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律

2024-06-02

知识产权法律(通用12篇)

知识产权法律 篇1

一、前言

知识产权是公司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 也是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国际知名公司可以发展壮大, 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主要原因在于, 它们都非常重视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 并且把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贯彻到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但是知识产权由于自身的期限性以及价值易变性, 导致知识产权容易被侵犯, 因此, 如何提高公司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增强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应对能力, 成为公司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公司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现状分析

(一)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够

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知识产权是增强公司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性经济资源。而知识产权由于自身的独占性以及可复制性等特点, 带给公司巨额经济效益, 因此, 知识产权在公司的管理与运用过程中, 容易出现被人假冒、模仿、泄露与被抢注等法律风险。所以, 各大公司应当将公司知识产权保护从战略角度上进行, 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法律风险管理能力, 将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公司知识产权作为增强竞争力、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

但是, 我国公司管理者还没有树立起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这表现为在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 存在重视生产、轻视市场;重视经营权、轻视商标权等现象。因此在处理企业专利技术以及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问题上, 缺乏有效的保护与风险应对措施。

(二) 公司知识产权的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当前公司内部人员普遍存在流动性较大的特点, 而公司大多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风险防范措施。同时, 公司在管理方面的缺陷, 以及科技人员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促使许多科技人员就职流动过程中, 把原公司关键技术以及商业秘密作为去新公司的见面礼, 这加重了公司知识产权方面的流失程度。

此外, 公司在知识产权流失方面的淡薄与忽视, 导致公司不重视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评估工作, 这导致公司知识产权的流失情况进一步加重。

(三) 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 大部分公司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剂风险防范没有建立完善的、系统的管理体制。例如, 在知识产权的交易合同管理中, 公司对于以知识产权等作为特殊标的对象的合同条款制定与审核方面,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 导致公司知识产权审批程序不够健全, 无法运用知识产权的交易合同来作为保护知识产权以及防范法律风险预测的有效手段;同时, 在专利许可实施合同管理过程中, 一些公司签约前, 没有对将要进行合作的对象以及实施效果进行整体知识产权的风险评估。合同履行时, 也没有定期进行抽查监督, 以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解决专利许可实施中所面临的的问题。

三、增强公司知识产权保护及法律风险防范能力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 提高公司管理者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防范意识

知识产权是提高公司竞争力的重要资产, 国际上知名公司都非常注重对知识产权保护及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因此, 中国公司应当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认真分析导致知识产权风险形成的因素, 将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风险防范全面贯彻到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因此, 公司的管理者与员工都应当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主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 并接受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风险防范等知识培训。此外, 公司领导者应当把其作为公司常规性工作之一, 并具体落实到所有部门及岗位的业务和工作流程之中。同时, 公司需前移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风险防范工作重心, 要坚持以事前防范工作为主和事后维权工作为辅原则。

(二)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体制

公司管理者应当努力改变之前重发明轻专利与重运用轻保护的现状, 自觉遵守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公司专利信息检索工作能力, 避免由于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而导致的法律纠纷。同时需要完善知识产权纠纷相关处理体制, 建立商业秘密、专利等相关规章制度。划分好知识产权的保密范围, 同员工及经营当事人都要签订好相关保密协议, 并确定所有涉密人员知识产权使用权利及义务, 以有效的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风险防范工作。

同时, 公司要提高国家相关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专利等文献信息检索查询系统运用能力, 以提高公司研发起点并明确好研发方向, 避免出现重复研发及专利侵权纠纷等问题。公司可以通过国家工商总局进行网上商标等信息的检索查询工作, 以动态监控商标相同相近及商标状态等具体信息, 针对涉嫌侵犯到自身商标权行为及时提出异议。

(三)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防范管理人才素质水平

知识产权保护剂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失, 严重制约了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防范事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风险防范人才应当是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除了要具备相关法律知识与技能以外, 还需要具备科技、经营、管理、外语以及网络等相关知识技能。而近年来, 我国所培养的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防范人才大多是为外企及跨国公司服务, 国内的公司在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防范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

所以, 国内公司应该应当重视对公司内部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防范人才的培养工作, 选派知识面较广、综合素质较好并且具备相应理工背景员工, 参加知识产权管理局及高等院校所举行的知识产权相关保护与法律风险防范培训。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为了有效防范并降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风险, 公司需要树立正确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意识, 积极培养和引进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防范人才。同时, 要不断健全公司的组织机构, 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防范相关体制。只有这样, 才可以确保公司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有效进行。

摘要:知识产权是公司的无形资产, 因为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导致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面临着严重的法律风险。本文从知识产权的相关背景出发, 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司在知识产权风险应对方面的情况, 以及影响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司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陈国强.公司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2) :28-30.

[2]刘小成.公司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J].安徽科技, 2010 (10) :37-38.

[3]纪留利.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及防范[J].法制与经济, 2012 (10) :23-25.

知识产权法律 篇2

摘要:知识产权领域存在法律冲突,源于一国对外国知识产权法域外效力的直接承认,而这种直接承认在目前看来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知识产权领域内的法律冲突也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

知识产权领域存不存在法律冲突?这对传统国际私法来讲并不是一个问题,知识产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根据一国法律获得承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发生法律效力,而不能被外国所承认和保护,因此在传统国际私法上,知识产权被认为与法律冲突无缘。但19世纪末建立起来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要求缔约国对其他缔约国的知识产权也通过内国法予以保护,从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了国际性。有学者认为“对知识产权的国际性保护必然导致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并从一些国家对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规定,推断出知识产权领域是存在法律冲突的。事实是否如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讨。

一、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与国际性

知识产权是个人或组织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里创造的精神财富或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知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另一类是著作权,亦称版权。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体财产权,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的特点,这也是知识产权与有体财产权的显著区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雏形,是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封建君主、封建国家通过特别榜文、敕令的形式授予的一种特权。一定的敕令当时只可能在发出敕令的官员、君主或国家权力所及的地域内有效,超出这个地域就无效了。所以,由此而产生的特权也只能在相应的地域内有效,超出这个地域也就无效了。现代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征即是对封建时代特权这一特性的保留。与此同时,这也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在一国出版的著作如果它具有商业价值,其他国家的出版商就会想方设法地加以复制销售,以便从中获利。为了尽可能多地牟取暴利,资本家当然最愿意“无偿”地利用外国的智力成果,因此,他们也就不愿意承认其他国创造者依其本国法而取得的对其智力成果的专有权。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条件下,承认外国法产生的知识产权在内国的效力,不仅不利于吸取外国文化、科技的新成果,而且也不利于内国的社会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所以,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各国都不愿承认根据外国法而产生的知识产权,当然也不会要求外国承认根据内国法而产生的知识产权。这样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便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得以强化。这种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指的就是在一国境内依该国法律获得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和受到保护,它不具有域外效力,不能得到其他国家法律当然的承认和保护,当一知识产品跨越国界进入到另外一国而没有获得此国的知识产权时,该国就可以随意使用该知识产品而不负法律责任并不受知识产品来源国法律的约束。

当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后,资本家不再满足于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和掠夺,他们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希望在国外寻找商品(包括图书)销路、向国外输出技术及产品,以便获更大利润,而这一目标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障碍便是外国知识产权法对他们的知识产品并不进行保护,这样,知识产权的严格地域性同垄断资本家扩张国际市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的发展结果便是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保护知识产权条约的订立,如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6年《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乐尼公约》、1952年《世界版权公约》和1994年《TRIPS协议》。具有严格地域性的知识产权由此得以某种方式获得许多国家的保护,具有了“国际性”。这里所谓的国际性是指同一智力成果通过国际条约规定的方式,在各个缔约国依各该缔约国的国内法取得知识产权,从而在这些国家都获得保护。

然而,知识产权的国际性并没有否定地域性,而是建立在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地域性基础之上的,甚至可以说,起到了进一步强化和确认知识产权地域性特征的作用,这可以从《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等公约确立的“国民待遇原则”、“独立性原则”中得到说明。如《伯尔尼公约》第5条就规 定,国民待遇是指“就享有本公约保护的作品而言,作者在作品起源国以外的本同盟成员国中享有各该国法律给予其国民的待遇”,独立性原则是指“享有和行使这些权利不论作品起源国是否存在保护,保护程度以及补救方法完全由被要求给予保护的国家的法律规定”。这两项原则要求在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的取得和保护方面,缔约国间应互相给予对方国家的公民和法人以同内国国民相同的待遇;而且各缔约国都是依据其内国法的规定来决定对其他缔约国国民的发明创造、商标和作品是否给予保护和给予怎样的保护。国民待遇原则是前提,独立性原则是一种具体安排,两者结合起来便是:对于外国的知识产权人同内国的国民一样,适用内国知识产权法的有关规定。上述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意义只是为一国国民的智力成果在他国取得知识产权提供便利,创造条件或者说是为缔约各国相互保护对方国民的智力成果规定了义务,而各缔约国在履行这种义务、实施这种保护的时候,其直接的法律依据仍然是各缔约国的国内法,发明创造者和作者由此而取得的知识产权仍然是各缔约国国内法意义上的知识产权,而不是“国际知识产权”。简言之,根据条约规定,各缔约国有义务对符合其国内法规定条件的来自其他缔约国的智力成果给予知识产权,使之在内国得到保护,对于不符合内国法而在其他缔约国已获得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内国依然没有保护的义务。也就是说,即使存在着上述条约,外国的知识产权法在内国依然是没有法律效力,是不被承认的,内国只依照本国知识产权法规定的条件对来自外国的智力成果决定是否给予保护,外国知识法在内国无域外效力,不能成为内国判断是否给予知识产权的根据。条约施加给缔约国的义务仅仅是承认和保护符合内国法规定的外国智力成果,而在没有条约的情况下,内国对于即使符合内国法规定的外国智力成果也是可以不予承认和保护的。条约并没有施加给缔约国以义务,要求其必然承认和保护已在其他缔约国取得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可见,其他缔约国的知识产权法在内国没有效力。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国际性是并行不悖的,各国的知识产权法依然只在本国地域范围内有效,并不因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性而具有了域外效力。这恰恰与有的学者的观点相左,他们认为“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条约一般都要求缔约国承认对方国家知识产权的域外效力,使得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二、知识产权的国际性与法律冲突

