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建设

2024-09-11

知识产权建设(通用12篇)

知识产权建设 篇1

0 引言

在知识经济、新经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财产,成为推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大大超过其有形资产的企业屡见不鲜,企业无形资产甚至可以是其有形资产的数倍。例如美国安进公司,作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其资产评估总值为150亿美元,而其无形资产价值竟高达125亿美元。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面推进以特高压为核心的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企业集团,在各方面均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极具价值的知识产权成果,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司统一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实现公司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成果的管理、检索、分析、评估、保护和运营等,真正使公司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得到保值增值。

1 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也进入信息化时代。建设一套适应本企业需求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是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基础,能进一步提高公司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1.1 国外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非常重视,每个企业都有成熟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和管理体制。知识产权信息的搜集、分析、调查、利用,也是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内容。多数企业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统一管理知识产权信息,使所有员工可以通过该系统方便地分享和应用知识产权信息。如IBM公司建立了知识产权网络系统,进行公司内部知识产权信息、业务流程和战略管理。随着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的不断成熟和规模的扩大,2000年,IBM公司与网络投资公司合作成立美国Delphion公司,并提供对外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1.2 国内情况

近年来,我国一些知识产权工作的先进企业也非常重视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如中石油、中国移动、中石化、华为公司等企业,均建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这些知识产权信息系统,一方面为企业知识产权统一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随着知识产权事业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信息化工作也在加快实施。

2 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推进并着力实施知识产权信息化工作。2011年,公司已开发完成支撑企业专利工作的3大信息系统:(1)可统一检索世界主要国家及组织(七国两组织)专利信息的专利检索系统,系统采用全文检索引擎开发,数据定期更新,目前已累计拥有2 300万件中外专利文献;(2)对企业专利申请、审查及维护进行过程管控的专利管理系统,用来管理企业日常专利工作中的各种往来文件、通知、任务、费用等繁杂事务;(3)用于专利预警分析的专利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对专利文献数据进行在线的趋势分析、申请人分析、区域分析、引证分析等,分析结果以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环形图、雷达图以及专利树等方式灵活展示[1]。

但从目前对上述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看,还存在薄弱环节:(1)公司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管理系统相对分散,不足以支撑覆盖公司系统的知识产权业务整体发展需要;(2)原有的专利系统之间相对孤立,缺乏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3)原专利管理模块仅部署到公司总部层面,直属单位和省公司缺乏应用,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管理系统[1]。

因此,在积极整合公司原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公司统一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对公司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非常必要和重要。自2012年起,公司启动了该项工作。

3 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

3.1 总体目标

根据公司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需求,结合公司推进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初步确定国家电网公司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为: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合梳理公司现有分散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建设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在公司总部的统一领导下,由各单位分级进行知识产权相关信息的管理,建立公司知识产权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形成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全面,能够满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多层次需求的覆盖公司系统的专业化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推进公司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2]。

3.2 系统架构

根据建设的总体目标,知识产权信息化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其中,系统建设分3个主要方向进行。

1)加强系统集成。(1)在不断完善已有系统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整合,搭建统一的管理系统,涵盖专利、商标、技术秘密、著作权等核心业务子模块,全方位满足公司知识产权信息统一管理的需要[3]。(2)推动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与公司科技、财务等信息系统集成,将公司知识产权工作与公司的无形资产管理、科技创新管理相融合,以系统的集成推动业务的集成,实现知识产权从项目计划、立项、实施、转资、权属登记、运作直至退出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促进公司专利等知识产权资源的有效运用[4]。

2)加强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依托信息系统建设,开展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建设,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信息在技术研发、风险规避、资本评估、标准化中的重要作用[5]。(1)加强完善公司内部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基础档案信息库,加强对公司内部知识产权的全面梳理和统计[6];(2)全面和准确检索世界范围内电学领域知识产权信息,建设和完善知识产权综合数据库[7];(3)建立公司特有技术分类的专利专题数据库,针对公司当前和将来可能涉及的重点技术领域,划分分类标准,确定检索范围,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专业精细的筛选和加工,使得技术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查找所需的专利信息,全面准确地了解所关注技术领域的专利保护状况[8]。

3)持续深化扩展后期应用。在不断推进专利、商标、商业秘密、著作权等管理系统的深化应用的基础上,持续开发新的功能,如建设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模块,以实现公司知识产权的实施、许可、转让的信息管理,并在明确公司知识产权权属规定、内部共享机制和许可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在公司系统内部搭建知识产权交易系统,实现知识产权的内部转化和应用[9];建设知识产权预警管理功能模块,随时跟踪电力行业、竞争对手、相关市场发展动向等,提升公司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建设知识产权价值评价模块,实现建立评价模型、定义评价流程、评委评价、结果汇总等过程管理;建设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模块,宣传传播知识产权知识,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广大员工的知识产权理念[10]。

3.3 系统模型

整个系统基于.NET系统研发,采用面向服务的多层架构搭建实现基于B/S模式的信息系统,其模型总体可以分为7层: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持久层、.NET Framework服务层、组件服务层、组件层、表现层。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其中,表现层采用单点登录的方式集成系统四大模块系统;组件层则支撑四大模块基础组件功能应用。.Net Framework服务层贯穿整个系统,与组件服务层互相协作,为系统提供程序运行的基础类库和特殊业务功能组件。数据持久层完成对专利知识产权持久化,并把数据存储到数据仓库即数据库系统。最后,操作系统作为对整个系统的支撑,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器(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作为整个系统运行的载体,并且IIS并发数最大可支持3 000个用户同时在线,数量级以千记。

系统开发之初,依托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基于低耦合高内聚原则,对整个软件程序体系进行设计,降低系统开发难度,增强了软件的维护性与后期功能增减的可伸缩性。采用代码分离技术实现了前端脚本与中间控制程序的分离,降低软件被反编译的风险性。

形式多样的网络知识资源成为专利知识产权信息的最好来源,但需要将网络中杂乱的专利知识产权信息去伪存真,整理组织并收藏到企业的数据库中,然后系统将这些信息提取,并通过一定的分析计算,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申请策略推荐;同时面向企业用户,将企业内部已经申请和授权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信息集成,实现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的统一管理,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

4 主要功能模块及技术亮点

公司知识产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企业级应用,对系统的可靠性、性能、可用性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分布式多层体系结构比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具有更好的可升级性和灵活性。客户端采用Web方式,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客户端零安装、易于使用、界面美观、便于系统升级维护。系统的使用范围控制在公司局域网内,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网络拓扑如图3所示。

业务应用建设以满足业务需求为先导,所建设的公司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按照对公司外部专利信息的分析利用、公司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以及信息发布3个用途来分,主要实现以下主要功能模块。

4.1 外部专利信息分析利用模块

1)专利分析系统:提供对中外(美国、欧洲专利局等七国两组织)的专利检索;并实现专利下载、分类、标引、分析、翻译、导出等功能[11]。可建立主题分析数据库,方便研发人员、专利管理人员、专利分析人员高效利用专利信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特色在于专利地图分析和专利专题数据库建设。其中,专利地图分析是通过对结果集中的技术性词语进行词频统计和文本聚类分析,直观地以地图方式展现专利分布情况[12];而专利专题数据库建设则通过对公司各相关领域专利数据的收集、整理、标引,将专利数据整合成能够供研发人员利用的专利情报库。并通过系统对专利专题数据库进行分类导航,方便不同技术领域的使用者查看分析[13]。

专利地图如图4所示。

2)专利预警管理系统:创建科学的专利预警机制,固化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的工作流程,能完成对海量专利文献信息的在线抽取建库工作,通过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在线设置预警对象、预警参数、预警结果分析、自动监控专利信息、同族信息、法律状态等,将相关信息自动推送至风险专利数据库,以地图形式直观揭示关键技术、产品以及公司整体在全球主要地区的风险等级,实现对专利情报从“发现”到“评估”到“控制”等全流程的管理[14]。

专利风险预警地图如图5所示。

4.2 内部专利信息管理模块

1)专利管理系统:能够对专利申请的整个流程进行管理,开展对专利信息录入、上报、校对、自动更新等管理工作,同时为使用者提供准确、快捷的统计功能,结合实际工作流程实现对国内专利和海外专利的精细化管控,实现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从发明部门的提案接收、到权利终止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实现对期限、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和提醒。提供与中外检索系统、科技管理系统的对接接口,实现了专利法律状态及其他信息的及时更新[15]。

2)商标管理系统:管理商标在申请前的创意、申请中的流程以及登记后的商标应用、商标续展、商标宣传等一系列事务[15]。

3)著作权管理系统:著作权管理分为3类:计算机软件、普通作品和影视作品,系统实现对著作权登记工作的日常管理,具体包括登记申请、代理委托、受理通知书、证书、奖金发放、归档等管理[15]。

4.3 知识产权信息发布模块

1)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网站:是提供知识产权各项应用和信息服务的“窗口”。实现在统一系统的基础上,提供各类综合信息服务,包括工作动态、资讯频道、成果展示、数据统计、技术专题、业务模块、培训专栏等特色功能[16]。

2)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系统:提供外部法律法规、新闻动态的展示,内部通知公告的发布以及学习资料(文档视频等)的共享。用户能够在线报名、选课、学习、考试,实现知识的积累与共享、信息的统一管理,达到对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的作用。通过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系统,宣贯公司知识产权战略,提供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公司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创新意识[16]。

5 应用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5.1 应用情况

目前,公司知识产权信息系统中的专利检索和专利管理系统已经进行了一级部署,已推广至公司直属单位、省公司一级使用,专利分析系统则主要面向公司总部使用,并已实现与ERP系统的互联,用户均反映界面友好,功能实用灵活,为国家电网公司专利检索、专利申请、过程文件、专利缴费、专利分析等各阶段的管理过程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

5.2 下一步工作计划

由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优化以适应未来业务需求,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持续完善系统功能。在已有功能模块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专利运营管理、研发项目专利管理、专利分级管理、专利评价等模块,以达到专利管理向深层次水平发展的目的;增加商标和著作权的管理模块功能,实现对各项知识产权的累积投入、权属情况、使用情况、转让或许可收益等环节信息的集约管理,以提升公司知识产权信息管理能力。

2)推进四级管理体系。目前,系统已形成由公司总部和下属三级(省级)单位同步使用的管理体系,将知识产权登记、使用、运作、退出等各环节纳入信息化管理。随着管理集约化的进一步深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下一步计划继续推进四级管理体系,将市、县级单位纳入系统使用,实现公司系统的全面上报。

3)继续加强与其他系统的集成融合。进一步研究实现公司知识产权信息系统与科技管理系统、财务管控系统、中外专利检索系统等系统的数据集成,通过接口为其他相关业务系统提供所需的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将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作为国网科技管理系统、财务套装软件等其他相关业务系统的重要基础信息来源,逐步提高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的健壮性和可扩展性。

