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价值链

2024-07-02

知识产权价值链(精选12篇)

知识产权价值链 篇1

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院长迪梅尔(De Meyer)曾表示,企业正面临着创新导向与山寨文化的双重冲击,故探索有效对策,保护来之不易的创新成果成为每个企业的重大课题。“苹果”公司每逢推出新品,从提出创意、研发、设计、制造到包装等一系列过程,均列为内部最高机密;此外,多种知识产权方式的灵活运用与配合,使其成功地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导入完善且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企业降低营运风险、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必要途径。

1 我国目前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状况

为全面普及企业与组织的智慧财产管理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当局的“经济部工业局”于2007年4月正式公告实施《台湾智慧财产管理规范》(Taiw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TIPS),并形成TIPS推行体系,希望借此协助企业建立一套简便、有效、低成本的智慧财产管理制度,以保护企业自身权益并提升市场竞争力。台湾的智慧财产管理规范是一个由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导入的智慧财产管理模式,意图使导入之企业基于PDCA管理循环(Plan-Do-Check-Act),建立一套将智慧财产管理与营运目标连结的系统化管理制度。TIPS以权利管理流程为核心,鼓励企业采用流程管理实施、发展及改进组织智慧财产管理制度,促使智慧财产管理成为实现企业营运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4年,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结合粤港两地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实践,试图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准则体系,系统规范和评估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状况,引导企业加强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新战略与国际化战略。双方合作启动了“创新知识企业”指标体系研究计划。经过数年深入企业调研与试点示范,“创新知识企业”指标体系日趋完善,最终形成了《创新知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用规范》。

为促进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基于全省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现状,会同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展了国家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关规范性要求的前期研究工作,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家规范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OHSM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等有关标准,制定了江苏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以此来指导和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提升。

2011年12月31日,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DB43/T 665-2011)。该规范由湖南省标准化研究院、湖南省知识产权局等单位联合起草,参考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借鉴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倡导以标准化理念开展企业知识产权工作。

上述我国四省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理论基础、架构布局、突出重点不尽相同,但均旨在追求科学和规范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都揭示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本质性规律,捕捉到了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点。本文将借鉴传统价值链理论,结合四省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提取其中具有共性的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构建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并详细探究对这些关键控制点的科学、规范管理如何创造和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

2 知识产权价值链的构建

2.1 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的概念是1985年由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竞争优势:创造和保持卓越绩效》一书中首次提出的[1]。波特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种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分离活动的集合体。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由5个基本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和4种辅助活动(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组成,这些活动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即价值链(如图1)[2]。

2.2 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

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是价值链理论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机组合,体现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价值属性,揭示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流程及路径,反映了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3]。

知识产权价值链是一个具有内在不可分性的知识产权管理全过程,覆盖企业知识产权研发、引进、生产、保护和企业运营各环节。它厘清了各环节在知识产权价值链中的地位、作用与各自分工,将知识产权价值链上各环节有效联系和整合,使每个环节上的价值创造主体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其在知识产权价值链中应有之义。同时,知识产权价值链还是一个强调分工协作和优化整合的连续过程,通过知识产权价值链各环节的沟通合作、互补协调,加快知识产权的创造与流动,使知识产权创造的效益最大化,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综合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以及已有学者对知识产权价值链的研究,基于知识产权自身特点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特征,结合四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中提出的具有一致性的知识产权管理关键控制点,本文提出企业知识产权资产价值链(如图2)的基本活动分为:知识产权信息收集、知识产权创造与取得、知识产权产品化、知识产权商品化和知识产权保护,这五项活动组成了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的主体;而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机构和制度、资源配置和采购为整个价值链系统提供支持与辅助[4]。

3 基于知识产权价值链的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探究

3.1 基本活动阶段的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

3.1.1 知识产权信息收集

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和取得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自主创新;二是通过联合研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取得知识产权;三是通过许可证贸易以许可、受让等方式取得知识产权[5]。

企业如果通过自主创新或是联合研发、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取得知识产权,在拟研究开发的技术或产品确定之后,对其所属技术领域内的相关科技文献及知识产权信息(重点是专利技术信息)进行检索,获取研发项目现有技术状况、知识产权状况和竞争对手状况等重要信息。对获取的上述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和充分利用,一可避免重复研发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二可合法借鉴、合理利用他人有效及无效的相关知识产权,提高研究开发效率。

企业若是通过许可证贸易方式(如专利权、商标权实施许可或转让等)获得知识产权,应对拟受让的知识产权进行检索,以查明该知识产权的权利人,避免企业陷入知识产权欺诈或纠纷。

3.1.2 知识产权创造与取得

企业开展自主研发活动,应建立科学的研发管理流程,构建一整套完备的制度加以规范:可行性分析、立项审批、研发过程管理、研发活动记录、产出成果知识产权取得审批等,并妥善保存相应文件和记录,使知识产权创造的每一环节均可追溯。此外,企业还需建立研发成果管理制度,规范界定职务成果和非职务成果、规范知识产权保密等重要事项的管理。

合作研发、委托开发的项目,应在合同中对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保密、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予以明确。对于通过许可证贸易以许可、受让等方式取得的知识产权,企业应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取得规划和工作计划,对企业需要何种知识产权、如何获取以及取得的方式和途径等加以细化。

3.1.3 知识产权产品化

知识产权产品化是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传统方式。在生产阶段,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关键控制点在于员工改进、创新与合理化建议、阶段性发明创造成果的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需要保密事项的管理。对于员工提出的改进、创新与合理化建议,应建立针对的奖励制度;对于阶段性发明创造成果,企业应凭借完善的制度规范其知识产权权利归属,以此在充分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的同时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利益。

3.1.4 知识产权市场化

知识产权市场化既包括作为企业知识产权载体的产品的创造价值在市场上实现其交换价值的“惊险一跳”,也包括企业知识产权的实施、许可和转让以及知识产权投资、质押等市场化运作方式。

产品投入市场之前,企业应调查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知识产权状况并加以分析,如检索同类产品的专利分布情况、商标注册情况、产品说明书及其使用手册等,经过缜密的分析判断,确认不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后,方能将产品投放市场,从而避免卷入知识产权纠纷[6]。

企业对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应遵守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履行法定手续,合法、合理地运用知识产权,不得滥用。

3.1.5 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应充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控制和侵权应急机制,有效预防和应对潜在知识产权纠纷,而不至在卷入诉讼漩涡时束手无策。

有效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控制机制应结合企业自身产品的特点,主要包括前述的持续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与判断以及产品投放市场前的市场调查、分析工作。企业知识产权侵权应急机制主要包括侵权应急预案、预案启动条件和启动程序,以及应对力量组织、应对技术支持、应对条件保障、应对宣传管制、应对信息发布,还有善后处置、善后宣传等内容。一旦企业被指控知识产权侵权,按照应对预案启动条件和程序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必要时组织专家介入和诊断;企业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完结后,组织参与人员反思和总结,思考应急机制是否存在漏洞以致企业在应对纠纷时处于被动,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侵权应急机制。此举旨在通过有组织、有规划的应对措施降低遭受知识产权侵权指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2 知识产权价值链基本活动运作机理分析

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的基本活动是指从知识产权创造到知识产权及其产品赋予价值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了知识产权信息收集、知识产权创造与取得、知识产权产品化、知识产权商品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五项基本活动。从知识产权的价值运动流程角度,可以将这五项基本活动进一步划分为知识产权价值取得活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活动及知识产权价值保护活动三个模块[7]。这三个模块与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基本活动如何对应以及不同模块在知识产权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如图3所示。

3.2.1 知识产权价值取得活动

知识产权价值取得活动由知识产权价值链中的知识产权信息收集和知识产权创造与取得构成。知识产权的取得是一个知识产权从无到有的过程,而知识产权价值也随之取得。管理知识产权价值取得活动,意在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过程,从而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取得活动累积了兼具创新性和产权权利的知识产权。在确认知识产权初始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两方面的知识产权价值源泉:技术创新的价值源泉和产权权利的价值源泉[8]。

技术创新是知识产权价值原始积累的起源,尽管这一过程十分微弱和缓慢,但它却是知识产权价值链运作的重要前提。技术创新有利于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利于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加快新产品上市。而收集知识产权信息,则可以激发技术人员的创造灵感,为技术创新的顺利前行保驾护航。这些都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取得产生了直接影响。

知识产权权利是知识产权价值的又一源泉。知识产权权利是一种排他性权利,这赋予企业排他性生产、销售知识产权及其产品的权利,迫使企业的竞争者不得不支付高额的成本方得进入该领域。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产权在现实产品市场构筑壁垒,阻止竞争对手从受保护的创新成果中获利,维护自身的经济和市场利益。

3.2.2 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活动

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活动包括知识产权商品化和知识产权市场化。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阶段,通过将企业知识产权衍生为产品或是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知识产权的初始价值,并使知识产权初始价值在实现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增长,在市场上完成“最惊险一跃”,也就是对知识产权价值增值的再次确认。

作为企业知识产权载体的产品,其本身蕴含着企业的优势核心技术,因而具有垄断性。在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产品价值将日渐提升,从而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的实质性增值;产品销售后获取的利润能为知识产权及其产品的改进提供支撑,为顾客提供更为先进、更具垄断性的商品。因此,通过知识产权商品化,企业提升知识产权价值的途径有: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维持成本不变,但功能有所提高;成本略有增加,而功能大幅度改进;功能未有提升,但成本大幅度降低。知识产权市场化形式多种多样,如评估企业知识产权后将其作为资本作价投资。一般而言,作价投资的知识产权价值一般要高于其初始价值,因此,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作价投资时得到了第一次提升。另如运用知识产权为先导的企业重组、并购、上市等,实现知识产权资本的再增值。通过以知识产权为先导的资本化运营方式来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提升,这是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中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的最高形式。

3.2.3 知识产权价值保护活动

知识产权价值保护活动对应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的知识产权保护环节。在知识产权价值保护活动阶段,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规范化管理,保障蕴含在知识产权中的初始价值及价值增值免受侵害,是对知识产权价值增值的保护确认。知识产权价值依存于知识产权,这就要求企业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安全性保护的价值和知识产权独占性保护的价值。安全性保护指知识产权不被窃取、泄露或灭失,主要针对知识产权载体和人力资本安全;独占性指对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和处分权的独占,保证知识产权价值免受侵害。

3.3 辅助活动阶段的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

3.3.1 知识产权文化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及其员工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积累和提炼而成的,对于企业知识产权活动的一种态度、价值和信念。因此,应明确企业最高管理者作为知识产权管理第一责任人地位,由其主持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方针和目标并向员工宣贯,形成一种尊重知识、鼓励创造、积极维权的良好环境,构成建设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主体工程。

企业的知识产权方针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契合企业特色和优势,与企业总方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据此制定企业的知识产权中长期目标和年度分解目标,切实保障知识产权方针的贯彻和落实。

企业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如组织培训、会议传达等),向全体员工宣贯企业知识产权方针和目标,特别对从事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员工重点宣贯,确保员工理解方针内涵和自身岗位的目标,明确本职工作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针、管理体系的关联性,知道如何为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做贡献。