法律冲突,是指在涉外民事关系中,由于其涉外因素导致有关国家的不同法律在效力上的抵触。关于涉外民事关系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众说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第一,在同一个涉外民事关系中,有关国家的法律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同;第二,一个国家法律的域内效力与另一个国家法律的域外效力同时出现在一个涉外民事关系中,便产生不同国家法律的域内效力与域外效力的冲突;第三,涉案法院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法律的域外效力。知识产权领域究竟存不存在法律冲突,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条件来判断。对于涉外知识产权关系,第一个条件的满足自不待言,关键是看后两个条件是否成立。

法律的域内效力,亦称属地效力,是指法律的空间效力,即国内立法对本国境内的所有人、物和行为有效。法律的域外效力,亦称属人效力,是指一国法律对于本国的一切人,不论该人是在境内还是境外都有效,都应适用。任何国家在制定法律时都可以依照自己的主权确定自己的法律只具有域内效力或既具有域内效力,又具有域外效力,但这些域外效力只是一种虚拟的或自设的域外效力,只有当别的国家根据主权原则和平等互利原则承认其域外效力时,这种虚拟的域外效力才变成现实的域外效力。当内国承认外国法在内国的域外效力时,位于内国的外国人便要受内国法律的属地效力和该外国法律属人效力的双重约束,法律冲突便自此产生。当内国不承认外国法在内国的域外效力时,外国法即使规定了域外效力也只是一种虚拟的域外效力,位于内国的外国人便只受内国法的支配,法律冲突无从产生。

就知识产权领域来说,知识产权法的属人效力表现在根据一国知识产权法获得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在进入某外国 后是否还受到被该外国所承认的来自来源国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如果智力成果来源国规定其知识产权法具有域外效力,并且内国承认这种域外效力,那么法律冲突也就会随之产生。无疑,来源国可以规定其知识产权法具有域外效力,这是其主权的正当行使。如我国《著作权法》第2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事实上是说我国国民的作品无论在何国都受我国知识产权法的保护,然而这只是一种虚拟的域外效力,外国有权决定是否承认这种域外效力,除非外国自动承认,便不会产生我国著作权法域外效力与该国知识产权法域内效力之间的冲突。然而依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知识产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即使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条约也没有施加给缔约国以义务要求其承认其他缔约国知识产权法在内国的域外效力。各国的知识产权法依然只在本国地域范围内有效,并不因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性而具有了现实的、被外国所承认的域外效力,法律冲突也就无从产生。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知识产权的国际性并不会导致法律冲突,不会象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知识产权由国内保护发展为国际保护,逐步取得了在权利独立原则之下间接的域外效力,从而引发了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既然不存在法律冲突,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公约中的‘国民待遇原则’可以看作是统一指向法院地法的单边冲突规则”的观点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三、知识产权地域性突破与法律冲突

应该承认,知识产权领域是可能产生法律冲突的,关键条件在于一国承认外国知识产权立法在内国具有域外效力,亦即要求突破知识产权的地域性限制,要求一国对待依外国法成立的知识产权犹如对待依外国法成立的物权、债权一样,予以自动承认和保护。这种对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突破可以见于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的法律中,表现为对知识产权适用来源国法律,即专利权应适用最初取得地法,商标权应适用最初登记地法,著作权应适用最初发表地法。例如,1961年修改和补充的《法国民法典》第2305条规定:“文化及艺 术产品由作品的首次发表地法规定”;1974年《阿根廷国际私法》(草案)第21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受作品首次发表国的法律支配。外国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期依照其原始国的规定,但不得超过阿根廷准许的期限。”该条还规定“外国国家赋予任何人的商标、厂商标牌、专利的专用权或其他产生于工业产权的权利,在阿根廷具有同样的效力,但要符合阿根廷共和国规定的条件。保护期不能超过阿根廷立法规定的期限”。对知识产权适用来源国法律的学说和立法可以保证知识产权在不同的国家有相同待遇,尊重和保护既得权利,让智力成果的创造者有权决定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避免侵权人有机会选择知识产权的准据法,防止因各国法规定不同,给当事人造成利益损害。然而一国如在没有对等和互惠情况下单方面承认外国的知识产权在本国也能获得保护,将要大大增加本国的经济负担,并对本国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另外,由于知识产权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对世权,这种方法对其他保护此权的其他国家的相对人极为不利,他们难以查找到该权利的来源国或者为了利用某一知识产权而必须费力查找外国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将有关源于外国的知识产权的交易费用转嫁于内国人身上。此外,这种方法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是将智力成果吸引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的国家,加剧精神产品分布不平衡,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对知识产品的利用。最后,更重要的是,适用来源国法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法律体制所要求的“独立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以作品来源国法来解决著作权的法律冲突在实践中将难以实行”。因此,适用来源国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具有很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这种做法不会被太多国家所接受,即使被接受也往往要采纳阿根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重叠适用内国的知识产权法。因此可以说,这种对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突破无论在范围上还是程度上都是极其有限的,这同时也就决定了知识产权法律冲突存在的范围和程度的有限性。

另外一种对外国知识产权法域外效力予以承认从而突破 知识产权地域性的表现形式是一些国家关于知识产权适用保护国法的规定。而在笔者看来,这种规定是否是对外国知识产权域外效力的承认都还是很值得怀疑的。所谓适用保护国法是指适用实施权利行为地或侵权行为发生地的法律,如某人在甲国依法取得了一项专利权,如果乙国有人使用了该项专利,专利权人可否在乙国请求法律保护,乙国的使用人是否构成了侵权行为,这些问题均依乙国法规定。如《奥地利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34条规定:“无形财产权的创立、内容和消灭,依使用行为或侵权行为发生地国家的法律”。笔者认为适用保护国法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产权法属地主义的主张,因为它坚持实施权利行为和侵权行为受该行为发生地所在国家知识产权法的调整。而知识产权法地域性所指的就是知识产权法只有属地效力,只能调整其所属国地域范围内的智力成果。反言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行为只受该行为地国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当然适用保护国法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冲突规范,它似乎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内国承认知识产权来源国法律的域外效力,并且也存在着保护国法律域内效力与来源国法律域外效力之间的冲突,但前者的效力优先。然而,适用保护国法也可以理解为不承认来源国法律的域外效力,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实施行为和侵权行为只受该行为发生地所在国家知识产权法的调整。不管如何理解,在效果上,适用保护国法都承认了知识产权法属地效力,而没有突破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另外,保护国法说来源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公约中有关“独立性原则”的规定,有的学者把公约中这种规定的内容概括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权利赋予国的法律”,即保护国法,因而认为这是属于冲突法意义上的“法律适用规范”。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如前所述,地域性的存在决定了法律冲突无从产生,公约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的国际性并没有产生法律冲突,因而保护国法的提法不应被看成是一种冲突规范。总之,我们认为知识产权适用保护国法的规定与其说是知识产权的冲突规范,毋宁说是在变相地坚持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只是碍于知识产权及其立法国际化的大趋势,而不得不作出的一种灵活安排而已。

四、知识产权管辖权制度的新发展与法律冲突

对于涉外民事纠纷的管辖权,各国一般均采取积极争取的态度,以便在由本国法院审理时,尽可能保护本国及国民的利益。如英国在对“对人诉讼”中,只要被告身体出现在本国并可以送达传票,哪怕只是路过,英国法院也可以行使管辖权。美国则采取了“长臂管辖原则”,只要被告在经济上与本国具有“最低限度的联系”,就将被视为在本国营业,本国即具有管辖权。然而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管辖权问题上,各国的态度却截然不同,除了保护依本国法产生的内国知识产权,一国法院很少受理依外国法产生的知识产权案件,即使被告的依据在本国或被告为本国人。大陆法系,更多的国家固守绝对地域性原则,由案件发生的国家专属管辖,几乎没有司法管辖权的合作。而在英美法系,对知识产权跨国案件虽基本沿用一般民事案件的处理方法,但更多地引用公共政策或不方便法院规则,限制对域外发生的案件的受理。在这种传统的知识产权管辖权制度下,由于法院只受理依本国法产生的内国知识产权案件,法院也是就当然适用法院地法,根本不承认也不用考虑外国知识产权法在内国的效力,因此法律冲突也就无从产生。

由于传统知识产权管辖制度很难适应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形势,变革传统制度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要求扩大法院对涉外知识产权的管辖权,以便对外国知识产权纠纷实行有效的司法管辖。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等国也先后采纳了这种主张,即可以受理依外国法产生的知识产权所涉及的案件。例如,1997年,英国高等法院就一在英国与荷兰的版权分别受到侵害的案件中,予以管辖并合并审理,创造了英国对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域外管辖的先河。在此案中,原告建筑设计图的版权分别在英国与荷兰遭到侵犯,原告向英国法院起诉,并要求将该案中的所有侵权行为合并审理。法院同意了的原告的请求,认为英国法院有权受理侵犯荷兰版权的案件,只要被告在英国有住所,最后法院对在荷兰的侵权行为适用了保护国法,即荷兰法。有的学者就此认为,“由于法院审理案件时适用了荷兰法,使得荷兰法具 有了域外效力,很明显,知识产权法的地域性的的确确是被打破了„„知识产权管辖权制度的创新致使法律冲突大量产生”。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并认为管辖权制度的新发展不是导致法律冲突产生的原因,法院适用了外国法也不必然意味着法院地国承认了外国法的域外效力。正如案例所述,英国法院适用荷兰法是用来调整在荷兰发生的侵权行为的,而不是用来荷兰法调整在英国领域内发生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的。英国法院采纳荷兰法恰恰是对荷兰法域内效力——即荷兰法约束本国领域内的一切人、物、行为的效力的承认,而不是对荷兰法域外效力的承认。如果说英国法院承认了荷兰法在英国的域外效力,那么英国法院就应该承认依荷兰法成立的知识产权在英国也必然受到保护,然而英国实际上只用本国法来判断一个发生在英国的行为是否构成了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所以,英国法院实际上实行的是保护国法的主张,正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保护国法说事实上坚持的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知识产权法的属地主义,它不构成对知识产权地域性的突破,不承认知识产权法的域外效力,因而法律冲突也就无从产生,认为知识产权管辖权制度的新发展带来了法律冲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另外,在该案中,英国法院确实是适用了保护国法这样一种规范,但这种规范不应该被认为是一种冲突规范,因为冲突规范是在效力相互冲突的两个或几个法律体系中进行选择的规范。然而对于在荷兰发生的侵犯版权的案件,只有荷兰法可以支配,英国版权法不存在支配在荷兰发生的侵权行为的任何正当理由,英国与荷兰的版权法在此案中是不冲突的,或者说英国与荷兰知识产权法间的冲突,根据英美学者对法律冲突的理解,只是“法官头脑中的一个矛盾的反映,这个矛盾就是法官应该选择哪一个国家的法律”,这并不代表英国与荷兰法之间存在真实的、效力上的冲突。

总之,一国法院适用外国法处理涉外民事案件即意味着承认了外国法的域外效力,这在物权、债权家庭婚姻等民事领域是行得通的,但在知识产权领域却没有这种必然的因果关系。究其原因,实乃由于知识产权存在严格属地性限制,其他民事权利则不存在这种地域性限制,各国对依一国法律产生的其他民事权利是普遍给予自动承认的,这符合“既得权”的思想。

五、结语

网络转载知识产权法律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网络转载;作品;知识产权

近期,涉及微信微博等网络宣传、交流平台的著作权侵权案件频发,而且该类案件呈逐年快速递增态势。涉嫌侵权客体主要涉及图片、文章、视频等作品,涉嫌侵权的载体主要为公众微信号或微博,涉嫌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即使用其作品,另外还有一大部分案件涉及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即对作品进行网络转载等。那么,微信微博直接转载他人作品构成著作权侵权吗?

