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合作

2024-07-15

价值链合作(共11篇)

价值链合作 篇1

在当今这个社会和市场的情况下, 如果单打独斗生存起来肯定非常困难, 并且不可能走得太长远。合作也是分为很多种, 比如说跟零售商的合作, 零售商之间的合作, 跟供应商的合作, 包括员工也是一种合作, 所以我想通过三方面跟大家进行一些分享。

超市发是一个国有企业背景的企业, 目前有125家店铺, 主要是分布在北京的海淀、朝阳、东城、密云、丰台, 在河北承德、张家口和宣化也已经开了14家店, 年销售额大概是40亿。因为店铺规模不是特别大, 最大的店铺是4000多平方米, 小店有300平方米。

它的历史比较悠久。在1956年就有了海淀食品公司, 是个国有企业它是从1999年改制为超市发的。所以这个企业更深厚的是以家文化作为它的背景, 对内是小家, 对外是大家, 那么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一直贯穿下来的。所以员工的稳定性, 跟供应商的合作, 在行业中的一些声誉都比较好。我们也是一直抱着跟相关方创造价值的观点在经营。

合作经营分三块, 一块是跟员工的, 一块是跟供应商的, 一块是同行业的。

我们觉得跟员工是最紧密的合作伙伴, 其最根本是共存。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直把员工当作我们的第一资本, 所有的事情都是员工办, 没有员工这个企业不可能往前发展。所以在我们的各种经营活动中, 以及在我们企业的一些文化过程中, 都是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

我觉得跟员工可以从三方面来看, 为员工创造价值第一个就是培养, 给他们做一些培训;第二个就是尊重;第三个是成长。把员工放在首位, 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付出。因为我们也说, 在超市发里做一个大的顾客群、顾客观的。也就是总部为店主服务, 干部为员工服务, 员工为顾客服务。我们认为没有员工的满意, 也就没有顾客的满意。所以在2007年我们提出“五满意”工程的时候, 曾经也有疑问。我们“五满意”工程是这样, 员工满意、供应商满意、顾客满意、股东满意、政府满意, 是这么一个排序。

我们在设立这个的时候有很多质疑, 就是说我们商业是以顾客为最基本的, 应该把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当然我们也做了一些解释。如果员工不满意这个企业, 不可能带着好的服务, 也不可能微笑地迎接顾客, 让顾客满意也就是一句空话。如果供应商不满意, 不提供好的商品, 不提供低廉的价格, 让顾客满意也同样是一句空话。

所以让顾客满意有两个前提的。第一, 员工满意这个企业;第二, 供应商满意这个企业, 才有可能真正把顾客满意落在实处。所以我们排序是这样。

第四个是满意, 因为我们公司现在是国有控股的一个股份公司, 毕竟是政府投资和其他一些股东。只有企业做好了, 给股东更多的回报, 股东才能满意。

政府满意更多的是承担社会责任, 一个企业也好, 个人也好, 在这个社会里都是有分工的, 要把我们自己得到的回报给社会, 最后得到政府的满意。当然政府满意最大的好处是员工的稳定性。所以我们从让政府满意来说呢, 应把员工放在第一位。

培训方面, 超市发跟其他企业不是太一样。超市发本身就有一个将近1000平方米的培训中心, 目前员工有7000人, 每年在培训中心做两次轮训。一方面要提高服务水平, 并且对2009年以后进入到公司的年轻员工工作还有规划。那也就是说有的可能向业务方面发展, 有的也可能向管理方面发展。那我们可能对他的性格方面, 包括他的学历等等都要做一个职业规划。我们目前有107位后备干部。我们开业速度虽然不是太快, 但这几年超市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所以后备干部还是比较多的。

师资主要来自于总部的高层干部, 既是领导者, 又是培训师。从文化、技能, 包括我们一些业务, 像盘点、财务等等, 都是作为一个培训师来进行培训, 为我们做店铺输送人才。

另外一个, 刚才提到的超市发的“家文化”。我们是这样来理解的, 这个“家文化”的意义是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在以前说, 领导是家长, 员工是孩子, 还真不能这么说。因为我们这个公司岁数大的比较多, 我们出现了两个断层。一个中间出现一个断层, 一个是员工岁数比较大, 40岁以上的多, 还有一个是30岁以下的多, 30岁到40岁的少。也就是这十几年通过公司改制、重组断掉一些, 这两方面人多, 中间接力的少。所以我们把“家文化”当作一个兄弟姐妹的概念这样尊重我们的员工, 让员工感觉到我有地位。

其实这个国有企业一直提倡员工是主人。我们跟民营企业不一样, 民营企业是自己创造, 我们更多的资产是国家给的。所以员工是这个企业的主人, 这个是我们一直在贯穿的。所以培养员工为家付出、为家努力来增进我们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我们企业也可能跟别人不太一样, 我们企业的平均年龄是42岁, 我觉得一个明显的好处, 有的人说可能脑筋僵化、体质不好, 我觉得员工岁数偏大一点, 对企业忠诚度比较高。所以在我们公司这几年, 流动的、辞职的极少, 包括基层员工辞职也比较少, 大约1%~2%。所以我觉得这个企业忠诚度还是比较高的。

第二个, 我觉得是尊重。尤其是这几年我们招回来的年轻员工, 大家可能也都有这样的感受, 年轻人个性比较强, 不服从管理。其实我们对他们要求不能过高了。因为现在80后、90后的孩子他更多的是追求个性, 我们要摸到他的心, 他才会听你的。比如我们年轻的队伍里面, 也分了几类, 我们也在做分析。一类是员工, 我们北京山后的一些地区这两年拆迁, 补偿款比较多, 所以这些年就不在乎钱, 来的更多是父母让他们参加工作, 尤其是到国有企业进行锻炼。所以在这方面应该更多的是给他们一些成长空间, 给他们一些知识, 让他们分担一些责任。也确实有一些生活比较困难的, 我们会给他一些补贴, 或者给他一些收入稍微高一些的工作, 可能有这样的。因为我们企业拿工资也不太一样, 比如冷冻组的可能高一点, 做生鲜的可能稍微高一点。像这样的, 我们会考虑到他们的一些需要。那么还有一些人是需要领导的认可, 或者是给他更高的一些职位, 那我们给他做一个同样的规划。所以这些年轻人, 大家会觉得90后的一些人很难跟进, 而不是说我们在七八十年代的那种教育, 要好好学习, 规规矩矩的, 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概念了。所以我们现在对年轻人这种尊重还是比较好, 所以流失率还是比较低的。我们不能说把住每一个人的心脉, 基本上能够考虑到年轻人的一些心理, 能够考虑到他们的一些想法。

还有就是我们搞各种技能比赛。前不久, 我们培训中心搞了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比赛, 吸引人保部的部长也特意到了那块儿去看, 这些活动我们这几年都搞, 让员工有各种的展示机会。不仅在技能上、在工作上, 包括我们这些员工们都可以展现各自的才能。比如说每年的改制大会上, 员工可以唱歌跳舞, 我们有一个礼堂, 可以组织一些节目。有些员工比较内向, 喜欢摄影, 给他做成册子;有的愿意写东西、写文章, 我们出成书;有些女员工可能愿意绣十字绣, 我们给她展示。这样让他在每一个空间里他才得到尊重, 得到一种能够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 那么他对这种家的感受就会更深。

另外多开展一些活动, 比如说活动小组。因为我一直觉得实际上管理这块儿对解决一些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工具。所以我们在公司开展各类的活动小组, 尤其让年轻人担当主角。他们对学习非常有热情。我们现在大概有30多个小组在活动。也达到了实现自我的作用。所以我们觉得员工上下能够合在一起。

第三个就是关于成长。我们给员工提供了机会, 也提供了一条道路。那么怎么走?所以他的成长也会快一些。我们一般培养店长要三到四年, 通过各类岗位, 从几个部门都要锻炼过等等, 给他划分得也非常清楚。并且对于他的能力, 我们也会请一些专业的评估公司, 包括人力资源的一些专家进行测评, 看他能力是什么情况, 来提升他的成长道路, 来完成这种激励机制, 那么来保证他的晋级、晋升。所以不断在给员工一个非常好的生存环境。所以这样使我们干部和员工能够拉在一起, 也真正体现了员工和企业的共存关系。

跟供应商合作我们现在提出来的是共赢。因为我觉得供应商是离不开的伙伴, 尤其是最近全国76家大型供应商被五部委检查收费, 现在供应商反映的声音比较多。那么到目前为止, 超市发是没有被供应商投诉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做到这种程度?我觉得更多的是在平时, 因为平时我们跟供应商的关系就比较密切。我们觉得给供应商要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第一个是增销售, 因为他也是企业, 他也要把企业扩大, 扩大市场占有率;第二个带来的价值是提升;第三个是提高它的品牌。我们把零供关系看成鱼水关系和鱼水之情。因为2004年的时候我们跟集团公司在重组的问题遭遇困难, 但是当时供应商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使我们度过了这个难关。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能帮助我们, 在人家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要帮助别人。所以我们跟供应商的关系非常融恰, 合作得非常愉快。目前我们的供应商是800多户, 这个供应商指商品供应商, 不包括售后供应商。我们一直坚持的互惠互利或者双赢的这个观念, 因为我们以前都阐释的是双赢。但双赢我们还是认为是做买卖, 互相都是为了利益, 而共赢是为了一个事业和一个目标去奋斗。