6 结语

开展公司一体化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公司无形资产管理、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水平、推进知识产权宣传与培训的重要载体。当前,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化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已初步建成应用,并积极与公司ERP、财务管理、科技管理等系统进行集成融合,该系统将在强化公司知识产权集约化管理、集团化运营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国家电网公司自2010年起着手知识产权信息系统的建设,该系统为专利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提升了国家电网公司知识产权专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结合该系统的建设目标,分析了该系统的体系架构、功能和特点,介绍了该系统在公司系统的应用。

关键词:知识产权,系统,建设

知识产权建设 篇2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01946852 征稿邮箱:hblunwen@163.com

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建设

《 人民论坛 》(2012年第8期)

【摘要】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软件因素有组织因素、体制因素、制度因素、机制因素和文化因素,而硬件因素主要是信息平台。提升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统筹协调能力,应该着力于重组优化组织与体制、完善制度机制、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文化建设、建立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统筹协调能力 组织机制优化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双轨运行、行政保护分类归属各行政部门、属地管辖条块分割等特点。同时,知识产权案件具有自身属性:各种类之间相互牵连,侵权行为与结果较为分散,群体性多发性反复性较强等。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必要性,也凸显了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本文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贯彻落实、积极推进为背景,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影响因素

按照管理学理论,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问题的提出,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主体之间还存在着行动目标的不一致性、行动方向的不一致性以及行动力度的非均衡性,在本质上将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与效益。总体而言,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软件因素与硬件因素。

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软件因素。组织因素。处理相同性质事务的协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协调,一种是人为协调。自然协调是主体基于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与其他主体自然妥协的结果,而人为协调则是人工设计与构建的结果。知识产权保护是各级、各区域政府知识产权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主体有意识的行为,尽管存在一定的自然协调因素,但主要还是人为协调,需要人为地构建组织来统筹协调知识产权保护的目标、方针、政策、措施等事务。制度因素。制度可以使各知识产权保护主体在共同规则制约下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如果各主体所遵守的制度不统一、不协调甚至发生冲突,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就可能大打折扣。制度因素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期规划、计划、行动方案、地方性法规和科技政策、投融资政策、技术与产品进出口政策、教育政策等相关政策。

体制因素。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体制因素,包括知识产权各种类归属哪些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管辖,分散或集中程度如何,跨区域统筹协调机构的级别、职能以及与其他知识产权保护主体之间的权限划分等,都对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影响甚大。

机制因素。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机制因素,包括政府知识产权保护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保护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协作机制、司法保护机关之间的协作机制、跨区域的协作机制等等。具体内容涵盖知识产权情况通报、执法协作、应急联动、议事会商、沟通对话和新闻发布等。

文化因素。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中的文化因素既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大局意识和沟通协作行为,也包括各保护主体内工作人员的理念、素质、工作习惯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这些文化因素对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影响往往更为深远。

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硬件因素。影响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硬件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讯、网络等物质条件,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可以有效弥补因信息不畅造成的保护屏障,尽量在各部门、各区域之间保证信息资源的一致性,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趋向最佳的统筹协调状态,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现状分析

2000年,我国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就开始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问题。近几年来,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工作更是经历了组织机构逐渐建立,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但总体而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统筹协调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组织方面。中央和地方已初步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组织,但在国家层面,有些机构如全国整规办、保知办与知战办存在职能重叠,容易增加协调成本;而各地的统筹协调机构名称不同、职权与职能范围不同,则导致跨省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颇为不畅。制度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统筹协调组织机构的内部运转制度不健全、不统一,会议的召集与决策程序、会议决议的执行及监督、会议决议执行效果的考评纠错等制度没有建立健全;二是各省市区跨区域统筹协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全国性立法与地方性立法的统筹协调在更高层面上的备案审查制度没有建立起来。

体制方面。主要问题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协调体制不健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采取的是多部门分别保护、一部门日常协调、临时机构总体统筹的体制。由于统筹协调的部门规格太低、职权太小,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往往较为薄弱。

机制方面。虽然我国已经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部门之间、行政与司法机关之间、跨区域之间建立了若干统筹协调机制,但还限于局部的省市和县区,各种统筹协调机制之间也还需要“统筹协调”。

文化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工作的有效开展有赖于人们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时间不长,还难以准确把握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信息平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上传、共享等功能还不完善,更不用说实现不同部门之间及时、全面地公开知识产权保护信息了。

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建设的建议

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建设意在及时处理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相应的机制保证和实施评估,改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统筹协调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重组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组织与体制。首先,要在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主导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框架下,重组国家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机构;其次,区域性、各省市区的统筹协调机构应该统一名称、统一职能,以便在省际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强化统筹协调;再次,整合现有知识产权部门的职能,减少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成本,比如,将地理标志保护的三个部门(质监部门、农业部门、工商部门)、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两个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各自归并到一个部门。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制度机制。其一,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构的议事规则、决议执行的保障措施等内部制度,如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决策制度、执行制度、决议执行监督制度、决策与执行反馈制度。其二,协调统一统筹协调的外部制度,包括制定全国性的长期规划和执行层面的计划,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制度的审查与备案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报备制度等。其三,加强统筹协调的机制建设,总结中南六省区、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四个直辖市等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经验,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区域间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建设全国统一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支持建立各部门、各地方的信息子平台。一方面,要增加各部门、各区域网点设备,建设和更新知识产权数据库,逐步扩大知识产权信息搜索的支持范围。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高效、便利、低成本地获取各类知识产权信息资源。

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持续提升的重要动力源。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使各部门各区域的党政领导干部、执法人员、管理人员和群众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摒弃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同时,要建设保护知识产权战略高层论坛等宣传平台和品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文化氛围。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考核评价制度。没有考核评价,就难以有效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的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的考核评价制度包括考核评价的主体、客体、指标体系、数据搜集与整理、数量模型以及考核评价效果等。当然,适当保持考核评价制度的开放性,有利于制度的修正完善。

此外,在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协调能力建设过程中,还应该特别强调三个问题:一是侧重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间的衔接与协调;二是侧重重大知识产权案件的督办与统筹协调;三是侧重知识产权保护的指导检查和督导落实。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文化;作用;建议措施

1.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涵义

根据马维野先生的理论,“知识产权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产权及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影响知识产权事务的精神现象的总和,主要是指人们关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方式。”从狭义上来理解,知识产权文化是指关于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包括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国际规则、政策体系、发展战略、价值准则、观念意识、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外部环境等。知识产权文化可分为知识产权意识文化、知识产权制度文化、知识产权环境文化以及其他诸多分类。根据知识产权活动的具体实践,知识产权工作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又不断衍生出更深更细的文化含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积累、提炼并倡导的一套优良作风、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企业精神。它是一个特定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由组织自身创造并发展起来的、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共同信仰的价值体系。它引领企业朝哪儿走、怎么走、走多远,它使企业明确如何正确对待顾客、激励员工、回报股东、贡献社会。

总之,我们所倡导的知识产权文化,核心是“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目标是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氛围,大力提高公众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让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由此可知,所谓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指企业关于知识产权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等共同构成的复合有机体,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积累、提炼并倡导的一套关于知识产权的优良作风、行为方式、价值理念以及企业精神。

2.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作用

2.1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代表着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具有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通过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和行为的文化传播,尤其通过企业知识产权权利人的示范作用,对每个员工尤其是权利人的贡献给以承认,使企业员工产生归属感。这种凝聚力围绕企业的知识产权目标,凝结成强大的集体合力,生出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焕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富有成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2.2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具有激励作用

激励是当今企业管理的一种职能,激励理论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激励的任务是要使处于不同精神状态下的员工都能为企业整体和为实现自己所在的组织单位的目标做出贡献。良好的企业知识产权文化能够为员工培养起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能起到精神激励的能动作用,能发挥其他激励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激励其他员工进行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与保護。

2.3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具有导向作用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明确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观,清晰表明哪些是企业知识产权所倡导和遵循的,并以此指导和牵引员工的行为,使企业领导和员工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2.4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具有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的作用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在知识产权建设实践过程中、在寻求企业知识产权变革和发展中形成的,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与不断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建设相一致。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以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为基础、更高层次的一种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的发展和完善,通过这种发展和完善,使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更加出色、有效和富有活力。

3.建设企业文化知识产权的建议

3.1全面培育权利观念

我国企业对权利尤其是对财产权的习惯认识中,对有形财产权利的尊重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但对受到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庇护的无形财产却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在我国颁布了几部知识产权法规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许多人对商标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有的人认为创名牌只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事,初级产品的经营根本用不着商标。除此之外,企业应当改变过去那种怕讼、畏讼的状态,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应积极主动地寻求司法救济。企业应当主动创新并寻求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救济,这非常有利于企业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和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积累。

3.2普及和强化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意识以及相关制度的运用上与西方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企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企业员工知识产权意识的普及和强化,在企业知识产权的建设中更为重要。许多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应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非常有限,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尽人意,一些企业不重视发明创造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或者有发明创造却不注重申请专利保护,结果往往被别人侵权却不知情,或被屡屡侵权而使企业陷于被动。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首要的就是在企业内部宜传知识产权,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强化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宜传与普及的对象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宣传与普及的重点内容是与本企业知识产权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和实用知识,宜传与普及的目的是使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贯穿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经营的全过程,使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3.3加快培养企业知识产权人才

第一,要对企业员工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通过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来激励人们的创新热情,通过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保护和奖励来教育和指引企业员工。如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技术中心大楼设立了一面“中国二重专利墙”,在上面的不锈钢牌上,用中英文记载着二重职务发明人的名字及他们的发明创造成果—专利。这是为二重职务发明人树立的一座丰碑,他们投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热情在这里得到了鼓舞和弘扬。这是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榜样,通过各种各样的激励措施,能够极大地调动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的热情。

第二,加强企业知识产权队伍建设。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匾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大力培养懂科技、通法律、熟悉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的人才,为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服务。第三,对已经有一定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重点培养对象,采取派出去的方式,积极参加各种知识产权培训班、研讨会,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知识产权的理解,提高其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水平和能力,再由他们来推动企业内部的宣传。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企业中进行大规模的知识产权战略事务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特别是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更好地为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马维野.论文化和知识产权文化[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09-30(3).

[2]马维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5(5):9-13.