首先,网络转载的对象应为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所规定的作品,这样才落入本文所探析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其次,从目前立法来看,对著作权这一专有权利的有关限制主要体现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及二十三条所规定的几种情形,即对作品使用的法定许可之规定,从内容上看主要是规定了在一些特定条件中合理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的情形,包括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为介绍、评论某作品而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作品等情形。另外,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还规定了一种特殊的法定许可情形,即作品在报社、期刊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因此,从目前法律规定及法理角度进行分析,除去上述情形及其他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例外情形之外,他人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一律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对于网络转载而言,我国相关司法解释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松到紧的过程。2000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上载该作品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的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网站予以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報酬、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这是对《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有关报社、期刊相应的法定许可一种扩大解释,将其延伸到了互联网领域,网络转载那时是处于一种较宽松的法律限制环境中。2006年11月,最高院出台新的司法解释对上述第三条进行了删除。至此,关于网络转载的相关司法解释逐渐明晰,但处于互联网急剧发展浪潮中的使用者对此好像并不买账,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依旧频发,一方面由于维权的缺失,另一方面也由于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经过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作品现今也正处于一个调整期,各种专业化甚至商业化维权现象逐渐增多,作品在网络上的授权使用得到了很大程度地重视。

作为网络交流平台发展典型的微信微博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但伴随着互联网急剧发展的浪潮,其对公众生活、通讯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已经不但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成为一个集宣传、商业运作等为一体的大型平台。对于微信微博中的作品转载,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对作品的使用行为,故应得到著作权人的许可。但同时也应区别几种情形。比如,微信用户发现某作品很好,即将相关作品分享到了朋友圈或用户圈,该行为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呢?笔者认为,该行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仅仅是转载链接,他人在点开链接后依然是从原网站或平台获取相应信息,则应适用“避风港原则”,并不直接侵害他人著作权;如果是直接转载并发布作品,笔者认为亦应根据不同情形进行认定,若是属于所谓的“公众微信号”性质,由于其受众面较广,影响也较大,未经许可转载发布他人作品属于侵害他人著作权的行为;若只是个人微信转载发布,而朋友圈内只是个人与亲戚、朋友等特定群体,虽然著作权侵权并不以赢利目的为构成要件,但因其意图只是与亲戚、朋友交流之用,在极小的特定范围内传播,对作者法益的影响甚小,故笔者认为不宜认定为侵权行为,可以归类至个人学习、欣赏之法定许可范畴。对于微博而言亦然,应根据使用者性质、使用环境及目的的不同,区分对待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而基于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作品实际时效性很强,著作权的许可往往又大费周折且成本较高,现有模式下著作权人利益和公众知情权利益、社会信息传播利益之间存在着冲突,可能制约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笔者认为,网络新媒体、新平台,相关著作权集体组织,政府主管部门应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探索一条更加快速、经济的许可通道,从制度构架上进行设计,平衡著作权人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利益,从而保障知识创新利益的同时增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便捷性。

作者简介:

万玉明,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民三庭审判员。

关于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篇4

1.网络传输的普及和应用。网络传输的普及和应用为著作权人实现自己的权利带来了困难。相当部分的著作权人无法知道自己的作品被利用了与否, 如果被利用了, 被谁利用了、被利用了多少次, 当然也无法向使用人发放使用许可并收取相应的报酬。即使法律规定了作者对于自己的作品享有绝对权, 个人也无法实现。

2.网络环境下现有著作权作品范围的扩大。目前各国及国际公约中所涉及的“著作权作品”, 一般均未包括多媒体作品。但由于不同种类的作品其规定存在差异, 著作权法没有统一规定, 所以有必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以准确、有效地保护多媒体作品。

3.作品在网络环境下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传播, 这个时候, 各类作品之间的界限变得相当模糊。数字化作品的特殊性及相应的著作权保护形式, 都是值得著作权研究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4.网络环境下作品的复制速度和难易程度、作品的修改次数、复制品的信息含量等问题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对作者的最主要经济权利即复制权产生根本性的冲击。因而“复制”的概念, “复制品”的概念, 都需要进一步拓宽。

5.数据库保护问题, 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信息资源系统, 数据库则是这一系统的核心代表。因此, 数据库的法律保护问题实质上是信息高速公路与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困难

目前, 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困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作者身份和作品完成时间及发表时间很难得到确定, 在计算机得以普遍应用的今天, 很多作品是在电脑上创作, 如果没有以传统方式使用和发表, 而在网络中进行, 则一旦产生著作权纠纷后, 很难取得证据证明其发表时间和著作权人。而作者在发表作品时若未署名或署笔名, 则更给确定其作者身份带来了困难。这就为一旦产生网络知识产权的纠纷带来了取证责任分配的困难, 知识产权的保护很可能就因此没办法保护。

其次, 网络知识产权一旦发生纠纷, 应当由谁来管辖。侵权案件多以侵权行为实施地或侵权结果发生地确定管辖, 而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 一方面很难确定具体的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 即便确定了侵权行为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也往往有可能在千里之外, 而给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带来很大的困难。

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当中, 侵权造成的损害结果难以确定, 这样就带来赔偿数额没办法具体界定。在新浪公司诉搜狐公司侵犯著作权一案中, 新浪公司诉称被告搜狐公司剽窃、抄袭新浪网手机短信频道的553幅手机图片、新浪网财经频道的1份表格和1份名单、新浪网体育频道3篇文章, 侵犯了原告依法享有的著作权, 这起纠纷案中, 其具体的损失是很难界定的, 而这个纠纷当中的手机图片还可能根据营业额来加以界定, 一旦发生在一些网络中纯文学性质的著作权的损害结果就难以界定了。

正因为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存在诸多的问题, 所以我国目前的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的现状是相当严重的。目前许多网民纯粹为了个人的观点得以传播而发布个人的观点, 一旦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网民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 网络侵权的纠纷将会进一步突现, 我们应当加大立法的研究。

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 我国政府不断加大信息网络技术文化建设和管理力度, 加强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在推进网络版权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2006年7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国际承诺付诸实施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两个互联网国际条约也在中国正式生效, 这两个条约更新和补充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现有关于版权和邻接权的主要条约《伯尔尼公约》和《罗马公约》, 是自伯尔尼公约和罗马公约通过以来, 新的作品形式、新的市场以及新的传播形式。1997年, 美国国会又先后通过了《1997年网络著作权责任限制法案》、《199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著作权实施法案》以及《1997年数字著作权和科技教育法案》。在此基础上, 1998年10月,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WCT) 的规定, 美国制定并颁布了《数字千年版权法》 (DMCA) , 从民事和刑事两个方面, 对数字化网络传输所涉及到的技术措施和版权管理信息的侵权和犯罪, 做出了明确规定, 这样, 使包括数字图书馆在内的网上著作权的保护在法律上有了严格具体明晰的界定。我国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14条规定:“汇编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构成作品的数据或者其他材料, 对其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体现独创性的作品, 为汇编作品, 其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 但行使著作权时, 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尽管我国著作权法没有直接提到数据库的著作权保护, 但可以把符合作品要求的数据库归入汇编作品予以著作权保护, 新《著作权法》第14条就是数据库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依据。

四、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一) 加快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如上所述, 尽管我国已经有相应的有关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但是此类法律法规大多是以司法解释与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 很少是由全人大常委会通过以法律的形式出现, 这就说明有关网络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在法律位阶上并不高。此外, 由于网络知识产权包括网络著作权、网络商标权以及网络专利权, 现有的法律规范中并没有网络知识产权的概念, 因此, 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散见于各个法律规范中。由于著作权侵权行为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较为常见, 目前针对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较商标权与专利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更多, 需要加强对商标权与专利权保护的法律规定。而对于在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中的相关问题, 例如证据问题, 也应在《证据法》中加以规定或以其他形式规定。

(二) 完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网络交易平台不能游离于法律监督之外, 网络交易平台的经营者, 应当借助技术手段对交易各个阶段进行监控, 在其设计的网络交易流程中加入知识产权审查程序, 采取审核卖家真实身份信息、交纳保证金、提高进人门槛、追究售假责任等措施, 对于权利人的投诉建立处理反馈机制, 做到网上商品交易可查、可控、可问责, 及时发现并制止相关侵权行为。

(三) 提高公民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道德意识和技术手段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也使知识财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网络在改变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对传统知识产权法造成巨大冲突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 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立法不能忽视网络负面效应的问题。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大致包括四种类型, 即非法入侵网络以危害通信安全、网络侵权行为泛滥、严重的信息污染和各种网络犯罪。而这其中与知识产权立法最密切相关的就是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应该如何防止网络上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

