;DISLAB系统。

教学设计思路框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知识:

1.驱动力:周期性外力 (对系统做功, 补偿系统能量耗费, 使系统持续振动下去) 。

2.受迫振动:物体在外界驱动力的作用下的振动。振动稳定后, 振动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与固定频率无关。

3.共振: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 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 这时候的现象称为共振。

4. 对生产、生活有利时, 尽量使f驱≈f固, 从而加以利用。

5.对生产、生活有害时, 尽量使f固≠f驱, 从而加以预防。

课堂练习:

1.洗衣机在结束脱水程序后, 电机逐渐停下的过程中, 有一段很短的时间内洗衣机振动得非常厉害, 这是为什么?

2.汽车的车身是装在弹簧上的。如果这个系统的固有周期为2 s, 汽车在一条起伏不平的路上行驶, 且各凸起处都相隔8 m, 那么汽车以多大速度行驶时, 车身上下颠簸得最剧烈?

3.下图是一个单摆的共振曲线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试估计此单摆的摆长 (g取10 m/s2) 。

(2) 若摆长增大, 共振曲线的峰值将怎样移动?

4. 实验思考题:一只手持普通铝棒 (铁架台杆) 中间, 另一只手上涂些松香粉, 按图示方式摩擦铝棒数次, 就会听到“嗡嗡”声, 这是为什么?

本文所涉及的实验数据反馈和汇总对比, 均通过学生的电脑终端直接传递到教师的演示电脑上, 每个小组的数据可以一目了然地进行展示和对比, 通过对以上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因此, 今后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全面实施信息化教学, 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增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摘要:目前, 信息技术在我国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还是在课堂教学, 但多媒体等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教育在不断改革, 课堂教学手段也在随着时代不断更新, 需要对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做进一步整合。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牢记教育以人为本, 物理教学以实验为魂的课堂教学理念。本文从传统的物理教育方式出发, 基于传统物理实验方法, 借助DISLAB (数字实验室系统) 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展现物理现象, 迅速提取、分析物理课程信息, 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关键词:物理教育,课堂实效,信息化

物理教育信息化管理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慢慢的渗透到教育事业中,慢慢的走进课堂,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很多物理老师也在教学中融入了信息技术,凭借着信息技术的先进性、高效性、直观性,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且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下面,让我们谈谈信息技术教育和物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1.教师对信息接受不够

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是依靠课本,是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的。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教学中之后,很多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有了足够的教学资源。但是在物理学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只是停留在多媒体教学,注重信息技术的形象性,但是在教学中,老师忽略了自己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师生沟通困难。

2. 学生基础与信息技术整合存在差距

浅谈物理教育教学管理 篇3

关键词 :物理;光 ; 热;冷

G633.7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光是找汽车中的光学知识就有以下几点:

1. 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

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

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 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

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看清路边行人、路标、岔路口等。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

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一般的物质(少数几种例外),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密度小的物质,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伸缩的幅度也大,传热快的物质,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 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

另外,有些电器元件却是用两种热膨胀性質差别很大的金属制成的。例如,铜片的热膨胀比铁片大,把铜片和铁片钉在一起的双金属片,在同样情况下受热,就会因膨胀程度不同而发生弯曲。利用这一性质制成了许多自动控制装置和仪表。日光灯的“启动器”里就有小巧的双金属片,它随着温度的变化,能够自动屈伸,起到自动开启日光灯的作用。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

谈到物理学,有些同学觉得很难;谈到物理探究,有同学觉得深不可测;谈到物理学家,有同学更是感到他们都不是凡人。诚然,成为物理学家的人的确屈指可数,但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身边。正如马克思说的:“科学就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物理不但是我们的一门学科,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后来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 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古希腊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研究身边的琐事并有大成就的物理学家的事例不胜枚举。

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学了测量的初步知识,同学们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同学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诞生了。同时,这位同学受软尺自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身边的事物是取之不尽的,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物理学科来说,更是时时会用到的,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就容易了。只要时时留意,经常总结,就会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

物理教育信息化管理 篇4

一、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应用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为了达到显著的教学成果, 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 与各科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 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也予以高度关注。对于基础教育来说, 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 新型教学的结构模式为学生创建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学好物理。学生们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新型的物理教学模式, 是因为当代是一个信息时代, 教育不能总在传统的模式里停滞不前, 而要学会与现代接轨, 适应当代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所以, 目前来看, 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具有非常好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方面的应用很简单, 通常有投影技术、视听媒体、媒体展示等, 通过这些方式的应用, 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 将其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 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信息技术能够为课堂创造情境, 每一位物理教师都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 如果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便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这种情境下的教学,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熔化和凝固》这节课时, 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同学们展示了雾的形成过程, 晶莹剔透的露水、霜降等物理现象。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水的多种多样的物理变化, 在学习的同时, 能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中物理变化的奇妙,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三、信息技术在实验过程中的体现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实验的探究和演示, 但根据目前初中实验室的器材配备水平来看, 很多实验都做不出来, 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这个大资源, 通过放映网上的一些实验视频, 让学生可以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 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而生动有趣的实验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电流的磁场》这节课时, 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了一段电磁起重机吸引铁屑的影像资料, 视频观看后学生总结了以下几个问题:1.电磁起重机周围是否产生了磁场?2.电磁起重机是通过什么力吸引铁屑的?3.铁屑的分布为什么不均匀?视频的放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放映这个影像资料, 明显可以看出学生们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整个学习过程中, 他们都在认真看资料思考问题, 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学生从根本上接纳了这种模式的物理教学, 极大地提高了物理教学质量。

