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本质

2024-09-24

知识产权本质(共11篇)

知识产权本质 篇1

知识产权立法的根本,就是要保护智力创造者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知识传播,实现治理资源的高效配置。正义与效益是知识产权的双重目标,知识产权围绕着这一价值目标,在社会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保护私有权利,平衡社会经济利益,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基于这一目标与功能,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知识产权的本质。

一、知识产权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度选择

第一,从知识产权政策的决策主体看。纵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任何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都是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制定、实施、推进的,并通过知识产权政策对知识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规制。公共政策主体活动的主要任务有三方面:首先,是制定法律法规,在现代化的社会中,通常是以产权的形式对相关的知识财产进行保护。当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中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设计,立法者通常是站在该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准上去考虑。然而,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以后,任何国家都既要考虑本土化,也要考虑全球化、一体化条件下,国家之间的运作与协调。其次,是提供实施条件与环境。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知识产权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产权形式,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机制,其必然要受政府调控机制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产权效能的发挥。第三,要以相关的切合实际的公共政策为基础。当前,从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看,世界各国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都集中体现在公共政策体系中,即产业经济、科技、外贸、文化、教育等政策。这就是说,知识产权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时,并不是独立发生作用,而是与国家其他政策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中发挥其作用的。

第二,从知识产权政策的调节机能看。知识产权政策的调节功能,集中体现在公共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要使各种利益的冲突的解决,确保社会、经济、文化等的顺利发展。知识产权政策主要调整的是知识财产资源的配置。协调的主要对象是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及应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解决的是创造者的专有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相对均衡。

知识产权从调整的功能出发,知识产权制度的两大基本法律观:一是私权神圣,知识产权是知识财富的法律形态,权利是根本,在社会经济运行中,以保护创造者权利为主要内容。二是利益均衡。知识产权也是知识利益配置的法律工具,在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往往是通过权利限制及权利的制度设计,来调整社会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主体之间实现利益相对均衡,从而达到全面推进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

第三,从知识产权政策的目标趋向看。在国际社会中,公共政策的总体目标,是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在不同的国家,依据本国的现状,制定不同的具体目标。然而,就知识产权来讲,正义和效益是他们追求的共同目标。正义是现代社会制度的第一目标,也是知识产权制度的第一目标。如果一个社会无视创造者权利的存在,其创造者的权利就得不到补偿,创造者的积极性将遭到压制,社会的正义也难以实现。知识产权制度的效益目标,是植根于社会生活中的知识产权制度,其承担着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知识资源的配置,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二、知识产权是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

知识产权是近现代世界贸易的一种法律秩序。在国际法律制度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国内走向国际,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二是有知识成果的创造领域走向经济、文化、科技贸易领域,形成了国际贸易体制的基本规则。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知识产权协定》以国际法律文件的形成,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了新的国际贸易体制之中。

第一,经济的全球化促进国际贸易的知识化。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知识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新现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源配置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实现扩大世界商品生产和交换。这就是说,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社会的运行中,知识产权保护既是发达国家维系贸易优势的法律工具,也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先决条件。

第二,知识产权的国际化。所谓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即指各国立法进入了统一标志的新阶段,其意味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在全球范围内是适用的。《知识产权协议》是缔约国在国内立法的原则与依据,也就是说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国际法要高于国内法;在国内法的立法过程中,国内法要遵从国际法,这体现知识产权保护的高标准化。现实状况是,现代国际公约所确定的最低保护标准,也体现的是权利高水准保护,其主要顾及的是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可见,如今的低标准,实际也超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知识产权协定》对国际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有系统的规定。一是协定以推进经济全球化和立法一体化为目标;二是将国际贸易原则延伸到知识产权领域;三是对知识产权纠纷的处理要是用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

三、知识产权制度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

当今,中国走向现代化,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从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的视角出发,目前,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确定合理的知识产权水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要按照《知识产权协定》最低标准,要根据中国的现状制定。也就是说在遵循国际公约的基础上,要尽可能根据我国的现实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水平,推进知识产权法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协调。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对国内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确定自身的近期责任与远期战略目标,同时这些责任与目标都要与国际接轨,从而进一步推动本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范知识产权滥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此有不少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存在着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如盗版、假冒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这对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今,我们应严厉打击盗版、假冒等侵权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积极推进社会市场经济的规范发展,极力维系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第三,积极推动本国优势资源的保护。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在传统文化知识和遗传资源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要重视与传统资源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传统资源的维护、管理、推广、利用的体制和机制,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建立将知识产权政策与各项公共政策相匹配的政策体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四,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政策目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要服从于实施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政策目标。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统一。新经济的增长,更要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新时期,知识产权制度保障着知识的创新与发展,服务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社会化和产权化的发展目标。站在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发展道路:只能走不断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于金葵.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王莹.对知识产权本质问题的再认识[J].前沿,2012(9).

知识产权本质 篇2

一、填空题

1.本质安全管理具体体现在 人员的本质安全、设备的本质安全、环境的本质安全、管理的本质安全四个方面。

2.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管理对象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与控制、组织保障管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评价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3.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在煤矿安全事故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问卷调查法、标准对照法以及工作任务分析等危险源辨识方法,系统地辨识存在于煤矿上的危险源以及其起因和后果。

4.实施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责任明确。

5.危险源辨识常用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经验分析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

6.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除了需要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及时态。三种状态分别指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三种时态分别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7.风险预警警度分为 巨警、重警、中警、低警 和轻警。

8.煤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结构模式,即可从企业安全生产观念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四个方面设计。

9.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的建设流程是闭环的五个阶段,即研究树立、培育强化、分析评价、确立巩固、跟踪反馈。

10.安全生产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有:三级教育、特殊工种的专门培训、各级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等。

11.风险预控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危险源管理标准及措施、风险预警等内容。

12.组织保障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建设、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文件(记录)管理和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等内容。

13.生产过程中,风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

14.本质安全体系涵盖了质量标准化(生产系统安全要素)内容,是质量标准化基础上的提升和深化。

15.各项记录是现场管理的证据,应该与现场工作紧密结合;记录应及时、准确、全面、真

实。

16.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模式为“PDCA循环模式”,即:持续改进模式。

二、名词解释

1.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2.风险: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

3.风险预控: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的出现的过程。

4.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煤矿本质安全文化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精神,并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生产行为准则以及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是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

5.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煤矿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煤矿人-机-环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

6.组织保障:是为了顺利实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煤矿应该设立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岗位职责、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的人员准入和培训机制、良好的安全文化体系等。

三、简答题

1.什么是“五型企业”?

答:通过全面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拓展管理深度和覆盖面,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创建本质安全型、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和谐发展型企业。

2. 本质安全的目标是什么?

员工无违章,管理无漏洞,设备无隐患,系统无阻滞,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

3.本安体系要求员工在工作中至少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哪些问题?

(1)自己的工作任务、流程、职责和行为规范。

(2)当前工作的意义。

(3)自己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及其特点。

(4)自己的工作环境及其特征。

(5)具体的工作方法。

(6)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人、机、环)。

(7)工作中的相互协调机制。

(8)自己的工作业绩评价及薪酬水平和结构。

(9)自己的其它权益。

4.不安全行为有哪三种基本控制途径?

(1)自我行为控制。(2)工作流程控制。(3)监督控制。

5.管理者至少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

(1)安全管理职责认知培训。

(2)各种险源预知能力培训。

(3)工作方法及技能培训。

(4)紧急状态处理知识和能力培训。

6.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执行程序有哪些?