网络轻易、快捷地上载或下载信息的特点不仅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 也打开了侵害知识产权的方便之门。互联网络被公认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信息资源全球共享。但是, 资源共享只有在相关主体拿出自己的资源与人分享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现实却是大量商家和媒体都希望抢先占据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以期在网络经济步入成熟时取得进一步发展和获得丰厚的回报。于是, 在大量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 一些人将并不属于自己专有的信息输入互联网络, 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了公民、企业甚至国家的利益;也有的人未经信息所有权人的许可或付酬, 擅自下载和商业性使用网络信息。随着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 网络上侵害知识产权的诉讼不断叩响司法保护的大门, 这其间不仅涉及到自然人、法人及其它组织的个体权益, 也必然涉及到国家的利益 (比如维护网络传输安全的信息控制权)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著作物的数字化使得作品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转载作品或者是制作多媒体网页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大量使用他人的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因而权利人如何行使权利, 创作者如何获得授权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四) 专利权的保护

除了以上几大常见的案件类型, 侵犯专利权也是与网络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案的类型之一。不过, 这一类型的纠纷案件并不多。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权授予后,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 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也不得使用其专利方法”。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实施他人专利的行为是侵权行为, 要受到法律的处罚。著作权和注册商标权也是如此, 未经权利人许可不可使用。这在我国的著作权法及商标法中都有规定。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也可以请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查处。

五、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展望

知识产权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智力创造, 促进文学、艺术、科学的繁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 各国知识产权保护总是或迟或早、不同程度地对迅猛发展的技术作出反应。网络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是对以往知识产权立法前瞻性与扩容的一次考验。

在不断完善原有知识产权保护法, 以迎接网络飞速发展所提出的挑战时, 我们一定要保持使用者与权利人之间利益的平衡———既保证使用者得到最广泛多样的信息, 又保护权利人在信息网络上的合法权利和商业预驯。在促进网络发展繁荣的同时, 消解因技术发展而得以轻易使用或盗用他人智力成果的弊端, 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以鼓励其进行更多的智力刨造, 造福社会。

摘要:网络知识产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产权结合的衍生品, 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相比较而言, 网络知识产权更突出的是知识产权的存在、使用环境为计算机网络环境, 因此在侵权特征、侵权方式上都有其自身规律。当前, 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事件频发, 侵权案件急增, 侵权方式多样, 侵权责任难追究。现行法律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不足, 应从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完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公民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等方面加强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

关键词: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陶月娥.论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犯罪[J].辽宁警专学报, 2005, (6) :50.

[2]田宏杰.论中国知识产权的刑事法律保护[J].中国法学, 2003, (2) :147.

[3]管瑞哲.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 2007, (4) :31.

[4]郑成思《.版权法》 (修订本)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5]阮延生.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 (1) .

《知识产权法律基础》试题四 篇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甲完成乙委托设计的厂徽,但双方并未约定其著作权的归属。因此该厂徽的著作权应当归属于【】

A.乙;B、乙的主管机关;C、甲;D、甲与乙。2.画家甲将其名画以2万元卖给乙。乙因此取得【】 A. 该画原件所有权和原件展览权; B. 由该画产生的著作人身权; C. 由该画产生的著作财产权; D. 该画原件所有权和著作权。

3.甲经乙许可将其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本。甲从乙处所获得的是【】

A.邻接权; B、汇编权; C、翻译权;D、改编权。4.张某独立创作出一篇学术论文。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

A.张某只有在其论文发表后才能享有著作权; B.张某的论文不论是否发表都能享有著作权; C.张某的论文须经登记后才能享有著作权;

D.张某的论文须经做上版权标记后才能享有著作权。5.王某的长篇小说《东方之星》1997年首次发表,王某于次年去世。由该作品产生著作财产权将终止于【】

A.2047年6月1日; B.2047年6月2日; C.2047年12月31日; D.2048年12月31日。

6.电影之导演依法享有【】

A.发表权; B、署名权; C、改编权; D、播放权。7.图书出版合同关于专有出版权期限的约定不得超过【】

A. 5年;B、10年;C、20年;D、50年。8.为做博士论文,甲在图书馆复印了若干篇论文。甲的行为属于【】

A. 侵权使用;B、法定许可使用; B. 强制许可使用;D。合理使用。

9.甲擅自将乙的文章以自己的名义在某期刊上发表。甲的行为侵犯了【】

A.该期刊的著作权;B、乙的著作权; C. 该期刊的专有出版权; D、乙和该期刊的著作权。10.甲擅自改变乙之作品的名称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那么【】

A.甲的行为是与乙的共同创作行为; B.甲的行是对乙之作品的合理使用; C.甲构成了对乙之作品的剽窃; D.甲的作品是与乙之作品的巧合。

11.甲公司职工乙下岗一年后作出了一项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有关的发明W,与此同时,甲公司也完成了同样的发明W。你认为乙的发明W是【】

A.职务发明;B、非职务发明; C.协作发明;D、委托发明。

12.甲公司指派其研究人员乙和丙两人共同研究开发一项技术。该技术被开发完成后,甲公司决定就该项技术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专利。地填写专利申请文件时,“发明人”一栏应当填写【】

A.甲公司的名称;B、乙或者丙的姓名; C.甲公司的名称和乙与丙的姓名 D.乙和丙的姓名。13.1993年3月5日,周某就其发明M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出专利申请;其后又于1994年2月3日就同样的发明M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根据国际优先权原则,中国专利局在审查其新颖性、创造性时,其申请日是指【】

A.1994年2月3日;B、1994年1月1日; C.1993年3月5日;D、1994年3月5日。14.发明专利权人王某在公告授予专利权之日起8个

月后,发现甲公司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与其发明专利相同,于是便向法院起诉,控告甲公司侵权。此时,甲公司可以采用的措施是【】

A.请求专利局撤销王某的专利权; B.请求专利局宣告王某的专利权无效; C.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撤销王某的专利权; D.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王某的专利权无效。15.专利权人欲放弃其专利权,那么,根据我国专利法规定,专利权人可以【】

A.提出放弃专利权的声明,由专利局登记和公告; B.提出放弃专利权的书面声明,由专利局登记和公告;

C.提出放弃专利权的口头声明,由专利局登记和公告;

D.提出放弃专利权的书面声明,由专利局批准并公告。

16.在专利许可证合同中,被许可方甲有权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按合同约定的使用方式实施该专利,与此同时作为许可方的乙不仅自己可以实施该专利,而且可以再许可第三人实施。该许可证是【】

A.独占许可证;B、独家许可证; C.普通许可证;D、分许可证。

17.李某的一项发明专利权因保护期限届满而终止。此后李某仍在制造、销售的该种产品上标注专利标记和原专利号。李某的行为是【】

A.侵犯专利权的行为;B、假冒专利; C.冒充专利;D、对专利的合法使用。

18.中国公民甲向日本人乙转让一项专利权。根据我国专利法规定,甲和转让必须经相应的机构批准。该机构是【】

A.国务院;B、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

D. 甲所在地的省政府;D、甲所在的单位。

19.某中式快餐店根据自己的服务项目和特色设计了一个徽记。该徽记是一种【】

A.证明商标;B。销售商标; C.服务商标;D。集体商标。

20.甲厂自1995年起在其生产的饮具上使用“红灯笼”商标,并于1997年8月向商标局提出该商标的注册申请。乙厂早在1997年6月向商标局申请为其饮具产品注册“红灯笼”商标。该“红灯笼”商标应归属【】

A.甲;B、乙;

C.甲和乙;D、甲乙协商确定的一方。

21.洪昌家具厂设计了以下几个产品商标,不符合商标法有关规定的是【】

A.“洪昌”;B、“长白山”;

C.奥林匹克五环图形;D、“幸福”。

22.甲公司新近注册了一件商标,乙认为该商标违反了商标法规定的商标禁用条款的,可以请求有关机关撤销甲公司的该注册商标。这个机构是【】

A.商标局;B、商标评审委员会;

C.地方工商管理部门;D、人民法院。

23.甲许可乙使用注册商标A。在乙使用A商标的商品质量问题上,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应当是【】

A.甲、乙均不负责;B、甲与乙负连带责任; C.甲监督,乙保证;D、甲、乙共担赔偿责任。

24.某农贸公司因转产,欲将其拥有的若干注册商标30.新疆哈蜜地区果农生产的哈蜜瓜系地方名特产转让他人。该农,贸公司可自由转让其【】 品。果农张某欲以“哈蜜”牌作为甜瓜的商标,并向有关

A.使用的集体商标;B、与他人共有的注册商标; 部门申请注册。根据有关规定【】

C.已经许可第三人使用的注册商标D、普通注册商标。A.张某可以取得“哈蜜”商标权;

25.“万宝路”是世界驰名的香烟商标,已在中国注B.张某与其他果农可以共同取得“哈蜜”牌商标权; 册。某葡萄酒厂生产的“莹光”牌葡萄酒,其瓶贴和包装C.张某可以独家享有“哈蜜”地理标记权; 盒的文字、图形、色彩与“万宝路”商标基本相同。对此D.张某不能取得注册商标权。

事的正确说法是【】

A.葡萄酒与香烟并非相同或类似商品,葡萄酒厂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构成侵权; 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5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

B.葡萄酒厂将“万宝路”作为装潢使用,不存在侵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权问题; 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C.葡萄酒厂的葡萄酒未及销售,尚未构成侵权; 31.自1980年以来,我国加入了许多知识产权保护

D.“万宝路”是驰名商标,应给予特殊保护。国际公约,其中包括【】

26.某厂的“白玫瑰”注册商标有效期即将届满,欲A.《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办理续展手续。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办理续展的申请时B.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议》;

间只能是【】 C.《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A.期满前6个月;B、期满前后各6个月; D.《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C.期满后6个月;D、期满前后各12个月。E.《欧洲联盟商标注册条约》.

27.“振华”电器工业公司根据其自行设计的图纸,32.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中的发表权和著作财产生产“飞浪”牌洗衣机。该洗衣机拥有外观设计专利。不权的保护期限受限制。以下诸选项中保护期受限制的有属于工业产权保护的是【】 【】

A.“振华”厂商名称;B、“飞浪”商标; A.署名权;B.发行权;

C.外观设计专利;D、图形作品。C.播放权;D.复制权;

28.工程师甲根据其单位指派开发出碳酸饮料配方E.修改权.

后,乙公司利用高薪聘请甲到本公司工作,甲便携带该饮33.甲、乙两人合某盗印畅销小说《天下没有不散的料配方到乙公司受聘。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筵席》,在某地摆摊销售。丙购得一本该盗版书后,借给定【】 丁、戊看。侵犯小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著作权的人

A.甲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乙不承担侵权责任; 有【】

B.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甲不承担侵权责任; A.甲;B.乙;C.丙;D.丁;E.戊.

