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精选12篇)
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 篇1
麻疹是人体感染麻疹病毒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及皮肤上出现斑丘疹等, 部分患者可伴有腹泻和肺炎。20世纪60年代, 随着麻疹疫苗的研制成功及在人群中的广泛接种, 麻疹的发病率逐渐下降, 到20世纪后期降至最低。然而, 近几年来麻疹疫情却呈现反弹趋势。
1原因分析
1.1 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总体水平显著下降
20世纪60年代后期, 随着麻疹疫苗的研制成功及在人群中的广泛接种, 麻疹的大范围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 麻疹在人群中的自然感染率测试明显下降。不少人一生中没有接触过麻疹病毒, 临床上的麻疹患者也大幅度减少, 意味着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总体水平也在显著下降, 人体对该病毒的易感性有所提高, 这是近年来麻疹疫情有所反弹的病毒免疫学基础。
1.2 麻疹疫苗的复种工作不到位
近年来, 我国麻疹患者的发病年龄测试明显提高, 少年和成年患者占相当大的比例, 这显然与有些地方只抓麻疹的基础免疫而忽略了加强免疫有关。我国目前的麻疹免疫计划是婴儿出生8个月时初次接种麻疹疫苗, 7岁时复种1次。但对7岁以上人群的复种工作则重视不够。这样就失去了对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保护, 使得成人也成为麻疹病毒的易感人群, 而且成人感染麻疹病毒后的症状比儿童还重。另外由于育龄妇女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水平普遍较低, 对婴儿的保护能力也有所下降, 这就使得8个月以下婴儿的麻疹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1.3 麻疹疫苗的免疫保护时间有限
目前, 我国广泛使用的麻疹疫苗为减毒活疫苗, 在制作该类疫苗的过程中, 病毒的抗原性有所减弱, 由它激发的免疫力持续时间也相应地缩短。人群接种这种疫苗4~5年后, 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测试明显衰减, 不能奢望这种疫苗能给人类提供一生的保护。科学的做法是在接种麻疹疫苗的4~5年后, 应结合当地情况复种1次麻疹疫苗, 这样才可终生免受麻疹的侵扰。
1.4 麻疹病毒可能发生变异
尽管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目前的麻疹病毒已发生了变异, 但麻疹百年来形成的固有流行规律的改变, 已经警示我们要注意麻疹病毒有变异的可能。病毒与细菌同为人类常见的致病因子, 但与细菌相比, 病毒的自我变异能力普遍较高, 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冠状病毒等, 均已被证实有很高的变异性。那么, 麻疹病毒这个已与人类相伴至少1个世纪以上的“百年老毒”是否也产生了变异, 还有待于人们对麻疹病毒遗传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2预防措施
明确了麻疹疫情反弹的原因, 如何预防控制麻疹反弹也就有据可循。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各地疾病预防护理控制部门应结合当地的麻疹疫情, 制定相关的防控分级指导预案, 强化麻疹疫情的监测, 及时分析疫情趋势, 查漏补种, 防止麻疹蔓延。 (2) 除了要做好8个月婴儿麻疹疫苗的初种工作外, 还应做好麻疹疫苗的复种工作。一般来说, 麻疹疫苗至少要复种3次, 推荐的复种年龄分别是7岁、12岁和18岁。在短期内麻疹患者有测试明显增加的地区, 人群可每4~5年补种1次麻疹疫苗。 (3) 积极地开展灵活多样的有关麻疹防治的科普宣教活动, 以提高人们对麻疹的防范意识, 尤其要加大对学校、厂矿、部队等单位的宣教力度。 (4) 对怀疑有麻疹病毒接触史且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 (尤其是体弱多病或免疫力低下的小儿) , 应及时进行被动免疫。 (5) 要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麻疹免疫接种的宣传和管理工作。 (6) 要加强对麻疹疫苗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特别是在疫苗的运输和储藏环节上, 务必严格要求, 确保疫苗的质量。
关键词:麻疹,疫苗,预防
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 篇2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周长滨
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0031)
【摘要】目的 试图查明该起麻疹疫情暴发的原因及通过对该起疫情的深入分析,以期找到控制麻疹疫情的较佳措施。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该起麻疹疫情的暴发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截止6月20日,共发生麻疹病例16例,其中10~13岁大年龄组儿童麻疹罹患率最高,为7.18%。结论 麻疹疫苗漏种、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失败是造成这起麻疹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因此适时开展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出现疫情后尽早实施应急接种是控制麻疹疫情暴发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麻疹
疫情
流行病学
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6月3日接到二道区远达小学电话报告,该校发生麻疹疫情。我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前往该校进行调查处理。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校位于远达大街东顺路9号,共有教职员工27人,共7个班,学生375名。截止到6月20日,共发生出疹样病例19例。1 发病情况
1.1临床诊断麻疹病例16例
1.1.1首发病例1例
杨子健,男,10岁,远达小学四年一班学生,籍贯安徽省,现住址二道区远达大街56号。该病例无明确的接触史,于2006年5月28日出现发热,体温39℃,热程6天,伴有咳嗽、眼结膜炎等卡他症状,全身红色斑丘疹,持续4天,发疹顺序为耳后—颜面—颈—躯干—四肢,颊粘膜有柯氏斑,依据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经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临床诊断为麻疹。麻苗接种史不详。1.1.2末发病例1例
魏佳,女,12岁,远达小学六年一班学生,籍贯浙江省。现住址二道区远达大街47号。于2006年6月15日出现发热,体温38.5℃,热程4天,颊粘膜有柯氏斑,全身红色斑丘疹,持续3天。依据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经长春市传染病医院临床诊断为麻疹。自述接种过一次麻苗疫苗。
1.2疑似风疹病例3例
症状:发热一天以内出疹,3日内疹退,无色素沉着。无咳嗽等卡他症状,经二道区二院临床诊断为风疹。2 流行病学调查 2.1 时间分布:首例麻疹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28日,后发病例依次发病时间为6月1日—6月15日。
2.2地区分布:呈集中性,位于长春市二道区远达小学校园内。
2.3年龄分布:可见麻疹发病患者主要集中在10周岁(四年级)以上学生中。
2.4患者居住和学习环境:首发病例居住地位于远达大街56号。后发生病例均居住在附近,与首发病例患家相距500米以内。发病患者家庭卫生环境均较差。附近人口密度大,多为外地来长打工人员。学习地位于长春市二道区远达小学,附近有建筑工地,校园周围垃圾、废
物较多,卫生条件很差,校舍卫生条件也不好。
2.5发病与免疫接种的关系:经调查,该校小学一年级时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数为192人,接种率为51.2%。远低于全区2005年七岁儿童麻疹接种率78.94%。16名麻疹病人中,免疫史不清者10人,占62.5%,未全程接种者5人,占31.25%,全程接种者1人,仅占6.25%。
表1
不同年龄组麻疹罹患率比较(Different age groups measles deeloping rate compared)年龄组(岁)7~ 8~ 9~ 10~13 合计 发病人数 0 1 1 14 16
未发病人数 57 60 61 181 359
学生总人数 57 61 62 195 375
罹患率(%)0 1.64 1.61 7.18 4.27 3 结果
不同年龄组人群麻疹罹患率比较,表1显示各年龄组儿童麻疹罹患率范围在0~7.18%。其中10~13岁儿童组麻疹罹患率最高,为7.18%。其中7~8岁与10~13岁儿童麻疹罹患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麻疹罹患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计算结果如下: 7~8岁与8~9岁(X2=0.94,P>0.05)7~8岁与9~10岁(X2=0.93,P>0.05)7~8岁与10~13岁(X2=4.33,P<0.05)8~9岁与9~10岁(X2=0.00013,P>0.05)8~9岁与10~13岁(X2=2.59,P>0.05)9~10岁与10~13岁(X2=2.65,P>0.05)讨论