(1)准备工作(2)危险源辨识(3)风险评估

(4)危险源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的制定

(5)危险源审核与发布

(6)危险源增减与升降级管理

(7)危险源监测与信息采集

(8)危险源风险预警

7.煤矿本质安全文化理念区别于传统安全文化理念所体现出的精神是什么?

认清知识内涵 追求教学本质 篇3

【关键词】教材;设计意图;教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40-02

【作者简介】潘卫东,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北塘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数学教师,锡山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先后荣获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锡山区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学中如果仅以本为本,课堂会缺少创新的色彩,缺少学生思维的灵动;如果仅依赖个体经验教学,教材的基本意图就会被曲解,重难点就会偏离。因此,教师应该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的理念下,从课标要求、教材体系、儿童立场等维度吃透教材,厘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理解材料背后隐含的丰富内涵,挖掘教学细节,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基于课标要求,参透内涵

课标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在教学四下“运算律”单元中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要求: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材通过“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

有位教师这样教学:第一步,讲述高斯的故事,引出课题;第二步,出示下图和自学要求进行自学,(1)观察两组算式,28+17=45(人),17+28=45(人),你有什么发现?还可以怎样写?(2)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等式吗?(3)举一举生活中符合这样情形的例子;第三步,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前两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第(3)个问题学生举例回答:我和同桌互换位置、我的衣服里外互换等。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后指出: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第四步:讲故事《朝三暮四》,进行结合律的教学。

在此次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吃透教学要求,导致了在教学中随意打乱教材编排顺序的现象发生,丧失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认识、研究运算律本质的机会,因而举例停留在表面上的仿照,把“交换律和交换物品”错误地等同起来。两个故事偏离了运算律的实质,华而不实。

“基于课标要求,参透内涵”要求我们必须在认真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去理解教材、把握设计意图,才能真正确保教学质量。

二、基于教材体系,理解内涵

课标指出: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在理解教材体系内涵的基础上实施教学。

例如,数学教材体系中对“时间的认识”是这样安排的:二下《时、分、秒》的基本要求是能看懂几时几分,三下的“年、月、日”单元中就需要掌握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关系。虽然这两个教学内容间有着实质性的联系,但也有一个知识断层——没有“普通计时法”的教学。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分、秒》时应合理渗透或适当补充普通计时法的相关内容,为三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忽视了教材的整体性、内容的关联性。

在教学上面这道题时,创设条件使学生联想到一天里有两个1时、2时……12时,同时要求学生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时间名词来具体说明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各时段能深入地了解,清晰地表达:上午8点升旗仪式,中午12点吃中饭,下午4点踢毽子。

因此,教师一定要基于教材体系,善于挖掘留白资源,适度引申和拓展,做到“踏雪无痕”。

三、基于儿童立场,诠释内涵

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倡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生命焕发、涌动发展的过程。只有学生自己想明白的知识,才具有生长出新知识的力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数学过程,他们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思考问题的经验和知识背后的思想,这些才是学生学习力提升的根本。

例如,在教学四下“运算律”单元中的“乘法分配律”时,例题通过“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24根跳绳,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这一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按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两道算式:6×24+4×24和(6+4)×24,学生发现这两题计算结果相等,可以写成:(6+4)×24=6×24+4×24,在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上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该例题虽然紧扣生活,但学生实际没有这样的经验,文字叙述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形象表达。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教材内容,改变教学形式,以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有位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初步感知。教师出示图1,让学生说说一共有多少个方块?怎样列式?出示算式:2×5。接着板书:4×5,让学生想象会是怎样的画面?学生答后出示图2,接着老师合并图1和图2,并出示图3。问:共有多少个方块?谁能列出综合算式?出示算式:2×5+4×5和(2+4)×5。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算式分别是怎样算的?结果相等吗?为什么?二是丰富表象。出示算式:(3+4)×6,你又想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算式怎么算?换个算法,怎样列式?与“3×6+4×6”相等吗?三是合理推想。出示算式:7×12+3×12,让学生合并计算;出示算式:(15+4)×8,让学生分开计算。这种教学不仅帮助学生从形式上发现等式,还能从本质上理解等式存在的必然,从而促进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本质的把握,真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现实。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和课程仅仅是构成一个单一过程的两极,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正当的解决办法是使教材心理化。”研读教材还需基于儿童立场,去理解、发现儿童,从而更好地开发、引领、发展儿童。

把握思维本质领会知识内涵 篇4

一、考查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

例1 (2013·邵阳)下列四个点中,在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上的是( ).

A.(3,-2)B.(3,2)

C.(2,3)D.(-2,-3)

【分析】根据函数y=-6/x,得到xy=-6,只要把点的坐标代入上式,成立即可.

【解答】∵函数y=-6/x,∴xy=-6,

分别把各点的坐标代入上式,等式成立的点就一定在函数图像上.

只有A成立. 故选A.

【点评】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对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横纵坐标的乘积是一个定值k.

二、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例2 (2013·衢州)若函数y=m+2/x的图像在其所在的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则m的取值范围是( ).

A. m<-2B. m<0

C. m>-2D. m>0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得m+2<0,再解不等式即可.

【解答】∵函数y=m+2/x的图像在其所在的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m+2<0,解得m<-2,故选A

【点评】此类问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当k>0时,在每一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

例3 (2013·陕西)如果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一个反比例函数y=6/x的图像交于点A(x1,y1),B(x2,y2),那么(x2-x1)(y2-y1)值为______.

【分析】因为A点在双曲线y=6/x上,所以x1y1=6,再利用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得到坐标之间的关系即可.

【解答】∵A点在双曲线y=6/x上,∴x1y1=6,

又∵A(x1,y1),B(x2,y2)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所以,x2=-x1,2=-y1,

∴ (x2-x1)(y2-y1)=(-x1-x1)(-y1-y1)=4x1y1=4×6=24.

【点评】充分利用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交点的对称性. 解题过程充分体现了整体思想的运用.

三、考查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

例4 (2013·张家界)如图1,直线x=2与反比例函数y=2/x和y=-1/x的图像分别交于A、B两点,若点P是y轴上任意一点,则△PAB的面积是______.

【点评】此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和图形的等积变形转化等知识.

另一解法:先求A、B两点的坐标,从而得出AB的长和高OD的长即可求得面积.

四、与反比例函数有关的综合问题

例5 (2013·南充)如图2,函数y1=k1/x与y2=k2x的图像相交于点A(1,2)和点B,当y1<y2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 x>1B. -1<x<0

C. -1<x<0或x>1D. x<-1或0<x<1

【分析】由交点A坐标可确定两函数解析式,再解方程组求出另一交点B的坐标,观察图像即可直接写出当y1<y2时所对应的x的取值范围.

【解答】将点A(1,2)代入,可得:y=2/x,y=2x,联立方程组,解得x=-1,y=-2,得到另一交点B(-1,-2),观察图像可知,当y1<y2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1<x<0或x>1. 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 解答此题时,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例6 (2013·铁岭)如图3,点P是正比例函数y=x与反比例函数y=k/x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PA⊥OP交x轴于点A,△POA的面积为2,则k的值是______.

【点评】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也考查了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同时考查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查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例

例7 (2012·安徽)甲、乙两家商场进行促销活动,甲商场采用“满200减100”的促销方式,即购买商品的总金额满200元但不足400元,少付100元,满400元但不足600元,少付200元,……乙商场按顾客购买商品的总金额打6折促销.

(1)若顾客在甲商场购买了510元的商品,付款时应付多少钱?