知识产权建设 篇4

刘五一:知识产权确实是科技的灵魂,是一个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新时期新郑市毫不犹豫地把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创新之本,生命之源,这本身就是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另外,新郑市全力抓好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督导机制、组织部门亲自抓科技与干部使用制度相结合的“科技+帽子”约束机制、科技小星火计划的整体推进机制、科技局领唱的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机制,通过“四轮”驱动的科技兴市,知识产权强市运作方式,形成了党政领导总指挥、科技部门领唱、全市各部门合唱的良好局面,营造了知识产权科技管理新优势,有效促进了知识产权产出的各方面资源的集成和优化配置。

《创新科技》:知识产权为推进新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专利申请量你们连续多年位居河南省县(市)级前列,连续多年获得郑州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新郑市被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为知识产权优势区域,请问新郑市的知识产权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五一:这几年,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新郑市的知识产权工作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知识产权也的的确确为推进新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可以说近年来新郑市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的总体思路,以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载体,坚持“创新是灵魂、企业是主体、改革是关键、发展是根本”的原则,做了大量工作,新郑市围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培育,提升全市知识产权优势,采取抓知识产权政策环境建设,鼓励知识产权创造;抓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提高全市知识产权意识;抓科技载体建设,促进专利技术的运用;抓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等一系列措施,使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市)级前列,连续多年获得郑州市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新郑市被省知识产权局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为知识产权工作优势区域。累计专利申请1002件,专利授权604件,获得国内注册商标600件,获得河南名牌14件,制定各种标准达6000个。2007年申请专利339件,并有1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得到集成开发应用,实现新增产值17亿元,利税2.1亿元,这个成绩在中西部,乃至发达地区也是比较可观的。

《创新科技》:刘市长您是搞科研出身的,十分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一般人都以为专利是专家的事情,普通老百姓很难参与其中。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专利都是高深莫测的,只要留心,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做到。因此,抓知识产权政策环境建设,鼓励知识产权创造,破除知识产权神秘感,使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其中,才能够真正发挥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合力,中国的专利事业才能够大有可为。请问新郑市在知识产权工作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五一: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环境建设是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头戏。这几年,新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软硬件方面都有不少举措。

2005年,新郑市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副科级规格,编制5人,事业全供,并每年财政安排工作经费20万元。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激励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订了新郑市《关于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新郑的决定》、《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实施方案》、《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乡(镇)、办事处、市直有关单位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目标考核办法》、《知识产权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并制定出相关工作制度和监督检查措施,保证了政策措施的落实。近两年来,已发放专利申请资助资金30余万元。近三年来专利申请量大幅度提高,增速达36%,职务发明运用率达到50%。

为提高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新郑市致力于知识产权的人才培训,分层次进行培训,提高全市知识产权意识。

首先是培训党政领导。为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支持力度,多次邀请专家、教授到新郑市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举办知识产权专题讲座、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形势报告会、大型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等活动,并为他们订阅知识产权相关报刊、杂志。

其次是培训重点企业厂长经理。多次邀请省、市专家全面系统地讲授知识产权和专利基础知识等,并给他们发放《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等有关条例和文献,引导企业确立企业专利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企业科研开发和专利管理机构,制定企业专利发展规划和计划,建立专利管理制度,实施专利发明激励机制,不断提高专利申报的数量和质量。到目前,全市216家规模以上企业70%突破零专利。

第三是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依托新郑市发明协会为会员举办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报等专业知识的讲座,发放《专利基础知识培训教材》,并为其编写《专利知识简明读本》以帮助企业解决缺乏专业人才问题。

第四是培训青少年学生。利用青少年科技中心为主阵地,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产业园区等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讲课,给中小学生发放知识产权培训教材、光盘、现场观摩等,培养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热情和技能,取得明显成效。累计获青少年创新大赛奖国家级奖项1项,获河南省和郑州市48项,其中一等奖6项。

第五是利用送科技下乡和“3.15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开展网上知识产权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知识产权知识,使知识产权工作引申到更为广泛的领域,营造浓厚的知识产权工作氛围。

《创新科技》:抓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是促进知识产权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请问你们在抓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方面是如何做的?

刘五一:在这一方面,全市的知识产权工作紧紧围绕专利产品开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转变职能,围绕企业转,身体力行,上挂下联,架设“金桥”,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积极主动为企业申请专利,并为专利成果转化开展跟踪服务。

第一,我们成立专利代理机构。为方便全市广大申请人的专利申请及办理其他专利事务,有效提升全市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其知识产权的产出、管理、运营和保护,2007年,新郑市与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联手成立了专利代理机构。按照定期、定点、定员的“三定”方案为专利申请人提供便捷、快速服务。目前已培育专利申请达百件的企业2家,百件高等院校1所,30件以上企业3家。

第二,我们建立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利用新郑技术交易网站,在网上开展了专利超市、成果转化、政策法规、技术交易、供求信息、难题招标等12个栏目,为企业的科技需求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深受企业的好评。同时不断更新网站内容,以便满足企业的需求。

第三,我们建立专利展示交易中心。为发挥新郑科技资源优势、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产学研一体的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将专利技术服务交易做深、做细、做专、做活,使之成为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今年我们着手建立新郑市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

《创新科技》:抓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促进专利技术运用是知识产权工作的最终目的,请问新郑市在抓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促进专利技术运用方面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

刘五一:经验说不上,正如你所说,促进专利技术运用是知识产权工作的最终目的,这一项工作做不好,可以说是前功尽弃了。近年来,新郑市把“科技自主创新”作为一项工程来抓,成立了“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六个工作服务组,致力于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产学研基地、创业服务中心、民营科技园、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创新载体建设,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载体建设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一方面我们狠抓专利工作示范乡镇和专利示范企业的培育。应对企业需求,帮助建立健全专利工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组织专家策划,培育孟庄镇、龙湖镇等乡镇为郑州市、新郑市专利工作示范乡镇;通过专利示范建设,河南新郑奥星实业有限公司、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商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润恒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郑州正力实业有限公司等成为名副其实、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尤其河南商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已申报专利14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依靠自主创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新开发10多种新产品,实现新增产值2亿元,利税2000万元。

另一方面我们强化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已建起郑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2家。目前,新郑市产学研基地已达15个,郑州市级9个,建立区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3个。以此为载体围绕企业开发专利产品,促进专利运用及产业化。通过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培育科技型企业,强化科技资源支持力度。目前,市政府已与中科院长春自动化研究所、郑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等8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校地合作关系,并与新郑市部分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企校联合,累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4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76个,引进和转化专利技术120多项。纳入自主创新工程的13家企业有5家企业被选入郑州市自主创新工程。各种工作进展态势良好。

平安建设知识竞赛 篇5

洛浦县平安建设知识竞赛试题

1、什么是平安建设(开展平安创建有什么意义)?

答:平安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

2、平安建设要达到什么目标? 答: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运行安全、文化活动健康、法制健全、群众满意。

3、开展平安建设工作有哪些主要措施? 答:一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二是打击犯罪和敌对势力渗透破坏。三是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四是加强社会管理。五是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六是加强公民道德、法制宣传和民主法制建设。

4、平安建设的五项保障机制是什么? 答:一是平安建设责任机制。二是齐抓共建工作机制。三是经费保障机制。四是舆论宣传工作机制。五是考核奖惩机制。

5、平安细胞工程都有哪些?

答:平安县市、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文化场所、平安医院、平安企业、平安单位、平安宗教场所、平安宾馆、平安药店、平安家庭、平安班级、平安科室等。

6、“平安家庭”由谁命名发牌?

答:农村家庭由村委会命名发牌,城镇单位家庭由单位命名发牌,城市社会小区家庭由社区命名发牌。

7、平安家庭标准有哪些?

答:(1)遵纪守法无犯罪。(2)家庭和睦无暴力。(3)安全防范无事故。(4)生活文明无愚昧。(5)民族团结无纠纷。

8、平安建设入围式竞争有什么意义?

答:平安家庭可优先享受惠民政策。彻底改变各族干部群众对平安建设参与率不高、知晓率低等问题,将以往的“让我创建”转变为“我要创建”。

9、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10、平安村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综治组织健全。(2)群防群治到位。(3)服务管理规范。(4)治安形势良好。(5)矛盾化解及时。(6)村民遵纪守法。

11、平安社区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组织完善。(2)防范严密。(3)管理规范。(4)网络健全。(5)参与广泛。(6)服务到位。

12、平安单位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创建组织健全。(2)防范措施到位。(3)“属地管理”落实。(4)创建内容丰富。(5)精神文明健康。

13、平安宗教场所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讲经教经依法有据。(3)宗教场所管理规范。(4)“两项制度”落实到位。(5)抵制非法宗教活动。(6)尊重宗教信仰自由。

14、平安文化场所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思想认识到位。(2)防范措施落实。(3)经营活动健康。(4)场所秩序规范。(5)各项证照齐全。(6)人员管理严格。

15、平安乡镇(街道)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防控措施到位。(2)组织保障有力。(3)基层基础牢固。(4)集中整治深入。(5)创建形式多样。(6)乡风文明和谐。

16、平安校园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组织保障到位。(2)治安秩序良好。(3)防范措施落实。(4)法制教育深入。(5)平安意识浓厚。(6)创建形式多样。

17、平安边界标准是什么?

答:(1)创建机制完善。(2)边界划分清楚。(3)属地管理落实。(4)矛盾化解及时。(5)应急机制完善。(6)边界团结和谐。(7)宣传教育深入。

18、平安企业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组织领导有力。(2)制定建设规范。(3)内部管理到位。(4)防范措施完善。(5)“属地管理”落实。(6)宣传气氛浓厚。

19、平安医院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1)强化领导责任。(2)落实防范措施。(3)严格安全管理。(4)树立良好医德。(5)完善应急预案。(6)创建平安科室。(7)巩固平安成果。

20、当前正在开展的“两个专项行动”是指什么?

答:(1)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2)打击宗教极端犯罪暨综合治理婚姻领域违法行为。

21、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两个坚决防止”是指什么? 答:坚决防止发生恶性暴力恐怖案件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22、地委提出的“四个共识”暨对当前和田稳定形势的判断是什么? 答:和田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稳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宗教管理问题,做好宗教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各级干部,宗教管理问题中最大的危害就是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

23、暴力恐怖活动的根子是什么?思想基础是什么? 答:根子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

24、党的宗教事务管理方针是什么?

答: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25、习总书记指出影响新疆稳定的直接现实危害是什么? 答:暴力恐怖活动。

26、新疆工作的永恒主题是什么? 答:长治久安。

27、民族感情释放不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对其他民族绝对排斥,对本民族无限宽容,把民族感情臵于党和国家利益至上,闭关自守,刚愎自用,甘愿落后。

28、民族感情释放不当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答:产生民族自大思想,造成民族不和,丧失政治立场,形成错误导向。

29、正确释放民族感情的途径是什么?

