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创新

2024-08-05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创新(共8篇)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创新 篇1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造力

光明日报评论员

2013-4-26 10:08:37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4月26日 06 版)今天是第1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全国各地近期都开展了集中销毁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物的活动。作为我国“扫黄打非”工作的一部分,此项活动为净化文化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和鼓励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向全世界表明了我国政府和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的责任、决心和能力。

知识产权是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涉及人类一切智力创造的成果。党中央、国务院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过去几年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化进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各地打击侵权盗版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查处了一批制售侵权盗版的大案要案,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今年1-3月,全国共收缴侵权盗版出版物357万册(张),与2012年的1109万册(张)相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打击侵权盗版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随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阅读人群的不断壮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目前,视听节目网站、网上书店、电子商务平台等领域的侵权盗版行为日益增多,而对此类新兴侵权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则相对滞后,今后打击侵权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的工作,要做到“网上网下联动”,同时把更多工作力量转移到网上,注重新媒体上的知识产权保护。

我们尤其要重视涉及青少年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希望所在,给他们营造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成长环境,对于强化青少年的创新观念,激发青少年的创造活力,增强未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国际竞争力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要坚决打击涉及青少年学生的教材、教辅、课外读物以及字典等工具书的侵权盗版行为,让学生从小就牢固树立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观念,让下一代成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新源泉。这也是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创造力:下一代”的意义所在。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创新 篇2

一、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和特点

知识是一种精神财富, 用法律手段对这种精神财富加以保护, 就产生了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一词源于十七世纪中叶的法国。1967年一些国家签订了《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 成立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我国于1980年6月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正式成员国。

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将知识产权定义为:“关于文教、艺术和科学著作的权利, 演员的表演唱片和广播权, 人类致力于一切技术领域的发明权利;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权利;商品服务标记、厂商名称及其它商业标记权利;限制不正当竞争权利;其它在工业科学、文学艺术领域中因从事知识活动所产生的一切权利。”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 它保护的对象是非物质性的信息, 它的存在不像有形财产那样, 有一定的形态, 占有一定的空间, 知识产权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等特点。正是由于知识产权的这些独特属性, 当今传播技术日益发达, 而知识产权本身又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使得该项权利不断遭受侵犯, 因此对之需要关注和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 狭义上通常被理解为通过司法和行政执法来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广义上是指依照现行法律, 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打击的所有活动总和。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至少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 实行单一的专利制度。我国在专利法中将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统称为发明创造, 将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都同发明一样作为专利, 并在一部专利法中同时保护这三种专利。此外, 在专利法中还将发明创造区分为职务发明创造和非职务发明创造。我国专利法并根据所有制关系的不同, 将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区分为持有权和所有权两种, 这种关于专利权归属区别处理的规定体现了改革的精神。

其次, 采取行政处理和司法审判相结合的做法。我国专利法规定, 除了人民法院外, 专利管理机关也可以处理专利纠纷案件。专利管理机关是行政机关, 通过行政程序来处理侵权纠纷, 效率比较高。

最后, 对知识产权实行复合保护。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 对于发明创造可以采取两种或三种专利复合保护的形式, 即对于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 申请人可以要求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双重保护, 还可以同时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的复合保护。

二、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充分认识知识产权制度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 积极探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对策, 对于优化创新环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

(1) 对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具有激励作用。在法律上保证了完成发明创造的单位或者个人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这就大大激发了科技创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技术转移,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

(2) 为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提供保障。专利制度保障申请专利的新技术受法律保护。以专利制度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给技术创新者以发明创造的独占权,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机制, 维护了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

(3) 促进了企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智力劳动成果转化成市场产品需要一个过程, 仅有创作者的积极性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社会其他方面的投入。例如, 一项发明专利要实施转化成产品, 就需要有企业进行大量的投入, 对发明加以完善, 使其适应市场需要。如果没有知识产权制度, 这些实施人、投资者的积极性会降低, 因为大量的投入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情况下将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科技创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政策工具。

(4) 有利于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知识产权制度规定了发明专利权人有长达20年的保护期限, 限制了人们无偿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自由, 在此时间内排除非法竞争, 使得专利技术的实施比实施其他技术更为有利。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法律保证, 同时为合理配置技术创新资源, 正确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技术创新人员可以通过专利检索, 有效地配置技术创新资源, 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 避免人、财、物的浪费。从而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2、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的消极作用

(1) 过度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可能会导致技术垄断。一项创新成果取得了知识产权, 就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专利权所有人可以通过独占实施专利, 可以利用供给的惟一性而自由定价, 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 为了维护自己的超额垄断利润、维持垄断地位, 专利权人可能会凭借其法定支配力使得其他人无法自由进入现有市场与之展开竞争, 还会采取措施阻碍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 这样将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会对科技自主创新产生消极影响。

(2) 知识产权保护对自主创新的持续性造成了一定阻碍。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和专有性, 导致其他人不能自由运用这种知识产品, 这就会造成技术和信息的浪费, 而且还抑制人们对这项技术的再开发和升级换代, 这样做虽然在短期内保护了发明者利益, 但却极大地阻碍了整体技术的创新;企业不用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被竞争对手模仿, 从而可以持续性地获得收益, 这样就丧失了持续的创新动力。