(2)若顾客在甲商场购买商品的总金额为x(400≤x <600)元,优惠后得到商家的 优惠率为p(p=优惠金额/购买商品的总金额) ,写出p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p随x的变化情况;

(3)品牌、质量、规格等都相同的某种商品,在甲、乙两商场的标价都是x(200≤x<400)元,你认为选择哪家商场购买商品花钱较少?请说明理由.

【分析】(1)根据题意直接列出算式510-200即可.(2)根据商家的优惠率即可列出p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能得出p随x的变化情况.(3)先设购买商品的总金额为x元,(200≤x<400),得出甲商场需花x100元,乙商场需花0.6x元,然后分三种情况列出不等式和方程即可.

【解答】(1)顾客在甲商场购买了510元的商品,付款时应付510-200=310(元).

(2)p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p=200/x.

∵200>0,∴p随x的增大而减小.

(3)购x元(200≤x<400)在甲商场的优惠额是100元,乙商场的优惠额是x-0.6x=0.4x.

当0.4x<100,即200≤x<250时,选甲商场购买商品花钱较少;

当0.4x=100,即x=250时,选甲、乙商场一样优惠;

当0.4x>100,即250<x<400时,选乙商场购买商品花钱较少.

知识产权本质 篇5

A、3 B、6 C、9 D、12

2、生产经营单位发生液氨泄漏致人中毒事故后,应急求援的首要任务是抢救中毒人员和人员疏散,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

A、堵塞液氨泄漏点 B、冲洗液氨泄漏点

C、调查液氨泄漏事故原因 D、监测周围空气重氨的浓度

3、海因里希法则将事故连续过程概括为五要素:并用多米诺骨牌形象地描述事故这种因果连锁关系,下列描述事故发生五要素的选项中,正确的顺序和内容是()。

A、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能量意外释放,事故,伤害 B、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C、人的缺点,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D、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屏蔽失效,事故,伤害

4、甲公司拟投资建设一个化工项目,改建设项目及安全设施已通过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审批,项目开工前,甲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将该项目的产能扩大一倍,主要生产设备发生了重大变更。根据《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6号),下列针对该公司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A、重新进行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并报原批准部门备案

B、重新进行改建设项目及安全设施的设计,并报原批准部门审查同意 C、重新进行改建设项目及安全设施的设计,并报原批准部门备案

D、重新进行改建设项目的设计,经建设单位组织审查后报原批准部门备案 5、1g氰化钾等危险化学品。存储区西北角有危险化学品库房占地10m×20m,存有汽油3t。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该物流存储区在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时可划分为()个单元。

A、1 B、2 C、3 D、4 6、1g氰化钾等危险化学品。存储区西北角有危险化学品库房占地10m×20m,存有汽油3t。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该物流存储区在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时可划分为()个单元。

A、1 B、2 C、3 D、4

7、生产经营单位应对安全生产投入进行预算管理,并经审批后按预算实施投入。以下关于安全生产投入的描述中,正确是()。

A、对于股份制企业,其安全费用的投入由董事长予以保证 B、对于个体工商户,其安全费用的投入由投资人予以保证 C、对于个体工商户,其安全费用的投入应由职工承担

D、对于一般国有企业,其安全费用的投入由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予以保证

8、进入夏季,一些地区连续出现强降雨。某选矿厂发现排洪渠上的来水量大幅增长,有发生水淹厂房和危及人员安全的风险。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下列关于应急处置措施的做法中,正确的是()。A、暂时停产停业,加强监测

B、暂时难以停产的装置和设施,加强维护和保养 C、撤离人员,停止作业,加强监测 D、设置警示标志,加强监测

9、海因里希法则将事故连续过程概括为五要素:并用多米诺骨牌形象地描述事故这种因果连锁关系,下列描述事故发生五要素的选项中,正确的顺序和内容是()。

A、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能量意外释放,事故,伤害 B、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C、人的缺点,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D、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屏蔽失效,事故,伤害

10、甲省乙市丙县某施工工地发生较大事故,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该事故报至乙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所需的时间最长为()小时。

A、1 B、2 C、3 D、4

11、我国对从事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修理、维护、保养改造的单位实施资质许可,并对部分产品出厂时是安全性能监督检验,对在用的特种设备实施定期检验和注册登记,上述要求属于特种设备和安全监督方式中的()。

A、设备专用和监督检查制度 B、市场准入和监督检查制度 C、市场准入和设备准用制度 D、行政许可和监督检查制度

12、某石化企业组织有关安全技术人员对运行中的催化裂化装置存在的火灾、爆炸等事故隐患进行安全评价。按照安全评价实施的阶段分类,本次安全评价属于()。A、消防现状评价 B、安全现状评价 C、安全验收评价 D、安全预评价

13、某水泥厂存在严重的粉尘危害。为减少和消除粉尘危害。该厂采取了四六工作制,减少接触粉尘的时间,为职工提供防尘口罩等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组织管理措施的是()A、缩短工作时间 B、静电除尘 C、重力除尘 D、提供防尘口罩

14、某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开展了创建安全班组达标活动,旨在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水平。张某担任该企业班组长多年,具有丰富的基层安全管理经验,张某发现在班组内可能造成较大事故的职工往往具有感情冲动等性格特点。依据事故频发倾向理论,针对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员可采取的安全改进措施是()。A、遵章办事,违者严罚 B、重新培训,更换岗位 C、加强教育,重点监护 D、加强现场安全警示及提示

15、甲公司为一家机械加工企业,有职工52人,配备了一名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钱某,并委托具有安全评价资质的乙公司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乙公司派遣注册安全工程师丁某负责甲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甲公司安全生产职责的是()。A、钱某 B、丁某 C、乙公司 D、甲公司

16、某公司是一家工程建设公司,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生产数据,该公司拟用统计图方式分析事故与隐患之间的关系,以便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的依据。下列统计图中,适用于描述事故与隐患质检关系变化的是()。

A.百分条图 B、雷达图 C、散点图 D、直方图

17、某公司是一家工程建设公司,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生产数据,该公司拟用统计图方式分析事故与隐患之间的关系,以便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的依据。下列统计图中,适用于描述事故与隐患质检关系变化的是()。

A.百分条图 B、雷达图 C、散点图 D、直方图

18、某水泥厂存在严重的粉尘危害。为减少和消除粉尘危害。该厂采取了四六工作制,减少接触粉尘的时间,为职工提供防尘口罩等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组织管理措施的是()A、缩短工作时间 B、静电除尘 C、重力除尘 D、提供防尘口罩

19、某化工企业在进行原料储罐检修时,需办理受限空间内动火作业许可,在办理许可时,需要检测的项目是()。A、有毒气体浓度、温度、可燃气体浓度 B、温度、有毒气体浓度、氧气含量 C、温度、可燃气体浓度、氧气含量

D、可燃气体浓度、有毒气体浓度、氧气含量

20、某企业为降低烟气脱销系统安全风险,将使用原料由液氨变更为尿素。依据《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48号),该企业向申报机关申请变更的时间应在原料变化为尿素后的()日内。

A、7 B、10 C、15 D、30

21、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估以及等级划分,下述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根据危险程度将重大危险源划分为三级,一级最高

B、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已满三年的,应当重新进行辨识、评估和分级 C、根据危险程度将重大危险源划分为三级,三级最高

D、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3人以上受伤的,应当重新进行辨识、评估和等级划分

22、某建筑施工单位在起重机检修过程中,检修工具从高处坠落,砸中一名在起重机下方作业的建筑工人,导致该工人重伤。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该事故类别属于()。

A、高处坠落 B、机械伤害 C、起重伤害 D、物体打击

23、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估以及等级划分,下述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根据危险程度将重大危险源划分为三级,一级最高

B、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已满三年的,应当重新进行辨识、评估和分级 C、根据危险程度将重大危险源划分为三级,三级最高

D、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3人以上受伤的,应当重新进行辨识、评估和等级划分

展开学习过程突出知识本质 篇6

[关键词]枚举 问题 操作比较 开放问答 多向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0

数学知识的本质一般是指那些隐藏着的和决定数学现象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思想方法等,它们往往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若能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学就有了深度和广度。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枚举”一课教学为例展开探究。

片断一:理解概念

例题: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师: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生1:周长22米,可以围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2:周长22米是不变的,可以推想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一定,即长+宽=11(米)。

师:你打算怎样解决问题?