3.3.2 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架构和制度

现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设置并无统一的固定模式。四省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一致认为:单独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企业,该部门应直属于企业最高管理层,接受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对最高管理层负责,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工作[9];一些中小型企业可能并不需要单独设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而由其他部门(如研发部门、法务部门等)归口管理,归口管理部门也应直接隶属于企业最高管理层。做出以上规定的根据在于:首先,知识产权管理涉及到企业宏观层面上对知识产权的战略定位及规划问题,而这属于企业决策层的职权范围;其次,根据商法、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若由于管理疏忽致使知识产权丧失或知识产权资产损失,企业决策层需对此承担审慎管理责任。因此,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不再只是技术主管或法律顾问的责任,而已成为企业管理高层 CEO、CFO 的责任[10]。

在其他职能部门,如研发部门、法务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企业应设置兼职知识产权联络员,使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之间能够密切合作,加强内部沟通和多方协调,协同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价值。

知识产权制度是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旨在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事项进行科学、系统和有效的管理,释放出恰当而有效的制度本身强大的制度效应[11]。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申请、维护、运用和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归属制度,知识产权培训制度,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的制度,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机制等。企业要对知识产权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定期检查和评价,根据记录文件、检查和评价的结果,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进,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12]。

3.3.3 资源配备

企业不论大小,要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增值,首先要配备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人力资源。想要追求良好的管理效果,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专、兼职人员应当具备本企业从事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熟悉知识产权知识,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经验。此外,针对不同管理岗位,划分知识产权工作职能,细化职责,配备合适的人才,辅以个性化、针对性的培训。

设立知识产权工作专项经费是确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活动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企业应建立知识产权工作经费监督管理和评估机制,强化经费管理和监督,确保各类知识产权费用的规范使用;评估年度经费使用绩效,为下一年度经费预算、使用的优化调整以及完善经费管理提供依据[13]。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知识产权内外部信息资源的收集、更新、维护和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登陆各国政府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站,或与专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合作,收集相关知识产权内外部信息;根据本企业产品的类别,科学合理地分类和加工收集的信息,方便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查找及利用;定期清理、更新信息资源,及时剔除失效信息,及时收集和补充有用的新信息。

3.3.4 采购

企业在采购产品(包括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生产设备等)或技术前,对供货方知识产权状况的调查极其重要。若供货方对提供的产品或技术明确表示具有自己的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以及产品或技术的说明书、宣传资料、包装装潢权等著作权,企业在采购时应当及时、全面地检索,确认其知识产权权利的真实性、有效性,或要求供货方提供该知识产权权利的有效证明文件;若供货方不是该权利的真正所有者,应要求其提供经过真正权利人许可或授权使其具备处分权的证明文件,确保采购的产品或技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企业对采购合同有关知识产权事项的管理,是企业采购环节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企业采购合同的签订,无论供货方对提供的产品或技术有无明确的知识产权权利表示,都要有明确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条款,约定供需双方的知识产权权利义务。如果供货方提供的产品或技术所涉知识产权为自己所有,需约定供货方维持其知识产权有效性的义务及相应的违约责任;如果供货方提供的产品或技术没有其自己的知识产权,需约定供货方提供的产品或技术保证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果发生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情形,应约定由供货方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给企业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应由供货方承担,从而降低因采购而引发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和损失。同时,企业在采购合同中,对采购标的后续改进成果的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应予以明确,以最大化采购利益[14]。

3.4 知识产权价值链辅助活动运作机理分析

知识产权价值链辅助活动包括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架构和制度、资源配置、采购四个部分。知识产权文化在知识产权价值链中处于关键地位,是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不可或缺的内容。企业知识产权方针、目标指导知识产权管理应保持长远的发展眼光,从长期规划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正确定位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地位;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架构和制度为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增值和知识产权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和组织保障;资源配置与采购为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创造和增值提供了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原辅材料、生产设备等,保证了知识产权价值链上基本活动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链是一个以企业知识产权文化为先导,以组织架构、制度和资源的配置为保障,以流程梳理为手段的动态链条。知识产权文化的树立和宣贯在知识产权价值链中居于核心地位,由企业最高管理者制定知识产权方针并予以具体阐释,使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以此指导知识产权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管理理念明确的前提下,明确阶段性的战略目标,用以指导管理层与操作层的具体工作开展;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制定科学、适宜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架构灵活高效的管理组织,合理分配管理权力,明确职权与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配备适合的人力资源,开展员工培训,推行员工激励,保障企业运营所需各类资源的充足供给。最后,梳理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创造和增值流程,明确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工作,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知识产权价值链 篇2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价值刍议

人类社会将于本世纪下半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含量的高低决定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产品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开发程度,知识、信息、技术都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价值.知识商品的价值是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智力型劳动比普通劳动具有更高的价值,而且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知识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就是创新.

作 者:陈季宁 Chen Jining 作者单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讲师,530001刊 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NANNING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年,卷(期):“”(2)分类号:F062.3关键词:知识经济 社会资源 知识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知识产权价值链 篇3

“第一个阶段从接触企业专利管理实务到学习更多理论,大约花掉8年时间;第二个阶段从理论到联系产业,大约花掉了6年的时间;目前是从产业研究到企业实务,是第三个阶段。将来不知道还有没有第四个阶段”,这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专利经理贾晓辉对自己知识产权之路的梳理。记者接触和采访过很多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可以把自己的职业路线梳理得如此清晰的人还是第一次遇到。贾晓辉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15年时间里,他先后任职于先后就职于广东科龙集团、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政管所、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知识产权中心、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所,2013年至今,就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负责处理与专利相关的管理事务。虽说每个阶段学习和工作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对贾晓辉来说,有一条主线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知识产权对中国走向强国之路所能发挥出的价值,特别是对于创新的价值。这让我们对他的学习及工作经历充满了好奇。是什么样的学术背景使得他能够自由应对多份工作挑战?又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使得他做出转变的决定?他在众多的变化中是如何坚持寻找知识产权的价值的?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走近贾晓辉。

China IP: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教育背景。您是如何走上知识产权这条道路的?

贾晓辉:本科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材料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在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任某分厂技术员,因在新员工培训中专利课程获得满分而被集团调任技术中心专利主管,由此走上知识产权之路。2002年,因科龙被顾雏军兼并而选择离职,前往北京读研。硕士为北京邮电大学的MBA,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博士为北京邮电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是TD-SCDMA专利战略分析。在本科第一次接触知识产权,在硕博两个阶段,均选择知识产权作为研究方向,并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

China IP:从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所的政策研究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说是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对此您有什么体会与感受?

贾晓辉: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很幸运,目前已经完全适应了,看起来还带给了领导、同事和朋友们不少惊喜。

我个人的工作经历可能缺少普适性,只能仅供参考。在中国移动的工作在专业层面上是以前工作的自然延续,这些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10年前开始写企业知识产权战略,7年前开始研究TD-SCDMA行业的专利分析,以及过去多年研究工作中对通信知识产权方方面面的点滴积累。在实务操作方面,在经历一段不适应后,我意识到自己真正的职责是为专利团队创造合适的工作环境,取得公司信任并支持团队发展,鼓励专业精神并合理分工,科学配置资源并分步骤实现。我认为自身今天仍不具备很好的实务操作能力,并且也错过了发展这一实务操作能力的时机。如果要创造更多价值,我要优先把自身的研究能力做得更好。

China IP:之前从事的咨询、政策研究工作,是否对于现在在企业中管理知识产权工作有一定影响?

贾晓辉:影响是非常大的,主要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视角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工作履历中曾经涉及政府的知识产权政策及立法、行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的管理实务、还有几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相对而言,我对知识产权领域每个参与者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各类资源的把握比较全,另外换位思考能够比较好找到解决问题最佳的发力点。

咨询和政策研究如果要做得好,做得实,也要尽可能与国家的大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要与产业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工作经历对于我来说十分宝贵,能够让我较快识别国家政策中存在的机会,还有在不同企业的横向对比中快速弥补我的实务经验,这些积累对于我十分宝贵。此外,长期的项目经历让我了解到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如何在一起工作。

China IP:根据您自身的经历,对于工作的变动,您对知识产权后辈有什么样的建议?

贾晓辉:我个人觉得,工作的变动是一种现象,其中不变的是自己寻找的是什么。我有许多朋友,随着每一次的工作变动,平台和收入都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我的经历和知识产权行业这些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也和我选择的通信行业有着紧密联系。我的建议不一定符合人才成长管理规律,也不能确保新手一定能取得专业上的成功,只是一家之言。

首先,持续学习。知识产权是最有专业包容性的行业,无论出身何专业,何领域,都完全有可能通过持续学习获得成长。其次,基础坚实。如今,知识产权行业已经发展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如果以实务为方向开展自己的工作,以实务为基础的专业技能一定要非常坚实,如果以研究为方向开展自己的工作,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技能也一定要十分坚实。坚实的意思是能够达到承诺过的目标。再次,慎重初选。知识产权仍然是一个十分依赖人的行业,在细分方向上的专业人才很稀缺。如果自身处身一个比较大的团队——无论是管理机构、企业和服务机构——对于新手的快速成长是有利的。建议新手在最初阶段,选择在一个比较大的专利团队内成长。

China IP:您对知识产权经理人这一工作有什么样的认识?

贾晓辉:我个人认为,知识产权经理人是一个要求很高、也很有挑战性的职位。

知识产权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造成对知识产权经理人的专业要求非常广泛,比如理工科、法律、管理、财会、外语等,一般专业人才很难同时具有如此多的专业技能。知识产权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领域,它需要这么多的专业来支持它的发展。在另一面,知识产权在细分发展方向上又很容易分裂成更小的专业,个人经验积累也相当重要。

知识产权管理本身具有很强的复杂性。这造成每个单位的知识产权经理人必须根据自身的基础去开展工作,很难完全照办其他单位的管理模式。大多数情况下,知识产权经理人可支配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但面对的任务常常是可以极大延展的,对工作局面需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

知识产权经理人需要站在企业经营的高度去思考自己的工作。正是由于知识产权本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除非遇到外部的重大纠纷,企业的总经理很少主动去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长周期特点也使其非常容易被短期经营目标所忽视。因此,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经理人,如果以被动的心态来对待工作,道路会越走越窄,麻烦会越来越多。要做的是相反,要站在企业经营者的高度,从经营的本质中找到知识产权工作的价值,主动工作、自主管理和自我激励。因此知识产权经理人不只要有很高的专业精神,还要有非常高的敬业精神。

China IP:对于中国的知识产权行业发展,您有什么看法?

