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情防控

2024-07-15

动物疫情防控(精选9篇)

动物疫情防控 篇1

随着全球范围内养殖模式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动物疫病流行态势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发病不断增多, 夸界动物疫病发生频繁, 疫情传播速度和范围明显扩大, 人畜共患病危害日益加大, 从最初影响动物健康, 损害畜牧业健康发展, 逐步扩大到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安全, 以及国际贸易、社会稳定、生物恐怖等多方面, 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已对全球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及防控策略作一浅析。

1 当前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

1) 从全球来看, 国外动物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对国内防控威胁进一步加大。据不完全统计, 高致病性禽流感, 2013~2014年全球共有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超过1 900例H5亚型禽流感疫情, 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地区, 大多数为我国周边国家;呈明显季节性爆发, 流行毒株不断变异。2014年10月份以来, 新一轮疫情在东南亚、北美和欧洲部分国家暴发已开始显现, 仅11月至12月全球就发生43例疫情, 其中我国周边的印度、越南、日本和俄罗斯共发生19例疫情 (10例H5N1, 9例H5N8) 。口蹄疫, 2014年全球共有20多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发生了444例口蹄疫疫情, 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其中O、A型口蹄疫病毒仍是当前亚洲地区主要流行毒株, A型口蹄疫病毒在全球流行的程度和范围仍在继续加大。非洲猪瘟, 2014年, 俄罗斯及其周边多个东欧国家和地区共发生306例疫情, 至今仍处于扩散和蔓延趋势, 对我国构成持续性威胁。小反刍兽疫在中国周边的阿富汗、孟加拉国、印度和尼泊尔等国长期流行, 每年暴发数百起疫情, 2014年上半年国内也呈局部流行, 至今已报道发生了263例疫情。此外, 欧洲的蓝舌病疫情继续呈扩散趋势, 仅2014年11~12月就发生了1 700多例疫情。因此,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大流通的背景下, 从国外输入的动物及动物产品种类多、数量大、流通广, 加之候鸟迁徙, 国外动物疫病传入国内的风险非常大。

2) 从国内状况看, 局部地区发生疫情的风险非常高。一是疫情发生频率较高。2014年1月至今, 我国共报道发生了9例口蹄疫疫情 (其中6例A型口蹄疫疫情, 2015年1月安徽发生1例猪A型口蹄疫疫情, 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高达90.85%和56.74%, 危害严重) 、10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其中2015年1月已发生了5例疫情) 、263例小反刍兽疫疫情、1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疫情 (四川南部) 、458例人感染H7N9流感疫情 (2013年~2014年11月) 。二是病原复杂, 新毒株和变异株威胁大。目前, 口蹄疫国内同时存在A型东南亚97-G1、G2毒株, O型缅甸98毒株和泛亚毒株, 2013年还在我国与印度接壤区域的牛中检测到O型印度2001毒株核酸阳性 (即O/Pan Asina-2毒株, 一直在印度等国流行, 传入风险大) 。禽流感也一样, 国家参考实验室和青岛流研中心从活禽市场和环境中监测到H2、H3、H4、H5、H6、H7、H9等多种亚型禽流感病毒, 部分活禽市场病毒污染很严重。监测结果显示我国H5亚型强毒已出现了两大变异:一是从H5N1亚型为主变成H5N6亚型为主, 二是以第2.3.2.1分支为主变成了以第2.3.4.6分支为主, 如果不启用针对这一分支的疫苗毒株, 发生疫情的风险非常大。三是人畜共患病防控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家畜布病感染率居高不下, 部分省份疫情仍呈上升态势。狂犬病疫情波动较大, 个别地区牛羊包虫病感染率较高, 人间发病风险大, 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四是畜禽跨境调运流通引发疫情的风险较大。国内2013年的多例A型口蹄疫疫情和2014年多例小反刍兽疫疫情均为调入活畜引发, 活畜禽跨省调运导致疫病跨区域传播的风险依然较高。

3) 从省内状况看, 局部散发疫情的风险依然存在。2014年, 四川省共报告发生2例小反刍兽疫疫情和1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即南部县人感染H5N6疫情) , 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全省畜禽发生的动物疫病主要是二、三类疫病局部散发, 但危害严重的仍然是一类动物疫病;口蹄疫在猪和羊监测到A型抗体阳性, 禽流感首次检测到H5N6病毒。经参加2014年全省动物疫情分析会商会的专家会商认为, 2015年全省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区域性疫情的可能性较小, 但是局部零星散发口蹄疫 (A型尤甚) 、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和H7N9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风险依然存在, 特别是生物安全水平低、综合防疫条件差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 发生疫情的风险较大。

2 当前动物疫病的防控策略

我国动物防疫工作已全面融入世界动物卫生体系, 国家正式启动了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兽医工作定位和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 正在向以动物、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的现代兽医阶段过渡。针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动物疫情防控形势, 应该采取以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为指导,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 把握三个要素 (保护易感动物、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抓好三个环节 (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屠宰环节) , 科学防控的策略。

1) 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计划防治策略, 推行强制免疫、全面免疫和重点区域计划免疫政策。要构建一个“地方政府负总责, 生产者承担第一责任, 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新型兽医工作责任体系, 创新建立“规模养殖场按规定做好强制免疫, 散养和专业户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做好强制免疫”为主要内容的免疫工作新机制, 切实做好疫苗统采、疫苗直补和疫苗临床应用效果评估等工作, 科学指导和管理好重大动物疫病及重点人畜共患病的强制免疫、全面免疫和计划免疫工作, 确保易感动物处于免疫保护状态。同时, 要推进重点病种向免疫临床无病例过渡, 为实现免疫无疫和非免疫无疫奠定基础。

2) 实施畜禽健康促进策略, 推行种畜禽场疫病监测净化计划与评估认证管理模式, 从源头发现和消灭传染源。实施种畜禽场疫病监测净化计划与无特定病原场 (群) 评估认证管理模式, 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净化、消灭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危害大的优先防治病种, 推进优先防治病种从免疫临床发病向免疫临床无病例过渡, 逐步清除动物机体和环境中存在的病原, 为实现免疫无疫和非免疫无疫奠定基础。2015年, 四川省将全面启动实施种畜禽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和评估认证工作, 积极协调行政部门建立疫病净化评估认证制度、市场准入和信息发布制度, 提供有利于疫病净化的环境, 引导养殖企业自愿主动参与, 逐步扩大净化范围, 从而实现特定动物疫病的区域性或全省性净化。

3) 实施动物疫病传播风险防范策略, 强化生物安全和检疫监管措施, 防堵外疫传入和内疫扩散。首先, 要建立完善养殖场 (户) 消毒、隔离和无害化处理等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其次, 要完善空港、铁路、陆路运入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疫源风险监控体系建设 (指定通道和流通监管) , 全面提升对外源性动物疫病的监视、监测和预警能力, 降低动物及其产品长距离调运传播疫情的风险。第三, 要加强畜禽交易、屠宰市场的监督管理, 对交易市场执行分区定期消毒和休市等制度。第四, 加强病死动物及染疫动物 (含病原监测阳性) 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 防止病原扩散。

