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产权及法律保护

2024-07-11

论知识产权及法律保护(共8篇)

论知识产权及法律保护 篇1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学 生 指导教师 专 业 法 学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121 学 号 学习中心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工作单位

2014年 2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录

摘 要...................................................3 1.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及其保护的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1.1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及其保护的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1.2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概念、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2.我国当前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2.1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2.2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及所存在的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2.3我国知识产权的执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2.4 我国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2.5 知识产权拥有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错误!未定义书签。3.关于建立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3.1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错误!未定义书签。3.2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及司法工作......错误!未定义书签。3.3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错误!未定义书签。结 论...................................................12 参考文献................................................13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我国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文章从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出发;发现了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执法现状及司法保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我国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上的发展。发现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上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是我们研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目的;在文章中本人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列举和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意见和建议。只有不断的发现并决解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上的问题,才能使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不断的向前发展。

关键字:知识产权 执法现状 法律保护,1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及其保护的范围

1.1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及其保护的范围

(1).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对自己创造性活动产生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知识产权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属性,即权利人在享有对自己的智力成果的署名权、获得荣誉权等的同时,还可以因使用或转让智力成果而获得经济利益。因为知识产权是脑力劳动的成果,创造出来非常困难,而使用起来又比较容易,所以法律对知识产权给予特殊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对知识产权享有独占或垄断的权利,其他任何人不得干涉、侵犯和随意使用。

按照法律规定,公民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等。(2).知识产权的特征

知识产权的特征属于知识产权的基础理论,自我国有知识产权研究以来,学者对知识产权的特征主要认同的有五特点和四特点。五特点主要指:“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可复制性”,四特点主要指知识产权与其它民事权利相比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①等特征。我国的刘春田教授曾对以上各种特征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并认为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权主要有两个特征即:时间性,权利内容的多元性与多重性。限于篇幅本文对知识产权的特征不做太长论述,现将学术界认同的知识产权的传统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a.无形财产权:它指的是通过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这种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也称之为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

b.确认或授予必须经过国家专门立法直接规定: 知识产权正是国家法律确认或授予的保护智力成果这种无形财产的权利。知识产权的确认或授予必须经国家专门立法直接规定智力成果的无形性决定了对其保护的复杂性,其确认或授予必须经国家专门立法直接作出具体规定。

c.双重性:既有某种人身权(如签名权)的性质,又包含财产权的内容。但商标权是一个例外,它只保护财产权,不保护人身权。

d.专有性:知识产权为权利主体所专有。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未经权利人的同意或者法律的特别规定,都不能享有或者使用这种权利。

e.地域性:某一国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f.时间性: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一定的保护期限,知识产权在法定期限内有效(3).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保护知识产权,首先要明确各类权利的效力范围。知识产权客体是一种非物资形态的特殊财产,它的保护范围无法依其本身来确定,而要求相关法律给予特别的规定。我国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

a.版权和邻接权; b.商标权; c.产地标志权; d.工业产品外观设计权; e.专利权;

f.集成电路外观设计权;

g.未泄露的信息专用权(商业秘密权); h.许可合同对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等。

1.2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概念、特征

凡违反法律规定而损害知识产品所有人专有权利的行为,均为侵犯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享有专有权利的知识产品的擅自使用,但对该知识产品的擅自使用并不包容所有的侵权行为。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属于非法事实行为。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有着相同的法律性质,又有着相似的法律后果。但由于其侵害对象不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表现出自己独有的基本特征:(1).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概念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知识产权权利人许可,又无法律依据,擅自行使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专有权利或妨碍知识产权权利人正常行使权利等损害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公益的行为。就其表现形式而言,知识产权侵权行主要表现为非法行使权利人的专有权,或非法利用权利人的智力成果,如擅自复制他人作品或擅自复制他人作品或擅自实施他人的专利等,但有时也可表现为非法妨碍权利人正常行使权利,如禁止作者正当署名、出版社丢失或毁损作品致使出版合同不能履行等。

(2).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特征

由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属于非法事实行为。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有着相同的法律性质,又有着相似的法律后果。但由于其侵害对象不同,所以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也表现出自有的基本特征: a.侵害形式的特殊性; b.侵害行为的高度技术; c.侵害范围的广泛性; d.侵害类型的多样性。

2我国当前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2.1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方式

目前,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全球各国的具体情况都不完全相同,所以,采取的具体保护方式也尽不相同,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民间保护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通过产权人、舆论等社会各界的力量来保护知识产权。对于一些知识产权,如技术秘密、商业机密,产权人会通过各种安全措施来对其进行保护,对于一些侵犯知识产权的假冒、伪劣的作品或产品,通过消费者自己分辩和抵制来进行保护。这种方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上,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重视,但实际上面对层出不穷的侵权行为和侵权方式,民间保护方式往往显得很无奈。

(2)、行政保护方式

目前,全球各国主要都采取各种行政保护方式来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通过设立一个具有专门职能部门或是由多个不同职能的行政机关联合起来来打击侵权行为,达到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这种方式,适合全面、普遍地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比较具有显著效果。但是这种保护方式要依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制的健全程度和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行为的效率性和有效性,受到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府部门行政职能配置的影响比较大。

(3)、司法保护方式

通过司法机关来对各种侵权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这种保护方式相对行政保护方式来说,在保护的层次上和严厉性上都更有高度。但是司法保护方式同样也需要有健全、科学的法律体系作为基础,和一个国家的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有着密切的联系。

(4)、进行国际合作通过实行互惠原则、签订双边保护协定、订立国际公约或建立国际联盟等合作方式来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这种方式主要是对知识产权进行国际保护。

2.2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及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的立法,我国当前的知识产权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法律制度: ◎著作权法律制度; ◎专利权法律制度; ◎工业版权法律制度; ◎商标权法律制度; ◎商号权法律制度; ◎产地标记权法律制度; ◎商业秘密权法律制度;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从以上的各种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1)、法律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有机整体,基本上还是是各行其是的专门法,谈不上是一部统一、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某些行业、专业领域方面,甚至连专门法都没有,使一些理应受到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人的权益排斥在法律保护之外,比如,数据库保护等方面,法律的相关规定还存在着空白。(2)、立法的标准合理性问题