合作产生价值, 一个增销售。因为这是两个企业, 不管零售, 还是供应商, 都是以追求利益为目标。我们要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 所以我们和供应商做一些促销活动, 但关键是你能不能搞出特色来。比如说我们跟大宝日化这家企业, 推出一个贝贝熊系列产品, 我们曾在当年8月初的这一周卖6900箱的贝贝熊的洗衣液。这是专门为他打的一个促销活动, 他们主要是想把贝贝熊打开, 之前做了很长时间, 这个贝贝熊一直打不开, 但是通过我们跟他们一块儿策划这个活动, 一周就卖了很多。所以要觉得他们来提高一些合作, 包括对一些新品的引进。那么有些企业可能老认为新品在零售商里面未必卖得好, 如果你不去尝试, 不帮助他, 这个新产品是推不开的。所以我们一直对供应商推出一些新品, 靠这样的一些产品来帮助他试, 给他相对的时间, 给他一个什么样最好的位置来推进, 所以供应商跟我们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

再一个是提升, 我们一直说除了大的一些供应商, 更多的, 70%~80%的供应商都是中小供应商。那么这些中小供应商我们就提出来说, 不要做小老板, 要做企业家。企业家不光有一个心胸的问题, 小老板习惯看眼前利益, 如果是企业家, 这个市场的情况就看得更长远了。所以我们帮助他们提高他们产品的质量, 帮助他们提高一些品质, 也不断在把顾客的意见反馈给他们。我们经常会给供应商做一些顾客调研, 比如买了某一个人的商品, 顾客有什么样的反映。我们把这些对汇集起来, 我们来进行分析之后反馈给他们, 让他们进行改进, 那么对他的运营提升也是非常好的。

包括我们设立了特约观察员。特约观察员是在2008年到现在, 每一个季度开一次。这个特约观察员是在所有供应商里面选出20个, 每一个代表一类。比如说有一个卖肉的, 有一个卖茶的, 有一个卖食品的, 这20个。这20个开这个会一方面是反映采购或者店铺的一些问题, 或者其他材料的, 或者在销售上出现问题没有解决的, 可以直接跟我们公司的主管业务副总直接联系。并安排总部督察部督促这些事情的进行。所以我们和这些部门一直坚持到现在, 会开得非常好, 到这个季度已经不光是反映这些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 沉浸于这些。现在更多的是拓展这个市场。

目前在我们行业里头, 也有这样好的做法, 有什么样的商品来推进, 他们在各个行业中在做着什么样的准备, 需要零售商什么样的帮助, 我们一般都搞这样的活动。所以观察会开得越来越有意思, 并不是说只在那儿坐一坐、听一听就完了, 那么现在越来越能得到一些实质的东西, 所以也帮助了供应商提升他的品质。

还有一个是筑品牌。也就是说, 我们对这些小的供应商的培养方案, 关于通道费的事情。我们一直抱着一个观点, 就是说收这个通道费用更多的还是中小企业, 我们收可口可乐的没有这个规定, 收宝洁的也没有规定。那我们说你供应商什么时候变成可口可乐这样的, 什么时候变成宝洁这样的, 你就有贸易权了。所以我们不能说是凭着谁不对了, 就是讲大小供应商你得自己把一些品牌拿下来, 做成这样的大企业, 谁又敢做这种事儿, 给你不平等待遇。所以一味的老说零售商怎么收取这个、收取那个, 我觉得这也是比较片面的。所以我们一直抱着这种让供应商做自己品牌的观念去进行合作, 包括帮助他提高影响力, 比如说粽子, 当时他没有, 在我这儿都是, 粽子在北京基本上是非常好的概念, 所有的活动到他所有店里做, 包括搞一些比赛, 让顾客搞包粽子比赛等等, 搞这样的活动来推动他这个品牌的提升。所以我觉得跟供应商的合作也是非常好的。再一个我们主动承担着供应和协调这些工作。因为我们本身不是零供关系的一个企业, 但是有很多的城市里, 比如市商联, 包括一些供应商联盟都找我们, 让超市发帮他们做一些协调, 这样相对来说会好一点。因为超市发在供应商的口碑中比较有说服力, 所以经常来找我们帮助这些供应商分析, 这个供应商来了, 我们怎么招呼, 我们经常主动来承担这些工作, 基本上还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

还有一个合作是跟同行业。原来都说同行是冤家, 我觉得现在这个观点已经没有了。我觉得同行之间的这种价格能带来的一个是规模, 一个是能降低成本, 一个是发展壮大。为什么说能够拓展它的规模呢?因为咱们外地有的可能是一枝独秀, 在区域内就垄断了。那么在北京这个市场, 乃至中国这个市场, 哪一个企业、哪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垄断这个市场。所以我觉得之间的联手, 我们跟零售之间的联手应该是必须的。我们北京有多个北京零售总裁沙龙, 经常搞一些活动, 经常坐到一起来讨论。那么我们外地的都很奇怪, 说你这都是对手怎么能坐到一起呢?其实我觉得这个东西叫心宽, 包括我们这些人做很多事情, 比如说我们在运行过程中碰到一些难点和困难, 在这个沙龙中我们可能进行一些探讨, 那么都会承认这样的困局, 那么大家都拿出办法解决它, 那就都好了。我们做一些商品的联产, 比如说我们跟华冠等企业经常做一些商品的采购, 包括我们现在在卖的枸杞, 还有一个沙地的硒沙瓜。这个非常好, 我们当时定的才几毛钱, 现在卖到1.38元, 基本上老是抢空。所以我觉得这个合作应该是非常广阔的。包括我们下一步也在考虑, 我们跟金融、花冠、瑞动联盟的活动, 包括商品供采的事情。这样对零售行业的成本降低是非常有好处的。希望企业之间能够互相合作。

再有成本的问题, 我们采购一些商品。其实从2006年我们就一直在有合作, 也已经尝到了一些甜头。想下一步大规模做一些东西。包括一些果菜, 包括我们有些基地, 我们在全国发展的基地, 尤其在张北, 我们在张家口、宣化等地。张北很多菜是反季生产, 我们现在的地方商品是由北京供过去的, 再从那边把农副产品拉回来, 我们叫双向物流, 节约了它的成本。那么如果有些同行业愿意跟我们一块儿做的, 我们可以把菜带回来, 我们一块儿帮你, 拉一些产品回来, 这样有些成本会低很多。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在做这个事儿了, 下一步也愿意跟同行业一块儿做这个事情。

还有一个就是发展。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是小企业, 一年才400多亿, 在全国才排20来位。前面有很多大企业, 比我们强的企业, 我们愿意学习。这也是一种发展, 只有站在强者的肩膀上, 你才会更高。所以我们也通过跟同行业合作, 也跟同行业学习, 避免我们走弯路, 汲取一些经验教训, 把人家好的经验学过来。我经常去学习, 这样才能把我们自己的能力提高。这个社会上, 包括中国那么大一个市场, 哪一个企业做得再大, 他也不可能完全垄断一个行业, 所以我希望能够互相学习。

当然, 咱们所说的合作不光是员工、供应商和同行。我们认为一切相关方都是合作伙伴, 包括政府、顾客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一些相关方。只有联合在一起, 企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只要企业是往前进步的, 是往前走的, 那么也需要大家的助力。我跟我们员工说了很多次, 你一个人再有本事, 你往前走的步子也是慢的, 大家来帮助你, 你走得才能快。所以觉得这种合作创造价值方式是非常好的, 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团结在一起, 包括零售商、供应商在内, 把这个行业做好。

价值链合作 篇2

张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摘要: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促进自身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校企合作制度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制度有着自身特有的价值属性和功能特点:校企合作制度的价值属性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内在紧密联系,打下了坚实合作基础;校企合作制度的功能特点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指明了改革前进方向。校企合作制度应以价值为核心,功能为导向,加强制度创新,有效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功能;创新

作者简介:张勇(1984-),男,湖北武汉人,博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目前,“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普遍认可的办学理念和广泛采用的办学模式。在经济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校企合作”已成为深化高职院校改革,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及回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的主要途径。面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现实困境,建立具有长效特征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已逐渐成为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制度的创新设计与有效构建已成为促进“工”“学”相互合作,相互发展,相互融合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价值属性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本质和属性。价值的内涵是由事物构成的,产生的,创造的,有利于促进和实现人类与自然发展的客观实际。价值揭示了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既属于关系范畴,也属于属性范畴;它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具备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属性。对制度价值属性的明晰,有利于校企合作制度的创新设计和有效构建,对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促进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制度的价值属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校企合作制度应有利于充分调动校企双方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合理配置。由于历史原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曾一度远离企业和市场,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校企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密。当前,校企双方已具备了独立的资源基础,正逐渐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行为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利益最大化原则”已成为合理调节校企两种资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如何在校企合作制度中遵循“长期互利共赢”原则,已成为构建长效校企合作制度的关键,也是调动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资源合理配置应是校企合作制度内在属性的要求,也是校企合作制度的首要价值属性。

第二,校企合作制度应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校企合作制度应为校企双方各自优势的发挥搭建平台,应实现校企双方资源互补,为实现共谋合作、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和企业虽然分属不同领域,是两个不同主体;但却是“工学结合”模式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在透明平等、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实现更紧密、更具有深度的合作。在专业设置与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职业能力课程改革、行业特色教材编写、实训基地管理、教师队伍培养和教学手段与方式变革等方面,校企双方应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强强联合,让优质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彼此利益最大化。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应是校企合作制度属性的重要体现,是设计和构建校企合作制度的主要内因。

第三,校企合作制度应有利于促进行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工学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校企双主体在充分调动双方积极性和利用校企双方资源的同时,应充分明确校企双方各自利益诉求。双方利益的合理有效分配对校企进行深度合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创新设计利益协调机制是校企制度长效的关键。校企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得过于强势或主体地位的相对弱化,均会对“校企合作”在实际办学过程中的有效推进造成不良影响,进而损害“校企合作”的全面开展,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滑的不良后果。因而,校企双方需要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建立互信,寻求共同利益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全面、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助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责任,以行业为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已成为“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重要实践模式。校企双方在开展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应在明确自身利益需求的同时,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为合作重要出发点,实现全面、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应站在更加广阔的行业发展平台上,对优质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和最大化利用,形成校企双方共同价值追求,夯实双方合作利益基础,促使双方达成广泛共识,促进工学结合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功能特点分析