C.甲乙都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4.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申请人应当提交的专利

D.甲乙都不承担侵权责任。申请文件有【】

29.某服装公司1995年以宏达作为公司名称在本市A.请求书;B.权利要求书;C.说明书;D.摘注册登记,次年又以“宏达”作为西服商标在国家商标局要;E.图片或者照片.

核准注册。根据有关规定【】 35.某地工商局查处了一起组装假冒“永久”牌自行

A.“宏达”厂商名称权与“宏达”商标权可在全国车的黑窝点。在下列行为中,构成商标侵权的有【】 有排他效力; A.甲伙同他人组装“永久”牌自行车;

B.“宏达”厂商名称权在该市有排他效力,“宏达”B.乙制造“永久”牌商标标识;

商标权在全国的排他效力; C.丙窝藏待出售的“永久”牌自行车;

C.“宏达”厂商名称权在全国有排他效力,“宏达”D.丁五金商店怀疑“永久”牌自行车为假冒货仍代在该市有排他效力; 为销售;

D.“宏达”厂商名称权与“宏达”商标权仅在该市E.戊贪图便宜而购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有排他效力。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简述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权的区别。

37.简述表演权与表演者权的区别。

38.简述假冒注册商标与冒充注册商标的区别。

39.什么是著作权中的合理使用?其构成条件是什么?

40.如何理解专利权穷竭?

41.申请注册商标争议的裁定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2.作家王某写了一部反映“文革十年”的纪实报告文学交某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为该书配发了若干幅“文革”时期的照片作为插图。在审定该书清样时,王某觉得照片能使作品增色,便未提出异议。图书发行后,摄影家张某发现照片均是自己过去曾发表过的作品,而王某和出版社既未在事前征求过自己的意见,事后又未支付报酬,书中也没有将他署名为照片作者,故起诉王某和出版社侵犯了其著作权。出版社承认侵权事实,愿承担相应的责任。但王某称自己只是该书文字部分的作者,照片为出版社配发,与自己无关,故否认其侵权责任。

试问五某的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

43.甲厂研制出一种N型开关,于1997年5月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1998年5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权。乙厂于1995年7月自行研究出这种N型高压开关。1997年4月,乙厂完成了产品的定型图纸及制造的很必要准备工作,至同年底共销售20台。1998年6月,甲厂发现乙厂的销售行为后,遂与乙厂交涉,但乙厂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侵权。在这种情况下,甲厂准备向法院起诉。

请你在以下每一问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1)____可以对该案进行一审管辖。

A.最高人民法院;B.某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

C.某直辖市中级人民法院;D.某市某区基层人民法院。

(2)乙厂的行为,____

A.构成了对甲厂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侵犯,因为任何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以营利目的实施专利权人的专利;

B.不构成对甲厂专利权的侵犯,因为乙厂依法享有先用权;

C.不构成对甲厂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侵犯,因为乙厂的N型高压开关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D.不构成对甲厂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侵犯,因为甲厂的专利不具有新颖性。

(3)乙厂认为,甲厂研制的技术在其专利申请日以前已由乙厂完成并进行试生产,因此甲厂的实用新型专利没有新颖性而失效。乙厂的观点__

A.正确;B.错误。

(4)我国专利法规定产品专利先用权成立的条件是__

A.在专利申请日以前已制造相同产品或者做好了制造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畴内继续制造;

B.在专利申请日以前已制造相同产品或者做好制造的必要准备,并且事后获得专利权人的授权;

C.在专利授权日以前已制造相同产品或者做好制造的必要准备,并且事后向专利权人支付报酬;

D.在专利授权日以前已制造相同产品或者做好了制造的必要准备,并且继制造。

(5)乙厂如希望宣告甲厂的专利权无效,则应当__

A.向专利局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的请求;

B.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的请求;

C.向地方专利管理机关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的请求;

D.向人民法院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的请求。

44.甲厂的主要产品是土豆片、锅巴等小食品。三年前该厂在上述产品的包装上使用“香脆”二字作商标,由于其注重产品质量,“香脆”牌土豆片、锅巴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产品销售地区不断扩大。现甲厂决定提出“香脆”商标注册申请,使用商品仍为土豆片、锅巴。

根据上述情况,请回答以下各题的问题:

1.说明该商标注册申请能否核准的理由。

2.如果商标局驳回该商标注册申请,应在何时向谁提出复审请求?

3.如果复审请求再次被复审机关驳回,甲厂能否继续使用该商标?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1)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是该项权利与有形财产所有权的最根本区别。(1分)

(2)知识产权区别于有形财产所有权的一般特征是:①国家授予性;(1分)②专有性;(1 分)③地域性;(1分)④时间性;(1分)。

37.(1)表演权与表演者权是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关系。(1分)

(2)表演权是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表演者权是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2分)

(3)表演权是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利(或者“经济权利”)之一;表演者权则包括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或者“精神权利”)两部分。

38.(1)假冒注册商标是一种较严重的商标侵权行为。是指未经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的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3分)

(2)冒充注册商标是一种商标违法行为,是指将未注册商标冒充注册商标使用于商品的行为。它并未侵犯特定的商标专用权。(2分)

39.(1)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而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制度。(2分)

(2)构成条件

①被使用的作品已经发表;(1分)

②使用的目的限于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或者为了教学、科研等事业以及公共文化利益的需要,不得侵害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1分)

③必须注明被使用作品的名称、其作者的姓名,并且不得损害作者的其他权利。(1分)

40.(1)“专利权穷竭”是对专利权的一种限制。(3分)

(2)“专利权穷竭”并不导致专利权本身终止,而只是及于已被合法投放市场的具体专利产品。(2分)

41.(1)申请人必须是注册商标所有人,申请人的注册商标的注册日先于被争议的注册商标的注册日。(2分)

(2)申请争议裁定的日期,为被争议商标核准注册之日起1年内;(1分)

(3)申请依据的理由,为两个商标相同或近似、使用的商品相同或者类似;(1分)

(4)申请依据理由在此以前尚未提出过。(1分)

四、案列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2.(1)王某的理由不能成立,其行为构成了侵权。(3分)

(2)理由如下:

①张某的照片作为摄影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2分)

②王某在自己出版的作品中使用了张某的摄影作品而未征得张某同意,未向他支付报酬,也未署其名,故侵犯了其著作权。(2分)

③王某见出版社配发的照片有利于自己的作品,却未审查照片来源,放任侵权事实的发生,故其主观上有过错。(3分)

43.(1)C;(2)B;(3)B;(4)A;(5)B。(每小题2分)<, /SPAN>

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与法律控制 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制度风险;法律控制

知识经济的发展,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又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形式,其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知识经济产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知识经济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行严格的制度风险防范与法律控制。

一、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

知识经济的发展依托信息技术和基因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优点与缺陷并存。知识经济的优点不言而喻,其发展的缺陷却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些损失主要体现在知识经济的产权问题上。

具体来说,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产权决策的制度化风险。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与一般的风险不同,其主要表现为以国家为单位的知识产权的弱化与边缘化。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是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的,而發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的制定与保护实施则是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的。二者在知识产权决策的制度化风险的问题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受到限制,其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严重的文化土壤,在借鉴外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由于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其次,知识产权技术的制度化风险。当今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的知识经济在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技术性的知识产权问题。现代社会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是信息技术和基因技术,这在信息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是必要的,但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独特性使得信息技术的保护与泄露存在相通性。在对技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产权的界定和技术独占性的风险有充分的认识。

最后,知识产权运作的制度化风险。现代社会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为保护信息技术和基因技术而制定的一种新兴的保护制度,随着经济发展范围的扩大,这种保护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较大程度的应用。知识产权制度在运作的过程中,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第一个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在发展与运作的过程中存在失衡的问题。由于发达国家对经济的主导性,知识产权制度在运作的过程中明显地偏向于发达国家,这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第二个方面,知识产权制度在国际社会和国际市场运用的过程中存在与其它制度相冲突的问题。

二、知识产权的法律控制措施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产权的保护从信息技术和基因技术的保护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使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需要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为依托。

具体来说,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控制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国际社会通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包括私法和公法,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使用的私法和在国际社会使用的公法。在建立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时,应明确我国宪法的根本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将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升到我国宪法的高度,上升到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保护的高度,有利于知识产权在我国范围内的运作,更有利于国家相关的法律部门对知识产权法律的制定与维护。

第二,保证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效性与合法性。保证知识产权制度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效性和合法性是我国知识产权体系构筑的主要目的。针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存在的一些不足,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完善。通常情况下,我国使用的笼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已满足不了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要求,对知识产权具体法律条例的细化是提高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效性与合法性的关键。

第三,为知识产权的运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为知识产权制度的运作提供良好的环境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弥补和完善;首先,完善知识产权的诉讼证据制度。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私法的运用中,对涉及到侵权的知识产权问题,较为常用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在使用的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其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程序。在进行知识产权诉讼的过程中,应对举证的期限加以限定,对不符合举证程序的行为给予一定的惩罚和处理。这不仅是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完善,更是对知识产权诉讼程序的尊重;最后,对知识产权举证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知识产权问题在举证的过程中,受收集证据的困难性和诉讼程序的复杂性的影响,举证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对举证环节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保证知识产权制度合法更合理的关键。

三、结束语

本文是对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风险和法律控制的研究,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对此作出了介绍,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风险的介绍,总的来说,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存在决策制化、技术制度化和运作制度化的风险,这三个方面的风险给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造成了严重的不便。第二部分是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控制措施的研究,文章亦从三个方面对此作出了介绍,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国际社会通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证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效性与合法性;为知识产权的运作提供良好的环境等,希望文中的观点能为我国知识产权的运行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段新.浅谈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与法律完善[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2).