我国相关的立法工作明显滞后,使得许多侵权行为大行其道,相关法律对知识产权在这些方面受到的侵犯的保护条文却一片空白。如目前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等的新闻报道来充实页面内容,以增加点击率,而这些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图片,很多网站都没有取得著作授权,也没有支付版权费用。在我国相关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中,关于互联网转载作品相关规定还是一片空白,而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所作出的相关司法解释中,对付费问题和标准也没有进行明确,使得在对侵权行为进行判定和处罚时,法律依据不足。这些问题突显立法工作的滞后性,也体现出相关法律在制定时前瞻性严重不足。但有些近期出台的保护标准却超出了我国现价段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与国情脱节。如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并未对软件最终用户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各WTO成员方根据本地经济发展阶段,选择软件最终用户应负的责任。目前,只有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把侵权界限延伸到非授权最终用户许多经济比较发达的成员方只是将侵权界限延伸到经营性最终用户。而我国新修改的软件法对最终用户的责任要求却超过了电子软件行业较为发达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了最高保护标准,把侵权界限延伸到非授权最终用户。虽然这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样不仅增加了国内广大非经营性用户的成本,而且提高了执法的难度,使自己背上了“执法不严”的包袱,受到国际上的指责。

2.3知识产权的执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中,普遍存在着执法不力的现象。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也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但实际上,这些成效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侵权行为在我国仍然普遍存在着,而且十分猖獗,这明说我国对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行政执法还缺乏力度。我国目前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是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双轨制”保护模式,从实践中可以看出,采用行政保护这一保护层次,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体现在国家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能划分不明确、带经济性的行政行为、不同职能部门之的协作关系不通畅。另一方面,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行政执法权限过大的问题。而正由于行政执法权限过大,有时会导致行政执法代替司法维权,模糊了违法与犯罪的界限,造成了以罚代罪、屡罚屡犯、屡禁不止的现象。

(1)、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到行政执法

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考虑,采取地方保护主义。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急功近利,很多地方采取了地方保护主义政策,认为只要能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劳动就业就行,反正地方利益不受损,不管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对非法营利者也采取保护措施,甚至在政策上大开绿灯。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通过政府施压,限制本地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而对外地打击违法侵权行为的行动采取不配合,不参与的政策,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给违法侵权行为酿造了良好的滋生环境,使之蓬勃发展,四处泛滥。(2)、执法人员立场不坚定,违背执法精神

有的地方由于执法环境比较恶劣,使部分执法人员放弃了执法立场,背离了职业道德,工作起来人浮于事,执法起来怕得罪人,对违法行为,听之任之,开一只眼,闭一只眼,“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与违法者相安无事。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屡有发生。

(3)、利益驱动执法也是造成执法不力的重要原因 在打击假冒伪劣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时,行政执法机关处在第一位,在查处侵权行为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该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往往不按法律规定移送公安机关,因为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行政机关普遍存在着行政执法权限过大的问题。而正由于行政执法权限过大,有时会导致行政执法代替司法维权,模糊了违法与犯罪的界限,造成了以罚代罪、屡罚屡犯、屡禁不止的现象。还有一些地方出现问题后,行政执法和司法机关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现行体制的不合理性和不健全性。使知识产权保护沦为一种利益工具,而真正的知识产权人的合法利益并没有真正得到保护。

2.4知识产权的司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1)、司法工作程序和效率上存在一些不足

目前,我国一些法律程序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这些不合理的程序使一些正受到侵害的知识产权没有能够得到及时保护,程序上的不科学、不合理往往延误了司法判决的时间,造成司法效率低下。司法程序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影响了司法的效率。在目前我国的司法工作中,有一些司法工作按法定程序进行仍然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些违法者利用司法程序上和司法效率上的漏洞,逃避了法律的打击。另外,地方行政力量的干预、执法环境的恶劣、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都造成了司法效率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2)、存在司法不公的情况

司法不公的现象在我国还普遍存在着,从目前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情况来看,司法公正问题还非常严峻。地方保护主义、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机制缺失、部门利益驱动、司法人员腐败等原因都可以造成司法不公,司法结构、法制结构和地方公共政策的不协调,也使得司法不公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司法不公,既使知识产权人对依法维权丧失信心,使侵权行为更加猖獗,也给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带来恶性循环。(3)、司法人员专业素质、职业道德较低影响到司法的公正性

有些司法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相对低下,有的缺乏对知识产权的鉴别能力,有的对相关法律不熟悉,不能正确把握立法精神,或是不能透彻理解法律条文,在进行司法裁定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不公正的判决,这也严重影响到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这既影响到了法律的公正性,又影响到维权者的信心。

2.5知识产权拥有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权利人自身观念的影响,也导致了大量的违法犯罪行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使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受传统思想影响,有一些知识产权人还存在着“宁可吃亏,不吃官私”的陈旧想法,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生存,就不闻不问,有的则是通过其他渠道谋求与侵权者达成某种妥协。而有一些权利人,虽然侵权行为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对依法维权认识不足,存在着担忧司法不公正、司法效率低、担心遭受打击报复等心理,主动放弃了依法维权途径,这也使得侵权者愈加猖狂。3关于建立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议

3.1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

(1)、明确立法思想

明确立法思想,使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更加健全、科学要健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使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能和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做到结合国情与时俱进。(2)、健全法律体系

健全法律体系,使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对现行法律中不适应时势发展的,该修的修,该补的要补,该创新的也要及时创新。上面已经指出,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无法适应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存在着滞后性,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世界经济在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明显跟不上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首先,对于现行法律中存在的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条文进行修改,使现行法律更加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知识产权,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里存在的空白,也应该尽快通过增补法律或者是另立法律,尽快把这些产权纳入法律保护的行列。

3.2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及司法工作

(1)、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明确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能

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保护力度,就必须进行体制改革。从我国目前实行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来看,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双轨制”保护模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应需明确行政执法和司法维权的界限,科学地设置行政执法机构,明确其职能,减少带经济利益性的行政行为,同时协调好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体制改革,解决执法单位的利益驱动、地方保护主义普遍存在的问题,(2)、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确保依法行政

面对我国不断膨胀的行政权,应当进行适当限制。现在法院和行政机关都是在发生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后予以制止,是否能合理分工,将知识产权保护延伸到生产领域及源头上,而不仅只停留在事后处罚上。针对行政机关不愿移送案件的情况,法律应做出强制性规定

(3)、要加大司法打击力度,要提高司法工作专业水平

由于涉及知识产权案件的要件中,专业技术性较强,因此对于司法工作人员来说要求也比较高,对于司法机关来说,应该进行一些内部人员调整,配备一些专业的司法人员,也可以借鉴外国的先进司法经验,积极探索“专家证人”制度,开庭时由原、被告双方各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就双方诉争的专业技术问题说明、质证、辩论,从而让法官对技术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保证司法人员对案件的要件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保证案件判决的正确性,维护司法公正。

(4)、司法工作效率

对于一些法律程序存在不合理、延误时间造成司法效率低下的,地方司法机关要及时反映,促进立法工作,使知识产权法律保证能够得到及时的实施;同时,要和行政执法机关建立官密切联系,及时、准确地了解有关案件的情况,理顺双方的关系,共同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5)、进行司法机构改革