(3) 知识产权的保护浪费了一部分社会财富。由于受知识创新者本身的能力和条件限制, 创新者本身并不能完全占用知识的所有收益, 如电脑的发明者自身并没有能力实现电脑的普及、所有功能的发挥以及升级。因此, 这就需要其他人的参与和协作, 但是创新者并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技术信息。而其他人要加入这个行业则势必采取自主研发策略, 这样就导致了技术发明的重复投入, 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三、实现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关系良好发展的具体对策

我们对于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应用辩证统一的方法来分析, 并要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对策来协调两者关系。

1、国家层面对促进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关系良好发展的对策

(1) 加强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这是知识产权保护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首先, 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立法促进自主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专利法修改情况研究制定涉及侵犯专利权认定标准的司法解释;通过对知识产权行政案件司法审查的范围、标准、程序、裁判方式等问题的调研, 推动司法解释出台。同时严格审查对我国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国外知识产权, 引导企业运用法律打破垄断, 创造和获得属于自己的原始性专利。

其次,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促进自主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日常监管和执法, 加强对社会关注的商品批发零售市场的监管, 依法规范市场主办者和经营户的经营行为, 切断侵权假冒商标商品的市场流通渠道;继续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业务环节的执法, 严厉查处生产印制假标识、假包装物, 伪造、冒用国内外知名品牌厂名厂址、他人质量标识, 以及标识内容与标准规定不符, 利用定牌加工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另外通过深化司法改革, 在法院系统设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上诉法院, 整合知识产权案件的司法管辖。

最后, 通过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促进自主创新发展。完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督促落实行政执法机关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 研究解决移送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标准、证据要求等问题, 落实联席会议、信息通报、个案协商等制度, 推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2) 加强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这是中国的特色。首先, 完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的知识产权法规, 将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关的地位、性质、权限、范围、程序等问题予以规范化和具体化;要完善行政指导制度, 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制度, 为企业提供专利信息平台;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向企业提供关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的知识;完善行政奖励制度, 对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给予行政奖励。

其次, 成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从管理体制上加强对外应对国际知识产权挑战的能力, 对内理顺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上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的保障。

(3) 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立法要做到前瞻性与稳定性的有机结合, 对于现行国际条约末子规范的, 根据实际情况立法。如果对本国不利的, 应拒绝保护;而对本国有利的, 则应当尽快立法加以保护。此外, 还应充分利用国际条约给予发展中国家的有利规定。最后, 要更好利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 为我国自主创新发展服务。我们应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 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灵活对待本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情况。

2、企业层面对促进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关系良好发展的对策

(1) 转变观念,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意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 知识产权可能成为我国许多企业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道门槛。重视并学会合理地利用知识产权, 是企业保护自身利益的迫切需要。企业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知识产权开发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既要高层领导的充分重视和参与, 又要明确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创新方式, 还要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与手段, 是一项综合性的战略制定工作。

(2)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建设。大型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往往有比较成功的经验, 他们通常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统一负责企业所有的知识产权事务, 机构人员由研发人员、法律事务专家、营销人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 并可根据知识产权内容或地域划分为不同的二级单位;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方面, 跨国公司一般都有比较健全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价制度、知识产权控制制度、知识产权激励制度等。我国企业应努力学习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的经验,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扩的水平。

(3) 健全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的奖励保护机制。知识产权制度尊重和承认脑力劳动创造的知识财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并对其进行保护。因此要鼓励和支持发明人用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合法报酬, 把发明人的报酬与其发明创造的效益挂钩, 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将其发明创造产业化的积极性, 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创新 篇3

国家知识产权局协调管理司马维野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说: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鼓励创新,它通过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来激发人们的发明创造热情。在知识产权制度下,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的生产力特征,也是先进文化。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先进文化,就是鼓励创新,就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就是维护国家利益。

尽管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来说还有很多不适应的问题。一是知识产权意识的淡漠给知识产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观念障碍;二是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的体系分散,多头管理;三是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力度还远不能对犯罪分子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四是现行法律中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条款已经不能满足打击犯罪的需要;五是知识产权执法手段严重不足;六是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使得一些知识产权权利人失去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信心。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环境保障。

曲仲:产品建设的管理要特别强调建立两个机制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曲仲在接受《中国图书商报》采访时说:产品建设的管理要特别强调建立两个机制:一是建立畅销书的培育机制,能不能把一个具有畅销书基础的书稿制作成一本畅销图书,既取决于策划编辑的素质和能力,也取决于内部机制是否完善。如果策划编辑权力过小,编发人员由于利益相悖而不能相互配合,畅销图书的运作就会出现很多障碍。二是常销书的营销机制如果不能予以足够的重视,经常性出现市场断货或营销不力,也会影响一个集团产品战略的长久发展。