贾晓辉:我常常感受到业内对知识产权的看法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无用论,一是中心论。无用论者多看到黑暗面,认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只见雷声不见雨点,现实困难太多,不堪实用。中心论者觉得企业只顾赚钱,不能围绕知识产权进行经营,觉得中国经营者思想太落后,知识产权的理念太超前。不管是无用论,还是中心论,两者都可能是在对现实挫败的反应。要看到困难,也要看到机会。要看到现状,也要看到趋势。创新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主线,知识产权对于中国的贡献必将日渐增长——它虽千回百转但确定无疑,它虽有泡沫于上但也必有底气于下。

工作业绩及奖项:

国家重大专项:完成“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科技重大专项(专项三)“专项知识产权库及评估、管理”(2008—2010)的申报、组织实施、分课题研究和结题等;完成专项三“专项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及发展战略”(2011-2013)申报、组织实施和分课题研究。组织完成专项三的专利管理制度、结题专利审查等任务,获得专项三管理机构的肯定。

2014年,推动公司成为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获电信运营商首件中国专利金奖、带领团队完成中德合资专利谈判、面向公司高层完成多篇专利研究报告。2015年,重启中断多年的专利奖励制度,推动公司专利许可运营取得突破,填补公司技术秘密管理的空白,推动专利和技术秘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推动基层单位首次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

获得“十五”国家重大专项中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项目荣誉证书。

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所的“客户价值奖”。

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08年、2010年,2011年考核“优秀”,2012年“学习成长”奖。

知识产权价值链 篇4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知识成为企业和组织重要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组织的重视。

(一)知识资本

所谓知识资本又称智力资本、隐形资本,是指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资本,又指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1969年,加尔布雷斯第一个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随后,斯图尔特、埃德文森和沙利文等从企业的角度,认为无限的知识是知识资本的资产基础,是企业和组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国内学者总结: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内部以知识形态存在着的,运动着的,以商品形式创造财富增值的无形资产之和。

(二)图书馆知识资本的构成

中外研究学者对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的构成存在着各种不同看法,但大多数作者认为企业知识资本包含了由未编码知识组成的人力资源资本、由已编码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组成的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以及资源共享资本。

而对应图书馆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大致相同,而由于图书馆的非盈利性质,顾客资本将转变为用户(读者)资本。其要素分析如下:

1.图书馆人力资本

图书馆人力资本是图书馆对于其员工投入资本进行再教育、培训、健康管理等,使员工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为图书馆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增值。这是一种“非物力资本”。获取人力资本的方法是通过投入、激励和优化组合可以使储存在馆员头脑中隐性的知识转变为可编码的知识,投入得越多越优,馆员的创新能力越强,势必有越多的隐性知识被转化成编码知识,为图书馆所用。另一方面,管理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也能使图书馆减少用于组织中的显性成本,获得更大的效益。

2.图书馆结构性资本

图书馆的结构性资本是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包括已编码知识资本和经营性资本。

(1)已编码知识资本

图书馆已编码知识资本包括所有的馆内文献信息资源。它的编码是通过图书馆馆员的个人隐性知识编码化后所产生的,这个过程是图书馆人力资本产生劳动、知识创新和管理价值的过程,一些隐含的,无法表现在账目上的知识价值使用价值可以通过编码过程而显性化,这个呈动态发展,经过连续的积累,使图书馆知识资本价值向用户使用价值转移。

(2)经营性资本

图书馆经营性资产通常指维持组织系统正常运转的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它与用户受益面及接受服务的方式直接相关,最体现图书馆知识价值转移的力度和无形资产的实际使用价值。

3.图书馆用户资本

图书馆的用户指的是它所面对的读者,它是以读者到馆率、资源满意率、资源利用率、网络点击率、检索、定题、参考咨询和咨询服务等功能性指标进行分析的。将用户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组织资本来运作,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因可反映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效果以及被读者认可所带来的社会品牌声誉等价值,逐渐成为图书馆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4.图书馆资源共享资本

图书馆与一般营利性机构不同的是,其资产“公有权”性质明显,也就是说它的资产更多的是属于社会无形资产,要创造的也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要使社会效益最大化仅凭一家之力无法达到效果,有时需投入一定的资本进行与其他组织的联合,比如使用其他机构资源所产生的现金流。

(三)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循环

1.知识资本的循环

一般资本运动的过程是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换回货币并增值,即:G—W—G’构成的,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商品可看作商品,其他不变,所以知识资本的运动公式可以表达为:G—K—G’。 而一个运营周期后由增值后的资金为出发点再次进行购买、生产、销售的过程,最后又回到货币资本的无限累计的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就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知识资本循环公式为:

GK-K′-G′-K-GK

其中G为资本,G′为增殖资本,K′为知识商品,GK为知识资本,K′为再生知识商品,K″为不断创新的知识商品。

2.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

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本来也可以表达为:G - K - G′,即通过货币(G)的投入,购买知识商品(K),利用知识商品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实行有偿服务,可产生增殖资本(G’)。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明显区别于以盈利为目的的有偿服务知识机构,如情报咨询业,情报业的行业目标是通过提供知识商品,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值(G’>G)。而图书馆实际上是为了知识价值的无偿和有序的转移,表达为:K-G-K’,即由图书馆投入货币(G)使知识商品(文献资源产品)增值,形成图书知识、信息资源(知识使用价值K’)。其知识资本循环是建立在知识价值的不断积累及其使用价值的反复循环上,并将这些价值和使用价值持续地转移到用户开发上,由此而产生社会效益,使用的人越多,范围越广,社会效益则越大。在此公式中,K′>K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

二、基于知识资本循环的图书馆知识价值链

(一)知识价值链

价值链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了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知识价值链的研究也随之兴起。根据对国内外知识价值链研究的分析,本文认为知识价值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树立愿景和战略,以组织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为基本内容,开展知识活动,以提高组织的知识价值创造能力,进而达到知识增值的功能结构模式。

(二)基于知识资本循环的图书馆知识价值链

图书馆作为一个运营组织,适用于一般的知识价值链模型,其知识价值链应含有三个主要过程,即知识内容、知识活动、知识增值。知识内容是源头,知识活动是主体,知识增值则为想取得的成果,从知识内容到知识活动再到知识价值,每一阶段的演进都提供了下一阶段的知识增值。但由于其各种资源效能的发挥都是由图书馆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有特殊的知识资本循环模式,在其知识价值链的构成上也具有独特性。根据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与知识价值链的融合,本文得出下页流程图:

1.愿景:关联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的社会角色

图书馆的知识价值链中,必须首先关联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的社会角色,无论是公共图书馆或是高校图书馆,都是人类社会文化、科技、历史知识的传承者、传播者、保护者,应以开放性、无偿服务为基本原则,向公众提供教育、娱乐和无差别学习的场所、设备和资源;保障读者隐私权、公平存取信息权、维护知识自由;实行民主的、多元的、人人平等的服务。通过馆员群体持续的创新和知识资本转移,完成信息传播任务,履行图书馆社会职能,以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这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2.知识内容: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知识内容是价值链的开始,在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循环中它代表的是图书馆的根本,也就是知识价值的转化过程。在图书馆知识资本使用价值的实现中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隐性知识,因为知识创造的实质就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将其变成编码化的知识资源;知识内容还包括内部与外部的平衡,由于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达到K’>K的目标,所以仅有本馆隐性知识编码化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外部资源的合作机制,有时需要付出成本(G’)以达到外部资源充实内部资源,增加读者效益的目的。

3.知识活动

知识活动是图书馆知识价值链中的主体,在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中代表的是产生结构性资本[(已编码知识资产)+经营性资产]的过程,可表述为辅助活动和基本知识活动。其中基本知识活动完成的是知识采集、知识编码、知识流通、参考咨询、用户教育这五个步骤,实现知识快速高效流转和知识增值(K’)。辅助活动包括图书馆文化、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实现需要付出经营性成本,比如图书馆舍的建造。缩减结构性资本(G)将把价值传递给用户,实现知识价值的增值。

4.知识增值:从用户资本到社会效益

图书馆的知识增值,不完全在于其自身的经济增值,因为在知识资本运营公式K-G-K’中,图书馆和营利性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应达到K’>K,而不是G’>G,也就是其盈利途径是通过促进知识的活化与转化,增加用户满意度获取用户资本,达到社会声誉的上升,为全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图书馆知识价值链中的知识增值包括:用户资本,即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价值,是以读者到馆率、资源满意率、资源利用率、网络点击率、检索、定题、参考咨询和咨询服务等功能性指标来判断的;社会价值增值,通过图书馆创造读者价值来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而彰显自身职业优势,增加知识资本的总价值,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满意度。最后,社会价值增加了,带来更多的可盈利的资本(G),最终反馈给图书馆馆员,使有更多的人力资本,从而获得其对图书馆更高的忠诚度并提高工作效益,为读者、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基于资本循环的价值链策略

(一)深入挖掘馆员隐性人力

资本知识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态:一种是格式化、文本化了的显性知识,一种是存在于人的脑海之中、未被表述的隐性知识。图书馆隐性知识主要由馆员隐性知识构成,构建图书馆的知识价值链,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馆员的隐性人力资本,包括馆员的技能以及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以达到与显性人力资本的相对平衡。馆员的隐性知识具体表现在其业务工作中的各种经验、技能等。同时,用户在也是完全不同于馆员的又一重要隐性知识源,具体表现为对各种信息资源的需求和评价,对图书馆工作的各种想法、建议和要求,个人的使用习惯和方式方法等。可以对图书馆知识价值链产生反馈的效果,推动知识资本循环。

(二)拓宽资源共享:

无论馆藏多么丰富的图书馆,都不可能单靠自身的力量满足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产生绝对正向的社会效益。如今,图书馆获取和传递读者所需文献的手段与能力,也成为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指标。这要求现今图书馆广泛开展合作,切实实现资源共享,这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和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必由之路。

(三)优化组织结构

优化图书馆内部组织结构的作用在于促进知识的内部流动,顺利实现知识的价值输出。使知识资本循环中的经营性成本得以压缩,在知识资本运营公式中相当于减少(G)的支出。传统图书馆就如同传统企业组织一样,是金字塔式的等级管理体制。这种组织体制使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分明,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员工交流不畅,隐性知识无法人际传播,不利于知识信息的有效和连续传递。要减少结构性成本,可以采取打破等级制,实现知识共享,使每一位员工都能积极参与信息处理和知识传递的组织方式。例如比高耸化的组织结构更能加速知识的流动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这要求对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以“流程主导的组织”取代“职能主导的组织”。

(四)积极获取各种渠道资源

图书馆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补充馆藏资源,建立各种链接或者进行二次开放,并积极做好这些资源的宣传和利用工作,以充实知识价值链中的基本知识活动。比如网络开放获取(OA)资源,是各国学术界、科技界、出版界等为了推动科研成果而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特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不受任何限制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类文献全文。在基本活动中,可以从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检索角度考虑,将分散存放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服务器和网站上的,用户很难直接全面地检索到的这些资源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并实现统一检索。作用是增加知识资本循环中的已编码知识资产,满足用户需求,转化成社会效益。

摘要: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对知识资本概念和构成的研究过程和思路进行梳理,并与图书馆的知识资本过程相对应,得出图书馆的知识资本构成要素进而得出知识资本循环公式。在知识经济大环境下,图书馆的知识价值链应在符合知识资本循环公式的模式下建立,所以将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过程应用到组织知识价值链模型中去,阐述基于图书馆的社会无形资产特性和社会定位的知识价值链愿景;分析其知识内容、知识活动和知识增值这三个模块;标构建出符合知识资本循环的图书馆知识价值链的正向、逆向作用力;并给出一定的建议,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图书馆发展策略打下基础。

知识产权价值链 篇5

基于知识集成的视角研究了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模型,提出了基于知识集成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以及价值分配管理模式.

