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知识产权(精选12篇)
大学知识产权 篇1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2008年6月份,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4年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肯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将“到2020年,知识产权法治环境更加完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作为主要目标,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既需要制度的规范与保护,更需要社会公众知识产权素养的提升。知识产权素养是指在智力创造活动全过程中能够运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避免侵犯他人权利的能力[1]。高校大学生作为知识创造和科技进步的主体,知识产权素养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产权素养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同时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1 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现状分析
为全面、直观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现状,笔者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从安徽省高校大学生中抽取8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充分考虑调查对象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等因素,涵盖了大学生群体的各个层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85份,有效回收率为98.13%。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1 知识产权知识欠缺
掌握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对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知识产权、根据和应用知识产权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知识产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起步时间晚、发展快,缺乏形成知识产权文化的时间积累和思想沉淀[3],加之高校在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方面力度不够,大学生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较为贫乏,存在欠缺。
调查显示,在对知识产权主要范围的调查中,92.42%的大学生选择了专利权,87.85%的大学生选择著作权,70.57%的大学生选择商标权,49.42%的大学生选择外观设计权,11.14%的大学生选择地理标志,27.14%的大学生选择商业秘密,12.64%的大学生选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这表明大学生群体对知识产权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些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但是仅有5.53%的大学生完全选择正确,21.53%的大学生选择正确率在60%以上。
在涉及知识产权具体知识方面还存在严重欠缺,仅有35.21%的大学生知道应该向哪个机构申请专利,仅有16.42%的大学生知道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该具备的条件,仅有21.42%的大学生了解驰名商标、未注册商标的概念。在涉及哪些是商业秘密的问题上,仅有26.78%的大学生回答正确。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具备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但是并不深刻,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
1.2 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是指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现象的认知和观念。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产权意识较为薄弱,主要体现为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较低和对知识产权的观念认识尚有待于提升。
1.2.1 大学生知识产权认知程度较低
大学生知识产权认知状况是指大学生群体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虽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并不断加强宣传教育,但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产权认知程度总体较低。调查发现,48.78%的大学生表示对知识产权总体上不了解,40.35%的大学生表示了解程度一般,仅有10.87%的大学生较为了解知识产权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总体上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了解程度较低。见表1。
%
在涉及知识产权具体内容的认知方面,大学生群体仍存在严重不足,在回答“知识产权的种类”问题上,仅有9.86%的大学生回答正确。对于“知识产权是不是财产”,30.54%的大学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其中35.86%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
大学生对知识产权机构的认知程度较低,仅有26.36%的被调查者了解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部门,25.86%的被调查者了解申请专利的机构,近一半的被调查者了解专利受到侵权后可以寻求保护的机构。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相关机构不了解。见表2。
%
虽然大学生群体对于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和内容了解程度较低,但是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助推经济转型、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但仍有4.0%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意义。
1.2.2 大学生知识产权观念有待于提升
大学生知识产权观念是指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理论知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态度与看法。观念指导行为,只有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念,才能培养良好的知识产权素养,进而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对于知识产权制度及知识的态度调查结果见表3。
%
由表3可见:70.42%的大学生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公众很有必要,29.58%的大学生则认为没有必要。对于公众是否有必要了解知识产权知识,46.35%的大学生表示有必要,而53.6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必要。
在对待盗版现象的观念问题上,大学生群体表现出多样化的态度和看法:32.36%的大学生认为盗版现象是一种侵权行为;24.18%的大学生认为盗版现象不正确,但是可以理解;24.19%的大学生认为盗版现象不正确,但是能够带来方便;12.01%的大学生表示无法判断,不好说;更有7.26%的大学生认为盗版现象很正常。这表明大学生群体一方面不了解知识产权相关制度与法律,另一方面也缺乏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念,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1.3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偏低
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即人们运用知识产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这种能力既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也包括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和维权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偏低。见表4。
%
表4数据显示:在文学创作、科学研究或发明创造方面,34.94%的大学生没有想过;38.85%的大学生曾经想过,但没有实施;21.57%的大学生表示只是尝试过,但没有结果;仅有4.64%的大学生表示尝试过并且取得成果。虽然有部分大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大部分大学生仍然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在问及当个人知识产权受到别人侵犯时,会采取什么措施保护个人权益,18.28%的大学生选择求助于行政管理部门,30.21%的大学生选择寻求司法保护,2.26%的大学生选择向媒体举报,这表明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较为强烈,但38.99%的大学生选择双方协商,甚至有10.26%的大学生选择不采取措施,说明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问及不采取措施的原因时,选择不知道如何维权的比重为63.58%,成为最主要的原因,除此之外,还包括维权程序复杂、维权成本高等,见表5。
%
1.4 知识产权行为失范
知识产权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知识产权意识的指导下,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社会行为。知识产权行为是知识产权意识的外在表现和集中体现。当前社会公众在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行为选择方面存在“失范”的现象,具体是指由于我国知识产权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知识产权制度尚未健全,知识产权文化缺乏积累与沉淀,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在知识产权的行为选择方面出现偏差。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同样存在知识产权行为失范现象,见表6。
%
在问到如何看待盗版现象时,43.14%的大学生表示坚决反对盗版现象,一定会举报;40.35%的大学生虽然表示坚决反对,但是不会举报;16.51%的大学生表示能够理解或无所谓。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盗版现象表示反对,但是在具体反对盗版行为上存在“滞后”的现象。
调查中,63.24%的大学生表示曾经购买过盗版产品,在对被访者购买盗版产品原因的调查中可以看到,价格便宜、性能相差不大、容易获得是主要原因。在问及是否会参与打击盗版行为时,51.14%的大学生表示会参与,48.86%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参与。这表明虽然大学生群体已经具备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对知识产权侵权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行为选择方面存在“失范”的现象。
2 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的对策
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产权素养偏低,具体表现为知识欠缺、意识薄弱、运用能力偏低、行为失范四个方面。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产权素养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出社会公众的整体状况。在发现问题之后,最主要的就是要探寻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的方法和路径,才能不断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实现知识产权战略目标。
《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若干知识产权宣传教育示范学校。将知识产权内容全面纳入国家普法教育和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工作”[1]。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知识产权理论知识教育、意识教育、行为规范和能力培养,使学生们掌握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规范知识产权行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素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知识产权氛围
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发展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校园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氛围。首先,高校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机构,制订科学统一的宣传规划,并给予充足的专业人才和专项经费保障,确保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期性。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时,一方面要保证宣传内容与时俱进,宣传内容要涉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相关制度与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等;另一方面宣传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校园广播、校报、网络、宣传板等校园平台增强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感性认识,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和广度,确保宣传效果。再次,学校可以成立大学生知识产权社团、兴趣小组,邀请知识产权专家进行指导,定期举办知识产权竞赛、知识产权论坛、知识产权创作比赛、专利发明与制作等活动,并对活动的开展情况和结果进行宣传,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能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到社区、企业、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专题报告等形式的宣讲会,使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知识产权宣传教育过程中,从被动地接受知识产权知识转变为主动传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
2.2 发挥高校优势,普及知识产权教育
高校是培养人才、普及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重要主体。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可以培养、激发广大师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树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培养知识产权的应用能力[5]。高校应明确自身在知识产权教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高效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素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2.2.1加强大学生知识产权理论知识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主要在设置法学专业的院系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对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专门教育[6],但总体上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知还处于感性阶段,因此首先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知识产权理论知识教育除了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法律制度、侵权行为和自我保护等内容外,还应该包括知识产权创新创造相关知识,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扩充新的知识。此外要注重将专业性和普及性相结合,针对专业与非专业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该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应该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同时还需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设置相应课程,传授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灵活运用现实案例开展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2.2 重视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教育
知识产权意识是指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和观念。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作用和重要性认知程度较高,但在具体的认知和观念方面还存在薄弱的环节,知识产权意识对大学生知识产权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具体地讲,主要包括对大学生尊重知识产权意识、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全民知识产权意识显著增强,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深入人心”的目标。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首要的就是要培养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法制观念和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做到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知识产权理念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认知境界,培养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情感和信仰。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更多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的作用。
2.2.3 规范引导大学生知识产权行为
知识产权行为是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直接外在表现。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较为严重的知识产权行为失范现象。高校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产权的知识教育和意识培养,还需要规范引导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行为。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关系具体可以分为知识性的关系、社会性的关系和伦理性的关系。规范引导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行为,要做到言传身教,使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言传”就是要告知学生什么是正确的知识产权行为,什么是不正确的;“身教”则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身体力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创造知识的机构,很多方面也涉及到知识产权,比如教师在科研创作中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就是典型的正面引导。
2.3 重视学科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知识产权教育,不仅要有普及型的大众教育,还需要专业性的深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知识产权战略发展所需要的管理人才、法律人才、教育人才。目前,高校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并不完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重视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为高校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的重要问题。具体包括:1)提高知识产权专业学科地位,提升知识产权专业教学层次,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研究和教学机构,通过自主培养、引进人才、聘请专家等方式,打造一支理论素养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科研和教学队伍,满足高校教学需求。2)改革知识产权人才招收、培养模式,招收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实务型人才。
2.4 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素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搭建多元化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和环境,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一是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到企业进行参观,亲身了解、亲自感受知识产权的研发、利用和保护,激发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情感和创新创造热情;二是高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或比赛,如专利发明大赛、科研论文创作大赛、动漫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邀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提供充足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制度等多方面支持,为大学生在知识产权创造、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服务。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关键。我国自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取得较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安徽省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产权素养偏低,表现为知识产权知识欠缺、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偏低、知识产权行为失范,需要发挥高校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优势,加强知识产权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乃至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素养。
关键词:知识产权,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高校优势,知识产权教育
参考文献
[1]付云,孙振领,凌静.高校师生知识产权素养现状及其对策探讨[J].高教论坛,2009(2):125-126,45.
[2]康利.21世纪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3]刘华,周莹.我国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10):103-111.
[4]吴红,常飞,李玉平.基于鱼骨图和AHP的研究生知识产权素养问题诊断[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0):138-141.
[5]李恒川,王淑梅,王桂平.浅谈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J].科技管理研究,2010(20):165-167.
[6]何焕锋.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高校为例[J].中国电子教育,2012(2):25-29.
大学知识产权 篇2
本次活动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虽然本次调查问卷发放数量不多,但分别针对大一到大四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因此本次调查的结果准确性还是有保障的,但由于取样的对象过于集中在在校大学生,因此本次调查结果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仅限于在校大学生。、一、本次问卷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比例:男性 人,女性 人
2、年级分布:大一 人,大二 人,大三 人,大四 人
二、问题分析
1、此前您有了解过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吗?