曹世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呼唤著作权集体管理现代化

曹世华在《中国出版》中撰文说:针对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存在的不足,借鉴发达国家著作权集体管理数字化的经验,我国在实现著作权集体管理数字化方面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一是要尽快构建著作权权利信息的集中管理系统,当务之急是建立统一的著作权权利信息查询平台。该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所辖会员拥有的著作权权利信息查询服务。二是重视著作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完整的著作权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实现授权、许可、监管、收集和分配版税等主要功能,它是集体管理组织信息化最重要的标准。三是注意相关数字技术的运用。

汪林中:地方科技社面临边缘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汪林中在接受《中国图书商报》采访时说:地方科技社边缘化反映了一种现状,是最近几年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不仅地方科技社存在,其他地方出版社也存在,任何一个发展较慢的出版社都面临着边缘化的问题。地方科技社面临的现状比较严重,科技出版的每一个学科和领域都有一个或几个具有垄断地位的中央级专业科技出版社,其背景、资源、人才、市场的优势如同大山一般矗立在我们的面前,竞争的结果不言自明。这种趋势在政策的推动和竞争的前提下会不断加速,资源会不断集中,大集团战略就是中国出版业演绎的结果。正如发达国家发展的历程所表明,大集团加剧了市场竞争,而中小出版社仍然是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强与弱的变化是相对的。

盖博:网络为玄幻小说的兴起创造了媒体环境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盖博在《出版科学》撰文说:玄幻小说由纸质渗透到网络,再从网络实现与纸质的结合,这一过程反映了新媒体环境下玄幻小说出版模式的变迁。玄幻小说在网络上流行的初期,网络的作用停留在宣传手段的功能上,总体上依附于传统,在本质上体现的仍旧是精英主义。此后网络发表的玄幻作品,从根本上打破了精英模式,降低了作品发表的门槛,进而促成了大量作品的出现,这使创作由权威走向草根。玄幻小说网络化带来了两个直接后果:其一,这为玄幻小说提供了新鲜的创作血液。其二,由于网络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作品在读者中的反馈能够直接以点击率等形式表现,优秀小说因此能够快速在大量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玄幻小说的出版于是迈向了第三个阶段,即向纸质和多媒体回归,打造玄幻小说经典品牌,这种模式体现出新媒体背景下玄幻小说的新型出版模式。

何承伟:新的商业出版模式需创建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练习 篇4

一、单选题1、2005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指定“十一五”规划的()。

A、重点

B、中心

C、着重点

D、着力点

答案:(D)

2、“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强国战略基础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中强调提出的。

A、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

B、199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

C、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

D、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个五年规划纲要》

答案:(A)

3、到2006年我国科技投入占GDP比重是()。

A、1.23%

B、1.30% C、1.41%

D、1.52%

答案:(C)

4、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左右。

A、5%

B、8% C、10%

D、12%

答案:(A)

5、狭义的自主创新指可以生产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即是指()。

A、原始创新

B、科技创新 C、文化创新

D、方法创新

答案:(A)

6、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核心在于确认知识是一种()。

A、能力

B、生产力

C、财产

D、劳动成果

答案:(C)

7、现在,美国IT公司每年仅向韩国三星许可专利的收入就达()亿多美元

A、5

B、10

C、15

D、20

答案:(B)

8、IBM在个人电脑上有2000多项专利,联想因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每年专利授权收入就达()。

A、1000万美元

B、2000万美元

C、3000万美元

D、4000万美元

答案:(C)

9、()中央出台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科技一定要面向的经济,经济要依靠科技”的指导方针。A、1985

B、1986

C、1987

D、1988

答案:(A)

10、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重点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叫做()。A、自主创新

B、支撑发展

C、重点跨越

D、引领未来

答案:(B)

二、多选题

11、一个作品能不能取得版权,最基本的条件,叫独创性,它是指().。A、不是抄袭别人的B、不是剽窃别人的C、不是同别人合作的D、独立创作的作品

答案:(ABD)

1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的根本战略,这主要体现在()。

A、强调自主创新是我国一贯的基本策略

B、十一五规划制度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

C、中长期科目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

D、国家对科学和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

答案:(ABC)

1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按照()的方针实施的。

A、创主创新

B、重点跨越

C、支持发展

D、引领未来

答案:(ABCD)

14、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

A、人才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

B、是以知识,信息等配置的第一要素智力成果为资源

C、靠国家资产投入而获得发展的D、是依托国家法律政策强有力推行的答案:(ABC)

15、当前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创新是以()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

A、产品制度

B、组织创新

C、市场创新

D、技术创新

答案:(AD)

16、从实现现代化模式的角度,可以将不同的国家分为()。

A、资源型国家

B、制造型国家

C、创新型国家

D、服务型国家

答案:(ABC)

17、《专利法》中判别专利是否具有新颖性的标准是()。

A、时间

B、地域

C、公开

D、公众

答案:(ABC)

18、专利技术的创新参考性评判的基准有()。

A、克服了技术偏见

B、为“首创性”或“开拓性”技术方案

C、产生了意料不到效果的发明创造

D、将公知的产品或方法用于新的技术领域或新的目的。

答案:(ABC)