要提高司法工作效率和保证司法公正性、准确性,必须对司法机构进行一些改革,比如建立独立的知识产权法庭,使司法保护更加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个人认为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庭是适合我国当前现状,是现代司法的趋势,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

3.3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

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法律保障,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工具。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在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和保护水平成为衡量其综合国力和持续发展力的集中体现。②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首先要提高主观认识。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必须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提高权益所有者和社会各界对侵权违法犯罪行为的认识,应该通过法律宣传、普及来提高,使之对依法维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采取法律保护的措施。因此,只有通过广泛普及和深入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从高度上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民族创新力,就是保护和促进社会的生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

尽管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只要通过不断健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传宣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对不合理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加强对违法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我们相信,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会得到加强,这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3.4我国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1、司法工作程序和效率上存在一些不足

目前,我国一些法律程序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这些不合理的程序使一些正受到侵害的知识产权没有能够得到及时保护,程序上的不科学、不合理往往延误了司法判决的时间,造成司法效率低下。司法程序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影响了司法的效率。在目前我国的司法工作中,有一些司法工作按法定程序进行仍然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些违法者利用司法程序上和司法效率上的漏洞,逃避了法律的打击。另外,地方行政力量的干预、执法环境的恶劣、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都造成了司法效率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

2、存在司法不公的情况

司法不公的现象在我国还普遍存在着,从目前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情况来看,司法公正问题还非常严峻。地方保护主义、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机制缺失、部门利益驱动、司法人员腐败等原因都可以造成司法不公,司法结构、法制结构和地方公共政策的不协调,也使得司法不公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司法不公,既使知识产权人对依法维权丧失信心,使侵权行为更加猖獗,也给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带来恶性循环。

3、司法人员专业素质、职业道德较低影响到司法的公正性 有些司法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相对低下,有的缺乏对知识产权的鉴别能力,有的对相关法律不熟悉,不能正确把握立法精神,或是不能透彻理解法律条文,在进行司法裁定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不公正的判决,这也严重影响到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这既影响到了法律的公正性,又影响到维权者的信心。

结 论

知识产权是蕴含创造力和智慧结晶的成果,通过法律的保护,它可以免受他人的窃用,知识产权的权利所有人,能够通过向全世界发放许可证或特许经营权来控制和行使自己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能够被买卖或转让。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由于中国建立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时间补偿,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一些严重侵权行为不仅损害了权利人的和法权益,而且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为此,我们要继续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同时,随着国家各项重要举措的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将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财产权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国家知识产权局:《2007年知识产权宣传工作要点》。

3、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

4、黄勤南:《知识产权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李朝晖:《深圳法治报》,2001年9月7日

6、彭万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1994年6月

8、吴永臻:《网络信息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9、侯晓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1999年第2期。

11、孙铁成:《计算机与法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12、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13、史尚宽:《民法总论》,台湾正大印书馆1980年版,第296页。

14、刘剑文:《现代中国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003年坂,第289页

15、夏淑华:《商标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坂,第246页。

论知识产权及法律保护 篇2

一、创意经济及其特征

创意经济是在世界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理念。它是指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技能以及才华, 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 实现财富与就业增长的创新型经济形态。可以发现, 创意经济的本质就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 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核心资源是个人的创造力, 而发展的动力则来源于知识的创造、传播以及应用, 因此对知识产权的占有与交易必将构成创意经济的实质内容。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形态相比较, 创意经济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 创意经济的本质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而言, 创意经济的基础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以及使用上的。知识与信息才是该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相应地, 知识与信息的拥有者也将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追求知识与信息成为社会成员的首要目标, 而众多源于人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 通过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即创意产业将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产业。

第二, 创意经济的发展动力是创新。创新是指人的创造力, 这是创意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人们通过创造, 研制生产出新的产品, 开发拓展出新的市场, 使创造财富的新机会不断涌现, 从而推动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而创意经济正是以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为支撑。脱离了创新, 创意产业将失去前进的动力, 创意经济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第三, 创意经济的发展基础是无形资源。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都是以土地、能源等物质资源为主要处理对象的经济形态, 这些都属于有形资源。而创意经济则是以处理创新、创意、各种智力成果等无形资源为主的经济形态。这一形态的出现与无形资产在社会资产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有着直接关系。随着创意经济的到来, 人的创造力、才华以及众多智力资源将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人类创造财富将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

二、创意经济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创意经济的本质是知识经济, 发展动力来源于不断的创新, 对智力、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其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智力成果。智力成果必须得到法律的承认与有力保护, 才能激发人们源源不断地进行创新, 从而为创意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因此, 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必将成为创意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中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

知识产权是科技、经济与法律相结合的产物, 是指人们对其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精神领域创造的知识产品, 即智力成果, 所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为保护智力成果而从法律上赋予民事主体的权利, 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及其他权利等。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将会有力促进创意经济的快速发展, 并将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 知识产权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智力成果持有人在一定时间内对其智力成果拥有排他性的专有权, 从而抑制了他人对其智力成果的擅自使用。任何使用他人拥有知识产权的智力成果的行为, 都必须得到有关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同意与授权, 而这种使用行为绝大部分又为有偿使用, 因此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在智力成果作出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消耗能够得以收回甚至获利。这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从事智力成果创造的积极性, 尤其是在发明创新方面的积极性。这将为创意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其次, 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智力成果及时、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在知识产权出现之前, 出于竞争的需要, 人们总是倾向于对自己的智力成果特别是发明创造中涉及的科学技术进行严加保密, 从而导致了创新信息传播的滞后, 不利于智力成果的及时推广与应用, 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脱节。而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下, 权利人依照法律规定对其智力成果享有排他的知识产权, 依法将其智力成果的内容向社会公开, 并不会影响权利人权利的行使。相反, 这会使创新信息得以迅速传播, 促进智力成果的商品化, 扩大其在实际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三、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