4.1 流行病学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没有明显的外来传染源,该校的麻疹疫情暴发的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可能存在免疫空白的儿童。虽然近年来我区的麻疹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8%以上,但是该起疫情所有患者的居住地和所在学校是我区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状况差,流动人口多,外地长期居住儿童多,接种免疫史多不详,很可能存在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现象,成为易感人群。
(2)原发性免疫失败儿童成为易感者。从麻疹疫苗的免疫原性来看,目前我国的麻疹疫苗的初次免疫成功率一般只能达到90%左右。另外由于疫苗保存和使用不规范,母传抗体干扰,其他病毒感染的影响等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原发性免疫失败。一般原发性免疫失败人群可达5%~10%。这类人群如果复种不及时或漏种就会成为易感人群。
(3)继发性免疫失败儿童成为易感者。由于近年来麻疹发病率下降,缺乏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再免疫的机会,而现行的麻疹免疫程序规定8月龄初种,1.5~2岁复种第一针,7岁复种第二针,两次复种针次相隔时间长。如果上小学一年级时复种不及时,就会造成抗体衰退到保护水平以下,致使大年龄组易感人群增加,容易造成麻疹在局部范围内暴发。表1的计算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以上三方面应是该起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4.2控制疫情暴发的策略
(1)巩固和加强免疫规划成果,扎实做好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工作,提高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率、初免成功率和复种及时率。(2)重点抓好流动人口的免疫规划管理工作,逐步消除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确保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同样达到较高水平。
(3)加强麻疹疫情监测,进一步提高疑似麻疹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积极开展强化免疫活动。为补救可能存在的麻疹疫苗漏种现象,全面提高人群的抗体水平,降低易感人群的积累,建立起牢固的免疫屏障。建议在2~5岁儿童中进行强化免疫。
(5)为防止由于7周岁时复种不及时和漏种情况造成的大年龄组儿童易感者的积累,可考虑在9周岁以上儿童中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6)一旦发现麻疹疫情,应以最快的速度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隔离患者,消毒通风,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工作,以阻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参考文献
[1] 王恩元.计划免疫时期一起罕见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49
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病科 邮编130031 电子邮箱:zcbtom@sina.com 出生日期:1973年2月24日 籍贯:长春市
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 篇3
〔关键词〕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75-03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症状较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2009年德阳市对手足口病进行了严格的监控,现将疫情状况分析讨论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了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德阳市24家医疗卫生单位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患者,共计1121例。
1.2调查方法
采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软件和SPSS12.0系统软件,对德阳市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的手足口病个案信息中的发病时间、地区、年龄、性别等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全市24家医疗卫生单位及外地医疗单位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了疫情,共报告病例1121例,发病率为28.94/10万,重症2例,无死亡病例,最小年龄为出生后8d,最大年龄25岁;病例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组儿童,共1023例,占总病例数的91.26%;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性663例,占59.14%,女性458例,占40.86%,男女比为1.45∶1;全年呈4-7月及11-12月双高峰,两个高峰期共发病975例,占全年发病数的86.98%;地区分布差异不明显,各市(县、区)均有病例,呈散发状态。
2.2地区分布
全市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与2008年相比除广汉市外其他县(市、区)病例都有所增加。2009年各市(县、区)报告病例数依次为绵竹市292例,占26.05%;旌阳区212例,占18.91%;罗江县182例,16.24%;广汉市154例,占12.93%;中江县145例,12.93%;什邡市135例,12.04%;不祥县1例,占0.09%;累计病例数1121例,占全市报告病例数的12.73%,共报告病例数8807例。详见表1。
2.3时间分布
自2008年5月纳入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以来,各县(市、区)均有较多病例报告,病例集中在冬春季节,有明显的高峰期。2009年4-7月及11-12月呈明显的两个高峰期,两个高峰期共发病975例,占全年发病数的86.98%;与2008年的单高峰在5月相比,今年的发病呈现双高峰,明显的冬春季高发。详见图1。
图1德阳市2008年与2009年手足口病季节分布
2.4职业分布
1121例病例中,主要为散居儿童487例,占43.44%,幼托儿童435例,占38.80%,学生33例,占2.94%,其他职业161例,占14.36。详见图2。
图2德阳市2009年手足口病职业分布图
2.5性别、年龄分布
德阳市1121例病人中,男性663例,占59.14%,女性458例,占40.86%,男女性别比为1.45:1。最大年龄25岁,最小出生后8d;病例主要集中在0-5岁年龄组儿童,共1023例,占总病例数的91.26%。与2008年比较,各年龄组病例数均有明显增加。详见图3。
图3德阳市2008年与2009年手足口病年龄分布图
3讨论
本次分析提示从人员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病例都集中在低龄儿童(≤5岁),此类人群,免疫力低,交叉感染机率高,易于发病。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最主要方法是学校及托幼机构加强晨检,发现手足口病立即隔离治疗,同时排查其他人员并加强消毒。注意个人及护理人员的卫生,及时治理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医院应提高诊疗水平,以减少重症病例发生。鉴于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点,该病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在2008年3月我国安徽阜阳等地发生了手足口病爆发疫情,并出现了重症和死亡病例。卫生部及时向全国发布了《关于加强手足口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在市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部署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一是通过电视,报纸,社区宣传栏等宣传手足口病防疫知识和预防方法;二是加强学校、托幼儿园卫生管理,积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三是召集各乡镇、社区防疫专干部署落实各辖区内手足口病防控措施;四是各医疗机构积极救治患病儿童,防止并发症和重症病例出现;五是加强疫情报告;六是必要时对托幼机构采取入托(园)儿童放假措施。
从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分布特征来看,高危人群为≤5岁儿童,因此应加强托幼机构工作人员防控知识培训,做好婴幼儿个人卫生防护,在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去人群聚集地方,是有效防止手足口病传播和扩散的最有效的途径。
4参考文献
1范晨阳.2008年北京市幼儿家长手足口病认知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健康教育》编辑部,2009,25(10):749-751.
2林晶,李雪涛.邹城市2005-2007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4):621622.
3温怀加.瑞安市2006-2007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08,20(5):217218.