19、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A、创新综合指数高

B、研发投入占GPD比例高

C、对外技术依存度高

D、知识产权占明显优势

答案:(ABD)

20、我国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是()。

A、33%

B、29%

C、40.3%

D、39.5%

答案:(ACD)

21、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必须在()等环节上有的突破。

A、产品开发

B、产品设计

C、产品生产

D、产品营销

答案:(AD)

22、“自主”知识产权具备的主要条件有()。

A、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而获得的知识产权

B、所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应该满足某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客件的全部法定条件。

C、依法履行了取得该项知识产权的必要的法定程序

D、在该项智力劳动成功中,不存在受他人知识产权约束的情况和因素。

答案:(AD)

23、知识产权产品就是指产品价值主要是由知识产权价值构成的产品,它包括()。

A、计算机软件

B、集成电路

C、影像制品

D、出版物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24、一般地说知识产权产品主要是指非版权产品。()

张永祯: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 篇5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人类学专业

51070803012张永祯

【摘要】知识产权保护从诞生之日起就对技术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认为是第一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动力。而发展了数百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在实行过程中所带来的垄断问题也困恼着社会的发展。本文从产业集群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对于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的影响,对于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

【关键词】知识产权;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保护知识产权也利于创新”似乎已经成了社会和学界的共识。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被有些学者认为是中国近期技术专利申请显著上升的重要原因[1]。但是从美国的科技进步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正是通过对欧洲先进技术的“拿来注意”而实现的技术的赶超,同样也可以看到其技术的模仿虽然给被模仿国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从整个全球范围来看,正是这种技术的传播才加速了世界的进步发展。可见发展了数百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本身作为一种对垄断权的保护,其予生具来的先天不足,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创新。当今社会一致强调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不是本身就是一种路径依赖而形成的代际锁定。那么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技术的创新的发展,有没有更好的机制来替代产权保护制度。

1.相关概念

创新是熊比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2]。创新可区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人类通过新技术改善经济福利的商业行为,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以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首次实现商业价值这一全过程的活动[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创新本身所带来的收益。其推动力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指企业由于预计能获得垄断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二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指企业由于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的条件下丧失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由于创新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而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却不能反映其原始成本,因此,为了保护创新者的经济利益以鼓励创新,诞生了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是通过法律手段,确认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规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权利人对其在科学文化领域内所创造的智力成果享有的权利,以促进知识发展,推动人类进步[3]。它的出台是社会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激励措施,使技术创新者对其创造的知识拥有垄断性的产权,以使其获得高额垄断收益。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垄断性经营权。

2.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2.1 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

罗伯特·索罗通过研究证明了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他的模型将技术变革视为一个给定变量,是由纯粹经济力量之外的因素决定的。肯尼斯·阿罗等人分析了市场与技术变革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认为:自由市场不能带来最优水平的创新,自由企业经济在发明创造与研究上投资不足(与理想状态相比),是因为这样的投资是有风险的,是因为其产品只能在很有限的程度上做到相称,得到正确的评价[4]。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知识的扩大再生产几乎不需要成本,即边际成本趋于零,其流失不易觉察,有必要予以特殊的即垄断性的保护,以补偿他们在发明中时间、资金和精力方面的投人并确保他从其发明创造中获得经济效益,通过这种超额垄断利润鼓励发明创造并使公众从科学的发展中受益。并认为为鼓励新知识的创造,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传播与科学繁荣的目的而要求社会公众暂时让渡一定的权利,把知识产权设定为垄断性的权利,赋予权利人自由

[5]交易或不交易的权利。他们将垄断性知识产权的激励功能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

为新产品、新发明等新知识产品的出现提供了主要的动力;其次,通过对革新的这种激励,实现了与专利等知识产品相关的主要的社会利益当代急速的技术变化和技术革新都是在垄断性专利制度之下发生的;再次,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技术公开机制增进了人类技术知识和信息的公共储存[6]。

2.2 知识产权保护的局限性

Michele Boldrin在其《完全竞争力的创新》报告中认为版权、专利权等等政府授予的权利不仅强化了垄断,还会造成附带损害,即获专利保护的产品高价低质,妨碍未来的创新,应该用真正的竞争环境奖励创新者,透过现行独占的方式。这份报告得出这样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在外在因素影响甚小的、完全竞争的环境中,技术创新的历史进程最易为人所了解;第二,国家授予创新者的独占权对自然生态或社会并无实质益处;第三,从社会价值的观点而言,现行的著作权法或知识产权法案将奖励独占,对未来的创新并无激励作用[4]。

2.2.1 产权保护对于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无益

首先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垄断权利,其必然具有垄断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的下降,如消费者在垄断价格上的损失。而且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和专有性,导致权利人以外的人不能自由实施知识产品,不仅是技术和信息的浪费,而且还影响到了对某些关键性技术的再开而非发运用,以软件为例,过去人们为每一份新的软件设置专利,现在却几乎为每一条编码设置专利。这样做表面上达到了保护发明者利益的目的,但实质上却极大的阻碍了整体技术的创新。因为这样一来,无论谁想在软件领域有所建树,他都要考虑一下他所做出的软件中使用的编码是否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