A了解,学过相关知识B听说过,有一定了解
C一般,不太了解D不知道
调查分析: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停留在听说过或者不太了解的层次,只有很少数学生学习过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知识。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应该得到重视。
2、是否曾未经老师、同学、朋友的同意而复制他们的课件、学习资料等? A经常,不觉得需要受到保护B偶尔,学习需要
C没有,尊重他人的著作权
调查分析: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复制课件这方面学生们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是挺好的。很多学生在复制课件时都能够注意到是否侵权的问题,这就说明很多学生其实都具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知识想对缺少这方面的知识。
3、您从何时开始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E一直都没有
调查分析:大部分受调查对象都是在大学时候才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初中高中开始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比较少,小学开始的就是极少数了。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教育我认为应该从学生初中高中时期就要进行,而更多的学生到了大学才有这种意识,我们是否反思应该在学生的少年时期就对他们进行教育呢。
4、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知识产权有关信息?(可多选)
A专业知识的学习B从实践中吸取经验C与相关专家、学者或老师的交谈、请教
D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E其他____
调查分析:通过专业知识学习或者老师授课而了解知识产权有关信息的学生人数较少,大部分都是从媒体认知的,这就说明很多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知识略懂一二的程度。
5、下列知识产权的种类,您知道的有?(可多选)
A商标权B版权或著作权C邻接权地理标志权
D工业品外观设计权E专业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F反不正当竞争权G未披露的信息专有权
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于商标权,版权和著作权的认识度远高于其他几项,而其他几项权力的认识度甚小,学生们对这些知识产权比较陌生,反不正当竞争权甚至几乎无人知晓。
6、请问您知道知识产权的定义是什么吗?
A智力成果权B无形财产权
C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统称
D以上皆是E其他____
调查分析:对于知识产权的定义,几近半数学生选择了C和D,可能很多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定义依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对于知识产权的定义的大体感觉应该还是正确的。
7、你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对大学生来说有无必要?
A有必要,需要加强B它只保护一些较大发明、作家的利益,没什么必要
C无必要D不知道
调查分析:9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了A,说明大多数学生都是认为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8、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或青年发明者常常会遇到知识产权问题,您遇到的有哪些?
(可多选)
A 大学生之间论文的传抄或网上下载、随意引用现成品的现象很常见
B 购买盗版的软件、音像制品和图书
C 自主创业的青年在筹备、经营时涉及到一系列的专利权、商标权的问题
D 其它____
调查分析:四个选项的被选率都很高,这说明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学生们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十分薄弱,有关部门应该更加完善制度,保护好学生的权益。
9、对于不少大学生对于知识产权不太了解的现状,您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多选)
A 文化的包容性和大融合是中国人的传统,大学生没有过多的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考虑
B 法律、政策制度不够完善,与产业界联系不够,实用性不强
C 社会对知识产权知识的科学普及力度不足;很多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管理、协调和预警系统分散、不健全,使得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
D 长期僵化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导致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很浅薄 E 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度不高,自身缺乏维权意识
F 学校对知识产权的教育缺乏,保护体系也不完善
G 其他____
调查分析:这一题每一个选项的没选率都很差不多,证明这些都很可能是造成现在大学生对知识产权不了解的原因。为了增强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必须从大学生本身、社会等各方面出发找出解决的办法。
10、您认为哪些主体应该承担起大学生保护知识产权的责任?(可多选)
A政府B大学生C企业D社会团体(消费者协会,作家协会等)
E学校F其他____
调查分析:每个选项被选率相差较小,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个体或单位对于大学生的知识产权都有或多或少的责任。
11、您认为大学生们没有对自己的专利成果及创意进行保护的原因是什么?
A 对自己的创意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什么样的成果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
B 认为自己的作品可能会和他人有雷同的情况
C 不知道应该如何保护或申请专利
D 怕麻烦,觉得没必要
调查分析:由调查结果可知很多学生不是不想或者没信心对自己的专利申请保护,而是不知道如何保护和申请专利的途径。这反映出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足。
12、您认为保护大学生知识产权的意义在于?(可多选)
A 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人的智力成果,保护知识产权体现了对大学生的智力成果的尊重
B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进行创新和技术革命的热情,促进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的进步
D 保护自我权益,避免他人盗取或滥用
E 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加快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F 帮助青年、少年及早树立产权保护意识,引导其开发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
G 没有突出意义
调查分析:选择A与B的人数相对较多,而选择D、E、F的相对少,G选项没有人选择。这说明A-F都是保护大学生知识产权的意义所在,而A与B选项更能体现保护大学生知识产权的意义。
13、如果您想申请专利,您想向下列哪个部门申请?
A 省市专利管理机关B 国家知识产权局C 工商局
D 学校或所在单位E 不知道
调查分析:选择B的人占绝大部分,对于到哪个部门申请专利,大部分学生还是知道的,但是其他选项也有人选到,甚至有小部分人选了E选项,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与有关部门的宣传力度有关。
14、您自己或身边的朋友有没有创新发明申请专利保护?
A 有B 有想法,但不知具体操作流程
C 有很多人认为没必要D 没有或不知道
调查分析:选择A的人寥寥无几,选择B、C、D的人都很多,特别是选择D的。由此可见,很多学生都没有创新发明的想法,或者是有创新发明而不知道如何去申请专利保护。
15、假如您发现,如有企业或者其他个人或单位未经您的授权正在使用您的专利,您首先会想向那个机构寻求帮助?
A 人民法院B 专利管理机关
C 工商局D 公安局E不知道怎么办
调查分析:这一题的选项有点分散,除了D选项,其它选项的选择率都差不多,由此其实可以看出当自身的知识产权被侵犯时,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知道找哪个部门来保护自身的权益的。
16、您认为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等的产权保护方面上,哪些方式能够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或改观?(可多选)
A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系统化的管理公示机制
B 社会舆论的导向、知识的普及和良好风气的形成,媒体的正确引导和推广
C 法律制度的健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D 各大高校的教育与支持
E 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了解
调查分析:除了E选项,其他选项的选择率都比较平均,这说明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等成果的保护需要自身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共同努力的。
17、您认为学校或部门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引导和促进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可多选)
A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意识:例如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的高校知识产权激励机制;推广教育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及结构;设立知识产权必修课,普及相关知识
B 增加科技、实践、学术类的比赛和活动,树立浓厚的学术气氛,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C 帮助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学生申请专利保护
D 学校并无义务为提高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而进行额外的工作
E 其他____
调查分析:选择A、B、C的人数比较均衡,D选项没有人选择。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或有关部门是有义务保护并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教育。
18、如有可能您是否愿意加入知识产权协会?
A 愿意B 暂时没考虑,以后或许会 C 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才参加
D 无所谓 E 不愿意
调查分析:选择A和B的人数最多,选择D的也有小部分,选择C和E的最少。从此可以看出还是有不少学生是有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的欲望,只有少数的学生会认为无所谓。
19、如果您遇到知识产权纠纷,会选择什么样的解决方法?
A 与对方协商解决B 通过仲裁方式
C 通过知识产权行政部门解决D 提起知识产权诉讼
调查分析:选择C的人数最多,选择其它选项的相对较少。这说明大部分人在自身知识产权遇到纠纷的时候会选择通过有关部门来解决。
20、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开展过有关知识产权的培训活动
A是,形式____B否
调查分析:选择A的人数很少,绝大多数选择了B选项。这说明很多学校都没有重视对学生开展知识产权培训的活动,忽视了培养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21、如果您所在的学校组织知识产权专题活动,您是否愿意参加
A 很愿意B 比较愿意C 一般D 不参加
大学知识产权 篇3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陶瓷文化作品;知识产权;服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新世纪重要新兴产业,并成为了经济新的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中,也强调以“六个一”为主体内容的基本思路。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运用知识产权来进一步服务大学生陶瓷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更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新媒体与陶瓷文化知识产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由竹简、印刷、电子符号向数字时代发展,传统媒介发生了很大变化,并由传统报纸、录音机、电视向以网络、手机为媒介的微媒体、自媒体时代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广、视觉震撼力和表现力较强。同时,新媒体一方面在向人们高速、快捷传递信息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实时监控难、证据采集难等,现行形势下陶瓷文化艺术品市场上作品真伪难辨、优劣不明,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陶瓷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成了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陶瓷产业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推广,从以往主要依靠手摸眼看的传统鉴定办法转换到用数据来表达、让科学来证明等,国家针对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先后也出台了法律法规,并努力基于传统的知识權保护手段上,采用包括专利、商标和版权学在内多种方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将更具计划性、战略性和前瞻性,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陶瓷文化作品知识产权服务开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空间,注重品牌塑造,加强陶瓷知识产权保护,维护陶瓷文化品牌。
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陶瓷文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措施
第一,多元参与服务平台——从运用、保护和管理体制入手:鼓励发明创造,专利申请,维护陶瓷知识产权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和物质投入,带动增强知识产权意识,鼓励开展技术创新,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景德镇市调研过程中发现,通过颁布实施《专利费资助暂行办法》,设立市专利费资助资金等方式,比较好地调动了陶瓷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申请专利保护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加强对陶瓷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保护办法》顺利实施。严格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开展大型宣传咨询和打假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全面清理已办理使用“景德镇”驰名商标的100多家陶瓷企业,通过新闻媒体曝光严重侵犯陶瓷商标权的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对于严重侵犯陶瓷商标权屡教不改的,可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商标侵权行为。2006年11月28日,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自2007年以来,全国陶瓷行业唯一一家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在景德镇高校正式建立,景德镇通过该中心创办的“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网”,为中国陶瓷行业提供国内外专利的咨询、查找等各种服务,建立景德镇陶瓷专利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了江西省陶瓷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完成专利查新70余件,代理申请专利数百件,参与指导企业贯标50余家,建立建成专利专题数据库近百个。
第二,共聚智慧服务平台——推动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应用能力,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26知识产权进校园”咨询是一项特色活动,由江西省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联合景德镇市科技局等部门,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景德镇每年承担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的“全国陶瓷行业知识产权高级管理人员系列培训班”,通过建设专利管理信息平台,深入企业开展专利信息利用培训。
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开通远程教育平台景德镇陶瓷大学分站,培养专利代理人。近年来,中心承办陶瓷领域及专利信息培训19次,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远程教育培训3700多人次,承担全国高校巡回讲座3次,服务企业370多家。
该中心还拥有两个宣传知识产权知识的窗口: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网、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2012年,江西省科技厅认定中心为省级科技查新单位。中心拥有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多个国家与组织的专利数据库,为全国陶瓷行业及江西省企事业机构提供国内外专利的检索、咨询、专利转让与推广、专利统计与分析、专利专题数据库建设等服务。经过多年应用与实践,该中心建立并完善了现代专利信息服务模式,提出并逐步健全的全国陶瓷行业-全省新兴产业-地市重点产业-各地重点企业服务理念为行业所认可和肯定。
第三,特色发展服务平台——通过理论分析、问卷调査等,构建陶瓷文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大学生陶瓷文化作品知识产权建设特色化。
转变陶瓷文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的观念,融入社会信息交流中突出自身特点和优势,进一步突出大学生陶瓷文化作品知识产权重要性,适应社会对陶瓷文化要求,旨在增强陶瓷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陶瓷文化在社会中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积极进行大学生陶瓷文化作品知识产权发展评价。随着新媒体技术和陶瓷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新的传播理念、模式愈发冲击着传统陶瓷文化信息传播模式,更影响和改变着人们信息传播习惯和消费方式。通过适应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正视大学生陶瓷文化不断同质化趋势,凸显出文化特色,推进实现其社会价值。
认真实证分析主要服务平台的发展水平。研判陶瓷文化作品知识产权发展总体水平,整合现有的陶瓷文化作品知识产权网络资源,运用新媒体建设好陶瓷文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完善本土化、符合国情、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传统的知识产权管理,逐步向商标服务、版权服务扩展,保护陶瓷文化知识产权合法权益。
3 创新点
根据大学生陶瓷文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总体建设工作目标,运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陶瓷文化作品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其在实物展陈和虚拟网络中信息传播和服务质量,促进陶瓷文化知识产权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走综合发展之有效路径。
通过提高陶瓷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陶瓷文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版权、商标品牌等之间的优势互补,并在平台上加大宣传发挥出的预期效果,为陶瓷行业提供国内外专利导航、商标咨询和版权维权等各种服务,推进陶瓷行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发挥出知识产权在品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云莉,曾强,魏群.陶瓷名家作品在艺术授权经营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中国陶瓷,2016(3).