作 者:魏颖辉 陈树文 WEI Ying-hui CHEN Shu-wen  作者单位:魏颖辉,WEI Ying-hui(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辽宁科技学院,管理系,辽宁,本溪,117022)

陈树文,CHEN Shu-wen(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刊 名:软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FT SCIENCE 年,卷(期):2008 22(5) 分类号:C93 关键词:知识集成   人力资源价值链   管理模型  

★ 二十四节气中谷雨的相关知识

★ 商务英语考试中的知识推荐

★ 区域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研究论文

★ 英语语法知识

★ 知识总结

★ 清明节知识

★ 合同知识

★ 高中政治知识

★ 《观沧海》相关知识

知识产权价值链 篇6

【关键词】全媒体;版权;价值;知识产权

【作者单位】常素洁,上海大学法学院。

近年来,知识产权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影视和出版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知识产权也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版权)的一些现实问题,在当今社会中引起了热议,但是社会已经迈入全媒体时代,在该时代中版权多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得到开发,自身价值也得到升华。

一、基于全媒体时代版权的主要特征

全媒体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必然方向,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化传播得到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深层次的发展。诚如上文所言,文化产业的核心便是版权,版权的存在不仅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并且也逐渐成为文化发展的驱动力。在全媒体时代,版权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版权的载体更加丰富

众所周知,版权的载体早期呈现出单一性,但是在全媒体时代,版权的载体呈现出多样性,从传统的纸质载体等逐渐转向各种媒介载体,从单一到多元,版权载体变得非常丰富。比如,各种类型的小说、广播、电视剧、综艺节目、影视剧和歌曲等在全媒体时代均成为热门的知识产权[1]。以电视剧为例,各种网络小说、文学作品甚至是网络游戏经过改编,便可以成为电视剧剧本的来源,而网络游戏作为21世纪最受人们欢迎的游戏类型,同样也是全媒体时代版权传播的主要平台。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的报告表明,截止到2015年,我国游戏市场人数超过5亿人,网络游戏在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平台、人们娱乐消遣工具的同时,也形成了非常多的原创作品,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剑奇谭》《轩辕剑》等,这几种网络游戏经过改编,均以影视剧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2.版权创作具有互动性

全媒体时代是受众交流的时代,不同级别、不同行业的受众均可以在全媒体时代进行交流。随着我国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整合使全媒体平台成为一个开放和共享的平台,受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者便捷的媒介接受信息,也可以通过任意平台进行创作、传播和共享信息。全媒体时代创作的互动性使版权内容既具个性,又拥有大量的受众基础。网络文学题材多样、受众庞大,最体现其互动开放性的是网络热帖的创作,比如,获得巨大票房收入的小成本电影《失恋 33 天》就来自豆瓣网的作者讲述自己失恋经历的热帖。全媒体时代,创作的开放性和受众参与的互动性不仅仅改变了新兴媒介,还包括电影、电视这些传统媒体。好莱坞电影《变形金刚》的拍摄通过网络征询了大量粉丝意见,编剧会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剧本创作。全媒体时代版权创作的开放互动,为内容创作带来了开放性的来源,也为文化产业带来了细分受众市场。

二、全媒体时代如何实现版权价值的开发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时代,是一个公平、个性的时代。在全媒体时代中,每一个受众都可以将信息进行传播,当然,也正是受到全媒体这种数字化与开放性特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版权内容迈入了信息的海量时代之中。据调查,2015年,由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所组建的网络阅文活动受到人们的追捧,相关文学作品超过1000万部。该平台的构建不仅引发了社会形成一股文学潮流,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优秀作品的挖掘,提高了版权价值市场,从而形成版权、资金与市场之间的良性循环[2]。

1.大数据提升版权价值

大数据是全媒体时代主要的代表产物。在全媒体时代,社会逐渐迈入了大数据阶段,在该阶段中版权价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大数据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则在一定程度上为版权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与保证。通常情况下,对版权内容的了解往往需要数据的支撑,而网络视频的点击率、网络小说的点击率以及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电影的票房等,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版权价值的多与少。以网络文学游戏版权以及影视版权定价为例,其主要的依据内容便是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互动门户榕树下作为文学网站的典型代表,其中所容纳的小说超过千万部,而了解一部小说的好与坏,不仅可以通过编辑人员,更重要的是看小说的点击率,以此作为一部小说价值的依据。此外,盛大文学董事长邱文友曾说:“人的每一次文化消费,都会被列入到一个范围较大的测评之中。”[3]正是如此,大数据才为版权资源的量化提供发展的途径,才能真正推动版权交易与版权开发的有效发展。

2.信息平台提升体验价值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属于服务经济的范畴,版权内容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的传播与体验价值是关键。其中版权的体验价值主要是指受众在参与其中事件的时候通过个性化的方式,在参与过程之中受众的情绪、体力以及智力会达到某一特定的水平,并会产生美好的感觉[4]。全媒体时代自身所具备的开放性、时代性以及交互性推动了版权体验价值的快速发展。

第一,在全媒体时代,版权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全新的媒介感官体验。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一种延伸,当某一种技术出现之后,均会出现一种器官的延伸。无论是印刷物还是广播、电视、网络,均是人类综合器官的一种延伸,都具有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版权体验的基本价值。在全媒体时代,不同媒介为同一版权资源创造了不同的感官体验,新技术和新媒体的融合也增强了版权内容的体验性,创造了新的体验价值。同一版权内容能拥有包括新媒体、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的全媒体开发平台,为每个人提供了形式丰富、深刻而又具震撼性的情感体验。

第二,在全媒体时代中,全媒体的交互性也为广大受众提供了独特的体验价值。在当前社会中,无论是各种题材的小说、电视剧还是网络游戏,受众在选择的时候都会选择属于自己的一种传播媒介,选择符合自身心理需求的版权内容。在《体验经济》一书中,作者派恩指明体验便是人们个性化度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所以,在全媒体时代,每一个人的生活体验与传播媒介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这也是丰富版权资源、提高文化品质的关键所在。

nlc202309030445

3.整合营销提高品牌价值

版权的品牌影响力和可塑性是实现版权产业价值和影响产业走向的决定性因素。《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 ,2020 年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的文化产业亟须培育自己的国际知名版权品牌。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知识产权版权内容由于还不够丰富,所以,品牌的价值过于局限。用户价值与自我价值两个方面,无论是哪一方面,均需要版权内容进行自主创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版权的普及度以及美誉度。在全媒体时代中,传媒的整合营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版权的价值。

版权的全媒体整合营销,是整合电视、报纸、杂志、电台、户外传统媒体资源和网络视频、网页、社会化媒体、网络游戏、手机、APP 等新兴平台,用创意整合促销、广告、公关、CI、包装等一切传播活动,形成立体化的全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与目标消费者进行精准的沟通与互动,塑造版权的品牌价值。版权的全媒体整合营销可以形成全媒体的传播共振和效果放大,让版权的品牌价值最大化。将旗下版权经营得风生水起的迪士尼公司就深谙全媒体时代的整合营销品牌塑造之道。迪士尼公司拥有巨大的版权资源和丰富的版权形象,每次推出一部新片之前,该公司会通过旗下的影视娱乐、互联网、舞台演出、主题公园与游乐场、音像出版、海报和衍生产品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和包装,将版权内容运作到各个媒体环节,形成媒介联动。迪士尼公司不仅迅速地建立了版权的品牌,还实现了版权的价值最大化。此外,电视综艺节目的版权品牌营销也日趋成熟,《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这类综艺节目,本身就是拥有话题和号召力的优质版权内容,通过整合出版、广播、电视、网络视频和社交网络等多种媒介打造节目的品牌价值。传媒的整合营销培育了节目的品牌忠诚度,提高了版权的价值以及品牌力量。

综上所述,版权内容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同样也是文化传播的基本理念,在全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知识产权需要实现增值发展。全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开放性、个性化和信息多样化的基本特点,对版权价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版权价值发展缓慢的时代, 我们需要从挖掘、传播与营销三个角度出发,将全媒体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整合,积极挖掘优质的版权资源,在提高全媒体版权体验价值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版权价值的品牌力量,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我们传媒产业还要积极打造以版权为主的文化链,构建版权为主的发展基石,形成版权资源的良性循环和长期发展,打造版权品牌,真正推动版权价值的提升,实现知识产权的创新。

[1]黄汇.“山寨”诉求与中国知识产权建设的未来[J]. 法学评论,2015(03):74-82.

[2]孙羽桦. 浅论全媒体时代电视版权节目多版本管理[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7):78-80.

[3]曹世华. 论数字时代的版权补偿金制度及其导入[J].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6):143-151.

[4]徐瑄. 新媒体时代的版权问题[J]. 新闻战线,2012(10):67-69.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浅述 篇7

一、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含义及特点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就是由专业机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某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 从而为知识产权资本化提供决策依据的技术性活动。它具有评估难度大、主观性大、评估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准确性难以衡量等特点, 这也是该制度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困境所在。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方法

(一) 成本法

成本法, 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研发该项知识产权的成本费用来评价和估算其价值的方法, 一般应当包括原材料、劳动费用、宣传费用等支出。具体包括两种方法:一是历史成本法, 即为创造某项知识产权所耗费的成本,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易于计算, 缺点则是历史成本价格与现行市场价格存在差异, 导致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市场脱节。另一种是重置成本法, 即在现时条件下研发或购置一项相同用途的待评知识产权, 扣除物理性、机能性、经济性损耗后的必须支出。这种方法虽然避免了历史成本法中的时间差问题, 但是成本是机械的, 不能完全体现知识产权的全部价值。

(二) 市场法

市场法是指以现行市场的某种相似资产作为参照物来确定知识产权价值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相对客观, 与有形资产交易模式也最为相似, 但由于知识产权具有很强的专有性 (独占性或垄断性) , 寻找一个相似的参照物则成为市场法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三) 收益法

收益法更加侧重于知识产权的生产力, 即未来能够创造多大的收益, 并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 从而得出评估价值。这种方法并未涉及到知识产权交易, 更加公平合理。但受到未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知识产权的预期收益也具有较大的可变性, 收益法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四) 比例法

比例法是以有形资产作为参照, 估算无形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事实上, 在绝大多数的专利权交易过程中, 并非单纯地只有专利权的交易, 往往还伴随着专利权的载体和相关配套设备、设施等的交易。因此, 交易各方可以在总资产价值明确之时, 根据其中专利资产的比例确定专利资产的价值。

由此可见, 各种方法各有利弊, 究竟适用哪种方法还取决于评估对象的性质和使用目的。同时, 应当遵循综合评估的思路, 善于将多种方法结合运用, 从而弥补各种方法的不足, 相互佐证, 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价值评估结果。

三、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困境

(一) 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

目前,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相关规定主要有:《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 而这些规范一方面大多数是针对有形资产价值评估而设置, 另一方面也仅仅是笼统的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进行规范, 缺乏专门针对知识产权的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和适用性较强的评估规则, 其目前的立法状况与其在实践中的使用频率和作用极为不匹配。

(二) 缺乏权威有效的评估方法

经过以上所述可以发现, 现有通行的评估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甚至并不能有效的、准确的反映知识产权的价值。此外, 对不同类别、不同交易目的的知识产权应当具体适用哪种或者哪几种评估方法也缺乏相应的规定或指导意见, 致使评估方法适用混乱, 在各类方法本身存在弊端的前提下, “殊途”自然很难期待“同归”, 评估结果的权威性、有效性也随之大打折扣。