虽然这种超额垄断利润可以推动企业的一次创新,但因为这种垄断权的结果是缺乏有效的竞争,企业不用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从而可以持续性的获得收益,这样就使企业丧失了持续的创新动力。而且又由于人的收益报酬递减,相同情况下获得高额收益的企业对再创新就缺少相应的动力。

麻省理工学院两位经济学家的论文指出,“当今最具有创新性的产业:软件、计算机和半导体行业,历史上的专利保护是相当弱小的,产品总是被人迅速模仿”。反而是80年代联邦法院加强保护软件专利权的裁决,使软件更缺乏创意了,因为获得了垄断权的软件企业只需要开发升级换代产品就可以获取丰厚利润。我们得到的不再是全新的软件,而只是某个软件的第几个版本而已[4]。

2.2.2 产权保护成本过高、范围过广

(1)由于知识产生到被模仿本身就存在时滞,这期间部分创新企业可以获得高额利润补偿其创新成本;

(2)由于创新所带来的个人以及企业声誉,本身就是对其重大的鼓励;

美国梅舆等人依据霍桑的试验材料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他们认为,人不单纯只追求物质和金钱,他们还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感之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需要。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人的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了他们生产率的高低,物质刺激只具有次要作用。西方还盛行着一种“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这种人性假设的核心思想就是认为人都有一种想寻求工作上的意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即“自我实现”的欲望。这种观念使激励方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主张内滋激励,而非外来的激励,因为外来激励和控制会对人产生一种威胁,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人才会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7]。

(3)由于创新可以带来 “向下移动的学习曲线”,促进其持续性创新能力的生成。而持续性的创新能力同样被用来解释为某些企业成功的关键。李开复在评价google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其公司具有持续性的创新文化。他认为技术和创意被竞争对手抄袭或者借用并不是坏事,好多思想的普及促进互联网的整体发展,对其企业来说其重点是培养其可持续性的创新能力。

现行的产权保护制度是一种没针对性的普遍的保护方式。这种保护在激励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技术的扩散和应用。以产业集群为例分析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其因为地理上的临近性和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性而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而这种溢出效应也可以认为是知识产权在零交易费用下的自由交易。从这个角度来看,不需要保护的知识产权交易反而促进了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本身就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宣战。但同时产业集群作为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地方,其本身也正是依赖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对外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本文以产业集群为例,将其知识溢出效应认为是知识产权在没有保护情况下的自由交易。

具体方法为:

假设:集群内有三家企业,分别是企业1,企业2和企业3。企业1与企业2都具有创新能力,是主要组成部分,企业3是具有模仿能力的小企业,是集群的配角。且企业都是理性人,会从自身利益最大话考虑。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与否主要是考虑创新的成本以及收益如何来衡量。创新成本也即其为创新所投入的要素成本,现令:

收益1=创新所带来的名声+时滞所产生的短期超额垄断利润+创新所培养的持续创新能力-因模仿所带来的收益损失+模仿他人所带来的收益

收益2=模仿其他企业所带来的收益

(1)假设1 企业的创新的收益1>收益2>创新成本

很明显,对于企业来说,即使没有产权保护的情况下企业也会进行创新,而且由于企业3的存在使得企业创新被模仿造成群内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

再看如果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则首先是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被出清。其二是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对其创新成果具有垄断经营权,而垄断带来自身高收益的同时给社会带来的是高付出,从而导致社会总的福利下降。同时,由于企业可以从这项垄断中获得长期收益,那么其对于新技术的创新就没有那么强的动力,从而使得集群内的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意大利与德国瓷砖产业的发展则正好体现了有无产权保护对当地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

意大利瓷砖行业发展初期大都集中Sassuol这个小镇上,当地瓷砖厂商的密度极高,形成了产业集群。各家企业挖空心思努力以图在技术、设计等方面超过同行一点点。由于地理的临近性以及当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严格,任何有关产品和流程的创新动作一发生就会传开,其他企业在通常在两天内就能掌握创新的信息,几个月内就有仿制品推出。因此,试图以技术上领先的企业必须不断追赶改善的脚步。同样,在外观的设计上著名的企业,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新其设计,以保持领先地位。而在德国,由于瓷砖企业的集中度不够,并未形成产业集群,其相关知识的扩散效应不显著,使得企业对于一次创新的依赖较强,持续创新的动力不足。这被认为是两地瓷砖产业发展悬殊的重要原因。

因此,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自身能够补偿创新成本,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则会阻碍技术的创新。

(2)假设2企业创新的收益2>收益1>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市场规模很大,单独一家企业无法完成所有的市场需求,而且又由于企业3其规模小,本身又不具有创新能力,因此只会出现双方间的博弈。又由于集群内的企业共处于一地,双方间的博弈可以认为是无限次的重复博弈,对各自长期利益的考虑会导致合作的出现,形成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产生合作博弈。所以双方都会继续创新以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即使没有产权保护,对于集群内的企业也会继续创新。而且随着创新企业的继续发展,其品牌声誉所带来的认同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自主持续创新能力的加强,使得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的知识开发能力以及规模经济。这将最终排挤企业3。