[2]吴汉东.知识产权领域的表达自由:保护与规制[J].社会科学文摘,2016(7).
论创业型大学的知识产权保护 篇4
知识产权是创业型大学的支点, 是创业型大学的标签与核心竞争力, 在一定意义上, 创业型大学是蕴含知识产权要素的大学。
(一) 创业型大学应该精通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定位为“创业型”并以此为办学目标的大学, 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并获得知识产权, 乃应有之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主要体现大学教师创业和大学生创业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产权输出。能体现大学教师与学生创业的特点和优势的是教师与学生的自主知识产权。不了解知识产权制度的大学, 就不是真正的创业型大学。
(二) 创业型大学需要依凭知识产权。“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从实质上讲, 是知识产权人才的竞争。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下, 知识产权是创业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要重视知识产权意识养成、知识产权能力的提高、知识产权成果的创造。有了知识产权的支撑, 大学能去更好地创业、教师能去更好地创业、学生能去更好地创业。如果不凭借知识产权因素创业, 那只是低端的传统方式的创业, 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 创业型大学必须创造知识产权。创业型大学应以知识产权产出作为评价教师科研业绩的核心要素, 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与效果作为评价教学业绩的重要指标, 以学生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不同专业、学科可以分别创造出相应的知识产权, 建立起有差别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
(四) 创业型大学能够运用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也是创业型大学必备的。知识产权的运用途径是多元化、方式多样的。创业型大学师生要把自主知识产权充分运用起来, 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具有实施知识产权的条件, 就可以自行直接运用。若大学或者教师与学生不具备实施知识产权条件的, 就应通过知识产权许可、转让、集体管理等方式加以运用。所谓知识产权许可是指权利人将自己的知识产权授权他人在一定时空使用, 使用人向权利人支付使用费的制度。知识产权许可可以分成排他许可、普通许可、交叉许可等形式。
既然知识产权是创业型大学的支点之一, 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 提升学生的知识产权能力。而较为有效的方法是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创业的特点, 适当地开设知识产权法课程, 可以是通识课、公选课, 或者开设专题讲座。针对不同专业设计出不同的课程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设知识产权法课程。
二、创业型大学的知识产权观念
创业型大学应该树立符合知识产权理论和时代发展的知识产权观念, 用正确的观念指导、引领师生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 增强大学的创新能力, 从而增强创业的内生力。
(一) 知识产权的私权观念。知识产权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基于知识财产依法获得的有期限的民事权利。根据《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的规定可知, 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 享受艺术, 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对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 有享受保护的权利。《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序言宣布知识产权为私有权。这是从国际视角对知识产权为私权, 且具有人权属性的认知。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的国内法律制度, 为知识产权能力的萌生与提升发挥着法治保障功能, 表现如下:第一, 为知识财产创造人的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充分调动人们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第二, 为知识财产的传播和推广应用提供法律机制, 促进知识财产市场化, 使权利人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第三, 为知识财产的规范经营提供法律武器, 打击假冒伪劣, 维护市场秩序。第四, 为知识财产的国际交流与贸易提供法律准则,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技术发展。
(二) 知识产权的专有观念。作为一类民事权利的知识产权, 同所有权有着共同的属性, 即同属于绝对权范畴。知识产权同样也具有专有性, 但其专有性与其他民事权利有着共同的表现, 即知识产权所有人独占地享有其权利, 且权利人垄断其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如果未经权利人许可或者没有法律限制性规定, 则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财产, 否则构成知识产权侵权。除此之外,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还有其特殊表现, 即通常情况下, 对同一项知识财产, 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换言之, 同一项知识财产的知识产权人往往具有唯一性。因此,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存在例外情形, 即同一项知识财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合法并存, 如各自独创的相同或近似作品分别享有著作权, 不同类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生产者、经营者可以对相同或者近似的非驰名商标享有商标权。在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不同领域,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表现有所不同。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是相对的。因为为了平衡知识产权所有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 各国知识产权立法往往对知识产权作出相应的限制。
(三) 知识产权的时间观念。知识产权的效力具有法定期限, 只有在法定期限内, 知识产权才受到法律保护, 一旦超过法定有效期限, 知识产权的效力终止, 或者说知识产权依法丧失。知识产权的效力终止后, 相关知识财产便进入公有领域, 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 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 且这种使用是无偿的, 但精神上应该尊重知识产权人。人身性知识产权和财产性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有所不同。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多为保护期不受限制, 如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但著作人身权中的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专利权、商标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分别具有法定保护期限。商业秘密的保护期限则依商业秘密权利人的保密能力、他人的合法或者非法的公开而定。商号权的保护期限则依拥有商号的机构存续时间而定。不同知识产权的法定保护期限有所不同, 期限的起算点也有所差别。
(四) 知识产权的地域观念。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特征, 一项知识产权只能在确认其权利或者授予其权利的国家产生, 并且只能在该国家领土范围内发生法律效力, 受到法律保护。因此, 知识产权在空间上的效力不是无限的, 而要受地域的限制, 即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尽管一国可以根据双边协定、国际公约、条约保护他国的知识产权, 但是, 任何国家对他国知识产权的保护, 都是以本国的法律规定为依据, 而并非依据知识产权所有人所属国的法律。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相对应, 知识产权法具有域内效力。随着经济全球化, 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 通过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形式, 各缔约方依据本国法律保护其他缔约方的知识产权, 但这并不能改变知识产权法的国内法性质。
三、创业型大学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
根据知识产权的立法, 对各种知识产权均采用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并行的“双轨制”。行政保护分别有不同行政执法部门根据职权对相应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司法保护有诉讼保护和诉前保护。对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申请还有临时保护。本文仅介绍诉前保护, 以引起创业型大学在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对诉前保护的重视, 并熟悉诉前保护的法律规则与路径。
(一) 知识产权的诉前禁令。根据我国《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民事诉讼法》等的规定, 知识产权人或者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权利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权利的行为, 如不及时制止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 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人民法院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处理当事人的申请。
(二) 诉前证据保全。根据《民事诉讼法》第81条之规定,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这是诉中证据保全。但为制止侵权行为, 可以开展诉前证据保全, 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知识产权人或者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在提起诉讼前或申请仲裁前申请证据保全, 即因情况紧急,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作为申请人应当履行提供担保的义务, 否则, 人民法院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证据保全申请后, 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 应当立即开始执行。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 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证据保全。
(三) 诉前财产保全。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0条、第101条之规定, 知识产权人或者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在诉讼或者仲裁中申请财产保全, 但因情况紧急, 若不立即申请保全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 则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此时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 否则人民法院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 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就应当立即开始执行。如果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 那么, 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诉前财产保全。
总之, 创业型大学与知识产权保护如影随形、相得益彰。创业型大学不仅需要知识产权保护, 而且能够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一定能够提升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水平, 助力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增长,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客, 培育出以创业型大学为引领的特色创业小镇, 从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事业的发展。
摘要: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高度契合, 知识产权应成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支点, 创业型大学应树立符合知识产权理论和时代发展的知识产权观念, 并善于运用知识产权法律规则, 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知识产权,诉前保护
参考文献
[1]郭小冬.民事诉讼侵害阻断制度释义及其必要性分析[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09, 5
[2]曾兴华.民族地区政府文化职能转变问题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 11
[3]童天乐.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特征与主体[J].情报杂志, 2005, 12
[4]吴理财.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J].探索与争鸣, 2012, 6
[5]徐伟亮.知识产权侵权的成因与对策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 2009, 10
[6]桂旭.知识产权与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 4
[7]陈燕, 景春兰, 刘川.论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及其解决[J].延边党校学报, 2011, 8
大学知识产权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发挥智力优势,鼓励开拓创新,促进交流与合作,调整师生员工及所属单位与学校因知识产权的享有及使用所发生的利益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和法规,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知识产权”是指学校依法享有的:
(一)专利权和技术秘密。
(二)商标权和商业秘密。包括:注册商标以及未公开的工程、设计、技术、市场、经营、服务、财务、管理等信息。
(三)著作权及其邻接权。包括: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和说明、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地图、摄影、录像、艺术表演、教材、辞书、规范汇编等职务作品。
(四)学校的校名、校标、以学校的名义申请注册的商标和各种服务标记;
(五)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或合同约定由学校享有的其它知识产权。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师生员工”是指:学校各类在编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博士后在站人员,以及在校学习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各类进修人员。
本办法所称“所属单位”是指:学校所辖各级行政、党群单位,以及校办企业、后勤服务集团等法人或非法人单位。
第二章 权利的归属