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功能具有责任内涵,是人们施加于事物的种种外赋规定,是人们期望的一种“应然状态”。功能是将作为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满足了一定主体动机,则这种实践便具有了一定功能。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功能是人们期望、需求的一种满足,是客观事物呈现出人们希望的某种状态;功能是社会主体的某种利益诉求,强调的是主体动机和感受。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在协调个人行动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对制度的研究视角基本上是功能主义的。制度的功能在于协调各方的彼此行动。

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既具有共同利益追求,又都是具有各自利益的独立行为主体。学校作为教学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其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公益性是主要目标。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用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公益性的特征在这三个功能中均应得到体现。高职院校的功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高职院校的功能已成为高职院校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的集中利益体现。另一方面,企业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独立个体,经济效益是其主要目标追求,其组织功能通过营利情况体现。企业面对的是不断变换的市场,其组织功能通过对目标客户期望、需求的满足得到展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需要将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市场中参与竞争,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提高自身适应市场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看重营利目标,必然导致其强调结果导向的行为方式。

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公益性目标与企业营利性目标,学校长期性育人的利益诉求与企业短期性的逐利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学校和企业这种组织功能取向上的差异对校企长期合作将会造成不利影响。为降低这种不利影响,校企合作制度需要不断地在学校功能目标和企业功能目标之间寻找更加广泛的结合点,通过制度的有效设计与不断完善为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创造有力制度环境。校企双方应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下,以互利共赢为核心,在相互尊重、彼此平等、充分交流的合作氛围中,坦诚相待,共同探讨长期、深入、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应通过多种有效制度安排,减小合作过程中彼此利益矛盾,实现组织双方功能上的协调一致,促进校企合作深化,推进工学结合有效开展。

三、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属性而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和认可。校企合作制度有着自身特有的价值属性和功能特点。在价值属性层面,校企合作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在功能特点层面,学校公益性目标和企业营利性目标的差异会导致校企双方利益诉求上的冲突,形成功能上的异化,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甚至会造成校企合作的失败。

需要指出的是,校企合作在价值属性层面是一致的,趋同的;但在功能特点层面会呈现某种程度的差异,甚至冲突。校企合作制度价值属性上的同一性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内在紧密联系,为校企合作制度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校企合作制度功能特点上的差异性为校企合作制度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指明了改革前进方向。校企双方应在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将双方优质资源进行有效协同,加强制度创新设计,为校企合作的深入、长效开展提供制度上保障。

参考文献:

[1]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02)。

[2]刘惠坚,李桂霞。对高职教育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3]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4)。

[4]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3/4)。

[5]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3)。

[6]陈解放“。 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的解读[J].机械职业教育,,(04)。

[7]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

合作学习的价值及其实现 篇3

值、“求善”是其直接价值、“求美”是其终极价值。合作学习价值的实现必须基于合作学习的合理展开,学习

任务是促使合作学习合理展开的关键因素。因此,合理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习任务是实现合作学习价值的重

要途径。

关键词:合作学习 价值 学习任务

随着合作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培

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基

本价值追求。然而,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学习往往“追

求的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热闹,摆‘花架子、‘走

过场,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这既是实践者对合

作学习价值的理解不深人导致的结果,也与理论研

究者轻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研究不无关系。因此,加

强合作学习的价值研究,明晰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与目标,是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真、善、美:合作学习的基本价值

所谓合作学习,是一种利用小团队进行学习的

教学方法,学生们一起学习使每个人的成绩尽可能

地得到提高。作为一种方法或技术,其本身不具有

价值,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利用这种方法或技术以达

成某种教学目标时才能构成价值。因为价值是指作

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需要对象的客体的属性

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因此,思考合作学习的价值

即思考合作学习这种方法与师生所追求教学目标

的“特定关系”。

1.求真:合作学习的基础性价值

“真”指认识、知识、思想内容的真实性、真理

性。作为客观性的“真”本身不构成价值,但把“真”

理解为人们追求思想、行为与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统

一时,“真”就具有了主体需要的属性,构成了主体

与客体的关系,也就形成了价值,即真理的价值。合

作学习中“求真”价值即师生通过合作学习这种结

构和形式追求知识真理性的一种境界,表现为通过

合作学习师生可以更为客观有效地理解知识本身

所代表的客观符合性,亦即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知

识和运用知识,促进学生认知性发展。

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理解、思

考、交流、体验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和理解知识的能

力和方法,才能深刻体验知识之中所蕴含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因此,相对于合作学习其他价值而

言,“求真”价值具有基础性。

2.求善:合作学习的直接价值

善,作为伦理学来讲,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道德关系,是一种道德价值。但如果从广义上讲,则

可以是包含了除道德关系之外的政治关系、经济关

系等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一般价值观的人与人

之间的一种综合价值。“善”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指

的是人在生活中的言行同其社会关系和社会需求

一致的结果。合作学习中的“求善”价值即通过合作

学习改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使每位学生

获得社会角色的正确认识,形成社会角色的意识和

能力,表现为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的培养这种处理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意识和技能需要通过交往的方式形成。

在学校中,交往可以有效地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规

范,培养规范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以

及合群、利他的社交品质和社交技能。合作学习以

学生互动、互赖、互享为基本特征,以交往为基本的

活动方式,其基本指向则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

技能。因此,“求善”的价值可以看作合作学习的直

接价值。

3.求美:合作学习的终极价值

“美”是这样一种境界: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

了主体身心的一种特殊需要——“美感”的需要,它

是客体某些方面的需要达到了与主体的高度统一

与和谐。“美”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是建立在客体基

础上的主客体的统一,既需要客体的属性为基础和

载体,又要求以主体内在的观念为尺度,是主体按

照自身对美的认可与要求对客体改造的结果,是人

的内在需求。合作学习的“求美”价值,即师生通过

合作学习达成知识理解、认知结构改善的认知性发

展和形成正确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的社会性发

展的统一,表现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

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认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处

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并使二者在合作

过程与结果之中达成高度统一。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具有系统性、整

合性特征,思考教育问题要有整体视野,不应孤立

地看待某一个方面。学生的认知性发展和社会性发

展固然是合作学习的基本价值,但将学生的认知性

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进行整合,求得学生的整体性发

展才是合作学习的终极价值。合作学习的终极价值

内在地镶嵌于知识获得与社会角色意识形成的关

系之中。知识体现的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及

人的理解,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在规律性知

识的背后,蕴含着知识创造者和知识解读者的思维

方式和情感态度,也蕴含着知识本身的限度和进行

实践的基本方式。合作学习以通过互助、互赖、互享

的方式,既能加强对知识规律性的认识,也能获得

知识创造者、解读者以及学生个体对知识的理解,

从中认识真理、体验价值、感悟人生。而这正是合作

学习价值的特殊性所在,合作学习价值的重要体现。

合作学习的“真、善、美”价值具有内在的统一

性,不可割裂。“真”是客观必然性的最高价值,“善”

是主体必然性的最高价值,“美”是包含了二者统一

的主体自由的最高价值,它们是实践价值结果的不

同方面。合作学习也正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

程中,彰显出了自身的合理性。

二、学习任务:实现合作学习价值的关键

因素

合作学习价值的实现必须基于合作学习的展

开,而学习任务是促使合作学习展开的关键因素。

任务的主体是人,是人进行的活动,也是人追求价

值的基本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任务(或学习任务)

是合作学习价值追求的基本载体,学生正是在完成

教师设计的任务群的过程中实现认知性与社会性

的统一发展。

1.学习任务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精加工

认知是人的一些高级心理活动,如意识、智力、

思维、想象、创造以及策略的形成、推理、推测、问题

解决、概念化、分类等等。对学生而言,进行知识学

习是推动认知发展的基本途径。因为对知识的精加

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认知结构的改

善,还能促进学生意识、智力、思维、想象等认知能

力的发展。如何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精加工,这

需要考虑学习的条件。信息加工理论代表人加涅(R.

M.Gagne)从学习的结果出发,分析了学习的内部条

件和外部条件:从内部条件来看,学生自身的兴趣、

能力、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是主要影响因素;从

外部条件来看,学习情境、内容线索、指导、反馈、重

复是主要影响因素。

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在体现自身相对独立

性的同时,也被镶嵌在任务群之中。任务群是根据

课程的教学大纲、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学

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若干个

典型任务,每个任务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任务系统,先前学习任务必然是后续学习

任务的基础,可以在兴趣、能力、知识和经验等方面

为后续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必备条件。与此同时,

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活动和情境的特性,在实施过程

中,学习任务便由静态的设计转变为了动态的活

动,学习任务中所包含的情境性因素得以展开,如

在要求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主人翁情感态度时,随着

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等的确认与展开,体现主人

翁情感的情境“场”也就形成了。而且,在围绕着任

务所开展的活动情境中,任务的主题起到了提供学

习线索或关键词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在文章中

突出关键词确实对精加工推理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它能够使读者注意到关键词所提供的重要信息,提