生3:用22根小棒摆(围)出不同的长方形。

生4:摆出长方形后记录长与宽是多少,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即长+宽=11(米),再计算出面积各是多少。

……

【设计意图: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真正读懂问题与以往常规问题的不同或特殊之处,并在已有知识体系中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一一列举策略便自然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

片断二:掌握方法

1.列举可能的解

师: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接下来,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策略来研究一下,可以用小棒围一围,也可以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然后把不同的情况整理到表格里。(在学生探究新知后,师组织学生分析与交流)

师:你是怎么列举的?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使学生初步明白虽然路径、角度不一样,如宽的米数从小到大有序列举、长的米数从大到小有序列举等,但都做到了有顺序、有条理的列举,领悟到列举方法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师:这些方法,你觉得哪些有优点,哪些有缺点?请你指出来并修改。

生1(出示下表):有序。

生2(出示下表):有顺序,但有遗漏。

生3(出示下表):无顺序,眼花缭乱。

……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一组有结构的材料对比中辨析、优化与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列举有序性的意义建构,逐步领悟到列举的关键是做到有序,明白只有做到有序,才能让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2.验证出正确的解

师(出示下表):观察格表,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

师生(小结):因为长和宽不一样,所以面积就不一样。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师改例题如下:“王大叔用24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如果是36根木条围长方形花圃呢?)

师:能否把摆小棒、画图等方法放在头脑里想象,经过头脑整理后再填表列举?请同学们试一试。

……

【设计意图:从摆小棒、画图等列举到填表列举,动手的成分少了,动脑的成分多了。这个环节的教学要处理好从直观操作到填表思考的过渡,从无序列举到有序列举的改进,从“有形”整理到“无形”整理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

片断三:学会运用

练习A:有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会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会发出铃声,那么下面哪些时间也会发出铃声?

13:00 14:40 15:40 16:00

练习B: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1)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2)梅山小学有一个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把花圃的长增加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城西广场是1路公共汽车和2路公共汽车的起始站。1路公共汽车6时2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4分钟发一辆车。2路公共汽车6时30分开始发车,以后每5分钟发一辆车。这两路公共汽车几时几分第一次同时发车?

(4)四年级同学准备制作160个灯笼庆祝国庆。已经做了76个,剩下的分给28个同学去做,平均每人要做多少个?

……

课后思考:

1.在开放问答中,凸显知识本质

所谓枚举,就是一一列举,指将问题所有可能的答案列举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答案。如上述教学中,教师提问:“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大问题”,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足的探究空间。生1“周长22米,可以围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让我们明确枚举的对象;生2“周长22米是不变的,可以推想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一定,即长+宽=(11)米”,让我们明确枚举的范围;生4“摆出长方形后记录长与宽是多少,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即长+宽=11(米),再计算出面积各是多少”,让我们明确枚举的判定条件,从而凸显了枚举这一概念的数学本质。

2.在操作比较中,掌握学习方法

在确定枚举的对象、范围和判定条件之后,就要一一列举可能的解,并验证是否是问题正确的解。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创设了四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王大叔用24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如果是用36根木条围长方形花圃呢?”通过问题,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摆小棒、画图等列举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很多局限性,必须突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课堂教学进行到此,学生优化学习方法的欲望被激发了,提升了数学思考的水平。

3.在多向训练中,学会灵活运用

列举作为一种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从两个维度设计训练:一是在学生初步学会表格列举后,引导他们学习一些其他的列举方法,使列举更加方便、有效;二是可以设计题组练习,让学生灵活选择策略解决问题。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列表和画图的策略,现在又学习了一一列举的策略,我将这三部分习题混合选编,让学生快速判断用什么策略来解决,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快速地辨析出问题的特点,并选择合适的策略(方法)解决问题,才能说学生具有策略意识,策略的学习才真正达到目的。

知识产权本质 篇7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实质是确定知识产权在质押状态下的价值多少以及判断其实现能力的问题。对于所质押的知识产权来说,其特点代表了一种获利能力或可赢利条件。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业务中,主要的相关利益者有金融机构(银行等)、借款企业和资产评估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贷款的如期偿还,而这是以企业未来稳定的现金流入为基础的。因此,笔者认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本质是知识产权获利能力的实现值,即给企业带来的贡献,其评估值则是其获利能力实现值的资本化。

二、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特殊性分析

为了更好地认识知识产权质押的特点,本文将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与资产抵押、动产质押、其他权利质押以及一般交易性评估进行比较,得出知识产权评估在担保方式、资产形态、权利特点以及评估目的等方面的特殊性。

(一)与抵押评估相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期限较短、贷款额度比较灵活。知识产权资产受自身特性的影响,资产受益期限一般较短。以专利技术为例,专利技术具有时效性,一旦专利技术的有效期满,专利技术就成为全体公众都能使用的公共资源,从而可能不再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特别是在质押目的下,基于知识产权受资产自身特性、知识产权评估困难、质押期间价值波动大等因素的制约,质押评估期限一般较短,贷款额度比较灵活;而不动产抵押贷款评估由于被抵押资产具有“见得到,摸得着”的特点,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其价值相对稳定,所以抵押资产的受益期限一般较长,且贷款额度一般较高。

(二)与动产质押、其他权利质押相比,知识产权质押评估难度大、涉及因素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由于受知识产权自身非物质性、唯一性、时间性、地域性等影响,在评估中应该更加关注其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风险因素等方面。比如法律方面,要重点关注知识产权的权属、有效性、稳定性等问题;对于多人共同享有知识产权的情况,应着重分析其变现能力,进而分析其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影响。技术方面除了考虑被评估知识产权本身所处的技术水平外,还应分析其替代技术对质押知识产权在质押期间价值的实现以及变现能力的影响。各个方面因素的分析,增加了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难度。而动产质押、其他权利质押评估考虑因素较少,并且业务比较成熟,操作相对容易,如上市交易的股票的价值评估,可以采用现行市价法,即按照评估基准日的收盘价确定被评估股票的价值。

(三)与知识产权交易评估目的相比较,知识产权质押的评估结果验证较难。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如果借款企业能够如期偿还贷款,则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值无比较标准;如果借款企业不能如期偿还贷款,则需要等到被质押知识产权实际处置时才能比较。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知识产权处置期限可能较长。而交易目的下的知识产权的评估值在交易完成时就能够马上得到验证。

(四)知识产权质押评估风险较大。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可移性、变现性、风险性及地域性等特征,在具体操作中,除对传统业务知识产权价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外,还应考虑额外的价值影响因素,加上质押条件下知识产权的占有是一种虚拟而非实际的占有,且在市场化方面又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值估算难度增加,得出不合理评估值的不确定性增大。评估值是否合理,是引发评估诉讼风险的关键。当评估报告使用者的损失超过其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将面临诉讼风险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