答:要尊重历史,要兼爱天下,要地域认同,要分清是非,要包容团结。

30、平安校园创建流程:学校→向驻地乡镇(街道)申请→乡镇(街道)初验→县市教育局考核验收→达标后县市平安办命名→县市向地区教育局 报备。

31、平安文化场所创建流程:文化场所→向驻地乡镇(街道)申请→乡镇(街道)初验审查→县市文体局考核验收→达标后县市平安办命名→县市向地区文体局报备。

32、平安医院创建流程:医院→向驻地乡镇(街道)申请→乡镇(街道)初验审查→县市卫生局考核验收→达标后县市平安办命名→县市向地区卫生局报备。

33、平安企业创建流程:企业→向驻地乡镇(街道)申请→乡镇(街道)初验审查→县市经信委考核验收→达标后县市平安办命名→县市向地区经信委报备。

34、平安单位创建流程:单位→向驻地乡镇(街道)申请→乡镇(街道)初验审查→县市平安建设领导小组考核验收→达标后县市平安办命名→县市向地区平安办报备。

35、平安宗教场所创建流程:宗教场所→向驻地乡镇(街道)申请→乡镇(街道)审查初验→县市民宗委考核验收→达标后县市平安办命名→县市向地区民宗委报备。

36、平安宾馆(旅店)创建流程:宾馆(旅店)→向驻地乡镇(街道)申请→乡镇(街道)审查初验→县市公安局考核验收→达标后县市平安办命名→县市向地区公安局报备。

37、平安商场(商店)创建流程:商场(商店)→向驻地乡镇(街道)申请→乡镇(街道)审查初验→县市工商局考核验收→达标后县市平安办命名→县市向地区工商局报备。

38、平安药店(平安餐饮)创建流程:药店(餐饮店)→向驻地乡镇(街道)申请→乡镇(街道)审查初验→县市食药监局考核验收→达标后县市平安办命名→县市向地区食药监局报备。

39、平安家庭创建流程

(1)农村家庭→向村委会申请→村委会评估→达标后村委会命名→村委会向乡镇备案→乡镇向县市平安办、妇联报备→县市向地区妇联报备。

(2)城镇单位家庭→向单位申请→单位评估→达标后单位命名→单位负责向街道备案→街道向县市平安办、妇联报备→县市向地区妇联报备。

(3)城市社会小区家庭→向社区申请→社区评估→达标后社区命名→ 社区向街道备案→街道向县市平安办、妇联报备→县市向地区妇联报备。

40、平安村、社区创建流程

(1)平安村→向乡镇申请→乡镇评估→达标后乡镇命名→乡镇向县市平安办报备。

(2)平安社区→向街道(乡镇)申请→街道(乡镇)评估→达标后街道(乡镇)命名→街道(乡镇)向县市平安办报备。

41、平安乡镇(街道)创建流程:乡镇申请→县市初验审查申报→地区考核验收→达标后地委行署命名→地区向自治区平安办报备。

42、平安县市创建流程:县市申请→地区初验审查申报→自治区平安建设领导小组考核验收→达标后自治区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命名。

43、优秀平安乡镇创建流程:乡镇申请→县市初验审查申报→地区受自治区委托考核验收→达标后自治区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命名。

44、优秀平安县市创建流程:县市申请→地区初验审查申报→自治区平安建设领导小组考核验收→达标后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命名。

45、和田地区2014年平安建设工作会议暨综治委全委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2014年4月30日召开。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平安建设工作,对今后一段时期对平安建设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动员和部署。

46、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答:(1)是迅速传达会议精神,对2014年平安建设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动员和部署。(2)围绕重点任务加大落实力度。(3)全面宣传,营造“去极端化”社会舆论声势。(4)认真落实总书记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第14次集体学习时的主要讲话和4月28日在喀什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做好“五一”前后的安保工作。

47、地区闫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就推动和田平安建设工作提出的三点意见是什么?

答:(1)深入推进和田平安建设是积极应对反分裂斗争新形势新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战略。(2)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是和田开展去“极端化”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现实需要。(3)深入推进和田平安建设是和田各族人民的一致期望。

48、去年以来和田地区深入开展了哪三项活动? 答: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教育、社会治安重点片区集中整治、转变作风服务群众。

49、在开展打击利用宗教干预教育、司法行政、破坏国家法律实施、干预他人生活自由违法行为等几个“拔钉子”专项行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广泛发动群众,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很低,更谈不上群众的大力支持。

50、在坚持打击教育防范治理多管齐下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安全感和满意度?

答:(1)要坚持平安建设宣传与各类宣教活动相结合,提升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2)坚持发动群众与提升创建积极性相结合,提升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参与。(3)坚持打击暴恐去“极端化”与治安防控相结合,提升群众安全感。(4)要坚持强化基础与服务群众相结合,提升群众对政法机关的满意度。

51、把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作为推进平安建设和安全稳定的经常性工作来抓,如何抓好落实?

答:要按照专业巡逻队伍建设和“2分钟到达本级网格、巡区内任何位臵”的要求,建立以警务服务站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区立体巡控网格。

52、创建平安和田的标准是什么?

答:要能坚持强化基础与服务群众相结合,提升群众对政法机关的满意度,群众的满意是创建平安和田的标准。

53、乡镇(街办)综治工作中心“六联机制”是什么?

答: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突出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动、基层平安联创、社会管理联抓。

54、不断加强各级政法综治干部的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时刻保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要提高哪四种能力?

答:服务大局、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社会治理。

55、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什么样的政法综治干部队伍?

答: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清正廉洁。

56、完善平安建设各项机制,如何推动系统治理措施落实到位? 答:(1)加强领导,把平安建设纳入党政领导,地直单位联系点制。(2)强化保障,确保平安创建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3)科学考核,把平安建设纳入绩效考核机制。(4)落实责任,把平安建设纳入维稳责任追究机制。

57、地区政法委书记张秀成同志在地区平安建设暨综治委全委会上指出和田地区平安建设工作成果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打击暴恐的能力不断提升。(2)技防覆盖面大幅度扩大。(3)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4)社会面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5)先行先试为综合治理社会难点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58、地区政法委书记张秀成同志在地区平安建设暨综治委全委会上指出和田地区平安建设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2)平安创建宣传广度、深度不够,宣传方法简单,形式僵化。(3)对平安创建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认识不够。(4)各单位、各行业主动参与创建意识不强。(5)创建绩效评估体系缺少科学性。

59、地区政法委书记张秀成同志在地区平安建设暨综治委全委会上指出今后三年平安建设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答:紧紧围绕地委闫国灿书记提出的平安建设提档晋级这一目标,争取在3年内,使和田优秀平安县(市)达到3个以上,平安县(市)达到7个,10%的乡(镇、街道)达到优秀平安乡(镇、街道)标准,95%以上的乡(镇、街道)达到平安乡(镇、街道)标准,全地区平安创建平安细胞工程覆盖面大幅提升,群防群治的群众基础更加广泛,长治久安的打防管控基础更加巩固,公众安全感、群众对政法综治的满意度和平安建设的参与率始终保持在85%、90%、95%以上。

60、实现平安建设提档晋级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答:(1)深化宣传教育,激发平安创建活动。(2)发挥综治工作中心“五联”作用,形成基层平安建设整体合力。(3)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4)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全力化解矛盾纠纷。(5)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推动基层平安创建牵头单位进一步发挥作用。61、根据自治区党委的要求,如何以“两个坚决防治”为目标,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

答:(1)继续强化三盯三打情报核查、案件侦办一体化机制的落实;(2)加强情报信息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人力情报和大情报体系建设,抓好情报信息定期分析研判机制落实;(3)加大追逃力度,消除不稳定隐患;(4)加强对每年重大案件的反思研究,查漏洞查薄弱,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62、如何以去“极端化”为目标,多措并举坚决遏制宗教思想的渗透蔓延?

答:(1)继续深化两个专项行动。要严查储存有暴恐音视频的多媒体卡,抓好“三非”整治;(2)要把治理“蒙面人”、婚姻领域违法行为、宗教极端干涉婚丧嫁娶活动、学生辍学等问题作为当务之急,严厉打击,依法治理,坚决遏制住蔓延态势;(3)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的邀请驻村工作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在各级党员干部、宗教人士和普通群众等层面进行宣讲;(4)要坚持谨慎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在宗教事务管理、依法治理“三非”活动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63、如何全面落实重点要素管控的各项措施? 答:(1)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2)加强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的帮教转化。(3)加强危爆物品、管制器具的安全管理。

64、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答:(1)落实流动人口“两头抓双向管”协作配合机制和便民联系卡。(2)理顺综治、公安和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3)充分发挥“流动人口信息平台”作用。(4)严格问责。

65、如何加强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帮教转化? 答:(1)明确政法部门公安机关和基层组织的责任。(2)以防止危害为前提,加强管控;(3)切实加大教育转化力度,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66、如何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答:(1)坚持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月联系会议制度,并纳入维稳形势分析的重点内容;(2)完善体制机制;(3)要重视排查化解社会矛盾;(4)按照张春贤书记近期批示的电报精神,解决好重点疑难信访案件。

67、如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答:(1)各单位要抓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2)明确指挥体 系;(3)加强实战综合演练。(4)敢于担当、果断处臵。

68、为深化平安建设,地区综治委对今年年初自治区综治委通报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答:(1)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2)要把平安建设作为维护稳定的基础性、源头性问题来抓。

69、开展平安建设要重点抓好哪几项工作?

答:(1)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自治区各项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并抓好落实;(2)针对和田综治维稳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强整改;(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和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

70、自治区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刘克勤在地区综治委全委会上就平安建设工作提出了哪几点意见?

答:(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开展平安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2)以公众满意度为标准,努力创建人民群众需求的平安和田。(3)加强领导,突出重点,不断深化平安创建活动。

71、如何以公众的满意度为标准,创建人民群众需求的平安和田? 答:(1)社会稳定是相对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绝不是没有矛盾和冲突,而是把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2)出不出事是衡量平安的基本条件之一。(3)开展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综治维稳工作中的体现。

72、自治区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刘克勤指出就平安建设工作如何加强领导、突出重点,不断深化平安创建活动?

答:(1)坚持突出重点,就是要把维稳措施作为平安建设的主要内容深入推进。(2)坚持重心不移,夯实综治维稳基层基础。(3)坚持统一领导,明确平安建设工作责任。

73、深化开展平安建设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答:(1)不断完善维护稳定工作机制。(2)继续加强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3)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4)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5)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工作。(6)加快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7)进一步强化重点物品、行业、场所、领域管理。(8)切实加强信息网络规范管理。(9)全面加强基础基础建设。(10)进一步加大公民道德、法制教育和平安建设宣传力度。74、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1)实施平安拓展工程。(2)实施平安提升工程。(3)实施平安示范工程。(4)实施项目带动工程。

75、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工作要求有哪些?

答:(1)加强组织领导。(2)坚持齐抓共管。(3)科学考核验收。(4)加大奖惩力度。(5)健全保障机制。

76、当前维稳形势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是什么?