第四条 学校所属单位及师生员工的发明创造及技术成果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为职务发明创造或职务技术成果:
(一)本职工作中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成果。包括:在承担科研计划课题(纵向)、合同课题(横向)、学校各类基金课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成果,以及自选课题、自筹经费课题所完成的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成果;
(二)履行学校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成果;
(三)离职、退休或调动工作后一年内完成的,与其在校承担的本职工作或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成果;
(四)主要利用学校的资金(含课题组集体或个人支配的由学校财务管理的经费)、设备、器材、原材料或未公开的技术情报和资料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成果。利用学校提供的物质条件,按照事先约定,返还资金或缴纳使用费的除外。
第五条 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专利权属于学校;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和转让权属于学校。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调动工作的人员既执行了学校的任务,又利用了所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成果,由学校和所在单位合理分享知识产权。
第六条 由学校主持,代表学校意志创作,并由学校承担责任的作品,学校视为作者,享有著作权。
第七条 为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为职务作品。
主要是利用学校的物质技术条件,并由学校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说明、计算机软件、电子出版物等职务作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由法人享有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它权利由学校享有。
除前款规定以外的职务作品,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学校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学校相同的方式使用该作品。
第八条 学校的名称(包括英文名称及其缩写)、校标、以学校的名义申请注册的商标及其它服务标记,学校享有专用权。未经学校书面授权,学校所属单位、师生员工均无权准许他人使用。
第九条 由学校派出的赴境外访问学者、进修人员、留学生等,其主要研究工作已在学校进行,而在国外有可能完成的发明创造、技术成果和其它智力成果,除另有协议外,其知识产权属于学校。
第十条 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研究课题或承担学校安排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技术成果和其它智力成果,除另有协议外,其知识产权属于学校。
智力劳动成果的完成人享有在有关成果文件上注明自己是该成果完成人的权利。
第三章 知识产权的管理
第十一条 学校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由有关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日常办公地点设在科技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为:
(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知识产权工作的规划和计划;
(二)组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培训,开展知识产权研究工作,保护学校及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三)调解、处理学校有关知识产权的争议和纠纷;
(四)对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提前终止、专利申请权转让和专利权转让、合同约定对方独享专利申请权的审批;
(五)对申请知识产权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的审批和授权专利奖金的发放;
(六)对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人员予以奖励事宜向学校提出建议;
(七)审核、认定师生员工完成的非职务发明创造和技术成果;
(八)学校交办的其它事项。
第四章 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十二条 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转让和专利权转让,须经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审查批准。向境外组织或个人转让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的,还须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职务发明创造获得的专利权需要提前终止的,发明人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院、所签署意见,由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审查批准。
第十四条 在技术开发合同中,原则上应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若约定其专利申请权由对方独享的,须经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批准。
第十五条 师生员工在申请科研立项或签订技术合同前,应对国内专利文献进行详细检索,以避免重复研究和专利侵权纠纷的发生。
第十六条 科研工作过程中和完成后,相关师生员工对职务发明创造、职务技术成果负有保密责任,应采取保密措施。必要时学校有权与相关师生员工订立
保密协议。对有必要申请专利且符合申请专利条件的发明创造,应及时提出专利申请。技术鉴定、发表文章、学术交流和参加展览等需将发明内容公开的活动,应在申请专利前进行。
在科研工作过程中,课题组对于所涉及的有关资料必须妥善保存和保管,确保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科研项目完成后,必须将全部实验报告、实验记录、图纸、声像、手稿等原始资料收集整理交学校档案室归档,并办理结题手续。
第十七条 学校职能部门、所属单位在接待来访者时,要严格按照预定范围和内容组织参观访问。师生员工接待来访者时,应把握讲解尺度,注意对未公开技术内容的保护。
学校师生员工在国内外进行讲学、访问、参观、咨询、通讯及参加会议、展览等科技交流活动中,对应保密的技术信息、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责任。
第十八条 学校及其所属单位以所享有的知识产权出资入股时,要对该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明确股份比例。具有法人资格的校办经济实体应用学校的知识产权也应遵循有偿使用的原则,与学校签订相应的合同。
第十九条 学校独资、控股、参股的企业在变更、终止进行清算时,应对其所持(所)有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并计入总资产。
第二十条 职务作品或学校享有著作权的计算机软件应办理软件著作权登记。
第二十一条 辞职人员、调离人员、来校学习进修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博士后在站人员以及在校学习的学生离校前,离休、退休人员办理离退休手续前,应将其从事科技工作的全部技术资料、实验记录、实验材料和器材、计算机软件等交所在院、所。上述人员不得擅自复制、发表、泄漏、使用、许可或转让。学校可与上述人员就具体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签订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第二十二条 学校师生员工及离退休人员的非职务发明创造和技术成果,不得利用学校名义进行推广及宣传活动。
第二十三条 学校师生员工在职在读期间完成的非职务发明创造和非职务技术成果,在申请专利前,或在技术成果转让前,或在申请著作权登记、转让前,由完成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院、所签署意见后,报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审核、认定。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应在收到申请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认定答复。
第五章 奖惩
第二十四条 学校建立知识产权奖励制度,鼓励申请专利,鼓励实施成果转化。
第二十五条 学校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用于资助职务专利的申请、维持和其它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项目,并对有关发明人、设计人、创作者和对知识产权保护及管理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其实施办法另行规定。
第二十六条 对以北京化工大学为权利人获得知识产权的,学校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中计入完成人的工作业绩并适当加大其权重。
第二十七条 学校及师生员工有权监督本规定的实施,并有责任劝阻、制止和举报违反本规定的人员和行为,学校对做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予以奖励。
第二十八条 任何所属单位、师生员工不得利用职务、工作之便侵犯学校的知识产权。对于违反本办法而致使学校权益受到损害的,责令当事人及时纠正,挽回影响,并视情节程度,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对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其民
事或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不履行非职务发明创造和非职务技术成果审核、认定手续者,学校可责令其限期补办审核、认定手续,逾期不补办的,学校将追究其违规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 篇6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文化背景;语言技能;关系;作用;文化导入
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语言教学的不断深
入,经验的不断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愈来愈受到重视,文化导入已经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背景知识是英语学习材料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情景因素。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分为记忆性背景知识和分析性背景知识。记忆性背景知识指关于某种语言文化的事实性信息,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全面透彻地掌握语言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文化冲突或文化障碍往往不是来自字词句的意思,而是来自语言中的文化内涵。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对两种文化异同的敏感和识别能力,这就有必要了解清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传统外语教学往往只是注重語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英、
汉两种语言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如果外语教学一旦脱离了对文化背景的分析和研究,即便是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和丰富的语法知识,在实际交流和学习中由于受到自身母语文化思维方
式、价值观、语言修辞等方面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中国式英语”现象,语言的准确表达会受到影响。
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入WTO的不断深入,我们接触、使用英语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果不懂英语就很难在与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同时,由于世界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更好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就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对那些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应该作为教学中的重点。
三、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积极开展文化导入
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而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传播文化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的语言技能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既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外国文化的精髓,又要在理解外围文化的过程中弘扬和渗透本国优秀的文化与传统,而后者更不应该被忽略。
总之,教师在教英语的同时讲授英语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懂得英语文化,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
参考文献:
洪俊彬.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大学知识产权 篇7
Nancy Olivieri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血液遗传病方面的一位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 她和制药商奥贝泰克 (Apotex) 公司签订合同, 在卫生与安全委员会指导下在依赖输血的地中海贫血患者身上测试去铁酮与铁离子的螯合作用。Apotex公司拥有去铁酮药物的专利, 并对Olivieri的研究进行资助。在实验过程中, Olivieri发现了去铁酮药物的两个危险:一是经长期使用, 该药会失去疗效;二是该药将导致肝脏纤维化。不顾Apotex公司的威胁, Olivieri将她的研究结果公之于众。这引起了公众的广泛注意。于是Apotex公司撤销了对多伦多大学有关该药物实验的资助, 并威胁对Olivieri提起诉讼, 指控其违反保密协议。而此时公司正就向多伦多大学及其教学医院捐赠3000万加元进行谈判。Olivieri也被多伦多大学撤去了在多伦多不健康儿童医院血液研究项目中的职务。
随后, 就该事件结论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报告被提出来。一个是由卫生与安全委员会完成的, 它认为医院和多伦多大学并没有从事不道德的行为, 所以指责了Olivier的行为。另一个是由加拿大大学教师协会完成的, 它认为Olivieri不承担责任。该报告总结说:Apotex公司以起诉来威胁Olivieri不将事实公之于众的行为, 侵犯了她作为一个学者所享有的学术自由。该报告认为, Olivieri把她发现的有关危险情形告知患者和其他科研人士, 正是履行了她的道德义务。[1]
Olivieri事件在宏观上凸显了现代科研自由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 反映出很多问题:现有的大学知识产权保护 (本案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与学术自由 (本案中的科研自由) 是否存在冲突?在学术资本商业化过程中, 高校科研人员在多大程度上享有学术科研自由?现代大学应如何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性, 担当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学术资本主义的产生:大学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自中世纪产生以来, 大学就存在着对知识的拥有和利用问题。中世纪大学是由学者组成的“知识共同体”, 是知识贮存、保护和传播文化的“象牙塔”, 其功能是通过学术研究以增进知识, 通过人才培养以传播知识。学者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属于“智力公共财富” (intellectual commons) , 供世人免费使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