三、知识产权质押评估需注意的问题

(一)要准确判断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价值类型。目前评估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质押知识产权评估价值类型的认识不一致,其中最突出的分岐在于市场价值与清算价值的选用。导致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在知识产权质押条件下,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不完善,银行不仅关注质押的知识产权未来最有可能实现的价值,还关注知识产权的变现能力。因此,“质押”评估时必须考虑知识产权在被质押环境下各种因素对评估值的影响。对质押环境的考虑,打破了市场价值的应用条件。而清算价值则是指知识产权处在企业清算或破产状态下的价值,这与“质押”状态时完全不同。

(二)对被质押知识产权要进行“全方位”分析。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创造性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其自身具有非物质性、法定性、专有性、地域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再加上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所以对知识产权评估应比一般交易目的下的知识产权评估更深入、更谨慎。比如专利技术,由于专利证书仅记载授予专利权时的状态,对于随后发生的权属变化、许可他人使用及有效性变化,均没有反映。因此,我们在评估时应该对专利的权属问题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分析,才可以最终确定其权属状态。

(三)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假设存在争议。在评估时,评估假设不同,使得被评估资产将被设定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下,此时,资产的应用程度不同,其评估值也将存在差异。与质押知识产权评估的价值类型制约因素类似,其评估假设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可能存在继续使用假设、清偿假设、公开市场假设的分歧。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本质是知识产权的获利能力的实现值,即给企业带来的贡献,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应是在持续假设的前提下,即被评估知识产权资产正处于使用状态并将被继续使用下去,其价值应是知识产权作为借款企业资产的一部分,所能带给企业的经济价值。

(四)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方法的选择受限。资产评估方法是分析和判断资产评估价值的手段和途径。对同一资产运用不同评估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可能是大相径庭的。目前资产评估中使用的三种基本方法分别是: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市场法是根据替代原则,采用比较和类比的思路及方法判断资产价值水平的评估技术规程。应用市场法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一个公开活跃的市场;二是公开市场上要有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其中参照物的可比性是采用市场法的关键,包括参照物与评估对象功能的相似、面临的市场条件的相似性、参照物成交时间与评估基准日间隔不能过长等。由于目前国内知识产权转让市场狭窄、发展不完善,且与不动产抵押相比,知识产权质押物的流动性相对较差;再加上知识产权独特性、唯一性等特点,市场法评估质押知识产权时“参照物”的选取较为困难。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是重建或重置被评估资产,而我国企业的财务报表还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因此,使得特别依赖企业提供材料的成本法的评估结果难以令人信服,同时知识产权的成本较难计量也是成本法应用的瓶颈之一。收益法是运用预期收益和效用价值原理,利用投资回报和收益折现等技术手段,把评估对象的预期产出能力和获利能力作为评估标的来估测评估对象的价值。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本质的角度,采用收益法评估质押知识产权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收益法中收益额、年限,特别是折现率的估算给方法的实施带来较大困难。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还存在诸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法规不健全、对不同地区知识产权市场的特点难以把握、资产评估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有待提高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大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

知识产权本质 篇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同时也是经济理论界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孕育和发展的时代大致相同,但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为了深入地从理论上把握好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实质,从而更好地指导经济发展实践,有必要全面了解和把握它们的差异。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存在着诸多差异,其中本质的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各自的含义不同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的简称,它要求把经济系统的运转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往来式的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在这个不断运转的经济系统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系统对它的环境即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说,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综合利用和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使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纳入整个人类自然生态复合系统之中。

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它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经济就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与调控,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信息化转向。

2 各自的理念不同

循环经济的理念体现了统筹发展的思想和系统论的观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解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就业等问题上是分裂的,而循环经济把这三者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寻求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经济系统是社会自然生态复合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只单纯地追求经济系统本身短期的最佳效益,而这种行为违背了系统论原理,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全局最优,而不能片面地只追求局部最佳,事实上片面地追求局部最佳也只能是暂时的,是不长久的。经济系统的运行方式必须考虑到对它的环境即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经济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恶性破坏,使自然生态系统偏离了其良性运转状态,也就是使整个人类自然生态复合系统内部运行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实际上就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干预方式的不当使得人类自然生态复合系统内部结构发生了不利的变化,从而导致这个大系统的原有功能出现了弱化和丧失,同时自然生态系统又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恢复良性平衡,即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难以逆转的恶性破坏。传统经济模式以经济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顾生态目标,或者生态目标为其次,但从长远看不可能达到经济目标最佳。人类社会自然生态复合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协调平衡能力,即自然环境对污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其实质是自然生态系统对物质的良性循环能力,即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理化和生物的作用把污染物分解和转变成有利的新形态物质的能力,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恢复良性的平衡。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以人类自然生态复合系统长期最佳运行为目标,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共处的方式,寻求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恰当结构安排,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中所遭遇到的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知识经济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配置方面,知识经济形态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智力资源,这种资源一般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它是知识经济形态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而其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是起次要作用的要素。通过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弥补自然资源的短缺,知识智力资源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因此知识经济形态中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是支柱产业方面,知识经济形态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当代高技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智力资源是高科技最重要的资源。高科技产业中的高科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高科技的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根据联合国组织的分类,当今时代高技术可分为八大类:即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软科学)科学技术。以上述八大类科技为资源依托的高技术产业共同构成知识经济形态中的支柱产业。三是知识经济形态中的消费方面,知识经济的消费是指知识的使用,这种消费的结果是产生高技术产品或者新知识,知识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它的消费使用不具有排它性,它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它可以被不同的主体同时使用(除了没有授权并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知识以外),但是知识产品本身会陈旧老化,会被新知识所取代,一旦如此,原有的知识便丧失使用价值。在知识经济形态中,创造的知识财富大大超过物质财富。知识经济的实质在于以知识的不断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其实质就是知识创新。

3 各自的特征不同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不同于其他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所考察的系统不是着眼于狭小的纯经济系统本身,而是着眼于由人、自然、科技等各种要素构成的人类自然生态复合系统,相对于其他传统经济模式所考察的经济系统而言,它要求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必须站在这个大系统的层次上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循环观。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但自然资源却没有形成有利循环,而要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就必须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运用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经济系统要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超过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因此循环经济着眼于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生态循环,从而确保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单纯追求经济系统本身的物质财富为主要目标,而循环经济模式以追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首要目标。这种新的价值观要求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物质财富而且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要求必须以人类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良性循环、平衡发展作为人类行为方式选择的前提。

四是新的生产观。传统经济模式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多地使废弃物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五是新的消费观。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尽量生产,尽量消费。其消费是与资源环境问题割裂开来的,而循环经济的消费观提倡物质的适度合理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考虑消费的结果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产品的消费,从而尽可能控制人类的消费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或模式,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信息化。知识经济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广泛渗透和使用,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经济的发展日益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信息流,伴随着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存储以及使用,整个社会经济体现出信息化和数字化特征。

二是网络化。在知识经济形态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和充分发展使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崛起,“网络经济”正蓬勃发展,经济主体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市场供求信息、寻找合作伙伴、宣传企业形象、介绍企业产品。个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可以进行网上采购等等。经济的网络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行的效率,以电子商务为典型代表的网络经济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流形式。

三是智能化。知识经济是一种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智力、知识、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财富和权力的再分配取决于拥有的信息、知识和智力。智能即智力的凝聚,表现于特定人才和技术之上的创造力和拓展能力,其主要形态是特定知识及其开发和运用。智力资源的多寡,智能开发和利用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世界各国对于智能的开发越来越看重,强调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在企业或组织中推崇人本管理,营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员工智力的愉悦氛围和环境。