4) 加强动物防疫技术创新和应用, 建立适合本地的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标准体系, 提高动物疫病防治的科学化水平。国家和四川省的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都要求加强兽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资源集成融合, 充分利用本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大中型企业的兽医科技资源, 积极攻克制约当前动物疫病防治的关键技术, 为科学防控动物疫病提供技术保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将依托西南区域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中心 (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创新机制、建立平台, 与各地疫控机构、各科研院校和养殖企业加强合作, 开展动物疫病防治新技术的集成研究和示范推广, 着力解决生产中突出的动物疫病鉴别诊断与快速诊断、疫病预警预报和净化控制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建立适合四川省实际的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标准体系, 全面提高四川省动物疫病防治能力与水平, 为全省动物疫病的科学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确保全省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畜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动物疫情防控 篇2

情况汇报

县重大办:

根据《XX县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加强对辖区内疫情监测及排查,工作人员深入到各村,进行“村不漏户、户不漏猪”的拉网式排查,现将我乡排查情况汇报如下:

在排查过程中,8月1日发现XX村风XX村民小组疑似猪蓝耳病疫情,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安排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并及时上报县重大办,8月2日,乡分管领导、疫控中心、兽医站工作人员实地勘察疫情,发现疑似蓝耳病生猪XX头,同舍XX头。发现疫情后及时采取措施:一是及时封锁隔离疫情区,严禁一切生猪交易,阻止疫情扩散;二是安排专人监控,每天必须上报疫情动向;三是对畜舍进行消毒处理,并在疫区设置消毒池,对出入的人员、车辆严格消毒,防止疫情蔓延。

目前我乡形势严峻,全乡范围内也不断加强防控措施:一是在交通要道设立消毒池,检查站,对过往人员、车辆进行消毒;在整顶保护站设卡,严禁异地生猪及其肉产品进入XX,防止外来疫病入侵。二是加强市场管理,强化“一检两制”工作,依法对

动物疫情防控 篇3

1.1执行环节的相关人员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往往要涉及到专业技术、行政管理等多个级别、 多个部门的工作。作为基层兽医站, 一定要在县、乡人民政府的指导下, 在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下, 在基层动物防疫员和畜禽养殖者的支持下, 做好基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

(1) 在县、乡级人民政府及畜牧兽医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基层兽医站要严格按照县、乡级人民政府及相关畜牧兽医部门传达下来的文件要求和行动任务, 在他们的行政指挥和业务指导下, 为基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展开和相关任务确立基本方向和目标, 保障基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

(2) 在其他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展开工作。基层重大动物疫情的工作往往要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方面, 基层兽医站除了接受上级人民政府及兽医部门的指导之外, 还要与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工商部门、林业部门、财政部门等其他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协作, 才能保障基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各部门之间一定要相互配合, 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 确保工作的顺利展开, 而不应该出现因为责任推诿等现象, 给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3) 在基层动物防疫员和畜牧养殖者的支持下开展相关工作。基层兽医站一定要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术技能、丰富实践经验、较强政治素养的基层动物防疫员, 充分发挥他们在一线动物疫情综合防控工作的作用。由于受当前体制、待遇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基层防疫站工作缺乏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科班人才, 直接导致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出现技术缺乏、老龄化等现象, 因此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队伍势在必行。此外, 作为基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责任主体, 畜牧养殖者也发挥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由于部分中小规模的畜牧养殖场主缺乏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他们往往重视养殖场硬件投入而忽视防疫管理。因此, 加大对畜牧养殖者疫情防控风险意识的培养, 对基层防疫站顺利开展基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和完善疫情防控体系都是非常关键的。

1.2保障环节的疫苗供应和使用

(1) 疫苗的供应。基层兽医站在疫苗供应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而关键作用。基层兽医站在接收到上级部门配发的疫苗之后, 一定要保质保量得按照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开展配发和注射工作。作为疫苗供应环节重要的“最后一公里”, 基层防疫站一定要加大对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投入, 确保疫苗长期处于冷链状态, 保障育苗作用的充分发挥。

(2) 疫苗的使用。在使用疫苗的过程中, 基层兽医站的防疫工作者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 按照科学的防疫方法来注射相关疫苗, 保障遵循免疫程序、注射部位、疫苗用量、副作用抢救等工作的安全、有序开展。

2基层兽医站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具体措施

2.1加强宣传, 端正提高疫情防控态度在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开展过程中, 基层兽医站一定要通过新闻媒体、悬挂条幅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 加强对相关工作者及广大畜牧养殖者的疫情防疫基本知识和疫病危害等相关内容的宣传工作, 帮助基层疫情防控工作者和广大畜牧养殖者端正疫情防控的态度, 提升他们对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的重视程度, 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主动防控、自觉防控的氛围, 保证我国畜牧业的长期稳定科学发展。

2.2加强培训, 提高疫情防控专业技能基层兽医站要通过努力创造条件,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入到疫情防控的队伍中。与此同时, 还要通过为在岗疫情防控工作者创造更多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促进他们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从而确保基层重大动物疫情防疫工作向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努力。

2.3加大投入, 完善基层设施建设基层兽医站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疫情监控体系, 完善相关设备, 促进管理科学化。其次要加大冷链设备的投入, 确保疫苗在保存和使用的过程中, 满足相关质量要求, 避免出现失效、变质现象。最后还要进一步提高基层防疫工作者的相关待遇。为了使更多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留在基层兽医站, 应该做好他们的医疗、养老等保险工作, 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在基层医疗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重要作用。

动物疫情防控 篇4

为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办法(试行)。

一、校园实行封闭式管理,仅开放校园正大门人行通道闸,校内通勤车和校领导及教职工自驾车全部由国际交流中心大门进入,并一律停放在国际交流中心停车场(开门时间为早 7:40 具体根据通勤车到校时间,晚 16:20 离校),其它大门一律关闭,正式开学后视情况开启其它校门。

二、校门口设置检测点,每日配置保安对出入人员进行逐一核查、体温检测、登记。

三、安保人员须佩戴口罩,对入校人员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登记报告,无湖北接触史和发热、咳嗽、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登记,且体温不超过 37.3℃,方可进入校园。

四、开学前师生不得提前返校。如有工作需要确需返校的教职工一律凭有效证件(身份证、校园卡等)进入校园,进校前必须进行体温检测,体温超 37.3℃不得进校。

五、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校,凡需入校办理有关业务的外来人员,须事先联系好学校有关部门,并经有关联系部门确认、出示有效证件、履行登记手续、测温后方可进入校园。

六、驾车进入校园的教职工,车上乘员均须出示相关证件,如有校外人员随行的,应出示有效证件并履行登记手续、测温后方可进入。

七、外来无关车辆、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一律禁止进入校园。

八、校园封闭管理期间,一律不举办大型活动;加强公共区域管理,体育馆、图书馆一律不对外开放;校内所有自动贩卖机、公用吹风机、公用洗衣机等停止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九、加强宿舍楼门禁管理,学生在开学前不得提前返校入住。