大学 (学术版) 2010年第3期13
中期。这一时期, 大学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主要是以“可发表性” (publishability) 来定义的, 科学论文作为对知识的“贡献”投给出版物在期刊上出现, 标志着科学共同体对它的“接受”, 同时成为公有知识的一部分。[2]这种情况下, 大学的科研成果一般不适用于保密或专利化, 通常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公开发表。
1810年, 德国的威廉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 倡导“研究与教学结合”的办学理念。18世纪末期, 在英国爆发以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 把科学推向前进。19世纪中叶, 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教学实验室在德国的吉森大学成立, 科技开始被带进大学。后来, 德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理念被留德的美国学者带回美国。19世纪后期, 在美国, 当大学的学者获得少量资金购买研究材料和雇请学生进行研究的时候, 研究活动超越了个体事业的范围, 成为大学的使命与特征时, 第一次学术革命悄然发生。大学开始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转变, 发展科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学通过将国家资助产生的研发成果向产业界转移, 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市场机制在大学科研资源配置与创新导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 大学除了教学和研究, 还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把知识转变为经济活动, 第二次大学革命发生了。第二次大学革命是在大学研究商业化功能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核心活动是:将大学实验室的科学发现转化为产品, 并拿到市场上出售。这使得大学日益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这种情形以美国最为典型。
二战以前, 美国大学虽然已经拥有了许多科研成果。但是大学并不愿意申请专利和许可。因为大学害怕申请专利会阻止知识的进步和扩散, 或者至少在外人看来, 会阻止知识进步和扩散。而这与大学作为创造扩散知识的机构的宗旨不符, 也有违于大学对开放科学 (open science) 的承诺。战后, 美国许多大学都采取了“不参与”政策, 禁止以机构的名义申请专利, 但允许教员以个人名义申请和保留专利。[3]20世纪70年代, 美国政府开始在产业界发起了大量的行动计划将高校与产业创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大学研究激发地区经济的发展。比如, 创建大学科技园, 支持“企业孵化器”和“种子资本”基金, 以及其他联系大学和产业创新的“桥梁机构”。[4]然而, 联邦政府资助下的高校研究虽然产生出许多科研成果, 但是成果转化率却很低。由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归政府所有, 意味着是公共财产, 纳税人都可以用。如果一个企业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促进了一项研究, 其他企业会马上合法使用, 这样企业就不肯介入大学的研究过程。
1980年, 美国国会通过拜杜 (Bayh-Dole) 法案 (又名《贝耶一多尔法案》) , 成为事情发生转机的标志性事件。该法案统一了联邦政府的专利政策, 允许高校拥有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知识产权, 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转化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这一法案改变了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归属问题, 被誉为促进“大学技术转让的大宪章”。[5]亨利埃茨科威兹形象地描述了拜杜法案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正如1862年的《莫瑞尔法案》扩展和形式化了起始于19世纪的农业创新系统一样,
《贝耶-多尔法案》为大学技术转移起了类似的调解作用。如同《莫瑞尔法案》一样, 《贝耶-多尔法案》间接地资助了大学, 奖励给它们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产权, 实质上相当于赠地, 只是这次在赠知识产权。”[6]
由于知识产权在高校科技创新中作用的凸显, 市场的力量开始向高等教育中渗透, 高校即便是获得了一定的自治, 但是却难以摆脱市场的束缚, 高校必须主动地面向未来应对市场的冲击。西方许多研究型大学开始了向创业型大学或创新型大学的转变。在公立高校, 当学术知识可以成为为私人获取利益的知识产权时, 学术资本主义就开始形成了。1997年, Slaughter和Leslie在《学术资本化》一文中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学术资本主义的内涵。学术资本主义也称大学资本主义, 是指高等教育机构 (主要是公立大学) 与专业学界有争取外部资金的市场或类市场 (market-like) 的行为。学术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知识生产与转化方式, 它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以及大学及其成员身份的定位。[7]
三、大学社会责任的困境:科研自由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冲突
在学术资本主义的进程中, 知识产权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一定垄断性的私权。但是, 基于大学开放科学 (open science) 的传统, 大学学术信息交流呼唤学术成果的共享, 而学术成果共享的可复制性、无损耗性等特点, 要求信息资源无偿或低成本使用, 这都和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产生了价值上的冲突。在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 大学在高新技术的可专利化研究领域越来越远离基础科学, 权利人基于知识产权对知识财产的不当控制或过度谋利很可能对大学教育科研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基础和环境造成破坏。
Olivieri事件的实质是科学研究自由公共性与知识产权私权性之间的冲突。科学研究自由是学术自由的一部分内容, 它是科学研究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享有的选题、研究和表达的自由。科学研究自由是科学创造的先决条件, 离开了科学研究自由, 也就没有了科学的创造性, 大学的科研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科研自由中包含了信息获取权 (信息获取自由) 和信息表达权 (信息表达自由) 两方面的内涵。信息获取权要求科研人员应该享有充分的信息自由, 能够有足够的渠道获取必要的课题研究信息。信息发表权允许科研人员将其结果对外发表, 科研成果的发表使得科研人员的成果获得学术共同体的承认和传播, 使得科研人员的成果进入社会公有知识领域, 从而完成整个知识的生产过程。然而, 科学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有时候可能是同一对象的知识产品。科学研究的知识产品如果恰好是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产品, 那么这种冲突就产生了。知识产权制度赋予了权利主体对知识产品的垄断权, 该垄断权为私人所控制和掌握, 这会阻隔对知识产品信息的获取和表达。
这种科研自由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冲突在学术资本主义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当前, 高校的功能已从单纯的教学、科研机构变成了一个兼俱社会服务性质的机
大学 (学术版) 2010年第3期15
构, 高校担负起社会经济发动引擎的角色, 大学进行科研活动的非赢利与赢利性质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大学, ‘商业/非商业’尺度的应用一开始就令人气馁……这一尺度即使在今天也缺乏正当性。一方面, 学术机构日益将他们的研究市场化, 这不可避免地带有商业目的。与此同时, 生物技术产业正比以前执行着更多的基础研究的任务, 其活动最终具有一种商业目的。事实上, 传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界限几乎已经消失。”[8]大学现在越来越像企业一样为“赚钱”而从事各种活动, 努力从其核心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中获取收入, 大学成为直接接入市场追求利益的产业主体, 那么其还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吗?
现今, “大学校长和院长犹如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行走, 它深受两侧的挤压。一侧是学术自由原则, 另一侧是研究经费的主要供给者、公众利益和安全的最终捍卫者——政府赋予的至高无上的各种责任。”[9]在产学合作的学术资本的转移过程中, 高校的社会制度逻辑与产业逻辑之间的紧张关系很突出地反映在对知识产权的控制之上。例如, 科技成果完成后, 高校教师急于发表论文来评奖和评职称, 而企业则要求保密或申请专利。当产业逻辑控制了社会制度逻辑抑或学术制度逻辑的时候, 大学如何协调这种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常常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局面。像Olivieri事件显示的情况那样, Olivieri与Apotex公司签订有项目研究协议, 如果按照约定以及商业秘密保护的要求, Olivieri在没有经公司许可的情况下是不能对外披露研究内容的, 但是, 科研创新的结果必须为社会和公众的利益服务, 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由于实验的药物将导致受实验者身体的健康, 或者会侵害未来公众的身体健康, 从科研自由 (包含相对应的科研伦理责任) 的角度看, Olivieri基于信息表达自由权有权利将研究情况公之于众。但显然这与公司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相冲突。
四、重塑“象牙塔”:现代大学社会责任承担的价值重构
德里克博克将大学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分为学术性的社会责任和非学术性的社会责任。学术性社会责任包括进行教学科研活动、促进大学教育机会均等与种族平等、发挥大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等, 非学术性社会责任包括大学的政治立场 (如发布政治声明、股东决议、政治游说) 、大学对经济的直接影响 (如大学对免税的回报、联合抵制和强制处理股权) 等。[10]现实生活中, 学术资本主义带来的挑战不仅仅存在于学术社会责任和非学术社会责任的平衡方面, 还存在于学术性社会责任内部。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科研自由之间的冲突反映的就是在学术性社会责任内部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与科技服务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这种矛盾呢?笔者认为应当对当前的大学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和相关制度进行重塑。
(一) 坚持大学自治、政府适度介入和社会问责相结合
学术资本主义描述的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处境。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型, “市场”的理念被引入到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领域, 以达到“节源增效”的目的。伯顿克拉
克曾提出一个广为引用的“高等教育的协调三角” (the triangle of coordination) 的模式:国家权威 (代表社会集体意志) 、学术寡头 (资深教授组成) 和市场 (个别消费者的意愿) 之间相互影响, 此消彼长。[11]对学术资本市场化给现代大学社会责任带来的种种困境, 坚持大学自治和政府适度介入相结合的理念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大学自治是指大学不受政府或其他势力的干预, 实行独立办学。只有实行大学自治才能保证大学免受外界干扰, 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是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的制度保障。但是, 大学自治并不意味着摆脱政府的控制。大学自治只能在现有的大学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环境下才能存在。大学自治是有限度的自治。因此, 应当坚持政府的适度管制和社会问责。政府的管理是矫正“市场失灵”的有效公共政策工具。而大学社会问责是政府、其他公共组织和公民的有效参与对大学各项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进行质询与回应的过程。社会问责意味着大学在履行服务社会的功能的过程中, 要负责任地展示绩效, 包括如何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正确利用组织所拥有的资源, 以实现其预设的目的。[12]在充分给予大学自治, 政府对大学的发展方向进行适度的宏观管理与指导, 辅之以社会问责机制, 有助于最大程度地消除市场对大学功利化的负面影响。
(二) 强调履行学术责任是大学学术自由的基础
大学学术自由的存在最终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祉。不仅仅是科研自由, 包括教学自由在内的学术自由是大学教师的一种基本权利, 也是大学履行社会学术责任的核心体现。在大学中知识是有尊严的, 不应该受到权力和金钱的控制和诱惑, 维护大学的学术自由本身就应该是大学学术责任的一部分。唐纳德肯尼迪认为“自由和责任, 权利和义务, 它们是交易的关系。”也就是说, 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是互为补充和对应的关系, 他认为在我们这样的民主社会里, 这二者被视为一个硬币的两面, 是一种对称与均衡的关系。[13]在学术资本主义的进程中, 应当强调承担学术责任是大学学术自由的基础, 不能因为坚持学术自由而不履行学术责任。
随着全球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冲击以及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术商业化的浪潮中涌现出开放教育资源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自由软件 (free software) 、创作共用 (creative commons) 等信息资源共享的运动, 以对抗学术资本主义团体。例如, 从1998年兴起的“自由扩散科学成果运动”到2002年的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 再到2003年《柏林宣言》 (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 , 无不昭示着大学教育革新经由“经济理性主义” (economic rationalism) 转向合作管理主义 (corporate managerialism) 。在这种商业化与去商业化的交合中, 知识产权保护与学术自由 (学术资源共享) 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 面临这种冲突时, 要时刻不忘履行学术责任是大学学术自由的基础这一理念。
(三) 协调大学科研自由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关系
2003年, 日本政府在其《有关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及其利用的推进计划》中指
大学 (学术版) 2010年第3期17
出, “若知识产权保护走向极端, 将与现代社会中公平与自由竞争、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等基本价值发生矛盾。因此, 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时, 我们应当注重这些基本价值, 并寻求这些价值与保护知识产权之间的平衡。”[14]由于不存在着绝对无限制的权利, 科学研究自由的权利是有限的和有条件的, 它要受一定的法律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但是, 如果权利配置会导致一方主体显著不公平, 则应当调整权利配置使双方的利益能够均衡。所以, 面对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 政府和高校应当采取合理的制度去进行利益平衡, 以保障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科研自由, 从而保障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顺利进行。