四是创新化。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传统经济发展也需要创新,但创新并没有成为其主要特征,因为其创新所经历的时间相对比较漫长,范围相对比较有限。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速度大大加快,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新技术不断涌现,落后技术迅速被淘汰。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失去生存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范围遍及全社会,创新的领域十分广泛,创新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在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全面创新,并形成一种持续高效的创新机制,才能使社会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支撑。

五是可持续化。传统的工业经济虽然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但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和消耗,严重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危害到了人类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依赖的真正的生产资料不再是纯粹的自然资源,而是以人的知识为主,通过知识和技术持续创新,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积极不断有效地探索开发新的资源,从而使得现有的自然资源状况不会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4 各属不同的经济形态分类标准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对于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传统经济模式和“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这两种发展模式而言的。区分这三种模式的分类标准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在这三种模式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不同。

在传统经济模式中,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输入到经济系统中去,经过经济系统的转换作用,一方面输出有用产品,另一方面又不加任何处理地把废物输出到环境中去。这是一种“资源—产品—排放污染物”的单程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早期对环境影响不明显,因为在早期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的资源量相对较少,且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较强,但在工业化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具有掠夺性,随着生产规模的空前扩大和人口的迅猛增长,环境的自净能力遭到削弱乃至丧失,因而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

在“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中,人类开始关注环境恶化问题,但所采用的方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即针对生产过程的末端所产生的污染物来采取治理措施,但这种方式的治理技术难度很大,治理成本极高,并且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难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恶化,难以从总体上现实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佳统一。

在循环经济模式中,人类采用治本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从而尽可能减少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量,并以多种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使物质尽可能在经济系统内部反复循环使用,进而使从经济系统输出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达到最少,并且这些废弃物可采用最低的成本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或者可通过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实现废弃物环境无害化过程。

知识经济这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经济形态和工业经济形态而言的。区分这三种经济形态的分类标准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最主要最关键的要素类型,在这三种经济形态中,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关键要素不同。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态中,经济发展,创造财富主要依赖土地(一种初级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两种要素,这两种要素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在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中,社会经济的进步、财富的积累主要依赖于资本、设备和能源等次级自然资源要素,这些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状况决定着社会进步的快慢以及社会财富创造的多寡。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的关键资产也不再是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而是知识资产,它主要表现为无形资产,如信誉、服务、专利、商标、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企业文化、员工知识能力、工作技巧等。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美国政府宣称,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了美国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知识产权本质 篇9

领雁工程的实践活动阶段, 笔者给三上的小朋友上了一节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因为在自己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听过这节课, 觉得学生对小数的认识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那节课上得都比较顺, 学生也学得比较到位。所以, 以拿来主义的心态, 采用了很多类似的教学环节的设计, 特别是重点教学片段的流程。具体过程是:先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通过让学生播报商品的价格, 总结出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 第二位表示几分。不出所料, 学生都不用老师教, 就能顺利完成这一环节。然后重点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过程如下:

1.认识一位小数

师:老师有一张1米长的纸条, 把它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生1:1分米。

生2:米。 (用米做单位, 学生也不理解, 教师进行了讲解。)

师:用小数怎样表示?

(有好多学生说出了1.0米、1.1米等错误答案, 在教师一再结合图分析与提示下, 学生才说出了0.1米的答案。)

同法得出0.3米与0.7米。

2.认识两位小数

同法学习0.01米、0.03米与0.58米。

3.比较

1分米=米=0.1米

1厘米=米=0.01米

3分米=米=0.3米

3厘米=米=0.03米3100

7分米=米=0.7米

58厘米=米=0.58米

师:0.1米和0.01米中两个“1”代表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 0.1米中的1表示1分米, 0.01米中的1表示1厘米。

小结:也就是说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米, 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几分米, 第二位表示几厘米。

师指两组小数: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得出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师: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表示?

(学生说不清楚, 关注点还停留在整数与小数的联系上, 看分数时也没有找准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在笔者“看看分母有什么特点”的提示下, 学生才勉强说出“十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百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表示”。)

4.练习

师:老师的身高有1米64厘米, 该怎样用小数表示呢?

(学生能说出正确答案, 但理由还是:小数点前面的1表示1米, 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二、教后反思

从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 可以看出本课设计与实施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现总结如下:

1.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

课堂是学生的, 忽视学生的课堂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重复或巨大的障碍, 从而使得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在本课中, 笔者也在两个知识点上没有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起点。首先, 是学习用小数表示的价钱时, 笔者花了将近8分钟的时间进行认识, 从课堂上的表现就可看出, 学生对这一知识已经完全掌握, 因为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单元, 就已经学过这一知识。再回过头去看教材, 笔者发现教材中也没有把这一知识作为新授内容, 而仅仅是一个引出小数的情境。其次, 面对“把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一份用小数表示是多少?”这样的问题, 很多学生是一头雾水, 自然地就出现了好些瞎猜的错误的答案, 笔者再引导学生进行辨别, 得出正确答案。在预设时, 笔者以为很多学生能知道用0.1米表示, 因为以前上这一内容时学生是知道得比较多的。后来, 才发现, 笔者在备课上忽略了一个最大的区别, 这次上课的学生是三上的, 而内容是三下的, 学生没有教材, 在上课前完全不知道要学习什么, 也就没有了预习等环节, 自然出现了巨大的差别。

2.知识点教学重形不重神

不同的课重点关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有的课重思维训练, 有的课重计算教学, 有的课重问题解决, 而作为一节新授型的知识点教学的课, 小数的初步认识则更应该关注知识点的内在本质。但是, 在教学中, 笔者更多地关注了小数在表示价钱、长度时的实际含义, 而忽视了小数的内在本质, 即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十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百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表示。如笔者在教学时, 一再地让学生说清以元为单位的不同的小数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然后总结出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 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几角, 第二位表示几分。同样的, 在学习小数表示的长度时, 也一再要求学生关注每一个小数分别表示几分米或几厘米, 而跳开了小数与分数的紧密联系, 以至于在后面让学生分析出“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表示”时, 学生会无所适从, 看不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一节课如此上下来, 学生虽然能用小数表示不同的价钱或长度, 但是, 对于小数的本质认识就显得欠缺得多, 没有建构起分数与小数的桥梁, 使小数的认识单薄表面, 也没有为四年级学习小数的意义打下好的基础。

三、重新设计

通过第一节课的病因分析, 在指导老师和同伴老师的帮助下, 笔者再次对学生、教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针对以下两个方面, 重新设计了教学思路。

1.据教材, 重学生, 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分析教材编排, 结合第一个教学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 知道以元为单位,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以及很多学生在生活中看见过小数, 特别是表示价钱的小数, 但是对小数的认识又是很表面的, 综观这两个方面, 在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就直接让学生写一个自己看见过的或是心目中所认为的小数, 然后让学生逐一说说每个“小数”是在哪里看见的, 表示的是什么。在这里, 学生写的“小数”可能有些并不是小数, 通过辨别, 得出有小数点的数是小数, 如此在学生错误认知的基础上习得的正确知识, 学生印象深刻, 也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再在真正的小数中, 让学生充分地说明小数表示的是什么, 给学生建立起更多的小数的表象, 丰富学生的感知, 实现知识的共享, 使得那些对小数还没有建立起相应认知的小朋友恍然大悟, “原来这就是小数”。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也在此环节中一笔带过, 删去了本来独立的以学习新知的形式呈现的环节。