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麻疹疫情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免疫规划常规报表等。病例调查方法与诊断标准参见文献[3]。
2 结果
2.1 麻疹疑似病例监测分析
菏泽市2011年麻疹监测专报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70例,无麻疹、风疹暴发点。按临床上诊断为麻疹和风疹的病例监测情况分别统计,2011年48 h完整调查报告率为97.14%(68/70),散发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85.71%(60/70),血标本结果7 d内报告率为96.67%(58/70)。共采集麻疹疑似病例咽拭子标本6份,但未分离到麻疹病毒。在麻疹实验室质控与考核方面,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菏泽市市级网络实验室上送的标本25份进行复检,检测结果全部符合。2011年麻疹确诊病例31例,占麻疹疑似病例总数的44.29%。确诊的麻疹病例中,临床诊断8例,占25.81%;实验室诊断23例,占74.19%。排除病例中为风疹39例,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为0.4705/10万。
2.2 麻疹确诊病例描述性分析
2.2.1 地区分布
2011年菏泽市除成武县和巨野县无确诊病例外,麻疹确诊病例居前3位的县区分别为曹县(10例)、牡丹区(6例)、东明县(5例),占全市病例总数的67.74%。菏泽市麻疹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曹县,发病率为0.732 2/10万。见表1。
2.2.2 时间分布
2011年菏泽市麻疹发病主要集中于1~6月,占全年病例总数的83.87%,整体发病较平稳。见表2。2.2.3年龄分布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儿童中,其中,0~1岁组和2岁组合计发病19例,占全部病例的61.29%。除此之外,20岁及以上年龄组有零星病例存在。见表3。
2.2.4 职业分布
2011年菏泽市麻疹病例以散居儿童居多,为19例,幼托儿童3例,农民8例,干部1例。
2.3 2011年菏泽市麻疹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完成情况
对菏泽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资料进行统计汇总,2011年全市适龄人群麻疹疫苗强化接种率达99.16%(442 340/446 088),查漏补种接种率为98.83%(174 445/178 024)。
3 讨论
3.1 菏泽市2011年麻疹控制的策略与措施回顾
(1)贯彻、落实山东省卫生厅、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精神,召开会议,部署包括麻疹防控在内的儿童免疫工作。(2)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类疫苗的免疫接种率,在常规免疫接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要求在麻疹强化免疫活动中,做好组织领导、宣传动员、风险沟通、物资分发、人员培训、摸底调查、接种服务、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处理、督导检查、考核评估、资料汇总与报送等各个环节的工作。(3)市级实验室开展标本复检和盲样考核等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并接受国家麻疹实验室的考核。(4)加强督导检查,提高检查力度。
3.2 菏泽市2011年消除麻疹工作评价
菏泽市2011年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运转情况良好,主要工作指标,如48 h完整调查、血标本结果7 d内报告率、散发病例血标本采集率等,已超过国家相应指标80%的要求,但排除病例的报告发病率偏低,应引起高度重视,查找原因。
对比2010年菏泽市麻疹确诊病例415例,其中,临床诊断361例,占86.99%,实验室诊断54例,占13.01%[3],2011年菏泽市消除麻疹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共报告31例,其中,临床诊断6例,占28.57%,实验室诊断21例,占77.78%。实验室诊断病例所占的比例已明显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全市2011年消除麻疹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为2012年打下了良好的开局,2011年全市贯彻消除麻疹策略、行动计划是有效的,作用不容质疑。
3.3 今后工作重点探讨
为实现我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12年消除麻疹这一重要目标,我国正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麻疹防控工作向消除目标迈进。国家卫生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以调动各阶层的力量共同参与[2]。菏泽市从2005年起就对麻疹监测工作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3,4,5,6,7],以动态了解本地麻疹控制工作状况、麻疹监测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内容和影响因素。今后菏泽市麻疹防控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识别和加强重点地区工作,巩固成果;提高并维持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包括常规免疫工作和高质量做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健全麻疹监测网络,提高麻疹监测能力和水平;强化麻疹疫情应急处理能力,提高控制麻疹疫情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及时发现聚集性麻疹病例,快速做出反应;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消除麻疹工作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WHO.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Z].2012-02-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3581/201007/48185.htm.
[3]陈凤华,马敬仓,杨传欣.菏泽市2010年麻疹监测与控制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9):150-152.
[4]马敬仓,刘景顺.菏泽市2005年麻疹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8(4):200-202.
[5]潘素鹃,马敬仓.菏泽市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保健,2008,16(22):844.
[6]潘素鹃,马敬仓.菏泽市部分地区麻疹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医药与临床研究,2009,15(3):89-91.
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 篇5
分析
一、数据来源:医院各科室及村卫生室上报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卡。
二、正文
(一)院内疫情概况
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全院通过各科室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2种,共报告16例,与上半年比增加2例,上升2.875%,无死亡病例报告。
甲类传染病:本院2012年上半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本院2011年下半年报告乙类传染病0种共0例;2012年上半年报告0种0例,与上半年比减少0例,与上半年比下降0%,本期报告乙类传染病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0%,其中肺结核报告2例,占乙类传染病的100%,病毒性肝炎0例,占乙类传染病的0%,梅毒0例,占乙类传染病的0%。
丙类传染病:本院2011年下半年报告丙类传染病2种共16例,2012年上半年报告14例,与2011年上半年比增加2例,比2011上半年上升2.875%,本期报告丙类传染病占法定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100%,其中其它感染性腹泻29例,占丙类传染病的9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例,占丙类传染病的3%。
其它类传染病:本院2012年上半年报告其它类传染病0种0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0%,2012年上半年报告0种0例,比201
1年上半年增加0例,与去同期比下降0%。
(二)疫情特点
1、科室分布
本院2012年上半年有 个科室报告了传染病报告卡,主要科室为,报告病例数26例,占全院报告病例数的87%。村卫生室报告4例,占报告病例13%
2、时间分布
全院2012年上半年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数中,以3月份和5月份报告的传染病多,两个月共报告传染病12例,占总发病数的75%。
3、人群分布
2012年上半年本院报告传染病例1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男女性别比为3:1;按年龄分析以40岁-年龄段的人群发病数相对较多为5例,占总发病数的30.00%;从职业分布看以农民发病数多为14例,占总发病数的88%。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12年上半年本院院内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三、院内传染病自查质量