米尔恩 (A.J.M.Milne) 在论及解决权利冲突问题时,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 即价值考量和选择要视保留哪一种权利对社会共同体更为重要, 以及放弃某一种权利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行使某一种权利所达到的积极效果。[15]从公平主义哲学的角度讲, 利益衡量应当坚持一条原则, 即社会正义原则。根据社会正义原则, 一般情况下, 如果两项冲突权利属于不同性质的权利——其中一项为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另一项为非基本权利 (主要为民事权利) 时, 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优位于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非基本权利配置, 但是倘若这种非基本权利涉及到更大的公共利益, 或者两项冲突权利同属基本权利或同属非基本权利, 则应根据具体情况从社会利益本位原则、公平限制原则、平衡原则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是利益衡量原则的一个基本判定规则。
大学生创业中的知识产权应用对策 篇8
一、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1. 企业种子期
企业种子期是指创业初步的筹划准备时期, 该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选择创业方式。仿造和加盟是目前大学生创业选择较多的创业方式。
(1) 仿造。在创业初期, 仿造往往是既节约成本又能快速盈利的方式, 但仿造引发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也隐患重重。街头巷尾的假耐克、仿LV、山寨iphone, 其实都有侵犯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嫌疑。借用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的一句话:商标能把一个企业“打晕”, 而专利可以把一个企业“打死”。
仿造另外一个表现方式便是利用名人效应。奥运冠军、影视明星的姓名被恶意抢注商标的现象层出不穷。2012年2月, 飞人乔丹状告中国乔丹体育未经许可使用他的姓名“乔丹”, 侵犯了他的姓名权。新闻一出, 民众哗然, 原来乔丹体育和飞人乔丹并无必然关联。乔丹体育从事体育用品的生产, 对“乔丹”和Michael Jordan的经典扣篮形象进行商标注册, 使得一般消费者会产生误认和混淆。不论乔丹体育是否利用名人知名度打政策的擦边球, 这一事件折射出的是中国企业品牌意识的欠缺和对相关知识产权的漠视。[1]
(2) 加盟。加盟是相对轻松的创业方式, 但高昂的加盟费也使得许多创业学生望而却步。加盟其实是以合同的方式, 将主店的形象、品牌、风格、产品等通过加盟店向社会推广, 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加盟费中重要的一块就是知识产权的“许可”。加盟成功后, 加盟店可以合法使用主店的相关商标、专利和非专利技术, 其中商标和蕴含其中的商誉是创业初期快速打开市场取得利润的有效武器, 专利或非专利技术是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关键环节。[2]但是, 部分创业大学生仅满足于加盟主提供的包括装修指导、培训、宣传、运营、活动支持等服务, 忽略了与加盟主进行相关知识产权使用权属的协商, 也没有签订书面的相关知识产权使用合同, 最后往往只能吞下为他人做嫁衣的苦果。
2. 企业创立期
经过了种子期的磨合, 企业到了创立的阶段。企业创立分为很多形式, 如合伙型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 大学生创业选择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不多。企业创立时, 出资非常关键, 不但涉及到企业是否能够成功设立, 还关系到若创业失败出资人对企业的责任问题。我国《合伙企业法》和《公司法》都规定, 可以用货币、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出资。在合伙企业中, 对知识产权的评估可以协商确定, 要求相对较低。而在有限责任公司中, 必须保证:其一, 用于出资的知识产权可以用货币估价;其二, 可以依法转让;其三, 用于出资的知识产权没有权属方面的争议。知识产权出资不同于货币和实物, 后两者实际交付出资即可, 而知识产权出资还必须进行登记。以专利为例, 我国法律规定, 以专利技术的所有权出资的, 依照有关专利权转让和使用许可的有关法律规定, 应到中国知识产权局办理专利权人变更登记手续并予以公告, 即将专利权从专利技术出资人一方“过户”到新设立的公司头上。以专利技术使用权出资的, 出资合同应向中国知识产权局备案。使用注册商标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出资的同样要遵守“过户”的规定。而其他种类的知识产权, 因为权属管理的问题, 暂时还不能进行出资。尽管如此, 知识产权出资在权属过渡、价值评估、公司资本的形成与维持、股权投资者之间利益的平衡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3]
3. 企业扩展期
企业扩展既意味着人员的增加, 也代表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深入, 此时, 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社会, 企业员工跳槽带走原企业的客户名单或者生产工艺已经不算新闻。这对原企业的伤害是巨大的, 而对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更是致命的。专利是用公开技术的方式换取垄断权, 而商业秘密追求的是不为人知的保密效果。然而, 企业虽已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 创业者若仍旧毫不设防地管理企业, 那么企业将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商业秘密保护的诉讼因为取证难的关系一直都较难处理, 按照举证责任, 被侵权方需要证明该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有经济价值且采取了保密措施, 无疑是对企业举证提出的难题, 对于没有商业秘密保护意识、没有做好基本知识产权管理的企业来说很难胜诉。
4. 企业成熟期
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时, 最忌讳的就是在细节上出问题, 而对知识产权的轻视也使得很多企业尝到了苦果。首先, 未及时缴纳相关费用导致权利失效, 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2010年3月18日, 原本即将在创业板上市的苏州恒久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其招股书里公布的5项专利的失效而导致上市失败, 究其原因竟然是未缴年费而导致专利权终止。按照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 除授予专利权当年的年费应当在办理登记手续的同时缴纳外, 以后的年费应当在前一年度期满前一个月内预缴。专利权人未按时缴纳年费 (不包括授予专利权当年的年费) 或者缴纳的数额不足的, 可以在年费期满之日起6个月内补缴。没有按照规定缴纳年费的, 专利权在期限届满前终止, 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和公告。恒久公司在费用交纳时间和6个月的宽限时间内都没有交纳专利年费, 导致5项专利全部失效, 不仅上市梦破碎, 更是影响了潜在股东投资信心, 可谓损失惨重。其次, 生产研发型企业闭门造车, 不经检索导致重复研发的行为也严重浪费了企业的成本。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药品审评报告》中披露我国“仿制药重复研发、重复申报现象依然严重”。再次, 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时, 因缺乏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也常常碰壁。中国企业在国际展会上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多次发生, 动辄支付巨额赔偿。部分企业对专利申请一知半解, 以为取得了PCT即可在国际通行无阻, 殊不知PCT只是专利合作条约的英文缩写, 它只提供申请国外专利的便利, 却不是国际专利。
二、处理大学生创业中知识产权产权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 针对性地实施知识产权教育
知识产权具有多门学科知识融合交叉的结构特点, 即文理交叉、科技与法律并举, 并兼有国际贸易、情报、外语等方面的知识。[4]当下高校中的知识产权教育主要是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教育, 这种教育仅满足于概念介绍与法条解读, 很少涉及实务, 实用性较差。法学专业以外的学生更是难有机会接受相关知识产权教育。这对创业学生来说是一个遗憾。知识产权是一门活的学科, 并不是单纯对法律条文规定的理解和操作, 更重要的是激发创新和保护智力成果的理念, 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利用知识产权法来保护自己的“已有”智力成果, 而应当有助于学生创造“未来的”符合规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价值等智力成果。[5]如果大学生创业只停留在一般的开网店、格子铺、国外代购等形式, 不含或者只含极少的创新因素, 那么我国总体的创业水平就很难得到提升。
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包含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 亟需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在高校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刀切”的设立知识产权学院或者知识产权学科, 而应当因地制宜地处理, 打破知识产权知识靠自学的现状。笔者建议, 在法学院单独设置的高校中, 可以在民法或者经济法下设知识产权方向, 专门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人才;而在管理学院, 可以在企业管理下设知识产权方向, 专门培养适合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而针对创新实践较多的理工科专业, 应当开设全校性的知识产权选修课程, 教授关于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等实务知识, 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
2. 充分利用各项政策支持
创业种子期时, 部分创业者会先开办工作室, 对市场进行探试, 同时发现问题、掌握行情。学生工作室因为不具备法人资格, 所以一般作为创业的一个先期布局。工作室对场地和资金的要求都不高, 有时甚至可以是流动的。而当工作室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创业者就应当考虑办公场地的问题。在这方面, 笔者建议可以先扎根到高校的创业基地。现阶段, 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划出了一定的范围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 学校还提供租金、设施上的便利, 大学校园内的创业基地非常适合处于企业种子期和初创期的选择。
大学生创业过程当中融资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除了家庭出资、借款等, 贷款是最常的选择, 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好借好还”个人商务贷款业务和渣打银行的“中小企业无抵押小额贷款”业务, 都是比较适合初创企业的贷款业务。若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是高新技术或产品研发类项目, 笔者建议创业者将企业包装成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是指以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要经营业务、对其主要产品 (服务) 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6]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能够吸收到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资金, 进一步发展可冲刺创业板上市。我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还设有技术创新政府专项基金,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具有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和资本金投入的优惠。
3. 巧妙运用知识产权信息
核心技术是自主创新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其保持高成长性的重要保证, 而企业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则是判断企业是否掌握核心技术、是否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7]核心技术除了处在保密状态的, 大部分存在各种专利中, 可以通过转让或者许可的方式获得。大学生处于科技成果高产的大学校园, 仅以江苏大学为例, 2012年江苏大学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87件, 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01件, 居全国高校第35位。然而, 我国高校专利的转化率却很低, 部分科研成果基本上是实验室水平, 而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8]面对这种现象, 学生创业者应多关注本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了解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 吸收企业所需的科技成果。
除了积极利用本校资源, 具有敏感知识产权嗅觉的创业者还可以积极利用知识产权信息为企业造利。对于有效专利, 可以了解分析其公开文件当中的技术, 找出其中的漏洞并加以创新。对于失效专利, 因为这些专利成果已进入公共领域, 所以创业者可以直接利用。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 通过专利文献获得的技术信息通常比任何其他渠道要早3~5年, 全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95%左右首先出现在专利文献上。创业者若能掌握并利用专利公开文件中的技术, 相当于缩短了60%的科研周期, 节约了40%的科研经费。[8]学习分析他人知识产权成果时, 必须掌握分寸, 了解法律边界, 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引起不必要的争端。
4. 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
在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同时, 创业者要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不被他人侵犯, 就要在企业中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 规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在人员方面, 要配备知识产权专员, 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要明确知识产权工作的负责人员。创业者作为企业的主管, 必须要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有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企业新老员工要进行不同程度的知识产权培训。在流程方面, 要注重对知识产权信息的收集和检索, 企业运行过程中要对知识产权相关事项进行系统登记和管理, 对知识产权危机及时应对, 注重攻防策略, 同时防止重复研发。及时进行商标注册, 防止他人抢注。对企业技术进行分析, 适合用专利保护的及时申请专利, 适合用商业秘密保护的做好保密措施。在合同方面, 对于企业内部, 商业秘密保护、竞业禁止等相关规定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在合同中注明并宣传到位;对于企业外部, 合同必须注明相关知识产权条款, 合同签订之前要全面审查形式和内容要件, 保护自身权利。
参考文献
[1]曾啸.乔丹诉乔丹体育索赔114万专家称乔丹很难胜诉[N].半岛晨报, 2013-04-30.
[2]张项民.基于创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设计[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4) :45.
[3]魏小毛.知识产权出资入股审查将更严格[N].中国知识产权报, 2011-02-28.