答:(1)暴恐案件持续多发。(2)涉暴涉恐犯罪活动极端活跃。(3)“三非”活动依然猖獗。(4)不稳定因素交织叠加。

77、在三个专项行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1)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概念不清。(2)由于专项行动比较集中、摸排对象较多,有的地方虽然制定有方案,但工作不扎实,摸排不够细致、人员类型界定不清、统计数据不准;有的地方对摸排出的各类对象信息采集不全面,等级评估、分类定级、人员移交等工作没有展开。(3)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帮教转化走形式的问题较多,一、二类重点人员公安上只负责管控,帮教转化工作基本落空,仅限于见面谈话。

78、在社会治安防控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答:(1)网格化巡控的武警、屯垦部队只车巡、不步巡,“混编联巡”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2)“警务服务站”规范化建设程度低,未接入视频监控,“五大功能”发挥不够,组织专业巡控队集中训练时,街面巡控工作显的弱一点。(3)视频监看队伍不健全,人员密集场所“十户联防”疏于演练,报警装臵不接电、或不会使用、或听到报警后商户和附近的岗亭没有反应,警惕性不高;(4)“网格化”巡控与视频监控、人员密集场所联防自保力量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5)汽油、柴油、液化气钢瓶和管制刀具等重点要素管控上仍有漏洞。

79、基层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

答:(1)乡镇党委书记对维稳工作情况不是很清楚,村级基层组织“三不管”问题特别是“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比较突出,发现能力较差。(2)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和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建设停留在形式上的集中办公或“一站式”服务,以“六联”为核心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中心作用发挥不好;(3)警务室警民知道自己兼任综治工作站领导职务,但对综治工 作站的职责和如何发挥好作用不清楚;(4)驻村工作组和县乡整体工作融合不好,管发展不管稳定,处理不好与乡镇的关系。

80、在宣传教育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答:(1)农村开会、学习、宣讲大多是“四老”人员、低保人员参加,宣传教育有死角。(2)专项行动宣传、平安建设宣传和群众面对面宣传的力度和覆盖面都需要进一步强化。(3)80、90后青年是失控群体,基层的宣传教育能力有限,针对性不强。

81、如何夯实综治维稳基层基础?

答:一是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核心是解决体制机制障碍问题,县乡两级要重视,各级政法综治部门要抓好试点,切实把中心建成实体;二是深入推进农村(社区)警务战略。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警务室工作意的见》,正确处理好警务室与村党支部、综治工作站、派出所之间的关系。政法综治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基层组织的教育,如何用好这支力量;公安机关要加强对派出所的教育,如何处理警务室与派出所、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三是加强群防群治队伍、联网报警系统“小技防”建设、大情报信息体系建设,特别是乡镇以下的“三情”信息收集机制建设。

82、治安问题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一是社会管理工作滞后。二是外来人口管理工作不到位。三是寄宿人口多,管理难度大。四是治安防范力量薄弱。五是新建居民小区不规范。六是法制宣传教育不够深入,群众法律素质和防范意识不高。

83、如何解决城郊结合部地区治安问题? 答:(1)完善社会管理功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2)加大对流动人口管理力度,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3)预防化解矛盾,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4)加强治安防范,建立打防控一体化的防控网络。(5)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和防范意识。

84、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如何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和防范意识? 答:解决城郊结合部突出治安问题的关键,是让辖区内所有的人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增强自觉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各镇街为防止宣传流于形式,结合各自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努力使宣传教育贴近群众,提高宣传的实际效果。85、如何加强治安防范,建立打防控一体化的防控网络?

答:一是调整警力部署,提高了城郊结合部地区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能力。二是加强镇、村防控队伍建设,开展群防群治。三是加强社区治安防控。

86、如何加大对流动人口管理力度,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答:推动出租房屋协税工作,摸清暂住人口底数,排查治安隐患,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基础台帐,逐步规范管理,建立电子档案,为实施流动人口网络化管理做好准备。按贴近实际、便捷有效的原则,发展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在外来人口聚居区、采取公寓式管理,实行集中居住、集中管理。对分散在各村的外来人员,各村结合实际修订了《村规民约》,将外来人口纳入村务管理,设流动人口协管员,开展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对在企业务工人员,实行了流动人口管理目标责任制,强化了用工单位的管理责任,定期开展外来人员职业技能大赛,增强外来员工归属感,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对闲散外来人员,从促进就业入手,强化管理措施。

87、如何预防化解矛盾,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 答:明确群众利益无小事,真心实意,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重点实施阳光工程,把村民关心的敏感性问题公开、公示,提高村民的知情权;大力实施温暖工程,为村民上养老保险,解决村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帮扶贫困户,解决生活问题,为村民上医疗保险,解决看病难问题。

88、如何在防范控制上,把握人、时、地、事、标五要素,以地为基础不断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答:一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和治安状况,分阶段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二是通过地区、系统、部门三条途径对规划目标进行分解,确定责任单位、完成时间和质量要求,以及相互间配合的方式。三是各级党委、政府根据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综合配臵社会资源,加大人财物与科技方面的投入。四是确定不同的防控模式,以量化管理方式,逐个社区、村、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的落实具体的措施。五是定期检查监测,对完成规划情况实地验收,不断修订新的规划,渐次深入推进。

89、“三位一体”调解工作指的是什么? 答: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90、综治机构在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中要发挥哪四个方面 的作用?

答:第一,加强协调。第二,加强检查督导。第三,严格考核和奖励。第四,认真总结经验。

91、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中,如何加强检查督导?

答:一是督导各部门制定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及有关方案,提出本部门、本系统开展这项工作的要求和具体措施。二是督导行政部门积极开展调解工作。

92、“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中要处理哪四个方面的关系? 答:一是综治机构自身作用与发挥各地各部门作用的关系。二是抓“条”与抓“块”的关系。三是发挥三种调解的各自功能与其相互衔接配合的关系。四是抓重点与整体推进的关系。93、4月30日,张秀成书记在平安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和田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工作要改变连年排名末位的被动局面,就要针对哪三个主要因素加大工作落实力度?

答:一要掌握思路方法。二要增强危机意识。三要加大推进力度。94、4月30日,张秀成书记在平安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为全面宣传“去极端化”社会舆论声势,应采取哪几种灵活多样的方式?

答: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印发传单、举办板报展、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专题讲座、专栏专题、召开座谈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95、4月30日,闫国灿书记在平安工作会议上指出,平安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一是全社会对平安建设思想认识不高。二是整体合力不够。三是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不强。四是保障措施及推动落实不到位。

96、创建平安和田的目的是什么? 答:群众的安全。

97、把平安建设纳入地区领导及地直单位联系点制度中,联系的内容包含有哪些?

答:发展稳定、脱贫致富、宣传教育、平安建设、宗教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

98、如何发挥综治工作中心“五联”作用,形成基层平安建设整体合力? 答:要依托“中心”平台,设立多部门联合接待受理窗口,统一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实现矛盾纠纷联调;由“中心”对辖区维稳力量实行统一指挥,对专群力量进行混合编组,负责辖区治安巡控,实现社会治安联防;“中心”要定期召开辖区治安形势分析研判会,梳理确定重点整治问题,及时组织集中整治工作组进行整治,实现突出问题联治;“中心”要建立重点工作定期通报制度,再根据重点工作复杂程度统一调配综治中心力量集中攻坚,实现重点工作联动;由“中心”组织供销社、水管所、农技站等相关站所,给予优秀平安家庭政策倾斜,激发群众参与创建平安热情,实现平安建设联创。

99、综治机构在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优势?

答:(1)综治委(办)是协助党委、政府抓综治工作的机构。(2)综治机构包含诸多成员单位,工作范围广,综合力量强。(3)综治工作手段多样。(4)综治机构网络健全。

100、如何科学考核,把平安建设纳入绩效考核机制?

知识产权建设 篇6

一个电话,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人应答,对症下药解答知识产权“疑难杂症”;一个平台,囊括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的各个环节,让知识产权为创新保驾护航。

12330,一组普通的数字,一份贴心的援助

2009年,是我國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极为不平凡的一年。而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危机,知识产权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2009年“4·26”期间,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服务专用电话号码“12330”正式开通,以鼓励相关公民、法人和组织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提升维权能力。至此,一张遍布全国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初步建成,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又多了一个服务平台,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大量的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服务工作。

据了解,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因经济困难,不能支付知识产权纠纷处理和诉讼费用的中国公民与法人;遇到难以解决的知识产权事项或案件的中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主要为其提供知识产权维权咨询、知识产权分析论证、知识产权预警等智力支持和一定的资金支持。申请者可以向自己住所地、经常居住地,侵权行为地,或对方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的中心提出维权援助申请。

“伴随着电话铃的此起彼伏声,耳边是清脆悦耳的回答声,间或噼里啪啦的打字声,接听室一墙之隔的接待室,也有知识产权权利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交谈的声音,这些都构成了12330举报投诉、维权援助中心日常工作繁忙的主画面。”这只是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工作扎实推进的一个侧面。一年多来,维权援助工作领域持续拓展,成效明显。

自全国开展执法专项行动以来,各维权援助中心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维权服务,扩大宣传覆盖面,积极做好案件受理和转交,有效支撑知识产权行政执法。

截至2009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批准设立维权援助中心61家。各中心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大量的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服务工作。如在江苏,援助中心与外经贸部门共同为企业境外维权提供程序指南和操作指导,同时还为两起境外重大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提供了智力援助和100万元的资金资助;在天津、浙江等地,援助机构在一些重大案件中为当事人提供维权援助,有效保护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在武汉,维权援助中心还为相关企业提供了与司法救济及行政救济对按的帮助工作。

12330,一组简单的号码,一对坚实的臂膀

2010年4月15日,为了加强世博会知识产权保护,上海设立世博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热线。该服务热线借助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热线12330,通过增加其功能,统一接收侵犯各参展方知识产权的投诉和举报,高效快速处理涉世博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截至2010年5月14日,12330热线共接听来电106个,与世博会相关电话34个,占总数的32%。据了解,为了保证12330热线电话的顺利运行,援助中心从硬件设备、工作时间、人员安排、人员培训以及内部制度等方面做了相应的配套。12330共设置了3路热线接听线路,均可实现工作时间的来电录音和非工作时间的语音留言功能;为了保证热线电话的畅通,援助中心安排工作人员节假日、双休日全天值班;援助中心将现有工作人员与20余名高校知识产权志愿者有效整合、合理搭配,以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并邀请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组织了业务知识培训,开展了多次内部学习、讨论。

据统计,在上述百余个热线来电中,知识产权相关咨询电话59个,占总数的56‰属于12330受理范围的举报投诉11个,占总数的10%,涉世博知识产权举报投诉3个。

受理的举报投诉已转至相关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关,被举报出售盗版光碟、假名牌箱包、假海宝和假冒世博标志商品的摊点已由有关执法部门取缔。

经电话统计,2010年第四季度,全国大部分维权援助中心12330电话接听量较第三季度(2010年7月至9月)普遍上升20%左右。北京、武汉、长沙、东营和新乡等几个工作基础较好的重点中心电话量上升较大。据各地通报的数据,第四季度全国各中心接收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案件呈现增长势头,普遍增加10%左右,少数中心大幅增长。