2012年上半年本院在分管院长的带领下,开展传染病院内自查共2次,查出漏报病例1例,漏报科室为临床医生漏登,查出不及时报告卡0张,不及时报告科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院传染病报告质量,希望各科室首诊医生在接诊传染
病病人时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以确保我院接诊的传染病能及时进行网络报告。
疾病控制科/防保股
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 篇6
【关键词】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病,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522-01
2010年5-6月,我地共报告发生26例手足口病病例,经过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发病症状,证实是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基本情况调查:调查学校,主要是幼托机构教室环境情况,儿童数量,发病例数等。
2、流行病学调查:回顾性调查首发病例发病时间,流行过程,病例发病时间、性别、年龄分布,主要临床症状等。
二、结果
1、基本情况:共报告发现手足口病病例26例。
2、临床症状:不发热20例,低热6例、检查发现口腔粘膜或舌部有2~3个溃疡、手掌和足底有1~3个小红疹或疱疹。
3、首例患儿李某某,男,2006年2月19日生,幼儿园中班儿童,2010年5月29日中午患儿的母亲发现患兒口腔有2个小溃疡,下午时又发现右手掌有一小红疹,没有发烧症状,于是来到社区医院就诊。患儿一直在幼儿园入托,发病前无病人接触史、无外出史、无在外就餐史,有外归家人接触史;随后我地共发现病例26例。
4、流行特征:时间分布:病例主要集中在2010年5-6月间,共发病26例,其中五月份19例,六月份7例。2010年5月21日接到区医院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后,我地疾控中心高度重视,立即派流调、消毒人员,到疫点调查处理。经调查该起疫情属生活接触内源性暴发疫情,我们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从5月29日出现首例,6月11日最后一例,历时两周,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有新发病例,随后解除疫情。
三、处理措施
1、防控措施:所有患者隔离治疗,直到痊愈。患者学校班级及走廊、寝室及走廊、公共教室、食堂、厕所楼梯扶手、门把手、书籍、毛巾、玩具、水杯、餐具进行终末消毒。患者班级儿童医学观察2周,观察期间发现发热、或出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隔离,且上报疾控中心;加强晨检,及时发现异常学生和缺课学生,做好因病缺课监测记录工作,对因病缺课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登记和报告,发现可疑(发热、疱疹等)患病学生时,要动员家长带其到指定医院就诊,且上报疾控中心;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定期消毒,教室和寝室须经常开窗通风,每日放学后用紫外线灯消毒,消毒时间30~40分钟;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向学生、教师、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防护知识。告知儿童不与病人接触;病儿康复后入学、入托,穿经消毒处理的内衣、外衣,使用消毒处理过的用具;向幼托机构发放手足口病宣传手册。
2、要求家长做好家庭隔离、消毒工作:采取对患者隔离治疗,直到痊愈;患者单独居住一室,一切用品、用具用1:100“84”液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晒干;书报、衣物、床单、被褥放阳光下曝晒4-6小时;排泄物、分泌物用1:50“84”液搅匀后静置2时后倒掉,室內经常开窗通风;隔离期间不得外出,不与外人接触,在自家范围内活动;家庭成员做好自身防护,患者康复后家庭做一次终末消毒,外出、入托,穿经过消毒处理过的内衣、外衣,使用消毒过的用品、用具;向家长发放手足口病宣传单。
3、要求社区医院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四、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肠道病毒包括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病例比例较大。柯萨奇A组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水疱为主要特征,婴幼儿易感。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所以培养家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教师和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幼托机构是幼儿集中生活的场所,人口密度大,幼儿又是易感人群,因此,日常要认真执行晨检和常规消毒制度,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建立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和因病缺课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并正常开展活动,发现传染病,要及时隔离、及时报告、切实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只有及时发现隔离传染源,严格落实消毒措施,才能使疫情和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刘灿兰,赵琳娜,秦元安;手足口病及其医院感染控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04)
[2]于雪静,闫静,王皓,宋山英;93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 (03)
[3]裴战军,尹晓梅,李巧珍,374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04)
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菏泽市MSS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及其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为个案调查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形成的数据库。
1.2调查方法与诊断标准
各县区免疫规划科室对麻疹疑似病例(measles- like illnesses,MLI)开展个案调查,并请就诊医院协助采集标本。 按我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对MLI分类[7]。
1.3实验室检测
主要仪器包括Stepone -PlusTMReal -time PCR System(美国ABI公司),Anthos 2010酶标仪(奥地利Anthos仪器公司)。 麻疹及风疹Ig M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当样本/对照A值≥ 2.1,且4周内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时,可确诊为麻疹野病毒感染, 试剂盒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 RNA提取试剂盒为QIAGEN公司生产, 麻疹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为江苏硕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上述试剂均由山东省麻疹实验室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并在效期内使用。 麻疹病毒分离和鉴定由省级麻疹实验室完成,操作过程参见麻疹诊断标准[8]。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全市麻诊疑似病例监测分类
2015年菏泽市MSS报告400例MLI, 麻疹患者236例,其中,实验室确诊167例,临床诊断69例,麻疹发病率为2.87/10万;共报告风疹16例,其中,实验室确诊13例,临床诊断3例,风疹发病率为0.19/10万; 排除148例,发病率为1.79/10万。
2.2实验室监测
2.2.1标本采集情况
血清标本采集率、病原学标本采集率分别为86.25%、 8.75%; 各县区血清标本采集率为72.22%~10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9,P < 0.05)。 见表1。
2.2.2标本送达实验室情况
血清标本3 d内送达率、病原学标本3 d内送达率分别为92.84%、87.50%;各县区血清标本3 d内送达率为46.15%~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1, P < 0.05)。 见表2。
2.2.3标本检测结果
在328例MLI合格血清标本中,麻疹Ig M检测阳性166例,阳性率为50.61%;风疹Ig M检测阳性15例, 阳性率为4.60%。 在29例MLI合格病原学标本中,麻疹核酸阳性19例,阳性率为65.52%,风疹核酸阳性0例,阳性率为0,不同县区标本检测情况见表3。
2.2.4麻疹、风疹病毒学结果
在病原学标本中,分离到麻疹病毒1株,为H1a型, 但无风疹病毒分离结果。
2.3流行病学监测
2.3.1个案调查与个案录入
400例MLI个案录入率为97.50% ,48 h完整调查率为94.50%,调查后48 h内录入个案率为61.00%; 不同县区个案录入率为86.84%~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9,P < 0.05),不同县区48 h完整调查率为76.19%~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94,P < 0.05), 不同县区调查后48 h内录入个案率为19.05%~100.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4,P < 0.05)。 见表4。
注:“-”表示无数据
注:“-”表示无数据
2.3.2麻疹病例特点
2.3.2.1年龄分布