[4]王文佐, 张建卫, 陈卫华.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探析[J].市场论坛, 2006 (3) :204.
[5]徐宣.让心智与知识和财富一起增长[J].民商法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5 (3) .
[6]宋伟, 高文杰.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融资体系探析[J].科技与法律, 2011 (4) :10-16.
[7]陈可南.创业板企业知识产权状况存隐忧: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知识产权状况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0 (7) :17.
大学知识产权 篇9
大学科技园是推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平台,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以来, 我国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学科技园发展之路, 截至2005年底, 根据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不完全统计, 已转化科技成果近3000项, 获授权专利2000多项。
截至2008年, 我国的工业企业共有145万余家, 但92%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超过99%的企业没有发明专利, 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 很多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方面投入还很低, 处于有技术无产权的状态。由于我国大学的传统沿革, 知识产权在大学也一直没能得到重视, 这个问题在大学科技园区内显得尤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有利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构建创新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促进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和广泛运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的前途, 同时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意义深远。
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能否获得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法律层面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建立与否及其落实情况。我国的知识产权研究开始的比较晚, 知识产权保护尚处于发展中阶段, 显得有些薄弱。在法律规范文本上,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条文虽然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但事实上很难起到相应的法律效果。
科技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前提, 对知识产权保护高度重视也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最有力的保障。在大学科技园内, 入园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当前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尤为重要。合理制定高校、大学科技园及入园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迫在眉睫。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知识产权管理不完善。
知识产权战略是以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为基本内容的发展战略。园区管委会应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科技、产业、文化和教育等政策, 以及知识产权国家战略、省 (市) 战略的部署, 构建以发展园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很多科技园区管理方缺乏知识产权战略和行动计划, 对园区优势产业及其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疏于管理, 在运用、管理和保护方面缺乏跟踪、分析和指导。
(2) 未建立知识产权利益机制。
创新的实际动力是获得短期的垄断利润或长期的竞争优势。然而, 企业对外部的市场环境无法操控, 知识产权被侵犯会造成创新者难以获利。据调查, 目前我国企业创新和不创新在市场回报率方面差距不大, 这就挫伤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从而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够。
(3)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许多大学科技园区和入园企业尚未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 更多的是看重这些科研成果给企业带来的暂时利益, 而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对国家、社会、经济等其他方面的贡献程度重视不够。不少企业负责人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落后, 保护意识淡薄, 多数企业没有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予以实施, 更谈不上设立知识产权事务管理机构和人员, 少有企业聘有专门的包括专利和商标代理人在内的知识产权律师。
(4) 知识产权案件诉讼难度大。
新类型案件凸显侵权手段日益高明, 诉讼中争议权利的边界模糊性特点愈发突出, 利益平衡司法原则在案件定性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优比速”的反向混淆手法就是十分高明的侵权手段。这些案件争议的权利不像物权那样具有天然的物理边界, 也不像债权那样具有清晰的法律边界, 权利人是否拥有权利、在什么范围内拥有权利、在什么范围内可以禁止他人使用, 均具有模糊性和弹性, 需要裁判者从衡平原则出发, 划清权利之间的界限, 合理界定权利人禁止他人进入的范围和强度, 从历史、现状和公平的角度妥善处理案件。
(5) 现行法律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惩罚措施不力。
近些年, 我国明显加大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法律规定的惩罚力度不够;二是部分地区执法不严, 某种程度上存在地方保护现象;三是执法水平和力量有限。由于知识产权案例的专业性较强, 审理难度大, 一般只有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才可审理, 国内只有少数法院具有较高的专利案件审理能力。国内许多疑难知识产权纠纷案集中到北京高级法院, 据统计, 北京高法审理的知识产权案件约占全国的1/10以上。
3. 解决的对策
(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地位和作用。
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当今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形势背景下, 我国技术创新空间受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极大限制。大学科技园的主管单位和负责人应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对科技园区发展的促进作用, 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到战略高度, 并高度重视与科技、经济、计划、公安、海关、工商、质检、金融、司法等部门的协作, 保护企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只有企业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才会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 从而使大学科技园区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努力搭建创新平台, 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大学科技园要努力搭建大学科技园创新平台, 引进和培训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人才, 建立良好的园内秩序, 引导入园企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独立、客观、公正执业和规范发展, 形成有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平台支撑、中介服务等功能齐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引进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中心、风投等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效用, 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制度, 做好企业知识产权评估工作, 保障职务成果完成人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 充分调动园区企业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3) 普及相关知识, 充分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
当下, 大学科技园内企业及有关工作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 园区服务管理部门应当向园区内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的普及教育。园区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聘请政府部门 (如知识产权局) 专家和知识产权律师等专业人士在园区范围内设置知识产权讲座,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全方位、立体式提高园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 综合运用法律手段, 妥善解决被侵权问题。
这里的法律手段主要包括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运用行政手段保护知识产权省时省力, 成本小, 但只治标不治本不易达到理想结果。司法手段是指对知识产权通过司法途径进行保护, 即由享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或国家公诉人向法院对侵权人提起刑事、民事诉讼, 以追究侵权人的刑事、民事责任。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各有利弊, 司法保护的优点是行政保护的缺点, 行政保护的优点是司法保护的缺点。因此, 在实践中, 我们需要综合运用这两种手段, 做好园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 大学科技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特别是在基层园区, 往往面临机构设置少、人员编制紧等诸多问题,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大学科技园区以及企业之间通力配合, 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 共同落实知识产权保护, 在保护企业自身利益的同时刺激企业的创新意识,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企业创新源动力, 促进科技园区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通识教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2]刘祖常.知识产权: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利器[J].中国高新区, 2009 (9) .
[3]徐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
[4]徐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创新关系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7) .
[5]魏纪林, 李凤宁, 胡神松.关于科技园区知识产权战略的创新与完善——以湖北省科技园区为例[J].中国高新区, 2009 (5) .
[6]黄清华.关于高新技术开发园 (区)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建议[J].上海企业, 2007 (7) .
[7]邱江鸿.论现代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2) .
[8]赵弘.构建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J].中关村, 2005 (12) .
[9]甘为民.科技园区须创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谈东部软件园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创立[J].浙江经济, 2006 (3) .
大学知识产权 篇10
近年来, 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为了更好地促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吉林农业大学不断加大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 积极探索知识产权管理的新思路, 通过将知识产权工作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 实现知识产权全过程贯通管理;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机制, 提升知识产权质量,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成果产权化和市场化, 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推动创新成果价值实现;提升了专家知识产权意识, 强化科技源头创新和科学规范管理, 重视加强与县市区 (企业) 沟通合作, 加速成果推广与转化, 推动了区域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一、完善机构建设, 制定管理办法, 强化科研成果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是指导高等学校依据法律法规, 基于学校基础状况和发展战略制定知识产权目标并予以实施, 旨在引导高等学校建立可与其他管理要求有效融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帮助学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目标。为有效开展吉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吉林农业大学早在1985年就已设立科技奖励、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岗位, 专人负责学校科技奖励和知识产权工作, 并严格对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要求, 以建立和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为主线, 以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统筹优化高校创新资源、增强知识产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核心, 不断完善我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着力厘清、破解制约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发展的机制障碍, 全面提升吉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全面实施树立标杆, 力争形成知识产权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的新型管理体制。
吉林农业大学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由最高管理层、学科专家、管理和运营机构代表等组成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 全面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事务, 主要负责拟定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适应的目标;审核知识产权相关规定、工作规划并监督执行;协调知识产权管理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知识产权重大事务决策方案;审核知识产权重大资产处置方案。吉林农业大学还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运营机构, 专门负责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在科技管理处综合科, 主要负责知识产权日常管理, 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文件的拟订和组织实施, 建立知识产权绩效评价体系, 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培训等。
吉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运营机构设在科技管理处社会服务科, 主要负责建立知识产权资产统计、分析体系;建立知识产权资产评价体系;成立资产运营公司, 提出重大知识产权资产处置方案, 知识产权运营的日常工作。
吉林农业大学先后修订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吉林农业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暂行规定》等管理办法, 用制度统筹形成建立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有效发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不断提高学校创造、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力度, 增强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
(一) 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保护条例, 已经组织50余名专职管理人员、相关专业教师参加全国高校知识产权培训班的培训;鼓励管理人员考取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努力建设一支既懂知识产权法规又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骨干队伍。
(二) 注重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近几年, 针对部分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知识匮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 吉林农业大学先后邀请到知识产权专家和知名专利代理人来校, 就“专利申报与知识产权保护”“如何从研究课题选择可申请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文件应注意的问题”等, 举办了多场知识产权专题讲座或报告会、专题座谈、案例分析, 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各学院 (单位) 科研分管领导、科研秘书、相关项目的科研人员参加讲座或报告会,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我校的专利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 使全校科教人员不仅了解知识产权工作, 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使其充分认识到知识, 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学校科研骨干、科研管理队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知识产权保护观念逐步渗透到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 注重完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在校科技处网页上, 友情链接了国家知识产权局, 公布了专利申请流程;并开展服务提供查询相关领域专利申请情况, 为专利申请提供参考资料。另外, 全校科教人员可到学校图书馆利用数据库资源进行专利采集、检索、分析等, 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科研人员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及技术引进过程中, 学校要求查新首先要查专利数据库, 否则原则上不予受理。通过专利信息的检索、分析等过程, 做到心中有数, 为项目的申报奠定基础, 同时规避技术引进过程中出现专利纠纷的可能性, 逐步培养科研人员利用专利信息的习惯。通过专利信息的有效利用, 使立项研究内容及引进技术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 学校在同各类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合作的过程中, 注重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状态检索的工具, 避免了在技术交易中使用失效或无效的知识产权, 保护了学校和合作方的利益, 维护了发明创造者的权益。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促进吉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和科学建设, 鼓励科技人员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积极争取高层次的研究项目, 提高吉林农业大学的整体科研水平, 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吉林农业大学先后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后补助条例》《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奖励条例》《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奖励管理办法》等科研奖励管理办法, 对科研工作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吉林农业大学奖励发明专利8000/项、实用新型专利2000/项、外观设计专利1000/项、动物新品种30000/个、动物配套系6000/套、大田作物新品种6000/个、其他经济作物新品种4000/个。同时, 吉林农业大学也对专著、论文、行业标准等进行奖励。近两年, 共投入科研奖励940余万元, 奖励教师千余人次, 共计奖励科研成果1700余项, 不仅调动了广大科教人员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还促进了我校的技术创新活动健康发展,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
四、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核心,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一) 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 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探索出面向“三农”, 以示范区、专家大院等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之路。探索技术研究和现有成果的集成配套转化模式, 以促进企业新产品开发、推动大学和科研院所走进产业园区、推动产学研模式的创新、推广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为重点, 几年来, 共承担各类项目千余项, 建设科技示范区、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新农村建设帮扶点总计54个;选派科技专家赴企业帮扶300余人次, 组织科教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8000余人次, 培训地方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200余万人次, 5个作物新品种、1个动物新品系得到成功转让, 单个成果转让金额达到240万元;累计技术增收90亿元。“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 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探索崭新的科研合作模式
逐步向社会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 推动技术创新, 推进并完善重大横向科研成果的培育转化机制。按照“项目启动、互惠互利”原则,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与相关县 (市、区、企业) 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共建活动。与35个市县区 (企业) 签订了共建协议, 通过与企业、社会的合作来提高专利技术转化运用能力;如与安图县签订长期共建协议, 定期开展校企科技成果转换对接大会, 双方围绕主要中草药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实质性合作。同时, 率先建立了院级董事会办学体制, 按照开放式办学的思路, 注重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等开展争产学研用联合办学, 推广自主创新技术, 谋求社会、企业、学校的全面共赢,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辽宁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发展。“十一五”来, 学校两个学院累计与董事单位开展横向联合科研项目近百项, 专家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改进、转让新技术近百项, 为企业增收数亿元。
几年来, 吉林农业大学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和一系列规范化知识产权的政策。2016年, 吉林农业大学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3项, 实用新型专利34项, 外观专利1项, 软件著作权16项, 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在新形势下, 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知识产权的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专利工作还存在着与科研项目开展、与技术创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总体上还比较薄弱, 对专利的重视程度还停留在数量大于质量的阶段, 特别是对专利的产业化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重视不够;在促进专利审查与技术创新的沟通交流和有效对接以及开展相关的专利工作交流活动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 学校将积极开展专利信息利用以及专利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 制定和利用专利战略, 抢占技术与市场竞争制高点, 积极组织申请国际专利。
参考文献
[1]沈国金.高校建立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机构的必要性[J].理工高教研究, 2006 (04) .