(三) 法律因素加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度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权利, 拥有较多特殊的法律规定, 因而在评估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待估知识产权的特殊法律属性。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在评估时要考虑的法律因素不完全相同, 一般共性的都要考虑其法律保护期限、能否续展以及是否被强制许可使用, 而专利权则需考虑:专利权的法律状况与权利状况、专利技术的先进性和独创性、专利权的风险等。

四、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出路

(一) 明确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目的

如前文所述,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本质上就是一种主观思维活动, 最终的评论结果也只是一个理论参考值而非现实价值, 主观性是难以避免的。进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就是要在这项行为自身所具有的主观不确定性和市场对其要求的客观公允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尽可能地运用审慎、合理的评估方法获得一个能够让公众认可的评估结果。

(二) 完善法律法规, 出台有针对性的评估准则和规范

目前, 尽快出台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可行性的具体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对于规范评估手段和市场, 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具有重要意义。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制定单独的准则规范, 以更针对性的解决各类复杂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问题。同时, 对评估管理制度的规范也不容忽视, 将评估师、评估机构及其评估活动一并纳入法律规范的轨道, 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 真正的使评估有法可依。

(三) 构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没有交易市场, 知识产权的价值就没有可以对比的参照物, 所以也就很难用确定的价值来衡量。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如果不能得到确立和发展, 那么知识产权变现也会存在困难。因而, 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建立知识产权专业化服务平台将成为未来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必然选择。

摘要:在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完善评估制度, 强化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对于知识财产超越物质财产而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财产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解析 篇8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的价值被逐渐挖掘和利用, 作为一种可以创造价值的资产, 知识产权具备了与有形资产相同甚至比有形资产更高的地位, 知识产权证券化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技术, 自1997年美国鲍伊债券 (Bowie Bonds) 获得成功后, 世界各大投资银行纷纷进行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尝试, 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在我国, 知识产权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加强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本领域的融合是响应国家提出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号召的必然趋势, 知识产权证券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追求的知识产权价值开发模式与资本市场投融资模式下的双重创新, 是知识产权价值与金融创新工具的有效融合。所谓知识产权证券化, 就是以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现金流为支撑, 通过证券化架构安排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一种融资方式, 其目的在于通过金融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产权的价值。然而, 要进行知识产权证券化就必须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评估。知识产权独特的经济特性使得其易于受主观判断和未来收益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 预测难度非常大。因而, 价值评估作为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 对其进行讨论就显得相当有必要。

二、文献综述

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 学者们所关注的对象主要限于版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使用传统价值评估方法, 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纠偏。学者们根据无形资产价值形成的三个不同时间段 (过去、现在和未来) 建立了三种传统价值评估方法: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Bertolotti (1995) , Parr&Smith (1994) 和Pitkethly (1993) 分别研究了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在专利价值评估中的运用。国内张亚楠、王建中、刘光涛 (2010) 分析了知识产权评估收益法中涉及的一系列宏观参数。胡琴、郑向前 (2009) 阐释了成本法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此外, 刘田、张文德 (2009) , 姜秋、王宁 (2005) 等都对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纠偏上的应用进行了有关阐释。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提出改进建议, 并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检验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价值初评结果纠偏的有效性。特别是在模糊评价法影响因素集的确定上, 针对影响因素众多的情况, 本文提出可采用层次分析 (AHP) 法来确定评价对象影响因素的具体权重。

三、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的比较改进

1.重置成本法

所谓重置成本法, 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现时条件下的重置成本, 并扣减其各项贬值, 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价值评估方法。成本法下, 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其在购建时的成本耗费。一项资产的原始成本越高, 其原始价值就越大, 该方法常用来评估那些具有特定目的, 而在市场上没有潜在出售和许可价值的知识产权, 如某项技术工程的图纸和文件等。但对于商标等知识产权, 成本法却无能为力, 因为这类知识产权的成本无法估算。事实上即使能够估算出一个成本,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 其成本和价值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高投入如果无法转化为现实产品往往就毫无价值, 而低投入却可能由于被人们广泛使用而产生巨额的利润, 如电话的发明。因此可以考虑在知识产权成本的评估中加入一个转换系数, 即知识产权转换为现实产品的可能性系数。

2.现行市价法

现行市价法又称市场法, 是指通过市场调查, 选择若干个与待评估资产相同或类似的知识产权作为参考, 并针对已交易知识产权与待评估知识产权的差别对交易价格做出适当调整, 从而得出评估价值的方法。市场法是最直接、最简便的一种评估方法, 应用性较强, 对于那些有较多相似之处的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很有用。但市场法的应用前提在于: (1) 存在活跃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2) 市场上存在可参照的知识产权交易; (3) 参照交易的指标数据易于获取。实际上, 由于知识产权的垄断性特征, 市场上很难找到相同或类似的参照物。而且知识产权市场的交易并不活跃, 很多企业的知识产权交易都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关交易数据很难通过市场收集到。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法的应用。因此可以考虑参照海外的活跃知识产权市场上同类知识产权交易的指标数据。2009年8月8日, 科技部、北京市政府联合推动成立了中国技术交易所, 以此为平台, 和世界一流的知识产权市场服务机构展开合作。

3.收益法

收益法是将待评估资产在有效使用年限内所带来的预期收益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现为现值以确定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其理论依据在于某项资产的价值应该等于其为持用者可能带来的预期超额利润的现值。利用收益法进行评估知识产权时, 需要识别和量化其在未来能够获取的那部分现金流, 确定折现率和知识产权的有效使用年限。在待评估知识产权作为一项投资资产拥有潜在的许可费收入或销售提成收入时, 收益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 在收益法的基本折算公式中, 折现率是被假设为固定不变的。而这一假定不符合现实情况。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知识产权转化产品也将经历一个幼稚、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因此可以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预期净收益和折现率的差异性。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具体年数, 对于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和产品类型也是不同的。如此则能动态化的对知识产权的价值作出评估, 更为贴近现实。

四、基于初评结果的纠偏——模糊综合评价法

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知识产权进行了价值评估, 每种方法各有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评估效果, 会使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一定的偏差。再加上评估者自身评估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公平。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上述方法得出的初评结果, 求得纠偏系数, 对评估结果进行了一定修正。模糊综合评价法, 是指在模糊环境下, 利用模糊数学的工具, 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某种目的对一事物作出综合决策的评价方法。知识产权价值具有较大的模糊性, 而模糊数学工具将许多观念性的难以精确度量的因素量化, 突出关键因素对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影响, 克服个人因素的影响及其他不可量化因素的干扰, 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关键在于合理地确定评价因素集及权重、评语因素集及权重。对于影响因素众多的情况, 本文提出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因素集权重。为了使这些参数结果更具权威性和合理性, 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利用无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以电子调查问卷等形式, 采用专家调查法或德尔菲法, 向相应不同领域的专家征求参数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对象、因素集和评语集

评价对象就是利用上述价值评估方法求得的知识产权价值的初评结果。因素集U={u1, u2, …, um}是指影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各种因素的集合。评价因素的选择, 一定要把影响该知识产权价值的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进行选择。由于各类知识产权的内涵各不相同, 其价值形成因素也不相同, 应视不同的知识产权确定不同的评价因素集。

评语集v={v1, v2, …, vn}是专家们对知识产权初评价值作出评价的若干等级集。评语集的选择要适度, 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如:V={太低, 偏低, 合理, 偏高, 太高}。

2.确定因素集中因素权重分配向量A和评语集因素权重W

各个评价因素在综合评价中占有不同的权重, 可通过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对于影响因素众多的情况, 本文提出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对象影响因素的具体权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时, 其基本思路是:确定各指标的层次关系;确定主观判断的相对标准;采用单一目标两两对比的方法, 同层次指标之间构造出判断矩阵;求得矩阵的特征向量, 计算比较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不同类别的知识产权, 其指标的权重分别评估, 即通过专家意见构造判断矩阵, 并采用特征根法求解综合判断矩阵, 将专家经验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经过归一化处理, 得到各指标权重。

A= (a1, a2, …, am) , 其中, undefined

评语集因素权重是为了给评语集中专家们不同等级的评语以适当的权值, 以保证纠偏系数的纠偏方向。评语等级越低, 评语权重就越大;反之, 等级越高, 权重越小。合理的权重值为1。

3.建立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R

评价矩阵R可以通过专家咨询法或德尔菲法得到。首先确定拟进行征求意见的专家, 并将他们按照评估因素集分为m组, 针对每一因素向对应的专家发出调查表, 让他们作出初评结果相对于这一因素而言是合理、偏高、太高, 抑或偏低、太低的判断。然后利用算术平均法求出专家们做出某一结论的比例, 此即为评价矩阵中的rij。对于其他因素, 依次类推, 可建立评价矩阵。最终通过综合整理各因素的征求意见结果即可获得单因素评价矩阵R= (rij) m×n。

4.进行复合运算, 求得综合评价矩阵, 最终确定纠偏系数C

把权重集A 和评价矩阵R 进行模糊运算, 就形成了综合评价矩阵B=A×R= (b1, b2, …, bn) 。最后对评价结果用加权平均法进行处理, 以bj为权重, 对评语权重WJ进行加权, 可以得到纠偏系数undefined。

5.初评值乘以纠偏系数, 就得到了相对比较合理的知识产权评估价值:E=C×E0。

五、纠偏实例

甲企业拥有一项专利, 首先运用上述传统价值评估方法中的收益法对此专利进行价值评估, 得初评价值E。=500万元。而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初评价值进行纠偏, 其评估指标如下表所示。

评语集V={v1, v2, …, vN}是={太低, 偏低, 合理, 偏高, 太高}。鉴于专利这项知识产权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该实例中权重的确定并未采用AHP法, 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 以电子调查问卷等形式, 采用专家调查法或德尔菲法, 向有关专家征求参数结果, 得到的评价因素权重分配向量A和评语集权重W分别为:

A= (a1, a2, …, a10) = (0.05, 0.05, 0.1, 0.1, 0.1, 0.1, 0.15, 0.1, 0.15, 0.1)

W= (1.5, 1.2, 1.0, 0.8, 0.5) 经专家评审得到的单因素综合评价矩阵为:

undefined

则综合评价结果B=A×R= (b1, b2, …, bn) = (0.17, 0.305, 0.455, 0.07, 0) , 这一结果表明, 有17%的专家认为初评价值太低;30.5%的专家认为偏低;45.5%的专家认为合理;7%的专家认为偏高。

纠偏系数undefined

则经纠偏后该专利的价值E=C×E0=1.101×500=550.5 (万元) , 比初评价值多出了50.5万元。这在于有六成专家认为该项专利的价值相对于预期收益而言估值偏低, 有五成的专家认为相对于法律保护程度而言估值太低, 同时所有的专家都认为相对于技术垄断度而言估值偏低。这正是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意义所在。鉴于知识产权的价值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模糊综合评价法以一种灵活而简捷处理手段将许多观念性因素量化, 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干扰因素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影响, 从而提高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可靠性。

六、结语

针对各种具体的知识产权, 分别采用重置成本法或现行市价法或收益法以得到初评值, 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初评结果进行纠偏, 采用这样的“两步走”评估程序, 既使得整个评估过程具有一贯性, 也更容易被接受。此外, 为了确保价值评估的结果具有公信力, 许多国家地区都发展出定价保证机制。定价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找出定价对象的客观价值, 如果存在完善的保证机制, 保证的价值就是定价对象客观价值的下限, 比任何定价报告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张亚楠, 王建中, 刘光涛.浅析知识产权评估收益法中涉及的宏观参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4) .