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时间较晚, 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着手起草制定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但相关立法工作却发展迅速, 相继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同时, 我国还积极参与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谈判, 加入了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例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专利合作条约》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其中,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即TRIPS协议) , 是《WTO协议》中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也是当今世界关于知识产权最为重要的国际公约之一。由此可以看出, 无论是国内立法, 还是国际协议, 我国已基本建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尽管如此,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知识产权立法方面仍存在一定空白点、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不够全面、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力度不够、现有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仍存在一定差距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使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应有作用大打折扣,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完全到位, 从而也会直接影响创意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与促进创意经济的发展, 我们必须完善现有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 使之适应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 完善现有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 适时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本身具有非密封性, 即新科技、新知识会不断出现, 已有的权利体系也就不断地面临着新问题的挑战与冲击, 新的知识产权的类型与内容应当不断地补充到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在我国, 现有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与著作权, 而创意经济所涉及的智力成果却远远不止这些, 一些重要的高科技智力成果, 如生物工程尚未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之列, 而像集成电路也只是列为《著作权法》的一个保护对象, 并未对其专门立法。此外, 诸如科学发现、商业秘密等也未列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之内。这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使新智力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我国现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应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及时修改, 逐步扩大保护范围。笔者认为, 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定和实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法、商业秘密保护法, 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 修改细化知识产权保护期限。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中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的规定, 只是针对智力成果的基本分类而进行的, 这种规定方法过于笼统。例如在专利保护中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统一为二十年, 而事实上, 不同类型的发明专利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计算机技术与制药工艺, 前者更新速度快, 保护期限不必很长;后者则必须经过临床实验和繁杂的审批程序才能上市, 使用周期长, 其保护期限理应长于前者。但是根据目前的立法, 二者的保护期限却是一样的。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此外, 原有的十年、二十年等规定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制定的, 现在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因此必须对知识产权中关于保护期限的规定进行修改, 在不改变法律统一性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同需要, 确定具体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期限。

第三, 加强法制宣传, 加大执法力度。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国公民法制意识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 这种意识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状态, 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方面, 法律意识相对更加薄弱。这种情况由我国盗版泛滥就可见一斑。因此必须在全民中普及相关法律知识, 提高民众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针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案件, 更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 维护法律尊严, 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四,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程度。如前所述, 我国知识产权在立法之初, 就注重国际惯例, 并修改相关法律力争与国际接轨。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特别是我国加入W T O后, 现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显得不合时宜, 必须进行修改与完善。例如, 现行专利法规定中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没有实质审查环节、商标法规定中没有专门针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制度等。这些规定与国际公约的要求相差甚远, 必将涉及到实际操作时国内立法与国际惯例不能协调一致的问题, 这不利于国内创意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 而无法良好融入世界经济的创意经济也必将发展有限、前景黯淡。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国际化程度, 针对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发展趋势, 修改、完善我国现行相关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费安玲.知识产权法教程 (第二版)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1-10.

论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923.4

1 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发展概述

二十世纪50年代,世界诞生了第一款计算机软件,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人们未能意识到计算机带给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因此没有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二十世纪60年代末,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作为独立的商品被IBM公司分开出售,这一行为标志着软件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产品,并获得蓬勃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针对这一新兴产业的保护进行了大量的立法活动,并获得巨大的成效。

2 知识产权对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概论

2.1 从著作权单项保护到著作权和专利权双项保护的立法实践

我国《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计算机软件属于受保护的作品范围,但是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计算机软件行业逐步形成规模化、全球化的变革,产品竞争更加激烈,其更新换代较以往更加频繁,市场价值日益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利用著作权已经无法对计算机软件提供有效地法律保护,而专利权作为一种灵活而带有时效性的法律保护方式,在当今的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制度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2.2 我国法律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的沿革

1992年,随着我国加入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体系逐渐成为立法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首次正式承认了计算机软件的相关合法权利。

2001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有关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国际法开始在我国生效。从此,我国对于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发展得到了强劲动力,2001年,我国修订了《著作权法》,正式将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纳入受法律保护的范围之中。

2.3 我国法律对计算机软件的保护体系

目前,我国加入了多项国际条约,亦构建了完善的国内法来保护计算机软件相关的知识产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外结合、博采众长的保护体系。

我国在1992年加入的《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是国际法中关于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基础性法律。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随之在我国生效,标志着我国正式和国际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潮流接轨,也使我国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更加正规化、国际化。

国内法中,我国以著作权保护体系作为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的主体,并辅之以专利法,即规定计算机程序是发明的部分内容时方可成为专利,这是我国区别于国外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重要属性,不仅提高了对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保护了发明者的合法利益,而且客观上促进了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2001年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我国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中的基础性法律,并制定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有关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单行条例,在实践中秉承“条例中有明确规定的按照条例执行,没有规定或规定不甚明确的应当按照著作权法的相关原则执行”的重要原则。如著作权法中规定了著作权人的权力,但是对软件这一新生事物的著作权归属并没有相关规定。可见,我国关于保护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国内法和国外法已经基本构建完成,从而形成了从内到外、从小到大、从松到严的多元化、立体化、广泛化的法律体系。

3 著作权法在保护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中的重要意义

以著作权法作为保护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基础性法律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立足于发展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本质目标、依赖于可操作性的现实条件而制定,也符合世界主流方式,是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

3.1 著作权法保护软件可以扩大保护范围

专利法对产品进行保护主要立足于产品的新颖,而著作权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时,只需具有独创性,几乎都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计算机软件开发者的利益。

3.2 著作权法保护软件可以扩大打击力度

计算机软件是人类社会新兴产物,其易复制、易改编的特点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应用,也给盗版、剽窃等侵权行为留下可乘之机,而著作权法中对于复制权做出了极为严格的规定和极为严厉的处罚措施,故可以最大程度上限制他人复制、剽窃等侵权行为。

3.3 著作权法保护软件可以提高保护效率

专利的申请较为严格,有着复杂的审核程序,这必然不适应保护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易复制易改编的计算机软件,往往造成时效问题,使软件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妨碍了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著作权具备获得简单、审核迅速的特点,有利于迅速、有效的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所采取的软件自动产生版权原则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通用,也是《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所规定的保护方式,这无疑有利于我国和国外的计算机软件双向交流,促进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4 我国法律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时的问题及对策

4.1 著作权法的完善

著作权法是我国保护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的基础性法律,但仍然存在着某些问题。计算机软件虽然与文学艺术作品一同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但相互间却存在着某些差异,最突出的便是实用性,这无疑也是计算机软件在人类社会中的核心价值所在。但是著作权法保护的重点却为形式,而非操作方法、处理过程等内容,这就使得其他开发者可以采用另一种表达形式来复制软件,这种行为无疑侵犯了软件权利人,但却并不违反著作权法,这无疑是极不公平的。

4.2 专利法的推广

专利法是保护知识产权最有效的权力,但其申请成本高、耗时长却不适应于保护计算机软件这一时效性极强的产品。因此,我国应当建立一套低成本、低耗时的申请和保护制度,最大限度的打击侵权行为,保护软件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4.3 加强执法力度

执法力度的加强是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重点,只有执法和司法力度得到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目前我国对计算机软件实施侵权的行为屡禁不止,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加大执法力度,改善执法环节,并建设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使侵权者能够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只有如此,计算机软件的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而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5 结束语

虽然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得到了整个社会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其仍存着许多问题,这就要求全社会对其加以重视,采取各项措施,保证计算机软件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昕.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2013(01):108-110.