供近推理和内涵推理的构建水平,进而提高了这两

种推理在阅读过程中即时产生的可能性。由此可

见,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任务既能够促进学生激活

自身内部因素,使学习的内部条件得以实现,又能

创设出学习的情境,满足学习的外部条件。

2.学习任务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当人从呱呱坠

地时,个体体现的是较为纯粹的生物性,但人不能

仅仅凭借着生物遗传去生存,人要生存与发展,社

会要革新与进步,需要人从单纯的生物体走向生物

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即人需要获得社会性发展。

人的社会性指“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为了

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心

理和行为特征”,其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

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课堂交往即通过教师与学生

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赖和互享,是学生

适应群体生活,形成了解他人的意识和技能,建构

自身的社会独立性和社会融合性的基本方式。

以“授受”为特征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处于彼此

孤立的状态,丧失了交往的土壤和机制,难以促进

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人的社会性和人格是由社会

建构的,是主体与他人关系的产物,需要从特定的

社会关系和情境中去获得自我和人格的具体内涵,

离开了社会场域,社会性发展的建构几乎不可

能”。合作学习强调合作与交往,在互助、互赖和互

享中形成显性或隐性的社会情境,形成团结合作、

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通过认识、训练或以潜移默

化的方式建构着自己的社会性技能,提升社会化程

度。而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活动的性质,可以创造社

会情境,为学生社会性发展提供“场域”。为了完成

个人与小组的任务,学生必须与他人分工合作,需

要从小组、班级甚至学校的总体视野中思考自己工

作的价值与目标,这就自然地与其他学生、教师、小

组、班级等的相互关系中产生冲突、领导与被领导

等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构成了一个类似的“社会

情境”,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

3.学习任务是连接学生认知性发展和社会性发

展的桥梁

学生的认知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事物

的两个方面。学生是个体与群体成员的统一体,从

个体来看,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精加

工,促进学生知识获得和认知结构改善,其认知方

面获得良好发展;从群体来看,由于学生的学习是

以互助、互赖、互享的方式进行的,对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必将通过“做中学”得以迅

速提升。而连接个体与群体的关键在于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可以分为个体学习任务和群体学习任务,

只要我们遵循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在任务设计、

实施、评价过程中,兼顾好个体学习任务和群体学

习任务的关系,做好相应的设计、监控、调节与评

价,学生将会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实现认知性和社会

性的统一发展。

三、合理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习任务:实

现合作学习价值的基本路径

在合作学习中,对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合作

学习的基本价值与目的,二者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

关系。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

任务的关联性与参与性。前者要求在整个学段、学

年、学期中遵循学科基本的知识逻辑与学生的认知

规律,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系统的学习任务群,形成

一个有序的系统;后者要求根据合作学习中的个体

学习与群体学习的基本关系,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

务时既要有个体学习与努力,也要有学生群体的互

助、互赖与互享。

在进行学习任务实施时,要注意合作小组的构

建和学习指导的多主体参与。前者要求根据具体学

习任务的特殊性合理构建小组,如小组存在的周

期、人数、小组间关系、组内成员关系等;后者要求

充分发挥不同教学主体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

作用,如教师主体、小组长主体、组员(有擅长者)主

体在合作学习中的不同层面有不同的指导作用。

在进行学习任务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过程性

和个体差异性。前者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习

态度、参与性、能力与方法等;后者要求使不同的学

生在不同的方面获得应有的发展,因为相对于传统

“授受”教学而言,合作学习要求进行主动思考、积

极探究、乐于求教,学生的智能基础、成长经历、学

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将得以充分体现,不同个

体的学习起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将存在个体差

价值链合作 篇4

关键词:能源,产业价值链,东北亚,合作体系

东北亚的地缘优势和较强的互补性为建立能源产业合作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面对着中东石油市场带来的危机, 东北亚各国认识到了加强合作的必要性, 并对此也采取了一些的措施, 例如:亚太经合组织首脑峰会对能源的供给、能源安全、能源技术等问题做探讨;2004年12月东北亚地区政府间能源合作会谈对东北亚能源合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等。但是由于各国存在着政治、历史等因素, 尤其是近几年来日本和中国为了俄罗斯的能源开采权益和管道的建设等方面引起了纠纷;中日、俄日以及韩日之间的岛屿之争问题等事件, 使其不能有效地合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寻找各国利益的交汇点, 建立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 为东北亚能源合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构建东北亚能源产业合作体系的必要性

(一) 国际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环境需要东北亚建立能源合作体系

在全球性两次能源危机期间, 世界的石油市场主要是以OPEC为主体的中东市场主宰着。中东市场在东北亚的三大消费国的进口量上占据主要的地位, 中国大约为50%, 日本为80%, 韩国为75%。中东引起的石油危机给三国带来经济危机, 尤其是以石油消费为主的日本,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 出现了俄罗斯、中亚、西非、拉美等多个新石油生产国的局面, 使中东石油的生产和出口比重下降。在此期间, 北美、南美、欧洲等地区, 由于其相邻国家间的政治经济体制差异不大,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合作体系, 在国际能源的合作上拥有了大的竞争优势。因此, 东北亚各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能源竞争, 要想提高国际能源竞争力, 仅靠一个国家是不够的, 东北亚各国应该摒弃这些政治、历史等因素, 加强能源产业间的合作, 建立属于东北亚的能源产业合作体系。

(二) 较强的资源互补性形成了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建设的利益共同点

东北亚不仅具有地缘优势, 而且还有较强的资源互补性。在技术方面, 中国主要是以煤炭消费为主, 并且在煤炭技术和基础设备的配置上有比较优势;而日本、韩国主要是以石油消费为主的, 在石油的开采和加工技术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并且在经历中东引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之后, 加大对其他能源的投入和研究, 尤其是日本的核能, 在利用上世界排名第3, 俄罗斯排名第四, 而在水能的利用上日本排名第8, 中国排名第3, 还有太阳能中国的技术水平也在世界前列, 因此在技术方面各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能源供给能力方面,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在世界上的排名分别为第5、第1、第2;中国分别为第14、第18、第3, 但是中国是人口大国, 总消费量大, 往往需要能源的进口来满足大量的需求;蒙古煤炭的探明储量是1500亿顿当油量, 已经超过了中国列为世界煤炭储量排名第三, 因此, 俄罗斯在石油、煤炭、天然气以及蒙古的煤炭具有较大的能源供给能力。如果日本、韩国的技术作用于俄罗斯、蒙古、中国的能源产业链各节点上, 能够提高资源国的能源利用、降低能源浪费, 而资源贫乏的日本和韩国也能得到资源国的能源供给, 各国都能由于参与能源合作而获益。

二、构建东北亚能源产业合作体系的原则

(一) 利益共享原则

东北亚各利益主体国应在公平、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参与合作, 并对合作所带来的受益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和分享。即按照各个利益主体在合作过程中投入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对合作收益进行合理的分配, 并能使各合作主体都满意, 期望能持续的合作。在合作期间各主体国都应该本着公平平等、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原则。

(二) 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的原理是分工理论, 最早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 由于各国在土地、能源、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制度等资源在禀赋上存在着相对差异, 这种差异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 这是参与国际分工和开展国际贸易的条件。东北亚国家日本和韩国相对于其它东北亚国家来说在技术水平上具有优势, 因此, 这两国应该出口技术、进口能源;俄罗斯和蒙古在能源供给能力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技术比较落后, 因此, 应该进口技术、出口能源资源。

(三) 平等互信原则

东北亚各国应该秉着平等互信的原则, 摒弃“零和”观念, 淡化政治、历史等不能改变的消极因素, 本着互利共享的合作意愿, 努力协调合作意愿存在的分歧, 协调趋于一致, 从而提高合作的绩效。

三、东北亚能源产业合作体系的构建

(一) 东北亚能源合作体系的构建原理

每一个成熟的产业都是从贸易关系开始, 通过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产业链的合作关系, 即: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是产业间不断细化、专业化的结果, 其中一个学者也提出产业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合作模式。因此, 对于东北亚来说, 能源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对其能源合作时至关重要的。

产业价值链原理最早是由波特提出的, 他认为, “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性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能源作为特殊的产业也不例外, 能源产业价值链也是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组成, 其中基本活动主要包括上游的勘探开采权的权益投资、勘探开采以及能源的初加工业务;中游的能源转化与加工业务;下游是能源的精细化加工以及产品在能源和化工两个市场上的分销业务。辅助活动主要是由金融、物流以及技术三大贸易业务组成, 并且这三项业务贯穿着链条的始终。这些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能源产业价值链 (如图1所示) 。

(二)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构建东北亚能源产业合作体系

何润民提出了东北亚天然气国际合作体系的战略框架, 以三大消费国中国、韩国以及日本为例建立天然气合作体系, 把天然气合作分为天然气资源合作、天然气管网合作、天然气技术合作、天然气定价合作和天然气金融合作。其中资源合作包括资源的获取和资源的储备;天然气管网合作包括管网的建设和管网的调度;天然气技术合作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天然气的定价合作包括长期合约和交易市场;天然气金融合作包括发展银行的合作和资本经营中的投资合作。

杨春梅和王维提出了农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构建思路, 认为农产学研合作体系的构建应该从多层次的模式出发。主要从主导层、服务层、主体层、辅助层以及市场层。其中主导层指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服务层指科技咨询、信息网络、中介服务等机构;主体层指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辅助层指各类金融机构以及相关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者等金融类服务合作;市场层是为主体层提供市场渠道和销售手段的。

根据以上学者对合作体系的构建思路构建适合东北亚的能源合作体系。在能源产业价值链模型中, 辅助性活动的金融合作涉及到权益类投资合作以及发展银行的合作, 物流/贸易合作涉及到运输方式的合作例如管道的合作、海线、航线的合作、探讨开发建设等, 以及物流/贸易技术上的合作等, 这类属于服务性产业合作;技术合作包括开采技术、能源初加工技术和能源精细化加工技术合作, 由于它们处在产业链上的位置不同, 各个国家的技术优势可能不一样, 参与技术合作的供给、需求方可能不同, 因此本文将技术分为基础技术合作和加工技术合作, 而基础技术合作包括能源的勘探开采技术合作和能源的初加工技术合作, 这类处在能源产业链的前端:煤炭、油气田以及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原煤、石油以及天然气的液化;加工技术合作包括能源的转换加工技术合作及能源的精细化加工技术合作, 这类处在能源产业链的中端:电力生产、石油炼制与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油品和燃料炼制和煤炭液化---终端产品, 其中终端产品包括在能源市场上的汽油、电力、焦煤以及燃气等和化工市场上的塑料、纺织以及润滑油等。由于目前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随着人们的大量消费已逐渐趋于枯竭, 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利用成为世界各国家关注的焦点, 因此, 本文把新能源技术的合作纳入到能源产业合作体系的规划中, 它涉及到新能源的开发技术合作和应用技术合作。

综上所述, 能源产业的合作重要包括能源基础技术合作、能源加工技术合作、能源服务性产业合作以及新能源技术合作。因此, 本文提出能源产业合作体系的战略框架图2。

目前, 东北亚的能源合作主要是以双边和多边的贸易合作关系, 主要是以俄罗斯为核心, 向中国、日本、韩国供给能源, 这样的合作主要是能源的前端合作, 对于能源的技术合作以及服务合作等处在能源产业链中端和后端的合作很少, 因此, 东北亚各国首先应该加强技术转移, 以及加大对高校和科研的投入, 提升能源技术的创新以及能源产业的升级;其次, 加强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合作, 共建金融机构, 为东北亚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加强对电商、物流的合作;再次, 各国应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合作, 共同探讨研发新能源技术。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33-59.