(3)假设3 企业创新的收益2>成本>收益1

由于这种创新需要大量的要素投入,而且回报周期比较长,市场规模有限,如制药行业。因此,企业3的存在就会严重影响创新企业的收益,使创新企业出现亏损现象。在这种情况,博弈的结果是区内企业都不创新,而是维持企业原先的生产。但由于整个集群都不创新,最终形成路径依赖,导致其失去创造能力,从而造成整个集群的衰败。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企业的创新进行激励。而产权保护虽然可以达到此目的,但其本身具有的弱点注定其只能是一种次优解决方案。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引入公共资金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补偿,使其回到假设1的情况中,这样对于集群来说将是最优选择。总结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假设1的情况下是不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能够给予创新企业足够的激励。假设2中,在集群外的社会,由于信息流通的局限性,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性,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从而破坏合作博弈的形成。假设3中除面临假设2的道德风险外还存在由于模仿企业的存在所造成的负收益。因此,对于现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假设2,3两种情况下是有效率的,但不是最优选择。而对于假设1则会带来负效益。因此,通过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改变信息的不对称,通过一体化进一步消除创新利益分配的问题或者是引入补偿机制以替代产权保护鼓励创新也许是种更优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仁平,高映.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J].经济众说,2006(10): 21-22

[2] 熊彼特·约瑟夫.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3-74.

[3] 朱宏,孙萍萍.中国的技术创新在知识产权制度下“起飞”[J],中国专利报,1999

[4] 钟心.关注中国对话经济学大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1-80

[5]龙文愁.知识产权法哲学初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5-68.[6] 冯晓青.激励论—专利制度正当性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89-92.[7] 2007年2月第9卷第1期Journal of SWUPL VoL 9Feb.No,2007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创新 篇6

李志民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已从传统法律意义上的研究单位和科研人员的权利,逐渐成为了国家科技和经济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高等学校科技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为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体现,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并加以正确保护。

一、知识产权制度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上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许多国家把知识产权从原来的法律范畴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在科技、经济领域夺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而我国经济能否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加快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快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因此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增强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战略选择。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源头,更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需要,认真研究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更好地保证其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

高校科研力量强、自主知识产权多必将成为今后的一大趋势。目前高等学校参与科研的在职人员大约有24万,如果把参与科研(自然科学)的研究生也算上,就差不多有65万人。作为我国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正逐步提高,专利申请成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高校共申请专利43866件,其中2003年申请专利10216件,比上一年(2002年为5973件)增长71%;共获授权专利3389件,比上一年(2002年为1710件)增长98%。2004年前6个月,全国高校申请专利6259件,比上一年同期(2003年为4668件)增长34%;全国高校获授权专利2143件,比上一年同期(2003年为1128件)增长90%。由此看出,高等学校已经成为我国专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为积极探索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科技产业作为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在过去20年中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知名企业。但如何通过以技术转移为手段,面向社会提高高校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如何发挥高等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辐射效应等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在其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但由于我们在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建立和运用等方面才刚刚起步,在科研成果管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高校专利战略的实施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探索新时期高校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二、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高是一个普遍问题。一方面科研观念没有转变,计划经济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没有根本变化,另一方面也因为专利实施的周期长,不如论文、奖励来得快,致使知识产权保护长期得不到重视。尽管有些高校已经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但是力度和成效不大,尤其是一碰到具体问题时就很难落实和加以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不利于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荣誉和地位”的科研导向十分不利:从国家拿来经费搞研究、发表论文,可以提高待遇,分得房子,晋升教授、博导、院士,但

是否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是否有转化的价值或可能,含金量到底如何却并没有人去评价、去关心,也没有制度去考核。这样的导向容易使研究人员的科研观念形成狭隘的“以人为本”,不考虑科研对国家的经济贡献,而是以论文的数量或者是所谓的质量为主要指标来评价科研人员和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否和研究者本人及单位无关,在这种情况下不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似乎变得理所当然了。

第二,计划经济的拨款模式从根本上制约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加强。科研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并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加强形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各种科研经费仍采用计划经济的政府拨款模式,各种“计划、工程”名目繁多,官员追求政绩,科研人员追求知名度,忘记了科研的根本目的,不追求实际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没有实行真正的科研基金制,造成科研资源分配形式上的合理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合理。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科研管理体制,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那么知识产权工作是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加强的。所以科技体制改革要尽快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真正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把其作为延续科技、经济领域现有优势的一种重要措施。

第三,管理体制上的各环节脱离。科研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是学校排名靠前吗?当然不是。但有些高校确实存在着狭隘的科研意识,往往只注重在权威性期刊上发表多少数量的文章,对其能否带来实际的效益却不大关心。在申请专利方面,如果有一个专利指标,学校可能想方设法帮着申请,但最终成果转化如何、专利申请的质量到底怎样却考虑甚少。最根本的原因是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科研在立项前缺乏知识产权研究分析,重申请,轻转化,授权后如何管理又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目前甚至还有申请费、维护费都从课题组出的现象,这是极不合适的。作为学校的职务发明,学校应该是专利的权利所有人才对。