[2]张爱香.浅谈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科技信息,2013(01):89-90.

[3]李宏伟,李明.试论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0(30):34-36.

作者简介:曹圣松(1989.12-),男,山东惠民县人,本科,研究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

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篇4

所谓的知识产权其实指的就是那些自己所发明和创造的东西单独属于自己的专有的权利,但却是只仅仅是在所要求的具体的时间内有效,像那种充满智力的发明,像一些发明、艺术和文学上的创造等等,还有的就是在商标中使用的一些名称、设计以及商标的标志和图像等等,这都是可以被某些组织和自己所具备的知识产权。

二、知识产权所规定的法律范围

我国的法律是有着明确的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范围的,它主要就是包含着商标的权利、发明的专利权、自己的著作权以及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权等等,知识产权的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独有的财产,但是它的自身却是没有办法根据它自己所具有的能力而规定,但是却可以给予一些独特的法律限制。对于著作权的所明确的保护范围主要就是与作者所具有的思想而表现出的内在的情感联系,专利权所规定的法律保护,对申请专利权的规定就是要在所拥有的权利范围内进行选择,对于商标权的所保护的范围内容还是与商标和商品有关系的,这在法律范围中也是有着明确的规定的。

三、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和司法保护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

在以往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中,行政机关的都是各自为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之间的工作都是缺乏相互合作的,并且这种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并且对于司法机关人员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效果也是快速的下降,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机关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和合作,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还是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二)知识产权中的审判机构有待完善

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知识产权当中所包含的民事的案子以及刑事和行政等的案件都是被机关上的民庭和刑庭以及行政庭等的管理的,但由于它们所应用的诉讼程序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了一种程序上的差异,就致使了早审判当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司法权威就会因此受到影响,给诉讼人员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像这种司法机关的“三审分立”的情况,就致使了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最大的障碍。

就像是广东省发动的知识产权的“三打两建”工作,这次的工作主要就是以严厉打击群体、重复和恶意对专利进行侵权以及假冒伪劣的侵害专利权等的行为,对于那些情节较为严重的和反应强烈的地区为主要的突破点,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专利权的假冒伪劣的违反法律的行为。

(三)对侵权行为打击力度较弱

四、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建议

(一)协调执法和司法

在我国行政人员在执法时,由于行政执法人员以及司法机关部门在工作时没有达成一致的合作,在很多的时候就总是会因为一些不同的影响因素的而把知识产权的案件当作为仅仅只是一般的刑事案件进行处理,有时候也仅仅只是通过对一些侵权人员进行一些罚款而就草草了事,这就给我国的社会是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的,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更是做不到具体的保护作用。在我国就应该是坚决的杜绝这种以罚款而代替处罚的违规现象,建立这种最有效的行政方法就是要加强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相互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协调,再建立一个相对应的监督机制。如果行政部门在例行执法时就应该是在发现类似于侵害产权的时候为刑事部门的司法机关提供一些相对应的线索,对于某些行政机关不能确定的案件时就可以去申请公安部门进行相应的帮助调查,对于那些能够构成犯罪的案件就应该及时的送法申办,构不成侵权案件的行政部门也应该是要及时的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二)构建一个科学的审判机构

现在的知识产权的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建议统一的执法标准,因此我国行政机关就应该逐渐的加强改善刑事、民事、行政三位,三者为一体的法律制度,完成同样或者是类似案件的裁判结果就会与社会效果基本一致,使知识产权得到切实的保护。在知识产权民事救济和行政执法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典型案件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实现知识产权案件信息共享,统一执法标准,避免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使用多渠道的方法对法院的审判活动和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并给予相应的监督,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以及行政机关“以罚代刑”的行为,使审判机制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三审合一”的效率优势,实现审判程序的高效运行。

(三)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可以选用一个惩罚性的赔偿原则,惩罚性的赔偿原则是具有补偿和惩罚的作用,是能够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有一个威慑的作用,因此这就是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再者就是降低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处罚的“刑事门槛”,减少对应领域的惩罚标准,将会有更多的侵权行为被依法处罚。从我国来看,盗版和假冒商标的犯罪行为是最为多的,对权利人和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多的,就是由于这类犯罪的法律风险较低的、成本小、收益高等的因素形成的。

五、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 篇5

来源:作者:

(三)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是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资源。世界上许多农作物的多样性都是由农民根据古老的耕作方法、品种选择和土地利用习惯而保持的, 并为当地带来了其他利益, 如食物多样性、增加收入、稳定产量、保护环境、减少虫害和疾病风险, 增加劳动力的有效利用等, 传统知识还是各种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文学艺术如音乐、舞蹈、手工艺制品等方面的创作源泉。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21 世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面貌发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全球化发展趋势彰显。这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赋予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二、目前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现状

将少数民族传统知识通过立法形式加以保护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目前抢救、保护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工作的法治步伐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快。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76 个缔约国, 到2002 年底, 全世界共有125 个国家和地区的730 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包括中国的29 项。1989 年UNESCO 又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 建议各国把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也纳入保护范围。2002 年9 月UNESCO 组织召开了第三次国际文化部长圆桌会议, 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也在组织起草过程之中, 并准备提交UNESCO 第32 届大会审议通过。会议还呼吁各国加强立法, 建立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机制。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权利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它管理的21 个国际条约中有6 个涉及知识产权内容,包括《保护文学艺术伯尔尼公约》、《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罗马公约》等。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方面也在加大努力。2003 年7 月, WIPO 知识产权和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化政府间委员会在日内瓦举行第五次会议, 对传统知识保护问题提出了切实的建议。2003 年9 月22 日到10 月1 日, WIPO 成员国大会第39 次系列会议在日内瓦召开, 会议决定拓展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委员会的任务。另外WTO 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9 条的表述也适用各国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知识产权及法律保护 篇6

关于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年12月8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规定:“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

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发布施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月8日信息产业部第4次部务会议通过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在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关于网络隐私权比较成形的法律,仅是在一些部门规章中有所涉及。

因此,目前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基本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

二、侵权特点

1、侵权产生的容易性

网络隐私的载体是具有虚拟性质的网络,其不可触摸性导致了私人空间、私人信息极其容易受到侵犯。网络的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和交互性的特性决定了个人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将无法控制,使得侵权变得十分容易,而救济变得相当困难。

2、侵权主体和手段的隐蔽性

关于侵权主体的界定,一般是存在很大困难的。因为网络的虚拟性是侵权者用以保护自身身份的屏障。他们在窃取用户信息时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他们也可以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整个侵犯过程做得无声无息,甚至他们可以变换不同的身份,所以用户根本不知道是谁盗