<8月龄组30例(12.71%),8月龄组23例(9.75%),9~11月龄组38例(16.10%),1岁组27例(11.44%),2岁组5例(2.12%),3岁组2例(0.85%),4岁组5例(2.12%),5、6、7岁组各4例(1.69%),8、9岁组各2例(0.85%),10~14岁组9例(3.81%),15~19岁组7例(2.97%),20~24岁组29例(12.29%),25~29岁组19例(8.05%),30~34岁组19例(8.05%),35~45岁7例(2.97%)。3岁以下年龄组占52.12%,≥20岁年龄组占31.36%。
2.3.2.2麻疹病例的麻疹疫苗接种剂次
0、1、2剂次、接种史不详者分别为100、30、14、92例,百分构成分别为42.37%、12.71%、5.93%、38.98%。
2.3.2.3不同县区麻疹病例分布
不同县区报告麻疹病例在7~88例之间,报告发病率在0.72/10万~12.14/10万。
2.3.2.4麻疹病例人群分类
幼儿园儿童10例,散居儿童164例,学生14例,教师、商业人员、医务人员各1例,农民工45例。
2.4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
各县区排除病例在3~60例之间, 报告发病率在0.28/10万~8.26/10万。
3讨论
3.1世界范围消除麻疹工作的策略与进展
自20世纪60年代麻疹疫苗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通过麻疹免疫措施逐步控制了麻疹发病和死亡, 在全球消除麻疹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当前减少全球麻疹死亡的主要公共卫生战略是接种麻疹成分疫苗(measles-containing vaccine,MCV),根据国内外经验, 自然麻疹能在5%~10%的易感儿童中传播,提高MCV覆盖率达到95%以上,才可能控制和消除麻疹[9,10]。 在2010年,WHO提出了在2015年麻疹控制要达到的3个里程碑目标,而在2012年,又发布了 “2012-2020年全球麻疹和风疹战略计划”,为加速麻疹、风疹的控制提出了关键条件[11]。 在2000~ 2014年,全世界年报告的麻疹发病率降低了73%,发病率从146/100万下降到40/100万,每年估计的麻疹死亡病例从54.68万例下降为11.49万例, 与不开展麻疹免疫相比,开展麻疹免疫活动估计可预防17.1百万死亡病例的发生,尽管如此,近年来距离2015年里程碑目标的工作进展明显趋向缓慢。 在2014年,由于巴西存在着单一麻疹病毒株的流行已经持续1年以上,WHO美洲区不再宣称该区域为无麻疹流行;在WHO西太区、欧洲区,经区域证实委员会证实,分别已有7个、22个国家实现了麻疹消除目标[12]。 我国2011~ 2013年的麻疹发病率分别为0.74/10万、0.46/10万、 2.04/10万[13,14],2014 、2015年麻疹病例为5.25万、 4.18万人[15,16]。
3.2全球范围2005~2014年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分布情况[12]
WHO在2012年《全球疫苗行动计划 》中提出,循环的野病毒的基因特征对于取得麻疹消除目标非常重要,麻疹实验室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区域内消除麻疹的认证提供所必需的证据。 2005~2014年, 在已知的24个基因型中,共检测到13个基因型,部分基因型的流行率较低,这些病毒株包括B2、B3、D11、D4、 D5、D6、D7、D8、D9、G3、H1(但不包括麻疹疫苗衍生株的分离结果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病例的分离结果),分离数量居前4位的基因型分别是H1、D4、D8、 B3;各年度报告的基因型数量在245~6946株之间,居前4位的年度分别是2014、2011、2012年和2013年。 在2014年, 在全部6946株基因型中,4606株为H1基因型,1323株为B3基因型,897株为D8基因型, 92株为D9基因型,25株为D4基因型,3株为G3基因型,主要分布在WHO西太区(5393株)和欧洲区(823株),H1基因型是报告最多的类型,与中国大陆地区主要的流行株为H1基因型有关, 也与H1基因型病毒株在国家间传播有关。 2014年地区分布最广的类型是B3基因型、D8基因型, 前者与WHO各区域中的49个国家的病例和流行有关, 后者则在除非洲区外的其他WHO区域中流行。
3.3菏泽市2015年麻疹监测系统监测评估
菏泽市在2015年前麻疹年发病率较稳定[4,5,6], 2015年麻疹发病上升。 在MSS实验室监测方面,我国2012~2013年度散发MLI血标本采集率均为97.30%[14], 菏泽市2015年则达到86.25%,工作指标改善,达到了麻疹监测方案的指标要求。在Ig M抗体检测情况方面,与2010~2013年大连市、2013年江西省两种病毒Ig M阳性率相比[17,18],菏泽市2015年麻疹Ig M阳性率较高,而风疹Ig M阳性阳性率居中,与当地麻疹、风疹流行强度、标本质量等因素有关。 另外,菏泽市MLI病原学标本采集率相对较低,对病毒学检测有一定影响,显示本地MSS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4菏泽市麻疹病例特点
与辽宁省沈阳市2004~2013年[19]、甘肃省平凉市2006~2013年[20]、全国2011~2013年麻疹发病特点相比[13,14],菏泽市<3岁组、≥20岁成人组病例的百分构成均较大,符合一般麻疹发病规律。 目前国内资料已关注到<8月龄的儿童麻疹发病情况, 对照安徽省淮南市2004~2011年[21]、我国2012~2013年<8月婴儿麻疹发病的构成比[13,14], 菏泽市2015年麻疹病例<8月龄的百分构成相对较低。 <8月龄因为未到接种时期而发病的情况,主要与其体内胎传的麻疹抗体含量低有关。2014年毛乃颖等[22]报道湖南和甘肃省新生儿脐带血麻疹抗体浓滴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另外,成人麻疹屡有报道[23],如何针对此两类人群开展麻疹疫苗接种的试点,值得思考、探索和重视。
3.5对菏泽市下步消除麻疹工作的思考
在常规免疫方面,要提高MCV及时接种率,要建立接种跟踪制度,增加服务可及性,并发挥乡村医生的作用,夯实查漏补种制度,关注流动务工返乡儿童动向;在应急免疫方面,落实应急范围,在疫情高发县区,要以县区为单位推进补充免疫活动;在疾病监测方面,切实落实MLI报告,提高发现麻疹疫情的反应能力,并及时通过实验室检测,开展麻疹风险评估,及时采取措施。
摘要:目的 分析菏泽市2015年麻疹监测与疫情特点,以期指导菏泽市麻疹监测和疫情应急处理工作,为消除麻疹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对2015年麻疹监测系统(MSS)数据进行描述分析,采用ELISA法、实时荧光RTPCR法分别检测血清标本麻疹Ig M抗体、病毒核酸,对病原学标本进行麻疹病毒分离。结果 2015年报告麻疹疑似病例(MLI)400例,其中,麻疹236例,发病率为2.87/10万。MLI血清标本、病原学标本采集率分别为86.25%、8.75%,样本及时送达率分别为92.84%、87.50%。病原学标本中,麻疹病毒核酸检出率为65.52%,分离1株麻疹病毒,为H1a型;各县区均有麻疹发病;3岁以下年龄组病例占52.12%,≥20岁年龄组占31.36%;麻疹病例中,无麻疹疫苗接种史者100例,占42.37%。结论 2015年菏泽市MSS运转正常,麻疹发病率仍不稳定,要重视<8月龄、成人群体的麻疹发病情况,要继续落实以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为重点的技术措施。
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 篇8
该地区2000~2003年间,通过落实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人间布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无人间布病病例报告。2004~2009年累计报告人间病例253例,属疫情低发地区。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变,农牧民牲畜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牛、羊等牲畜由集体放牧转变为以家庭圈舍饲养为主,人与牲畜密切接触机会大幅增加,致使人间布病疫情逐年大幅度回升,流行范围不断扩大。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该地区2010~2012年布病疫情报告和项目监测结果、记录。
2.2 方法
有关指标、标准、定义按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编《布鲁氏病菌防治手册》的规定执行。
3 结果
(1) 2010年,报告病例232例,发病率89.74/10万;2011年,报告病例719例,发病率303.36/10万,增加了238.05%;2012年报告病例102例。
(2)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与接羔、屠宰、肉产品加工、剪羊毛等生产旺季有关。
(3)职业分布:农民91.08%。
(4)性别分布:男性72.70%,女性27.30%,与男性主要从事畜牧业等生产活动相关。
(5)年龄分布:发病人群以30-70这一年龄段居多,但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4 讨论
(1)人间布病发病率由2010年的89.74/10万增加到2011年的303.36/10万,发病率上升238.05%,疫情以大范围散发及点状暴发流行为主波及范围广,受威胁人口多,布病疫情形势已十分严峻。2012年报告新发病例102例,发病率为43.04/10万,较2011年下降了85.81%,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效果初步显现。
(2) 2011年1~3月和2012年3月,为做好人间布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早报告,强化并规范布病患者的治疗,我中心以报告有人间布病病情的自然村和畜间有布病阳性畜的村为调查对象,开展了人间布病血清学普遍筛查工作。其中2011年主动筛查确诊新发病例136例,占全年发病数的18.92%。为及时发现疫情,有效遏制疫情的流行与蔓延发挥了积极作用。
(3)当前应进一步加强疫区消毒处理工作,强化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做好村民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和健康文明生活、生产的行为干预,促进工作,巩固防治工作成果。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的专业力量和技术优势,积极提出工作建议。并根据畜牧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做好疫区处理工作。
参考文献