十、学生进校报到后,原则上禁止离开校园。如需离开校园应向本学院负责人报备,并凭有效证件出入,测试体温。

十一、师生在校园内需随身携带纸巾,用于手部清洗后擦拭;外出途中须佩戴口罩,进校时要接受检测人员测温,检查有无发烧等症状,必要时进一步确诊(体温检测超过 37.0℃的人员,实行记录跟踪,同时进行二次检测,超过 37.3℃的人员采取校内隔离观察措施)。

十二、学校服务单位将服务人员名单报备,由保卫处负责按人员信息每日放行入校,并进行晨检,其他人员一律不得入校。

十三、执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提高校内巡查频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十四、与湖北有关联(去过或接触过去过湖北的人)的师生,需自觉居家医学观察 14 天,不要外出、不要到校。

为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在学校的扩散和蔓延,指导学校(幼儿园)科学有序地开展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开展防控工作,包括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及幼儿园。

二、开学前的防控措施

1、制定预案制度

学校须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成立由校长、党组

织书记任组长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并明确专人负责,建立覆盖全员的疫情防控责任制,层层压紧压实全员疫情防控责任。

学校要坚持“预防为主”“精准防控”原则,在卫生健康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完善疫情报告、晨午检、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复课证明查验、教学场所的通风与消毒等制度。

2、开展师生健康排查

学校要建立排查制度、信息登记制度,明确处室、年级、班级管理人员职责,对全校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和行程动向逐一进行摸排、筛查,了解其外出史、接触史等关键信息。

重点关注假期有无到过疫情严重地区(湖北省或其他新冠肺炎持续传播的地区),有无与确诊或疑似患者接触等,做到追踪到人、登记在册、全面掌控,确保一人一档、一个不漏、一个不少。

通知当前身在疫情严重地区的师生一律推迟返校,具体返校时间等候通知。

对到过湖北(包括途经)及其他疫情严重地区的师生做好排查登记。

要求到过湖北(包括途经)及其他疫情严重地区的师生必须实行居家医学观察或集中医学观察不少于 14 天,对上述人员的密切接触者同时开展居家医学观察不少于 14 天。

3、开展防控教育

将疫情防控知识通过微信、短信、校讯通、校园网等途径发送给师生员工和家长,普及新冠肺炎的特征、危害、传播途径、防治办法等,引导师生假期居家不外出,不走亲访友,不聚会聚餐,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网吧、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4、杜绝聚集性活动

学校要切实防范因人员聚集带来疫情传染风险,在开学前一律不得组织到校活动和线下辅导,严禁各类违规补课。

要积极利用在线课程资源,推进线上教学,做到“停课不停学”。

5、做好个人卫生

师生返校途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及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液)洗手。

注意手卫生,未洗手不得触摸口、鼻或眼部。

6、做好防控物资储备工作

学校要储备足量的个人防护用品(外科口罩、手套、洗手液)、消毒剂(漂白粉、医用酒精)、体温计等。

抓紧准备并启用校内(或校外)医学观察隔离场所,落实好人员、物资、经费及处置流程等相关保障。

7、坚决减少出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暂停顶岗实习安排。

对已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一律停止实习,由学校协调实习单位做好学生观察与检测。

所有学校学生开学前均须自觉主动居家隔离两周,力争每个学生都能正常入学。

各校、各班级要安排专人每天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及其家人的健康状况,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及居家体育锻炼等情况。

8、开展环境整治活动

开展学校环境清理工作,将学校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自习室、公用水房、卫生间、垃圾桶站等场所的桌椅、楼梯扶手、门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以及地面、走廊、教具等作为防疫消毒的重点区域。

每天及时清运垃圾,清洁卫生死角。

9、做好开学工作预案

每所学校均须拟订开学预案。

围绕开学后的工作,预案要细而又细、实而又实,细化到师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所有活动的时间节点,责任要落实到每个人。

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把开学预案做得具体化、可操作、可落实。

要加强教职员工培训,开展应急处置演练。

各学校应于开学一周前将开学预案相应报送局基教科、职社科、幼教中心,以便备案审查。

三、开学后的防控措施

1、加强人员培训

学校要组织校医、保健教师及各处室负责人员学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和疫情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流程和各项制度,增强法制观念,依法依规开展科学防控。

2、开展体温检测

学校要密切监测师生员工的健康状态,落实晨午检制度,每日两次监测体温,住宿生在晚间增加一次监测体温,并做好登记。

体温(腋温)超过 37.3℃的发热者,须到学校临时隔离观察场所进一步问诊,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置(处置方案和处置流程会同疾控部门另行制定)。

3、开展缺课登记

学校要严格执行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在每天下午 3 时前将学生因病缺课信息上报并查明因病缺课原因,预警信息要在 24 小时内完成处置并填写处置表。

对发生发烧、咳嗽等状况的学生,要及时到定点医院就诊,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新冠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向市教体局及疾控部门汇报。

4、引导正确佩戴口罩

人员在密闭公共场所近距离接触过程中,要正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5、重点场所要通风消毒

加强学校卫生室(保健室)、教室、宿舍、图书馆、活动中心、食堂、礼堂、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活动区域的通风与消毒,可用含**.*%过氧乙酸或 3%过氧化氢或500mg/L二氧化氯的消毒液,按20ml/m3的量进行空气喷雾消毒,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泡腾片配制成浓度为 500mg/L~1000mg/L 的溶液对物体表面(地面、扶手、门把手、课桌椅、体育器材等人体常接触的物体或位置)进行擦拭消毒,作用 60 分钟后开窗通风,每日消毒两次。

卫生间、洗手池应配备洗手液或消毒剂。

每日至少早、中、晚打开门窗通风三次,每次通风时间不低于 30 分钟;学校还可通过安装机械通风设施,加快重点场所空气流通。

6、开展健康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健康宣传教育,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稳定师生思想情绪,引导师生增强自我防控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要严格控制参加人员较多的会议、教学科研、文化体育、交流出访、竞赛、考试等聚集性活动。

落实手卫生,推行师生员工勤洗手的防控策略,贯彻落实七步洗手法,尽量缩小活动范围。

四、发生疫情时的防控措施

1、及时隔离送诊

发现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要求其佩戴口罩,及时隔离、及时报告、及时送诊,并做好相关记录。

送至医院诊治时,做好防护措施,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做好疫情报告

若被诊断或疑似为新冠肺炎患者,学校应立即报告当地政府、疾控部门和市教体局,并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疫情的控制和病人的救治,落实卫生健康部门提出的防控措施。

3、协助开展疫情防控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疾控机构出具的传染病防控意见书,学校根据卫生健康部门建议,必要时采取班级或全校停课等措施。

学校应接受卫生健康部门的调查、采样、密切接触者筛查、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反映有关情况。

如有师生员工被确定为密切接触者,学校应安排相对独立的指定场所开展隔离或集中医学隔离,并与密切接触者管理人员取得联系,掌握师生员工健康随访情况和解除日期。

相关人员符合解除条件后方可返校。

4、出具复课证明

师生员工病愈或隔离期满后,须持医院病愈返校证明到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复核确认登记,持有校医(保健老师)出具的复课证明方可回教室上课。