[2]王德禄.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及价值链分析[J].专题报道, 2004, (11) :12-13.

[3]何润民.构建东北亚天然气国际合作体系[J].经济管理, 2012, 32 (9) :113-115.

[4]杨春梅和王维.农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 2009, (8) :82-83.

家电:资本合作凸显黑电价值 篇5

本次腾讯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欢网科技并与TCL、长虹进行合作,进一步凸显了传统黑电的入口价值。BAT等互联网巨头在进军智能电视生态圈时,仍然需要依靠传统黑电企业的力量发展。黑电作为智能电视生态圈大屏入口,具有向视频、游戏、教育、社交、办公、医疗、电商等领域延伸的巨大价值和想象空间。此次通过资本层面进一步深入合作,传统黑电企业可以与互联网企业的共享庞大的用户资源以及游戏、视频等内容服务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2015年是黑电企业价值重估的关键一年,随着商业模式逐渐清晰,未来将带来业绩与估值的双重提升。关注TCL集团、四川长虹、深康佳A、兆驰股份。

此外,数据显示,家电行业2014年经营业绩靓丽,净利润增幅超三成,各项指标均有改善。2014年家电家居行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0.93%和33.11%,。整体毛利率为25.39%,较2013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长率大幅高于营收增长率主要受益于此。

同时,行业呈现高集中度,且较2013年进一步提升。2014年四大公司美的集团、格力电器、青岛海尔、TCL集团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分别占行业营业收入及净利润总额的64.45%和77.93%,显示出良好的行业竞争格局,特别是白电板块。

合作学习的价值及其实现 篇6

一、真、善、美:合作学习的基本价值

所谓合作学习, 是一种利用小团队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学生们一起学习使每个人的成绩尽可能地得到提高。作为一种方法或技术, 其本身不具有价值, 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利用这种方法或技术以达成某种教学目标时才能构成价值。因为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需要对象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2]因此, 思考合作学习的价值即思考合作学习这种方法与师生所追求教学目标的“特定关系”。

1.求真:合作学习的基础性价值

“真”指认识、知识、思想内容的真实性、真理性。作为客观性的“真”本身不构成价值, 但把“真”理解为人们追求思想、行为与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统一时, “真”就具有了主体需要的属性, 构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也就形成了价值, 即真理的价值。合作学习中“求真”价值即师生通过合作学习这种结构和形式追求知识真理性的一种境界, 表现为通过合作学习师生可以更为客观有效地理解知识本身所代表的客观符合性, 亦即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 促进学生认知性发展。

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理解、思考、交流、体验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才能深刻体验知识之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 相对于合作学习其他价值而言, “求真”价值具有基础性。

2.求善:合作学习的直接价值

善, 作为伦理学来讲,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是一种道德价值。但如果从广义上讲, 则可以是包含了除道德关系之外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等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一般价值观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综合价值。“善”作为一种价值追求, 指的是人在生活中的言行同其社会关系和社会需求一致的结果。合作学习中的“求善”价值即通过合作学习改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 使每位学生获得社会角色的正确认识, 形成社会角色的意识和能力, 表现为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的培养这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和技能需要通过交往的方式形成。在学校中, 交往可以有效地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规范, 培养规范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以及合群、利他的社交品质和社交技能。[3]合作学习以学生互动、互赖、互享为基本特征, 以交往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其基本指向则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因此, “求善”的价值可以看作合作学习的直接价值。

3.求美:合作学习的终极价值

“美”是这样一种境界: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了主体身心的一种特殊需要———“美感”的需要, 它是客体某些方面的需要达到了与主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4]“美”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是建立在客体基础上的主客体的统一, 既需要客体的属性为基础和载体, 又要求以主体内在的观念为尺度, 是主体按照自身对美的认可与要求对客体改造的结果, 是人的内在需求。合作学习的“求美”价值, 即师生通过合作学习达成知识理解、认知结构改善的认知性发展和形成正确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的社会性发展的统一, 表现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认识的同时, 提升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并使二者在合作过程与结果之中达成高度统一。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具有系统性、整合性特征, 思考教育问题要有整体视野, 不应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方面。学生的认知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固然是合作学习的基本价值, 但将学生的认知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进行整合, 求得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才是合作学习的终极价值。合作学习的终极价值内在地镶嵌于知识获得与社会角色意识形成的关系之中。知识体现的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及人的理解, 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在规律性知识的背后, 蕴含着知识创造者和知识解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 也蕴含着知识本身的限度和进行实践的基本方式。合作学习以通过互助、互赖、互享的方式, 既能加强对知识规律性的认识, 也能获得知识创造者、解读者以及学生个体对知识的理解, 从中认识真理、体验价值、感悟人生。而这正是合作学习价值的特殊性所在, 合作学习价值的重要体现。

合作学习的“真、善、美”价值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不可割裂。“真”是客观必然性的最高价值, “善”是主体必然性的最高价值, “美”是包含了二者统一的主体自由的最高价值, 它们是实践价值结果的不同方面。[4]合作学习也正是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 彰显出了自身的合理性。

二、学习任务:实现合作学习价值的关键因素

合作学习价值的实现必须基于合作学习的展开, 而学习任务是促使合作学习展开的关键因素。任务的主体是人, 是人进行的活动, 也是人追求价值的基本方式。在合作学习中, 任务 (或学习任务) 是合作学习价值追求的基本载体, 学生正是在完成教师设计的任务群的过程中实现认知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发展。

1.学习任务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精加工

认知是人的一些高级心理活动, 如意识、智力、思维、想象、创造以及策略的形成、推理、推测、问题解决、概念化、分类等等。[7]对学生而言, 进行知识学习是推动认知发展的基本途径。因为对知识的精加工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认知结构的改善, 还能促进学生意识、智力、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如何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精加工, 这需要考虑学习的条件。信息加工理论代表人加涅 (R.M.Gagne) 从学习的结果出发, 分析了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从内部条件来看, 学生自身的兴趣、能力、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是主要影响因素;从外部条件来看, 学习情境、内容线索、指导、反馈、重复是主要影响因素。

在合作学习中, 学习任务在体现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同时, 也被镶嵌在任务群之中。任务群是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若干个典型任务, 每个任务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任务系统, 先前学习任务必然是后续学习任务的基础, 可以在兴趣、能力、知识和经验等方面为后续学习任务的完成提供必备条件。与此同时, 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活动和情境的特性, 在实施过程中, 学习任务便由静态的设计转变为了动态的活动, 学习任务中所包含的情境性因素得以展开, 如在要求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主人翁情感态度时, 随着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等的确认与展开, 体现主人翁情感的情境“场”也就形成了。而且, 在围绕着任务所开展的活动情境中, 任务的主题起到了提供学习线索或关键词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 在文章中突出关键词确实对精加工推理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它能够使读者注意到关键词所提供的重要信息, 提供近推理和内涵推理的构建水平, 进而提高了这两种推理在阅读过程中即时产生的可能性。[6]由此可见, 在合作学习中, 学习任务既能够促进学生激活自身内部因素, 使学习的内部条件得以实现, 又能创设出学习的情境, 满足学习的外部条件。

2.学习任务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当人从呱呱坠地时, 个体体现的是较为纯粹的生物性, 但人不能仅仅凭借着生物遗传去生存, 人要生存与发展, 社会要革新与进步, 需要人从单纯的生物体走向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 即人需要获得社会性发展。

人的社会性指“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 为了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7], 其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交往即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赖和互享, 是学生适应群体生活, 形成了解他人的意识和技能, 建构自身的社会独立性和社会融合性的基本方式。

以“授受”为特征的传统教学使学生处于彼此孤立的状态, 丧失了交往的土壤和机制, 难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人的社会性和人格是由社会建构的, 是主体与他人关系的产物, 需要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情境中去获得自我和人格的具体内涵, 离开了社会场域, 社会性发展的建构几乎不可能”[8]。合作学习强调合作与交往, 在互助、互赖和互享中形成显性或隐性的社会情境, 形成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 通过认识、训练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建构着自己的社会性技能, 提升社会化程度。而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活动的性质, 可以创造社会情境, 为学生社会性发展提供“场域”。为了完成个人与小组的任务, 学生必须与他人分工合作, 需要从小组、班级甚至学校的总体视野中思考自己工作的价值与目标, 这就自然地与其他学生、教师、小组、班级等的相互关系中产生冲突、领导与被领导等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构成了一个类似的“社会情境”, 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