用过自己的信息。即使会留下痕迹,由于网络的更新速度之快,等到用户发现被侵权时,“证据早已不复存在”。网络用户在通过网络进行收发email、远程登录、网上购物、远程文件传输等活动时,均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非法收集个人信息,并用于非法用途等。整个过程用户可能浑然不知,甚至在造成侵权结果发生后,用户仍处于茫然的状态。

3、侵权后果的严重性

由于网络的易发布性和传播性,网络信息的发布具有了更快的传播速度及更广的传播范围,极其可能造成用户个人私密资料的泄露,造成重大的物质损失。同时有可能给用户的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给用户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4、侵权的空间特定性

侵犯网络隐私权,其侵犯的客体必须以网络作为其载体,有别于现实环境中的隐私侵权。现实环境中的隐私侵权的载体之广泛,可以是任何人、任何物,但侵犯网络隐私权所发生的空间是特定的也是唯一的,即网络。

论知识产权及法律保护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背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一、引言

现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不仅维护了当前竞争环境的公平, 同时也大大的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健康发展, 进而大大的促进我国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在今天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 我国要紧随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情况, 从根本上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培养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使我国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立足之地。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内涵及特征

知识经济不仅仅是人类知识的积累结果, 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产物。知识经济的内涵更倾向于人, 人们利用其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以及人力资本促进了以知识决策为主的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在生产要素投入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1]。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点, 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 其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基础, 工业为主导。与之相反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则是产业的主导, 其支柱则是高新技术产业。第二点则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生变化。现阶段, 科技与人才是当今社会竞争的核心。第三点则是社会劳动结构有所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化与知识化是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社会劳动的主体力量也变为以智慧与科技为主的服务及文化艺术创造等[2]。最后,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地取向全球化, 全球范围内的人才流动不断增加。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出现的问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也得到了初步的建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也得到了相对的完善及发展, 但由于建立时间有限,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 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仍不完善,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一定的关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法律, 但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涉及面较广、法律法规各自为章、权利的内部之间存在着矛盾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仍有侵犯知识产权现象的事件出现[3]。第二, 我国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机构的设置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执法机构的设置中, 由于专利、版权及商标的管理机构执行的行政管理及行政执法职能有所出入, 导致其在进行工作时缺乏相应的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这不仅阻碍了行政执法, 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系统的健全及发展。第三, 我国的刑事司法尚未与行政执法形成合力, 导致违法分子猖獗, 侵权行为频发。最后, 则是现阶段, 我国的民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相对较低, 政府领导人员也没有对知识经济的核心产生正确的认识, 从而使得知识产权无法推动地方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知识经济背景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措施

(一) 健全并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在这其中包括《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及《专利法》等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同时, 我国也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专业合作条约》等保护产权的国际公约。在这个基础上, 我国建立了一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满足国际条约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4]。这就要求我国在建立体系时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从根本上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二) 提高民众的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

知识产权是我国公民、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权益。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由于公民及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导致企业自身的权益受到损害。所以, 我国政府要不断的提高民众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 防止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或侵害别人的权益。此外, 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宣传力度, 有利于提升社会各界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三) 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作为法制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执法环节与法律息息相关。所以, 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执法职能, 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关加强自身的执法力度, 人民法院要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五、结语

总而言之, 经济、法律以及科技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相互结合的, 知识产权则这三者结合的一个典型的存在形式。在现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我国应做好一切准备来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进而促进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与知识经济的科协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昭皓.高技术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的合理性与社会基础[D].广西大学, 2006.

[2]魏群.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收”与“放”[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3]谢凯.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内的法律冲突与法律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 2009.

论知识产权及法律保护 篇8

关键词 金融债权 逃废债务 法律风险 民事诉讼

一、当前银行维护金融债权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利用改制机会逃废债务,打击难度大,效果不明显

由于历史等原因,一部分企业长期存在信用意识差,对于银行贷款“敢借、敢用、敢不还”的思想普遍存在,加上信用环境恶化,扭曲了银企之间的信用关系,导致一部分企业出于各种利益考虑,利用各种兼并、破产、改制行机会逃废银行债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机构制裁逃废债企业的有关规定,对逃废债企业采取发出通知书,督促其纠正逃废债行为,以及组织公开曝光,利用社会舆论工具,共同打击逃废债行为……。在逃废债企业通报期间,各借款人要对该企业采取停止授信、不开新户,并提请人民法院进行诉讼、保全、冻结其结算帐户、停止对外支付等,制裁措施可谓相当严厉。然而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打击逃废效果仍然不理想,企业特别是改制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贸然十分突出。截至2006年末,在某市建设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有126户,涉及贷款本息4.74亿元,其中经金融债权管理办公室认定的逃废债企业71户,占改制企业的55.6%,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62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4.2%。经过艰苦的清理逃废债工作,目前已纠正逃废债务行为的企业5户,涉及贷款本息0.09亿元,仅分别占逃废债企业和逃废银行贷款本息的7.1%和5.6%。在打击逃废债中被列入“黑名单”的逃废企业多数已是“名存实亡”或已私自转包、重组,无法落实债务的企业,因多年不与银行发生结算往来,制裁措施对其影响不大,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企业利用多头开户,恶意拖欠,故意逃废银行债务

一些企业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债信观念淡薄,片面理解甚至曲解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产生拖欠有利思想,想方设法以种种改制名义为逃废银行债务,有的企业贷款不愿还,对银行要求补办合理的保全手续不配合,有的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合并、分立等形式改制后以不是原借款单位或原借款人为由,拒绝承担原借款人所欠贷款的清偿责任。有的企业对银行定期上门催收贷款采取一是“躲”,企业负责人长期回避,不与信贷人员见面,致使银行无法落实债权;二是“拒”,在还款协议书上不肯加盖公章,法定代表人拒绝签字。例如有些企业领导干部,不管企业收益的好坏,巧立名目,公款销费,一年下来的开支少则十万八万,而所欠银行的贷款尽管你日日去,月月催,年年追,却连贷款利息也不肯还。甚至某些企业为躲避债权银行监督,达到逃废银行债务的目的,千方百计钻银行空子,到其他银行或异地银行虚构项目,变相开立帐户。上述种种故意行为,无疑加大了银行维护债权的难度。