5、加强通风消毒

学校要加强教室的通风,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做好重点场所和物品的终末消毒。

五、应急保障

1、信息保障

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传输设施和通讯设备完好,保持通讯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2、物资保障

学校要建立处置新冠肺炎疫情的隔离场所,积极筹措防疫物资,确保口罩、消毒液、红外测温仪、手持温度测量仪等基本防疫物资采购、储备到位,为妥善处置新冠肺炎疫情提供物资保障。

3、资金保障

学校应安排充足的应急资金,保证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所需。

4、人员保障

学校应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开展新冠肺炎疫情的专业知识培训,为应急预案的启动提供人员保障。

开学后,学校须实行 24 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值班制度,确保通信畅通,确保应急处置迅速高效。开学前,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本校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方案,建立健全防控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将“局领导挂联学校,校领导挂联班级,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挂联学生”三级防控网络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市教育局、市教体局将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准备、落实情况进行验收

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校疫情防控措施 3

依据教育部和省市县关于做好 2020 年学校春季开学有关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开学复课平稳有序进行,特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防控意识。

2.完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

二、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一)开学前

1.通过学校公众号、QQ 群、微信学校班级工作群等宣传途径,及时传达中央、省、市、县关于防控疫情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大力宣传、普及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值班和保安人员每天两次体温测试并做好记录,保安上岗执勤必须佩戴口罩,严格控制进校人员。

3.学校制定并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并进行应急演练。

4.校医提前购置测温枪、体温测试仪、口罩、消毒物品等,为开学前做好充分物资储备,并做好防控疫情工作台账。

5.疫情报告小组每日按照工作流程按时上报统计报告。

6.开学前对校内环境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工作。

(二)开学后

1.继续开展防控宣传和监测工作。加强日常监测,班主任负责每日入校晨午检,及时上报学校。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教室、办公室、宿舍等公共场所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督促和组织师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外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3.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及时向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汇报,并逐级上报。学生出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应立即由班主任通知医务室,并通知其家长,校医按处置流程进行处置;教职工出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值班领导立即通知其家属,并按照处置流程进行处置。

4.坚持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落实晨午检制度,对发病学生及早隔离,学校各班级、各部门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每日回访并记录发热师生身体情况,直至康复。

6.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做好入校人员的信息排查和登记。

7、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三、应急处置流程

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各年级组长负责本年级老师,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员工,一日两次测量体温。应急工作处置小组指导班主任、年级组老师、宿管、保洁、保安等人员进行通风消毒。

1.师生入校时

(1)值班人员、校医和保安共同完成师生入校体温检测工作。如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的师生,第一时间由校医带领师生到指定的临时隔离室,规范护理(戴口罩、复测体温、信息登记、注意间隔 1 米以上)。值班干部做好登记,并向学校应急处置组相关领导汇报。

(2)值班教师联系班主任,告知相关情况,校医登记相关信息后,拨打 120 将发热学生送至定点医院发热门诊进行诊断治疗。医务室对发热学生出现症状前 3天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重点关注。

(3)体温异常教师自驾(由学校专用车辆跟随)或者拨打 120 到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医务室对其出现症状前 3 天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重点关注。

2.师生在校期间

学生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第一时间通知校医。校医到达后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立即带其到临时隔离室进行检查处置。

校医登记相关信息后,拨打 120 将发热学生送至医院发热门诊进行诊断治疗。医务室对发热学生出现症状前 3 天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重点关注。

班主任向级部主任汇报情况。级部主任做好登记,向学校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汇报。

学生在就餐期间和午休期间出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由值班干部和教师按照同样的原则和程序妥善安排好学生。

3.夜间

值班教师和宿管员发现发热(37.3℃以上)、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的学生第一时间通知校医。督促所有学生佩戴好口罩,校医到达后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

下,立即带其到临时隔离室进行检查处置。

校医登记相关信息后,拨打 120 将发热学生送至医院发热门诊进行诊断治疗。医务室对发热学生出现症状前 3 天接触过的所有人员重点关注。

值班干部通知家长,同时向学校应急工作小组领导汇报情况。

4.操场

学生在体育课或活动课上出现发热(37.3℃以上)、乏力、干咳、呕吐等不适症状时,体育教师应立即给患病学生戴上口罩,疏散健康学生远离呕吐物。将患病学生安置于操场内的临时留观点,通知校医到操场现场处置。

5.因发热或其他症状被隔离的学生,由教导处协调学科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好线上学习安排;学校心理教师定期了解学生状况,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关爱。

6.学校应急工作组加强与当地疾控和卫健部门的业务指导联系,出现疑似和确诊病例,校医要及时向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当地疾控中心汇报,学校上报教育局,立即配合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按要求落实相关防控措施。校医做好随访工作,如患病师生已排除冠状病毒肺炎,需居家休息治疗至康复方可返校。如有疑似或确诊,学校应急工作小组按照卫生疾控部门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置,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人员分散隔离和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

7.学校根据情况,适时向师生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动物疫情防控 篇5

1 加强防疫监督工作

要定期开展对基层畜牧水产站防疫工作专项检查, 检查免疫档案、补免记录、疫苗领取使用记录、免疫证的发放填写情况等为主要内容, 查看其是否健全、填写是否符合要求。要抓好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标准化饲养园区防疫、检疫的规范化管理, 凡养殖档案、免疫档案、检疫申报、防疫消毒制度不健全的, 不予发放和换发《动物防疫合格证》。并要求其如实做好生产、饲料兽药使用、消毒、免疫诊疗、防疫检测和无害化处理等记录。

2 规范产地检疫行为

要求检疫人员严格按照规定到场、到户、到点实行现场检疫, 按照检疫项目认真逐一进行检查, 合格后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对未经免疫的禽类坚决不予出证。

3 定期开展抗体检测活动

要统一安排、有计划的开展禽流感抗体检测活动, 以便及时掌握本地区禽流感免疫效果。对抗体水平达不到标准的, 要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群体保护能力, 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

4 加强流通环节监管

对禽产品的加工、贮藏、销售等单位场所进行不定期的检查, 要求其建立健全各项防疫消毒制度, 进销台帐和检疫证明要保存完好。在监督检查时, 如发现来路不明或未经检疫的禽产品,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将依据《动物防疫法》对经营者进行处罚, 并对其产品进行封存和无害化处理。

5 推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

对市场上不具备防疫条件的活禽经营户, 要配合工商部门依法给予取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选择屠宰量大、防疫消毒等各项制度健全的龙头企业作为试点, 逐步推行禽的定点屠宰。并对禽的屠宰实施24h驻场检疫, 禁止无证活禽进场。

动物疫情防控 篇6

1 周密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

按照国家、吉林省动物疫情测报工作的要求,桦甸市在春防、秋防前召开动物疫情测报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监测等动物防疫工作,做到了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并印发桦甸市防治动物重大疫病指挥部文件,明确一年四季的各项工作任务及要求,确保了全年动物疫情测报工作计划和目标的实现。