四、信息技术构建清晰的物理模型

解答物理问题的第一步, 就是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动画等展示方法来描述物理过程的动态变化, 这种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脑中的一些制图软件来完成自己模型的建立。例如, 在讲《速度》这节时, 针对如何测量纸制锥体的速度, 让学生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应该怎样建立图表, 而且也不了解应该取哪个物理量为自变量, 哪个物理量为因变量。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画表格、记录数据的方式, 学生根据视频的放映, 能够迅速并准确地在纸上画出表格, 而且能在原有表格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

信息技术与物理基础知识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而是更高层次的融合。与传统的物理教学相比, 信息教育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方程加以示例的解释, 将一些复杂的运动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同学们, 动画图片的放映, 让他们的印象深刻, 而这种方式的学习也能让他们对物理的一些难点、疑点的理解更加清晰、形象。所以在信息社会化的今天, 通过信息技术迅速地筛选和获得信息、准确地概括信息、创造性地加工信息, 能够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信息技术教育也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 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是一门离不开实际生活的学科, 且应用型比较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的重点, 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教育与物理基础知识结合的手段。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卫丰.信息技术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物理 (初中版) , 2013, 31 (6) :40-41.

物理教育信息化管理 篇5

●●通过整合, 把“被动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信息工具所营造的认知环境中, 学生可以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去认识物理概念的本质, 理解物理规律的含义。

我校初二某班级在年级中比较“出名”, 除了少数几个学生能坚持正常学习之外,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垫底。我接手了这个班的物理教学, 开始阶段教学效果很差。一个月后, 我利用他们喜欢上网的心理特点, 布置了学习《水循环》资料查找任务, 内容是各小组分别搜集有关水循环方面的知识, 并在下次的物理课上找代表发言。结果各小组代表的发言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因为他们搜集的资料不仅广泛而且还更加深入, 能用很多现象来解释, 我及时表扬了他们, 赞扬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为小组争光的责任心, 在这之后大多数学生就慢慢地喜欢上了物理课, 现在他们已经习惯利用网络进行物理资料收集、课前预习、课后论坛交流等等, 利用网络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走向了“自主学习”。班级的学习成绩正处于上升轨道中。从某种角度上讲, 网络既为这些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也为他们的合作能力发展提供了契机。

●●通过整合, 把“个人学习”改变为“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与交流, 因为只有与他人交流才能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才能打破原有不合理的知识结构, 建立更新更合理的知识结构, 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进行交流,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学习成绩。但是, 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都是由教师来布置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独立去完成。同时由于学生作业负担太重, 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探讨。再者, 由于学习任务繁重, 学生很少去花多余的时间进行同学间的交流, 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交流障碍、惧怕交流和恐惧。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尤其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 学生可以打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相互进行讨论与交流。例如:对物理科学家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 第一堂课安排在网络教室, 有一个环节就是查牛顿资料, 他们把学生分组, 先通过网络、数字图书馆等查阅资料, 整理搜集信息, 这种小组合作整合资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分工与合作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还培养了他们利用网络、图书馆进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扩大了他们获取知识的空间, 同时培养了他们走向社会, 与社会交流的能力。通过该事例可进一步说明, 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通过整合, 把“接受式学习”改变为“探究式学习”

与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传统的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 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它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探究式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即确定问题情境, 提出解决方案, 搜集资料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信息技术的参与, 使抽象的内容变成了模拟实验的课件呈现出来, 比如将电流推动电灯工作类比成水流推动水轮机工作的动画, 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电流的兴趣, 这样的课不胜枚举。可以利用虚拟实验,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开放型环境, 如光学中的一些实脸, 颜料的混合、色光的混合, 学生只能去做有限的两三种色光和颜料的混合, 而通过相关实验教学软件可以使各种色光都能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 学生的兴趣更浓, 内容也更具有科学性。如在模拟力的合成, 凸透镜的成像等实验中将现代传感技术引入到实验,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体验,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现代科技, 丰富物理课程资源。同时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科学探究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会问、会猜、会做、会想以及相互合作。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不但为学生的认知、思考、交流提供了工具, 而且还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专业协同下一篇:医院精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