(三)银行自身管理机制滞后缺失,监督不力

由于以前金融机构对贷款管理缺乏科学、系统、规范实用的风险管理和约束机制,风险意识不强,信贷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真正把贷款“三查”制度落到实处,使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中审查跟着领导走,贷后检查空白,放松对企业贷款使用情况的监督,目前贷款质量差、金融债权难落实正是多年来风险积淀的集中暴露。例如某市农业银行逾期两年以上的不良贷款有5230户,其中丧失诉讼时效的有2420户,包括呆帐贷款707户,涉及贷款金额6534万元,占贷款总额的63.5%。另外贷款担保抵押未依法到房产局登记换证或手续不齐全的43户,涉及贷款金额1487万元,还有5个房屋已被转卖给他人,甚至有的已拆除,只剩下一块空地。同时贷款的抵押物资产评估价格比实际偏高,造成变现难,如某山区县饮食服务公司抵押给信用社的土地和房屋经有资质的合法评估机构,估价为142.8万元,但经调查,按当地市场实际价格计算,该抵押物不过80万元,造成有价无市,贷款难以收回。

(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保护金融债权工作支持不够

虽然地方政府认识到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没有认识到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会对地方投资环境和对外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在对待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问题上,银行与地方政府认识和处理方式差距较大,地方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在企业改制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下岗职工生活保障,相对忽视了银行的合法权益。面对一些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的现实,地方政府在调整结构、制订企业改制方案时,没有充分考虑银行债权落实问题,对企业逃废债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甚至干预司法公正,造成银行对企业诉讼生效的判决无法执行,助长了企业的无信行为,使个别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有持无恐。如某市百货公司(目前已采取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方式)为逃避还贷,以无法安置职工为由拒绝执行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和裁定,继续拖欠工商银行某市分行贷款本息562万元,银行也多次向地方政府反映情况,但至今仍未得解决。而此前该公司已经采取经营收支现金交易,并停止向债权行支付贷款本息,很明显,该公司意在逃废银行债务,那为什么该公司对法院的判决书这么有恃无恐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保护主义作怪。

二、以上金融债权问题通过民事诉讼可以最大限度地依法保障银行债权利益,减少信贷风险。但也面临一系列的实体性和程序性的法律风险:

(一)诉讼主体的风险

1.原告债权主体不明确引起的风险。金融机构在解散、接管、分立、合并时,产生相关债权的转移或变更;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将难以收回的债权让渡给专门以收回债权为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这是当前国有银行盘活信贷存量、优化资产结构的措施之一),也需要办理相关的债权变动手续。实践中,如果银行债权转移时主体界定不明确,那么将来主张债权就可能因“主体适格”争议而难以进入正常的诉讼程序。

2.被告债务主体不明确产生的风险。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法人、公民、其他组织可以作为诉讼主体参加诉讼,享有诉讼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诉讼义务。一般地,借款人死亡、下落不明,其继承人应就其所承担有限责任;个人企业成为法人后,当事人和法定代表人可能为同一人,但当事人和法人是各自独立的人格,其承担责任范围也有别,对企业法人在签订借款合同后发生合并或分立的,是将原法人列为被告,还是将合并后的企业法人列为被告,还是将分立后的企业法人列为共同被告。遇到此类情况,银行在起诉时,如果不加以甄别,就可能产生错列或漏列被告问题。

3.被告选择不当产生的风险。当一个诉讼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平等债务主体时将选择谁为被告就显得很重要。比如在民事诉讼开始前或过程中,银行可能遇到诉讼相对人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时,是将企业列为被告,还是将企业的股东列为被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三条规定,因保证合同纠纷提起诉讼,债务人与保证人为共同被告或追加为被告即可,但如果债务人先前宣告破产,债权银行是否参加债务人的破产清算并主张债权,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债权能否完全实现。因为,按照我国《破产法》和《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如果债权人在债务人的破产清算中主张了债权,就不能再对保证人主张债权。然而,破产财产往往有限,在破产清算中申报的债权一般不可能完全实现,这样,银行就可能因此造成不必要的债权风险。

(二)诉讼标的风险

1.被告及相关债务人亏损严重产生标的物执行风险。欠债企业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甚至已无资抵债,银行即使胜诉,也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这样会给银行实现诉讼目的带来极大的风险。

2.“悬空”诉讼标的产生的风险。企业通过联营或兼并;或划小经营体,留下法人背债务;或使其国有民营或公有民营,从而悬空银行债权,造成诉讼标的风险。

3.债务人破产后,诉讼标的优先追索风险。依据我国《企业破产法》及《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银行诉讼与其他诉讼处于同一地位,这时,谁具有优先追索权就显得很重要。上述法律同时规定了担保财产有别于一般破产财产,被排除在一般破产财产之外,并受法律保护。然而在实践中,宣告破产企业的一些有价值的财产亦被多次用于抵押担保,担保物权竟合、冲突现象屡见不鲜。

(三)诉讼时效风险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限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一般情况下,贷款逾期二年以上,如果不履行有关法律手续,贷款债权将失去法律保护。目前,各银行对各种风险贷款的考核指标不尽相同,对诉讼时效问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不少沉淀贷款已经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债权。

(四)银行的违约过错风险

1.银行制定的格式条款不符合规定引发的风险。按《合同法》规定,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应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权利义务,并采取合理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并与对方协商一致。否则,将导致有关格式条款的无效或最终不利于银行的解释。由于借款人在鉴订借款合同时求款心切,处于劣势,一般对条款内容提出异议。当发生纠纷时,借款人会借此提出抗辩,从而给银行赢得诉讼构成风险。

2.银行因不熟悉程序法导致的风险。目前的民事诉讼已经由以前的纠问式审判转变为辩论式审判,过去“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已经不适合现时的形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该司法解释有不少突破性的规定,部分条文已经超出民事诉讼法的原有内容。当事人如果忽视程序法的规定,有可能面临败诉风险。

3.银行因其它过错而引发的风险。如银行的审贷、核贷过失,贷款跟踪监督过失;不按约定的时间发放、收回贷款;发放贷款金额不足或未依约行使收回全部或部分贷款的权利;以及已知借款人违反贷款用途却仍然继续提供贷款,明知借款人丧失还款能力,银行通过“借新还旧”掩盖了借款人到期不能还贷的事实,错过强制收回良好时机,人为沉淀风险等,这些原因都可能被法院判决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三、为合理利用诉讼资源,实现诉讼目的,有效地防范和规避上述法律风险,最大限度维护金融债权,银行应采取的防范对策:

(一)对诉讼主体风险的防范对策

1.针对上列诉讼主体风险,银行作为原告起诉时,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诉讼主体资格问题,明确自己主张的是直接债权,还是代位权;其次要谨慎分析、区分借贷合同的有关法律关系,以便结合相关当事人的工商注册登记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被告。审查义务主体的法人资格,决定着借款担保合同是否合法有效,以及担保责任能否承担,如何承担的问题。因此在订立借款合同及担保合同时一定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审查贷款主体的法定资格是否合法,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诉讼能力,必要时可向工商登记部门进行查询,以防借款人拿已被吊销或暂未被收缴的营业执照而骗取贷款。