第二环节中, “把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份, 其中的一份用小数表示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作为一节认识型的新授课, 笔者反思后觉得也没有必要走形式化的路线,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 完全可以在请两三个小朋友回答后, 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

2.关注形, 凸显神, 正确把握知识本质

数学是一门知识体系很强, 很注重知识前后联系的课。只有能自主建构这一知识体系, 达到融会贯通, 能自主调用的学生才能轻松地学好数学这门课, 而教师担任的就是引导者、助手的角色。三年级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际情境中理解与掌握的, 那是不是说只要了解了小数的实际含义, 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虽然在四年级还要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 但是, 在我们这个单元中, 学生也应该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这一角度出发来认识小数的实际含义, 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宽广的基础, 以便在下次学习时很快调用现在学的知识。因此在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时, 笔者更注重加强学生对米这个分数的理解, 使其为学生对“0.1米就是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份, 取其中的一份, 也就是米”的理解更好地服务。然后让学生在纸条上找出更多的小数, 并用分数表示, 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数与小数联系的印象。如此一来, 学生在比较环节就能更容易地发现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并能在今后学习小数的意义时自然地延伸出千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三位小数表示……最后, 在老师的身高“1米64厘米”如何用小数表示时,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64厘米就是米, 也就是0.64米, 得出1米64厘米是1.64米”。笔者认为, 这样的渗透、铺垫、引导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含义, 把握小数的内在本质, 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实践

(一) 直接揭题, 认识小数

1. 学生写小数, 判断。 (0、3.3、0.2、1 2.8、58.2、99.99)

2. 学习读法

3. 说说小数的实际含义。

生1:3.3这个小数是在超市看到的, 表示商品的价格3.3元。

0.2、12.8与3.3的意义相同, 说清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生2:58.2是在报纸上看到的, 是调查统计出来的患流感的人数占58.2%。

生3:99.99表示含金量有99.99%。

(二) 主动探究, 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

1. 一位小数

(1) 老师这里有一张1米长的纸条, 你能在上面找到1分米吗?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因为1米=10分米, 1分米就是1米的

师:10个1分米是1米, 也就是说1分米是1米的, 那么1分米用分数表示就是几分之几米?其实米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1分米=米=0.1米。这个0.1米就表示米。

(2) 你能找出3分米吗?用分数表示呢?用小数表示呢?5分米呢?你能找出0.7米吗?为什么只要找到7份就表示0.7米了呢?

(3) 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小数吗?

生1:我能找到0.2米, 0.2米=米=2分米。

生2:我能找到1.0米, 1.0米=米=10分米。

2. 两位小数同上

3. 比较

1分米=米=0.1米

1厘米=米=0.01米

3分米=米=0.3米

3厘米=米=0.03米

7分米=米=0.7米

58厘米=米=0.58米

(1) 如果把每一组的第一列去掉, 这两组数还能画等号吗?说说你的看法。

(2) 指两组小数: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得出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师板书。

(3) 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什么样的分数能用两位小数表示?小组合作交流。

生1:10份中的几份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生2:十分之几的分数能用一位小数表示。

……

教师强调总结。

(4) 比较0.1米和0.01米中两个“1”代表的意义, 0.58米中的“5”“8”分别表示什么?

生:0.1米中的1表示10份里的1份, 0.01米中的1表示100份里的1份。

4. 练习

老师的身高:1米64厘米= () 米。为什么?

生:我先把1米放开, 看64厘米, 因为1米=100厘米, 那么64厘米就是米, 也就是0.64米, 和1米合起来就是1.64米。

五、思考提升

知识产权本质 篇10

一、对学习内容的分析

(一) 学科本质分析

关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怎么求? 吴正宪老师是这样说的:首先要确定单位, 也就是把图形放到格子里去数去估. 其次就是要想清楚怎么去估? 既然是去估测, 就不是去找一个点, 应该找上限、下限, 确定取值范围. 关于估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学段一: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去估计;学段二:会选择合适的方法去估计. 估就是换一个思想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估比精更重要.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原有的设计大部分是值得借鉴的, 但经过对课标的解读, 专家的讲座的分析和对多个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之后, 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处理.

首先, 教材直接给出格子图中的脚印, 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格子图也就是确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而确定单位是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一步, 教材这样直接给出是不合理的.鉴于此, 我们首先给出的脚印是不带格子的, 在引导学生复习规则图形面积的基础上, 让学生知道求一个图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这个图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要知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也是求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也就是格子的数量.

其次, 教材给出的两个不同脚印面积的测量, 用的格子都是1 平方厘米, 这样不利于学生体会测量单位越小测量的结果越精准. 在让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 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同时, 向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格子,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更为关键的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格子越小得到的面积越接近实际面积.

二、对学生认知的分析

在上课之前, 为了确定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否已经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数学活动经验, 是否已经部分或全部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我进行了问卷调查.

前测试题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即规则图形的面积及面积计算方法, 即问卷的第一题.如果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或数学活动经验比较薄弱, 那么在课初我就应该想办法帮助学生补救经验, 理清思路.如果学生的认知方式非常成熟, 已有的知识基础扎实, 那么在课初就可以一语带过. 第二部分是本节课的新知, 即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定义及如何得到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即问卷的第二题和第三题. 如果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觉得困难无以应对, 那么这节课应该降低难度, 减缓坡度, 分解目标, 让学生可以拾级而上. 如果学生对新知已经基本了解, 并有一定的想法, 那么这节课就可以提高难度, 整合目标, 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升.

全班共40 人, 全部参与前测, 获有效问卷40 份, 现分析如下:

1. 学生的认知基础分析

第一题:“你会计算哪些规则图形的面积? 请分别写出它们的算法. ” 这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40人全部做答并完全正确, 个别同学没有把学过的所有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做答, 但是只要做答的都完全正确. 这表明全班学生对于规则图形的面积及面积计算方法都掌握的很扎实.

2. 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情况分析

第二题:“你知道什么是不规则图形吗? 请说明你的想法, 可以写一写, 画一画. ”该题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表征方式的分析与考察, 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对能够利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去理解不规则图形. 这说明学生对不规则图形的内涵或外延有了很好的理解.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对不规则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也有少部分同学出现了概念混淆, 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接下来的教学有必要对不规则图形的定义进行界定.

3. 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分析

第三题:“请你想办法得到下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该题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已经掌握的方法的分析与考察, 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一一拼凑数格子和转化的方法有了很好的经验, 而半格法和大于半格记为1 格, 小于半格记为0 格, 是绝大多数学生所不知道的, 这就应该是本节课在数格的方法策略研究的重点.

大多数学生对于得到答案本身没有问题, 因此通过不同方法策略的对比, 引导学生得到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 才是这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设计与意图

本节课在前面的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 形成以下设计:

(一) 以求规则图形的面积为基础, 认识不规则图形及其面积的求法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由直线段围成的什么图形? 它们的面积都是怎么算的?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那长乘宽其实求的是什么? 对了, 是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师:其实所有这节规则图形都是用公式很快地得到它多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也就是它的面积. 谁还记得面积单位都是怎么规定的了? 都是以一定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标准.

师:其实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形状并不都是这样规则的, 它是由曲线围成的不规则图形. 什么啊? 猜猜看! 野人的脚印. 有什么好办法能得到这个脚印的面积呢? 那你能直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我们要想知道它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其实只需要知道它到底包含几个面积单位? 要数的这些格子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面积单位, 通过数格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不规则的图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通过复习规则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知道所有规则图形的面积其实都是用公式很快地得到它多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通过复习对面积单位的规定, 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面积单位其实都是以一定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的大小为标准. 在引导学生复习规则图形面积的基础上, 让学生知道求一个图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这个图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要知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也是求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也就是格子的数量.