各乡镇(街道)政府对动物疫情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相继召开各层次工作会议,由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几年来,桦甸市继续实行防疫、疫情测报工作目标双轨责任制:一是市政府和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签订责任状,并明确各级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明确工作任务、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及奖惩办法;二是市畜牧业管理局和乡镇畜牧兽医站、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动物防疫员签订责任状,真正做到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三是严格执行《强制免疫通知书》制度,为了规范免疫项目和时间,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全市采取层层下达《强制免疫通知书》的办法,市政府向乡镇政府下达《强制免疫通知书》,乡镇政府向村委会下达《强制免疫通知书》,市畜牧业管理局向养殖大户下达《强制免疫通知书》,全面推进依法防疫、规范防疫的进程。并且严格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乡镇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政绩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及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领导重视,从而保证了防疫、疫情测报工作的顺利开展,高密度、高质量的全面完成。

2 保障经费物资,人员培训到位

2.1 落实经费

只有解决动物疫情测报经费,才能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动物疫情测报工作。每年年初,财政都列入20万元为动物疫情测报经费,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基础保证

按照农业部和吉林省畜牧兽医局相关文件要求,在市级兽医实验室建设方面,桦甸市动物疫病预控中心办公室面积达到480 m2,其中兽医实验室建筑面积330 m2;市兽医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增加到35台(套),符合二级生物实验室要求,通过了农业部考核、计量标准验收,并获得了“两证”。在物资储备库建设方面,物资储备库面积达到110 m2,疫苗冷藏库、疫苗冷冻库分别达到12.1 m3和12.7 m3,储备物资已全部到位,市、乡、村三级疫苗冷链体系基本健全。在乡级畜牧站建设方面,目前桦甸全市10个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站办公场所面积全部达到120 m2以上;实验室面积全部达到10 m2以上,所需仪器设备也全部到位。

2.3 完善队伍

桦甸市共有10个乡镇(街道)畜牧兽医站,设立181个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全部签定《村级动物防疫员聘任合同书》。在抓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管理工作中,采取一年一聘任村级动物防疫员,按照工作量大小确定工作范围、补助标准。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确定了岗位工作内容及考核标准共10项,每年对村动物防疫员考核两次,有奖有罚,年末按照考核结果进行奖罚,以推进动物防疫、动物疫情测报工作。

2.4 加强培训

每年桦甸市动物疫病预控中心都要对动物疫情测报人员培训两次。通过培训,使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养殖大户等掌握了动物疫情测报知识,依据法律法规要求,实行日报告制度、零报告制度。

近几年桦甸市免疫抗体监测得到了提高,防疫检查评比特别以免疫抗体水平为主要评比参数,乡级畜牧兽医站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养殖大户都逐步掌握了采血技术。过去这项工作都靠市测报站完成,通过培训练兵,让这些人员操作,使免疫抗体监测普及化。

3 扎实开展动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3.1 调查对象及内容

几年来,桦甸市每年都开展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还针对甲型H1N1流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每年在4月份专门组织布鲁杆菌病、结核病、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在5月份开展猪蓝耳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8月份开展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小反刍兽疫、牛疯牛病、羊痒病等调查工作。

在调查过程中,重点对区域内的养畜禽大户,特别是市郊区附近大户进行调查。每年对全市10个乡镇(永吉街道)、1/3的村屯、1/3的所有养殖户,开展定期不定期流行病学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对养殖户发展情况、免疫情况、消毒情况、免疫档案、免疫标识、免疫监测情况、各项防疫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等进行了详细调查。

桦甸市无任何动物疫情发生,动物病死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确保了养殖业健康发展。

3.2 调查方式及方法

在每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中,采取每个乡镇(街道)每个月调查2~3个村,每个村调查20~40户。特别是发挥4个疫情测报分站的作用,保证让二道甸、公吉、横道河、永吉4个分站按要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并做好各类报表、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在调查过程中,采取走访、座谈、查找资料等形式,广泛收集信息,重点找养殖大户、村社干部、村动物防疫员、农民群众进行座谈,向他们了解动物防疫开展情况、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发病情况、死亡情况等。

3.3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分析

几年来,桦甸市无任何动物疫情发生。通过调查走访,农民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非常认同,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动物防疫实行免费,农民群众积极配合动物防疫工作,普遍认为动物防疫工作提高了,确保了防疫质量,动物免疫实行档案化管理,家家户户建档,随时对免疫情况记录,对大户、个别散户进行免疫抗体检测,牛、猪、羊佩带免疫耳标。养殖大户建立了免疫制度、消毒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等,逐步达到规范化管理水平。

通过开展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动物免疫方向,结合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使动物防疫工作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

4 抓好动物疫病监测

4.1 病原学监测

在养殖大户病原学监测工作中,桦甸市动物疫病预控中心于春秋两季分别在2个规模养殖场(猪、牛或羊场各一个)、2个屠宰场(猪、牛或羊场各一个)采集病原样品。每个猪规模场采集猪鼻咽拭子10头份;每个猪屠宰场采集猪淋巴结样品10头份;每个牛、羊饲养场同时采集O-P液样品20头份。在散养户病原学监测工作中,每个月在3个乡镇(永吉街道)随机抽取1个村,每村抽猪、牛或羊血清样品各5头份,共采集血清样品20头份;春秋两季各采集猪淋巴结10头份,牛、羊O-P液样品20头份;同时根据上级的要求,分别采集不同样品,送到上级进行病原学检测。

4.2 免疫抗体检测

从2006年开始,桦甸市就开展了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检测,并且把免疫效果当做考核各乡镇(街道)的重要指标。随着无疫区建设的推进,加大了监测频率,以能够随时掌握免疫质量。

5 创新监测工作

桦甸市作为动物疫情测报站,不断总结监测工作经验,形成了“两度、三净、四规范、十符合”工作模式。

两度:即在采血时,保证血样温度,加快工作速度,迅速离心,保证血清数量和质量。

三净:即在采样时,保证在采样现场不能留下任何采样废弃物;保证在样品处理现场不能留下任何遗留物;保证动物及动物饲养场和周边环境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

四规范:做到采集样品规范、保存样品规范、报送样品规范、填写采样单和检测报告规范。

十符合:1)市、乡、村、屯、户名称标准。地名要使用现行标准地名,乡、村、屯不得使用土名,户名要使用户主姓名,名字与身份证相符。

2)采样单上大户名称与《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名称要相符。监测大户时,采样单填写的大户名称与《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名称一致,可以在括号内注明法人姓名。

3)采样单上散户名称要与《免疫档案》上名称相符。监测散户时,采样单填写的名称要与《免疫档案》填写的姓名相符。

4)存栏数要相符。采样单、流行病学调查的存栏数要与《免疫档案》的存栏数据相一致,并与实际存栏数相同。

5)时间要相符。采样单、流行病学调查的时间要一致,应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免疫情况,证明无疫,再按要求采样,填写采样单。

6)检测报告和采样单要相符。从工作流程上计算,应该采样在先,检测报告在后。采样后1周之内出检测报告,特殊情况可推迟1周。

7)大户养殖档案记录和采样单与检测报告要相符。养殖档案要详细记录采样时间、采样单位、采样份数等内容。发放给养殖大户检测报告的相关单位要详细记录检测报告签发时间、领取时间,养殖大户要记录检测报告的相关内容。