2.值得注意的是“法人”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企事业单位中的职能科室不得作为借款主体。特别是需要强调的是银行平时就应有专人对当地报刊上发布的企业变更被吊销、被兼并、解散及破产宣告、转让声明、注销声明等情况予以特别必要的关注,并收集整理做成专门的档案资料,以备信贷人员查阅,这样对于了解借款人是否有独立承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义务主体的法人资格,履行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的能力等情况,会有很大的帮助。

3.针对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诉讼主体问题,应区别不同情况予以对待,对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整个企业机构、人员、财产都存在的企业,应将该企业直接列为被告;对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而企业已无机构、人员、办公场所,或虽有机构、人员、办公场所,但无承担民事责任财产的企业,如有清算组织的,应将该企业和投资设立该组织的股东列为共同被告,在要求该企业承担借款合同法律责任的同时,要求该企业的股东承担清算责任;如果确信保证人有偿债能力,就可选择保证人偿债而不参加清算,但银行应履行通知义务;由于诉讼相对人变化频繁或变化复杂,一时难以明确诉讼主体的,银行应向有经验的律师或向当地人民法院的相关部门咨询,以免选择失误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二)对诉讼标的风险的防范对策

根据2002年12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59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由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1.企业、公司改制后的主体资格认定及债务承担,该规定第四条“国有企业依公司法整体改造为国家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原企业的债务,由改造后的有限责任公司承担”。该规定“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或者转让部分产权,实现他人对企业的参股,将企业整体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原企业债务由改造后的新设公司承担。”如企业以其部分财产和相应债务与他人组建新公司,对所转移的债务,债权人认可的由新组建的公司承担民事责任,对所转移的债务未通知债权人,而债权人不予认可的,由原企业承担民事责任,原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债权人就此向新设公司主张债权的,新设公司在所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承担连带民事责任。企业以其优质财产与他人组建新公司,而将债务留在原企业作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主张债权的,新设公司应当在所接收的财产范围内与原企业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2.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后的主体资格认定及债务承担。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根据《规定》第八条,企业向其职工转让全部或部分产权或通过职工增资扩股,将原企业改造为股份合作制的,原企业的债务,由改造后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承担;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后,债权人就原企业资产管理人(出资人)隐瞒或者遗漏的债务起诉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债权,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承担民事责任后,可再向企业资产管理人(出资人)追偿。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该债权,由股份合作制企业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债权人另行起诉原企业资产管理人(出资人)。

3.企业进行分立后的主体资格认定及债务承担。依《民事通则》第四十四条第二款:“企业法人分立、合并后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合同法》第九十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订阅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除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企业进行分立的,债权人向分立后的企业主张债权,企业分立时对原企业的债务承担有约定并经债权人认可的,按照当事人的约定处理;企业分立时对原企业债务承担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或者虽然有约定但债权人不予认可的,分立后的企业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分立的企业在承担连带责任后,各分立的企业间对原企业债务承担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根据企业分立时的资产比例分担。

(三)对诉讼时效的防范对策

1.根据《民事通则》第七章规定“诉讼时效因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可以引起诉讼时效中断,从而延长贷款的诉讼时效,以维护银行债权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贷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2月11日法释[1999]7号《关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抵押人在催收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在法律效力问题的批复》可知,对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金融机构发出催收贷款通知书,让借款人在签名或盖章的,视为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和同意履行义务,该债权债务关系受法律保护,引起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之日起延长诉讼时间两年。

2.要注意贷款担保人的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在担保合同中写明保证期限的,主债务引起诉讼时效中断,担保债务要相应办理中断诉讼时效手续,才能追索其连带责任。否则因保证人只在保证期间内承担保证责任而银行未在保证期间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人可以免除保证责任。合同中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一律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起6个月。

3.对于保证期间那些想逃债、赖债、废债,拒不在催收贷款通知书上签名或下落不明的借款人,银行机构可打电报、寄挂号信、发电子邮件、登报催收公告、贷款催收通知书,并经司法公证出具公证文书进行公证送达,以予中断诉讼时效。另外如果债务人未依法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债权人必须在申请执行的原法定期限半年或一年内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以确保银行的合法权益最终得以实现。

(四)对银行违约过错风险的防范对策

依《合同法》和《物权法》的规定使用代位权和撤销权及程序法可有效保护金融债权。

1.代位权制度是指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众所周知,“三角债”的存在使企业间债权债务关系纠缠不清,即使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借款人也常常以“某某无钱还我,我无钱还银行”之类的借口推托,而代位权的设立为银行保全信贷资产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当银行贷款到期得不到偿还,而借款人有到期债权却不去行使时,银行可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法院提出请求,代位行使借款人享有的债权,用以偿还贷款本息。法律还规定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以加大对债务人逃债为应属于遗产继承、人身伤害赔偿等专属于个人的权利,而且代位权的行使范围必须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

2.撤销权制度是指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在实际工作中,银行经常可以遇到这样“金蝉脱壳”的借款户,在从银行骗取贷款后,便以家族中别的成员的名义另外注册公司,将资产通过投资或交易等方式转移到新公司名下,等贷款到期,银行去收贷时,已人去楼空或即使找到人,也是经营不善,无力还贷。掌握了法律这一规定后,银行一方面要做好贷后检查,密切关注信贷资金动向,防范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在不慎出现贷款风险时,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行使撤销权,对借款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低价转让财产的行为进行撤销,以保全银行资产。应当注意的是: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销灭。

3.用程序法的规定保障银行权利得到实现。银行在依法起诉时就应首先考虑向法院申请诉前或诉讼保全,依法查封、扣押、冻结借款人的财产,以便于将来执行能收到实际效果,更加有效的保护银行金融债权,尽可能地将损失降至最低。符合条件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先予执行。同时根据《破产法》行使别除权和不安抗辩权,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有效保存银行债权。

总之,银行在保护金融债权中,必须以人为本,加强管理,规范操作,不断完善自身机制,掌握和运用法律并聘请专职律师代理诉讼,才是防范和规避保护金融债权中法律风险的根本途径,也是依法控制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从而有效地维护金融的正常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协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伟武,符一帆.维护金融债权遇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南方金融,2004(9).

[2]官正旺,池治新.信社贷款业务操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南方金融,2002(12).

[3]朱淑华,黄成君.依法操作贷款业务.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1(12).

[4]刘文华.经济法律概论.第3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5]马振亚.农信社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法律风险与防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10).

上一篇:镇2008年度劳动力转移培训自检自查下一篇:银行个人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