[2]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与法律控制[J].法学研究,2012,04.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 篇7

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是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随着世界范围内企业的市场化、全球化发展, 深入研究企业法律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控制战略, 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逐渐变化, 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 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问题进行系统地了解并深入分析企业会遇到的法律风险问题, 对企业良好运营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逐渐成为我国企业最有力的财富来源,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 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起到越来越大的决定作用。因此企业的知识产权早已成为激励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 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品牌价值创造过程中占据有力地位。因此, 企业若想在发展中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优势, 应制定有效完善的知识产权运营和法律风险管理战略, 逐步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在国外发展成熟企业取得十分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运营和法律风险管理战略之后, 已取得十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

三、构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总结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所显现的基本问题以及通过发达国家成熟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可以看出, 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国外成熟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并针对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产业需要, 应尽快构建一套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企业要想保持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应对有限的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保证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方面保持足够的资源。因此, 有效的整合企业的资源, 将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交给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和资质的机构, 在规定的法律专业活动范围内, 针对企业的委托, 提供专业的法律技术服务, 为企业制定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2. 树立正确的法律风险意识

企业作为法律风险的管理主体, 企业自身以及代理机构都应树立良好的法律风险意识,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委托代理服务机构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体系, 逐渐提高代理机构总体的业务水平, 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体系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 避免由于代理机构的原因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同时, 应当尽快完善法律代理机构的评估标准, 由仲裁机构给予正确严谨的法律意见和建议。

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问题是企业的知识产权以及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相互发展的融合体现, 同时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国内外企业占据竞争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方面暂时落后, 问题突出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力量指引、法律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控制度有待提高等重点问题, 因此在市场运营过程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学习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 从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出发, 制定出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法律风险管控模式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陈晓峰.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D].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7 (10) .

[2]冯宇航, 王长进.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策略研究[J].新学术, 2007, 2.

知识产权法律 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域外效力,涉外知识产权,法律冲突,法律适用

一、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的产生

知识产权法上冲突的产生是各国民事法律制度不同以及域外效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提升本国的经济优势以及提高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各国在对有关知识产权权利主体上, 极大程度赋予了外国国民平等于本国国民的民事地位[1], 客观上为其法律冲突的产生提供条件, 促进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发展。

(一) 知识产权进一步突破地域性的限制

在工业革命前期, 大多数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仅停留在对内国国民权利的保护, 极少承认外国国民在本国知识产权法律中的地位, 甚至有些国家早期并不承认该权利可以为外人所享有[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知识产权在市场中的占有率逐年上升, 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涉外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监管由半封闭到对外开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差异, 导致在其制定有关知识产权制度的过程中, 就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期限、权利的取得方式等存在明显的不同。为了需求统一高效的涉外知识贸易保护模式, 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冲突, 各个国家陆续签订并加入了一系列国际知识产权公约, 如上文提到的TRIPS协议等, 这些公约和组织所制定的规则协议, 为知识产权的涉外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机制[3]。

(二) 各国有条件的认可他国知识产权法律在内国的域外效力

当各个国家承认外国知识产权法律在本国具有一定的效力时, 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知识产权法律领域内的法律冲突。有关知识产权法律的域外效力并没有统一的说法, 套用法律的域外效力, 我们大致可以得出, 知识产权法律的域外效力是指一国制定的知识产权法律不仅适用于本国领域内的一切人, 并且适用于在国外的本国人。[4]其实质是本国法对境外的本国人有效。但这种效力是虚拟的, 根据主权原则和平等互利原则, 只有当别的国家承认其内容时, 其域外效力才可生效。随着各国经济贸易的频繁往来, 这种域外效力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的利益越发明显, 国家允许外国人在本国内注册商标等等, 由此所产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二、我国关于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立法现状

改革开放后, 我国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知识产权立法体系, 如《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一系列法律, 同时, 我国对外还积极参与和签订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公约, 并成为公约组织中的重要成员[5]。为与国际接轨, 我国加入WTO后, 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 特别是对《专利法》的修改, 尽可能符合WTO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相关要求,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2008年我国有关部门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等, 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 提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调整人们在创造、运用知识和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关系, 激励创新,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我国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的建议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及时修订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专门法律, 进一步推广知识产权法院的建设, 研究适当集中专利等技术性较强案件的审理管辖权问题,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同时, 在适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处理涉外纠纷时, 要注意我国缔结或参加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适用问题。

(二) 立足根本, 适应国情

我国立法的根本立足点是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情。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其竞争优势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阻止发展中国家对其知识产权的侵犯, 在涉外知识产权的适用上要求较为严格, 因而我们的立法要有清醒的认识与选择。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层面, 作为对外交往“门户”法律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更要尽好本职义务, 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法要为本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德培.国际私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屈广清.国际私法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3]齐爱民.知识产权法总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王红庆.中国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11.3.

知识产权法律 篇9

一、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相关概述

关于知识产权, 其实质为自然人、法人或组织依法在工商科技、文学艺术等各领域, 通过创造性智力劳动所取得的成果, 而该成果所涉及的版权、商标权以及专利权等都将可纳入知识产权范畴中。而在其基础上提出的知识产权法律适用, 强调三方面内容, 包括:第一, 知识产权本体问题如权利归属、效力、内容等需适用权利授予国法律, 在知识产权法律冲突情况下, 法院首选参考适用权利授予国的法律。第二, 知识产权合同关系, 有单一制、区分制观点, 其中单一制观点认为应以合同关系法律适用原则为依据, 其既可防止出现人为分割与破坏法律适用情况, 也可使诉讼成本节约, 相比之下, 区分制观点则可能出现明显分割问题。第三, 适用侵权行为地法, 对于某地使用的知识产权成果是否合法, 应以行为地法为依据[1]。

二、国际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为研究当前国际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 本文选取英国、美国、韩国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情况进行研究。

首先, 以英国为例, 所采用的方式更主要为适用保护国法, 理论依据得为分割论。同时, 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在英国也注重成文法、判例法的应用。其中分割论应用下, 注重对被请求保护国法给予关注, 而判例法、成文法在对其补充的同时, 兼顾本国特殊国情国际组织知识产权案法律体系, 有利于本国利益的保护, 也达到平衡本土化、国际化, 且结合知识产权共性与个性的目标。

其次, 以美国为例, 其涉及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以及其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 既考虑到国内法与国际公约关系问题, 且重视判例法、成文法结合。这种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情况的出现主要受美国长臂管辖权所影响, 其强调与该管辖权争议类别相同下, 才能适用。

再次, 以韩国为例, 在知识产权保护种类上被具体细化到商业机密、著作权、商标、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植物新品种等方面。与之相匹配的法律也较多。若需获得知识产权, 要求以权利授予国当地法为依据, 即根据韩国当地注册地与登记地法。

最后, 我国近年来在知识产权适用方面不断完善, 如《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都趋于完善, 但在国际私法研究缺失、立法滞后情况下, 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仍较为突出。假若以英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为参考, 对我国当前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分析, 可发现存在较多问题, 包括:第一, 立法模式主要以成文法为主, 判例法缺失, 需在日后完善中充分发挥判例法的补充作用。第二, 知识产权意识方面, 我国国民产权意识较差, 加上创新能力较弱, 难以保证本国利益的维护以及增加科技创新的贡献。第三, 对于不同权能、不同类型等知识产权, 应避免以“一刀切”方法为主, 而可选用分割论方法[2]。

三、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完善的相关策略

为使我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进一步完善, 可在现有立法基础上, 采取其他相关措施, 包括:首先, 做好知识产权范围明确工作, 对不同的知识产权分类给予针对性的立法, 确保在法律冲突下有具体的参考依据, 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其次, 应对一般知识产权法律适用规则继承与发展, 可结合各国的通行做法以及保护原则, 切忌采用一刀切方式。再次, 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 可将保护方法适用被请求保护国法、商标权保护范围、著作权保护情况等进一步明确。这样在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完善下, 解决我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

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的解决是当前各国关注的重点。我国在该方面问题上可考虑借鉴欧美国家, 如英国、美国等在知识产权法律适用方面采取的做法, 确保我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相关立法不断完善, 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产权问题也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 尤其在各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往来日益频繁下, 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也逐渐增大。但值得注意的是, 国际知识产权领域下, 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也日益严峻, 各国需密切合作采取相关的调整策略。本文将对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相关概述、国际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以及知识产权法律适用完善的相关建议进行探析。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冲突,法律适用

参考文献

[1]裴丽.国际知识产权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0.

知识产权法律 篇10

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途径,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别于传统的以有形财产作为抵押物的融资模式, 其担保物表现为没有实物形态的著作权、专利权或商标权等人类的智力创造成果。囿于知识产权的非物质性和知识产权权利变现等多种因素的约束, 在知识产权担保方面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单薄且缺乏可操作性, 关联案例乏善可陈。虽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指导性规定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推进,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依然显得举步维艰。

反观域外,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由于经济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差异, 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实践较早, 且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融资法律体系, 相关的知识产权质押制度值得我国深入学习和借鉴。

一、美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及其制度设计 (1)

20世纪90年代初, 美国实施新经济政策, 集中力量和资金投入高新科技领域, 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利用知识产权获得最大的经济份额, 推动知识产权成为美国未来发展的新力量。

在法律制度上, 美国是实施知识产权质押制度的开掘者之一, 其法律规范和立法理念均超前于世界其他国家, 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尤其显著。美国知识产权的法律进程首先起源于1970年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 此后曾多次修改不断完善。1980年在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的竞争压力下, 通过了杜拜法和《统一商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 促进了知识产权交易和融资实践的发展, 在知识产权担保融资方面的法律体系也日臻完善。

在融资实践上, 美国是知识产权融资理论和实践的发源地, 由此形成了成熟的融资实践模式。即由市场进行完全运作, 政府奉行“最小干预和给予最大自由”政策, 金融市场以提供融资为主。同时, 活跃于风险投资及新金融产品的开拓成为美国金融市场支撑知识产权融资的重要方式, 尤其在文学艺术、专利权、商标权等行业出现了大多知识产权融资成功的案例。如好莱坞独特的担保完成发行制度, 被美国大多数的制片方所采用。美国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网络结构缜密, 一方面发挥了其金融市场的引力, 另一方面来自政府主导机构的企业管理局 (SBA) 也间接地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协助。

二、欧盟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及制度设计

欧盟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诞生地, 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群体, 区域内采取经济和法律一体化的发展思维。欧盟国家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发展, 其知识产权的融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早在1896年的第一届希腊雅典奥运会营销中, 主办方就采取了知识产权保护与特许权运用, 即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IOC) 通过发行纪念邮票, 获得知识产权性收入。 (2)