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 篇9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传播风险,防控和管理策略
近年来由于药物预防、防蚊灭蚊、抗疟药物研发等干预措施的实施, 我国疟疾防控工作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宜昌市的发展, 促使出国务工、经商、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增加了输入性疟疾的感染率, 疟疾疫情回升。频繁的国内、外人员流动对宜昌市传染病的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这一问题, 分析宜昌市输入性疟疾疫情, 并借鉴国外较成熟和先进的防控经验, 研究输入性疟疾的传播风险, 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收集整理2005-2010年宜昌市输入性疟疾疫情资料。
1.2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005-2010年全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43例。每年输入性疟疾占疟疾报告病例比例依次为20.00%、18.18%、57.14%、81.82%、70.00%、100.00%。每年输入性疟疾病例占总输入性疟疾病例比例分别为4.65%、4.65%、9.30%、20.93%、16.28%、44.19%, 以2010年最高。
2005-2010年全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主要来自非洲及东南亚等国 (表2) 。宜昌市2010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9例, 均为输入性病例, 输入国家:柬埔寨5例, 埃塞俄比亚3例, 巴基斯坦3例, 赤道几内亚3例, 加蓬2例, 马里2例, 利比里亚1例。
3 讨论
3.1 输入性疟疾传播风险
3.1.1 宜昌市主要劳务派出单位及涉及地区
近年来宜昌市输入性疟疾呈现回升趋势。随着全市企业逐步地走向海外, 每年有大量工程、技术、劳务人员来到非洲、东南亚、南美等热带地区, 这为疟疾的输入提供了不容忽视的途径, 尤其非洲地区医疗卫生状况欠佳, 疫病多发, 即便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 配备了必要的医务条件, 但也难以完全避免海外劳务人员携带病毒回国的可能性。
3.1.2 存在的主要风险
3.1.2. 1 传统防控网的弊端
传统防控防线不能完全适应人口和环境的改变, 对输入性疟疾的处理大多停留在“被动接收”模式中, 在信息收集、患者诊断等环节的被动极易造成疫情扩散和二代病例的发生。
3.1.2. 2 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这体现在国内多部门定期信息交换审核的缺乏和国外各种传染病监控网络信息分享的延迟。信息渠道的狭窄和不畅造成流动人员底数不清、管理混乱和对疾病认识不足、国际传染病流行态势把握不力。
3.1.2. 3 出国人员防护知识培训体系不完善和大众宣传工作缺位
培训和宣传工作的形式主义、不重视甚至忽视, 都是导致出国人员和社会大众缺乏个人防护意识, 形成疫情爆发的温床。
3.1.2. 4 医疗机构执业人员涉外传染病诊疗技术不足
由于很多输入性疟疾在我市未曾发生或流行, 加之其临床症状的非指向性, 在病例就诊时, 医院很难及时准确地处理, 造成误诊, 扩大传播风险。
3.2 国内外输入性疟疾防控现况
3.2.1 我国输入性疟疾防控现状
近年来, 中央财政加大了对疟疾防治工作的投入。2006年卫生部制订下发《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 并对基层抗疟药管理和使用混乱、不规范的现况修订了《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疟疾诊断标准》、《疟疾防治技术方案》等规范性文件。疟疾作为我国乙类传染病, 其具体的防治政策是依托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建立于1959年, 经历几十年的发展, 2003年以后已逐步完善。我国目前对输入性疾病的策略制定是以《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2004年1月1日起, 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 该系统起到责任报告单位在发现法定传染病时能够高效、快速、准确的报告, 实现了中央、省、市、区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传染病疫情信息同时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在县、市、省、国家级均可同时看到, 改变了传统的层层逐级上报的疫情报告方式。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使用让输入性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 使得疾病监测信息实现一体化管理和共享。
3.2.2 国外输入性疟疾防控现况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边境州预警传染病监测”项目, 确保在边境地区一旦报告急发的传染病病例, 快速、有效地进行实验室样本检测, 各方及时共享实验室分析结果, 以利于控制疫情。在境内环节上, 美国各地很多医院或个人医师都开设专门的“旅行疾病诊室”, 由有经验的医师为人们进行旅行前的医疗咨询和疫苗注射、开具预防药物等行前准备。1998年, 日本出台了《关于传染病预防及传染病患者医疗的法律》, 该法对传染病预防体制、各级政府和医疗人员的职责、传染病的信息收集、患者诊断、消毒、新传染病的应对及医疗费用的负担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从而使得相关方面在传染病出现时能各司其职, 把疾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实现防控传染病的目标也有赖于一个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澳大利亚国家法定疾病监测系统建立于1990年, 这个系统协调国家50多个传染病或疾病群的监测, 要求医学工作者通过计算机或信件将自己辖区内疫情向州或者地方卫生局报告, 卫生局每日负责向澳大利亚卫生和老龄部报告, 后者负责收集、分析并在网上公布这些信息 (每周3次) , 而且每个季度在Communicable Diseases Intelligence杂志上发布。
3.3 进一步加强输入性疟疾的防控
3.3.1 构建完善的防控网络
除了一些传统的对输入性疟疾的防控防线外, 一些有特色的非传统策略也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国家疾控中心做的媒体搜索, 也即从全球媒体中了解疫病发布的情况;还有“传言监控”, 当发现有关疫病传播或者暴发的传言后主动进行核实;另外还有在特定情况下开展的症状监测;除此之外, 来自群众的举报、咨询甚至投诉, 都有可能帮助相关部门发现和锁定疫病出现的病例。
3.3.2 完善各部门联盟体制, 实现监测系统的无缝连接
除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市县医疗机构的联防联控系统, 还要注重各派出单位的科学参与和管理。确保其具备参与能力的同时, 保障与疾控中心的信息交流是通畅的, 各部门通过一个正式或非正式的协议签署合作的承诺, 确认共同的责任, 并明确各自在合作中的角色。比如让派出单位真正肩负和落实好对派出人员的疾病宣教工作和健康档案初步筛查工作, 对回国人员进行输入性疾病问卷调查, 积极搜集本底资料;同时初步建立对出回国务工人员健康管理及信息交流的沟通机制;并积极向省级部门提交专题报告, 一旦发现有可疑情况出现, 立即通报疾控中心, 此举将有效地缩减疾控机构的监测和排查时间。
3.3.3 打造高素质专业防控队伍
基于疾病流行态势的不可预知性, 以非洲几内亚为例, 恶性疟原虫已对氯喹产生抗药性。因而, 对专业防控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选派专业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和身体素质较好的专业人员组成防控专业队伍, 并选派在学术、组织能力及思想素质等方面都出色的高层次人才担任负责工作。要定期开展专业培训, 如医务人员理论知识和镜检技术, 其培训的形式应以模拟实战演习为主。实现早诊断、早治疗、早痊愈。建筑起防范传染病的有效屏障。
3.3.4 借鉴国外经验, 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输入性疾病的防控应着眼于全球, 落脚于地方, 如以近几年输入性疟疾感染率较高的派出单位为率先施行点, 在信息管理、疾病宣教、国外现场控制、回国体检、跟踪复查等各个环节逐步推行国外先进防控策略, 将责任分化、细化, 以求发现并填补防控盲区, 进而在传染病防控的各个环节把国外先进经验融为己用, 最终达到动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抗衡疾病的感染和流行。
3.3.5 加大财政投入, 保障医疗设备和药物的储备
这是传染病防治的物质保障, 也是宜昌市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 充足的财政支撑和药物储备, 在发现疾病的第一时间给予及时治疗, 使得传染源得到及时的控制, 降低二代病例产生的风险, 防止输入性疟疾在宜昌市形成新的疫源地。
参考文献
[1]黄光全, 袁方玉, 林文, 等.湖北省2005-2009年输入性疟疾发病态势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21 (6) :25-27.
[2]袁洪福.2例输入性疟疾的病案调查[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2, 23 (4) :197.
[3]冯佳园, 黄建始, 张彦平, 等.2005-2008年中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分析和防治对策探讨[J].疾病监测杂志, 2009, 24 (10) :740-741.
[4]王希江, 曾光.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J].地方病通报, 2005, 20 (4) :97-99.
[5]施小明, 郭岩, 王丽萍.我国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调查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 2007, 11 (3) :266-269.