企业要大力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篇7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指在知识产权战略及其相关活动中, 企业和企业员工对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 信念、价值观以及涉及知识产权的行为总和。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 其核心是激励和保护创新, 实质是知识有产权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 表现为尊重知识, 崇尚创新, 诚信守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从上而下的一种氛围和活力程度体现, 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无形载体, 在保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稳步推进,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关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增强知识产权经营理念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内容以及组织机构、人才、业务流程及系统等, 并外在表现为企业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创造、管理及运用能力。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对知识产权战略的文化认同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知识产权文化理念的形成,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文化缺乏思想观念的积淀, 一些企业在实践中表现为知识产权意识还很薄弱, 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普遍缺乏。因而导致许多企业在面临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时往往十分被动, 留下了许多惨痛的教训。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国情,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将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之一。因此, 企业应当通过课程培训、案例讨论等学习方式, 或定期参与跨部门团队交流合作等实务训练形式, 使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规范和习惯逐渐受到企业知识产权价值观、知识产权经营理念的影响。只有让企业所有的员工都形成关注知识产权的习惯, 让知识产权经营理念落实成为企业各部门业务中的规范和制度,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才会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二、树立知识产权价值观

企业对权利尤其是财产权的习惯认识中, 对有形财产权利的尊重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构成, 但对受到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庇护的发明、作品等无形财产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在传统的权利意识中并没有他们的位置。因此需培养全面的权利观念。知识产权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法律文化、权利文化, 奉行权利本位。企业要牢固树立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观念。知识产权的客体涉及范围非常广泛, 几乎所有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都涉及到知识产权。然而现实中, 很多企业, 不知道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哪里, 如, 有的企业要么将已经处于公知领域的、事实上不是秘密的信息当作自己的商业秘密加以保护, 要么由于认识不清将真正的有价值的商业秘密公诸于众。尤其是自认为同知识产权不太相关的企业, 往往不认为知识产权是自己的资产, 而更多关注企业的有形资产, 这不仅造成企业资产的浪费与流失, 也会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形成对手的竞争优势。

同时, 要树立尊重知识产权观念。知识产权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趋全球化和完善化的今天, 尊重知识产权已经不再是道德范畴的问题, 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市场竞争法则中。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将会在诉讼和纠纷的泥淖中难以自拔, 不尊重自己的知识产权, 则将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尊重知识产权绝不简单地意味着交费, 更需要通过有效策划降低费用甚至避免, 并设计长期竞争路线, 扭转知识产权的劣势。

三、创设激励的文化环境

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利于调动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激励是管理的重要手段。激励是对人性的洞察与适应。一般来说, 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激励。当一个员工为企业付出巨大艰辛, 作出突出成绩时, 如果能得到及时激励就会感到公平和满足, 如果自己的付出与成绩得不到及时激励就会产生不满而丧失进取的动力。分析当今的知识产权强国, 它们都十分重视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我国企业应该学习借鉴。如国外的一些企业依据发明人的成果, 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表彰激励制度, 如累积计分制、登记奖励制等, 值得我们借鉴。而我国许多企业激

励措施不到位, 导致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动力不足, 运营水平低下, 保护措施不力, 所需人才匮乏。要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的企业应该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和国资委、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制定的《中央科研设计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试行办法》的文件精神, 积极;落实绩效奖励、技术奖励等非股权激励方式, 以及知识产权折价入股、折价出售股权、奖励股权、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 给知识产权作出贡献的人员提供经济动力, 给“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

四、营造创新至上的文化氛围

温家宝总理指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知识产权文化的本质属性在于创新, 一切知识产权的产生本质上都是创新的结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种稳定的机制和制度, 形成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知识产权制度既是促进创新又是保护创新的一个基本制度。它通过给予发明人在一定期限内独占一方市场的权利, 使之不仅能收回开发成本, 并且能取得比投入更多的回报, 从而激励人们继续新的发明创造。有了这一保障, 技术创新活动才能走向良性循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企业来讲, 同样如此, 所谓创新文化, 简单来说, 就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 即这种文化可以促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纵观中国发展的落后,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在于我们缺乏创新文化。因此, 在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进程中, 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和营造创新文化, 加强文化创新, 把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营、保护、人才培养、制度完善、能力建设等置于创新文化的氛围中。

五、践行诚信守法的准则

诚信是企业立业之本, 发展之道, 企业要把诚信守法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经济, 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法治经济, 知识产权制度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制度, 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竞争秩序的一项法律制度。因此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 在诚信守法的基础上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规则去竞争, 谋发展。切不可贪图一时之利而损害企业的声誉。要通过知识产权工作, 推动诚信守法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要让每一个企业人都以诚信守法为荣, 从而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以保护知识产权为荣, 以侵犯知识产权为耻的良好文化氛围。

六、加大人才的培训力度

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 需要由知识产权战略来统领, 否则将缺少思想灵魂和价值导向, 从而整体上也将迷失方向。因此, 培育知识产权文化, 要根据《纲要》的总体要求, 按照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分层次进行规划、建设和推进, 要从形成认知知识产权的思想意识开始, 升华到形成认同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 最后形成尊重知识产权、诚信守法的行为规范。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形成, 必须要有价值的培训和教育体系是不可或缺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不是简单的知识产权概念的灌输, 而是一个分层次、分阶段的持续教育过程, 这个过程必须紧密围绕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就一个企业而言, 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理解的层面和方向一定是有所区别的。企业高管需要在战略和方向把握上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撑;而中层管理者则更需要在战略落实、策略部署等方面得到有价值的启示;对于基层员工, 如何将智力资本转化为知识产权、如何防范风险、挖掘机会等实务性技巧和技能成为其最需要获得的知识。就一个员工而言, 进入企业之初, 其需要的是知识产权基本概念的灌输, 而在其随后的工作中, 需要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知识产权理解深度, 逐步提高知识产权素质和能力。在这个知识产权教育过程中, 需要每个员工都能够理解知识产权战略, 并把这种理解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工作内容, 形成渗透到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员工的知识产权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月娥.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产权战略 篇8

新中国的农村建设工作从1978年小岗村的农民也以联产承包叩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门开始起就显示出了新中国农民朋友的智慧,也解放了一部分的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中末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1.2亿个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国际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量农民工进城,给城市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农民穷、农民苦、农业真危险”,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写信,反映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至此,国家将发展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村政策围绕“三农”问题而展开。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标,解决农业真危险的问题。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落实前两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基础上解决农村真穷的问题。同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

二、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农村经济要发展

邓小平曾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历史发展至今天,再次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的实现也必须是建立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之上,而且农村的发展也必须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中心,这样农村才能真的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究竟有哪一些呢?有人认为是农村的财务管理体制,如农村的欠债导致了农业无法发展、农村信贷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农民融资的难题;有人认为是农村政务工作不科学;有人则认为是因为农业结构不合理。不用置疑这些都是原因,在上文中关于新中国农村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地对以上原因再进行分析,并一一加以解决,中国农村的生产力也得到一步步的解放,如调整过农村财务管理、清理过农村的债务;改进过农村干部的设置、培训过(包括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农村干部等措施以促进农村管理工作;调整过农业结构等。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农村如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事物一样都会遇上发展过程中各种障碍,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障碍都不一样,尽管可能还会伴随着其它的障碍,但在现阶段,根据我国农地人均面积少,农村人口多的状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则是农业科技含量过低,这不仅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得出的结论,而是从中国处于世界发展的浪潮中得出来,中国不在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互联系着的网络中一员。所以,在今天,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着力点则在于保护及提高农村的知识产权。这样做可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所以,我们要强化知识产权在农村经济、文化政策中的导向作用,在农村知识产权政策的引导下加强产业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

三、知识经济时代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产权要素

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则中国的农民必须要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农民。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掌握着一定的知识技能,具备知识产权的理念,在实务中践行这种理念。在我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及农业的知识产权项目如下:

(一)商标。

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商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积极推动市场主体注册和使用商标,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保证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名优产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经营效果却并不好,每年是一到收获的季节,农民愁卖,因为没有产业化,因为没有品牌,市场的认知度不同,或者卖出的价格不高。所以,农民要增收,一定要农业产业化,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2006年底,在延庆县大庄科乡增添了一家新企业——北京神农绿林食品有限公司,该企业的不断努力,现已发展成为该乡的产业带头企业,该公司以当地资源为原材料,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主要产品“纳齐思”牌和“宏日”牌开口核桃、开口杏仁、山楂、栗子、杏仁油、纤维质果酱、红果干等,产业的发展使全乡每户年均增收1,000元。只是这样的企业在中国目前并不多见。知识经济与产业化经营的结合,很重要的就是把知识经济本身也看成产业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农业产业化与商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商标作支撑的农业产业化是不长久的。

(二)植物新品种。

合理调节资源提供者、育种者、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注重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提高种苗单位及农民的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意识,使品种权人、品种生产经销单位和使用新品种的农民共同受益。一个袁隆平,解决了世界的吃饭问题,他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我们农村中农民在平常的劳动中也在不断的发现及无意识的培育新品种,一旦有了成果就要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也是提高劳动附加值好办法。

(三)地理标志。

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地理标志的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与检测体系。普查地理标志资源,扶持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千年安溪铁观音在现代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中,以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地理标志保护为契机,以世界级的质量水准,不断催生出农民富翁。截止2009年3月31日,中国已注册地理标志名录有465种,通过查阅这些地理标志后的农产品信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具备地理标志前与未具备地理标志时各农产品的市场占有额及市场价值。

(四)遗传资源。

完善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制度,防止遗传资源流失和无序利用。协调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利益关系,构建合理的遗传资源获取与利益分享机制。保障遗传资源提供者知情同意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华民族不仅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而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已识别的少数民族;因此,我国既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民族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以我国13亿人口资源为基础的人类遗传资源,既是研究中华民族起源、基本生命现象、生理和病理机能以及行为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人口健康、维护人口安全、控制重大疾病以及推动医药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是遗传资源的重要所在地,农民须具备遗传资源保护及利益分享意识。

四、新农村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办法

(一)培育农民的创新意识。

在农村中,首先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使农民掌握一定的创新能力。其次是要加大力度宣传知识产权制度及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使农民在农业劳动过程中自主的、有意识的去创新,提高农民的创新意识。

(二)各地建立创新的机制。

各地在制定本地的知识产权战略时,根据本地农业的特点,要具体的制定推进本地农业运用知识产权因素的措施。首先是加大农业中科研攻关的扶持力度,使农业中有新的成果产生;其次是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及运用,扶持相应的企业来运用这些科研成果,形成农业产业化;第三是树立本地农业的特色品牌,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四是保护本地已取得的知识产权,防止对知识产权的滥用。

五、结语

知识产权建设 篇9

关键词: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长效机制

行政保护是我国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在实际保护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长效机制对于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建立创新型社会具有主要的意义。