对比美国完全由市场主导的模式, 欧盟知识产权的融资法律制度则显得更细腻, 其中尤以德国、英国、法国为典型。

(一) 德国

德国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能够几十年维持世界前列地位, 这与德国完善的法律制度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 在《德国民法典》中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被纳入其中, 例如, 规定了商标权也可设定担保。这使得德国企业充分意识到, 把知识产权战略当作企业整体发展战略重点, 利用知识产权来提升市场竞争力, 争取效益的最大化。这不仅鼓励了商业知名品牌的设立, 而且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严密保护, 有效地防止企业的技术产品被窃取和被山寨的风险。

(二) 英国

英国是知识产权立法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 向来较为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有着健全和完善的知识产权配套法律法规。从文学、艺术到科学和技术, 知识产权在英国的各个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实践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甚至可以追溯至16世纪。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和版权法最早在英国出现。1852年, 英国推进了专利修正案的颁布, 并正式设立专利局。

就其融资实践而言, 英国知识产权融资采取了直接融资和信用担保的模式。同时, 对于英国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政府扶持在发展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包括金融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 整体带动了英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

(三) 法国

法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 法国民法不仅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 也将财产分为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而且还将之发展, 扩大了无形财产的范围。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前就以特权证书的形式对发明加以了保护, 相应的也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1992年法国将23个知识产权有关的单行立法汇编成统一的《知识产权法典》, 是世界上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第一个法典。法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的融资实践, 其主要是设立中小企业融资专门机构, 同时政府加予扶持。面对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法国在拓宽保护领域、加大保护力度、提高保护标准、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与时俱进都推出了新的举措, 快速带动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的发展。

三、日本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

日本知识产权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 最早出现在1885年的专利制度中, 是当今实施较为成熟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国家之一。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采取了半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由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和产业扶持为主, 建立基金和信托保障协会为知识产权融资提供辅助。民间金融机构也介入其中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担保。2002年日本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 实施了《知识产权基本法》, 创新知识产权的移转。日本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一方面由政府主导负责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并力保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另一方面则由企业自行负责专利权的有效利用。

作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产权融资制度建设”逐渐得到日本的重视, 在此日本政府积极采取措施,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机制的建设, 特别是以让与担保为代表的知识产权担保方式牢牢地巩固了知识产权担保的主导地位, 同时也能予以充分证明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已经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认可。

四、韩国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

韩国由于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上限制于各种因素, 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实践起步相对较晚, 完全是由政府主导, 采取了先模仿而后创新的发展战略。现今, 韩国有较完整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机制, 一方面, 政府出资设立相对应的融资机构, 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储备资金。另一方面, 韩国采取政府完全介入市场的模式来对知识产权予以评估。2009年, 韩国深入发展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专利保护的法律援助, 将公立的金融机构和担保基金相结合, 使得知识产权得以高效融资。这不仅刺激了市场的潜在需求, 而且带动了资金的流通, 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五、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不够完善, 无法形成完备有效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 知识产权制度给我国所带来的发展利益远不如发达国家。伴随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 域外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善用知识产权战略维护本国利益。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更有效保护科技果实, 中国应汲取他山之石带动我国知识产权融资法律制度的发展。

首先, 在2008年制定的《知识产权发展纲要》中, 政府重视知识产权建设创新, 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但其中没有关于建设和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制度的相关内容, 以及没有提及利用知识产权质押来解决企业融资的问题。近年来, 在北京、上海、江苏、武汉、湖南等地陆续出现一些试点办法。但其规模和力度却远不能解决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迫切性。因此借鉴他国的发展模式, 对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 加强深入完善知识产权信用体系的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仍以有形资产作为融资担保品, 以致知识产权人很难开展知识产权融资。对此, 可以由政府主导, 加以联合民间力量设立信用保证金, 从而给予知识产权型企业信用担保, 以制约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贷款的风险, 并借此提高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业务的主动性。

总的来说, 在我国知识产权质押处于起步阶段,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 需要政府引导知识产权市场的发展和建设 (法制环境、信息环境、融资环境等) , 同时充分尊重市场发展机制的运作, 鼓励金融、技术交易和知识产权评估市场的发展以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效益, 积极引导和帮助银行参与与配合。

六、结语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在前进中有曲折, 在曲折中向前进, 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国知识产权发展处于前进上升阶段, 这需要我们认识到知识产权建设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认清世界与我国的制度实践有其必要性, 移植和继受符合我国情况的融资制度也显得十分必要。为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我国须学习和借鉴域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法律制度和融资方式, 以他山之石建设属于我国的知识产权融资制度。[本文受广东金融学院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共同资助, 亦为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知识产权交叉案件合一审判模式的司法公信力研究》 (项目编号:2011YJA820001) 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林源:《欧盟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及经验借鉴》, 《开发研究》, 2008年第6期。

企业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篇11

一、企业网络知识产权对传统知识产权的冲击

知识产权是人们就其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它具有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等特征。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则是一种赋予主体对其在网络上的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享有的权利。由于企业网络知识产权具有瞬间性、开放性和全球性等特征,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利权方面

依照我国《专利法》的有关规定,专利限于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而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考察专利权,面临的新问题是企业网络技术所形成的商业方法及软件能否申请专利。

(1)网络技术形成的商业方法能否赋予专利权

所谓商业方法,就是指借助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媒介实施的用于经营活动以及处理或解决财经事务的系统性技术方法或规则。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商业方法逐渐成为新的专利客体,且只能通过申请方法发明专利来实现。

美国法院已经承认商业方法可以通过专利方法保护。1998年7月23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下简称CAFC)对State Street Bank & Trust Co . v. signature Financial Group Inc.一案之判决,已经拍板定案,这是CAFC首宗对商业方法之电脑软件可否申请专利,做出有利于专利权人的判决。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亚马逊网络书店将其“一次点击”技术申请注册了美国专利,该专利全称为“通信网络订购货物的方法和系统”(method and system for placing a purchaser order viaa communications network),这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方法,该发明涉及的是一套电子商务系统。亚马逊网络书店并通过专利侵权指控,迫使其竞争对手邦诺书局停止使用其网站上的“快速结账”功能。

(2)软件专利的法律问题

在美国,由于因特网的广泛使用,软件专利数量增长速度惊人。而在我国的著作权法上,软件是当作作品来保护的。但是,由于软件自身的特点,赋予计算机软件专利权具有如下优点:可以保护创造性的方法;可保护具有很强的独占性,一旦一项专利申请被批准,其他的类似发明,即使是独立开发出来的,也不能受到保护。

2.商标权及相关权利方面

网络时代给商标权的保护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企业电子商务中商标权的侵权和保护主要表现如下几点:

(1)网页链接的商标侵权

网页链接是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处于不同服务器的文件可以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链接起来,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共享,方便读者的查询。但当使用他人的商标作为网页上链接的“锚”,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的混淆,而忽视被链接者的商标以及其他信息,而直接当作链接者享有的商标,这就造成了对被链接者商标权的侵害。如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门票专卖公司(Ticket Corporation)案。原告Ticketmaster Corporation是一家专门销售娱乐活动门票的公司,用户可以在网上向其购买门票。被告微软公司在网上开设了一个名为seattle.sidewalk.com的网站,提供有关西雅图城市的相关信息,其中也包括该城市的娱乐活动。为了方便欲购买娱乐活动门票的用户能直接找到网上购票的地方,微软公司未经Ticketmaster Corporation同意就在其网站上开设了超链接,方便用户可以直接到原告订票系统及娱乐活动信息所在网页进行网上购票。用户会因此错过原告广告所在的首页。门票专卖公司在指控微软公司设置链接的行为构成“电子形式的剽窃”,是对其商标和商号的盗用和滥用,属于不正当竞争。

(2)网上搜索引擎引起的“隐形商标侵权纠纷”

此类纠纷的特征是某一个网主将他人的商标埋置在自己网页的源代码中,这样虽然用户不能在该网页上直接看到他人的商标,但是当用户使用网上搜索引擎查找他人商标时,该网页就会位居搜索结果的前列。当然,判断此类行为是否侵犯商标权,关键要看是否给公众造成混淆。

(3)域名抢注侵犯商标权

域名是指能够引导网络用户进入网络站点的外部地址代码。域名逐渐具有区别域名持有人及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标识性功能,抢注域名的现象变得严重起来,于是引起域名、商标和商号等标识间的冲突。我国已经出现的域名抢注侵犯他人的商标权和商号权的案例也不少。如:1997年9月广州科龙集团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控告永安制衣厂注册的域名“kelong.com”侵犯商标权(kelong恰好是原告中文商号“科龙”的英译名称),永安制衣厂其后于1999年3月主动向ICANN申请撤销域名注册,广东科龙集团随之获准使用该域名。

3.商业秘密方面

对于商业秘密的散布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网络上公布共享软件之注册码(按共享软件在一定之试用期满后,会要求消费者进行注册后,始能继续使用该软件,于是有人破解注册码,并公布在网络上,供他人免费使用,此种注册码应属商业秘密之一种);将商业机密置于BBS站、WWW网页、Newsgroup上,供多数人任意下载、转载或读取;利用电子邮件泄露商业秘密等。

二、保护企业网络知识产权的意义

1.网络知识产权是企业进入网络新经济的必备条件

网络电子商务中,产品技术竞争变得平面化、零距离化。产品技术的优劣对比,被网络信息传递无情的放大到最大化。消费者拥有最大范围的选择余地。企业能否具有全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将成为直接导致能否将最先进的技术产业化、从而满足消费者所有需求的必备条件。

2000年6月2日,国内第一家网上订购设计的三角形冰箱在海尔商务公司实现成功交易。通过产品批量投放市场后,从电子商务订单反馈情况可以看出,三角冰箱受到消费者青睐的重要原因是三角形冰箱包含了使用方式和附件功能等多方面的全新的技术实践。

2.网络知识产权是电子商务创新的根本条件

知识产权制度是指通过知识产权法对最新智力成果的创作者或合法拥有者授予的一定时间内排他的支配权,从而达到鼓励知识创新的目的。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取得竞争优势,依赖于其自身的创新机制。在内容上包括企业电子商务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上。

企业电子商务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电子商业方法的创新。如前所述,电子商业方法可以申请专利。在美国,大量的电子商务方法取得了专利权,并成为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取得竞争优势的新筹码。