8)检测报告签发时间和接收时间要相符。检测报告签发后,1周之内必须送达到被检单位,紧急情况,检测报告在3 d内送达到被检单位。要登记好检测报告签发时间和接收时间。

9)耳标号要相符。采样时,牲畜必须佩带二维码耳标,存有相关信息,发送到网站。个体牲畜耳标登记要与《免疫档案》、采样单、检测报告一致。

10)从上到下都相符。牲畜免疫监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根据“免疫-监测-免疫”的程序,可以全程追溯,从疫苗、免疫、耳标佩戴、上传信息、采样、检测报告等,都是一个科学系统工程。因此要求参照文件工作,各个环节必须相互印证,上下一致,以达到科学免疫、规范监测的目标。

动物疫情防控 篇7

关键词:艾滋病防控,流行病,演化博弈,传染病SI模型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的传染性疾病。由于艾滋病感染人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隐匿性,健康防护意识淡薄,以及民众对艾滋病的社会歧视和回避进一步加大了防控难度,导致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较低。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首例艾滋病人,截至2011年10月,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万例。据中外机构联合组成的专家组权威评估指出,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DIS,PLHIV)78万。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即目前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1]。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为准确掌握疫情、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病例报告数与实际感染数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成为了解人群实际感染情况的重要手段。

现有文献分别从艾滋病的疫情估计和预测方法,以及建立和完善社会防控体系等方面展开研究[2]。大多数发达国家认为反向计算法是估计艾滋病疫情的最可靠方法。该方法利用疫情报告数据中每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为艾滋病病人的比例,以及每年艾滋病病例报告数,计算每年有多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成为估计的艾滋病病人,该方法估计的准确性依赖于艾滋病病例报告系统完整性和准确性[3、4]。Perelson等人在Science发表的论文利用传染病数学模型分析了5例实施HVI-1蛋白酶抑制剂的患者数据,得出了病毒清除率、感染细胞的存活时间和病毒的世代时间[5]。UNAIDS估计、模型模拟及预测顾问组创建了利用监测资料估计和预测HIV感染率的软件包EPP(Estimation and Project ion Package),使用监测数据拟合不同地理区域的流行曲线,然后累计起来产生对全国流行率的估计[6]。刘黎等人运用EPP模型对江苏省艾滋病疫情估计及未来2-3年疫情的短期预测分析[7]。在《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中,2009年疫情估计工作采用WHO和UNAIDS推荐的符合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的Workbook模型作为基本方法。在综合考虑抗病毒治疗效果后,采用直接病死率计算法和WHO和UNAIDS推荐的EPP和Spectrum模型对新发感染及死亡人数进行了估计。截至2009年累计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估计工作采用Spectrum模型法、死因构成推算法、病例报告漏报比例推算和病例报告死亡存活比例推算四种方法进行了估计[8]。还有一些文献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提出我国艾滋病防控面临的形势和挑战[9],建立并完善我国艾滋病监测系统[10]和防控体系[11]。与传染病学领域侧重于采用抽样调查和建模分析方法揭示艾滋病疫情传播机制的研究文献相比,有关艾滋病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的相关文献主要停留在文字描述、经验总结和宏观系统分析的层面上,两者在研究方法、模型构建和政策建议上缺乏较好的融合[12]。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由于艾滋病病毒变异特别快,人类目前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还没有彻底地揭示出艾滋病病毒的致病原因、致病激励、致病变化等问题。在药物尚无法根治、疫苗仍在研究之时,政府积极推出抗击艾滋病的各项防控措施、广泛开展社会公众的性卫生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在高危人群中进行行为干预,成为目前阻断艾滋病传播途径、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手段。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传染病流行的动力学模型[12、13],可以从社会系统工程角度对艾滋病的中长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探讨政府采取各种疫情防控措施的作用。本文第二节考虑政府防控措施后建立了艾滋病疫情传播的演化博弈模型,将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群行为与病毒学意义上的自然传播机理融合起来;第三节根据卫生部公布我国内地1990-2009年每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数,在两种演化情景下(即疫情大规模扩散和政府积极防控策略),对疫情传播阶段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和峰值点预测分析。第四节提出了政府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控体系的措施。

1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的演化博弈模型

1.1 要素博弈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艾滋病传播进入广泛流行期,不同地域具有典型的传播方式。其中,云南、新疆、广西、四川等西部省区以吸毒人群感染为主,中部河南等省份供血人员感染,东南沿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亦有少数母婴传播的报告。静脉注射吸毒感染、性接触感染和采供血感染构成了目前我国艾滋病传播的三种主要途径。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在于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和社会公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艾滋病防控过程中政府部门和社会高危人群的策略互动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刚刚传入我国,政府将其看作“资本主义的病毒”,规定“严禁嫖娼吸毒”,后来又因为多地农村“血浆经济”的兴起,着手颁布《献血法》及血站、单采浆站的管理条例。上述防治手法的局限在于,政府在看待艾滋病的时候,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医学上疾病,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问题,从解决治理社会的基点出发改变政策[14]。当政府不采取任何防控措施下,高危人群放任自己的危险行为(如共用注射器的吸毒行为、未加防护的高危性行为等)时,其造成疫情大范围扩散的概率记为k1,由此产生昂贵的艾滋病治疗费用和劳动能力丧失等社会经济损失记为V。从2004年起,国家针对艾滋病患者出台了“四免一关怀”的政策,2006年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政府采取公益媒体广告、免费提供艾滋病检测、公共场所推广使用安全套、为吸毒人员免费提供针具交换和美沙酮维持治疗、建立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和机构等各项社会防控措施C,有效遏制了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此时,疫情扩散的概率下降为k2,k1>k2。假设艾滋病防治的成本(包括艾滋病检测和治疗费用、清洁针具和安全套等高危人群的防护费用等)为ɑ,其中,政府部门采取各项积极防控后分摊的成本记为c,c<ɑ,同时,政府投入的防治成本c小于有效防治疫情减少的社会损失(k1-k2)V,c<(k1-k2)V。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病人数记为n。分析图1静态博弈模型可知,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均衡,政府部门与高危人群在艾滋病疫情防治的最佳反应策略分别是混合策略(Pj*,Pj*)。其中,

1.2 一般化复制动态方程与传染病SI方程

在艾滋病疫情防控的初期阶段,政府和社会公众普遍缺乏关于疾病起源、致死率、有效的防护措施和疫情扩散状况等相关信息。现有研究表明,在信息混乱情况下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和模仿特征[15]。在药物尚无法根治、疫苗仍在研究之时,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控措施,在高危人群中展开行为干预,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因此,艾滋病疫情的扩散程度与高危人群自觉采取防护措施S的比例θS(t)成正比。

考虑到不同行为方式被观察到的可能性差异,本文运用Sethi(1998)提出的一般化复制动态模型[16],刻画政府与高危人群的行为互动过程:

其中,采取第i种行为方式的人数比例记为θi(t),相应的收益记为πi,该种行为方式的学习障碍记为λi。集合Bi(θ)={j|πj(θ)>πi(θ)}定义为当人群中第i种行为方式的比例分布为θi(t)时,收益高于策略i的所有策略j的集合。将表1要素博弈的收益代入一般化复制动态模型(2)式,简化后得:

上式即为著名的传染病扩散SI方程(即Logistic方程):

传染病扩散SI方程经常用于突然暴发的、缺乏有效控制的、处于暴发早期阶段的疫情流行病分析中。

比较自然传播机制的传染病传播模型(4)与社会经济系统演化博弈模型(3)式,可以发现:传染病扩散SI方程(4)中的感染率η定义为每人每天平均接触的人数,该感染率η取决于政府部门与高危人群在防控艾滋病过程中不同行为方式的收益差(πF-πS),以及各种行动策略的可观察性λF。显然,社会经济系统演化博弈模型(3)进一步丰富了经典的传染病传播模型(4)的传播途径,从而将政府防控措施和高危人群的行为方式等社会学因素融入到传染病的自然传播过程中。

假设社会总人口数为K,采取自由流动策略的人数为N,求解(3)式:

分离变量后,两边积分,令N(0)=N0,得疫情传播的频数方程为:

2 艾滋病疫情传播峰值点的情景预测分析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显示,尽管亚洲的艾滋病流行长期集中在一些特定人群,即性工作者及嫖客,注射吸毒者和男男性行为者。但如今艾滋病的传播正逐渐扩展到低危人群。具体来说,根据艾滋病在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流行情况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艾滋病已经达到相当严重地步的国家和地区,成人艾滋病感染率已经超过1%,包括柬埔寨、泰国、缅甸等。第二类是尚处于过渡阶段的国家和地区,艾滋病仅在某些人群和地区蔓延,包括中国、印尼、哈萨克斯坦、尼泊尔、越南等。第三类是虽然发现艾滋病病例但尚未出现大面积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蒙古、韩国、土耳其等。报告指出,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尼、尼泊尔、越南)正处在十字路口,要么预防失败,持续的高流行最终扩散到低危人群中;要么成功地遏制,大量预防工作减少了危险行为,有效遏制了疫情[17、18]。

在艾滋病防控形势面临不确定的发展前景,同时我国内地约56%感染者尚不知情[1]的条件下,本文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我国内地每年新增艾滋病人数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计算两者累计值(图1),采用SPSS16.0进行Logistic曲线拟合,针对疫情扩散至低危人群和疫情有效控制两种演化情景,得出我国内地艾滋病疫情传播的频数方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部分感染者并不知情,因此该累计报告数据与《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中估计的PLHIV人数存在着一定的出入。

根据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等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本文选取1990-2009年我国内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发病人数数据,运用社会经济系统演化博弈模型(3)式,预测分析我国内地艾滋病疫情传播的峰值点。其中,1990-2009年我国内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累计人数和发病累计人数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卫生部网站

2.1 演化情景1:疫情扩散至低危人群

在本世纪初,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以30%的速度每年递增[19]。尽管近十年来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效,2011年中国有大约74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全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0.06%,但是在我国部分重点地区出现高流行趋势,而且疫情逐步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一旦放松警惕则疫情防控形势将会发生反复。例如,泰国艾滋病防治计划曾经作为全世界最成功的范例被普遍推广,政府采取的一些防治措施(包括来自泰国最高领导层的强力支持,保证了宣传教育计划的实施、足够的公共资金和安全套的推广使用等)使得泰国新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从1991年高峰期的14.3万人下降到2003年的2万人。但是,从1997年开始泰国政府削减了将近2/3用于预防艾滋病的预算,取消了大规模的宣传运动,年轻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迅速下降,使得年轻人、渔民、建筑工人、移民打工者、吸毒者和同性恋中HIV感染者增加,造成艾滋病防控计划面临崩溃瓦解的严重危机[20]。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在艾滋病已经达到相当严重地步的国家和地区,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达到1%以上。将此演化情景作为艾滋病防控措施不力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累计人数的上限,K=1 370 536 875×1%=13705368。拟合结果如图2(a)所示,可得我国艾滋病累计人数的频数拟合方程为:

其中,Logistic回归的可决系数为0.990,即截止2009年我国艾滋病累计病例的99%以上的变动可以由该模型解释,拟合优度较高;F统计量为1 832,对应ρ值为0,该模型整体显著。

在政府防控措施不力造成疫情扩散至低危人群的演化情景下,根据拟合方程(7),当t=43时,即2033年我国内地艾滋病疫情扩散达到峰值点,考虑到56%感染者不知情的情况,全人群感染率将达到1.56%。显然,该种演化情景下艾滋病疫情将大规模扩散至低危人群中,广泛的艾滋病传播除了给人民带来灾难以外,还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诱因。

2.2 演化情景2: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2001年以来,中国政府广泛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疫情监测,积极推行行为干预措施,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等政策,逐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根据《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报告》,截止2011年底,估计我国现有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8万人(62~94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8%(0.046%~0.070%),艾滋病在全国仍呈现低流行态势。通过试错法,设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累计报告人数的各种上限值K。其中,当K=90万时,艾滋病累计人数的频数演化方程(7)获得了最佳的拟合效果(Logistic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提高到0.996)。拟合结果如图2(b)所示,此时我国艾滋病累计人数的频数拟合方程为:

其中,F统计量为4 061,对应p值为0,该模型是整体显著的。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最佳演化情景下,根据拟合方程(8),当t=32时,即2022年我国内地艾滋病疫情扩散达到峰值点,考虑到56%感染者不知情的情况,估计PLHIV人数将达到140.4万人,全人群感染率将达到0.102%。该数据与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颁布《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中拟定目标“到2010年,把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人以内”非常接近。

3 我国政府完善艾滋病防控措施对疫情传播的影响

2003年底,国家卫生部在参加世界卫生大会宣布,中国政府对广大的农村地区、城市低收入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实行免费治疗,对艾滋病病人实行“四免一关怀”,包括免费检查、免费治疗、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子女免费上学接受教育,同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政府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扶助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增加其收入。近年来基本上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格局。

我国政府积极调整和完善艾滋病防控措施,近十年来建立了亚洲发展最快、受众最多的艾滋病防范治疗体系,极大地降低了艾滋病死亡率(降低了64%),有效地遏制了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根据艾滋病疫情传播的频数方程(7)式,分析我国政府积极调整防控艾滋病防控措施对疫情传播的影响。(表2)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呼吁“零艾滋病新发感染、零歧视、零艾滋病相关死亡”的“三个零”战略,成为国家一级艾滋病防治战略的指导性愿景。当前,我国艾滋病疫情防治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首先,我国艾滋病传播主要途径从以前的注射吸毒转为性接触传播。相对于其他传播途径,性行为的干预最为困难。在2011年我国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中,81.6%为性传播途径[21],其中男性同性性传播占32%;其次,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艾滋病疫情严重,不仅在所谓的传统的高危人群,在工人、农民、离退休职工、青年学生等普通人群也发现病例,出现了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兼有的流行情形;高危人群不愿意接受检测、感染者不愿意暴露自己感染状况等情况仍然存在。政府部门需要根据艾滋病疫情传播出现的新形式,及时调整和完善疫情防控策略:更注意性工作者、吸毒者、男同性恋等高危人群,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防范工作,需要促进社区组织全面参与在艾滋病防治工作等。

4 研究结论

动物疫情监测知识问答 篇8

答:所谓重大动物疫情, 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的动物疫病突然发生, 迅速传播, 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 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 包括特别重大动物疫情。

二、我国动物疫情由谁认定?