3.学习任务是连接学生认知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桥梁

学生的认知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学生是个体与群体成员的统一体, 从个体来看,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精加工, 促进学生知识获得和认知结构改善, 其认知方面获得良好发展;从群体来看,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以互助、互赖、互享的方式进行的, 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必将通过“做中学”得以迅速提升。而连接个体与群体的关键在于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可以分为个体学习任务和群体学习任务, 只要我们遵循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在任务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 兼顾好个体学习任务和群体学习任务的关系, 做好相应的设计、监控、调节与评价, 学生将会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实现认知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发展。

三、合理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习任务:实现合作学习价值的基本路径

在合作学习中, 对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基本价值与目的, 二者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到学习任务的关联性与参与性。前者要求在整个学段、学年、学期中遵循学科基本的知识逻辑与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系统的学习任务群, 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后者要求根据合作学习中的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的基本关系, 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既要有个体学习与努力, 也要有学生群体的互助、互赖与互享。

在进行学习任务实施时, 要注意合作小组的构建和学习指导的多主体参与。前者要求根据具体学习任务的特殊性合理构建小组, 如小组存在的周期、人数、小组间关系、组内成员关系等;后者要求充分发挥不同教学主体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如教师主体、小组长主体、组员 (有擅长者) 主体在合作学习中的不同层面有不同的指导作用。

在进行学习任务评价时, 要注意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差异性。前者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学习态度、参与性、能力与方法等;后者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获得应有的发展, 因为相对于传统“授受”教学而言, 合作学习要求进行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乐于求教, 学生的智能基础、成长经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将得以充分体现, 不同个体的学习起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将存在个体差异, 这将产生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结果。

摘要:加强合作学习的价值研究是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的价值中, “求真”是其基础性价值、“求善”是其直接价值、“求美”是其终极价值。合作学习价值的实现必须基于合作学习的合理展开, 学习任务是促使合作学习合理展开的关键因素。因此, 合理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习任务是实现合作学习价值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合作学习,价值,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吉林, 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一) .人民教育, 2004 (1) .

[2]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刘吉林, 王坦.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二) .人民教育, 2004 (2) .

[4]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5]J.H.弗拉维尔, P.H.米勒, S.A.米勒.认知发展.邓赐平, 刘明,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2.

[6]郭淑斌, 莫雷.关键词对精加工推理的影响作用初探.心理科学, 2001 (4) .

[7]李松林.论教学交往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浅谈英语合作学习的价值 篇7

1、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培养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使小组成员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甚至争辩, 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必然进一步高涨。而一起讨论, 一起思考, 一起解决问题时, 也能够使得学生们增强自信心。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 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例如在教学《Frightening Nature》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就印度洋大海啸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分小组讨论:

⑴ When do you hear about the tsunami around the Indian Ocean?

⑵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hear so many people were killed and injured in this natural disaster?

⑶ What will you do to help those people in trouble?

通过这些提问, 学生就会联想起一些如龙卷风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 关注天气, 并通过印度洋海啸造成的可怕后果来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感。

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有的小组可根据找到的材料自编对话或小品并表演。如在《Body Language》这篇课文的口语实践课中, 笔者就采用了几种不同的形式。⑴Role play:根据本单元提供的语言功能自编对话。⑵A job interview:每组派出几位同学参加某公司岗位竞聘, 然后让其余学生作为评委, 根据这些应聘者的表现发表看法:“Who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Why?”通过学生对这几位竞聘者的评论, 让他们认识到体态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⑶确定几个课题:《中西方体态语之比较》、《体态语对交际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体态语》等,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了团队精神, 获得了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果展示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学生受益终身的一个重要素质。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构建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在互动中互帮互学, 那么不仅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而且还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如在教授《The Olympic Games》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设立几个小任务 (Mini tasks) :

⑴回顾奥运会历史;⑵了解奥运知识及内涵, 如五环、火炬、奖牌等;⑶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⑷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成绩;⑸申奥对一个国家的意义。通过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围绕奥运会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并形成有关“奥运”这个话题的知识库。学生课前预先查询资料、整理资料后, 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更重要的是, 这将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合作学习中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

课堂上如果教师“一言堂”, 就不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不能让学生体验自己对问题解决的贡献价值。如果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交谈、思考、反思, 在观点分享的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自己也能对解决问题有贡献的积极情感。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 而且在经历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价值, 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如在教授新教材中的《Newspapers》这一课, 笔者要求每个小组出一份报纸, 每份报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sports、entertainment、campus trends、science life、learning with us。在口语课中, 每个小组应展示自己所制作的报纸并推荐本组同学介绍创作的过程及体会。班上有一名男同学性格内向, 平时上课不会积极发言, 但他对足球很有研究, 讲起来头头是道, 因此笔者鼓励他完成自己组内sports section这个栏目。结果他所做的体育专栏图文并茂, 生动有趣, 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赏, 从此他对自己充满自信。学生在合作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看到成绩, 体验成功,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潜能, 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4、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

在口语训练中, 笔者经常以For or Against为题引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如学习《Jobs》一课时, 笔者给出这样一个辩论题《Women are more capable than men, for or against?》结果男女同学各自都摆出强有力的事实, 提出令人折服的论证。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 完全是英语的唇枪舌剑。此时不管是性格外向还是内向的学生, 不管英语水平如何, 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辩论中。在这样的辩论与抗争中, 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论理辩驳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和升华。

价值链合作 篇8

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经济陷入低迷, 进入深度调整时期。中国理性分析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同时立足于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充分利用传统经贸合作渠道, 与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经贸合作, 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合作方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中国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同时也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契机下, 相关产业应该高效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 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但农业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农业发展严重受到资源约束的情况下, 中国必须积极探索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国家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交流传统, 拥有有着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2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发展现状

2.1 中国农业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入世以来, 中国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在农业问题上依然存在着资源约束、粮食安全等问题亟待解决。

2.1.1 资源约束严峻, 农业发展空间有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 是农业生产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资源。近几年, 中国耕地面积呈现日益减少的趋势, 耕地质量也逐步下降, 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约束, 发展空间有限。

从数量上看, 2014年年末中国人口达到13.6782亿, 耕地面积20.26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1.48亩,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一半。有限的耕地资源承载着巨大的产出压力。虽然近几年国家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积极增加耕地面积, 但是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原因, 全国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中。如图1所示, 从2010年至2014年中国耕地面积从20.29亿亩减少至20.26亿亩, 日益逼近“耕地红线”。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从质量上看, 中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 耕地污染严重, 产出能力有限。按照相关标准, 全国耕地质量评定为15个等别。其中1~4等、5~8等、9~12等和13~15等耕地分别对应优等、高等、中等和低等耕地。由于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 中国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 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如图2所示, 2014年全国耕地面积中, 优等地占2.9%、高等地占26.5%、中等地占52.9%、低等地占17.7%。由此可见, 中国耕地质量偏低, 高等别以上的耕地所占比重较低, 影响了耕地的产出能力。

2.1.2 生产经营模式相对落后, 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自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家庭分散经营的模式, 经营规模相对较小, 难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同时, 农民也缺乏对农村生产力加以改造的实力, 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但是, 受国情限制, 中国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取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为了使农业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需要在国际范围内积极寻求合作,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1.3 消费需求庞大、粮食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 对农产品有着庞大的消费需求。《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2016—2025) 》显示, 2015年中国大米消费量为14521万吨、小麦消费量为11966万吨、玉米消费量为17755万吨、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3150万吨、棉花消费量为735.7万吨。预计未来十年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大米、小麦、玉米、大豆、食用植物油、食糖、蔬菜、水果、奶制品等农产品消费量仍将持续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 中国的粮食消费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粮食进口大国, 粮食自给率不足90%。粮食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安全与独立。中国不断攀升的粮食进口量对粮食安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粮食安全问题将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2.1.4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具备一定的对外投资能力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在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设施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中国在种子培育、节水农业、土肥监测、病虫测报、病虫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优化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几年, 中国还积极探索了小麦深松沟播保墒节水绿色模式、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等先进农业生产模式, 大力发展绿色环保型农业, 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外汇储备也逐步增长。2015年年底, 中国外汇储备金额达到3.33万亿美元。利用部分外汇储备成立的丝路基金为中国资本“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已经形成了新希望、北大荒等一批颇具规模的农业企业。这些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也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投资的能力。

2.2 中亚国家农业现状

狭义的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五国。中亚五国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农业是其传统基础产业, 但面临着投入不足、技术进步缓慢等问题。

2.2.1 土地资源丰富, 但资本相对稀缺

中亚五国土地集中平坦, 国土面积总和约为400万平方公里。2014年年底中亚五国人口总和约为7016.07万人, 人口密度约为17人/平方公里, 仅为中国人口密度的1/8左右。中亚五国中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 全国可耕地面积达2941万公顷, 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约1600-1800万公顷, 还有大量耕地未被利用, 闲置的土地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但是中亚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对农业的投入相对不足。比如, 乌兹别克斯坦农业基础良好, 但由于资金缺乏、技术落后, 乌兹别克斯坦农产品普遍存在加工程度及附加值低的特点。又如, 塔吉克斯坦2014年农业在其GDP中所占比重达到23.5%, 但是塔吉克斯坦农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2.2.2 农业技术相对落后, 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优质的种子配合先进的栽培技术, 是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的必要条件。中亚国家小麦和棉花育种技术相对落后, 种子质量不高;农业机械设备老化严重, 迫切需要更新换代;灌溉设施落后, 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整体而言, 中亚国家农业技术相对落后, 农作物单产较低。哈萨克斯坦每年粮食亩产量仅75公斤左右, 而中国2015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365.5公斤/亩。哈萨克斯坦的粮食单产与中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农业生产效率偏低, 提升潜力巨大。