第四,知识产权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有所加强,但有些教授认为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我自己”,而不太尊重别人的。其实,要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我们不但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还要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还有,一些教授区分不清或故意混淆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界限,把职务发明自己私自转化了。此外,在人员流动、教师兼职、对外合作、技术合同审查等方面,由于学校人手不够或者是意识不强等原因,也会导致大量知识产权流失的问题。

第五,缺少利益保障机制。没有利益的保障机制,对侵权行为听之任之,也是造成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力的原因之一。比如,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未与教授的利益挂钩,所以即便发现了侵权他们也可以不关心或者不给领导报告,不主动收集证据纠正侵权行为。然而,知识产权的属性客观上要求它是一项系统而牵涉面较广的工作,仅仅想依靠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有限的部门和人员来做好是绝不可能的。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科研活动需要以经济竞争来体现,科研成果的好坏应以商业成功为标准,体现真正的“以人为本”。科研成功了就会创造很多有价值的技术成果,能够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水平。因此,科技成果必须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参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激励和保障意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是知识产权的核心,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归属的法律表现形式。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知识产权归属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高校三大功能的发挥。加

强知识产权工作既是高等学校科研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意识、科研观念转变以后,知识产权工作会转变为内在的动力,使科研人员、学校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并与高校科研工作相互促进,更好地使高校成为科研的主力军并全面服务于国家建设。

1.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充分调动知识产权保护中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是调整技术创新中各方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科学地界定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依法规范科技人员在从事知识、技术创新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合理划分研究单位与技术发明人在成果转化中所涉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2.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规范科技管理,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利益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专利申请上,还要强调专利申请的质量,要有实施的价值。要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鼓励高等院校设立专利基金,明确知识产权的代表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严格技术合同的审查制度,防止知识产权流失。教授的产权保护意识也应该加强,真正弄清哪些是职务发明,哪些是非职务发明;学校要有一个知识产权的代表机构,在组织上有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构,通过技术审查,包括日常监控侵权行为来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提升科技成果的法律内涵和市场外延,把这种概念、想法贯穿到科研工作人员的理念当中去。只有在观念上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机制上有利益激励机制和规范的科技管理制度,在组织上有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构,才能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其得到持续发展。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创新 篇7

一、自主创新下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肩负着支持国家改革和建设的重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对国有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 知识产权制度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市场经济法律体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保障。企业创新主体拥有一项技术创新成果, 是对该成果的一种自然占有或事实占有, 仅表明其取得某种科技优势和经营优势, 这种科技和经营优势并不能排除其他企业对该技术成果进行复制和使用。只有将创新成果权利化, 即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如取得专利技术或注册商标, 才能受到法律对该成果的有效保护, 从而形成法律意义上的独占性占有。将自主创新成果以知识产权的方式加以保护, 保障了创新企业在其享有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 可以运用法律赋予的支配权及相应的请求权, 救济自己的权利, 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二)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促进国有企业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赋予企业的法律保护功能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激励发明创造的功能, 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方面, 知识产权保护使其他企业的模仿和“盗版”的成本提高, 这些企业要想生产同样的或者相似的产品, 就必须从创新企业购买技术专利, 或者冒着被处以重罚的风险, 而两者都要付出成本的。另一方面, 受专利法律保护的企业保证了其专利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 保证了预期收益, 这也会激发企业创新主体积极思考和实践创新, 进而提高创新的积极性。总之, 无论是从提高创新企业的预期收益的角度来看, 还是从增加落后企业的模仿成本从而减少模仿的方面来分析,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都为企业提供了创新的动力。

(三)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为合理配置创新资源, 正确选择创新的方向和途径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专利权为例, 企业在对某种技术或产品进行研发制造之前, 可以通过专利检索, 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动向, 从而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途径, 有效地配置技术创新资源, 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 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在新技术和产品研发成功后, 还可以通过专利检索, 对市场情况进行调查、评估、预测和论证, 综合各种因素考查自己的技术, 决定申请专利的时机、申请专利的种类和是否在国外申请等, 以利于从宏观的高度以更宽广的视角开发和推广最新的技术和产品。

二、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调整和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不断深入, 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也存在着若干不足之处。

(一)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范不健全

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地方政策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等涵盖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的法律法规, 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虽然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体系基本形成, 但是《商标法》、《专利法》以及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仅是原则性的保护规定, 并未见有关针对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规定, 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地方规章和政策, 对于国有企业知识产权而言, 尚不能进行充分、有效地保护。

(二)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1. 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往往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面临的

形势估计不够, 对自主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对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和竞争价值估计不足, 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 而忽略了比资金、设备更为重要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如科研成果研究出来后, 不是先去申请专利, 寻求法律保护, 而是先进行成果鉴定、发表论文、公开成果, 丧失了新颖性, 失去了申请专利的大好时机。