答:动物疫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其中重大动物疫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 必要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认定。

三、什么是疫点?发生重大疫情时对疫点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疫点是发生疫病的自然单位 (圈、舍、场、村) , 在一定时期内成为疫源地。对疫点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1) 扑杀并销毁染疫动物和易感染的动物及其产品; (2) 对病死的动物、动物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3) 对被污染的物品、用具、动物圈舍、场地进行严格消毒。

四、什么是疫区?发生重大疫情时对疫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疫区是疫病爆发或流行所波及的地区。对疫区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1) 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 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临时动物检疫消毒站, 对出入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 (2) 扑杀并销毁染疫和疑似染疫动物及其同群动物, 销毁染疫和疑似染疫的动物产品; (3) 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监测, 并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实施紧急免疫接种, 必要时对易感染的动物进行扑杀; (4) 关闭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 禁止动物进出疫区和动物产品运出疫区; (5) 对动物圈舍、动物排泄物、垫料、污水和其他可能受污染的物品、场地, 进行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理。

五、什么是受威胁区?发生重大疫情时对威胁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动物疫情防控 篇9

1878年在意大利首次报道了鸡群暴发一种严重的疾病, 当时称为鸡瘟, 1955年才证实这种鸡瘟病毒实际上是A型禽流感病毒, 1981年在第一次国际禽流感会议上正式命名为禽流感。现已证实禽流感病毒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家禽 (包括鸡、火鸡、珍珠鸡、石鸡、鹧鸪、鸵鸟、鸭、雉、鹌鹑、鸽、鹅) 和野禽 (鸭、鹅、燕鸥、天鹅、鹭、海鸠、海鹦和鸥等) 。其中, 禽流感对家养的鸡和火鸡危害最为严重。近几年来, 感染鸭也出现大批死亡。

禽流感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 每一次严重的暴发都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上世纪起, 至今禽流感在全球暴发流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美元。所以,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判定及扑灭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现就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判定、免疫预防及扑灭等环节的相关技术及规范介绍如下, 并提出意见供参考。

1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判定

1.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鸡群, 潜伏期短, 突然发病, 临床表现比其它常见病严重。可见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 咳嗽, 打喷嚏, 精神委顿, 扎堆, 羽毛蓬松, 昏睡, 食欲下降或废绝, 头和脸部水肿, 流泪, 眼分泌物增多, 鸡冠和肉髯有紫黑色坏死, 后肢鳞片下紫黑色出血, 腿部有时可见充血和出血。部分鸡出现神经症状。病鸡下痢, 产蛋下降, 急性暴发时出现无明显症状的死亡。病死鸡可见鸡冠和肉髯肿胀, 眼眶水肿, 喉头出血, 肝、脾肿大, 胰脏有白色坏死点, 腺胃黏膜增厚或腺乳头出血, 肾脏肿大淤血等变化。

1.2 诊断方法

1.2.1 血凝 (HA) 和血凝抑制 (HI) 试验:

以完全抑制4个HAU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滴度。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 log2, 阳性对照血清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 试验结果才有效。HI价小于或等于3 log2判定HI试验阴性;HI价等于4 log2为可疑, 需重复试验;HI价大于或等于5 log2为阳性。

1.2.2 琼脂凝胶免疫扩散 (AGID) 试验:

(1) 若被检血清孔与中心抗原孔之间出现清晰致密的沉淀线, 且该线与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之间沉淀线的末端相吻合, 则被检血清判为阳性。 (2) 被检血清孔与中心孔之间虽不出现沉淀线, 但标准阳性血清的沉淀线一端向被检血清孔内侧弯曲, 则此孔的被检样品判为弱阳性 (凡弱阳性者应重复试验, 仍为弱阳性者判为阳性) 。 (3) 若被检血清孔与中心抗原孔之间不出现沉淀线, 且标准阳性血清沉淀线直向被检血清孔, 则被检血清孔判为阴性。 (4) 若被检血清孔与中心抗原孔之间沉淀线粗而浑浊或标准阳性血清与抗原孔之间的沉淀线交叉并直伸, 被检血清孔为非特异反应, 应重做, 若仍出现非特异反应则判为阴性。

1.2.3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间接ELISA) :

用酶标仪测定每个孔在490 nm波长的光密度值 (即D490 nm) 。D490 nm≥0.2者判为阳性;0.18≤D490 nm<0.2需重复测试1次, 若仍在此范围则判为阳性;D490 nm<0.18者判定为阴性。

1.2.4 病毒分离和鉴定技术:

接种10天内, 能导致6~7只或8只鸡死亡, 判定该毒株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毒株。

1.2.5 禽流感病毒RT-PCR试验方法:

(1) 用H5-380U/H5-380L检测, 出现大小约380 bp扩增片段时, 判定为H5血凝素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 否则判定为阴性。 (2) 用H7-501U/H7-501L检测, 出现大小约501 bp扩增片段时, 判定为H7血凝素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 否则判定为阴性。

2 禽流感预防技术措施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普通流感病毒相似, 一年四季均可流行, 但在冬季和春季, 尤其是秋冬、冬春之交, 气候变化大的时期容易流行。一般情况下, 夏季发病较少, 多呈零星发生, 发病鸡群的症状也较轻。各种品种和不同日龄的禽类均可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发病急, 传播快, 致死率可达100%。

2.1 防止病原传入及交叉感染 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 含禽流感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 (如饲料、饮水、鸡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 、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引起发病。禽流感病毒的生命力较弱, 极易灭活, 在全进全出的鸡场不可能长期存在, 引起发病的病毒很可能是从禽场外传入, 因此养禽场要有良好的防止禽鸟进入饲养区的设施, 要避免鸡和鸭、鹅等水禽混养。同时, 猪对H1和H3亚型流感病毒敏感, 并能长期带毒, 因此鸡场内不能养猪。

2.2加强饲养管理养殖场建设应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 在常规的饲养管理中, 鸡舍内要经常保持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和鸡群密度, 以及良好的通风换气。要控制人员进出, 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给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 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养殖区。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2.3搞好卫生和消毒工作入舍前, 场内、舍内的一切设备、设施都应进行消毒处理, 定期打扫干净水槽、食槽。禽群粪便要定期无害化处理, 死禽要及时焚烧或深埋, 防止野鸟啄食或野生动物吞食而传播疾病, 同时要防止苍蝇、蚊子的进入, 经常捕捉或毒杀鼠类。对进出禽场的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禽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 对工作人员的常规防护物品也应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

2.4免疫接种防疫禽流感病毒的变异率高, 感染力强, 传播途径多样, 采用传统的灭活疫苗对禽流感进行预防, 往往由于新的变异株出现而引起免疫失败。尽管如此, 用疫苗预防仍是防治禽流感的主要措施和关键环节。各养禽场、养殖户应在当地兽医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定期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和血清学监测, 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

上一篇:八大原则下一篇:价值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