[2]胡琴, 郑向前.成本法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财务通讯, 2009 (29) .

[3]刘田, 张文德.企业知识产权模糊评价研究[J].情报探索, 2009 (9) .

[4]姜秋, 王宁.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保护[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5 (6) .

[5]王关义, 汪洋.无形资产中专利权评估方法初探[J].商业研究, 2004 (8) .

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问题探讨 篇9

在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三种观点, 即古典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新古典均衡价值论。在此基础上, 有关知识产权资产价值的决定理论也产生了两大分支, 即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

在资产评估中运用不同的价值理论, 会得出不同的资产价值决定基础, 也会相应地得出不同的资产评估结果属性。就知识产权来说, 与劳动价值论相对应的是资产评估结果的价值属性, 而与效用价值论相对应的则是资产评估结果的价格属性。笔者认为, 就知识产权评估价值而言, 劳动价值论是基础, 决定其内在价值;而效用价值论则是来源, 效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表现形式即知识产权评估值。因而, 知识产权评估值从性质上来讲属于价格范畴, 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格, 而是模拟价格。

质押知识产权的特点是其代表一种获利能力或可盈利条件。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中, 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借款企业, 其共同的期望是贷款能够正常持续偿还、质押的知识产权不发生转移;借款企业用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即“第一还款来源”如期甚至提前偿还贷款;金融机构和借款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质押知识产权评估价值来源于知识产权的使用价值即知识产权的获利能力给企业带来的贡献, 其评估值则是对其获利能力的资本化。

二、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特殊性

1.与抵押资产价值评估和其他质押有形动产价值评估相比, 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最突出的特点是评估客体的非物质性。按我国当前法律规定, 评估客体应是知识产权中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 是法律赋予知识产权所有者的专有权之一。

2.与在知识产权转让交易、对外投资、企业整体或部分产权发生变动等情况下对知识产权所进行的评估相比, 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在“或有产权”变动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的。只有当贷款人不能按照贷款协议规定偿还到期银行债务时, 作为债权人的银行才享有这一权利;相反, 贷款人如期偿还贷款时则质押权消灭, 知识产权归原产权人所有。债权人即金融机构享有处置质押知识产权的权利是以借款人不能在贷款期内足额偿还银行贷款及利息为前提的。

3.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对贷款人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的评估。能够在规定期限内按时偿还贷款是贷款人和银行的共同期望。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目的, 在对质押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时, 就要对贷款人 (企业) 的资信状况、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

4.与一般目的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相比, 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风险较大、评估较难。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可以为金融机构确定贷款额提供参考依据, 这决定了评估过程应把质押知识产权能否保证金融机构的利益作为考虑的关键, 应更关注质押资产的变现价值和变现期间等因素对质押知识产权价值水平的影响。这无疑将增大评估的风险和难度。

5.面临银行方面的诉讼风险, 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较大。诉讼风险是指在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活动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评估结果失真, 造成评估结果使用者的利益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给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带来法律责任的客观可能性 (或不确定性) 。

我们从以上对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诉讼风险的界定可以看出, 诉讼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评估结果失真, 即被评估资产的评估值不合理, 从而可能给其使用者带来损失。当评估报告使用者的损失超过其所能承受的范围时, 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将可能面临诉讼风险。

三、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诉讼风险成因

这里我们假定评估结果的使用者只有银行和借款企业, 那么评估机构 (人员) 所面临的诉讼风险可能来自两个方面, 即银行和借款企业。

(一) 质押知识产权处置在评估报告有效期内的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诉讼风险成因

此时诉讼风险的来源如图1所示, 下面本文从借款企业偿还贷款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1. 借款企业使用第一还款来源如期偿还贷款。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 不会发生处置质押知识产权的问题, 实际评估值与变现值的差额不存在, 银行不会面临风险。因此, 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也不会面临来自银行方面的评估风险。从借款企业角度来看, 其可能承受的损失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理论上, 借款企业可能就其承受的损失要求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承担责任, 从而引发评估风险。但现实中借款企业承受的损失能够在银行对借款企业的信用评价增级、企业再贷款更加容易、企业声誉提高等诸多方面得到弥补。因此, 在借款企业承受的损失可以弥补的情况下, 价值评估诉讼风险可以忽略。

2. 借款企业使用第二还款来源偿还贷款。

(1)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首先假设:A=合理评估值-变现值;B=实际评估值-变现值;B-A=实际评估值-合理评估值=银行可能承受的损失。

A在评估行业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 银行不能以该差值向评估机构 (人员) 施加压力。B如果超过了评估行业公认的合理范围, 且超出银行可承受的损失范围, 银行可以要求评估机构 (人员) 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而产生诉讼风险。在这种情况下, 引发诉讼风险的银行所承受的损失等于质押知识产权的实际评估值与合理评估值的差额。

(2) 从借款企业角度来看。对于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来说, 由于知识产权的评估一般是对其获利能力的评估, 如果变现值大于或等于评估值, 则可以认为企业有还款的能力, 这与企业用第二还款来源偿还贷款的前提相反, 因此这种假设不存在。当借款企业使用第二还款来源偿还贷款时, 借款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更期望实际评估值高于合理评估值, 以便能偿还更多的贷款。所以, 此时借款企业不会引发评估风险。

(二) 质押知识产权处置在评估报告有效期外的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诉讼风险成因

此时诉讼风险的来源如图2所示, 与第 (一) 种情况相同, 我们还是从借款企业偿还贷款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1. 借款企业使用第一还款来源如期偿还贷款。

借款企业能够使用第一还款来源如期偿还贷款是银行和借款企业都希望看到的结果, 与质押知识产权处置在评估报告有效期内的情况相似, 此时无论是银行还是借款企业都不会引发质押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风险。

2. 借款企业使用第二还款来源偿还贷款。

(1)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假设:C=合理评估值-变现值;D=实际评估值-变现值;D-C=实际评估值-合理评估值=银行可能承受的损失。

C在评估行业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 且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能够对其做出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释。此时, 银行也不能以该差值要求评估机构或人员承担责任。

D不在评估行业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 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也不能够对其做出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释, 且超出银行可承受的损失范围。此时, 银行可以要求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 则诉讼风险可能产生。在这种情况下, 引发诉讼风险的银行所承受的损失也等于质押知识产权的实际评估值与合理评估值的差额, 与质押知识产权处置在评估报告有效期内的情况相同。

(2) 从借款企业角度来看。当借款企业不能如期偿还贷款, 必须使用第二还款来源偿还贷款时, 借款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更期望实际评估值高于合理评估值, 以便能偿还更多的贷款, 减少其所承担的债务。所以, 此时借款企业不会引发评估风险。

综上所述, 评估结果是否合理、能否保障银行的信贷安全是评估机构能否降低来自银行方面的诉讼风险的关键。

摘要:本文在分析知识产权价值的基础上, 着重对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特殊性、价值评估诉讼风险的成因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价值评估,诉讼风险,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姜楠.关于无形资产评估价值决定理论的重新认识.湖北财税, 2002;12

[2].刘桂良, 招平.抵押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创新.系统工程, 2004;9

谈知识产权价值的会计确认方法 篇10

1. 没有区分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的本质。

杨汝梅先生在1926年出版的专著《无形资产论》中, 将无形资产定义为“特定企业所具有额外收益能力之表示”。以后的定义大多以此为基础, 对无形资产的内涵和范围进行拓展。因此,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 无形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 代表潜在的收益能力。该收益能力既可基于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 亦可基于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而且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知识产权, 在法律意义上是指权利人对无实物形态的知识或信息享有的私有财产权。从历史发展来看, 其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比较二者的定义和内涵, 在形态特征和经济资源归属上, 知识产权属无形资产的一部分, 但又具有本质的不同, 知识产权最终表现为法律性特征。

从会计学角度看, 知识产权不一定是会计主体的账面无形资产。因为知识产权不一定被企业拥有或控制, 即使是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知识产权, 也不一定能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同时, 知识产权受到其价值形成中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成本确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模糊性, 难以可靠计量。

从法律认定上看, 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 应用单项评估值和整体评估值的无形资产有12项, 列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只有7项。《国际评估准则评估指南——无形资产》根据无形资产的来源, 把无形资产分为权利类、关系类、组合类、知识产权类。我国不少学者也都按一定标准将无形资产进行了分类, 尽管形式有所不同, 但都将知识产权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作为会计对象的无形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等。从无形资产涵盖范围看, 除了特许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外, 其他都属于知识产权。除了资产负债表中体现的可计量的无形资产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表外无形资产, 诸如广告形象、许可证合同、销售网络、员工素质、客户名单等。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无论在取得方法、形成方式、价值计量以及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上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且在资产负债表中二者都未全面反映。知识产权价值资产的会计指标和无形资产的会计指标既有交叉, 又有不同。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的本质不同, 无形资产无法取代知识产权, 无形资产会计计量不能全面准确反映知识产权资产信息, 独立知识产权会计是经济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

2. 知识产权价值计量方法不合理。

会计学在对以知识产权为主体的各项无形资产的各自具体形成要素的分析、确认与计量上往往滞后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践需要。从理论上讲, 任何一项无形资产, 只要有必要给予资本化, 就应当是可计量和可辨认的。

然而, 会计学发展至今, 对无形资产核算依然沿用有形资产计价原理, 对知识产权计价也不例外。因此, 知识产权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依然以传统基本假设为理论基础, 并成为指导知识产权会计核算的一般指导规范。知识产权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历史成本原则, 指知识产权按其取得时的原始交易价格计量, 它代表资产在获取或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价值, 而不考虑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 其主要优点在于具有合法的依据。尽管历史成本法可以满足客观性、一致性、谨慎性等原则, 但有一个基本缺点, 即开发知识产权耗费的资产与它以后的价值没有直接的关系。

显然, 会计上知识产权价值计量依然采用有形资产成本法核算原理, 无法避免以下问题:由于知识产权开发的成本与其收益间不存在对称关系, 有的项目可能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无法产生价值。因此, 成本法通常不能准确反映知识产权的价值 (杨松堂, 2009) 。而对研发成本与其未来收益可能存在对称关系的, 却又未在账面上合理反映。有学者早些年就指出:以有形资产评估方法去评估知识产权, 有可能走进死胡同。同理, 将有形资产计价原理简单套用在无形资产, 乃至知识产权上, 依然会走向死胡同。而知识产权价值的易变性也使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可能带来严重的信息扭曲, 重置成本计价可一定程度适应这个特点。重置成本计价虽可一定程度上避免历史成本计价的弊端, 然而它却带来另一个问题, 也就是评估重置知识产权成本的主观性太强。