[6]王学燕.国内外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现状.应用预防医学, 2011, 17 (1) :59-62.
[7]单成启.我国流动人口疟疾概况[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1998, 11 (1) :62.
[8]黄丽华, 林桂新, 卓家同, 等.2006年广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 2008, 12 (1) :24-27.
[9]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Status of state electronic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s United States, 2007[J].MMWR Morb MortalWkly Rep, 2009, 58 (29) :804-807
[10]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Progress in improvingstate and local disease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2000~2005[J].MMWRMorb Mortal Wkly Rep, 2005, 54 (33) :822-825.
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手足口病病例数据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周口市2008—2012年数据库, 人口资料来源于周口市统计局编《周口市统计年鉴2013》。
1.2 诊断标准
病例诊断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普通病例与重症病例按照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诊断标准[1]判定。
1.3 统计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8—2012年, 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8 999例, 年均发病率37.74/10万 (18 999/5 034.58万人) ;最低年份2008年4.35/10万 (434/996.94万人) , 最高年份2009年75.78/10万 (7 608/1 003.95万人) , 不同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 376.56, P<0.05) 。近3年出现连续2年下降后又上升的情况。见表1。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08—2012年, 手足口病各月发病情况为1月497例 (2.62%) , 2月522例 (2.75%) , 3月2 414例 (12.71%) , 4月5 789例 (30.47%) , 5月3 952例 (20.80%) , 6月1 955例 (10.29%) , 7月1 136例 (5.98%) , 8月662例 (3.48%) , 9月382例 (2.01%) , 10月418例 (2.20%) , 11月504例 (2.65%) , 12月768例 (4.04%)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 病例主要集中在3—6月份, 占发病总数的74.27%;然后逐渐下降, 9月份为发病最低, 进入冬季又逐渐上升, 12月出现1次小高峰, 有明显的春季夏初和冬季2个季节高峰, 但以春季夏初为主。
2.2.2 地区分布
2008—2012年, 全市10个县 (市、区) 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 年均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川汇区 (113.37/10万) 、扶沟县 (54.07/10万) 、商水县 (45.12/10万) 、西华县 (39.12/10万) 、太康县 (36.61/10万) 、鹿邑县 (33.08/10万) 、淮阳县 (32.66/10万) 、郸城县 (28.71/10万) 、沈丘县 (28.60/10万) 、项城市 (13.29/10万) 。不同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652.50, P<0.05) 。
2.2.3 人群分布
性别:男12 485例, 女6 514例, 男女比1.92∶1。年均发病率, 男性53.04/10万, 女性27.29/10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5.65, P<0.05) ;年龄:最小3个月, 最大54岁, 以0~5岁组为主 (18 489例, 占97.32%) ;其次为6~9岁组 (405例, 占2.13%) 。发病率, ≤5岁儿童1 960.73/10万, >5岁1.12/10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 433.66, P<0.05) 。见表2。职业:散居儿童17 407例 (91.62%) , 幼托儿童1 212例 (6.38%) , 学生309例 (1.63%) , 其他71例 (0.37%) 。
2.3 病原学检测
2008—2012年, 在周口市10家定点救治医院 (各县市区人民医院) 采集400份住院手足口病病例的粪便标本, 经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 肠道病毒71型 (EV71) 核酸阳性261份, 阳性率为65.25%;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 核酸阳性23份, 阳性率为5.75%;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116份, 阳性率为29.00%。
3 讨论
研究表明, 近3年发病率在2010、2011年连续2年下降后在2012年又有所上升, 预示着手足口病流行存在有每隔2年出现高发年份。EV71一直是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 在确诊的重症和死亡病例中EV71感染比例处于较高水平, EV71亦是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主要病因[2]。每年的3—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提示应加强病原体监测工作, 密切关注其类型变化, 做好季节性预防控制工作。手足口病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的低龄儿童, 尤其以1~3岁发病率最高, 提示可能与低年龄儿童人群免疫力水平低有关。发病人群主要以散居儿童为主, 其次为幼托儿童、学生以及其他职业人群。提示应加强以社区卫生为重点防控工作, 加强对看护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的综合干预, 使之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为散居儿童提供和营造健康环境;周口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率比文献[3-7]报道的高。综合分析预测疫情趋势, 2013年我市手足口病流行水平将保持在高位状态, 发病数会较2012年有所升高, 但出现更大规模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局部地区可能会发生小规模的暴发流行。针对疫情预测结果, 为做好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控制工作, 建议: (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继续把手足口病预防控制作为工作重点及早部署, 继续贯彻以传染源管理和重症病例救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策略[8,9], 突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在早期诊断和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方面的作用, 有效实施临床救治。 (2)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疫情和病原学监测、集聚性病例和暴发疫情处置, 切实发挥村医在健康教育、患者的早期发现和门诊居家治疗患者管理等前沿关口作用, 最大限度地压低疫情, 努力保障广大儿童身体健康。
摘要:目的 分析周口市近5年手足口病疫情监测结果, 为手足口病重点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 周口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8 999例, 年均发病率37.74/10万;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6月为高发季节 (74.27%) , ≤5岁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 (97.32%) , 多数为散居儿童 (91.62%) , 主要病原体为EV71 (65.46%) 。结论 该市手足口病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 应贯彻以传染源管理和重症病例救治为重点的综合控制对策。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版) [S]. (2010-04-21)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86/201004/46884.htm.
[2]郭青, 张春曦, 王晓风, 等.2008—2009年中国大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1, 30 (11) :852-856.
[3]丁超, 谭文文, 周建刚, 等.2008—2011年江苏省宜兴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2, 27 (7) :527-529.
[4]姚嵘海, 何均, 谢锦荣, 等.2008—2011年浙江省诸暨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及防治对策[J].疾病监测, 2012, 27 (7) :535-538.
[5]余云芳, 张谨, 孙凤英, 等.2008—2011年湖北省宜昌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2, 27 (9) :680-682.
[6]邱丛, 陈昌福, 徐丽晓.2008—2011年福建省宁德市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病例分析[J].疾病监测, 2012, 27 (11) :853-856.
[7]俞爱琴, 武滨, 蔡日恩.2008—2011年山西省阳泉市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 2012, 27 (12) :947-949.
[8]肖革新, 胡跃华, 于石成, 等.2008-2011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2, 27 (12) :932-936.