1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简介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是指相关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对知识产权进行行政管理、提供相关行政服务、依法处理各种知识产权纠纷、维护知识产权秩序的一种保护方式。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行政管理活动, 如对知识产权的授权和登记等;二是行政服务活动, 如法律咨询、政策宣传和检索服务等;三是行政执法活动, 主要包括对侵权纠纷进行处理和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等。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在国际上是通行的做法, 在大多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以司法保护为主, 行政保护是司法保护的有效补充, 但是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展现出以下特点和优势: 第一, 分工细化, 不同知识产权由不同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保护。第二, 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决程序相对于司法程序, 简单快捷。第三, 行政查处制度具有主动性。

2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分散

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分工细化:专利权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商标权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的商标局负责、著作权由国家版权局负责、制止不正当竞争权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中的公平交易局负责、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和林业植物新品种权分别由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负责、地理标记权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与进出口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由海关总署负责。表面上看似乎是分工比较清楚, 但是实际中由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往往比较复杂, 涉及的侵权内容常常包括多种类型知识产权, 这就在实际执法中带来了许多问题:对维权者而言, 遇到知识产权问题要么不知道应该求助于哪些部门, 要么必须在多个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进行周旋, 增加了维权成本。对于行政部门, 由于在职能和管辖权限上存在交叉和重叠, 容易导致相互推诿, 或者在执法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 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2.2行政保护尚未建立长效机制

行政执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由于缺少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对整个知识产权工作进行协调,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 执法队伍往往是各自为政, 即使是联合执法队伍也是是临时组合的, 无法长期存在, 容易出现“运动式”行政执法, 打击行动过后侵权商品又死灰复燃, 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而效果却不理想, 不利于行政保护。

2.3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协调和衔接不足

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主要是通过司法途径实现, 行政执法职能主要表现在海关的边境措施, 以及贸易委员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盗版、假冒等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所实施的贸易制裁等。而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则采取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相结合的方式, 一旦出现知识产权纠纷, 当事人除了可以请求行政保护外, 也可请求司法保护。但行政人员和法官所处地位不同, 立场可能不同, 利益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因此就有可能出现处理结果不一致的冲突。

另外在知识产权行政查处过程中, 涉及到刑事犯罪的案件需移送公安机关, 这就涉及到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问题, 刑事案件中, 违法与犯罪的界限较难把握, 经常涉及一些专业技术问题, 所以行政机关在处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 有时会存在以罚代刑或怕麻烦怠于案件移送的现象。

2.4知识产权行政部门专业性人才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在科技创新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迅速发展, 对知识产权方面的高水平专门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提升。2012年12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发布的《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中指出, 中国已经成为专利申请第一大国。报告显示, 2011年,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来自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52.6412万件, 继2010年超过日本后, 2011年又超过美国 (美国为50.3582万件) , 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发明专利申请国。如此大量的专利申请量如果没有足够真正精通业务知识的专利评审员的支持, 必然会导致申请案积压严重, 审查周期过长。

同时, 由于目前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仍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手段, 行政裁决案件逐年增加, 由于知识产权涉及很多法律、专业知识和技术标准, 因此对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法律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知识产权新型案件不断出现, 更是对执法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5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强, 许多权利人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重视不够, 未能及时申请专利、商标等, 被他人模仿利用后又要求行政保护;有的权利人被侵权后, 报案不及时, 给执法人员收集证据带来困难, 这些行为都增加了行政保护的难度。同时, 知识产权法律宣传不深入, 不细致, 因为知识产权往往专业性较强, 如果不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进行宣传, 很多内容老百姓不容易接受, 认为与自己无关, 造成社会整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3对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建立统一管理机制

通过实现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权的集中配置, 建立统一管理机制, 可以精简行政机构, 减少行政人员配置, 节约行政成本。同时, 由于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制的统一集中, 可以避免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 从而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3.2建立行政保护长效机制

在知识产权统一管理机制下, 建立长效执法队伍, 避免“一阵风”、“运动式”的短期执法行为。并逐步将工作重点转向知识产权保护诚信机制、预警机制、分行业差别保护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长效机制的建设中去。

3.3加强与司法保护的协调和合作

加大行政执法机关向刑事司法机关移送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和刑事司法机关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力度;对于知识产权纯民事纠纷应主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行政调解和行政查处制度仍可继续发挥作用, 但应受到司法监督。

3.4加强人才培养和建设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性较强,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因此需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 政府应投入专项资金, 培养一批即懂专业知识又懂法律的专门人才。除了在大学中建立知识产权专业以外, 还应在其他各专业开设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课程, 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其次是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强日常的培训和交流。利用培训、国际合作交流、信息交换等途径, 及时把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最后, 由于知识产权涉及多学科领域, 应当鼓励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对知识产权的相关行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从而有效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管理和执法水平。

3.5加强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了, 形成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行政保护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保护成本自然会降低, 因此,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部门应将加强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 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 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产权、遵守知识产权法的环境。积极帮助和教育权利人强化保护意识,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有效保护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邓建志, 单晓光.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涵义[J].百家言, 2007, (1) .

[2]单晓光, 王珍愚.各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3]张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财政研究, 2012, (4) .

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建设策略研究 篇10

知识产权服务业是高技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各类主体技术创新、成果转换、解决纠纷等活动提供重要辅助支撑。我国“十二五”规划首次将知识产权服务纳入国家规划纲要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58号)提出“积极发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环节的服务,加强规范管理。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构建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扩大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共享范围,使各类知识产权服务主体可低成本地获得基础信息资源。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发展咨询、检索、分析、数据加工等基础服务,培育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等增值服务。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涉外事务处理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和品牌。加强标准信息分析和相关技术咨询等标准化服务能力”。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重视,也反映了知识产权服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知识产权服务发展进程中,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将规范和净化服务市场环境、提升服务整体质量,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开展知识产权服务相关标准研制已成为相关主管部门的共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根据知识产权服务的内容特点,分类制定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2013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的《高技术服务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构建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

2知识产权服务内涵界析

我国知识产权服务行业起步较晚,属于新兴服务业态,与传统的服务业相比,知识与技术密集,附加值高。随着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的不断深入,知识产权服务业也从单一的代理服务向咨询服务、分析评议服务、法律服务、质押融资服务等多元化服务方向发展。目前,知识产权服务业广泛接受的含义主要是指提供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特定领域知识产权等各类知识产权“获权—用权—维权”相关服务及衍生服务,促进智力成果权利化、商用化、产业化的新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是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涉及六大重点领域:一是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如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市场预警;二是知识产权代理服务,如知识产权申请、注册、登记、复审、复议和无效;三是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如尽职调查、维权诉讼;四是知识产权成果运用转化服务,如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托管、经营、投融资;五是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如管理咨询、战略制定;六是知识产权培训服务。[1,2]

3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在知识产权服务业标准化方面发展缓慢,具体表现在标准数量少、涉及服务类别单一等。

3.1 国外

前期研究发现,现有国外涉及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的标准主要有两项,一项是由英国标准化协会制定发布的BS8538:2011《知识产权商业化相关服务的服务规范》主要从道德、诚信、透明、费用、保密、申诉处理、赔偿等方面加以引导;另一项是由德国标准化协会制定发布的DIN SPEC 10602010《知识产权管理中的服务质量》,主要从寿命周期、专利性、专利保护、数量检测、服务设施等方面对专利、商标、实用新型知识产权管理中的服务质量进行规范(见表1)。

3.2 国内

就我国而言,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至今为止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制定的行业标准达20项,主要涉及专利文献数据、专利申请、代理人代码等相关领域。并于2013年发布实施我国首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GBT29490-20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该标准是基于过程方法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型,能够有效指导企业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1,800家企业率先贯彻实施。同时,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管并牵头起草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高等院校实施指南、科研组织实施指南)、专利分析评议服务(第1部分服务模块与流程,第2部分服务规范)、专利代理服务质量规范等5项标准已分别被列为2013年第一批、第二批拟立项国家标准项目。

此外,行业协会、部分省市也在着手建设自己的行业规范或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例如:由中华全国代理人协会2009年牵头制定的《专利代理服务指导标准(试行)》旨在规范专利代理行业的各项服务、提高服务质量;2012年,陕西省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陕西省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包括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和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陕西省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共计176项,其中陕西省知识产权服务标准82个,标准制定率、培训率、实施率均达到100%。

3.3 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标准化工作在近两年得到各界的重视和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总需求相比,尚存在以下问题。

3.3.1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尚不健全、标准数量少

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国内外可以借鉴的经验少,尚未形成健全的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缺乏统一规划。知识产权相关标准多集中在专利申请、代理等方面,一些急需标准尚未建立。

3.3.2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内部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程度不高

对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而言,作为市场主体,他们已经意识到规范服务的重要性,能够自发制定标准,但由于认识或能力的局限,制定出的规范并不完备,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2012年对北京、上海、广东、江苏、陕西、湖北等省/市知识产权分析服务机构的调查为例(如图1所示),在被调查的大多数调研对象中尚有49%属于有知识产权分析服务标准或规范但尚不完备的情况,有相对完备的知识产权分析服务标准或规范的调研对象只占全体调研对象的不足四分之一。

4 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建设策略

4.1 明确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目的

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只有明确了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的根本目的,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构建整个标准化体系。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服务标准的制定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通过标准的出台,使得服务机构掌握知识产权服务的基本类型、基本原则、方法和流程,确保服务的基本质量,规范服务市场,并且达到合理定价;另一方面,服务的需求方(包括潜在需求方)可通过标准,了解知识产权服务的基本情况、能够获得的服务内容及效果,激发社会需求。

4.2 谋划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布局

做好知识产权服务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顶层设计,强化分类指导,重点开展包括知识产权代理服务、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知识产权培训服务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涵盖定义和分类、服务设施、服务环境、服务规范、服务合同、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测评等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各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整体提升。

4.3 研究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推进策略

知识产权服务涉及面广,与各行业、产业都有交集。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产业关注度相对高的新兴服务业,如何锁定标准化的对象和边界,如何确定发展路径,建立何种工作机制,采取何种推进模式,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囿于目前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的现实情况,建议基础标准和通用标准先行,理清分类和思路,深入探索规律,有效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工作开展。其中:基础标准和通用标准是所有知识产权服务项目均应遵守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业务门类和服务分布领域的不同,将针对各项具体服务分别制定标准,提出更细化、具体的要求,形成具体业务标准群;最后,在整个行业标准化水平较为成熟的基础上,开展评价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对知识产权服务的整体质量、服务提供者、服务人员等进行评价(如图3所示)。

4.4 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知识产权建设 篇11

作为湖南融入“泛珠三角”的工业前沿重镇、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理想区域,工业是湘潭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撑,然而在过去,由于产业结构偏“重”,“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产业比重偏大,导致工业竞争力不强,后劲不足。这也是多年来湘潭各个系统的领导班子都在努力改变和解决的问题。湘潭市知识产权局(简称“湘潭局”)近年来的工作重点就是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指导,结合产业和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知识产权资源,优化知识产权结构,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市域创新转型发展的功能。湘潭局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已经深深地意识到只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战略的引领作用,以强烈的知识产权意识引领创新文化,以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储备强化核心竞争力、以知识产权的比较优势拓展市场空间,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提高知识产权工作地位