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优势也来源于其适应电子商务发展和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企业能否通过Extranet系统将主要经营伙伴和随机客户锁定(lock-in),决定了企业电子商务的成败。采用有效的经营管理策略是增强业务伙伴忠诚度的主要手段,而这些经营管理策略可以作为企业的商业秘密来保护。

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应当是包含科技创新的产品,而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来源于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制度是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根本保证。海尔公司的“小小神童即时洗”洗衣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海尔公司在技术开发平面上,突破在先专利技术,在技术开发高度上,以在先专利技术为基础,进行改进和提高。在其基础上形成更高层次的技术保护方案——申请专利,也就形成了更完整的“技术保护网”。从1998年到1999年,海尔公司“小小神童即时洗”洗衣机已累积销售150多万台,在国内微型洗衣机市场中,占有98%以上的市场份额,且至今没有一起仿制侵权行为的发生,其原因是海尔已通过申请专利将完整的技术方案保护起来了。

3.网络知识产权是优化电子商务市场的的需求

电子商务市场的秩序,有赖于市场主体自身的规范行为。就企业自身而言,首先要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不给违法者可乘之机,从而有利于整个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4.网络知识产权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在以技术竞争为主的国际市场上,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准入资格,企业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以企业要将自己研发的技术成果申请专利,以寻求当地国家法律保护。

三、我国企业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法律问题及保护建议

1.我国企业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法律问题

(1)对网络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够全面。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认识到网络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其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不积极主动寻求当地国家法律保护。且常常发生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并因此受指控而向对方作出巨额赔款。

(2)网络知识产权对传统知识产权的冲击要求立法上得以完善。然而,包括美国在内的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其立法也不能够满足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从国际方面看,目前国际上针对互联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的国际公约也未能涵盖对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所以,立法的滞后导致智力成果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2.我国企业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建议

(1)必须从观念上树立侵权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应当随时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关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网络商业方法、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专利申请。也可以同时定期聘请专利律师和技术人员检索国内外的专利申请,并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避免踏上专利雷区。

(2)加强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使网络知识产权所有人明确其权利,知晓可能会发生的被侵权情况,提前做好防止网络侵权的准备。如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采取诉前停止侵害措施,使权利人能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有力的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法制裁不法网络侵权行为。

(3)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司法保护。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一个相当适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就网络知识产权而言,要根据网络知识产权的特点,填补和修正原有的法律漏洞。在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对网络知识产权还没有专门的立法。首先要根据法律的精神和现有法律、法规,对于部分涉及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案件,可以推定适用。对于现行法律、法规无能为力的部分,要加强立法。从而使网络知识产权走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健康轨道。

(4)将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普及化,使网络知识产权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促进民间监督组织的建立,做好相关的咨询工作,并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行为人的行为。网络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规范行业从业者的行为,为创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促进和保障我国网络产业的健康发展。

(5)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时空和地域的限制逐渐被打破,也没有国界之分,因此,为了更有效的保护企业的网络知识产权,必须协调各国的相关立法。我国应当借鉴世界上发达国家比较先进的保护企业网络知识产权的立法和实践经验,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沟通和协调,实现网络知识产权立法的国际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颜祥林:知识产权保护原理与策略[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永军: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中国信息导报,2004,(2)

[3]邱均平王伟军付立宏: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知识产权法律 篇12

大连市在实施《纲要》中, 稳步推行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 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事务所和重点企业, 有针对性地对其知识产权专兼职工作人员开展培训, 有效地促进了企事业单位专利申请量的增长和申请质量的提高。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与2009年相比, 有了明显提高。在技术市场和专利方面, 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195项, 成交金额达11.05亿元, 比上年增长47.1%;共受理专利申请1231件, 比上年增长4.7%, 授权专利达684件。

大连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法律问题

大连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仍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在地方立法方面, 除了一些地方政府行政规定, 如《关于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大连市科技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导则 (试行) 》等以外, 较重要的地方性知识产权法规还是空白;在理论研究方面, 有关知识产权发展的检索数量不多, 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也良莠不齐。

1. 知识产权地方性立法不足

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缺失和不完善, 是制约大连市知识产权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也成为创建新型城市的一个绊脚石。较突出的问题是:

(1) 立法过于谨慎, 知识产权保护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水平。比如, 当产生知识产权交易额时, 却看不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

(2) 在许多知识产权新领域, 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化版权等, 从立法层面看目前还存在着不少空白。

(3) 在已有的知识产权地方立法中, 重点不突出, 明显的问题是在专利方面。比如, 在大连市中级法院审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中, 有关著作权的案件就占了很大的比例, 而专利权的案例最少。这从深层次上体现出外来投资者对大连市专利权保护力度的怀疑, 不利于他们把一些价值较高的专利技术投入该市的项目。

2.知识产权执法不规范

根据《纲要》的规定, 政府是监管知识产权市场的主导, 应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 推进知识产权局与工商、版权、公安、药监、质监等部门协作执法或联合执法, 探索跨地区执法的新途径。但有些行政执法机构的职能划分不清, 出现了多头管理现象, 给接受服务的主体造成困扰。尤其在处理疑难知识产权案件时, 协调难度大、效率低, 既增加了执行成本, 又给知识产权相关人带来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此外, 有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力度不够。

3.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较弱

目前, 大连市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和监督机关仍以中级人民法院为主导, 造成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知识产权专业审判人才缺乏。知识产权审判不仅要求司法审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 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专利案件, 对技术的理解程度会影响整个案件的质量和进程。

(2) 法院的公信力不强。法院在树立法律权威、提高审判效率方面欠缺, 造成公信力不强。

(3) 司法监督体制不完善。长期以来, 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存在着一种互不干涉的“默契”, 对于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在授权和维持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未发挥其监督职责, 只是被动等待当事人自行起诉。

(4) 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处罚偏轻。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 美国助理贸易代表帕波维奇认为, 目前中国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更多是予以经济处罚, 从刑法上予以严惩的非常少, 只有0.5%~1%的违法者受到刑法的处罚, 其余的只是受到行政 (如罚款) 处罚。由于受到处罚的风险太低, 因此违法者有恃无恐。大连市中级法院在审理的案件中, 尤其是专利侵权案件, 最大的困惑就是侵权成本低、救济成本高的问题。

大连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法律建议

1. 立法

大连市为知识产权立法, 应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辽宁省知识产权战略、本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三级战略”的实质, 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地方立法权的性质和界限。应遵循地方知识产权综合性立法的基本原则, 既要体现地方立法原则的共性, 也要体现结合地方具体情况的个性。根据这一立法理论, 应从三方面加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1) 在坚持“三级战略”的原则下, 构建符合地方特点、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对不属于国家专属立法权范围的事项, 在国家尚未立法的情况下, 如有需要和条件, 可先行一步, 制定地方性法规。

(2) 针对高科技领域目前存在的许多法律空白, 在立法中加大对政企合作、知识产权创新机构联盟的鼓励和支持。

(3) 突出重点, 制定专利技术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现有专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核心的专利保护法律法规, 如《专利保护条例》等。

2. 执法

由于大多数知识产权人都能够接触政府直接的执法行为, 所以政府应采取措施, 防止滥用执法、执法不严, 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1) 强化知识产权执法部门一头主管、多方协作的功能。主要措施就是整合现有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 成立一支统一的知识产权执法队伍, 以集中使用执法资源、提高执法效率、实现执法公平。

(2) 执法机关要规范执法。应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主体的执法责任制, 落实执法责任;严格遵守执法程序, 对公众关注较密切的行政处罚等行为, 应遵循公平和透明的原则, 适当采取听证程序。

(3) 加强对执法人员素质培养, 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应定期组织执法人员接受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培训, 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 既可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还可使他们接触到实践案例。

3. 司法

(1) 确立追求公平、效率的原则。追求公平和效率是法律的核心价值目标所在, 但是对于知识产权司法而言, 却有着与其他法律不同的特殊意义。在知识产权案件特别是在专利侵权案件中, 被告一方的诉讼策略通常是:不管怎样, 先提起专利权无效确认, 这样知识产权诉讼就不得不中止, 待专利权进行确权认定后, 诉讼才继续进行。整个诉讼过程耗时长、投入大, 当事人往往是不堪重负。为了有效破解“循环诉讼”———知识产权诉讼的典型顽症, 法院可效仿北京市一中院的做法, 以法律基本原理为依据, 对某些案情简单、侵权事实较清楚的案件, 直接对涉案知识产权的效力进行认定。

(2) 合理加大临时救济措施执行力度。实行诉前禁令、诉前证据保全、诉前财产保全、诉中证据保全等, 能够有效制止侵权行为, 减少权利人的损失。

(3) 加大赔偿力度, 全面赔偿权利人的损失, 以刑事审判为依托, 制裁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在知识产权诉讼中, 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侵权成本非常低, 而赔偿数额远远低于当事人所遭受的损失。合理确定赔偿数额对于知识产权权利人而言, 是知识产权诉讼的根本目的。确定赔偿数额应遵循填平原则、全面赔偿原则, 同时加大赔偿力度。针对当前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上升的趋势, 应以刑事审判为依托, 制裁知识产权犯罪行为, 充分发挥刑事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大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创新建议

1.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政府应建立知识产权工作领导机构, 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 安排专门人员对知识产权工作进行管理, 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 形成规范统一、运转高效、权责明晰的管理体系。专门机构知识产权管理职能是:发挥统一规划、宏观调控的作用。如制定知识产权政策;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发展知识经济,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条件;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培育知识产权市场, 整顿和规范专利代理服务市场, 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健康发展。

2.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

(1) 知识产权局应与国家专利数据库联网, 建立本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共享。应根据本市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 建立行业知识专利信息数据库或产权信息中心, 加快专利信息的开发、利用和传播。

(2) 建立专利技术推介和展示平台。应选择实施空间大、展示性强的专利技术予以展示。同时还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 提供专利信息咨询服务, 接受专利纠纷申诉, 开展调节专利申请代理等工作。知识产权局在支持服务企业创新研发中, 应把帮助企业加强专利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工作重点。

3. 规范知识产权社会中介服务, 提高服务效果

(1) 加强对从事知识产权代理、诉讼、评估、交易等服务的中介组织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

(2) 律师事务所应提高知识产权律师的法律知识水平和相关领域的知识水平, 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4. 建设知识产权文化, 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上一篇:“内容依托”教学下一篇:技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