二、知识产权价值的会计确认方法

1. 知识产权价值的会计确认原则。

(1) 依据权利差异性进行价值确认。就差异性来说, 在权利的价值形成方面, 研发活动是专利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发过程中, 涉及到大量相关实验设备的购置、更新, 研发人员的工资支付等成本投入;著作权价值形成过程中, 思想构思、图纸设计、程序编写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与专利权价值相比, 设备投入较少, 人力投入较多;商标权价值形成过程中, 标识设计、广告投入、品牌培育与维护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与前两者相比, 几乎没有设备投入, 智力成分也低得多。在权利的保护期方面, 虽然都有保护期限制, 但著作权与专利权保护期有绝对限定, 即一旦到了保护期, 就进入公有领域, 只是保护期期限不同;而商标权保护期只是相对限定, 即可通过无限续展使商标权达到永久保护的目的。因此, 差异性价值确认一是根据权利价值的不同因素考量;二是必须全面区分并合理归属形成各知识产权价值的因素, 特别是权利互有交叉的领域。如专利领域存在“从属专利”等特殊问题;版权领域存在“演绎作品”等问题, “演绎作品”的地位与“第二专利”相似。这种作品的版权人, 有权自行禁止他人复制、发行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有关作品, 却无权单独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作品。因为这种使用他人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二次作品”, 其版权受着原始作品版权人的约束。

(2) 依据权利易变性进行价值确认。就易变性来说, 知识产权的价值易变性首先表现在知识产权的替代性上。知识产权一般不会发生物理上的损耗, 但随着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竞争对手的模仿追赶, 原有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价值就会面临被替代的危险, 其价值就会面临减损和丧失, 而且这种价值损耗往往是难以预料和直接控制的, 使得知识产权的价值充满了易变性。专利权价值会因新的专利技术的出现而大为贬损;著作权价值因类型不同易变性也不同, 文学作品类, 价值可能会因思想的过时而贬损, 也可能会因人们的思想认同或时间的推移而价值剧增。电影作品类, 初始价值大, 随时间的推移价值减少, 价值随时间的减少是迅速的, 而不是渐进的。计算机程序类, 与专利权价值类似, 一旦新型软件开发使用, 其价值迅速贬损;如果说上述知识产权价值易变性还有一定规律可循, 则商标权价值的易变性则显得不可捉摸。其易变性表现为建立缓慢、丧失迅速。商标价值的建立往往需要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 但可能顷刻间价值荡然无存。这一特点在专利、版权等价值评估中一般不存在, 即使偶尔存在, 也不占主体地位。

(3) 依据权利变动性进行价值确认。就变动性表现上, 知识产权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总是处在一个变化的状态中。知识产权价值变动性主要表现在其时限性上:一是法定时间性。专利权和著作权价值, 因保护期的绝对限定, 会随保护期的日渐接近而减少;而商标权价值, 由于保护期的相对限定, 不但不受保护期的制约, 反而可能因时间久远价值日增。二是最佳获益期。知识产权能够给权利人带来最佳效益的时期因权利的法定期限和性质不同而不同。在这段时期内评出的价值应当是最高的。

2. 基于知识产权资本本性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企业来说, 不论有没有适当的报表制度, 知识产权都是有价值的。既然知识产权纳入现有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计量有诸多问题在现有会计模式下不能解决。那么, 在目前还无法打破原有会计模式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处理方式:符合现有会计计量标准的知识产权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如现有会计制度有关专利权、非专有技术的确认与计量。对不符合现有会计计量标准的知识产权资产可在表外结合数字计量、语言表述等以报表附注的方式反映。在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定期发布独立的知识产权报告, 报告原则上能反映知识产权价值的全部信息。因此, 知识产权报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表内反映的自创知识产权会计和外购知识产权会计。自创知识产权会计计量主要是研发过程中支付的有关设备、人力资源费用等, 主要以有形资产为载体表现, 以实际支出为确认依据, 其资产价值计量具有客观性;外购知识产权会计计量是以知识产权交易中实际价格为计量依据的, 其资产价值计量亦具有客观性。表内知识产权会计必须体现知识产权相关支出与其价值确认的对应性, 从而体现成本与其未来收益的配比性。这样, 对于自创知识产权在表内信息的反映就必须打破原有会计模式, 将与未来收益有关的研发支出全部列到知识产权价值成本中。另一部分是以表外附注形式反映的知识产权会计。按照现有资产会计计量标准的可靠性, 这类知识产权严格来说不属于会计计量范围, 如知识产权法律属性 (权利取得的可能性、权利的稳定性、权利法律保护期的长短、权利法律保护的范围等) , 企业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即知识产权市场独占程度, 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商业前景等。这些因素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必然要成为知识产权报告中的一部分。由于这部分因素的高度不确定性, 使得这部分内容主要以表外的形式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形式反映。在此基础上, 由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往往以量化的形式反映更加直观, 因此, 有必要对这部分知识产权进行会计处理。当然, 这部分的知识产权会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计量上具有更大的模糊性。此外, 知识产权会计在综合表内、表外不同计量依据的基础上, 必须体现知识产权的差异性特征, 即每一不同的知识产权都具体化为表内、表外会计, 而后综合评估得出每一具体的知识产权价值。

这样, 基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 知识产权会计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全面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准确性与模糊性相结合、一般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特点。这样的知识产权会计报告, 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提供了最基本客观的参照资料, 推动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开忠.权利质权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郑成思.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法律问题.中国软科学, 1998;4

[3].尼克·伯特洛蒂.知识产权的评估方法.中国资产评估, 1997;1

知识产权价值链 篇11

摘要:文章基于价值理念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将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理念引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从理论上对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管理理念、战略定位、流程环节、组织架构进行分析与认知,构建以知识产权价值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体系,以达到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价值创造及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关键词:价值理念;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管理体系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知识产权直接影响企业的参与权、话语权及竞争优势,知识产权成为企业价值最根本与最重要的来源途径。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经营与管理,企业从“无知识无产权”、“有知识无产权”。逐步进步到“有知识有产权”。但是,目前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中出现了“有产权无价值”及“有价值无利用”的现象,知识产权对企业价值的贡献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将价值理念引入知识产权管理中,构建一个以知识产权价值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二、知识产权管理中价值理念

1明确知识产权管理的价值理念。在知识产权管理中,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为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研究的趋势表明,如何让知识产权带来最大价值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最大化知识产权价值成为继衡量、保护知识产权之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在普华永道2007年关于“在复杂的世界里开发知识产权”调查中,对知识产权管理活动涉及问题的重要性排序,“最大化已有知识产权资产的价值”以50%的比重成为继“发展新的知识产权资产”之后的第二位。而“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评估”以40%的比重占据第三位。

2007年2月,由麻省理工学院企业论坛主持了一个“资本循环中的知识产权价值与风险”为主题的研讨,若干专家就在资本周转的每一个阶段如何使得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从法律、金融、企业、投资者角度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实用建议,包括如何加强和有效的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以吸引发展需要的资金,知识产权价值怎样影响公司的参股价格或出售价格,公司处于困境或破产时怎样有效利用知识产权资产,进行知识产权权利保护的诉讼和应诉活动的影响是什么等。

美国知识资产管理杂志已经在2006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以《构建和加强知识产权价值》为名出版了相关的研讨论文集。在《知识产权价值2006:构建和加强知识产权价值》里主要研讨了怎样从制度上、法律上及诉讼上提升与增强知识产权价值,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详尽介绍了各国的做法。在《知识产权价值2009:构建和加强知识产权价值》里研讨的重点集中在了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及市场实现。

2价值理念在知识产权管理中的运用。在知识产权管理中,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理念从三方面可以得到具体运用:一是从管理思想上对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视,即树立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思想;二是将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作为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来指导与安排知识产权的各项经营与管理活动:三是将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作为绩效考核标准,构建绩效知识产权方面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来考核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的结果与业绩。

三、基于价值理念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内容

1管理理念。由于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是以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因此,在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中,需要树立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的理念,来安排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活动。通过对知识产权进行科学化的运营和管理。与其他资源有效整合,获取更多的知识产权价值。

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理念在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该管理理念指导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保持长远的发展眼光。从长期规划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正确处理知识产权经营中的高收益和高风险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克服企业以取得利润为目标的短期经营行为。

2战略定位。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战略定位是明确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所做的与知识产权管理不同的事情。向客户与市场传递与众不同的知识产权价值理念。由于进行战略定位的依据是企业的相关资源和核心能力,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战略定位就是识别、评估企业具有的能够满足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实施需要的资源与能力。以此决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重点领域。

企业与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有关的资源与核心能力又是由相关的知识、技术、市场与客户来决定的,所以,针对企业具有的知识与技术能力、市场状况、客户需求,以及结合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作为战略型管理及财务型管理的要求。可将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战略定位划分为两种模式:

(1)定位于知识产权创新。知识产权的价值首先来源于知识产权中的技术含量。技术上创新性强,成熟度高,应用前景广泛的知识产权,其价值就越大。因此,当企业还处于缺乏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时,就需要首先将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着重点定位于知识产权创新上面。该定位适合于有较强科研开发能力,致力于满足对最新的、现代的产品感兴趣的客户与市场的企业。需要企业专注于研发等能够产生创新的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活动。

(2)定位于知识产权运营。在市场上。技术不创新的产品必定难逃被淘汰的厄运,但是技术上领先的产品也未必成为市场上的英雄。因此,拥有知识产权不一定就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定位于知识产权运营是要求企业在相关市场上考虑高效率的进行知识产权运营以实现价值。当企业已经拥有具备高价值的知识产权时。就需要将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重点领域放在知识产权的运营方面。该定位适合于能够对知识产权运营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需要企业着重于开展知识产权的多种运营活动。

由于企业的知识、技术、客户与市场都在不断发展与变化,新的知识与技术的出现、新的市场及市场进入者都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定位来打破某些旧的范式或规则,所以,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战略定位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发展的。因此,企业需要以前瞻的意识对知识产权的战略形势发展作出理性的预测和判断,不断地改进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战略定位模式,以满足实施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要求。

3组织架构。

(1)知识产权价值管理部门的隶属关系。现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隶属关系尚无统一的固定模式。一般地,依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与工作重要性,有直属于最高管理者、隶属于研发部门、隶属于法律部门或同时隶属于研发部门及法务部门4种模式。

知识产权价值管理部门的隶属关系最好的选择是直属于企业最高管理层,接受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对最高管理层负责,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工作。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知识产权价值管理涉及企业战略层面中关于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战略定位及规划问题,已经属于企业决策层的权力范畴;另一方面,根据商法、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若由于疏忽管理使知识产权丧失或知识产权资产损失,导致企业价值损失,企业高层管理需对此承担审慎管理责任,因

此,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不再只是技术主管或法律顾问的责任,已成为企业管理高层CEO、CFO的责任。

(2)知识产权价值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在获得最高管理层授权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价值管理部门能直接掌握企业的知识产权决策,较易推动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相关的制度建设,有关资讯较易直接传给决策层。但是,由于与研发部门、法务部门、资产经营部门等分割开来,不利于及时掌握研发资讯、法律动态与经营状况,不利于开展与研发、法务、资产经营相关的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工作。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知识产权价值管理部门与研发部门、法务部门、资产经营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多方协调。为了协调的有效性,对知识产权价值管理部门的级别设置最好是高出研发部门、法务部门及资产经营部门半个级别,便于将与研发、法律及资产经营相关的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工作结合到相关的职能部门中去,

(3)知识产权价值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模式。常规来看,组织结构模式主要有直线式、职能式、项目式、矩阵式、事业部式、弹性组织式几种,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管理难度、运作效率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