2.2.3 政策配套不断完善, 具备一定的合作条件

中亚各国越来越重视通过与外界合作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哈萨克斯坦高度重视吸引外国投资, 并于2014年签署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就完善投资环境问题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补充的法律》, 对吸引外资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旨在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鼓励对经济优先领域的投资。吉尔吉斯斯坦政局稳定、投资条件较为便利。《吉尔吉斯斯坦外资法》草案中, 引入了投资保障和扩大投资者权限章节, 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总体而言, 中亚各国关于对外经贸合作方面的政策配套不断完善, 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条件。

3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意义

综合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发展现状, 不难发现彼此在农业发展中既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又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中国与中亚国家扬长补短在农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的前景较为广阔。

3.1 立足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互补

各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奠定了经贸合作的基础。中国与中亚国家资源结构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一方面, 中国耕地资源较为紧缺, 耕地质量不高, 产出能力有限;而中亚国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 还有大量耕地未被充分利用, 农业发展空间较大。另一方面, 中国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 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也日益发展壮大, 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投资能力;而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资本相对稀缺。中国与中亚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形成优势资源互补的格局, 挖掘农业发展的潜力。

3.2 转移生产技术,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中亚国家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机械设备落后, 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供应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呈现出低投入、低产出的粗放经营状态, 农作物单产普遍低于中国。而中国在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方面拥有相对先进的技术, 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生产水平也有显著提高。中国可以利用已有的技术优势向中亚国家转移农业生产技术, 提高中亚国家农业生产效率, 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

3.3 促进农业走出去, 建立稳定的进口来源地

中国传统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主要为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农产品进口地相对集中, 对于分散农产品贸易风险较为不利。中国迫切需要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进口渠道, 分散市场风险。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诸如新希望、隆平高科、中粮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 具备了较强的对外投资能力。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合作, 便利了农业企业走出去, 不仅有助于突破国内农业生产的资源约束, 而且有利于建立稳定的进口来源地, 保障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利益。

4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策略分析

企业创造价值的行为链条即为价值链, 而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营销推广和售后服务方面开展分工合作, 即形成了全球价值链。一个国家或地区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在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下将价值增值环节在全球进行布局, 有利于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发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 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的竞争优势。一带一路背景下, 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全球化的视角, 在立足中国农业既有的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开展农业生产。

4.1 合理布局农业价值链

农业价值链包含了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平台, 基于比较优势开展区域合作, 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布局于最有优势的地区, 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针对研发环节, 中国在良种培育、农业生产技术研发等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而中亚国家育种能力相对落后。中国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在良种培育方面进一步增加投入, 筛选一些适合中亚地区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在中亚地区种植, 优化中亚国家的农作物品种, 提高农作物品质。

针对生产环节, 中国耕地资源稀缺, 而中亚国家耕地资源相对丰裕。中国可以加大对中亚国家的农业投资力度, 建立小麦、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的海外生产基地, 形成战略性农产品稳定的供给来源;同时向中亚地区转移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增加农产品单产, 挖掘中亚农业生产的潜力。

针对销售环节, 中国人口众多, 农产品消费需求庞大;中亚国家由于生产能力落后, 农产品供给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市场空间巨大。要分享销售环节的利润, 中国农业企业必须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打造出诸如福临门、新希望、北大荒之类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同时推广绿色农业, 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 提高在中国和中亚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占有率, 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

4.2 延伸农业价值链

价值链越长, 技术上进行工序分解的可能性越大, 从而使每道工序的专业性越强, 生产效率越高, 价值增值空间越大。中国农业价值链相对简单, 较多的人力物力主要投入于生产环节。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中, 需要积极延伸农业价值链, 从简单的农产品生产向相关领域延伸, 有力提升价值增值的空间。农业企业需要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 注重将价值链向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环节延伸, 积极发展直销、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新业态, 推动农业由产品生产向价值链生产转变。

4.3 提高相关企业的配套能力

在价值增值过程中, 相关企业的配套能力将会影响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 但是我国农资企业配套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我国农资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 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多元化需求, 导致我国大量农资供应依赖进口, 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同时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为农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农资生产企业要加大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力度, 研发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品, 提高农资质量, 增强配套能力, 提高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 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强的后盾。

摘要:在农业发展严重受到资源约束的情况下, 中国必须积极探索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一带一路背景下, 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全球化的视角。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指导, 合理布局农业价值链、延伸农业价值链、提高相关企业的配套能力, 在立足中国农业既有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与中亚国家在农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有助于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业,全球价值链

参考文献

[1]张芸, 杨光, 杨阳.“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J].国际经济合作, 2015, (1) :31-34.

[2]卢艳, 刘明.我国农业产业分工与价值链延伸——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分析[J].当代经济, 2013, (3) :116-118.

[3]沈琼.“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探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2) :140-146.

[4]张茉楠.“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合作[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 2016, (3) :3-7.

[5]宋洪远.中国西部特色农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产业合作[J].农村工作通讯, 2016, (12) :20-24.

[6]刘志颐, 王琦, 马志刚等.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区域投资的特征分析[J].世界农业, 2016, (5) :194-19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 (地区) 指南[EB/OL].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gbdqzn/, 2016-09-01.

价值链合作 篇9

生态环保是时代的需求, 是民意的呼唤。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 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体现了中央政府对生态文明和生态发展规律的高度重视。

为顺应时代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 中国皮革协会将所有“真皮标志”和“真皮标志生态皮革”企业联合在一起, 成立“真皮标志与生态皮革合作联盟”。此举是真皮标志企业2012年4月联合发布“践行环境保护、使用生态皮革、提升民族品牌”倡议的延续, 也是建设皮革行业生态文明、满足消费者生态环保需求的重要途径。

成立合作联盟, 为上下游优秀企业的战略合作与共赢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借助生态皮革的支撑, 真皮标志品牌可更好的凸显其生态价值, 更好的满足生态环保的市场需求;通过真皮标志的拉动, 生态皮革企业可更好的了解市场需求, 为真皮标志品牌提供更高品质的皮革。

成立合作联盟, 促进产业上下游品牌企业间的优势合作, 有助于增强行业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促进皮革行业品质、品牌、环保的协同发展, 从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成立合作联盟, 打造绿色生态的皮革产业链条, 引导行业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加快皮革行业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

目前, 460余家皮革制品企业获得了“真皮标志”使用资格, 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品质优良、新颖时尚的皮革产品;49家制革企业获得“真皮标志生态皮革”使用资格, 在为下游企业提供环保、时尚和高品质的成品革的同时, 也在环保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有着突出表现。这500多家企业是我国皮革行业的优秀群体, 对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表率作用。

合作联盟设立了执行委员会, 由中国皮革协会、真皮标志和生态皮革代表企业、部分科研院校及检测机构等共33家单位组成, 负责总体工作的安排和协调, 从而更好的发挥合作联盟的引领作用, 促进皮革行业的持续发展。

在宣布合作联盟正式成立后, 王世成副会长、工信部消费品司谢立安处长、国家商标局张萍副处长等领导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颁发证书。

高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价值 篇10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学习价值 高中英语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新课程不断普及和深入,高中学校的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英语学科作为高中学校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由于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多,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之一,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本文探讨的是合作学习方法在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一、高中英语教学合作学习的作用

(一)意识转变

以往在高中学习中,英语教学以英语教师为主体,由教师在讲台上传授英语知识,学生配合英语教师的讲课,并从中吸收知识。合作学习模式下,英语教学中的主次地位得到转变,学生深刻意识到自身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英语教师配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引导,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进度。

(二)兴趣提升

“考试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完全是由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提问的内容十分少,学生缺乏思考机会,因而就谈不上学习兴趣,学生仅仅是将学习当成实现考试目标的一个过程。“合作模式”下的英语教学颠覆了以往的“考试模式”,让学生能从合作学习中获得快乐,并主动参与英语学科的学习,学习兴趣得到大大提升。

(三)思维培养

在高中学校中,英语教师要倡导合作学习模式。在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下,高中生需进行探究式的英语学习,并在学习中开动脑筋,发散自己的思维。长此以往,高中生在英语学科方面的思维能得到极大锻炼,掌握英语学科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

二、高中英语教学合作学习的应用方式

(一)口语中的应用方式

英语口语一直是国内英语教学普遍较为忽视的一个方面。语言学习的本质就是为了交流,而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许多学校本末倒置,没有意识到口语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建议:高中学校要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纳入教学体系中。在此背景下,英语教师要在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口头表达机会,开展以口语为主的合作学习。英语教师给学生一个主题,同时将全班学生按照4-6人一个组分开,让每组围绕主题练习口语交流,并让每组学生都有上讲台表演的机会,这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良好方式。

(二)词汇中的应用方式

英语学习中,词汇是最基本的部分。但是,高中生对于词汇的记忆能力有限,尤其是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词汇更显得束手无策。鉴于此,英语教师可开展以词汇记忆为主的合作学习,让每组学生在业余时间互相听写、互帮互助。此外,英语教师可以定期举行一次词汇记忆比赛,由教师进行听写,对每组学生的听写成绩进行评分,综合每组的听写成绩,并从中选出听写成绩最好的三个组,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把词汇记忆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高中生的参与热情度一增高,自然更愿意记忆词汇,每组同学间的互助心理更重,大家互相学习和帮助,积累的词汇自然更多,这对英语学习十分有帮助。

(三)语法中的应用方式

语法学习对高中生来说是个难点,英语教师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这个难点问题。为此,笔者举个实例说明,案例如下: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一直是高中语法的重难点,事实证明,如果英语教师直接讲授这个语法,则学生比较难接受,因此,英语教师可利用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课文中找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将其与定语从句加以比较,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并让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发表本组的看法,这种情况下,学生基本能自行理解非限制性定语从句,英语教师只需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简单补充,便可让学生充分接受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语法知识。