[2]李晓秋, 宋宗宇, 李虹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07) .
[3]戴志明, 李名家, 杨俊.浅析我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创造管理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07) .
[4]孙卫, 肖红, 原长弘.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03) .
[5]叶友华.知识产权保护与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03) .
[6]焦连志, 牛贵宏.高校技术转移的知识产权制约瓶颈与对策[J].兰州学刊, 2005 (06) .
[7]丁道勤.慎用“自主知识产权”[J].电子知识产权, 2005 (06) .
[8]程宏.论标准与自主知识产权[J].大众标准化, 2005 (05) .
[9]苏燕羽, 张军凌.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J].知识产权, 2005 (03) .
应用科学大学与应用型知识 篇11
我是荷兰应用科学大学协会(HBO-raad)主席汤·德·格拉夫。去年2月,我在此就职,并有幸成为39所荷兰应用科学大学的代表。在接下来的15分钟里,我将向各位介绍荷兰与中国的相似之处,以及如何加强两国在以职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因此,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应用型知识”。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早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便提出:“国家应以青少年教育为基础”。诸位熟知的一句中国谚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育是社会的基础,这是东西方公认的道理,建立这个基础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我想很多人也许对“应用科学大学”这个概念了解甚少。为此,下面我将简要地介绍荷兰的高等教育体系。荷兰的高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科学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某一行业作准备;另一类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学生在学术及研究方面的能力。两种大学共同构成了荷兰高等教育。
在荷兰应用科学大学中,专业的规模和形式各不相同。一些应用科学大学规模较小,专业设置以培养学生某一专业技能为主,如设计、音乐、农业或师范专业。而另外一些应用科学大学设置的专业注重更广泛的领域,如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
应用科学大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将教育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长期以来,他们与国家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事实上,许多应用科学大学就是由一些商业机构创办的。应用科学大学的课程由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讲授。此外,所有应用科学大学都设有委员会,成员由来自教育机构及区域商业机构的人员组成,以保证课程设置的适切性。
荷兰应用科学大学2011年入学总人数约为42万人,而研究型大学2010年入学人数约为24万人。
荷兰高等教育以在专业学科中用英语授课为特色。在荷兰,英语授课课程的总数超过1500种,在母语非英语的国家中居于首位。去年,多达5000名中国留学生享受了这个便利条件。中国是向荷兰输送留学生的第二大国,仅次于德国。然而,仅有少数荷兰学生在华留学。我相信这次会议的议题之一便是如何达到两国留学生数量的平衡。
做,就要做成功!这对我们至关重要。我相信下面的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的毕业生,88%都能在3个月内找到工作。即使在欧洲经济危机时期,毕业生的失业率依然保持下降,2010年间从上一年的5.4%降至5.2%。此外,近年来毕业生薪水从平均每小时14.4欧元升至14.6欧元。总体来讲,2/3的应用科学大学的毕业生对他们接受的教育表示肯定。
相对而言,在应用科学大学里发展科研还是个新现象。这些科研活动同样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与我们的办学宗旨保持一致。研究型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并不相互攀比,相反,两者致力于相互合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基础知识、理论构想和应用型研究都是为社会带来创新的必要条件,无论如何,它们都不可能独立存在。
成功的背后是什么?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应用型知识”。
学生所有的课程内容都能在学期中付诸实践。他们的作业是在“工作场地”完成的,比如在实习工作中以及应用型研究任务中。我们寻求与企业、商业和政府机构的紧密合作,尤其是与中小企业。同时,各所大学之间也合作开展应用研究项目。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讲,这些合作都是共赢的。所有研究都是在明确的背景下展开,并尽可能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
应用科学大学为企业培养员工和学生,提供综合应用知识及研究设备。同时,企业投资于教育,向学校提供“生活实验室”,换句话说是“将工作场所当作实验室”。我们现在所在的鹿特丹应用科学大学RDM校园便是这样一所卓越的生活实验室。这就是我所说的“应用型知识”,所有的合作方都参与其中。
世界银行2011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柬埔寨、中国、越南等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仍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今天的高等教育并没有传授给学生足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力的技能。我们不仅需要努力增加毕业生的数量,而且需要教给学生开展经济创新的技能。”
我相信所有的荷兰应用科学大学都会同意我的观点。我们将非常愿意支持中国的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和企业的新需求。两国高校可以相互学习。但是我们两国语言不同,如何在两国间建立桥梁,加强沟通?怎样将文化因素融入到我们的课程中?这方面的“新”知识在将来也会成为“应用型知识”,使两国的联系得到加强。
那么,如何将这个美好的设想变成现实?下面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荷兰与中国应致力于长期可持续的合作,这种合作需得到两国政府的支持。两国的高校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探讨并促进学术交流,分享成功的实践经验。
其次,没有交流,知识就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我们需要组织教师、研究人员、学生,甚至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无论是面对面,还是通过网络平台,互相学习对于我们两国教育的未来都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在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中荷两国企业实习项目、校友会等方面实现更多的合作。
再次,不妨探讨共同开展应用型研究的可能性。唯一的方式就是中荷两国的科研人员共同从事研究工作,使之成为联系两国创新与教育的纽带。
荷兰应用科学大学将与中国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因为无论对于我们的学生、教师,还是管理人员,中荷两国的合作都是丰富应用型知识的最佳方式。
大学知识产权 篇12
1 教学目的
知识产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涵盖内容繁杂, 同时涉及法学经济法管理学科技等各方面知识。理工科大学生是我国潜在的知识产权创造者和服务者, 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大学教育通过普及知识产权基本知识, 使其具有知识产权的基本意识, 这应当是理工科知识产权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在此基础上结合理工科学生的技术背景, 侧重技术性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教育, 包括专利、植物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软件数据库、技术秘密等方面, 培养既懂知识产权又懂技术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主要满足我国企业的需求, 是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教学区别于其他综合性高校法学院或管理学院知识产权教学, 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目的。
2 课程设置
知识产权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因此综合性大学中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设置包括法律基础部分, 知识产权法学部分以及科技学部分。根据前述教学目的的设定和目前我国理科院校的现状, 必修的基本课程应包括:《知识产权概论》, 可以安排在大二后半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对于大三的学生, 可以开设《实用专利基础知识》、《专利文献检索》、《专利代理实务》。同时根据不同大学的专业, 计算机专业可开设《软件数据库法律保护》, 农林专业可开设《生物技术与植物品种保护》等专业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比较简单, 针对性、实用性强,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学科交叉, 提高竞争力。同时鼓励学生选修合同法、物权法、商标法、法律文书写作等法律课程, 及其他理工医农等技术科目。
3 教学内容
3.1《知识产权概论》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基础, 内容包括知识产权基本知识, 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
3.2《实用专利基础知识》是知识产权教学体系中的专业课,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利意识, 培养其创新能力。
并通过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专利申请、保护等技能。内容包括:专利制度概述, 专利权客体、主体, 专利权的内容, 专利侵权及法律责任, 专利申请与审查。
3.3《专利文献检索》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授, 使学生掌握系统地查找专利文献的技能, 对将来从事研究非常重要。内容包括:专利文献概述, 国际专利分类法, 中国专利公报和光盘的检索, 因特网上的中国专利检索, 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专利检索等。
3.4《专利代理实务》课程开在《实用专利基础知识》之后。
内容包括:基础概念, 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的代理, 专利审查程序中的代理, 复审、无效宣告、行政复议程序中的代理, 专利诉讼中的代理等。
4 教学方式
4.1 多媒体理论教学。知识产权教学涉及大量法律法规原文, 专利图片和文件, 用课件制作使学生直观了解非常重要。
4.2 案例教学。
在理科生中教授知识产权, 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培养学生不仅从技术角度, 而且从法律、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丰富学生的知识, 促使多学科思维的碰撞有很大的益处。
4.3 网上教学。
充分发挥网络的平台作用, 制作网络课件供学生和知识产权爱好者自学, 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并且还可以将课堂作业、练习题、答案等公布在网上, 在网上开展论坛、答疑等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提高教学密度和教学质量, 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5 注意问题
5.1 教师。
开课教师的素质非常关键。一般来说, 具有一定技术背景和法律知识的老师更能胜任既定的教学任务, 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培养技术和法律交叉结合的师资。另外多渠道聘请校外人士充实讲台, 通过主讲或讲座形式, 使学生多角度地学习。
5.2 教材。
【大学知识产权】推荐阅读:
大学俄语知识07-23
大学知识分子08-19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05-25
趣味物理知识竞赛大学07-02
语文大学专业知识08-01
大学宗教理论知识竞赛08-15
大学知识竞赛策划方案10-10
大学生知识产权转化与保护07-13
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07-27
礼仪知识(大学生礼仪)08-17