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不仅要对知识产权本身的形态及权属关系进行管理,还要对与知识产权价值有关的研发、法务、财务、经营等活动进行管理。基于开展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工作的需要,相应的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可以选择以直线职能式或矩阵式结构为基本模式,并在直线职能式或矩阵式的基础上增加弹性模式的相应特征来补充其基本模式的局限。这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结构弹性化的趋势,是适应知识产权管理由法权式管理向战略型管理及运营型管理转化的需要,代表着未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创新的趋势和方向。该模式需要有知识产权专家智囊团和知识产权管理辅助人员两支队伍合作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事务,并且对协调人员有良好的授权。在较大规模的企业里采取较好。

4流程梳理。

(1)知识产权价值获取管理模块。知识产权价值获取管理是对知识产权价值获取活动实施的管理,目的是促进企业获取到有价值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价值获取是伴随着知识产权的获取而取得的。知识产权获取是知识产权从无到有的取得过程。由于当今企业都着眼于创新和利用知识产权能力的竞争,因此,更快地获取知识产权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知识产权价值获取管理必须关注识别企业需要的知识产权需求,怎样取得知识产权权利。通过何种方式取得更为有效等问题。

(2)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管理模块。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管理是对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活动实施的管理,目的是使包含在知识产权中的市场价值得以实现。知识产权价值通过知识产权运用得以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实现要面对开放的知识产权市场,需要以知识产权的实施、知识产权的交易和转让为条件,并始终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因而,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管理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知识产权的运用方式、知识产权资源的内外优化整合、知识产权经营增值及利润最大等,以此来实现权利人的最大利益。

(3)知识产权价值维护管理模块。知识产权价值维护管理是对知识产权价值维护活动实施的管理,目的是维系知识产权价值不遭到侵权与毁损。对企业而言,需要从两个方面维系知识产权价值:一是不侵犯他人产权,二是维系产权价值不流失。因此,知识产权价值维护需要一方面利用外部的法律制度,通过明确产权的方式来保护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并对已经获得的权利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权利受到侵害。另一方面。从内部管理人手,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价值维护管理体系。

四、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体系如图1所示。

从上述体系图中可以看出,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体系是一个以管理理念为先导、战略定位为基础、组织架构为保障、流程梳理为手段的动态管理体系。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理念的树立在知识产权价值管理体系中处于管理体系的最高端,即首先对管理理念进行具体的阐释与明确,从最高层、管理层到操作层都树立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理念,来指导知识产权价值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管理理念明确的前提下,确定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战略定位模式,明确阶段性的战略目标,用以指导管理层与操作层的具体工作开展;在战略定位明确的情况下,明确管理权力,划分职能与权责,架构相应的管理组织;最后,对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流程进行梳理,以明确实施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具体工作。

参考文献:

1PricewaterhouseCoopers, Technology ExecutiveConnections,2007,(4).

2IO moor, IP Value 2006:Building and en-forc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value .An in-ternational guide for the boardroom,publishedby london:globle white page Ltd, 2005.

3张涛,杨展,基于EVA理念的知识产权价值管理,2006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进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1):435-437。

知识产权价值链 篇12

新经济下的企业知识价值链, 是从竞争战略的角度出发, 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 以价值链分析 (即企业业务流程) 和知识管理的流动 (即知识活动) 为对象, 围绕某一核心主体, 通过对企业知识流和价值流的分析, 构建的由知识链与价值链交互作用无缝连接形成的功能链节结构模式。根据此基本含义, 新知识价值链应具备以下特征:

(1)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并树立创造价值的新理念—由顾客为企业创造价值。顾客不单纯是一个消费者, 他也可能成为供应商或裁判。

(2) 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基础,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与重构价值链获得竞争上的成本优势。根据定义, 新知识价值链是知识链与价值链交互作用无缝连接形成的功能链节结构。价值链分析是以业务流程的价值增值分析为基础,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与重构价值链获得竞争上的成本优势。知识链分析是通过不同的流程的知识活动产生的相应知识节点表现出来的知识流和价值流的形式来分析知识活动的价值增值。知识价值链是在业务流程的基础之上知识链与价值链的相互交叉与影响。

(3) 以价值流和知识流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知识流与价值流的分析, 使企业能够明晰其关键的知识链与价值链, 确定其核心的业务流程, 有助于企业通过业务流程等的调整与整合, 降低成本, 形成竞争优势。

(4) 以分析知识的价值为手段。新知识价值链重在对知识价值的分析, 以知识的价值分析为手段。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实质上是知识的价值转化与传递过程。通过深入分析知识价值驱动因素, 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产生及增值过程。通过知识价值的分析, 企业可以识别对企业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关键的知识存量与知识结构, 对企业的知识存量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区别对待、重点发展, 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效率与发展可持续竞争能力的目标。

(5) 贯穿竞争战略思想, 以获取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核心竞争力可以是关键技术能力、分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制造能力, 但它更应是一种新知识价值链中知识创新与向价值的转化能力, 这是其他诸种能力的核心和灵魂。

2 新知识价值链的作用

(1)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在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里, 知识已逐步转变为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核心因素, 任何创新活动都要以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和前提, 吸收和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知识。知识是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根源。而新知识价值链注重企业知识存量的积累和有效组合, 能够提高企业相关知识整合能力, 并培育企业独特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研发能力, 进而使企业在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占有优势提升创新能力。知识价值链对企业创新承担着关键作用, 是获取创新能力的源泉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利器。

(2)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增强企业的不可模仿性。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使企业保持特性、不能被人模仿的是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独特资源, 它在实践中以难以觉察的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知识价值链是对企业知识的管理, 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 始终重视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 以达到将员工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经验、技能、技巧等意会知识, 变为企业独特的知识资源, 而使竞争者难以体验到这种知识的存在, 更难以模仿。在企业中, 显性知识是与没有意识到的隐性知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不了解某项技术的隐性知识, 也就不可能对其模仿。

(3)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获取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对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分析发现, 企业竞争优势不是由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等外在因素所决定, 而是企业特有的知识。知识产生的竞争优势, 存在于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中, 具有可持续性。新知识价值链可以不断提高企业驾驭知识的能力, 通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的组合, 促进知识创新并不断增值, 形成企业核心能力, 进而使竞争优势随着企业增量知识的产生而得以保持, 体现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4) 新知识价值链能够培育企业的学习能力。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做到学习的速度大于变化的速度, 将学习能力作为开拓竞争优势的根本。而新知识价值链以构建学习型的企业为基础, 注重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 强调对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吸收, 以及理论知识实用化和专有知识创新化的能力, 从而催生、引导企业向着“学习型”组织发展。

3 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机理

对于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即价值创造) 机理, 本文是从价值与成本的关系出发分析的, 现在构建如下的增值模型, 首先定义:

Ekv=Vkv-Ckv

其中, Ekv表示新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 是指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超过知识创新活动成本的价值;Vkv表示新知识价值链价值, 是指新知识价值链上知识活动带来的为顾客所认可的总价值;Ckv表示新知识价值链活动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 新知识价值链增值取决于知识价值链价值和知识价值链活动成本这两个因素。二者的差值即为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所以企业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来提高价值增值, 从中找到提高价值增值的关键因素。

本文所定义的新知识价值链是建立在企业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 因此, 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可以表示为各流程知识链的价值增值之和:

Ekv=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

Ekv=∑Eundefined

式中:i表示企业业务流程知识链环节数, 相应地Ekv表示第i个知识链条的价值增值。从上式可以看出, 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来源于各个环节知识链的价值增值, 它们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企业组织能够更好地组织协调各流程的知识链, 让知识创新成果更好的内化于流程之中, 则可以使知识链产生更多的价值, 降低知识活动成本, 从而使新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假定经过整合提高后的新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可以表示为:

E*kv=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Eundefined

E*kv=∑Eundefined

可以想见, 各个业务流程知识链的价值增值的提升会受到提升之前本流程知识链价值增值水平和提升之后整条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水平的综合影响, 上式可以分解写为:

E*kv=a1Eundefined+a2Eundefined+……+aiEundefined+b1E*kv+b2E*kv+……+biE*kv=∑ (aiEundefined) +E*kv∑bi

从上式可以看出, 知识价值链价值增值Ekv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系数ai, 另一个是系数bi。二个系数前面己做出假定, 可以判断:系数a*和bi的值越大, 知识价值链的价值增值Ekv提升越大。这为企业如何调整自身的知识价值链, 提升其价值增值指明了方向。

4 新经济下的企业知识价值链驱动模型

(1) 价值链与知识链的交互作用模型。

价值链是一系列连续的价值创造作业, 是从基本的原材料到供应商、到生产者直到消费者使用这样的一个流程活动。价值链的每一个流程环节都会有相应的知识链活动, 产生相应的知识和价值并随着价值链的推进而形成知识流与价值流。每个知识链都在相应的流程形成知识节点N, 节点里包含了知识链活动所产生的价值V。知识链活动产生其自身的价值, 并促进价值链的价值增值, 而价值链是知识链的基础与依托, 二者是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的关系。价值链与知识链的交互作用, 如图1。

在这些知识链中, 有些知识链对整个流程的价值增值影响最大, 其价值贡献也是相对较大的, 本文将其称为关键知识链, 寻找并完善关键知识链是提升企业知识价值链的一个重要途径。

(2) 基本系统及其结构模型。

基本系统是新知识价值链管理活动的核心, 包括六项主要内容:知识获取是组织或个人知识的来源。获取的主要知识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知识以及通过它们所获得竞争对手的知识;知识选择是将获取的知识,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为知识整合服务;知识整合是企业利用所选择的知识对知识的发现和引申过程;知识传播是将已经获得、选择和生成的知识通过分发和储藏等方式进行整理, 从而改变组织的知识资源状态, 即把外部显性和隐性知识转变为内部显性知识或个人的隐性知识, 成为企业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过程;知识共享是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共享的作用是通过将隐藏在个人大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被记录的显性知识, 使知识需求者能够得到所需求的知识;知识创新是核心过程, 企业通过知识创新来开发目前尚不具备的能力, 可促使企业不断地产生新技能、新产品、更好的想法及更有效的管理过程, 如图2。

(3) 支持系统。

支持系统是为了保证新知识价值链基本系统活动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管理活动, 并增加了链中知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对知识流的影响, 而且企业能够通过组织管理的各个组成要素获得新的知识。

(4) 驱动系统及其模型构建。

完整的知识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活动 (知识的选择、共享、创新等) 是将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与组织结构、信息技术等相接在一起的同步的过程。

(5) 反馈系统。

反馈的主要作用, 是对付链中存在的内部和外部不确定性。及时的反馈, 一方面使知识价值链管理不偏离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方向, 以此来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 从而使知识顺利增值, 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 实现新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实施中的问题重新审视制定竞争优势战略的假设是否发生了变化, 是否阻碍了知识价值链管理, 适时地修改战略定位, 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识别其隐性知识, 并在组织之内或组织之间进行传递。

参考文献

[1]徐瑞平, 王丽, 陈菊红.基于知识价值链的企业知识创新动态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5, 23 (4) :78-82.

[2]成思危, 余静阑.解读新经济[J].管理科学文摘, 2008, (2) :5-6.

[3]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优化业务流程与组织,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橡胶病虫害防治下一篇:新兴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