(四)阅读中的应用方式

在阅读学习中,英语教师同样可以用到合作学习方式。首先,英语教师给出一篇学习的文章。其次,英语教师让每组学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的生僻词汇,对其进行理解,并要求每组安排一个代表发言。再次,英语教师让每组学生再次阅读文章,从而找出难理解的语法,同样让每组请一个代表发言,英语教师对发言进行汇总,并将所有的语法一一讲解。最后,英语教师让每组同学对文章细读,同时对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进行理解,安排一位代表翻译整篇文章,英语教师在各组翻译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纠正。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下的阅读学习效率明显高于普通的阅读教学法。

(五)写作中的应用方式

以往,英语写作通常是英语教师给出一个写作任务,每个学生写出一篇文章,英语教师评阅后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便完成文章写作。这种写作学习方式十分枯燥,学生的写作质量往往不高。在合作学习模式下,英语教师可在给出题目后,让每组学生商量整篇文章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写作,拓展学生的写作面,再让每位学生各自写作。写作完成后,英语教师不仅要批阅每篇文章,而且要依照小组为单位,评选出小组中写作内容最佳的文章,给予表扬和嘉奖,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结语

本文将合作学习作为研究对象,将高中英语教学作为侧重点,首先论述了合作学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包括思维锻炼、兴趣提升和意识转变。其次论述了合作学习的具体应用方式,论述了口语中的应用方式、语法中的应用方式、阅读中的应用方式、词汇中的应用方式和写作中的应用方式。希望本文所研究的种种内容能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潘全胜.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高艳茹.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杨光.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D].东北师范大学,2012.

试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价值 篇11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并不是人为发动的,它的出现具有客观必然性。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人们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但由于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残破,社会财富总额只相当过去财富的二分之一,粮食产量只相当于历史最好水平的四分之一。面对百废待兴的状况,新中国遇到的第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解决人民的吃饭和穿衣问题。

从1947年开始的农村土地改革,使千百万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国家的主人。但由于生产资料的奇缺,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一些已经分到土地的农民再次失去土地,土地再次出现向少数人集中的现象。这对人民政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影响到这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刚刚建立,财力严重不足,无法提供大量物质、资金、技术的情况下,农民自发组成的互助组,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以往苏区及解放区实行的互助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农业走互助道路给予了肯定,并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上实行互助组制度,解决了单个农民无法生产的问题,因此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自发形成的互助组织。

互助组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有效地恢复了农村的活力,促使农村开始正常发展。互助组是初级形式的简单劳动力组合,能恢复生产力,但不能解放生产力。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国家开始有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帮助。由此,初级社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初级社在社会生产的组织化方面要明显高于互助组,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以及农业机械的大范围使用。初级社比互助组在生产力方面的优势也是明显的,它不同于互助组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复杂管理。初级社采用的是农民以生产资料入股的形式,收益方面按股分红,明确了利益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了每个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民的潜在效能。初级社内部的管理是有序的,农民互相监督,互相负责,民主化进程加速。

随着农业生产初级社成果的不断显露,人们思考如果扩大这种组织是不是会带来更大的效益。这种希望农业快速发展的心情,反映了人们渴望早日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中国在近代历经磨难,人民群众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那些从奴役地位转化为主人地位的中国人来说,新中国最大的任务就是建设一个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人们在这个国家中,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因此,在1955年左右,出现了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的趋势,在原有初级社经营较好的地方,高级社也获得了成功。但对于那些没有经过初级社锻炼,而直接进入高级社的地方,则出现了不好的情况。这也说明,农业管理对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没有具有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的地区施行需要复杂管理的措施,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失误,欲速则不达。经过党和政府的调整,农业合作化运动逐渐走上正轨,直到人民公社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二、农业合作化的历史经验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旧中国由于长时间的受到战争的创伤,以致饥饿和贫穷笼罩了神州大地。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西方的政治家就曾经预言,没有一个中国政府能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了打破西方政策家们的预言,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重视粮食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粮食产量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土地和大型农具及生产资料的大部分被地主占有,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产量很低,饥饿和贫困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障碍。据此,党和政府在农村全面推进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了土地,再加上粮食市场制度改革和合理的价格政策,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迅速提高,粮食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性的增长。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1957的19505万吨,增长了72.3%,年均增长7%,人均占有量也相应地由209公斤增加到306公斤,增长了46.4%,年均增长4.9%。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具有农村人口比重大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预期,认为耕地面积不宜少于16亿亩。1949年耕地面积14.68亿亩,农村人口4.47亿人,每人平均耕地3.28亩。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建设,需要土地越来越多,为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采取的措施是:一是将一些撂荒土地发动群众垦复;二是国家组建农垦部,主管垦荒工作,在一些宜农荒地较多地区如东北、西北、广东、云南、内蒙古等地有计划地开垦土地;三是组织当地农民根据荒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垦复。据统计,从1949-1985年开垦荒地达51850万亩,其中“一五”“二五”“三五”计划时期开荒面积达37524万亩,占开垦面积的70%,开垦荒地是当时保持耕地面积总量的重要途径。经过三年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1957年耕地面积达到16.77亿亩,农村人口5.4亿人,每人平均耕地3.11亩。由1949到1957年农村人口增加了1亿人,耕地增加了2.1亿亩,但每人平均耕地仍保持在3亩以上水平。由于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逐渐稳步提高,不仅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存需要,也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促进农业建设目标的完成

党和政府根据各个时期对粮食产供销需求,粮食生产总量目标,曾分别提出4000亿斤,7500亿斤,8000亿斤,10000亿斤的指标。解决粮食问题除了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外,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开始采用了一系列合理的方案。一是在种植结构方面,突出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用总播种面积的80%保证粮食生产,用20%面积安排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和其他作物(绿肥、蔬菜、饲料等作物);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1],使粮食增产,;三是扩大粮食高产作物,特别是水稻、玉米、薯类三大作物面积。这三种粮食作物面积占40%,产量则占70%。据测算粮食产量中大约有1/3来自扩大面积,2/3来自提高单产方面。为了增产更多的粮食,国家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956-1967年粮食目标是: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地区亩产粮食为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为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为800斤,(均为粮食耕地亩产),这三类地区当时粮食耕地亩产水平分别为163.6斤,229.2斤,436.3斤,要达到纲要规定的400斤,500斤,800斤水平,全国粮食耕地约占12亿亩,平均亩产625斤,总产量则要达到7500亿斤左右。这个目标尽管未能如期实现,但推动大办粮食,提高产量有积极意义。

(四)农业合作化运动奠定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制度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建立了合作经济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合作经济是建立在劳动者个人产权私有基础上的约定共营经济。按照公认的合作制原则建立的合作社及其他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劳动者联合自助组织,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之经济、社会、文化联合体,是其成员在联合领域内共同利益的代表机构。合作经济是可以包容不同类别的劳动者和投资者的联合体,并非某种单一的经济形态。合作社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主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经济的和社会的二重性。从经济性上说,合作社是属于社员所共有的新型企业,其功能是组织社员联合进入市场,通过为社员提供运销、加工、生产和生活服务,形成聚合的规模经济,节省交易费用,增强整体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率,增加社员收入,增进社员福祉。合作社不追求合作机构自身赚取最大利润,但要依靠联合共营在市场交易中获得赢利,帮助社员赚钱。联合共营的盈余按社员与合作社的惠顾交易量返还和股金分红。从社会性上说,合作社是劳动群众自我教育、传播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的大学校,作为合作群体在某个领域共同利益的代表,发挥着联合制衡、争取社会公平,维护弱势者权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步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特点的发展态势。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到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它的影响。农业合作化运动强调,在一定规模基础上发展农业,通过规模来产生效益,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规模经营的素质还不高,但已经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土地规模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但何种情况下的规模经营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呢,这在当时是没有解决好的。我们现在知道,只有在劳动力、机械、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充分并合理配置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生产的最优化和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我们现阶段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劳动力、资金、技术的关系,使其有序化。

农业合作化运动,为我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的一条重要经验是,要及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处理好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虽然消费不能根本决定生产,但它在会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对生产起极大的影响作用。影响到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化期间,我们虽然保证了人们的生存需要,但对人们的进一步生活需要关注的不多,影响到了后期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归根到底是通过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来改善农民的生活,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因此,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使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恰当合理,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榜样。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中国人口不断增长,到二十一世纪初人口总数超过13亿,其中农村人口达到九亿多。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农村耕地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如何转移如此众多的劳动力,是一个极其严峻和重要的问题。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通过兴修水利、整理土地等基础性工程来转移劳动力,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严重失修,造成农产品供应增幅减缓。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时期,我们转移农村劳动力,仍然可以走建设基础设施的道路,当然这个基础设施建设不应局限于农业,应扩展到其它领域,诸如水利、绿化、环保等基础设施。与此同时通过增强工业实力的途径增加就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业能吸收大量劳动力。当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能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的时候,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效果也就呈现出来,实现三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实现农村民主发展的参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同时肩负着实现农村社会的民主化的责任。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过程中,农民内部发生阶层变化,有掌握大量土地的阶层,也有拥有先进农业技术的阶层,更有普通农业劳动力阶层。因此我们的农村民主要兼顾各个阶层的利益,使每个阶层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的权益都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和实现,最终构建出民主法治和谐的农村社会。

农业合作化运动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其经验教训和历史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珍惜。

参考文献

[1]佘君.近十年来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研究综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1)

[2]刘声洪.宜宾农业合作化运动始末[J].四川党史,2003(6)

[3]刘洪升,胡克夫.河北农业合作化运动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3)3

[4]何友良.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农村农民思想述论[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3)

[5]燕凌.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实现[J].中国社会科学,1981(6)

[6]刘庆曼.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其评价[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4)

[7]刘裕清.论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J].历史研究,1981(5)

上一篇:动物疫情防控下一篇:师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