2. 国有企业离职员工的法律意识淡漠。

例如, 员工在离职后, 将未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原企业的商业秘密带到新的企业以提高自己的身价, 新企业的管理者顺理成章地接受, 并将其通过申请专利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从而取得了专利权。原企业不但潜在的知识产权流失, 而且也失去了继续使用的权利, 更谈不上获取利润了。即使新企业没有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新企业也掌握甚至使用了原企业一方独有的技术秘密或经营信息, 分享了客户资源和销售网络, 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从而损害到原企业对技术秘密或经营信息的可期待利益。

(三)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

1. 管理机构不健全。

有的企业未建立知识产权的专门管理机构, 将知识产权的管理挂靠在企业的科技处、技术部等部门, 导致知识产权的管理与项目管理、成果管理混在一起, 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2. 管理职责不明确。

有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但没有明确其职能和责任, 导致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与企业其他管理机构的职责交叉重叠, 或出现无机构管理的现象, 降低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效率。

3. 管理人员缺乏。

有的企业不重视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缺乏知识产权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法律人员, 在处理具体问题时, 常常因人员短缺而应接不暇, 难以有效解决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 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三、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一) 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

1. 明确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的范围。

目前, 我国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 对于商业秘密并未做出规定。我国《刑法》第219条对侵犯商业秘密罪做出了相应的规定。除此之外, 商业秘密权的法律确认与保护主要见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及有关法规和司法解释中, 而在知识产权法中并未涉及。因此, 应加强保护商业秘密的立法, 将其纳入知识产权法中, 作为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的组成部分。同时, 企业的名称权对企业的形象、信誉、知名度等也有重要意义, 因此, 也应作为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

2. 加大法律法规的修订。

《商标法》、《专利法》以及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中并没有针对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规定。国家应针对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的特点, 加强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可制定专门的国有企业知识产权法, 从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认定、法律责任等方面全面科学地对企业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同时, 各地自身应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当地国有企业自身的特点, 制定一些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 如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纲要、国有企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驰名商标认定标准等, 以全面完善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二)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乏是制约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根本因素, 所以企业应加强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1. 企业领导者或决策者要加强自身学习, 充分认识知识产

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认识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改变过去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落后被动观念, 真正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

2. 企业应通过定期召开知识产权工作会议或知识产权保

护的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 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等专业人员的培训, 培养其用法律手段保护无形资产的意识, 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3. 拓宽知识产权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使企业普通

员工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促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自觉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

(三)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制

1.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构。

应设立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机构。知识产权专门机构的设立和人员的配备数量应该与企业规模相适应, 既要避免人浮于事, 又要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责应涵盖知识产权的情报研究、日常管理、保护管理、经营管理和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

2.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包括知识产权领域有关信息查询制度、申请注册及维护制度、档案管理与商业秘密的保密制度、竞业限制制度、知识产权侵权监测制度等在内的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形成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3. 注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创新 篇8

项目名称:建立公平运营体系,

助力中国创新经济

发起单位:微软中国

关于微软:

微软公司创建于1975年,是世界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先企业,致力于帮助个人和企业发挥最大潜力。1992年,微软在中国北京设立了首个代表处,随着公司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相继成立了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等科研、产品开发与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如今微软在华的员工总数超过3000多人,成为微软在美国总部以外功能最为完备的子公司。20来年,微软在中国不断发展,一如既往地履行其“扎根中国,致力于与本地经济共同发展”的长期战略和承诺,持续不断地履行其企业公民责任。

项目目标:

自1992年进入中国,微软随行中国的成长,见证了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下的中国企业从注重做大到注重做强的变化,也见证了中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创新,逐步提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对保护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方面的重视。随着中国改革的继续深入,中国经济能否通过科技创新在产业结构向上调整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都需要对市场的充分尊重、对秩序的一视同仁。

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对于中国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经济极为重要。微软公司希望通过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中深化各界特别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责任,携手并呼吁相关企业共同促进知识创新,在中国市场建立公平和谐的运营体制,打造中国创新经济,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施路径:

1微软将通过教育、培训、扶植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公平运营理念,弘扬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推动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展。

通过微软校园先锋计划、微软创新杯等项目的持续开展,不断推动对企业未来领导者——学生群体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帮助激发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记者研讨班,帮助媒体建立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概念的正确认识,不断深化媒体对公平运营体系的理解,从而充分发挥媒体平台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作用。

针对中国市场,制定并持续推广的产品政策和多种销售渠道,满足不同客户(家庭、学生及大、中、小企业等)的需求。

通过“微软创新企业扶植计划”的持续开展,帮助创新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快速成长,为其提供包含软件、技术支持、市场以及融资渠道等多项资源,使企业实现良性创新循环,实现双赢、多赢。

2微软将继续邀请并联合相关企业、组织及个人,尤其是与以创新为导向的相关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共同投入到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公平运营体系,助力中国创新经济的活动中来,实现自身以及产业生态圈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高中物理复习经验分享下一篇:爱眼策划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