(二) 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 掌握拼凑和转化两种策略

1.数估大格

(1) 拼凑

师:他是怎么数的? 也就是说他在数之前先对格子进行了分类, 整格和不足一格. 老师想问问你在数的时候, 什么样的格子不好数? 这不好数的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2) 转化

割补画长方形

师:他这是什么方法? 把不规则的脚印转化为规则的长方形. (板书:不规则规则) 我们都一个一个再数, 你能算出来. 他把外面多的部分移给里面少的, 其实也是在拼凑. 只不过刚才凑的是整格, 现在凑的是长方形.

在外面画长方形

师:你真厉害! 我们都一直瞪着脚印在数, 你没数也没凑, 直接在脚印外面圈了一个长方形. 行不行? 为什么不行?他得到的面积比脚印的面积大了. 有没有优点? 可以很快地算出来, 不用一个格一个格去数了. 如果我们对结果的精准度没有那么高要求的时候, 他这个是完全可以的.

2. 数估小格

师:看来, 要想相对准确地得到脚印的面积, 无论大格小格把不足一格拼凑成整格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但是这个不足一格的和大格子比起来多多了, 一个一个拼凑起来你们觉得怎么样? 有没有不是一一拼凑, 但也数出来的?

(1) 拼凑

方法一: (板书:大于半格:1, 小于半格:0)

师:少半格的都没数, 还准吗?

方法二: (板书:÷2)

师:他把所有不足一格都加起来再除以2, 相当于他把所有不足一格的都看成多大了? 对了, 半格. 然后再两两拼凑成整格. 数小格的有没有用不一样的方法了?

(2) 转化

方法一:大长方形、不足一格都看成一格

师: 这回我们可以确定脚印的实际面积一定小于多少了? 刚才我们确定脚印面积一定比那个小, 现在又有这个小了? 怎么回事? 刚才大格子圈的旁边空的地方大, 现在小格子圈的空的地方小了, 所以就更接近了, 范围也就小了.

方法二:小长方形、不足一格都不看

师: 通过他的方法我们知道了脚印的面积一定比这个小, 那脚印的面积一定比多大大呢? 有没有同学得到结论的?你看老师这样画行不行? (师用彩笔画长方形) 脚印的面积是不是一定比它大呢?

师: 虽然我们没有得到脚印的实际面积到底有多大, 经过大家的努力, 我们确定了一个范围, 如果你数得的结果在这个范围内就更合理了.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估计方法, 通过估数大格、小格不同方法的比较, 使学生掌握拼凑和转化两种策略.

(三) 通过大格和小格的对比, 体会单位越小测量的结果越准

师:看看左边的答案是我们数大格得到的, 右边的答案是数小格得到的. 你想说点什么? 老师现在想问一下你们都谁数的大格? 谁数的小格? 都说说你为什么选它?

师:你们的直觉是小格子准, 观察这些数据的结果也是小格子的答案比较集中, 好像挺准的, 那小格子准的道理是什么呢? 有道理, 看来确实是格子越小数得的面积就越接近脚印的实际面积. 那如果格子再小呢? 再小呢? 那我还想再接近实际面积, 怎么办?

所有的格子平均分成4 份, 分成更小的格子, 再平均分成4 份, 分成更小的格子, 我们还以重新设定更小的格子为单位, 这样不断地去逼近, 这个时候探索出更逼近实际的那个准确值. 通过调查学生刚开始选卡的原因, 知道学生的直觉是格子越小越准. 经过后来讨论和大小格子的数据的对比, 让学生明白格子越小越准的道理.

(四) 积累活动经验, 沟通知识联系, 突出面积及测量本质

1. 沟通不规则图形与规则图形的联系, 理解求面积的通法通则

师总结:同学们, 我们一起学习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其实无论是规则的图形还是不规则的图形, 我们知道要想知道它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其实就是要测量或计算出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数方格测量所有图形面积的通性通法. 无论是规则的图形还是不规则的图形, 我们知道要想知道它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其实就是要测量或计算出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2.沟通测量面积与长度、体积的相通之处, 突出测量的本质

师:提到测量, 大家一定不陌生.从一年级到现在, 其实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测量的知识, 比如测量长度, 测量面积, 还有即将学习的立体图形的测量.其实它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就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去量, 要想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准, 就要选择足够小的单位.

由对二维面积的测量, 沟通学生学过的一维长度的测量, 后面即将学习三维体积的测量的联系, 突出测量的本质就是测量长度、面积、体积所包含的单位的个数. 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去量, 要想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准, 就要选择足够小的单位.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 积累经验,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本节课学生完整经历了这样一个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勇敢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才是积极意义上的探索者, 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的伪探索, 充其量是个操作工. 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逼近,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它体会着极限思想, 在活动中积累着活动经验. 它今后遇到问题还能去等吗? 他一定是积极地去思考, 去解决.

(二) 尊重差异, 促进个性发展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种不同的独立学习卡供学生选择, 分别是4 平方厘米的大格和1 平方厘米的小格. 性子急的学生追求速度, 会选择大格子的, 思维严谨的学生追求精准, 会选择小格子的. 尊重差异, 开发不同的学习资源,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 保护天性, 促进自主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本质在于完善产权 篇11

所谓土地制度改革,本质上是完善产权制度的过程。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规定的产权结构规定,其所有权在集体,经营权及相关的收益权在农户,但实际上,无论是所有权还是使用权,都有严格管制。

首先,无论是使用权人还是所有权人,都无法主动提出邀约并自由转让土地所有权,只能被动依赖于政府单方面发起的征收,农村土地才能上市成为建设用地。而征收也并非市场行为,地方政府只按“最高不得超过所占耕地前3年平均产值的30倍”的标准进行补偿,在城市地价高企的背景下,政府转手就能以补偿价9倍以上的土地出让价转售给开发商。

其次,土地的用途也受到严格管制。已有的一些土地流转的试点,也明确规定“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这意味着,即便使用权人可以绕开地方政府,通过更加主动的有偿方式进行土地使用权变更,但相关土地依然只能在农村部门内部发挥作用,无法带来跨部门资源配置的超额收益。

土地制度改革的症结在于,土地产权属性及用途变更而产生的巨额级差地租如何分配。

一方面,市场将土地与房产的真实价值不断展示出来,让农村权益人越来越看清自己手中土地的潜在价值,而不愿被低价剥夺土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收入已经高度依赖于级差地租的摄取,一些地方甚至不惜放任強拆现象,造成农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三中全会之后,安徽省政府迅速作出决定,在全省20个县(区)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其中关于土地流转的规定表明“允许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出资、转让、出租等方式依法进行流转,用于工业、商业、旅游和农民住宅小区建设等”,相当于在用途方面放松了部分管制;而“探索建立符合农民合理需求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实施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可按有关规定有偿调剂使用”,则意味着在产权转移和上市等方面也将具备更大的灵活性。

这些试点都是边际上突破原有制度的有益尝试。

纵观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大势,土地要素不可能持久独立于市场配置机制之外。

未来土地制度的改革,势必要从特定部门一言而定,逐步转向更多兼顾所有利益主体的诉求来协商而定,让市场机制来决定巨额级差地租在土地产权所有者集体、让渡经营与使用权益的农户、提供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的公共部门、开发土地的企业、受到开发项目影响的其他市民等之间的分配。

上一篇:《阿凡达》营销启示录下一篇:传统文化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