受传统发展观念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表现在工作实践中,就是对那些与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直接相关的部门,往往是政府关注度高,在各类资源配置上优先,在全局工作中的定位更突出,而对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服务长远发展的科技、教育等工作,重视相对不够。湘潭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改革试验的关键是要立足长远,建立一套协调运行、互相促进、持续发展、富有活力的经济社会管理体系,注重从发展理念、制度设计、发展模式上实现根本转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湘潭局坚持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工作的地位,将其作为推动湘潭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来认识、推进。充分利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体系,将促进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定化,形成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乃至引领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

在湘潭,目前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知识产权工作网络,超过85%的规模以上企业设有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了县(市)区知识产权工作科学考核体系,专利工作列入科技进步、新型工业化目标考核;建立了科技项目计划和科技成果与专利管理一体化等制度;为不断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协作联动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加快中国(湘潭)知识产权维权中心建设,启动了知识产权预警应急系统,健全运转灵活、效率较高、法制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努力营造开放、平等、自由、宽容的创新氛围,不断增强对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的吸引力,为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产业创新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提升湘潭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强化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立足原始创新,加大集成创新,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根本动力。为此,湘潭局围绕精品钢材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及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产业,按照产业特点和发展需要,以产业链整合为导向,不断强化对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的政策扶持。围绕风电、矿山装备等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积极承担国家、省级专利战略研究课题,引导产业升级和高端化。

在跟踪、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基础上,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再创新,努力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科研开发、市场营销、技术引进、对外合作交流、维护合法权益等经营活动中,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核心竞争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群体,形成了自主创新的企业梯队和良好的企业生态。2008年,20家重点培育的知识产权企业共实施专利项目131个,实现产值8亿元,利税近8000万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显著增强。由于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全市专利申请量由1999年的261件增加到了2008年的1410件,年均增长20%以上。

同时,湘潭局将工业园区作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来打造,在加快企业向园区发展、产业向园区集聚的同时,大力实施企业“裂变”战略,重点支持拥有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业加快向园区集聚,形成了过500亿元的生产能力,收到了促进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内生动力的显著效果。

大力推进品牌战略,抢占制高点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标准正在演变为某种形式的贸易壁垒。掌握技术标准已经成为科技及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现实中看,掌握技术标准的主要途径是产品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可以说,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品牌、得标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把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作为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的切入点。一方面,制定详细的品牌产品培育计划,对全市企业实施分类指导、重点帮扶,强化激励措施。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7件,湖南省名牌产品45个,著名商标73件。名牌产品在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全市名牌产品产值达41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52%。另一方面,全力实施标准化战略,积极支持全市优势企业、支柱产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参与制定技术标准,引导企业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切实做好知识产权转化为技术标准、生产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等基础工作,加快构建全市标准化战略框架,搭建起全市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术标准平台,促进企业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链条,实现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的互促发展和良性循环,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标准制胜”。目前,全市一批龙头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80多个,全市工业产品有标率保持在90%以上。

切实加快平台建设,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为加快知识产权向生产要素转变、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着力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进程,湘潭局着重强化了科技成果转化、专利信息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三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湘潭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级技术中心等知识密集、人才密集优势,深化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技术合作关系,鼓励市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面向社会,走向企业,开发产业,合作事业,科技兴业”,着重强化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降耗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

近4年,湘潭市共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技术中心12家。全市已有42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技术同盟,79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最近还建立了风电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为加速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湘潭局积极探索技术产权交易新机制,对接湖南省技术交易所和长株潭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服务中心,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场外交易试点,降低技术成果交易成本。为加强专利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好“湘潭·中国机电”等专利信息中心,湘潭局采用“政府投入、部门管理、资源共享、服务企业”的运作模式,为政府、企业作重大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检索、评估咨询、信息发布、展示交易、风险预警发布等服务。

经统计,“湘潭·中国机电”专利信息中心已拥有中国及“七国、两组织”机电专利数据源,扩展专利数据信息3000万条。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推动金融部门、科技部门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强强联手,共促发展。截至目前,湘潭市已有8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获得银行贷款4450万元。

知识产权建设 篇12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发展建设,研究

0 引言

2010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知识产权制度是尊重创造性劳动和激励创新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和诚信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护知识产权”。高校作为我国知识和创新的源头,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是我国知识人才最集中、科研实力最雄厚、科技成果最丰富的机构之一,研究如何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管理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是值得高校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认真探讨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知识产权发展简要历程

知识产权是人们依法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享有的权利。至今为止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第一部建立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是英国1624年制定的《垄断法》,被称为“现代专利法之始”,其确定的基本原则至今仍被许多国家采用。1984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对历时5年,先后历经25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进行了表决,并获得通过,标志着我国专利制度的诞生。

2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现状研究

近些年,随着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和国务院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出台,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专利申请量已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03年全国高校申请三种类型专利的总数达到10217件,比前一年多了72%,其中授权3390件,比前一年多了98%;2005年底全国高校历史累计专利申请量为76828件,其中发明专利50340件,占总数的65.5%[1]。但由于我国高校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工作时间较短,不够规范,加上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以及不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高校整体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已经20多年了,但是高校师生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还是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很薄弱。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主要表现在“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重科学研究成果,轻知识产权保护”。一般情况下不少老师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申请的课题是不是能够被批准,这一课题能获得多少的资助,对于其它知识产权问题,一般只是觉得签个合同就可以了,对相关成果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并不仔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还存在“忽视立项查新、急于低头干活;忽视技术保密,急于发表论文;忽视专利申请,乐于技术鉴定”的现象,造成了大量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形成知识产权。

2.2 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健全

体制是观念的产物。由于我们缺乏上述观念意识,不容易将知识产权管理落实到制度上。1999年教育部3号令第16条规定:“高校应建立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但是,直到现在为止还是有不少的高校并未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现在依然是科研处在完成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并未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仅仅36.4%的高校设置了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在学校科研处下设专利科[2]。科技处承担着日常的项目申报、基地管理、成果报奖等工作,任务繁重,在此情况下再试图兼顾好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种情况,在涉及到知识产权管理上高校设立了多个部门,例如技术转移中心、专利成果管理办公室、科技园等,没有理顺好机构的设置,职能出现重复的现象,权责没有规定的更加明确。事实上,知识产权管理比科研管理的业务范畴要大很多,所以,仅仅将其看成是科研管理的组成部分是不正确的,归属科技处的知识产权管理通常只是注重了成果管理,没有对上中下游进行统筹考虑,这样就会造成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只关乎申请专利,不容易搞好实质性、全过程的产权管理。

2.3 政策导向和激励制度有偏差

政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问题。目前高校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住房问题以及其它福利等主要收入和职称挂钩,而与职称挂钩的主要是看申报的项目数、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著作数和科研奖励的级别,而这些利益的获得很少与专利技术挂钩,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申请和从事专利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专利技术申报及后期转化等方面,应尽快制订一套足以调动高校教师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能够从中受益。

2.4 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全国范围内的人才争夺也越演越烈,高校是科研技术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具有频繁的人员流动性,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知识产权流失。首先,如果不能做好对科研人员的约束,相关工作人员频繁的跳槽或者兼职,都会造成技术和信息的流失;其次是科研项目完成后,全部实验报告、实验记录等原始技术资料由于管理不当,而导致相关信息的流失;最后是在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中的保密意识比较差,使自己的技术被公开,使自己成果的独创性和新颖性都流失了。对于这些方面的知识产权流失,大部分高校没有相应的保密制度和保密措施,技术秘密处于随意流动的无序状态,学校利益受到侵害,有时候知识产权在某一环节流失后,权利人很久之后才了解详情,这样就不容易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2.5 知识产权专项基金不足

我们在缴纳了相关费用(申请费、代理费和保护费等)之后才能获得专利、保护专利,相对而言,申请国外专利(PCT)的费用会更多一些。现在,还有不少的高校未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基金。发明人在申请专利时,基本上都是课题组或者个人支付费用。这样,如果课题经费不多,或者是没有项目经费,发明人就不能顺利地申请专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调查发现:高校中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缴纳因年费而放弃专利权的有33%,这比工业企业多了20%。因为没有相关经费的支持,使得一些本该申请专利的新技术、新成果丧失新颖性而不能得到专利保护。

3 加快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建议

3.1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通过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没有强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导致其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就是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高校的领导层,若想不断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大家了解更多的其它相关知识,就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召开专题会议;高校科技管理层需要直接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的具体操作工作,这就要求对他们进行知识产权制度的体系化培训,让他们更加了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高校教工和科研人员,需要以讲座的形式加强对其相关知识的宣传,使它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研究对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部分或者其感兴趣的部分。

3.2 健全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因为知识产权制度具有科学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的特点,因此需要由专业人员对其管理,逐渐建立健全场所、人员、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我们可以从国外大学的成功中总结出相关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状况,建立两层结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设“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全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由校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主管科学研究的副校长任责任人。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和必要的设备、经费),将其作为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并具体负责知识产权的日常维护工作[3],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尽最大努力保护学校的整体利益,集中管理知识产权的申请、许可、转化等,获得知识产权后,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要管理好知识产权的使用等事务。

3.3 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科研业绩评价体系

首先,改善我国高校长时间以来的“重成果鉴定、重报奖、重论文、轻专利、轻商业秘密”情况。其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奖励政策,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对于专利转化实施的,从转化实施所得的净收入中拿出一些来奖励发明人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3.4 强化人员流动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一方面,订立协议保护知识产权,高校和本校教工订立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协议,从而更好地保护教工流动过程中知识产权不流失。例如,与在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订立保密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不允许他们将在校期间获知的技术秘密等带到工作单位;与掌握技术秘密的科研人员签订协议,明确规定他们不允许将在本校工作期间的职务知识产权带到公司企业直接进行转化。另一方面,如果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变相将属于高校的知识产权带走并以个人名义使用或者成果转化,学校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3.5 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

1999年教育部有规定:高校应拨出专款,或从技术实施收益中拿出一些,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以此作为支持补贴专利申请、维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有关费用。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使得一些具有较好前景的科技成果不会因为经费的原因,不能适时地申请专利、授权和维护,可以改变专利的申请与放弃由申请人来决定的局面。笔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设立了《大连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在申请费、维持费等方面分别给予了5000元-1000元不同的资助,极大地鼓励了科研教师的积极性,专利申请量每年以20%的比例递增,而且发明专利数量递增的更为明显。

4 主要结论

近些年来,知识产权工作已经成为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在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尚在起步阶段,在科研成果管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高校专利战略的实施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曾提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可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高校必须制定好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规划,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整体素质,加强多领域的合作,促成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赵敏祥,袁木棋,曹耀艳,等.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6):123-127.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化下一篇:成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