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 篇11
【关键词】流腮暴发;调查分析;内蒙古宁城
2012年3月29日宁城县某学校发生以发热、头痛、腮腺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共发病35人,无死亡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证实为由流腮病毒引起的暴发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流行病学资料对所有患者逐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填写《流行性腮腺炎个案调查表》,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1.2诊断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中“流行性腮腺炎(GB17016-1997)诊断标准”为依据。
2结果
2.1基本情况该学校位于天义镇铁西区,共有学生1336人,教师66人,其中住宿生380人。共有19个班,初一6个班,初二7个班,初三6个班。上述所有学生均来自宁城县各个乡镇。
2.2流行特征首发病例:初二一班张昊,男,14岁,居住于宁城县天义镇五间房村9组,该患儿自2012年3月26日开始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翌日出现腮腺肿大。该患发病前三周内无外出史,其感染来源不清。
自首发病例出现后,在该校相继出现续发病例,其症状、体征同首发病例基本相似,均以发热、头痛、腮腺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该校共有3个班级出现此类病例,累计发病35人,无死亡病例,学生总罹病率为2.62%,上述所有病例均症状轻微,未有住院病人。其中初二一班发病22人,占发病总数的62.86%;初二七班发病11人,占发病总数的31.43%。初二二班2人,占发病总数的5.71%,其中住宿生发病8例,罹病率为2.11%。
发病年龄均在14-15岁之间。其中男生21例,女生14例,比例为1.5:1。
发病时间分布于3月26日-4月1日之间,其中3月26日1例,3月27日8例,3月28日9例,3月29日11例,3月30日3例,3月31日2例,4月1日1例,主要分布于3月28日-3月29日,占发病总数的80%。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大多病例症状轻微且不典型,未能引起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的足够重视,故未能向疾控部门及时报告疫情,延误了疫情处理的最佳时机,是导致本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由于学校条件所限,人群相对比较集中,加之通风条件不良,一旦有传染源介入,很容易引起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这是导致本次疫情暴发的客观原因。本次疫情反映出个别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低,不能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今后应大力开展流行性腮腺炎接种工作,提高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
由于流行性腮腺炎临床症状表现较轻,病死率低,在防治实践中容易被忽视,有效的防治措施通常难以及时落实;本次疫情反映出个别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低,不能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是本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班级及宿舍学生数量多,卫生及通风条件较差,一旦发生传染病较易引起聚集性发病,是导致本次疫情暴发的客观原因。建议学校应加强晨检、午检及学生因病缺课追查制度,以及早发现和处置病人,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广泛开展流行性腮腺炎接种工作,提高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改善学校现有通风条件;大力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及家长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佩青,陈小玲.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3月第43卷第3期ChinJPreyMed,March2009.Vo1.43,No.3.
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 篇12
一、流行特点
此次发病正值春末夏初之际, 气温变化较大, 昼夜温差大, 气候干燥、多风, 有利于本病的流行和传播。
近三年来, 流行性感冒的发生从原来冬季转向春季流行。2000~2008年几次高死亡流行性感冒都是在秋末冬初。但最近三年发生了变化:冬季流行变弱、好养, 疫情发生率低。可是每年的3~5月份成了疫病高发期。今年较往年更加严重, 难以治疗, 不易控制、死亡快、病亡率高。
注射当前的高致病性禽流感 (H5N1) 疫苗和温和型禽流感 (H5+H9) 疫苗效果不明显, 但未曾按规程注射高致病性禽流感 (H5N1) 疫苗和温和型禽流感 (H5+H9) 疫苗的好像发病与治疗情况更糟。很多养殖户都在发病前1~2个月注射了疫苗, 抗体保护正在最佳时期, 不应有该病发生。但今年却反常, 大部分在免疫期的鸡群都发病, 尤其是育成期以后的蛋鸡。这充分说明此次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 或又出现了新的毒株。
通过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及化验, 发现今年的疫病均伴有强度新城疫发生。
二、临床症状及特点
1.突然发病, 鸡群发病前三天采食、精神均正常, 只是突然出现死鸡, 个别发蔫, 从出现打蔫到死亡不超过1~2天。
2.发病初期, 病鸡鸡冠发紫、拉黄色或黄白色粪便, 多伴有的黄绿色或白色米汤样稀粪便。
3.一般无鼻液或个别有轻微鼻液, 无肿头肿脸现象。有的鸡群能听到轻微的咳嗽或呼噜声, 有的鸡张口伸颈、呼吸困难、嘴角有少量粘液流出, 胀嗉;有的无呼吸道症状, 主要表现发烧、打蔫, 更难治愈。
4.发病三天后大群采食量下降, 死亡突然增多, 蔫鸡增多。软蛋、白壳蛋、沙皮蛋增多, 产蛋率随之下降, 降幅在50%~80%。大群排黄色、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
三、解剖病变
1.病鸡胸肌或退肌发暗、呈紫色, 心冠脂肪、腹腔脂肪、胸腔内膜可见点状出血, 心肌点状出血明显。
2.胰腺坏死或出血, 坏死呈黄色斑状或点状, 整个胰腺肿胀。
3.腺胃乳头出血、糜烂严重, 腺胃乳头基底部片状或环状出血, 腺胃肿胀, 偶见肌层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十二指肠或小肠肠壁有片状出血斑、呈渗出现象。十二指肠淋巴滤泡肿胀但很少出血, 回肠淋巴滤泡轻微肿胀、出血, 直肠出血严重, 呈片状或刷状出血。盲肠扁桃体多见单侧出血严重。
4.卵泡出血变形或坏死。卵泡液化形成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肿胀、管腔内有胶冻样脓性分泌物。
5.肾脏肿大、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四、治疗方案及措施治疗分以下几步:
(一) 本病首先考虑的是控制病鸡体温, 以减少卵泡变性坏死和体温升高导致的休克死亡及败血症现象。
另一方面还要让鸡多饮水、促进药物吸收。
抓住治疗的最佳时期:发病前四天是治疗过程的最佳时期, 一旦错过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疗此病关键是退热解毒、控制继发感染:采用大剂量抗病毒药物、足量退烧药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药物。
应用药物:以1000只年蛋鸡为例。
1. 热毒克:上午饮水, 每700~800只鸡1瓶, 3小时饮完。
2. 头孢肠杆康:每800只鸡1袋, 中午饮水, 3小时饮完。
3. 加强型威力克毒:
下午饮水, 每500只鸡1袋, 3小时饮完;新鸡鸭6号 (超微粉) 拌料, 每1000只鸡1~1.5袋, 或新鸡鸭6号口服液 (每800只鸡1瓶) 与加强型威力克毒混合饮水, 3小时饮完。
4. 晚上必须通肾, 可选择肾支必克口服液饮水或肾之康1号超微粉拌料, 每1000只鸡用1瓶或1袋, 以上药物连用5天。
(二) 控制新城疫
连续用药5天后, 停药1~2天, 用克隆30 (4倍量) 与原蛋白混合饮水, 同时高免素超微粉拌料。
(三) 补充营养、改善体质, 恢复组织机能 (主要是肝肾功能) 。
金芪维他:每袋拌料5000斤, 连用7天, 长期使用效果更好。
解毒肝肾宁:每500只鸡1袋, 可与金芪维他混合拌料, 连用5~7天。
鱼肝油每1000只鸡每天1袋, 连用7天;亚硒酸钠VE粉, 连用7天。
(四) 恢复输卵管功能, 促进产蛋率回升
万用再林:每天3袋, 集中一次饮水, 连用4~5天;排毒大增蛋:1天1袋, 集中一次拌料, 连用8天。
五、治疗体会
根据临床治疗体会总结出本病的治疗关键要做到四个字:早、大、长、保。
(一) “早”是指治疗要早。抓住治疗的关键时期对后期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也是治疗成败的决定因素。
(二) “大”是指用药的剂量要足够大。
按照平时的治疗量无法控制住此次疫情;因为疫情发展快, 所以只有适当加大用药剂量才能控制住病情发展。
(三) “长”是指疗程要适当延长。
不要治疗3天死亡率不降低就放弃, 要坚持治疗不低于5天, 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四) “保”就是要做到保肝利肾。
【疫情档案与疫情分析】推荐阅读:
麻疹疫情分析10-24
疫情预防与应急预案11-13
结核病疫情分析报告06-18
对疫情的感想与体会10-02
肺结核的管理与疫情报告要求07-09
疫情主题国旗下抗击疫情演讲稿05-19
疫情期间思想汇报疫情期间党员思想汇报例文09-09
控制疫情06-08
疫情动态07-24
疫情形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